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为什么要让所有孩子学习编程

上海教师在英国课堂教数学:不让任何孩子掉队
在豪恩斯洛区的圣马可教会小学,上海老师陈辰试图将乘法口诀"九九表"教给7年级的英国学生,总结数学算式背后的规律是孩子们很陌生的学习方法。
陆连洁在英国小学授课。中国老师有一套“完美公式”在豪恩斯洛区的圣马可教会小学,上海老师陈辰(音)试图将乘法口诀“九九表”教给7年级的英国学生。对于这些孩子,总结数学算式背后的规律是一种陌生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这些孩子很聪明,但他们每周只做一两次数学作业。”精力充沛的陈辰在课后告诉《卫报》,她在上海的学生每天写作业,每个星期接受小考,周末还会请家教或上辅导班。伦敦诺丁汉福克斯小学的一间教室里,陆连洁(音)面带微笑地站在21个七八岁的英国孩子面前,用不太熟练的英语教他们学习分数。教室被布置成了类似上海的课堂,地毯被拿走,平时胡乱堆放的桌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了陆连洁和她身后的屏幕上。一群来自附近学校的英国老师坐在教室后面,认真地听课、做笔记。陆连洁让孩子们轮流读出板书上的分数,一遍遍重复,然后仔细地教他们按照步骤学习书写。“你们现在会写分数了吗?会还是不会?”她问孩子们。然后每个人被单独叫到黑板前书写,犯错的很快得到纠正。“如果一个整体分成三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三分之一。”陆连洁问学生分数的含义时,一个孩子回答道,其他孩子则不断模仿、重复。这堂课结束时,孩子们很有节奏地给自己鼓掌,伴随着欢呼声。这种不断重复的教学方法被称为“上海模式”,旨在通过有条不紊的系统学习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对基础数学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卫报》看来,上海的数学老师有一套关于数学学习的“完美公式”。“不让任何孩子掉队”圣马可教会小学老师莎拉(Sarah Wickenden)坐在教室后排听课时,一位全国性大报的摄影师突然转过身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节能听懂的数学课”。“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你会看到孩子们突然开始理解了,他们不让任何孩子跟不上进度。”莎拉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我们可能教一个星期分数,不管孩子们懂不懂就继续别的内容。但中国老师会让孩子每天写作业,观察他们的进度。”对于英语是母语的孩子,学会分数显然是个特别有挑战性的目标。陆连洁在福克斯小学待了3个星期,其中2/3的时间都在反复讲分子和分母。值得注意的是,福克斯小学的孩子已经是在数学方面表现最好的小学之一。英国学生似乎对“上海经验”十分享受。11岁的亚伊勒斯·贡萨尔维斯(Jairus Gonsalves)告诉《卫报》:“一开始我觉得有点混乱,但后来意识到它很简单。我爱数学。”“英格兰的老师们必须要行动起来了,而且是马上。”福克斯小学副校长、当地数学中心高级教员本·麦克马伦(Ben McMullen)小声嘀咕道,“老师们总是觉得已经教学生很长时间了,每个学生应该明白了。我们在学生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概念之前就继续教学了。”在他看来,陆连洁在课堂上过多的朗诵和背诵对英国人来说有点公式化了,但这绝非人们印象中刻板的死记硬背,而是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去年9月,麦克马伦和另外70名老师来到上海,在当地小学待了两个星期。当时看到的情景让他至今激动不已。中国的教室整齐简洁,没什么装饰物;英国的教室则布置得杂乱而有趣。陆连洁在上海工作时,每天只教两节数学课,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备课和讨论教学;而英国老师大多数是多面手,从早到晚什么课都教。上海小学每堂课只有35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而福克斯小学的一节课有70分钟。但让麦克马伦惊讶的是,中国孩子35分钟的学习效果比英国孩子两倍于中国孩子学习时间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英国需对“上海模式”保持谨慎?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英国政府投入11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7亿元)制定了为期两年的中英数学交流项目,邀请上海老师来英国展示他们“如何实现非凡的成绩”,如今第二次交流已经结束。在国际经合组织发布的排行榜上,上海学生名列前茅,而英国落在第26名。主持这一项目的英国学校事务大臣尼克·吉布(Nick Gibb)在英国政府网站发表文章,将这一项目描述为英国政府在过去几年间实行的最具价值的教育创新实践之一。“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中国和英国有各自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汲取力量。”吉布写道,“上海式的数学教学方法很有效,因为它很严谨,每个阶段都经过深思熟虑,目的性强且精确。如果中国老师可以把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展现给英国的教师同行们,那么英国的教育将会收获巨大的成功。”