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洞为什么是球体我建不了虫洞

量子纠缠创造了虫洞?
量子纠缠创造了虫洞?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转载请联系授权。
量子纠缠和虫洞,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奇异物理现象可能在本质上是同一回事。
撰文 胡安·马尔达西纳(Juan Maldacena)
翻译 王少江
审校 蔡荣根
理论物理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想法,但是其中最诡异的两个还要数量子纠缠和虫洞。前者由量子力学理论预言,是指两个没有明显物理联系的物体(通常是原子或亚原子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令人惊异的关联。而虫洞由广义相对论预言,是连接时空里相距遥远的两个区域的捷径。最近,包括我在内的几位理论物理学家的研究暗示,这两个看起来截然不同的概念之间存在联系。基于对黑洞的计算,我们意识到量子力学的纠缠和广义相对论的虫洞或许在本质上是等价的,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描述,而且我们相信,这种相似性同样适用于黑洞以外的场合。
这种等价关系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说明,宇宙中还存在更基本的微观成分,而时空本身则是从这些成分间的纠缠中呈展(emerge)出来。还有一点,尽管科学家一直认为纠缠物体之间没有物理联系,但它们可能实际上是通过某种方式连在一起的,而且这种方式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般奇异。
此外,纠缠和虫洞的这种联系可能还有助于建立一个量子力学和时空的统一理论——物理学家称之为量子引力理论,它能从原子和亚原子领域的相互作用定律中导出宏观宇宙的物理规律。这样一个理论对于理解宇宙大爆炸和黑洞内部是必要的。
有趣的是,量子纠缠和虫洞都能追溯到由爱因斯坦及其合作者们在1935年所写的两篇文章。表面上看来,两篇文章是在处理完全不同的现象,而爱因斯坦可能从未想到它们之间竟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事实上,纠缠这个量子力学的特性曾经让爱因斯坦无比烦恼,还被他称为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但讽刺的是,它如今可能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供桥梁,使其延伸到量子领域。
黑洞和虫洞
为了解释我为什么认为量子纠缠和虫洞会联系到一起,我先得描述黑洞的几个性质,这些性质与我的想法密切相关。黑洞是弯曲的时空区域,与我们所熟知的、相对而言未被扭曲的空间非常不一样。黑洞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我们能够将它的几何结构分隔为两个区域:一个是空间被弯曲,但物体和信息仍能逃离的外部区域;一个是物质和信息进去之后就再也无法出来的内部区域。内部和外部被一个名为“事件视界”的表面分隔开来。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视界只是一个想象出来的表面,当一个宇航员穿越视界的时候并不会在那里感到任何异样。但是一旦穿过它,这个空间旅行者将注定被挤压进一个有着巨大曲率且无法逃离的区域。(事实上,黑洞内部相对外部而言实际上是在未来,所以旅行者无法逃离,因为他无法穿越回过去。)
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仅仅一年后,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找到了爱因斯坦方程的一个最简单的解,描述了日后被称为黑洞的天体。史瓦西计算出的时空几何结构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以至于科学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真正理解到,这个结构描述的其实是连接两个黑洞的虫洞。从外部看,两个黑洞是相距很远的两个独立实体,然而它们共有一个内部区域。
在1935年的论文中,爱因斯坦和他的合作者内森·罗森(Nathan Rosen,当时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预料到,这个共有的内部其实是某种虫洞(虽然他们没有完全理解虫洞所代表的几何结构),因此虫洞也被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
史瓦西的虫洞解与宇宙中自然形成的黑洞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不包含物质,仅仅是弯曲的时空。因为有物质存在,自然形成的黑洞只有一个外部区域,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史瓦西解有两个外部区域,因此这个解是一个与宇宙中的真实黑洞无关的有趣数学结果。但不管怎样,它都是一个有趣的解,物理学家对它的物理解释也很好奇。
