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彝族文字大全怎样从右致左排字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 ->
彝族语言文字
彝族语言与方言分布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等6大方言,方言内还有许多次方言和土语,土语共有26种,各方言、次方言及土语差别较大。彝族语言文字在藏缅语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彝语是藏缅语中使用人口比较多的一种语言,而且分布辽阔。在我国,彝族人口有800多万人(2010年),彝语使用人口约有650万人(2000年),横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其中云南彝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其次是四川、贵州,广西彝族最少,不到1万人。另外,在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也分布有会说彝语的彝族。&&&&&&&&&&&&&&&&&&&&&&&&
四省区的彝语方言由于在语音、词汇及语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在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分布在四川大凉山和云南小凉山的彝族,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绝大多数人只会说彝语,不太懂汉语或其他民族的语言。云南、贵州的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与居住情况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多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老年人、小孩子和妇女多不懂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杂居在平坝地区的彝族,懂汉语的占多数,部分人已不会用本族语交际。散居在山区和河谷地带的彝族,一 般会说本族语,并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但少数人只会说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散居在平坝地区的彝族少数老年人和妇女会说本族语,并兼通汉语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青壮年和少年都只会说汉语,个别的会说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总的来说,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彝族,由于懂汉语的较多,不同地区的人相互交际时大都以汉语作为交际用语。彝语方言内部土语与土语之间也存在差别,在彝语六大方言中,除南部、北部和西部方言内部差异较小,方言内部基本可以通话外,其他方言内部差别较大,特别是在东南部方言内部差别更大,如路南土语的“撒尼”、弥勒土语的“阿细”、华勒土语的“阿哲”和文西土语的“扑拉”彼此间都不能通话。甚至文西土语内部通话也有很大的困难。彝语各方言土语间的差别同支系繁多、自称不同有着一定的关系。除少数不同的自称可以互相通话外,多数不同自称的人彼此不能通话,因而不同方言间交际时使用的汉语,而不是彝语的某一方言。但也有个别精通两种方言的个体情况存在,这种情况下的不同方言或土语个体交际中可以用对方使用的方言或土语进行交际。彝语不同方言、土语之间各自保存了许多特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彝族语言历史的演变,为研究语言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活材料。
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的彝族所使用的彝语,共分为六大方言26个土语,虽然在方言分布或土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难于相互通话,但各方言区在语言结构,如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有其共性和个性特点。
按照彝语使用特点,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彝语的地理分布较广,就以云南省为例,8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彝族居住。彝语各个方言区在总体上趋成片分布, 但成片分布中也有其他方言区小的交叉分布,其分布特点与彝族在西南地区以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有密切关系。
操东部方言的彝族自称“纳苏”“尼苏”等,人口152万多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云南省,其次分布在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方言分三个次方言:滇黔次方言、盘县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其中滇黔次方言包括四个土语(水西土语、乌撒土语、芒部土语、乌蒙土语),滇东北次方言包括五个土语(禄武土语、武定土语、巧家土语、寻甸土语、昆安土语)。东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贵州黔西、关岭、广西隆林;南至云南师宗,与东南部方言区接界;西至云南安宁、元谋,分别与南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接界;北至云南永善、巧家、昭通,与北部方言区接界。
操北部方言的彝族多数自称为“诺苏”,人口228万多人(2000 年)。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其次分布在云南省。北部方言分两个次土语:北部次方言、南部次方言。其中北部次方言包括三个土语(圣乍土语、义诺土语、田坝土语),南部次方言包括两个土语(会理土语、布拖土语)。北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云南永善、巧家与东部方言区接界;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分别与东部方言区、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接界;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
