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限内获者,令尉各减一选,获逾半者,减两选 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天之骄子!最终决赛暨三四名投票!嬴政VS李世民!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胜者组:朱棣、熊疑、李亨、王莽、朱祐樘、武则天、刘邦、耶律德光、朱瞻基、杨广、李渊、柴荣、田因齐、李豫、刘弗陵、李隆基、胤禛、嬴驷、刘备、姬职、郭威、完颜阿骨打、刘义隆、赵顼、刘炟、姬武、李忱、拓跋焘、曹操、赵光义、耶律贤、刘询、完颜吴乞买、耶律隆绪、刘恒、李元昊、李治、刘肇、刘庄、忽必烈、赵匡胤、羸庸、曹丕、刘启、李存勖、陈蒨、刘渊、孙权负者组:嬴稷、石勒、姚兴、曹叡、陈霸先、海山、萧赜、李适、朱厚熜、朱见深、苻坚、拓跋珪、高欢、完颜雍、奕詝、弘历、刘裕、朱翊钧、朱温、李炎、萧衍、耶律阿保机、钱镠、刘骏、司马绍、杨行密、完颜璟、皇太极、高洋、萧道成、赵恒、慕容垂、赵构、王审知、爱育黎拔力八达、慕容皝、宇文邕、朱祁钰、姬斯、宇文泰、李纯、福临、赵昚、朱载垕、赵煦、旻宁、司马炎、赵祯负者组比赛:赵祯、高洋、石勒、赵构、姚兴、奕詝、萧道成、福临、朱厚熜、海山、刘骏、曹叡、弘历、完颜璟、王审知、司马绍、旻宁、完颜雍、拓跋珪、钱镠、萧赜淘、爱育黎拔力八达、慕容皝、杨行密淘汰。第二轮截止目前:耶律阿保机、高欢、曹丕、赵庸、王莽、李炎、刘义隆、熊疑、萧衍、朱翊钧、孙权、朱祐樘、陈蒨、耶律贤、司马炎、姬斯、赵光义、刘渊、慕容垂、姬武、杨广、完颜吴乞买、朱见深、朱温淘汰。决赛名单:嬴政、刘彻、刘秀、拓跋宏、杨坚、李世民、朱元璋、爱新觉罗玄烨、刘启、曹操、刘询、李存勖、李元昊、柴荣、嬴稷、刘炟、胤禛、武则天、嬴驷、李治、宇文邕、赵匡胤、朱棣、忽必烈、李隆基、郭威、刘恒、宇文泰、刘肇、刘备、李纯、刘邦截止第三轮,十六强为甲组:刘秀、刘恒;乙组:刘询、玄烨丙组:刘彻、嬴稷;丁组:杨坚、赵匡胤戊组:嬴政、胤禛;己组:朱棣、嬴驷庚组:朱元璋、刘邦;辛组:李世民、刘启截止十六强赛,八强为刘彻、杨坚、赵匡胤、嬴政、朱棣、朱元璋、刘邦、李世民&截止八强赛,四强为嬴政、朱元璋、李世民、刘邦截止四强赛,二强为嬴政、李世民目前积分榜如下:小组赛投票时可参考的假想规则如下:1、请各位JR参照该君主的传世影响力投票2、请各位JR参照该君主的文治武功投票3、请各位JR参照该君主的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投票另:每晚23点截止计票。今日对阵决赛对阵嬴政VS李世民三、四名投票,每人可投1票决赛@&谢谢配图嬴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请大家理性讨论,可以有分歧,但不要有谩骂~另可加群虎扑历史讨论组讨论天下第一的话题最后,敬请期待下一季!也请大家多多支持步行街接档大型比赛!!
这些回帖亮了
今天和祖龙对决,结果无所谓啦~一直以来,感觉路人对李世民的主要认知好像就是历史书上那个满脸写着“明君模板”的遛鸟白胖子,但其实李世民是个挺奔放欢脱的人,喜怒形于色,高兴了当众跳舞,不高兴了轰房玄龄回家。。。最重要的,因为毕竟皇帝才是本职,而且古代更推崇文治,所以他的赫赫武功就被自己的贞观之治给掩盖了,导致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实还是个名将、军事家,不是坐在后方,而是亲自上阵砍人的那种,在初唐和李靖同一档,本朝186评价帝王中军事能力第一。所以这里想写一点他的武功,借这个机会简单介绍一下天策上将李世民(上次名将不带他玩,结果这次皇帝又带曹操玩,主办方也太不严谨了)。参考了《中国历代战争史》和网络,时间仓促水平有限 ,有谬误错漏之处还请各位指正。首先是李世民亲自领军指挥的、唐朝建立到统一全国期间的主要战役。&1.浅水原之战,消灭西秦割据势利,生擒薛仁杲。(按公元598年出生计算,时年李世民20岁)这场战役李世民的策略是坚壁蓄锐,等到敌军疲软、军心离散的时候,一举出击击溃敌军主力。&亮点:1.准确的把握战机,看到宗罗睺士众疲软,果断下令出击;2.不顾舅舅劝阻,舍弃步兵,带领骑兵狂追不舍,逼迫西秦军马流散,不能组织人员进城坚守。&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要么不出手,出手就一定要对方死彻底是李世民的典型风格。&2.柏壁之战,击溃宋金刚、刘武周势力,宋刘溃逃到突厥,被斩。&李世民出征前,裴寂、李元吉连败于刘武周,龙兴之地太原已落入敌手。这场战役依旧是坚壁蓄锐,骚扰敌后,断其粮道。&亮点:1.穷追猛打,三日不卸甲两日不进食,和全军分吃一只羊,最后追上敌军溃逃部队,一日八阵全胜。宋金刚:mmp!&2.收服尉迟敬德。&3.虎牢关之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一战擒二王,平定中原。(李世民时年22岁)王世充占据易守难攻的洛阳城,李世民采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拔掉周围所有据点,把洛阳围成一块飞地。&亮点:率精骑数十冲入敌阵查探虚实,杀到透阵而出,又反身杀回去,再次杀穿敌阵,回到本阵。过程中和部下被冲散,只有丘行恭跟在身边,坐骑飒露紫中箭,丘行恭把自己的马给他,牵着飒露紫和李世民一起杀回本阵,在丘行恭把箭拔出时,飒露紫也倒地身亡。这一画面定格在昭陵,是昭陵六骏中唯一带人像的。在李世民把洛阳围的水泄不通的时候,窦建德突然与王世充联手,号称三十万实际大概十五万浩浩荡荡杀过来。这时候李世民力排众议绝不退兵,让主力部队依旧围困洛阳,自己率领3500精锐骑兵抢先到达虎牢关,守住咽喉,并最终以少胜多大破窦军,生擒窦建德,囚车压到洛阳城下,王世充也无奈投降。&亮点:1.带着尉迟敬德去窦建德大营挑衅,说自己持弓尉迟持槊,天下无人能敌,两个人弓槊配合,把追击敌人引入埋伏圈,小胜一阵,挫敌锐气;2.把握战机,利用牧马之计诱敌,对峙时发现窦军懈怠立刻出击;3.准确判断局势,就地遣散五万俘虏,让窦军没有反应过来唐军人少从而生变的机会。&这次出兵的目的是剿灭王世充,窦建德千里送人头,战果远超李渊预料,此时大唐也不过刚成立四年。