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运用互联网教学如何把平时的阅读经验运用到教学之中?

我校教师对教与学改革创新的研究心得汇编
作者:教科室
行走在生态课、公开课、常态课之间
高二语文& 冯素芳
经过2009至2010学年“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又经过2010年秋季至今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我校的课堂发生了明显变化。
生态课:百花吐蕊
在不断的课改学习与示范中,我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知识的生成、关注学生的质疑、关注学生的错误,越来越注重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去展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与习惯的形成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引导学习、组织交流、突出建构、激活思维、注重应用”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生命健康生长,能否促进潜能的形成和个性的成长已经成为我们评价课堂的标准。
经过不断地课改实践,我们的学生从沉默不语的冷漠中开始积极踊跃、热情似火;从言语的枯涩、单调变得流畅生动;从被动不学习开始主动自觉学习。我们的学习共同体从随意的组合变成了有机的团队,从各自随意学习变得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勇于竞争。
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在一节节课改课的实践中,我们的课堂一天天地充满活力,我们的学生一天天地健康成长。
公开课:独秀春色
在生态课堂的行程上,一节节公开课,竞相展示,如满园春花在报春的同时展示着春的魅力。他们尽自己的才华与智慧,精彩地展示着一节节活力奔放的生态课堂。不断地引领着同仁去借鉴、去实践、去思考、去提升。谁也不能否认,好的公开课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它的榜样、示范作用。正是一节节公开课的引领,才有春色满园的生态课堂。
当然,也有些公开课“跑偏”了。有些课堂一味追求热闹、新奇,有时授课者有意迎合大家的口味,有时授课者坚持“像个老师的样子”,总是在学生的领空给自己留下一隅,总觉得自己不展示点就不像公开课。
这应该与传统观念上对公开课的评价有关吧,大家习惯于在公开课上期待主讲者能讲出点什么,能做出点什么,能想出点什么。这与我们的生态课堂理念其实是背道而驰的。课堂是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是学生思想交流、情感碰撞的过程,真正能体现教师素质的地方是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学情,能否在课堂上准确为学生把脉,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趋向提供帮助。要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问题,质疑往往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在质疑、分歧、讨论甚至争论中,学生的收获才是真正多维度的,才有可能是永生难忘的。所以生态课堂不应该刻意追求课堂的完美,太完美的东西往往不符合生活的常态。不要太多的预设,就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课堂开放、自主、生成,学生产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种错误往往会给学生以不一样的启迪,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生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把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让常态课成长为公开课”,这应该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常态课:篱菊静芳
在生态课堂上教师还处在“放”与“不放”的尴尬中,明知道该放手,但总想着学生能行吗,总想着“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怎么办?所以总是放放、收收,学生很拘束,老师也捉襟见肘。
记得李希贵校长在潍坊时曾点评过一节课,什么内容记不大清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意外但很深刻的问题,老师于是就围绕此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引向纵深,但是,预计的课堂任务没有完成,下课铃响了!如何评价此节课?李希贵分析后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解题思路也已经很清晰,这时候即使教学任务课堂上没有完成,但对学生们来讲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们仍然要肯定这节课!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必要畏手畏脚,只要能开出生成的花朵,我们何必追究花开何处,何必强求花开于预设呢?更何况,课堂原本就是学生的舞台,未经排练就演出了,有时可能演的稚嫩甚至糟糕,但他们在练习中一样地成长,一样地汲取着,收获也许看起来少得可怜,但那可能是他们一生的收获,相比于我们满堂灌,自以为讲了很多,自以为学生收获了很多,其实我们可以想想我们曾经的高中课堂到底留下了些什么?不都是切实对我们身心有些触动的东西留了下来吗?
所以,不要把那点预设看得那么中,更不要把那点预设坚持到底。
同时,请对我们的学生拥有信心,也许他们今天很稚嫩,但让他们大胆地展示,不断地锻炼,不断地交流,他们会逐渐成长起来的,而且一定会以喜人的形式健康成长。他们将会比我们更会表达、更会思考、更会合作。
所以,让我们在生态课堂上从容些吧,少背些沉重的预设,少些不必要的担心,多些倾听,多些关注,多些赞赏的宽容、多些引领的策略、多些启发的智慧。
欣赏别人的精彩,寻找自己的幸福
――海头高级中学课改学习感悟
地理 吴春利
我们的课改,还缺少什么?
