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辩论赛规则中每次觉得自己这方表现的特别好,肯定

读书好为什么处多辩论赛,正方
辩论赛,论文、演讲稿……都不要!!
09-10-12 &匿名提问
下面我将就前面正方观点作深入论述,同时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 首先,我方认为读书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说读书之用大于天,不读书绝对不行。那么读书的作用究竟有些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1. 读书可以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 从小的方面讲,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让我们做高尚的人。正是因为这里一点,古人说“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孔子说“一日不读书便觉满身污垢”、哲人说“书籍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从大的方面讲,读书可以治国平天下。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因勤奋读书而有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成就霸业;人民总理周恩来发宏志“为中华只崛起而读书”;无数名家大师皆是“读书破万卷”。 由此可见,读书小可修身养性,大可治国平天下。古今中外成就事业者无不以读书为快乐,无不以读书为滋养。可以说自古无不读书而人品高尚且成大事者。这么多的人都体会到读书之用,惟独对方辩友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看来还是书读少了,体会不到读书的精妙所在。 2. 读书可以获取天下信息,掌握世界动态。 书,不可不读。当今时代的书越来越普及化、多元化。传统的书籍是书、网络信息汇集成网络之书、各种媒体报刊可谓上好之书,如此众多之书收集天下信息。若想做到“书生不出门,能知道天下事”,不读书还是不行的,毕竟我们没有这么多钱财去“行万里路”。要想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想掌握世界动态,不读书就是妄谈。 3. 读书可以获取功名。 自古以来,尤其是自从有了科举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之后。读书就成了获取功名最好的途径。为什么?因为统治者知道,只有读书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是“劳心”者,只有读书人才能“治”天下之民。因此,统治者需要这样的人,客观上就是承认了读书人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4. 读书可以维持精神生命。 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自我精神的塑造。读书则是塑造人类的精神的最好手段,如果不读书,人的精神生命就会枯萎、衰竭。读书,就是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动力,用新鲜的血液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 5. 读书可以使对方辩友学习辩论技巧,掌握辩论素材。 反对辩友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其才华让凤凰佩服不已。这种才华来自于什么地方呢?回答很简单:读书!正是因为对方辩友读书了,而且读了好书,这才培养了如此卓越的才华来参加辩论。因此,读书可以使对方辩友学习辩论技巧,掌握辩论素材,让我们的辩论更有水平,更有素质!这难道不正好说明了我方观点——“读书有用”?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如果读书无用论者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我相信我能说书100、1000甚至更多的用处。但我要是问读书为什么没有用,估计对方辩友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辩(4) 我认为开卷有益,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书让我们懂得人间的七情六欲,我就是因为读书,才知道什么是七情六欲,因为读书,我知道了,士可杀,不可辱,中国所受的侮辱,让我憎恨日本,认为一定要振兴中华。难道我们要让中国衰弱,让日本任由摆布?世界名人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书,可以彻悟人生意义;读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读书,可以广济天下民众;读书,可以深入科技殿堂。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开卷读书。马克思开卷,获益甚多。他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因而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能有两个空前的伟大发现。他写资本论就读了自藏书一千余本,还到大英博物馆里看了三间房子的书。马翁得开卷之益,说也说不尽。华罗庚开卷,从小就打下了很好的数学和语文基础,曾写过几百首诗词,还写过许多散文和通俗生动的科普读物。初中毕业时,就写出数学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论文层次清楚、语言简练,精辟地指出了苏家驹教授《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的错误。 古人说,人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书是全世界人的营养品,让我们身体强壮,不断增高,意志坚强。只要注意用眼卫生,每看半个小时就看一下绿色,边看边想,不仅会不伤害眼睛, 还会让我们更加健康。所以,看书不会伤害眼睛。我们看书到正正规规的书店买,就不会思想不健康了。 我们语文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写的,因为他也喜欢读书,所以才有那么好的文采。我们玩电脑游戏,游戏中有许多字,我们要靠读书认识呀!如果不读书,就会想街上的有些乞丐,不读书,弄到最后都无家可归。 古人云:“开卷有益。”确实,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能言善辩,受人尊敬。 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杜甫所博览 过的群书不可记数,虽然许多书都被他翻烂了,翻破了,但书中的知识去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 里,在他写文章,做诗的时候,一连串的好词好句便从笔尖顺流而下,一篇篇的佳作名诗便流传 千古,被人们传诵。所以,多读一些有益的书,是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的。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就像一个文明的国度如果失去了书的文化,那么这个曾经富丽繁华的国 度便会遭受到灭亡的威胁。所以说,人是决不能离开书籍的。 开卷只有益,没有坏,不读书者不成材,读书者自成仙。所以开卷有益。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如果我们对每一本书都感兴趣,那“开卷有益”就未必有益。 现在的同学都喜欢看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书刊,有时能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进入了书中的“角色”便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便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有甚者,被书中的角色所吸引,模仿书中人物,有时甚至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为什么“开卷”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主要还是在看什么书。如果大家都去看一些不健康的或不宜身心的书,那就会害了自己。对于那些把人引入歧途的书,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这样的书虽然情节丝丝入扣,但越是好看就越使你陷得深,所以我们必须在茫茫书海里仔细寻找对自己有益的书,这样才叫真正的“开卷有益”!菲尔丁说过:“不好的书,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害了。”的确,我们应该读一本好书,叫个好朋友,它将把你带进书的殿堂! 由此看出,“开卷有益”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读“益卷”,取其精华,只有这样勤奋读书,拓宽视野,那你才能真正悟出“开卷有益”的本意,终身受益无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请根据下面三家公司的管理现状,判断它们的前途:
公司A:8点钟上班,实行打卡制
老大发现我的工资不对数,他估计少发了1000,要我明天和他一起去查工资清单,我该去吗
查看: 16241|回复: 12
辩论赛:安全生产中安全技能比安全意识更重要
阅读权限40
积分帖子主题
一键微信注册,与360万化工人共分享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周要参加公司举办的辩论赛,我方是:安全生产中安全技能比安全意识更重要。
请各位专家学者们指导指导,给点建议
能提供些论证我方观点的材料更好,呵呵
阅读权限60
积分帖子主题
本帖最后由 atlascn 于
15:14 编辑
~~~~~~~~~~~~~~~~~~~~~~~~~~~~~~~~
阅读权限60
积分帖子主题
看题目的话,正方是 意识 也是说侧重点是防范于未然,反方是 技能 侧重点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能力,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规划框架了。
PS:我粗略的看了一下2L的例子,感觉说服性不是很强,如果我是反方,我这样说:生产中安全意识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遇到突发状况,又该怎么去应对呢?我方不反对生产中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居安思危的心态下,过硬的技能是面对突发事件时有力的手段,有意识,没技能,那只是嘴上谈兵,有意识,有技能,那才是合格的生产者。所以,我方坚决人为:安全技能比安全意识更重要。
阅读权限20
积分帖子主题
我认为安全意识比技能更重要,看到工艺记录里的异常数据我能提起注意,及时汇报班长、车间,如果你认为这种核对的工作也需要技能,那我无话可说。光有技能没有意识只能临场救火而不能防患未然,试想都到事故发生的地步了,在怎么处理也是后事了。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当然对于辩论来说,本身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双方只是要把己方“意识”和“技能”的内涵和外延尽可能扩大,比如从正方来说,可以把“技能”的外延扩大,说“意识”也是“技能”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所谓草木皆施均可为剑,有了各种技能,其中就包含发现问题的技能(比如制度、程序等),所以按照程序来,就没有发现不了的问题。对于反方来说,可以把“技能”的外延缩小,说说哪些是基本技能,哪些是(正方的)高级技能,否则没有任何技能也不可能上岗操作。然后把什么技能都往上岗能力上去堆,那剩下了的是什么呢?无法用上岗证考试来考核的,只有“意识”,所以说“意识”是最难培养的,老工人的经验和意识是最宝贵的财富。
阅读权限180
积分帖子主题
看看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南京大学决赛题目&知而后行&
阅读权限40
积分帖子主题
谢谢楼上各位,已经顺利挺进决赛,决赛题目我方观点是:经济效益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
我在意识和技能辩论的一个观点是:
安全意识就是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工作中潜在危险的认知性。自我保护意识是正常人的一种本能,而对生产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的认知性却需要依靠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精通相关专业设备的工作原理。
在意识的产生和意识目的的实现过程都是需要依靠技能的
阅读权限95
积分帖子主题
呵呵,我认为安全意识更重要。
阅读权限95
积分帖子主题
决赛你的观点很正确,现在就是提倡安全与生产同样重要。
阅读权限40
积分帖子主题
本帖最后由 dddjie 于
14:36 编辑
唉!决赛败北!
虽然观点很正确,但是却大而空,不好入手辩论,虽然有很多的规定,大道理和理论上来讲是这样,但说出来没打动人的亮点,加上比较忙没准备好,对手结合我公司具体实例,列举了最近一两年效益好后加大了对安全设施方面的投入,有效促进安全生产等实例,打动了评委。对方的3辨以前干过律师,实力雄厚,旁征博引,把我们都弄得溃不成军。我们水平还是相当相当初级,运气好罢了。
不过,这些活动对锻炼自己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还是蛮不错的机会。我个人还侥幸获得最佳辩手第二名,呵呵,对方3辨第一。估计是那些评委们给我的安慰奖照顾我,在之前他们几个包括主持人都说我们肯定是guan军了,我心理还真有点沾沾自喜了,也觉得我们这个题目好辨。吃一堑长一智.
