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别离张小宇》看孩子要不要出国留学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小别离》出第二本:留学的孩子要不要回来?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06:27 来源:澎湃新闻
电视剧《小别离》剧照。这几天,由黄磊、海清主演的电视剧《小别离》已更新到第四集,该剧讲述了三个家庭为了送孩子出国留学而经历的一系列坎坷和无奈。这一部被称为“话题剧”的作品改编自同名小说《小别离》,作者是资深媒体人鲁引弓。8月17日,鲁引弓与著名出版人袁敏做客上海书展,就《小别离》系列展开教育乡愁的探讨。今年8月,《小别离》后续之作《小别离2》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小别离》刻画了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游走于“孩子走,还是不走”的纠结。当父母把孩子送出国去,问题又来了——有一天孩子可能会告诉父母:“我不开心。”父母心疼。“那么回来吧!”可孩子们却说:“我感觉越来越回不来了。”这便是《小别离2》的最新语境。《小别离》系列的缘起其实非常偶然。鲁引弓在书展现场说,那一次他在浦东机场,看到一位刚送走孩子的泪流满面的母亲。“在公开场合,她忍不住哭了。而这样的场景在机场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离别每年都在上演。”家中亦有一名留学生孩子的鲁引弓感慨万千,他只花了17天时间便写完了《小别离》这部长篇小说。他发现,《小别离》发表后还牵引出了关于“第四次留学潮”、“中国式应试教育”、“职场规则”、“成功坐标”、“房价压力”等等话题。“鲁引弓其实是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对中国教育进行思考。”袁敏说,她家里也有个90后孩子,《小别离》的问题她也面临过。为什么那么多家长要把孩子送去大洋彼岸?袁敏说:“千千万万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 “你会遏制不住想从一个更纵深、宽阔的视角,去凝视那些步履匆匆的离别身影,思量他们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于当下的意味。”鲁引弓说,“也希望我们这片土地可以更好,可以安放更多灵魂。”《小别离2》书封近八成故事人物都有真实原型10多万字的《小别离2》,鲁引弓写了三周多。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70%到80%都有真实原型。今年二、三月间,鲁引弓买了机票飞越太平洋,沿北美西海岸一路寻访100多位中国留学生,这群孩子散落在各地大街、车站、大学、中学里。这群留学生的经历让鲁引弓非常心疼。在他接触的留学生中,有女孩回“家”(homestay)打开冰箱却只看到两片菜叶,瘦到经期都混乱了;有女孩担心病危的奶奶,却因为家人不放心她“转机”和昂贵的机票而回不了家,女孩子为此不说话了好久,每天都要向一只猫倾诉一个小时;还有一群中国孩子扎堆跳广场舞。“因为他们都没有安全感,必须抱团。”“在国内,小孩要面对考试竞争等问题。但是在国外,也有校园文化差异、家庭文化差异的问题。”鲁引弓说,“所以你问孩子——你要不要回来,这真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在阳光蓝天的异域,那些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像随风而至的一顶顶小降落伞,在校门口、放学路上、站台、超市里不时闪现。他们那独立而又懵懂的眼神,让人感慨。因为你知道每一个小小身影都隐藏着成长的心事,以及远方那个家的挂念。”鲁引弓在自己的创作谈中如是说。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才能打动更多人据悉,《小别离》出版半个月后,就有6家影视公司要求购买该部小说的版权,最低开价60万。有人说鲁引弓近年的写作状态可以用“爆发式”来形容。在《小别离》之后,鲁引弓又一鼓作气连写了10本“故事集”,包括《姐是大叔》、《笨男孩》、《放学路上》、《你和我》、《广场舞》、《爱情课》、《同学会》等。这些作品的影视改编权均被一抢而空。这让人想到了时下非常流行的“IP热”。鲁引弓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有IP多有关玄幻、修仙,相较而言现实文学的IP少之又少。“现实文学IP对作家引力不大。”鲁引弓说,“为什么一些宅男、宅女写作缺乏价值,就是在于缺乏和社会打通的通道。我认为个人感受是不够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才能打动更多人。”他向澎湃新闻坦言,《小别离》系列作品的写作确实和自己多年的媒体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出身媒体,所以希望笔触向外。我的写法和新闻的敏锐性、快节奏是一致的。”“你看这个书名有个‘小’字,我还有作品名为‘小夜曲’、‘小确幸’。虽然切口是小的,没有什么宏达叙事,但我想它能折射出具有时代背景的问题。”
责任编辑:梁佳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留学
评论(69)
澎湃新闻APP下载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小别离》的思考:让娃出国留学该还是不该?