地理学科组& 尹中峰
课改之行,势在必行。回顾我校,最近几年一直在强力推行课改。尤其是赵校长上任以来,我校的学习共同体课改推行的如火如荼,但仔细观察,我觉得我们学校的课改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我们的课改,缺少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
一谈到课改意识的转变,很多就认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的教师、主任和校长)最应该转变意识,有人说过“三流学校靠校长,二流学校靠制度,一流学校靠文化”。我们学校现在在全县排名,恐怕也只能称为三流学校了。因此,校长的课改意识非常重要,他可能左右我们教师的课改方向和课改意志,甚至是课改的前途。其次一线教师和年级部主任的课改意识也要改变,只是关系到课改推进能否持续下去的主要原因。
但这些还不是我要谈论的课改意识转变的主体。我觉得我校的课改意识转变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要极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极力调整学习的学习方式方法,变“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大力提倡学生学后反思,变“学后无事”为“反思提升”。只要学生真正动起来了,用何种教学方式都会显得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的学生动起来了,学生想学了,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了。当然,在课改的前期,改变学生的意识非常困难,尤其是我们这样的三流学校,学生生源较差,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意识,我们用哪一种教学模式都会出现学生不愿学、顽皮捣蛋的现象的。故而,我们的教学和学案设计、学生活动、教学流程都要从学生角度思考,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动起来,我们的课改才算真正实行了。所以,我认为课改的第一要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我们的课改,还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对提问研究得多,而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解题能力强,提问能力差,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学生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学生是没有问题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从小肯质疑、肯动脑,问题的提出过程其实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2.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多数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我们可以通过课后引导、书面表达、小组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教师要学会把提问方式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善于提问。比如,我们可用:(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三、我们的课改,最紧缺的是高端设计的教学模式:
我们学过海头、学过洋思、学过衡水、学过南通、学过开元、学过邯郸十中……,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校长、主任、学科骨干教师等外出学习,频繁进行着,看过的课堂模式不计其数。可我们学到了什么?教学改革在磕磕绊绊中进行了这么久,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自己的路子,没有切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方案。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博了众家之长,眼花缭乱,却找不到自己的路。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传统特征仍旧很鲜明,教师的课改意识仍旧很单薄,所学的各种教学模式,大多如风,如烟,慢慢消失。学也匆匆,忘也匆匆。
有此问题,源于我们没有自己的东西。言必谈海头、南通、衡水、开元、邯郸十中等,虽然反映出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急切心情,但更说明我们缺失了自己的东西,缺失了自己的课堂模式。上海开元中学以阅读领航为主流,提倡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充分阅读,先读后教,这是一种模式;济南三十中类似于杜郎口中学,采用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和小组评价,这是一种模式;邯郸十中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体现师生双主体,这是一种模式。那么,我们的模式是什么?我们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么?
基于此,我建议,我们学校急需解决教学模式问题。我们急需进行高端设计,先设计出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检验,再锤炼出自己的成熟的课堂模式(先设计,后实验,再修订,最后形成成熟的模式)。洋思的课改就站立在高端设计的基础上,并经实践反复验证修改,其教学模式已经固化,因而成为全国各地教育人学习借鉴的模板。可全国有几所学校因学习洋思、学习海头、学习衡水或学习其他地方的教学模式并因该模式而取得成功,并远近闻名的?可有的老师会说,我们已经有了“学习共同体”模式了呀,我想问的是“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组织形式,还是一种学习形式,焉或是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多次的课改课观摩,我发现学习共同体主要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真正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几个环节的:导入(或引入)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教师释疑解惑环节+学后反思环节等。而我们的学习共同体,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或同伴互助型的学习环节。故而,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教学模式,要让所有老师都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这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才有可能,东海二中才不用“步人后尘”,始终向别人学习。二中,要有自己的金刚钻。
朴实无华,显教学本真
---高二英语“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英语学科& 王彩霞
新学年伊始,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之风就吹进了东海县第二中学的校园,先是高一年级部在李冬雷校长的率先垂范引领下拉开了序幕,然后是我们高二年级部紧随其后、紧锣密鼓地展开外出学习、自己摸索、校内课改研讨课学习、形成自己课堂风格的活动。现将本人积极参与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及感悟梳理如下。
第一阶段 11月21日―23日,省中小学外语教研室在连云港市海州高级中学举行了“省高中英语观摩研讨课”活动。全省许多英语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可谓济济一堂,整个活动大致分三个阶段:观摩八位教师展示高中现行教材英语Reading(2)与写作的课;欣赏六位教师演绎阅读与写作的课;专家及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伊娜教授对老师上课情况的点评和建议。从这次活动中学到许多知识理论和思维方法,尤其是高中英语语言点教学怎么教、英语阅读与写作关系的处理等平时比较困惑的问题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启示。
一、英语语言点教学现在转变的大方向是要回归课本,文本意识要增强。语言点剥离课文的语境而单独拎出来系统讲解是不可取的,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又使学生脱离了原文本,从而影响学生对词汇、语言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二、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要务实、不摆花架子。高中学生需不需要繁多的音响、图像刺激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思维的启发不完全需要音像的辅助,没有了音像的框框和束缚,学生的语言空间会更大。