孩子太能打老爹也头疼,李渊为了封赏憋死多少脑细胞,想出了天策上将。&天策上将,是李渊为了给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这时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尚书令、太尉)的宝贝儿子专门造出来的一个官职,位在王公之上,掌国之征讨,可开府自设官员,是一个有实权有地位的官职,李世民之后唐朝再无人获得这个职位。&4.洺水之战,击溃刘黑闼。&刘黑闼是唐朝对窦建德处置不当多搞出来的事,这时候李世民战功太高被雪藏,李渊启用的李神通、李世勣相继败北,最后不得不祭出李世民这张王牌。&突出表现:1.这次战役在李世民擅长的后发制人之外,特殊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地理环境,利用洺水来了个“水淹七军”;2.追逐刘黑闼进入突厥境内,长弓大箭杀敌,他用的大箭倍于一般箭矢,被突厥人捡到,当神器围观。在武德年间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基本起到韩信的作用,六大割据势利,除了相对没啥难度的南方,剩下的四个都是李世民消灭或击溃的。哪里来敌人李世民就要去哪,即使一开始不是他去,最后也还是要他救场。突厥连年犯边,李渊甚至想要迁都,也是李世民极力制止,并每每领兵与突厥主力对峙。李世民战无不胜,亲自指挥的战役往往都是以少胜多、一波全灭,他一手建立了王牌部队重骑兵玄甲军,兵锋所指、群雄尽灭。天策上将秦王之名威震东亚,到玄奘大师去印度时,还被问“听说你们国家有个秦王很能打”。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官职也很有意思,十几个,大致有:天策上将:介绍过了尚书令:三省六部之首太尉、司徒:三公之二&秦王:亲王&中书令:三省六部的中书省省长雍州牧:北京市长&还有什么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上柱国。。。&总之,都这样了太子没有想法那绝对是傻的,但也没办法,没有人能力强过李世民,即使李靖可能在军事上和李世民平分秋色,李渊也不可能信任他。李世民登基后,虽然不亲自下场(除了高句丽),但战略和战机的把握堪称完美,教科书般的上兵伐谋。以灭突厥为例(贞观四年,时年李世民32岁):1.用政治手段,拉拢突利可汗、薛延陀、西突厥,分化孤立东/突厥。立两个王,让他们互相猜忌、牵制,是李世民对付周边势力的惯用手段,屡试不爽;2.把握战机,贞观元年突厥就曾遭灾,但李世民考虑到国家初定,府库不充,没有用兵,而是休养生息,同时国内也一直旱灾、蝗灾、地震,各种自然灾害没有停过。贞观四年,大唐稍安,突厥遭受天灾,李世民果断选择出击;3.知人善任,给李靖写小纸条“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同为职业军人,李世民能摆清自己的位置,布置好战略后就充分信任李靖,不对前线做任何干涉。那边唐俭还在可汗帐中议降,这边李靖就连夜奔袭直取牙帐,君臣这个默契球虽然对唐俭确实不厚道(唐俭也神奇的没出事),但是用最小的牺牲换来了最大的战果。另外还想说一下亲征高句丽,战果是“唐军仅以十万大军,攻拔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7万人入山海关内。歼敌四万,降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给程粮放还本土,又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唐军自身损失近两千,战马死者十之七八”。这一仗没有灭了高句丽政权,那是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但已经把高句丽打到半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某些误传的“失败”。这里有一点非常特殊:李世民回国后,认认真真搞起了海军。到高宗时,由陆军海军配合,最终灭了高句丽。海军在中国封建社会大部分时间里都算个稀罕物,这还是在唐朝,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李世民的战争能力和眼光。不由得畅想一下,如果他生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华民族是否就不会落于人后。总结:李世民是不折不扣的马上皇帝,完美做到“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天下”。作为天才军事家,他的战略、战机、战术都是顶尖水平,就算战斗水平也不弱。除此以外,他还:1.改进了骑兵,创立玄甲军,他和李靖都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成熟的代表人物;2.重视培养人才,让李靖开班授徒,李世勣(灭高句丽)、侯君集(灭高昌)、薛万彻(破高句丽)、阿史那社尔(灭龟兹),都当过李靖的学生;3.丰富了战争理论,《唐李问对》列为武经七书,虽可能是后人委托之作,但也反应了李世民的军事思想,不同于名将,皇帝的身份让他在“上兵伐谋”“国力民生”上更为重视,战略高度是在国家这一层面。借用网友的话来讲,李世民——孤军安内:削平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突厥傀儡军阀登基攘外:横扫东/突厥(灭国)、西突厥(驱逐)、铁勒(灭国)、吐谷浑(灭国)、高昌(灭国)、焉耆(灭国)、龟兹(灭国)、吐蕃(驱逐)、印度(灭国)、高句丽(驱逐)无一例外全胜,真正做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此帖被林春水在 13:56修改&]