腾讯大浙网·教育频道
今年8月,一部名为《小别离》的电视剧,把一个小众话题放到了大众视野之下。关于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国留学,引发了相当大数量中产家庭的共鸣。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外,但是很多自己从未留学过的家长也在担心,留学不光是孩子换种方式考试,换个地方上学,而是有一系列和成长相关的实际问题。什么年龄送孩子出国最合适?出国前该出怎么挑选合适的学校呢?孩子真的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吗?国外不同的生活学习氛围,孩子真的能学到东西吗?学成后到底该不到回国呢?这些问题一直持续困扰着各个家庭。基于此,腾讯大浙网特推出家长沙龙——“留还是不留,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也特别邀请了海外留学者谈谈他们关于出国留学的感受,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给家长们一些建议与思考,或许对你很有启发。分享嘉宾: 王绍立1999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统计学系攻读统计学博士,从事高维数据降维和非参数与半参数混合模型的研究。2004年12月至2009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生物统计学以及统计学在流行病学、职业病学和环境医学中的应用。2009年3月被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聘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数理统计、生物统计、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的研究。王盈盈 Winnie 2005年9月到2008年12月留学于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Acadia University) 就读专业为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嵇楚佳 Raydie2016年同时获得上海海事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学士学位(国际交流项目),荣获一等荣誉学士称号,国内外双重教育经历扩展了其更多的国际化视野与思维方式。吴祁炜 Jasper 波士顿大学在读学生,经济学专业。2016年完成漠河至三亚的单人骑行项目。特邀嘉宾:朱冰2001年获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士学位,2005年赴澳洲留学,2006年5月获得格里菲斯大学公共卫生科学硕士学位,现博士论文答辩中。家长沙龙安排:时间:日星期六 下午2:00 -4:00地点:曙光路75号 少年儿童图书馆三楼费用:免费~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aryatao]
热门搜索:
孩子是坠入凡间的天使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要不要让孩子出国留学? 《小别离》聚焦留学低龄化 16:39:20  来源:华商报  (责编:黄凌、张祎)
  原标题:《小别离》聚焦留学低龄化
  在一堆带着美瞳演戏的玄幻剧中,浙江卫视热播的黄磊、海清主演的《小别离》像一股清流,流进了很多观众心里。《小别离》聚焦的是留学低龄化,三个孩子,三个家庭,三个阶层,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要不要在初中的时候就让孩子出国留学,避开“一分淘汰一操场人”的中考。
  三个阶层同一个问题
  《小别离》中,黄磊和海清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妻,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外企公司高管,住着高档楼盘,开着凯迪拉克入门款,有一个不省心的女儿朵朵;暴发户汪俊二婚老婆待孕,日夜和叛逆的儿子斗争,送儿子出国也许是解决矛盾之道,同时镀点金好回来继承家业;从护工到自学考到行医执照的社区医生朱媛媛,老公是一个甘心认命的出租车司机,学霸女儿中考问题不大,但她却想让女儿出国留学实现阶级逆袭。
