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分社记者待遇工资待遇

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记者、编辑,纸媒、电视、网络等)的正常待遇怎么样?-土地公问答
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记者、编辑,纸媒、电视、网络等)的正常待遇怎么样?
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记者、编辑,纸媒、电视、网络等)的正常待遇怎么样?
不包括红包等灰色收入
以下都是亲身经历:A网媒四大门户,正常应届本科生,税前,补贴600多,三班补贴大概1000多还是2000(刚来,见习期,不太清楚)。年底双薪,加上季度奖。一年大概9w左右吧。承诺转正后有10%-30%的工资提升。这是第一年的情况。成长情况就不清楚了。关于四大门户员工跳槽,有句话形容的很恰当很幽默:搜狐跳槽的去了网易,网易跳槽的去了新浪,新浪跳槽的又去了搜狐,但是最后,大家都去了腾讯。因为腾讯有钱人啊,待遇好啊。干到成家立业生孩子的员工都一大堆。一个师姐不久前跳槽过去,说待遇确实比其他门户好很多。据说腾讯员工组建的QQ群,都是“前网易员工群”“前搜狐员工群”“前新浪员工群”。 B电视媒体 之前在华中某省级电视台工作,台聘,试干一个月,太累了(木有周末,曾经连续34个小时干活),拒了去了北京。据说一年有10w-13w。不过是该省最赚钱的一个频道的一个收视率最高的民生新闻栏目。现在在南方某省级电视台全职,收入全看干活多少。组里有近一半人是要申报个税的(账面年入超12w)。通常除却各种乱七八糟的收入,每个月绩效5000——7000——10000的波动,看收视率和自己干活多少而定。公积金2000(个人交1000,台1000交).最近年终奖涨了,差不多4万块吧。可能你已经猜出来我是哪个电视台的了。但是,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不同频道,不同栏目组,不同的用工方式,待遇相差可能非常的大。各个栏目组更像是一个个的子公司,完全独立作业,独立的经费。电视台的收视率可以精确的统计出来,哪栏目组收视高,广告多,赚钱多,一目了然的事情。员工是和台签约(台聘,最高用工模式),还是和频道签约,还是和栏目组签约,还是什么都不签,做片子拿稿费的黑工,待遇都是不同的。不说别的,如果不是台聘,一年两万多的住房公积金和4万的年终奖你就没有,还有什么保险啊,就看栏目组是否财大气粗能帮你把福利搞到位了。不同栏目组的工作强度也千差万别。做日播新闻的跟报纸差不多,每天出去跑,周末要轮休。做专题片的就不用了,虽然工作量差不多,但是时间很自由,周末也有保障。做什么大型栏目的,就跟电视剧剧组差不多。C纸媒室友:室友1,京华时报,社会新闻,每天跑到死的那种。月入超1w很正常。多跑多得。上个月那室友表示不想干了,歇一个月,没怎么干活,拿了三千稿费。室友2,中国青年报,稿费不能想象的低。千字一百。不过各种收入加在一起(各种报销啊什么的),.各种过节费啥的福利不少。但是家人解决北京户口啊,泥马毁约是要赔偿25万的啊有木有。D电台这个没有亲身经历。但是总体来说,和电视台差不多。不同栏目相差很大。但是我看他们开的车,不如电视台员工的好。总结:干媒体,还是至少省级以上的大媒体,普通记者一般一年也就10w上下。好点的15w。封顶20w吧。由于涉世未深,各种灰色收入尚不明了。(神马是红包,神马是私活,神马是挂职自己开公司)不明白为什么很多老同事可以开着宝马跑车来上班的。………………………………更新……………………………………灰色收入神马的……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揭黑报道,正在剪片子呢,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是新闻中心的xxx,和我领导xx很熟,想约我出来吃饭,谈谈最近做的那个案子,就不要事先告诉我的领导xx了,吃个饭而已。我心头一惊,泥马难道是领导来和谐来了,还不让告诉我们领导,泥马要是得罪了怎么办?最后,我还是跑去向领导请示,说新闻中心xxx找我吃饭,想和谐。