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能屈能伸是什么生肖四个字求首诗

给孩子们讲点美丽诗词(全本)
来源:_bookdoc_
(共341页)
  【写作指导】
  读完这首词,让人体会到词人沉醉在幸福中。有明媚的风景,有各自忙碌的孩子们,词人隐身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望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闲适满足感。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但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描述,读者也能体会作者的心境。这样更加含蓄、优美。
  【智慧点拨】
  家庭是每一个人的避风港,辛弃疾也不例外。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不管你是住在高级的小区还是茅檐低矮的房子,只要家人在一起,相互照顾,也就能体会到辛弃疾所写的这种天伦之乐。  为明月担忧
  ——李白《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①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②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①瑶台:传说中王母娘娘梳妆的地方。
  ②羿:指后羿,传说他射掉了九个太阳。
  小时候不知道月亮,就称它为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池的镜子,飘荡在白云之间。仙娥与桂树,似乎在月中隐隐浮现。只见玉兔放下药杵,也不知它是为谁制丹。却有那可恨的蟾蜍,把月亮啃得残缺不全。回想当年,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才为人间解除了灾患。如今谁来拯救月亮,让它恢复光亮呢?我已经不忍心再看,更不忍心留下它独自离开,但我又能为做什么?只有让忧愁损伤心肝了。
  【天真之美】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小时候对月亮的理解。一方面,他觉得月亮上有桂树与玉兔,有蟾蜍和后羿这些传说,对月亮无限的向往;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月亮会被伤害,忧心之余,却不能做什么来挽救,不禁感到肝胆俱损,伤心不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简单直白,道出了一颗天真的童心。
  【写作指导】
  你小时候对月亮的理解是什么?你听说过玉兔捣药的故事么?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了,想一想谁的诗句最让你觉得月亮是美妙的呢?
  【智慧点拨】
  有一个成语叫做“返老还童”,就是说人老之后,就会像童年时那样简单、心地纯洁。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也都希望回到童年再去感受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而很多大作家到了晚年,写出来的作品都像李白的《古朗月行》一样,淳朴真诚。难道人真的是从童年回到童年吗?其实最值得珍惜的,是一种纯正、简单的生活态度,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可以拥有。
  从内心散发人格魅力
  ——虞世南《蝉》
  蝉
  虞世南
  垂绥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②秋风。
  ①绥(suí):古人结在下巴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相似。
  ②借:依靠,依赖。
  须形如帽子系带的蝉一年四季以清澈的露珠为生,鸣叫之声从茂密的梧桐树上传出。因为它停的位置高,所以声音传得远,并非凭借秋风。
  【独立之美】
  虞世南的这首《蝉》是唐代最早出现的咏蝉诗,其中塑造了一个独立、清廉的蝉。“饮清露”说明它廉洁、朴素,仅仅靠清露生活;“疏桐”是蝉的生活环境,也是清幽深邃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这一句概括了蝉的个性:不凭借秋风这种外物来增加声势,而是靠自己站得高、有能力。这一句被后世用来形容那些立身高洁、赢得成就的人。
  【写作指导】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是在赞美那些善于凭借外物、把握机遇的人,但是虞世南一反常论,赞美蝉不凭借秋风,依靠自己的实力来“声名远播”。这种写作方法的要领在于,从人们熟悉的典故和常识入手,反其道而行。
  【智慧点拨】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虞世南在这里同样强调的是人格的美和力量。虞世南本人就是一个拥有“蝉品”的人,唐太宗曾屡次称赏他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虞世南也是一个“居高声自远”的君子,他的人格魅力让后人敬佩、效仿。学一首古诗可以增加学识,学古诗背后的精神,可以完善人格。
  贫如蝉,清如蝉
  ——李商隐《蝉》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薄宦,小官;梗犹泛:指自己像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蝉栖身高树,餐风饮露,自然也就时常挨饿。它在树上的哀鸣不能摆脱清贫,只是徒劳。到五更天亮时,蝉鸣的声音已经稀疏得几乎要断绝了。可一树的叶子依然苍翠,丝毫没有为哀鸣而减色,多么冷酷无情。我官职卑下,像水中的木头一样到处漂流,家乡田园里的杂草连成一片了,还是蝉的鸣叫最能让我警醒,因为我也一样家贫如洗,想要回家。
  【无理之美】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自己和蝉的遭遇相比较,通过蝉来抒发自己的心情。蝉生活清苦,固然可怜,但是他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就有点“不讲理”了。树是否碧绿,本来与蝉的哀鸣是没有关系的,但作者还是责怪树兀自碧绿,不管蝉的死活。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此时对蝉抱有深刻的同情,所以也就责怪起绿树来了。
  【写作指导】
  李商隐写蝉,不是为了单纯地咏蝉,而是要说明自己的志向和遭遇。因此在第三联中,他说从说蝉跳跃到说自己如漂泊的树木,故乡也长满荒草,在结尾处点题,将自己与蝉的相似性直接说出来。同样是写蝉,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个人的色彩更加浓厚,原因就在于他点题直接,咏物与言志结合得更紧凑。末尾点题,说明自己的用意,这样的写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观点。
  【智慧点拨】
  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就要付出一些代价。就像李商隐这样的文人,为了坚持文人的品格,不愿意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因此生活困苦,在官场上频频受挫。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将自己的信仰坚持下去,就像这首《蝉》中流露出的感情一样,虽有淡淡的哀愁,亦有一颗坚强的心。只要内心勇敢无畏,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化解,这是信仰的力量。  真正的坚强能屈能伸
  ——郑燮《竹石》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①坚韧,任尔③东西南北风。
  ①还(huán):还是。
  ②尔:你。
  绿竹像是在咬紧青山不敢松懈,竹根在岩石中努力地立足。霜雨的袭击之下它依然保持坚韧,不管风来自何方都不能将它打败。
  【坚韧之美】
  郑燮的这首诗是题在一幅竹石画上的。画上本来只有竹石,但他想到了竹子坚韧的品格。首先是立根于坚硬的岩石中,生存的基础很差;其次是生活的环境恶劣,有风霜雨雪的袭击。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中,看似柔韧的竹子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这种“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品格,令人敬佩。
  【写作指导】
  咏物诗中,通常都有诗人强烈的情感,经过诗人的加工,那些物品借物抒情具有某种美德。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符合这件事物本身的特点。就像这首诗中的竹子,生长在岩石之中,柔韧顽强。又如周敦颐写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也是符合莲花的特性的。
  【智慧点拨】
  真正的坚强不是奋不顾身地同困难争一个你死我活,而是懂得忍受一时的委屈,在压力之中成长、强大起来。很多人有勇敢的心,但不懂得有时候也需要忍耐,发泄了一时的情绪,也会葬送自己长远的前途。我们要学习竹子身上的坚韧精神,就算被风吹得几乎伏地,风停之后,仍旧坚强地站起来。
  生命因尊严而珍贵
  ——郑思肖《画菊》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①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①抱香:含着香气。
  菊花开花的时候,不与其他花卉争奇斗艳,而是远离繁华,在深秋凋零的季节绽放,这样的性格真是趣味无穷。它宁可在枝头带着香气死去,也不愿意在风华正茂的时候,飘落在北风之中。
  【疏离之美】
  菊花是一种品格高洁的花,也是一种性情清高、形象疏离的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愿死去,也不愿意带着色香屈从于寒风,这一句体现了它的顽强。“抱香死”中的“抱”字,既符合菊花的花瓣弯曲合抱的特点,又写出了它珍惜自己的芳香,如同君子珍惜自己的品格操守一样。这样的人,越是疏离世俗,越是让人佩服。
  【写作指导】
  陆游的《枯菊》中说菊花“空余残蕊抱枝干”,朱淑贞的《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更加接近郑思肖的诗句。但是从描绘菊花的形象和诗人的寓意指向来看,郑思肖的两句更加符合菊花的形态,同时他表达的意思也更加清晰。历代文人留下了很多名句,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完全达到了写作的最好效果,深思熟虑加上细致的观察,我们也可以在前人的句子中再加工出妙语来。
  【智慧点拨】
  郑思肖是一个爱国诗人,南宋时期,金国掠夺了大量的土地,郑思肖因此常常写一些表达不能偏安一隅,要顽强抗争的诗,这就是其中的一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为一个人的气节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的。一个人活着但是没有尊严、没有骨气,这样的生命是不值得尊敬的,菊花不肯屈从于寒风,这就是对自己尊严的维护。
  是真名士自风流
  ——陆游《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①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②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③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①驿:古时专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②著:同“着”,遭受、遇到。
  ③一任:任凭,随他。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上,有一树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会。暮色将临,梅花孤独的身影已经够愁苦了,谁想到又遭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和谁争艳斗宠,任由别人对它妒忌与排斥。即使凋零到地上被碾为泥浆了,它依然和往常一样,清香不改。
  【留香之美】
  梅花在寒冬开放,要忍受风雪和孤独。别人不理解它,嫉妒它,它都可以不去理会。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依然散发着自己的清香词的最后一句,将梅花的品德写得风轻云淡,但是余味深长。
  【写作指导】
  陆游的这首《咏梅》歌咏梅花的品德高洁,用了层层递进的顺序。先是直观上的孤独,然后是写它经受风雨。由此联想到别的花对它的嫉妒,以赞美它的大度和潇洒,最后写它凋零之后,还保有香气。层层递进的顺序,不仅让读者由远及近地观赏到了梅花,也将梅花的种种品格都写全了。写作文的时候,最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是文章建构,而好的文章建构,一定是有严格的逻辑顺序的。
  【智慧点拨】
  陆游最喜欢梅花留下香气在人间的精神,而它“无意苦争春,一任芳群妒”的大气也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嫉妒他人的出色本是很正常的心理,但是能够不为别人的嫉妒所困扰,坚持自己的品格,这就不平常了。不论是别人的夸赞还是贬低,都不能真正影响到一个上进人的心,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快乐在于奉献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①。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①俏:俊俏,美丽。
  微风细雨送来了春天,片片飞雪迎来了春天。虽然已经是天寒地冻,悬崖上的冰凌有百丈长了,依然有一树俏丽的梅花。
  就算魅力动人,它也不喜欢在春天里争奇斗艳,而是把春天要来的消息报告给大地。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时,它掩映在花丛中微笑着。
  【无争之美】
  春天时万紫千红,但在寒冬时节,花儿并不多见。在这时盛开的梅花,尤为让人喜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诗人的这句话是在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勇敢。但是梅花的高贵不止于此,它最难能可贵的是无私奉献、不争名利的品德。“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不在温暖的春风中炫耀自己的颜色,而是第一个把春天的消息传递给大家,看着山花烂漫,它便欣慰地笑了。
  【写作指导】
  毛泽东创作者这首词时,注明他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可见创作的原因之一就是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形成相反的意味。比较这两首咏梅词,你能体会出两者之间的“反意”吗?是怎样的不同呢?
