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书笔记象态橡栗虫的读书笔记

《昆虫记》中的《蝉》课文内容是什么?
《昆虫记》中的《蝉》课文内容是什么?
法布尔.《蝉》
蝉的地穴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 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是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与《《昆虫记》中的《蝉》课文内容是什么?》相关的作业问题
《蝉和蚂蚁》中,作者通过事实纠正了人们一惯以来对蝉的错误的看法:古老的寓言里,人们总是说蝉在冬天里去向蚂蚁乞求食物,事实上蝉从不需要靠别人的帮助活下去,蚂蚁才是个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它们把所有可吃的东西全都搬到自己的粮仓里,还一本正经地许诺将来连本带利一并奉还.\x04\x03\x04\x03 法布尔在文中仔细地揭示了蚂
《昆虫记》读后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
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再问: 关于作者的也行,快点,我着急用。。
交配后的雌蝉在树的嫩枝上用针状产卵器刺破树皮,将卵产在嫩枝内.当树枝由于缺乏水分供应而枯死后,带有蝉卵的树枝(卵枝)借风雨的作用落在树下,逐渐淤入土中.经过一段时间,初卵若虫便会吸附在树根上,开始吸食树汁,经3年左右若虫老熟,很快从土中钻出,出土后3~5小时即可蜕变成为成 虫.雄成虫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发出“知了、知
红蚂蚁 红蚂蚁是一种打架非常厉害的蚂蚁,但是它们不会寻找食物,不会养儿育女,它们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别人来替它们完成.
孔雀蛾 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它们中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脖子上有一个白色的领结,翅膀上洒着灰色和褐色的小点儿.横贯中间的是一条淡淡的锯齿形的线,翅膀周围有一圈灰白色的边,中央有一个大眼睛,有黑得发亮的瞳孔和许多色彩镶成的眼帘,包括黑色、白色、栗色和紫色的弧形线条.这种蛾是由一种长得极为漂亮的毛虫
  每年四月,正当斑马纹蜂悠游于围墙内的条条峡谷之间,寻找着理想的造洞地点,食客那里恰好正加紧化蛹成虫的工作.呵,时间计算得何等精确,追逼者的历法与被追逼者的历法之间,竟如此默契地相互吻合,真令人难以置信.蜜蜂着手筑穴之时,成虫飞蝇已经准备就绪:以饥饿消灭对方的故伎,马上就要重演.  如果上面讲述的只是某种特殊情况,我
旧派的学者都喜欢引用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头驴子,它被安放在两捆干草中间,结果它竟然饿死了.因为它决定不出应该先吃哪一捆.”其实现实中的驴子不比别的动物愚蠢,它舍不得放弃任何一捆的时候,会把两捆一起吃掉.我的毛虫会不会表现得聪明一点呢?它们会离开这封闭的路线吗?我想它们一定会的.我安慰自己说:“这队伍可能会继续走一段时间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
原书章节(参照花城出版社《昆虫记》全集)卷一: 第一章 圣甲虫 第二章 大笼子 第三章 捕食吉丁的节腹泥蜂 第四章 栎棘节腹泥蜂 第五章 高明的杀手 第六章 黄足飞蝗泥蜂 第七章 匕首三击 第八章 幼虫和蛹 第九章 高超的理论 第十章 朗格多克飞蝗泥峰 第十一章 本能赋予的技能 第十二章 本能的无知 第十三章 登上万杜
昆虫记 神秘的池塘 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的时候,我可从来都不觉得厌倦.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 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 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着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 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也影响了几代人.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他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界,那份执着,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让我佩服.书中充满了惊奇,充满了情趣,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另一个世界的奥秘——昆虫世界的真面目,更让我发现了大自然中蕴含着的各种科学真理,这真是一本极其珍贵的生命乐章.
格列佛游记 小说共分四卷: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
目录• 作品介绍 • 作品主题 • 作品影响 • 作品目录 • 《昆虫记》读后感 • 作者简介 作品介绍《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
灯下,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手拖着下巴,一手握着一支钢笔.桌上放着已经翻阅了无数遍的《昆虫记》.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昆虫记》使我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我的思绪飞扬,飞到山青水秀的乡
  这些昆虫全都是我的伙伴,我的亲爱的小动物们,我从前和现在所熟识的朋友们,它们全都住在这里,它们每天打猎,建筑窝巢,以及养活它们的家族.而且,假如我打算移动一下住处,大山离我很近,到处都是野草莓树、岩蔷薇和石楠植物,黄蜂与蜜蜂都是喜欢聚集在那里的.我有很多理由,使我为了乡村而逃避都市,来到西内南,做些除杂草和灌溉莴苣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
  《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并帮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佯装也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  威尼斯商人剧
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
昆虫的习性\x0d1.蝉和蚂蚁的寓言\x0d2.蝉和蚂蚁\x0d3.蝉出地洞\x0d4.螳螂捕蝉\x0d5.灰蝗虫\x0d6.绿蚱蜢\x0d7.大孔雀碟\x0d8.小阔条纹碟\x0d9.象态橡栗象10.豌豆象11.菜豆象12.金步甲的婚俗\x0d13松树鳃角金龟\x0d14.意大利蟋蟀\x0d15.田野低头的蟋蟀昆虫的购买最佳搭配
