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书课本课本,第59第4第5题怎么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本应用题(含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本应用题(含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测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测试题
总评分4.6|
浏览量62230
用知识赚钱
&&人教版试卷_百度文库,北师大版_百度文库,上册下册_百度文库,单元测试_六年级数学,密卷-小学数学举一反,毕业试卷_百度文库,复习练习_百度文库,苏教版试卷_百度文库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当前位置: >>
三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一)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 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 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 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 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是进一步学习多 位数笔算乘、 除法的基础。 例如, 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 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 新 课 标 对 本 册 教 材 要 求 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 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 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 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 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 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 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 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周长等。 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 操作, 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 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 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 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 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 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 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1 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 实验、 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观察、 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 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 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 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 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 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 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 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 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本 册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5.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 1 千米=1000 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 1 分=60 秒,会进行 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 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 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2期末 平均错误 率 有余数 除法 教 材 重 难 点 重点内容:速度 绝大多数平均错误 率速度 绝大多数 达到每分 钟做 10 题6%以内达到每分 4%以内 钟做 8 题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 重点教学内容 难点内容: 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 (二) 学生人 数 班:男生 班:男生 人,女生 人,女生 人;合计 人;合计 人。 人。学 生 情 况 分 析双 基 及 能 力 情 况 简 析两个班学生共 87 人,大部分学生善思好动,对学习有一定的 积极性。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仅占 6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 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 100%,优生率 97%。总 体来看,学生在 100 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 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 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 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 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在本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努力做到对每个 孩子不放弃、不抛弃,共同努力。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培 优 补 差 措 施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 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 、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 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 、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3 的思维训练。 3、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 热情。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 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 减 负 提 质 措 施 会,激发其参与热情。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 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 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 负担。 4、针对中低段学生做题目容易一错再错,遗忘快的特点,我认为可以 在每周专门拿出一堂课来进行错题练习, 就本周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在错误一 一讲解,不让学生把错误带到以后的学习中。教学进度安排周 次 1-3 4-6 7 8-10 11 12-14 时 间 教学内容 (一)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二)加法,减法,加法和减法的 验算,整理和复习 10-14 17-11 月 4 7-11 14-12 月 2 (三)四边形 (四)有余数的除法 (五)时分秒的认识。 填一填、说一说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中间、 末尾有 0 的乘法, 整理和复 习 15 16 17 5-9 12-16 19-23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八)可能性 (九)数学广角,掷一掷4课 时 数 6 9 6 5 3 10备 注9 月 1-16 19-10 月 75 4 4 1826-30(十)总复习4第一单元 测量教学计划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例 题 例 1内容 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 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 的关系, 与 1 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 建立 1 毫米的长度 观念。例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 2 的关系,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 教学内容 3 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 通过实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 1 千米的长度, 进一步 4 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 5 例 6 例 7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围绕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 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 1 吨有多重,建立 1 吨的质量观 念。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 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 立 1 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要求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 行测量。5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 发展实践能力。 重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观念。在教学中注意通 教学重难 点 课时安排 6 过实践、观察的推理,是学生初步建立千米、吨的概念。 难点: 建立 1 千米、 1 吨重观念, 理解 “千米” 的实际长短的 “吨” 的轻重。