史瓦西解告诉我们,连接两个黑洞外部区域的虫洞是随时间变化的:随着时间流逝变长变细,就像把面团拉成面条。同时,在某一点交汇的两个黑洞的视界将迅速分离。事实上,它们分开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无法利用这样一个虫洞从一个外部区域旅行到另一个外部区域。换句话,我们可以说这座桥在我们穿过前就已经坍缩了。在面团拉伸的类比中,桥的坍缩对应于面团被拉伸成面条后,变得无限细。
要着重指出的是,我们所讨论的虫洞与广义相对论中不允许超光速旅行的定律是相容的,在这一点上是不同于科幻作品中的那些虫洞的。在科幻电影中,那些虫洞允许在空间中相距遥远的区域之间瞬时传送,比如电影《星际穿越》中的情节。科幻作品经常违反已知的物理定律。
如果一部科幻小说写到了像我们所说的这种虫洞,那么小说描述的场景就会像下面这样。假设有一对年轻的情侣罗密欧(Romeo)和朱丽叶(Juliet)。他们两边的家庭都反对他们在一起,所以将罗密欧和朱丽叶送到不同的星系,禁止他们旅行。然而这对情侣非常聪明地造出了一个虫洞。从外部看,虫洞看起来像一对黑洞,一个在罗密欧所处的星系,另一个在朱丽叶所处的星系。这对情侣决定跳入他们各自的黑洞。现在,对他们的家庭而言,他们就是跳入黑洞殉情了,永远不会再有消息了。然而外部世界所不知道的是,虫洞的时空几何结构允许罗密欧和朱丽叶在共有的内部区域相遇。因此,他们能够幸福地相处一段时间,直到桥坍缩并摧毁内部区域,从而将他们都杀死。
1935年的另外一篇论文讨论了另一个我们感兴趣的现象——纠缠,这篇论文是爱因斯坦、罗森和鲍里斯·波多尔斯基(Boris Podolsky,当时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合作撰写的。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三位作者被合称为EPR。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他们提出,量子力学允许相距遥远的物体之间存在某种奇特的关联,即纠缠。
相距遥远的物体之间的关联也可以出现在经典物理中。想象一下,例如你把一只手套忘在家里,只带了一只出门。在查看口袋前,你并不知道自己带的是左手手套还是右手那只。而一旦你看到带的是右手那只,你马上就能知道落在家里的那只是左手的。但是,纠缠牵涉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关联,这种关联只存在于由量子力学支配的物理量之间,而这些量遵守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这一原理断言,存在一些成对的物理量,我们不能同时精确地知道它们的值。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如果我们精确地测量到它的位置,那么它的速度将变得不确定,反之亦然。EPR 想知道,如果我们测量一对相距遥远的粒子各自的位置或者速度,那么会发生什么。
EPR所分析的例子涉及两个相同质量的粒子,在一个单一的维度上运动。不妨称呼这两个粒子为R和J,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它们是罗密欧和朱丽叶测量的两个粒子。我们以某种方式制备这对粒子,使得它们的质心有一个定义明确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x cm,等于xR(R粒子的位置)加上xJ(J粒子的位置)。我们可以要求质心位置等于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这两个粒子总是处在与原点等距离的位置上。我们让这两个粒子的相对速度vrel等于R粒子的速度(vR)减去J粒子的速度(vJ),并取一个精确的值,比如,让vrel等于某个我们称作
v的数值。换句话说,两个粒子的速度差保持不变。这里我们虽然同时精确地指定了位置和速度,但针对的不是同一个物体,所以并不违反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如果我们有两个不同的粒子,那么,尽管我们不能同时精确地知道第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但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第一个粒子的位置和第二个粒子的速度。类似的,一旦我们知道了两个粒子质心的精确位置,那么我们就不能确定质心的速度,但我们还是可以确定两个粒子的相对速度。
现在我们进入最精彩的部分,这同时也是量子纠缠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试想,我们的两个粒子相距遥远,然后两个同样相距遥远的观测者,罗密欧和朱丽叶,决定去测量粒子的位置。现在,由于上述制备粒子的方式,如果朱丽叶确定xJ等于某个特定值,罗密欧将发现他的粒子的位置正好是朱丽叶那个粒子的位置的负值(xR= -xJ)。需要注意的是,朱丽叶的结果是随机的:她的粒子的位置将随着每次测量而变化。然而,罗密欧的结果则完全由朱丽叶的结果所确定。现在假设,他们都测量了各自粒子的速度。如果朱丽叶得到一个具体值vJ,那么罗密欧肯定会发现他所测得的速度是朱丽叶的值加上相对速度(vR=vJ+v)。再一次,罗密欧的结果是由朱丽叶的结果完全决定的。当然,罗密欧和朱丽叶可以自由选择测量哪个量。特别是,如果朱丽叶测量的是位置而罗密欧测量的是速度,那么他们的结果将是随机的而不呈现任何关联。
