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中的对偶句句

记承天寺夜游 1_查看试卷_题问365试题搜索引擎
记承天寺夜游 1
第II卷 主观题
( 本大题共80小题; 共1148.0分.)
(10.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2.翻译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4.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妙处。
5.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0.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苏轼的《放鹤亭记》)
  [注释]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5i):门。③适:恰好。④陂(b5i):水边。⑤傃(s)):向,沿着。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________
(2)作亭于其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______________
(4)故名之曰“放鹤亭”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段交代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文段中所写之鹤很驯顺,善于高飞远翔,自由往来。
文段描写了“异境”之景的开阔与变化,为写鹤设置了背景。
从文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22.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粗词的字词。
遂至承天寺_________   怀民亦未寝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
欣然起行_________
2.作者起行的原因是________,与作者一同夜游的是_________,文中记叙了他俩________的情景。
3.全文仅80余字,先记游,次_________,后_________。
4.文中写月下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用一词语可概括为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运用了记途的句子是_________;运用了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
6.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7.“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宠儿,请任写出两句描写月的诗句。
(18.0分)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
2.苏轼,字子瞻。小序中“兼怀子由”的“子由”,可推论为是_________。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琼楼玉宇:____________
弄清影: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意的句子是________,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这句词后被人们广泛引用。
5.根据这首词的主旨。
6.写出这首词的韵脚_________。
7.词也要划分节奏,用“/”来划分下列词句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8.写出带“月”字的两个成语。
(11.0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是
老夫/聊发/少年狂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气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遣冯唐”和“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苏轼是豪放派鼻祖,你觉得他这首词豪放在哪里?
(14.0分) 记承天寺夜游
  无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两个人的相同点是什么?
2.这样的景色在其他地方,其他的人能看到吗?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3.“月色入户”运用了什么写法?请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4.结尾议论句的作用是什么?
(18.0分) 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题。
流逝的古典
  ①温习一下这随手  (1)  (A.得来 B.撷来 C.拿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秀,那样的江河岳脉——若荷尔德林之“诗意的栖居”成立的话,至少这洁净的山光之色乃必需的吧。可是,它们今天又在哪儿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寂静……今安在?
  ③从自然的角度讲,古人的世界要比现代人丰富得多,健康而优雅得多。地球上自几十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生物物种的诞生、进化、灭绝就不断上演,物种灭绝本属自然进化之正常,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灭绝速度大大加快。自然状态下的物种灭绝极为缓慢,而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灭绝速度要比2 000年前快上近千倍。这是一种远高于自然速度的“工业速度”——这分明是“屠杀”!
  ④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  (2)  (A.化作  B.成为  C.沦为)为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中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疼痛和战栗。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永远!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最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或者说,我们杀害了她。
  ⑥阅读竟成了告别,竟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哭泣吗?
  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而我们在对之阐释时,难道就只能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
(文/王开岭,有删改)
1.请为文中(1)(2)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下面横线上。
(1)________  (2)________
2.结合文中所引的一句或几句诗,描绘一下诗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色。你能从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除外)中再找出一个描绘自然美景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体会第④段中三个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
4.文章题目有怎样的含义?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现在还“流逝”了哪些“古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让“古典”不再“流逝”,请拟一则公益广告语!(从一个方面设计也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分)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第①段写出了三峡夏水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第②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第①段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会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4.你还知道哪些与长江有关的诗句?请写出完整的一句来。
(14.0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横柯上蔽(  )
(2)窥谷忘反(  )
2.翻译下列句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的特征。
4.(迁移拓展题)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18.0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略无阙处(阙:通“缺”)
良多趣味(良:实在)
晴初霜旦(旦:早晨)
林寒涧肃(肃:严肃)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
(条件开放题)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依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易错题)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8.0分)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相关文字,然后完成下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下列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四个选项的语句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其中哪一项描写的内容有别于其他三项?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全文的中心句。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山、水特点鲜明,请你从中任选一个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后,又设想了追逐名利、热衷官场政务的人来到这里引发的感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0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
(4)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总写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地势;
第②段写三峡________;
第③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第④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3.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是把夏水置于首位?
