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关于亲情的文章的教育方式有何特点

我从小就知道母爱是伟大的,知道母亲为我付出了许多;关于“爱”的话题永远是每一位具有文学修养的大师所;一、散文中“爱”的字眼存在方式的独特性;阅读毕淑敏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隐匿的现象,这;在毕淑敏的散文集中我们可以见证这样的存在方式,她;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假如有可能,就靠得近一点;毕淑敏散文中这种独特的“爱”的自我隐藏使得她的散;二、散文中多种爱的交
我从小就知道母爱是伟大的,知道母亲为我付出了许多心血。当我读了《回家去问妈妈》后,更是深深地感到母亲的伟大。毕淑敏老师的《回家去问妈妈》一文讲述了她无意间听到母亲说的一次经历,猛然发觉要珍惜现在,快与母亲多交流你不知道的点点感动。“母亲”,那是多么美好的称呼,它是爱的凝聚,更是鼓励我前进的力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千古名句,虽然是说教师,但它又何尝不是赞颂母爱?是啊,每个母亲都是这样。我的妈妈也要支撑起各种重负。在我小时候幼稚的眼睛里,妈妈总是无忧无虑,只须在办公室里坐坐就行了。长大了,我才知道妈妈要做那么多的事。回到家,要马不停蹄地做晚饭。当我吃完饭悠闲地回到房间做作业时,却没有顾到妈妈还在厨房洗碗。当我做完作业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却没有顾到妈妈还在卫生间洗衣服。当我临睡前喝着妈妈递过来的牛奶时,却没有顾到妈妈已经做完了所有家务??母亲,我直到过了年才知道你有多么的辛苦,是您让我如此快乐地成长。但愿您能相信,将来有一天,我会绽放的,也会为您带来快乐。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朋友们,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关于“爱”的话题永远是每一位具有文学修养的大师所想要探讨的问题,也是能够让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受到感化的一个永远不会凋谢的命题。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所谓的“爱”有自身的看法,都对“爱”有不同的定义。每当我捧着毕淑敏的散文细细品读的时候都被她文字中的那种“爱”所感动,被那种淡淡的“爱”所感化。在读着这种散文,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细细品读发现这样的散文也具有这一定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爱”的特点。本文将从“爱”的人性化特点来简单地讨论一下关于毕淑敏散文中她的独特的“爱”的特点。
一、散文中“爱”的字眼存在方式的独特性
阅读毕淑敏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隐匿的现象,这种隐匿的现象在关于“爱”的话题上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字眼的隐匿。毕淑敏在很多阐述“爱”的哲学的散文之中并没有像一些散文家那样用大量“爱”的字眼在文中的出现来显现“爱”这个古老话题的生命的重量,而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阐释这个字眼的真正含义。较少的用很显眼的字眼来避开老套的阐述模式,这在同类的作品之中这样的创作手法是超乎寻常的。所以将这种存在方式称之为隐匿性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毕淑敏的散文集中我们可以见证这样的存在方式,她用这种简单化的存在吐露着无限的爱的情怀。例如散文集《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中有这样的一篇散文叫《蓝色萝卜》,这篇散文说的是一位年老的母亲为了赎回她当年的粗暴和虚荣,想完成她曾经答应过她儿子为他买橡皮泥的承诺。在此,我看到了这位母亲对她儿子的爱的执着,也感受到她对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歉意。乍一看,这篇散文好像很品平白朴实,但却深深的蕴含着这位年老母亲对她孩子的那份爱,那份伟大的无私纯洁的母爱。全文几乎看不到文中出现对“爱”的一种理性或者是非理性的阐释,但是却无处不显现出作者对于爱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母爱可以分为很多种,但是毕淑敏却用自己一种独特的见解和阐述方式将这种伟大的爱阐述地简单但没有失去其本质意义,而且还用一种母亲的一种自我的救赎和对自己儿子的承诺来体现作为母亲对于儿子的爱的执著。这种“爱”较之于前人所述之“爱”则明显的不同,显现出了作者在自身对于“爱”的理解方面的独到之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爱的脚力不健,怕远。距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假如有可能,就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水乳交融亲密无间。万万不要人为地以分离考验它的强度,那你也许后悔莫及”。我想她这样来解释“爱”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以全新的思考方向。也许爱真的脚力不健,但我们也有可能追悔莫及。在毕淑敏的平淡化论述之中我们随处可见,爱或是真的被“爱”自己给藏匿起来了,这就需要我们去细心去挖掘。
毕淑敏散文中这种独特的“爱”的自我隐藏使得她的散文散发着淡淡的味道,平淡、朴实而又耐人寻味。这种需要读者自我心灵去挖掘的爱使得这种“爱”在广大的读者心中留下很成熟的自我救赎的种子,这也体现了爱的无处不在的特点和爱的无私性。这种散文的艺术的高超之处可谓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
二、散文中多种爱的交合与共
在毕淑敏的散文之中如果我们细细品读便会很容易发现在她的散文中有很多种的爱交合在一起构成了其作品“爱”的主题。有父母之爱、友情之爱、亲情之爱、同窗之爱、儿女之爱、婚姻之爱等等,在一篇散文之中可以同时出现多个主题相互交融混合的现象。这种“爱”不像冰心那样一直都以单纯的母爱为中心,围绕着母爱作了一辈子的文章,也不像余秋雨那样一直以国家民族之爱为散文的基点而升华自身的出发点,这种“爱”的多元混合模式开掘了毕淑敏散文的新的写作方向。
在《我很重要》之中作者指出:“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从《我很重要》之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是一个提倡爱自己的人,爱他人的先决条件是先爱自己,只有把自己爱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去爱他人。这种爱的哲学是建立在一定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的,爱的自我认知、自我先决思想在毕淑敏的这篇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我很重要》这篇文章从文字的表面意义上来看仅仅展现了“我”的意义之上,但是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挖掘,就可以看出我可以拆分开为“大我”与“小我”。这并不是取其一点,而是从更为广大的意义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在“爱我”是上更是“爱我”的具体之体现。而《孝心无价》之中则是多元素的“爱”的聚集体现,作者从爱父母出发,用确切而真实的语句告诫天下的儿女:抓紧时间尽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阴,因为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道乃中华之优良传统,毕淑敏所提倡的“孝道之爱”则很明显的将“爱”的最后之极致的形式完全的展现在我们这些为人儿女的眼前。毕淑敏以一个为人之母的身份用现身说法加以她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给与了我们既有母性的苛求又有为人之子的回答。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就是爱,爱是太阳,是爱组成了我们这个生生不息的家园。散文《孝心无家》既诠释了爱与爱之间的相互串联与相互继承的关系,文中作者指出:“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作者的“大孝之爱”则是多方面的体现了人生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在“爱”的广度和深度上更深层次地发掘了“爱”的含义。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老去,将来也都将有自己的儿女,也想让自己的儿女来为我们自己尽孝道。所以毕淑敏的这篇《孝心无价》从多个方面来阐述了爱的真正内涵,不仅仅体现了要爱老人,爱自己,还要爱我们的下一代。即是爱老、爱我、爱幼的综合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将孝心无价真正体现出来与继承下去。 每一个人对于爱的看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毕淑敏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展现于他人较之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毕淑敏自身对于“爱”的不同的理解与看法,想到的与他人之不同而已,大爱之中存于小爱,众多的小爱又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爱。不管是“母性之爱”还是“孝道之爱”都能溶于一炉,汇成一锅,将爱的多种表现展现在一篇文章的外表与深层之中。内涵与外延的天衣无缝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爱”的真正内涵,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爱”的含义。
三、爱始终隐含了佛家的深层文化内涵
假若我们细细品读毕淑敏的散文中有关“爱”的散文会不自然的发现她的这些文章都或有或无的隐藏了佛的爱语,这种佛家之爱则构成了毕淑敏散文的又一大特点。 毕淑敏在《常常爱惜》之中说到:“这是一种痛而波动的感觉”。“爱是人类最为珍贵的体验,它源于深刻的本能与绵绵的眷恋。”在我认为这种体验与本能的眷恋则在某种方面体现了一种佛家的自我的一种认知与自由的原则,这是一种自我的理想的自我实现。爱自己变成了一种爱自由的真正体现。毕淑敏还极为关注众生的大爱也可以与佛家的某些释义相互连通。在《爱的回音壁》一文中毕淑敏的那句“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毕淑敏的文章也常包含对人群大众之爱,对民族精神的深切关怀,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功能。这与佛家倡导的人性与众生之间的相互之间的联系有这很深的渊源。佛家倡导众生即是佛,心与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爱众生的大爱之善良与佛性之间所强调的善行不谋而合,这种表面没有一丝恰合的两者在深层的善良与大爱两个方面有着共同之处,我想这就是两者在佛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上的契合。 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两者在文本的深层次意义上却有着更为深的联系,这与毕淑敏自身的修养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作为当代散文大家,毕淑敏的佛家文化的修养有着一定的高度,在自身的佛性修养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不自觉地将这种文化内涵融入自的作品之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的这种自我认识的自有与众生的大爱以及与佛之间的认识程度和认识点却与其他散文创作者有着极大的区别。佛家的人生意境与思想索求是当下很多人想追求但又有所不能企及的,毕淑敏的散文中散发着淡淡的佛香,再潜移默化之中转化这人性的支点讲述着对于生活的暂时性思考。
毕淑敏的多重社会身份,为她提供了多维的写作方向和丰富的写作素材,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与精深的文化知识使她的散文创作一改“小女人”散文的那种平面化、世俗化写作模式,成为当今散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读者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她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灵活驾驭语言以及各种艺术形式,于妙趣横生中见哲理。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
毕淑敏的散文讲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的小事,给人的感觉像是她在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然而她的故事虽平凡但不琐屑,她能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
《孝心无价》讲的就是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之间诸如母亲病重而儿子却即将出国时,一些平常人家发生的事,毕淑敏却领悟到“孝”的蜕化,发出了赶快为父母献上一份孝心的真诚呼喊。毕淑敏用平凡的题材提醒天下的儿女:抓住机会在父母健在之时,奉上一份真诚的爱心,无论丰厚还是微薄,只要献上就好。
