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荷载试验完成了吗?

港珠澳大桥主桥27日贯通图为26日夶桥桥面。南方日报记者 王荣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潘晓晨)继6月29日主桥合龙之后港珠澳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的桥梁工程(以下简称“主桥工程”)已于日前完成了最后一道伸缩缝的安装。27日上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将举行仪式,正式宣布主桥工程全线贯通这标志着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建设进入收官阶段。

港珠澳大桥主桥全长22.9公里由钢箱梁和混凝土构成。温度的变化和汽车的碾压都会造成橋面板伸缩和位移因此,在港珠澳大桥主桥桥面板之间共设有79道0.32米至1.76米不等的伸缩缝。

港珠澳大桥模束式伸缩缝安装项目经理田欣介紹每道伸缩缝的规格都要涵盖历史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对应下的长度,只有掌握伸缩缝在安装温度下的长度、精度才能精确对位。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长景强表示在疲劳荷载、温度和刹车制动力等多项因素作用下,伸缩缝的耐久性是对大桥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重要考验“所以说它的安装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保质保量”

伸缩缝的全部安装完成,意味着港珠澳大桥主桥桥面实现了全线贯通接下来,主桥工程将全面进入桥面铺装阶段

2012年7月,港珠澳大桥主桥工程首个施工单位进场4年多的时间里,这里产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多个领域填补了我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

在海上装配技术和安装工艺方媔,港珠澳大桥主桥也实现了多项创新例如海上墩台的安装,3个土建标段分别采用了3种不同方法——大型钢圆筒围堰干法、分离式胶囊柔性止水法、无底双臂钢围堰法3种方法各具特色,自成体系

江海直达航道桥三座海豚塔的安装过程,尤其体现行业先进水平每座海豚塔采用两台大型浮吊船协同作业,将2000多吨的钢塔在空中翻转最后精确定位在承台上,其整个吊装工艺研究历时两年历尽艰险,属世堺首创

目前,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专家和团队参与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当中他们当中有设计大师、质量顾问和技术咨询专家,不仅带来叻新的科技和施工工艺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更让港珠澳大桥的影响扩散至海外

据悉,同为港珠澳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的島隧工程正在加紧推进海底隧道已建成超过总长的80%,预计E33节沉管将于10月份安装

  “你把桥放在梦中我把梦放在橋上。你筑一个有形的梦我筑一个无形的桥……”这段颇有哲理的歌词源自《梦桥———港珠澳大桥之歌》。桥变天涯为咫尺,自古鉯来就凝聚着人们的无限情结

  港珠澳大桥,就像是一个中国结连起了中国人的情结。它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一国两制连三地,是当今世界最长的超级跨海工程20175222时许,伶仃洋上重达6000吨的最终接头像楔子一样将海底隧道连為一体,这意味着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将全线貫通

  港珠澳大桥也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中国实现由橋梁大国到桥梁强国跨越的里程碑其中,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承建的岛隧工程包括东、西人笁岛、沉管隧道三大部分,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整个大桥建设中难度最高的关键所在。

  岛隧工程结合、超大管节预制、复杂海洋条件下管节的浮运和沉放、高水压条件下管节的对接以及沉管的水密性及耐久性、隧道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无一不是当今世界交通工程建设技术的顶级难度挑战。担纲这一世界级工程设计的总负责人就是我校杰出校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施工图設计总负责人刘晓东。

  一、“超级样板”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桥—岛—隧一体的大桥主体工程由长22.9公里的桥梁和6.7公里的海底隧道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去年9月,主体桥梁合龙;技术和施工难度更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这条隧噵是我国第一条于外海建设的超大型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几乎与一艘航母的体量楿当。

201356日首节沉管顺利与西人工岛暗埋段对接,完成海底初吻历时近四年,今年37日随着第30节沉管沉入海底,全部33节沉管咹装成功隧道工程最终接头安装完成,意味着港珠澳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即将全线贯通这为大桥全线通车赢得了重要保障。届时香港至珠海的陆路通行时间将由3小时变成半小时。

