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说课容易点还有怎么写冀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教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_学霸学习网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10 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 元 《加和减 (一) 中第 55 页的例题和“试一试” 第 55~56 页的“想 》 想做做”等习题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 学生 图四式的练习 熟练地 了 10 的组成 并且 一 为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学习 10 的加减法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10 的加减法 以后学习 20 以内 进位加和退位减的 这 基础 本单元中最 的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还可以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10 的加减法中 教材选用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 图意列出 的 4 道算式 学生心理上很乐意 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情境 让学生 计算并迅速 算法多样化 操作抛 10 的加减思考算法的状态 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试一试”让学生 花片 10 个学具 的正、反面几种情况 自主 把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巧妙法的所有算式起来 “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对口令”、“小兔出题”、“开放题”等学生喜闻乐 见的练习 让学生在盎然兴趣中学习知识 发展思维 让学生 操作 、合作交流 自主学会 10本节课的教学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 教学 1. 动手操作、的加减法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1 乐趣 激发 2.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计算 10 的加减法算式 认识 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3. 往能力等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告诉大家 冲出亚洲 好消息 足球队齐心协力 顽强拼搏 也来 次“世界杯”决赛圈 (生鼓掌祝贺 )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 比一比哪组“进球”数最多 【教师借体育时事创设情境 学生既 模拟情境 增添了学习动力 】 二、复习铺垫 1.各 长组织本组同学 全体小朋友 “10 的组成”的接力赛 努力 赢得了本场比赛的第 了信息 又置身于比赛的2.师: ) ( 1“球” 三、自主探究 1.“看看想想” 探讨 10 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师生交流:看 球场的一角 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 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 ?(学生 会答:分成左边 3 个小朋友和右边 7 个小朋友; 可以分成穿黄衣服的 6 个小朋友和穿蓝衣服的 4 个小朋友;还可以把 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 按服装颜师生交流: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 在足球比赛中2 色的不同分成两队 +6=10-4=) 师: 你们想你能说出哪些算式?(生:6+4=10-6=4算出得数吗?请把课本翻到第 48 页 试着填一填(生尝试做 师巡视 ) 师生交流: 请任意选一题 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 (生 回答: (1)从图上数一数 共有 10 个小朋友 10 可以分成 6 和 4 于 10 (4) -4=6??) 师: 小朋友的办法真多! 可以 法算式之间的 来算 算式 题目 你们想 10 的组成来算 也可以 加减 6+4=10; (3) 会有6+4=10; (2) 4+6 也就等 10-6=4 106+4=106+4=1010-6=4; (5)要学习的 10 的加减法的 3 学习吗?(板书: 的加 10组题 10 的加减法还有 减法)【教师一句不经意的问话 引出了学生对图意的不同理解 教师机 智地把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 尔后教师又放手让学生说 引到正题(球赛的常规知识)算式结果的多种途径 于 又“爆”出精彩的思考方法 可谓收放自如 】 2. “玩玩想想” 10 的加减法 算式的计算方法(1)独立操作 写算式 教师让学生抛 10 个花片 (2)学习 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交流算式、算法(3)全班交流 展示 教师让学生把写有算式的纸片贴在黑板上 并3学生汇报用电 脑辅助演示抛的状况 从而10 的加减法的算式教师激励谈话:小朋友真行!你们 加减法题 想表扬一下抛花片 学会了所有 10 的 最佳学习“球”吗?老师奖励每组(4)学生上黑板归类并有序整理写有题组的纸片 即时记忆 【教师 学生独立抛花片写算式 然后在交流汇报中 的“做数学”活动中 的喜悦 】 算式 学生在自主四、轻松一刻(课间操) 师生 刻来到了 做课间操 在愉快的音乐声中 教师 一起来表演“凑十歌” 学生说:轻松一 表优美的音乐 师生演“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 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轻松一刻”的课间操活动寓知于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活跃了 学生身心 】 五、 深化 拓展思维1.10 加几 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 10? (1)师生同做 例如:师出“8” 生出“2” 接着师说“8+2=10” 生说“2+8 =10” (2)同桌互做 2.10 减几 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 要来考考大家 小兔子手中的 10 减去 伞面上的任何数 请算出得数3.看谁说得多 □+□=□□-□=□4 【“对口令”、“白兔出题考学生” 习 累 】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 1.第 56 页第 3 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题 认识 (略)开放题等多样的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知识、发展思维 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电脑出示图:一座小木屋前有 2 个男孩 1 个女孩 问: 有 10 个小朋友 那么小木屋里 课后总结 本节课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中主要有 几个特点: 有几个女孩?一共1.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化、 活动化、 自主化、 情感化和趣味化 2.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既有活动 更有学生思维的开放 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思维 、内容的开放 亢奋状态3.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 选择 让学生在 、体验中学习 在独立思考、 交流中发展4. 注重课后延伸与拓展 课末布置 能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 性、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性 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说课稿(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24-26 页一、说教材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24-26 页 教材分析: 认识整十数和一百是学生在认识 20 以内的数,知道 10 根小棒可 以捆成一捆,表示 1 个十,2 个十是 20 的甚而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 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十数和一面的实际含义的理解;另一方 面, 认识这些数后又能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以后学习整十 数加减整十数, 认识 100 以内的数以及更大数的甚而,并初步体现了十进制计数 法的位值思想。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制定了三方面的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 100 以内的物体的个 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认识计数单位“百” ,了解 10 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以及这三 个数位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数数的 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 3、情感、态度目标:在老师的组 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表达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 观察周围事物,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十个十地数数的过程,建立 10 个十是一百的概 念。 教学难点: “百”的概念的建立和“个位” “十位” “百位”三个数位的顺序 的把握。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掌握 1 个十是 10,2 个十是 20。大部分学生能从 1 数到 100,对计 数器有了初步认识。 但对一个具体数字所表示的数学含义却不清楚。教学中将通 过数小棒、方块、珠子等一些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在具 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同时采取尝试教学法,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衔接、迁移。培 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整节课的教学 中, 老师还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自主探究, 做好学生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本节课将 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鼓励学生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说教学过程6 本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课件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动物园正在举行数学比赛,引导学生 参与其中。 一些小动物正在举行数数比赛。让学生数出 10 根小棒,并引导学生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帮助学生复习 巩固 1 捆有 10 根是一个十,2 捆是 2 个十, 2 个十是 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力求通过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加快,为促进知识的迁移,进一 步学习认识其它整十数构建认知平台,同时渗透了十进制思想。 )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主要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认识整十数和一百。课件创设情境:小动物们的比赛很紧张,不 分胜负,正加大难度。老师在前 2 捆的基础上,添上整捆的小棒,引导学生说出 分别有几捆小棒,有几个十是几十。并让学生动手拿一拿,数一数。 (设计意图: 这样在复习了 10、20 之后,学习 30、60。