定 价:&35.00
文轩价:&19.20
(5.49折)
出版时间:
开 本:32开
页 数:440
印刷时间:
字 数:390.00千字
装 帧:平装
语  种:中文
I S B N:7
毛刺砂泥蜂
舒氏西绪福斯蜣螂与蜣螂父亲的本能
月形蜣螂与野牛宽胸蜣螂
圣甲虫的梨形粪球
圣甲虫的造型术
西班牙蜣螂
米诺多蒂菲
南美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
粪金龟与公共卫生
昆虫的装死行为
昆虫的“自杀”行为
蝉和蚂蚁的寓言
小阔条纹蝶
象态橡栗象
金步甲的婚俗
松树鳃角金龟
纳博讷狼蛛
昆虫与蘑菇
燕子与麻雀
意大利蟋蟀
田野地头的蟋蟀
朗格多克蝎的家庭
朗格多克蝎&
[法]&让-亨利·法布尔(Jean-Henri&Fabre,),法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生于贫困家庭,依靠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从事中学教书行业二十余年。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出色的论文,达尔文赞誉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了《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青少年,文学爱好者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以无比的热情、追求真理的精神,倾其一生心血著成的科学巨著,是世界认可的青少年科普经典。在他的笔下,昆虫世界是如此千奇百怪、生机盎然,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尤为出彩,表现出了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不仅仅是简单的昆虫记录,而且以人性来观照昆虫世界,研究的是“生命的活态”“生命的过程”“生命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密切交往”,通过小小昆虫来反观人类社会,表达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圣甲虫
&&&&做窝筑巢、保护家庭,是种种本能特性中*崇高的一种。鸟儿这灵巧的建筑师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在本领方面更加多样化的昆虫也让我们见识了这一点。昆虫对我们说:“母爱是本能的崇高灵感。”母爱旨在维护族类长期繁衍,是远胜于保护个体的更加利害相关的大事,因此母爱唤醒*迟钝的智力,使之高瞻远瞩。母爱是远远高于神圣的源泉,不可思议的心智灵光孕育其中,并会突然迸射而出,使我们顿悟一种避免失误的理性。母爱越坚,本能越优。
&&&&在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膜翅目昆虫,它们身上凝聚着*充分的母爱。它们把所有的本能才干都倾注于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觅食谋屋。为了其复眼永远看不到而其母爱之预见力深深知晓的家族繁衍,它们成了种种技艺的行家里手。它们中有的是编织棉织品和许多絮状物品的能手;有的是制作细叶片篓筐的能工巧匠;有的是泥瓦匠,建造水泥房间、砖石屋顶;有的是陶瓷行家,用黏土制作高档的尖底瓮、坛罐和大肚瓶;有的擅长挖掘,在湿热的地下建造神秘的地宫。它们掌握着成百上千种技艺,与我们人类所掌握的相仿,甚至有些还不为我们所知,而它们却已用于住房建设了。它们随即便要考虑将来的食物:一堆堆蜜,一块块花粉糕,精心制作的野味罐头……
&&&&这类工程是专以家庭的未来为目的的,其中闪烁着在母爱激励之下本能的种种*高表现。
&&&&昆虫学范围内的其他一些昆虫,一般来说母爱都很浮皮潦草。几乎大多数昆虫只是把卵产在合适的地方就不管了,任由幼虫冒着危险和死亡去寻觅居所和食物。抚养如此马虎,有没有才干也就无所谓了。莱库古把各种艺术从其共和国通通驱逐出去,他指责这些艺术是使人们萎靡不振的玩意儿。就这样,在以斯巴达方式养育的昆虫中,这些本能的高级灵感也就被去除了。母亲从温柔甜蜜的育婴工作中摆脱出来,那么一切特性中**很好的智能特性也就逐渐减弱,直至泯灭,因为不管是对于动物还是对于人类,家庭的确是尽善尽美的源泉。
&&&&如果说对子孙后代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膜翅目昆虫令我们赞叹不已,那么不顾后代死活,任其听天由命的其他昆虫就显得很不像话了。而所谓的其他昆虫则几乎是昆虫的全部,起码就我所知,在各地动物志记载中的昆虫,还有一种,像采蜜的昆虫和埋野味篓的昆虫那样,为自己的家人准备食物和住所。
&&&&而奇怪的是,这类在细腻的母爱方面可与以花为食的蜂类相媲美的昆虫,竟然是以垃圾为对象,以净化被牲畜污染的草地为己任的食粪虫类。要想再找到不忘母亲职责而又有丰富的母性本能的昆虫母亲,就必须离开芬芳四溢的花坛,转向大马路上骡马拉下的粪堆。大自然中类似的两个*端比比皆是。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的丑和美、我们的龌龊与干净算什么?大自然以污秽创造出鲜花,用一点点粪肥就能给我们创造出优质的麦粒。各种食粪虫尽管成天与粪便打交道,却享有一种美誉。它们一般身材小巧玲珑,穿戴庄重而且无可挑剔地光鲜,身子胖乎乎的,呈短壮体形,额头和胸廓上都佩戴着奇异饰物,因此在收藏家的标本盒里显得光彩照人,尤其是法国的那些品种,乌黑油亮,外加一些热带的品种,金光闪烁,黑紫油亮。……
定价:为出版社全国统一定价;文轩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受系统缓存影响,最终价格以商品放入购物车后显示的价格为准;
新广告法规定所有页面不得出现绝对化用词和功能性用词。
本店非常支持新广告法,但为了不影响消费者正常购买,页面明显区域本店已在排查修改,对于不明显区域也将会逐步排查并修改,我们在此郑重声明:本店所有页面上的绝对化用词与功能性用词在此声明全部失效,不作为赔付理由。因极限用词引起的任何形式的商品赔付,本店不接受且不妥协。希望消费者理解并欢迎联系客服帮助完善,也请职业打假人士高抬贵手。昆虫记(全译本)全文阅读_昆虫记(全译本)免费阅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0手机专享价
科技热门榜单
&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昆虫记(全译本)
手机专享价
&0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仅限新用户
&&&&&&&&本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毕生观察研究的心血结晶,也是举世公认的科普名著。在书中,作者以优美而富有趣味的散文化笔调,详实记录了一百多种昆虫繁殖、生活、抗争、死亡的生命历程。其中渗透着他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体现了他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昆虫记》被称为“昆虫的史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突出的地位。
目录(共48章)
投诉与建议