操南部方言的彝族多自称为“聂苏”“纳苏”,人口126万多人(2000年)。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南部方言区分三个土语,即石建土语、元墨土语、峨新土语。南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开远、蒙自,与中南部方言区接界;南至江城、金平;西至双柏、普洱,分别与中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接界;北至昆明市,与东部方言接界。
操西部方言的彝族自称“腊鲁颇”“米撒颇”,人口109万多人(2000年)。西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西部方言包括两个土语:西山土语、东山土语。西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弥渡、景东,与中部方言区接界;南至景谷、澜沧,与南部方言区接界;西至腾冲、龙陵;北至永胜、鹤庆,与北部方言区接界。
操东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为“阿细”“阿哲”“阿乌”“朴拉”“撒尼”,人口90万多人(2000年)。东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东南部。包括四个土语:路南土语、弥勒土语、华宁土语、文西土语。东南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广南、富宁;南至马关、麻栗坡;西至弥勒、开远、蒙自,与南部方言区接界;北至师宗、昆明,与东部方言区接界。
操中部方言的彝族自称为“罗罗”“里颇”,人口71万多人口 (2000年)。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包括两个土语:南华土语、大姚土语。中部方言大体分布是:东至元谋、禄丰,与东部方言区接界;南至双柏、镇沅,与南部方言区接界;西至祥云、巍山,与西部方言区接界;北至永仁、宾川,与北部方言区接界。
在云南操彝语六大方言的彝族均有分布,操北部方言的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金沙江沿岸毗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区,范围涉及迪庆、丽江、大理、怒江、楚雄、昆明、昭通等7个州市,其中以丽江市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居多;操东部方言的主要分布在昭通、曲靖各县,以及昆明市禄劝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等地;操南部方言的主要分布在玉溪、红河、普洱等州市各县;操西部方言的主要分布在大理、临沧等州市各县,以及普洱市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等县;操东南部方言的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弥勒、泸西和开远一带,以及昆明市近郊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宜良县等;操中部方言的以居住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的彝族为主,还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和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部分彝族。
二、彝族文字及文献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文字―古籍文献的产生,是一个渐进且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历时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才能日臻完善。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语言、文字系统和大量珍贵彝文古籍的民族。
(一)自成体系的彝文
彝文是一种自创的成熟的表意的音节文字。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书”“倮倮文”“韪文”“夷文”“毕摩文”等。目前彝文起源尚无定论,但 许多有力证据表明下限不晚于汉代。彝族自称其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据统计,彝文单字总数达82000余字。流传在四川的有8000多字(包括异体字)。流传在贵州的彝文略多于此数。1978年,贵州毕节地区民委仅仅搜集汇编黔西北一带的字汇就有7200多个单字(已排除部分异体字)。流传在云南地区的彝文有6000多个单字。
彝文产生的历史久远,学者普遍认为,其产生年代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是与甲骨文同源异流的古老文字。殷商以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字体系,秦汉、魏晋时期已广泛使用,但有关彝文产生的具体年代及创始人问题,学术界目前尚无权威定论。
彝族文字自成体系,彝文独体字多,合体字少,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大多使用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引申、转位等造字法创造而成。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说明彝文在古代有过统一。
彝文字体基本上由点、横、竖、弯、圆等笔画构成,书写时笔画较少。四川凉山一带新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
彝文的载体形式多样,大多以绵纸抄写传承,毕摩使用的经籍多为此类。同时,也有用金石印章、兽皮、碑刻、摩崖、木板雕刻、动物骨骼、陶质瓦片等刻画书写的彝文,如在昭通发现的西汉堂琅铜质彝文印章、禄劝镌字岩彝文摩崖、南诏时期刻于瓦片上的彝文和禄劝、武定一带的木刻彝文等。