  【智慧点拨】
  陆游的梅花孤傲,毛泽东的梅花则和蔼可亲。对我们来说,保持高尚的情操是一个方面,乐于奉献另一个方面。我们有自己的喜好、品味,但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与人协作、沟通,这时就需要这首词中的奉献精神。不要太在意直接的回报,能让别人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
  心无旁骛地成长
  ——王冕《墨梅》
  墨梅①
  王冕
  我家洗砚池②边树,朵朵花开淡墨③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④满乾坤。
  ①墨梅:颜色艳丽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③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④清气:清香的气味。
  在我家洗砚台的池水边,有一树梅花开得热烈,花瓣如同是用淡淡的墨水点上去的。别人看到这树梅花都说颜色真好看,但是它不在乎,因为它只想将自己的清香溢满天地之间。
  【墨色之美】
  形容梅花的诗句有很多,但用“墨”来形容,可以说是王冕的独创。墨是书写和作画的原料,墨梅不仅有艳丽的颜色,更有一股文人的清雅气质。这样的梅花自然不会在意别人的夸奖了,因为它是超凡脱俗的君子,怎么会被世俗的夸耀影响呢。它想做的,不过是留下香气,而且要“满乾坤”,这又有大丈夫的豪气和奇志,相比之下,那些因为别人的夸耀而沾沾自喜的花朵就是庸脂俗粉了。
  【写作指导】
  王冕本是画家,以水墨作画,自然也就对水墨非常熟悉。他以墨色来形容梅花,这个想法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又恰如其分。从熟悉的生活中找灵感,是创作的最佳方式。写作不是凭空乱想,不能脱离生活。
  【智慧点拨】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墨梅,那就是心无旁骛。她不管别人说什么,只管自己努力开放,要把香气洒满乾坤。这种姿不也值得我们在做人做事时学习吗?心中有一个目标,然后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行,不为别的事情改变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真正的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就。
  带给别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价值
  ——李纲《病牛》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①?
  但得②众生皆得饱,不辞羸③病卧残阳。
  ①伤:感伤、同情。
  ②但得:只要能够实现。
  ③羸(léi):瘦弱。
  耕牛拖着铁犁,把千亩土地变成丰收的良田,让农民储满了粮仓。但是有谁为他的筋疲力尽而伤心同情呢?但愿我的辛劳能够让天下人都吃饱,也就不负我一身是病,累倒在残阳中了。
  【奉献之美】
  李纲的这首诗是在歌咏一头默默奉献的耕牛。在它的耕耘之下,千亩田地都丰收了,千个粮箱都装满了。这里的“千”字,突出了耕牛的贡献之大、劳累之苦。辛辛苦苦地耕作,但是没有谁为它伤心痛惜,尽管如此,耕牛还是想着“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众生的温饱就是它的目标,这一句也点出了诗人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
  【写作指导】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斜阳。”这一句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所咏事物的口,道出诗人自己的追求。在使用这样的言志方式时,一定要主意既要说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又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病牛是耕耘与奉献的象征。墨梅是清高与雅致的象征,如果要用来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想一想要用什么来说呢?
  【智慧点拨】
  很多人以为物质上的回报才是行动的目标,其实不然。也许你忙碌了很久一无所获,但这并不是说你的劳动没有价值。真正的快乐不是满足自己,而是当你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够带给别人幸福时的喜悦之情,奉献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友情是最好的诗情
  ——王维《相思》
  相思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②,此物最相思。
  红豆:又叫做“相思子”,生在岭南地区,结出的籽像豌豆,呈鲜红色。
  采撷(xié):采摘。
  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带在身边,因为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单纯之美】
  这是一首幼儿能诵的诗,诗句简单,没有深奥的道理和生僻的典故;诗情朴素,就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但是读来有滋有味。红豆树下,据有曾有女子为了等待爱人憔悴而死,因此红豆树本生就是很有诗意的植物。“春来发几枝?”这样一个简单的疑问,却流露出了诗人满是忧愁与思念、急于表达的心情。“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一句最为后人称道,再没有比它更简洁的句子了,也再没有比这更能表达浓烈的思念之情的了。
  【写作指导】
  “此物最相思”,到底是说红豆相思,还是说诗人对对方相思呢?这一句其实是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婉曲动人。不直接说出诗人自己的相思,婉转高雅,但是怀思又饱满奔放,这就是双关的效果。怎样用双关?这就需要作者本人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了。多读典故书,就能发现古人在一句双关上的规律来。
  【智慧点拨】
  这首诗相传是王维写给朋友李龟年的。李龟年是唐朝的一个歌手,他和很多文人都是好朋友,后来流落到南方,王维就写了这样一首思念他的诗。李龟年知道后经常在人面前吟唱,听者无不落泪。友情是人生中难得的财富,拥有一个知音,胜过拥有众多点头之交。我们要寻找自己的知己,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信任,你对朋友的态度,决定了朋友对你的态度。
  把才情留给弱者
  ——罗隐《蜂》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①山尖:山顶。
  无论是平地还是在山顶上,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诘问之美】
  诘问常常是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语气,会让读者赶到气势逼人。在罗隐的这首诗中,最后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也是一个诘问,其中有两个“为谁”,似乎是在责问蜜蜂到底有没有想清楚自己这样忙碌意义何在,其实也是在讽刺那些坐等渔利的人,不劳而获是多么的无耻。
  【写作指导】
  本诗篇幅短小,但是一个“为谁辛苦为谁甜”,却似乎增加了文章的篇幅,让人读后深思。连着用两个“为谁”,增加了作者疑问的语气,更有让人静下来反思的一股压力,这是排比句的效果。读古人的文章,我们常会发现那些气壮山河的排比和对偶。为了表达一种情感,采用排比的句式,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智慧点拨】
  蜜蜂辛辛苦苦地酿蜜,蜂蜜却被别人拿走了,这种现象在古代,就像是地主与劳工一样。劳工们辛苦地劳作,最后自己剩下的是仅供糊口的一点。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为此鸣不平,罗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笔替劳工呼喊。不论生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正义之士对弱者的同情是一样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李贺《马诗》
  马诗①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①《马诗》本有二十三首,这是其中一首。
  ②金络脑:用金子做成的马笼头,说明马的主人身份高贵。
  北方大漠上的沙像冬天的雪一样白,燕山顶上的月亮像一个银钩露出寒光。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地奔驰呢?