4.第③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5.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________
6.调动你的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
(15.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短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
2.短文描写景物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是________的角度。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是“________”,换为四字短语应是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2.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4.0分)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衣缁衣而反
甚矣,汝之不惠
予默然无以应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解释加粗的词语。
(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
(2)子无扑矣:_____________
(3)天雨:_________________
(4)子亦犹是也: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你从这则小故事中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6.0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1)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2)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12.0分)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下列加粗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索元(小石潭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
②为坻,为屿,为峪(  )
③遂至承天寺(  )
④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往来右忽(  )
请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相与步于中庭
(1)近岸。卷石底以出  (2)以其境过清
(1)心乐之       (2)念无与为乐者
(1)闻水声,如呜佩环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谪时所写,都借助自然山水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但在思想感情方面还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文句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分) 阅读课文《三峡》,完成下题。
本文中总写三峡峰峦叠嶂、山势雄伟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描写春冬时水流湍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略无阙处(通:“缺”)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不见曦月(正午) 飞漱其间(冲刷)
夏水襄陵(漫上) 清荣峻茂(茂盛)
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回清倒影(回旋)
(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注,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注:信宿:住一两夜。
1.给上文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径黄牛”与“虽途径信宿”中的“径”是通假字,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通哪个字,应怎样解释?
3.翻译句子。
负刀牵牛,人黑牛黄。
(9.0分) 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完成下题。
1.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在《三峡》一文中,作者也用四字句分别描写了山、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与本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中哪几句话描写了色彩缤纷、绚烂辉煌的图景?
(9.0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题。
本文通过对________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________的心情。
下列各项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被贬官黄州时期。
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五、六、七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怀民亦未寝(  )
(20.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A)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B)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请解释下面加粗词的含义。
(1)素湍绿潭(  )
(2)飞漱其间(  )
(3)清荣峻茂(  )
(4)良多趣味(  )
(5)晴初霜旦(  )
(6)林寒涧肃(  )
(7)属引凄异(  )
(8)哀转久绝(  )
2.请解释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2)至之市,而忘操之(  )(  )
3.文中加粗的两个“其”各指代什么?
(A)________(B)________
4.请你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只有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才能使笔下的景物鲜明生动,不落俗套。如本文作者在写了七百里三峡山势的险峻之后,先写了________,继而写了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展现了不同季节的三峡最突出的景物特征,本文也因此成为写景的名篇。
(16.0分) 三峡之秋
  ①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________上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________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________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了一奈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上来得也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头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________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三峡秋天总的特征是________。
2.请你选择恰当的动词,将其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泻  B.撒  C.拥  D.投
3.本文在写法上,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转移观察点,选择富有特征的典型景物,多角度表现三峡之秋的情态。请你根据选文填空。
选文描写三峡秋天的早晨、中午和下午的景色,分别突出了它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多角度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4.本文运用了许多美妙贴切的比喻,请你用横线在⑤~⑥段画出一个句子,并做简要赏析。
5.在郦道元的《三峡》中,也有描写三峡秋天的句子,请你根据原文填空。
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4.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表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稍有一点点)
至于夏水襄陵(漫上)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
每至晴初霜旦(结霜的早晨)
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文中表现三峡秋天景色的句子是(写出首句和尾句即可)________________。它着力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到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
(25.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字的含义。
2.请你写出含有“亦”字的成语,不少于两个。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文章的感情基调十分明显,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词语上直接流露出来。
4.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字?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你能说说这样写的妙处吗?
6.“闲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8.从文章最后一句话,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境吗?
