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有了孩子子是不是自己在优秀也都是孩子,而不是自己了?为什么觉得没有自己的人生了

父母和孩子的四种关系,你是哪一种?_网易教育
父母和孩子的四种关系,你是哪一种?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我想,大致分起来,有以下四种关系,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
这是童书妈妈的第172篇分享。每天早上,丸子奶奶做好了早餐,等我们起来享用。很奇怪的是,她自己基本上不和我们一起吃,总是等我么吃完了才用餐。而且,和他们那个年代的老人家一样,遇到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问一句:丸子,你要不要吃呀。对此,我既好气有好笑,对奶奶说,现在的生活条件,根本不需要牺牲某一位或几位家庭成员的幸福,去满足另一位或几位家庭成员。她自己觉察之后,也觉得是这样的,但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总是把自己摆在付出和次要的地位,而去照顾和谦让其他人——在她的眼中,小丸子以及我和丸子爸爸,都是需要照顾的对象。其实,我挺理解的。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人,我们这一代成长中所经历的家庭环境,并非那么优越。我记忆中,经常听到大人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孩子有出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出来!而实际的情况,也的确有很多家长自己宁可吃的差一点,过得差一点,也尽量保证孩子不要受到太多委屈。家庭条件更差一些的,多子女的,甚至要面临哪个孩子继续上学,哪个孩子早点工作的残酷抉择。历史所造成的悲剧,并不会在某个时期瞬间改变,而是会演变成一种习惯,延续很长时间。所以,我并不能要求丸子奶奶改变“牺牲自己,服务家人”的生活习惯。而每当丸子奶奶看到类似丸子爸爸和丸子抢一块牛肉吃的情景,总是会无奈地嘀咕两句:就一个孩子,还不让着点,真是大人没个大人样儿。我以为,这种“我不好,你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为孩子牺牲,是上一代父母的烙印。但是,其实也在这一代年轻父母中大量存在,不过,牺牲的方式,从“让孩子吃饱,上学”,升级成了“让孩子吃好,留学”,而父母付出的,则是高价学位房,留学学费,买房基金等等。这不由得让我思考,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我想,大致分起来,有以下四种关系,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下下面,我们就聊聊这四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我不好,你好”—— 父母付出与希望,孩子责任与压力前时,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华人生活的纪录片,叫做《含泪活着》。讲述的是一位父亲,35岁从上海到日本,离开妻子和女儿去日本打拼。因为借了高额外债,被迫做为黑工,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15年的经历。最后,女儿终于考取了纽约大学学医,并成为博士。父亲也从日本回国,和妻子团聚。如果仅仅从结果上看,这是父母为孩子付出,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动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价,是15年间,整个家庭的支离破碎。在这十几年间,他们一家先是分离在中日两国,后来女儿考上美国的大学,则是父亲继续在日本打黑工,母亲在上海,女儿在纽约,分居三地。在这漫长的时光里,父母渐渐老去,孩子长大成人,而他们和父亲从未见过一面。故事的结尾,父亲表示他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自己的责任,“就像赛跑一样,接力棒我已经拿了,跑了那么多年,我的目标是把这个接力棒最后交给女儿。”但是,我却对女儿的话语更有同感,“我不需要他们为我付出那么多,吃那么多苦的”。是的,这也是让我深为感触的,所幸这位女儿好学上进,取得了学业上成功。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去美国留学,甚至没有考上大学呢。这个家庭15年来到分崩离析,会酿成怎样的结局呢?这个设想,让我不禁出了一身的冷汗。我知道,这是中国父母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就是我可以不如别人,但我的孩子却要胜过别人的孩子;我的人生可以失败,但我的孩子的人生却要成功。但是,孩子人生是否有成就,和父母付出多少辛苦,这中间不是呈现必然的因果关系的!甚至,很多时候,是阻碍孩子取得成就的巨大的障碍。中国的父母,特别喜欢那种“孟母三迁”之类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种“自己如果不为孩子付出,就不是合格”的奇怪心态。以至于该为孩子付出的去付出,不该为孩子付出,也要付出。结果呢,形成了一种“父母如果不悲惨,孩子就是受委屈”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利有弊,弊大于利。所谓的利,就是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上进心。而所谓的弊,则是剥夺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权利,损害了孩子追求自由生活的可能,让孩子在心理上背负了不该有的压力。这么说吧,父母既然超出正常范围地“不好”地付出,自然是想得到孩子“好的”极大回报。而一旦这个回报没那么快,如“8万一平米的学位房都买了,还没考到前三名”,父母就会感到失望、委屈和焦虑。又或者,没有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不好好学数理化外,非要唱歌跳舞学文艺”,父母则会强制孩子放弃,从而产生巨大的矛盾。“我好,你不好”—— 父母挑剔与责苛,孩子自卑与胆怯这类父母,大多是生活的强者,事业上的成功者。