阅读权限10
积分帖子主题
楼主,我们马上也要进行辩论赛,辩题跟你们一样,可否提供你们的辩词让我们借鉴一下啊,谢谢
QQ客服:网站事务&&广告宣传&&
联系电话&6&0& 推广投放& &
&(工作日09:00--17:00,其它时间可在线QQ客服咨询)
三百六十万海川人欢迎您的参与 化工技术交流第一社区,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版权所有 海川网-海川化工论坛
Discuz!---
海川技术研究院(山东)&
&合作伙伴:&天化云&
本站法律顾问 : 辽宁好谋律师事务所 谢晨曦 主任律师
&&&&&&&&&&为什么在辩论赛中每次觉得自己这方表现的特别好,肯定能赢的时候,但是往往都会输掉呢?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47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辩论赛中,如何为自己不赞成的的观点进行辩...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辩论赛中,如何为自己不赞成的的观点进行辩论?
假设你自己是对方、把你觉得对方会提出来举证的东西全部列出来……帮助你的同伴准备
这明显是作死的节奏,我有一回碰到的辩题是西部大开发弊大于利!坑吧,国家政策,于是引用好政策没有好执行就没有好效果,和辩题本身的只开发不发展,违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依靠强大历史事实,和方法论,挖陷阱勉强获得最佳辩手,但是却是输了,这本身就是个坑。
辩论本来就不是让你来表达观点的,如果只关于自己赞同的观点而进行辩论,这跟平时说话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的包括这句话本身,每一个辩题都有其两面性,辩论就是一种说话的技巧,要逻辑连贯思维敏捷的让别人对你的观点哑口无言,至于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其实没所谓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Just another WordPress.com weblog
Advertisements
上文論及檢驗論證是否有效的第一原則,本文則探究第二原則,即如果某個詞,不論是大詞或小詞,在結論中是普及的,那它必須在前提中也是普及的,否則就違反第二原則,論證因此無效。如果犯上有關謬誤的是小詞,此種謬誤屬於不當小詞之謬誤(illicit minor),如果是大詞犯上有關毛病,則是不當大詞之謬誤(illicit minor)。
請看下例有效的論證:所有A是B、所有B是C,結論:所有A是C。
上述論證的結論中,A是普及的,因為它告訴我們A是甚麼,即是B,而在第一個前提中的A也是普及的,所以上述論證並沒有違反第二個原則。
再看下例:所有數學家是科學家、所有哲學家是數學家,結論:所有科學家是哲學家。
這論證是否有效?不少人想這問題想到翻白眼。但懂得邏輯的人一轉換成符號,答案一目了然:所有A是B、所有C是A,結論:所有B是C。
前論中的B是普及的,但在前提中,只有第一個前提有B,但遺憾的是,它卻不是普及的。結果,這論證違反第二個原則,因此無效。
轉換成語句,可以是:所有會說話的是人、所有牧師會說話,結論:所有的人是牧師。
明顯的,上述論證有問題,不是嗎?但,如果你說“所有的牧師是人”,即所有C是B,有關論證則有效。
再來一個:所有的數學家是科學家、有些哲學家不是數學家,結論:有些哲學家不是科學家。
這論證有效嗎?有些人恐怕想到腦抽筋,都看不出這論證有問題。但一轉換為符號,用第二原則去檢驗,就簡單多了:所有B是C、有些A不是B,結論:有些A不是C。
結論中的C是普及的,但前提中的C卻不普及,結果違反第二原則,上述論證無效!你可試試轉換語句如下:所有的律師是人、有些大馬人不是律師,結論:有些律師不是人。
這種論證合理嗎?學邏輯的好處就是,不論例子簡單或複雜,我們都可用邏輯原則去檢驗,論證有效無效一目了然;否則,我們只可能看出過於荒謬的論證有問題,但一些似是而非的,我們就迷迷糊糊了。
星洲日報/自由靈魂.歐陽文風.24/08/2008
Advertisements
郭宇宽:公共辩论与现代思维
公共与现代人格的培养(在中央民族大学的)
转载自华语辩论网
主持人(开场)
郭老师具有多年辩论教学和推广的经验,我们同学对郭老师印象比较深刻的可能是99年国际大专上郭老师代表辩论队与队友一起夺得当年的。去年的时候可能很多同学看过培训的片子就是当年的比赛录像:美是主管感受还是客观存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郭老师为大家讲座,讲座的题目就是“公共辩论与现代思维”。
郭:感谢学生会让我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和民族大学的各位来进行这样一个交流。在座的应该有不少搞辩论或者喜欢辩论的同学吧,是不是这样?其实如果有不喜欢辩论的同学在这里我倒更愿意和他交流,共同语言可能更多。因为现在流行的辩论,或者被大家称作辩论的东西,我自己也很不喜欢。
说到辩论呢,我是非常巧合接触到的。95年我进入大学以后,对辩论的印象其实并不好。因为我在中学的时候,曾经看过,当时看到录像里面辩手在讲话的时候啊,拿着一张张卡片就像打牌一样,细看手还在发抖。而且如果仔细分析他们说的话会发现他们基本上每句话都是准备好的,让我觉得不是很有意思。我觉得一个人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话还装做很有思想的样子是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再后来,我们南京举办了一次江苏辩论赛,哪个部门组织的我记不清了,反正是江苏最高规格的比赛,江苏电视台转播,盛况空前。决赛的两支队是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当时我看比赛,正方的辩手说:马克思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就说恩格斯还说过什么。正方接着说,恩格斯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就让我很奇怪:这是这帮人自己在辩论呢?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那讨论问题呢?这个有点让人头大。所以带着这样的印象进入大学,我对辩论的印象很不好。但是96年有一个全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学校的传统是一进校就组织新生辩论赛,当时因为找不到人,为班级荣誉做贡献,就得身先士卒先上去了。尽管我这个人口吃比较严重,但是我一上场我们班就拿冠军。于是我就这么阴差阳错搞起辩论了,后来参加的辩论赛基本上都没有输过。
进入以后呢,就给我打开了一个比较大的世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仍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辩论有很多地方让人非常失望,不能传达你所理想中追求的东西。而且随着98年,99年参加比赛的增多,很快我也成了专家了,发现辩论队培养出来人会呈现一个这样的曲线:一开始进入辩论队,可能你是个非常羞怯的人,说话也不大流畅。但是几天的培训之后,就能成为一个说话滔滔不绝的人。这种滔滔不绝至少可以像赵忠祥一样吧,站起来就能说一个小时没问题。如果培训两个星期或者稍长的时间,你能起来做一个3分钟的演讲,讲到2分57秒的时候,掌握好时间坐下了。这个只要得法想达到都是一个很快的过程。但是这个曲线就是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大多数人就不能再继续进步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比如种些植物什么的。有些植物长的非常快,但是一辈子就只能长这么高,比如大白菜一浇水很快几天就长起来,但是不会长很高,而且一经霜就烂了。一颗橡树的种子,把它种下去虽然长得不快,但能一直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那它们的差别在哪里呢?我所接触的一些辩手,有些像大白菜一样,刚开始上提高很快,但很快就到了一个瓶颈,没什么提高了,甚至一些人在接触辩论两三年以后,就会对它厌倦,觉得在里面学不到什么东西了。这是我觉得非常遗憾的。我从96年开始接触辩论,到现在也有10多年了,我觉得在辩论里有很多的东西是值得一个人一辈子去学习总结的,在这其中的奥妙还给我很多探索的欲望,还能给我带来求知的刺激。
这种学习总结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接触的辩论赛里很少的。现在大家一说好的辩论赛是什么,往往就会马上想到国际大专辩论赛,比如说99年的那场“美是主管感受还是客观存在”,但是在我看来这些辩论赛的意义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也并不能给人以太多的提高。而且那些比赛的理念我现在看来,也和一个人全面的发展是相悖的。
那么下面容我来解释一下我心中真正的辩论是什么样的。
第一点我想是辩论培养对论证的重视。我们说搞过辩论或者说喜欢辩论的人会和不喜欢辩论的人不一样。搞过辩论的人要有认真论证和逻辑推理的习惯,不轻易接受一个命题的习惯。怎么讲呢?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里,大家从小就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命题,但命题是当作正确答案要你背下来的。前一段时间我给北大一个辩论赛做评委,具体的题目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在比赛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当某一方不利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对方就不敢反驳了。我就奇怪了,这是哪来的概念呢?而且这是在北大。我后来问,谁教你们这些的,同学们说,我们中学课本就是这样写的啊,我们就是这样考进北大的啊,我一想也的确不能怪同学,因为我当初也是靠背这个考进大学的。回想我自己在中学的时候,大量要背的也是这样的答案。
但是辩论的思维是一种什么思维呢?他是一种强调论证过程胜过结果的思维。你告诉别人一个结论,一定要允许别人质疑为什么是这样,而且经得起质疑为什么。在好的辩论中间,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样,脱离不了这样几条。第一:定义,好的定义是辩论胜利的一大半,第二:逻辑,第三:论据,四是价值。一个受过辩论训练的人,会用严密的论证来告诉别人一个观点,不会忽悠别人,更不容易被别人忽悠。
我们在和人交流问题的时候,要先对问题有一个界定。下象棋的时候,马要走日,车要直走,只有大家有一个共识,棋才能下的起来。如果两个人概念都不一样,这个棋就没法下。定义就是这一切的基础。搞辩论的人呢,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定义非常敏感。我们打个比方,定义就像盖房子里一个个砖头,逻辑就像房屋的结构。中央电视台的新楼为什么看着就让人那么不舒服呢?他也用的好的砖,但是结构不好。一个好的结构,比如说三角形,坚如磐石,能保持最稳定的形状。再还有什么呢,盖房子还要打地基,这地基就是你的论据。有了定义,逻辑,论据,最后就是价值。价值就是我站在什么立场上讨论问题,这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有意义。
大家可能都知道四项基本原则,比如说里面有些命题: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从小我们会当真理来背,但是搞辩论的人会问,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是什么?党的领导到底指的是什么?先怎么给这些概念下个定义,在清晰的概念基础上,我们的讨论才能有意义。我举一个生活上的例子,有一个人说:世界上不存在特异功能。如果谁表演他有特异功能,我就给他一千万。大家都知道说这话的这个人叫司马南。以辩论的思维看,这个问题就是伪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呢?我们说,什么叫做特异功能,今天有一个人说,我一蹦能跳五米,这算不算特异功能。或者再有人说,我有千里眼,肉眼能看到1000米外人手里拿的一张扑克牌,这又算不算?这就回到我们怎么界定特异功能的概念。这位司马老兄一开始就做了个圈套,界定什么是特异功能,这个定义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你拿出一个别人认为是特异功能的,他只要咬定说这是自然的人体功能,不算特异功能就行了。所以没人能从他手里拿到钱了。