(1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清)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①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②,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③,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④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突兀:高耸的样子。②昭庆:寺名,在西湖东北岸上,吴越时所建。③下一语:用一个词语。④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东阿王指三国时曹植,封为东阿王,文学家。作过一篇《洛神赋》。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从武林门而西
③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找出写西湖全景的句子,并在下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
3.请你把描写作者初游西湖时的心态的句子工整地抄写在下面。
(2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①子罕弗受 ②献诸子罕 ③宋人或得玉 ④以示玉人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以”字与其他三项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玉人以为宝也
我以不贪为宝
翻译下面句子。
①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②不若人有其宝。
子罕弗受玉,献玉者作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
看了本文后,针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16.0分) 阅读《美丽的徐闻珊瑚世界》一文,回答下题。
  ①在我国大陆最南端,湛江雷州半岛徐闻县西海岸,有一个闻名全国,被誉为“水族大观园”的珊瑚自然保护区,区内的珊瑚礁绵延20多公里,面积达2000公顷。据专家研究,珊瑚礁已有近万年的发育史。
  ②徐闻西海岸一带岸礁众多,海水清澈,水温、盐度稳定,非常适合珊瑚虫的繁殖生长:多年来当地一直十分注重生态的保护,保护区内的珊瑚种类繁多,达五十多个品种。其中软体珊瑚有千年佛、白气泡、鸡冠花,硬体珊瑚有角星、海脑、扇形,等等。
  ③当艳阳高照、风平浪静的日子,乘着小船在珊瑚丛上面缓缓滑行,犹如在一片美丽的丛林中漫游,那密密麻麻的鹿角、牛角、羊角几乎探出水面,触手可及。还有散落在“丛林”中的“翡翠”、“玛瑙”,形态各异;时隐时现的“鲜花”,橙黄蓝白红,煞是可爱,美不胜收。不时还可见五彩缤纷的鱼儿与游船一起穿梭漫游,构成一幅奇异的海底风景画。
  ④珊瑚礁群向来被海洋学家称为海上“热带雨林”。它占海洋面积不到0.2%,却栖息了1/4的海洋生物,供养着9万多种鱼类。我国的海南岛沿岸本来有中国最大的珊瑚礁群,历史在十万年以上,但因过度开发,仅10多年有的地方已成了海底废墟。而徐闻的珊瑚礁群作为目前祖国大陆保存最完好的珊瑚自然生长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为了永远给子孙后代保留这一片天赐的生态自然景观,当地政府已制订了以保护为前提,结合生态和环境旅游的利用计划,要让这一颗明珠永远闪亮在祖国大陆南端的西海岸边。
1.文中为什么称珊瑚礁群(区)为“水族大观园”和“热带雨林”?
2.文章第①②段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徐闻珊瑚自然保护区?
3.请从写作手法或语言运用特点的角度对第③段的表达效果(特点)作简要分析。
4.文章末段写海南岛珊瑚礁群受损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4.0分) 读下文,完成下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
(2)________
理由: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5.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把文中空白处默写出来。
解释加粗词语。
解衣欲睡________
月色入户________
欣然起行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________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课文第2段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前者侧写,后者正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以上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课文第3段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是以“闲人”自傲的。他这样的闲人在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了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感慨,看似平淡,实则意在点睛。它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忙于奔走,何曾有暇领略这美妙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14.0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①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于是②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③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第2段的“天稍和”与第1段中的________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第1段中的“________”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第1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
2.给下面一个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然后从内容上和节奏上说明这个句子的作用。
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作用(1)________;
(2)________。
3.分析文中画线的三个比喻句,填空。
     ①    ②    ③
本体: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喻体: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0.0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②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③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④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⑤洼然⑥,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⑦,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⑧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⑨,洋洋乎⑩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注释:①僇人:罪人。②施施:徐行,慢行。③箕踞:席地而坐。④衽:席。⑤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⑥洼然:溪谷低下的样子。⑦际:合,接。⑧培:小土堆。⑨涯:边际。⑩洋洋乎:广大的样子。造物者:天地,大自然 与万化冥合:物我融合为一的忘我境界。冥合:浑然一体。
指出“之”的用法。
(1)不知日之入________
(2)其高下之势________
(3)故为之文以志________
(4)跪而拾之以归________
(5)送孟浩然之广陵________
对下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然后才知道自己以前从未游览过,于是开始游览。
然后才明白自己以前从来未曾游览过西山,于是开始游览。
这才知道以前的游览根本称不上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次才算开始。
文中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当时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为“西山宴游”,第1段以大段文字概括说明平时游乐时“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的忘我情景,这对下文写西山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西山的“异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理解“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题。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的意思。
