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航光电待遇坑人企业工作25年了,工资月1千3百元,合理吗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
23日的亚运会争夺,中国军团渐入佳境,“娘子军”尤其出色。在800米自由泳、网球单打、体操高低杠和射击飞碟双多向等项目中上演夺金又摘银的戏码。
24日的亚运赛场将产生38枚金牌,当日收官的游泳、体操、赛艇和击剑成为中国队的主要夺金点,中国军团的多金王也有望在当日产生。
43岁的跳马名将丘索维金娜表示,自己不仅要参加今年10月在多哈举行的体操世锦赛,更将全力冲击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为她要创造个人参加8届奥运会这个无人能及的纪录。
广州首批九价HPV疫苗到货了!但是仅部分接种点有货,供户籍居民或居住地辖区内女性接种, 且不开放网上预约。
在粤经商的37岁希腊小伙谢里夫因病在广州离世,他捐出的心脏、肝脏、双肾将至少帮助4名中国患者重获新生。
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宣布,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于9月23日正式开始运营。香港到深圳福田的票价为68元人民币。
广州将搭建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官方平台,类似于“教育培训机构的大众点评”,纳入所有有证有照的培训机构。
8月22日凌晨,广州交警联合特警、刑警、分局等部门在黄埔、增城开展“夜鹰”行动,对目标车辆进行全面围捕。
近3年来,仅有36栋楼的西关大屋社区完成了旧楼加装电梯9栋,另有2栋在建、9栋在筹备中。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如果有人推荐使用“提额神器”,消费者要保持高度警惕,这背后可能是不法分子窃取信用卡信息的黑色链条。
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公里,是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鸡公榄”是广州西关传统小吃,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深受老广们的喜爱。
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猴子,它的主人将它的日常发到网上,引发网友围观。
精准演绎匈牙利语歌曲,匈牙利观众被广州市少年宫百灵合唱团惊艳到了!
因地铁施工,天河区天河北路和五山路部分路段的斑马线被临时涂刷成橙色。
“岭南传薪——梁崇铠、梁基永暨天风画会同仁作品展”在海珠区十香园纪念馆开幕。
在亚运会上,志愿者在赛场上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
家长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帮助孩子顺利入园?高级教师杨菁老师给出了建议。
烈日当空,广州正值最热的八月,城中大大小小的泳池陆续开放。
炎炎夏日,亲近大自然,你想不想尝试一下?
走进电影院,突然发现镜头里美美的场景分外眼熟,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西客站旁丶三轻轨站点丶精装修丶即买即收租丶月租3000起
西客站旁丶三轻轨站点丶精装修丶即买即收租丶月租3000起
房屋编码: ,发布时间:日
志联地产 - 志联地产缤纷时代分行志联地产缤纷时代分行志联地产缤纷时代分行志联地产缤纷时代分行
¥元/平米环比2月↑22%
¥元/平米环比2月↑
暂无历史数据
中航九悦荟
默认为参考首付和参考贷款,您可以更换下面选项获得自己的专属贷款详情
公积金贷款
商业贷款是以银行信贷资金为来源向购房者个人发放的贷款。
公积金贷款是指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享受的贷款,国家规定,凡是缴存公积金的职工均可按公积金贷款的相关规定申请公积金贷款。
是指所贷款的额度总额占房款总额的比例。按揭成数=贷款的额度/房款总额
税费由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构成。具体税费因房
源不同有差异,详情请咨询经纪人。
参考首付:12.00万&(&0成&)
贷款金额:28.00万&(&成&)
支付利息:万&(&利率%&)
输入验证码


打败了94.1%的同城经纪人
房源真实:5.0打败了52.2%的同城经纪人
服务效率:5.0打败了60.5%的同城经纪人
用户评价:5.0打败了0%的同城经纪人

点击查看电话
提示
您是经纪人账号,请下载随时微聊
微信扫一扫,在线聊
在线沟通更高效
数百万真实有效的二手房信息尽在安居客
实时更新价格信息。
Copyright&&&&www.anjuke.com&All Rights Reserved&&&前言     
进入论坛发帖回帖的两年,也是我人生中最清闲的两年,更是我感悟最多和最深的两年。人说四十不惑,我觉得这句话,说对也对,说不对还真不对。所谓不惑,都是相对的。到了40岁这个年龄段,无论阅历和社会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都比过去年少轻狂的时候,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但也正因如此,才会时不时地对社会对人生,感到更加的困惑和不解了。    
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是到了这个年龄,因为一些解不开的疙瘩而影响了人生观,从而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使一代科学巨匠,几乎在科学进步方面,再也无所作为,否则人类进步说不定会比现在提前100年。    
我一个平凡的草根,当然不能跟科学家相提并论,但40岁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却是毋庸置疑的。40岁的惑与不惑,处理的好,就可能是人生步入“辉煌”的起点,处理的不好,也可能是人生就此颓废和彻底“衰落”的开始。    
是到梳理人生脉络和工作生活轨迹的时候了,人的记忆和脑容量是有限的,旧的东西挥之不去,新的东西就难以进来。人在清闲的时候,总有太多过去的人和事浮现出来,让我不得不去回忆和思考,于是就有了把这些人和事写出来的想法。回忆有时也是一种忘却,就象鲁迅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写《平凡印记》之时,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也刚好是我离开老家,外出寻梦20周年,而这20年基本都跟深圳有很大关联,那就写与深圳有关的工作生活吧。    
《平凡印记》原名《草根人生·寻梦深圳二十年》,因篇幅所限和其它一些原因,只写了前十五年。《平凡印记》大大超出原来写《草根人生·寻梦深圳二十年》的设想,由原来初步预计的几十个章节,增加到一百多个章节,字书也由最初设想的十几万字,增加到近四十万字。《平凡印记》正文,除了极个别地方做出修改和校正之外,基本保持《草根人生·寻梦深圳二十年》原貌。    
《平凡印记》基本都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工作生活记实,主要是记述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和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外出打工十五年的爱恨情仇。为了尽量保持客观,《平凡印记》尽量采用最普通的平铺直叙的手法,尽量少用文学作品中的渲染和对白。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也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就是一个平凡草根普通的记录而已。    
尽管记录的只是一个平凡草根眼里的世界和所感所想,而且因为时间和环境的局限,必定要隐去一些不可告人的重要事件,和一些还在工作生活的人的真实名姓,但还是力图能还原工作生活之本来面貌,力图展现出让人“吃惊”的真实情感一面,为此,我还决定公布部分能找到的尘封多年的私密“档案”,其中可能包括对人生起到重要影响的情书。    
从来写回忆录,都是有些名望的人所做的事,一个平凡的草根写这类文章,颠覆了一些人眼里的传统,必然会引来一些人的“嫉恨”。《平凡印记》对自己是一次经历和思想的系统梳理,对读者是什么,我不知道,不同的人可能会悟出不同的道理来,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想要说的,缤纷的人生,不只是属于有钱的事业成功的人,也属于社会底层的平凡草根,谁说甘于平庸就不是一种生活?平凡地默默工作生活着的人们,一样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一样有酸、甜、苦、辣、咸。愿没有成功的平凡草根,一样能开心地工作和生活。    
《平凡印记》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只能保证自己所叙,是基本真实的,不敢保证事件的背后和本身,一定跟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完全一致,也不能保证每句话和每个用词都绝对准确。既然是主观写出来的东西,为了力求客观,就尽量本着低调和与人为善的原则来叙事。平凡草根的人生,本来就没有重点,琐碎和没有重点,也许就是重点,所以就是想到哪写到哪。    
《平凡印记》里牵扯到数百人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名也是一扫而过,主要是给自己留个纪念的。文中非名人和名企,基本都用一个字的符号替代,可能会对读者阅读习惯造成影响,不得已而为之,见谅!文中的重点人物,未必就是生活中的重点人物,反之亦然。若有熟悉的人看到此文,最好看事件本身,不必看“隐名”和对号入座,若一定对号入座,无意中超出本文的影响,而给自身带来任何好或不好的后果,都完全由自身承担。    
《平凡印记》为业余时间所作,历时百日,首稿曾连载于深圳论坛,得到很多热心网友的鼓励支持和批评指正,也遭受一些文人的人身攻击。本人没有多少写作经历和经验,文字水平肯定有限,再加上是记实文章,不能象纯文学作品那样,可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采用的又是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语言文字可能平淡无味,甚至罗嗦无聊得让人无法入目,那就在此先打个预防针,请没有耐心和不感兴趣的网友,见标题就绕道而行,拜托了。    
本文再怎么校对,错漏之处也是再所难免的,欢迎感兴趣的热心网友和真正文字思想高人,多多指点和提出宝贵意见。对本文没什么见解,只会搞人身攻击者请自重。本文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    
《平凡印记》分不完全对等的四个部分。总体来看,每后一部分比前一部分的节数和字数,都平均呈增加的趋势。以下是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令人难忘的北京四通岁月    第1节:一次考试改变一生     第2节:合资公司背景和同伴介绍    第3节:匆忙神秘的旅程    第4节:特机部里的年轻人    第5节:部长为我们接风洗尘    第6节:梦幻般的四通文化    第7节:四通工作生活印象(1)    第8节:四通工作生活印象(2)    第9节:四通工作生活印象(3)    第10节:福利比工资还高的四通    第11节:培训考试得了零分    第12节:对不可思议的日本速度的超越    第13节:青涩朦胧的恋情(1)    第14节:青涩朦胧的恋情(2)    第15节:青涩朦胧的恋情(3)    第16节:青涩朦胧的恋情(4)    第17节:青涩朦胧的恋情(5)    第18节:泰山之行走丢了六个人    第19节:美妙的山东半岛之旅    第20节:在北京四通的最后岁月    第二部分:又爱又恨的深圳深通工作    第21节:北方到南方
    第22节:南国最初的印象    第23节:欣欣向荣的早期深通    第24节:遍地黄金的深圳    第25节:我所经历的“8.10”股票风波     第26节:中国大陆最早的股东和股民    第27节:拥有两片美国土地    第28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第30节:从仓管到车间主任    第31节:行走在张家界    第32节:我所经历的清水河8.5大爆炸    第33节:在各类比赛活动中尽领风骚    第34节:成为自豪的深圳人    第35节:自学取得大专文凭    第36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兄弟(1)    第37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兄弟(2)    第38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兄弟(3)    第39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第40节:桂林与海南——四通悄然变天    第41节:打印机到收音机——四通开始衰落    第42节:飞鸟尽,良弓藏    第43节:谏言把总经理气病    第44节:六年青春价值四千元    第三部分:颠簸流离的初级创业经历    第44节: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