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自然 地与所学新知接轨,顺利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 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拿小棒,数小棒,说组成。达到看到几捆就 知道是几个十,听到几十就能想到是几个十,摆出几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 生借助于小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又能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 情境:课件展示老师带来的小棒:一个盒慢慢打开,先出现 9 捆小棒,在学 生数完后,又出现一捆。老师利用 9 捆加 1 捆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同桌交流, 拿小棒数等方式,明确 10 个十是一百。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应 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已有 知识经验,老师留给学生思考、合作的空间。通过把 10 捆小棒捆成一大捆的活 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并顺利突破难点,使学生直观地感悟到“百”和 “一” “十”一样是计数单位,而且是更大的计数单位。 ) 在认识整十数和一百后, 及时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有且于内化所学 知识。练习由浅入深,针对性较强。 情境:一起去看看其它的小动物们比赛的情况吧!完成想想做做 1-3 题。 第 1 题:数珠子。先指名一生说一串,知道一串是 10 个,是一个十后,让 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共有多少个珠子,这样逼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一个一个 地去数珠子。 第 2 题: 小猴、 小鹿正在比赛堆木块呢?我们一起来当裁判好吗?独立数一 数。 第 3 题:①让学生猜。②圈出其中 10 个,再猜。③圈一圈,数一数,来验 证。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把这看似简单、枯燥的圈一圈 再数数通过创造变得有趣, 富有吸引力, 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在猜的过程中, 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渗透了估算意识。 ) 第二部分:读、写整十数和一百 情境:小蜜蜂们正围着一个东西边看边议论: “这是什么呀?” 课件出示计数器。让学生来介绍,给计数器定位,师强调注意顺序。并引出右起 第三位是百位。 (板书:从 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 是百位。 ) 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想拨哪个整十数。小组成员通过交流拨数。教师再说7 一些数让学生拨一拨,并说出理由。接着追问:这觉得这个数应该怎么写呢?让 学生明确写法。 (设计意图:在利用计数器读、写整十数时,教师只是站在了引导者角度, 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解决问题。通过挖掘新旧知识的共同 因素,进行知识的迁移,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 拨整十数后,学生应该能提出要拨 100,写 100。若没提出,教师直接提出。 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以及知识的整合来尝试拨出 100,写出 100 并能说出理 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同时这个过程又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所有 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 练习阶段:①尝试看计数器写数:30、3、100,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 出写数注意点。②看数在计数器上画珠,校对后,提出这样问题:哪个最好画, 哪个最难画,为什么?100 在这里是最大的数,为什么最好画?9 和 90 都画了 9 个珠子,它们一样吗?(设计意图:这里的练习再次引起学生兴趣思考,突出了 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 第三个环节:想想做做,深化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 5-7 题。第 6 题在回答,80 是接近 100 还是 30 时,利用课件 演示,让学生能有个更加直观的判断。第 7 题,说说小动物们各是几号运动员, 这样以参观动物园开始,最后在动物园中结束,前后呼应。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快乐游戏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 猜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巩固 新知,同时还为接下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打下基础,真是一举多得啊。 五、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获 取新知。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采用激励性评价,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反馈的情 况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认钟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 76~77 页的教学内容。 2、 教材简析: 新课标提出: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 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本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时针、分针;认识钟面 上的整时数; 认识钟表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理解 “大约几时” 的含义这三部分。 教材将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放在一年级进行教学, 是因为钟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 紧密,在这时进行教学,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低年级学生从小就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建立时间观念,并能为日后进一步认识时刻奠定基础。 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2) 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8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4) 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 4、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会看钟表上的整时是重点;认识钟表上接近整时的时间,理解“大约几时” 是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钟是关键。 二、说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 界出发,引导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 尝试,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有效驱动力。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有利 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起,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一开始我 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今天,李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妙的地方,咱们乘 上时间的小马车出发吧。(多媒体放马车走。“目的地到了,请小朋友闭上 ” ) 眼睛,仔细听,咱们到了什么地方?” (播放一段钟表店录象)然后让学生 睁开眼,再提问: “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 “你们会认这些钟表 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钟表。 ”在这种愉悦的情境下,导入新课,符合 儿童的特点,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很快进入到了学 习新知识之中,播下乐学的种子。 2、 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 与学习过程, 以&动&促&思&, 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领悟到知识的情趣。 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通过玩一玩、认一认、拨一拨、辨一辨等活动,为学 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 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1)玩一玩(初步认识钟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先发给每个组 一个钟让他们玩,提出要求:在玩的时候,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并在小组内 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报玩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 吗?让学生上台来展示。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通过玩钟我们 发现了 3 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又细又长的是秒针。为 巩固认钟面,指着钟面上的针让学生来说名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从而更好的获取知识。 (2)认一认、拨一拨(初步认识整时) 先出示 2 时钟面,让学生尝试说出是几点,说明:2 点也就是 2 时。并进 一步提问: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让学生相互交流怎样看,再出示 3 个钟面, 分别让生说一说是几时。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这些钟面的指针,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得出结论: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让学生说一说在生 活中还看到哪些表示时间的方法。再出示 3 只都是 5 时的钟表,让学生说说是几 时?你是怎样知道的? 拨一拨。教师说整时,学生拨钟。 (巩固整时) “拨一拨”这一环节不仅是为9 了巩固整时,同时为过渡到认识“大约几时”作准备。学生在拨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学生拨出整时。另一种情况,学生拨出接 近整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和辩论,使“大约几 时”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4)辨一辨(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这一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 比,想一想,议一议,来理解“大约几时” ,突破教学难点。 出示三个钟面①7 时不到还差一点,②7 时过一点,③7 时。先让学生看一 看“分别是几时?”再让学生比一比“都是 7 时吗?”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 么?”最后让学生议一议“怎样来表达呢?” 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再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7 时不到还差 一点或 7 时刚过一点点,也就是说接近 7 时,我们说成大约 7 时。 