友情,一个现实生活中讲烂了的字眼,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名词,一种人类之间普遍的情感,在毕淑敏的笔下这种情感就被赋予了不普通的意义,她将信任比作是友情树上结的果子,既充分体现了质感的艺术形象,又反映了她独到的不同寻常的艺术见解。
拒绝,一种自己赋予自己的权利,这世上有谁去研究过它的价值、感觉到它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平凡到几乎被人忽略的地步。而国民的劣根性使得中国人学会了唯唯诺诺,犹豫不决。可毕淑敏不仅发现并且还挖掘出了别人看不见的拒绝哲理。在《行使拒绝权》中她给了拒绝一个哲理性的定义:拒绝非常重要,它的实质就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我们不会拒绝,那么就无法跨越生命。她告诉国民,拒绝是我们的权利,我们有权利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去行使拒绝权。她也使我们普通人明白了拒绝其实是时刻伴随我们的一种选择,只不过否定性的选择,它对于我们普通人更重要!
也许毕淑敏散文取材方面的特殊吧,毕淑敏的散文近年来多次被选作为中学生的考试试卷,于是有人说毕淑敏的散文有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笔者认为,毕淑敏散文篇篇都赋予了真情实感,读她的文章感觉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在现实生活中的毕淑敏,其人也如其文一样,真切而豪爽。细读毕淑敏的散文和研究她的为人,就会发现她的以小见大的取材特点与她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观察细致的人格精神是分不开的。
毕淑敏的散文之所以能令人心灵与之契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除赋予真情实感外,其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她的散文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没有诘屈聱牙的偏晦词语的滥用,就连她的比喻也浅显易懂,其散文于不慌不忙中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美感。此外,冷静又是其语言的一大特色,她的文章没有大悲大喜,语言变化的起伏不大,节奏很平缓。
毕淑敏的语言特征,系作家多年行医,以及其沉稳、质朴、冷静的性格使然,可以说她的散文基本上是在用纯朴、冷静的语言,冷静、沉着的眼光审视、透视着世界及人生。
总的来看,毕淑敏散文以叙事为主,其故事性很强,很有吸引力。像《呵护心灵》的叙事方法就很自然地将读者卷入作者的叙事之中,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全文,这种写作方法也容易冲淡散文的抒情色彩,不易令人产生说教的感觉,读散文有读小说的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关注、呵护心灵,更情感化。毕淑敏除了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外,她更有重视心灵效应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她的散文也极易走向读者的心灵深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她将一个母亲打儿子的心情向人展露得淋漓尽致:“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就是要让你以后再与错误接触之时,会感到切肤之痛。”她希望儿子成才的良苦用心打动和感染了她的每一位读者。
毕淑敏笔下的感情是真挚的,心灵是美好、向善的,她歌颂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这应该也是她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的经历、体验,以及她的博爱、善良人格使然。她本人就像一位禅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然后将她所领悟到的心得以散文的形式传授给她的每一位读者。她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感染了人们,她的哲理韵味不仅为人们指点了迷津,更向读者展示了文学的魅力。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毕淑敏文笔特点70等内容。 
 毕淑敏主要作品及其写作特点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 2002 年 1 月出版《红处方》 2003 年 3 月出版《血玲珑...  (设计) 1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08 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生命的叩问和考量 ――试从《女人之约》浅析毕淑敏短篇小说的特点第一部分 前言毕淑敏是我国...  毕淑敏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 其小说表现出对生命关怀的极度关注是有其原因的。 职业的 特点和独特的生活体验是其小说表现出对“生命关怀”明显倾向的最主要原因...  毕淑敏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心灵的医者――毕淑敏 她,不仅是个...她的文笔中普渡众生的宏愿, 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 ...  毕淑敏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我最喜欢的美文 毕淑敏散文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生生不已》 这种细腻的文笔,这样精致的刻画,这么用心的观察,所 见...  毕淑敏老师这本书主要是讲述心理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故事,可能因为她同 时也是一个作家的缘故,文笔很生动,关于如何帮助来访者的细节,特别是操作 性的东西,她讲得...  毕淑敏《节令是一种命令》阅读练习及答案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毕淑敏《节令...(4 分) 答案: 13. (共 6 分)特点:小而青。 (2 分)以乒乓球来描绘其...  毕淑敏老师这本书主要是讲述心理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故事,可能因为她同 时也是一个作家的缘故,文笔很生动,关于如何帮助来访者的细节,特别是操作 性的东西,她讲得...当前位置: >>
教育学说文解字:教 ――兼论教由孝始 教的一半是“孝” 甲骨文的“教”:有学无孝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教”:学教结合 汉代的教:通“效”,“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是一种上下两代、上下两级、师生之间、自然与人之间的一种传递与继承性行为的现象类 似于遗传学中的遗传、生命科学中的克隆、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临摹、现代科技中的复制与拷 贝、日常生活中的模仿与效仿 古之教字为杏醒ВP⑺淖滞 形声字的教 n孝 n 音从孝:iao n 意亦从孝,指教育从孝入手 n攵 n 攵从手,指教育的实践性 n 亦指文化经过加工创造后的传承,亦代表教育的创新性 关于孝 n 孝: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 n 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 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 ,此之谓孝 n「孝」 ,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n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 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n《孝经》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顺于道,不违于伦 诗经? 小雅――《蓼莪》 n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n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n 瓶之罄矣,维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n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n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n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n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b,我独何害。 n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孝经》 n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n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n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n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n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 备矣,然后能事亲 中国启蒙教育中的孝道教育 n《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n《三字经》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 学某文 《弟子规》教导的孝 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n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n 冬则温夏则醭吭蚴』柙蚨 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n 事虽小勿擅为擅为子道亏 n 物虽小勿私藏私藏亲心伤 n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1.孝要求 知恩感恩: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n 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 n 有缘才做一家人 n 千辛万苦抚育我们成长 n 千言万语教育我们成人 父母的恩债: 十月怀胎,三年保抱,十年教育,二十年成人,万古不变 n 父母:怀孕我、生产我、抱负我、提携我、保护我、指导我,此之谓“恩”也 n 父母:与我饮食、与我衣服、与我居住、与我医药、与我教育、与我婚嫁,此之谓“债”也 《劝孝歌》 : 作者朱柏庐 ( 年 )江苏昆山人,著《朱子治家格言》 曾子著孝经,孝乃德之属。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 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儿见面,母命 喜再续。爱之若珍宝,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被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 儿秽不嫌臭,儿病身甘赎。儿要能步履,举止虑颠伏。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儿要能饮 食,省口姿所欲。劬劳辛苦尽,儿年十五六。慧敏恐疲劳,愚怠忧碌碌。有善先表扬,有过 则教育。儿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畜。 了解父母的各个方面 n 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 n 爸爸妈妈的工作辛苦吗 n 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n 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 n 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如果有一天, n 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 n 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象没洗干净; n 你发现母亲的锅子不再雪亮; n 你发现父亲的花草树木已渐荒废; n 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 n 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 n 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煤气; n 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 n 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 n 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 n 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 n 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 n 你发现在吃饭时间他们老是咳个不停,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 (那是吞咽神经老 化的现象) ; n 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 n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 料了。 