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养老多模式,满足老人在养老院会受苦吗和社会的不同需求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中国何种养老模式可成主流?
来源: 南方网作者: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养老模式应多元发展。想要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单靠一种养老模式是绝对行不通的。除了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之外,也要找到符合中国传统的现代养老模式。
  编者按:
  截至2013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5岁,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亿,占总人口数的14%,预计“十二五”期间将超过18%,2045年将超过30%。与此同时,中国虽然GDP总量居全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却在80名以外,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赤裸裸的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窘境。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养老模式应多元发展。但想要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光靠一种养老模式是绝对行不通的。除了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之外,也要找到符合中国传统的现代养老模式。人们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在今日之中国,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日益成为重大而迫切的社会民生问题。当老龄化态势汹汹而来,我们必须开始思考:谁来为我们养老?我们该怎么养老?究竟何种养老模式可成为社会的主流?
  模式:“以房养老”和居家养老
  A.“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一种“倒按揭”金融养老方式,在美国、英国、新加坡和加拿大运行较为成熟,我国也将于2014年进行试点运行。日,保监会公布《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俗称“以房养老”)试点正式启动。
  从广义角度讲,“以房养老”有多种操作形式,包括租房养老、分租养老、卖房养老、缩房养老,抵押给银行借款养老,遗嘱托管养老等,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倒按揭”只是其中之一,即通过金融或房屋机构买断老年人自有住房产权,通过测算定期给予养老补贴,老年人仍然可以在自己住房里终身居住。在原理上,“以房养老”符合保险业的大数法则,即只要通过精算后,批量地从事该业务,金融机构就有利润空间。
  1.存在问题:
  在当前养老金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房养老”作为社会养老补充的模式能否广为接受并推广仍然面临许多操作问题。此前,上海“以房自助养老”模式因存在信任危机被迫停办,南京推行“养老院养老”模式中途“夭折”,中信银行推出“养老按揭”业务两年来,实际效果一般。根据以往的经验,老人和保险公司往往存在看不见的博弈,实现统计学上的“大数”,在推广之初并非易事,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加抑制了“以房养老”的规模。同时,对于国人来说,赡养父母不仅是法律义务,而且也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即使拥有退休金,不少老人心中仍深植着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所以,对于住了一辈子的房屋,很多人宁可去世之后留给子女继承,也不愿意抵押养老。因此,“以房养老”的模式在目前看来,只适合少数无子女或失独的老人。
  2.专家评论:
  “以房养老”首倡者、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孟晓苏说,中国“以房养老”其实是商业性的养老保险补充产品。产品设计需满足三个条件,即高房价的城市,高潜质的房屋,高素质的老人。而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则是最合适的群体。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胡乃军认为:“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和伦理、现行房产制度和市场经济风险都会形成很大的阻力。”同时,“房屋产权也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到中国整体的产权制度,这个问题解决了,是很有帮助的。”胡乃军更认为“以房养老”难推另一阻力是市场经济风险:“比如房价波动风险、老人长寿风险、利率波动风险。但经济风险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决,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产权制度和伦理道德。政府需要以第三方的角色公正、客观地权衡老人和金融机构的利益,获得双方的认同和支持”。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接受采访时表示,必须改革房屋产权只有70年的制度,最好是永远使用。如果不解决70年房屋产权的问题,“以房养老”于理于法都无法操作。()
  B.“居家养老”
  全国首个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出炉。近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与制度、界定各方主体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制定了内容。
  居家养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这种以社区为载体,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家属及志愿者共同支持下的养老服务,融合了家庭亲情与邻里友情,且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老人足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个性化、针对性的帮助,较好地弥补了集中供养模式下情感慰藉偏少、供给成本高企等方面的缺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家庭规模缩小,社会化养老需求日渐升温。然而,国内与之相对应的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一方面,财政全方位补贴的公办养老机构虽然性价比较高,但“一床难求”、覆盖率低,无法实现全民共享;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民办养老机构却在收费、服务与地段等核心要件方面难以获得多数老人认同,沦为了“鸡肋”。在养老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语境下,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成为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多元化供给的可行选择。
  1.存在问题:
  事实上,居家养老也对相关服务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定制用餐配送上门、专业医生登门诊断、突发事件及时处置等均在其列,而服务收费则要充分体现出公益属性。从国内已有的居家社区养老现状看,财力与人力不足仍然是困扰服务质量与设施完善的重要瓶颈。
  2.实践经验:
  在养老服务市场构建方面,政府部门不应将稀缺的公共资源直接投入到养老机构的构建之中,这种做法容易引发资源配置不公矛盾,而是应高屋建瓴地激发社会内在动力全方位参与养老服务。就此而言,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已勾勒出了改进方向,未来还需对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服务机构、引进社工组织与志愿服务等环节进行深入实践与经验总结,及时汲取民意改进相关工作,通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解决当前养老难题。()
  启示:“老有所养”亟需高素质人才
  日前,教育部、民政部等9部门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其中提到:我国将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引导高校设置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开设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老有所养”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但在中国家庭规模缩小,年轻人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不乐观。