奇特的是,即使罗密欧对粒子位置和速度的测量受到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如果朱丽叶决定测量她的粒子的位置,那么一旦罗密欧获知了朱丽叶的测量结果,他的粒子也将有完全确定的位置。而且同样的事情也会出现在速度上。看起来仿佛一旦朱丽叶测量了位置,罗密欧的粒子就立即 “知道” 它必须有一个定义明确的位置和一个不确定的速度,反过来如果朱丽叶测量了速度,罗密欧的粒子就会有确定的速度和不确定的位置。初看起来,这种情况好像允许一种信息的即时传送:朱丽叶可以测量她的粒子的位置,而罗密欧就将看到他的粒子有一个确定的位置,由此推断朱丽叶选择测量的物理量是位置。然而,在不知道朱丽叶所测位置的实际值的情况下,罗密欧不会意识到他的粒子有了确定的位置。所以实际上量子纠缠所造成的关联并不能用来超光速传递信号。
虽然已经在实验中得到证实,但纠缠看起来仍然只是量子系统一个深奥难懂的特性。不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这些量子关联已经促使加密技术和量子计算等领域产生了许多实际应用和突破。
虫洞等于纠缠
那么,我们是怎样把两个截然不同的奇异现象——虫洞和纠缠——联系到一起的呢?对黑洞的深度思考引领我们走向了这个答案。1974年,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发现量子效应将导致黑洞像热物体一样辐射,证明了没有任何东西能从黑洞逃离的传统观点实在是过于简化了。黑洞辐射的事实暗示它们具有温度——这一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从19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就知道温度源自一个系统中微观组分的运动。例如,在气体里,温度来自分子的随机运动。因此,如果黑洞有温度,那么它们就应该也有某种微观组分,这些组分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组态,即所谓的微观态。我们也相信,至少从外部看来,黑洞应该表现得像一个量子系统,也就是说,它们应该遵循所有量子力学的定律。总之,当我们从外部看黑洞,我们应该发现一个拥有许多微观态的体系,而黑洞处于每一个微观态的概率都是均等的。
因为黑洞从外部看就像通常的量子体系,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一对黑洞可以相互纠缠。假设有一对相距遥远的黑洞,每一个黑洞都有很多种可能的微观量子态。现在想象一对纠缠的黑洞,其中第一个黑洞的每一个量子态都与第二个黑洞的对应量子态关联。特别是,如果我们测量到第一个黑洞处于某个特定的状态,那么另一个黑洞必须正好处于相同的状态。
有趣的是,基于弦论(一种量子引力理论)的特定考量,我们认为,一对微观态以这种方式(即所谓EPR纠缠态)纠缠的黑洞将产生这样一种时空结构:有一个虫洞将两个黑洞内部连接起来。换句话说,量子纠缠在两个黑洞之间创造了一个几何连接。这个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因为我们过去认为纠缠是一种没有物理联系的关联。但是,这种情况下的两个黑洞却通过它们的内部产生了物理联系,通过虫洞相互接近了。
我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伦纳德·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将虫洞和纠缠的这种等价性称作 “ER=EPR”,因为它把爱因斯坦和他的合作者在1935年所写的两篇文章联系在了一起。从EPR的角度看,在每个黑洞视界附近进行的观测是彼此关联的,因为两个黑洞处于量子纠缠态。从ER的角度看,这些观测是关联的,因为两个系统经由虫洞连接。
现在回到我们关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科幻故事,让我们看看这对情侣应该做些什么来制造一对纠缠的黑洞以产生虫洞。首先,他们需要产生大量纠缠的粒子对,就像之前所讨论的那样,罗密欧拥有每个纠缠对中的一个粒子而朱丽叶拥有另一个。然后,他们需要制造非常复杂的量子计算机以操纵他们各自的量子粒子,再以一种可控的方式把这些粒子组合起来,形成一对纠缠的黑洞。要完成这样一个壮举将是极其困难的,但根据物理定律,要做到这一点是有可能的。另外,我们之前确实说过罗密欧和朱丽叶是非常聪明的。
从黑洞到微观粒子