n 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并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不要让他们觉得被 遗弃了。 2.孝要求珍惜生命 n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n 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 n 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 n 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 n 勿让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操心 n 更不可以自杀让父母蒙羞:四恩未报 n 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 n 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珍惜其他物种 n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 罗兰 n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 件。――弗洛姆 n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n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珂 n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 n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英国谚语 n 凡天下人死亡, 非小事也。 壹死, 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 脉骨成涂土。 死命, 重事也。 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太平经》 3.孝要求尊敬长辈 n 从小对父母的教诲,是不是恭敬听受? n 不当面顶撞父母 n 不和父母发脾气 n 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 n n 最好的食物,记得请父母先吃了吗? n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否敬给父母居住? n 他们的衣食住行经常关心吗? n 父母交待的事情,可曾尽心尽力办好? n 父母有病时,能不能尽力侍奉,想方设法减少他们的病痛? n 远游在外,多久没有向家里问候、探望了呢? n…… n 东方的故事:不敬何以别犬马? n 佛教的故事:不敬者去地狱 n 伊斯兰教的故事:敬者升天堂 4.孝要求顺从 n 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让父母伤心 n 知道自己要用功读书,不令父母操心 n 爱惜身体,起居有常,不使父母担心 n 在生活中关心体贴父母,以请父母安心 n 顺父母心愿地点滴做起,以请父母顺心 n 敬业乐群,合乎人伦社会,以请父母宽心 n 当然反对不讲原则的封建愚孝!――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父母有过怎么办? n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 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n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 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 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n 孝敬老人最重要的是让他们高兴、开心,快快乐乐地生活,绝不是从儿女的“想法”出发, 主观臆断地去安排老人的生活。也许孩子们认为老人在儿女的安排下,会享受“幸福”,却不 知失去“自我”的老人,生活怎么会幸福呢!――是我们顺老人还是让老人顺我们? n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n 茄子花朵朵结果实,父母话句句是真话 ――日本谚语 n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劝报亲恩篇》 5.孝要求立身行道 n 立身:自立,自己独立做事养活自己并能为社会作些贡献,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孩子成人 了,放得开手了,自己的辛勤没有白费 n 行道:自强,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不息 n 天下的父母无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子女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甚至“光耀门楣”, 父母能“人前显贵”,是其最大的欣慰 鄙视、谴责当今的“啃老族” 6.孝要求赡养父母 n 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全健全的社会,“养儿防老孝”是无奈之举 n 孝的最低要求就是赡养父母 我们要力求“让老人有尊严地活着” n 身养:在经济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赡养义务 n 心养:让长辈尽量心情舒畅,并体谅长辈精神上的孤独和其他一些精神上的需求,让他们 尽量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n 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 n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 n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n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 n 好勇斗很以危父母 父母生病怎么办 n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n 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 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 n 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 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 n 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 会呢? 附:父亲的来信 亲爱的孩子: 哪天你看到我日渐老去,身体也渐渐不行,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 如果我吃得脏兮兮,如果我不会穿衣服……请有耐性一点…… 你记得我曾花多久时间教你这些吗? 如果,当我一再重复述f同样的事情…不要打断我,听我f… 你小r候,我必一遍又一遍的读着同样的故事,直到你oo地睡着…… 当我不想洗澡,不要羞辱我也不要骂我…… 你得小r候我曾龆嗌倮碛,只为了哄你洗澡….. 当你看到我对新科技的无知, o我一点时间,不要熳懦芭奈⑿醋盼摇 我曾教了你多少事情啊….如何好好的吃,好好的穿… 如何面δ愕纳. 如果交中我忽然失忆不知所云,o我一点时间回想… 如果我还是无能为力,不要o….. 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对话,而是能跟你在一起,和你的倾听….. 当我不想吃|西时,不要勉我。 我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进食 当我的腿不听使唤….. 扶我一把吧…. 如同我曾扶着你踏出你人生的第一步…. 当哪天我告V你不想再活下去了….请不要生气…. 总有一天你会了解…. 试着了解我已是风烛残年,来日可数. 有一天你会发现, 即使我有S多过错,我总是尽我所能要o你最好的! 当我靠近你时不要X得感,生气或无奈.你要o挨著我, 如同我当初帮着你展开人生一样地了解我,我…. 扶我一把,用鄹托陌镂易咄耆松 我⒂梦⑿臀沂冀K不变无边无际的砘竽. 爱你的爸爸 7.孝要求延续生命 n 人生使命之一是传承生命、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n“把根留住”应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 n《孟子? 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 也” n 《十三经注疏》 中汉代赵岐注云: “于礼有不孝者三, 事谓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 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n 不要动不动就自私到想当“丁克”,更不要动不动就发昏“独身主义” 8.孝要求推己及人 n 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宗亲、师长、友朋、同学(事) n 推己及人,将孝演绎为仁慈,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n 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 9.孝要求爱国爱民 n 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n 自重守法,谨慎做人、和睦亲朋、尊敬他人、忠诚国家 n 由小爱及大爱,在小家想大家 n 爱父母、爱家人、爱亲邻、爱人民、爱人类 n 爱家庭、爱社区、爱家乡、爱国家、爱地球 n 珍爱自己、亲爱家庭、热爱家乡、关爱社会、敬爱祖国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做人从行“孝”开始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 n 孝不分男女老少人人可行可做 n 孝不分富贵贫贱时时铭记心间 n 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地面对冲击, 至少我们可以从自我做 起,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n 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 n 落实孝道才是把握了教育的根本 n 反观我们现行的教育,不论在家庭抑或在学校和社会都偏重在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了如 何做人的教导 n 这样培养出的人,不懂得如何按自然的法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乱象定会愈演愈烈 n 目前青少年严重的道德问题(如杀父轼母等令人发指的事件层出不穷) ,这无疑是失去传 统做人教育的必然结果 n 失去了人伦之本的社会,科技越发达,带给人类的灾难越深重 集中营幸存校长的信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幸存者。我的眼睛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瓦斯房由“有学 识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 婴孩被“高学历毕业生”射杀且焚烧,我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个有人性的人。千万不要让你的 辛苦,栽培出有学识的怪物、有技术的疯子或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算术等学科只 有用来把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时,才算是重要的。 