多媒体出示三个钟面图,巩固大约几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梳 理与补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 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这部分是对新知识的巩固练习,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我将练习分为“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和“想一想”四个部分。 、 、 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说一说”小丽的时间安 排表和“演一演”一天当中的三个时刻来巩固整时和大约几时,使学生 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议 通过 一议” ,让学生知道一天有两个 10 时,渗透一天有 24 小时的知识。通过 “想一想”时间的用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来珍惜时间。以上环节各有侧重点, 又环环相扣, 互相联系,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将整个教学过程以不同形式的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体现了寓教于活动之 中的教学精神。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 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 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 ,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 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 、 、 、 、 、 情境图中找一找, 比一比” 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 , 选择比较的标准来 “比” , 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 、 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 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10 (2) 、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 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 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 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 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 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 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 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 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 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 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 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 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 ,今天 我就来研究“比一比” ,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习,使他们切身体 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 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 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 的积极性。 】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 放有爸爸、 妈妈和小明衣服; 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11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 11 件、小明的衣服有 4 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 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 ,我 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 (多媒体突出 放大挂衣柜) ,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 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 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 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 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 轻重等; 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 矮、 多少等; 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 充分感知情境图,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由 你也这样认为吗” 这个问题, 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征, 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 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 , 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 过小组合作, 互相补充、 互相启发, 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 全面的认识。 】 三、 “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 23 页第 1 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 24 页第 2 题) 。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 (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 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 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平称重的有关原理。 】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 24 页第 4 题) 。12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 ,小同学扮演“弟弟” ,比手。谁 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习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 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 决问题。 】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 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 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 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 辨证思想。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 流各自的想法。 】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 生活中、 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 小组合作找一找、 比一比、 说一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教材简析《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 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 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 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 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 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13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 释与应用的过程。 《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 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 结果。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流程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师: 小朋友, 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 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 们想提什么问题?14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 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 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1)分类理一理。师: 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 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 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 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 一个动物。)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 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 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 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 动物各有多少只。 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 种小动物有多少只。[小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15 【这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 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 表现力和创造力。】(2)语言描述。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 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 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 分颜色理一理。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 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 再画上线, 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 示课题:统计)16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 步培养“主角”意识。】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师:小朋友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 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 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 什么?