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上海模式”充满热情。11岁的安东尼娅(Antonia)告诉《卫报》:“来自另一个国家的老师非常有趣,但没什么不一样。这堂课非常简单,我也没有学得很快。”原本期待通过这堂课加深对数学兴趣的12岁学生亨利·比斯(Henry Beesley)也认为,这只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他还是更喜欢英文课。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约翰·杰里姆(John Jerrim)对该项目表示欢迎,但敦促人们对东亚的数学方法保持谨慎。“中英教学方法可能不同,但上海的成功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文化环境、私人家教、家长投资等,梳理这些不同因素的作用极其困难。”杰里姆说,“在得出任何强有力的结论前,还是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责任编辑:赵蕊_NQ4351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从英国《卫报》网站改版看互联网思维
提要:英国卫报2015年1月底推出的新版网站,体现了开放、用户中心、整合的互联网思维,值得其他媒体借鉴。
关键词:卫报 网站 改版 用户 互联网思维
英国《卫报》2015年1月底推出的新版网站,体现了开放、用户中心、整合的互联网思维,受到国际新闻界关注和好评,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WAN-IFRA)网站发表文章,认为其确立了新闻网站的新标杆。①
用户变化,是促使卫报网站此次改版的重要因素之一。宏观层面上,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变化,用户的媒体使用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重要改变;微观层面上,卫报网站本身的用户群体也在不断变化。卫报旧版网站2007年推出,主要面向英国国内市场,用户规模要小得多,但近年来,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在棱镜门等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中的突出表现,《卫报》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用户的比例也大幅度增加,用户群体更加复杂。相关研究显示,《卫报》目前在线读者高达60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为英国人,三分之一为美国人,三分之一为其他国家人群,这其中中国读者达到40万人。②因此,倾听并理解用户的需求,成为卫报网站此次改版的一个核心目标。卫报网站此次改版持续了18个月之久,期间采取各种方式向用户开放改版过程,及时听取用户意见。
《卫报》通过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对外开放其新版网站开发过程。在线上,通过开放代码库GitHub系统开放其设计代码,邀请用户参与改版,用户能追踪改版进展,了解网站的内部运行情况,还可以提供代码,对网站设计提出意见;在线下,对外开放其设计团队的工作场所UX studio,用户可进入观摩,体验新产品,并与设计人员、记者和工程师开展真实交流,形成快速的反馈机制。
《卫报》还通过测试版本不断听取用户意见,改进产品。《卫报》先后于2014年2月、9月两次发布测试版本,在其最忠实的用户群体和铁杆粉丝中开展使用体验调查,收集了13万多条详细的反馈意见,涉及导航系统、文章布局层次、色彩调配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设计团队全面分析了这些反馈意见,整理出比较集中的问题,并逐条进行相应调整。例如众多用户表示,测试版的评论功能操作过于繁琐,需要多次点击才能阅读完整的评论内容,设计团队据此简化了评论功能的操作程序。
此外,《卫报》还通过其他诸多途径了解用户,例如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目标市场上对上千位读者进行个人访谈;通过电子邮件、员工个人社交平台等渠道开展用户沟通;以及通过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用户网络使用习惯和规律等。开放的设计方式,使卫报准确地把握了用户的需求,新版网站打开速度更快、风格更鲜活生动、导航系统更简洁。
《卫报》通过分析用户的网络使用特征和潜在需求,设计了能体现用户思维的全新网页版式——“收纳箱”(container)模式,即将文字、图片、视频、表格和数据都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像“收纳箱”一样的信息模块(图1)。每篇报道都是一个小“收纳箱”,将多个片段集中在一起,既能随时调整,同时又能保持内容的层次性;多篇报道形成更大的“收纳箱”,这些“收纳箱”里的文章内容和形式都可以根据主题、报道类型、风格或者重要性等不同逻辑进行灵活多样的分类组合,让读者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的内容,仅头条新闻“收纳箱”的组合方式就达60多种。各个“收纳箱”相对独立,编辑可以在不影响页面其他部分的情况下,简单便捷地对“收纳箱”内的内容进行增删修改。“收纳箱”模式虽然没有改变记者报道新闻的方式,但却使内容能以更符合用户习惯和需要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意义体现两个方面。