三、语言点的选择依据应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不能以难度为选择语言点的唯一标准,还要注意语言的美。新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学生不知不会、教师的从教经验等都可以是语言点选择的依据。
四、语言点教学时要注重句型教学,借助课文中的句型展开练习直至学生会熟练应用比单独讲结构更有效。语言点、语法和句型教学相结合起来练习使用更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
五、阅读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阅读策略的培养,重视语篇层次的教学,并将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语篇知识的学习相结合。
六、读与写相结合的目的是多元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都是可以的,为了写一个话题就必须去读相关的文章,读可以促进对话题的思考;读也可以提供话题的内容;读还能帮组学生了解篇章结构等。
第二阶段12月6 日随校领导、同仁一行四十余人赴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听课学习,听完三节课后,萦绕于脑海的就是“朴实无华”四个字,现将最真实的感受分享与此。
一、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三尺讲台的老祖宗旧式教学情境再现。所听的三节课,从高一到高三,没有一节课用了诸如投影仪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就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语教师必备的录影机都没有见到,这似乎和二十一世纪现代化教学严重脱轨,但结果恰恰相反,没有了大量的图画、音像的干扰,学生的的思维更见活跃,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这非常符合教育原则:思维的活跃比活动的活跃更重要。
二、充分利用手边资料,节省人力物力。所听三节课的科任老师,只有高二的那个教师使用了八开的一张讲义。高一的那位教师上的是阅读课,所用的培养学生阅读技巧与能力的题目都是书上现成的,并没有另外准备教学案,另外,该教师用的巩固练习也都是报纸、课课练上现成的。高三的老师更绝,依靠的就是《三维设计》这本复习资料,带着学生从一个单元的第一个知识点通到最后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处理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少用能源,利于环保;又把教师从一些重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研实用的东西。
三、跳出完美框架的束缚,一切遵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以前一直都认为每节课都要有始有终,一定要保证课的纯洁性,阅读课就阅读,练习课就练习,语法课就讲解语法,这三节课完全颠覆了这一理念。高一那位英语教师上课伊始是处理课外作业(报纸上的单选题和完形填空),然后是阅读文章,文章阅读了一般,就下课了,老师到此也就戛然而止,立即宣布休息。高二、高三两位教师上课也一样没受某些框框条条的限制,讲到哪是哪。关键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节课不在于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理解、接受了多少,这才是教学的王道,才是实实在在做教学,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
四、学生为主,教师为体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踏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每班的学生都是按组相向而坐,三位老师上课都不是满堂灌,基本上都是学生讲解知识点,映像最深刻的是高二那节课,学生不但讲了,还配以板书和手势,小老师的角色扮演的非常到位,并且讲得很透彻,不但学生,就连听课老师都听得频频点头。
第三阶段 校内组间的听评课学习与自己的摸索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阶段主要观摩了高一开展的所有课改研讨课和聆听了高二几位老师的课,从中汲取长处以优化自己的课堂;发现不足以规避自己做得有欠缺的地方,比如说,李冬雷校长的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穆平老师的情景教学、林继彩的即学即用都是我要博采的他山之玉;陈翠平老师冗长的课前导入、唐华老师的前松后紧、张秀玲老师不必要的重复都时时在提醒我课上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四阶段 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本人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
一、导入部分严控在五分钟之内,内容要么是听写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语言点,要么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复习,复习的形式也不拘泥于某一种,可以是单选、翻译、同义句转换…
二、学习目标展示,这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他,就没有整节课的准绳。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案中错误率高的知识点、明确各成员的任务,组内解决不了的可求助别的组或老师。
四、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组代表充当小老师讲解重难点,教师适时精讲点拨。
五、迁移运用阶段所设置的练习的依据是对学案的批改情况,对错误率高的语言点要以多种形式展开训练。
相信在二中全体人的努力下,最终会形成有本校特色的、紧凑的、高效的建构式生态课堂。
从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角度,看一堂高二英语课改课
高二英语组周希梅
&&& 2014年1月3日,高二英语组的张秀玲老师上了一堂课改课,内容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三单元Project第二课时,即语言点课。现从《LICC课堂观察》模式中选择了一个观察点: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教学---指导---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对这堂课作如下评价。
张老师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做到分工明确。
1.默写环节
在前几分钟的默写环节,先是让各个小组派一名组员上黑板默写,然后,各小组再派一名组员批改黑板上所默写的内容。
2. 知识点讲解准备环节
张老师积极响应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让各个小组负责讲解知识点,讲解前,给各个小组分配了所要负责讲解的知识点,具体分工如下:
张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了充分的讨论时间,这更有助于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
1.出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讨论学案上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如:
1)account翻译句子 a、b、c句
2)let alone 即学即练第三题
3)take up翻译句子b、c句
4)show sb around翻译句子 a、b句
5)have power over 翻译句子
2.知识点讲解之前,给各个组分配完任务(如上表)后,各小组讨论3分钟左右的时间。
3.练习题讲解部分,出示错误率高的选择题题号(1、2、7、10、13)后,让学生讨论3分钟左右。
& 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活动也很多。
1.在知识点讲解环节,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如第一组学生代表讲解的是account,他除了讲解了学案的内容外,还对这个知识点做了如下板书总结:&&&&&&
&&& &&&&&&& && n.& give an account of&&&&&&&&&&&&&&&&&&&&&&&&&&&&&&&&&&&&&&&&&&&&&&&&&&&&&&
&&&&&&&&&&&&&&&&&& &&&&& take sth into account
&&&&&&&&&&&&&&&&&&&& &&& on account of
&&& && &&account&&&& && on no account
&&&& &&&&&&&&&&&&&&&&&&& open an account
&&&&&&&&&&&&&&&& v. account for
& &&&学生既掌握了该知识点的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2.当堂训练部分,张老师采用的是砸蛋抢答的方法,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回答问题。所设计的题目都是紧扣本堂课所学知识,形式多样而且很配套的练习。检测效果很好。如:
& &&1)同义句转换
&You&must&take&account&of&her&inexperience &&
&&& You&must&____&&her&inexperience ____& ____.
