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网络课国家概况课严不严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1.下列发明中,A不是德国人发明的;A.微波炉B.白炽灯泡C.电冰箱;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A主持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制度;A.路德维希?艾哈德B.康拉德?阿登纳C.维利?;3.联邦议院是德国最高议会,位于柏林的议会大厦;5.纳粹党(NSDAP)在1932年的帝国议会选;的颁布开始了纳粹专制;A.日B.1933年1月
1. 下列发明中,
不是德国人发明的。
B. 白炽灯泡
C. 电冰箱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长、后又曾担任联邦总理的
主持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A. 路德维希?艾哈德
B. 康拉德?阿登纳
C. 维利?勃兰特 3. 联邦议院是德国最高议会,位于柏林的议会大厦。
处于最高职位,但是实权掌握在
A. 联邦总理,联邦总统
B. 联邦总统,联邦总理
C. 联邦总统,联邦议员 4. 德国联邦议院各党派都有自己的代表色,“交通灯”联盟指的是
A. 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绿党
B. 基督教民主联盟,自由民主党,绿党
C. 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绿党 5. 纳粹党(NSDAP)在1932年的帝国议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
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帝国总理。随着《授权法》的颁布开始了纳粹专制。
C. 日 6. 1972年,联邦德国总理
在华沙的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牺牲者纪念碑前下跪,成为德国请求宽恕的象征。
A. 维利?勃兰特
B. 赫尔穆特?施密特
C. 古斯塔夫?海涅曼 7. 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六国在罗马签订了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这些条约以
而闻名于世。
A.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B. 《罗马条约》
C. 《申根条约》 8. 1992年,
的签署建立了欧洲联盟。
A.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B. 《罗马条约》
C. 《尼斯条约》 9. 民主德国于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的东柏林一侧筑起了一道带有铁丝网、岗哨、地雷区的水泥墙,切断了通往西柏林的所有交通要道。
C. 日 10. 下列哪项成就不属于维利?勃兰特?
A.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B. 推行“新东方政策”
C. 促进与法国和解 11. 两德统一后,东德面临一系列困境。下列哪项与当时情况不符:A
A. 城市在变大
B. 失业率居高不下
C. 地区人口密度下降 12.
,正式引进欧元,作为11个成员国的帐面货币。
它也作为现金进入流通。
A. 1998年, 2001年
B. 1999年, 2002年
C. 2000年, 2003年 13. 日,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此人将领导一个由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
A. 安格拉?默克尔
B. 格哈德?施罗德
C. 弗兰茨?明特菲林 14. 1950年,
提议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A. 法国外交部长舒曼
B. 德国总理阿登纳
C. 法国总统戴高乐 15.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缔约国是
A. 法国、西德、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B. 法国、西德、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C. 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6. 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德国衰亡的原因? B
A. 粗放型经济政策
B. 进行“非纳粹化”
C. 柏林墙的建造 17. 鲁尔区是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城市群,属于
A. 莱茵兰-法尔茨州
B. 下萨克森州
C.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18. 下列城市中,
不位于鲁尔区。
C. 多特蒙德 19. 2010年获选欧洲文化首都的是
C. 法兰克福 20. 上世纪70年代起,鲁尔区开始了结构转变,
逐渐兴起。
A. 高新技术和服务行业
B. 煤矿开采
C. 钢铁工业 21. 奔驰公司德国总部位于
,大众公司德国总部位于
。 A. 慕尼黑,斯图加特
B. 斯图加特,沃尔夫斯堡
C. 沃尔夫斯堡,斯图加特 22.
于1995年起生效,取消了对成员国之间过境人员的边境检查,条约国签发给第三国公民入境签证对所有成员国有效。
A. 《申根条约》
B.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C. 《阿姆斯特丹条约》 23.
日凌晨,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新条约
,从而结束了欧盟长达6年的制宪进程以及取代2005年中遭法国与荷兰公民投票否决的“欧盟宪法”草案。 A. 《里斯本条约》
B. 《欧盟宪法条约》
C. 《阿姆斯特丹条约》 24. 现任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是
A. 赫尔曼?范龙佩
B.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C. 凯瑟琳?艾什顿 25.
是著名的博物学家、发现者,在物理、化学、地理、矿物学、火山学、植物学、动物学、气候学、海洋地理学、天文学上均有建树,直至今日都在拉丁美洲享有盛誉。
A. 亚历山大?冯?洪堡
B. 威廉?冯?洪堡
C. 达尔文 26. 大约有3万
在80年代来到东德接受技术工人的培训,他们还会做5年的签约工人,在工厂或在建筑行业工作。
A. 柬埔寨人
C. 越南人 27. 德国海德堡大学建于
C. 1365年 28.
是19世纪德国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是德国高等学府的奠基者,为德意志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A. 亚历山大?冯?洪堡
B. 马丁路德
C. 威廉?冯?洪堡 29. 1969年,西德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职业培训法。这项法律肯定了职业教育的
。 A. 单轨制
C. 三轨制 30. 下列关于博洛尼亚进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目的是通过使大学课程设置结构更为合理来缩短学习时间
B. 与实践关联紧密,练习课与实习课增多
C. 减轻了学士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 31. 欧盟的上层机构是欧洲理事会,由各国政府首脑、外长组成,确立欧盟的政治方针路线。其现任主席是
A. 赫尔曼?范龙佩
B.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C. 凯瑟琳?艾什顿 32.
,古藤贝格在美因茨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图书馆藏书得以迅速扩充,越来越多德语方言撰写的文章被印刷出版。
C. 1450 33. 11世纪在
产生了西欧第一个由专业性学校合并而成的多学科性质的学校,这种学校被称为“大学”(Universitas), A.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
B. 捷克的布拉格
C. 奥地利的维也纳 34. 公元
,法兰克王国的国王由教皇列奥三世加冕为罗马皇帝,被民众欢呼为
,后被尊为“欧洲之父”。
A. 911年,康拉德一世
B. 936年,奥托一世
C. 800年,卡尔大帝 35. 1998年,
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是其作为执政党的第一届。
A. 基督教民主联盟
B. 自由民主党
C. 绿党 36.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马丁路德的行为? B
A. 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抨击赎罪教义
B. 支持人们购买教会的“完全赎罪券”
C. 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为德语 37. 欧洲三十年战争()最终以
的签署而结束,这一和约不仅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也结束了宗教专制的时代。
A.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 《马斯特里赫特和约》 C. 《三十年战争和约》 38. 前民主德国的首都是