领导神秘一笑,说,他以前就是我们组的,不用理他。这哥们专门做揭黑题材,然后找人家勒索,或者帮别人牵线搭台联系台里的记者搞公关。后来被发现了,辞职了。如今依然用台员工的名义做类似的事情。炒更。利用电视台的资源和自己的技能,出去做私活。比如帮哪个公司拍个宣传片啊,做的好,一分钟好几千呢。红包。我这里不是说那种几百块的常规红包。那些东西我不认为是什么灰色的东西,很正常的收入。每个人都收,车马费而已,我也不会就因为收了你几百块就如何如何帮你。但是另外一种就不同了。比如参与到经济纠纷案,找其中一方,用舆论帮他打压另外一方,然后被意思意思。记者都很聪明,通常去找有理的那一方,这样,我一来秉公报道,二来收了钱财。不过是把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做了,然后额外了收取了不该收取的费用。跟医生收红包差不多。媒体资源的有限,使得这种行为很有市场。一些隐形的福利:我曾经在我的毕业论文中分析过,在中国,记者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省级和中央媒体工作的记者。这种地位,源于媒体的官方属性。虽然说媒体市场化,但是只是经营部分市场化,媒体资源依然牢牢控制在dang的手中。电台的频率资源是有限的,这个没办法。但是刊号资源,电视网络资源,都是因为人为的限制和掌控,才造成现在的稀缺性。另外,源自于计划体制下的记者权威,和中国文人办报的传统,使得记者有种天然的包青天意味。官方赋予的权威,又让记者遇官高三级,等等等。。。。所以,比如吃喝多,游玩多,礼多,受尊重(新华社记者到地方,那可是要副省长陪同的)。。。。什么生病了啊,上学啊,官司了啊。。。。。。你懂的。每次去政府部门的豪华食堂吃饭(五星酒店算个鸟啊),我都飘过一个念头:嗯,原来我们骂的三公消费,有一部分就是被我们自己吃了啊。………………………………更新……………………………………统计了一下今年的收入,现金收入18万,公积金收入两万八,其他福利不计。20万居然妥妥的。(灰色收入不超过1000,车马费什么的)想我大三那年(11年),看见师兄10万年薪的offer,哈达子流了一地。难道是因为货币贬值太快了么?大家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啊。………………………………更新………………………………………这里补充一点。关于我上面说的,电视台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区别。基本上电视台内部各个部门就如同一个个子公司。收视率好的和烂的,台里重视的和边角料的栏目,待遇差别也很大。虽然如年终奖金季度奖五险一金什么的一样,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主要收入的绩效。栏目收视率如果大幅度下滑,可能还会被砍掉。这样你基本上就等于失业了,绩效部分完全木有了。等哪个垃圾栏目把你要走吧。当然如果你自己能力强,后台硬,有人,再去其他好的栏目组,也行。但是你看,这并不是十分保险的事情。更新明天就是劳动节了。纸媒越来越揭不开锅了,电视媒体也处于转折点了,门户却并没怎么受影响。
可以维持正常的、还算体面的生活,但永远别想靠这个挣大钱。
某著名漫画杂志,实习300元,正式编辑2000,高级设计总监2700元。可能是这家杂志比较坑爹~~~~~广东广州的路过~~~~~
记者的待遇基本是跟稿件挂钩,以我所在的媒体为例,如果发稿每月保持在8000字,其他什么也不做,可拿到税后6K左右,也就是税前8K,如果比较勤奋一点,加上写网站稿,跑各种发布会,以及每月保持写稿量1W以上,可拿到1W税前,再勤奋一点,2W也不是没可能。但不能收红包,而其他财经媒体有的可收红包,所以有时候红包的收入会占很大一块,虽然稿酬和待遇没有我们高,加起来总体就高了。但不管怎么说,媒体尤其是纸媒还是能提供不错的待遇的,但如果你只追求待遇,那去网站好了。
