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控制如何减少全球变暖暖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温室效应”的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温室效应”的思考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向大气中的碳排放量也日益加大,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短时间尺度上也呈现出变暖的趋势.对此以IPP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代表的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全球变暖是由温室气体的增加所引起的,并提出积极有效控制碳排放一系列措施,面对此问题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碳权排放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并未达成共识.就此全球变暖问题以NIPCC(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代表的学界也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并非是由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面对这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到底是各国之间政治性的话题还是科学话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前人研究,总结归纳出对"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新的看法,认为可能过分地夸大了"温室效应",或者完全忽略了"温室效应"的存在,应该"以史为鉴",认识到目前全球气候暖化仅仅是地球演化历史长河中正常波动的短暂片段,就此问题不必"杞人忧天",应该乐观地面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P467;X16【正文快照】:
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就全球变化而言,一般广义上的全球变化是指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1].本文所讲的全球变化指的是狭义上全球气候的变化.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以时间作为参考的,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葛全胜,陈泮勤,张雪芹;[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J];水利科技;2008年01期
王金平;;[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本刊编辑部;;[J];创新科技;2010年08期
陈泮勤;;[J];第四纪研究;1990年01期
刘延敏;[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1期
;[J];四川气象;1994年02期
孙成权,陈晔;[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1期
赵士洞,肖平,王群力,严茂超;[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5期
卞林根;[J];Annual Report of CAMS;1998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任振球;;[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申丹娜;;[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蒋丽;马略耕;侯文娟;郭继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姚冠荣;高全洲;;[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陆龙骅;卞林根;;[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季国良;;[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潘俊杰;[N];中国气象报;2006年
记者  罗晖 游雪晴;[N];科技日报;2007年
滕艳?夏鹏;[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敦欣;[N];黄河报;2008年
张芳;[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张晔 通讯员
张文江;[N];科技日报;2009年
张文江 陈晓春;[N];新华日报;2009年
游雪晴;[N];科技日报;2010年
黄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蒋培玲;[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小晖;[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闫军辉;[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王晓冬;[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10分)“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
。(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c.采用节能技术
d.利用太阳能、风能(2)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6CO2 + 6H2OC6H12O6
b.CO2 + 3H2CH3OH +H2Oc.CO2 + CH4CH3COOH
d.2CO2 + 6H2CH2==CH2 + 4H2O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
,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3)文献报道某课题组利用CO2催化氢化制甲烷的研究过程如下:反应结束后,气体中检测到CH4和H2,滤液中检测到HCOOH,固体中检测到镍粉和Fe3O4。CH4、HCOOH、H2的产量和镍粉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仅改变镍粉用量,其他条件不变):研究人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HCOOH是CO2转化为CH4的中间体, 即:CO2HCOOHCH4①写出产生H2的反应方程式
。②由图可知,镍粉是
。(填字母)a.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的催化剂c.反应的催化剂d.不是催化剂③当镍粉用量从1mmol增加到10mmol,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填字母)a.反应Ⅰ的速率增加,反应Ⅱ的速率不变b.反应Ⅰ的速率不变,反应Ⅱ的速率增加c.反应ⅠⅡ的速率均不变d.反应ⅠⅡ的速率均增加,且反应Ⅰ的速率增加得快e.反应ⅠⅡ的速率均增加,且反应Ⅱ的速率增加得快f.反应Ⅰ的速率减小,反应Ⅱ的速率增加
(1)abcd(2)a
c(3)①3Fe+4H2OFe3O4+2H2
(1)CO2是超成温室效应的气体,a可以直接减少CO2的产生;b是植物吸收CO2的主要源泉;c在节约能量的同时也减少了CO2的排放;d使用其他不产生CO2。(2)节能即不需要外加能量,光合作用是来自自然界的能量;原子利用率高即不产生副产物;(3)密闭容器中给出了铁和水蒸汽,由此可以产生H2,即3Fe+4H2O Fe3O4+4H2,反应前后均有Ni粉,从图像看,随着镍粉的用量不同,曲线的走的趋势不同,即反应的快慢不同,满足催化剂的条件。从图像可以分析,随着Ni的加入,H2和CH4的量均是快速减小的,即反应速率是增加的,由于甲酸的减少量变化更快,则说明反应II速率更快。
试题“(10分)“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C...”;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请选择考试专家称沙尘暴能有效减少酸雨发生 抑制全球变暖-中新网
专家称沙尘暴能有效减少酸雨发生 抑制全球变暖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在人们的印象里,沙尘暴是个名声很不好的“坏家伙”,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危害。然而,研究沙尘暴的专家却为其做了适当的平反,让人们知道它也有善良的一面。实际上,沙尘暴也不是尽做坏事。有关专家指出,沙尘对于人类生存环境来说既有害也有利。关键是需要科学地评价和认识沙尘暴,引导人们正确地面对,积极地趋利避害。