    第45节:为救父亲购买传销药品    第46节:似曾相识燕归来——唐京灵塔园     第47节:有趣的家政服务公司    第48节:那一夜,她没有拒绝我    第49节:公司业务渐入佳境    第50节:平安夜的西方极乐无边    第51节:晓的第一封来信     第52节:晓的第二封来信     第53节:97回归前后的日子    第54节:做了几个月的房地产中介    第55节:“做鸭子”的短暂幸福时光    第56节:全国文明村里的文明事(1)    第57节:全国文明村里的文明事(2)     第58节:转战笔架山    第60节:屋漏偏逢连夜雨     第61节:九十年代的股指期货     第62节:“八仙过海”的深圳    第63节:《辉煌的五年》与海外华人基金会     第64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第65节:非法维权PK白道黑道都有人     第66节:终点又回到起点     第67节:而立之年,一切从头再来     第68节:大年三十,姐姐来深圳和我过春节    第69节:席卷全球的互联网风浪潮及其它    第70节:姐姐给我做红娘    第四部分:激情澎湃的网络搏杀生涯    第71节:恋曲1999——2000(探路)    第72节:恋曲1999——2000(进展)    第73节:恋曲1999——2000(误会)    第74节:恋曲1999——2000(相亲)    第75节:恋曲1999——2000(许亲)    第76节:恋曲1999——2000(波折)    第77节:最早的电子商务代表    第78节:做单如此困难,出单如此简单    第79节:恋曲1999——2000(挽救)    第80节:恋曲1999——2000(逼婚)    第81节:恋曲1999——2000(裸婚)    第82节:中国企业网及其“一流的业务员”    第83节:高级商务代表之路    第84节:业绩高潮中整装待发    第85节:济南的夏天    第86节:进京参加研讨,街头张贴遇“猫”    第87节:招聘、培训及开业    第88节:忙前忙后忙里忙外,闲来相约北京     第89节:留下遗憾,作别济南的冬天    第90节:回深圳首月,赚的钱比做四个月经理还多     第91节:和比亚迪擦肩而过    第92节:网上业内知名企业大龙公司    第93节:深圳买房记    第94节:创业,想起来是那样遥远    第95节:胎死腹中,无独有偶    第96节:网络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97节:辞旧迎新,重燃创业激情    第98节:公司未开张,总监先跳槽    第99节: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填满记忆    第100节:注册王和业务标兵    第101节: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    第102节:赢在执行和绝对成交    第103节:给孩子起名解压,等孩子出生抱憾    第104节:以骄人的业绩告别新中企    第105节:移动商务和月薪6万的爱国者    第106节:电脑只有执行力,人脑才有创造力    第107节:移动商务梦想    第108节:憧憬保障房,暂别互联网    后记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第一节:一次考试改变一生  
不要轻视偶然,它会改变人的一生。  
199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第十一届亚运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它在中国的知名程度和影响力,丝毫不亚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跟如今的广州亚运会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就在这一年,我在陕南所工作的一家企业,也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厂、人所共知的大事件,就是全厂范围内,通过考试的方式,公开选拔8名23岁以下的职工,先到北京的合资筹备公司受训,之后将跟随合资公司南下深圳工作。  
这件大事发生在1990年9月中旬的某一天,大大的红纸公告,张贴在工厂大门边的醒目位置上,厂区喇叭应该也报道了。我看到了,我的姐姐看到了,相信绝大多数上班的职工都看到了。没有太多条件限制,就是23岁以下身体健康,考试考到前边就行。  
要报名考试吗?去,当然去,因为我等跳出工厂的这一天,已等了很久了。能不能考入,我没绝对把握,但却相当自信,因为考试考高中以下知识,尽管有不少大专、本科等高学历的人参考,但我也毫不畏惧,因为我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在班上大多都是第一,高中虽然在地方上的重点中学不能名列前茅,但因为底子好,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更让我感到塌实的是,这回考试因为有“外公司”介入,绝不容许“走后门”等作弊现象发生,不仅要求严格监考,而且采用试前拆卷、试后封卷、局外专人打分、当场拆封公布名次的录用方法,不愿去的人,可由后一位依名次顶上。有了公平考试做后盾,能不能考上和利用这次绝好的机会跳出工厂,就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和造化了。  
那天中午下班的时候看到公告,第二天就开考,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和温习,再加上此时,我已工作了三年,离开校园已很久远了,和一些刚出校门的各类毕业生比,显然处于劣势,所以压力不小。当天下午请了一天假(连第二天考试一起算上),拿着姐姐帮着借来的过时多年的教科书温习起来。  
第二天考试的大概有将近一百人,参考人以男职工居多,而考上的机会是男女各前四名。考完后自我感觉一般,当时以为没多大希望了,没想到第三天公布名次的时候,我的名字赫然在榜,这个消息还是一个同事最早告诉我的,整个车间也为我能上榜,而“奔走相告”了一番。我更是喜不自禁:哦,也许从此就苦尽甘来,不再做个我不喜欢的机加工人了!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这还得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工厂,和我进厂前后的部分情况和身世。  
我所效力的这家三线军工企业,隶属航空航天部(三机部)管辖,是利税都不用交给地方的中央直属企业。这个企业创建立于1968年,和所在城市的航空基地一样,都是当年林彪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在全国各地搞出的军事“杰作”,当时为配合这一带的军工项目上马,好象还特意修筑了一条铁路:阳安铁路,和一条上等级的公路:108国道。  
这样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周围的山旮旯里,主要是为了隐蔽和防空,虽然企业居民全部都是城市户口,但实际工作生活地,还在距城市百里之遥的山里小镇上。当时我所在的那个镇,有两家军工企业和一所配套的大专院校,真正完全建成的就我们这一家,另一家小点的企业建了一半就下马了,后来变成了那所院校的校办工厂,这个校办工厂后来在深圳西乡投资200万建厂,我刚来深圳的时候,它们在宝安西乡一带还曾显赫一时,就是万山机电和胜利仪器厂,现在叫什么、怎么样了,不是太清楚,相信老深圳和老宝安,可能都知道那家企业。    
若不是林彪逝去的早,那个小镇还将上马一个上万人的大型军工企业,山都挖平了,路都修好了,可惜最后什么都没建。最早的时候,那里还驻扎着一个团的部队进行保护,后来撤走了。再后来那家院校也搬到市里去了,现在是一所专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大学,深圳富士康、比亚迪等很多大企业都有他们培养的员工。  
我所在的这个厂,当时是一家近2000名职工(包括家属4、5000人)的中型企业,在所属航空基地的几十家企业和院校、研究所中,规模排名第三,厂长级别是县团级,后来兼并了一个系统里的企业,变成近3000人的大型企业,厂长级别地师级。这样的企业虽地处三线,但人员却跟现在的深圳一样,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这家企业,除陕西本地人之外,主要还有北京、上海、东北、河北等地的人。别看这样的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什么托儿所、学校、技校、商场、医院、车队、公安等,应有尽有。  
月亮躺进了云层  
星星闭上了眼睛  
厂房也有些困  
终于熄灭了他最后的一盏灯  
于是旋飞的身影  
流入子夜的宁静  
一路哨音  
一路蛙鸣  
伴着山风的车轮  
滚过一串清脆的铃声  
被惊飞的流萤  
化作一天星星  
这是我1989年夏天,所作的一首《夜班归来》的小诗,也是我那时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是1987年参加革命工作的,那一年我高中毕业,没有参加高考,就直接进厂工作了,为什么高考都不参加,而是急着工作?那是跟家庭的辛酸分不开的,这个说来话长,以后再做交代。  
可能是因为父亲原有威望的关系吧,我被分配到工厂的一个重要车间,主要工种是机加铣工。那个车间的党委书记,是我父亲原来所在生产科的一个下属,很多年以后,才想到那时多少可能还有照顾的成分。我的第一个师傅“荣”是高级技师,也是全厂、全系统连年的劳动模范和技术标兵,如果珍惜和敬业爱岗的话,我的人生说不定又要重写了,我也很可能会跟师傅一样,成为是全厂、全系统的劳动模范和技术标兵,因为我后来的师弟“拥”,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当时我不懂事,没想到是父亲的一片苦心,还和父亲不让我进一步深造,而闹情绪和矛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因为当时还小,学习成绩还可以,心里一心向学,对工厂做工(哪怕是技术工人)打心眼里爱不起来。即便如此,我在全脱产的技术学校培训时,仍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月十九日,一分厂二工段铣工组全体工作人员,欣然前往厂工会照先进集体像。余触景生情,遂敷衍一文,以此献给为工厂发展而努力工作的同志们。  
招集三月的春风  
融会五月的骄阳  
一张张欢欣的笑脸  
荟萃在聚光灯下绽放    
暂忘记那热火朝天的厂房  
暂停下那日夜运转的机床  
让勤劳收割的甜蜜爬上你艰辛的额头  
让汗水泡胀的幸福溢满你青春的面庞    
呵,笑吧  
辛勤劳作的师傅们  
还有刻苦钻研业务的小李小王  
是笑的时候就去尽情的欢笑  
笑出真诚  
笑出力量  
笑出光彩照人的形象    
用笑来荡涤满身的油污  
用笑去追回昨日的太阳  
用笑来驱除积年的疲劳  
用笑去耕耘崭新的希望    
笑,催熟了一个成长的季节  
笑,激荡起一股冲天的巨浪    
“笑.....好,就这样”  
那精明娴熟的摄影师  
恰倒好处地采撷了这绚丽的一瞬  
“喀嚓”,随着快门的按动  
执著的生命在笑声中曝光  
上边这首《笑》的小诗,作于1989年5月,后来荣获《天达报》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和基地始建25周年征文”三等奖,奖品是一套50元的辞海和一套多头餐具,当然还有10几块的稿费,全厂获奖人员只有两个人。  
诗中描述的就是我那个时期的真实情况。因为师傅是厂里技术标兵,所以配备的机器和设备,也差不多是全厂和全系统最好的。我们日常用的多功能铣床,是一个80年代的德国造,整个车间仅此一台,还有一台意大利造的“加工中心”,更象保护国宝一样,放在专门的房间里恒温特别维护,据说那台当年就价值500万的机器,全中国只引进了3台,整个航空部也就2台,我和师傅是全厂为数不多,能够进入那个房间和那台机器的人。  
师傅所干的“活”,都是厂里最精端的,我也多少跟着沾光。比如直八舵机的加工生产,那是飞机上最重要、最精密的部件之一,一本词典大小的东西,售价竟然高达26万一台,利润也相当可观。那东西还怪的不行,不管多么精密的机器设备,如果离开高超技术的人,都是造不出来的。那东西看着不大,却造型怪异,各种界面都有,还有100多个大小、长度、深浅不一的明孔和暗孔,不仅精度要求相当高,而且很多地方的加工,完全要靠师傅的经验和感觉,在数百道工序中,稍有差错就全部报废,就是技术在全厂数一数二的师傅,最后加工出来的合格成品也不到50%,如果是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那材料有不少是稀有的贵金属,报废多了可是吃不消的。若想学技术,可以说,没有比我当时更好的条件了。  
拥有一流的国企、一流的车间和部门、一流的机器设备,还有一流的高级师傅言传身教,按理说,应该很知足才是,可是这一切,对于我这个喜欢“舞文弄墨”,还一心向学的人来说,却毫无吸引力。我厌倦跟冰冷的机器和金属块子打交道,我不想向厂里的老职工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摇一辈子车床、铣床把子,我想有更大的作为!    