  【踏秋之美】
  李贺共写了二十三首马诗,都是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理想抱负或者对有志之士的同情理解。这一首诗中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是描写边塞风景中的经典。平沙在月光的照耀下,就像大雪一样洁白,月亮不仅状如银钩,它们的寒光和肃杀之气也相似。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匹骏马佩戴金络脑,纵情奔驰;秋风乍起,马蹄溅起点点尘土,这是何等豪气!
  【写作指导】
  “诗鬼”李贺善于写哪一些豪气冲天的诗句,就算在这首感慨自己时运不济的诗中,依然有他的“鬼才”痕迹。大漠之美,在于壮阔、清冷,所以不管怎样来写大漠景色,都不能丢了壮阔与清冷的气韵,否则就不是大漠而成了江南了。李贺选择的是用沙和月来代表大漠的景色,沙如雪,是一种无边无际、清冷孤寂的气质;月似钩,则是一种寒光逼人的形象。我们打比方的时候,也要兼顾两者的神韵,神形兼备,才是好的比喻。
  【智慧点拨】
  古代文人的命运常与君王的器重与否有关。李贺没有得到君王的特别器重,因此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真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中能够出现贵人相助,的确有一些人是在特别的机遇下成功了,但是感叹伯乐不常有时,也要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称得上千里马。  在默默努力中前进
  ——骆宾王《咏鹅》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①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②清波。
  ①项:脖子。
  ②拨:推动。这里指鹅在水中划行。
  鹅弯曲着脖子,似乎在向天歌唱,通体洁白的羽毛,轻盈地浮在绿波上,红红的脚掌在水中来回划动,来去安详。
  【灵动之美】
  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创作的,是他对水中白鹅的“观察笔记”。这首诗并不深邃,但是传神动人,让人读完感受到灵动之美。与以往的诗不同的是,他开头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出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自然而又可爱。“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都是他对鹅和鹅周围的事物的观察,这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细致入微的。
  【写作指导】
  我们在动笔写文章之前,要先问一问自己“我认真观察了吗?”骆宾王七岁便写出这样的好诗,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天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观察仔细。同样是去观察鹅,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水中的红掌。写文章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细致观察,你也能写出这样的诗来,不妨试一试吧。
  【智慧点拨】
  只看水面的部分,很多人以为白鹅只是安闲地呆在水中,但是从水底来看,你会发现它在不停地拨动两掌,以推动自己前进。生活中也有白鹅这样的人:看起来安详自得,毫不费力就能做好一件事情,但是当你走进他的生活中,你会发现,任何进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有收获,必然会有付出在里面。
  会感恩的心最美
  ——贺知章《咏柳》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①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妆:装饰,打扮。
  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是形容像丝带一样。
  如小家碧玉一样打扮的柳树高挑美丽,初春长出的柔软枝条垂下来如同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要说就是恰似剪刀的二月春风吧。
  【温柔之美】
  唐朝人评价这首诗用了“语意温柔”这四个字。的确,贺知章的这首诗是咏物诗中难得的温柔之作。他先是将柳树比喻成小家碧玉,接着把柳枝比喻成丝绸的绳带,这两个比喻中就有对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春风,稍微带点寒意,但是就像巧手的裁缝一样,细细地裁剪出柳叶来,这是多么令人惊喜啊。
  【写作指导】
  《南史》中记载,刘悛之做益州刺史时,献给皇帝数株蜀柳,在文中说“条甚长,状若丝缕。”后来齐武帝就把这些杨柳种植在殿前,玩赏不已,称它风流可爱。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就是暗用的杨柳典故。但是不知道这个典故的人,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是用典故要注意的。一般不要用太生僻的典故,否则就佶屈聱牙了。
  【智慧点拨】
  万物的生长,需要靠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阳光的照耀……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经历教育、帮助、挫折等。当我们赞美杨柳的同时,也要记住春风的功劳;同样,在我们总结自己的成长脚步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我们的人、养育我们的人。
  是金子总会发光
  ——刘禹锡《浪淘沙》
  浪淘沙(其九)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①似沙沉。
  千淘万漉②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漉:过滤。
  不要说流言飞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下沉的泥沙。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磨炼之美】
  这首诗歌咏的是淘金,但用意在表达诗人不屈于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意念。深浪与沙尘,都是埋没金子的力量,谗言和迁客,也是人才的困境。但是既然淘金者能够在千淘万漉中得到真金,人才也可以在种种磨难之后闪闪发亮。“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这句话成为很多面临困境的人的座右铭。
  【写作指导】
  咏物不一定是要歌咏某一件东西。在此,刘禹锡就是歌咏的淘金这件事。把金子从泥沙之中淘出,就像人经过各种磨炼之后升华一样,这种比喻非常贴切。我们在托物言志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某一个事情、一段过程。
  【智慧点拨】
  是金子总会闪光,不管是浪涛的冲击还是泥沙的掩埋,都不会改变它的本质。同样,一个真正的人才也总会在经历种种考验之后,闪现出他出类拔萃的优点。一时的困难并不能阻碍一个人进步,只会让他变得更成熟、更有能力、列经得住考验。  勇者不惧
  ——于谦《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①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②。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②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的焚烧看成平常之事。粉身碎骨也不害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
  【无畏之美】
  这是赞美石灰的小诗,歌颂的是它对清白的追求。清白是石灰的物理特性,但是这种特性也是来之不易的。“千捶万击”、“烈火焚烧”,这些都还只是小事情;它甚至连粉身碎骨都不怕,“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无畏,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和决心。
  【写作指导】
  这首诗的四句,句句都可以看做是诗人对自己的说明:出生就要经历重重考验、有时要受到残酷的攻击,但是并不怕牺牲自己,只为了留下清白的名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咏物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在句尾处点题,也可以和于谦这样,在每一句当中都暗含自己的思想见地。
  【智慧点拨】
  于谦是明朝的大臣,他因“谋逆罪”被英宗误杀,留下的这首《石灰吟》就是他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英雄已逝,但人们对他的忠诚和刚烈依然敬佩不已,一个人只有在苦难当中坚持正义和真诚的做人底线,才值得后人追思和想念。
  文字也能够雕刻
  ——林逋《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②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③,不须檀板④共金樽⑤。
  ①暄妍:明媚美丽。
  ②霜禽:寒雀。
  ③狎(xiá) :亲近。
  ④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
  ⑤金樽:豪华的酒杯。
  百花多凋零的冬季,独有梅花迎寒盛开,成为小园之中最耀眼的风景。稀疏枝条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月色里。寒雀飞落时,忍不住要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若是知道了梅花的妍美,还不消魂失魄。好在我能为梅花写一首小诗,而不是敲着檀板唱歌,执著金杯饮酒来玩赏这绝色。
  【丰满之美】
  提到梅花,很多人都只说她孤高不许、清瘦疏离,但是林逋的这首诗中,却是一个丰满俏丽的梅花形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人们似乎可以从清而浅的水中看出梅花的绰约风姿,也似乎能在月色下闭上眼睛,闻到一阵梅花的香气。“横斜”是一种慵懒而又诗意的姿态,“浮动”则是一种若隐若现、顽皮可爱的状态。这两句诗,写出了梅花亲和可人的一面,成为传世佳句。
  【写作指导】
  林逋创作诗句的时候,也和贾岛一样,要反复推敲、思量,最后才拿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要知道,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名句并不是作者妙手偶得的,而是经过反复地推敲之后才有的。而推敲的根本,就要了解所写之事。“梅妻鹤子”就是林逋的典故,可见他对梅花的深情,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句来。多花一点时间在观察上,就能少花一点时间在推敲上。
  【智慧点拨】
  从意境上来说,《山园小梅》要胜过《石灰吟》,但是从志趣上来说,《石灰吟》则要胜过《山园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中主要是个人的一点风情和文字上的把玩,缺乏大气;而《石灰吟》则是一种直白、坚忍的精神追求。品诗要看到诗意,更要看到诗人的品格。学诗要学遣词造句,也要学光明磊落的气概。
  落者有情,观者有意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次韵①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②,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①次韵:就是按照别人写的词的韵脚和用韵的顺序来写一首和词,章质夫是苏东坡的一个朋友,他写了一首《手龙吟》,很受词人的欣赏,苏东坡也很喜欢,于是也写了一首唱和。
  ②娇眼:比喻柳叶初生时的样子。
  杨花像花又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舞坠落。离开了树枝飘在路旁,看起来无情,细想却似乎有情思。它被愁绪百折柔肠,围绕在柳叶周围,看起来像是半睁半闭的眼睛。这杨花像那在梦中寻夫的妻子,被黄莺的啼声吵醒时的埋怨。
  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怪西园的落花太多了。早晨下了一阵风雨,杨花去哪里了?一池的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剩下的三分春色,两分变为了尘土,一分随流水而去。细看去,那哪里是杨花,全是分离人的泪啊。
  【残败之美】
  大好的春色,在杨花的飘零下,只剩下了“三分”。但这三分也不能留下,而是要归入尘土,或是随着流水而去。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把光景分为若几分不是苏东坡的首创。“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在苏东坡之前,但是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格外胜出别的句子。尘土收纳落花,流水带走残叶,春天一去不回了,这令人惋惜的残春光景,却格外叫人怜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首咏杨花的词。杨花“似花非花”,却有情。如何体现杨花的情呢?苏轼将它比喻成一个在梦中行走了千里的妻子,苦苦追寻丈夫的踪影,这样一来,读者就能感受到杨花的情了。而且,它还半睡半醒,被莺啼醒了好梦,不仅有情,更有性格和神态。庄子说比喻是天才的拿手好戏,一个上等的比喻不仅要有相似的外形,更要有相似的神韵。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也是这个类型的。
  【智慧点拨】
  本来,章质夫的《水龙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了,可苏轼还是忍不住又“跟风”和了一首,算作是对朋友的回应。没想到,本来是辅词的被流传了下来,本来是正词的却无人问津了。历史上类似这种“喧宾夺主”的事情还有很多,就像郦道元的《水经注》,比原书《水经》要杰出得多。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只要用心去做,也是能够后来者居上的。  好一个俊俏的秦罗敷