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传抄、誊写过程中也难免有错漏之误,致使一些字体在书法上出现了某些差异。
彝文属于从形造字的文字。彝文的起源本于绘画,绘画演进到象形字,象形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由于象形字只能代表某一具体事物,不能表示人类复杂的思想和概念,于是又随着形象思维的飞跃而创造了会意字。贵州《大定县志》卷十三云:“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象形字在彝文中占主导地位。
彝文流传在滇、黔、川、桂四省(区)。彝文的字形,类似汉文简化的篆书,绝大多数是独体字。笔画由一至十几笔,多数是三至五笔。彝文除了有一个替字符号和一个段落符号外,一般无其他标点符号。
(二)珍贵的彝文古籍
在彝族民间还遗存有大量的彝文文献和古籍,这些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根据彝文字的载体方式,彝族古籍可分为文献古籍和金石铭刻古籍两大类,它们共同载着彝族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彝文文献古籍彝语称“扎魔特依”“司波”等,是用彝文书写而成的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书面资料。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方面。云南、四川境内的古籍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宗教类彝文古籍,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
教育伦理类古籍主要有《勒俄特依》《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
谱牒类古籍有《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
医药类古籍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
文学艺术类古籍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尼苏夺节》《查姆》《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支格阿龙》《达恩妹与鲁汝朵》《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等。
彝族除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外,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金石铭刻类古籍。禄劝镌字岩《凤诏碑》,镇雄芒部的《千秋万代》碑,曾延元墓碑、王朝元墓碑、王于坡墓碑等彝文碑,彝良黄氏神碑,昭阳区闸心场禄米勒彝文墓碑,绥江新滩镇彝文摩崖,石屏李茂墓碑等都是云南著名的金石铭刻类彝文古籍,对研究不同时期彝族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民族识别工作,政府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深入彝族地区进行彝族语言文字调查,设计了拉丁字母式彝文,称“新彝文”,从设计到培训有关人员历经十余年,在凉山彝区有过短暂的试验推行,后来根据彝族人民意愿废除了这套拉丁字母式彝文。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区根据各省不同的彝文(也称传统彝文)进行了规范整理,并在各省彝族聚居区推行使用规范彝文。其中于1975年制定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文字,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效果良好,一直使用至今。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彝族除使用“爨文”和“新彝文”外,在云南禄劝还使用过一种带图画性质的文字;在云南楚雄姚安的鲁国洪老人还创造了一种彝文字,并在本村一定范围内传播。在云南武定、禄劝的彝族基督教民范围内部至今还使用着一种由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柏格里苗文式的彝文,俗称“柏格里文式彝文”。
& &&当前,在彝族聚居区正在传承推行着两种不同的彝族文字,一种是传统彝文,一种是规范彝文。规范彝文又分两类:一类是表音的音节文字,以凉山规范彝文为主;一类是表意的音节文字,主要在云南地区试行。彝文为广大彝族人民找到了一条通向文明之路,为彝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闻录入:wmq24456&&责任编辑:王美秋当前位置: > &>&
古蜀国·杜宇·六祖分支
作者:阿西鲁哈(陈永发) 发布时间: 原出处:彝人豪宇新浪博客
  一、古蜀国  定义:古蜀国是古代彝族先民在距今约8000年左右于四川盆地建立的人类社会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是当今中国、亚洲版图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也是地球上建立第一个国家,统治的疆域至少是当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统治的臣民主要是彝民,古蜀国统一使用彝族文字—古彝文,使用彝族天文历法—太阳历,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建立了完备的政治体制,建立了当时最完备的法律和伦理体系。蚕丛开始建立统治王朝,中有柏灌、鱼凫统治时代,至杜宇(彝称:啊普竺慕)称帝,开明后传十二世,公元前316年为秦惠王所灭,历时5000余年,四川“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就是古蜀国都城遗址。  依据:1、之所以说古蜀国是彝族建立,理由是古蜀国“金沙” 遗址、“三星堆”遗址所反映的文明,作为古代彝族文明已不容置疑。  2、建立时间在8000年左右,判断的理由有四个方面。其一,从中国历史记载来推断。《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帝喾(颛顼帝),封其支庶于蜀,世为候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说明古蜀国、古巴国建立的时期都早于黄帝活动的时期。