天策上将,这是李渊为了给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李世民专门造出来的一个官职,位在王公之上,统领天下兵马,有开府自行设立官员的权利,有开炉铸币的权利,是一个有实权有地位的官职,李世民之后再无人获得这个职位。 李世民在李唐建立后的战功主要有这些。 1.浅水原之战,生擒薛仁杲。 这场战役李世民用的策略是坚壁蓄锐,等到敌军疲软、己方士气旺盛的时候,一举出击击溃敌军主力。 突出表现是不顾舅舅劝阻,亲自领军狂追不舍,生擒薛仁杲,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 要么不出手,出手就一定要对方死彻底是李世民的典型风格。 2.柏壁之战,击溃宋金刚、刘武周势力,宋刘溃逃到突厥,被斩。 这场战役依旧是坚壁蓄锐,偏师骚扰,断其粮道。突出表现有穷追猛打,三日不卸甲两日不进食,和全军分吃一只羊,最后追上敌军溃逃部队,一日八阵全胜。宋金刚:mmp! 还有亲领小队侦查,被敌方包围后,利用骑射优势冷静突围的个人秀,以及收服尉迟敬德。 3.虎牢关之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一战擒二王,平定中原。 王世充占据易守难攻的洛阳城,李世民出兵征讨,采取的策略是拔掉周围所有据点,把洛阳围成一块飞地。 突出表现有亲自杀入敌阵查探虚实,杀到透阵而出,又反身杀回去,再次杀穿敌阵,回到本阵。 在李世民把洛阳围的水泄不通的时候,窦建德突然与王世充联手,领军杀来。这时候李世民力排众议绝不退兵,让主力部队依旧围困洛阳,自己率领3500精锐骑兵抢先到达虎牢关,守住咽喉,并最终大破窦军,生擒窦建德,囚车压到洛阳城下,王世充也无奈投降。 突出表现有带着尉迟敬德去窦建德大营挑衅,说自己持弓尉迟持槊,天下无人能敌。 这次出兵的目的是剿灭王世充,窦建德纯属自己作死送过来,当时李渊本意是让李世民撤兵,结果孩子太能打老爹也头疼,李渊为了封赏也是憋死多少脑细胞才想出了天策上将来。 4.洺水之战,击溃刘黑闼。 刘黑闼完全是李渊脑抽非要杀了窦建德搞出来的事,这时候李世民战功太高被雪藏,李渊启用的李神通、李世绩相继败北,还牺牲了罗士信和李道玄,最后不得不祭出李世民这张王牌。 这次战役在李世民擅长的后发制人之外,特殊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地理环境,利用洺水来了个“水淹七军”。
引用6楼 @ 发表的:之前就说了 以李二投赢汉武的标准 李二不会输祖龙 投李二秦皇不可能输给太宗的 老铁
已有JRs,赞赏了20虎扑币
Yo , 冒着上班迟到,特为世民拉票。我们都知道评价君王,无外乎文治武功,史家公认两者皆第一的,唯有唐太宗李世民(这可以算得上历史公认,详见后)。文治尚且在武功之前,预估大家心中的前四总统山里,提到“治世明君”,首先想到的也是李世民吧。史学界评价(文章最后,批阅增删附上,古、今、中、外,四个维度来看李世民,可概括为白居易一句:圣人无极。)裂土开疆+兴国安邦,恐怖之处在于,一个人干了有些帝王的几世之功,为防口水、以美帝为例:华盛顿+罗斯福,相当于缔造美国同时在短短数载内将美国推至国力领先全球几十年。(不过美帝从建国到一骑绝尘用了近150-200年,而李世民仅仅用了数载,细思恐极。想我本朝,经毛deng江湖xi 5代沉淀,尚未做到此地步。),亘古未有,之后也未有。华夏一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上,四五千年历史上也从未如此强盛过。
武功不赘述。李世民18岁起兵,24岁定天下,29岁升天子,33岁加冕天可汗,是后世许多帝王偶像,当朝太祖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是一个伟人对另一个伟人的高度评价。单论军事才能,李世民亲力亲为,统一霸业仅用5-6年。成吉思汗曾一再深有感触地谆谆告诫蒙古勇士如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蒙古四杰”:“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对内:十八岁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军阀立下赫赫战功,对外开疆拓土,攻灭dong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八方降服,尊称为天可汗,海内乂安。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
李世民登基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文治天下,轻徭薄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百年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撇开文治武功,聊聊其他:文化空前繁盛,唐诗,音律、乐器,宗教(佛道),女性地位空前提高,人口飞速增长,真正在史书记载上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疆域版图空前之大,海外影响力亦空前之大。万国来朝,不止于威慑,还在于空前绝后的包容与开放,长安、洛阳先后成为国外各族齐聚的万国之城。威名远播,亦有一人灭一国的神话。一朝三盛世,以贞观之治,承启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可谓历史最佳盛世)。
李世民个人魅力:天策上将,兵法绝尘,箭术无双,著名书法家,诗词逾百首,造诣颇高。教育方面除了熟知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史为鉴”,还有《帝范》:中国历史帝王管理和统御之道。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总结。充满哲理性,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高瞻远瞩,论理深邃透彻。如今的街,总是带着非黑即白的观念踩一捧一,赞美一个就要把另一个贬低的一无是处,这段时间见过太多回贴黑的太低端。不明白的是,为何近年秦始皇地位突然被拔高到所谓的“公认第一”?这个“公认”从何而来?请摆出史料。难道是因没读过多少史书、只学过一句《沁园春雪》的韵脚?别忘了太祖是“厚今薄古”充满不屑的口吻呐,输文采逊风骚射大雕。那按上述观点来推:史学界古今历来评价,秦始皇连毁誉参半都算不上,何谓“天下苦秦久矣”?