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几种意思

“而”在古文中有几种意思?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而”在古文中有几种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用于句末,“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4。f、“下”.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侃侃~谈”,相当于“难道”。3,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易·系辞上》3.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表平列,形而下者谓之器。g,“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2. 连词(a、“往”连用.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 与“上”、“来”、“后”、“前”,自与汝复算耳”,如“浓~不烈”。〈助〉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淮南子·人间》2. 表(从……到……):从上~下,如“人~无信,不知其可”),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你或你的:“~翁归1.古同“尔”,代词
采纳率:42%
表并列表修饰表顺承表假设表转折表方位表因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古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当前位置:
>>>“其”在文言文中主要是做代词(有称代、指代等多种用法),有时也可..
  “其”在文言文中主要是做代词(有称代、指代等多种用法),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各种不同语气。试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其”的不同用法。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距其院东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①那。代词,指代褒禅埋葬的时间。②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它。代词,称代仆碑。④前“其”,它。代词,称代“有穴窈然”的“穴”。后“其”,那些。代词,指代好游者。⑤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指代游客。⑥自己。代词,称代作者。⑦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⑧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其”在文言文中主要是做代词(有称代、指代等多种用法),有时也可..”主要考查你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一些常考的虚词:
若(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者(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而“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比较重要的4个“xing”:
信:本义是话语真实。(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本义是道路,读háng。(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本义是幸运。(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文言实词集锦 :
1、爱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君者,知人安民(安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凝霜被野草(覆盖)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可汗大点兵(军队)兵刃既接《寡》(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君之病在肠胃(疾病)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微察公子《信》(观察)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期年不听朝(朝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氓》(登上)
13、诚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洒扫庭除(台阶)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顺从,跟随)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治世之道(方法)背道而妄行(道义)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发现相似题
与““其”在文言文中主要是做代词(有称代、指代等多种用法),有时也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5699168176170564114297163477138208“夫”在文言文中几种常见的用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夫”在文言文中几种常见的用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请问“顾“在文言文中有几种解释,各举一例
请问“顾“在文言文中有几种解释,各举一例还有”辄‘字
“顾”:①回头;回头看.《肴之战》:“不顾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辄”:①表示多次重复.“总是”、“往往”的意思.《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造次辄尽,期在必醉.”②表示后面的行为是在前一行为之后紧接着发生的,根据文意可译为“马上”、“于是”、“就”.《促织》:“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与《请问“顾“在文言文中有几种解释,各举一例》相关的作业问题
照顾;姓氏;看望 再问: 谢了
“把”字在古文中的一般用法如下,其他几个字,你还是分开问吧,这里根本发不完.&把 [bǎ]2.&把 [bà]把 [bà]〈名〉柄.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 [handle]左手承弣.——《礼记·曲礼上》.注:“弣把中.”释文:“把,手执处也.”戾翳旋把.——《文选·潘岳·射雉赋》又如:茶壶把儿;印把子
“liwanxue”:您好.读Yu第二声时,作为姓氏,余老师、余大伯……读yu第二声时,作(1)剩下余粮、余款、不遗余力……(2)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五百余斤、三十余人……(3)指某种事情、情况以外或以后的时间:业余、课余、兴奋之余,高歌一曲……读yu第二声,在文言文中,作第一人称代词.即我或我的意思.就这三种
& 再答: &
1、男子.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2、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如“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3、具有某种品质或某种技能的人.如“以才智用者谓之士”4、士兵.如“下军之士多从之”5、读书人.如“文为世范,行为士则”6、执法官.如“汝作士,明于五刑”7、通“事”.事情.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从事.如“制彼裳衣,勿士
“于是”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于”介词,“在”“从”的意思;“是”代词,作“此”“这”解.如:“从此;在这里;因为这个,因此;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例句:造次行于是,平生志在兹.——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我正穷于是,君宁念及兹.——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 辞犹未已,色若愧耻,于
“相”作副词用,读xiānɡ.它主要以下几种.一是表示“相互”,如:苟富贵,无相忘.(如果富贵了,可不要互相忘记.)二是表示动作行为一方偏指(涉及)另一方.实际上起代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你”、“他”、“她”、“它”等意思.例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即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又如:士别
年纪小: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查‘目’[7]画第六比是竖横折
次cì (1) ㄘˋ(2) 第二:~日.~子.~等.~要.(3) 质量、品质较差的:~品.~货.(4) 等第,顺序:~第.~序.名~.(5)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6) 中间:胸~.(7) 量词,回:~数(sh?).初~.三番五~.(8)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舟~.~所.(9) 姓.(1
详细字义〈名〉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而,颊毛也.——《说文》1.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
基本字义1.“你”的敬称.详细字义1.(会意.从你,从心.表示尊重.本义:“你”的尊称) 同本义 [you].如:2.注意:用于多数时不加词尾“们”,两个人称“您俩”或“您二位”,三个人称“您仨”或“您三位”,三个人以上称“您诸位”.
qu去 共5画厶 2画 86五笔 fcu98五笔 fcu 【笔顺】:12154 去be apart from;betake;get rid of;go;leave;remove;repair;来;取;留;就;存;去qù〈动〉(1)(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详细字义◎ 才 cái〈形〉(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2) 同本义 [(plant) newborn]才,草木之初也.——《说文》(3) 有才能;有本领 [talented]试使斗而才.——《聊斋志异·促织》(4) 又如:才郎(
● 之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就是“入骨相思”、“刻骨相思”的 实物比喻.红豆→相思,玲珑骰子(象牙或牛骨雕刻成玲珑剔透的骰子,再嵌进去红豆)当然就成了刻骨相思.出处:温庭筠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杨柳枝》安,动词.安装之意.在大部分方言里,都有:装上、镶入、嵌进……的意思.例子:《聊斋志异.胭脂》判文:……嵌红豆于骰子,相思骨竟作
1、通假字,同“燃”,燃烧.2、指示代词,这样.3、表肯定,对的.4、副词,竟,便.5、连词,表示转折,可是.6、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比拟.7、助词,用于形容词和副词之后,表示状态.8、助词,表示肯定,相当于“焉”.
1连词:并列 修饰 顺承 表原因 表结果 转折 2代词:你的 等3语气词:而已,罢了.高考主要考连词:连词中的顺承,修饰,和转折关系的区别
我:吾,余,予,我,朕、寡人、孤、鄙人、小人、在下、侬、妾、臣、本县等、自己的名字、小子、孤、姓+某、某 你:汝、尔、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若、子、而(通“尔”)、子、君 他:其,之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几种?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几种?
09-10-19 &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盖在古文中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