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当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少于多少时

为什么有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有火焰,但在氧气中燃烧却没有火焰??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为什么有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有火焰,但在氧气中燃烧却没有火焰??
火焰主要是产生的CO产生的,在氧气中氧气浓度太大,所以就没有CO的产生;有问题请追问~~
可是炭燃烧不是产生二氧化碳吗?
在空气中,由于碳周围的氧气浓度不是很高,所以在中心产生CO,然后CO再在外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燃烧生成CO2;
采纳率:57%
来自团队:
还含有木头成分,原因是木炭不纯为什么有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有火焰,事实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那个火焰是不是发蓝?应该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木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当前位置: >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广口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广口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广口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广口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广口瓶?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沿导管进入广口瓶体积约1/5;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合反应(2)装置不密闭;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3)不能,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不变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历年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近年来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旨在考查同学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趋势。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所用物质应满足的条件:①此物质能够在空气中中燃烧,不能用铁丝代替,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②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时只能消耗氧气,不能消耗其他气体。不能选用镁代替红磷,因为镁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和二氧化碳反应。③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只能生成固体,而不能生成气体,一般不用木炭,硫代替红磷。2.实验失败与成功的原因:①装置不漏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外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②实验中红磷要过量,以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否则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③实验完毕,待容器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观察进水的体积,避免因温度高,气体膨胀,使测定结果低于1/5.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1.测定原理:(1)红磷(白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容器,通过测定容器中的水的量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2)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动刻度器上的活塞移动,测出氧气体积。2.装置3.实验现象(1)红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a中睡眠上升约占钟罩内空气体积的1/5b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液面以上容积的1/5c中活塞移动到4处d中U形管左侧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e中试管中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f中右侧的活塞会左移4.结论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5.注意事项(1)实验中红磷要过量,以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否则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2)装置不漏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外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3)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代替红磷(白磷)。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导致测得的体积不准确,而细铁丝在空气中难以燃烧,氧气体积几乎不变,因此密闭空气内水面不上升。(4)导气管要夹紧,燃烧匙放入集气瓶时要迅速,防止空气受热膨胀,从导气管或集气瓶逸出,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增多,使实验结果偏高。
更多相关试题
合金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已知某合金粉末除含金属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小明利用如图装置对合金粉末中铁、铜的存在进行探究时,误把氢氧化钠溶液当成稀硫酸加入到锥形瓶中,他惊奇的发现有无色气体放出,注射器活塞向右移动。【提出问题】难道NaOH溶液也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吗?【查阅资料】(1)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铁、铜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其中,NaAlO2溶于水,溶液呈无色)【进行猜想】猜想1: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铁;猜想2: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
 ;猜想3:该合金粉末中除铝外,还含有铁、铜。【实验探究】下列实验(见下表)仅供选用的试剂:20%的硫酸溶液、30%的NaOH溶液。实验记录:
①取一定量的合金粉末,加过量的
,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备用
粉末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放出,形成无色溶液
合金中一定含有 
②取步骤①所得滤渣,加过量
,充分反应
滤渣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放出,溶液呈浅绿色
合金中一定含有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拓展】下列可用于小明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一组药品是
A.Fe、Cu、Al(NO3)3溶液
B.Al、Fe、Cu、稀盐酸C.Al 、Cu、FeSO4溶液
D.Cu、Al(NO3)3溶液、FeSO4溶液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教师提醒】它由Cu 、Fe2O3两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猜想①:只有Cu;猜想②:只有
;猜想③:是Cu 、Fe2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同学们为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称取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右下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1)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目的是
。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中观察到A装置中的现象为