  ——《汉乐府集》之《陌上桑》
  陌上桑(节选)
  汉乐府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①髻,耳中明月珠。缃绮②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③。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④。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①倭堕(wō duò)髻:有一种发型的名称,其髻像云堆叠,歪在头部的一侧。
  ②缃绮(xiāng qǐ):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③捋(lǚ)髭(zī)须:抚摩胡子。
  ④著(zhuó)帩(qiào)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
  罗敷擅长养蚕,她来到了城南采桑叶。只见她用黑色的丝线做篮子的络绳,用桂枝做篮子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的发式,耳上挂着明月珠的耳环。裙子是杏黄的绸缎,短袄是紫色的绫罗。路上的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着胡须看得频频点头;少年看到了罗敷,急忙脱下帽子整理发巾;耕田的忘了犁耙,锄地的忘了锄头;他们归来相互抱怨耽误了劳作,只是因为看罗敷的美貌忘了形。
  【佳人之美】
  这首诗中写罗敷之美,耐人寻味。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鲜艳夺目的装束打扮,“青丝为笼系,……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面貌,但人物之美已经隐约可见了。
  更妙的是,诗人通过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生动的烘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些人本来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但是罗敷一出现,马上被她的美貌吸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貌之人更为敏感、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在看罗敷时有意无意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可见罗敷该是怎样一个美人!
  【写作指导】
  借助于路人的目光,读者似乎也目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描写显得更加传神,这是《陌上桑》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经验。这种经验也可以用在其他事物的描写上。
  【智慧点拨】
  罗敷懂得虚张声势的智慧。她年轻貌美,一出门就引来了路人的围观,其中就有仗势欺人的使君,要求与她同行。但罗敷巧妙地拒绝了使君的邀请,她知道使君依仗着自己的权位,便夸口说自己有一个如意的夫婿,官位比使君高,才貌也相当出众。使君听罢,只好放了罗敷。危机的关头能够急中生智,用虚张声势来脱离困境,也是罗敷让后人敬佩的地方。
  身手矫捷的好男儿
  ——曹植《白马篇》
  白马篇(节选)
  曹植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①。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②。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③。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④。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⑤。
  ①垂:边疆。
  ②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
  ③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
  ④接:迎接飞驰而来的东西。猱(náo):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⑤剽:行动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猛兽。
  自从少年时离开家乡,他的名声就在边陲传扬。这个健将的手中随时都准备好弓,他的箭筒中也总是插满木箭,左右开弓都能射中目标。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禽兽,俯身就能打碎箭靶。他比树上的猿还要敏捷,比林中的豹螭更勇悍轻捷。
  【矫健之美】
  曹植的《白马篇》歌颂的是边疆地区一位身手矫捷又富有爱国之情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曹植本人的报国之志。本篇节选的这一段,正是描写这位青年的武艺之高超的。一方面,他很早就开始征战沙场,是一个有经验的少年了;另一方面,他的弓箭技艺高超非凡,百发百中。作者比喻他的徒手骑马是,猴猿何等狡黠,豹螭何等勇猛,但是这个少年比它们还要敏捷剽悍,真是一位难得的高手。
  【写作指导】
  这里的描写亮点就在对仗上,“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这三句一一对仗、格式工整而又有气势,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手矫捷的男儿在草场上练习武艺的场面。一篇美文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也是对仗的典范。你也可以试着写一些这样的格式工整的句子。
  【智慧点拨】
  曹植是一个文采与智慧兼备的少年,他一心想要在沙场上为国效力,从《白马篇》中流露出来的气概都是那样的视死如归,不可动摇。“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正是因为国家有这样的好男儿,百姓才能在后方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争之苦。
  人生无常,珍惜当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①随②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①滟滟(yàn),月映水波不停闪耀的样子。
  ②随:伴随,跟随。
  春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涌动的潮水升起。月光随着波浪闪耀到千里万里之外,什么地方的春江不是这样笼罩在月亮的朗照之光下啊!
  【空明之美】
  张若虚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首,但仅这一首就有“孤篇压全唐”之称。《春江花月夜》抒写的是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潮水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下!人生的大境界就此展开去。
  【写作指导】
  《春江花月夜》中的点睛之处就在“月”上。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细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如此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整首诗的氛围幽美恬静。细节之中“有”文章,做好的细节处理,文章才经得起推敲。找出这篇美文的全篇反复吟诵,你也能体会到这篇空前绝后的佳作的妙境。
  【智慧点拨】
  在这首诗中,还有很多佳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苦短,但真正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可贵时,人们往往已经是垂垂老矣,留下很多“如果”,无奈地离开人世。我们现在还是少年,还有很长的路等着我们去走,不管你选择了哪一条,都不要让自己在晚年带着悔恨和不甘度过。  随意之中有风流
  ——王维《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长啸。这一刻没有别人知道,只有深情的明月投来光华。
  【随性之美】
  从这首诗问世以后,读者无不说此诗高妙,但是字斟句酌地读,又似乎发现不了其中有什么特别闪亮之处,所以这首诗的美,就在于随性、自然。前两句写人与事,一个独坐在竹林中的人,一边弹琴一边长啸。这不禁让人想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正是善于长啸闻名于世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写景,此中只有“我”与明月,别无他人。此情此景,虽然是自然而又随行的,但也是清雅而又独孤的。
  【写作指导】
  这首诗的场面是:一个谦谦君子站在竹林中,弹着古琴,吟啸着古曲,只有一轮明月相陪伴。可以说通体都是古色古香、意蕴深长的。从外在环境上,这是一个风雅的画面;从内在情绪上,这是一个孤独的场景。外在的风雅与内在的孤独结合,才能够成一个随性中有妙境的整体。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着力于外在的景与内在的情的配合。
  【智慧点拨】
  王维是一位禅理派的诗人,他的诗中总是有一段禅韵,这种禅韵也成为王维的招牌风格。在平常的生活中,写诗只是他的消遣,大部分时间中,他还是要悟禅、参与公务。写文章先要学做人、生活,一个踏踏实实生活、认认真真做人的人,自然会有写不完的好文章。
  行走到哪里,诗意就在哪里
  ——王维《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①,属国过居延②。
  征蓬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④逢候骑,都护⑤在燕然⑥。
  ①单车:轻装上阵的车。问边:慰问边防。
  ②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③征蓬:飘飞的蓬草。
  ④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⑤都护:唐代边疆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⑥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孤单单的马车要去哪里呢?是要出使西北边塞。急匆匆像风中的蓬草一样出了边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疆。无垠的沙漠中只有一缕烽烟冉冉升起,蜿蜒的黄河上浮着浑圆的落日。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的部队,原来战士们正在燕然前线把守。
  【孤壮之美】
  之所以将这首诗归入“场景描写”,便在于它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塞外大漠孤壮景色中最有意境的一幅画: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的残红壮烈。“孤烟之直”,“落日之圆”,构成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
  【写作指导】
  从常识上来判断,大漠上长年多风沙,一缕孤烟很难“扶摇直上”。“长河落日圆”也不准确,黄昏时的太阳很少有圆如银盘的。所以,这最出彩的两句话是诗人的想象,但无碍诗意的表达。生活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如何使你的写法别具一格,就需要我们在想象上花一些工夫了。
  【智慧点拨】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写的。唐代在朝廷为官的文人有很多,他们都在从政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名篇。可见文人并不是呆在书斋中不问世事的老朽,积极入世的生活,并不妨碍内心的诗意,只会让创造的灵感来源更加丰富。
  人生快意如轻舟
  ——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①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②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③,轻舟已过万重山。
  ①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
  ②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③住:停息。
  早晨辞别了云蒸霞蔚的白帝城,一天的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的两岸山间的猿猴啼叫声连续不停。不知不觉中,轻快的船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
  【飘逸之美】
  《唐宋诗醇》中评价这首诗“顺风扬帆,瞬息千里……笔墨间亦有神助。”这首七绝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随心所欲,自然天成。一是时间上的快,一日往返,让人有时光流逝的感觉;一是沿途景色的秀丽,两岸猿声以万重青山,让人对三峡的奇景心驰神往。光从字面上来看,就能体会到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不难想象,此时诗人的心中也是同样的飘逸畅快的。
  【写作指导】
  李白的诗向来不拘泥于传统,也不愿意因袭前人的模式,而是随意发挥。当我们缺少灵感的时候,看一看前人的类似作品,会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整体的框架;当我们有灵感的时候,尽情书写自己的想法,不要受到前人作品的约束。