扫描下载客户端昆虫记&&&小阔条纹蝶(1)小阔条纹蝶(2)象态橡栗象(1)象态橡栗象(2)
小阔条纹蝶(1)
更新时间 17:50:48& 字数:5225
 小阔条纹蝶
  是的,我将能得到它;我甚至已经得到它了。
  一个7岁的男童,脸上透着灵气,但并不每天洗脸,他光着脚,短裤破烂,用一条带子系着,他每天都给我家送萝卜和西红柿。
  一天早晨,他提着蔬菜篮子来了,收下了我给的蔬菜钱,放在手心里一枚一枚地数着那几枚他母亲期盼的苏,然后便从口袋里掏了一件东西,是他头天沿着一个藩篱捡拾兔草时发现的。
  “还有这个,”他把那东西递给我说,“这个您要不?”“要呀,我当然要。
  你想法再给我找一些,你找到多少我要多少,而且我答应你每个星期天带你去玩旋转木马。
  喏,我的朋友,这是两个苏,给你的。
  把这两个苏单放,别同萝卜钱混在一起,免得向你妈报账时报不清楚。
  ”我的这位头发乱蓬蓬的小家伙看到这么多钱简直开心极了,隐约感到自己要发大财了。
  他走了之后,我仔细地观察着那个东西。
  这东西值得花气力去寻找。
  那是一个漂亮的茧,呈圆盾形,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蚕房里的蚕茧,它很坚硬,呈浅黄褐色。
  从书本上的一些简单介绍来看,我几乎肯定这是一只橡树蛾的茧。
  如果真的是的话,那真是老天所赐!我就可以继续我的研究,也许还可能让我补足大孔雀蝶让我隐约瞥见的材料。
  橡树蛾确实是一种传统的蝶蛾,没有一本昆虫学论著不谈及它在婚恋期间的突出表现的。
  据说有一只雌性橡树蛾被困在一个房间里,甚至还刚刚在一只盒子底部孵卵。
  它远离乡野,困于一座大城市的喧闹之中。
  但是,孵卵之事还是传给了树林里和草坪间的相关者。
  雄性橡树蛾们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指南针的引导之下,从遥远的田野间飞来,飞到盒子跟前,谛听,盘旋,再盘旋。
  这些奇情趣事我是从书本中了解到的,但是看到,亲眼看到,同时还再稍作一番实验,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花了两个苏买的那东西里面有什么呢?会从中飞出来那个著名的橡树蛾吗?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布带小修士。
  这个新颖别致的名字是由其雄性的外衣导致的,那是一件棕红色修士长袍,但它不是棕色粗呢,而是柔软的天鹅绒,前面的翅膀横有一条泛白的、长有像眼珠似的小白点。
  这里所说的布带小修士,也就是小阔条纹蝶,不是那种在合适的时候,我们心血来潮,带上个网子出去一捉就能捉到的平淡无奇的蝴蝶。
  在我们村子周围,特别是在我的荒石园中,我住了20来年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它。
  确实,我不是狩猎迷,标本上的死昆虫我并不太感兴趣,我要的是活物,要能表现其天赋才能的。
  不过,我虽无收集者的那种热情,但我对田野里生机盎然的一切都十分关注。
  一只身材和服饰如此与众不同的蝴蝶要是被我遇上我肯定会捉住它的。
  我许诺带他去骑旋转木马的那个小家伙再也没能捉到第二只。
  3年里,我拜托朋友和邻居帮我找,特别是求那些年轻人,他们是荆棘丛林中眼明手快的搜索者。
  我自己也在枯叶堆中翻来找去,查看一堆堆的石块,掏摸一个个的树洞。
  但都一无所获,稀罕的蝶茧仍未能找到。
  这足以说明在我住处周围小阔条纹蝶十分罕见。
  到时候我们将会看到这一点是多么重要。
  我猜测的没错,我的那只唯一的茧正是那种著名的蝴蝶。
  8月20日,一只雌蝶从茧中出来,胖嘟嘟的,肚子大大的,衣着与雄蝶一样,但是其长袍是米黄色,更加淡雅。
  我把它放在我工作室中间的一张大桌子上,用金属钟形网罩罩住。
  大桌子上放满了书籍、短颈大口瓶、陶罐、盒子、试管以及其他一些器械。
  大家知道这个环境,就是我为大孔雀蝶准备的那个处所。
  有两扇窗户朝向花园,阳光照进屋里。
  一扇窗户是关着的,另一扇则白天黑夜全都敞开着。
  小阔条纹蝶就待在这两扇窗户中间那四五米间隔之处的半明半暗之中。
  当天余下的时间以及第二天过去了,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发生。
  小阔条纹蝶用前爪抓住金属网纱,吊挂在朝阳的那一边,一动不动,像死了似的,翅膀未见颤动,触角也没有抖动,如同大孔雀蝶的情况一样。
  雌小阔条纹蝶发育成熟了,细皮嫩肉在变结实。
  它不知运用一种我们的科学尚毫无意念的方法在制作一种无法抗御的诱饵,把一些拜访者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
  它那胖嘟嘟的身体里出现什么状况了?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把周围闹得个天翻地覆?如果我们能了解它那炼丹术的秘诀,那我们将会增加很多的知识。
  第三天,新娘子已经准备好了。
  像过节似的热闹起来了。
  我当时正在花园里,因为事情拖得太久,对成功已经感到绝望,突然,下午3点钟光景,天气很热,阳光灿烂,我隐约看见一群蝴蝶在开着的那扇窗框间飞来飞去的。
  它们是一些来向美人儿献媚取宠的情郎。
  有一些从房间里飞出去,另一些则飞进去,还有一些落在墙上休息,好像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了。
  我隐约看见一些从远处飞来,飞进高墙,飞过高高的柏树冠。
  它们从四面八方飞来,但数量越来越少。
  我未能看到婚庆开始的情况,现在客人们差不多都已到齐了。
  我们上楼去看看吧。
  这一次是在大白天,任何细节都没漏掉,我又见到了那只夜巡大孔雀蝶让我头一回见到的令人惊讶不已的情景。
  在我的工作室里,一大片的雄性小阔条纹蝶在翻飞,转来绕去,我尽量地以目测估算,大概有60来只。
  在围着钟形罩绕了几圈之后,有一些便向敞开的窗户飞去,但随即又飞了回来,又开始围着钟形罩转悠开来。
  最猴急的则停在钟形罩上,用爪子相互抓挠,推搡,竞相取代别人抢占最佳位置。
  钟形罩里面的女俘大肚子垂着贴在网纱上,声色不动地等待着,在这群纷乱的雄蝶面前,没有一丝激动的表情。
  雄性小阔条纹蝶无论是飞走的还是飞来的、无论是坚守在钟形罩上的还是在室内飞舞的,在3个多小时的过程中,一直在疯狂地舞动着。
  但是日已西下,气温有点下降,雄蝶们的激情也随着降温。
  有许多飞走了,没再飞回来。
  另外一些占好位置以利明日再战,它们紧贴着那扇关着的窗户的窗棂上,如同雄性大孔雀蝶一样。
  今天的节庆活动到此结束。
  明天肯定还将继续,因为受网纱阻隔,活动尚未有任何结果。
  可是不然!令我大为沮丧的是活动并未再继续,这都是我的错。
  晚上,有人给我送来一只螳螂,个头儿特别小,所以我非常喜欢。
  由于老是想着下午的种种情况,我便不经意地匆忙把它这个食肉昆虫放进了那只雌性小阔条纹蝶的钟形罩里了。
  我压根儿就没想到这两种昆虫共居一室是会产生恶果的。
  那只螳螂一副小样儿,而那只雌性小阔条纹蝶却是那么胖嘟嘟的!所以我一点也没起疑心。
  唉!我对带铁钳的食肉昆虫的凶残性认识太差!第二天,我惊呆了,痛苦地发现那只小螳螂正在啃咬那只胖蝴蝶。
  后者的脑袋和前胸已经没有了。
  可怕的昆虫!你让我度过了多么惨痛的时刻啊!再见了,我整夜冥思苦想的研究工作。
  3年中,我因无研究对象而无法继续我的研究。
  但愿这倒霉事别让我们忘掉我们刚了解到的那一点点情况。
  仅一次聚会,就将近有60只雄性小阔条纹蝶飞来。
  如果我们考虑到这种蝴蝶的稀少,如果我们记起我和我的助手们那整整数年连续无果的研究,那这个数目将让我们惊讶不已的了。
  找不到的那种蝴蝶在一只雌蝶的引诱下,一下子来了这么许多。