C. 东柏林 39. 德国绿党成立于
C. 1982年 40.
构成了在德国的外国人的最大群体。 A. 意大利人
B. 土耳其人
C. 西班牙人
思考题: 1. 请简述德国鲁尔区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 答:经济奇迹(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1) 欧洲煤钢共同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特别重视建设鲁尔区的钢铁工业。这为德国实现经济奇迹创造了前提。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鲁尔区都是德国经济的推动力,产品被供应到世界各地。当然经济奇迹也有其他原因。比如货币体系,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以及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盟建立。
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为德国人创造了鲁尔区发展的新机会,当时的鲁尔区处于鲁尔区行政机关的控制下,有一部分作为战争补偿已经被拆除。在未来成员国间的煤、铁、废铁贸易以及自1953年起的钢铁贸易都是在无关税、无进口限制以及没有对制造商歧视的条件下展开的。 其后,1957年在罗马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即欧盟的前身)将这种贸易合约扩展到其他经济区域。
(2) 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图片)
鲁尔区再次作为德国经济的支柱显出蓬勃生机。然而,经济的良好势头也带来了不断增长的环境污染:河流,被炭黑覆盖的城市,汽车增多带来的废气污染。 2. 请举出三位让你印象深刻的德国总理。哪些事情让你记住了他们? 答; 安格拉?默克尔 日 (现任总理)
默克尔,德国的第一位女总理: 默克尔曾表示,保持对外政策的连续性将是新政府外交的主线。
在经济方面,联盟党和社民党经过4周谈判达成的大联合政府协议描绘了今后4年的改革路线图。这份兼顾了改革与社会保障的施政大纲虽没有明确列出推动经济增长、降低失业人数的具体目标,但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认为是重振德国经济比较务实的药方。
格哈特?施罗德 日 日 SPD
施罗德被认为是一个相当有领袖才华和魅力的政治家,他能够完成相当富有感染力的演说,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在两届新大选之前的电视辩论中均压倒竞争对手而足够赢得大量新支持。由于拥有良好的政治形象,在多次民意测验中均显示,民众对他个人的喜好均在于对社民党本身的认可度之上。
赫尔穆特?科尔 日 1998年 1989――1990年,德国统一形势臻于成熟。联邦德国总理科尔顺应潮流,采取了坚决而灵活的政策,在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内,科尔凭借联邦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坚持“以西统东”,首先促使民主德国实现了多党制,尔后实行两德的经济统一,最终迫使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对外,科尔在苏、美、英、法及波兰间展开了灵活的多边外交,尤其是通过作出安全上的承诺及提供巨额的经济援助,化解了苏联的反对态度,为统一铺平了道路. 3. 请简单介绍博洛尼亚进程的基本情况。如:目的、特点、出现的问题等。 答:博洛尼亚:歌德学院和一些其他的机构共同构成了德国外交方面的第三大支柱(除了政治和经济往来)。他们创建了最初的联络并且使众多观点融合在一起.他们有些时候并不依赖于政治来促进中小学生、大学生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 ,并且通过一些文化类的活动在国外展示出了一个向全世界开放的德国的形象。涉外部门新的语言宣传活动用众多项目促进了德语在全世界的推广 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由29个欧洲国家共同启动的博洛尼亚进程也参与推动 了这种国际化,这一进程使高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的是使各国的大学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容易,同样也通过彼此承认学习成绩。进一步的目的是通过更完善的学习阶段的设置来缩短读大学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将毕业学位称为学士和硕士。与实践关联性更强是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场日常生活的要求。在课程表中人们可以看到练习和实习内容的数量增多了。
这一进程不是没有争议的。不断增多的大学辍学者成为了反对者和批评者最重要的观点。特别遭到质疑的是,学生们只是在学习如何复制知识,不再学习如何创造新知识。
由于这样的背景,去年在德国发生了多起的学生抗议。这样的抗议在60多个城市都发生了。他们用教室占座、游行、与大学管理者对话和大字报等形式让人们注意到这些缺点。此外,德国学生管理委员会还要求,将由于大学学费产生的社会倾斜的状况重新恢复平衡。
同时,德国的文化部长预计对此情况进行改善。一方面,大学生应更多地参与到新学制的设计当中来。另一方面,大学学习的规模特别是考试要缩减,成绩的认可也要更为简单。 4. 请简述东德衰亡的原因。 答:东德边境常修建围墙以避免进一步的人口潜逃,这些设施不能阻挡北约的潜在入侵行动,因此并不具有很大的军事意义。最著名的边境围墙是1961年修筑的柏林围墙,以避免东德人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且越境者将被射杀。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要求共产党政府下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政府,此后东德和西德最终合并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德语国家概况课复习题(1)20等内容。 
 艾哈德与经济奇迹 二战之后联邦德国的第一任经济部长、后又任联邦总理 主持建立...德语国家概况 暂无评价 14页 免费 德语国家概况课复习题 4页 免费 德语国家古典...  初级德语测试题(附答案) 6页 免费 初级德语练习题-1 4页 免费 初级德语练习题-3 6页 免费 初级德语练习题-2 4页 免费 德语介词练习填空 10页 免费©...  德语国家概况课复习题_院校资料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北方工业大学选修德语国家概况复习题1. 下列发明中, A. 微波炉 A 不是德国人发明的。 B. 白炽灯泡 C. 电...  德语国家概况课复习题(1)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1. 下列发明中, A. 微波炉 A 不是德国人发明的。 B. 白炽灯泡 C. 电冰箱 2.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合肥学院 2016 至 2017 学年第一 学期德语国家概况 课程考试卷系 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题目自拟) 总分 根据德语国家概况课程所介绍的内容,从...  10页 1财富值 德语国家概况 暂无评价 33页 2财富值 德语国家文化概况复习题 暂无评价 4页 2财富值 德语国家概况课复习题 4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  德语速成课后习题(1-5课)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德语速成(翟永庚2014修订版)。这是1-5课的课后习题,手打整理。可以在复习时使用,以避免遗忘重点句型...  德语初级期末复习练习题 1.什么是德语的动词变位?请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一语法...对不起 德语课 柳橙汁 你想喝什么 我住在柏林 欧元 我们想要结账 在哪个国家?...当前位置: >>
从历史发展和现状看德语发展的若干趋势
从历史发展和现状看 德语发展的若干趋势姓名: 学号: 专业: 导师:HerrWitz U 德语语言文学华中科技大学 2013 年 4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摘要德语自古日耳曼语发源而来。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一体化,人 们萌发了“语言经济化”的意识,德语发展日益加快。标准德语、奥地利德语和瑞 士德语在未来不会统一。德语和英语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在未来,德语的格会 进一步简化,虚拟式会发生变化。新词将会大量出现,破框现象将日益普遍。在英 语的影响之下德语将会越来越像英语。屈折语终将发展为分析语。