我们再说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都是因为所以自然有理。都是经不起质疑的一些命题。我们举一个例子,这里我强调命题的对错与否和逻辑上站不站得住脚是两回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论断肯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历史雄辩地证明了。。。。但是从辩论的角度讲,这是怎么论证的呢?你首先要界定什么叫新中国。在大家的常识里,新中国是1949年以后建立的政权,我们回过头看,这就相当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共产党建立的新政权。也就相当于说没有满清就没有清王朝,没有成吉思汗没有大元帝国。那我们把定义做这样一个解释,就发现他这个逻辑是个循环论证。我再举一个例子,毛主席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话,那就是:对于人民我们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让人民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对阶级敌人决不允许他们乱说乱动。老百姓一听都非常感动,你看毛主席多民主啊!但搞辩论的就要想,“人民”这个词该怎么定义啊,和公民权利有什么区别啊,当时还有一个政策,就是谁批评毛主席,谁就可以被当成阶级敌人。这样毛主席的逻辑就是,大家有歌颂我的言论自由,没有批评我的言论自由,因为批评,谁就是阶级敌人,当然如果毛主席让大家批评刘少奇,你们也必须批评,因为不批评你也是阶级敌人,人民和阶级敌人的定义权掌握在他手里。我经常想,中国老百姓那时候如果都接受一些辩论思维的训练,就不那么容易被忽悠,去搞什么文化大革命了。
一个辩手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不是说话滔滔不绝,而是他能够思考问题论证的逻辑。一个人可能说大量的话,基本上都是无用的信息。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两个人吵了很长时间的假,结果你发现不知道他们在吵什么,两个人说的不是一个东西。就像刚才举的下象棋的例子。
在论证过程中,辩论给人的收获也是一种学习的心态和收集事实的能力。一个辩手通过3个月的时间,都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能站起来对任何一个问题滔滔不绝。现在网络上有一些范文网非常流行。一些领导的秘书常常光顾。一年交几百块钱的会费,所有的发言都能让你有话可说。比如说学习中央精神要怎么讲,比如说贯彻什么重要指示。我看了下,他这里面把中国官员一生中所有的讲话归纳为不超过10种套路。基本都是“在某某领导下”,“我们面临什么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前面某某同志讲得意见很好,我再补充两点”等等这些。如果你学会了这些,给领导写发言稿,只要十分钟的时间,把里面关键词抽调,稍加修改就是一篇非常流畅的文章。搞辩论的人也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能达到说话流利的地步。但是到达巅峰之后,很多人就不能进步了。比如说,谈中国的文化关系,他可以说很长时间,然后再说,请你谈谈核物理吧,好的,没问题,起来又能继续说上半天。但是好的辩手,真正理解辩论的人,会懂得说话一定要有根据,要做仔细的调查。拿到一个,一定会先认真研究,养成一种学习的精神,就是首先要怀着一种谦卑的态度,对很多的问题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所知甚少。搞一次辩论的过程,如果是一个你不懂的问题,其实就像做一个博士论文训练一样。有很多人理解认为通过每一门考试就算通过博士教育了,这个其实不对。你通过每门考试,还拿不到学位,一定要有一篇博士论文。而且通常情况要在10万字以上。为什么说一定要写这么长的文章,不能写10篇文章每篇1万字呢?它逼得你做一个思维和研究的训练。10万字,而且通常是一个很窄很具体的题目,比如说“某一年代的服装上花纹的特色”,而不会让你写一个中国服饰史。这就是逼着你把一个问题真正研究透。这样你会发现很多你以为自己已经了解的问题,其实没有掌握。人的一生只要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就会让你变得谦卑。你会觉得要说一句话,下一个结论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你的人生中幸运的有3&#8211;5次这样的机会,那你基本上成为一个很成熟的知识分子了。因为你不仅懂得了自己的无知,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有时候一些朋友会把他们的文章给我看,我常常劝他们,不要急于发表观点,如果你想对一个问题发表观点,作为一个优秀的辩手,他应该先不要这样轻易下结论,而是去想一想这背后的问题。先想想我们的历史上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是怎么想这样的问题,然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看看能不能把问题稍稍向前推进一小步,否则你想了半天的问题也许前人已经解释得非常透彻了。搞辩论的人往往非常聪明,能得出很宏大的结论。很想告诉别人,我对什么东西的思考。但是随着时间和知识的进步,我们要学着把这些问题继续深化。这就是“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辩论的训练逼着你就一个专业的方面带着问题去思考,这种思考的效率会比你漫无目的地思考高很多。一个用脑子思考的辩手,给你两天,两个月,甚至两年的准备时间,达到的效果绝对不一样。
第二点,辩论重视精确有效的表达。
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不好的观念,可能一个人口才不好,但是思想非常深刻。有一些大学者,可能不擅言辞,我一直很反感这样的传统。这里的口才好,不是说它能像赵忠祥一样做个不会动脑子说话的肉喇叭,而是能把一个问题说清楚。外国人绝不相信你是一个研究价格的经济学家,你说价格会说不过一个卖大白菜的,那一定说明你没有研究透或者没有水平。但是在中国这种体制下,非常容易造成学术腐败和滥竽充数。有人说话水平很低,但有人会为他辩解,这个人很有学问但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那么辩论给你的经历就是让你把一个问题彻底想清楚。想清楚的过程,就是思维以语言做工具,把它清晰表达出来。我前面说的定义,就是一个辩手和思想者的工具,一个你思想和语言所能达到的边界。能把一个问题清晰表达出来,你的思想也就到那了。就好像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提出不是一个理论,就一个词语那么简单——“信息对称”。你想,就是一个词语,一篇不长的论文就能得经济学奖。我们国内有的经济学奖,动不动写了几十本书,但是就是拿不到。因为用这一个词语,就很好解释了我们生活中面临的一些现象。这些词语,其实是学者穷其毕生精力想出来的,最后总结出来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表达。比如说“交易成本”,为什么一个企业可以办这么大,就说一个企业的边界在哪里。什么问题可以拿到企业的内部来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社会化。这样就把一个问题说透彻了,以后不用讨论了。一个好辩手,不是说拿到一个题目可以说几个小时滔滔不绝,那往往是头脑混乱,水平低的表现。而是10分钟说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说透了,在一定范围已经不用讨论了,再说都是废话。这就是辩手要养成深思熟虑后精确表达的习惯。
第三点是,辩手要培养倾听的习惯和善于倾听的能力。
善于倾听的人才是好辩手,同时他自己的认识水平才能提高。只顾自己说话的认识很愚蠢的。
而社会上很多人的认识,把能这样滔滔不绝的自说自话当作口才好的表现。就像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的有些话是永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他都可以做充满自信状,有几个套路来回答。比如说问你对现在国际上某某最近的一个姿态持什么样的看法?他回答说:我们要观其言察其行。然后后面不说了。再比如问某某批评了中国什么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的?他回答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希望XX从中X友好的大局出发,不要再干这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一个外交官这样说话有职业纪律要求,还可以理解,现在搞辩论的同学都学这一套就费了。
而很多情况让我觉得痛心的是:我们的辩论赛往往培养的是口齿伶俐而不注意倾听的人。大家知道辩论有攻辩和自由辩论环节,很多没有经验的辩手,往往当对方问出一个没有准备的问题会蒙掉,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包括我当教练的时候也是这么教我的徒弟,就是告诉你几个套路,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可以反驳回去不用理睬他然后说自己的话。举个例子,在应不应该准许安乐死这个问题上,对方站起来问你:请问你知道现在在病床上遭受折磨而不能被治疗的患者有多少吗?当然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准备他不会回答,最简单的回答方法就是说:对方辩友这么说无非是想论证安乐死有实施的必要,但是我们要说&#8230; &#8230;之后对方的话就可以忽略然后说自己的话了,而且听起来好像也没有破绽。就和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的表述其实差不多。但是如果社会把这样一种能力或者有这样能力的人视为口才很好的人,那是有问题的。那时是为了对付比赛,现在我也为当时我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徒弟,而感到很愧疚,今天我做评委就不会让那些自说自话的队伍赢。
一开始,接触辩论的人会觉得倾听是一件非常困难和非常累的事情。有些人就觉得我恨不得不让你说话才好。那我在辩论中也有一些技巧,能把你堵的说不出话来。但是这不是辩手好的习惯。更有利于辩手成长的是你努力帮助对方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有效,更清楚。把它的逻辑展现出来。这样的辩论才有意义,对你的思维才有锤炼。当你对一个问题已经有了成型的思想的时候,如果你用语言堵得他说不话来,你自己在那滔滔不绝阐释你的观点,确实在旁观者眼里,你辩论赢了,但是如果第一次,第二次,以后都是这样,你会面临一个困境,就是你自己的思想无法提高。而让别人的思想能够清晰表达的过程,也是你从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当内心不断产生一种冲动去回答别人提出的自己之前没有思考的问题的时候,你的思想和认识都在提高。