  那么它们是从哪里飞来的呢?毫无疑问,是从老远的地方,是从四面八方。
  我很久以来一直在我住处附近寻来找去,一丛丛荆棘,一堆堆石块,我都翻了个遍,所以我可以肯定我们周围没有橡树蛾。
  为了在我的工作室里聚集一大群这种蝶蛾,我曾这儿那儿地,寻遍郊外各地,也不知找了多少地方。
  3年过去了,我日思夜求的运气终于给我送来两只小阔条纹蝶茧。
  8月中旬前后,这两只茧相隔几天为我孵出一只雌蝶来,这使我得以丰富并重复我的实验。
  我很快便又重新进行大孔雀蝶已经给了我非常肯定答复的种种实验。
  白昼的朝圣者也很灵巧,并不比夜间朝圣者差。
  它挫败了我所有的计谋。
  它准确地飞向被金属网罩罩着的那个女俘,无论网罩置放在什么地方;它能够在壁橱暗处发现女俘;它能够在一只盒子的最里面找到女俘,只要这只盒子不要盖得太严。
  如果盒子关得严丝合缝,它得不到信息,它也就不再来了。
  在此之前,它一再重复的是大孔雀蝶的英勇行为,别无其他。
  一只盖得严严实实的盒子,空气无法流通,雄性小阔条纹蝶也就完全无法知晓女俘的情况。
  即使把这盒子放在窗户上的十分显眼的地方,也没有一只雄性飞来。
  因此,这又立即使我想起了无论是金属的、木质的、硬纸板的还是玻璃质的隔墙,都传导不了有气味的散发物。
  我对夜巡大孔雀蝶就此做过实验,它没被樟脑味蒙骗,在我看来,樟脑气味大极了,人的嗅觉就感觉不到被它压住的细微气味了。
  我用小阔条纹蝶重新进行了这种实验。
  这一回我把我所存有的汽油和有气味物统统都给用上了。
  一打的碟子放好了,一部分放在囚禁女俘的金属钟形网罩里,另一部分放在网罩四周,围成一圈。
  有几只装着樟脑,有几只装着宽叶薰衣草香精,有几只装着汽油,还有几只装着臭鸡蛋味的碱硫化物。
  不能再多放什么了,否则女俘会被窒息身亡的。
  这些小碟子早晨便放好了,以便聚会开始时屋子里已经弥漫着这种种气味。
  下午,工作室变成了恶心的配药室,一股浓烈的薰衣草香气加上碱硫化物恶臭的混合气味。
  而且别忘了我还在这间屋里大量地熏烟。
  煤气厂、烟馆、香料厂、炼油厂、臭气熏天的化工厂全都集中在这间屋子里了,这样能否使小阔条纹蝶迷失方向呢?根本就没有。
  3点钟光景,雄性小阔条纹蝶像通常一样纷纷飞来。
  它们都往钟形罩那儿飞,其实我事先已经用一块厚布把罩蒙上了,以便增大难度。
  它们一飞进屋内,便被一种混杂着各种气味的浓烈氛围包围住了,但它们仍旧是朝着女俘的囚室飞去,想从厚布的褶皱下面钻进去与女俘相会。
  我的计谋未能奏效。
  这次实验完全失败了,重复了大孔雀蝶实验的结果。
  这次的失败之后,我理所当然地要放弃是有气味的散发物在指引小阔条纹蝶参加婚庆的观点。
  我之所以没有放弃,应该归功于一次偶然的观察。
  意外和偶然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把我们引向此前一直在毫无结果地寻觅的真理的道路。
  一天下午,我想弄清楚蝴蝶一旦飞进屋里,视觉在寻找目的物中是否还起点作用,便把那只雌性小阔条纹蝶放在一只钟形玻璃罩中,还给它弄点带枯叶的橡树小枝让它停靠。
  玻璃罩就放在桌子中间,冲着敞开的那扇窗户。
  雄蝶飞进屋里一定会看得见女俘的,因为后者就在它们必经之路上。
  雌蝶在其上待了一夜和一个早上的那个金属纱网钟形罩下的放了一层沙土的陶罐,我觉得很碍事,未加任何考虑地便把它放到屋子的另一头的地板上,那个角落只能透进半明半暗的光线,离窗户有10来步远。
  接下来发生的事把我的思绪搅成一团。
  飞进来的到访者中没有一位在玻璃罩那儿停下来,而玻璃罩就在明亮的阳光下面,女俘显眼地居于其中。
  它们全都没朝雌蝶看一眼,没有探询一下。
  它们全都飞向房间另一头我放着陶罐钟形罩的那个暗黑的角落。
  它们落在金属纱网罩圆顶上,久久地在探寻,扑扇着翅膀,还稍稍在相互争斗。
  整个下午,直到日影西斜,它们都围在空空的圆顶飞舞,以前雌蝶就身陷其中。
  最后,它们飞走了,但没有全飞走。
  有几个执著者不想走,死死地钉在那儿,像是被施了定身法似的。
  这真是个奇怪的结果:我的这些蝴蝶飞到那人去楼空之地,长留不去,尽管眼见罩中无人仍死不甘心。
  从雌蝶所在的那只玻璃钟形罩旁飞过时,来来去去的这群雄蝶中不可能一个也没看出有雌蝶的,但它们就是没有在此哪怕作稍事的停留。
  它们被一个诱饵给弄得神魂颠倒,竟置真实物于不顾了。
  它们是被何物所欺骗的呢?第一天整个夜晚和第二天的整个上午,雌蝶都是待在金属纱网钟形罩里的,它忽而吊在纱网上,忽而在陶罐的沙土层上歇息。
  它碰过的东西,特别是它那大肚子蹭过的东西,长时间接触之后,浸透了一些散发物的气味。
  那就是它的诱饵,就是它的激越情欲的药物,那就是引得雄蝶神魂颠倒、纷至沓来的尤物。
  沙土层把这尤物保存一段时间,并向四周扩散出去。
小阔条纹蝶(2)
更新时间 17:51:03& 字数:3091
 因此,是嗅觉在引导雄蝶们,在远处向它们发出信息。
  它们为嗅觉所控制,不去考虑视觉所提供的信息,所以途经美人儿正被关押的玻璃囚室时,一飞而过,直奔神奇气味在散发的纱网、沙土层,直奔女魔法师除了气味而外什么也没留下的那座空房。
  那无法抗拒的尤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配制好。
  我想它像一种挥发性气体,一点点地散发出去,让一动不动的大肚雌蝶沾过的东西便浸满了这种气体。
  即使玻璃钟形罩放在桌子正中间,或者更好一些,放在一块玻璃上,内外都无法很好地沟通,而且,雄蝶因为凭嗅觉什么也感觉不到,它们就不会前来,无论你试验多久都无济于事。
  可我眼下不能以这种内外无法沟通作为理由,因为即使我搞出一个好的沟通环境,用3个小垫子把钟形罩抬离支座,雄蝶们也不会一下子飞来,尽管屋子里蝴蝶为数不少。
  但是,等上半个小时左右,盛有雌蝶尤物的蒸馏器就开始启动了,求欢者们立即就会像通常那样纷纷而来。
  掌握了这些出乎意料的驱云拨雾的材料,我就可以进行不同的实验,这些实验在同一个方面全都是具有结论性的。
  早晨,我把雌蝶放在一个钟形金属网罩里。
  它的栖息处是同先前一样的一根橡树细枝。
  雌蝶在里面一动不动,像死了似的。
  它在细枝上待了许久,藏在大概浸润着其散发物的叶丛中。
  当探视时间临近时,我把浸足了散发物的细枝抽出来,放在离敞开的那扇窗户不远处。
  另外,我让钟形罩中的雌蝶待在房间中央的桌子上显眼的地方。
  蝴蝶纷纷来到,先是一只,然后是两只,3只,很快就是5只,6只。
  它们进来,出去,又回来,飞上飞下,飞来飞去,始终是在那扇窗户附近,那支细橡树枝放在椅子上,离窗户不远。
  谁也没往那张大桌子飞,而雌蝶就在那儿的金属网罩中等候它们,离它们并没有多远。
  它们在迟疑,这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它们在寻找。
  最后,它们终于找到了。
  那它们找到什么了?找到的正是那根细枝,那根早晨曾是胖雌蝶的粉床。
  它们急速扑扇着翅膀;它们飞落在叶丛上;它们忽上忽下地搜寻、抬起、移动树叶,以致最后那束很轻的细枝被弄掉到地上去了。
  它们仍在落在地上的细枝叶丛中搜索。
  在翅膀和细爪的扑打抓挠下,细枝在地上移动着,仿佛被一只小猫用爪子抓扑的破纸团。
  当细枝连同那群搜索者移动到远处时,突然新飞来两只小阔条纹蝶。
  那把刚才放有细枝叶的椅子就在它俩飞经的途中。
  它俩在椅子上落下,急切地在刚才放过细枝的地方嗅闻个没完。
  然而,对于先来者和新到者来说,它们热盼的那个真实目标就在那儿,很近,被一只我忘了遮盖起来的金属网罩罩着。
  它们谁也没有注意到它。
  它们在地上继续推挤雌蝶早上睡过的那个小床;它们在椅子上继续嗅闻那张粉床曾经放过的地方。
  日影西斜,撤退的时刻到了。
  再说,撩拨的气味也在渐渐地淡去,消散。
  拜访者们没什么可做的了,只好飞走,明日再来。