他们靠着自己的付出,取得了社会的认可,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也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孩子。有一次,一位母亲找到我,悄悄跟我倾吐自己的烦恼。她说,自己和老公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各自在工作领域内也都非常出色,家里的物质条件很好,而且也很注重对孩子和陪伴,“但是,我怎么觉得孩子怎么那么笨呢,那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她和老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两个博士生养育的孩子,“智力那么差,反映那么迟钝”。我仔细听了她的讲述,说,“你们用两个博士的要求,去要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怎么能不感到孩子笨呢?”这位母亲反驳道,“不是的,我和他爸爸小时候就很聪明努力,从来都是优秀生”。我又跟她说,“你们是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怎么能否认孩子用另外的方式取得成就呢?”这位母亲,久久地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我认识很多很有成就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候,过多地依赖自己现有的成功经验。而忘了自己是如何从孩子一步一步成熟起来,中间出现的挫折和困难了。做企业家的,希望孩子从小就展现商业天才,忘了自己从小数学就不及格;做艺术家的,希望孩子四岁就要出画册开展览,忘记了自己是如何艰苦地写生练习;做学者的,希望孩子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忘记了自己曾经怎样地度过迷茫的时期。当这种父母用自己现在的成就,或者自己成长中的经历,去严苛要求孩子的时候,是极其不公平的。我亲耳听到,一位长辈对自己的儿子说,“你这一辈子,能取得我十分之一的成就,就算不错了”,我不知道这是激励还是贬损;我也听到一位母亲对孩子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根本不费劲儿,全是考双百”,这算是炫耀还是失望呢?总之,当父母用“我好,你不好”这种方式,去处理和孩子的关系的时候,无论作为父母的动机如何,是激励还是炫耀,其结果就是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了敌人和对手。而孩子处在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之中,自信心就会非常难以建立,“反正怎么做也不能得到父母的赏识,怎么努力也不能超越父母的成就”。于是,你就会看到,很多所谓的“二代”,就干脆把兴趣转移到吃喝玩乐上去,承认自己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和父母成就的得益者了。“我不好,你也不好”—— 父母失败与认命,孩子灰暗和放弃在一个饭店里,我看到一位父亲,任凭无良的朋友用筷子蘸了白酒,去喂自己还不会说话的儿子取乐。我对他说,这样对婴儿的健康发育非常有害。谁知,他一副无所谓的模样,“我们这样的家庭,还健不健康,谁管的了这么多”。人的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但面对生活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同时,父母无论自己的成就如何,是可以选择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有很多的父母,遇到了生活的挫折,遭到了事业上的打击。于是,就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认为自己的命运不好,而且,也由此将这种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谁让他运气不好,托生到我们家呢”。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成功者的孩子也是成功者,失败者的孩子也是失败者”的社会,会有什么希望。孩子是独立的,作为父母,不是把自己的命运让孩子去继承和模仿,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这,也正是生命的精彩之处。记得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我的很多同学,都具有不同的天分,但他们的父母,总觉得自己都不是干那一行的,自己的孩子肯定也不会有出息。于是,不肯为孩子买一把琴,不肯为孩子买一副画具,不肯为孩子买一本图书,最后,这些同学也就在父母的暗示下,逐渐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梦想,甚至早早地就摆了个小摊卖宵夜,开个小店修理摩托——我不是说这些职业有什么不好,而是说,正是因为父母的“我不好,你也不好”的思想,他们丧失了度过不同的人生的可能。父母的这种生活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我好,你不好”的家庭关系一样,“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宿命论,也在随时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打击理由不同,前者是“我那么出色,你怎么会那么笨”的失望,而后者则是“我都不行,难道你还能行”的质疑。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也很难抵挡来自最亲爱的家人持续的打击。“我好,你也好”—— 父母向上与积极,孩子自由与独立我想首先说明一点,在这里,所谓的“父母好”,并不是结果上的好,而是状态好。也就是说,作为“我好”的父母,并非是用物质条件、名气条件来衡量的,父母可以是普通的职员,是朴实的农民,甚至,是屡次创业失败但从未放弃保持乐观的企业家,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关键的是,父母都很自信,都认为自己很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把“好的家庭”的标准,设置的非常单一和可笑。作为父母,觉得就要给孩子住大房子,雇保姆,送名校,否则就不是好的父母。