(1)念无与乐者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
(25.0分)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文章第一段总写三峡地貌的特点,其特点是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第二段用________作比喻,突出了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第四段中最能暗示季节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在描写四季之景时,为什么先写“夏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作者从俯视角度描绘三峡“春冬之时”景物的句子,并翻译为现代汉语。
句子:________
翻译:________
4.文中的“清荣峻茂”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天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谈谈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的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下列语句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略作点评。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④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江水又东,径①西陵峡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叠,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象类④,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⑤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⑥止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秀峰,奇构异形,固⑦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⑧,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⑨弥佳,流连信宿⑩,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径:直往。②西陵峡:在湖北省境内。西起巴东官渡口,东至宜昌县南津关,全长共156公里。③形容:形状。④象类:相似。⑤崧:指《宜都记》作者袁崧,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⑥践跻:到。⑦固:本来。⑧离离蔚蔚:草木茂盛的样子。⑨习:熟悉。⑩信宿:连宿两夜。
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与课文《三峡》中的“________”所写情景相同,都突出表现了三峡________的特点。
2.郦道元在第一段中引用《宜都记》的有关内容,其目的是:________。
(17.0分)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谈你对这个“美”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语句填空,一道横线只填一句。
①山水相映之美:________,________。
②色彩缤纷之美:________,________。
③晨昏变化之美: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________”,若改用四字短语来表述,应是:________。
4.短文最后一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发挥联想,展开想象,把文中画线处文字所写的景象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山中与裴秀才①迪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②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③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A)北涉玄灞④,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⑤,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⑥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B)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⑦,麦陇朝雊⑧,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⑨。因驮黄檗⑩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①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②故山:曾经住过的山。③猥:w7i,谦辞。表示谦卑。④玄灞:河流名,即灞水,在陕西境内。⑤舂:ch#ng,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⑥曩:n3ng,从前。⑦皋:g1o,水边的高地。⑧雊:g^u,野鸡鸣叫。⑨无忽:不可疏忽错过。⑩檗:b^。黄檗:一种药材。
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意思是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足下方温经。(足下:________,方:________,温:________。)
②与山僧饭讫而去。(饭:________,讫:________,去:________。)
3.在反复朗读文章的基础上,体验文中A、B两处文字所描绘的风景,说说这两处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③。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④,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②山阴:今浙江绍兴。③皎然:洁白的样子。④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⑤剡(sh4n):县名,今浙江嵊州。⑥就:接近,靠近。这里是“拜访、访问”的意思。⑦经宿:一整夜。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果要解释“造门不前而返”的“造”,应该选择第________义项。(只填序号)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
③眠觉,开室。(觉:________)  ④经宿方至。(方:________)
3.请把“……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提示:不等同于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夜寻好友的情景,试比较文中两个主人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记承天寺夜游》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湖七月半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梦中惊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官府中的差役)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洗脸)。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陶庵梦忆》)
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多犒门军酒钱________
列俟岸上________
清梦甚惬________
匿影树下者________
下面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止见篙击篙(止,通“只”)
列俟岸上(俟,等候)
以故二鼓以前(以故,因此)
吾辈纵舟酣睡(吾辈,我们这辈人)
对文中的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一人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译句:(这些人)一上船,就催促驾船的人急速放下断桥,赶快进入盛会。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译句:我们这辈人又放舟于湖面,在十里荷花之中甜美地睡去,香气逼人,进入美梦之中更觉畅快适意。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译句:先前那些慢慢地喝酒、听人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那些泊船于树影之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与他们相互致意问候,邀请他们一同坐下饮酒。
从文中找出与下面的句子修辞方法相同的一句话。
例句:此时月如镜新磨。
下面的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梦中惊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  )
(2)山复整妆,湖复靧面(洗脸)。(  )
文中写了两类游湖的人及两种不同的游览情趣。请据此将原文分为两层,在文中用“‖”标出。
你更喜欢文中哪一类人的游览情趣?为什么?