  首先,沙尘一方面污染空气,一方面也能净化空气,有效地减少酸雨的发生。沙尘天气过后,尘埃落定的天空是最洁净、最晴朗的。原因是沙尘形成的气溶胶里面钙的含量较高,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酸雨。我国北方地区虽然工业排放的酸性污染气体数量并不比南方少,但北方却没有南方普遍有的酸雨,其主要原因就是大气中的碱性沙尘会使酸雨中和。
  其次,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可以吸收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不仅过滤空气,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气溶胶),因能大量反射掉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而降温,因而抵消掉了因工业大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地球大气效应增强导致的全球变暖升温值的20%。
  第三,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输入的沙尘量约有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公斤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一些土石山区的土壤,也是风沙的造化。而且,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养分,改良当地的土壤结构。
  沙尘暴不是现在才有,是古已有之。而且,百万年来西来沙尘气流给我国堆积了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上的庄稼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吃和穿,而且高原上上千万口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还解决了四五千万农民的居住问题,这些都并非小事。
  沙尘暴不是中国的特产,比如欧洲,还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沙尘暴天气也非常严重,所波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可见,沙尘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更不是短时间内通过改善环境就可以根除掉的。
  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一直远低于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所预测的温度值。于是有人认为,地球系统可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反馈机制,沙尘可能就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增温相对立的非常重要的“制冷剂”。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但在研究全球变化的科学家眼中,沙尘暴是大自然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一环。科学家把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在1微米~100微米左右的固体、液体微粒叫做气溶胶,沙尘气溶胶是气溶胶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家们认为,沙尘气溶胶通过三种途径对地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它像一把阳伞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面,也就是所谓的“阳伞效应”。其次,沙尘粒子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辐射特性和降水,产生间接的气候效应,被称为“冰核效应”。另外,最受科学家关注的是“铁肥料效应”,即“铁假说”――在海洋中增加铁可使浮游生物增加,并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降低全球的温度,而铁则来源于大陆的沙尘。
  最近一个时期,科学家对极地冰芯中沙尘、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及海洋原始生产力的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地球系统中存在“低二氧化碳浓度――高粉尘”和“高二氧化碳浓度――低粉尘”两种状态,这表明粉尘与二氧化碳浓度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交错的机制。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沙尘――二氧化碳浓度――气候”的反馈理论,认为沙尘既是气候的产物,又对气候起着控制作用。因此,面对气候变暖,增加海洋中的沙尘含量,可以有效地抵消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所引起的增温。
  有人通过对2001年4月中亚强沙尘暴过程在中国、韩国、日本和北美大陆地面粉尘观测与同期北太平洋海洋生物观测事实,推测出平均一年只需要10~15次左右的强沙尘暴过程,就可基本满足北太平洋海洋浮游生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其实,沙尘暴像任何自然过程一样,对人类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科学家说,如果将沙尘暴纳入到复杂的地球系统中,沙尘暴所起的作用就不简单。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就是古代千万年沙尘暴的产物,其疏松的土质和处于季风雨区的自然特征,为古人利用木棍等极为原始的工具开发农业提供了最基本的自然条件。伟大的黄河文明发源于黄土高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沙尘暴给予人类的恩赐。
  同时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沙尘气溶胶携带来的沙尘供应海洋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其中一环就会断裂,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就将改变,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因此,沙尘暴扬起的粉尘成为与二氧化碳增温相对应的地球“制冷剂”,并成为研究全球物质循环及气候变化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由于沙尘气溶胶可以进行远程传输和沉积,从某种角度讲,没有沙尘暴,也就没有北太平洋上最璀璨的明珠――夏威夷,因为造就夏威夷最初的养料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的沙尘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原来认为沙尘暴影响了他们的环境,但最近却转变了态度,认为沙尘暴是自然的恩赐,因为沙尘暴抑制了日本的酸雨。
  所以,对沙尘暴这个“讨厌鬼”,我们不可一棍子打死,在无法减少它发生的情况下,不妨研究一下如何让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造福人类。(赵 华)
【编辑:姚培硕】
>相关新闻:
>社会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识点 & “(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研究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1) 其中一种途径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如:2CO2(g)+2H2O(l) ="=" C2H4(g)+3O2(g)&&&&ΔH=+1411.0 kJ/mol&&&&2CO2(g)+3H2O(l) ="=" C2H5OH(1)+3O2(g)&&ΔH=+1366.8 kJ/mol&&&则由乙烯水化制乙醇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C2H4(g)+H2O(l) === C2H5OH(l)& △H=-44.2 kJ/mol&(3分)(2)① 增大&&&&& ② 放(各1分)&&&&&(3)bcd&(3分)(4)乙醇(1分)&。 (2)在一定条件下,6H2(g) +2CO2(g)CH3CH2OH(g)+3H2O(g)。&&5006007008001.545332012260432815383623722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① 温度一定时,提高氢碳比[n(H2)/n(CO2)],CO2的转化率O2 + 4e- + 2H2O = 4OH-& ( 2分)(5)5.6×10—5mo1/L (3分)&(填“增大”“减小”“不变”)。②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 &(填“吸”或“放”)热反应。(3)一定条件下,将3molH2和1molCO2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H2(g)+ CO2(g)CH3OH(g)+ H2O(g)。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H3OH的浓度为0.2mol/L。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该条件下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b. 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s)c. CO2的转化率为60%d. 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4)如图是乙醇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的结构示意图,则a处通入的是 &(填“乙醇”或“氧气”),b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5)CO2在自然界循环时可与CaCO3反应,CaCO3是一种难溶物质,其Ksp=2.8×10—9。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可形成CaCO3沉淀,现将等体积的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若Na2CO3溶液的浓度为2×10—4mo1/L ,则生成沉淀所需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大于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2010-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九次适应性训练理科综合测试(化学)
分析与解答
习题“(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研究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1) 其中一种途径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研究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1) 其中一种途径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研究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1) 其中一种途径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主要考察你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与“(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研究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1) 其中一种途径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相似的题目:
(11分)(1)已知:①Fe(s)+O2(g)=FeO(s)&&&&& ΔH1=-272.0 kJ·mol-1;②2Al(s)+O2(g)===Al2O3(s)&&&& ΔH2=-1675.7 kJ·mol-1。 Al和FeO发生铝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某同学认为,铝热反应可用于工业炼铁,你的判断是&&&&(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2)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为气态的某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分别为A、B,如图所示。①据图判断该反应是&&&&(填“吸”或“放”)热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②其中B历程表明此反应采用的条件为&&&&(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使用催化剂(3)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g)+O2(g)=H2O(g) ΔH=-241.8 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 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已知反应2SO2(g)+O2(g)2SO3(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2 mol SO2和足量O2反应,必定生成2 mol SO3该反应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若混合气的密度不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平衡时,SO2消耗速率必定等于O2生成速率的两倍平衡时,SO2浓度必定等于O2浓度的两倍
下图是关于反应A2(g)+3B2(g)===2C(g) △H<0&的平衡移动图形,影响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升高温度,同时加压。降低温度,同时减压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使用催化剂;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浓度
“(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在容积为2L的3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xC(g),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甲&乙&丙&反应物投入量&3mol&A、2mol&B&6mol&A、4mol&B&2mol&C&到达平衡的时间(min)&5&&8&A的浓度(mol/L)&c1&c2&&C的体积分数&w1&&w3&混合气体密度(g/L)&ρ1&ρ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反应[可用aA(g)+bB(g)?cC(g)表示]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图象(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α表示平衡转化率,φ表示体积分数):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象反应Ⅰ中,若p1>p2,则此正反应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也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填“减少”或“增大”)的反应,由此判断,此反应自发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2)在图象反应Ⅱ中,T1&&&&T2(填“>”、“<”或“=”),该正反应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在图象反应Ⅲ中,若T2>T1,则此正反应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4)在图象反应Ⅳ中,若T1>T2,则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3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A+bB?cC(s)+dD,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mol,B减少了0.5n&mol,C增加了1.5n&mol,D增加了n&mol,此时达到化学平衡: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a=&&&&;b=&&&&;(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下列物质的聚集状态为:A&&&&;B&&&&;D&&&&;(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其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为&&&&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该知识点易错题