其实,这都是从父母的角度的单一思想,而非从孩子角度的事实。当很多父母努力赚钱去实现这些所谓的目标的时候,孩子最开心的却是每天爸爸能够骑着单车送自己去学校。要知道,孩子眼中的好,非常单纯,非常美好。他们需要的,是父母每天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回家不抱怨老板和工作,能够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的每一个成就。就是这么简单。父母的好,是努力做事情,是自享受自己的生活。孩子的好,是开心地上学和回家,是被父母尊重与赞赏。家庭是一个整体,父母和孩子都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因为谁的事情,都不应该去过度地牺牲。也就是说,当一份很好的工作呈现在父母的面前,但必须和孩子分离的时候,这份工作就是违反“我好,你也好”的原则,就是不可取的;同样的,当有一所很好的学校,需要家庭为之付出巨额的代价去买居住品质很差的学区房,那么同样也违反了“我好,你也好”的原则,也就是不可取的。生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生活也同样是需要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去担当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父母都有把生活塑造的尽量美好的心态和能力,那么,孩子也就是生活在一个最理想状态下的家庭里了。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拥有的最宝贵的,不是继承父母的财富和名望,而是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处理不同境况的行动能力。当孩子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看到的,是榜样,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是独立;当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会追求自己的理想,寻找自己的幸福。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同时,也把对方的好,作为自己幸福的来源。那么,“你好,我也好”的关系,就会伴随父母和孩子的一生。最后,把吉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中的一段话送给每一位父母: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富有耐心;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激;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在安全中长大的孩子,有信赖感;在赞许中长大的孩子,懂得自爱;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寻得了世界的爱。备注:本文封面及插配图,为艺术大师关维兴为读库出品的《城南旧事》一书所做的插图。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频道专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在想一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个人认为一孩子对我来都难带了,而已现养一小孩也不容易,为什么不能把全部的爱都给她,让她享有最力好的生活和教育呢?说的好听两小孩有伴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商量,这没错,但我偏偏就是想着父母不能一味着靠孩子养老送终,如果他日是个乖孩子是个有孝心的孩子那不用操心他也一样会担起他的责任,但父母也可靠自己,有的家庭孩子多从小不教育好没能把全部的爱都归一一孩子,她会怎么想?个个孩子大了,也忙了,各有各的家庭,老人这边就少管了,再说兄弟姐妹多了,不负责任的他们就推这推那,大家都忙,那受苦的还是父母,父母也难做也不愿麻烦自己的小孩,毕竟大家都成家了,想想就悲催啊,人这一生为了什么,我想着,人生苦短何必让自己活得那么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开心,看有些宝妈并三并四,你并就并吧还拼命的叫苦叫累叫没钱,那你何必又为难自己呢,你有想过小孩生下来也是受苦的,既不能给她好的生活那就不要生,就算一个孩子没那么富裕毕竟你的爱你的注意力你对她的培养也能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我也对得起她也对得起自己,来到这世上一遭也没白活,因为组建一个家庭就得有个小天使才完美,在此,我谢谢我的宝贝给我跟她的缘分-妈妈帮问答
m_home_icon_list
在想一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个人认为一孩子对我来都难带了,而已现养一小孩也不容易,为什么不能把全部的爱都给她,让她享有最力好的生活和教育呢?说的好听两小孩有伴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商量,这没错,但我偏偏就是想着父母不能一味着靠孩子养老送终,如果他日是个乖孩子是个有孝心的孩子那不用操心他也一样会担起他的责任,但父母也可靠自己,有的家庭孩子多从小不教育好没能把全部的爱都归一一孩子,她会怎么想?个个孩子大了,也忙了,各有各的家庭,老人这边就少管了,再说兄弟姐妹多了,不负责任的他们就推这推那,大家都忙,那受苦的还是父母,父母也难做也不愿麻烦自己的小孩,毕竟大家都成家了,想想就悲催啊,人这一生为了什么,我想着,人生苦短何必让自己活得那么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开心,看有些宝妈并三并四,你并就并吧还拼命的叫苦叫累叫没钱,那你何必又为难自己呢,你有想过小孩生下来也是受苦的,既不能给她好的生活那就不要生,就算一个孩子没那么富裕毕竟你的爱你的注意力你对她的培养也能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我也对得起她也对得起自己,来到这世上一遭也没白活,因为组建一个家庭就得有个小天使才完美,在此,我谢谢我的宝贝给我跟她的缘分
其他回答(5)
我没看完,哈哈,但是祝福你的小天使
谢谢分享!