作为代表腾讯对接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我多少还是了解一些情况吧~题主的提问其实应该分为两个层次来回答,一是记者和编辑的比较,二是纸媒、网络、电视、甚至电台的比较。从第一个层次看,记者和编辑的工资不具有太强的比较性,因为这种岗位划分一般是出现在传统媒体的。记者的待遇一般是采用稿分制(计件计质量)的,而编辑的待遇一般是固定工资或者作版面量(节目量)。从报纸看,一般一线记者的待遇会好过相应的编辑;但从电视台看,记者和编辑就比较难比较,因为电视台多是节目制,编辑多是负责当个项目的全部过程,甚至包括采编播;从广播看,也和电视差不多情况。当然,一定要做比较的话,整体来说,记者的待遇一般比编辑高(指的是一线工作人员,不是领导比较)。从第二个层次看,纸媒、电视、网络、甚至电台的比较话,还是有一定的讨论性。先说待遇的趋势。纸媒(降)、电视(降)、网络(升)、电台(升)。这里的升降是对大环境而言,纸媒的衰败基本是不争的事实,去年看全国不少的重点纸媒都出现的广告的大幅下降,待遇相对自然是少了。电视的整体趋势也是一样的,但比较两极化,普通的省台和地方台几乎现在是哀鸿一片,待遇低的可怜,因为广告几乎没有广告主在意,不少都是靠财政补贴才活着。但如果是CCTV和几个重点卫视的话,其实这些年还是在增长的,特别是娱乐类节目,整个社会的话语权把持,还是在这些重点电视台上。再说网络,网络的整体趋势是在涨,不少新媒体甚至自媒体都在不断地涌现,整个行业都在做大,甚至可以说,信息的传达渠道基本是被网媒控制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行业前景还是看好的,所以待遇也是上升的趋势。最后说说电台,虽然题主没有问到,但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电台是这些年重新恢复生机,迅速发展的传统媒体。随着私家车的普及、网络电台的发展,电台的收听人群开始了很大的转变,额且听众素质越来越好,并且电台有着很强的地方化特点,很少存在跨地区的竞争。甚至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台节目的互动和沟通,越来越开始和网络进行结合,听众的互动效果也越来越好。还有一点,相比电视,电台的运营成本很低!!!人员和设备的投入都不大,所以随着媒介属性的变化,电台的发展也十分看好,待遇自然也是看涨。甚至一些地方的广电集团,都出现了电台盈利来补贴同集团的电视的情况。再说下待遇水平。虽然发展的趋势是那么走,但现实的待遇还不一定。毕竟不同媒体对从业者的要求还是不同。纸媒在走下坡路,国内一线(《新京报》《南方周末》等)纸媒的待遇月薪虽然能普遍超过万元,但很多年前,其实他们也可以拿到这个待遇了。二三线的纸媒,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市场化媒体(比如主要的都市报)一线工作者一般都在月薪5K-10K的水平。如果是体制内媒体,又有不同的情况,党报的待遇一般都比较有保证(平均水平高于当地都市报),但行业报和自负盈亏的报纸就非常低(平均水平远低于当地都市报),勉强维持生活。电视在走两条路,央视和主要核心卫视的待遇自然是很不错,虽然不知道具体数量,不用质疑,一定活的很好,甚至都在上交集团利润,养着其他台。至于比较差的卫视和地方台,就很惨了!我所知道的一些地方省台的副总监的待遇,才月薪5K,新闻台当家主持人待遇,也不过6K。甚至不少地方台的基本都在搞副业,不然无法养家。网络其实还不高。虽然网络的趋势是看好的,但评价待遇水平还很低,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网络编辑对从业者(多是编辑)的工作技术性要求不高,替代性强,不一定要专业出身的人,市场的供给很多,所以整体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几大门户的基础编辑待遇水平一般在6K-8K之间,但如果是地方性的网络媒体,也很多是白菜价格了,3K-4K的居多。电台一直在偷偷发展,全国性的电台,比央广待遇应该和CCTV差不多,网络上的热门台,比如青檬,应该也不错,但具体多少不清楚。从地方的省电台看,记者、编辑、主持人,月薪5K-10K的很普遍的,居多偏高。对一线工作人员待遇,做个不准确的比较排序,电台>纸媒 >电视>网络。当然以上的回答,都是针对一线工作人员,不是针对有管理岗位的人,其实无论是哪个媒体,当官的自然待遇常出现倒金字塔效应。