第一,“收纳箱”模式可以将内容置于任何需要的位置,适应了用户多渠道访问网站的习惯。近年来,用户网络使用习惯发生的重要改变之一,就是常常绕过网站首页,通过搜索引擎、电子邮件链接、社交平台分享等方式直接访问网站的文章页。根据相关研究,Twitter平台上2014年平均每周就有392,358条关于卫报网站的推文,居英国报纸网站之首,1这些推文无疑为卫报网站带来了可观的流量,但也分流了网站首页原本的受关注度程度。用户网站使用习惯的改变,意味着网站的运营模式也要进行相应改变,文章内页成为展示整个网站的重要窗口。“每篇文章都要成为首页”成为卫报网站改版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新版网站的“收纳箱”就像垂直的迷你版首页,不仅包含文章本身,也包括其他重要内容的链接,而且“收纳箱”可以置于首页、栏目首页、文章内页等不同位置,通过各种渠道访问网站用户,都有机会看到卫报网站的重要内容。
第二,“收纳箱”版式使卫报网站可以兼顾突发新闻和深度报道等不同类型的文章,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卫报的用户个人访谈和大数据分析发现,虽然有大量用户通过链接、分享等路径访问网站,但在卫报网站的忠诚用户中,有1/3仍然访问首页或者栏目首页,用户忠诚度越高,访问首页频率越高。用户使用首页的动机包括三类:“更新”(update),即获得最新资讯;“拓展”(extend),即获取深入的新闻分析与解读;“发现”(discover),即获得灵感和惊喜、新鲜视角等。卫报新版网站“收纳箱”模式有效兼顾了突发新闻和深度报道,能满足用户的多层次信息需求。卫报网站首页首先是一个与屏幕同宽的头条新闻“收纳箱”,向下滚动屏幕,是卫报独家报道的重要新闻“收纳箱”,再往后依次是“体育”“评论”“世界新闻”“深度报道”等主题内容的“收纳箱”。不同“收纳箱”之间,排在前面的内容时效性更强,后面的内容更有深度;同一个“收纳箱”内,既包含现场报道、最新资讯等新鲜内容,也包括有深度的特写稿件,满足用户就同一个新闻议题的多种需求。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的文章,卫报采取了一些视觉元素标识同一个“收纳箱”中不同文章,例如红色代表现场直播、紫色代表特稿、黄色代表用户评论、黑色代表视频多媒体等。
整合思维,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指出,互联网就是对于一切社会要素、市场要素及其他价值要素进行关联整合的过程。③将各种有价值的要素激活、整合、善加利用,也是卫报网站此次改版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一、终端整合,使用户在多种终端设备上实现舒适阅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终端成为越来越多人使用网络主要方式。卫报旧版网站针对PC端设计的多栏式页面布局,结构庞杂,打开速度慢,显然不适宜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版式设计方面,新版网站则力求兼容多种终端,版面以单栏结构呈现内容,格局简单,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不同区域的信息排列和显示尺寸进行调整;操作方式方面,新网站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在移动终端上滑屏、在桌面电脑上使用键盘的箭头键等多种方式翻页浏览(图2)。
第二、多媒体整合。新版网站更重视信息的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互动设置等可视化信息大幅度增加,而且实现了多媒体内容与文字内容的无缝对接。媒体网站的常规做法是将多媒体内容单独置于某个区域,而卫报新版网站的多媒体内容则可以灵活置入页面的任何地方,与其他内容完全融合,供用户随时使用。卫报新版网站也更加重视信息直播,首页开通全新“直播”(live blogs)栏目,当遇到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或者体育赛事报道时,可以更容易进行动态更新。
第三、编读资源整合。卫报新版网站也将各种原本零散的内容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更大价值。例如更加重视用户新闻评论的价值,在一般新闻网站上,用户评论往往被设置在文章页下方,用户要拖动屏幕才能看到,而且评论按照发表时间排列,有意义的评论被淹没其中,这样的用户评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卫报新版网站在文章页右侧设置了热门评论区域,选择有价值的用户评论,与文章正文并肩排列,读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就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典型评论,评论与文章相得益彰,能更好地发挥吸引受众的功能。此外,新版网站也非常重视编辑记者资源价值的挖掘,记者在发表文章时,可以用网站的原始素材为每则新闻提供更多背景,引导用户阅读站内更多新闻;卫报在首页开设了“我们在读”(“what we are reading”)栏目,每日由向编辑记者向用户推荐自己阅读过的其他媒体精品内容,以开放的心态共享各种信息。(作者王春枝 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
①Jake Evans.The Guardian’s redesign sets new benchmark for news sites. http://blog.wan-ifra.org//the-guardians-redesign-sets-new-benchmark-for-news-sites. 29th, Jan.2015.