ziruoyouqing
确实是,现在也不是养儿防老的年代了,老人有退休金不被啃老就不错了!还是得好好教育孩子
天平座的小猴纸
我感觉也是,干嘛飞得要两个小孩,
个人想法不一样吧
亲亲幸福的二宝
大家都在看
0-1岁宝宝的妈妈应该做的事(智力开发、情商培养、健康养护等)
1、 智力发展
1.1从宝宝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跟他谈话,实验证明,大人多和宝宝说话,宝宝开口更早。
1.2 帮助宝宝学会爬行,除了身体协调性外,爬行更能促进宝宝的求知欲,扩大安全求知范围。
1.3 学会几个小游戏,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跟宝宝做游戏,不管他会不会。
1.4 选择几样益智玩具,给觉得孩子不够优秀,有点失望,怎么办?
我的图书馆
觉得孩子不够优秀,有点失望,怎么办?
文:雾满拦江&(01)&有位妈妈,有知乎上提了个问题:觉得孩子不够优秀,有点失望,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出来,效果是爆炸性的。&许多人纷纷跑过去吐槽献策,但这个策一献,才感觉有点不对大头——题主说的不够优秀的女儿,才3岁好吗?&3岁的幼儿你就让她优秀,小朋友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连负责搞笑的公号冷笑话精选,都看不下去了,斥责道:&凭什么你自己这么普通,却要求3岁的孩子展现惊人的天赋涅?&有些人,自己在该奋斗的年纪不努力,在应该学习时、该努力工作的时候消极怠工,对自己的人生极其不负责。后来他们老了,因为年轻时的放纵,被生活无情辗压。&所以一旦有了孩子之后,便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自己的孩子之上,让孩子承受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期望和压力,只为让自己的后代能获得世俗上的成功,继而改善自己的生活。&——骂的倒是痛快了,但这位妈妈的表现,只是一种普遍性的、焦虑心态而已。&(02)&2016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称,中国的中产阶层有2.25亿人,他们是目前全球最焦虑的人。&可是,大家为什么焦虑涅?&(03)&我的树洞里,有个很好玩的留言:&先来说说我的情况,请老雾帮我出出主意。我是农村孩子,通过高考来到北京,私企工作,有套小产权房,家庭年入不少于20万。算是有房有车的中产。&但你知道,北京年入20万,就是地道的穷人了。想再买套房,买不起,车子有点破,换不起。在老家,我们是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励志榜样,但我们更羡慕他们,至少他们没我们这么大的生存压力。&实际上还处于未起步阶段,只要有点小病小灾,或是工作上出点变动,一切就全完了。我们就象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舢板,生活的小船说翻就翻。&问题是孩子,没有丝毫的努力意识,无忧无虑我们也能接受,问题是孩子不愿意读书,不喜欢学习,只知道跟人家比吃穿,买什么东西只看牌子,不是名牌就不要。感觉跟孩子说话真的好累,现在的感觉很迷茫,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巴拉巴拉,这位父亲说的,也是一种极度的焦虑心态。&焦虑之心,人皆有之。&但焦虑至此,就是个麻烦了。&(04)&为什么中国人最焦虑呢?&原因或许不止一个,我们只说与我们自身关联度最高、能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解决的。&——我们有些人,对人生成长的规律,认知不是那么全面。&比如说吧,在我们的知识界,仍然按农业时代的常轨,把人生分成四个阶段:童年、青年、成年及老年。&而实际上,当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生就已不再是四个阶段,而是五个:童年、青年、成年和后成年,以及老年。&——这个多出来的后成年,是因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寿命延长,许多人到了农业时代该辞世的时候,发现自己还身体健康,吃嘛嘛香,这等于人生凭白多出一个阶段。&而当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这边则是城市化狂飙猛进,整个世界财富激增,教育时段延长,人生又多出一个阶段,变成了六个阶段:&童年、青年、奥德赛阶段、成年、后成年,然后才是老年。&——有些朋友的焦虑,可能是对人生这几个阶段,认知不足。&打个比方,人生六个阶段,就好比你参加比赛,要围着跑道跑足六圈。可是你脑壳进水量比较大,以为跑四圈就OK了。四圈跑完你就冲下场去抢奖杯——但后面还有两圈呢亲,奖杯你拿不到,只会有满心的迷茫,与困惑。&(05)&人生巨大的心理创伤,都在童年。&许多人,会忘掉童年的痛苦。&——心理学告诉我们,你心里的创痛越强烈,遗忘程度就越高。而你遗忘的越是彻底,成年后遭遇到的麻烦就越多。&童年最大的痛苦,第一是被强迫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要花几年的时间,于巨大的羞辱中学会起夜,而不是继续尿在床上。第二个是试图控制这个世界的努力失败失败再失败,孩子们会发现,他们甚至连强迫父母留在身边都做不到,从此对这个世界,产生出巨大的恐惧与失望。&许多人认为,青年比童年懂事——恰恰相反!&(06)&从3岁到9岁,孩子的认知力不断成长,能够表达自我,学会克制——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会有一个巨大的智力回潮,年轻人的智力,会普遍性的跌落回9岁以下。