辩论给我们的提高很大程度提高了我们的倾听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说学了辩论听力好,而是说能捕捉到别人发言中最关键的部分。就像我前面说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无非定义,逻辑,论据和价值这四个方面。懂得辩论的人的倾听会比一般人更有效率,比如在别人眼里是一头牛,在你眼里可能看得到牛的骨架结构,肌肉纹理。在一个人一个小时的发言里,可能有很多冗余的信息,但是一个辩手能发现他讲话的脉络和关键。这首先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需要大家养成倾听的习惯,我们讲“听话要会听音”,都是一种训练。很多人学了辩论以后变得很能说,这是火候还未到,一个优秀的辩手应该惜言如金,因为他像“庖丁解牛”一样,一上来就逻辑看的非常清楚,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值得浪费精力纠缠的。即使一个复杂的问题,也能看清他的逻辑脉络,找出问题在哪里。真要面对值得辩论的问题,低水平的人,就像泼妇打架,张牙舞爪把相互脸都抓破了,也分不出个胜负。懂辩论的人,真是决定要把对方驳倒,而且需要驳倒,要出手,下手就会很狠,就像武侠小说里描写,一看就捕捉到一个人的命门在哪里,你就是用一根筷子戳进去也能致人死地。
而我要说的第四点,辩论给人的启发,是理解不同的观点,并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
我在民族大学讲可能很有意义。刚才我在学校里面看到的标语:做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真是很有抱负的一个目标。(现场大笑)大家觉得好笑我也能理解,但是真的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的未来,当全球化的时代到来的时候,你会遇到种种有不同观念和信仰的人,在这种条件下,需要一所真正优秀的民族大学,而这是对我们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尽管我们现在回应这种挑战做的并不够好。
而涉及价值层面,辩论教给人对不同价值的尊重,和对不同观念的好奇,努力想去倾听和你不同的声音。当你有了前面说的几种能力:追求逻辑的一贯性;有研究的能力,有倾听的习惯以后,你应该做的是努力寻找那些与你不同的声音和信念。并去追寻这些观念背后的“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对于一些问题往往不仅存在一个答案。当你有了这种想法,人生中会多了许多自省的意识。这就如同一个人早晨起来要照镜子一样,因为在镜子中你才能看到你的形象,认识到你的自我是什么。不站在另一个角度,你往往认识不清。
我听到过一些喜欢儒学的汉族的学生,可能会表达这样的意见:他们说现在的西方文化正在侵蚀我们的文化,因为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生都在学英语,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我们干什么要学英语呢,这难道不是文化霸权吗?不是对我们的侵略吗?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新疆的维族同胞也很有情绪,我们也有悠久的历史,喀喇汗王朝有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什么要我们学汉语呢?我也不愿意啊,我们这么悠久的文化也学汉语,是不是你们汉民族文化霸权欺负我们啊?但是通常汉族人会说,哎,我们是你们老大哥嘛,你们就应该向汉族人学习嘛。
那么反过来,同样的逻辑,今天中国人觉得学英语是受别人文化侵略了,那今天英语的世界是文化更加强大的世界,那你为什么不向人家学习呢?当用一个同样的逻辑来推敲自身的时候,我们呢发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你问一个维族的同胞,他们说,我们太受欺负了,又得学汉语又得学英语,我们的文化受不到重视。那要再给维族的同学举个柯尔克孜族的例子,这个民族的朋友也抱怨说:哎呀,我们在新疆现在都得学维语,维族人文化霸权,那些维族人为什么不学柯尔克孜语,不公平。要是朝这个方向再想那这个问题又更复杂了。用这个角度考虑,你会更注意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
当一个汉族人懂得从其他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其他民族懂得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这个社会的理性程度恐怕会更高一些。但是这种文化的自省意识是怎样培养起来的呢?一定要有很多次的一个人的观念接受挑战。很多雄辩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当意见不一样时会愤怒,想要驳斥他的观点,会觉得反对他观点的人不可理喻,这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但是当我搞辩论到现在,会有另一种的习惯。当然在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与我的观点是相近的,这叫志同道合,但我不会满足于这些朋友。跟这些朋友在一些你会觉得非常舒服,你说上句他都知道下句。彼此可以说非常投机。但我的习惯是话若投机半句多,因为你说上句他都知道下句了,这样的朋友说话不是很枯燥么。
相反如果我发现一个人非常真诚,但是他在某些问题的的观念和我差别特别大,那我倒会觉得很有意思,格外想和他交流,了解一下他的想法是怎样的。因为不一样的想法,才能刺激我弥补自己思考的盲点。
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也应该对前不久抵制家乐福的事件有所讨论。这个事件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即使不是传出家乐福的董事给达赖捐款,我们中国人也对外企有种本能的排斥,如果再加上这样一个事情,就像一个导火索一样,就会引爆民众的情绪。这种情绪站在自己的角度,逻辑是自洽的,完全可以理解。你想啊,中国人这么勤劳勇敢,为什么在企业里,凭什么干一样的工作你“大鼻子”一个月就拿三千美金,我们就拿三千人民币,在我们这里赚钱还不尊重我们。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这后面有经济问题,有中国的政治体制问题,这里不再展开了,但要说明的是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所以说这样在我们的角度说抵制家乐福,我们要去抗议很好理解。
那我们看前段时间在西藏发生的骚乱,银行,超市,中国联通这样的大企业都是骚乱的目标。如果站在我们的角度说抵制家乐福是正确的,是非常理直气壮的。反过来,站在一个藏族人的立场上,我们藏族人这么勤劳勇敢,你看现在都是你们汉族人做生意把钱赚走了,你看这些垄断的企业,银行什么都是你们汉族人办的,我们也没有藏人自己的银行,通讯公司,全被你们垄断了,我们的矿产都被你们运到内地去了。可以看见,在拉萨开着一些好车的往往是政府和企业的官员。同样的逻辑,你们赚我们的钱,欺负我们,不尊重我们,那我们要抵制。一抵制呢,自然要酿成骚乱。如果我们觉得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觉得抵制家乐福是理直气壮的,那一个藏族人抵制中国联通他的问题在哪里?
再比如谈到民族尊严的问题,假如一些西方人搞个博物馆,专门展示我们中国过去多么落后,女人裹小脚,男人抽大烟,后来搞文化大革命多么野蛮荒唐,大饥荒饿死了多少人,今天的电灯、电话、电脑都是西方文明带来的福音。就算他们讲的都是事实,我们也会觉得受到了很大伤害,感到受了歧视,自己的文化得不到尊重。同样地道理,我们的宣传,搞一些展览,以很优越的姿态说过去西藏的一些习俗多么落后,多么野蛮,人家千年的文化似乎都不值一提,都是这几十年我们给他们带去了文明的生活,更不要说很多给别人扣的帽子是经不住人类学推敲的。那藏族同胞看到这样的宣传,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映,都是我们需要我们有推己及人的态度去反思的。
这里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简单说谁是错的,只是多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想想问题。有时候换一角度才会发现我们自身的逻辑出了问题,甚至我们要形成一个自觉,当要对一个问题下结论时,先要听听那一面的声音,那一面完整的声音,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比如说对于达赖,我们先不要对他个人做个是或者非的判断,但是一个辩手,一个热爱思考,努力寻找答案的人在做出评价之前会寻找达赖他的逻辑和观念是什么。我们会听见一方面的观点和声音,达赖是披着羊皮的狼,是藏独分子么?也许他是。
但一个辩手的本能是天然地反对缺席审判,我们会努力需找另一方面的观念和解释是什么,不要满足于断章取义的引用,即使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纳粹战犯都应该给他们一个完整地替自己辩护的权利。在原原本本理解了他的逻辑以后,再做出一个判断。也许这样一个判断也不绝对准确,但会比较接近理性。
我想我们民族大学有一个好的契机和氛围,让我们大家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里找到了一个具有多元性的氛围。多样性在英文里叫Diversity,它的词根是Divers意思是“分别”,有点相当于分道扬镳,就是看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有很大的分歧,但是未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定是大家习惯于分歧,而且尊重分歧,进而能够理解分歧。
我希望一个好的辩手未来能成为社会的知识分子,而不仅是口腔肌肉发达的人。成为知识分子意味着他怀有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意识不是对一个你所不了解的东西下的断言,首先是一种自省,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的推敲和质疑。
在中国的体制和教育里,我们从小到大没有很多的机会让你理解差异是什么,都是跟你相同文化背景,大致区域的人交流。甚至你进到城里面也会发现,流动人口学校的孩子们跟城市的孩子融不到一起,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没有机会面对面讨论问题,所以我会发现中国主流年轻人的思维方式非常奇怪,这种奇怪我打个比喻:交流不仅是声音的交流,还是一种基因的交流。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蜥蜴,但是每个岛上的蜥蜴长得都不一样,问题就在他的基因没有交流,这个岛是一个孤岛,有一公一母两个大鼻子的蜥蜴飘到岛上,最后繁殖出来的蜥蜴都是大鼻子的。而那个岛的蜥蜴可能尾巴长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最后看,如果以岛屿为单位,蜥蜴基因的一致性都非常强,而且看着觉得非常怪。
中国的年轻人一些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就常常让我想起那些岛上的蜥蜴,也让人常常看着觉得怪,从小接触的是一样的教育灌输给你所谓的真理,教给你一堆要你背诵的伪知识,而不鼓励你去质疑,不鼓励你听不同的意见,甚至不允许你去听不同的意见,媒体也在过滤不同的意见。我们的青年也要对此有危机感,有所自省。
上面我所说的四点,是这些年来关于辩论我的体验,我清晰认识到这些问题也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在最初,我也曾为我的滔滔不绝而感到骄傲,98年左右我在辩论的巅峰状态时,用句话说可以是“见人杀人见佛杀佛”,觉得自己在辩论场上单挑打到哪里都没有对手。后来慢慢感觉,这不是我要追求的东西,恰恰我对自己越满意的时候,越是陷入一种“无明”的状态,让我离真理越远。
今天我把自己的思考和经历和大家分享,和大家共勉。当年我在交大辩论队有不少队友也带过很多的徒弟。辩论队出来的人都有很好的职业发展,毕业以后多数都去了外企,多数是去了这样几个部门: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管理,这些需要bargin的职业,辩手都是包打天下的。说明搞过辩论的人,职业能力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遗憾就是,未来从辩论场上走出的,应该有这个社会的知识分子,弘扬理性,做这个社会的光和盐,希望在座各位中有这样的人。而且即使在不同的岗位上,也都能如同橡树的种子一样吸收养分光华,成为参天大树。
谢谢大家!