关键词:德语、语言经济化、格、破框现象、屈折语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InhaltsangabeDie deutsche Sprache entstand in Proto-Germanisch. Zum gegenw?rtigen Zeitpunkt haben Menschen das Bewusstsein für ,,Sprach?konomie” wegen der technische Entwicklung und Globalisierung entwickelt, somit wird die deutsche Sprache immer schneller entwickeln. Hochdeutsch, ?sterreiche Deutsch und schweize Deutsch werden in Zukunft nicht vereint werden. Deutsche Sprache und englische Sprache haben ganz unterschiedliche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ie Kasus der deutsche Sprache werden weiter vereinfacht werden und der Konjunktiv wird ?ndern. Enorme Neuw?rter werden entstehen und Ausklammerung wird immer weiterverbreitet. Dank des Einfluss von der englische Sprache wird der Unterschied zwischen Deutsch und Englisch immer kleiner. Flektierende Sprachen werden schlie?lich in analytische Sprachen ver?ndern.Schlüsselw?rter: Schlüsselwdeutsche S ASprach?Kflektierende Sprache.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目 录摘要....................................................................................................................................... I 1. 引言................................................................................................................................. 1 2. 德语的历史发展 ............................................................................................................. 2 2.1 发展的几点总结........................................................................................................... 3 2.2 发展的推动力:内因和外因........................................................................................ 5 3. 德语语言的现状............................................................................................................. 7 4. 德语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 9 4.1 格的简化....................................................................................................................... 9 4.2 虚拟式的变化............................................................................................................. 10 4.3 新词的出现及缩写的增多......................................................................................... 11 4.4 破框现象的普遍化..................................................................................................... 12 4.5 其它句式方面的变化................................................................................................. 14 4.6 向英语的趋近化......................................................................................................... 15 5. 总结............................................................................................................................... 19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1. 引言德语属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语支,是全球 1 亿多人使用的母语。古日耳曼语历经 数千年发展,于 500 年左右开始形成德语,而后由马丁路德借圣经翻译而形成了德 语标准共同语。随后,在一代代语言大师、文学巨匠的修正改良下,成就了今天由 高地德语发展而来的标准德语。德语是当今世界一门重要的科技语言,众多的文学、 艺术以及哲学著作也以德语写就。 “德语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在欧洲常作为 第二外语教学)之一。在欧洲德语的应用仅次于英语的应用,并作为次于英语外的 第二官方语言,目前在欧洲近 1 亿多人在使用德语。 ”1作为一门语言,德语并非一成不变。从历史上看,伴随着德意志的历史,德语 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已经经历过一千五百年的演化,期间语法,句法,词法上大大 小小的变动数不胜数。通过研究德语演变史中的一些特征,以德语为官方语言国家 的德语现状,以及现今德语中出现的不同于以往的现象,我们可以窥得德语未来发 展趋势之一斑。基于对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能得出结论:德语未来会 在向繁荣的方向发展,抑或是将要逐渐消亡;同时能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德语以及德 意志文化。 本文对德语的历史发展以及发展趋势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德语与英语的 发展进行了比较,由此得出了德语发展的一系列趋势,其中有些是在历史上出现过 的,例如格的简化,外来语的涌入等;而另外一部分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向英语的 趋近。1“德语”词条,参见 /view/9334.htm(2013 年 4 月 9 日)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2. 德语的历史发展众所周知,德语起源于古日耳曼语共同语(Proto-Germanisch),而古日耳曼语 又起源于古印欧语(Proto-Indoeurop?isch)。日耳曼语在约公元前 2000 年从古印欧 语中分化出来。此后因躲避自然灾害,日耳曼民族开始迁徙。由于地处欧洲中部, 德国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侵略,同时德语也始终受到外来语的影响。莱茵 河流域的凯尔特人在公元前 600 年左右被日耳曼人征服,自此日耳曼语被带入了这 一地区,开始受到凯尔特语影响而逐渐发展。 在德意志的日耳曼诸部落最终形成了德语发展成一门独立语言的基础。在此期 间内古德语完成了高地德语子音推移,开始从日耳曼共同语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独 立语言。一般意义上认为公元 650 年-1050 年为古高地德语(Althochdeutsch)时期。 此后日耳曼人向南推进至多瑙河流域,接触到了罗马文化,德语开始受拉丁语的影 响。此后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传入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甚至将拉丁语作 为官方语言,这使得拉丁语对德语的影响加大。拉丁语作为对德语影响最大的语言, 德语开始用拉丁字母代替如尼字母(Runisch)拼写,并吸收了相当多的拉丁语词,如 das Pferd (马) ,die Stra?e(道路),der Schlüssel(钥匙) 。至今德语中任然 有从拉丁语中吸收过来的词缀,如表示“主义”的后缀-ismus,der Konfuzianismus (儒家) ,der Idealismus(理想主义) ,der Kommunismus(共产主义) 。 公元 1050 年-1350 年被认为是中高地德语(Mittelhochdeutsch)时期。 到中世纪 时期,大约自 12 世纪始,德国受到法国的骑士文化、上流社会之风影响,人们逐渐 将法国文化视作高雅的象征,法语一时间备受推崇。这一时期德语中出现了一些法 语词,以及法语化的德语词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比如das Parfüm(香水) ,frisieren (理发)等等。这段时期内德语文化不再只被教堂所掌控,骑士阶层和下层贵族开 始将其世俗化,创造了一系列文学作品。 此后 1350 年-1650 年为早期近代德语(Frühneuhochdeutsch)时期。这一时期对 德语发展相当重要的历史事件是,16 世纪马丁路德将圣经从拉丁语翻译为德语,以 此为标志德语开始形成了统一的书面共同语。1618 年爆发了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朝为争夺欧洲霸权的三十年战争,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的溃败收场。这场战争大大 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摧残了德国人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德语因而不可避免 地又一次受到了法语的影响, 本次法语的入侵一直延续到 1814 年拿破仑战败才结束。 