答:________
(1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_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________八大家”之列。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 竹 柏 影 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___________
②作者的心境:_______________
(12.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粗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把文中空白处默写出来。
2.解释加粗词语。
解衣欲睡________
月色入户________
欣然起行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第2段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前者侧写,后者正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B.以上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C.课文第3段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是以“闲人”自傲的。他这样的闲人在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了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感慨,看似平淡,实则意在点睛。它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忙于奔走,何曾有暇领略这美妙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11.0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①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②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③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第2段的“天稍和”与第1段中的________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第1段中的“________”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第1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
2.给下面一个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然后从内容上和节奏上说明这个句子的作用。
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作用(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画线的三个比喻句,填空。
    ①    ②    ③
本体: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喻体: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1.0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②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③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④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⑤洼然⑥,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⑦,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⑧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⑨,洋洋乎⑩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注释:①僇人:罪人。②施施:徐行,慢行。③箕踞:席地而坐。④衽:席。⑤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⑥洼然:溪谷低下的样子。⑦际:合,接。⑧培:小土堆。⑨涯:边际。⑩洋洋乎:广大的样子。造物者:天地,大自然与万化冥合:物我融合为一的忘我境界。冥合:浑然一体。
1.指出“之”的用法。
(1)不知日之入________
(2)其高下之势________
(3)故为之文以志________
(4)跪而拾之以归________
(5)送孟浩然之广陵________
2.对下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A.然后才知道自己以前从未游览过,于是开始游览。
B.然后才明白自己以前从来未曾游览过西山,于是开始游览。
C.这才知道以前的游览根本称不上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次才算开始。
3.文中哪一句话表明了作者当时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为“西山宴游”,第1段以大段文字概括说明平时游乐时“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的忘我情景,这对下文写西山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西山的“异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分)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的意思。
(1)念无与乐者________(2)遂至承天寺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
(22.0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在原文中填空。
2.苏轼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要了解作者的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句中“欣然”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闲人”,你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的人)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什么,哪里,疑问代词)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罢了)
2.对加粗句子理解正确的用“T”表示,错误用“F”表示:
A.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B.这句话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
C.由此句看出作者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失意者可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D.此句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译:哪夜没有月光?)
B.盖竹柏影也。(译:原来是竹子、松柏和人的影子呀。)
C.念无与为乐者。(译:想念那个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D.遂至承天寺。(译:立刻到了承天寺。)
4.为选文结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6.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一片(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提(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乘轩冕(有篷的华丽车子)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下列句中“故”字作“因此”意的一项是
A.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B.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C.不习渡水故耳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意思是:管宁照样挥动锄头与见到瓦石没有什么区别。
B.“宁读如故”意思是:管宁还如同原来一样专心读书。
C.“子非吾友也”意思是:你不是我的朋友。
D.“歆废书出看”意思是:华歆拿一本无用的书出去看。
3.选文表明管宁交友有两个标准:(一)遇财不动心;(二)读书要________。
(10.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①因以及手其避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②人之有一能,③使后人尚之如此,④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且 ②夫 ③而 ④虽  B.①而 ②盖 ③且 ④况
C.①而 ②盖 ③而 ④况  D.①而 ②夫 ③而 ④况
2.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推王君之心:________②推其事:________③遗风余思:________