我觉得媒体这行差异很大,就说我自己清楚的情况吧,在财经类纸媒,属于国内最知名的几家之一,据同事说在纸质媒体里已经算很好的了。工作地北京。纯记者,基本工资不超过三千,完不成任务还要倒扣的哦,如果一个月一篇稿子不写,那就真倒扣没了。不过只要正常努力,还是可以完成任务的,入职一两年的人,按照常规勤奋水平,平均每月到手应该在7-8k,根据个人勤奋、所处部门和条口划分,可能有1K-2K的上下浮动,总体月收入区间在6K-9K之间吧。然后各种奖金补贴大概4-6个月工资。这样算下来,一个入职一到两年的人,大概收入在10W-15W之间。车马费另算,这个不能指望,毕竟是灰色收入,也不稳定。一个月1-2K的样子吧。老记者会根据个人发展差的多一些。如果混上部门主任级别的领导,又稳稳占住比较好的条线,一个月到手2W左右不成问题,其他奖金同比例增加。如果没什么进步,每月大概就在1W出头。如果不能混到高管层级,干记者基本这种水平也就到头了。
在我入行的2003年,第一个月试用期就拿了10000大元,自那以后每况愈下。
财经媒体的话,根据接触到的同行们的情况,基本普遍接近一万或者超过一万,其中,好像《21世纪经济报道》的收入又要高一些。当然,指的是不很懒也不非常勤奋的、稿件数量质量平均稳定的记者。很懒的话,当然少。又资深又勤奋的,在新闻“旺季”(比如两会啊、突发事故啊),应该会超过两万。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理解,媒体的正常待遇在一个城市应该算中等吧。那么正常待遇就是在相应的城市正常开销(吃穿住行以及一些文化生活社交应酬偶尔小奢侈一把)的话,每月还能有10%-20%的钱可以存下来。在北京的话,如果是一个人租房住,税前年收入应该要有8万才行。
仅以香港各媒体为例,新入职记者及实习待遇如下:数据来源:香港记者协会数据来源:香港记者协会
媒体行业基层人员工资很凄惨(这里指平均水平,且相对同样劳力付出的其它行业而言),因为对中国而言,这是个并不十分关注内容的时代,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的高下并不能决定报刊或节目的生死,运营能力才是重头。换言之,真正提供充实性内容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做了无用功,只有孤芳自赏之用。内部的绩效考核成绩只能代表专业人员对你的肯定程度,不代表你的工作在市场上获得了同样的价值。这话听起来不舒服,但是是实话,谁让你不讨论专业水平而研究薪酬呢?最后列一下参考数据,中等发达地区平面新闻媒体。记者活络点、采用稿件多的一个月大概1万左右,干得少的没饭碗。编辑水平高的一个月实打实进口袋的6k到7k有(因为都是绩效的零碎钱不需要交个税)。中层管理人员6k到8k差不多,总编辑账面不大好看,但还是比下面的人好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比以上稍高,工作强度还低一点,不得不说平媒生存多艰。
三线城市,官媒,有编,五险一金。记者真不是高收入职业,甚至不是中等收入职业,基本各大媒体都是按劳分配,按稿分算钱,底薪不高,你写的少,质量不高,稿分低,一个月拿一千多的也大有人在。你跑久了,口好,稿多,质量好,一个月拿一两万也有。基本中等都在几千左右(低于5000是正常),上升空间基本没有,如果没有特别喜欢这行,真没必要入行。记者这行最大的优点是自由,但最大的缺点也是自由,机动,分分钟准备出门,分分钟不知道等下去哪里,接到通知接到线索就走人,稿子又要即时出,常常熬夜,精神紧张又要体力。这行留不住人,同事多半跳槽,不过也不缺人,总有新人来。我已入行三年了,也准备转行,但根本不知道转去哪里。
为什么我干门户一个月工资才4400,还是算了补贴的,那些门户第一年就6000的是怎么回事?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摇滚杂志做编辑(全职),该杂志没广告,全靠销量。第一个月工资600,当时感觉多的花不完。之后每月稳定在1k至2k。传媒大佬们,想不到这行业还有这么低的收入吧。
地方门户编辑也就3-5k,一般应届是2K开始省级卫视的编导拼命做片子的话1W+没问题,没出片的话没钱也是有的门户网站不清楚,改天问问,我估计可能5K左右另外奥美之类第一年是5K左右 上海 并且是应届留学硕士另外看楼上说的那样,想跳槽了!!!