  电视剧前半段只用几个场景就揭示了目前国内中考战役的残酷:家长会上老师说“一分一操场”,少一分就淘汰一操场的人,让很多网友感叹:“当年我的班主任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海清明明很心疼女儿朵朵,但却依然不能放松对0.5分的要求,因为“考试它就看这个”。虽然一开始黄磊和海清坚决拒绝送女儿朵朵出国留学,但后来面对越来越残酷的升学压力以及女儿的叛逆,他们的想法也开始动摇。
  送不送出国,都是因为爱
  《小别离》的原著作者鲁引弓谈到为什么送孩子出国时曾说:“为什么留学?道理很简单,因为对孩子而言这叫进退皆有路。你特别能干特别聪明,那么学成归来,要么子承父业,要么丛林穿越,在激越的中国热土大干快上。你特别老实特别淳朴,那么你就努力留在国外,因为福利健全,保护弱者,你活得健康又快乐。‘中国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我们杂志社的领导在十几年前就这样说。而留学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对这种竞争的告别,别的是严苛的分数,别的是让人绝望的雾霾,别的是单一的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是向这种在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告别。”
  主演黄磊的女儿多多目前正在上小学,对于“小别离”的选择,黄磊异常坚定地拒绝让女儿做小留学生,“多多到了一定年纪就会离开我。但我应该不会在她十三四岁的时候就送她去做小留学生。我确定不会。我跟妻子就是这么商量的。在考大学之前,我不会把她送到一个国外的寄宿学校。因为我只有这一生,她也只有这一生,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在一起。而且,青春期时父母在身边太重要了。”但黄多多在北京上的是国际学校,按说不会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
  专家建议不要太早留学
  说这是一部戳中现实的电视剧一点都不过分,低龄化留学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华商报记者身边就不少人选择送孩子出国念初中或高中,李先生就正在计划着让上高二的儿子去韩国留学,在国内学半年语言,出国继续学习,直接参加韩国某大学的入学考试,“衡量了一下他的成绩,留在国内高考的话,最好也就是上二本,不如直接出国拿个文凭,回来就业也增加一个机会。”
  华商报记者昨日采访了科大高新国际中学部校长助理胡老师,他表示:“从2004年开始,留学就开始呈现低龄化趋势,高中毕业出国念大学的人数增多,从2012年到2016年,出国读高中的人开始增多,现在小学上完就送孩子出国读初中的也有。”对于这种趋势,胡先生分析称:“一个是世界一体化和互联网化,让国内的人对国外的情况更加熟悉;另外就是国内考试压力越来越下移,中考压力甚至超过高考,很多家长从孩子自身综合素质考虑,比如觉得孩子可能不擅长考试,不想让孩子的压力太大,所以选择送出去。还有一点就是家长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竞争是拼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成绩。”
  胡老师表示现在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不止于精英及富豪阶层,“很多白领阶层也开始考虑将孩子送出去。”至于留学费用,胡老师以赴澳洲留学举例:“上大学一年大概20万人民币。如果出国上高中花费可能比这个少一些。”胡老师建议不要太早把孩子送出去,“一方面是孩子不够成熟,出去了很难适应。另外如果不是考虑移民,早晚还得回国就业,太早离开中国这个大环境,回来又不太适应”。
  华商报情感专栏主持人分析——
  低龄留学有偏轨风险
  是否出国留学,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留学者是否从心理上接受这个选择。而在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的当下,主导选择的大多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华商报情感专栏主持人宝姐从孩子的心理成长层面分析,孩子太小不宜留学,“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开始和心灵断乳的准备期,在一个矛盾交织的阶段,身体逐渐成熟但心智依然幼稚,渴望独立思考但各种知识不足,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却不会辨别学习方向,渴望交朋友但开始羞涩,开始体验孤独、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而所有这些能够被化解的最有力方式就是毫无防范的亲情关注。这个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思维模式,无疑给孩子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和偏轨的风险,即使单亲陪读,面对强大的外部环境改变还是显得势单力薄的。”《小别离》| 留学与否不重要,家庭格局才重要