黄帝玄孙颛顼之孙禹(徐客编著《图解山海经》第569页)建立夏朝的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前后(陈连营、李耀申著《人物中国·远古至秦》第20页),加上禹之前4代人约120年,再加上公元后2011年,黄帝活动的时间就是距今4201年左右。陈德安著《三星堆》载:“考古学者从三星堆遗址所处的地域和文化分析,确定其为距今5000——3000年间的古蜀文化的遗存。”古蜀国建立的时间可显然以推至此前。其二,从世界历史记载来推断。贾娟、黎娜主编《世界通史》言:“大约从公元前3000多年开始,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亚洲东部的黄河流域逐渐出现了早期的文明古国,人们将其称为 ‘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没有一个是在古蜀国之前建立的。其三,从文字的发明使用来推断。中原大地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甲骨文和彝文字具有同源性,不过是彝族文字其中的一部分。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发明“象形文字”,苏美尔人也在同时期发明文字。而彝族在10000年前就发明使用了文字,并使之在中国和世界广为传播,使彝族文明演变为世界文明。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与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中国无形资产研究院、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 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香港)研讨会纪要》列举了一些重要观点和证据: “古彝文是西欧六国文字鼻祖”。“古彝文是世界文字始祖”。 “万年彝族谱牒说”。“通过对比研究,发现4672个甲骨文中有600多字与彝文的形义相同。印度河谷印章文字中有300多个可以在现今彝族毕摩经书中找到同样的文字”。 “可以用彝族文字解读被称为世界古文字中的苏美尔文字、腓尼基文字、阿拉姆文字、伊特鲁里亚字母、塞浦路斯字母等距今约多年前的世界古文字。”“在9100年前就使用了古彝文字,进入了文明时代,而距今7500年前,是彝族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中国90%以上广阔疆域上曾普遍使用过古彝文” ,籍此,湖南省株洲工学院教授、全国著名彝学专家刘志一认为,在夏朝以前,彝族可能曾经成为过中国大地上的统治民族之一,否则古夷(彝)文字不可能在全国如此广泛的区域留下传播足迹。课题组搜集和查阅了中外大量的史料,认为支持中国彝族文字走过10000年以上时间“长度”的观点在学界已比较认可。《凉山日报》日文化版载:课题组认为,古彝文的足迹在远古时期与中古时代曾经覆盖中国90%以上地区。此外,该课题组认为,法国境内阿尔卑斯山脉中的10万幅左右距今3500年以前的岩画,许多牛耕图案及描述表达的意思,与云南九乡崖刻的图像几乎完全一样。一种文字,先是产生,而后统一,之后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传承。传入异国他乡6500年的文字都还认识,彝族文字统一的时间至少距今7000年以上上,从彝族文字的产生、统一和在世界范围的使用,可以推断出古蜀国建立的时间应在距今8000年左右,也正是这期间统一了文字。如果没有建立国家,怎么统一得了文字,更不用说传播了。其四,从天文历法的发明使用来推断。古埃及公元前4142年发明的天文历法在一度时期被称为最早的历法,而彝族的太阳历发明使用的时间上万年。文字和天文历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文明程度的标志。这些文化、文明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推动阶级和国家的建立。从中国夏朝、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的普遍规律可以看出,文字和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国家建立的前兆,文字和天文历法产生200年左右,国家就产生了,彝族文字产生在10000年前,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找到了彝族文字文化,世界24个国家找到了彝族的文字文化,彝族文字和天文历法足涉七大洲、四大洋,连玛雅文化都是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彝族在距今8000年左右建立国家就不足为怪了。  二、杜宇  定义:杜宇,彝称阿普笃慕或阿普拘慕,彝族,朱提(今昭通)人,公元前1200年(距今3200年)左右,商末周初,自立为蜀王,称望帝,成为继蚕丛、柏灌、鱼凫统治时代后第四代统治者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后来在与开明的权力争夺中失利,被迫带领亲信部属沿金沙江北上,到昭通定居,并以一代帝王的睿智和雄才大略导演了著名的“六祖分支”。  依据:《华阳国志》云:“杜宇者,从天坠,止朱提”, “后有杜宇者教民务农…”。又云:“后有杜宇者教民务农…”。《蜀王本纪》说:“后有一男子曰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史记·索引》引《蜀王本纪》:“朱提有男子杜宇,从天而下,自称望帝,亦蜀王也”。贵州《西南彝志o谱牒志》和《彝族源流》记载,笃慕之前父系有360代,笃慕之后,老大老二已传120代左右,也就是3100年左右。根据云南彝族谱牒研究,张和东教授著《夷人与简史》(第31页至46页)载,黄帝传40代至杜宇,杜宇至今112代。中国彝族谱牒四川卷记载,阿普笃慕后裔老三、老四古候、曲涅已传90多代。云、贵、川三省谱牒记载基本吻合。  