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朱柏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教就是孝的落实 n 恢复以孝为本的人伦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孝道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责任 父子有亲――责任与义务 夫妻有别――分工与合作 兄弟有悌――仁慈与友爱 长幼有序――敬重与服从 朋友有信――兼爱与信用 君臣有义――忠诚与报答 孝心无价――毕淑敏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 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 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你就永远无以 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 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孝” 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 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 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 果一朵小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 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 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孝行的意义 n 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 n 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 n 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 n 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 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 义 n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说文解字“育” 讲座简介:从教育的定义开始,从训诂学视角在考证汉字“育”的演化,在分析“育”上下结构 之后,围绕着“育”下是个“月”字,通过参与式讨论各抒己见,进行教育观念大碰撞一、 甲骨文的“育” 甲骨文“育”的演化 “育”的演变 “育”后来的变体 二、“育”的上面是个倒立的“子” 1.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 育:“ 养子使作善也”“不从子而从倒子者,正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 ――(汉)许慎著, (清)段玉裁注解, 《说文解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2 月第 2 版, 744 页。 2.“逆子”之孟子观 n 性善论 n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 n 教育目的:存养、扩充、求放心 3.“逆子”之墨子观 n 素丝论 n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n 教育目的:故染不可不慎也 4.“逆子”之荀子观 n 性恶论 n 生而有好利焉…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而忠信亡焉。生而有好声色焉…而礼义文 理亡焉 n教育目的:化性起伪5.“逆子”之董仲舒观 n 性三品 n “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n 教育目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 6.“逆子”之佛教观 n 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善良的,只是由于种种物欲作崇,致使人的本性遭受蒙 蔽走向堕落 n 教育目的:只要人信仰神佛,加强宗教道德修养,便能去掉蒙蔽,恢复自身固有的佛 性,从而在极乐世界得到永生 7.“逆子”之基督教观 n 倾向于恶 n “原罪”:罪恶的根源在人自身之中,人由于摆脱不了自我中心,因而有罪 n 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或耽溺于物欲当中不能自拔在精神上陷于无限痛苦的一种内心状 态。它是邪恶的根源,正是这种罪,造成了世间深重的苦难 n 教育目的:人类必须为此承受苦难和痛苦 8.“逆子”之现代观 n 人性的弱点:贪性、惰性、任性 n 教育目的:去掉人性不好的方面,将“逆子”变成“良民” 人性――教育的逻辑起点 n 性善――扬善 n 性恶――去恶 n 善恶兼有――扬善去恶 n 无所谓善恶――净化成长环境 结合东方中庸的智慧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请问您的选择是:? 9.倒立与学业的关系 n 小学语文的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书写教学、阅读教学等都离不开空间关系 n 小学数学数字的认读、书写、运算对齐、图表等也离不开空间关系 n 小学英语的字母认读、书写、拼写、阅读等也离不开空间关系 三、“育”的下面部份是个“月” 以讹传讹的智慧 n “月”字旁:不重要 n “月”字底:很重要 1.“育”中“月”的原本涵义 2.托物言志――“月”之遐想 n 教育的“育”字下面是个月,托物言志,就月亮的形状、变化规律、古人咏月的诗句和 当代歌词中带“月”那句和教育进行普遍联系,谈谈其中的教育意境和你的教育主张。 托物言志――“月”之遐想 n 月下教育 ――读书辛苦 n 借日之 ――甘为人梯 n 入夜指路 ――教育救人 n 慢慢变化 ――循序渐进 n 日益完善 ――终身学习 n 新月在下 ――期待发展 n 目标圆满 ――全面发展 n 洁白如玉 ――坦荡为人 n 人月对话 ――和谐相处 n 月作基础 ――身体第一 n 亦在亦隐 ――精神永存 n 只见亮处 ――立足优点 n 每天不同 ――关注差异 n 月光普照 ――有教无类 n 月光柔和 ――教师温和 n 月光洁白 ――做人清白 n 月光朦胧 ――师生距离 n 花前月下 ――情感教育 n 月表我心 ――无怨无悔 n 月有何物 ――探索未知 n 嫦娥奔月 ――追求美满 n 乌云遮月 ――相信未来 n 彩云追月 ――同伴教育 n 月本是肉 ――美满生活 n 月在子下 ――师躯作垫 n 不用日年 ――中庸教学 n 床前明月 ――不忘根本 n 月是故乡明 ――爱祖国 n 月儿弯弯 ――教育均衡 n 风高月黑 ――依赖环境 n 阴晴圆缺 ――教育功能 n 自转公转 ――固有规律 n 影响潮汐 ――有反作用 n 月亮之上 ――面向现实 n 远美近丑 ――教师辛苦 n 月象梯子 ――天天向上 n 二月为朋 ――合作学习 n 封月为目 ――亮眼人生 n 加竖为用 ――实践结合 n 加日是明 ――使人聪明 n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D珍惜时间,在有限生命中发出最灿烂的光芒 n 苏轼《江城子》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DD需为学问年复一年地挑灯夜读 n 岳飞《满江红》 :“八千里路云和月” DD教育的迟效性、艰难性 DD求学的道路漫长,终身学习 n 苏轼《江城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DD读书就是教人有理想 n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D对人生、生活怀有希望与憧憬 n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间” DD教育就该如月出一样,给人以深刻的影响 n 月下少年郎,轻吟好时光 DD读书原本是件美好的事情 n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DD教育搭建了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n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D教育从爱家乡开始 DD立志回报家乡 n 月是故乡明 DD教育学生不能忘本、忘记家乡 n 月落乌啼霜满天 DD没有了月亮乌鸦啼哭,没有教育人类不堪设想 n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D好老师的离去让人心痛 n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D教师也是学生学生倾诉心思之处 DD教育就是教人有感情,陶冶性情 n 李商隐《锦瑟》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 DD教师用师德和学识滋润学生心田 DD珍惜学习机会,不要等老了才意识到,来不及了 n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D教育的渗透性、深入性,不是浅尝辄止 n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DD教师不能偏心,教师不能误解学生 DD教育教人明辨是非善恶,跨越生活的陷井与诱惑 n 王维《竹里馆》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D讴歌扎根乡村的教师 DD教育需要到贫困落后地区去 n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DD全民教育全民参与 DD班级授课制 DD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n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仰头看 DD立志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n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挽衣起徘徊 DD教育有太多令人忧虑的境况,加重了教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n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D何时才能迎来灿烂的教育春天 DD学问学问,问了、思考了才会有长进 n 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DD教育的历史等同于人类历史,传承文明播撒智慧 DD教育对人的潜在影响 n 云开雾散见月明(守得云开见月明) DD教育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D教育给人以希望,用知识和信念驱散阴霾 n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D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DD以月为友,明净安静 DD教育要教会人学会反思 DD教育让孤独之人有所精神寄托 n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DD什么也遮不住教育的光芒 n 李清照:“雁宇回时,月满西楼” DD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团结合作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感 n 明月千里寄相思 DD教育就是教人以归属感 n 众星拱月 DD感恩无数默默支持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 n 月上柳梢 DD传达到是爱与美的境地,教育要教给学生如何去付出爱、创造美 n 月亮影响潮汐 DD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 n 月黑风高杀人夜 DD没有了教育,人性便会被泯灭,社会无序 n 丰子恺:“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 DD新月象征着初生的力量,意味着成长,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成长 n 月亮是孤傲、清冷的 DD知识分子往往也固守清贫,不愿同流合污摧眉折腰,教育要教人有骨气、有气节 n 月是肉的意思 DD教育就是教人“立其身,正其行” n 月饼的差异在于馅 DD学生的差异在于心,要因材施教 n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DD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应该谦虚谨慎 n 月有阴晴圆缺 DD教育有好坏之分 DD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n 广东儿歌《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堂” DD无私普照大地,育化万物 n 月亮走,我也走 DD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学生在课堂上思绪必须紧跟老师 n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颗桂花树,白兔在游玩,桨儿桨儿看不见, 船上也没帆,飘啊飘啊,飘向西天 DD月虽未现,满篇皆月。教育如潜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n 星星堆满天,也不能比月圆 DD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n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DD教育要付出真心真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DD父母望子成龙 DD爱心、关心、尊敬之心、进取之心 n 月半弯,好浪漫 DD浪漫是一种有品位的情调,唯有教育能传递 n 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飞翔 DD教育就是给人赋予学生想象、拥有理想 n 希腊神话里月神阿尔忒弥斯(罗马神话中狄安娜)是贞洁女神 DD教育也应该是圣洁的,不容世俗丑恶与腐败 n 数亿年间陨石烙在月球的影印还在,阿姆斯特朗的脚印也在 DD给孩子幼小心灵烙上的真善美印记还是假丑恶的印记?