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第 1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年月日毫米、分米的认识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 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 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 重、难点 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毫米、 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米尺、硬币、直尺、大头针、曲别针、课本等。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 教师提问: (1)我们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用什么单位? 我们学过哪几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都知道什么? (3)用手势表示 1 米大概有多长?1 厘米大概有多 长?6 (4)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1 米等于多少厘 米呢? 2、练习,看谁能最先说出你的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 多少?宽大约是多少?厚大约是多少? 3、当不够 1 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 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认识“毫米” 。 (1)教学例 1。 刚才我们估计了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它与实际的数据差多少呢?大家用什么来验证? 关于毫米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 说给同组同学听听。 教师:1 厘米中间有 10 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 比 1 厘米小,他的名字叫 1 毫米。大家数一数,1 厘米中 间有多少个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1~2、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从而得知 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所以:1 厘米=10 毫米。 (2)让学生亲身体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 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 少?实际测测,看估计得对不对? 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1 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 是 1 毫米的物体吗? 到底 1 毫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3)实际测量: 考考你的眼力:你估计一下你的铅笔盒有多厚?实 际测一测,你是怎样知道的?(指导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的方法。 ) 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 完成书上第 3 页的做一做。7 (4)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 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认识“分米” 。 (1)教学例 2。 教师: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请大家用尺子测量出 课桌的长度。大家先想一想你用什么来测量?打算怎样 测量? 教师:10 厘米、10 厘米地测,这 10 厘米的长度还 可以说是多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 位:分米。 提问:1 分米是几厘米?40 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 是 4 分米? (2)体验 1 分米的长度: 教师:1 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 长是 1 分米?(这一扎的长度就是 1 分米。 ) (3)认识米和分米的关系。 观察米尺, 10 厘米做一个记号, 看 1 米里面有多少 个 10 厘米,就有多少分米。 1 米里有 10 个 1 分米,10 个 1 分米就是 1 米。 (板 书|1 分米=10 厘米) (4) 完成教科书第 4 页的做一做。 总结测量的方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四、巩 固新知,练习提高。 1、小明最近刚刚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他写了这 样一篇自我介绍,你们听听,他用的长度单位有什么问 题吗?(一张床铺长 2 分米,一块橡皮厚 3 米,一张桌 子高 1 毫米。 ) 2、完成教科书第 5 页练习一的第 1、2、3 题。 3、 (1)小军有一枝铅笔长 5 厘米 3 毫米,用去一些 后,还剩下 3 厘米,用去多少厘米? (2)妈妈做一件上衣用布 1 米 3 分米,做一条裤子8 用布 1 米,妈妈做一套衣服至少有买多少米布? 毫米、分米的认识 1 厘米=10 分米板书设计1 分米=10 厘米教学反思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第 2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年月日毫米、分米的换算1、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2、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 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9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 小红身高 小刀 黑板长 铅笔长 2、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长 35 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 35 毫米短 10 毫米的线段。 (3)画一条长 1 分米的线段。 二、毫米、分米的换算 提问: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请大家按从小到大 排列。 1 米=( 1 分米=( 1 厘米=( 5 米=( 1 米=( )分米 )厘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70 毫米=( )毫米 )厘米 135 厘米 60 厘米 15 米 18 厘米 4米教师小结: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P6 第 4 题 1 米-2 分米=( )分米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怎么做? 再分小组讨论, 米和分米都是什么单位?那 1 米减 2 分米该怎样减? 然后再汇报讨论的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 不是同级单位,不能直接相 加减。解释“同级”的含义。先把他们化成同级单位进 行加减。也就是把 1 米化成 10 分米,现在这道题就转化 成 10 分米减 2 分米等于 8 分米。 所以:1 米-2 分米=8 分米10 14 厘米+26 厘米=( 教学方法同上。 2、P6 第 5 题 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分米3、 完成教科书第 6 页练习一的第 6 题。 提问:你是怎样思考的? 讲评:就是把 2 米化成 20 分米,再把 20 分米平均 分成 4 份,每根凳子的脚就是凳子的大约的高度。 3、独立练习。 24 毫米+56 毫米=( 35 厘米+25 厘米=( 78 厘米-38 厘米=( 82 毫米-42 毫米=( 1 米-7 分米=( 1 厘米-6 毫米=(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毫米、分米的换算 1 米=( 板书设计 1 分米=( 1 厘米=( 1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厘米=( )毫米 )毫米=( )厘米=( )厘米=( )毫米=( )分米 )毫米 )厘米 )分米 )分米 )厘米教学反思11 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第 3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 千米的认识年月日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 教学目标 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 1 千米(公里)长度的 观念,知道 1 千米(公里)=1000 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1 千米(公里) 重、难点 长度的观念,知道 1 千米(公里)=1000 米。 教学难点:建立 1 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形成表象,能应用 概念正确表示长度。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卷尺、教科书中的挂图。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具体表示 一下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的长度。 2、口答: 50 毫米=( 40 厘米=( )厘米 )分米 )毫米 5 米=( )分米7 厘米-20 毫米=( 3、导入新课: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问:从我们这到北京有多远?这时如果再用“米” 去量就非常麻烦,所以这时还需要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 位计量,那就是“千米” ,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12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 100 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作单位的。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3。 (1)出事教科书第 7 页的第一幅图。 教师:说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教师:说明公路边上里程碑上的“35 千米”指的是 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 35 千米。 “到叶镇还有 21 千米” 、 “到灵山还有 23 千米”这里的千米也叫公里,它 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大家在哪里还见过使用千米这个单位?(3) 大家想知道 1 千米有多长吗? (出示跑道图)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 400 米, 那 1 千米运动员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 推算:1 圈是 400 米,2 圈是 800 米,那么 2 圈半就 是 1000 米。 教师:1000 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 1 千米。 (板 书:1 千米(公里)=1000 米) 提问:为什么 1 千米能和 1000 米之间写等号?说 明它们表示的长度怎样?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即表示 距离长短相同,数字不同,单位也不同。 “米” 、 ‘千米 “哪个计量单位大?要判断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 看数字?还要看什么呢?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还 有坐公共汽车的。人步行每小时可走 5 千米,骑自行车 每小时可行 15 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 多少千米吗? 