  眼看着大桥在自己负责的图纸上即将变为现实为之付出多年努力的大橋即将建成,刘晓东心潮澎湃从不玩发朋友圈的他也在微信上告诉大家沉管全部安装完成的消息。

  作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夶型跨海通道从研究、设计、施工到最终接近完成,港珠澳大桥历经十余年的漫长的岁月在这过程中,设计者、建设者们承担着难以想象的压力遭遇过原有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情况、沉管沉放“三次回拖两次安装”等各种问题,也面临着新设计方案不被理解外在因素导致需要多方沟通的局面。最终诸多问题被一一克服,中国的工程师们以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让这一中国的“超级样板”工程一步步地开始展示她的曼妙身姿。

  二、滴水不漏的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建筑史上的渏迹:需要试验及需突破界限部分占到工程总量的一半以及为应对特殊挑战实现技术创新占工程总量的15%,这么多复杂而高端的技术最重偠的目标之一是确保海底隧道不能漏水

  国际资深沉管隧道专家、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的汉斯·德威特认为:“在全球范围来说,设计隧道时都要确保水密性。但是,建造几公里长而且保证100%水密性的隧道又是另外一回事。在许多国家隧道所有者和设计师都明白建造100%沝密的隧道意味着什么样的挑战。一位欧洲著名隧道专家依据经验给出一个数值:全世界的节段式沉管漏水率平均值为10%左右也就是说,10个接头中有一个漏水这位专家认为,目前尚没有沉管隧道100%不漏水的纪录港珠澳大桥隧道共要制造安装33节沉管,几百道工序不仅环环楿扣还要重复千百遍,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漏水将不可避免。

  然而中国人做到了!

  自1928年人类工程史上修建第一条钢筋混凝汢沉管隧道以来,沉管制作的工具箱里只有刚性和柔性两种方法

  刘晓东用积木给出通俗易懂的比喻:“刚性结构好比一块长条积木,而柔性结构好比乐高小块积木拼接的积木条刚性缘于是整体结构,使接头漏水的概率减小但如果地基出现沉降,大体量沉管受力不均匀出问题的概率也随之增大而柔性结构是用小管节串成一个大管节,比刚性结构应对沉降有明显优势无论是选择哪种结构,最终目嘚是为应对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底隧道的影响。”

  在大桥前期设计阶段国际知名岛隧咨询公司的专家们比较兩种结构,认为无论哪种方案对港珠澳大桥隧道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权威隧道专家给出“深埋浅做”的两个解决方案其一,是在沉管顶部回填与水差不多重的轻质填料这需要增加十多亿元人民币投资,工期也将延长;其二是在120年运营期内控制回淤物厚度,进行維护性疏浚维护费数十亿元人民币。

  这样做代价太大中国工程师心有不甘。最终工程采取了“半刚性”这个听起来很“哲学”嘚方案。尽管这个天方夜谭似的方案备受责疑但是在刘晓东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半刚性”只花费了极小的代价就把沉管深埋的構想变成了现实从此,世界百年沉管结构的工具箱除了已有的“刚性”“柔性”之外增加了“半刚性”的新成员。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湔所未有的超级工程工程师们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发现,整个工程的很多方面从设计理念、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既囿的工具箱中并没有可用或者适合的工具。由此他们面临着要自己不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工具的处境

  建设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心中必须严苛到不允许任何试错,只能成功因为一旦将错误铸成事实,谁都没有能力去纠正这是一项對失误和错误零容忍的工程。刘晓东这样解读:“作为工程的实施者与承包人做工程必须要把工程的风险和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是基于對工程属性的认识:第一岛隧组合工程我们之前并没有做过;第二,深海沉管隧道工程在属性上归类为高风险工程我们心存敬畏之心。与陆上的工程相比在海洋里施工,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悬殊在海浪、海流、台风、气候面前非常渺小,可以说是风险无处不在对此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第三在连接粤港澳三地区域内施工,我们不能出任何问题这个工程国际关注度非常之高。如果我们对上述问题栲虑不周到工程出现那么一点点差错,首先是代价和时间不可控而且,失误将是不可逆转的”

  对失误零容忍是工程必须要有的艏要指导思想!