& 2)翻译句子:
& 离开住宅时千万要锁门。(on no account)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e left unlocked.
3)单项选择&:
--- My&children&are&always&arguing.
& A.&Just&leave&them&alone.&
B.&That’s&right.
C.&Are&you&sure?&
D.&How&old&are&the&boys?&
&所以从指导学生合作学生的观察点看,张老师的这堂课很成功。
1. 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了知识点,完成了错误率高的练习题的讲解。一堂课下来,他们应该很有成就感吧。
2.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张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采用小组加分制,激励各小组合作学习。
3. 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主要有:斯莱文提出的小组分层计分法(STAD)和小组活动比赛法(TGT)、小组促进法(TAI)、合作性读写一体化法(CIRC)、阿伦森提出的吉格索法(JigsawMethod)、沙兰提出的团体调查法(GI)、约翰逊提出的共同学习法(LT)和小组教学法(Small-GroupTeaching)、FIC模式、结构方法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试图将学习小组置于某种合作程序中,使学生在积极的相互交往中增进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但它们采取了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以确保学生协同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张老师这堂课主要采用了小组分层计分法和小组活动比赛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化学学科&& 季峰
我校在本学期加大力度推进课改,课改的目标是为了增进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座位调整成面对面坐着,利于学生交流勾通,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价,定期评出优秀小组、先进个人、进步之星等,面对我校实际情况,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今年花胜去年红,明朝马到自成功
&&&&&&&&&&&&&&&&&&&&& &&&
随着这一学期末的临近,我们大二中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也暂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心还在跳动着。我们全校师生用万分的热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活跃的气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主题,学生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便生动起来了,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的心也跟随“动”了起来。在课堂上,我们的师们让学生感觉更亲切了,更容易交流沟通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历史的创造人,但我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铸造了一个用课改推动前进中的大二中风景!大二中的课改,我们明知任重道远,也要负重前行。这一学期的课改进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改革,更是自身的成长。
1.名校引领我成长。
学校在这学期里不止一次的带领我们到海头中学去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使我对课改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与把握。12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海头课改学习的活动,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听了几节语文课,虽然每个教师上课的风格是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印象是一致的,那就是海头中学已经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但是在自己的课堂上一直没有很好落实这句话。没想到,这次在海头,又让我想到了叶老的这句话,原来海头的师生们,早已很好的把这句话落实在了教和学上了。&
学习方式与课堂评价的学习让我对新课改下学生与教师行为变化有了更彻底的改变,使我认识到教师应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自主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同行激励我成长。
每一次的外出学习,在学校里的听课评课,总会看到一些优秀课例,在海头高中听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前后黑板上已经早早的写好了字音、词语,字迹工整、有型,显然已经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教师简单的点评,很精练也很中肯。再接下来是学生在讲台上的脱口五分钟展示,也是相当有水平。整个10分钟下来,都是学生在活动,教师只是简短的点评。在进行新课学习的过程中,这位老师也是让学生展示自己在预习时的收获和疑惑,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预习和思考,那么在课堂上就很有话可说,而且说的也很有见解。以学生展示为主的课堂,才是真正学生的课堂,而且学生在整个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是快乐的,对知识的掌握是欣然接受的。同行们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经典精辟的学习体会,让我深感自身的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二中这个大家庭里,每一次的学习和听课也都促进我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和飞跃。
3.收获帮助我成长。
通过这一学期的课改,我进一步明确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 我的语文教学逐渐形成了师生“对话”语文学习的过程,这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摆正师生在课堂的地位,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课改的日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汗水和泪水,更多的是一份鼓舞,一份责任。通过课改,我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也深信,课改将给我们的大二中带来崭新的明天, 课改将带领我们走向教育改革的理想彼岸。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赴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观摩学习体会
2013917201370
181.Project82.3.
153Readingstep1step2step3step4
1.2.3.4.5.