②陶克强,《感受英国媒体的变革风——从全英媒体转型看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中国记者》,2015年3期。
③Catalina Albeanu. The Guardian is UK’s most tweeted newspaper site. 23 January 2015 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study-the-guardian-is-uk-s-most-tweeted-newspaper-site-on-twitter/s2/a563870/。
④ 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与传媒产业发展关键》,《南方电视学刊》,2014年3期。
[责任编辑: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欧美国家最热门的“编程语言”,现在跟母语一样重要!
爱梦想教育,专业为5-15岁的少年儿童提供机器人培训,是国内首批从事机器人教育的机构.
摘要掌握一门程序语言似乎越来越重要,而从小学习编程不一定是往程序员方向发展,更多的是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欧美国家更是把编程纳入了K-12阶段的教育计划。孩子们总是喜欢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家长们为何抓住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熟练一门未来世界的“语言”?01编程教育是大势所趋各国一拥而上,都想借机领先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演讲,宣布了“全民电脑科学教育(Computer Science For All)”计划,未来美国政府将投入40亿美元,为全美K12阶段的学生提供完整优质的电脑科学教育。K12指从幼儿园(Kindergarden,5-6岁)到12年级(17-18岁)。在演讲中,奥巴马表示:“在新经济时代,电脑科学不再是选修科目,而是基础能力,就像读、写、算数一样重要。”目前,很多欧美发达国家都在全力推进程序教育,改革教育内容及考核体系,让孩子更早、更深入地学习电脑及编程,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为国家的未来储备竞争力。2014年,英国提出了“编程者国度(A nation of coders)”计划,把编程纳入幼儿园及中小学课程,国中入学考试,编程也是测验的一项。现在,英国孩子从5岁起就要学Scratch(麻省理工开发的一个编程语言,稍后会介绍),到11岁时,必须具备电脑的“双语”能力至少掌握两种程序语言。英国首相卡梅隆接受《卫报》采访时说,“数字浪潮时代,对程序逻辑及语言的掌握能力,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必须让孩子能跟世界竞争,而国家的成败也在于此。”全世界最早把编程纳入小学教育的是爱沙尼亚,在那里,全民从7岁开始学编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刚脱离苏联的爱沙尼亚经济匮乏,于是,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决定拥抱新科技,并一跃成为全球创新强国,诞生了网路电话Skype、线上游戏Playtech、虚拟试衣间Fits.me等一系列软件及公司。爱沙尼亚总统托马斯伊尔韦斯(Toomas Hendrik Ilves)幼年在美国受教育,13岁就开始学程序语言,他曾经公开表示自己受惠于学写程序的早年经历,并坦言美国人学编程,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但对仅有一百四十万人口的爱沙尼亚来说,学编程是为了善用每一个人力,这将决定国家未来的生存”。目前,欧洲的十几个国家、澳洲的两个国家、韩国、以色列,甚至中国的台湾,都已将编程纳入中小学课程。去年“地平线媒体(Horizon Media)”公布了一份样本数有三千人的网路调查,其中,86%的人认为“在这个时代,会用电脑跟会读会写一样重要”;有76%的人认为“未来最好的工作,都需要懂电脑程序语言”;65%的受访者觉得“让学生学程序语言,比学外语还要重要”。从小学习编程已经成了全球潮流,可反观我们的中小学电脑科学教育呢?还停留在上世纪,以至于有网友在知乎上问:怎么学校还用XP教娃?就算在一线城市设备先进的学校里,编程和考试科目相比,也是个次要、边缘的学习内容。尽管,懂不懂编程很可能决定着未来你在科技产业链上的位置,是创新者、开发者,还是零部件生产者、供应商。02为什么要学习编程高效计算思维和丰富创造力杭州15岁高三女孩郭文景获得奥林匹克信息竞赛奖项,这是她被哈佛录取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汉外校英中国际班学生沈凡收到了库珀联盟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每年约2.14万美元高额奖学金!编程能力,到底给上面这些“大牛”和“学霸”们带来了哪些好处?青少年为什么要学习编程?