将我们引导至此的理论是许多研究者历经多年建立起来的,它始于维尔纳·伊斯雷尔(Werner Israel)在197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当时他任职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2006年,笠真生(Shinsei Ryu)和高柳匡(Tadashi Takayanagi)发表了关于纠缠和时空几何之间的联系的有趣研究,他们当时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工作。我和萨斯坎德则受到了2012年一篇论文的启发,这篇论文是由艾哈迈德·艾勒穆海里(Ahmed Almheiri)、唐纳德·马洛尔夫(Donald Marolf)、约瑟夫·波尔金斯基(Joseph Polchinski)和詹姆斯·萨利(James Sully)共同撰写的,他们当时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他们发现了一个佯谬,与纠缠的黑洞内部的本质有关,而ER=EPR理论(黑洞内部是连接另一个系统的虫洞的一部分)则可以在某些方面缓和这个佯谬。
虽然我们是通过黑洞发现了虫洞和纠缠态之间的联系,但我们不禁要猜测,这种联系可能并不局限于黑洞这种情况:只要存在纠缠,就一定有某种几何联系。即使是最简单的情况,即两个纠缠粒子,这种联系也应当成立。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空间上的联系涉及了微小的量子结构,这些结构是无法用常规的几何概念来理解的。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描述这些微观几何结构,但是这些结构的纠缠或许通过某种方式生成了时空本身。看起来,纠缠可以被看做是联系两个系统的引线(thread)。当纠缠增多时,就有了许多条引线,这些引线能够编织到一起从而形成时空结构。在这个图景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支配着这些引线的连接和重连;而量子力学不仅仅是引力的一个附件——它更是时空结构的本质。
目前,上述图景仍然是一个大胆的猜测,但有一些线索指向它,而且很多物理学家都在探寻它的含义。我们相信,看起来并不相关的纠缠和虫洞可能在事实上是等价的,而且这种等价性为发展量子时空理论以及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请通过下方方式使用移动端访问本站。
本文采编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请客观评论
我们通常所说虫洞,相当于把时空卷曲起来,创造一条a点和b点之间的近路。而本周《科学报告》期刊20日公开的论文中,物理学家们演示了一种“球形虫洞”,它能通过一条检测不到磁场的路线,将磁场从一点传输到另一点。
所谓的虫洞,是指理论上一种能够产生通向其他时空捷径的隧道,即连接时空中两个遥远地区的假想通道,进入虫洞的物体能够回到过去或者跃向未来。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假设,在1930年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提出。但科学界还曾提出过一种理论设计来为电磁波制造一个特殊虫洞。电磁波传播路径的弯曲程度代表空间的弯曲程度,也代表空间中两点距离被缩短的程度。在这一理论模型中,电磁波的传播就像是通过了连接三维空间中两点的不可见通道。
此次,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阿尔瓦罗·桑切斯和他的研究团队,受到这个模型启发,用磁超材料和超表面(材料和表面具有自然界没有发现的性质),成功为磁场构建出了“球形虫洞”。
在研究人员的演示中,从一端发出的电磁场进入“球形虫洞”后出现在另一端,就像一个孤立的磁单极子状磁场,制造了不知磁场从哪里冒出来的假象。论文作者指出,他们的“球形虫洞”能让磁力线在通过其内部的同时,达到磁性隐形的效果。
研究人员表示,该项新研究在和磁相关的医疗技术上有潜在重要应用,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等领域。
原价?99.00
&& 09:31:40
&& 23:23:35
&& 09:21:19
&& 23:02:23
&& 22:59:11
本类一周热门围观
我们的微信号
觉醒字幕组官方QQ群:未解之谜群
觉醒字幕组官方QQ群:灵性成长群
我们不只是讨论外星人,我们还关注科学的探索,揭露阴谋论,以及新纪元运动的发展。 觉醒字幕组官方QQ群:未解之谜群
觉醒字幕组官方QQ群:灵性成长群
Copyright (C)
备案号: 粤ICP备号-1
Based on 0pen5N5Access denied | bbs.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bbs.)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bee-ua98).其它热门问题
来自《东方快车谋杀案》
来自《相爱相亲》
来自《雷神3:诸神黄昏》
来自《雷神3:诸神黄昏》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真的可以活着穿过虫洞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我们真的可以活着穿过虫洞吗?