。(2)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37.3 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6.1 g
小蒋同学初步分析表中的数据后,马上得出猜想
(填“①”“②”“③”)肯定不正确,理由是
。(3)小林同学认为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应 先断开A和B的连接,你认为是否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
。【反思评价】实验后小组内有同学指出:上图装置未进行尾气的处理。于是有同学设计了用右图装置代替原装置,则C装置的作用有  、  (至少答两点)。
新课标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2012教育部审定)“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实验探究】
Ⅰ.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 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Ⅱ.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Ⅲ.将实验Ⅱ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Ⅳ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 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1)A中产生的气体是
;(2)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评价】实验设计Ⅳ的目的是
;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实验拓展】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MnO2只能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它属于糖类【拓展计算】如果需制备氧气9.6克,至少需要5%过氧化氢
氮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肥等工业。工业常用PSA变压吸附制氮气,某学习小组查阅到相关制氮气工艺流程,并展开学习,请回答相关问题:【资料】:1、碳分子筛对不同气体的吸附强度不同,如图所示;2、气压越大,碳分子筛吸附能力越强,反之越弱;3、碳分子筛可以再生,能重复使用。(1)吸附塔中碳分子筛具有吸附性,这种性质是
(填“化学”、“物理”)性质,根据工艺流程,资料1图像中气体②是
(填化学式);(2)根据资料,碳分子筛再生的方法是
。(3)相比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该工艺的优点是
;(4)氮气可作食品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
(填“稳定”、“活泼”)。N2和H2在500℃、200MPa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N2和H2的质量比为
热门试题推荐当前位置:
>>>比较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比较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是____。讨论: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了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表面发红,放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燃烧的剧烈程度跟氧气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比较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主要考查你对&&S,Fe,C,P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S,Fe,C,P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
氧化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很多物质都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部分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反应的对比:a)碳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C + O2CO2 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硫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S + O2SO2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实验前应在瓶底放少量水,用来吸收生成的有毒气体。c)红磷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4P + 5O22P2O5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生成的P2O5是固体小颗粒,现象为白烟,不是白雾。d)铁和氧气的反应: 方程式:3Fe + 2O2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物质 注意:集气瓶底放一层细沙或少量水。 e)镁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2Mg + O22MgO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有白烟。注意:不能手持镁条,应用坩埚钳夹持。 f)石蜡和氧气反应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现象: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白光,如果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烟和雾的区别:a)烟:大量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长产生烟。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是燃烧生成的固体P2O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b)雾:大量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产生雾。打开盛浓盐酸的瓶塞,瓶口有白雾,是挥发的HCl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盐酸小液滴。a)光:固体物质燃烧使发光。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光b)气体物质和容易气化的物质燃烧时产生火焰。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火焰,是石蜡熔化后生成的气体燃烧而产生的。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技巧:可按三个顺序从三个方面进行:(1)剧烈燃烧,有什么颜色的光,火焰;(2)放热;(3)生成物的特性
发现相似题
与“比较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679212623248523199051195791818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当氧气含量少于多少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反应环境:实验试管).一,根据C+O2点燃=CO2
,炭与氧的质量比是12:32
,也就是3:8
,那么,只要让质量比等于或少于3:8 时,产物都是CO2 ;二,根据 3C+2O2点燃=CO+CO2
,炭与氧质量比是36:64
,也就是9:16
,那么,只要让质量比大于3:8 而少于9:16 时,产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三,根据2C+O2点燃=2CO
,炭与氧质量比是24:32
,也就是3:4
,只要让质量比等于或大于3:4 时,产物都是一氧化碳;如果这个计算结果是对的,那么,假如有100克木炭,只要输入267克氧气,点燃后就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如果输入的氧气在134克到266克之间就会生成混合气体,这个问题我能理解,请问:一,100克木炭,最初只有20克或50克木炭达到着火点,把少于133克的氧气分步缓慢地输入,生成物是否都是一氧化碳?如果我一下子就把133克氧气都输入,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氧化碳?二,最重要的问题:在方程式 2C+O2=2CO 里,一下子输入氧气133克,那么,是不是需要有超过100克的已经达到着火点(达到着火点遇氧气就可以燃烧)的木炭,生成物才会是一氧化碳?50克达到着火点的木炭但还有很多木炭没达到着火点,这样行吗?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能燃烧吗?如果能(我知道能),请计算出质量比或体积比.空气里的氮气忽略,不需要理会.请高手详细回答,最佳答案会再加分.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小于9:16时就有CO生成!
实际上在各种比例时都有CO生成,只是谁占得多,谁占得少而已。因为C是固体和O2不能均匀分布。所以,得到的都是混合物。况且,CO2+C=2CO。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