同时,德语进入了 1650 年-1900 年的近代高地德语时期(Neuhochdeutsch),在 这段时间内德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批文学巨匠用德语进行文学创作,在世界文 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德语在虽然是在慢慢地走上统一的道路,但是随着普奥 战争的爆发,奥地利被驱逐出德意志,德国德语与奥地利德语开始分道扬镳。值得 注意的是,英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逐渐成为欧洲第一大资本主 义强国,德语开始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因为同属日耳曼语支,这种亲缘关系使得来 自英语的影响对德国人来说显得更容易接受。到了 20 世纪,德语进入现代德语 (Gegenwartssprache)时期,而美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语作为美国文化 的一部分在世界上众多地区备受亲睐。美英两国对德国短期占领及战后马歇尔计划 的实施使得英语在德国的影响愈发加大,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并且会延续 到可以预见的数十年之后。2.1 德语发展的几点总结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总体而言德语在过去的千年内已表现出其屈折语特征弱化 的过程。所谓屈折语,是综合语的一种,其特征是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这种丰富 的词形变化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语言的格系统。语法格是名词或代名词因语义角色不 同而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具体分为变格和变位。前者指名词,代词,冠词等在句 子中为了实现特定的语法功能而产生的词形变化;后者特指动词根据人称,数,性, 时态,体,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词形变化。格系统的存在使得句子中几乎不需要介词 就能说明不同的角色(动作的施加者或承受者等),如此一来表义更加准确的同时还 保证论语序的灵活性。 古印欧语具有 8 个语法格, 即主格(Nominativ), 宾格(Akkusativ), 与格(Dativ), 属格(Genitiv),夺格(Ablativ),工具格(Instrumental),方位格(Lokativ),呼格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Vokativ)等;在日尔曼语发展到晚期,德语开始成为独立语言时,普遍认为当时存 在 6 个格,即主格,宾格,与格,属格,工具格,呼格;发展到了近代,保留下来 的只有 4 个格:主格,宾格,与格,属格,分别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第一格,第四格, 第三格,第二格。德语在漫长的发展中消失的格并非弃之不用,而是通过介词格 (Praepositionalkasus,或者说介词宾语)代替了。与之相对的用法称之为纯粹格 (reiner Kasus,或依据各自的格不同称为二格宾语,四格宾语) ,是把词以每格特 定的变格方式进行词形变化,而介词格则是通过介词辅以其他格的变格来表达与纯 粹格相同的意义。例如: Heute f?hrt Hans nach Hamburg. 这里采用介词 nach+四格宾语,表达了与方位格同样的意义。 又如: Mit seinem Auto f?hrt Hans nach Hamburg. 这里用用介词 mit+三格宾语表达与工具格同样的意义。 至于名词本身的变格,只有少部分保留到现代。现代德语中的阳性名词弱变化 现象如第三格词尾-e,第二格词尾-s 均为古代名词变格的遗存。古代的名词对于各 语法格均有各自变格规则,类似的语法现象在古英语,拉丁语中也可以见到。而时 至今日,承担格标志的责任也从名词本身转移到了名词之前的冠词,形容词等之上。 除了格系统的弱化意外,词根据性与数的变化得以保留。 处于欧洲中部的地理位置使得德国常年处于战争,从而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严谨 的性格,同样的严谨也反应在语言上。德语的格系统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失了 一部分,但是又发展出了特有的语法现象,即框架结构。但凡语言的发展,往往都 是先从口语开始,逐渐影响至书面语言,从而带动整个语言的发展。框架结构早在 11 至 16 世纪的中古高地德语时期就已发展为德语口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后来逐渐 发展成为书面语言的规范。我认为,框架结构的出现是作为格系统退化的一种补偿 手段,即通过限定语序,来约束句子成分,使句子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最大程度上 消除歧义。其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向将在后文阐述。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此外,德语的发展还始终伴随着外来语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前文已大致介绍, 而来自英语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将在后文阐述。其他内容如高地德语子音推移等在 此不再介绍。2.2 发展的推动力:内因和外因这里所谓内因 ,指的是语言不受其他外部条件影响,仅仅在本国文化的主导下 语言发生的演变,在德语的情况里如语法格的简化、框架结构的形成等,罗伯特? 迪克森在《语言兴衰论》中称之为“语言内部动力” 。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相比从前大大加快,由此产生了当代人的一个观点,即追求效率。 放在语言里面就是追求语言的表达效率,人们倾向于用更短的句子表达更多的内容, 也即所谓的“语言经济化(Sprach?konomie)” 。这种倾向在德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代德语的发展趋势往往都与“语言经济化”有一定关联。与内因对应的外因,指 的是一门语言在外部作用如外来语作用下导致的语言演变,在《语言兴衰论》中为 “接触引起的变化”3。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德语演化史,很大一部分是外来语对德 语的影响史。除去拉丁语对德语的影响较深,包括外来词和愈发句法等方面外,法 语和英语的影响大都限于外来词和一些构词方法。当然英语的影响到今天还在延续 并不断加强,对德语语法句法的影响也开始初现端倪,这部分影响将在后文阐述。 拉丁语对德语句法的影响在于,德语借鉴了拉丁语各从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使得 自身的句子结构日趋复杂。当然这种复杂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提高了语言表 义的严谨性。同时在文艺复兴时期,德语仿造拉丁语创造了自己的被动态用法。这 些来自拉丁语的用法并未随时间消逝,而是留存到了现代并成为了德语严谨特性的 一大标志。 在内因之下我认为语言的发展有主动式与被动式之分。所谓主动式发展指的是 语言自身自然的演变,而被动式发展指的是语言使用的客体规范反作用于主体而引22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11 页。 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11 页。 5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发的演变,这两种演变都从属于前文提到的内因,与外来语无关。例如,英语的发 展就是由这两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英语作为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中的一个分支, 原本是一种典型的屈折语,古英语也曾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发展到近 现代已逐渐消失。可以说,英语正在从屈折语向分析语的方向上逐步演变。虽然我 们依旧能从当代英语中察觉出主格、宾格、属格,但是格的概念亦已退出了英语的 语法。当代英语的表义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其语序的,而非格的变化。其性、数、格 较之德语,除了格的退化,还有词性的消失,而仅保留了数的变化。追溯其原因, 我推测这种屈折语向分析语演化的原因一方面与诺曼征服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与英 国在海外的殖民历史有关。1066 年法语随着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国的征服而进入英 国。在当时,法语可谓是进化程度最高的语言,当时就已经具有向分析语发展的倾 向,这种倾向在进入英国后也开始影响英语。而后英国在 1588 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 队以后,国力日渐增强。此后在欧洲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后,英国一 跃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在北美、远东等地拥有众多殖民地。文化殖民作为 经济殖民的一种辅助手段也在殖民地实行,然而英语的传播在殖民地受到了一些阻 碍。古英语复杂的性、数、格变化使得这种语言不易为殖民地民众所采用。在这种 情况下英语的简化便有意或无意地发生了。