  人才短缺 流失严重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不专业、年龄偏大等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中国港台地区,大多由经高校培养的专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而中国的专业人才太少。当前,中国已有多所职校开设专业培养养老行业人才,但专业人员在工作几年后,能坚持留在这一行业的并不多,当前中国养老产业人才流失率高达40%至50%。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不高,没有可期的晋升空间,这些都成为专业人员转行的关键原因。
  观念难改 竞争激烈
  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养老体系的重要补充正在兴起,但目前正在遭遇发展的瓶颈,养老院出现了“围城”式的纠结。随着近几年大批养老院的兴建,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养老院的竞争出现白热化,一批定位不明确,服务质量低的养老院将难以为继。面对这一未来有着巨大成长空间的市场,值得借助外力去及早关注和投入。
  高学历护工难解人才荒
  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设立养老护理等专业,确实有利于吸纳一批较高素质的人才踏入养老业的门槛。但是面对工资低下,社会评价不高,上升空间有限等现实,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能长期在养老领域干下去吗?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中设立的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已经不少,但工作后高达近50%的流失率,仍然让“人才”不敷使用。
  “积极老龄化”或成趋势
  养老行业缺乏“人才”是当下行业的共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行业的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存在巨大差距。现在,国际上流行“积极老龄化”,所以,养老服务水平必须跟上来。()
  探索:主流模式在何方 探索之路长漫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式养老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整体上协调推进。他表示,中国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三位一体”养老模式正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探索,在理念上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脉相承,在方式上兼顾中国人恋家心理以及社会力量介入需要,值得期待。()
南方网实习编辑:杨喆子
责任编辑: 赵艳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当前位置:
&>&&>&&>&&>&
黄花镇以敬老院为中心探索养老新模式,满足留守、困难老人养老需求
黄花镇敬老院工作人员张继珍拿着暖水壶给看报纸的于爹爹添热水。章帝 摄  正月初十,记者走进长沙县黄花镇敬老院,只见老人们有的正靠着木椅独享午后阳光,有的正专注地读着报。他们中有独身老人、空巢老人,也有镇上的“三无人员”。黄花镇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  满是“家”的感觉,老人暖暖的  76岁的于正刚爹爹是该镇东塘村村民,年轻时支援新疆建设,回来后务农为生。当了一辈子的单身汉,虽然有兄弟姊妹,但于爹爹还是想体验“家”的感觉。于是,他来到了黄花镇敬老院。  “这里有人嘘寒问暖,生怕你冻着、饿着,非常暖心。”于爹爹说,作为敬老院的民主小组负责人,他还经常和大家商量各种“家中大事”。  “去年新进了一批户外健身器材,年前更换了取暖设备。”新年里,于爹爹对越来越好的“家”称赞不已。  “茶凉了,我给您添点热水。”聊天中,敬老院工作人员张继珍一边为于爹爹添着热水,一边提醒他要加外套了。  从一年多以前走进这个大家庭开始,张继珍的吃住几乎就与老人们在一起。在敬老院工作后,每年春节张继珍就没回过家。“过年时,有的老人思亲情绪比较浓,我们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她笑着说,“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探索养老新模式,实现老有所依  记者了解到,黄花镇目前60岁以上人口达14130人,占镇总人口的17%,大多留守农村、空巢率较高。为此,黄花镇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以敬老院为中心,辐射全镇14个村、4个居委会,探索养老新模式。该镇现有幸福院、居家养老中心12个,基本满足空巢、留守老人、困难老人养老需求。  黄花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大部分失能失智“三无”对象,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接部分高龄、独居、空巢老人,提供短期托养、长期上门的服务;自理老人可到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  目前,该镇已成功打造银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院、高岸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院两个示范点;下一步,计划建设“黄龙日间照料中心”,让更多人在原有的环境中养老,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蓝创科技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20人可服务165万老人
原标题:蓝创科技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 20人可服务165万老人
蓝创科技董事长李立波向采访团成员介绍该企业开发的智慧养老项目
蓝创科技董事长李立波向采访团成员介绍该企业开发的智慧养老项目
蓝创科技董事长李立波向采访团成员介绍该企业开发的智慧养老项目   齐鲁网潍坊6月16日讯(记者 张帅 满倩 张伟 张雯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长辈养老问题成为80、90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6日下午,互联网+全国网络媒体采访采风活动来到蓝创科技,在这里,一个名为户户养老的项目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蓝创科技董事长李立波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客服工作人员仅有20人左右,但服务的对象却可以涵盖潍坊市165万左右的老年人,这得益于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个社会,互联网可以说已经无处不在,但是我们的老年人群体距离互联网还很远”,李立波表示,为了让更多老年人同样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蓝创科技目前正在研发推出运用互联网思维,给老人带来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养老产品。   李立波告诉记者,该项目通过给老人配戴手环设备,全天无间断的可以针对老人的血压、心率、提问等健康指标,同时将数据同步传输到管理平台。记者在管理平台上看到,只要通过定位功能点击任何一个老人所在的位置,该老人的身体状况就可以在平台上显示,同时,还可以根据治疗需求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晚上1点到7点是老年人心血管突发疾病的高发时段,通过这一系统,我们监测到老人的身体指标发生异常的时候,就会提前发出警报”,李立波告诉记者,一旦老人的身体数据出现异常,设备就会主动向平台发出求救信号,平台会立即将该信息发送到老人子女的手机上,如果无人应答,客服人员还会直接主动为老人提供服务。   据介绍,目前蓝创科技的智慧养老项目并入围国家发改委“基于北斗的民生关爱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成为山东唯一承建“智慧养老”国家级示范项目的企业。“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去建设一个智慧养老的生态圈”,李立波表示。
“互联网+在山东全国网络媒体采访采风活动”专题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社会万象|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