  我从随后的实验中得知,任何材料,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代替我那偶然的启示者——带叶的细枝。
  我稍许提前一点把雌蝶放在一张小床上,上面时而铺垫着呢绒或法兰绒,时而放些棉絮或纸张。
  我甚至还强迫雌蝶睡木质的、玻璃的、大理石的、金属的硬硬的行军床。
  所有这些东西在雌蝶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都像雌蝶本身似的对雄蝶们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它们全都具有这种吸引雄蝶的特性,只不过是有的强些有的弱些。
  最好的是棉絮、法兰绒、尘土、沙子,总之是那些多孔隙的东西。
  而金属、大理石、玻璃反而很快地便失去它们的功效。
  总而言之,但凡雌蝶接触过的东西,都能把其吸引力的特性传出去。
  因此,橡树细枝掉到地上之后,雄蝶们仍旧纷纷飞到那把椅子的坐垫上。
  我们来选用一张最好的床,比如法兰绒床,我们将会看到新奇的事。
  我在一根长试管或小阔条纹蝶正好可以飞进去的一只短颈大口瓶里放一块法兰绒,让雌蝶整个上午都待在上面。
  来访者们钻入器皿中,在里面拼命扑腾,但却怎么也飞不出来了。
  我给它们布置了个陷阱,可以让它们有多少死多少。
  我们把那些落难者放走吧,把藏于盖得严严实实的盒子的最秘密处的那块床垫抽出来。
  晕头转向的雄蝶们又回到那支长试管里,又钻进了陷阱之中。
  它们是受到浸透尤物的法兰绒传给玻璃的那种气味的引诱。
  我因此便坚信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邀请周围的众蝶飞赴婚宴,为了老远地通知它们并引导它们,婚嫁娘散发出一种我们人的嗅觉感觉不出来的极其细微的香味。
  我的家人们,包括孩子们那最灵敏的鼻子,凑近那只雌性小阔条纹蝶也没有闻出一丝一毫的气味来。
  雌性小阔条纹蝶停留过一段时间的任何东西都很容易地浸润了这种尤物,因而这些东西自此也就如雌性小阔条纹蝶一样成为具有同样功效的吸引力的中心,只要它的散发物不消失掉。
  没有任何可以用眼看出的诱饵。
  在求欢者们心急火燎地在围床纷飞的刚刚弄好的纸床上,没有任何看得出的痕迹,也没有一点浸润的样子,其表面在浸润了尤物之后与没有浸润之前一样地干净整洁。
  这种尤物配制得很慢,须一点一点地积聚,然后才能充分地散发出去。
  雌蝶被从其粉床弄走,移到别处,暂时失去了诱惑力,变得冷漠起来;雄蝶们飞往的是因长时间浸润之后的雌蝶栖息地。
  然而,御座重新放好,被抛弃的女皇又重新掌权了。
  信息流通的出现时间有早有晚,根据昆虫品种而定。
  刚孵出的那只雌性小阔条纹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育成熟,才能安排自己的蒸馏器似的器官。
  雌性大孔雀蝶早晨孵出,有时候当晚便有探访者飞来,但更经常的是第二天,经过40来个小时的准备之后才有求欢者。
  雌性小阔条纹蝶则把自己召唤异性的活动推得更迟;它的征婚广告要等个两三天之后才发布。
  让我们稍稍回过头来看看其触角的蹊跷功用。
  雄性小阔条纹蝶与其婚恋方面的竞争对手一样有着漂亮的触角。
  把其层叠状的触角视作导向罗盘是否合适?我并无太大把握地对它们进行了我以前做过的那种截肢手术。
  被动过手术的雄性小阔条纹蝶没有一只再飞回来过。
  但也别忙于下结论。
  我们从大孔雀蝶那儿已经知道,它们的一去不复返有着比截肢的结果更加重要的原因。
  另外,第二种小阔条纹蝶——苜蓿蛾蝶这种与第一种小阔条纹蝶很相近的蝴蝶,也有着华美的羽饰,它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
  在我家附近常常见到它们,就在我的那座荒石园里我都发现过它的茧,极容易与橡树蛾的茧搞混。
  我一开始就曾把它们搞混过。
  我原指望从6只茧中得到小阔条纹蝶,但将近8月末时,我得到的却是6只另一品种的雌蝶。
  这下可好,在这6只在我家孵出的雌蝶周围,从未见过有一只雄蝶出现,尽管附近无疑就有雄性小阔条纹蝶出没。
  如果宽大而多羽的触角真的是远距离信息传输工具的话,那为什么我的那些有着华美触角的邻居却未获知在我工作室中发生的情况呢?为什么它们的美丽羽毛饰并未让它们对一些事情发生兴趣呢?而所发生的这些事情本会让另一种小阔条纹蝶纷纷飞来的呀?这再一次说明器官并不决定才能。
  尽管有着相同的器官,但某种才能一种昆虫会有,而另一种却并没有。
  (本篇选自原著第7卷)
象态橡栗象(1)
更新时间 17:51:18& 字数:5758
 象态橡栗象
  象态橡栗象
  我们的机器中有某些东西很奇怪,在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你无法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
  一旦机器转动起来,怪诞的装置便咬住齿轮,打开、闭合连动杆,我们就看见了各部件的巧妙组合,每个部件都在为实现预定功效而匠心独运地各司其职。
  这就是各种象虫,尤其是橡栗象的情况。
  正如其名所示,橡栗象就是生就对付橡栗、榛子以及其他类似坚果的。
  在我们那片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象态橡栗象。
  它的名字起得真妙!让人产生好多联想啊!啊!瞧它那副滑稽相,嘴上还叼着一只长烟斗哩!这烟斗细如马鬃,棕红色,几乎笔直,其长无比,以致橡栗象只好斜着身子,让它伸直,免得折断,像头前伸出一支长矛似的。
  这么长的一根尖桩,这么一个怪鼻子,橡栗象用它来干什么呀?我看见有人对此耸耸肩,表示不屑。
  如果说人生的唯一目的确实是通过明的或暗的手段挣钱的话,那这种问题问得就有点荒唐了。
  好在另有一些人则不然,在他们眼里凡事都是重要的,没有微不足道的。
  他们知道思想的面包是用一些细碎的面团揉成的,它们并不比收获的粮食来得无关紧要;他们知道耕耘者与询问者都在用聚集起来的面包屑供养这个世界。
  让我们可怜可怜这种问题吧,让我们继续讲述下去。
  用不着看着橡栗象干活儿,我们也可以猜测到它的奇形怪状的长嘴上有一个类似我们用来钻坚硬物体的钻头。
  它的大颚是两个钻石尖,构成钻头尖端的高强度齿甲。
  这种象虫仿照菊花象,但其条件要比后者差,它们用这种钻头来开道,以便安放自己的虫卵。
  但是,尽管这种猜测不无道理,但毕竟不是确定无疑的。
  只有看着橡栗象干活儿我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耐心的人最终总会碰到机会的,因此10月上旬我终于看到橡栗象在干活儿了。
  我当时惊讶极了,因为节气已经很晚了,一般来说一切技术性的活儿都干完了。
  初寒一到,昆虫的季节便告结束。
  那一天,天气坏透了,刺骨的寒风呼啸着,冻得人嘴唇像被刀割似的。
  这种天气跑到荆棘丛去察看,非得意志坚强不可。
  但是,假如长嘴橡栗象如同我所猜想的那样用长杆工具钻橡栗,那就得赶快去看,时间是不等人的。
  橡栗仍是绿的,但已经很大的个头儿了。
  再过两三个星期它们将变成褐栗色,完全熟了,随即就会掉到地上的。
  我疯看了一圈,颇有收获。
  在墨绿的橡树上,我发现一只橡栗象,长鼻子已经有一半钻进一只橡栗中去了。
  仔细观察它是不可能的,因为树枝被寒风吹得抖动个不停。
  于是,我便把那根树枝折断,轻轻地放在地上。
  那只橡栗象没有注意到被搬了家,仍在继续干着。
  我躲在一丛矮树后面,蹲在它的近旁,看着它干活儿。
  象态橡栗象脚上蹬着黏性套鞋,可以牢牢地贴在光滑浑圆的橡栗上,后来,在我的实验室里的玻璃壁上它也是靠着这种黏性套鞋得以垂直地爬上爬下的。
  此刻,橡栗象正在象栗上用自己的弓摇钻在忙乎着。
  它缓慢而笨拙地围着它那根插入橡栗中的钻杆移动着,在画着半圆,圆心就是钻孔,然后又折回头来,画一个反向的半圆。