有意有可能是官方对语言进行的改造, 无意有可能是当地民众对语言的无用,以讹传讹最终影响到语言的主导变体造成的 简化。总之历经数百年的变化造成的结果就是,虽然英语中性、数、格的概念大大 简化(或者说是弱化),语法上看似简单了许多,实际上变得非常依赖语序。例如: The hunter kills the tiger. 与 The tiger kills the hunter. 表义完全相反;而同样的句子在德语中为: Der J?ger t?tet den Tiger. 与 Den Tiger t?tet der J?ger. 表义完全相同。 英语从一门“难入门,易精通”的典型屈折语,变化成了“易入门,难精通” 的非典型屈折语,也可以说是屈折语和分析语之间的过渡状态。而回到德语,我们 发现德语依然保留有严谨的性、数、格概念和丰富的变格变位规则,依然是一门典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型的屈折语。纵观现代英语,德语,法语,英语的进化程度最高,法语次之,德语 再次。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3. 德语语言的现状德语因在一个以上国家通行而作为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官方语言,并且在不同地 区有各自的语言规范,而被归入多元文化中心语言(plurizentrische Sprache)。 标准德语的发展是以中部德语(Mitteldeutsch)为基础的,而奥地利、瑞士的德 语方言属于上德语(Oberdeutsch)。现代意义上的高地德语(Hochdeutsch)指的是包 括标准德语在内的各地通行的德语方言,而狭义上的理解是,高地德语即为标准德 语。相较之下,低地德语(Plattdeutsch)主要通行于德国北部以及荷兰(语言学家认 为荷兰语是低地德语的一支)。低地德语与高地德语相比,更接近古代英语。随着北 汉萨联盟(Hanse)的强盛,低地德语一度有推广开来的趋势,而在汉萨联盟衰败后 低地德语的使用空间开始萎缩。近代以来,随着高地德语的推行,低地德语也仅仅 局限在北德诸地作为一门方言使用。 德国德语作为德语的主导变体,在德语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我们一 般所学习的德语,便是通行于德国的标准德语,在这里不再多说。 奥地利德语是德语在奥地利的一种区域性变体。由于奥地利与巴伐利亚接壤, 通常认为奥地利德语与巴伐利亚方言有诸多相通之处。奥地利从中世纪开始首先使 用的是古代德语,随后演变为中古德语,而奥地利德语的书面语言与德国一样起源 于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在奥地利彻底退出德意志以及奥匈帝国形成后,奥地利德 语开始制定自己的语言规范,此时的奥地利德语以高地德语巴伐利亚语为基础。奥 地利德语与德国德语相比“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如语音方面的词重音和发音;词法 方面的词形和构词法;句法方面的介词使用和词序以及不同词汇和词义等” 。当代 的奥地利德语保留了自己的独立性,有与标准德语渐行渐远的趋势。 而在瑞士,德语是其四种官方语言之一,其他三种分别是法语、意大利语以及 列托罗马语。瑞士德语区所使用的瑞士德语溯其源头,为阿勒曼尼语。瑞士德语的 书面语言与标准德语基本相同,而其口头语言有多种方言,更接近于中古德语。通 行于瑞士德语区的折中后的语言,称为“标准阿勒曼尼语” 。同奥地利与巴伐利亚的44付纯华, 《德国德语, 奥地利德语和瑞士德语的区别》《神州》 , ,2012 年第 25 期,第 75 页。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关系类似,瑞士位于德国西南部,与巴符州接壤,因为与德国南部诸方言如施瓦本 方言有共同之处。同标准德语相比,瑞士德语显得更为口语化,少从句,破框现象 普遍。值得注意的是,瑞士德语在公众场合如学校、电视节目等的使用频率已逐步 上升,大有替代标准德语的趋势。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综观德语的主导变体和几种区域变体,标准德语 发展程度最高,奥地利德语次之,瑞士德语再次。低地德语作为在北德使用的一种 德语方言,其生存空间正随着标准德语的推广而越来越小。从大的方面看,德国德 语、奥地利德语以及瑞士德语在可预见的数十年之内不但不会重新融合为“统一的 德语” ,而且将会各自保持发展的独立性,保存本国语言的纯洁性,可以说三者之间 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另外在这里谈谈青少年用语的一些特征。青少年作为语言使用的一个特殊团体, 是语言的下一代继承者,因而通过对青少年用语的观察,我们能从中获取一些有助 于分析德语发展趋势的信息。不过多数时候青少年用语的特色出自于自身的创造, 而这种创造往往也只适用于特定的年龄段。总体而言,青少年用语特点如下: 1.通过改造已有德语词汇(改写,缩写,增加新词义等),创造带有自身特色的 词汇,如:mia=mir, n8=nacht, doll=toll 2.句子成分省略(省略介词,助动词等),如:Ich war Kneipe. 3.直接引用英文(俚语)单词或英文短句,如:awesome, weird, see ya, boring 等等。 这些特色的德语用法往往只在青少年之间使用,是代表德国年轻人的一个符号。 这些用法一方面是青少年为突出自己独立性与唯一性的创造,另一方面也是在大众 传媒的影响下形成的语言偏好。 “青少年是对社会变化相对敏感的人群,他们的语言 的变化往往能折射出某些社会的变化。 总而言之,青少年用语是属于某一特定年龄 ” 段人群的语言使用偏好,不会影响到德语发展的方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青 少年对英语词汇的频繁使用直接反应了现今英语对德语影响力之大。55周iD, 《浅谈当代德语中的青少年用语》《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2012 年第 8 期,第 78 页。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4. 德语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4.1 格的简化当代德语已经出现了将属格的纯粹格表达(二格宾语)用介词格(介词宾语)替代 表达的趋势。第二格作为德语中唯一标记事物特性及所属关系的定语格,其消亡直 接反应在德语句子的名词定语中。依据属格在定语中的不同功能,可将所表达的关 系分为物主关系,隶属关系,属性关系,比喻关系,根源关系。 典型的表达物主关 系的用法如 das Buch meines Bruders。而现今的趋势在于,用 von 来表达上述关系, 上例可改写为 das Buch von meinem Bruder。这种采用介词格替换表达的现象尤其 在口语中多见,较之纯粹格表达其优点在于,采用第二格时若名词前无二格符号如 冠词,形容词,物主代词等,会使人难以理解,易与一格四格混淆,用介词表达相 互关系一目了然;同时,采用介词格能有效规避歧义(因为二格名词难以判断是动作 的施予者还是承受者), 例如 der Besuch einer Freundin 可有两种理解, der Besuch 而 von einer Freundin 则仅有一种理解。 除去用介词宾语替代二格宾语以外,还有用词组替代表达相互关系的用法例如 die Strahlung der Kern 用 Kernstrahlung 替代,这也是德语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将 在 后 文 详 述 。 原 本 要 求 接 二 格 的 介 词 如 angesichts(angesichts des Hintergrund),而有的介词的用法开始不那么严格,如 statt,wegen 等,在口语中 已可直接搭配第三格。Bastian Sick 在《Der Dativ ist dem Genitiv sein Tod》 中指出“wegen dir”这种用法随着大众传媒的传播而逐渐被接受,而与之相反其正 确形式“deinetwegen”却日渐显得生僻了。7 6实际上这种趋势不仅仅存在于第二格,第三格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表达同 样的意思有如下的例子: Er schreibt mir einen Brief. 与 Er schreibt an mich einen Brief.6 7李文哲, 《试谈正在消亡的德语二格》《外语教学》 , ,1981 年第 2 期,第 13 页。 Bastian Sick, Der Dativ ist dem Genitiv sein Tod, Kiepenheuer & Witsch, 2004,s.3.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在口语中,后者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三格宾语使用频率的降低原 因还在于,第四格直接宾语通过动词替换而替代原本的第三格间接宾语表达(例如用 die Frage beantworten 替代 der Frage antworten),甚至有时直接用第四格直接宾 语替代第三格间接宾语而动词不作修改。或者说,现在直接支配第四格的动词正在 增多,其构成方式为支配三格的动词加上前缀 be-变为可及物动词,如 dachen 变为 bedachen。 此外,第二格与第三格特征词尾-e 和-s 正在逐渐消失,例如 im Jahr 2012 逐 步 替 代 im Jahre 2012 , die Kunst des Biedermeier 替 代 die Kunst des Biedermeiers。由此可预见,除去名词前的格符号如冠词等仍有变格现象,名词本 身将不再有任何变格。 虽然目前关于第二格是否会消失仍有争论,但是目前的趋势是第二格终将消失。 而其后第三格的使用频率将会大大减少,也许有一天也会消失。4.2 虚拟式的变化第二虚拟式由动词过去时演变而来,由过去时词干+虚拟式人称词尾构成。 规则 动词的第二虚拟式形式与直陈式过去时完全相同。而第二虚拟式在当代德语的应用 中,用 würde+动词不定式构成的虚拟式的使用日益频繁;而相较之下,动词过去时 虚拟式则应用得越来越少,如用“Er würde kommen.”替代“Er k?me.” 。这种采用 条件式的替代用法的原因可能在于: 1. 动词的第二虚拟式与直陈式过去时词尾一致难以区别; 2. 