2、教学例题 4。 带学生到操场上完成。先量出 100 米的距离,再让 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大约要走多少步?计算 一下所需时间大约是多少?然后告诉学生 10 个这样的长 度就是 1 千米,一般步行 12 分钟左右的距离大约是 1 千13 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 10 个 100 米有多远。 3、完成教科书第 8 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完成练习二的第 1 题。 让学生自己连线。订正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 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2、完成练习二的第 2 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千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1 千米(公里)=1000 米教学反思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第 4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 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年月日14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并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 教学目标 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复习。 1 千米=( 1000 米=( 7 米=( 3 分米=( 4 厘米=( 200 毫米=( )米 )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分米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使学生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2、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其中最小的 长度单位是什么?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相邻的两个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 千米等于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 5。 出示:3 千米=( )米 提问: (1)1 千米是多少米? (2)3 千米里有几个 1 千米? (3)3 千米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想: 因为 1 千米是 1000 米, 3 千米里有 3 个 1 千米, 也就是有 3 个 1000 米,所以 3 千米是 3000 米。 3 千米=3000 米 出示:5000 米=( )千米 (教学方法同上,问题反过来提) 2、理解“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名称的含义。 小结:不管是把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单位的米15 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米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千米,我 们都是根据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去想的, 所以必须记住 1 千米=1000 米。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完成练习二的第 3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是,可指名说一说思考过 程。 2、完成练习二的第 4 题。 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内交流,可以多种答 案。 3、完成练习二的第 5 题。 这道题有不同的路线,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板书设计 例 5:3 千米=( 5000 米=( )米 )千米教学反思16 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第 5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 吨的认识年月日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 1 吨重的观念。 教学目标 2、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知道 1 吨=1000 千克,并会进行重量单 位间简单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 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 初步建立 1 吨重的计量观念。 重、难点 教学难点:建立 1 吨重的计量观念,形成表象,能应用概念正确 表示重量。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 1 克和 1 千克具体有多重。 2 、1000 克=( 8 千克=( )克 )千克3、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 比如,一袋糖重 500 克,一袋盐重 1 千克。这节课我们 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6。17 (1)出示教科书上的直观图。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然后教师指出:什么叫限重 1 吨?(就是说这座桥 最多只能承受 1 吨的货物,超过 1 吨这座桥就会发生危 险,说明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的物品的重量。那么我们在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 ) (3)提问: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品用吨 作计量单位? (4) 教师: 1 吨到底有多重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一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 4 个同学就重 100 千克, 40 个同学就重 1000 千克,1000 千克就是 1 吨。 (板书: 1000 千克=1 吨) (5)现在大家想一想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能同 时过桥吗?为什么? 2、 教师: 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 1 吨? 3、教学例题 7。 (1)3 吨=( )千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1 吨是 1000 千克,3 吨是 3 个 1000 千克,3 个 1000 千克就是 3 千克。所以 3 吨是 3000 千克。 (2)6000 千克=(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的第 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评讲。 2、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的第 3 题。 分小组讨论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1 吨是多少千克呢? )吨(教学方法同上) 4、完成教科书第 12 页的做一做。板书设计吨的认识18 1 吨=1000 千克 例 7: (1)3 吨=( (2)6000 千克=( )千克 )吨教学反思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第 6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 生活中的数学年月日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 教学目标 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课前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长 度和质量单位。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19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1 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 1 克、1 千克、1 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 8 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 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 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 40 千米,我家 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 2 千米。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中你对数学知识的感想。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 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 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学要求教学重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20 难点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 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课时安排9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 第 1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 连续进位加法年月日1、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正确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 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能充分利用旧知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的加法。教科书第 15 页的挂图。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4+581、 列竖式计算, 63+29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应该怎样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 15 页的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动物? 师:看了这个表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2 教学例题 1 ①问:中国特有的爬行动物和鸟类一共有多少种? 怎样列式? ②汇报列式结果。98+25 ③你能在本子上算一算吗? ④汇报计算结果,口述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算法多样21 化。 方 法 一 : 口 算 98+25 想 90+20=110 110+13=123 方法二:口算 98+25 想 98+20=118 118+5=123 方法三:列竖式 + 1 9 2 2 8 5 3 8+5=133、与复习题 63+29 比较有什么区别? 