&也就是说,人生第二阶段的青年时期,是个智力跌停板,重返婴幼时代。&为什么呢?&这个,大概是青年时代的认知,并非是内心的智慧,只是无奈屈服现实。所谓的理性,不过是强迫性的克制。但青春期体内化学激素分泌,会摧毁年轻人的强迫与克制,内心的野性不被允许,就只能退回婴幼状态,以求自保。&——在农业时代,是没人理会年轻人成长阶段的苦痛心灵的。孩子长大了,给你把锄头下地干活,不好好干就打死你。&只要学会锄禾日当午,就可以干一辈子。&但现在,技术工种进入短命时代,一招鲜,吃遍天的美好时代早已结束。学校里学到的那点东西,还不够一个早晨用的。&这个时候,就多了个奥德赛阶段。&多了个,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心灵漂泊找到自我目标的阶段。&(07)&什么叫奥德赛阶段呢?&奥德赛,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他曾经参加了特洛伊攻城战,最有名的特洛伊木马,就是他的计策。他是一位有智慧的人,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最爱。&女神爱他,男神铁定讨厌他。&最讨厌智慧的暴力海神波塞冬,诅咒了奥德赛——诅咒他回家找不到门。&结果,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之后,被迫在大海上漂泊十年。他眼看自己的小伙伴,缺乏自制而变成了猪,幸福的摇着尾巴吃饲料,然后被人宰掉吃肉。他对抗了海妖塞壬的可怕歌声,又被一位粉丝女神困住,不啪啪啪就不放他走。&最终奥德赛终于回家了。离家前他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回来时只剩一个人。因为他多年未归,人们都以为他死了,无数男人蜂拥而来,向奥德赛的老婆求爱。奥德赛必须要战胜所有的求爱男,才能夺回自己所爱。&——出行万里,漂泊十载,只为了发现你之所爱,其实就在家里。&这个古老的寓言,被用来形容现代年轻人心灵之觞。&人生成长就是这样,道理也好,规律也罢,幸福也好,快乐也罢,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说了没用,必须要他自己发现。&(08)&马上要御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他的大女儿玛莉娅,高中毕业后翻了哈佛的牌子。&但她并没有马上入读。&而是要花一年的时间,去看看这个世界。&她想看什么呢?&——她要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到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然后才可以倾心投入。&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她的人生,就会过得很拧巴,会对自己的工作、爱情、婚姻都不满意。甚至有可能,会在四、五十岁的某天夜里,突然呐喊一声:我擦,这不是老娘想要的生活,我要找回我自己!而后打起背包,和隔壁老王黉夜私奔!&每个人的人生,都只属于他自己。&必须经过自我寻找,才能得到。&(09)&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经过奥德赛时期,直接从青年跨入成年。&一切按步就班,工作,努力和同事主管搞好关系。婚恋,多是父母操办。然后有了小宝宝。&我曾亲耳听到一位才40岁出头的父亲,对他那还读书的孩子说:儿子耶,爹老了,这辈子也没什么出息了,就这样了,以后全靠你了。&我能够清楚的看到,孩子脸上掠过的巨大惊恐。&——拜托这位大叔,你才刚刚40岁,以现在的医疗保健技术,如不出意外,你活到80岁轻松。还有不少于40年的长线人生,却说自己老了,此后40年的光阴,于你而言岂不意味着巨大的痛苦煎熬?&你此前的人生,都是听从父母之言,从未曾为你自己活过。&此后的人生,你还不打算为自己活。&那你这辈子,到底活过没有?&(10)&我们对孩子的焦虑,不过是内心迷茫的外部投射。&——要记住,你人生的成长,是六个阶段而非四个。如果年轻时没有经历过迷茫,40岁上下必然会陷入惶惑。之所以惶惑,只是因为你以为人生赛事,该结束了,但实际上不过是刚刚开始。&——永远不要说自己老了,就这样了。相比于你的孩子,你拥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有着厚积的资源人脉,对人性的认知也更深刻。这么丰厚的资源你弃之弊履,却往蠢萌孩子的背上一趴,让还处于人生奥德赛阶段的孩子背着你,你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儿?&——做为男人,20岁要野,30岁要浪,40岁智慧,50岁温和,60岁进入后成年,70岁再创业,80岁再嗨一轮,90岁按倒80岁的小屁孩暴打。做为女人,20岁活青春,30岁活韵味,40岁活智慧,50岁活坦然,60岁人生开始,70岁再创辉煌,80岁依然绚丽,90岁私奔,拐走80岁蠢萌女生的男盆友。生命的长度不由我们决定,但生命的质量,绝不可以低下。&——把孩子的还给孩子,3岁的孩子满心恐惧,6岁的孩子猫狗都嫌,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寻找自我。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活出自我,也给自己机会,只为自己而活。&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完美。但真正的焦虑,却是源自于内心。对他人的过高期望,多来自于童年创伤的遗忘。只因为忘却了自己的成长之难,才会对他人的解读失之轻率。&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生命的感受,源自于心灵的累积。所经越多,心越淡然。所行越少,必生焦灼。苛求之举,不过是迷乱之心。苦伤之情,无非是短识杂绪。激情的时代昭示着永远的错乱,需要你明晰双眼,把这个世界、和你人生漫长的路径看清。拥有未来的人,才会真切的活在当下。正确解读生命的人,才会以沉静平和之心,享受波澜起伏的快感。&
馆藏&5149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高分家长/ 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小我私家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父母的一句话,能影响到孩子一生!一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想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入手下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1那么,为何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活生计,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标的目的走,要么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有魅力;要么视野愈来愈窄,与外在世界特别很是疏离。一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2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其实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标的目的。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十全十美,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3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经由过程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外一句话,说得一针见血: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4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置惩罚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清二楚。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置惩罚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置惩罚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5有位妈妈感慨:我目下当今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目下当今,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克不及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非分特别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克不及处置惩罚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特别很是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小我私家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父母的整小我私家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6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不是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所能及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缘故原由。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目下当今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愈来愈高。我们会发现,每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一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小我私家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愈来愈远。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出发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编排:高分家长,分享优质内容,尊重原创。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加小编私微,联系我们。
本文标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自己有了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