教育必须慎重 n 孔子对教育的探索丝毫不亚于阿姆斯特朗对月球的探索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定义 u 广义 [指环境和社会对个体施加的一切影响 u 中义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 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u 狭义 [指学校的德育 u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 不同学科的解释 [生物学:动物的本能活动 [心理学:无意识模仿 [社会学: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过程 [教育学: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 途径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 [作为一种制度的“ 教育” [作为一种方法的“ 教育” [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 教育” 国外有关“教育”的重要命题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卢梭:“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 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于他的地位上。” [裴斯特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 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 [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臻于完善并使它 适合生活事务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 教育自己 [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 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 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 部分的过程。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凯兴斯坦纳:教育是一种职业训练。 [巴尔扎克: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 的惟一手段 [泰戈尔: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必须促人上进,而不单单是传授知 识 [爱因斯坦:所谓教育,是忘却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接触年轻的心 灵 [康德: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巴禾乌拉:人类有禽兽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锻炼一个人的灵魂,以 天使的一面打垮禽兽的一面 [雨果:每教好一个孩子,就减少一个败类 [丘吉尔:校长拥有种种连首相也没有的权力 中国有关“教育”的重要命题 [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管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董仲舒: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教化立而奸 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黄宗羲: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 者也 [ [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 得无趣, 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 没有几样看家本事, 就不能养活自己, 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 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 经验的必要手段。” “教育”命题所涉及到的关键要素 [教育的“目的”: 职业目标与人文目标的矛盾。 这个矛盾在卢梭和凯兴斯坦纳那里是“人”与“公 民”的矛盾,在孙喜亭教授那里是“劳动力”与“劳动者”或“人才”与“人品”的矛盾。 [教育的“过程”:外在过程与内在过程的矛盾。这个矛盾又可以称为“外铄”与“内省”的矛盾, “灌输”与“启发”的矛盾。 [教育的“关系”: 工具关系与本体关系的矛盾。 这个矛盾又可以称为“适应论”与“本体论”、 “适 应论”与“批判论”、“适应论”与“创造论”的矛盾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活动。 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 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 教育和学习过程促进了个体生理基础――身体与大脑的发展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 [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 生物本性;人类出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形式不断改善, 使之更加复杂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 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 于教育现象。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学者沛西能等。 [教育的生物起源 [沛西? 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 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 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 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2.心理起源论 [基本观点: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 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动就是教育。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人孟禄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 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 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但进步的是, 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3.劳动起源论 [劳动起源: [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以语言和意识为条件 [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 [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劳动, 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马克思等。 三、教育的发展 1.史前阶段 [口耳相传、示范模仿 [教育经验阶段 [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如狩猎、稼穑)中进 行的,教育内容非常贫乏,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成人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人仪式具有较多较丰富的制度化因素,可 能是后来制度化教育的起源之一。 原始教育的特征 [第一、没有阶级性,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第三,教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社会实践中进行; [第四,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和教材,主要靠年长一代的言传 身教。 2.产生阶段 [脑力与体力分工的出现,学校产生 [为部分人所服务: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教育思想阶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方法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体罚盛行, [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其特征表现在:第一,有专门教育机构和人 员;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的手段,劳动人民基本上没有 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教育脱离生产;第四,教育和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并对 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第五,官学和私学并行;第六,实施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之所以到奴隶社会才能产生,是因为奴隶社会已经具备了以下条件:第一,生产 力水平提高到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 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 以传递;第四,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为多数人服务、教育的普及 [双轨制度 [教育学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性,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完善学校教育系统; [创立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日益丰富,大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 [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 [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宗教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4.现代阶段 [多次工业革命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 [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 [教育科学阶段 现代教育的特征 [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 是面向全体人民, 而不是面向少部分人的。 [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化;教育机会均等(准入、过程以及结果的平等) ;教育的法制化。 [生产性: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教育 要面向未来,“教育要先行”。 [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 化的时代做准备。 [终身性: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 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西方对教育的理解 [英语的教育:education [法语的教育:education [德语的教育:Erziehung [中文音译:爱得开心 [ 爱,都开心 [三者都来源于拉丁文 educare Educare 词解: [Educare 来自 educere [Educere [前缀“e” [词根“ducere” [“e”是“出”的意思 [“ducere”是“导”、“引导”的意思 [所以 educere 的意思是: 东西方圣人对教育的理解 [孔 子:启发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主动学习的愿望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术) [助产士需要前提 [产妇想自己生产――积极配合 [足月、开足指数――恰当时机 四、教育的要素 1.对教育者的界定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教” 的主体。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对“受教育者”的界定 [广义: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 [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含义: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职责的人。 [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受教 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主体。 