星际穿越 怎么才能活着穿过虫洞?
本文作者:Kip Thorne
《超时空接触》,一个可穿行虫洞的疯狂构想(T)
( /译)时间快进大约1/4 世纪,也就是1985 年5 月。
卡尔· 萨根给我打电话,让我评论一下他新写成的小说《超时空接触》中关于相对论的描述是否科学准确。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因为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并且我想这本书一定很有意思。另外,我还欠他个人情,因为是他介绍我认识了琳达· 奥布斯特。
卡尔把他新书的初稿发给了我,我读了之后非常喜欢。但是在我看来,书中有一个问题。在这部小说里,卡尔把女主角埃莉诺· 阿罗维(Eleanor Arroway)博士从太阳系送到了织女星——是通过一个黑洞传送过去的。但是据我所知,人类是不可能通过黑洞从太阳系到达织女星或者宇宙的其他任何地方的,因为在进入黑洞的视界后,埃莉诺· 阿罗维博士将被奇点杀死。如果想快速到达织女星,那么我们的女主角需要的是一个虫洞,而不是黑洞。而且,这个虫洞不会断裂,是一个可以穿行的虫洞。
所以我问自己,到底怎么做才能让福拉姆虫洞不断开呢?怎样才能保证福拉姆虫洞保持在打开且连通的状态,以让我们穿行过去呢?通过一个假想的实验,我找到了答案。
假设你有一个像福拉姆虫洞那样的球形虫洞,但是与前者不同的是,它不会断开。然后,你可以沿着虫洞的径向发射一束光。因为这束光的所有光线都是沿着虫洞的径向前进的,所以这束光线在虫洞中的形状应该如下图所演示的那样。在进入虫洞的时候,光束会汇聚起来(光束的横截面变小),而当光束从另一端离开虫洞的时候,光束又会发散开来(光束的横截面变大)。虫洞对光线的作用是发散的,类似于一个凹透镜。
由马特· 奇梅特基于我的草稿绘制, 此图来自我所著的《黑洞与时间弯曲》一书。一束沿径向穿越可穿行球状虫洞光束的示意图。左半部分:高维超空间的假象观测,由三维空间投影成二维形式。右半部分:三维宇宙中的真实观测情形
我们知道,引力体(例如太阳或者黑洞)会将光线向内弯曲(见下图),而不能将光线向外弯曲。若想将光线向外弯曲,那么作为透镜的引力体需要具有负质量才行(当然负能量也是可行的,因为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方程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是等效的)。基于上面这些基本的事实,我得到了以下结论:
太阳或者黑洞对经过其周围的光线的向内弯曲示意图
任何可穿行的球对称虫洞一定是由某种具备负能量的物质支撑着的。这些物质的能量至少要和光束(或者其他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穿行虫洞时所承受的负能量相当。(在相对论物理定律里,能量的概念比较奇怪—— 一个人所测量到的能量取决于他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我把这种具有负能量的物质称为“奇异物质”(exotic matter)。(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任何虫洞,无论球对称与否,如果想要保持可穿行的性质,其内部必须填充奇异物质。这个结论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丹尼斯· 甘农(Dennis Gannon)教授在1975 年证明的一个理论的推论。由于我的一些疏忽,当时我并不知道甘农教授的这一理论。)
令人惊异的是,现有的理论表明,奇异物质是可以存在的,当然这要归功于量子物理里面那些奇怪的法则。物理学家们甚至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了极少量的奇异物质——实验是在距离极近的两个导体板之间实现的。这个效应被称作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但是那时(1985 年)的我还不是非常清楚虫洞是否可以抓住足够多的奇异物质以保持自身的连通,所以我还做了其他两件事。
第一,我写信给卡尔,建议他把书中“通过黑洞把埃莉诺· 阿罗维博士送到织女星”中“通过黑洞”的部分改成“通过虫洞”。信中我还附上了一份描述虫洞的相关计算。这份计算显示,可穿行虫洞内必须填入“奇异物质”。卡尔接纳了我的建议(并且把我有关虫洞的方程加在了他小说的致谢里面)。从此,虫洞正式出现在现代科幻领域,比如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等。
第二,我与我的两名学生马克· 莫里斯(Mark Morris)和乌尔维· 尤尔特塞韦尔(Ulvi Yurtsever)一起发表了两篇关于“可穿行虫洞”的科技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向物理界同行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结合量子定律和广义相对论物理定律,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否可以在虫洞中放入足够多的奇异物质来使之保持连通?