华教运动的内在困境
载自光华日报
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下午三时二十三分
文:房怡谅
日前,欧宗敏在本版发表的〈国中生撑起华教一片天〉()表示,在阅毕梁友瑄〈让悲情走出华教运动〉(,本版),对梁文所述的旅台独中生自我边缘化、对大马公民课题陌生、对友族不了解以及华人至上的思维的批判深感认同。
欧文进一步提出其本身的经验,作者在进入新纪元学院就读接触到年轻独中子弟时,发现大部分独中生对国中存有许多误解,也分辨不出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的差异,甚至不知道国中也有华文课,误以为只有独中才使用华文,以致于他们经常以悲愤的方式维护华文教育。
欧文与梁文的确具体而鲜明地道出独中教育所存在的缺失与隐忧,独中所培养出来的“国家栋梁”对这个国家的认识不深,与友族的互动也疏离,说是在温室中成长的小花小草,实在是不为过。不过,欧文的批评还是过于客气,我认为,并没有很多独中生直接参与维护华教的运动。
独中的存在有其社会运动属性,它是与国家单元化教育政策对抗下的产物,但它所培养出来的“栋梁”不单如上述两篇文章所说对国家认识不深,对社会运动本身的参与也是乏善可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活跃于社会运动的年青一辈并没有多少人是独中出身,而在董总的行政部更是青黄不接,老人当道(当然,这里面有其他因素,在此不便赘述)。
梁文与欧文两人从旅台生以及新院学生的窘况点出了“华教运动”的困境。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学生的表现正是具体地反映了这个体制的目前状况:华教运动走不出华社。华教运动走不进公民社会,是目前它所面临最大的困境,尤其是308选后,多元主义的议题开始发酵,比起以往,社会上各种公民议题更为人民所关注及讨论。
华教运动一直强调“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但是这个运动的主导单位并没有认真关注其他族群的母语教育问题。例如印度社会以及原住民的母语教育,无论从运动的策略上或实际的状况里来看,我们同样是这个种族政治底下的受害者,为什么我们不能真正连成一线,站在一起,争取彼此“母语教育”的权益?这样的运动路线不是更能落实“母语人权”的精神吗?这是否也更帮助我们达致真正的友族互动与良好沟通?
这都值得董总教作思考及讨论,虽然董教总近年总有断断续续举办“国语母语人权日”活动,但也仅止于蜻蜓点水的几场活动,与友族来往甚至不是董教总任何一个部门的业务。
虽然,以独中为主的华教运动发展到现在,的确有它的问题存在,我们应该批判它,要超越它,改革它,但不是抛弃它,而要检视华教运动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不能只从现况去看,而应该从它的发展脉络去了解,它是如何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上世纪60年代初,华教运动的确是从种族本位主义出发,直至到了80年代,它曾经发展出非常进步的思想,把华教运动提升到母语、人权的层次,而不再局限于族群。但是90年代峰回路转,不只是马华,连华教运动也“逃离政治”。而华教运动为什么会从进步的思想与策略,退却成自我漂白、逃离政治,只剩高度官僚化的技术体系呢?华教运动为什么变成“只谈华教,不谈政治”?这个问题实在是值得好好研究及思考,笔者不敢在此妄下定论。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华教运动不能只关心华教,它不能只做好本份的事就足够了,要超越华教,要将运动真正提升成为母语、人权的地位,第一步我们要先从关心友族开始。
让悲情走出华教运动
载自光华日报
二零零八年六月十八日 下午二时四十八分
文:梁友瑄
我是国中生(国民型中学),上世纪60年代华小改制后才有的“产物”(改制中学)。然而我在享受可以兼顾三语学习并缴交低廉费用福利的那几年,并不晓得这措施曾经在华社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大海啸。
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和《1961年教育法令》颁布,自1961年起废除以华文为媒介的高初中会考,取消津贴给拒绝改制的华文中学后,华文中学自此一分为二,有者接受了改制(以北马为甚),有的则拒绝。华文中学的改制在华社犹如投下一个原子弹,董教总甚至形容华文中学的改制在华教运动中是“溃不成军”。
许多人认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犹如一场文化苦旅,是早期华人移民社会面对马来土著及西方殖民势力两面夹攻下自行动员以回应外在挑战的轰轰烈烈抗争史。这种带有“文化抵抗”性质的运动传统,让“华教运动”具备承传民族文化、凝聚华人族群意识集体认同的重要功能,也造就了它在华社心中的神圣地位。
也因此,改制后的独中即便成了马来西亚教育体制下的孤儿,在没有政府经费补助的窘况下,依然坚持靠着高昂学费和民间募款的支持下办学,募款成为独中生不可或缺的课余活动,民间华社对华教的支持,更像长期缴付第二项所得税般沉重。
因循这样的脉络,让来台念书的我面对两种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除了台湾,还有大部分为独中生的“同胞们”。在国家课题的讨论上,我讶异我们的观点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言谈之间,他们(大部分但并非全部)的悲愤,自我边缘化,对公民课题的冷淡、对友族的不了解甚至歧视和华人至上的思维,都让我倍感惊讶。
仿佛二等公民是永远的身份,念完书的他们带着这样的想法回国(也有不少人选择不回国),成为最容易适应不良的一群,习惯自成一个小团体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始终过着去政治化的生活。他们的消极与冷漠,或害怕被同化的焦虑,不自觉成了马来西亚社会中积极响应当权者离间种族的措施,间接巩固了族群之间的疆界。
这样的结果又可追溯至挟带民族悲情,兼以“二等公民”出发,甚至在90年代完全去政治化的华教运动所致,然而以边缘思考出发的运动模式无疑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边缘。
今年3月8日,在不同族群的合作下,我们成功以人民的选票扭转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撼动着一向被认为坚固无比的族群政治,这其实也意味着人民可以用公民力量(跨族群)去推动他们关心的议题并要求政府履行,那华教运动和华社是否也该走出民族悲情和文化抵抗意识,不再自视边缘,亦不再以二等公民为前提,而是以公民权为前提下争取该有的权益(如各种族应享有接受母语教育权利)呢?
然而要迈向这一步,独中教育也许应有所改变,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华文,中华文化之于正视自己的公民义务,并学会以跨族群的眼界解决马来西亚现有的族群政治僵局,是独中教育应扩大的格局。
我反对同化,马来西亚是因为多元文化才显得精彩,如果不相信,请低头看看我们正在享用的各族美食,这些食物是多元文化和跨族群交流硕果丰存的证明,如果我们可以欣赏友族的美食,那我们更应该摒弃种族主义思维,在生活中不再对身边触手可及的多元文化和友族选择视而不见。
国中生撑起华教一片天
文:欧宗敏
上星期阅读梁友瑄在本版的文章〈让悲情走出华教运动〉(),文中作为国中生(国民型中学)的她提到在台湾求学时,接触来自我国的大部分独中生,让她萌生文化冲击的感觉。
她写道:“在国家课题的讨论上,我讶异我们的观点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言谈之间,他们(大部分但并非全部)的悲愤,自我边缘化,对公民课题的冷淡、对友族的不了解甚至歧视和华人至上的思维,让我感到惊讶。”
在1999年,我也是第一次萌生类似的惊讶感觉。那年我以34岁的“高龄”进入新纪元学院就读,开始接触我的年轻独中生同学,他们(大部分但并非全部)的思维,正如梁文所提到的一样,经常让我“刮目相看”。
独中生(大部分但并非全部)对国中生也有误解,他们往往把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混为一体,误以为国中生都不懂中文,他们不理解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是有分别的。当年我曾在学院的“马来西亚研究”讨论课上,向他们解释:“我的母校槟城钟灵国中每周有7节华文课(其他槟城国民型中学每周至少也有5节华文课),学校的通告使用华文和马来文,校长在周会使用华语致词……”。
后来,我的年轻独中生同学向我坦诚,他们不清楚有国民型中学的存在,也不知道国民中学也有华文班,他们误以为全国中学之中,只有独中才使用华文(或者传承中华文化),这也难怪他们经常以悲愤方式维护华文教育为己任。
一些华社人士可能以为,只有那逾千间华小和60所独中才是民族命根子,只有它们名正言顺传承了华人的文化及思想,让母语教育的薪火永生不息。其实这种说法与想法,只对了一半。
根据我国教育部2007年数据显示,我国有 78所国民型中学,而开设华文班的国民中学有898所(其中659所设有华文学会)。
我国的华小大约有55万名学生,独中约有5万名学生,国民型中学约有12万名学生,而国民中学则约有24万名学生报读华文,换句话说,只有10% 华小学生家长选择让其子女进入全国60所独中,其他90%华小学生则进入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就读。
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肩负延续华文教育的传统,让36万名华裔子弟(约70%的华小学生),在中学教育课程里,继续接受华人文化及思想的熏陶(不要忽略一本华文课本的重要性),就人数而言,他们是60所独中生人数的7倍。
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在肩负传承华人文化与思想方面,责任与贡献确确实实重大。除了栽培70%的华裔中学生之外,国中生几乎也是全部华小的师资来源。
国中生参加公共考试如SPM、STPM(独中生以统考为主),考入本地大学及师训学院,再经由国家教育部聘请,成为华小教师(也包括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华文教师)。我国逾千间华小的师资,几乎全靠国中生支撑(恕我孤陋寡闻,在槟城至今不曾听闻哪位华小教师与国中教师有独中背景,倒是常听闻国中生当独中教师),方能在传授母语教育及中华文化思想方面,薪火不息,屹立至今。
由于我国历史的因素与演变,60所独中以私立学校作业方式,使用华文作为教育媒介语,促使它多年来占据维护华文教育、民族教育的制高点,也无形中造就了它在华社心中的神圣地位。不过,60所独中每年为国家与华社栽培10%华裔中学生的事实,也显露其培育人才能力有限的一面。
多年来,国中生在母语教育及文化思想传承的贡献,相当严重地受忽略。许多人意想不到,国中生单凭中学时期华文课的哺育,就能在日后撑起一片天,让我国华文教育在小学与中学的师资方面,人才济济、源源不绝,也让中华文化与思想,在蕉风椰雨的国度,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008华中杯全国中学生国会式辩论比赛总决赛
巴生光华(正方)对垒 沙巴巴南中华中学(反方)
全国中学生国会式辩论比赛冠军沙巴巴南中华中学(反方)
沙巴巴南中华中学 二辩陈赏柔获得全场最佳辩论员
题目:人民代议士涉嫌行为不检应自动辞职。
总决赛视频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 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找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 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 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 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 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 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 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 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 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 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 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 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 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 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 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重视这种需求 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哪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 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辩论学导进
学导进之一
作者:杨陨电
一.辩论的批判性思维与基本概念
1. 辩论:质问和论争的过程,是对某个做出合理判断的追求。个人可以利用它求得他人的决策。
ⅰ辩论的科学性?