师教生,生查生,师生动,自主生
――听孙璇老师课改课《亡人轶事》的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 石红
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普通的教师,深感2013年的不一般,课堂改革春风吹来了,并且吹彻了我们整个高一年级部。
九月刚开始,课改就真正的起航了。孙璇老师是我校一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业务素质过硬、基本功扎实,而且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热情、有思想、有魄力。有它带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课堂教学课改不是口头说说就算了,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孙老师平均每两周开一节全校公开课堂教学课改研讨课,她精心的的备课,再与同组老师不断的研讨打磨,再在本班级或其它班级试上,再修改,扎扎实实的把课改推进。这一路听过来,课堂生动,真的感觉收获颇多,下面就她开的孙犁的《亡人轶事》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课改课堂也应继续推行重难点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为主的“师教生”的课堂模式。
&&& &精讲点拨阶段是“学案导学、自主高效”教学模式实施的一个阶段,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手段。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而“精讲点拨”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手段。课堂点拨需要教师洞悉学生的思维,动态把握课堂资源,适时地加一把火,或生成拓展出新的知识,或解疑答难。
对《亡人轶事》的教学,孙老师紧扣“细节”设计课堂思路。首先教师精讲什么是细节?然后介绍鉴赏细节的一般方法。教师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和课前查阅学案所获得的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的信息反馈以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孙老师让学生选取文中的细节赏析,例如文中亡妻手前后的变化,学生讨论,扣住这一细节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从这一角度说,课堂点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二、课改课堂要以多种多样的学生展示活动为契机,大胆开展“生教生,生查生”的展示型的课堂模式。
课改不仅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更要给学生多方面展示的机会。展示一般是有目的的,应完成一定的任务,展示的目的的实现,应视为语文能力的实现。
孙老师采用“生教生”的方式让学生展示。例如课前的“书法展示、脱口秀”,学生准备很充分,态度很认真,学生脱口演讲,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相机补充,主要是使用鼓励、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让展示的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文本字词的学习,孙老师采取一贯的方法――“生查生”。每个小组的1号出15道题,自由挑选对抗的学生板演完成检查。这样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展示的范围比较大,学生的机会更多。
又如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环节,孙老师通过一个活动让学生展示:作者选取了亡妻人生中的哪些片段?给每个片段拟个标题。5分钟小组交流,把本组内最认同的答案展示黑板。课堂学习的氛围浓厚,学生参与度很高,积极踊跃的板演,整个课堂热烈有序,教学的效益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学生朗读漂亮,问题回答准确,呈现完成的作业或所搜集的资料等都做得很好,教师频频加以肯定。观课的教师觉得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充分表现,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也是肯定有加。展示的过程应是言语材料的感悟过程。那么,教师的作为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在展示过程中适时点评,引导,加以规范,促使他们有良好的展示习惯,更有效地展示。因此,应多推行这样的展示型的课堂模式。
三、课改课堂应积极推行以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为主体的 “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模式。
课改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在高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能力得到彻底改善和提升,教学的效益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本课孙老师的基本思路是:细节描写――鉴赏细节描写的一般方法――赏析文中的细节(手前后的变化)――教师凝练的语言,富有诗意的情景,深情的朗诵总结――改写文章的结尾(增添细节,展开联想),你觉得这样改好吗?――你如何表达爱?――教师评价――学生配乐朗诵最后一节。(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单个读,集体读,小组轮流读,男女生变换读,整堂课是翻来覆去地读,教师很少做点评或其它引导。)
整个课堂中孙老师多次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其实,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这也就告诉我们:“师生互动”是课改的重点,也是能否高效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课堂改革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变化的,也不是设计几个精彩的活动就能实现的,要真正的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还要研究学生、文本、教法等等,还要多方面的学习,大胆的改革,从实践中寻找方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教训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教后反思
生物& 王加彩
2013年9月18日,学校举办的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课改活动中,我有幸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包括全体生物组的同仁,可以说,这是我工作以来首次参加这个月的活动,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不溢言表。
我上的课题是《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这个课题考查内容主要是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考试要求等级为A级,其中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考试要求等级为B级。在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生物试题中,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原理与技术考查的较多,且多以综合性的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课前我对此进行了认真地研读与精心的准备。课后,很多老师对我的课也给予了的评价。但我个人认为,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更不能称其为一堂成功的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成功的地方
(一)新课的导入
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以酒文化和吃醋的典故导入新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让两位学生来品尝自己制作的葡萄酒,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足以让学生产生共鸣,然后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得到提升。
(二)问题与问题间的过渡精心设计,过渡自然,环环相扣
由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入手,设计层层深入的思考,本节课的知识主要分为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两大部分学习,其中将原理部分涉及的发酵微生物及其代谢特点作为重点。首先要求学生将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主要发酵微生物――酵母菌、醋酸菌,从生物种类、代谢类型、生殖方式和发酵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比较。着重学习果酒、果醋的制作方法和发酵装置时,以一系列的问题串形式,和学生一起结合其各自的发酵条件分析了发酵装置各结构和发酵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三)巧用比较法,事半而功倍
&&&&在《果酒果醋的制作》一节的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教学:1.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物学特征有何异同;2.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需控制的条件有何异同。3.发酵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在果酒果醋制作中的作用有何异同。4.果酒果醋的检测方法有何异同。我觉得采用比较法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节内容,提高课堂实效性很有用,这也是我在本节教学中运用比较成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通过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进行比较学习,学生很容易掌握,达到对本节课的理解。
(四)导学案的设计,课堂的保证