生自由说师小结: 复习题不是连续进位加法而例题 1 是连续进位加法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说说计算过程 做一做选其中两题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完成教科书练习四 1-3 题 四、总结全课 小结:今天有什么收获?连续进位加法 98+25=123(种) 9 + 1 2 2 8 5 3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2 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第 2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年月日进位加法的估算1、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目标 2、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的进行万以内连 续进位加法。 3、培养认真细心的进行完以内的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掌握加法计算法则。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计算 9 + 3 8 7 + 6 5 4 9 + 1 2 5 3 9 6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2、估算 49+51 64+32 78+45 提问:你根据什么进行估算的?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 2 (1)出示教科书 15 页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2)生自由提问师选其中一个让学生列式23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3) 抽生列式 376+284 (4) 分组估一估他们的和大概是多少? (5)汇报交流:376 大约是 400,284 大约是 300, 400+300=700 所以 376+284 的和大约是 700 (6)师提问:估算的根据是什么?(四舍五入法) (7)用笔算的方法计算一下这道题,生独立计算, 计算后讲一讲计算过程 2、总结加法计算法则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相 同数位对整齐) 从哪一为算起?(从个位算起) 如果个位满十应该怎么办?十位呢?(哪一位满十 就向前一位进一) 师小结:齐读法则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1、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 18 页的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 18 页练习五的 1-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思考过程)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进位加法 376+284≈700 想: 376≈400 284≈300 板书设计 所以: 376+284≈700 376+284=660(种) 7 + 2 6 8 6 6 4 024 教学反思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第 3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年月日进位加法的练习课1、巩固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连续进位的过程设计修 改 记 录一、宣布课题,提出练习目的要求。 这节课我们对已经学过的连续进位加大进行练习, 希望大家通过练习,牢固掌握进位加法的进位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90+560 68-23 7×8+425 37+26 150-60 2、计算 2 6 + 6 0 3 5 +280+500 620+8045-19 3×9+5注意口算时看清运算符号 3 5 4 7 6 7 + 2 4 8 5 2三、专项训练。 1、完成教科书练习五的第五题 提问:你想怎样? 提醒学生先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得数相同的用线 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重点说说学要进位的题目的进位方法。 2、完成教科书练习五的第七题 (1)独立观察并判断各题的正误 (2)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3)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并说说你收获了什么? 3、完成教科书练习五的第六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独立练习。 1、完成教科书练习五的第八题 提问:哪两个相加的 1000?你想怎么做?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鼓励学生采用 不同的方法,多动脑筋多思考。 2、完成教科书练习五的第九题 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星期天的早晨小君要去哪几 个地方?让学生分工合作,列举出小君可供选择的几种 走法?再回答走那条路最近? 3、计算 419 506 3683 + 679 4309 +
+2079 +26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并说一说计算法则 4、一艘客船有乘客 278 人,到了一个港口上来 56 人,这时船上有多少人? 5、新华书店运来一批书卖了 247 本,还剩 103 本。 运来了多少本? 五、总结评议。 说说你对进位加法在计算中还有什么疑问?你有什 么好的建议?执笔教师 第一单元 第 4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 连续退位减法年月日1、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 教学目标 正确的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 惯。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科书 23 页的彩图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退位的笔算的计算方法27 教学设计修 改 记 录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口算 20-17 23-18 19-11 2、笔算 148-39 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 23 页的彩图 理解图意提问:348 千米表示什么?517 千米又表示 什么?那我们从昆明出发走了 348 千米到了哪里呢?要 到丽江还有多远呢?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2、教学例 1 (1)我们从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用用下面这一段线段 来表示?从昆明到丽江要经过哪里?路程又是多少?请 大家在线段上表示出来?(学生自己先动手画,然后教 师在出示示意图) 517 千米 384 千米 昆明 大理 (2)提问: ①这道题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要求从大理到丽江的路程该怎样求?谁会列式? ③大家不用计算估计一下从大理到丽江的路程大约 是多少? (3)大家试算一下 517-348 的结果 ?千米 丽江 263-13 12-8 33-14 63-24 17-9 14-7 35-17 15-9 19-8 43-18提问:如果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回忆减法法则28 (4)同学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5 - 3 1 7 4 8(5) 这道题除了笔算之外还有其他的算法吗?鼓励 学生算法多样化。 (6)比较这道题和前面的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 相同点:有的数位不够减都需要向前一位退一。 不同点:前一题是不连续退位减,而后一题是连续 退位减 3、练习 638 - 59 740 - 567 821 - 514 734 - 386 集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过程 4、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两个数相减,相同数位对 整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 一,当十,与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 1、笔算 30-4697 2、 (1)296 比 384 少多少? (2)比 735 少 86 的数是多少? 四、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会解 决吗?你有什么收呢?板书设计连续退位减法 517-348≈150(千米)29 想:517≈500348≈350所以: 517-348≈150 517-348=169(千米) 5 - 3 1 1 4 6 7 8 9教学反思年 执笔教师 执教教师 执教日期 月 日 第二单元 第 5 课时 课题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 0 的退位减1、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 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2、计算时,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渗透一些减法的简便算 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 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 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0 教学难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计算方法。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3=
= = 410-40= 2 、 - 316 217 - 100-10= 900-60= 800-50= 700-70=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计算过程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2:507-348 可先让学生试算出得数,然后教师在通过列竖式讲 解 5 - 3 1 0 4 5 7 8 9个位:7 减 8 不够减,从十位退 1,十位上是 0,应 从百位退 1。当作 10 个十,再从十位上退 1 给个位,当 作 10 个一,这时十位就剩 9 个十,十位退的 1 个十,与 个位的 7 相加得 17,17-8=9,在个位上写 9。 十位:从百位上退 1 后,十位上是 10,又退给个位 1 个十,十位上是 9,9-4=5 十位写 5。 百位: 百位是 5, 退给十位 1 个十后剩下 4, 4-3=1, 百位上写 1,结果是 159。 教师讲解完之后,让学生自己在说说计算过程。31 2、教学例 3 提问:大家想怎样算呢?看谁想的方法多?小组讨 论 汇报交流:方法一:笔算 5 - 0 0 3 400-85=315 方法三:把 185 看成 200 少 15,想:500-200=300, 300+15=315 其他的思考方法 小结:大家觉得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 3、练习 700 - 207 800 - 496 -