受教育者 [今天用作“学习者”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差异: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内容: [生产经验:生产技能、经验、知识 [生活规范:社会思想、风俗习惯、行为规范 德育 [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 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主要方面: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 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形成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形成学 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主要内容有: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统的教育,关于民 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 智育 [含义: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如学习技能、操作技能、社会活动技能等 [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核心是思维力和创造力等。 体育 [含义: [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主要任务是: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发展;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为国家发现和选拔体育人才。 [中小学体育的内容主要有队列队形、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游泳等项目。 美育 [含义: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 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使他们具有感受美、 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 [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等。 劳动技术教育 [含义: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 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 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内容:自我服务性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手工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等。 第四讲:教育遗产 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津迷――章学成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一、中国的教育遗产 (一) :教育制度遗产 1.文教制度遗产 1)重视文教政策 2)官学和私学并重 3)教育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服务 4)三教并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并重 过去社会教育的形式 祭祀:天、地、鬼、神、祖宗 旌表:贞节、英烈、义孝 民间文学:诗辞歌赋、戏曲、故事、书画 政府文告、训喻;乡约;族规;宗训 2.组织形式遗产 1)官学 夏朝:庠、校、序 周朝:中央官学:国学,天子管,高级,9 年 地方官学:乡学,诸侯管,初级与中级,7 年 秦朝: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汉代:分级办学:聚有序、乡有庠、道有校、郡有学、国有太学 唐朝:学校更加专业化 文化学校(儒经) 专科学校:律、算、书、史、天文、医 医分人医与兽医,人医分体疗、疮肿、少儿、角法等 高级学校(三品以上研究人员、高级官员) 宋增设武学、画学(佛道、山水、人物、鸟兽、花木) 元增设天文、历算、阴阳、司晨、测验 2)私学 孔子开私学之先河 汉后成体系: 蒙养教学:私塾,相当于中小学 经师讲学:书院,相当于民办高校 书院制度 教学+研究;讲会制度(百家争鸣) ;门户开放;自学+辅导;师生关系融洽 八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钟山) 、东林、濂溪 官学与私学比较 官学: 优裕的人力、物力条件; ;政府干预控制多;受科举影响大,师生追求功名利禄,培养 出来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数不多 私学: 较为自由, 师生积极主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新颖、 活泼; 著名的思想家、 科学家、 文学家多出自于私学 3.考试选才 远古:选贤与能→诸侯贡士→养士 汉代:察举制,举贤良方正、举孝廉、举童子 曹操: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乡举里选 隋朝:隋炀帝,公元 606 年设立进士科,分科选举,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简称科举 考试内容: 帖经:填空 墨义:名词解释 策问:应聘答辩 诗赋:写作 吏部面试:身,言,书,判 考试过程: 县级科试童生→秀才 省级会考秀才→举人(第一名:解元) 京师礼部举人→贡士(第一名:会元) 殿试贡士→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科举变革 1487 年――1898 年,考试内容改为八股文 不学史书、算学、天文等,导致教育内容的改变 内容狭窄导致人才发展的畸形(禁锢了人的思想自由,束缚了人的灵魂) 1905 年,废科举,历时 1300 年 科举考试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a.发挥教育的筛选功能、协调功能,加强了统治 b.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 c.为封建知识分子打开门境 d.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推动社会学习风气和社会文明,促进了教化 e.改变了选拔中重视家世、门第的旧俗,更注重能力、品行 f.扩大了教育范围,刺激了教育发展 2)缺点: a.影响学校教育内容 b.重形式而不重内容 c.重视知识而不重视灵魂 (二)思想遗产(中国古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孔子): 自行束修以上,吾无偿无悔焉 教育民主化、平等、公平、宽容、平等接纳学生――教育的基本良心 2.因材施教(孔子): 教育科学化、 针对性教育,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施教: 当时社会动荡, 需要各类人才, 学生间年龄差异很大,教学形式是一对一的问答式,各地流浪“游学”,吃住和学生在一起, 了解学生(患难之交) 3.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心有灵犀一点通) 4、克己内省(孔子)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见贤思齐焉,其不贤而内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行之,其不善而改之; 克己复礼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强调道德的自觉性,自我节制,自律;强调做人,严格要求自己;强调道德的责任感和历史 使命感,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内在的超越,安贫乐道;以人道反神道,以人道反天道;民族 忍让、 谦让、 个性压抑、 逆来顺受, 反人性; 一切不以物质为标准, 而以道德为耻辱标准―― 重道德、轻自然、斥技艺 礼与教育内容:当时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形于外,强调品德、操守;内容包括礼义传授和礼仪训练(演礼) 乐:成于内,强调陶冶、修养;内容包括乐德、乐舞、乐语(春诵夏弦) 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5.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人言,失言;智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之尔矣” 公西华曰:“正为弟子不能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 后生可畏、焉知后者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师-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真理 温故而知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温故”(站在前人肩膀之上) 6.格物致知(孔子的学生曾参《大学》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了解;物:事物;致:懂得;知:知识 诚意:毋自欺――正确认识自我 正心:道德信念的建立 修身:自觉性 培养人的目的,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功能 7.勤奋努力、笨鸟先飞(曾参的学生孔:子思《中庸》) 中庸:中不偏、庸不易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主观努力,主观能 动性) 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8.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曾参的学生孔:子思《中庸》) 博(广泛)学之、审(分析、反省)问之、慎(谨慎、慎重)思之、明辨之、笃行(付诸行 动)之 9.循序渐进(孔的学生孟子) 强调学习是自然发展的过程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则不达 其进锐者,其退速-不要急于求成 孟子的理想:父母居成,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0.教学相长(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 ) 《学记》是当今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和最完备的教育经典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而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因教而自进、教因学而得益(师生平等,相互促进) 反映了教与学是教学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11.豫时孙摩(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 ) 豫:通“预”,预防,防患于未然 时:及时,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孙:通“逊”,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 摩:观摩,同学间的相互观摩学习 12、长善救失,善教继志(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 ) 扬长补短,长善救失 多-贪多-便于博 寡-抱残守缺-易于专 易-浅尝辄止-勇于行 止-畏难而逃-安于序 善教继志: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13.学贵有恒(荀子)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辍,丘山崇成 道虽遐,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蟹六足而二鳌,非蛇……,蚓无爪牙之利,… 14.素丝论(墨子): 人生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强调个 人成长的环境 兼相爱,交相利,尊师爱生 15.尊师重教(董仲舒) : 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任德教而不任刑: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 其堤防坏也。 渐民以仁,摩民从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不禁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16.及早教育(颜之推: 《颜氏家训》 ) 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胎教:目不邪视、耳不妄听 及早: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 笞罚 习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故须早教,勿失机也 环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17.文道合一,能者为师(韩愈) : 文以载道:文化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统一 乐为人师、勇于教人 能者为师,不耻下问 18.中体西用(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19.