辩 论是一种决策原则,在有限的信息资源下,通过某种手段,计算出结果。纯粹理性的辩论可视为一数学过程。辩论既可以用来个人决策,也可以用来对公共问题进行 决策。辩论的应用十分广泛。辩论比起其它非理性决策方法有着更为合理的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通过辩论所作出的决策一定是最优的,也不意味着一定是最令 人满意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息域的局限,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辩论这一手段本是的局限性。
ⅱ辩论中的非理性因素。
在 公共问题的辩论中,说服术作为辩论的非理性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辩论中有主客体之分。辩论的主体即是辩论员,辩论的客体则是辩论员需要论证的命题。辩论 活动的对象则是评审员或观众。辩论的目的即是让评审员或观众接受本方主张,反对对方主张。因此,在辩论中掌握以及“迎合”评审员或观众的评判标准有着十分 重大的意义。经过严格辩论的评审员可能有着较少的非理性因素,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非理性因素仍然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辩论中说服术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说服术包括多个方面,但归根结蒂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体而言,对一个辩论员来说,的撰写、辩论时的仪容和风度、辩论时的姿势以及对于观众情感的拿捏、辩论时表演的状态都对说服的效果产生影响。
我们生活中往往遇到的都是或然性问题,一般很有是必然性的问题。而面对或然性问题,我们必须使用从逻辑上通常用“证据支持度”(degree of confirmation)这个概念来刻画前提对结论的证据支持关系。在辩论中,理应证据支持度高的一方获胜,但是由于常常涉关价值问题,因此,在某些场合,就不能够完全通过此一概念来判定胜负。例如,一方可能论证中国解决人口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屠杀或是战争,但是这个主张就算是证据支持度较高,由于和大多数评审员或观察的价值观产生强烈冲突,而不能够获得通过。
2.辩论的分类:
① 应用性辩论:a.特殊辩论:在某些特殊规则指导下的辩论。(林肯-道格拉斯模式辩论)
b.法院辩论:法庭或准司法机构面前进行辩论。
c.议会辩论:合乎议会程序的规则指导下进行辩论。
d.非正式辩论(日常口头辩论)
②教学性辩论
ⅲ交叉询问(质询)(cross-examination)
英美法系中由于存在着陪审员制度,辩论在法院辩论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质询技巧对日后参与社会上之辩论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校园辩论中之质询既是来自法庭,精通质询技巧的系学生,也较容易将此技巧运用于生活。学者don r. swanson在1970年发表过题为《辩论是的准备》的论文(debate an preparation for law),其中调查九十八位法学院院长,发现百分之六十九点九的受访者,希望其学院之先修生修习辩论学课程,并有百分之七十点三的受访者,鼓励学生参加校园辩论,这大概就是基于上述的理由。
曾有“全美最红刑法律师”之名的edward bennett williams,曾在时代杂志(1959年6月)上谈到英美法系法庭辩论中最困难的技巧——交叉询问(cross examination),他说:
“交 叉询问是种艺术,它如同要求你把绳圈套在被叫来伤害你的证人身上,并要控制他,反过来教他帮你。你可想象与证人共处一暗室,他手持匕首,随时都想捅你一 刀,此时你必须紧跟着他。决不能在质询中做试验,决不能问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若你确知答案,而证人却不是如此回答,你可立即干掉他,否则就是他干掉你。也 切勿攻击不重要的论点。此外,当你问出要点,要按兵不动,别让证人发现。终结陈词(closing argument)才是你在陪审团前,引申破坏的时间。”
质询是奥瑞冈式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习自英美法庭的阶段。
3.教学性辩论的功能:
(1)辩论为有效地参与到一个民主社会中去做准备。(民众广泛参与政治,行使政治权力)
(2)辩论为走上领导者岗位准备。(议员、政客)
(3)辩论提供训练论争才能的机会。
(4)辩论为调整和深入细致地分析当代重大问题做准备。(时事分析,认清形势)
(5)辩论促进批判性思维的掌握。
(6)辩论是知识的综合体。
(7)辩论培养目的性调查的熟练程度。(论证能力、资料检索汇编能力)
(8)辩论强调教学质量。
(9)辩论造就优秀的学生。
(10)辩论培养果断和分析性反应的能力。(决策能力)
(11)辩论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者)
(12)辩论培养写作的熟练程度。
(13)辩论促成成熟的判断。
(14)辩论培养勇气和信心。
(15)辩论鼓励有力的写作和动人的。
(16)辩论培养成熟的社交能力。
(17)辩论培养必不可少的熟练口语能力。(熟练的口头交流是胜任学术研究的根本条件)
4.辩论的道德标准:
a.学生道德标准
(1)不仅应该熟知发现证据和记录证据的学术方法,而且还应该熟悉证据在批判性决策中的作用。
(2)辩手在他们的讲演中应该明确他们所使用的全部证据的来源,是指要明确有关作者和出版地以及出版时期等这些可得到的资料的可靠性。
(3)辩手都应该对他们所使用的全部证据的真实性负责。
(4)得益于辩论活动的学生们应该继续工作,以便让这种经验继续对他人有用,这也是道义上的义务。
b.教师道德的标准
二.争论点的提出
辩论是解决争论点的方法。所以,任何辩论发生之前存在着多种意见分歧或利益冲突。
1. 定义:争论的基础可以以辩题的形式用一句话表示出来。
2.辩题的措辞:争论和辩论的辩题就是陈述对中心争议问题的明确判断。
a. 争论点。
b. 一个中心思想。
c. 客观的措辞。
d.准确陈述正方所期望的决策。
e. 辩题的陈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须是肯定的。
ⅳ辩题的要求及设置
一 个好的政策性辩题应该做到以上五点,否则将会给辩论员带来许多困惑,也会使得辩论比赛大为失色。该如何拟定一个好的辩题呢?其实很简单,首先必须找出一个 有所争议的题目,辩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辩论双方站在相反的立场上进行说服,如果没有争议点存在的话,就不可能存在辩论了。
在政策性辩论中,辩题的内容应该是违反社会现状的,也就是一项新的政策主张,他应该准备陈述正方所期望的决策。而作为则有两种选择,或者主张维持现状,或者针锋相对的提出与正方主张(也就是辩题)直接构成对立的相抗计划。这意味着在政策性辩论中,只有一个辩题,正方主张此一辩题,反对它,这个被称作单一辩题设置。
在传统事实性辩题和价值性辩题中则多采用双辩题设置。在此种设置中,有直接构成对立的两个命题存在,正方与反方有各自的命题,且双方都负有论证本方命题、驳斥对方论证的责任。
双 辩题设置与单一辩题设置相比有着诸多不足之处。第一,双辩题设置有时会出现两个命题不出现直接对立的情况,这就使得辩题因为失却争议点(要求a)而变得不 可辩。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出题者本身思考不周详,但是更多的是源于对于辩题的表述上的差异。比如在“真理越辩越明”此一辩题中,反方的正式立场 是“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在这里就有一个正方双方谁作全称判断的问题了。如果正方作全称判断,那么就意味着反方所作的是特称判断,反方只要举出一个例子来 说明某一真理a没有越辩越明,那么正方的主张就失败了。但问题是正方也可以要求反方作全称判断,即反方必须证明所有的真理都不会越辩越明,只要有一条真理 是辩明的,那么反方的立场就失败了。在这里我们发现,如果要求正反双方辩题完全构成对立的话,双方都应该是全称判断才对,可是由于辩题本身并没有对此作出 规定,因此造成了在策略上都选作特称判断,而使得双方辩题不构成对立,而双方所攻击对方的都是“全称”,这就使得正反双方和一个自己制造出来的对手作战, 从而使得辩论的意义大减。
双辩题的第二个问题是在于本身立场的荒谬性,以及措辞的含糊性。比如在“应该以博为主-应该以专为主”。的这样一对辩题中。它首先假定了又博又专的是 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造成双方的对立。但在实际的运用中,这一假定都是首先被推翻了,辩论双方为了赢得比赛,在设计逻辑框架的时候为了避免因为 本方主张的偏颇性受到攻击,一定作出一种实质上反对此中假设,但表述上又于本方辩题相近的论述。这样就使得在实质上辩题失却了争议点(要求a)。双方的辩 论成了对同一立场进行不同的表述,使得双方的争论成了纯粹的文字游戏。在政策性辩题中,虽然双方的主张是由辩论抽签决定的,但是辩论的主要焦点是在于证据 的认定,而到了传统中 证据的认定变得并不重要了,重要在于逻辑以及理论上的攻击,而这种被建构起来的理论多半是一种在合理边缘作出有利本方的“歪曲”理解,之所以可以这样做就 是在于这种辩题措辞的含糊性(要求d),另外一点,政策性辩论的主张,虽然这方与反方相反,但是这都是不荒谬的,就好比法庭中的辩论双方,虽然都为本方辩 护,但实质上是为了使得“真相”不要因为立场的不同而受到歪曲。而在传统双辩题中,一部分的辩题本身就被设置成荒谬的,因此造成了诡辩的必要性。可以说, 在政策性辩论中,可以完全通过精心准备、细致研究完全排除诡辩的成份,而在传统辩赛中,精心准备的这一过程就是设立诡辩的过程。