民不聊生 四处起义不绝,当朝百姓恨不得将之剉骨扬灰而后快(这些百姓两千年前都是我们祖宗啊&),故而才有荆轲刺秦王,历来被当作壮士英雄敬仰。古代史学界较为推崇的君王除夏禹商汤周武三王,只余刘邦、光武、唐宗仅仅这些而已。有人说,说再多也比不过一句“千古一帝”?诚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千古一帝”,但少有人知他还同时说朱元璋“千万古之一帝”。论“千古一帝”,同为明朝官员王志坚:“三代以后如唐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对,在“千古一帝”前用了一个“真”字,显然是对同为明朝的李贽不认同。前天一位老铁说的好,现在一些人陷入认为“君王出生越早越厉害”的怪圈,确实如此。按一些人的逻辑,那娲皇当属第一,毕竟她不造人,我们现在还是渣土 ┐( ̄ー ̄)┌那按进化论,溥仪还第一呢,毕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接受的教育洗礼比历代帝王要先进太多有人说“如果生在唐太宗时代,征突厥、征吐蕃、征高丽,当代适龄男青年,有相当高的比例要埋骨他乡了”,但生在秦皇年代,要么修长城而亡、要么当流寇举大计而亡了。且听宋朝范成诗曰:“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恨不得投胎于初唐贞观,以求粮食足、有钱赚、不当兵。平心而论,让你选择一个朝代降生或穿越,你会选择什么朝代?怕是也不会在秦朝吧,由己及人,这也是古人对秦皇评价不高的原因。
前些天评选演技,星爷夺魁,有人说我大破街专于篮球,其他不精。古今中外对帝王的评述而观,若以NBA历史球员来类比:秦始皇 嬴政 - 拉塞尔/贾巴尔汉武帝 刘彻 - 魔术师/詹姆斯唐太宗李世民 - 乔丹,代表古代君王的集大成者虽说我们常觉得门户新闻没水准,但论公认,文章最多的就是《历史上最伟大帝王排行榜:权威总结十大最杰出皇帝》这段话:他使一个国家有了傲视群雄的气度,他使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他令世界各国纷纷前来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可谓万国来朝,德化远播。他铸造的强盛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使一个民族赢得了外族空前绝后的尊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武全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以过人的领导力,举重若轻地驾驭着身负超凡智略的中华英才,做到了治国与治人的完美结合,在文治武功上均取得了超凡建树,被史家公认为中国古代最有作为的帝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千古帝王的典范。&官方排帝王也以李世民为尊,自唐以来,五代之柴荣、宋之诸位君王、辽金君主莫不研习《贞观政要》,成吉思汗叮嘱子孙要安天下必须学习太宗兵法,明代朱元璋朱棣父子尤其是朱棣格外推崇李世民,康熙也说过俯仰千年余盛世数贞观,国父对李世民同样评价极高,还有光头委员长,还有老毛等等。从一个小角度,小议国外影响力:2012年以前,知乎有位大神- 佐藤谦一,日本人士,回答谦和,所获粉丝颇多。“自幼於北美長大,為第三代日系人。因為仰慕唐風,我始終認為自己只是文化上的美國人,血統上的日本人,而精神上的唐人。中国人自称“汉人”,在欧洲则称中国人为“秦人”(拉丁文之Sina,法文Chine,北欧文Kina,英文的China,本字皆为“秦”),而在日本,则向来称呼华夏人为“唐人”。”“当日本人对自己的历史越了解,对平安朝的从容与风雅越理解,就会越向往唐朝。甚至在今日的现代日本社会中,仍然能够发现许多可以追溯到那个年代的风俗与器物:日本的抹茶与茶道,佛寺与禅宗,相扑与蹴鞠,白居易的汉诗,和服中最高规格的唐衣…都依然坚持著一千年前的大唐遗风。而唐朝人对於美与精致事物的追求,也历经千年而融入了日本人的性格之中。对於许多日本人而言,或者对於整个东亚文化圈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源于夏,传于秦汉,兴于隋唐,而亡於南宋。将近千年以前的繁华时代,长安的天子才是整个华夏文化圈精神上的领袖,甚至西北庞大的游牧民族都尊称唐皇为天可汗。朝鲜人缅怀大明,因为那是最后一个汉人的朝廷。而大和人却最追怀有唐,向往曾经的长安,日本人心目中的“大唐情结”,恐怕是即使现今的中国人都无法理解的。”
《明史o外国真腊传》:“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清代《池北偶谈》: “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逻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 历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 ,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姓氏为“唐姓”,中国衣饰为“唐衣”“唐装”,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而从海舶上转贩到的中国货物则被成为“唐货”。甚至现代习称的“汉语”,也被宋代海外诸国称为“唐语”。中国人留居海外一年不还者,被称为“住蕃”,而外国人在中国逾年不归,则称“住唐”。沿袭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盛唐即巅峰,历时千载,绵绵不绝。纵观历史评价,比在座的我们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古、今、中、外,四个维度。
《旧唐书》:“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卓然著见于后世者…可谓难得也!”