  【智慧点拨】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被流放到西南的夜郎。途经白帝城时,突然传来赦命,于是回舟抵江陵,写下了这首诗。李白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去观赏江山壮丽的,他还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的名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得意。传统的思想总是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情感,多体谅别人的感受,但像李白一样,做一个洒脱性情的人,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不是景动,而是心动
  ——李白《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①中断楚江②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④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⑤。
  ①天门:在今安徽当涂的长江两岸,因为形似天门而得名。
  ②楚江:从湖北宜昌至安徽芜湖这一段的长江。古时属于楚国,所以叫做楚江。
  ③回:转变方向。
  ④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⑤日边来: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天门山像是为了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砰的断为两半的。滚滚东流的一江绿水,到这里旋转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峙,高耸入云;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挂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飘来。
  【大气之美】
  这首《望天门山》中,处处是李白式的大气与豪放:天门山是为了给楚江让道而断开的,一山劈为两半,这是何等的壮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所向披靡,但是到了这里却折转而北流,这又是何等的神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将原本静止的青山写成渐渐露面的动态之物,在这大场景的布景中,一片挂着白帆的小船从天际之间缓缓升起。
  【写作指导】
  绝句贵在精辟简约。“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在另一篇名为《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有更详尽的描述:“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同样是描绘江河受到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是七古要比绝句更加淋漓尽致。不同体裁的文章,就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
  【智慧点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李白笔下的天门山能够克服万里江水的冲刷,让无往不胜的滔滔长江折道而行,也是凭借的它“无欲则刚”的本性。天门山让我们看到所谓的勇敢者,可以接受一切考验而不改变自己的立场。
  一半天成,一半人为
  ——杜甫《绝句》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①,门泊东吴万里船②。
  ①窗含:从室内远眺,仿佛窗外的景物都包含在窗中。西岭:指岷山。千秋雪:岷山山顶终年积雪。
  ②门泊:门外岸边停泊着江船。东吴:指江苏、浙江一带。
  两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清朗的天空中一行白鹭飞过。从窗口望去,是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边,停泊着从东吴不远万里而来的船只。
  【借景之美】
  大自然有创造美景的鬼斧神工:两只黄鹂、一行白鹭,这既有万里江山的壮美,又有自然景色的秀丽;杜甫也是一个善于借景抒情的高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以窗户和门框为画框,将自然中的美景收纳成一幅画像,岷山的积雪晶莹洁白,而近在眼前的船只则是风尘仆仆,一副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的美景就这样的诞生了。
  【写作指导】
  杜甫的这首诗每一句都用了一个量词:两个、一行、千秋、万里。这实在数量上的逐渐上升,也是在情感上的次第增加。确切的数据可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而像杜甫这种明显是概括、想象的数据,则可以延伸读者的发挥空间。我们也可以在文章中采用一些虚数,“万紫千红”、“千里冰封”等,来增加气势。
  【智慧点拨】
  杜甫平生有着经世济国的志向,但他的仕途总是一路坎坷,远离长安宫廷。乾元三年,杜甫到成都后建成草堂,刚刚安定下来。谁知杜甫的朋友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这首诗就创作于此时。远道而来的船只,带来的就是他被提用的消息。从这首诗中,我们能体会到接到消息时的杜甫,内心是欢愉的,任何时候出仕对他来说,都不会太晚,这是多么积极的人生啊!
  自食其力者自由自在
  ——柳宗元《渔翁》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①宿,晓汲清湘②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④云相逐。
  ①西岩:大概是今天湖南永州的西山。
  ②湘:湘江之水,在湖南。
  ③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④无心: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渔翁夜宿在西山下,清晨他以湘水为粥,楚地的翠竹为柴,做起了早饭。等到烟雾消散,人已经不知去向,只听见“欸乃”一声,山水重现了绿色。回首长望,江水似乎是从天际倒挂而下的;山顶的白云,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
  【渔樵之美】
  与《江雪》的旷世静默不同,柳宗元在这一首诗中一句一个场景,婉转活泼。但都是在表达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食其力的理想生活境界。这个渔翁就是柳宗元自己的精神画像,他在天地间游荡、以最接近自然本色的食材维生,来无影去无踪,“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留下画面之外的人羡慕这神仙般自由自在的生活。
  【写作指导】
  “欸乃一声”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渔翁的长啸,一说是船桨拍水的声音。“欸乃”是一个拟声词,这样的写法在诗中不多见,更显得俏皮可爱。文字也可以成为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将汉字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智慧点拨】
  在柳宗元看来,最美好的生活其实就是《渔翁》中所说的最简单纯朴的生活。幸福与否,关键在于内心是否满足和自由,并不是要过上最奢华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人。我们今天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被竞争和生存套得越来越紧。读到《渔翁》这首诗,我们也让自己身在城市,心在自然,做一次心灵的远足。  醉在黎明破晓时
  ——张继《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①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枫桥:在苏州市阊(chāng)门外。
  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命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枫桥附近,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明月已落,乌鸦还在啼叫,到处都是秋霜。江边的枫树叶如同点点渔火,与我这个失眠的人相对而眠。姑苏城外,有一座寒山古寺,那里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中。
  【破晓之美】
  黎明破晓的时候,正是酣眠做梦的时候,但是诗人张继却愁绪满怀,无法入睡。这时他听见不祥之鸟在啼叫,月亮也已经落下了,秋霜刚降下,寒意逼人。此时他孤身一人,只偶遇江畔的枫树相对。正在这样寂寥的景色中,古寺的钟声打破了宁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沉寂的破晓,就这样被敲碎了。
  【写作指导】
  这首诗的前两句含义丰富,有月、乌鸦、霜、枫、火这几种景象,但诗的后两句却极其简单,就是一声钟响。一繁一简,对比之中勾勒出客船独宿的孤独与安静。在繁复的渲染之下,往往有一个简单的意向来冲淡境界,我们写文章不能太在意文采,在笔墨最浓处,来一点简单的句子,像“夜半钟声到客船”一样,在突破中创造出新的意境。
  【智慧点拨】
  张继也是一个历史上着墨不多的诗人,他说自己“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可见他是一个不迎合权贵、攀龙附凤的文人。这首诗中有道学家的潇洒,也有佛学家的豁达,皆因为他本人对生活的领悟与经营。文章是一个作者的“产品”,人品优秀的作者,才能产生优质的文章。对于青少年来说,既要学文章技巧,也要学做人的原则。
  水涨船高
  ——韦应物《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①带雨晚来急,野渡②无人舟自横③。
  ①春潮:春雨。
  ②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③横:指随意漂浮。
  小溪边上的青草让人心生怜爱,树林中的黄鹂也在自由地歌唱。一场大雨过后,江水像浪潮一样急急地奔腾,涨满水的码头上,空空的小船也安详地横卧着。
  【恬淡之美】
  诗人春游滁州西涧,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写景佳作。河边的小草形单影只、朴实无华,但是诗人独怜这样的寻常事物。河水湍急,这是因为一场大雨带来了涨潮;一条小船无人乘坐,随着波浪横于江面上。最后尾的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将山野的恬静闲适勾画得惟妙惟肖。
  【写作指导】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写作并不是要寻找稀奇少见的材料,也不见得要有惊世骇俗的观点,只要其中有作者自己的构思,并且将这种构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清晰准确,就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加工材料的能力。
  【智慧点拨】
  有人说韦应物的前两句写的是一个对比,小草的朴实无华与黄莺的喧闹轻佻相对比,所以诗人“独怜幽草”。这也是有道理的,生活中往往是那些低姿态、谦虚好学的人手刃欢迎,而那些言之灼灼却没有行动,为人太过清高的人,却不受别人的尊敬、喜爱。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刘禹锡《望洞庭》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①,潭面无风镜未磨②。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③。
  ①和: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②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指的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
  ③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秋月铺洒在洞庭湖上,形成天水一色的景致,平静的水面就像是一面铜镜。远远望着洞庭湖山水,就像是白银盘子中托着青青的田螺。
  【天水之美】
  蓝天与绿水总是相映成趣的,而月色与湖面也时常结伴出现在古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月光照耀下的湖水,因为这时的水就像是蒙上了白纱的玉石,温润盈泽。洞庭湖在月光的照耀下,如同一个白银盘子,所以才有了对洞庭山水最俏皮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写作指导】
  看电影时,如果我们听到啪的一声,看到满地的玻璃渣子,自然就会想到玻璃摔碎了。同样,我们读古诗的时候,也会自动将原本没有的中间情节补充进去。白居易说“白银盘里一青螺”,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月光普照下的湖水与青色的山峰,所以写作时适当地用颜色,会让本来平淡的句子更加生动。画家用颜色涂画,作家用文字涂画。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颜色的描述,也会增加文章的色彩。
  【智慧点拨】
  观景可以从近处看,也可以从远处看。遥望洞庭,山水不过是一个银盘中的青螺,遥望我们经历的重重困难和惊喜,也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波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沉溺在一时的悲喜中,便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把握。  怎能不说江南好
  ——刘禹锡《忆江南》
  忆江南(其一)
  刘禹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①谙(ān):熟悉。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中的浪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染成了蓝色。如此美景,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起江南呢?