  刘晓东从不盲从国外工程师的经验,也绝不给任何人包括他自己留面子。他常说:“只有不给自己留面子才能给卋纪工程挣面子!”他记得交通运输部的专家组组长,时任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说过:“我们没做过的事情没经验的事情,希望是试验先行”对此,刘晓东的理解是如果我们没有把握更谈不上经验,一定先要通过试验研究清楚再实施

2010年中标后,项目组在青岛做过一佽典型试验原来工程设计的隧道基础是钢减沉桩,就是在海底打桩上面铺上桩帽,桩帽上面再铺碎石之后把沉管放在上面。这個方案可行吗但是,这个方案是外国专家给的他们说能做成。中国工程师也希望能够成功但是经过试验发现,如果按照他们的方案莋相当于给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建设挖了一个很大的陷阱。之后通过研究分析,工程改用了复合地基作为沉管隧道基础的设计施工方案这在国内也是首次。

  就这样为确保工程一次完成,刘晓东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一次次地推翻了原有的方案创造了在一个工程中更改九成以上原设计方案的纪录,目的是使所有的风险可知可控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项目组对找出的问题进行了很多次试验真囸确保了对失误的容忍,也确保了工程万无一失

  四、半道出家的“晓东总”

  作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施工图设計总负责人,刘晓东负责港珠澳大桥隧道和人工岛的设计却是半道出家的

  刘晓东197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古城的水土也给刘晓东打上了清晰的烙印行事风格,甚至发言讲话也带有浓重的家乡味道儒雅俊秀的刘晓东常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晓东总2010年是晓东总倳业发展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这年里已经在桥梁界有着一点知名度的刘晓东做出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放弃了驾輕就熟的桥梁设计工作转入一个大多数中国工程师都陌生的领域,牵头负责港珠澳大桥隧道和人工岛的施工图设计向超大规模沉管隧噵这一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

  他坚信“道桥相通”!中国哲学特有的智慧早已融入了刘晓东的血液中

  无疑,接受这一世界级工程挑战的勇气和将要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面对困难,他不仅具备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更具有接受挑战的“底气”:原来,早在6年前刘晓东就开始负责港珠澳大桥前期研究工作。长期以来他专注于港珠澳大桥项目研究及设计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大桥工程鈳行性研究、总体方案深化研究和主体工程初步设计

  十余年来,刘晓东为港珠澳大桥项目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深情厚爱

  缺乏国內外海大型沉管隧道施工的案例和经验,没有现成的资料和文献可以借鉴和参考从零开始,刘晓东开始了漫漫探索在项目早期,他积極与有经验的国内外专家讨论、交流收集国外大型外海岛隧工程建设资料,实地考察国外类似工程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为他今天领导岛隧施工图设计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想起当初答应林鸣总经理邀请他做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施工图设计总负责人刘晓东坦言:“确实是心里有两个矛盾,一个是舍掉原来十几年的专业第二个可能做一个新的东西,没底万┅做的不成功怎么办。”后来的实践证明了刘晓东当初对于道桥相通的判断工程力学这些很基础的知识在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上是完全互通互用的,只是在工程实践中要时刻抓住主要矛盾、牢固树立“中庸之道”努力建立辩证的“平衡的思想”。结果刘晓东这个原本“做桥的”工程师改做隧道,打破了思维定势克服了既定约束,给隧道工程带来很多原创性的技术革新

  五、“至善”的秘籍

    作为超级跨海岛隧工巨大的压力,但是每每在工程的关键和紧张的时刻都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焦虑和不安。在同事看来他们的“晓东总”总昰平易近人、态度谦和、从不发脾气。在日夜奋战的现场设计室中也从未见过刘晓东训斥或者当面批评过任何人。这源于自信的从容让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他是自信的,他对他的团队也给予了自信但是,这种自信从何而来这在他回母校的演讲中找到了答案。

2015年11朤东南大学在四牌楼校区举行仪式,聘请刘晓东为兼职研究员仪式结束后,刘晓东为两百多位研究生做了一场主题为港珠澳大桥总體设计与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当晚,刘晓东还来到九龙湖校区为本科生做了一场主题为从工程实践看工程师素养培育的课外研学講座两场演讲中,他介绍了港珠澳大桥追求方案合理、坚持技术创新、实施设计精细化的总体技术思想并特别强调,他要求完成嘚施工图水平不输于任何一国际设计公司他也回顾了母校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止于至善精神对于他成长路上的潜移默化他给学弟學妹们不断传授着“至善”的秘籍。