吴兢(史官、一代诤臣):“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
刘文静:“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古印度,戒日王:“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
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白居易:“圣人有作垂无极!”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三王(夏禹商汤周武)以来,未有以过之”
朱熹:“唐太宗用兵至极北处,夜亦不曾太暗,少顷即天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夏商周)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苏轼:“太宗之从谏近乎圣。”苏东坡也对比汉武帝 来挑口水,“故太宗之治,几至刑措,而汉武之政,盗贼半天下,由此也夫!”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夏商周),未见其比也。”
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朱翌:自三代而下创业守文之君兼之者惟唐太宗,汉之文景武宣皆不及也。(古人挑口水?)其后永徽有贞观风见张说传,开元有贞观风见姚崇传,建中有贞观风见李吉甫传,惜乎三君皆不克终遂使太宗独称焉!
《贞观政要》赞贞观之治: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又频致丰稔,米斗三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全唐诗》太宗小传: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程祁:“太宗举兵五年,定海内,率天下于仁寿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而已。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
吕祖谦:“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真德秀:“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范成:“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陆九渊:“太宗富有天下……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夏商周)之王者乎?”
郭思贞:“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吴澄:“贞观之盛有非开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为唐三宗之冠。”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戈直:“太宗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夏商周)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神灵在天,万古长存。”
朱棣:“唐文皇帝…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极…贞观盛世,自古罕论”
明宪宗:“三代(夏商周)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卓乎不可及已。”
张大龄:“具凌驾四海之气,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 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迹汤武,自登极以后庶几成康,腐儒辈犹以尺寸瑕瑜之何异虾度神龙乎?”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胡应麟:夫卫公在唐诚一代元勋。然文皇(唐太宗)将略远出其上,非若高帝于淮阴,真弗如也。”(...黝黑高祖,古人挑口水?)
王志坚:“三代以后如唐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此为唐太宗称号“千古一帝”的由来。
赵弼:“传三百载之唐柞哉,太宗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夏禹、商汤、周武王),未有以过之。北擒颉利,西灭高昌、焉耆,东破高丽、百济。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北狄列传》
林奇慨曰:“其心犹足为尧、舜之心也。”
王夫之:“自太宗以宽容抚士庶,民不怨其上也。读太宗论治之言,我不敢知曰尧、舜之止此也,以视成汤、武王,其相去无几矣。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论调:汉、宋皆不如唐)
仆观贞观之政,文皇之功烈,后几莫追也。是以叹之,太宗文皇帝,壮哉!千古一人而已。
严耕望在《唐代文化约论》中说:“郎现行之法律虽规摹西洋法律,固亦未能全脱唐律范围;盖唐律审慎精密,诚有足取者。又就轻刑一端而言,笞不过二百,流不过三千里,投不过四年,死不过绞斩,无终身囚禁凌迟琛锯之刑;缘坐限於父子,亦无族诛之制。”“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发展,至此而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故文化发展得作一大集结。”&《文苑传》赞李世民之教育:“文皇贞观之风,同乎三代。”宋祭唐太宗碑文:“功有如是之大者,唐太宗文皇帝者哉!文皇未起兮四维如毁,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文皇之迹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于天地!”明成化祭唐太宗:“惟帝肇开鸿业,奠安生民,济世之功,垂于永久。”明代人祭唐太宗昭陵:“英略唐皇近古无,文垂洒藻武攘胡!”
国父孙中山先生对宫崎滔天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再造唐太宗之“不世之奇勋,兴亚之大业。”
毛ze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蒋中正《中国之命运》言唐太宗“发愤图强,雪耻御侮”,希望陈寅恪把自己写成唐太宗第二,歌颂其以东亚病夫逆转工业强敌的抗战功勋。缔造台湾“均富”的蒋经国,终生研读《贞观政要》,以求如何在人口密度最大的华人地区缩小贫富差距。他手著《开发西北经济》赞曰:“唐代以兵马数万人远征西域,收复三十余国,威震葱岭,世界武功无过于斯时。”
蒋中正次子蒋纬国主编修订的两岸军界必读经典《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太宗文治武功,皆给予至高评价:“古代帝王中,实不多见,开明至公”“特出之军事天才,可谓神矣。”
宋教仁:李唐大行开拓主义,灭突厥,平西域,征服高丽,郡县之制遍于中亚细亚及西伯利亚、满洲平原、朝鲜半岛等处。上下五千年间,吾汉族之所以对待外族而最得优势者。
成本俊:“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风云,荡平群寇,修齐庶政,然后南征北讨,收服四裔,威令所行,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国势之盛,且超汉代而上之。太宗诚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梁实秋、徐小芬《照耀千古留唐风》后记写道:“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代表,成为中国人向往的理想国,世民被誉为三代以后最卓越的君王。文治:足以傲视历代帝王,孕育出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新境界;内政:爱民不扰民,税收之轻徭役之薄,更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军事:东征西讨统一隋末,即位后更扬威四海,开拓疆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大,望风披靡洋洋大观,跨州连海雄视天下,唐人,唐人街,是多么的景仰。世民的一生光辉灿烂,圆满完美,在中国历史上发射出万丈光芒,缔造出一个震古烁今的新时代!”
