心理学题目,用三个理论解释儿童的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行为,在3-5岁幼儿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不良的重要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形成,所以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聚焦于考查幼儿攻击性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幼儿自我控制三者的关系与现状,进而探究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在机制,从而为3-5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以发展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选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教师版)(家长版)、杨...展开
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行为,在3-5岁幼儿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不良的重要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形成,所以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聚焦于考查幼儿攻击性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幼儿自我控制三者的关系与现状,进而探究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在机制,从而为3-5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本研究以发展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选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教师版)(家长版)、杨丽珠、杨春卿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董光恒编制的《3-5岁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工具,共有353名3-5岁的幼儿及家长完成了所有调查,最后收集的数据用spss13.0处理。  研究发现:  1.3-5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性别和年龄上具有显著差异,男性幼儿具有更高的攻击性行为,4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最高;  2.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溺爱型、放任型和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3.自我控制对幼儿的攻击性具有显同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对于幼儿自我控制的预测,不同的教养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众多类型的教养方式都对幼儿自我控制有显著的反向预测,只有民主型呈现正向预测;  5.自我控制的四个因子中的坚持性在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间有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在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收起
学位授予单位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您现在所在位置:>>浏览作业
作业:1.请用心理学原理中的幼儿心理因素进行查找与分析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所产生的原因。
作业标题:1.请用心理学原理中的幼儿心理因素进行查找与分析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所产生的原因。
作业内容: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时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1.生理因素。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父母身上可以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因素可能遗传给幼儿,使幼儿本身就具有攻击性倾向。幼儿的心理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家长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2.同伴因素。&幼儿一生当中,玩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玩伴也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相处时,当发现有的幼儿通过打人、抢夺等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其他幼儿也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去达到更多的目的。&&我们班牛牛是一个爱哭的孩子,从入园开始,他的注意力都在玩上面,集体教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保姆照顾的,自理能力也弱,刚来的时候是无害的,就是爱哭。可慢慢的他就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纠其原因,原来是受我们班的捣蛋鬼果果的影响。每次果果攻击人的时候,他总是笑着起哄觉得好玩,久而久之,成了他自己的攻击性行为。&&&&3.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家长太过溺爱的教养方式,往往促就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形成。&&&&&4.大众媒介的影响。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电脑,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经常小孩子模仿电视里的行为。&&&&5.游戏材料不足、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策略&&&&1.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和愿望。  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奠基阶段,由于他们心理上比较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可塑性较大,若能针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教育和疏导措施,就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创设良好的环境幼儿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良好环境中以及有充裕的时间玩耍和许多玩具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会大大减少。&&&3.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4.家园同步,共同教育&&&&要改掉幼儿的这些攻击性行为,家园同步、教育一致,非常重要。教育是一种整体教育,只有家园密切配合,才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家园共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每次孩子在学校里发生攻击性行为,我们都会在放学时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希望家长在家也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老师不喜欢,家长也不喜欢,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四、结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造成幼儿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幼儿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不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加以矫治,将来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要正确认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由于幼儿的整个心里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儿童和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发生矛盾与冲突,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应该有效的加以控制和引导。正确认识和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同时教给幼儿恰当的交往方式,特别是当自己的愿望、需要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以积极、恰当的方式解决,应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记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孩子,平时要多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样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将康的发展。
作业分数:
推荐状态:
作业题目:1.请用心理学原理中的幼儿心理因素进行查找与分析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所产生的原因。
作业要求:作业原创,字数不少于500字。
作者姓名:占梦雅
所属班级:YXW05幼儿教育2班
所属地区:/浙江省/杭州市/市直属
创建时间:《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活动性游戏等几类;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的;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二、选择:;1、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 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 4、 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 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的。 7、 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
)。 (1)肖孝嵘
(2)陈鹤琴
(3)黄翼 2、(
)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
(1) 口唇期 (2)肛门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4、(
)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
(2)幼儿园
(3)儿童游乐场所 5、(
)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
(2)交往技能的训练
(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 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 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五、简答:
1、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3)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2、 良好的情绪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1)正向情绪和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2)情绪体验丰富多样,(3)情绪稳定,(4)能控制情绪冲动,(5)以适合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6)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3、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有何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2)同伴是范型,(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4、 提高儿童自我控制水平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1)有意转移注意力,(2)自我暗示,(3)自我监督,(4)积极鼓励,(5)榜样,(6)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
六、论述:
结合幼儿园工作,举例谈谈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树立榜样;了解行为规则的意义,养成一定的习惯;培养道德情感体验?? (2)理智感:鼓励多提问、多思索、多探究,并为其创造发展条件;发现兴趣,使有成功体验?? (3)美感:在保教活动中、大自然中、社会活动中,让其看到、听到、理解到美好事物,并创造美好事物??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导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 (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一、他假设个体天生 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6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当着力做两件事:1)、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最优异的遗传素质。2)、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7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应用)(P11): 8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领会)(P13):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9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P14):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0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领会)(P14):有三个时期:1)、20世纪早期。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 11.20世纪早期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2)、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3)、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 12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领会)(P17):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来到中国。陈鹤琴在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30年代肖孝嵘著有《实验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书。由朱智贤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于1962年出版,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实际编写教科书的最初尝试。80年代中期,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有两个特点:1、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的研究开始提到重要地位。2、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 1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P19)一、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其优点是时间短、取样大,一般只需几天或几个月能迅速获得大量数据材料,省时省力。缺点不一定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二、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其优点或获得真正的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同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缺点是:时间长,耗资多,被试容易流失,会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 由于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影响研究结果。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合:如研究3到12岁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6、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此时样本分别达到6、9、12岁,6和9岁各重复一次,研究时间由原来的十年减为四年,这样即省时又达到研究目的。 四、跨文化研究(识记)P20: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年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4染色体(识记):主要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组成。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5减数分裂P26:是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它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二次,其结果是使原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16有丝分裂P28:是细胞染色体进行有规则的分裂变化的过程,每次细胞分裂都伴有染色体的复制。 17蛋白质的功能P29:一、是细胞结构的基础,许多种细胞的基本成分是蛋白质;二、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的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合成不是通过复制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翻译的过程,第一步是转录,是DNA将遗传信息传递到RNA(核糖核酸)的过程。第二步是翻译,R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18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领会)P40:1、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力量较弱的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隐性基因。当来自父母双方的一对等位基因中两个都是显性基因或两个都是隐性基因时,称为纯合子,否则就是杂合子。
19常见的遗传疾病(识记)P31: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的疾病有软骨发育不全症(矮小症)、杭廷舞蹈病、青光眼的某些症状、多趾畸形等。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造成的疾病有镰状细胞性贫血、家族黑蒙性白痴以及苯丙酮尿症。遗传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20胎儿的发育过程 (识记)P35:1)胚种期,也叫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2)胚胎期 ,又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3)胎儿期,也叫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21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领会):(P36)1)孕妇的营养,营养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初生婴儿的大脑细胞数目已接近成人的85%――90%。在妊娠期的最后三个月中母亲营养不良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厉害。2)孕妇的疾病,在病毒感染中,风疹病毒对胎儿的危害最大。3)药物,。4)辐射.5)孕妇的情绪。 22儿童身体发展的四个显著的时期(识记):(P39),1) 从出生到两岁,发展十分迅速;2)、两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23儿童身体发展的原则(识记):(P41)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一、头尾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次序是头部――颈部――躯干――下肢。二、远近原则,个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24脑皮层结构复杂化(识记)P43: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这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领会):脑的反射活动P45:1、足趾反射,2、抓握反射,3、惊跳反射,4、游泳反射,5、行走反射,6、强直的颈反射。 25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阶段(识记):一、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2)、由近及远,越接近躯干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生理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二、动作发展的阶段:1)头部,发展的顺序是俯卧时能抬头,然后坐着时头能竖直,最后仰卧时能抬头。2)、躯干部,主要动作是翻身和坐。3)、手臂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4)、腿和脚,先学会爬行,以后是匍匐爬行。5)、动作技能,学前期是儿童学习动作的最佳时期。 26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应用)P48: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 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一个动作笨拙、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们的欢迎和好评。 28动作发展的训练:(P51)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格塞尔提出了“成熟――学习”原则,成就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时期或关键期。 第二编