强变化动词的第二虚拟式十分不规则而令德语学习者(甚至是作为母语使用 者)难以掌握; 3. 有些动词的第二虚拟式发音易与其它动词直陈式相混淆, g?ben 与 geben。 如 由此,用一个统一的 würde+动词不定式可以使形式显得更一致,且 würde 作为第二 虚拟式的标志更为直观。88王宽信, 《试论现代德语的发展趋势》《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9 年第 5 期,第 15 页。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而另一方面,原本由动词现在时演变而来,即以现在时词干+虚拟式人称词尾构 成的第一虚拟式,其使用频率也大大降低。即便是用语间接引语时,第一虚拟式的 这一功能也在逐渐被由过去时演变而来的第二虚拟式所取代。例如,用“Sie sagte, sie k?me morgen.”替代“Sie sagte, sie komme morgen.” 。当然有时也有直接用 条件式替换的情况。而过去这种用法只有在第一虚拟式与直陈式相同而无法区别时 才被认可。4.3 新词的出现及缩写的增多“在整个语法系统中,相对于语音,句法以及语法方面,词汇的变化是最大的 同时它是最具时效性的。 9新词往往不只以同样的方法出现,有的是将已有的词进行 ” 复合形成新词,有的是直接从英语等外来语中引入,也有的是将外来词进行德语化 改造后使用,等等。 将已有的词进行复合形成新词本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构词方法,即将不同的概 念合成一个概念。从前的德语复合词往往是由两个词复合而成,如 Landwirtschaft 就是由 Land 和 Wirtschaft 复合而成;而当代以来的趋势是,在已有的复合词之上 进一步复合,以至于产生三个四个或更多词的复合,例如 Personenkraftwagen, Gleichstromverst?rkung 等等。所以德语以其单词之长而享有盛名,到未来,单词 可能会越来越长(不只是名词,还有相当一部分形容词),而这些单词往往涉及某一 专业领域,如科技,医疗等领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如下: 1.科技的发展导致从未有过的概念产生,只能依据构词规则创造新词。 “当语言 中现有的词汇已不能满足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思想进行命名的需要时, 为了使人们的语言交际和思维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新词(包括新的词义)的大量产生 就成为必然。 ; ”109周亚云, 《浅谈当代德语发展的新趋势――从词汇学及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青年文学家》 , ,2011 年 第 1 期,第 113 页。10汤湘, 《论德语新词产生的原因及其方法》《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10 月,第 96 页。 , 》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2.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既有的专业词汇“大众化”而 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例如 eine lange Leitung haben 指的是人反应慢,其中 Leitung(导线)是电气专业词汇; 3.语言的接触将带来外来词的涌入。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下,德语与包括英语, 法语,汉语在内的众多语言的交流借鉴也越来越频繁; 4.这类新构成的词可以省略一些从句(因为有些复合词本身就隐含定语从句的 含义),符合“语言经济化”原则。 直接引入的外来词和外来词进行的德语化已屡见不鲜。这一部分涉及大众生活 方面的词汇前者例如 das Hobby, der Manager 等;后者例如 das Handy, jobben 等。 这些大都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在当代德语中占据了相当的席位,有时表达相同的意 义人们更倾向于用英语词汇而非本土词汇, 如用 das Hobby 而不用 der Liebhaberei, 用 der Manager 而不用 der Gesch?ftsführer,用 Office Lady 而不用 Bürokauffrau 等等。以上这些现象足以证明英语对德语影响力之大。 同时,由于前文提到的单词过长的问题,德语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缩略语。这 种 由 书 面 语 言 发 展 出 的 表 达 习 惯 已 逐 渐 进 入 到 口 语 表 达 中 , 如 ZDF(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PKW(Personenkraftwagen)等。 此外,一些新词的产生有可能导致词性的不确定。当然用传统复合方法构成的 新词很容易判断其词性, 而新出现的产品名之类的词性不那么好判断。 例如, Bastian Sick 在“Krieg der Geschlechter”一文中提到的 Nutella(一种榛子酱),其究竟 应该是 das Nutella 还是 die Nutella 仍有争议。 这种词性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发展 至其他德语名词,依旧无法预知。114.4 破框现象的普遍化说到破框现象就得先弄清楚框架结构。在德语句子中,动词构成的谓语作为句 子的核心而存在,句子的其他成分围绕谓语而排列。在直陈式中谓语动词总是处于11Bastian Sick, Der Dativ ist dem Genitiv sein Tod, Kiepenheuer & Witsch, 2004,s.5.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第二位; 当谓语为可分动词或助动词与动词不定式等时, 将可变部分(可分动词词干, 助动词等)置于句中第二位,不变部分(可分动词前缀,第二分词等)置于句末,这就 是一种最常见的动词性句框。 其中可分动词+前缀的情况具体例如: Hans stellt sich vor. 助动词+动词的情况具体例如: Ich werde morgen früh aufstehen. Sie hat die Aufgabe fertig gemacht.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用法开始显得跟不上时代了,取而代之的是破框现 象日益普遍。破框现象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将原本位于句框中间的成分提出框外 后置,从而使原有的句框被缩短。例如原句应为: Morgen 以及 Morgen hat Maria früh wegen der wichtige Konferenz aufgestanden. 破框后变为: Morgen 以及 Morgen hat Maria früh aufgestanden wegen der wichtige Konferenz. 框架结构的存在常常因为句框中的成分过多而使谓语动词的中心地位受到威 胁,显得头重脚轻,从而使读者或者听众一头雾水,因为“……不仅不能突出句子 重 点 , 使 读 者 兴 味 索 然 , 而 且 会 因 超 越 听 力 及 视 力 所 及 范 围 (H?rweite und Sichtweite)而造成信息遗失,导致交际失败。 ;同时因为插入从句的增多也会产 ” 生各类套叠长句而使句型非常复杂。而破框现象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优点 在于:12stehtMariafrühwegenderwichtigeKonferenzauf.stehtMariafrühaufwegenderwichtigeKonferenz.12李媛, 《德语的框架结构与破框现象及其修辞效果》《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 5 月,第 , 》 90 页。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1.当除谓语以外其它成分过多时,可使谓语及其它成分一目了然; 2.可使某一成分得到强调,或者可以对信息进行补充; 3.可以形成带有个人特色的文体风格,采用这种近似口语的表述显得更加自然。4.5 其它句式方面的变化句子正在趋向于简短化的方向发展,从句的使用频率较之以前也要少得多。同 时在从句里面, “二级从句明显减少, 关系从句占一半以上, dass 从句约占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当今的德语句子是一种松散的排列组合……” 从句的替代形式多半采 。 用名词化词组以及定语结构来表达。前者例如用 Nach der ?berlegung k?nnen Sie darüber sprechen. 替代13Nachdem Sie das Problem überlegt haben, k?nnen Sie darüber sprechen. 后者例如用 Die nichtpromovierten Wissenschaftler suchen eine Exkursion. 替代Die Wissenschaftler, die nicht promovierten haben, suchen eine Exkursion. 但是以上的从句减少的现象多见于书面语言中,口语中从句依旧占据主导。因 为往往从句能表达出较强的逻辑关系,而在并列句中这种逻辑关系被减弱,而需要 读者或听众自行揣摩。 此外,功能动词结构(Funktionsverfügung)开始在德语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 这种结构看上去好像并不符合语言经济化的原则,但是由于这类用法侧重动作的过 程,比单个动词更具有表现力,因而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例如 用 den Schlussstrich ziehen 替代 schlie?en(结束) 用 zur Entscheidung bringen 替代 entscheiden(决定) 我们知道,德语从其形成期开始就一直受到拉丁语的影响, “在拉丁语影响下, 德语的句法更加清晰,准确……以拉丁语修辞为榜样,德语形成了自己的严格区分13陈杭柱, 《当代德语语法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7 年第 4 期,第 30 页。