这促使大量的物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直到今天为止——大约30 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绝大部分研究结果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穿行虫洞”也许不可能存在。我们离最终的答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细节请阅读我的物理学同事艾伦· 埃弗里特(Allen Everett)和托马斯· 罗曼(Thomas Roman)合著的《Time Travel and Warp Drives 》一书。
可穿行虫洞应该是什么样子? (EG)
对于类似人类这样生活在宇宙中的生物而言,一个可穿行的虫洞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如果一个虫洞能够维持开放状态,如何实现的细节依旧是一个谜,所以虫洞形状的具体细节也是未知的。相比之下,罗伊· 克尔已经给出了关于黑洞的精确描述。
所以关于虫洞的性质,我只能给出一些基于现有理论的猜想,我对这些猜想还是相当有信心的,因此把这一小节标注成EG(有根据的推测)。
左图由凯瑟琳· 麦克布赖德(Catherine MacBride)拍摄,右图由马克· 英特兰特(Mark Interrante)拍摄。通过虫洞的两个入口分别看到的像。
想象现在地球上有一个虫洞,这个虫洞穿越超体连接了爱尔兰都柏林的格拉夫顿大街与南加州的沙漠。两者在虫洞间的距离也许只有数米那么远(见上图)。
我们把虫洞的两端称为“口”。假设你正坐在都柏林街边的咖啡馆里(虫洞的A 口处),这时我站在南加州沙漠里(B 口处)。这两个入口应该看起来像两个水晶球。当我从B 口看过去时,我会看到一个扭曲的都柏林格拉夫顿大街。这个扭曲的像是从都柏林的A 口处进入虫洞的光所呈现出来的,这个现象特别像光线通过光纤后所成的像。同理,当你从都柏林的A 口看过去时,你会看到南加州沙漠中约书亚树(仙人掌树)被虫洞扭曲的像。(编辑:游识猷)
[注:文中标题处的“T”指的是科学事实,“EG”指的是有根据的推测。]
本文节选自《星际穿越》一书,基普o索恩(Kip Thorne)著,苟利军 王岚 李然 等译
你可能感兴趣
我要能看懂我是茄子。。。。
引用文章内容:时间快进大约1/4 世纪,也就是1985 年5 月快进?不应该是快退吗?
引用 的话:事实上我认为即使是我们身边的空间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可能到处都存在断层,只不过我们能认知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建立在空间上的,所以,我们无法察觉到这种断层。比如我的手跟手臂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两立方的间隔,但是...奥卡姆剃刀,车库里的火龙.....通过任何方式都不能验证存在的, 就可以忽略了. 否则的话,就可以任意想象不存在的东西, 反正也不需要验证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46)
引用文章内容:时间快进大约1/4 世纪,也就是1985 年5 月快进?不应该是快退吗?
“科幻太空史诗《星际穿越》”他配吗?
我要能看懂我是茄子。。。。
生命体进入高能虫洞空间是不可能活着的,像生物传递设备的电影《苍蝇》要生物分解设备和生物合成设备,成套使用才能确保生物传输,虫洞是不存在的,存在也不能传输生物
那个凹透镜...人进了虫洞,先逐渐被压成一个点,出虫洞再逐渐拉回成人型?看起来有些疼呢...