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第三章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29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识记):(P57)1)、反射行为,给予刺激就能引出相应的反应。2)、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个体又产生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出现无关。4)、视觉偏爱,看到不同物体喜欢程度不同。 30视敏度(识记):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31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识记):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32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P75)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3)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33思维的结构(识记)P79: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格式(识记)P79: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同化(识记)P81: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顺应(识记)P81: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34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或相互作用论:(P78-82)1)、思维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2)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35儿童认知结构或组织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2)、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是按一定次序进行的,因此认知发展的阶段也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每个儿童达到相应认知结构的阶段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 36思维发展的阶段(识记):P82:一、感知运动期(0-2岁):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有六个小阶段。二、前运算时期(2-7岁),它与感知动作期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运算的含意(识记):1、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2、是一种可逆的动作,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也能向相反方向运转。3、具有守恒性,在变换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称为“守恒图式”。4、是系统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四、形式运算阶段:它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沿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37客体永久性(识记):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38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应用):P90:1、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皮亚杰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具有辩证法的因素。2、第一次最为详尽地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即一、感知运动期。二、前运算时期。三、具体运算阶段。四、形式运算阶段。缺点:1、皮亚杰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在研究思维中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2、由于皮亚杰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十分庞大,文字又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3、皮亚杰的研究在方法上有缺陷,他彩的临床法往往把许多变量混淆起来,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形式运算思维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柯瑞默概括出辩证运算阶段的三个特征:1、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2、接受矛盾;3、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第五章
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39图式的含义P93(识记):图式不同于皮亚杰的格式,它是由一个场景重点性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图式使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它保留了场景的基本内容。 40认知单元的构成(识记):1,图式:图式不同于皮亚杰的格式,它是由一个场景重点性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图式使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它保留了场景的基本内容。2,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一幅图,一个声音,或一种气味,也就是心理上的再产生,映像常常在图示中出现,而且是有意识地制作。3,概念或范畴,图式和映像真实地表征着场景或事件的物理特征,但概念是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号表征,语言是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经常采用检查加工信息花了多长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儿童是在用映像还是在用概念表征世界或某个对象。4,判断,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起来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判断。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41信息加工的阶段(识记)P97:一、感觉登录:感觉登录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是极为初步的忠实的记录,但它很快衰退,除非感觉登录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不然就会全部消失。感觉登录的大量信息容量涉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收集的资料信息。二、注意,年幼的孩子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采取的记忆策略更能适合特定的任务要求和情景。 三、知觉,一旦儿童注意到特定的刺激,就必须对知觉的材料加以解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四、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的,主动和有意识的记忆,是核心的加工单位,在那里个体把直接来自环境的信息与来自长时记忆贮存的信息结合起来。五、长时记忆,是贮藏着更加长久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了所有曾在记忆中被代码的材料。克瑞克实验表明首因效应反映了长期记忆,而近因效应反映了短时记忆。我们的记忆在不断地改变,改造和变形。 42工作记忆的含义(识记)P100: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个方面,他表征在一定时间里到达的信息,是对来自环境的信息暂时加以协调和加工的机制。有人将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称为M空间(记忆空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也增长了,M空间中操作的信息单位数也在增加。 43短时记忆操作的局限性(识记):P100:1、短时记忆一次所包含的符号数量,它的广度是7+-2项目或信息块,2、短时记忆的另一个局限性是信息衰退的速率,通常短时记忆贮存的材料在半分钟左右丧失 44儿童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领会)P103: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长时记忆的变化几乎完全是由于代码(把信息放进记忆中)的变化及提取策略(信息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28等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B)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到达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 (2)乳 1、 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 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 (2)乳儿期, (3) 婴儿期, (4)...  发展的方法:认知冲突法 浙江省 2002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心理学试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儿童在发展时怎样变化 ; ...  试卷代号:2502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5 年春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半开卷) 2015 年 7 月 题号 分数 一二三四五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 横向研究 2.实证研究法 3.具体形象思维 4.记忆策略 5.自传体记忆 6.记忆...  发展的方法:认知冲突法 浙江省 2002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心理学试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儿童在发展时怎样变化 ;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0 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 A. 6 个月―1 岁 B.1 岁―1.5 岁 C.1.5 岁...  2015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学。 A. 0-8、9 岁 C.0-6 岁 B.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攻击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