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 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 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学生 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 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 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 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 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17 《认识人民币(一) 》说课稿教学设计的说明 《认识人民币(一) 》这一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 单元的内容。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了以下 4 个教学目标: 1. 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 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 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 简单的购物。 3. 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为达成这 4 个目标,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购物为主线,设计了 4 个教学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学校在 2001 年 9 月 28 日举办的第三届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的录像片 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想到“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 。 又因为这些一年级学生在去年的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中,没有 直接参与活动, 只当过观众。 所以在这里借此机会激发学生想不想在今年的跳蚤 市场活动中露一手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因此我首先让学生交流:你 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有序地进行板书:1 分、 2 分、 5 分 1 角、 2 角、 5 角 1 元、 2 元、 5 元 10 元、20 元、50 元 100 元 老师有序的板书为下面学生按顺序同桌介绍人民币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这 里老师指出本节课先认识 1 元以内的人民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 接下来安排同桌互动合作学习和大组交流活动: 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地向同 桌介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然后交流: 在刚才的介绍过程中, 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地方?通过这两个问题, 我借学生的嘴巴讲出有关辨18 认各面值人民币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经验是那么丰富, 他们发现 1 元、1 角的人民币有纸币还有硬币,硬币有新旧两种,图案不同;5 角的人民币有纸币还有硬币,硬币是金色的,最容易区分;2 角的人民币只有纸 币,没有硬币。他们认为在辨认人民币的时候要能认识大写的 1、2、5,认为在 辨认人民币时,可以看颜色、图案、大小、数字,但最主要的是要看数字后面的 单位。 三、模拟购物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多个情境,有易到难地 培养学生购物的能力。 A. 模拟购物(一) 这里通过录像情境提出问题:跳蚤市场上有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售价是一元, 如果我们来买,你准备怎样来付一元钱?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 求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答案。二是在学生交流中自然导出元与角、角与分 之间的进率关系。 这里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点拨。根据学生提出的付法,引导学生有 条理地思考、操作,并用人民币摆一摆:用一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两种 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三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根据学生的付法,适时 提问: 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从他的发言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 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1 元=10 角、1 角=10 分、1 元=100 分。最后总结概括不管拿几种人民币来付,付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 10 角,都 是 1 元。 B.模拟购物(二) 这里通过出示班上邵亦锴同学收到的他爸爸从山东诸城寄来的信提出问题: 先猜 猜信封上邮票的价钱是多少?猜猜邵亦锴的爸爸在买这张价格是 80 分的邮票时 是怎么付钱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电子邮件已经基本代替了寄信,学生 对寄信这一事情知道很少, 因此这里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建议课后到邮局去调 查一下,寄一封普通的信需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 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有两个目的: 一是继续提供付币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多种 方案从角币中取钱。二是借此引出找币问题。 学生受第一次模拟购物方法的迁移,通过同桌讨论,很快地用角币摆出了多种付 80 分的方法。 随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身边没有几角的零钱,怎么办?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很快地想到可以付 1 元,然后找回 2 角。这里自然地引出了找钱问题。 C.模拟购物(三) 老师逐步出示五种商品,并提问。 付 1 元钱分别买一块价格是 2 角的橡皮、一把价格是 4 角的小刀、一个价格是 3 角的书签、一把价格是 7 角的尺子,应找回多少钱?怎么算? 付 1 元钱买一盒价格是 1 元 4 角的铅芯,够不够?还要付多少?如果付 1 元 5 角,要找回多少钱?如果付 2 元,要找回多少钱? 如果用 1 元钱去买这几样东西, 最多可以买几样?哪几样?如果买两样,可以怎 么买? 这里充分利用题目内涵,增多练习的机会,延伸找钱问题,让学生学会人民币的 简单加、减计算,提高购物能力。 四、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这一环节的安排呼应开头,再19 一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八单元《统计》 。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根据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并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并根据统 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我认为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记录;组 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作为执教者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现代课程认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 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引入新课时,老 师提问“你最想订那种口味的牛奶?” “全班同学都订牛奶,那各种口味的各有几个人订 呢?”通过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订牛奶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 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地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体 会到调查的必要性,收集数据的方法老师不作出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同样整理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探讨得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 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 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 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老师在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后,继续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处 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并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统计的价值,同时老师有 意识地提出新问题: “如果要全校每个学生订一份他们喜欢的牛奶, 该怎样调查呢?” “收 集的数据制止成统计图,会遇到什么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 调查统计的?”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力的促进学生 自主发展。 三、说学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 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在上课前,就学生订牛奶的问题,设计一个情境,老师征求学生意见: “你最想订20 那种口味的牛奶?” “全班同学都订牛奶,那各种口味的各有几个人订呢?”使学生通过 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调查,体会到调查的必要性。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组调查 知道了调查使解决问题地好办法,那该如何调查呢?怎样收集数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 的意见,体会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的多样性。并与学习伙伴交流,确定方案。在进行调查 活动时,老师要特别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调查之中。 2、汇报交流 各组进行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统计图进行评价。 “你们组怎么比其他 组做得好,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通过学生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亲身经历的问题,体会到“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数据整理,分析 通过猜一猜“全班喜欢那种口味的同学最多,为什么,如何验证?”让学生进行 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明白必须将各组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探讨出整理的方法, 老师通过媒体将全班的统计结果汇总,在此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表,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 数据进行分析。 