5 1 8 5方法二:把 185 看成 100+85,想:500-100=400,说说各题你是怎样退位的? 4、10--273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 完成教科书练习六的 1-3 题 各题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说思考 过程。 四、总结全课 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被减数中间、末尾有 0 的退位减 板书设计 例 2、507-348=159 50732例 3、500-185=315 500 - 348 159- 185 315教学反思执笔教师 第二单元 第 6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年月日连续退位减练习课1、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被减数中间末尾有 0 的退位减法的 教学目标 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法的推诿方法。 教学难点: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 0 的连续退位减。33 一、宣布课题,提出练习目的要求。 我们已经学习了连续退位减法以及被减数中间和末 尾有 0 的退位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 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6+18 130-50 400+500 980-480 2、计算 135 + 893 1432 + 658 850 - 392 438 437 + 959 765 +
910 - 345
382 + 789 1437 +
- 80-64 70-34 320-90 730-80 340+70 780-300 00-700学生解答,教师要给予讲评,并对个别题目,如连 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挑选一两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 行提问,以巩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三、专项练习。 练习六的 6 题 这一道题要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红的家、小明 的家、以及学校这三处在纸上画出他可能出现的几种位 置?把可能性讨论清楚后,在独立解答小明家到小红家 有多远? 四、独立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的 4、5 题。 完成后各自说说每题的退位过程,特别注意被减数 中间和末尾有 0 的退位方法。 五、总结评议。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连续退位减法以及被减数 中间和末尾有 0 的退位减法,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计算中要细心计算,注意连续退34 位的方法。执笔教师 第二单元 第 7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 加减法的验算年月日1、学会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 2、通过加减法的验算,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 关系。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教科书 27 页的主题图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加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学例题 1 (1)出示教科书 27 页的主题图的第一幅 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35 如果要求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想一想怎样列式,让学生说清楚列式的根据。 ( 135 + 48=183(元) 教师:这道题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除了掌握计算法 则认真计算外,还要学会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 惯。 那这一题该怎样验算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 论。 (2)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①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看得数还是不是 183。 ②可以用 183 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183-135=48 或 183-48=135) (3)注意:在进行验算时不能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 抄上,而要认真的加一遍。 (4)练习:完成练习七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教 师评讲,重点讲讲你是怎样验算的) 2、教学例 2 (1)出示教科书 27 页主题图的第二幅 教师:妈妈付了 200 元钱,那阿姨应该找给妈妈多 少钱呢?让学生独立列式(200-183=17(元)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把减的过程口述一 遍 教师:那怎么知道阿姨找的对不对呢?(进行验算) 讨论一下有几种验算的方法 (2) 验算的方法: ①把付的 200 减去找回的 17 元看是不是 183 元 (200 -17=183 元) ②把应付的 183 加上找回的 17 元看是不是 200 元 (183+17=200 元) (3)练习:教科书 28 页的做一做(学生完成后教 师讲评,重点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巩固新知,练习提高。36 完成教科书练习七的 1-3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思考过程。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知道怎样验算加法和 减法吗?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 例 1:加法的验算 板书设计 35+48=183(元) 验算①48+135=183(元) ②183-48=135(元) 或 183-135=48(元) 例 2:减法的验算 200-183=17(元) 验算①200-17=183(元) ②183+17=200(元) 或 17+183=200(元)教学反思执笔教师 第二单元 第 8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年月日加减法验算的练习课37 1、巩固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目标 2、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懂得加减法是互逆的。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教学重点:加减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一、宣布课题,提出练习目的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的验算方 法进行练习,希望同学们经过练习,能熟练加减法的验 加数 加数 和 二、 基本练习。 485 659 348 9 509 3000算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利用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填表格 被减数 减数 差 说出思考过程 三、专项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四题 (1)学生尝试完成 (2)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思考方法和突 破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 □ 4
589 654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重点要求学生38 4 4 7 退位的情况。2 □ 1每题思考加法时是否有进位的情况,剪发时是否有 四、独立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五题 先让学生自己审题,然后提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 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做完后教师小结 这四小题有什么共同点? 2、完成练习七的第六题 看图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应用题,学生分析已知条 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完成练习七的 7、8 两题 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评议。 谁能说说加法和减法在验算时有什么联系? 加法和减法是相互联系的。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 一个加数。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执笔教师执教教师执教日期年月日39 第二单元第 9 课时课题整理和复习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 教学目标 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验算,培养认真验 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法则,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重、难点 教学难点: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 0 的连续退位减法,加碱法的验 算方法。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计算并验算 348 +714 398
-274 300 - 124 +856 - 728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提问: 1、两位数相加应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2、两位数相减应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3、验算时可采用什么方法验算 二、完成练习八的第 1 题: 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重点说说进位和退位的过程。 三、完成 32 页的第 2 题 用自己的话编一道应用题,独立分析应用题然后列 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提问。 可以提出加法的问题,也可以提出减法的问题,学 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提问,并解答。 四、完成练习八的第 2 题 1、题目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2、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才可以求出这个问题?40 要求下午孵出多少只小鸡?(上午孵出 337 只,下 午比上午多孵出 118 只)该怎样列式? 3、要求这一天共孵出多少只小鸡?必须具备哪两个 条件才可以直接求出这个问题? 4、要求还剩下多少个鸡蛋?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才 可以直接求出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五、小结。 解答题目时,要认真审题,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 问题,并能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条件,再进行认真解答。课题 试 卷 分 析 及格( 问 题 焦 点 需关注 的学生 进步 学生第( )人)单元试卷讲评 优生( )人 平均成绩( )教学41过程 42 43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 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 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边形 教学内容 周长 长方形 和正方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 形的周 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长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 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 四边形。