  它反复地这么画来画去,如同我们运用手腕的力量用钻子在木头上转来转去地钻一个洞一样。
  长鼻子在一点一点地钻进去。
  一小时后,长鼻子见不着了。
  然后它歇息了片刻。
  最后,长鼻工具抽了出来。
  随后会出现什么事呢?这一次没有出现其他什么事。
  橡栗象丢下了它钻探的那口井,一本正经地退了出来,蜷缩在枯树叶中。
  今天我不会获得更多的资料了。
  但我并未放松警惕。
  在有利于捕捉虫子的无风的日子里,我回到了先前去的地方,很快便捉到了一些,装进我实验室的金属网罩中。
  鉴于这是一项慢工细活,我知道会有不少的困难,所以我宁愿在自己家里不紧不慢地观察研究。
  这么做棒极了。
  如果我像开头一样继续在树林中观察橡栗象的劳作的话,即使我能找到一些橡栗象为我观察所需,那我也永远不会有耐心把它们选择橡栗、钻孔和产卵的情况从头观察到尾的,因为它们干活儿既细心又慢悠悠的。
  组成我的橡栗虫所光顾的矮树林的有3种橡树:绿橡树、短柔毛橡树和胭脂虫栎树。
  如果樵夫不过早砍伐的话,绿橡树和短柔毛橡树会长成很漂亮的树木的,而胭脂虫栎树只是一种可怜的荆棘而已。
  绿橡树是这3种树木中挂果最多的,是橡栗象的最爱。
  其橡栗坚硬,长形,中等大小,硬壳不太粗糙。
  短柔毛橡树的果实一般来说长得不好,短小而又皱巴,没熟就掉落了。
  塞里昂丘陵的干旱气候对这种橡树极为不利。
  因此,橡栗象只是在退而求其次的情况下才选用它。
  胭脂虫栎树是一种短小的灌木,矮得一迈步就能跨越过去,但其果实却是多汁的,与树那惨兮兮的外表形成强烈的反差。
  其橡栗鼓鼓的,呈粗大的鹅卵形,壳上立着粗糙的鳞片。
  象态橡栗象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居所了,既是坚固的住宅又是丰富的粮仓。
  我把几根这3种橡树长满橡栗的树枝置放在我的金属网罩圆顶下面,一头浸在一盆水里,以保持新鲜。
  小树枝上放了数目合适的配对橡栗象,最后实验仪器也放在我实验室的窗户上,天气晴朗时,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能照到太阳。
  现在,让我们耐着性子,时刻监视着。
  我们将会得到回报的。
  钻探橡栗值得一看。
  我们并没等得太久。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的第三天,我在橡栗象开始干活儿时准时到来。
  雌橡栗象比雄的体形更壮实,用手摇曲柄钻钻的时间也更长,它仔细地察看那个橡栗,无疑是准备产卵。
  它一步一步地从前头爬到后头,从上面爬到下面,爬遍了那个橡栗。
  橡栗壳很粗糙,爬动很容易。
  如果脚底没有黏性套鞋,没有在各种姿态下都能保持平衡的刷子形鞋底的话,在橡栗的其他部分爬动就不太容易了。
  橡栗象以同样从容的姿势在橡栗的上下左右爬来爬去,从未摔落。
  它已经选好了;这个橡栗被认为是最好的。
  现在是要在这个橡栗上钻一个探测洞。
  橡栗象的钻杆太长,操作起来很困难。
  为取得最佳机械效果,就必须按照被钻件凸面的法线把钻杆竖立,然后再把干活时间以外呈前伸状态的这个碍事的工具收回到橡栗象钻工的身体下面。
  为达到这一目的,橡栗象用后腿支起身子,立在鞘翅尖端和后跗骨形成的三角架上。
  没有什么比这个怪诞的钻工更加奇怪的了,它站立着,把长钻杆鼻放回自己身下。
  成功了,长钻杆笔直地竖了起来。
  钻探开始了。
  其方法就是我那天北风呼啸时在树林中所见到的那种。
  它极其缓慢地钻着,从右往左,然后再从左往右,循环往复地这么干着。
  钻头并不是一种因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旋转而往下钻着的螺旋形开瓶器似的工具,而是一种套针,先是啃咬,然后轮番向着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磨蚀,逐渐往下扎去。
  在继续往下介绍之前,让我们先说一下一个偶然事件,它太引人注目,不能避而不谈。
  我多次偶然发现这种钻工死在自己的工地上。
  死者的姿态很奇特。
  如果死亡不总是什么严重的事,尤其是当它是突然发生的工伤事故的话,那怪模怪样的死亡姿态是会让人忍俊不禁的。
  探杆尖正好插在橡栗上。
  已经开始在干活儿了。
  在钻杆这个致命的尖桩的顶端,象态橡栗象垂直地悬于空中,远离各个支撑面。
  它已干瘪,也不知道死了有多少天了。
  爪子僵硬,缩在肚腹下面。
  即使这些虫爪像活着时那样灵活而又能伸长的话,它们根本也不可能够得着挂橡栗的枝丫的。
  到底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把可怜的橡栗象身子刺穿,如同我们所收集的标本那样,用大头针钉住标本的脑袋?原来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
  由于钻杆太长,象态橡栗象开始干活儿时是用后腿站着的。
  假设这笨拙的钻工突然脚下一滑,两只附着抓斗一下子没有抓住,身子便立即脱离橡栗,被稍弯的钻杆这么一弹便被甩了出去,因为开始干活儿时,必须让钻杆稍微弯得多一点以利钻探。
  因而,它便被远远地抛离橡栗工地,徒劳地在空中拼命挣扎,它的跗骨——救命的钻头找不到任何可以抓附的东西。
  它因无任何支撑点以摆脱险境,最后筋疲力尽地死在长钻杆的顶端。
  如同我们工厂里的工人们一样,象态橡栗象有时候也成为自己机器的受害者。
  让我们祝它们好运,套上结实的黏性鞋套,小心干活儿,当心滑倒。
  我们再继续介绍吧。
  这一次,机械运转良好,但是奇慢无比,所以往下钻探的情况用放大镜观察也看不出钻了多少。
  但象态橡栗象一直在钻探,歇息一会儿,立即又干起来。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神情专注得我紧张而疲乏,因为我一定要看一看那关键一刻的工作情况:象态橡栗象收回钻杆,返回来把卵放进井口。
  这样我起码可以预见到事情进行的状况。
  两个钟头过去了,我已经失去了耐心。
  我与家人协商。
  家中的3个人轮流值班,不间断地盯着执著的象态橡栗象。
  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了解到它的秘密。
  我幸亏找了帮手,他们留意地帮我仔细观察。
  连续不断地观察了8个小时之后,将近夜幕降临时分,监视哨在叫我。
  象态橡栗象看样子已经干完活儿了。
  它确实在往后撤,谨慎小心地在抽回钻杆,生怕把它弄折了。
  钻具抽出头了,又笔直地伸向了前方。
  那一时刻到了。
  唉!没到哩。
  我又一次上当了。
  我那一轮一轮的8小时值班监视没见结果。
  象态橡栗象走了,没有利用自己钻探的成果便遗弃了那个橡栗。
  没错儿,我完全有理由怀疑自己在树林里所观察到的结果。
  在绿橡树中,忍受烈日的烤炙,全神贯注地待着,简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整个10月份,必要时求助手们帮忙,我查看了没被下卵的许多钻井。
  观察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是两个小时,有时候达到或者超过半天。
  钻这些劳民伤财而多数又不下卵的井的目的何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虫卵的位置以及幼虫最初几口食物的情况,或许答案就有了。
  那些住有象态橡栗象卵的橡栗是挂在树上,嵌在橡栗壳里的,仿佛没有发生任何有损于绒毛叶的不正常事情。
  稍加留意,你很容易地便能辨认出它们来。
  在离栗壳斗不远处的光滑而仍绿油油的外壳上,可见一个小点,确系一灵巧的针所刺。
  由于坏死而产生的一个窄小的褐色乳晕很快便把这个小孔洞包围起来。