学案导学是我们目前课堂的主要方式,所以学案的编写是我们备课的重中之重。本节课学案编写具体呈现有如下特色:1.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会怎样想,学生会怎样问,学生会怎样做,学生会怎样说。 2.学案充分整合了教材、教参、教辅材料等相关材料,彻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学生从学案中发现了规律,掌握了方法,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问题设计由浅入深,题目设计由易到难,内容设计分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二、存在问题
(一)学生自主探究后师生互动处,课堂气氛稍显沉闷
对于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设计的问题,我提示得太多,我当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可是我还是没有停止,没有完全的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还有对于实验的设计,是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总结归纳。我感觉我对课堂上这种灵活处理,应变的能力比较弱。我当时完全可以改变策略,或是启发引导,或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不会出现冷场现象。
(二)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关注少了,没有点评到位
课前的预设没有完全从学生出发,过多的想自己如何精心准备把课讲好,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未完全调动起同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课上我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却未能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课堂气氛。这是我今后工作要重点加强的地方。
(三)本节课为实验课,没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
对于实验课,只有让学生亲自操作,学生才能有切实的体会,才会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气息和学习的快乐,老师也会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双方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效果才会尽如人意。可是因为现在不是葡萄丰收的季节,我怕费事,就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这点也是作为教师不够努力的地方。对于教师来讲,最好在上课之前就先做一次本实验,然后将本实验的成果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和实验动手的热情。
&&&&这次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从中也感受到了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更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让学生动起来
----- 海头学习感悟
英语学科& 孙艳
Aids today
评《铝及其化合物》一课
――尝试用“LICC课堂观察法”听季峰老师一节课后的感悟
化学学科&& 王怀海
在学习了教科室下发的《LICC课堂观察》学习材料之后,本人尝试了此方法在听课中的运用,感觉与平时的听课相比,的确与众不同。在此,将本人的一点体会谈一谈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LICC课堂观察法”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
本节课,本人尝试了从课堂文化维度――学困生是如何思考的,这样一个角度去有目的的观察季峰老师的这节课。
如果说以前的听课也算作是一种听课的话,那么,以前的听课纯粹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听到自己感觉比较能够有兴趣的地方或者自己认为可以也应该出彩的地方就注意力集中一些,如果听到了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地方才比较兴奋,如果感觉平淡无奇就趣味全无,焦点主要集中在任课教师的个人表演上或者教师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上以及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上,而对参与度较低的学生或者积极性较低的学生的关注度几乎没有。
本节课一开始,季老师是让学生书写与铝元素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其中点到4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由于这些方程式都比较难,季老师没有提问到这部分学困生,但由于本节课我的关注对象是这5位学生,因此,我选择了离我最近的***同学,观察他的书写情况。我发现当季老师在要求其他同学到黑板板书的时候,该同学在哪儿找演草纸就磨磨蹭蹭用了40多秒,书写的时候,好长时间下不了笔,最后,在黑板上同学写出来2个化学方程式后,该同学看着黑板上同学的方程式以葫芦画瓢抄袭了1个方程式,否则的话3个化学方程式将是全军覆灭。当然,我也发现黑板上的同学书写的也不好,有一个同学竟然将Al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的产物写成Na和Al(OH)3,可见本节内容方程式的书写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后,季老师没有直接点评而是让学生来点评化学方程式,许多学生踊跃上台,没有上台的学生也有许多学生翻书查找,对照自己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而该生面无表情,既不查阅书籍更谈不上上台改错。
课后,本人询问了该同学课前是否复习了上节课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这节课要写化学方程式;我又问他不会书写为什么不查阅课本,得到的回答又是:看看黑板上同学的书写就行了,反正他们写的都是对的。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季老师都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多数问题都是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完成的,但在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上明显有所欠缺,一般季老师的目光都是停留在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对于学困生,由于他们几乎不能正确的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5人中无1人主动回答问题。因此,季老师在他们身上的目光停留几乎都不超过2秒钟。
二、“LICC课堂观察法”使教师提高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注度
由于本节课,本人只是选择了学困生是如何思考的这样一个群体,得到的信息可能是消极的,如果选择的是学优生群体或者是中间生群体得到的信息自然是大不相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在听课中经常多角度的选择不同的群体,或者说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自然会得出不同的信息,那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其收获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像上面的同学,通过听课,问询我们就了解了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学习习惯问题: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缺少主动去探究问题答案的思考意识,学习上停留在被动的学习上,习惯“填鸭式”的教学。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如果能够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这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纠正不足,比方说,在课前给他们明确的任务(当然,课堂不一定每节课都去提问他)。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目光多停留在他们身上一会儿。是不是就可以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这节课只是选择了学困生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是选择学优生作为观察对象,我们又能够得到什么结论,我想,只有在实际听课中我们才有发言权,在此不敢妄言。
三、“LICC课堂观察法”提高了教师对课改的认知度
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化学组对季峰老师的这节课,每个人都运用“LICC课堂观察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评价,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这些评价恰恰就是课改中我们应该或者难以克服的障碍。比如,对教师课前有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复习和预习的目标?对于学优生来说,上节课哪些是自己没有掌握而应该重点复习的,下节课内容哪些是自己不容易听懂,需要重点预习的他们可能不需要老师的指点,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就大大不同了,他们根本就没有指望自己能够每节课都把老师所传授的内容掌握(事实上,我们老师也没有指望这部分学生能够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全部掌握),但是对于基础的,大纲要求的内容我们老师是不可以仅仅以简单的一个学习目标就了事的,而应该以非常具体的知识点来呈献给这些学困生,否则,他们真的会无所适从。
当然,这就涉及到教师课前围绕教学目标的知识点有针对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知道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不同教学目标的对应知识点等等一系列问题,不是在本人听过一节课后就能够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总之,如果能够真正的把“LICC课堂观察法”渗透到听课中去,多角度的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思考其收益必将是巨大的。这只是本人初次运用此观察法得到的一点小小的启示,如果再以后的听课中能够课前再做一些调查,课后再做一些跟踪,我想,能够让我们惊讶的东西必将更多。