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他(指王盛) 他的(指王盛的) 那些
B.莫非 它的(指州学的) 那些
C.莫非 他的(指王羲之的) 那些
D.难道 他的(指王羲之的) 他的(指王盛的)
4.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
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
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
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5.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10.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4.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5.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丰乐亭记(节选)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水而甘。问诸滁人,得⑴于州⑵南百步之近。其山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⑶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⑷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1)得,发现水源。(2)州,州城。(3)上,宋朝皇帝。(4)涵煦,滋润化育。
1.“丰乐亭”得名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认为滁州人的安定生活源自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和《醉翁亭记》表达了同样的政治理想,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挑出描写丰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其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依次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2.0分) 仔细阅读课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怕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上下句中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庭下如积水空明”,使我们联想到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
3.文中具体描绘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月突出其________,写境突出其________,写影突出其________,写人突出其________。
5.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回答问题。
①夜游的时间是________
②夜游的地点是________
③表明夜游的原因是________
6.本文看似浅显,却别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
7.本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试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18.0分)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篇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汎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然⑥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西卧,乃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王勃传》)
  [注释]
  ①宿:事先  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汎(f4n)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王勃的文章)语句越来越精彩。  ⑥矍然:惊视的样子。  ⑦属(zh()文:写文章。属,连缀。  ⑧寤:睡醒
1.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顿。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引被覆面卧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宴:________②遣:________
③易:________
3.“乃寤”的“寤”字有“睡醒”之意,《记承天守夜游》中有一个字也有“睡”的意思,这个字是________。
4.选出对文中画线句子“因出纸篇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
A.因此拿出纸和笔来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当真的。
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
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客人)没有一个敢来的。
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敢答应的。
5.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表示不高兴?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了态度?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6.王勃在创作过程中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8.0分) 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枭(xi1o一种凶猛的鸟),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至于其  其:________
②啄树则灿然火出  则:________
2.翻译句子。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中的圣人受“啄树则灿然火出”的启发,发现钻木取火。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一例。
(16.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
(《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2)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4n):保卫。④泫(xu4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4ng):同“向”。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    (2)涕:    (3)殊:
2.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4.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0分)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2.用“||”把全文划为三层,并依次写出层意。
(1)(2)(3)(4)(5)(6)(7)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入户”一句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文中另一处描写月光的传神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5.思考并回答问题
(1)本文共80多字,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文中给我们创造了什么意境?
(2)本来“解衣欲睡”的作者为什么“欣然起行”?
(3)作者为什么要“寻张怀民”,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个“寻”字写出了什么艺术效果?
(4)第2段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5)“闲人”是什么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0分) 课外阅读
宜都记(节选)
(东晋)袁崧
  巴陵,楚之世,有三峡。其山重嶂,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也。
  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顶,俯瞰大江,如萦带,视舟如凫雁。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
(1)节选文字主要描写了三峡山高峻、水灵秀的特点,但两段各有侧重。试扼要分析两段的关系及其描写对象的区别。
(2)根据第一段的二、三句,先从课文中找到内容相近的段落,再比较它们用语形式和描写的特点。
(3)“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与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等表意接近,都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手法?