柳克述:“假如中国历史上没有李世民这样一位卓越的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华夏民族究竟会演变到怎样的境地?综数百年华夷乱离黑暗之局,成大一统的民族复兴与新局面的开创,其版图西至葱岭以东,南至中南半岛,东临大海,北被大漠。而国计民生之康裕,学术艺事之发达,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汇与创导,至使倭人贩其余绪以立国,欧西各国向往而慕化。其气魄之大、业绩之伟,无可媲美。推崇功业,数典不忘,我们岂能忘掉李世民!”(假如没有XXX的论调,民国已有)
钱穆:“唐制得斟酌南北,开国即规模宏远,汉、宋所不逮。”“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齐一努力之精神,实为中国史籍古今所鲜见。”
钮先钟:“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学好问,真可以说是天纵之圣。从《问对》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风度。在战略思想中,他的地位远超过拿破仑。”
柏杨:“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假如李世民的后裔,能够照着《贞观对》来行事,恐怕今天虽然已是二十一世纪○○年代,天下仍是唐王朝的天下。”
贞时时期确实做到“中国自安、四夷自服”,文治和武功都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唐太宗也就成了空前成功的皇帝。——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
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片尾总结:“在中国有史以来所有帝王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被百姓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然由于他的丰功伟业,也由于他本身具有其他帝王身上难以发现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也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在世52年中,唐太宗做了23年的皇帝,自18岁开始,他整整经历了35年的政治军事生涯。在军事上,在起兵反隋过程中,李世民从太原沿汾河南下,直捣长安,在统一的战争中,更是驰骋纵横数千里,他所表现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思想,可以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著名军事家相媲美。称帝登基之后,偃武修文,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关心民生疾苦,使得隋末几告破产的全国经济很快得意全面复苏。在政治上,更是鼓励臣下进谏,虚心听取不同和反对意见,同时大胆启用选拔才能之士,终于蔚成了被后世称道不已的贞观之治。一方面彻底解决了长久以来的北方外患,另一方面则政治清明,最初全国死刑犯每年不过29人,后来也不过增加到290人。此外,无论在文化提升疆域定型上,唐太宗也都有决定性贡献,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无可讳言,李世民一生当中难免也有瑕疵,但是这些瑕疵并没有使他的丰功伟业因而减色。毕竟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时代,能够真正超过贞观之治的水准。”
黄埔军校网《唯一一个没有贪污的时代》:“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二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一度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黎东方《古今独步的唐太宗》:“唐太宗之所以能博得历史盛誉,在于他一身完成了一个君主极难完成的两件大事:打天下与治天下,从而成为独步古今的君主。天可汗即万国之汗王,得了这尊号的唐太宗,意味着他执了东方的牛耳。唐太宗成了历代雄主难以企及的大材;‘贞观之治’成了大治,成了历代各种大治中最脍炙人口的大治。”
筑东阳《血勇与人道》盛赞李世民:“唐代武功之强悍,诗歌之灿烂,在历史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这两条,都与李世民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李世民引领着古代中国登上了历史的巅峰。他真正是旷古少有的政治军事英雄,其才力之卓绝,胸襟之辽阔,规划之弘远,文武并举,使中国不仅成为武力最强大的国度,而且成为文明的原创者,为邻近列国所仰慕仿效。李世民代表着常人不可企及的伟人梦,也代表着常人可以接近的英雄梦。李世民由对天下英雄推心置腹,发展到对子民推心置腹,从而得了最浩瀚纯正的‘人和’,血勇与人道的耦合,正是盛唐之魂!”