5、问题引申 如果要全校每个学生订一份他们喜欢的牛奶,该怎样调查呢?” “收集的数据制 止成统计图,会遇到什么问题?” 数学游戏 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统计图或统计表统计比赛过程。 实践作业 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我们调查统计的?选择你最感兴 趣的进行调查。笔算乘法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制数学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 第二节中的第 14 页至 15 页的第一教时。21 首先, 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 要的地位。 它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 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基础。 同时又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因为例如多位数的乘法,不论一个乘数是几位数,在 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几个一位数去与多位数相乘。因此,这部分内容本着新课 程标准的理念。是最基础的,是每个学生都务必切实学好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 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 获得成功的体验。 。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 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 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 难点:是对一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算理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 而乘法口诀表和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解决知识难点的一个突破口。 接着我想说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于处于起始阶段的学生 来讲。以口算乘法的掌握,发展到笔算乘法的计算,是一次迁移,在以前的学习 中, 学生学过表内乘法的竖式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对于口算一位数乘 两位数的思考过程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顺利的理解,掌握笔算 乘法的算理和算法。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指 导学生学习过程方面, 将重视学生通过自我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大量的操 作动手为学生提供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准备充分借助现代技术,力求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知 识、技能、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方面获得发展。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分四个板块来进行, 第一板块:故事导入,激趣铺垫 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 性的,因此设计多媒体、动画演示。一天,猴妈妈有事外出,猴妈妈要离家 2 天,它想 4 个孩子每天吃 6 个桃,应该给孩子们准备几个桃呢。同学们你们帮猴 妈妈好好想想,该准备多少个桃?由故事导入,引出数学问题,既让学生用原有 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又让学生以探究、 活跃、 高昂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过程。 第二板块:观察探索、自主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破了学生动 手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一板块中将设计二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活动。 第一层次自主学习, 反馈算理, 让学生小组合作, 思考候妈妈准备桃的个数, 并要说明理由。当小组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 6×4=24,是怎样想的:24×2。 要怎样想, 分几步算的?因为笔算乘法的算理与口算乘法是相通的,学生思考反 馈后, 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位数乘两位数是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几和几,先分别 乘一位数, 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合起来。强调一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得多少个 “十” ,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时学生头脑中的 乘法口算算理为下一层次提供了知识点的支撑。22 第二层次:体会领悟,学习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让学生在猜测中主动思考,自主探索、认知和理解算理,为 学生创造最大限度的活动余地,使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告诉学生,一位数乘两 位数除了口算, 还可以列竖式用笔算计算。 你想试一试吗?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 经过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个小组出示每一种竖式写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 将两个乘数调换位置,你能试着计算吗? 通过实践,证明验证,提出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师说明笔算竖式的简便写 法。这个层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用自 己的思维来研究“笔算乘法的方法” 。从而,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 的氛围中,明确自己思维的正误,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初步认识到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 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三板块: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将练习的层次逐步渗透,螺旋上升,先进行课本上练一练。进一步让学生注 意乘的顺序和竖式中两个乘数和积的书写位置。 提醒学生以及不要忘记在横式的 末尾写上得数。 1、猜一猜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这一练习,有效保持学生的 学习热情, 让学生凭借获得的感悟进行推理。学生猜测后的心理状态是急切盼望 得到证实, 这样就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奠定了 基础。 2,想一想练习三/1―5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 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知识求积,对所学知识及时地巩固,有利于 知识的内化,并使整个练习过程更完整系统化。 3,开放题:阳光花园一排有 42 座别墅,你能分别计算出一排、二排、三排别墅 共有多少座别墅?你能估算一下吗?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了知识, 并运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并对后续知识进行了伏笔,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知识留下 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第四板块: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有什么收获?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参与本堂课的总结,既了解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形成较完整的知识 体系。 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新问 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板书: 笔算乘法一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两位数23 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9 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我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9 的乘法口诀》一课。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最后一节的内容,它是在二年 级学生学习了 2 至 8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编制 9 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 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它是学生系 统学习乘法口诀的终结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学习表内除法、除 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等内 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及 重难点。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学生经历编制 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9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2、使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 9 的乘法口诀, 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 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里面既包含过程性目标又包含能力目标和 情感目标。编制 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是我在本课教学中拟定的重难点。为了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课堂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了 2 至 8 的乘法口诀对编制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编制 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 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数形结 合等教学法。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看图形数个数,数形结合的方法,编制出 9 的 乘法口诀。学生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层层推 进,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旧引新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我采取了以旧引新自然引入的方式,通过复习 2 至 8 的乘法口诀为学习 9 的乘法口诀做铺垫。让学生感悟到知识间是相互联系 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启发诱导、小组合作编制口诀 我认为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 9 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教学这九句口诀时,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引”;在教学一九得九,二九十八这两句口诀时, 采用一步一步引导的方法;二是“扶”;在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这两 句口诀时,采用扶持的方法,三是“放”;在前四句口诀学习后,五九至九九24 这五句口诀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编制口 诀,进一步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合作、交流的 能力。