记者在职。苏南3线城市,党报。每月工资2500底薪,浮动奖金。过年过节节日费500-3000不等。年中+年末奖金浮动。全年收入约6万+。单位基本只有本地女生。问过大多数同事,都觉得听上去比较体面,女生多图安逸。外地男同事除主任级别以上常年跳槽。
  最近媒体圈发生了好几起PK事件,大概数下:万能的大熊和雕爷,青龙老贼和徐达内、“新年签”归属之争。如果说这些都是“过家家”一样的小PK,接下来的PK量级就越来越大了,“最大自媒体联盟”之争,界面和澎湃、马云和京东(虽然是两个企业,但媒体圈已然震荡),新知百略和速途网、凤凰新闻客户端和罗辑思维,中国企业家杂志和财新网、创业邦杂志和创业家杂志...  而且看最近的舆情,这股媒体PK之风并没有衰减的趋势,许多PR媒体人磨拳擦掌,力图打响2015第一枪。对于这些事件的评价,宏民有认为有好有坏,往下看!  1,PK更容易博得关注  任何行业都是这样,激烈的争吵能博得更多关注,比如我无缘无故的发布:微媒体联盟是中国最大的移动端新媒体联盟,赵宏民是最具逼格的自媒体人,别人肯定说,广告、软文,滚粗!但是通过PK事件能让当事双方获得几何级曝光增量,这和人们喜欢看热闹一样。  但是PK好比高潮,总有归于平静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像最亲密的战友一样,互相竞争着、合作着耕耘自己的那份工作,一起将某个新模式做大做强。甚至有外敌来侵的时候,我们还要结成同盟。  2,版权是个很二的问题  这些PK涉及的版权问题有几种,转载不注明出处作者,或者直接改写、抄袭,针对这种情况相信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引用不可太多。  但另外一种情况,我就不是很理解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感觉这是一个特别二的决定。请问媒体人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一定是为了传播、让读者看!那么别人在尊重你版权的前提下,直接转载有何不可?对你来讲,文章和作者都传播的更广,对于转载者来讲,有了好的内容让自己的读者看。文章天生就是用来传播的,遏制这种天性的行为和反人类有什么区别?  我经常对编辑计者同事讲:文章辛辛苦苦写出来了,就多发几家网站,以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获得倍增的边际收益。对自己对单位都有益。据说,在速途内容部,某同事可以用12分钟的时间,将自己的一篇文章成功发布在10家媒体网站,所以,他是名记。  3,媒体人应该血性点  纵观这几起PK,有个产品贯穿其中在“作祟”,那就是微信公众平台。这也说明,媒体人对移动端新媒体已经足够重视。  今天下午我见了两拨朋友,第一位是某杂志社总经理,他很有危机感,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在新媒体下手,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我送了他一句话“汪总,过去你能用20个人来做好一本杂志,如今,你要用20个人来做好微信账号”。第二位从事传统行业的老朋友,带着硕士学历的下属从外地赶过来,说是要让下属在我的单位工作一周,跟我们学习玩转新媒体。我笑着说,荣幸之至,互相学习,但是已然被他做新媒体决心和实际行动所折服。  传统媒体人和传统行业的朋友尚且如此,我们身在新媒体的人有何理由不加倍努力呢?所以,我认为,自媒体联盟不管是宇宙最大、还是中国最大,还是超超超超超大的,多来几家,越多越好。新媒体也不要给传统媒体留面子,能做的比他好就不要让着。大家真刀真枪的干上一场,这个行业就盘活了!  媒体人,再血性一点!hohoho~~~ 觉得不错欢迎转载分享。  --------------  赵宏民,(微信账号:haipo1023 )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等自媒体人,艾瑞网、易观网等专栏作家,曾任百度高级网络营销顾问,原微媒体主编,现任速途传媒上海办总经理。
呵呵,自从考核收视率之后,我还没有一个月能拿到三千块钱以上。。。悲剧。。。。
四大门户应届生6k能有具体要谈,这是不带补贴,还有早班额外补贴,s网是一月2000……据说企鹅网编辑待遇最好,不过切记去四大门户的地方站,坑字没商量