虽然我三年的工厂锻炼和培训,无论是技术理论基础,还是实战水平都还可以,但我从心眼里是不热爱这样的工作的。这点领导和师傅可能也看出来了,所以跟了那个技术标兵学了一段时间,就提前毕业换了另一个师傅“良”。我即将出师“转正”的时候,刚好赶上了这次考试机会。  
话说回来,考上的男女各前四名,除了一个女孩怕远离家门没有去外,其他的都同意“调动”了。有一个考第五名的人,愿意出1000元买我的名额,我连考虑都没考虑,尽管当时的1000元,差不多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    
我们这八个人,除一个混在北京外,其余的七个,现在都在深圳。为了不惹麻烦,这里隐去所有人的真实名姓,仅用一个字的符号替代,我就是我,他们分别是辉、婕、丽、明、龙、志、国。  
这次考试,不仅仅改变了我的一生,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否则很多现在深圳的人,可能大多还会在原来的那个军工企业工作。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尽管那个企业不久之后,就搬到了原来城市郊区,现在几乎城市中心的地方,但很多以前的老同事,还是该干嘛就干嘛,不少20年都没有变动过岗位。虽然现在参与大飞机的一些项目,厂里职工的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而且都花费两万左右买了福利房,但那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活,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我想那样,我一定会疯的。    
这里只是说感受,绝不是贬低20年前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同事。  
  第二节:合资公司背景和同伴介绍  
参加考试的时候,对要去的合资公司并不了解,只知道先去北京,后去深圳,对这家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去那里也没过多关心。当时同伴都这样说,好了就留,不好了就回来,管它是干什么的呢,再不济就当免费去北京旅游算了,好歹北京亚运会就要开幕了,那里可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啊,有人包吃、包住、包行,还有工资拿,何乐而不为?难道还怕它把咱卖了不成?  
后来才知道,要去的地方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四通。那个公司当年牛得不得了,比当今深圳的华为公司名声还大,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有关四通的专题片,不仅人民日报等国内大报不间断地做长篇报道,而且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更是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四通现象大讨论,好象从四通公司身上,看到了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的希望。海外媒体也对四通广泛关注,把四通在中国生存的环境优劣,看成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试金石。尽管经过“六·四”风波,四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但它在国人的心目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作用。  
厂里开职工大会的时候,总是把四通搬出来做例子,说那是中国唯一一个让日本人为中国人打工的企业,当时基本都是中国的产品给人家配套,而四通却让日本人生产产品,为中国的品牌机做配套。当我所在的企业,还在为人均产值一万元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四通的人均产值早已远超100万了,利润更是没得比。四通,连我这个身处山旮旯里的普通工人都知道,可见他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力。  
之前,我所在的企业除了在西安、北京设有办事处外,在沿海就烟台有家几百人的分公司。据说80年代深圳政府招商引资,曾经提出过极其“诱人”的条件,邀请这家企业来深发展,只需投资500万,就可象中航集团那样,在深圳黄金地段划一大片地,但当时领导没眼光,嫌深圳太穷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所以宁可把钱投到相对成熟的烟台新技术开发区,也没投到深圳,否则这个企业会跟中航、华强、赛格一样,早都发了。这回之所以要在深圳建合资公司,主要是看在四通这个合作伙伴的面子上,在加上投资分额只占5%,所以也就积极参与了。  
我所在的企业怎么会跟四通发生关系呢?这个据我所知,应该是这样的:这家三线军工企业虽然地处偏僻的山区,但企业高层却不少来自北京科学技术界,有不少是清华、北大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我所知道的一个名叫朱盘生(音义)的总工程师,后来调回北京被科技界委以重任,其中有一个厂级干部,跟四通总裁段永基是大学同学,所以就想到在国产化方面合作一把。  
合资公司原来拟定是六方合资,除了我们厂外,其它五方分别是北京四通集团公司、北京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日本三井物产珠式会社、富士通珠式会社、富士通ISOTEC。四通已介绍过了,另外两家日本公司,也是当年响当当的大企业。三井物产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物流贸易公司,其一年贸易额相当于大半个中国的贸易额,富士通是仅次于IBM的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公司。因为在控股权方面发生激烈争执,所以这个公司的建立,光是跟日方谈判,就谈了近两年时间,我们也被迫在北京呆了近两年时间。最后谈判的结果还是以中方胜利告终,最后注册资本300万美金(当时折合人民币3000万),总投资600万美金,中方占51%股权,日方占49%股权,但因为谈判耗费时间过长,我原来所在的那家企业因内部变化,退出了参股合资公司的计划。  
合资公司的名叫“深通”,有深圳四通之寓意,也有神通或神童的美好寓意。成立之时,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做过简短介绍。  
现在再把一行八人的情况做个简单介绍。除了志是从地方招聘的之外,其他几个包括我在内,都是厂子弟。志比我大一岁,据说他是放弃在地方大学深造的机会进厂的,那个厂虽然效益不怎么好,但在当时的地方,还是大多数人羡慕和梦想进去工作的地方,可能因为是吃“皇粮”的央企,和旱涝保收的“铁饭碗”的缘故吧,有点类似今天争抢公务员的情形。一般不是厂子弟,不是重点大学分配来的毕业生,要想进入这家企业是很难的,能进的人不是有背景,就是有关系。所以志放弃学业进厂当工人,一点都不奇怪。  
别说是志了,我所认识的一个来车间实习的师弟,父亲曾做过县长、大学党委书记,当时是地区行署专员,级别比市长还高,还专门进这个厂锻炼镀金呢,后来做了书记秘书,再后来进入市政府部门任职。我所知道,他有一个哥哥,原来在深圳中航集团任中高层官员。  
另外几个厂子弟,原来或多或少都认识一点。我当年21岁,辉和龙比我大一岁,婕比我小两岁,剩下的丽、明、国都跟我同岁。其中丽、国、龙都是我小学、初中的同学,中考的时候,丽考到全校第二名,我是第三名,国和龙大概在十名左右。高中的时候,我和丽去了当地的重点中学,国和龙在子弟学校读完高中。后来我高中毕业进厂了,他们都上了我们系统内的大学。这回老同学又有机会聚到一起,自然是喜不胜收了。  
明是我的一个要好同学的妹妹。辉还跟我沾了点亲戚关系,即她的堂姐是我嫂子,她的姐姐跟我姐姐是要好同学。婕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当年只有19岁,父母都是上海人,能歌善舞。  
合资公司背景和同伴介绍就到这里,下边就要开始我们的寻梦之旅了。自从那回离开老家,我们八个人没有一个再回去,最后都留在了异地他乡,其中绝大多数在深圳。
  第3节:匆忙神秘的旅程  
这次考试选拔之举,来得突然、定得迅速、走得匆忙,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四通速度和效率吧,让习惯了吃“大锅饭”、按部就班、“从容”行事的我,多少有些不适应。  
更不适应的是几个同伴,因为我之前有过离家在外生活的经验,他们大多数人(志、丽除外),从小到大,还没有真正离开家离开过父母,即使有的上了三年系统内大学,也因为那所大学离家不远,所以不能完全算脱离家庭而独立。  
考试、定夺、出发,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9月中旬。匆匆与家人和同事道别之后,我们在厂工会主席“孙”的带队下,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记得离开老家的日子是日,也有同伴说是9月18日的,到底哪一天,一时真的记不太清了,不过到达北京的日子是9月19日,这点大家还是有共识的。  
跟现在不同,当时陕南还没有直达北京的火车,必须到西安去转车。还有就是北京亚运会召开日期临近,所有进京的人员和交通工具,都实行了临时管制,没有批文和北京方面认可的介绍信,是不好轻易让人进入的。我们还好,这所有的手续,都在厂里设在西安的办事处给办了。  