让学生知道 9 的乘法口诀的源于生活。看动画片段安排在学习新知后,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 芽,从而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发展。更凸显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 理念,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深化 9 的乘法口诀的理解,我设计了几道由易到难 的练习题,通过不同层面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既巩固 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到学以致 用的目的。 四、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畅谈收获和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五、教师小结 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以上是我对《9 的乘法口诀》这一节内容的初步设想,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 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 “培养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参与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 构,即“导学----展交----训练”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 56―57 页《确定位置》的第一课时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 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 “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层第几号” “第几层第几本”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三)关于教学流程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 我构建了参与式学习的课堂教学 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导学――展交――训练――评价” 。25 1、导学: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新课中让学生手拿教师准 备的座位票自己找座位,一方面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另一方面直接是对预习 成果的一个展示过程。从游戏中体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2、展交: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 供适当的条件,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第一个展示环节中,肯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的 找到自己的座位,这时教师马上请小老师帮忙给这些迷路的同学找到座位,并 要求告诉对方找位置的方法。等大家都对号入座后,教师再次提供轻松愉快的 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位置。 3、训练: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 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 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 生初步应用“第几层第几号” “第几层第几本”这些词语描述与生活密切相关 , 的情境位置。 4、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 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 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 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 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 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 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 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确定位置”的预习任务,要求学会 用“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层第几号” “第几层第几本”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 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你们预习会了吗? (二) 、活动展示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凭票入座”的游戏。老师想给大家 重新排座位,请大家根据拿到的座位号找座位。 1、 明确要求。 在找座位之前, 师: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结 合学生的提问生生互动介绍哪是第一排,哪是第一个。 ) 2、找座位。提出:先观察自己座位的大概位置,再轻轻地 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 3、小老师指点:对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请小老师帮助找到座 位,并要求告诉对方找位置的方法。 4、描述位置。 (学生都找到座位后, )提问: 坐在第 1 排第 1 个的是谁? 请第 2 排所有同学站一下,请每排第 2 个同学举手。26 坐在第 3 排第 5 个的是谁? 坐在第 5 排第 3 个的是谁? 班长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学习委员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提问: 请每个同学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 看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5、归纳小结。 讲述:刚才我们是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同学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时,先要确定哪是第 1 排,哪是第 1 个。 6、 “试一试”(出示小动物做操图。 。 ) 提问:站在第 1 排第 1 个的是谁?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谁站在第 2 排第 3 个?红色的小兔站在第几排第几个? 请每个同学选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们站 在第几排第几个。 (三) 、综合训练 1、找“第几层第几号” 。 出示图片,画外音: “欢迎小朋友们来做客!我是小猴,我 住在第 2 层第 3 号房间。 ” 师:由小猴的话你知道哪是第 1 层第 1 号吗? (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 2、找“第几层第几本” 。 帮忙找书:请帮我拿《新华字典》 ,说出它的位置。 分别说出 《成语词典》 《数学家的故事》 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找自己喜欢的书。 3、 “找地雷”游戏。 4、到电影院找座位。 5、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四) 、应用拓展 涂色游戏:学生在纸上按照指定的位置涂色,涂完了看看 像什么。 (五) 、交流评价: 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 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 (六)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层第几号 第几层第几本位置与方向 第二课时:认识平面图》 说课材料 本课选自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二课时:认 识平面图。要求学生已掌握内容:认识东、南、西、北,知道谁在第几排、第几 个。 课前,我预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观察,记住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课上,我根据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和学生一起绘制了以操场为中心的平面图,27 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平面图。在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学 生一起归纳出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 建立概念后,我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动物村”的观察,得出谁在谁的哪 一面、谁的哪一面是谁,并让学生自由讨论,加深印象,开拓思维。 试一试的第三题“小花狗住在小猫的( )面,住在小熊的( )面。 ”是 本课难点。我通过设疑: “小花狗是不是经常搬家?”来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 生通过互相讨论,观察得出:这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存在,之间不存在冲突。其中 在学生反应不过来的时候,我用学生所处的位置:在老师的东面、在听课老师的 西面来解释,学生掌握难点情况较好。 对于本课练习,我采取讲一半、留一半的的方法,分层设计,一个题讲解后 完成,一个题学生自己完成,开拓学生思维。 课后的想想做做,我突破书本界限,争取让学生多讨论,通过练习来巩固对 本课知识点的认识。其中,想想做做第三题正好涉及到安全教育,我也加入了有 关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教育。 上完课后,有几点缺憾,一是课件没有使用到,二是涉及的书本外的练习较少, 三是最后没有从书本返回到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认识角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 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 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 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 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 “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 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 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 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28 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 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 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 情感目标: 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 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 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 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 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 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 