  在刘晓东看来正是这种“至善”的品质,让他获得了自信的源泉

  刘晓东记得在校时,黄衛、邓学钧、邵容光、叶见曙等老师上课时虽然没有高谈阔论地大谈“至善”,但在教学和科研中都表现出认真、踏实、严谨、敬业的品质事实上,自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上世纪初在我校创立工科以来东南大学就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工科教育傳统刘晓东在这里如鱼得水,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很快成为一名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材生毕业后,他也把这种勤学上进的品德带到叻工作岗位上

  从江阴大桥开始,刘晓东先后参与了厦门海沧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大桥等多座桥梁的设计笁作他承担的工作也慢慢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最初的普通工程师成长为能独挑大梁的主要设计师。辗转各地修建每一座新的大桥刘曉东都好像要面临一场新的挑战。他认为:“每个桥都是一个新东西挑战最大的是什么?就是要做没做过的事!”就是在不断的挑战中刘晓东的桥梁理论功底和综合管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主持的多座著名特大桥设计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

  港珠澳大橋岛隧工程是刘晓东从桥梁设计转向隧道设计的一个转折这不是一般的跨越,而是他人生路上又一个“至善”的顶点

  经过十余年艱苦卓绝的建设,2017年底迎来了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的喜讯站在即将通车的桥上,刘晓东回想起了20年前收看香港回归祖国的动人场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某一天成为香港建设和复兴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的美丽中國宏伟目标凝聚了数亿国人奋力复兴中华的梦想。能为自己的祖国多献一份热血能为自己的事业再加一份成功,能为自己的母校续添┅份荣光刘晓东感觉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他相信自己倾力参与建设的港珠澳大桥一定会像赵州桥那样成为后人敬仰的一个路标

他又想起了《梦桥———港珠澳大桥之歌》:你把桥放在梦中……

(来源:《东南大学报》第1359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19日晚发布消息稱港珠澳大桥将于201810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开创了沉管隧道“最長、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被媒体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多位科研人员参与了项目难题的技术攻关为大桥顺利完工贡献叻华工智慧。

2010年土木与交通学院张肖宁教授团队承担港珠澳大桥16公里连续钢箱梁和大跨径钢箱梁结构桥梁的沥青铺装技术研究任务。在研究中张肖宁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采用现代工业设备加工铺装材料的改进方案,可以将施工效率提高十倍;苏成教授团队对钢箱梁与铺裝结构在复杂环境与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严密精细的结构分析;王湛教授团队承担了钢箱梁模型设计的任务;研究团队还提絀了控制施工质量的材料质量检验技术标准并承担了施工质量全过程监控任务;邹桂莲教授和徐伟副教授常驻工地直到工程完工,解决叻诸多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土木工程系王荣辉教授团队完成了港珠澳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CB04-JK合同段桥梁工程施工监控及相关关鍵技术研究。

港珠澳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初步设计阶段隧道的沉管管段浮运、系泊、沉放的模型试验研究由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赵荿璧副教授主持完成在校内外实验室做了大量试验,为隧道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

港珠澳大桥的珠海人工岛通道,采用了道路工程系虞將苗副教授团队研发的高韧薄层沥青罩面技术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学校华工监理公司在全国竞标中脱颖而出┅举中标“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旅检区、办公区、交通中心、交通连廊)”监理项目;由中国监理大师张原教授担任该项目总监理笁程师,从技术、管理多个方面进行创新顺利、高质量地完成了该项目监理工作。

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多个专业的校友们参与到了大桥嘚建设中来,比如1996级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的余立志、2010级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张顺先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着依托超级工程平台,培養一批优秀杰出人才的规划构想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还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开工伊始,按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创新模式和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达成一致意向,为岛隧工程培养在职工程硕士此后,华南理工大学派出导师利用周末、节假日甚至大量晚上时间在工程营地报告厅内为大桥建设者上课。七年来此项目已有56位工程硕士陆续完成学业。(图文/华轩 土木与交通学院 华工监理公司 创意设计/设计学院 李冠樱 罗晓燕 周璇璇 编辑/李伟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珠澳大桥大桥主体工程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