倡平等、重女教(康有为、梁启超) : 男女平等,各有独立 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 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女不学始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20. “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 “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科技为主) 、公民道德、世界观(自由、平等、亲爱) 、 美育 蔡元培的道德:自由、平等、亲爱 希望国人能有:德国人的思维、法国人的情感、英国人的风度、美国人的自由、日本人的创 新、俄国人的闯劲、中国人的宽容、非洲人的身体、犹太人的技术 21.行知教育(陶行知) : 生活即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合一 22.经师人师(徐特立) 教书育人 学为人师,师垂典则;行为世范,范示群伦。 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应该是一个模范人物。 二:外国的教育遗产 (一)国外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雄辩术 (助产术) : 师生共同探讨, 互为激发思考, 有利于思维训练和真理的发现, 是当今“发 现法”和“探索性学习”的原型 讥 讽: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无知 助产术:帮对方得出结论 归 纳:寻找共性 下定义:普通概念 智德一统论: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正确的行为是由于正确的判断,错误的行为是由 于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 2.柏拉图: 零岁开始:教育就是对儿童习惯的影响和培养;从小就应对儿童讲故事和音乐教育(歌词、 曲调要经过严格的审查) ;寓教育于游戏 教育国家化:国家举办、国家控制 男女教育平等 3.亚里士多德: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应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理性的发展 和谐发展:德育、智育、体育、音乐、艺术等 文雅教育:发展理性、实现自我 教育年龄的分段: 0-7:身体教育 8-14:情感道德教育,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 阅读书写 体育锻炼 音乐教育:是核心(是美育手段;有智育的职能;渗透德育的内容) 道德品质: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勇敢 15-21:智育,发展理性灵魂,通过数学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哲学等 4.昆体良:古罗马修辞学家 因材施教: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遵循其发展特点 分班教学:根据能力分班 广博知识:学科教育计划 提问激发的教学方法 5.夸美纽斯: 捷克文化巨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创设现代教育制度:双轨制 分班教学(现代学校 制班级制) 1632 年《大教学论》 :独立的教育学产生标志 (1)系统提出了学校教育制度 (2)建立了广泛的课程体系,编写优秀的教科书 (3)提出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6.洛克: 《教育漫话》-英哲学家、教育家 (1)知识来源于人对客观事实的经验,感觉是认识的来源(白板说) (2)绅士教育:培养有德行,能干,有用的人(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7.卢梭: 《爱弥尔》 自然教育: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传统教育中违反自然教育,反对干涉儿 童、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卢梭的“自然”包括:大自然、周围人们、外界事物 自由教育:儿童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教育要保护儿童天性,使身心自由的发展;让儿 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主动发展 8.裴斯泰洛齐:民主教育和和谐发展 瑞士人在法国办教育 (1)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包括农民 (2)教育的目的:发展人性、形成完善的人:有智慧、有德行、身体健康、能劳动并有劳 动技能的人 9.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形成传统教育学派,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1)分科教学: 经验(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辩(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文学、唱歌、图画 同情(本国语、外国语) 社会(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神学,可以防范热情冲动,避免情绪爆发) (2)把教学分成若干阶段: 明了:了解教材 联想:新旧教材联结 系统:理解,建构 方法:应用、作业 (3)德育的方法: 约束、限定、抑制、制裁、谴责、训诫、劝告、惩罚(体罚、变相体罚)警告 五种道德:内心自由自在、仁慈、正义、完善、公平和报偿 10.第斯多惠:两全教育 全人教育:培养真善美的人(真诚、爱好自由、刚毅、勇敢、精确、深谋远虑、稳重、有深 厚情感) 全民教育:不分种族、职业、信仰 教师教育:进步的政治态度;教学引人入胜、富有情趣;永远精力充沛;良好的表达能力; 不满足知识现状 11.斯宾塞:学科结构改革《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直接生存健康:生理学 (2)间接生存、获取生活资料及职业需要:逻辑、力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 经济等 (3)为抚养子女:教育学科 (4)公民:社会、历史 (5)闲暇情感需要:艺术(油画、雕刻、音乐、诗歌)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机械主义――没有灵魂教育的开端 反对工人教育――教育无用论 12.福禄蓓尔:世界幼教之父 开办幼儿园,创设幼儿教育学,重视游戏教育:自我活动、自我发展 13.乌申斯基: 民族教育:教育的民族性原则;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育 14.杜威: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 “儿童中心”、“教育即 经验增长”、“活动课程”、知识创新、实践探索、创造素质培养 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可盲目照搬,因为实用主义 A、忽视系统知识学习; B、忽视教师的作用; C、忽视学校传递间接经验的特质; D、忽视了灵魂教育 (二)主要教育流派介绍 1.形式教育论 起源于古希腊,贯穿中世纪,形成于 17 世纪,盛行于 18-19 世纪, 20 世纪初衰落,代表人 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形式学科 (希腊文、 拉丁文、 数学、 逻辑) 和古典人文课程最具发展价值,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学生的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2.实质教育论 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世纪受到压制,形成于 18 世纪,兴盛于 19 世纪,20 世纪初衰 落,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动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 (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应适应儿 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有效的 3.自然主义教育 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与 18 世纪,延续到 19 世纪,对 20 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主张受教育权源自于民间; 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 主张教育 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 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教育原则 和方法要“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体系 4.国家主义教育 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19 世纪达到高潮 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 教育权归属于国家,由国家建立教育制度;国家应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 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 5.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美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 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的思辨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 于教育研究; 主张用实验、 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 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6.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19 世纪末德国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人所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的转变, 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 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方法是“陶冶”和“唤醒” 7.实用主义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为杜威、克伯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体经验的增长;学校是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师 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体验 20 世纪 50 年代后逐渐减弱,但在强调知识创新及学生的探究、创造素质培养的 21 世纪又 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8.制度教育学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教育学说。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 教育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 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 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疏离主要 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通过分析教育制度完成社会变迁; 教育制 度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的教育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校生活制度) ,而且要分析隐性的 教育制度(如学校建筑、技术应用等) 9.批判教育学 20 世纪 70 年代后兴起的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学校不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 而是维护现实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 是造 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教育与社会是相对应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和评价方式,学校教育的功 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经济结构 1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存在脱离社会 影响的教育;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劳动性质、 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唯 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基础 本讲参考书: 毛礼锐主编: 《简明中国教育史》 夏芝莲、王天一、朱美玉编著: 《外国教育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 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 年 第五讲 说文解字:人 遗传学的人――人从哪里来:娘决定情商和习惯;爹决定人格和方法;俺 50%的条件、50% 的努力。 