三、杜宇与古蜀国关系  杜宇是古蜀国第四代统治者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古蜀文明继承和传播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四、杜宇的历史贡献  一是作为古蜀国第四代统治者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使昭通当时的农耕文明在蜀中大地广为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古蜀国经济社会发展,使古蜀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很发达的国家,创造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帝喾(颛顼帝),封其支庶于蜀,世为候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又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兵”。杜宇统治的时代,正是周文王、周武王时代,巴蜀之兵曾驰骋中原大地,传播巴蜀文明,证明了古蜀国的强大和对中原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四川“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所反映出的文明程度,充分体现了古蜀国空前的辉煌。  二是作为“六祖分支”的导演者,他鼎定了中国乃至亚洲人类和民族的分布,并把“三星堆”彝族文明在西南大地上传承传播,促进了西南地区文明进步,形成了亚洲的彝族文化版块,推动了整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进程。  五、六祖分支概况  杜宇(阿普拘慕)生三子(拘慕惹所),长子、次子无明确记载,其三子拘慕惹牛生六子,也就是“武、乍、糯、恒、布、默”六弟兄——彝之六祖,分别迁往云、贵、川各地,这就是彝族历史上有名的“六祖分支”。彝族《布兹劳额特依》载:“木几黑滇呢,啊布啊列住;木几苦点呢,古候曲涅住;木几木渣呢,木尔药达住。”说的就是六祖分支后的分布,武、乍主要分布在滇池周围(云南称“滇”由此而来);布、默主要分布在贵州贵阳、赫章、毕节、大方等地;“糯、恒”(曲涅、古候)两支由三个渡口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至今明确记载已有九十多代。“六祖分支”发展扩散的彝民与之前第一次迁徙扩散后居住在西南各地区的彝民二次融合,形成了新的分布格局,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滇川黔桂彝族分布、亚洲民族分布(六祖的后裔并非仅仅当今彝族)。  “六祖分支”经历了120多代人,3000多年的历史,这六弟兄的后裔至少已发展到800万人以上(仅四川凉山的两弟兄就发展到了200多万人),根据云、贵、川三省彝区的路南(石林)、红河、弥勒、双柏、武定、禄劝、中甸、宁蒗、罗平、大方、威宁、盘县、赫章、甘洛、普格、喜德、盐边、美姑等十八个县的十八个彝族家支的《指路经》来看,这十八个点虽地处各异,指路出发点不同,但每条路径最后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兹兹朴窝(今昭通市政府所在地)。  关于“六祖”一词,原文原意并非“六祖”,说的是六孙,六兄弟,是后来翻译之人为尊重祖先而译为“六祖”。六祖并非阿普笃慕之子,而是其孙,他本来就只有三个儿子,怎么会变成六个呢。阿普也非普遍单意义上的先祖,而是真正的爷爷之称,是六个孙子分支后就这样称呼起,因为六祖之父“拘慕惹牛”是平凡之人,在一代帝王杜宇的光环照耀下暗然失色,被忽略了。就象康乾盛世忽略了雍正一样。郭大烈、和志武著《纳西族史》中则直译为“六尔” 分支,其指路经就是顺着每一个“尔”的足迹,把亡灵送到祖先居住的地区。“尔”就是“孙子”的意思,“六尔”就是六个孙子。众所周知,纳西族是彝族的支系,他们所记录的“六尔” 分支其实就是彝族的记载“六祖” 分支。由此可见,“六祖”是阿普笃慕之孙。  六、六祖分支的意义  “六祖”分支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迁徙过程,它是一代帝王战略眼光、战略思维的体现和战略部署的实施。“六祖”分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了亚洲人口增长,鼎定了亚洲人口、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分布格局。中国当今的1000万彝族人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族甄别时仍然保留了彝族族别的家族发展而来的。其实“六祖”是当今西南彝语支民族甚至包括相当部分汉族在内的多民族的共祖,后裔遍及中国和东南亚。  其次,为后世子孙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六祖”分支之后,后裔先后又建立了古巴国、滇国、古邛都国、夜郎国、南诏国、大理国、等政权,一直统治着西南地区,相当时期还包括了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范围,极大地拓展了西南地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为亚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军事文明、生态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全部留在昭通,要么已失去生存条件,要么在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时被消灭了。  第三,保护传承了彝族文化,使彝族文字的成为迄今仅存的古文字,保存了大量的彝族经书古籍,传承了太阳历等彝族文明,为世界文化库保留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四,维护了西南地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六祖”后裔秉承祖父教诲,珍视同胞情谊,以博大的胸襟维护了民族内部的团结和与外民族的团结,维护了西南专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明朝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告御状,南诏主动与唐朝修好等事件就是例证。豆沙关袁滋摩崖石刻、大理德化碑等就是物证。几千年来,西南地区在全国来说都是最稳定的。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发布时间 13:56:04&&&&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次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之一,主要分布在、、三省和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贵州地区和地区。&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8714393。