  那就是钻井口。
  另外还有几次,但并不多见,洞穴是穿过壳斗钻出来的。
  咱们挑选那些新近钻孔的橡栗,也就是那些苍白针孔尚未因日久天长由褐色乳晕围起来的橡栗。
  我们把它们的壳剥去。
  其中不少并未见有什么东西:象态橡栗象钻探了它们,但并未在里面产卵。
  它们同我网罩里的那些橡栗一样,被钻了无数小时,但然后却并未加以利用。
  有许多里面有一只卵。
  无论壳斗上面的井口有多么远,这只卵总是待在井底,在一堆绒毛叶那儿。
  那儿有柔软的绒呢,是由壳斗提供的,被滋养品源泉——叶柄的渗液所润湿。
  我看见一条很小的象态橡栗象的幼虫,是我亲眼看着它孵出来的,它最初几口是在轻轻地咬那堆絮状的食物,那个用丹宁酸调了味儿的新鲜面包。
  这种如同新生有机物一样多汁、易消化的小糕点,只有那儿才有,而象态橡栗象也只是在那儿,在壳斗和绒毛叶之间安放自己的卵。
  象态橡栗象十分清楚最适合其新生儿那虚弱的胃的食物在什么地方。
  上面是相对而言较粗糙的绒毛叶面包。
  幼虫在头几小时的餐厅里增强了体力,然后并非直接地,而是通过其母用探针捅开的狭道钻进面包房。
  狭道中满是面包屑和吃了一半的残渣。
  吃了这种沿路备好的稍微粗糙的可口面粉,力气倍增,幼虫于是便完全钻进橡栗那坚硬的果肉中去。
  所掌握的这些情况说明了产卵的象态橡栗象是如何干活儿的。
  在钻探之前,它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地仔细地查来看去,这时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是在了解这个橡栗是否已经被占据了。
  诚然,食橱很丰盛,但两个人吃就不太够了。
  我确实还从未发现有两只虫子在同一个橡栗中的。
  只有一只,始终都只有一只,这一只在吃完丰盛的食物,消化完后将食物变成橄榄绿色的小团团之后,离开橡栗,下到地上。
  绒毛叶面包最多也就剩这么一丁点儿的面包屑了。
  原则是:每只象态橡栗象都有自己的圆形大面包,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一份橡栗口粮。
  把卵安置进去之前,先得检查一番,看看这个橡栗是否被占据了。
  可能存在的那个占据者在这个地下墓穴的底部,由满是鳞片的壳斗遮掩着。
  这个狭小的藏身处无什么秘密可言。
  但是,如果橡栗表面没有那细小的针眼的话,再尖的眼睛也猜不到里面藏着一个隐居者。
  这个小点不明显,但可仔细辨出,它就是我的向导。
  有它在,我就知道橡栗有主儿了,或至少,是被做过与产卵有关的试验;它不存在,我就深信这个橡栗尚未有任何人占据。
  毋庸置疑,象态橡栗象也是根据这同样的方法获知情况的。
  我目光锐利,仔细地观察一切,必要时还动用放大镜。
  我把观察对象拿在手里转来转去地看这么一会儿,情况便一清二楚了。
  而它,这个近视的象态橡栗象观察者,却不得不到处查来验去,最后才确切地找到那个能说明问题的小孔。
  再说,它这是家族利益在迫使它慎之又慎,而我只是好奇心使然。
  因此,它对橡栗的检查是极费工夫的。
  橡栗一旦被确定完好无损,这就成了。
  钻头在往下钻,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象态橡栗象(2)
更新时间 17:51:29& 字数:5020
 然后,有好多次,象态橡栗象对自己的活计不屑一顾地走开了,钻探完了没有随即产卵。
  这么卖力地干了这么久又有何用呢?它只是为了饮水解渴,恢复体力才这么找一个橡栗随便钻钻吗?它嘴上的吸管会下到井底深处,在满意的角落吸了几口富有营养的饮料了吗?它这么忙乎一番只是为了个人进食吗?一开始,我真是这么想来着,因为我毕竟对它为了一大口饮料而这么坚忍不拔颇觉惊讶的。
  但是,雄性象态橡栗象的情况告诉了我实情,我便抛弃了这一想法。
  雄性象态橡栗象也长有长嘴,必要时也能钻出一口井来,但我从未见过雄性象态橡栗象有谁趴在一个橡栗上面,吭哧吭哧地在掘井的。
  为什么要这么费劲乏力呢?这些节制饮食的昆虫有一点点吃的就足够了。
  用长鼻尖端稍稍刺破一张嫩叶,就足以维持它们的生命了。
  如果说它们这些无所事事,无须为吃费神的雄虫无过多需求的话,那么那些忙于产卵的雌性又是怎么回事呢?它们来得及又吃又喝吗?不,被钻了孔的橡栗并不是一个小酒馆,任你在那儿没完没了地喝个够。
  长嘴伸进橡栗喝上这么一小口那倒有可能,但是,那些碎屑是不是它的初衷。
  真实目的我想我隐约地发现了。
  我前面说了,卵总是置于橡栗底部,在一些由叶柄渗出的液汁润湿的絮状物中间。
  幼虫刚孵出时,还啃不动挺硬的绒毛叶,只能咬壳底柔软的毛毡,以其液汁为食。
  但是,随着橡栗长大成熟,这个蛋糕也就变得很硬了,味道以及液汁的量都随之有所变化。
  柔软部分变硬了,湿润的部分干燥了。
  在一个时期,新生儿所需的舒适条件是极具备的。
  稍早些,舒适条件未达到标准;稍晚些,那些条件也过分成熟了。
  在外边,在橡栗的绿壳上,这种内部厨房的烹饪情况丝毫显现不出来。
  为了不让幼虫吃不合适的食物,做母亲的因为只是从外表查看了橡栗而不太了解情况,只好自己先用长鼻尖端尝尝粮仓底部的食粮。
  妈妈在喂婴儿喝粥之前,也都先用嘴唇去试试粥的凉热。
  雌性象态橡栗象也是以同样的慈母心这么去对待自己的幼虫。
  它把长鼻尖端伸到井底深处,看看里面的食物情况,然后再留下给自己的孩子。
  如果井底食物令它满意,它就把卵产下来;如果食物令它不满意,它就不再多往下钻探,弃之而去。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它钻了半天而弃之不用的原因了。
  那是因为再钻下去也没有用处,井底的食物经仔细鉴定不符合要求。
  为了自家孩子的第一口食物,这些象态橡栗象多么细心,多么挑剔啊!把新生儿放在将能找到多汁而柔软的、易于消化的食物的地方,这些细心挑剔的母亲还觉得不行。
  它们的关怀照顾还远胜于此。
  一个折中的办法也许有用,就是让小幼虫从最初的吃软糕点改变成吃硬面包。
  这个折中办法就在母亲钻出的那个坑道里。
  那儿有一些碎屑,是长嘴上的剪刀剪碎了的。
  另外,坑道内壁受损,变软,比其他东西更适合新生儿娇嫩的颚。
  在啃咬绒毛叶之前,幼虫的确是先钻入这个坑道的。
  它以沿途找到的粗面粉为食;它收集悬于壁上的褐色微粒;最后,它已足够壮实,便弄破果仁那圆形大面包,钻进里面去,不见了踪影。
  胃已经锻炼好了,剩下的事就是放开肚皮吃了。
  这种管状婴儿哺乳室应有一定的长度,以满足初生婴儿的需要。
  因此,做母亲的便用那把钻孜孜不倦地干活儿。
  如果探测只是局限于品尝一下食物,了解橡栗底部的成熟程度的话,操作就会简便得多,只须透过外壳在这块底部不远处进行就可以了。
  这一点象态橡栗象并不是不知道:我偶尔也发现象态橡栗象正在对坚硬外壳这么干哩。
  我从中看到的只是急于了解情况的产妇的一种试验。
  如果橡栗合用,钻探就将在稍高处,在壳斗外面重新开始。
  当卵应该产下时,按惯例确实是钻橡栗,尽可能地在高处,只要钻杆够长就行。
  花了大半天时间仍未完工的那个长钻洞是怎么回事呢?它干吗这么坚持不懈地干呀,就在离叶柄不远处,少用许多时间和少许多劳累钻头就可以钻到那个理想的地点,那个新生幼虫得以饮用的清泉?做母亲的这么费劲乏力,疲劳不堪自有道理:它这么做可以到达橡栗底部那理想之地,因此也就获得了最佳的效果,可以替自己的孩子准备好一个吃不完的面粉口袋。
  这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不,对不起,这可是一些大事呀,这是在告诉我们象态橡栗象在储存最微不足道的东西时的细致入微,向我们证明了一种调节细枝末节的高级逻辑。
  象态橡栗象像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它有自己的好主意,值得尊敬。