事实上我认为即使是我们身边的空间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可能到处都存在断层,只不过我们能认知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建立在空间上的,所以,我们无法察觉到这种断层。比如我的手跟手臂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两立方的间隔,但是无论是我的血液,还是光,声音空气,都通过这个空间传送。。。
说的不太清楚
打个比方吧正常情况
ABCD。。。
AB=====CD。。。
但是中间这部分=====就相当一个各个角度都适用的双向虫洞。。。
B看C中间明明隔着一部分东西(因为空间断裂了,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东西)但是无论是光还是其他什么的都穿过======在B和C之间进行直接的互动,所以看起来还是ABCD。说的够明白吧。。。一定够明白了吧。。。。
未来知识,虫洞的两个坐标之间的通道距离小于标准正常空间的长度才会正常穿越
引用 的话:事实上我认为即使是我们身边的空间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可能到处都存在断层,只不过我们能认知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建立在空间上的,所以,我们无法察觉到这种断层。比如我的手跟手臂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两立方的间隔,但是...奥卡姆剃刀,车库里的火龙.....通过任何方式都不能验证存在的, 就可以忽略了. 否则的话,就可以任意想象不存在的东西, 反正也不需要验证
引用 的话:奥卡姆剃刀,车库里的火龙.....通过任何方式都不能验证存在的, 就可以忽略了. 否则的话,就可以任意想象不存在的东西, 反正也不需要验证我说出来的目的就是想问问,有没有办法证明这种东西存在/不存在,毕竟这不算是特别唯心的说法,不是说只有我这才存在,或者只有我能察觉到,只是觉得有这种可能行,或者说虫洞的实际表现其实就是这样,
虽然能跨过很远距离。。。但是这段距离没有意义,他默认就是被跨过的。
可是文不对题= =
引用 的话:我说出来的目的就是想问问,有没有办法证明这种东西存在/不存在,毕竟这不算是特别唯心的说法,不是说只有我这才存在,或者只有我能察觉到,只是觉得有这种可能行,或者说虫洞的实际表现其实就是这样, 虽然能...看文章的意思明显是
通过虫洞穿行的话人有可能会被变形所以和你说的似乎是意思不符合
我很好奇为什么这篇文章的人名中间的o后面要有一个空格,数字后面要有一个空格,字母后面要有一个空格,不要问我为什么问这些问题,因为我强迫症晚期?(????)
&p&看过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虫洞是什么现在都不明白,只能理解为科幻小说作家没办法解决星际远航的长距离问题,于是虚构想像出一个高速通道,名为虫洞,现在很认真地讨论这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安全问题,感觉怪怪的&/p&
引用 的话:看文章的意思明显是 通过虫洞穿行的话人有可能会被变形所以和你说的似乎是意思不符合。。。如果有人类可以或者穿越的虫洞。。。然并卵
应用数学专业
前天重温了星际穿越。发现结局里人类并没有足够的科技水平,随心所欲地打开虫洞和在黑洞内捣鼓五次元房间。这些贯穿主线的科技,其实是更远之后的人类文明或者不知道什么文明搞出来的。本剧结局里,女主墨菲如何推动人类文明重拾科技、女太空人伯兰德在哪颗星住着、男主库珀去哪了等问题,也留了足够的空白。于是结论……本剧必须有续集……
应用数学专业
引用 的话:前天重温了星际穿越。发现结局里人类并没有足够的科技水平,随心所欲地打开虫洞和在黑洞内捣鼓五次元房间。这些贯穿主线的科技,其实是更远之后的人类文明或者不知道什么文明搞出来的。本剧结局里,女主墨菲如何推动...我把“宇航员”写成“太空人”了……小学时留下来的习惯……
这时需要任意门←_←来自 阿瑞斯星全球第一超级旗舰iBananas 6S及火星移通运营商
引用 的话:那个凹透镜...人进了虫洞,先逐渐被压成一个点,出虫洞再逐渐...如果拉不回来就更疼了!
引用 的话:那个凹透镜...人进了虫洞,先逐渐被压成一个点,出虫洞再逐渐...如果拉不回来就更疼了!