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在9月19日晚上,9点多10点的样子到达北京。  
9月的陕南,还是秋高气爽,而9月的北京,已让人感到丝丝凉意了。在老家,只穿一件长袖衬衣足矣,而北京的夜晚,就是再加一件外套,还是觉得有点冷。那时没有手机,不象今天通讯这么发达,下车后还要找电话确定接车人的位置,当然这一切都有带队的主席去办,不用我们操心。  
现在想起,都感觉当时等待的时间,是那样的漫长。  
几番折腾,我们终于坐上了通往住所的汽车,接车的人指着不远的灯火通明处,给我们自豪地做着介绍,那是北京天安门,那是人民大会堂,还有那个立着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觉得有点好笑,其实告诉我们那是天安门广场就是了,那上边的建筑,中国人谁人不识、哪个不晓呢?当然只是暗笑,只听人家说,简单的应和,自己和同伴并不怎么主动出声。  
但不久就笑不出来了,更多的倒是担心起来。原以为大名鼎鼎的四通,应该在城市的中央闹市区,哪想到车越走越偏,最后干脆在黑灯瞎火的“林间小道”上穿行。透着车灯,只能看见道路两旁,一排排的白杨树在向后倒去,偶尔有车从对面始过,一路连个人影都很少见。那个接车的不知道是说累了,还是觉得没什么好介绍了,这时最需要他“开腔”的时候,反倒沉默起来了。  
气氛不由得紧张起来,车都开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了,什么时候到还不确定,因为是客人,也不好主动开口问。这样长的时间,这么长的路,要是在我们老家,都足够从一个县城开到另一个县城了。这到底是去哪里啊,不会真的被人卖了吧,可是我们一帮爷们有啥好卖的呢?当时内心真的闪过一丝这样的想法,现在每每回想起来,都忍不住想笑。  
估计汽车开了有一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村子里的一处建筑物旁停了下来,此时已是夜里11点多钟。这回来接的人就多了,有我们后来工作的部长以及更后来的副总经理“强”,还有三个厂里的驻京(四通)代表,一个是高级经济师兼副厂长的“平”,另外两个高级工程师,一个是“姜”,一个是“柏”。一阵客套和寒暄自不用说了。  
“强”是身高一米八、体重90公斤的大块头(后来知道的),说话声音很大还不时咳嗽,接待安排时面带微笑还算得体,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威严但不失和蔼。“平”个子不高,但气质很好,对人和蔼可亲,一点都没有副厂长的官架子。“姜”是一个皮肤白皙的50多岁的高个子“老头”,乍一看有点象老外,给人感觉就象自家的老人,后来我们都亲切叫他“姜伯伯”。“柏”是上海人,一开口就能听的出口音来,他对人彬彬有礼,但时不时透露出上海人特有的精明能干来。这都是我最初的感觉,其后除了个别的有所偏差外,大多跟第一印象差不多。  
那时的北京,不象现在的深圳,午夜时分还有人出来吃宵夜,基本晚上10点以后就都睡了。给我们安排的住所,虽然就在不远处的宿舍院内,但因时间太晚,怕惊其他动员工休息,所以小范围地从几个前辈那里拿来被子,就在临时找的一个房间内将就了一晚。几个女生的待遇比我们男生要好,好象是悄悄地安排到了一个女干部宿舍里,可能是女孩子娇气,怕他们想不开会哭的缘故吧。  
到了目的地,还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处于北京的什么位置,总感觉这次匆忙的旅行,多多少少有点不塌实,还有就是太多太多的神秘感。不过这样真的很刺激,我倒是挺喜欢。  
其后的所见所闻,确实十分新鲜,让人耳目一新,仿佛一下子到了另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
  第4节:特机部里的年轻人  
尽管一夜未眠,但因年轻身体好,再加上兴奋和好奇,并不感觉有多少疲惫。天亮了,可以好好观察一下我们要工作生活的地方了。  
这个地方,在玉泉山下的北坞村,西望北京香山,东临北京颐和园。  
北边的玉泉山,虽然坐落于北京西北方向,偏于一隅,但其神圣作用,类似于今天深圳的莲花山,还真别说,玉泉山和莲花山确实有某些渊源呢。莲花山上因有邓小平铜像,又坐拥莲花台之上,所以被涂上了一层神圣而神秘的色彩,玉泉山则是当年邓小平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别墅”,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大事件,就是在这里策划的,它的神秘程度比莲花山大多了,据北京人讲,那座山自抗战胜利后,就再也没有对民众开放过,还有传言说,那座山下有秘密通道,可直达北京西郊机场和中南海。那座山比莲花山略高,面积可能差不多略大一点,据说有一个师的部队守护,不通公交,一般社会车辆都得绕行。我们后来从那条环山路走过几次,感觉那里戒备森严,小心谨慎的大气都不敢出。  
北坞村属于四季青乡,是四通最早的发祥地,四通创业之初,最早的两万元创业资金,就是跟这个乡借的。这个村和北京大多数老城村没太大区别,家家都是北京典型的四合大院,布局和卫生状况都还不错,村民都很热情。四通的办公地点和宿舍院,就紧靠在村子的边上,乍一看跟民房没有多大区别,可细看之下,还是发现四通的“领地”,比村子里的其它地方整洁干净多了,而且还有相对精致的绿化。  
眼前的这一切,跟心目中无比神圣的四通差远了,整个规模还不及我们原厂的一个大一点的车间。后来得知,这里是四通设在北方的生产基地,名字叫北京四通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洋名叫北京索泰克(SOTEC),后来的深圳索泰克(SOTEC)之名,也缘于此。这里工作的人数200左右,前一年产值高达3亿多,是整个四通集团产值和利润的基础,当时四通的直属员工,不包括各地成百上千的经销商(半属),总共大概有600人。  
四通办公场所,主要由四个不大的建筑物组成,一栋两层的包括会议室在内的行政楼,两栋单层的生产车间,一栋3层的包括食堂、澡堂在内的综合服务楼。宿舍也就是两栋两层高的小楼,主要供家不在北京或离家太远的员工居住。  
若看建筑,真的不算起眼,但了解多了,才知道“公司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是平凡之中,孕育着神奇和伟大。  
当时唯一能让我侧目感受其实力的,是停在公司办公楼下的高级轿车,其中一辆是奔驰500,据说当年价值100多万,整个北京都没有多少辆这样的车。这就是初到四通的印象。  
刚才说过,公司有两栋生产车间,原来都是生产部的,后来为“迎接”我们,专门腾出小点的一栋来,作为新成立部门的生产、办公场所,面积不大,估计也就几百平方米。  
这个新成立的部门,有个非常神秘和好听的名字——特机部,让我们能在不明真相的亲朋、同事和群众之间,假装自豪地显摆一回。我写信回家,看到落款“特机部”字样的家人和朋友,都忍不住地刨根问底,我也再一一如实解释。更搞笑的是,回家在外的时候,有个别人把我当成了类似国安局的,开始跟我说话还小心谨慎,现在想起来,还真的有点意思。  
特机部的构成,都是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除了我们八个之外,还有一半是北京本地人,还有我们的部长“强”是天津人,一个清洁大姐是山东人。在整个四通公司,就我们这个部门的年龄最小,因为小而无忧无虑,所以才开朗活泼。四通公司院内,因特机部这帮年轻人的到来,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也带来了朝气和展现出勃勃生机。  
特机部的一群姑娘小伙子们,在当时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有老员工更是直言,说我们是四通公司的开心果。  
  第5节:部长为我们接风洗尘  
到达四通的第二天,我们在简单的安顿之后,就和早几天开始工作的北京同事见面了。除了部长“强”之外,现在还记得的有:蒋、非、寰、毅、春、健、旭、军、煜、渝、炎等,还有善良朴实的清洁工大姐。  
我们特机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组装打字机的机架部分,然后再送到生产部进行总装。原来这些机架都是直接从日本进口来的,为了降低成本和锻炼队伍、提高技术,由我们来代替原来日本人的工作,这样四通就由原来的进口部件,改为进口散件了。别看打字机没有多大,可是散件却多达一百多种,要想彻底搞清楚弄明白,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初来四通的前一些日子,我们基本就是在知识培训和熟悉产品中度过的,那琐碎繁杂的前期工作,现在能想起来的不多了,倒是对部长为我们组织的接风洗尘,游玩吃饭活动记忆犹新。  
那是到达四通的第二天,五点钟下班后,部长说带我们出去游玩和吃饭,算是给我们远道而来的同仁接风洗尘。游玩地点是北京圆明园,可能是开亚运会的缘故吧,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大型灯展。圆明园离公司不是太远,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很近。我们乘坐公司专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圆明园。下车时规定了游玩时间,大概一个多小时吧,完后要求大家在原地集合。  
拿到门票后,大家就开始自由活动和观赏,同伴们可能人生地不熟怕“走丢”吧,大多结伴在离大门不员的地方赏玩,而我可能因为家庭原因,独立性相对较强,稍微走的远了一点,我自信自己不会走丢的。  
那晚的灯展,真是流光溢彩、美伦美奂,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入人间仙境,不由得惊叹不已。这么大规模、这么绚丽多彩的灯展,要用掉多少钱啊,北京真的不同凡响,简直太美了。之前为了不给家乡人民丢脸,还装出一幅见过世面的样子,此时才发现自己真是“土包子”一个,这么好玩的去处,怎么自己就从来没玩过呢?  