陈飞《李世民》:“他所有政治、军事活动总体上也达到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文化所能够想象的高度。以致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承认唐代是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巅峰和象征,而唐太宗的政治、军事作为又是唐代的最高典范。这一切都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于是有人将他比作帝舜、帝尧,甚至比比作黄帝、神农。李世民完成其伟大的时候,比任何取得类似伟大的帝王都要年轻。唐太宗李世民是空前绝后的。”
“《群书治要》,唐太宗下令编的。这个东西能够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全人类的文化如何延续下去,他们给了我们一把钥匙。汤恩比先生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的社会问题,要靠中国的孔孟学说。唐太宗编的这个书就能救世界,这套书应该送给全世界每个国家去学习。”——净空法师
石越《新宋》:“三王五帝此下数千年,最贤唐太宗。”
近代史学家:
陈寅恪:古今唯一之天可汗,是固不世出人杰所为也!“唐代之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
孟宪实:贞观之治达到一个高度,越往后人们越望之弥高,无法超越。这23年会成为13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杆。成为1300多年来我们的一个民族情结,具有了所有人仰望的高度。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陶成章《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写道:“我中国绍基于皇古(炎、黄),葱茏于唐、虞,而光耀于汉、唐”,更独誉唐太宗缔造了“全亚听命时期”,奉贞观为“中国民族冠冕第一时期”。
外国史学界:
美国历史学家菲茨杰拉德:唐太宗似乎像天命所归的人物,对他而言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会的拯救者,也是统一与和平的恢复者,更是汉民族的凝聚者,世界文明的指路者。他的个性是如此的强悍有力,他影响了所有与他相处过的人物,并且成为一个后代子孙眼中的传奇人物。在中国的帝王中,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剑桥中国史》:…在后世人眼里,太宗朝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
旷世经典史学名著《世界文明史》作者威尔·杜兰写道:“中国之所以能够再迈进一个伟大的时代,是由于中国最伟大的帝王——唐太宗的贤明。他运用军事天才,把史无前例的入侵者击退,收回汉朝以后失去的领土。从沿海的港口扬帆到遥远的印度洋和波斯湾,在八世纪的长安,穿皮衣的人要比廿世纪的纽约人来得多,一个小镇就有丝织工厂,工人数以万计,中国的丝在欧洲以金来交易,然而在中国本土是一般人都有的衣料,人像是用红宝石雕成,中国从未达到如此富庶,人民从未享受到如此丰衣足食。”
传媒大亨默多克,赞美贞观之治:“它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开明,最进步的一个帝国,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个时代。”勒内·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韦伯:“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韦尔斯曰:「第七八世纪,中国乃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之国家。其时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三代而下论事功者无过于唐。——乾隆筑东阳评价李世民:“孔子之后数一数二的人物。”斯特恩丝在《世界文明》:“唐朝建立了一个比此前的汉朝范围大的多的帝国,其疆域远超今天中国的面积。”“中国在经历了近四个世纪的动荡后崛起,进入了最昌盛的发展时期,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军事天才统帅―唐朝皇帝李世民,他每个县都将农民组织起来,在北亚、南亚和中亚几乎没有对手。”——T.N.杜派: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越南阮福映:好观古史,尝称唐文皇致治之美,法度可观。
有人说唐宗比秦皇汉武弱处是没开创制度延续影响千年,制度???
疏议序注:“盖姬周而下,文物仪章,莫备于唐。”“乘之则过,除之即不及,过与不及,其失均矣。”五代各国立法基本上取法于唐。
宋代“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明代“宜尊唐旧”,明太祖下令“日进二十条”。
日本仁井田升:“七世纪的唐律比十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卡罗林纳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也可以同十七世纪德意志法典相媲美。”日本大化革新后,编定近江令、大宝律令,篇目大同于贞观令。
高丽王朝、安南的李陈黎三朝,“参用唐制,历代遵行”。
后人对《贞观政要》集注,于唐太宗亲作《秦王破阵乐》曰:“古之乐莫善于韶舞,庶几武舞之遗意矣!”且赞《唐律疏议》定中华法系千年之制:“迄贞观 用之,无所变更!”更赞太宗扫平六夷之伟业,曰:“其气概直可以寒毡裘之胆而夺之气,而中国尊安,夷裔退抑,亦足伟也,谓之英武,不亦宜乎!”
孙中山“唐之六典,今六法全书。”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尝读《太宗政要》(即《贞观政要》),亦云:‘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学业为本。’王硅日:‘人无学业,岂堪大任。’帝复日:‘人臣不可不知书,宰相尤须有学。’
据《辽史》所载,辽朝君臣对《贞观政要》也十分重视。辽兴宗时,史臣萧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辽史?萧韩家奴传》)。辽皇子耶律雅里“每取唐《贞观攻要》及林牙资忠所作《治国诗》,令侍从读之”。
《金史》中记载,金朝君臣也都把《贞观政要》当做治国必读之书。金熙宗对大臣,“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矩法。”
金哀宗时,大臣赵秉文轮直进讲《尚书》、《贞观政要》。金人还设益政院,以学问该博之士为寺讲学士,“日以二人上直,备顾问,讲《尚书》、《通鉴》、《贞观政要》”(《金史百官志》)。这说明,金人已将《贞观政要》作为治国必备之书,列为帝王治国参考。
朱元璋:“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诏衣冠如唐制。”“准唐之旧而增损之,日进二十条。”李善长:“汉《九章》为宗,至唐始集成。今制宜遵唐旧。”
明代规定将《贞观政要》与《尚书》、《春秋》、《资治通鉴》等书列为皇太子必读之书!
明宣宗闻侍臣讲《贞观政要》时说:唐太宗致治之关,庶几成、康,实本于此。予尝覆是书,谓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谓治国犹栽树.根本不摇则枝叶茂,君道清静是百姓安乐,皆要语也。”
明穆宗命阁臣进讲《通鉴节要》与《贞观政要》之书,作为定制!