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的从句连词体系,这也是德语成为教育语言的本质标志” 。14从日耳曼共同语到古德语,再到现代德语,德语的句法似乎是在从简单到复杂, 现在有再向简单发展之势。这个问题就好象英语和德语的未来发展一样:两者都发 源于日耳曼共同语,却在现代分化得迥然相异,而似乎又有在将来逐步走近的趋势。4.6 向英语的趋近化向英语的趋近化是说,在当前美国文化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所有语言 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美式)英语的影响。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最近几十年显著加快, 各地居民往来联络,商业贸易,缔结条约也往往是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作为同属日 耳曼语族的德语,自然会受到来自英语的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德语中英语外来词显著增多,例如:Rock and Roll,Club 等; 2.日常用语使用英语短句,例如:Sorry,Do it yourself 等; 3.格方面的弱化,如介词宾语替代二格宾语等; 4.句式方面的变化(带有美式风格的短句,不过不一定与英语影响直接相关,有 可能是 “语言经济化” 观点导致), 例如从句的减少, 更倾向于用多个主谓宾结构(SVO) 的简单句而非复杂的长句表达同样的内容,如用 Der Apfel sieht ganz frisch aus. Er schmeckt mir sehr gut. Der Apfel, der ganz frisch aussieht, schmeckt mir sehr gut. 等等。 而德语现今受英语影响的原因又是什么?前文所说的同属西日耳曼语支只是一 个次要的因素。影响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同属西日耳曼语支只是反应了心理上的接 受程度,而并不能解释影响存在的原因。 英语对德语的影响来自于这两种语言的接触。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这种 接触就开始逐渐增强。到今天,因为德国与美国英国的外交贸易等往来使得语言的 接触更为频繁,英语的影响空前加大。罗伯特?迪克森在《语言兴衰论》中提出,14替代杨文革, 《外来语对德语的影响》《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0 年 3 月,第 50 页。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产生语言借用(即我们这里所说的“影响”)的两个条件分别为“优势地位”和“复 杂性” 在我们这个具体的情况中可分别作如下说明: 。 优势地位: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英语的地位高于德语,这是由国家的殖民 历史,科技发展等因素决定的。世界范围内英语的使用者比德语使用者要多得多。 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在德国――这个德语主场的语言社群之内,甚 至出现了英语与德语地位相等的情况。由此一来便导致了德国的双语现象,现代的 德国年轻人大多会同时说德语和英语。 “……如果 X 语的地位特高(譬如是统治阶级 使用的,或用于传播文化),那么另一个 Y 语的使用者就需要学一点儿 X 以提高竞争 力,但使用 X 语的人则无须会讲,甚至不用听懂 Y。在这种情况下,Y 会变得越来越 像 X……”16 15复杂性:在这一方面,我们知道英语语法形态上的简化自诺曼征服而始;反观 德语,这种简化要小得多。当现代德语和英语接触时, “……如果 X 语比 Y 语更为复 杂,那么说 X 语的人就会觉得把 Y 作为第二语言来学/用,会比说 Y 语的人学 X 语来 得简单些,在这种情况下,X 会借用 Y,并且变得越来越像 Y,但 Y 则不太会向 X 的 方向变化。 17 ” 同时观察英语,法语,德语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三者都极大地受到了拉丁语的 影响――英语和德语从日耳曼共同语时期开始就受到拉丁语影响,而法语的前身本 就是拉丁语和日耳曼语融合而成。后来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与萨克森人登陆不列 颠,最终形成了英语;而留在欧洲中部的日耳曼诸部落的语言形成了德语。 影响最大的外来语 英语 法语 中世纪以前 拉丁语 拉丁语 中世纪 法语 ―― 近现代 ―― 英语15 16 17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19 页。 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19 页。 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20 页。 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德语表1拉丁语法语英语英语,法语,德语受外来语影响情况英语在诺曼征服后受到法语影响,罗曼语族的特征开始在英语中和日耳曼语族 的特征融合。由于法国在中世纪时的强盛,德语受到了一部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 始终比被法语完全占领的英语要小。 “……英语词库中来自罗曼语族的词汇可能使用 得越来越多,逐渐取代了来自日耳曼语族的词汇……” 这样一来恰好出现了这种情 况,即德语和法语分别代表日耳曼语族和罗曼语族处于天平的两端,而英语恰好处 在中间。到了近现代,先是英国后是美国的强大,英语的影响开始从天平中央向两 端辐射。18图1天平的比喻语言的影响是双向的,当双方地位相同时,这种影响处于平衡。值得注意的是, 但凡一个国家强盛,其语言也会向其周围的其他语言施加影响,迫使对方向自己移 动,例如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然后是美国。当然, 假如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曾失败的话,德语也会处于这种主导地位,那样以来 说不定就会有英语向德语趋近,格的复兴之类现象了。但是历史没有这样的假设, 事实就是,德语在不停向英语的方向移动。在当今这种全球一体化,网络触手可及 的背景下,趋近速度还会越来越快。18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45 页。 1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由此人们开始忧心忡忡,德语是否会经历一个退化过程而回到一个如同瑞士那 样的地域性方言上去?在家人朋友之间使用德语,而在各类正式场合使用英语的现 象在德国也不算什么新鲜事(这不由得让人想到数百年前如出一辙的情形:法语在上 层社会中通行,而德语只是贩夫走卒的语言)。虽然目前德语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语 言之一,但是单单在欧盟范围内看,只有 32%的居民说德语;反观英语,38%的居民 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而掌握,这还没有把以英语为母语者算入其中。Karl-Heinz G?ttert 在“Englisch als neues Latein-Warum die deutsche Sprache überleben wird”中指出,未来的世界是多语化的世界,未来的德国是双语化的德国。随着各 类语言规范的出台, 德语将能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德语会在语言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然而会在存活的同时受到英语的影响,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1919Englisch als neues Latein-Warum die deutsche Sprache überleben wird, 参见http://www.welt.de/debatte/kommentare/article6719247/Warum-die-deutsche-Sprache-ueberleben-wird.html(2013 年 4 月 9 日) 1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5. 总结按照罗伯特?迪克森提出的“裂变-聚变”理论,德语从日耳曼共同语时期一直 发展到近代,似乎总是处于裂变期,而不曾经历聚变。先是日耳曼人的迁徙,然后 是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使得裂变期一致保持到现代。在这一期间内, “人类和语 言经历激烈的扩张和分裂” ,德语得到快速的发展。而观测未来的趋势,欧洲格局相 对稳定,德国似乎要迎来一段较长时间的聚变期。 “语言的聚合演变终将会令原本的 亲属关系……变得界限模糊” ,这有可能是英语和德语的命运。20有趣的是,从拉丁语发源而来的法语作为在中世纪时进化程度最高的语言,在 诺曼征服后开始影响英语;后来反倒是英语成为了进化程度最高的语言,而英语又 开始影响德语;到未来会不会是德语的进化程度最高呢?图2表盘理论当一个国家强盛时,不仅会影响其周边的语言,其自身的语言也会在此期间内 快速发展。语言与文明似乎都有类似于动物界“晚成雏(猛禽的雏鸟反而更为脆弱)” 的现象,若是一种语言前期发展缓慢(类似于雏鸟阶段),其后期必然会得到较大的 发展。根据对英语,法语,德语的观察,我们能够发现,这种发展无一例外是朝着 分析语的方向。按照语言发展的“表盘理论”的描述,语言大致分为三类即分析语,20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60 页。 