原来曾到过的最远最大的城市是古城西安,是在1989年5月份的时候,感觉西安比自己所在的地级市大气多了,当时若不是闹学潮,到处乱哄哄的,还真有点舍不得回去。真是天外有天、城外有城啊,毕竟是首都,初步估算了一下,整个北京城,比原来心目中的特大城市西安,足足大了三倍,不仅大,还有象圆明园灯展这样的好玩去处。当时内心就产生了微妙变化,开始有了新的想法。  
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跳出工厂,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通过考试借调到四通,也是想借着机会出来玩玩,等玩够了、工作厌倦了,有朝一日还是回老家,毕竟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和众多熟悉的朋友。  
逛圆明园的那天,我的思想第一次产生了动摇,第一次有了乐不思蜀、不想回老家的念头,随着后来对北京和外界的深入了解,这种思想和念头更加强烈。我有了新的想法,就是在北京好好混,等混好了把亲人都接过来,到了深圳之后的很多年,仍然是这样的想法。当然,现在已经有所改变了,怎么改变的,那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说。  
尽管灯会精彩分呈,让人留连忘返,但我还是在规定的时间,踩着点回去了。“踩点”是我的习惯,无论是后来工作,还是原来上学,只要是时间可以掌控,我一般都是踩着点,早几分钟甚至一两分钟去上班上学的,基本没有迟到过。这回虽然也没有超出规定时间,但情况有所不同。  
同伴们在成群结队地回去后,发现我没在,于是当我是分不清东南西北的“菜鸟”,怕我一个人走丢,还专门派熟悉地形的北京同事去找,他出去找的时候,我却自己回来了,于是又派人去找他,这样折腾了一番,反倒把时间给耽搁了。为此,部长好象对我挺不满意,虽没怎么明说,但之后的举动,让人多少能明显感觉出来。  
吃饭的地点,是在北京西苑饭店的顶层旋转餐厅上,那地方离北京最高的中央台电视塔不远,是一家三星级宾馆(那时北京三星级以上的宾馆不多)。那次是我第一次进星级宾馆吃饭,第一次感受尊贵气派的都市生活。  
晚餐很丰盛,吃到了原来从没吃过的很多东西,具体吃了什么一时也想不起来了,就知道那顿普通的一餐饭,人均花费在50元以上。之后还让我痛惜了半天,虽然感激部长和公司的盛情款待,但想想有点奢侈和浪费,这餐饭加上之前游玩的花费,可差不多是我原来累死累活一个月的工资,要是直接发给我该多好啊。现在想想可笑,后来知道,那顿饭的花费,对于财大气粗的四通,根本不算什么。  
尽管后来参加了更多大型的旅游活动,也有更多数不清的丰盛饭局,但那次经历仍然是我难忘的经历之一,那顿饭也是我最难忘的饭局之一。  
  第6节:梦幻般的四通文化  
四通锦言:  
我们在献身一种事业——改革的事业,  
我们在创造一种形象——改革者的形象,  
四通奉献给社会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企业文化,以及这一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四通人  
四通精神:尊重、服务、卓越  
四通口号:四通是大家的四通,四通是一代人的事业  
四通目标:做中国的IBM,做世界的四通  
以上这些都是当年要学习的。来到四通之后,除了尽快熟悉产品和工作流程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感受和融入四通的企业文化。当年四通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它的产品和产值,而是它的企业文化。四通伴随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成长而发展壮大,后来也伴随着这种文化的消亡而衰落,可见四通文化对于四通的重要性。  
早年的四通和早年的深圳一样,都是以速度著称的,平均每年300%的成长速度,被誉为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当时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媒体热炒四通,给予四通很高的评价,但四通只对一句话最感兴趣,就是“四通是个有文化的公司”,认为这是国内外许多报刊、杂志、电视台对四通的评价中,最准确、最科学、最高的评价。  
怎么评价都没有关系,怎么自诩有文化也没有关系,就跟中国有很好的宪法,不少企业有很好、很先进的企业文化一样,再好的宪法和文化如果不能落实,最终都是一句空话。而在四通,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却是实实在在地执行了。这点,我切实体会到了,而且感受极深,很多事情,后来给别人讲,竟然没有多少人敢相信。自己常常想,如果中国象当年四通落实企业文化那样落实宪法,中国社会基本就完全和谐了,中国社会也会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提前实现共产主义。  
有感而发,说了点题外话。四通文化的核心是:先做人、后做事,容许干部员工犯错误,但绝不容许不懂得尊重人的情况发生。说一些亲眼见到和亲身经历的小事,来看看那时的四通文化是怎样的。  
四通最常见的称呼:老师。这里很少称呼职务,非开会的的正式场合,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统称“老师”,当然长辈对晚辈,或是很熟的同事之间,也可直呼其名。力求体现的就是上下级之间、公司同仁之间的平等,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最后是否完全做到了,但表面感觉还是不错的。  
四通最常见的用语:谢谢!、好吗?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感恩,不象现在很多企业是单向的,四通文化提倡的是相互感恩。四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很谦让,几乎人人都这样,不仅对熟悉的人,对不认识的人也是这样。在这样一个良好氛围下,只要是人都会受感染,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四通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上楼梯,如果多人并排走较拥挤,大家都自觉地让他人先走。食堂吃饭,都自觉排队,从来没有见过不文明的现象发生。  
在四通文化长期熏陶下,每个人都养成了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四通人的涵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处处都能体现出来。现在想想,那时的四通人,几乎人人都是活雷锋。雷锋多了,感动自然多,感动多了,“谢谢”自然就挂在嘴上了。我原来在四通养成了很多非常好的习惯,后来因为没有了那种环境和氛围,都丢掉或淡忘了,但“谢谢”却成为了口头禅,一直保留至今。  
“你把桌面整理一下,好吗?”这句话,不是出在同事之间,而是出在总裁跟一个清洁工人之间,而且整个公司人与人之间,基本都是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四通公司很少见到用指使和命令的口吻跟人说话,即便老总跟清洁工都是这样。我如今还多少保留着一点这样说话的习惯,后来在业务工作方面也受益不浅。  
上行下效,四通文化是自上到下的自觉执行的文化,而不是有选择地执行的文化。四通文化之所以能落实,跟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分不开。当年的四通,越是官大级别高的,四通文化执行得越好。比如在四通上下人人平等,和对人的尊重上,领导的做法就让人感动。  
举些处处都在体现的普通例子:四通的工服从总裁到清洁工,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和特殊之处。四通总裁段永基,基本是在四通集团公司和北京索泰克两地跑,每回在公司看见他的时候,都是和我们穿着一模一样的工作服,进入车间视察,一样换专门的工鞋。每回吃饭好象都在大堂,和员工吃一模一样的工作餐。和所有人一样,主动跟员工打招呼,给人感觉跟工人没有任何两样。他甚至在问过工人的名字之后,每回见到都能准确地叫出来,很是让人感动,至少让人感觉不仅仅是作秀。我这不是乱说,而是自己和身边同事的亲身经历。  
还有,四通公司每回出去吃饭,从来都不是员工敬小领导,小领导敬大领导,说什么感谢公司、感谢领导栽培之类的话,而是从上往下敬酒,总裁一级的先逐桌敬员工,然后是部长一级的逐桌敬员工,都是领导感谢员工的辛勤工作。如果不是公司买单,四通人相约出去吃饭,从来都是谁官最大谁买单,这点从上到下,一直做得很好。这种作风一直保持到初来深圳的前两三年。  
四通集团副总裁兼深通公司总经理李玉琢,年近半百了,还每回在工人挥汗如雨地卸货时,亲自上阵助工人一臂之力,让人感动不已,那些做办公室的文员见到老总这样,怎能不出来帮忙?工人见到老总这样,怎么还会懈怠?我现在都认为,那时四通领导的行为和举动,是真诚和发自内心的,简单地作秀,很容易被人看穿,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其实大家并不需要领导真的完全如自己一样,大家要的是领导真诚体会和理解员工的姿态,和一种被领导被他人尊重的感觉。  
以上是领导的,在举一些员工和公司的例子:很多员工都是坐公司的大巴上下班的,每个人在司机把他送到家下车时,都会真诚地对司机说声谢谢。公司对员工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员工在外有事,只要向公司请求帮助,立即派专人专车赶到尽可能帮助解决。周末,我们有时在外玩,回来晚了误了吃饭,食堂员工知道后,总会专门给我们开小灶做饭吃,还有烧锅炉的员工,也会专门为我们烧热水洗澡,那种自觉的处处体现的关怀,有时让我们感动得实在不好意思。  
公司会在每个员工生日的时候,准时把50元钱和装有巧克力的的贺卡送到员工手上,逢年过节的时候,必然以公司或总裁的名义,把贺卡和感谢信,寄到象我们这样,出门在外的员工的家里。每回过年回家,公司若不能提前订到火车票,就派对北京熟悉的同仁帮我们去彻夜排队订票,以解决家在外地员工的后顾之忧。还有很多很多,慢慢想可能写都写不完。这一切,都让人感觉是那样的温馨与真诚,想不融入四通都难,想不热爱都不容易。  
正如四通口号说的那样:四通是大家的四通,四通是一代人的事业。在四通最初的几年,我和身边的许多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也确实把四通当成了自己另外一个可以信赖的家。  
公司象我这样想法的人为数不少,公司就是需要象爱护家一样爱护四通的四通人。正因如此,四通人在外,大多能够自觉维护四通的形象,这时的四通人,不仅仅只是代表自己了,而是每个人都代表着四通。  
四通当年在北京的口碑极好,是很多顶尖人才梦想投身的地方,走在路上或活动在外,只要说自己是四通人,都会感觉到不一样的目光,那是赞赏和羡慕。四通人的良好形象让人自豪,连北京人出门或出差在外,一般都不说自己是北京人,而是说自己是四通人。  
若不是后来四通文化的改变,我就是终身为它服务也说不定。  
当时的四通,还有一点与众不同,就是绝不允许一家有两个人在四通工作,如果四通内部的员工结婚了,其中一个必须离开,就是怕形成裙带关系和小利益集团。当时还有一个不知道是先进还是落后的规定,就是非不可抗因素和特殊原因离开四通的人,将永不被四通录用。这也是四通人轻易不会离开四通,离开之后不再回头的原因,这包括我在深通时期的总经理李玉琢。  
令人难忘的四通岁月,其实就是令人难忘的四通文化。尊重、服务、卓越,这里只是着重说了下对人“尊重”的文化,其它文化不做专题叙述,以后可能会穿插介绍。  