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学习编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学法律一样。学法律并不一定要为了做律师,但法律教你一种思考方式。学习编程也一样,我把计算机科学看成是教育,每个人都应该花至少1年时间学习编程。SteveJobs乔布斯这样告诉你就像学英语是为了交流,并不是一定为了当英语老师或翻译官,同样,从小学编程并不是长大后一定要成为程序员或者开发者。除了学习和计算机交流,更多地是学习“计算思维”,以及如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小朋友们上学后的课外时间本来就不多,在编程学习中融入数学、逻辑、几何、物理等其他知识,能大大提升学习的性价比。为什么要学习编程?对于之后的学习、工作又有什么帮助呢?1、生活工作中,高效系统的 “计算思维” 比其他思维运用更多。可以试想下,我们可能学过奥数、物理、化学等等,做过很多考试及竞赛练习,而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特别需要用到这些思维方式的场景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和计算机打交道。因此,为了提高生活、工作、以及团队管理的效率,了解计算机是如何思维的,就至关重要。计算思维是近几年国外提出的思维方式,与数学思维不同,它教会我们计算机是如何思考的,从而能使我们学习和计算机沟通,让它帮我们去高效地处理很多生活中觉得困难麻烦的事。计算思维是和数学思维不同,但并不冲突,甚至如果把这两种思维相互结合运用,能达到相当的高度,可以看到生活中编程好的学生数学也都不错,数学好的却不一定会编程。就好比老师找来三位同学,告诉他们一些数字,让学生们告诉他哪些是质数。第一个学生开始了心算,第二个学生拿出了计算器(也是编程的产物),第三个学生花了很少的时间写了一段代码,并告诉老师“您可以输入任何想要查看的数字,计算机会立即告诉你它们是不是质数”。这就是计算思维的一小部分。2、编程能把 “创意” 变成 “创造力” 。在将来,不会编程= 半个文盲。首先,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美国政府计划10年普及中小学生编程教育。英国政府也通过新的政策,建议5岁以上学龄儿童学习电脑编程课程。新加坡在2017年要求把编程纳入小学考试范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点子,有些看来是极具创意的,过去难以实现,而现今,青少年都可以玩转编程算法、游戏制作、3D打印、数学建模、机器人等等,编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年龄段的完美卓绝的工具。它也是目前唯一一种能把所有想法和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变成有现实意义和生产力的工具,我们可能不再需要用纸和笔来画自己的想法,也不再需要用折纸剪刀胶水去做一些不能动的摆设,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做任何令人惊讶的事情,而正是作为一种在当今必不可少的语言和工具,它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3、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录取率是其他学科的2倍。现今,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大多数孩子都经历过奥数的学习与竞赛。中国每年约有四十余万的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尤其是小学奥数尤为火爆。学奥数除了能提升思维方式,更多是为了升学择校。然而近些年来新政策下的情况是,保送大学时,因为数学专业的就业难题以及软件行业的人才缺口,更多的奥数竞赛获奖者还是都选择了工科专业,这就导致了奥数竞赛在淘汰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又显得出口狭窄,学生往往争个头破血流最后却一场空。其实家长们不知道的是,孩子早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学习专业的编程语言以及 “计算思维” 的算法,有趣的授课形式结合练习,使得许多小学生陶醉在自己的编程世界。全国每年就有上万余位小学生参加NOIP信息学奥林匹克获得奖项,这些奖项在一些中学的自主招生中,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4、出国留学择校优势明显,科创作品更能加深面试官对于学生的印象。中国留学热潮只增不减,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留学择校过程中,对于社会实践以及面试环节尤为看重,往往许多家长都愿意花很高的成本让孩子做一些看起来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实际上孩子本身的收获却不见得多。近来,美国白宫宣布,包含全美7个最大的学区将加入普及电脑程序课程的行列,超过60个学区承诺将提供电脑类课程,该专案将惠及全美1,000多所国中的400多万青少年学生。