1如图I所示,甲、乙之间的隔板K和活塞F都可以左右移动,F受压力恒定.甲中充入2mol&A和1mol&B,乙中充入2mol&C和1mol&He,此时K停在0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2A(g)+B(g)2C(g),反应达到平衡后,再恢复至原温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在容积为2L的3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xC(g),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甲&乙&丙&反应物投入量&3mol&A、2mol&B&6mol&A、4mol&B&2mol&C&到达平衡的时间(min)&5&&8&A的浓度(mol/L)&c1&c2&&C的体积分数&w1&&w3&混合气体密度(g/L)&ρ1&ρ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反应[可用aA(g)+bB(g)?cC(g)表示]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图象(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α表示平衡转化率,φ表示体积分数):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象反应Ⅰ中,若p1>p2,则此正反应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也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填“减少”或“增大”)的反应,由此判断,此反应自发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2)在图象反应Ⅱ中,T1&&&&T2(填“>”、“<”或“=”),该正反应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3)在图象反应Ⅲ中,若T2>T1,则此正反应为&&&&(填“吸热”或“放热”)反应.(4)在图象反应Ⅳ中,若T1>T2,则该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研究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1) 其中一种途径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如:2CO2(g)+2H2O(l) ="=" C2H4(g)+3O2(g)ΔH=+1411.0 kJ/mol2CO2(g)+3H2O(l) ="=" C2H5OH(1)+3O2(g)ΔH=+1366.8 kJ/mol则由乙烯水化制乙醇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 (2)在一定条件下,6H2(g) +2CO2(g)CH3CH2OH(g)+3H2O(g)。1.722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① 温度一定时,提高氢碳比[n(H2)/n(CO2)],CO2的转化率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②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3)一定条件下,将3molH2和1molCO2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H2(g)+ CO2(g)CH3OH(g)+ H2O(g)。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H3OH的浓度为0.2mol/L。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a. 该条件下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b. 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s)c. CO2的转化率为60%d. 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4)如图是乙醇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的结构示意图,则a处通入的是____(填“乙醇”或“氧气”),b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____。(5)CO2在自然界循环时可与CaCO3反应,CaCO3是一种难溶物质,其Ksp=2.8×10—9。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可形成CaCO3沉淀,现将等体积的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若Na2CO3溶液的浓度为2×10—4mo1/L ,则生成沉淀所需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大于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4分)“温室效应”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研究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1) 其中一种途径是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如:2CO2(g)+2H2O(l) ="=" C2H4(g)+3O2(g)ΔH=+1411.0 kJ/mol2CO2(g)+3H2O(l) ="=" C2H5OH(1)+3O2(g)ΔH=+1366.8 kJ/mol则由乙烯水化制乙醇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 (2)在一定条件下,6H2(g) +2CO2(g)CH3CH2OH(g)+3H2O(g)。1.722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① 温度一定时,提高氢碳比[n(H2)/n(CO2)],CO2的转化率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②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3)一定条件下,将3molH2和1molCO2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H2(g)+ CO2(g)CH3OH(g)+ H2O(g)。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H3OH的浓度为0.2mol/L。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a. 该条件下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b. 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mol/(L·s)c. CO2的转化率为60%d. 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4)如图是乙醇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的结构示意图,则a处通入的是____(填“乙醇”或“氧气”),b处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____。(5)CO2在自然界循环时可与CaCO3反应,CaCO3是一种难溶物质,其Ksp=2.8×10—9。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可形成CaCO3沉淀,现将等体积的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若Na2CO3溶液的浓度为2×10—4mo1/L ,则生成沉淀所需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大于____。”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防止全球变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