魅力课堂“生”做主
――赴海头高中学习体会
听完韩老师的课,颇有感触。感觉韩老师的课堂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像绽放的花朵,展现了生命的光彩;似点石成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为何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这在于韩老师的功力,在韩老师的独特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畅所欲言;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学生反复品尝。正因为此,韩老师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一、“情感”注入,为课堂“育情”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在本节课上韩老师教师注入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材料对话,分析情景描写,感悟人物的情感,充分挖掘细节的作用,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体悟细节的魅力,不仅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目的,还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二、 “影片”插入,为课堂“增彩”。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采用吸引力方式,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本节课,韩老师直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蜗居》精彩的细节部分,学生即刻被吸引,课堂一片沉寂,学生随着电影不知不觉进入课本的角色。这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在影片戛然而止时,有多少学生意犹未尽,还在期盼,还在思索,学生带着映象带着思索走向了思考,接下来水到渠成。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境界。 三、“个性”融入,为课堂“铸魂”。在这堂作文上,韩老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师生互评。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学习的要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韩老师在每次学生交流之后,总能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让学生悟到细节的重要作用,真可谓润物细无声。课中,学生始终在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四、“生活”植入,让课堂“活泛”。让语文课走进生活,真正的激活课堂。在讲到动作描写这一细节时,韩老师举了两个 鲜活的例子:“大星期刚回来,我们掏出百元大钞买东西,会用什么动作的一个动作?甩!一个月后钱花光了,坐车回家,找钱付车费,我们会用哪个动词?摸!”短短的两个实例,不仅激起学生的共鸣,更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细节的妙处。最后的写作阶段,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的同学或老师。这一题目不知激发了多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熟悉的人可写,具体可感;又有可比性,一展写艺;更有趣,猜猜谜底。韩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听了韩老师的课,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韩老师备课付出的艰辛,更敬佩韩老师的那执着地敬业精神。  
何为生态高效课堂
――培训感悟
历史学科 &梁继中
&&& &2013年11月21日,在赣榆县第一中学参加了由市刘俊利名师工作室暨市高一、高二备课组长会议的教研活动。活动期间先分别听了韩部善老师和陈红老师的两节课,第三节课听了李楠亮老师的“教、学、研”――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最后教研员刘俊利老师就如何利用学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指导要求。这次学习感到收益颇多,下面仅就陈红老师的课结合刘老师的讲座,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 &第一,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动起来的课堂,而这里的动不是指学生身体的动,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今天陈红老师的这节课就通过精心的设计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挑动。如在这节课的一开始,陈老师就通过一段剪辑自《大国崛起》的视频,设计了一个激发学生对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背景的思考――同学们,结合视频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在1787年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宪法?再如,在学生完成自学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了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并通过奥巴马答记者问的案例方式针对本课的核心内容层层递进设计了如下五个问题:1.请问希拉里作为美国国务卿是总统先生任命的吗?2.根据最新《日美安保条约》,钓鱼岛被列为美国对日防卫义务之一,如果中日因为钓鱼岛开战,为了保护日本,您作为美国军队总司令会直接对中国宣战吗? 3.您在公布2012年预算案时,强调美国需斥资数百亿美元发展高速铁路,以维持经济复苏并提高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但是被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和佛罗里达州拒绝了,您会使用联邦政府权力强力推行吗?4.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先生您任命,如果认为该大法官不合格(该法官无犯罪记录),是否可以下令解除该法官职务?5.有人说,美国总统是“无冕之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五个递进的问题不仅统领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而且大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
&&& 第二,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还必须是立足史实、史料的的历史教学。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基础,陈老师的这节课针对高一年级的学情,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学习资料――《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基本史实的填空,教师利用图示精讲史实之间的联系,并指导掌握记忆的方法。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史料教学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史料进行教学,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陈老师的这节课,在史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也做得非常到位。如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紧紧围绕“妥协――政治中的智慧”使用了四段史料,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探究,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又提升了史感教育,实现了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
&&& 第三,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还必须是让学生有所感悟的课堂。陈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史料教学使学生感悟到1787年宪法的成功之处不仅是实践了分权制衡,使美国度过了建国初期的政治外交等危机,其深层意义还在于启发了人们在政治文明的历程中,要善于利用“妥协”,因为“妥协”是一种政治的智慧。通过美英两国代议制比较,让学生感悟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引用《孙中山全集》中“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任何政体皆不宜于中国。”最终使学生理解任何文明优秀的成果都不能照搬,而要与国情相结合,扎根民族,才有生命力。
&&& 最后,高效的历史课堂还要在整体设计上做到前后连贯,过度自然,浑然一体。而要做到这一点,紧紧就一节课进行设计是不够的,必修要教师有深厚的功底,这就是李楠亮老师讲座中要求的,围绕“教、学、研”规划实施自己专业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设计时候做到驾轻就熟,才能实现教学的通透。
巧手绘丹青,妙语调神经
&&&&&&&&&&&&&&&&&&&&&&&&&&& --评颜灵《神经调节》
生物学科& 李昕
课改重在实效,贵在践行
2013年12月6日在,在学校的统一有序组织下,我有幸前往海头中学学习观摩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海头高中的课改着实有效,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处处都洋溢着学与教有效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的言行举止都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高素质,同时学生的吃苦勤学精神也让我们感动。海头之行,让我学到了好多,无论是上课的形式,还是上课的内容,还是校园的文化建设还是班级内部的文化建设,都让我大开眼界。