财经媒体 但是属于事业单位,千字两百,周刊,一个月维持在吧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关于新华社的招考与福利待遇问题全解 - 乔布简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点击微信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想起一个月前有两个朋友给我发邮件曾经询问我是否知道报考新华社的事情,因为当时我个人的原因,并没有及时回复。今天就写写我所知道的那些报考新华社的事情,算是回复我的那些想报考新华社的校友和朋友们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新华社总社是我国对外宣传的国家机构,主要负责对外进行新闻宣传,所以你想报考新华社英语必须好。现在报考新华社得英语专业要求英语国家六级通过,英语专业的要求英语专业八级通过。同时报考的时候还要提供你大学期间的主干课程成绩单。新华社每年的应届生招聘大概在11月左右,到时只要你符合基本条件就可以到新华社的招聘系统上注册报名。
但是我要提醒报考的朋友几点:
1、新华社招聘分成笔试、面试、实习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首先你要满足报考的基本条件,但是不是你满足基本条件就一定能得到笔试机会,因为从笔试开始新华社就在遴选淘汰,比率大概是1:8.对于京外的朋友们我不建议在本科阶段去报考(京外的一些名牌大学除外),因为被通知的去笔试的几率接近0.如果想考还是读完研究生之后再考概率会大很多。如果你有幸被通知了去笔试,那么我说下考试类型,主要是以新闻翻译和英文稿件写作为主,考试时可以携带纸质的英文字典(电子词典不行)所以说实话学英语的和学国际新闻考新华社真的很占便宜。
笔试过后会有面试比率在1:4左右。面试比较轻松主要是面试官和你聊天为主,着重了解你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还有对新华社的认识和对新闻事业的认识。面试过后你就耐心等着,如果你被通知去进行实习那么你离新华社的工作更近了,因为通知去实习的比率是1:2,但是这也是最残酷的阶段,因为实习结束还要有一半的人被刷掉。剩下的一半才能正式签合同。
看完整个新华社的招聘过程,能不能考上大家自己心里衡量。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想考最好提前准备,否则几率很小,因为竞争很激烈,真的很激烈。
2、关于报考北京总社和各地分社的问题。相比较而言考总社的难度要高一些,考国内各分社相对容易些。但是相应的总社和分社之间的待遇和发展前景也相差也不少。
3、关于新华社的待遇问题,我想所有报考新华社的孩子们都天真的以为新华社的待遇一定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新华社的待遇只能算媒体里的中等水平,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我曾有幸看过一次新华社职工的工资单,我这个朋友是07年进入新华社的,在摄影部。刚进去的时候基本工资是2000,加上补助(饭补+房补+车补),加班费,稿费(编辑没有)等一个月拿4000多一点,工作第二年涨了不少每月能拿8000左右,现在每月也就在万元左右(当然当记者的都有些灰色收入,这个有多少我不清楚,我说的只是那些不灰色的收入)。
相比较外企甚至国内一些其他一些比较大的媒体这样的收入只能算中等水平,以北京为例这样的收入保证你的生活肯定没问题,但是按现在的房价房子你肯定是买不起的(不过我认识的新华社记者好像还没一个在北京没房子的),以前新华社有公房,现在已经没有了。不过每个月有1200的房补,但是对于北京的房价来说也是基本没什么作用,今年开始也没有事业编制了,全部改为聘用制也就是只有国有企业编制了,户口的问题也变的很复杂了,后面我会仔细说,而且我前面说的是总社的待遇,国内各分社的待遇肯定要比总社低一大截的。
给大家泼了这么多冷水,下面说说好的,当然新华社也是有很多优势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挤破头要进新华社了。首先新华社是一个正部级单位,正部级单位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现在新华社的社长是正部级的干部,新华社里最小的官儿都是处级干部,而且每年从新华社调到各部委去工作的人也不少。所以想走仕途的同学可以考虑下,但是新华社里想走仕途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也要看你的个人能力了。