(9.0分) 课外阅读
初冬过三峡(节选)
  没到三峡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岩壁峭绝,不见天日。其实,太阳这个巧妙的照明师不但利用出峡入峡的当儿,不断跟我们玩着捉迷藏,它还会在壁立千仞的幽谷里,忽而从峰与峰之间投进一道金晃晃的光柱,忽而它又躲进云里,透过薄云垂下一匹轻纱。
  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果然是不平凡。过瞿塘峡,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明明是云彩在移动,恍惚间却觉得是山头在走。过巫峡,云渐成朵,忽聚忽散,似天鹅群舞,在蓝天上织出奇妙的图案。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飘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初入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懔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面而来。
  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又似正在沉眠。山峰有的作蝙蝠展翅状,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艺高的巨人曾挥动千钧巨斧,东斫西削,硬替大江斩出这道去路。岩身有的作绛紫色,有的灰白杏黄间杂。著名的“三排石”是浅灰带黄,像煞三堵断垣。仙女峰作杏黄色,峰形尖如手指,真是瑰丽动人。
(1)本文段描写入峡所见景色,试用概括性的语言填写下面结构图的空白处:
(2)第一段中的“其实”和第二段中的“果然”,在各自的具体语境里,有什么含义?想一想,然后写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四两段共七句。开头两句,描写总体感受,后五句侧重刻画视觉所见。后五句描写的角度是否有所区别和侧重?试加简明辨析。
(9.0分) 课内阅读
(1)就全文而言,两篇虽是短文,语言风格却大有不同。陶文骈俪对偶,句式整齐,文采斐然;苏文特点,还得让你下笔道来。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篇短文的结尾都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呢?不妨谈谈你的感悟。
(3)选出下列句子中不是对偶的一组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6.0分) 课外阅读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试从取材、结构和句式等方面比较本文与《答谢中书书》的异同之处。
(2)从本文中找出两个以上你比较欣赏的对偶句,并且简要地介绍你判断对偶句的标准。
(9.0分) 课外阅读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1)“儋耳”即是海南儋县,是作者贬谪仕途中最后到过的地方。本文文字简练,可“笑”处多多。请细细研读,这种“笑”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记承天寺夜游》是邀人同游,本文则是受邀同游。如此看来,苏轼实在算得上是爱好夜游之士。对于一代大文豪的这种志趣和行为方式,你有何个人的评价,请有条理地表述一下。
(3)将“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这段文字改写成现代白话文。
(18.0分) 河水龙门(节选)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⑤。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⑥,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⑦。其水尚奔浪万寻⑧,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⑨,鼓若山腾⑩,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
  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
  ②漱:冲击。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返:回冲。捍:摇动。
  ⑤倚:依靠。
  ⑥素气:白气。
  ⑦窥:看。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
  ⑧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⑨浑洪:水势浩大。赑(b@)怒:发怒。
  ⑩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
  浚(j)n)波:大的波浪。
  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下列词语。
(1)河中漱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气云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读下列句子,发挥你的想像力,说说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1)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引的“水非石凿,而能入石”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引用这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引用慎子下龙门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都是写黄河的诗句,其中与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情景相类似的是
A.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B.长河落日圆(王维)
C.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
D.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14.0分)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①,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⑤,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⑥,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⑦。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⑧。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⑨。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⑩,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牗,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注释】
  ①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
  ②肆大:水势阔大。
  ③沅:沅江。湘:湘江。沅湘二江均注入长江。
  ④汉、沔:汉水。汉水在发源处称漾水,至陕西沔县一段又称沔水。东经褒城县,纳褒水,始称汉水。
  ⑤赤壁:指黄州赤鼻矶。
  ⑥清河:今河北清河县。齐安:即黄州。
  ⑦子瞻:苏轼字。
  ⑧一舍: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一舍。
  ⑨阖:闭。
  ⑩倏忽:迅急。
  玩:赏玩。
  指数:指点数清。
  长洲:泛指江中沙洲。
  故城:指孙权曾在黄州对岸建造的故宫。墟:旧有建筑物毁平而留有遗迹之地。
  睥睨(p@ n@):侧目窥视。引申为傲视。
  陆逊:三国时继周瑜之后吴的主要将领,曾两次驻节黄州,多次为吴建功。驰骛:奔驰、追逐。
  称快世俗:被世俗之人所称快。
  宋玉、景差:都是继屈原之后楚国的辞赋家。兰台:在今湖北钟祥县东。
  飒:风声。
  披襟:敞开衣襟。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刺的意思在里头。
  何与焉:有什么关系呢?
  不以物伤性:不因为环境遭遇的影响而伤害性情。
  蓬户:用蓬草塞门。瓮牗:用坏瓮口作窗。
  濯长江之清流:比喻高洁的生活,语从左思《咏史》之五化出。
  揖:通“挹”。西山:据苏辙《武昌九曲亭记》载,当指在长江南岸今鄂城的樊山。
  骚人思士:指遭遇忧患的人。
  乌:哪里。
1.第一段中,写了快哉亭的建造者是________,建亭的目的是________,命名者是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特别注意其中的语句,如“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点出“快哉”的来历,请对此作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第三段中写张梦得的文字,说说作者赞扬了他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是扣住了题目中的什么词来写的?你能说说理由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分) 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仿写记承天寺夜游古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