梦幻般的四通文化,失去后就再也没有可能回来,对四通公司是这样,对曾经创造辉煌的所有四通人也是这样。别了,梦幻般的四通文化~~~~~~  
  第7节:四通工作生活印象(1)  
上节说了四通文化,这几节说四通印象,后边一节说四通福利,都是从宏观方面,来叙说我在四通近两年的所见所闻、所观所想,虽然用了不少节,也只不过是浮光掠影。后边则是微观的工作生活和具体的事件描述,力求展现四通文化光环下,工作生活的和谐与美好、矛盾与冲突。  
也许正是为了沉默  
心灵才如此地不甘寂寞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每天七小时的拼搏  
毕竟不是全部的生活     
诗,有人对我说  
我要写诗  
告别孤独  
摆脱诱惑  
用生命去发掘  
一个真实的自我     
不怕夜露打湿眼睛  
独抱吉他  
梦想着  
生疏的手指  
能拨响一地迷人的月色  
不怕晓风吹冷了面颊  
面队早晨的太阳  
扯开喉咙  
信念执著地唱起一支  
并不动听的歌  
上边这首《写诗》,作于1991年3月,基本能粗略地反映出当时的工作生活。每周工作五天半,每天工作七个小时,工作之余,如果没有出去游玩,除了谈情说爱之外,就是孤独和寂寞,这可能跟年轻人精力旺盛有关吧。别看工作时间不长,但却是紧张和忙碌的,也就是说工作是很有效率的。紧张的工作和漫长的业余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本来就有的寂寞和孤独感,更加强烈起来。  
好在四通公司有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基本是每周都有小活动,平均不到一个月就有一次较大的活动,每年至少有一到两次,为期一周以上的跨省旅游活动。可能是人人都喜欢玩的缘故吧,实话实说,对四通的印象,第一个跳入脑海的就是玩,就是大大小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北京海淀区体育馆是经常光顾的地方,一去就是包场。也时不时地去包场卡拉OK,之前老家还没有这玩意,当时感到很新鲜,看着一帮北京同仁个个唱得挺好,个个都比得上歌星。于是心里就痒痒的,提着胆子学人家上台唱,结果一首《水中花》,跑调跑到爪洼国去了。虽然大家还是友好地给以掌声鼓励,但自己当时真感觉难堪啊,觉得为家乡人民丢脸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在一个厂出来的上海籍小姑娘“婕”,一首《是我给你爱》技惊四座,多少为家乡挽回了点面子。  
“婕”之后在各种活动中的才艺表演,让多少有些骄傲的北京同事,不敢小视我们这些山里娃。加上我们这些通过选拔进入四通的人,个个在四通的不同领域都有所表现,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很快就和北京人一样,融入四通不分彼此了。  
北京工人体育场附近,有个日本人为体现中日友好,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周年援建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一般只对外宾开放,当时四通公司是为数不多可以进去游玩消费的单位。那里有桑拿馆、保龄球馆和水上乐园等等。玩的人除了公司的人,基本全是老外,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桑拿,也就是蒸汽浴,和如今深圳、东莞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桑拿场馆,完全不是一回事。  
打保龄球是计件的,每扔一个球收费1元,我那天扔了将近100个。有同事还批评我扔少了,说什么要玩就要拼命地玩,然后才会去拼命工作,说公司有钱,没有费用限制,能玩掉多少钱,就玩掉多少钱。那个水上乐园,也让我这个从小喜欢玩水的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原来水还可以这么玩。  
再透露一个从未对外人讲过的秘密:那天在水上乐园的大池子里戏水,“无意”中看见了正在更衣的女老外的下体了,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那个女宾更衣室就在大池子的不远处,比戏水的池子高出一米左右,门是用帘子做的,但却没有落地,而是下边空出不小的一截,只要望那个方向看,都能看到里边更衣的人。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露下体的女人,不禁象做贼一样地心慌意乱起来。虽然不是我的错和故意偷窥,但总感觉看到裸体女人(哪怕是老外)很不光彩,于是匆匆离开,再也没敢回来。过后还怕知情的同事笑我(那时的我好单纯)。相信那天看到此西洋景的绝不止我一个,但大家一个都没说。  
那天估计人均花费200元,相当于在老家两个月的工资,这时我才知道,四通真的很有实力。后来又到北京香山开会游玩,门头沟什么度假村开会游玩,很多很多,总之,四通每次开会也是那么轻松惬意。四通员工对每次出门开会,都感觉象过节一样。  
这里再着重说说几次印象比较深的观看演出活动。一次是世界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演奏会,一次是美国乡村音乐会,还有一次是东方歌舞团和铁路文工团的专场演出。之所以对它们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特色和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  
克莱斯曼的钢琴演奏会,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都感受到原来音乐是那样的美妙,后来还专门买了音乐录音带听(那时没什么碟片)。但今天不说这些,而是说说那场音乐会之外发生的一幕。  
记得那天的演出,在北京海淀剧院,因为人手一票(好象是优惠的赠票),而且听说门票价值至少40元,有2个同事不想去,又不甘心这么值钱的票作废,于是就委托我顺便去偷偷卖掉(卖优惠赠票有损四通形象),能卖多少就卖多少,然后大家吃饭喝酒。我虽不是很情愿,但最后还是半推半就地答应了。当时的我,还是一个性格极端内向,不喜欢跟陌生人和外界打交道的“老实人”。  
那天到了剧院门前广场,学着人家“黄牛”的样子,小心奕奕地拿出票来卖,心想能半价卖出也好,重要的是,不要让人发现我在卖票就好。其实那天的票很抢手,那附近有几十万的青年学生,克莱德曼是年轻人的最爱。我看“黄牛”们出价都比原价高,所以更有信心把票处理掉。  
这时来了两个人,听说我便宜卖票,就说要买,但要先看看票是不是真的,当时没经验也没想那么多,就傻傻地把票给人家了。其中一个人看了票,钱也不给转身就走,我当时急了,心想首都北京、天子脚下,怎么还有这样明抢的?于是快步追上索要,那人说票是假的坚决不给退还,我只好死命地揪住他不放。他也急了,把手中的票一揉,用力地扔在地上,我去拣票的时候,他跑掉了。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因为他扔在地上的,根本不是我那些票,而是过期的废票。这时才明白,哪里都有坏人,哪怕是北京首都。不过北京的治安,确实比深圳好多了,这样的事见到的不多,而深圳却时常遇见。因为门票上有座次,本来想进去把那家伙逮住,可进去时发现已换了人,人家都说是从“黄牛”手上买的。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碰到类似的事,我就再也没有上当过。长智的代价,就是我要用自己的钱请人吃饭,但想想也值了。  
美国乡村音乐会,听名字好象很土,当时还在想,观赏美国的音乐会,不就是想看看美国的时尚和先进吗?来中国搞什么乡村音乐,印象中乡村就是老土,一帮人真是闲的淡疼,想要看土生土长的老土音乐,哪里还有中国乡村更土,听中国民歌岂不是更好?而且票价还不便宜,觉得公司也是,花这么多钱,让人看一场老土的乡村音乐会,还不如把钱发给我们。后来想想,既然票都给了,浪费了也不好,就去看看美国乡村音乐到底是个啥玩意吧。  
到了首都体育场,没想到那种震撼的场面,让我至今都难忘。乡村音乐一点不土,基本全是火爆得令人癫狂的现代摇滚,全场的那种疯狂热烈的气氛,让我这个内向拘谨的人,都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哦,这就是美国乡村音乐啊,庆幸自己硬着头皮来观看了。回去给没来观看的同事讲,让他们遗憾了好长一段时间。  
看来什么事都不能想当然啊,从那之后,我对什么没有了解过的事,都不敢轻易下结论,而且进一步领会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真谛。那一晚,乡村音乐久久地在我脑海回响,竟然兴奋得一夜未眠。  
最让我感受四通实力的,莫过于观看东方歌舞团和铁路文工团,为四通成立周年,特意量身定做的专场演出了。记得是四通成立六周年还是七周年,那天在北京海淀剧院开完全体员工大会后,竟然搞了场东方歌舞团和铁路文工团的专场演出会,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大腕、明星,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如此近距离地亲眼目睹和亲身感触。  
不愧为国家最顶级的文工团,表演大气而震撼。记得当时的大腕明星有:李谷一、远征、成方圆、思浓、思雨、候跃文等,说的相声还特意把四通编了进去。我不知道这次活动,花费了多少钱,只知道,能把拥有这么多大腕的国家顶级歌舞团请到现场,专门为一个公司周年庆典助兴,如果没有很强的实力,就是有再多的钱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流行拜金主义,走穴的现象还很少见。通过这次演唱会,我对四通的背景、声誉和影响力,有了进一步认识。  
还有不少,比如当年的“爱乐女”演唱会等,出于此节篇幅考虑,就不多说了。除了观看演出和音乐会,我在四通期间,还参加了很多公司组织的大型活动,除了山东十日游专门用一节记录外,其他就不一一介绍了。  
说来真不好意思,玩确实是我的较深刻的印象之一,下一节再说工作和日常生活印象,其实那些才应该是重点。  
  前言       进入论坛发帖回帖的两年,也是我人生中最清闲的两年...........    注册日期:     ==============================    明明刚注册的ID,却在开篇说来这里两年了。智商低的太可笑了  拜托不要认为天涯的人都和你一样弱智、
  第8节:四通工作生活印象(2)  
四通给我的印象,还是一个各类先进、前沿信息的集散地。除了我们特机部和生产部人员相对固定,不怎么经常流动之外,其它的各职能部门的人员,经常全国、全世界地跑,他们每次回来,都会带来新鲜的见闻和资讯。虽然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普通员工,但因为天天在那样的环境里,也会耳濡目染,确实收获不小。   
这种信息的主要交流场所,一是各类的大小会议,二是一日三餐的工作食堂。四通看着很大,其实当年人并不多,我所在的北京索泰克也就200人左右,全部在北京的也不过几百人,所以一般召集会议,我们这样的新进的普通员工,大多都能有幸参加。这也让我对四通的衰落,除了四通文化衰落之外,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经常听四通大大小小的领导,讲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科技进步的方向,到现在我都认为,他们当时对趋势分析的很准,而且很多新产品已开始进行超前研发了,比如汉卡应用技术、激光汉字照排技术和对PC的普及化和家庭应用的判断,现在来看完全是正确的。   