又据悉,美国芝加哥市长呼吁将电脑编程课程列入美国高中必修课程当中,电脑编程或将成为美国高中毕业标准之一。在留学最热的美国,已在许多院校开设编程课,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掌握编程技能,发展学院的特色。从杭州15岁高三女孩郭文景获得奥林匹克信息竞赛奖项从而获得被哈佛录取的重要砝码,再到武汉外校英中国际班学生沈凡收到库珀联盟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每年约2.14万美元、4年折合人民币约56万元的高额奖学金,可见学会编程,并做出相关成就,对于留学以及未来学习、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项技能现在从中小学就开始进行筛选,如果还觉得“等到了大学再学编程也不迟”,那到时候也很难取得优势。正如Scratch的研发者、麻省理工大学(MIT)媒体实验室的密契尔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所说,“编程是一种未来世界的语言,就像学英文不是为了会单词、语法一样,学编程也是为了学习如何自由地表达。”因为,编程就像写作文,解法千千万,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孩子自己摸索、纠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能培养孩子的抗压性、耐受力、独立思考和动手操做的能力。可以说,学习编程的过程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连线》杂志指出,如果孩子能在8岁左右开始接触编程,将有助于提升其未来的学习能力。&领导全球开放原始码的非营利组织Mozilla基金会执行董事马克修曼(Mark Surman)表示,“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孩子成为创造者,而非消费者,8到10岁是关键期,因为这时孩子的既定印象尚未成形。”&所以,奥巴马多次号召全体美国人学编程,为了以身作则,还亲自参与了“一小时编程(Hour of Code)”活动,写了一个小程序,成了第一个会编程的美国总统。美国的科技大佬们也纷纷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人人都该编程”、“学编程要趁早”的理论。乔布斯说:“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该学编程,因为它会教你如何思考。”比尔盖茨、扎克伯格、推特的创始人杰克多西等人也在下面的视频里现身说法,讲述他们“被编程改变的命运”。事实上,这几年,眼光敏锐的美国中产家庭已经领先政府和学校,在民间掀起了一股送孩子学编程的热潮。&以全美最大的儿童编程夏令营iD Tech为例,17年前,它只是一对母女经营的工作室,现在它已经有150余位员工,收了来自99个国家的超过23万名学员。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近五年,参与学生的数量大幅增长。▲&iD Tech网站03编程也可以很有趣从两岁就可以开始学在你印象中,学编程是这样的?其实,现在教小朋友编程的软件都是这种图像式程序工具了。和理工领域女性稀少一样,编程的女性也占少数,为了提高女孩的编程兴趣和能力,专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发现女孩学编程的动机和男孩不同。&比起单纯地学编程“技能”,女孩明显对帮助别人、拯救世界更有感觉。因此,如果您家有女孩,从社会影响力方面加以引导,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下棋、玩桌游、给孩子讲有推理情节及悬念的故事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学编程,孩子长大不一定要做程序员、创业家,但通过编程培养的思维、学习和操作能力,无疑将让孩子更能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而且,说实话,现在哪个孩子不玩手机、iPad,与其天天打游戏,为什么不引导孩子自己写段代码、编个游戏玩呢?来爱梦想教育就能学编程!爱梦想教育往期精彩:今天冷空气又来捣乱!还好接下来有这个好消息……家校同心,静待花开!停一停脚步,别辜负爱梦想这万物茂盛的春天!【科技】这种纸房子为全世界的灾民提供了温暖的家!【科技】17岁少年创造了清洁海洋神器!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也许就是你的孩子!【科技】4D打印来了,比3D多了什么?爱梦想教育的各位家长,恭喜你们!爱梦想教育这波免费福利你领取了没?你家孩子可能上不了马云开的学校!不如选个好的机器人学校~爱梦想教育开学了,又要拼娘了!【招聘】给自己一个机会,一起筑梦!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关于威腾网什么是威腾网?
网站地图快速找到你想要的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