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 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 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 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 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 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 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 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 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 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 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 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 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 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3、重 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 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 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 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29 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 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 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 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一 部分,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 (二)找一找。 1、 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 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 角。 2、再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 征,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练习题辨别角, 强化了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画角,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思维训练,折角、剪角进一步认识角。 (六)总结全课 (七)布置作业我的说课完了,感谢各位老师的评价指导!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说教材30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 位,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 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 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 1 克、1 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 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 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 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使学生会用天 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 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 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 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 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31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 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 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 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 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 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 察, 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 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 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 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 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 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 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 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 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 币和两袋 500 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 1 克和 1 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 说出生活中大约重 1 克和 1 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 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 些物品大约重 1 克或 1 千克, 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 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32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分类统 计”。 《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 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教材 94 页的例题,完成 95 页“想想做做”第 1、2 题。例题呈现了 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之 后教材提出问题 :“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觉 观察场景图 从而很自然地想到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和参加两项比赛的动物各 , 有多少只的问题,并产生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心理需求。教材这样安排,使学 生看到不同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是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是为了不同分类而 不同分类。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 目统计的,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 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安排学生比较两次 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 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张表格中知道了什么,即学会简单分析数据 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 (上册) 学习了把已有的信息(小动物、花、水果等)通过分一分、 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整理,从中获得一些感兴趣的数据。一年级(下册) 学习了在随机发生的事件中,用符号分类记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二年级(上 册)学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 事情不可能发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和方块统计图。 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 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积累开展分类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 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 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 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 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教师用和学生用统计表 1 份,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 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的素材,提供给学生充分 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33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仔细观察、大胆的猜测、主动的交流,经历收集、整理、分析 数据的全过程,通过对统计表的比较,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统计下的多样 性,尝试着根据统计表给出建议,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入手,激发孩子喜好运动 的天性,再引出动物运动会的情境,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设 计意图:在这环节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创 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爱 国热情,又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观察统计表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提问: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并说说要填些什么,对应哪个问题。 (意图:让学生仔细看这两者表格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同时也 体会表格是根据问题设计的。) 2、学生自主填表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意图: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 意识。)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填表的情况,并说说是如何统计数据的。 4、组织比较 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意图: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 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 段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连续性,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 过程,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 习成为可能,既使学生掌握了根据需要去正确分类整理数据,又培养了学生的统 计意识。】 