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 说明周长的含义, 并让学生 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教学要求 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 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44 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重 难点 课时安排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简便进行周长的计算。 用 6 课时 第三单元 执笔教师 第三单元 第 1 课时 执教教师 课题 四边形的认识 1、四边形的认识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 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 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 炼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 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 想教育。 )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45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学设计修 改 记 录 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 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 1。 (认识四边形) (1)我们把有四条直边的封闭图形统称为四边形。 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勾出来。 学生勾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条边连起来的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 四边形的。 2、教学例 2。 (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勾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可以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说说你按什么来分的?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总结分法:按边的长短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 边形,其余四边形。 按角的大小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其余四边形。 按外观分:规则的四边形,不规则的四边形。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 36 页的“做一做”中的第 1、2 题。 重点体会四边形有四条直边和四个角的特征。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46四个角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 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 型。 四边形的认识 特征:都有四条直边 板书设计 都有四个角 由四条直边围成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执笔教师 第三单元 第 2 课时 执教教师 课题2、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目标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47 教学设计修 改 记 录一、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展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 ,教师接着问。 )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二、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 形,然后拉一拉。 (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 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 (学生一 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说明平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3 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说明把平行四边形改变成两个三角形就稳定了。 三、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 问: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课件演示边的特征。 有几个角?是什么样的角? 结论: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不是直角。但是相对的角大小相等 。 2、在方格纸上“画” 。 演示在方格子上画平行四边形的画法。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动手48 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 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 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四、巩固平行四边形。 出示练习九的第 1 题。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 1―3 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 5 题。 五、全课总结。 说说你对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49 第三单元 执笔教师 第三单元 第 3 课时 执教教师 课题3、周长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周长的认识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1)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 腰的长度吗? (2)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3)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4)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1)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2)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3)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 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4)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1)出示 41 页的例 1 的图。 说说各是什么图形? (2)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50 。 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1)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 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什么是周长吗? (2)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3)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 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 你有办法知道例 1 中的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 ? 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 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 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练习.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 的周长? 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 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一 样物品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四、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 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第三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51 执笔教师 第三单元 第 4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执教日期年月日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 教学目标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 二、新授周长计算方法。 1.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在哪里? 2.学生探究不同的算法。 (1)思考:要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 什么?你怎样才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 法可以知道?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长 x2+宽 x2=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x2=长方形的周长 (4)思考:不管用哪种方法计算,求长方形的周长 都必须知道什么?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52 3.算法概括 (1)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 的又快又准。 4、类推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用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来思考正方形的周长该怎么计 算? 正方形的四边都叫边长。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 x4=正方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求下列长方形的周长。 