史玉柱的巨人汉卡名噪一时,就因那时的第一桶金,造就了后来的中国首富;方正集团的汉字照排,鉴定了方正在中国科技界的崇高地位,王选还因此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个人PC让联想集团,迅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巨人,而且在短短的几年间,进入世界500强。   
为什么最早看准趋势而进行超前技术开发的四通,反而最终落于人后而被淘汰出局了呢?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决策权的局外人,我认为都是因为四通太迷恋曾经给自己带来巨额利润的打字机了,真是成也打字机,败也打字机。   
当时的四通,在北京中关村一支独秀,当它的年产值已经十几亿的时候,联想和方正的产值只有几千万,联想和方正唯一的优势,就是有中科院和北大的科研背景优势,而四通却具备体制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等。我甚至怀疑巨人汉卡,是在四通汉卡的基础上开发的,因为四通汉卡早在91年92年就研发成功了,却一直“锁在抽屉里”,而巨人汉卡比四通汉卡晚一年问世。其它的也都基本差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研发成功之后不立即投入市场呢?是因为这些东西,或多或少地会冲击高额利润的四通打字机市场。以汉卡为例,当年打字机之所以有市场,一是因为当时的电脑很贵,最重要的是当年的电脑是不能处理汉字的,而汉卡的出现,就使普通电脑具备了这一功能,电脑能处理文字了,谁还会用只有单一功能的文字处理机呢?对打字机利润的迷恋,使四通失去了正确的市场判断能力,贻误了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四通不推出新产品别人推出,最终一样冲击打字机市场,等无奈之下幡然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在技术、市场方面落后人家了,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当然企业文化的衰落也是重要原因,没有了四通文化,就没有了吸引力和凝聚力。暂时的失利,还可靠人才济济的四通人的努力来弥补和追赶,而随着打工意识的大行其道,没有凝聚力的四通,很多人才都到了联想、方正、华为那里去了,此时四通想东山再起,恐怕是太难太难了。新浪网的创始人王志东就是个难得的人才,可最终还是被四通给挤走了,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实话实说,现在的新浪人,可别因此跟我过不去哦。   
上边说了些自己的感想,话又说回来,除了会议上四通领导的信息发布外,很多四通全国各地分公司的负责人,也时不时地到会场做报告。   
工作食堂也是一个主要的信息源。公司是包吃的,家在北京的四通员工,一般只吃中午一餐,而象我们家在外地的部分员工,除了周末节假日,基本一日三餐都在公司食堂吃。当年四通的伙食标准是很高的,采用的是半自助餐的形式,就是十几个菜(汤)随便吃,因为人多比较集中,所以自己点由食堂师傅帮着打饭菜,几乎每餐都有鸡鸭鱼虾之类的,而且还有不同品种的水果。饭菜都可以随便吃,但是绝不允许浪费(有一定认定标准),否则公开谴责加重罚,偶尔见到有些眼大胃小的人,吃不完了,不得不请求同事帮助消化解决。   
全国各地出差回来的人员,还有一些驻外归国人员,到公司必定要来食堂吃饭,经常听到有人跟这些人打招呼和交流,一会这个国家,一会那个国家,好象每天都有不少人在飞来飞去。从谈话中得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博士和研究生,有时也会即兴交流一下心得。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时间长了,确实也能学到不少知识。   
除了上述的会议和食堂场所的信息交流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交流渠道,就是内刊上的信息交流。四通集团有当时影响力挺大的《四通人》,北京索泰克有《索泰克之声》,特机部有《特机纵横》,后来深圳有个《深通路》。我也在后三个内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可惜当时没有专门留存,不少原始文章都找不到和想不起来了,不然直接引用过来,就能更好地记录和反映当时的工作生活。  
  明明刚注册的ID,却在开篇说来这里两年了。智商低的太可笑了    拜托不要认为天涯的人都和你一样弱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庆幸的是,绝大多数天涯网友都不是跟你一个智商。
  第9节:四通工作生活印象(3)  
四通既是透明的,又是神秘的。说它透明,是因为作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表面看已没有多少秘密可言,比如有网友听说四通的衰落,主要是因为那次学运;说它神秘,是因为不管怎样去报道、去探询,最后得出的结果都不一样,这点连我这样的局内人甚或四通领导,未必都完全弄明白了。  
四通的衰落主要是因为那次学运吗?我没经历,不敢妄下结论。以我的所见所闻,觉得应该不是,有影响是真,但赛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在四通的日子,只要一提到学运,大家都讳莫如深,虽然事隔一年多两年了,但还能明显感觉到北京同事的紧张情绪,最喜欢高谈政治的北京人,一问到和提起此事,大多都是摇头而不愿多谈。只是从领导们的会议报告中得知,那次事件只是在人事上引发变动,在工作程序上造成短暂影响,并没有动摇四通的根基。  
四通创始人“万”,据说是一个非常精明强干之人,若说损失,最大的损失,可能就是他被迫离开四通远走海外了。“段”因胆大赌了一把,基本没受太大影响。安排进驻了一个党委书记,只是临时起政治监督作用,并没有参与到四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  
从产值和利润来看,那次事件之后,四通仍然保持较大的增长和发展。政治方面,还是给予了相当宽松的环境,而且继续把四通作为一个样板进行宣扬,这个可以从我的一些经历中看得出来。  
我在公司的那段日子,四通俨然成了一个“展览馆”,开始的时候还觉得很新鲜很荣耀,到后来简直就觉得有些烦了。特机部的车间,三天两头的有人参观,还时不时地拍照录象。来参观的人还都不是一般人,最差的都是国家级媒体的资深记者,全国和北京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端的就是国家、北京市的领导以及访问中国的各国贵宾,印象中有李鹏总理参观过,因为来的突然,好象“段”是从国外结束工作,连夜飞回来陪同的,印象还比较深的,是越南的总理还是副总理来过,好象是武元甲。那人是越南抗法、抗美英雄,是跟中国开战的越军统帅,当时中越关系刚刚改善,但曾经留下的战争创伤和民间敌视情绪仍在,他是来中国学习取经的,好象还指名要求参观四通,为了保障他的安全,特警到公司“踩点”,气氛搞的比国家领导来了都紧张。  
有了各大媒体的参观,我们的暴光率和上镜率也较高,不仅北京电视台有播,中央电视台也有过多次播放,更甚的是,还把我们工作的一些场景片段制作成片头,每回一提到科技企业、一提到中国的先进产业,就把那些剪辑过的录象放出来。连家人和老家的一些朋友,都说在电视上看到我们了,而且不止一次两次。管理员说上几张老照片就好了,我说如果能把那时的视频找到就更好了,那些都是最珍贵和最真实的工作实录。那里边有我,很好找,最丑的就是。呵呵。  
还有比较搞笑的是,当时的四通因为经济效益超好,让很多不服气的企业感到脸上无光,所以也招来不少企业的嫉恨,在社会上散布各种有关四通的负面传言,说四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建立在残酷压榨和剥削员工的基础之上的,有的还说四通员工都是四通黑社会控制的奴隶。  
原来对这些负面报道也有所闻,但总觉得那些是玩笑话,不可当真。但当我切身经历后,才知道还真有不少人,是这样可笑地理解四通的。北京人代会期间,就有其它地方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参观我们工作的时候,悄悄地问我:你工作这么拼命,四通给了你多少钱?我说:公司有规定,工资是不能透露的,员工之间都不可以。他竟愤慨的不行:看来四通真是传说中那样黑啊,你有苦现在不方便说,过后就打我电话,我们会为你做主。然后神秘地塞给我一个写有电话的纸条。瞧,这是哪跟哪啊。  
大多参观的人都懂规矩,除了特大领导,一般都不跟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搭话,可人家既然问了,也不能不理人家吧。有的人问话,更让人啼笑皆非,什么“听说你们吃特制食品,每天工作18个小时,是真的吗?”这样的无厘头的话,竟然都来了。  
其实我们一天工作时间就七个小时,还不一定都在劳动,而且基本上从来不加班。参观的时候,肯定要表现好点了(平时也很好),那装配操作速度和熟练程度,当然让人惊叹了,因为我们后来的速度,已超越以速度和效率著称的日本同行了,外人看着我们如机器一般精密高速地运转,但那只是小菜一碟,对于我们来说就跟玩一样轻松。有关装配之事,后边将用专节交代。  
即使参观过四通的人,都认为四通是个迷,还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而作为四通人的我,又何尝不是呢?估计不少四通领导,也是这样的感觉吧。神秘提高了四通的“魅力”,但也为后来的互相猜疑和争斗埋下了祸根。四通有一条规定,就是员工之间不能互相打听和透露工资和收入,否则将严肃处理,尽管这条规定如同虚设,我还没见过谁为此而受到过处理。因为工资打听都是相互的,谁也不会公开跟公司领导说,即使领导知道了也不会较真,除非因为工资问题,而影响团结和生出事端。其实时间久了,大家的工资怎么样,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心中有数的。  
还有就是其它的一些,诸如住房基金等福利也不透明,我在四通的时候就听说有,只不过没有分配到人头,去向公司核实却不置可否,搞的人一团雾水。我走了就没了,后来部分没走的同事,拿到住房基金买了房子,可以说,我是“不透明”制度的受害者。  
这种神秘和不透明朦胧做法,虽然能帮公司争取一些眼前利益,但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后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权益被侵害了,即使没有也会习惯地往那方面想,沟通不到位或不能让人信服,就会积怨和产生矛盾,最后就是决裂和分道扬镳。四通高层后来的几次分裂,如副总裁王安石、王辑志的脱离四通,多少都跟分配不公有关,其实未必真的分配不公,只是有“不透明”作祟,弱势方对强势一方不信任罢了。  
深圳社保等很多政策都不透明,都很朦胧和暧昧,即使问相关工作人员,大多也是闪烁其辞,一人一种说法,而且还经常变化,连我这个来深圳18年的老深圳,到现在都没彻底搞清楚,社保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到底是啥玩意,也没搞懂保障房的申请,到底是个啥标准。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好象都是有意模糊和虚化一些标准,就是想留下弹性操作空间,或是有意引导人钻空子,好从中渔利。这样就造成民众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深圳每年有那么多人退保就是明证,政府和政策有意模糊和不透明,还总说别人不明真相,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明真相呢?一年不明真相,怎么年年都不明真相?大概根本就不想让人明白真相吧。神秘和不透明,让四通公司尝到了苦果,也一样会让政府和社会尝到苦果的,应该警惕了。  