我的图书馆
《小别离》| 留学与否不重要,家庭格局才重要
&文 / 伊姐(Niwo已获授权)最近电视剧《小别离》热播中。电视剧的题材很现实,写了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在不同心态、立场和目的下,都有一个共同的挣扎——孩子初中毕业,要不要出国留学?管中窥豹,虽然只看了几集,最感兴趣的,其实不是该不该出国这个话题,而是三个家庭,分别代表了普通百姓、中产阶级和富人,在当下中国日新月异,人人患上焦虑病的时代的众生相。留学与否,真的可以改变那么多吗?怪青春期太汹涌?不如问问,我们的孩子是怎么走到今天先简单介绍一下剧中三对夫妻。出租车司机金志明和社区医生吴佳妮,同属于收入不高的阶层,女儿琴琴的自觉和优秀,是他们夫妻俩唯一的骄傲。吴佳妮有个表姐曾经出国留学,如今有房有车,这是佳妮心里过不去的坎,这种执着使她可以陷入“把房子卖了送女儿出国、把孩子过继给国外亲戚送出国”的漩涡。但金志明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他有个重要的观点,别人有钱任性,我没钱认命。他回到家只想休息,对于家庭大小事不闻不问,媳妇做决定就好,遇到家庭矛盾就用“这么大人别闹了”敷衍过去,没有强烈原则,没有特殊观念。这样的爸爸想的是,只要把钱拿回来给老婆就可以了,家庭关系引导、孩子成长规划、良性共建、未来战略发展等等跟他没关系。他们的孩子琴琴在重点初中,在我看来其实很适合走传统的高考道路成才,她本身并不想出国,但她心力交瘁地想阻止父母争吵都来不及,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给父母添堵。每一个“无为爸爸”+“操心妈妈”背后,都有一个过早成熟、努力承担、不习惯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孩子。*《小别离》剧照眼科医生方圆、白领童文洁和女儿朵朵,典型都市中产,住的小区不错,开凯迪拉克入门级。童文洁的设定在我看来很不和谐,一个500强的高管,应该有着211大学起点的学历,多次海外生活的背景,她应该拥有更大的格局,用充分动态的观点去看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分数上下10分浮动,恨不得要昏倒在地。唯一可以解释的,也许是她自己的原生家庭,她是孤儿,想必小时候,没有得到很多的钱和爱,一切靠自己的后果就是——很想控制现在的幸福(对丈夫方圆),很害怕意外的失去(对女儿朵朵的未来过度担忧)。这时候,老公方圆的调节作用就凸显了,他为女儿成绩下滑坡打掩护,把老婆撕掉的女儿的小说粘起来,还要充当老婆这个女强人职场上出气炮灰和逗乐神器。方圆的存在是受过高等教育、对女性尊重、同时极具责任感的暖男代表:看得清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止于自我,把家庭价值放在重要位置,可以做出妥协和牺牲。而两夫妻的沟通,也是三对夫妻最顺畅的,两个人为了孩子离家出走共同反思,抱头痛哭后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朵朵这样的女孩,在我看来比较容易拥有一个相对完满的人生,父母双方作为高知人才,反思、调整,自省能力都会给她打下烙印——这是自我成长的源动力。在我看来,自我学习,珍惜生活小确幸和不断学习进步的能力,是中产阶级拥有的比相对财富更重要的东西。老板张亮忠和前妻生的儿子张小宇,以及相差20岁的小妻子蒂娜。其实这一家子,在传统观念看来,最不省心——老夫少妻相差20岁,娇妻肚子里有一个孩子,前妻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事实,张亮忠最有钱,但他们家的戏剧冲突也最多——蒂娜看《甄嬛传》,怀疑小宇送的香水含麝香别有用心;她因睡眠不足把咖啡倒到小宇架子鼓,惹得小宇愤怒砸门招来警察……但这不是人间惨案。看过美剧《摩登家庭》吗,多元化家庭是未来社会趋势,不要戴有色眼镜,关系如何组成的不重要,组成后的效果才重要。张亮忠是典型的商人,小问题他靠送金链子哄哄骗骗,大问题他平静地只讲原则(对孩子无数次强调,送你出去不是嫌弃,而是希望你有更好的未来)。他靠对人性态度本能把握,来调整家庭氛围。他对家庭的看法是——家庭是我的一部分,我重视它,它不是我的全部,但我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得不错。