谈到课改,我们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必须注重效果,不能光有热闹,而无实效。课改的确有效,有效的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其中的内容,必须结合我校实情,从根本上提高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朱永新语)。让教师真正从劳累中脱离出来,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才能真正的解放出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重在平时训练,而不是光凭感觉去做事。听课过冲,我发现,海头中学的学生爱动脑筋,肯思考,在接受老师的所受内容的同时,还会有好多问题生成,这样课堂的强度得以伸展,学习的效度得以提高。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相对轻松,可以看出老师准备的都比较充分,整个课堂显得活跃,有效。
相比之下,我有时候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低效无效的时候?低效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有效
&&&& 教学目标的高效应包括:一是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 二是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2.教学策略要有效
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因此,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要精心设计合适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使课堂更有效。
问题的设置要追求高效。问题的设置往往反映出教师备课的深度、广度,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启发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问题还可以是课前提问(学案),也可以是课后问题,尤其可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变换问题。总之,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创造学生敢问,敢说,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的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 &3. 有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设法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要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及时解决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要有效评价和反馈,多采用鼓励性评价。
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改革,我想不应该让老师说了算,更多的是我们要做好调查,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够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实际,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切实做好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争取在学生中努力的推广并实行。不要拿学生做试验品,不要拿课堂做实验田,我们要做好田园的管理者,做好学生的航行舵手。
这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这样的学习机会更多些,海头模式的确引领了教育的一个方向,让我们有了一个学习的模板,更多的是靠我们去认真践行,更多的是我们怎样去学习,怎样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去好好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学科&& 谭学钱
在忙忙碌碌中我们的学期也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学期自己的工作,真是又喜又忧。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人生就是实实在在,就是默默无闻,就是不求索取!这使我更深地感到教师职业的崇高,责任的伟大,而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日俱增。同时我们二中本学期校长室和教科室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在马胜利主任的强力推进下,我也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尝试,现就将本学期工作情况反思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本人热爱教学事业,自觉地向身边的优秀同仁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与力量,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端正,教风良好,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考各教学环节的各项规定和知道思想,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认真探索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
今年我校高三年级只有一个物化班,一个人带,没法搞集体备课,因此倍感压力山大,更感到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化学教师,我认为,除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外,更要有广博的化学知识。为此我十分重视知识水平的更新和提高。在化学教学上认真学习考试大纲和高考说明,学习新课改理论,积极参加由市县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和教研活动。自觉学习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知识,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给自己充电,主动参与化学组“老带新”教学活动,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不断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表功能,加强理论素养。
三、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
1.个人备课。
为了备好课,我在每节课前都是反复阅读教科书,阅读高考考试说明,做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特别是江苏近三年的高考题,以摸清考试方向。
我在备课时,采用网络、教材和教案等相联系的方法并用,使得教学时不断拓展和顺手。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备人,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建设。通过一个学期的的接触,基本掌握所教班级化学学科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对症下药。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重视提高课堂效率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学活用。学习远程教育技术理论后,我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了“表现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中,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不断探索,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之余,我积极探索,积极主动与化学教研组的同事们讨论交流经验,不断更新自身教学意识和知识结构。
3.抓紧抓好批改、搞好各种考试。
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真批改作业是化学组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批改时坚持全批全改。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水平,讲评练习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考试、测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积极批改单元测验,各次测试。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月考和单元测试的批改,及时正确找到学生的缺陷,有利于更好地促使学生在平时下功夫,巩固了学生所学,也让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得更加清楚。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认真总结工作,虚心向学习。
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
除了进行教学交流外,还注重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随时记录,随时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并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总结进行思考,探索教学方法。
五、存在的不足
这学期的教学,实属辛苦。取得了自己较为满意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上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教学思路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对自己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大,还得抓紧时间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教学重心、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力气深入研究和用力。
&&&&&&&&&&&&&&&&&& &&&&&&&&&&&&&&&&&&&&&&&&&&&&&
&&&&&&&&&&&&&&&&&&&&&&&&&&&&&&&&& &&&&&&&&&&&&&&&
相关新闻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Processed in 0.025 second(s), 3 queries,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