  【叙旧之美】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住了两年,又在苏州住了一年有余。应该说他对江南比较了解,因此提到江南的时候,就像是在提自己的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一开始就说:“江南很好哇,我很熟悉那里”,然后得意地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且不说这一句对江南风景的提炼有多么到位,使江南的水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光是这种神气活现的叙旧口吻,就足以让人会心一笑,点头称是了。
  【写作指导】
  文章要一气呵成,就像这里的《忆江南》,从开头到结尾,叙事流畅,没有断裂的痕迹。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那便要在下笔之前,有一个总体的构思。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也最好不要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时段来写。
  【智慧点拨】
  好风景并不是在诗人的笔下,而是在自己的心中。白居易在杭州客居多年,如果他是在芜湖、武汉等地客居,也会以同样饱满的感情来回忆故地的。不要觉得自己经历的总是比不上别人经历的,投入一段自己的情感在其中,哪里的景色都是美丽?
  士为知己者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①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③开。
  角声④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①雁门太守行:古乐府的一种曲调。
  ②摧:毁坏,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③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④角:军号。
  ⑤玉龙:一种宝剑。
  敌军似乌云压境,气势几乎摧垮危城;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遍地响起了军号,号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凝固的胭脂,在夜色中呈现出浓艳的酱紫色。寒风把军旗卷成一团,行军的部队悄悄临近了易水;鼓皮已经被浓霜湿透,鼓声低沉嗡闷。将士们手操宝剑,决心马革裹尸,只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
  【悲壮之美】
  李贺善于把握大军压境的紧张感觉,他说“黑云压城城欲摧”,兵临城下,危在旦夕。这时只看见寒光闪闪的铠甲,里面的血肉之躯可能会一去不返了。角声阵阵,大地寒冷,凄风猎猎,鼓声悲怆。在这样的气氛中,将士之间手持大刀,马上就要开城迎敌了。明明知道可能会“白骨露于野”,但只要能报答君主的恩情,这又算得了什么!英雄男儿,正是李贺在审美上的追求。
  【写作指导】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是诗人对环境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来的。当两军对垒的时候,一方的气势不仅可以压倒危城,甚至可以让对方不战而降。李贺深入战场,所以有这样的体会,写作的时候,最好是能够身临其境,才能找到最真实的材料。
  【智慧点拨】
  “士为知己者死”,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精神。其实这也是在告诉人们,应该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可能被别人铭记、感谢,只有在朋友最需要帮助时出现的人,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朋友的帮助。生活因为感恩而变得温暖、美好。
  故乡是一张印在心头的画
  ——温庭筠《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④,凫雁满回塘。
  ①征铎(duó):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②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③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④杜陵:地名,温庭筠曾自称为杜陵游客,“杜陵梦”是思乡之梦。
  车马的鸣响催促着旅人起程,一旦上路就要伤悲地离开故乡了。冰冷的月光之下,传来阵阵鸡鸣,桥上的新霜被行人的足迹踏乱。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点缀了驿墙。回想昨夜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在池塘中安眠。
  【不舍之美】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这首诗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一句。似乎这画面中透露出何谓“乡愁”。月亮还没有完全落下,但是茅社中的鸡已经在打鸣了;桥上的秋霜还是一片平整,我背井离乡的步伐就要将它踏碎了。这其中有多么浓烈的依依不舍之情没有说出啊!
  【写作指导】
  每个人都有思乡的情节,温庭筠表达自己眷念故乡的方式,就是字字含情地描写出行时的场景。我们也常用“还记得那时”作为回忆的开头,在描写一段回忆的时候,越是描写得细致入微越能说明那一刻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智慧点拨】
  郑愁予的《乡愁》说“故乡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故乡可以是任何一样让人想起来就心头温暖、鼻子酸的东西。我们眷念乡土,因为那里有儿时最快乐的回忆。很多人长大之后,不能忘却故乡的美好,所以在我们远离故乡、远离父母之前,先珍惜这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  天神也有多情的心
  ——屈原《湘夫人》
  湘夫人(节选)
  屈原
  帝子①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②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③兮苹中,罾④何为兮木上?
  ①帝子:天帝的儿女,指湘夫人。
  ②薠(fán):草名,多生在秋季沼泽地。
  ③萃:聚集。
  ④罾(zēng):渔网。
  高贵的公主将要光临北岸,我满怀愁绪望眼欲穿。秋风吹来啊阵阵,洞庭波光粼粼啊落叶飞舞。我踩着白薠啊频频向远处眺望,相约在黄昏啊张罗着见面。鸟儿啊为何要聚在萍中?渔网啊为何挂在树枝上?
  【顾盼之美】
  《湘夫人》是由传说中的一位男神演唱的歌词,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却不见湘夫人,不仅惆怅迷惘。这里节选的一段,就是湘君盼望湘夫人到来时候的情景。本来湘君与湘夫人都是屈原想象出来的天神,但是他们也和凡人一样,有着爱憎之情。看见等待的人没有来,湘君一会儿登上白薠,一会儿张罗布置,一会儿又是浮想联翩。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场景更是形象地描写出天神与凡人的一面。
  【写作指导】
  想象是对现实的加工和重组,屈原所写的《湘夫人》,其实也是在描写凡人之间的情感,不过借着湘君与湘夫人这两位天神的口吻,使故事讲得更加浪漫而已。明清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表面上也是在讲神妖的故事,不过依然能看出一些现实生活中争斗、用心计等的原形来。当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还不太满意的时候,也可以创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主人公来进行述事。
  【智慧点拨】
  《湘夫人》的作者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一心想要报效君王,却没有得到信任。诗人由于性格与贵族的孤高心态相悖,最终导致他跳下汨罗江,成为悲剧。现实和理想总是会有一些差距,面对不如意的时候,不能过于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勇敢地走出去,就会遇到更好的事物。
  不要犯前人的错误
  ——汉乐府《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
  汉乐府
  枯鱼①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②鱮③,相教慎出入。
  ①枯鱼:干鱼。
  ②鲂:鳊鱼。
  ③鱮:读xù,鲢鱼。
  一条枯鱼过河时,不禁伤心痛哭起来,悲叹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枯后来它写信给鲂、鱮,提醒它们无论外出还是归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寓言之美】
  这首诗像一个寓言,一条干枯的鱼写信给自己的同伴们,要它们小心出入,似乎是遭遇祸患的人在警告伙伴。枯鱼作书这种寓言式的奇想,代表着汉乐府里所有寓言体歌辞的想象力。一条干枯的鱼还能伤心流泪,这是为何?人们不禁要一探究竟。等看到了“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才恍然大悟,然后心领神会地一笑。
  【写作指导】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突兀而起,打破了人们的常有思维:既是枯鱼,为何过河?为何哭泣?为何悔恨?这些先不说明。等到最末两句,才揭晓答案,原来是抽抽搭搭地写信给伙伴,告诫它们不要掉以轻心,否则就会落到我这样的地步。这样安排不仅突出悔恨,还避免平铺直叙。有的作家被称为“悬念大师”,不到最后一刻,不揭晓谜底,一定让读者跟着心急、猜测。悬念是最能吸引读者的写作武器。
  【智慧点拨】
  此诗作于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是历史上最动乱的一段时期。曹操的《蒿里行》中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枯鱼过河泣》也同样反映了动乱社会中,灾祸随时降临、人心惶惶的情况。一首简单的小诗,却包含了多少流民的眼泪这样的历史!