这也没有错。后妈蒂娜拥有较好的学历,很真实,也很感性。生气了,为了隔离小宇给自己房间加隔音板;动情了,在学校可以为小宇出头。而小宇,完全遗传了爸爸的进取特质,是三个孩子里最敢作敢当,有主见,也敢于承担责任,表达真实的自己,不拘泥于规则,目的导向性人才。这一切,都是在出国之前,整个的家庭环境、父母层次和自身性格赋予他们的。出国固然会改变很多东西,但家庭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单独事件,可以彻底磨灭。家庭影响,是一切故事相加的化学总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低龄留学但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尊重不知道剧情往后会如何发展,但对于低龄出国,我其实有过自己的思考。我的一个学霸女友,曾经是我的采访对象,15岁去了美国麻省著名的泰伯高中,然后从普林斯顿毕业,回国创立了一个帮助中国孩子低龄出国留学的机构。她跟我讲了两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件事,百分之八十的家长来咨询她孩子该不该低龄留学的时候,说的话都类似,三句话——“我们就想让孩子去哈佛、斯坦福、剑桥,别的不去”,“你让孩子怎么做,我们一定配合,”“钱不是问题。”这三句话指向什么?一,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低龄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时尚,身份的象征,功利心很强;二,他们认为,出国之后通向的常青藤大学,看重的依然是孩子懂事、分数高,殊不知这是体育、艺术、奉献精神、过往社会经历甚至心理素质的总和;三,对,没钱是很难低龄出国的;但他们不知道,如果只有钱,也会毁灭孩子。第二件事,低龄出国,只有部分孩子可以很快适应异乡的孤独、文化的断层、整个教育导向的颠覆,出现抑郁症、被遣返的不在少数。低龄出国,不是一件到初中才一拍脑瓜决定的事,说得严肃点,这是一盘从幼儿园要上私立还是公立这个问题开始,要布的一盘很大的棋。她告诉我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在山西当地县城成绩很棒的孩子,爸爸是开矿的,有钱,渴望孩子弥补自己文化的缺陷,执意将孩子送出国。她作为顾问多次规劝,孩子从小在农村大家族环境长大,英语也不够好,爸爸死活不听。*《小别离》剧照孩子15岁去了寄宿私立高中,完全跟不上进程,因为衣着打扮和生活细节成为笑柄,寄宿学校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隔绝了与国内亲情的沟通。这个当地的快乐小学霸,最后选择自杀。虽然救回一条命,但回国后,朝气永不复返。有钱的家庭一定能富养孩子吗?我还是那句话,视野、文化和自我教育太重要,这一切与财富相加,才是一个健康的循环环境。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孤立的财富,是父母整个的格局。动态观点看待孩子的一生,别刻意放大某件事的意义曾经我一度也把外国的月亮看得非常美,直到自己工作关系,接触到了大量精英海归、ABC和华裔,他们当然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但我也看得出,每个人在自己的维度,依然免不了各自的挣扎。想凭借把孩子送出国,来维系整个家庭的阶层流动,是父母天真而偷懒的想法。以及,我始终认为,与其真的那么担心孩子未来的阶层,有那个动力,还不如把自己现在的阶层搞牢固点。看看所有富过三代的人,财富的保值是顺其自然传承的事,绝非一场豪赌。《小别离》,还没有看完,说的话也都有些臆断。只是看到连海清扮演的董文洁这样的中产妈妈,都陷入那么强烈的教育焦虑中,我非常感慨。我们都太没安全感,如履薄冰,觉得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其实输赢交替,就是人生常态,用力过度,只会适得其反。以动态观点看待孩子的成长,别刻意放大某一件事的意义。小别离,来自龙应台的名言,所有的爱都指向永恒,唯独我们和孩子的爱,指向别离。我想补充,但最后我们会发现,人的一生终于在找一条回家的路。等到孩子们回首去看,他们一定会明白,影响他们最大的,不是走出去那些路,而是这一生,与父母共度的所有时光。作者简介| 伊姐,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心若宁静,便是幸福》。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别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