◆历史概况
& &&&彝族是古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文化艺术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宇宙人文论》用问答形式论述自然观,是彝族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著;《西南夷志》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还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史诗。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彝族的节日主要有&&、&彝族年&、&拜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住房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凉山地区多为土木结构,俗称&瓦板屋&。云南则平顶土房较多,俗称&土掌房&。广西是形似&干栏&式的住宅。
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
&&&&&彝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普遍为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认为天、地、日、月、星、山、水、火是神的化身,每年分别定日祭祀。认为&母咪&(天神)是造天、造地、造人类和万物的神,掌管着人类和万物的生死等等,天是属鼠日生,地是属牛日生,人是属虎日生,故每年春节后的鼠日祭天,牛日祭地,虎日叫魂。农历正月第一个属牛日祭寨神,称&咪嘎毫&。&宗教的主持者有苏里和毕摩两种,苏里和毕摩都是巫师,是各类宗教活动的主持者,是人与神鬼之间的沟通者。彝族人把毕摩尊崇为即掌握神权、又把握文化,又指导人事的角色。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祭祀和巫术等方面。苏里的法术主要是驱鬼治病,他的法器是一个叫做&格则&的羊皮鼓。毕摩的法器有:法帽、法衣、签筒、鹰爪、经袋、神扇,托器等,这些法器在各种仪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语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有名词、动词等六类实词和五类虚词,词汇丰富,语法自成体系。彝文是长方形为主体的音节文字,经历了从刻画符号、表意文字到表音的发展过程。彝文最基本的笔画仅两种,即直线和弧圆,彝文的造字法可大致分为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通假,以通假为最多。彝文具有对称美的特点,书写时从右至左。虽然彝文的起源和创始年代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但彝文是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字的事实无可辩驳,在夏代曾经成为官方语言。彝族先民用彝文写下了大量的文献经典,如《祭经》、《药经》、《年算经》、《送魂经》等五万多册收藏品,还有大量流散于民间。&
&&&当前正推行着两种不同的彝族文字,一种是传统彝文,一种是规范彝文。规范彝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的音节文字,以凉山规范彝文为主,一类是表意的音节文字,主要在云南地区试行。&
◆彝族的教育
彝族近代书面文学以鲁大宗(年)之《听涛轩诗钞》(汉字写就)为著名。现代当代诗歌散文以杨森、李成生、李阳喜、李友华、毕继爱、尹辅军、龙英琦所创作作品具浓郁民族特色。小说创作以基默热阔为代表,所著《惹比龙诺的亲事》获州文联1984年举办的&马樱花&文学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彝剧、苗剧发展成为独立剧种。傩戏以双柏县法月表乡一带的彝族跳大锣笙、跳豹子闻名海内外。
据史载,明洪武&二十三年乌撒土知府阿能乌蒙茫部土官各遣其子弟入监读书,&(《大定府志》卷五十第十一-十二页)。&廿三年五月已酉香遣其子朝京师,因请入太学,上谕国子监官,善为训教,俾有成就,庶不负远人慕学之心,&(《大定府志》卷四十七第十五页),说明威宁彝族于明朝时期已有子弟进京求学,且有所成就。在清朝时期,威宁彝族学子中已有秀才和举人。《威宁县志》亦有彝族&读书识字者多&的记载,可见威宁彝族接受汉文文化教育已有较长的历史。
云贵彝族地区的汉文学校教育始于明、清时期。《明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年,云南乌撒土官知府阿能,乌蒙、芒部土官,各遣其子入国子监读书。到京城入国学,以培养彝族上层统治者。另外,在彝族地区明、清两代都兴建各级儒学、书院、义学和社学,以传播汉族封建文化。清末兴起新学废科举,将原来的教育设施均改为学堂。民国初期又推行新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此后民国政府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和边胞教育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到年以前进入学校的仅是彝族的少数统治者及富家子弟,广大彝族人民仍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自世纪年代开始,彝族地区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到世纪年代已做到乡乡有小学,每县有中学,还设立职业中学和专科学校等。彝族教师队伍正在成长壮大。云、贵、川省的彝族每年有众多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彝族已有了本民族的研究生、留学生和教授。毕业于各类学科的彝族大学生正为祖国和彝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地址:重庆北碚
网站值班:023-
Copyright 2007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山彝族文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