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黏着语和屈折语, 这三类语言位于表盘上不同的三个点。 “如果语言类型像一只表盘, 4 点钟位置是孤立语,8 点钟位置是黏着语,12 点钟位置是融合语,这样就可以对不 同语系中现在正发生的变化进行描述。 21语言总有相似的轨迹,即从屈折语到分析 ” 语,再到黏着语,最终回到屈折语。因而语言本就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其发展 也无所谓进化与退化。英语和德语几乎同时从表盘上属于屈折语的那一点开始前进, 尽管也许英语的演化速度更快;但当它快到一定程度足够把德语甩掉一圈的时候― ―两种语言又会具有相同的特性了。21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 月,第 36 页。 2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 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 老师―陈圣芳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 修改和改进。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 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 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 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理论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 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 和指正!2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参考文献1. 魏笑阳.德语史话[J].德语学习. 2012(01) 2. 汤 湘 . 论德 语新 词产 生的原 因及 其方法 [J]. 同济大 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 3. 周iD.浅谈当代德语中的青少年用语[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周亚云.浅谈当代德语发展的新趋势――从词汇学及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J]. 青年文学家. . 王静.奥地利德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6. 李媛.德语的框架结构与破框现象及其修辞效果[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 7. 刘明.低地德语一瞥――低地法兰克语[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 綦甲福.英语外来词对德语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9. 郝雁南.从语言史上看英语与德语的关系[J]. 版) . 2002 10. 张 威 廉 . 漫谈 现代 德语的 特 征及发 展趋 向 [J]. 外国语 ( 上海外 国语学院学 报) .. 吴 佑 曾 . 论 现 代 德 语 发 展 的 特 点 及 德 语 与 英 语 的 趋 近 [J]. 译 .1994(3) 12. 付纯华.德国德语,奥地利德语和瑞士德语的区别[J]. 神州. . 李文哲.试谈正在消亡的德语二格[J]. 外语教学 . 1981 上海科技翻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4. 陈慧.德语中第二格的替代表达[J]. 德语学习 .. 顾 盛 卿 . 瑞 士 德 语 的 历 史 变 迁 和 现 状 [J]. 报) .. 王楠.简论德语框架结构[J]. 管理学家. . 本锋.小议德语的框架结构及破框现象[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7)23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18. 杨文革.外来语对德语的影响[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罗伯特?迪克森. 语言兴衰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0. 王京平. 德语语言学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1. 陈杭柱. 语言简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2. Bastian Sick. Der Dativ ist dem Genitiv sein Tod [M].Verlag Kiepenheuer & Witsch.K?ln. 2004 23. Kail-Heinz G?ttert. Englisch als das neues Latein: Warum die deutschen Sprache überleben wird. 参见: http://www.welt.de/debatte/kommentare/article6719247/Warum-die-deutscheSprache-ueberleben-wird.html 24. Lena Lundin. Zu einigen Entwicklungstendenzen im heutigen DeutschBeobachtungen anhand der Pressesprache[J].V?XJ? UNIVERSITET. 200524
Internet_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的发展历 Internet 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Internet,中文正式译名为因特网,又叫做国际互联网。它...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 年版中国德语培训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前景分析报 告》数据及时全面、图表丰富、反映直观,在对德语培训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度 分析和...之间经济贸易、 文化交流 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中国和德国都是有着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 家...德语专业现状及就业前景... 2页 免费
德语就业...有限元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应用前景_机械/仪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有限元分析的发展趋势 “有限元”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到今天有限元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经历了三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_军事/政治_...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现实、安全等原因,部分东南亚国家...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 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 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 1.1 国内工程造价管理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一直沿用着前苏联模式-基本...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现象看本质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状 况、未来趋势以...所谓纪录片 的题材, 就是创作者从客观现实或历史...本文主要从我国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环境,存在 的问题, 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三个方面, 探讨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提出电子商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我们不断...英语的现状和未来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英语...在国际外交领域取代了法语,在科技领域取代了 德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比例将从上个世纪中叶 ...温度传感器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16], 在蓬勃发展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推动下...智能温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J]. 电子技术应用,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概况德语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