  天空像个蒙古包
  ——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①,阴山下。
  天似穹庐②,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泛指草原,在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穹(qióng)庐:毡帐,蒙古包。
  敕勒人游牧的大草原,在阴山山麓。从这里望去,天空就像是一个大大的蒙古包,笼罩着四方。青青的蓝天,广阔的草原,一阵风吹来,看见牛羊点点。
  【民俗之美】
  这是一首草原人民歌颂自己土地的歌,牧民将天空想象成一个大大的蒙古包,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人们在这里生活,就像是在家中一样,宁静安详、自由自在。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房子,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也贴近了牧民的生活。
  【写作指导】
  比喻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读者一读便能明白。穹庐是牧民最常见的事物,牧民们唱这首歌的时候,彼此是心领神会的。但是如果江南水乡的人读这首歌,就未必能明白穹庐的含义。所以很明显,这首歌是北朝的牧民唱的,而不是文人献给朝廷的诗。针对不同的读者,要用相应的写作角度,比如课堂上的作文和写给朋友的信件就有很多不同,可以细细体会。
  【智慧点拨】
  草原带给了牧民肥壮的牛羊,大海带给了渔民各种各样的海鲜,江河带给了农民丰富的蔬菜水果。大自然是无尽的宝库,也是一个默默奉献着的母亲。孔子说“天何言哉,万物生焉”,万物都在自然中成长,但是天地从来不炫耀自己的功德,这样的品质,也是我们应该去体会和学习的。  把春天赠给你
  ——陆凯《赠范晔》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①,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②寄一枝春。
  ①驿使:驿站的使者。
  ②聊:暂且就,有谦逊不足称道的含义。
  看到梅花盛放,于是便折下一枝欣赏,正巧碰到了驿站的使者,就请他把这支梅花寄到陇头去。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值得相赠的,唯有先春而至、报春讯的梅花很不错,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
  【儒将之美】
  文人之间相互和诗是很风雅的事情,也很常见。陆凯在这里不仅给好朋友范晔写诗,还送给他一枝江南的梅花,这就是风雅之中的风雅了。要知道,陆凯可是一个冲锋在第一线的大将军,从这首诗来看,他也可以称得上一个懂得风情的儒将。“一枝春”不仅是让朋友也与他一起看早春的梅花,更是对朋友前程的美好祝福。“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好像整个江南的春光都被他寄给了范晔,还有比这更珍贵、更有创意的礼物吗?
  【写作指导】
  这首《赠范晔》可以说是第一首以梅花为主角的诗,这里的梅花,以春天使者和友人的问候这双重的身份出现,不仅有自己本身的高雅气质,更有诗人另外赋予它的美好祝愿,是一朵独一无二的梅花。一篇文章并不需要特别的文采,像这样先有一个好的创意,就成功了一大半。
  【智慧点拨】
  友情不依赖血缘、亲戚关系而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感情,和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都是自己的选择。肯定有很多人愿意和陆凯这样的人做朋友,因为他能文能武,还很有情义。如果我们也想成为受欢迎的人,就要提高自己的魅力。这个魅力既包括能力,也包括幽默感、创造力等,越是有魅力的人,才能不费气力地赢得朋友。
  最难走的路,是内心的恐惧之路
  ——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节选)
  李白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①,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②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③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④。
  扪参历井⑤仰胁息,以手抚膺⑥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⑦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①地崩山摧壮士死:指的是“五丁开山”的故事。
  ②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
  ③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缓。
  ④萦岩峦:绕着山崖转。
  ⑤扪(mén)参(shēn)历井:意思是,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参、井,皆星宿名。
  ⑥抚膺(yīnɡ) :抚着胸口。
  ⑦巉(chán)岩:高而险的山岩。
  从蜀开国以后经过了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往来。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眉峰。直到秦惠王的时候五壮士抓蛇开山,才有了一条险要的道路。上面的高峰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下面的旋涡中有奔腾冲击的波浪。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攀缓也要发愁。青泥山迂回曲折,相望相闻的两地之间也有山路十八弯。屏住呼吸,似乎伸手就可以摸到星星,一般人只能捂着胸口空叹息。问君西游什么时候能回来?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实在难以攀登。只听见古树上悲鸣的鸟儿,雌鸟和雄鸟在林间环绕。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弥漫着空山。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容颜失色。
  【夸张之美】
  初次读《蜀道难》可能会有一点生僻,但读者很快就会被那些神奇的比喻和对鸟兽的描写所吸引,熟读到流畅的时候,就能体会李白这位诗中大侠绝非浪得虚名。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缓。善于高飞的鸟儿和善于攀缓的猿猴都没有办法,这是何等可怕的地势!正是在这种极致的夸张中,一条高不可攀的蜀道成为诗歌中的最高峰。
  【写作指导】
  作比较可以分出高下,和最强的事物作比较,比如“比诸葛亮还要聪明”,那就真可以说是“聪明绝顶”了。李白在这里找了黄鹤、猿猱,想一想,我们如果写一个事物花了很久才完成,可以,用什么来作比较呢?
  【智慧点拨】
  虽然说李白将蜀道写成无人能过的天险,但这诗中没有丝毫的贬低和抱怨,有的反而是得意扬扬。蜀国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加上有这样的天险屏障,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李白对蜀道的情感,绝对与韩愈写湘楚时所含有的抱怨厌恶是不同的。同样险要的路,有人认为是屏障,有人认为是磨难,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困境。
  梦游仙境,快意人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①。
  谢公②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③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①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即曹娥江上游。
  ②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
  ③訇(音哄)然:形容大声。
  我想根据传说梦游一趟天姥山,梦中我一夜就飞渡了月下的镜湖。湖上是我月光下的身影,一直陪伴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在,溪流清澈,猿猴高歌。穿上谢公游山时穿的那种木屐,我开始攀登直入云霄的山路。在半山腰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啼鸣。
  曲曲折折的路没有一定的方向,观赏这奇花异景,不觉已经天黑。山泉的响声如熊在怒吼、龙在叫唤,幽静的树林也为之战栗,层层山岩也为之震惊。黑云沉沉快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烟雾。突然闪电迅雷,山峦都要崩裂,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的天空蔚蓝无际,日月共同照耀着金碧辉煌的宫殿。神仙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他们用彩虹做衣,把清风当做马;老虎弹琴,鸾鸟驾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如麻。
  【梦游之美】
  这首诗重点描写了李白的梦境:他早就听说天姥山被云雾遮绕,偶尔才能看见,于是久思成梦,梦见自己到天姥山会神仙去了。节选的这一段,就是他看到众神时的情景。外面是电闪雷鸣,里面却是其乐融融的仙境,仙人们衣食住行都不同于常人,就连乐师都是禽兽。读者也似乎和李白一同梦游了一番。梦醒之后,李白感叹人生短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作指导】
  生活中有种种现实的约束,但是作文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约束的。李白生在古代,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还有点依赖《山海经》这样的古老神话;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知道宇宙的概貌,拥有一些科技上的探索,如果再让你来写梦游仙境,你的神仙是怎样的一群人?