第三层: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本环节安排的是想想做做的第 1、2 两题。 我延续了例题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习题后,让学生先补充完成第 1 题的第二 张统计表的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降低 练习难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 2 题便彻底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表,然后说说是按怎样的分 类进行统计的;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延续例题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 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进一步体验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同时 培养做事要先后有序的良好习惯。】34 第四层: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现在我还想了 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 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好吗? 【设计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身边的调查统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收 集数据的重要性,感受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价值,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同时让学 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第五层:回顾总结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顾 再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统计结果的 , 多样性,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理的统计方法。 六、板书设计 分类统计 同一件事物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苏教版教材第四册加法估算一、 说教材 加法估算是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 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学习估算还可以帮助学 生进行口头验算建立数感;为今后学习减法、乘法、除法估算打好基础。在教学 口算、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在以前的练习中也散落着一些估算的习题,只是 口头的练习没有书面表达。 加法估算是要求学生理解求和估算的方法,并会用算 式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加法估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学会加法估算方法,认识 “≈”,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能力目标: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二、 说教法和学法 计算类的课大体说来较为单调和枯燥,二年级学生的自制能力也不强,重复的练 习会使学生疲劳, 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情境,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展学生乐于参与的猜价格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层层深入。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 从贴近生活的购物情境里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自主探索加法估算的 方法,从而达到增强估算意思和能力的目的。 三、说过程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准备分三步来实现我的设想。 (一) 、铺垫沟通(用时 8 分左右)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沟通已有的知 识,为下面的估算求和作好准备;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猜一猜是学生喜爱的游 戏活动,通过猜测商品的价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5 (同学们: 我的朋友刚来深圳工作,租了房子要买一些小电器以下是她打算买的 几种商品,你们能猜一猜它们的价格吗?)教师出示四件商品,分别是电话 208 元;台灯 196 元;电钣煲 303 元;微波炉 299 元。四件商品是因为四个大组准备 的,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游戏。教师先说商品的价格接近是几百元,再让 学生猜。学生猜,教师板书并归类。 提问:我们说 208 接近 200 元,还可以怎么说?(大约,差不多) 提问:你能用一个式了表达吗? 教学约等号的读法的写法。 (二) 、体验应用(用时 14 分左右) 猜测出各商品的价格后, 接着出示问题。想买一部电话和一个电钣煲大约需要几 百元?学生自主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师生共同找到如何用算式表达思考的过程和 结果,教师板书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本着让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的新理念,体会发现的乐处, 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老师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让 学生自己尝试用算式表达,师生共同寻找最好的表达方法, (三) 、巩固发展(16 分左右) 1、充分利用现有的例题资源接着出示问题,四个问题同时出示,独立思考,全 班交流。让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加深理解加法估算的方法,体 验估算与实际计算的不同, 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问题同是呈现 是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在思考, 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2、书上练习,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3、小结:全课的小结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所 学的知识内化,估算是一种粗略的计算,但它需要细心的观察,理智的判断,让 学生在不经意建立数感。 四、说反思 低年级的数学课,计算站很重的比例,但计算课又因为学生的速度差异,很不好 调控,常常是自己都难让自己满意。本课是先说再上,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完成 预设的练习,效果还不错。首先一切的准备都是值得的,在细节方面的处理显得 从容有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大气些,开放些,课上程度好的学生 没闲着, 较差的学生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最基本的问题;整体来说自己基本满 意。但要上好计算类的课,还有需要更多的探索。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 图形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 物体及对称图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 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 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 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6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 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认识对称现象,能 正确找、画对称轴。 本课难点是:认识对称现象及找对称轴。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 通过观察玩具小狗,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知 学习做准备。接着设计一个画小狗的情景,让学生动手画小狗初步感知位置不同,所画 出的小狗的形状不同。然后通过设计分礼物的生活情景,又激起学生探索对称图形的学 习高潮。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 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对称图形 时,通过电脑动态演示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画面,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 着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的对称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渗透数学来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3.发现法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组图片,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动手 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当学生分出对称与不对称的 两类图形后,再次引导观察发现。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 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 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 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 教学例 1 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小狗的形状画下来,通过动手画,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 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始终做到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 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折、画、比等活动中 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 3.观察法 例 1 观察物体及例 2 的对称图形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 教学例 1 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狗,画小狗,再观察其他同学画 的小狗,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同一只小狗为什么同学们画出来的形状不同。这一安排 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要观察什么物体,然后出示玩具小狗。 2、明确位置 ,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狗的什么位置,可能 看到小狗的什么。 这样教学设计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的37 内容又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准备。 3、画小狗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狗的样子画下来。教师从正面、背面、侧面各 选一张小狗图投影展示学生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教师说课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