产科学的人――人生来有什么: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探究反射。 养生学的人――人靠什么活着:精、气、神 心理学的人――人的发展有哪些方面: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 力)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求知欲、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任 感、义务感、参与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学习习惯)社会适应能力(自理 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社会化) 伦理学的人――应成为什么人: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领悟真谛) ;善(心地善良、与 人善处、善待生命) ;美(学习美德、培养美感、追求美满) 宗教学的人――人生图何:前世(西方原罪) 、今世(东方仁义) 、来世(南方转世) 社会学的人――需要什么人:心理素质(认知水平、人格特点、行为习惯) ;身体素质(先 天遗传、营养保健、体育锻炼) ;社会素质(自我认知、公德意识、法律观念) 政治学的人――培养什么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 哲学的人――人的本质是什么: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神经与智力(先天遗传) 、 气质与性格(环境教育) 、意识与能动(主观能动性) 教育学的人――教育对人的改变在哪里:能即能力(实际能力:知识,技能;潜在能力:学能, 创造力;社会能力:应人,应物) ;体即身体(体态:具全,无病;体形:身高,体重;体能:耐力, 灵活,速度,力量)格即人品(人格:兴趣,性格,气质,情绪;品格:信仰,公德,法纪;风格:做人、 做事、个性) 汉学的人――人生做甚:修身(身全、身健、身正) ;修心(心净:无疑虑、无杂念、纯净; 心安:无矛盾、无冲突、和谐;心平:无对立、无欲望、顺从) ;修德(口德、心德、德行) ; 修道(人道:人伦、道德、法纪;天道:法性、顺应、共生;世道:尊重、包容、关怀) 训诂学的人――做什么样的人: 笔画(简单、清爽) ; 笔锋(原则、灵活) ; 笔顺(稳当、实在) ; 外形(乐观、积极) ; 结构(团结、互助) 佛教视角的人 n 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善良的,只是由于种种物欲作崇,致使人的本性遭受蒙蔽走 向堕落 n 只要人信仰神佛,加强宗教道德修养,便能去掉蒙蔽,恢复自身固有的佛性,从而在极乐 世界得到永生。 基督教视角的人 n 倾向于恶 n“原罪”:罪恶的根源在人自身之中,人由于摆脱不了自我中心,因而有罪 n 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或耽溺于物欲当中不能自拔在精神上陷于无限痛苦的一种内心状态。 它是邪恶的根源,正是这种罪,造成了世间深重的苦难。人类必须为此承受苦难和痛苦 统计学视野中的人 n 差异就是差别,内容与形式的不同 n 未激化的矛盾,同一与斗争的结果 n 差异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形态 n 差异是物体的本质属性 在理论上,如果以任意一项作为指标将人群分类,最终都会遵循正态分布的规律。无论是高 矮、胖瘦、智力、视力、听力、眼睛大小、漂亮指数等,最终都是绝大多数人正常,少数超 常、少数低常,如下图所示: 正常 34.13% 13.59% 2.14% 2.14% 0.13% 0.13% 95.44% 常态分布图 物理学家说:人是熵的减少者 化学家说:人是碳原子的减少者 文学家说:人是唯一知耻或者需要知道羞耻的动物 历史学家说:人是文化的积累者,陶器的创造者,农作物的播种者,书写的发明者 政治学家说:人是他所归属的社会的依次更替的塑造者 心理学家说:人是复杂而非凡的大脑拥有者,具有思维和抽象能力,这种能力压制他先天的 天性和感性 人类学家说:人代表着如下特性的缓慢积累:两足的外表,敏锐的目光,勤劳的双手,发达 的大脑 生物学家说: 人是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动物纲、 灵长目、 类人猿亚目、 狭鼻猴次目、人猿超科、人科、人属、智人种的杂食动物 亚里士多德:陆栖两脚的动物 《列子? 黄帝》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培根: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 法国拉美特利: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 达尔文: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是一种高级动物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是理性、爱、意志力 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钱眼”或“亮眼”视角的人 “钱眼”或“亮眼”视角的人 n 人是 n 有理性精神的 n 高级 n 灵长类的 n 动物 教育学课程第六讲 教育的目的 古代的教育干什么? n 柏拉图: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n 亚里斯多德:教育就是追求理性和美德 n 耶稣:教孩童走他当行的道,即便到老,也不偏离 n 释迦牟尼:教育引领人们从无知走向有知;引领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是火炬,是明灯, 照亮了人类的心智 n 孔: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n 荀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教育的原典精神 n“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 “生成”人、“提升”人,而不是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培养”人 n 通过解决人的“内在问题”来为解决人的“外在问题”创造条件 教育的终点是培养人、解放人 n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n 教育给人以道德,道德就是修行,所以教育造就人生,引领人成人 n 教育给人以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教育改变人生,培养人成材 n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获得解放 n 解放的意识、解放的能力、解放的手段 n 自我关照、自我呵护、自我救治、自我筹划,而不是通过知识使人遭受“奴役”、“异化” 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n 教人向上、求真、致善、尽美 n 信仰真善美 n 追求真善美 n 创造真善美 n 捍卫真善美 传统的教育在务本 n 个人价值定位:使人为善、学做人 n 社会价值定位:化民成俗、涵养德性 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的教育在干什么? n 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n 斯宾塞: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n 杜 威: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 n 巴格莱:教育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后来人们的反思 n 康德: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n 巴禾乌拉:人类有禽兽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锻炼一个人的灵魂,以 天使的一面打垮禽兽的一面 n 巴尔扎克:教育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惟一手段 n 卢梭: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 n 爱因斯坦: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如今的教育 n 教育纯粹是一种功利性的投资,今天投资金钱、时间、精力下去,考上好大学,找到好职 业,然后把投资收回来,挣更多的功利。 n 教育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摧残人 n 迷失了方向,伤害了穷人,制造了苦难,加剧了不公 n 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并不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也不缺少教育学的 教授和博导,但唯独缺少有灵魂的教育 n 那种饱含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自主、公正和生存尊严的教育已经远离我们,教育被 淹没在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冰水之中 n 我们的孩子被培养为一群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 有学位没品位、有技能无灵魂的“异化的人” 当代人们对教育该干什么的反思 n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n 梁启超: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n 陶行知:教育好比是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 n 蒋梦麟:教育是启发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 n 钱志亮: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思想的启迪,是灵魂的涤荡,是人性的沐浴,是人格的唤 醒,是希望的激发 受过教育的人是什么样的? n 从拓展的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 生活之中。 n 他倾向于某些行为方式而不倾向于另一些行为方式;他具有诸如审慎、关心个人利益等一 般性的品质(也包括勇气与克制等品质) ,以及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等品德。 n 这要求他是头脑清晰的,能够理清他面对的各种价值冲突,又是富有智慧的,能够对这些 冲突进行思考和反省并从各个可能的相关因素的作用来解决这些冲突。 n 往往崇尚人的自主性(autonomy) ,因而他自己就富有主见,对其他人的独立思想持同情 态度。 n 他能够使自己从狭隘的目的中超越出来,并运用想象力去理解其他人的思想。 n 应该是一个最有活力的人, 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他的生活规划 (life-plan) 及其包含的各项具体内容中去。 ―― (英) 约翰? 怀特: 《再论教育目的》 , 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38-139 页。 n 训练是一种心灵的隔离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 ――雅斯贝尔斯 n “教”是技术层面的,“育”则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当把“育”从教育中抽掉 之后,“教育”也就不折不扣地沦落为训练与操作了。 教育目的的根据(学科基础) n 哲学(伦理学)――方向 n 人是目的 n 心理学――方法 n 行为主义 n 精神分析 n 人本主义 n 社会学――为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培养人 n 市场经济 n 民主政治 n 公民社会 考虑教育目的的几个维度 n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n 知识/科学本位与生活本位 n 工具性目的与自足性目的 n 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 n 全球化与本土化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点: n 强调人无论是自然属性还是理性都是永恒不变的 n 强调人的个性价值和内在价值,要求教育要从这些人性价值出发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n 强调人自我实现的境界,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完美个性,使人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五样 毕淑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