单一辩题设置更能够符合要求b,即就一个中心思想进行辩论。辩论双方可以有很多争议点,但是核心的争论只能有一个,否则会造成辩论的混乱。比如,正方主张:我们应该通过男女平权法案和公民权力公约。我们应该把它分割成两个辩题使得辩论能够集中在一个中心思想上进行辩论。
另 外我们要注意,虽然政策性辩题本身是不持平的,但是这种不持平应该表现在当正反双方达成平手时,评审员应该认定反方获胜,原因是正方没有成功的使得他们的 动议得到通过,这就意味着要维持现状,而这恰恰是反方的主张之一,因此反方获胜。辩题本身的措辞不应该带有强烈的倾向或是感情色彩(要求c)。
除 此之外,辩题本身应该采用肯定句的形式,且内容上也必须是肯定的(要求e)。因为如果采用否定的方式会使得正方双方倒置,一方面这于本身的辩论程序的设置 不匹配,另外一点则是采用否定性的辩题会使得反方主张变得模糊不清,因为不应该禁止某项政策,不意味我们应该采用此项政策。比如,正方主张我们应该禁止同 居行为,反方反对此一主张即我们不应该禁止同居行为,并不意味者反方主张或提倡同居行为。为了避免此一混乱,辩题必须严格符合要求e的规定。
举例来说,如辩题:应该禁止残酷和虐待性的在无助而可怜的动物身上作各类实验。就不符合要求c与要求e。
3. 假设和举证责任
(1)“现状”指的是事情的现存状态。
(2)两个视角:
①司法观点:假设支持,维持现状,在有正确的和充分的理由改变现状之前,事体的现存状态将一直保持着。在运用司法观点的辩论中,假设支持现状,辩论正方具有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辩题的证实是冒风险的。)
但是当现状发生内在变化时,就必须运用政策观点。
②政策观点:假设赞成那种提供最大利益和招收最小损失的主张在价值辩题的辩论中,假设赞成在价值上大优于小。(隐私、安全)
在这类情况下,一个人如何确定举证责任呢?运用举证责任的典型法则是,提出主张的人必须证明它。
ⅴ司法观点与政策观点的不同
1) 司法观点:
一 般在司法观点中,我们总是作无罪推定,即除非主张方完成其举证责任,否则对此主张不予以采信。但是举证责任是有另外的,比如在涉及特大金融、税收案件时, 我们必须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监控,也就说假定他是有罪的,当我们发现主张方无法完成其 举证时才予以释放。虽然在此情况下,我们并不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但是并不主张维持现状,但是这并不完全作维持现状的主张。
另外在有争议的证 据采信上,由于证据本身的性质,使得我们很难有一个肯定的结论,因此,我们对某一主张采用证据优势的方法来救济。也就是说,哪一方提出的主张在证据上更有 优势,或者在一个证据的采信理由上,哪一方更能够说服评审员,就采信哪一方的主张。这个原则在英美法系的民事案件中较多采用。
2)政策观点:
在 某种情况下,现状瓦解发生内在变化。这时就出现了赞成一个变化的假设,但它并不利于任何特殊的变化。也就是说,辩论的基点在于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因此反方 必须作相抗计划来反对正方主张,此种类型的辩论在辩论赛中出现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辩题是持平的。在这样的辩论中就必定会涉及到政策性辩论的价值性问题。 不同的主张在最后其争论焦点一般在于价值上的争论。“目的公开型”辩题实实在在地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支持某一政策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我们 常常说政治使人同床异梦,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多达程度上使得自己的价值主张被评审员所接受,意味着本方获胜几率的大小。
因此,当现状提供一个变化,或者现状内部发生变化的时候,倡导某一新政策,或瓦解发生的变化的人们是有举证责任。与此相似,某一主张特殊价值的辩手是有举证责任。
(3)举证的典型法则——提出主张的人必须证明它,运用于所有这些情况。
(4)举证责任的满意度:什么才算是令人满意的证明呢?这依赖于知道辩论的规则和有决定权的人或集团的裁判。但最起码说服的人数达到一半以上。
(5) 特定举证责任与任一举证责任的区别:特定的举证责任是落在正方身上,正方必须证明辩题应被通过。而任一举证责任却可以由正方或反方中任一一方承担。这个区 别适用于司法观点和政策观点两者。简单的说,举证原则是:谁把问题或论点带入辩论,谁就应承担任一举证责任。辩手必须支持他(或她)提出的观点。
(6)反驳责任:无论正方与反方都有反驳责任。责任落在其辩论方案被对方处证据削弱 的一方,他们必须反驳对方论据或损害对方的辩论设想。
(7)平局:我们要注意到双方是不可持平的。因此当正反双方达成平局时,评判应做出有利于反方的决定,因此正方有成功地承担其举证责任的义务。
ⅵ举证责任的图示
1.反方作维持现状之主张时的举证责任
正方主张: 反方主张:
现状a → 政策b 维持现状a (不负举证责任)
理由c 反方用理由d反对理由c(反驳责任)
(正方负举证责任) (反方负举证责任)
2.反方作相抗计划之主张时的举证责任
正方主张: 反方主张:
现状a → 政策b 现状a → 政策d(与政策b构成对立)
理由c 理由e
(正方负举证责任) (反方举证责任)
正方用理由f反对理由e(反驳责任) 反方用理由g反对理由c(反驳责任)
这 里必须说明的是证据的采信原则。当辩论中一方提出某一证据时,遵循辩论员的道德准则,他必须为他的全部证据的来源与真实性负责。但是证据本身未必一定是清 晰的,证据是可以被利用的,因此当一方提出某一有利于本方的证据时,另一方方如果对此表示怀疑,或者认为此证据没有对方所主张的那种证明能力,他们必须对 此作出质疑,通过质询、提出相反证据、削弱证据的证明能力来反对此一证据被评审员采信。如果反对方没有对此一证据作出质疑,或者无法对此一证据作出质疑, 那么评审员即认定此证据应该被采信。理由是反对方如果没有质疑此一证据,则争论点并不存在,评审员认定反对方认可此一证据,如果反对方对此证据作出质疑, 他就必须负有反驳责任,如果反对方没能够完成此一举证责任则视为主张方的证据成立。
但是如果评审员发现提出此一证据的一方伪造证据,即主张方违反道德准则,则判定编造证据一方失败,记零分。
具 体实践之中,存在着辩论中某一方伪造证据,而评审员无法作出判断的情况。这时我们引入复核制度予以救济。一般而言,复核的要求必须由反对方在比赛后提出, 如果主张方无法在赛后出示相关证据,即判定主张方失败。如果反对方没有提出复核要求,而评审员于赛后发现主张方编造证据的,也应该判定主张方失败。但是实 际操作中,评审员是对辩论赛组委会负责,而不是对辩论员负责的,因此,如果大赛组委会需要当场决出胜负,且不允许复核的话,则无论是反对方或评审员当场无 法确凿证明主张方编造证据的,则该证据应该被采信。
辩论学导进之二
作者:杨陨电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介绍了政策性辩论与传统的价值性、事实性辩论之间的区别,也就辩题的设 置、举证责任、证据采信原则进行的分析。在这一讲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如下内容:辩论赛制度、辩论题目的确立、正方辩论方案的建构、反方辩论方案的建构,最后 再初步介绍一下适合于政策性辩论的奥瑞冈赛制。
1、辩论赛制度一览
1.新加坡赛制
正方一辩 三分钟
反方一辩 三分钟
正方二辩 三分钟
反方二辩 三分钟
正方三辩 三分钟
反方三辩 三分钟
自由辩论,双方各累计时五分钟
反方四辩 四分钟
正方四辩 四分钟
2.CCTV赛制
正方一辩 三分钟
反方一辩 三分钟
反方自由人第一次选择性发言时间
正方自由人第一次选择性发言时间
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一、二、三辩,正方回答时间累计一分三十秒
正方二辩盘问反方一、二、三辩,反方回答时间累计一分三十秒
反方二辩盘问小结 一分三十秒
正方二辩盘问小结 一分三十秒
自由人对话,双方各累计时两分钟
自由辩论,双方各累计时四分钟
正方自由人第二次选择性发言时间(两次发言累计时一分三十秒)
反方自由人第二次选择性发言时间(两次发言累计时一分三十秒)
反方四辩 三分钟
正方四辩 三分钟
(在我看来,这个是传统辩题赛制中最好的一个)
3.上海赛制
正方教练陈词 四分钟
反方教练陈词 四分钟
正方一辩 四分钟
反方一辩 四分钟
正方二辩 三分钟
反方二辩 三分钟
反方三辩盘问正方三辩(反方三辩10秒,其余回答加提问30秒)
正方三辩盘问反方二辩
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二辩
正方二辩盘问反方一辩
反方一辩盘问正方一辩
正方一辩盘问反方三辩
自由辩论 双方各累计时五分钟
反方三辩 四分钟
正方三辩 四分钟