引用 的话:那个凹透镜...人进了虫洞,先逐渐被压成一个点,出虫洞再逐渐拉回成人型?看起来有些疼呢...我怀疑我们是否还能感觉到疼
引用 的话:事实上我认为即使是我们身边的空间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可能到处都存在断层,只不过我们能认知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建立在空间上的,所以,我们无法察觉到这种断层。比如我的手跟手臂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两立方的间隔,但是...这就是布朗克距离啊,能测量的最小距离,中间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引用 的话:前天重温了星际穿越。发现结局里人类并没有足够的科技水平,随心所欲地打开虫洞和在黑洞内捣鼓五次元房间。这些贯穿主线的科技,其实是更远之后的人类文明或者不知道什么文明搞出来的。本剧结局里,女主墨菲如何推动...没有续集,这本来就是一个循环穿梭理论。1、现在的人有问题解决不了,但此问题基于未来的科技可以解决。2、未来的科技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但无法把未来的科技带到现在来。3、未来的科技无法带到现在,但是未来的未来有这种技术可以进行时间逆向穿越。4、于是,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了。5、解决问题以后的人类,发展出了可以解决过去问题的科技,并得到了未来人类的帮助,把技术带到了过去。6、人类继续发展,发展出了时间逆向穿越的技术,并让过去的人穿越回过去的过去,解决当时的问题。
最后经过无数次迭代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人类已经变成无所不知了,不知道的那部分知识就是人类永远无法知道的知识,既然这样,那又为什么还要发展科技呢?我已经知道了地心引力的存在,我就没必要去研究苹果落地了。但是如果我不研究苹果落地,又不能得到地心引力的存在,既然不存在那就无法穿越回来让我知道,所以无所不知的人类从树上下来的时候就应该是啥都不知道的,并且永远啥都不知道。总结:这是一个悖论。
引用 的话:那个凹透镜...人进了虫洞,先逐渐被压成一个点,出虫洞再逐渐拉回成人型?看起来有些疼呢...引用 的话:如果拉不回来就更疼了!引用 的话:我怀疑我们是否还能感觉到疼这里是空间变形不是人变形,就跟文章中的光线弯曲一样,并非光线自身拐弯了,而是其通过的空间是弯曲的。仅仅是空间变形,并不会导致物质本身的变化也不会杀死人,就好比手帕上的画,仅仅是将手帕团起来,并不会破坏画的内容。
卡西米尔效应与奇异物质有关?是扩张的效应,但不算负质量吧?
引用 的话:这里是空间变形不是人变形,就跟文章中的光线弯曲一样,并非光线自身拐弯了,而是其通过的空间是弯曲的。仅仅是空间变形,并不会导致物质本身的变化也不会杀死人,就好比手帕上的画,仅仅是将手帕团起来,并不会破坏...真的是这样的吗?你去XX博物馆去把毕加索啊梵高啊的画拿下来揉成一团,然后跟管理人员说,纸折了,画不会影响,看看他们会怎么说。
引用 的话:事实上我认为即使是我们身边的空间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可能到处都存在断层,只不过我们能认知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建立在空间上的,所以,我们无法察觉到这种断层。比如我的手跟手臂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两立方的间隔,但是...地球有自传公转,身边的空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即使存在这样的断层 也只是转瞬即逝的
引用 的话:真的是这样的吗?你去XX博物馆去把毕加索啊梵高啊的画拿下来揉成一团,然后跟管理人员说,纸折了,画不会影响,看看他们会怎么说。博物馆里放名画呵呵,原来还真有人不知道有美术馆这种东西啊。所以呢,请先补充一下常识,再来跟我说话,不然你不配啊,我都替你着急啊。
引用 的话:事实上我认为即使是我们身边的空间也可能是不连续的, 可能到处都存在断层,只不过我们能认知的大部分物质都是建立在空间上的,所以,我们无法察觉到这种断层。比如我的手跟手臂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两立方的间隔,但是...量子力学角度的空间应该是不连续的吧,有个普朗克尺度
我感觉未来不会有人穿梭时空回来改变什么了,,。。。。然而现在并没有什么变化啊。。。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饥荒虫洞适合建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