  这起码是乌鸫的看法,乌鸫一到秋末,浆果开始短缺时,便美滋滋地拿这种长嘴昆虫充饥。
  虽说不够塞牙缝的,但味道却十分鲜美,没有尚未被严寒冻坏的橄榄苦涩。
  如果没有乌鸫及其竞争对手的话,春天树木复苏时会成一幅什么景象呀!即使人因自己所干的蠢事而从地球上消失了,乌鸫用其鸣唱来庆祝万物复苏也同样是庄严隆重的。
  除了满足森林欢乐之鸟——乌鸫的朵颐而很值得赞扬而外,象态橡栗象还有另一个功用——调节植物的无序生长。
  如同所有真正名副其实的强者一样,橡树是个慷慨大度者,它大量地提供橡栗。
  这么多的橡栗大地如何处理它们呢?森林缺少空间便会窒息;树木过多则会殃及所有树木。
  不过,鉴于食物充沛,急于使过度生产保持平衡的消费者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田鼠这个原住民在一堆碎石中,在其草料床垫旁存储起橡栗来。
  松鸦这种外来户也不知如何获得消息的,成群结队地从远方飞来。
  一连几个星期,它们逐一地对橡树大加叼啄,还像被掐住的猫似的呱呱叫嚷着以表现自己的欢乐与兴奋,任务完成之后,便飞回自己北方的故乡。
  象态橡栗象比大家动手更早。
  它把卵产在还很青的橡栗中。
  现在,橡栗落在地上,提前变成褐色,还被钻了个圆孔,象态橡栗象幼虫吃光了橡栗里面的食物便从这个小圆孔里爬出来。
  光一棵橡树下,很容易地就能捡满一篮子这种被掏空的橡栗。
  对于清理过剩物资的活计,象态科昆虫远胜于松鸦和田鼠。
  人为了养猪,很快也来了。
  在我们村子里,当市镇击鼓宣读公告的人宣布某日为在市镇树林里采摘橡栗的开始日时,那可是件大事哩。
  前一天,最起劲儿的人便先行跑去查看地点,为自己选定最佳位置。
  第二天,天蒙蒙亮,全家人便都跑到选定的地点。
  父亲用长竹竿敲打高处的树枝;母亲围着麻布大围裙,可以进入林子深处,采摘手能够得着的橡栗;孩子们则捡拾掉落在地上的。
  一篮篮装满了,倒进筐里,装入大布袋中。
  继田鼠、松鸦、象虫以及其他许多动物之后,现在轮到人在开心了,他们在计算采摘了这么多橡栗自己的猪该能长多肥。
  但是,一份开心之中也藏着一种遗憾,就是眼见这么多的橡栗散落地上,一个个都被钻了孔,被糟蹋了,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于是人们便对造成这种破坏的肇事者诅咒起来。
  听他们的口气,好像这森林只属于他们所有似的,似乎橡树只是为他们的猪才结果的。
  我想告诉这些人,守林人是不会记录轻罪犯人的罪状的,而这样做是非常好的,因为人太自私,在收获橡栗中看到的只是猪长肉,肉做肠,这种态度后果是严重的。
  橡栗在邀请大家全都来利用它的果实。
  我们人从中获得了最大的一份,因为我们是最强者。
  那是我们唯一的权利。
  但是,在不同的消费者中进行平衡的分配,这是高于一切的大原则。
  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各有自己的作用,无论强大与弱小。
  如果说乌鸫为万物复苏而欢快、鸣唱是大好的事的话,我们也别认为橡栗被蛀空是件坏事。
  蛀坏的橡栗里在为鸟儿准备饭后甜食哩,象态橡栗象肉质鲜美,能让鸟儿臀肥歌美的。
  我们让乌鸫去歌唱吧,还是回过头来谈我们象虫科昆虫的卵。
  我们知道卵所在的地方:橡栗底部,在最鲜嫩多汁的果仁中。
  它是怎么住到那儿去的,那儿离壳斗边缘上方的入口可是够远的,这确实是个小小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问题。
  但也别对它不屑一顾,因为科学就是由一些幼稚可笑的事物构成的。
  第一个用一块琥珀在衣袖上摩擦,随后便得知这块琥珀能吸麦秸的人,绝没猜想到我们今天的电的奇妙。
  他只是在天真地自得其乐而已。
  但这种儿童游戏经过反复地做,以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探索之后,就变成了世界上的强大力量之一。
  观察者对什么都不应该忽视,因为永远也不会知道会从最不起眼的事物中产生出什么来。
  因此,我又对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象态橡栗象是通过什么办法在离入口那么远的地方住了下来的。
  对于尚不知晓卵的位置但可能知道幼虫首先是从其底部咬吃橡栗的人来说,答案可能是这样的:卵产在管道入口,在表面处,而幼虫则在母亲钻好的坑道里爬动,自己爬到储存幼儿食物的那个偏僻地点。
  在掌握足够的资料之前,我自己起先也是这么解释的,但我很快就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当产妇把腹尖贴在刚用钻钻出的孔口便退走不久,我便摘下了这个橡栗。
  卵好像应该就在那儿,在入口处,紧贴表面的地方……可并非如此,那儿并没有卵,卵在坑道的另一端。
  如果我大胆假设的话,卵是像一块石头似的掉进坑底的。
  我们还是快点抛开这种愚蠢的想法吧!坑道极其狭窄,又堵满锉屑似的东西,这么直接掉下去是不可能的。
  再说,根据叶柄那直的或颠倒的方向,在一个橡栗里下落那就会在另一个橡栗里上升。
  出现了第二种解释,同样是大胆的。
  我在想:布谷鸟在草地里任何地方下蛋,然后用嘴把蛋叼起,放到黄莺的狭小的窝里去。
  象态橡栗象会不会也用的是类似的法子呢?它会不会利用它的长喙把它的卵送到橡栗底部去呢?我看不到它身上还有其他什么工具能够达到这个深洞的底部的。
  然而,我们还是赶快抛开因想不出道理来而产生的这种怪诞的解释吧。
  象态橡栗象是从不会公开地产下卵,然后再去用喙叼住它的。
  如果它这么做的话,那娇弱的卵在狭窄而又堵塞的坑道里往下放的时候准会被挤压,必死无疑。
  我感到非常尴尬。
  对象态橡栗象的身体结构很有研究的任何一位读者都会有此尴尬的。
  蚱蜢长有一把大刀,那是它产卵的工具,可以把卵送到地下它所希望的深处去;褶翅小蜂配备着一个探头,可以钻穿石蜂筑成的水泥建筑,把自己的卵放到后者半睡半醒的胖幼虫的茧内去。
  但象态橡栗象却没有这类短剑、匕首,它的腹部什么都没有,绝对没有。
  然而,它只需把腹尖贴在井的狭小的孔眼上,就能立刻把卵送到橡栗底部去。
  解剖将会告诉我们用其他办法所无法获知的谜底。
  我剖开象态橡栗象产妇。
  我看到的令我瞠目结舌。
  那儿有一部古怪的机器,一根僵硬的棕红色尖头桩,与身体一样长,我觉得几乎像是一个喙,因为它与头部的喙很相似。
  那是一根管子,细如毛发,空尖端有点张开,状如榴弹发射筒,始端鼓起,呈卵形泡状。
  这就是产卵工具,与钻孔器大小粗细相同。
  钻孔喙钻到哪儿,这个内喙——卵探测器便可下到哪儿。
  当产妇在橡栗上下钻时,它选择攻击点就必须让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工具都能够到达理想的地点——果仁底部。
  现在,其他的就不言自明了。
  产妇的手摇曲柄钻干完活儿后,坑道完工,它便回转身来,把腹部末端贴在那钻孔上。
  然后,它拔出剑来,内喙显露出来,毫无困难地钻入锉屑堵塞的坑道。
  引导探头上什么都没有显现,因为它运转敏捷而小心。
  卵安置好之后,这个工具逐渐回收,缩回腹内,同样是滴水不漏。
  大功告成,产妇离去,而我们却一点也没有看出它的破绽。
  我强调坚持是有道理的吧?一个表面看来无足轻重的情况刚刚以毋庸置疑的方式告诉我菊花象使人狐疑的地方。
  长吻管象虫有一个内探头,一个外部无任何痕迹的腹部喙。
  它们在其腹部秘密处藏有类似于蚱蜢和姬蜂的刺刀般的工具。
  (本篇选自原著第7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虫记荒石园读书笔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