借题发挥说了点感想,有点扯远了。四通印象就说到这,下节谈谈四通福利,然后继续寻梦。  
  第10节:福利比工资还高的四通  
记得刚进四通的工资是255元,后来加到275元。现在看不多,但当时已经算很高的了,差不多是我原有工资的三倍,比原单位厂长的工资都高,比100多元的北京平均工资高出一大截。当年我那技术标兵的师傅,工资也不到200元。而且我们属于工作借调,四通还要付一部分钱给原单位,作为购买养老保险和保留工龄档案的费用。如果不跟四通的老员工和技术人员比,这工资还算可以了。  
仅仅是工资,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最让我感到“知足”的是福利,粗略算了一下,四通公司一年能用金钱体现出来的福利,竟然比工资还高。  
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员工,不仅包吃包住,而且跟北京的绝大多数同事一样,享受相同的福利。前边说过,我们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公司,而且伙食标准很高,前边有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住的地方是小了点,四个男人两张床,上下铺,女生的房间比我们男生大多了,是一人一张床,这也为后来的一些男生老往女生宿舍跑,找到了很好的借口(我去的最少),这个以后再表。地方小但设施还不错,除了通北京居民家家户户都有的暖气之外,部长还帮每个宿舍配置了新买的彩电和洗衣机,还都是比较高档的,记得当时的那个“小天鹅”洗衣机,价值1300多元。夏天没装空调,只有电扇,但因北京夏天不是太热,所以并不影响生活。这些食宿福利,虽然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外地新来公司的普通员工,也算不错了。  
每年回老家的火车票是给报销的,报销标准是火车卧铺票,有时连正常的订票费也一起报销。然后是购置服装,包括领带、皮夹等,四通给员工发的质量比较好的长短袖衬衣,要么不发,一发就是六件,意思是每天都能换着穿,周末一块洗了再穿,据说每件价值70元以上,还有那个印有四通标志的领带和皮夹,在当时都每个价值100元以上。  
我现在还保留一块四通发的周年纪念金表,那表面有四通字样的标记,当然不会是纯金的,但即使镀金的也应该值不少钱。如果是出差,除了报销诸如三星级标准的食宿、至少火车卧铺(大多是飞机)票的交通费外,还有购置全套西装费用,好象是700元标准,如果出国可能更高。  
我们在北京除了过年回家外,基本都是在公司呆着,所以不存在这个西装购置费,我的西装是用自己的钱,在北京西单商场200元买的便宜货。那时中国还很少人穿西装、打领带,四通公司是最早引入这一穿着文化的公司之一,我们男生在公司基本都穿防静电的特制工服,下班或出门基本都是穿西服,正式场合全都打标准的美式或欧式领带。  
当然,我现在基本不打领带了,哪怕是做业务要见客户也一样,一个是天热难受,二是太一本正经了不够随意,让客户警惕和感到拘谨,业务反而不好做了。  
另外的福利,就是一年四季不断地发各类物品,而且在当时都是高档品,不少还是奢侈品。那时经常发洗发水,记得当时中国大多数地方,都在用香皂或普通洗发水时,四通员工已经用上几十元一小瓶的“飘柔”、“夏士莲”、“玉兰油”了,当时大多数家庭还在吃散装油的时候,四通员工已经在食用“金龙鱼”花生油了,而且量很大。还有隔三差五地发火鸡、各类海鱼、冰冻大对虾等高档食品(那时一般家庭都不会买),发水果不是一袋一袋地发,而是一箩筐一箩筐地发,都是最优质的红富士苹果和水蜜桃以及柑橘等等,还有饮料和啤酒,都是最好的罐装可乐和五星啤酒,搞的我们一个夏天都用不完。  
上边只是介绍了所发的部分用品,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细说了。不仅经常发,而且量都挺大,对于家在北京的人,当然可以拿回家“消化”,而对于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单身,就有点吃不消了。好在一些北京同事知道这些,有时就从我们这里“收购”,他们花点钱买了“便宜”货,我们也部分解决了“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  
然后就是尽量的自行消化,什么东西都有,就看自己的手艺如何了。记得当时“国”做得一手好鱼,我们没事就象玩一样地吃他煎的金鲳鱼,还有他做的黄鱼和油焖大虾也格外美味可口,当时在他手里被消灭了不少水里的生物。后来“国”为此事还调侃说:我爱做鱼、爱吃鱼、爱钓鱼,这辈子看来就跟鱼有缘了。到了深圳之后,他还时不时地去东湖等地钓鱼,真让我佩服,在深圳这样一个浮躁的城市,他还能有这雅兴,还能如此地静下心来。除了“国”的拿手鱼,就是大家各显神通了,每个人都做一个“拿手”菜,其他人常做的菜,我一时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当时做的是煎鸡蛋,因为我做菜方面不在行,只会煎鸡蛋。  
最头疼的是那一筐筐水果了,有些值钱的高档用品还可打包寄回家,或春节带回家,可水果太重又容易坏掉,不象啤酒饮料那样,可以多存放一段时间,不及时处理掉,烂掉浪费了就可惜了。于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自己搞活动,谁玩输了谁吃苹果、水蜜桃、柑橘等等。  
记得那时最常玩的就是扑克牌“拱猪”,这些都是跟厂里住北京的老前辈学的,尤其是副厂长“平”和高工“姜”,更是爱玩的不得了,再他们的感染和带动下,我们也喜欢上了这项有趣的“运动”。还有就是下棋,男的就下象棋,偶尔也下下围棋,女的就下跳棋,有时也下下五子棋。我还算可以了,玩的时候基本都是赢多输少,但也吃了不少“战利品”,一段时间里,看到那些东西就反胃。就这样也吃不完,除了送人就是看那些女生,把水果切下来做果干,当然那制作水平,跟网上的“静大妈”比差远了。  
还有部分春节过年带回家了,连回家的年货和礼品都省下了。我们这些人,每年回家都是大包小包至少三个,这可苦了我们这帮男人了,本来自己东西就多,还要帮那些女孩子拿。好在去车站和出了车站都有人接送,火车上也基本都是卧铺,累也就是在进站后上车的那一会工夫。回家送人的那些日用品,很受亲戚朋友欢迎,有的竟然调侃,说我每年拿回去的东西,都够开一个小杂货铺了。现在想想,那时工资福利都还不错,再加上年轻无忧无虑,真的很幸福。但当时并不觉得,幸福有时是过去了之后才知道。  
四通除了经常发看得见的福利用品外,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比如给员工提供住房基金,和购买一些特别保险等等。北京的员工肯定有,因为四通的一些东西不透明,我们有没有这些不知道,是不是后来一并转入到深圳也不知道,只知道深圳深通确实有,但不确定是否含北京的那部分。  
还有股票,期权等,不知道算不算福利。四通从1991年开始股份化改造,1993年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比联想和方正上市都早,上市初期曾风光一时,上市首日就比发行价高出一倍。除了“辉”那时离开四通之外,我们另外七个人,都分到股票了,而且是说分就分,事前没有任何征兆(不透明)。我分到了3900股,一万么还是两万股期权,当时是按每股0.1元购买的,购买的几百元钱存入自己的“四通同仁基金”帐户,很快又被自己取出来花了。股票的原始价格是1元,上市当天收盘2.6元,其后几个月涨到4元多近5元的样子,当时算了下价值接近两万元,相当于我那时两三年的工资收入。  
最让人心动的还不在这里,而是上万股的期权,如果一年后按5元行权,那么光期权就能至少收入四万元,而且当时大家都看好一年以后,四通的股票能涨到10元,那么我就能连股票带期权,总共收获12万多港币,那时港币比人民币值钱,至少相当于13、14万人民币,相当于那时20年的工资。呵呵,美吧。  
可是一切都成了一场梦,在高点时股票没卖,涨了几个月之后,四通股票掉头向下,一年后跌到了1元的行权价之下,四通员工所持有的所有期权全部作废,因价格低,我也一直没卖,现在还保留着呢,就当成纪念品吧。因为后来离开四通,也没去细致了解,不知道中间分红扩股了多少次,还有我的份吗?四通为配合股份制改造,还专门成立了四通财务公司,和四通证券公司(现联合证券的前身),原来在深圳兴华宾馆附近办公。  
那时四通的待遇和福利,就象今天政府里的公务员那样,是让大多数人羡慕的,不同的是四通是个民营企业,而政府公务员却是公权机关和“公仆”。  
记得1991年过完春节,受姐夫的委托,去北京探望他的舅爷(他妈妈的舅舅),还被感叹了一番。舅爷是中科院空间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至少应该是个处级干部,而且是个高级知识分子(算不算科学家不知道),他因学习好,早年考入北京的重点大学(具体没问),然后一直留在北京中科院工作,差不多工作有30年了,他说他的工资在中科院算是较高的了,现在才拿400多元,而且除了分了套房子,其他福利还没有我好。  
当时舅爷的话好象是:真不公平,我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的副所长,竟然没有你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待遇好,唉。然后就是摇头和叹气。可见,那时四通的待遇和福利,在社会上还算上乘。  
  第11节:培训考试得了零分  
上边几节,对我所工作的四通,做了较全面的宏观介绍,现在又回到微观上来。  
虽然有四通文化的“照耀”,在那里工作生活,总体还算和谐,但并不是说就快乐平淡地象一杯糖水,没有任何矛盾和烦恼了。  
可能是万事开头难吧,开始熟悉产品和培训的时候,还真的有点烦。100多种零散件,其中光是螺钉,就有各种各样十几二十种,不仅要把它们熟练地背下来,还要把它们和实物一一对应起来,不能出丝毫差错。那个时候的学习,其实就是死记硬背。讲义都是印好的,培训老师在台上讲,我们就在下边对照着看,反复熟悉和领略。  
因为有现成的讲义,所以我就没有怎么做笔记,部长“强”的神情,好象对我这种行为有些不满,但也没有说什么。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不同,听课的方式自然也不同,有的全部做笔记,有的部分做笔记,有的记这一块,有的记那一块,不一而足。不过,我算是笔记做得最少的,因为我有信心最后把学的东西都记在脑子里,我觉得有讲义又重新抄一遍,是浪费精力和笔墨。  
就这样学了差不多十天半个月吧,该讲的都讲了,该熟悉的都熟悉了,后边就要分配工作岗位了。分配之前,要做一次考试,一是检验学习的成效,二是为分配工作岗位做参考。于是开始复习,主要是把讲义上的东西背下来,本来一两天的时间,是有把握把所学的知识全背下来的,可是部长看大家都这么重视和辛苦,就说:考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不是为考而考,到时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没掌握,就着重补哪里。  
一听开卷考试,很多同事都高兴地松了口气,终于从紧张气氛中解脱出来了,不用这么辛苦地死记硬背了。而我感到轻松的同时,却无法真的高兴起来,心想开卷考试,那不都得100分吗,都不是傻子,难道谁还不会抄吗?那样怎么能检验出最后学习的效果,和分出学习的优劣呢?不过既然部长都说了,那好,也不用这么辛苦地背了,考试时抄讲义就行了,不得100分也最少能得90多分吧,因为所学的所有知识,讲义上都有。  
可是苦读十几年的书,最不怕考试的我,这回却彻底地栽了,原因是考试的时候,部长看大家都抄讲义,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航物业工资都不靠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