其次新华社是国家四大宣传机构之一,新华社记者在国内的社会地位确实很高,一个总社的记者下到各级地方都会得到非常好的待遇,这是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再次,新华社的工作稳定并且想对而言工作压力要比地方媒体小的多。以北京总社为例。编辑的工作是上一周白班一周夜班,然后剩下两周就休息。记者相对来说要累一些,因为要出差,但是也没有地方媒体的压力那么大,收入要比编辑高一些。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也不存在下岗的担忧,而且这样的单位是旱涝保收的单位,如果你人际关系搞的好知名度高随之而来的还会有一些额外收入,这些就不需要我多说了。
4、关于新华社总社的编制和户口问题。首先国内分社新入职工以前也没有事业编制,至于户口除了上海、广州几个大的分社其余的基本没有解决困难,只要你愿意肯定能给你解决了所以不在此做过多讨论。主要说说北京总社的编制和户口问题。由于今年总社也已经没有了事业编制,那我说说事业编和聘用制也就是国有企业编制的差别的利弊。新华社的事业编制和其他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还不太一样,因为新华社的事业编制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取而代之的是退休金和公费医疗。这就和国企编制的五险一金产生差别。好处是养老和医疗都是由国家给你交钱的,你每月一份钱也不需要出,而国企编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需要你个人出一半企业给你交另一半,这是福利上的差距。
但是事业编制也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没法跳槽,将来如果你想离开新华社除非你跳槽到另一家事业单位,否则你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是没法和企业编制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接的。所以从这方面说国企编制比事业编制更加灵活。而除了这点其他的事业编和国企编没有差别。
至于户口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很多外地的学生报考新华社很大的目的是为了弄一个北京户口。10年前报考新华社还是要有进京指标的,现在虽然不需要了,但是外地考生被总社录取的概率很低很大原因就是户口问题。如果你是北京院校的学生,学生户口在学校本来就是北京户口,所以总社解决时只是户口接收问题。如果你是外地生源而总社聘用你就要为你去弄北京的户籍指标,这个很困难的(虽然每年新华社在招聘时都介绍说外地受聘者的户口问题有多少北京市给解决多少)。所以一般外地的学生被录取后能解决北京户口的比率只有1/3。
5、这是专门写给想报考的朋友们的。我还是不建议北京以外的本科学生在这个阶段报考新华社。最好是换一所院校读研究生,而且最好是北京的院校,这样你努力之后才有机会,否则拿着外地本科学历(北京以外的一些知名大学除外)的同学恐怕连笔试资格都得不到。
对于考试的准备应该以英语、翻译、新闻英语写作为主。就算你要考新华社摄影部都一样是以英语考核为主的,面试里还会有一名英语专业的考官与你进行新闻英语的问答测试,所以你口语也要好。最后还是心态,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的实力,如果你真的有实力你可以去报考,新华社的考试还是非常公正的(因为找关系进去的根本不需要考试,而且所占比例是极其小的)。
要说的就这么多,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可以留言问,如果我知道我会回答,最后希望想报考的朋友们努力吧。
欲知更多关于新华社2016校招详情请戳:
本文整理自应届生论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华社江西分社记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