长:6 分米 2 厘米 25 厘米 宽:8 厘米 1 厘米 8 厘米 周长:2、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 5 分米,宽 4 分米,在它 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3、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 是 4 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4、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 5 米,宽是 3 米,这个花 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板书设计53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执笔教师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基础练习 学 第 5 课时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执教教师 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 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设计修 改 记 录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怎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54 练习十的第 1 题。 (1)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2)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的?为什么 这样算? 3.课本 44 页第二题改为:求我们教室一体机的周 长。 (1)说说第一步作什么? (测量出一体机的长和宽) 说说接下来作什么? 分出长和宽,找准计算方法,开始计算。 最后作什么? 最后检查计算方法对不对,再检查算错没有。 (2)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 的。 (3)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 2 个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p43 的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那条边为什 么不算? 能不能直接把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加起来? 为什么 ?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 2 分米,用 90 厘米长 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独立思考:用 90 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 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55 练习十的第 3 题。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 第三单元 执笔教师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分 别有多长。 3. 不用尺子, 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 8 厘米的线 段。 先想想要估计 8 厘米长的线段,先要估计出几厘米 长的线段比较合适? 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 第 6 课时 执教教师 课题 估 计 6、 估 计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 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56 5. 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 看看谁估计 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 5 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 先估计一下长和宽,算出它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说怎样算出周长的? 2、学生动手测量,用毫米表示出长好宽,再计算出 周长。 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如果要用彩带把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的彩带呢 ?小组同学用自己准备的线绳圈一圈。 3、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 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 46 页做一做第1题。 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 一算。 2、出示 46 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 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 3、做一做第 3 题。 5 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手多少? 估计一下, 如果要拉成周长是 10 米的圈, 至少要有 几个同学? 思考:此时围成的圈的周长与同学们的手臂长短有 关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57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教学要求教学重 难点 课时安排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余数必 须比除数小的原因。 5 课时 第四单元 1、有余数的除法(一)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执笔教师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第 1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 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的含义。重、难点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创设情境。 1、教学 P49 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 P49 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58学设计修 改 记 录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每项活动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提出用除 法计算的问题吗? (3)学生试着提问并口头解答。 师:运动场上的小朋友每 4 人一组在跳绳。老师身 后的 8 名同学也每 4 人一组,他们每个人都能同时跳到 绳吗?为什么? 篮球场上的小朋友每 5 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那 旁边的 11 个同学也象他们那样每 5 人一组,每个同学都 能同时上场吗?为什么? 在我们身边的除法,有些是能刚好分完的,有些是 不能刚好分完,而有剩余数的。在除法里,我们把分不 完的数 称为余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二、新知教学。 1、教学教材 P50 例 1 除法的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 3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 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 5/ˉ1ˉ5ˉ??被除数 1 5 ??5 和 3 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 (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 2、 学 P51 例 2。 (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 1 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 23 盆花,每组摆 5 盆,最多可以摆几组, 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459 5/ˉˉ2ˉˉ3ˉˉ 2 0 ˉˉˉˉ 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练一练,圈一圈。 1、 大家来圈△,一共有 15 个△。 (1)每份 3 个,共几份? (2)每份 4 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份 5 个,共几份? (4)每份 6 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2、51 页的做一做。 指名板写,说说哪个数是商,哪个数是余数。 3、练习十二 1 题。 独立完成再订正。 三、总结下课。 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60 第四单元2、有余数的除法(二)执笔教师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复习。 学 第 2 课时执教教师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执教日期年月日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 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设计修 改 记 录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学习了除 法的竖式写法,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1÷6= 18÷6= 说说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计算除法时,有的有余数,有的没有余数,那 么什么情况下会有余数?什么情况下没有余数?余数的 大小与被除数或除数有没有关系呢?这节可我们就来研 究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 一、新课。 教学 P52 例 3。61 1、现在有 15 盆花,每 5 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2、如果一共有 16 盆花,每组摆 5 盆,可以摆几组 ?多几盆?写出商好余数。 如果是 17 盆呢? 如果是 18 盆呢? . . . 如果是 24 盆呢? 如果是 25 盆呢?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 数增加而增加。 当余数和除数一样大时,商就曾大一个数,而此 时就没有余数了。 三、巩固新知。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 14÷7 =[] 15 ÷ 7 =[]??[] 16 ÷ 7 =[]??[] 17 ÷ 7 =[]??[] 18 ÷ 7 =[]??[] 19 ÷ 7 =[]??[] 20 ÷ 7 =[]??[] 21 ÷ 7 =[] 22 ÷ 7 =[]??[] 23 ÷ 7 =[]??[] 24 ÷ 7 =[]??[]62B、14 ÷ 2 = [] 14 ÷ 3 = []??[] 14 ÷ 4 = []??[] 14 ÷ 5 = []??[] 14 ÷ 6 = []??[] 14 ÷ 7 = [] 14 ÷ 8 = []??[] 14 ÷ 9 =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 A 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 B 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 A、B 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 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 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 P53 第 2 题。 (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 ,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 3、教本 P53 第 3 题。 (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 后,订正) 4、完成教材 P52“做一做” (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 (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 (独立完成) 教本 P53 第 4 题,用竖式计算。 (注意书写格式 ) 。板书设计63 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执笔教师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3、有余数的除法(三) 执教教师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第 3 课时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 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除法竖式的书写练习。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判断余数与除数大小关系的重要性。重、难点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复习: 1、4×7-28= ( ( )x4&22 )x5&38 34-5×6= ( ( 4×8-24= )x2&19 )x3&16 2、在( )里最大能填几? 学 设 计 修 改 记 录64 ( ( ()x3&28 )x7&36 )x9&20( ( ()x6&49 )x7&34 )x9&60说说分别用了哪句口诀。 二、巩固练习 1、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 8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 2 个 。 (2)有 8 个苹果,平均放在 3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还余几个苹果? (3)有 8 个苹果,平均放在 2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还余几个苹果? 说说计算用的算式及结果。 2、计算: (用竖式计算) 37÷4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 P54 第 5 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2)33÷7=5????2 (3)63÷8=7????7 (4)5×6+4=34 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6、当师傅。 完成教材 P54 第 6 题:有 29 片扇叶,每台电扇装 3 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写出计算的算式。 7、把计算卡片分一分。 P54 第 7 题,连线完成。 四、拓展练习。 8 题、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 8 边行,每边长 3 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6549÷632÷525÷7指名板演,说说用到的口诀和余数各是什么。( ( () ) ) 剩下 2 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说说彩带的长度由几部分组成。围成的一圈长度怎 么计算? 五、补充思考。 (与家长同学习) (1)把 10 枝笔平均分给 3 个同学,每人得几枝? 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 23 个,如果每盒里装 5 个,可以装 几盒,还剩几盒? (3)有 42 个萝卜,每袋装 8 个,可以装几袋?还 剩几个? 第四单元 执笔教师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第 4 课时 4、 有余数的除法(四) 执教教师 课题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商好余数的单位名称。重、难点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复习。 1、口算。 4 × 8 24 C 6 18 ÷ 3 2、口答。 (1)把 10 根小棒,平均分成 5 份,每份几根?66学设计修 改 记 录37 + 5 7 × 9 42 ÷ 65 × 8 56 ÷ 7 9 × 472 ÷ 8 49 ÷ 7 45 ÷ 9 (2)把 8 根小棒,每 4 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把 7 朵花,平均分给 3 个同学,每人分几朵花,还 剩几朵? 师:指名上台演示分法好结果。 2、教学教材 P55 例 4。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1)观察例 2 图 1,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 件) 。 (2)把例 4 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 32 人跳绳,每 6 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 几人? (3)小组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 1,口算:32 ÷ 6 = 5 (组)?????2 人 学生 2,笔算: 3 0 5 6 /ˉˉ 3ˉ2ˉ ˉˉˉ 2ˉ 答:可以分成 5 组,还多 2 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 32、6、5、2 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有区别吗?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 1、做教材 P55“做一做” 。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 的问题。 2 教材 P56 第 2、3 题。67 四、本课小结。 我们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执笔教师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重、难点5、有余数的除法(五) 执教教师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第 5 课时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会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 教学重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商好余数的单位名称。68 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 一、基础练习 P56 页的第 1 题。 33÷8= 64÷9= 45÷7= 34÷5= 28÷3= 52÷6= 二、应用练习 练习十三 1、 第 4 题。 仔细看图,根据图意叙述题意。找出已知的条件和 问题。 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 2、 第 5 题。 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分小组解决“35 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这个问题 。 小组汇报各自的解决办法好解决的理由。 三、 巩固练习 1、第 6 题 学生看题,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说商和余数 的单位名称是什么?69学设计修 改 记 录?? ?? ?? ?? ?? ??说说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各是几。 3、 第 7 题。 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用什么 方法解决的? 四、 拓展练习。 第 8 题。 小组同学可以商量,思考怎么扎花束?该怎么算? 最多可以扎几束花? 五、课堂小结。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种有余数的除法,希望同学 们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仔细分析。课题 试 卷 分 析 及格( 问 题 焦 点 需关注 的学生 进步 学生第( )人)单元试卷讲评 优生( )人 平均成绩( )教学过程70 71
2014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4单元)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单元 时、分、秒第 1 课时 秒的认识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3年级数学上册1---4单元教案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时、分、秒第 1 课时 秒的认识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烈推荐】2017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1-4单元教案_其它课程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教案,小学教案,全册教案,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教案全集,全册教学设计,全本...2016 年-2017 年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单元主题:克、千克、吨的认识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设计者: 执教者: 物体的质量在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它与人们的关系...2014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4单元)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2014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4单元)第一单元 时、分、秒第 1 课时 秒的认识教学...2014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1-4单元)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第一单元 时、分、秒第 1 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一至四单元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单元学科数学 时、分、秒课型新授 课题 时、分、秒 (一) 课时 1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2017年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单元)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单元 时、分、秒第 1 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2014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1)_三年级数学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第四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 36 页至第 49 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实验小学白云校区 三上数学 第四单元 集体备课 教材内容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设计者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听算: 20+33= 16+25= 2.笔算 56+28=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