(全 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是上海教育电视台主办的比赛,第一届采用新加坡赛制,增加每队一分钟的自由辩论时间,第二、三、四届采用上海模式,第五、六届在上 海模式的基础上取消教练陈词,第七、八届增加小品和评委提问取消盘问)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失败的赛制,本身加入教练陈词的目的是为了让评委和观众队双方的 立论和驳论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但是如果辩手本身不能把教练的思想明确表达出来,那么就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辩手,而如果辩手完全照本宣科没有一点即兴和创 见能力,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辩手,这个环节的设置和取消,显示出传统辩论赛的弊端。另外盘问环节本身是为了增加辩论的对抗性,可是在传统辩论赛当中,由 于我在上一讲所说的辩题设置的问题,就使得被盘问的对象一定不针锋相对回答,根本达不到增加对抗的目的,成了有次序的自由辩论,所以也被取消了。至于加入 小品更是不伦不类的行为。电视台需要收视率这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辩论赛应该考自己的魅力来吸引观众,而不是靠别的,否则加入杂技表演更能吸引观众!另外 评委盘问也是一个很愚蠢的设置,评委们本身缺乏辩论训练,他们提出的问题,辩手一定会采用辩论技巧回答,因为辩论赛不同于学术争论,在这样的前提下,评委 的提问一定是无效的。)
4.全国大专辩论赛制
正方一辩 二分三十秒
反方一辩 二分三十秒
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盘问 三分钟
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盘问 三分钟
正方一辩盘问小结 一分三十秒
反方一辩盘问小结 一分三十秒
自由辩论 双方各累计时四分钟
观众向反方辩手提问(评委审核)
观众向正方辩手提问(评委审核)
观众向反方辩手第二次提问(评委审核)
观众向正方辩手第二次提问(评委审核)
正方三辩 三分钟
反方三辩 三分钟
5.林肯—道格拉斯赛制
林 肯—道格拉斯辩论,简单说来就是两个人之间的辩论,它是为了纪念这两位曾用过这种形式的著名辩论家而命名的。在美国的中学、大学以及在政界,人们对这种辩 论形式越来越感兴趣,在美国政界人们希望相对立的候选人能够在面向选民的辩论中相遇。著名的肯尼迪—尼克松辩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候选人以传统的林肯 —道格拉斯式辩论而进行的。
林肯—道格拉斯式辩论的结构如下:
正方申论 六分钟
反方质询 三分钟
反方申论 七分钟
正方质询 三分钟
正方反驳 四分钟
反方反驳 六分钟
正方反驳 三分钟
6.美国标7.准式辩论赛制
标准式辩论是指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大学辩论所采取的辩论形式。在美国许多教授将它当作他们的学生学习辩论的起点,而且许多辩论新手的比赛也采用这种辩论形式。这种形式的结构如下:
正方一辩 十分钟
反方一辩 十分钟
正方二辩 十分钟
反方二辩 十分钟
反方一辩反驳 五分钟
正方一辩反驳 五分钟
反方二辩反驳 五分钟
正方一辩反驳 五分钟
8.美国辩驳式辩论赛制
美国大学中最广泛采用的辩论形式是辩驳式辩论。这种辩论形式的两种常用结构如下:
正方一辩申论 八分钟 九分钟
反方二辩质询 三分钟 三分钟
反方一辩申论 八分钟 九分钟
正方一辩质询 三分钟 三分钟
正方二辩申论 八分钟 九分钟
反方一辩质询 三分钟 三分钟
反方二辩申论 八分钟 九分钟
正方二辩质询 三分钟 三分钟
反方一辩反驳 四分钟 六分钟
正方一辩反驳 四分钟 六分钟
反方二辩反驳 四分钟 六分钟
正方二辩反驳 四分钟 六分钟
9.奥瑞冈赛制
奥瑞冈赛制的详细内容我们在后一讲中将作着重介绍,现只列其结构如下:
正方一辩申论 四分钟
反方二辩质询 四分钟
反方一辩申论 四分钟
正方三辩质询 四分钟
正方二辩申论 四分钟
反方三辩质询 四分钟
反方二辩申论 四分钟
正方一辩质询 四分钟
正方三辩申论 四分钟
反方一辩质询 四分钟
反方三辩申论 四分钟
正方二辩质询 四分钟
抽签决定哪一方先终局发言,各四分钟
小 结:我们发现,传统辩赛的时间较短,政策性辩论时间较长,传统辩赛辩手每次发言时间较短,发言次数较短,政策性辩论恰恰相反。台湾的游梓翔认为自由辩论不 符合发言与思考的顺序,是新加坡赛制的败笔。这个观点我同意,传统辩论赛将就形式,将就机敏,但是没有考虑到这种即兴的发言和反驳都是不深刻的,双方都回 避问题或是作出似是而非的回答,这中互攻的程序即不能把双方自己的观点阐明,又没有办法将辩论推向更深层次,对于辩赛而言有害无利。可能有的人认为增加自 由可以使得辩论的可看性大大增加,诚如我前面所述,辩论是靠本身的魅力吸引观众的,而不是迎合观众,有些程序本身虽然可以增加可看性,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于 辩论。许多辩手正是误入歧途,不在本身的立论上下文章,该向言辞的修饰,哗众取宠,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错误的。当然这也和辩题的设置有关,这是根本 性的问题。辩题的问题造成立论和驳论的问题,而立论和驳论的问题又造成了发言的问题。这就是传统辩赛的最根本的弊病所在。
另外申论时间较短,就使 得辩手一方面在辩论复杂的辩题,一方面却又没法把问题说完全,这使得辩论重理论,轻证据,这是传统赛制所带来的另一弊病。如果双方都不负担举证责任的话, 实则是不可辩论的,而不可辩的题目又辩起来了,传统辩论的荒谬性就可见一斑。申论时间较少就意味着辩手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讲大量信息传播出来,因此背稿现 象日益严重,这则是第三个弊病。
2、辩论题目的确立
A.提供令人满意的定义
在涉及价值辩题的辩论中(政策性),正方坚持认为某个信仰、价值或事实是正当的,它是与评判的那个定义或标准相符合的。而反方则强调那个定义或标准是不恰当的,或者争议中的问题与那个定义或标准是不一致的。
我们前面已经说到,在政策性辩论中,我们必须注意价值是与政策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所提供的定义必须在价值上能够被合理接受。另外定义则是和计划的展开是相关的。
在 辩题为“美国联邦政府保密制度已证明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辩论中,对于“保密制度”下定义是必要的。保密究竟是指当美国和他过交战时,记者不得进入交 战区进行新闻报道,还是指禁止提及任何政府不愿声明的任何政策,并以严厉措施强行禁止?两个定义都可以。但是内容必须给出,必须予以确定。
B.提供令人满意的标准
比如在比较性辩题(利弊比较)中,必须设立评判利弊比较的标准。在重要性的问题上,尤为显得重要。
C.提供实证
当某一方主张其计划,认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利益时,他们必须提出相关的实证。比如在辩题“我国应该废除死刑”中,正方主张,死刑的设置与犯罪率的高低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就需要提出各式各样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一点。
D.提供根属性
根属性是政策性辩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于根属性的问题我们会在后面会具体讨论。
E.提供重要性
辩 手必须证明其计划的基本点是重要的。如果正方声明有必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证明这种需求是重要的。正方计划必须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改变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优 势。如果在正方进攻中只有一、两条优势残存,这两条优势必须具有足够的重要意义来证明采纳正方计划是有道理的。如果正方提出各自独立的优势并声称其中任何 一条优势都足以证明接受正方计划是正确的,那么每一优势事实上必须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反方经常争论说,不具备重要意义的优势小于正方计划中根属的严重 劣势。所以,重要性通常是以比较和对比的形式进行衡量的,即,利大于弊。
重要性的核心内容就是比较。比如在我国应该成立色情特区的辩题中,反方可能举出色情特区会产生道德沦丧,影响社会风化,但是正方在提供重要性后总结道,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从而捍卫了本方的主张。
重 要性分为质和量两个方面。比如在“全国人大应通过保证就业机会法案”的辩题中,正方列举出因为受不到就业保障而失业的工人的数量达到了一千万(假设),这 就是重要性量的方面。为了防止反方的反击,正方继续补充道,一千万人的失业会引起社会安定问题、治安问题、贫困问题、健康问题、下一代教育问题等等,这就 是重要性质的方面。
如果辩手能够提供量和质的双方面要求,一般说来,正方的立场就可以变得比较稳固。但做到这一点不总是可能的。所以辩手特别要注意。
3、正方辩论方案的建构
1.政策性辩题与假政策性辩题
假 政策性辩题即是指在政策性辩论中,只需要证明应该被通过,这一改变现状的要求,而没有提出具体方案的辩题。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此类命题的论证方式。在政策 性辩论当中,无论是否采用假政策性辩题,他的基本原则都是辩论双方通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辩论赛 接纳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