  【智慧点拨】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本可以在家中怡情养性,可是他选择离别东鲁,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的。政治上的挫折,让李白不愿意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于是要去寻找自己的快乐生活。的确,某一个方面不成功,并不能彻底否定一个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莫把悔恨留在晚年
  ——李白《秋浦歌》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①似个②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①缘:因为。
  ②个:这样。
  白发长有三千丈,这是因为我的愁绪也这样的长。对镜自照,入眼的是一个白头,到底是哪里来的重重心事,让我的头发染上了秋霜。
  【白发之美】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是他常用的一个意象,因为我们常会将它与愁绪、沧桑联想到一起。在《秋浦歌》中,他将自己的发白写成三千丈,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愁绪像三千丈白发一样的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谁知道三千丈的距离有多远呢?这样奇特的想象,让人深感诗人的愁苦之情。
  【写作指导】
  诗人说自己愁绪如三千丈的白发,又说对镜自视的时候,也很好奇到底是哪里来的“秋霜”,总之为什么愁白了头,没有明说。因为这种愁绪是来自政治上的失意,但又不好明说出来,以免触怒了权贵,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在写作中,有时候会有不便于明说的事情,这时就要隐去不提,像《秋浦歌》这样,留下空白让读者来完成。
  【智慧点拨】
  孔子说如果四十岁还没有闻名,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希望了。李白做这组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但在政治上还是默默无闻。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他不禁满怀愁绪。人到中老年的时候,常会回过头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时如果能有一些成就,才会稍感欣慰。但很多人在年轻时不曾想过要向后看,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其实不仅在老年时要总结,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去反省,才能进步。
  用文字演奏人生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轻拢慢捻抹复挑①,初为霓裳后六幺②。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③。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④。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⑤,四弦一声如裂帛。
  ①拢、捻、抹、挑:都是弹琵琶的指法。
  ②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六么:本名《录要》,即乐工将曲的要点录出成谱,皆为当年京城流行的曲调。
  ③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
  ④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⑤曲终:乐曲结束;拨: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轻拢慢捻、又抹又挑,开头弹《霓裳》,接着是《六幺》。粗弦嘈嘈像骤雨急风,细弦切切像儿女闲谈。嘈嘈切切错杂一片,犹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入玉盘。一会儿像花底的黄莺叫得流利,一会儿又像冰下的泉水流得艰难。流水成冰,也冻结了琵琶的琴弦,琴弦凝固,乐声也暂时停止。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在这寂静中流溢而出,这时虽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时更打动人心。
  乐声又起,像突然爆破的银瓶,其中的水浆奔流而下,如同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一曲弹完,艺妓收回拨子,挥手从琴弦中划过,四弦同发一声,如同撕裂了绸缎。
  【琴声之美】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诗歌,这里节选了他描写琵琶之声的一段。音乐人类远走高飞的幻想,但是它转瞬即逝、难以捉摸,更难以描绘出来,白居易却用文字将一场精彩的琵琶演奏记录下来。这里他主要是运用了自然中的声音来模拟琴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毕样突破了拟声词的有限性,将自然之声也融入音乐当中,让这场表演精彩纷呈。
  【写作指导】
  白居易的这一段描写能够流传千古,得益于他形象的比喻,同时也得益于他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读这一段我们也能体会到乐曲中有急有缓,有爆发也有收敛。写文章如同演奏音乐,也要把握好节奏,不能紧凑得喘不过来气的,也不能一直是松散、让人昏昏欲睡的。
  【智慧点拨】
  琵琶女生活不幸,诗人自己在宦途也受到打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并不是说进入了某一个行业、上升到某一个位置,人生就不会有烦恼了。少年有少年的烦恼,中年有中年的负担,所以我们遇到心灵的困惑时,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职业和发展上,而要学会面对,培养一颗坚强、勇敢的心灵。  看得见的音乐
  ——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节选)
  李贺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①前融冷光,二十三②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③,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④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①十二门:长安城有十二道城门,这里指全城。
  ②二十三丝:竖箜篌的琴弦。
  ③神妪:传说中善于弹箜篌的仙女。
  ④吴质:即月亮上砍桂树的吴刚。
  像昆仑山上的美玉碰击的清脆之声,像凤凰激昂嘹亮的歌喉;像出水芙蓉在低声地抽泣,像兰花迎风笑语盈盈。整个长安城都在琴声中变得温馨,二十三根弦丝打动了天神的心弦。乐声似乎震破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引出漫天秋雨。李凭在梦中把技艺教给了神女,琴声让湖里的鱼龙都兴奋得舞蹈欢腾。被关在月宫中砍树的吴刚沉醉于音乐,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无法入睡。桂树下的兔子也静静地聆听,顾不上露珠打湿了地面。
  【动心之美】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紧扣“打动人心”这四个字,先是形容琴声之美,如花似玉;然后具体说到琴声化解了京城的寒气,打动了天神的心灵,“惊天地,泣鬼神”,就连广寒宫中的吴刚和玉兔听见了李凭的箜篌,都呆坐着听得入神。这些听音乐的人本身就很不凡,他们对箜篌之声都如痴如醉,何况是凡人呢?
  【写作指导】
  同样是写音乐,与《琵琶行》比起来,《李凭箜篌引》的想象就更加自由、无拘无束。这里李贺不再将音乐比喻成某种声音,而是直接说它给人的感觉像是“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形态,它们都给人春风拂面的惬意感,这样的写法就是“通感”。通感不局限于形似,而要求神似。
  【智慧点拨】
  音乐、诗文、画作、雕塑等,都能带给人美的感受,都能打动人的内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是因为它们内在是相通的,都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美与和谐。美不仅是这些艺术品的精髓,也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和目标。无论是在我们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中,还是在我们与别人的交往、合作中,都有一股寻找美的力量,所以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艺术。
  天上的归天上,人间的归人间
  ——杜甫《赠花卿》
  赠花卿
  杜甫
  锦城①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①锦城:即成都。
  成都城中到处是丝竹管乐之声,这些音乐散入江风与白云之中,杳无踪迹。这样美好的声音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哪里能经常听到?
  【余音之美】
  与其说这是一首单纯赞美音乐的诗,不如说这是一首讽刺奢靡之风的诗。因为杜甫不是一个喜欢风花雪月的人,他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有没有我们不知道,只是猜想而已。言下之意,人间百姓生活困苦,怎该有天神享乐的音乐呢?话没有说穿,但是意已经指明。
  【写作指导】
  我们生活中也常常说反话来表达自己的气愤,“我怎么敢生气”、“谁能有你这么聪明”等,其实就是想表达相反的意思。杜甫说人间哪得几回闻,也是用的反语。说反话的人常常是带着一股怨气,反话比直接批评更有讽刺的效果。
  【智慧点拨】
  杜甫有一个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贫者与富者之间生存状况的天壤之别。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能眼看着别人忍饥挨饿而自己享受奢侈的生活。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兴起了一种赶时尚的风潮,这时我们也需要提醒自己,还有很多人在贫困线上挣扎、努力,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人。  心有多大,景就有多大
  ——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1,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2,山岛竦峙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4。
  1.碣(jié)石:山名,在河北乐亭西南。
  2.澹澹(dàn):浩荡平满。
  3.竦峙(sǒngzhì):高峻挺拔。
  4.结尾两句是乐工合乐时加上去的,无实际意思。《步出夏门行》全诗四首,每首后面都有这样两句。
  登上碣石山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汹涌澎湃,山岛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的树木茂盛,各种各样的花草也都生机勃勃。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波浪就此涌起。太阳和月亮、银河和星辰都好像出自大海。真是幸运,做一首诗歌来表达志趣。
  【壮阔之美】
  曹操在袭击乌桓回师的途中,经过碣石山,于是登高做诗,描写当地的景色。“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诗表现出碣石山上俯瞰大海的壮阔、沧桑,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开阔的胸怀。曹操是第一个纯写自然景物的诗人,但是一出手就格调不凡。《观沧海》一洗悲秋的感伤,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写作指导】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用的是互文的手法,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分成了两个短句,可以相互补充说明。互文这种手法常见于古诗中,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突出语言上的美感。
  【智慧点拨】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时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曹操有统一中国之志,也有改写历史之才。不论是从军事才能上,还是从政治谋略上看,他都是难得的奇才,更能横槊赋诗,才华横溢。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这个人多虑、不信任同伴,因此连连中计。一个人的力量再大,终归是有限的,一个才华一般但是善于合作的人,胜过曹操这样才华横溢但是刚愎自用的人。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1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楼高三层,为登览胜地,后为河水冲没。
  太阳沿着山峰的轮廓西沉,黄河朝着东面的大海奔腾而去。若想看到更远的景色,还需再上一层楼才能收到眼下。
  【层楼之美】
  王之涣写鹳雀楼,并没有写它如何雕栏画栋、金碧辉煌,而是说登临到此,可以看到怎样的美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高度开阔了周围的景色。相比而言,诗人畅当写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就要更加详尽一些。但是王之涣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说出了层楼层景的特点,更说出了人生要不断进步的哲理。
  【写作指导】
  这首诗的内文中不需要格外注释,就能让读者明白,同时也不会显得没有文采、枯燥肤浅,这是最上等的文章才能同时兼备的。有的人追求华丽的辞藻,有的人追求艰深的义理,但是真正的好文章就要像这一首诗一样,浅显易懂、内容深刻。
  【智慧点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观景要如此,人生的成长更是如此。现在我们会面临很多疑惑,想要将人生的谜底一一解开,就要不断学习、思考。哲学家能洞悉一切现象,就是因为他们站在思想的最高处。同样,人生要赢得更多的机会,也需要更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屈能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