明完宗还亲为新刊《贞观政要》本作序。成化元年(1465),明宪宗的序文写道,《贞观政要》“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朕甚嘉尚焉”。
《贞观政要》在海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邻国日本、韩国等国。日本最高统治者定《贞观政要》为必读教材,韩国总统金泳三就总统之任前反复研读的书中,就有《贞观政要》一书。这里所列举的史实,足以说明《贞观政要》问世后,一千多年来在中国历史和海外所产生的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日本学者著《唐令拾遗》,称李世民律令格式基础上的唐律,其源远流长为世界五大法系之首,曰:“影响东至日本、朝鲜,南至安南、西至西域,北至契丹、蒙古。”
日人桑原曰:“自余良朝至平安朝,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上与精神上皆根据唐律。”
《贞观政要》在国外也很有影响。约在九世纪前后,这部书就传到了日本,并立即引起日本封建统治阶级的注意。镰仓时代,1205年博士菅原为长专任讲官,为幕府讲解《政要》,对当时日本政局影响很大。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在1615年颁布的《禁中并公家法度》十七条中,第一条就规定天皇必读《贞观政要》,以“明古道”。此后,《政要》一书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流传。明治也读[贞观政要]!福利
[&此帖被艾凌雨轩在 11:04修改&]
秦始皇创立的大体系,之后玩了2200多年,这2200年间无论贵族,门阀,平民,乞丐,无论汉族还是外族,无论实现了大一统还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无一不用秦始皇的大体系理念,皇帝这个称号,和朕这个自称。其他朝代的皇帝都是自己朝代的皇帝,唯有祖龙是中华2200年以来所有在中华领土上建立过国家的始皇,直到2000多年后,皇帝时代结束,他大一统体系仍然影响着新时代,影响着毛–泽–东,影响着共–产–党,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是祖龙,或许华夏各个小国在各种对外战争中,被逐一击破,像埃及,巴比伦,希腊那样,早就已经彻底亡国灭种,像欧洲那样早就不是原先的欧洲人种,现在的欧洲人都是日耳曼人的后代祖龙扫六合,集中华大帝所有国家于一身,共同奋斗,保住了华夏万年基业,以致后世,所有入华夏之人,都被华夏同化,这个基础全都源于2000年前的秦皇大一统。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李二今天拿到超3成票就成,终于结束了。怀念一下马跃的李世民,这是我看过的所有演李世民的演员中唯一能让我感觉到军人气质的,马上打天下的君主就应该这样。
[&此帖被来自哪里在 09:18修改&]
李雪健:国强啊,咱们山东老乡,虽说你比我大两岁,但我是秦始皇你是秦王,辈分不能乱啊。再说你平时你威风八面的,私下不也和弟媳暧昧吧。唐国强:我代表的不仅仅是唐太宗,我是代表所有我饰演的皇帝挑战你!你还是好好管管你那个儿子文章吧(李雪健饰演过张作霖)李雪健:我还代表所有汉朝冤魂呢!还是让我们赶快比完,咱们一起代言蓝翔。
引用93楼 @ 发表的:哈哈哈,搞得李世民不是个二代一样屯了几辈子的家业,给这一代秦王一朝统一。
李二是二代?他爹的江山,多少是靠李二打下来的
引用54楼 @ 发表的:今天和祖龙对决,结果无所谓啦~一直以来,感觉路人对李世民的主要认知好像就是历史书上那个满脸写着“明君模板”的遛鸟白胖子,但其实李世民是个挺奔放欢脱的人,喜怒形于色,高兴了当众跳舞,不高兴了轰房玄龄回家。。。最重要的,因为毕竟皇帝才是本职,而且古代更推崇文治,所以他的赫赫武功就被自己的贞观之治给掩盖了,导致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实还是个名将、军事家,不是坐在后方,而是亲自上阵砍人的那种,在初唐和李靖同一档,本朝186评价帝王中军事能力第一。所以这里想写一点他的武功,借这个机会简单介绍一下天策上将李世民(上次名将不带他玩,结果这次皇帝又带曹操玩,主办方也太不严谨了)。参考了《中国历代战争史》和网络,时间仓促水平有限 ,有谬误错漏之处还请各位指正。首先是李世民亲自领军指挥的、唐朝建立到统一全国期间的主要战役。&1.浅水原之战,消灭西秦割据势利,生擒薛仁杲。(按公元598年出生计算,时年李世民20岁)这场战役李世民的策略是坚壁蓄锐,等到敌军疲软、军心离散的时候,一举出击击溃敌军主力。&亮点:1.准确的把握战机,看到宗罗睺士众疲软,果断下令出击;2.不顾舅舅劝阻,舍弃步兵,带领骑兵狂追不舍,逼迫西秦军马流散,不能组织人员进城坚守。&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要么不出手,出手就一定要对方死彻底是李世民的典型风格。&2.柏壁之战,击溃宋金刚、刘武周势力,宋刘溃逃到突厥,被斩。&李世民出征前,裴寂、李元吉连败于刘武周,龙兴之地太原已落入敌手。这场战役依旧是坚壁蓄锐,骚扰敌后,断其粮道。&亮点:1.穷追猛打,三日不卸甲两日不进食,和全军分吃一只羊,最后追上敌军溃逃部队,一日八阵全胜。宋金刚:mmp!&2.收服尉迟敬德。&3.虎牢关之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一战擒二王,平定中原。(李世民时年22岁)王世充占据易守难攻的洛阳城,李世民采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拔掉周围所有据点,把洛阳围成一块飞地。&亮点:率精骑数十冲入敌阵查探虚实,杀到透阵而出,又反身杀回去,再次杀穿敌阵,回到本阵。过程中和部下被冲散,只有丘行恭跟在身边,坐骑飒露紫中箭,丘行恭把自己的马给他,牵着飒露紫和李世民一起杀回本阵,在丘行恭把箭拔出时,飒露紫也倒地身亡。这一画面定格在昭陵,是昭陵六骏中唯一带人像的。在李世民把洛阳围的水泄不通的时候,窦建德突然与王世充联手,号称三十万实际大概十五万浩浩荡荡杀过来。这时候李世民力排众议绝不退兵,让主力部队依旧围困洛阳,自己率领3500精锐骑兵抢先到达虎牢关,守住咽喉,并最终以少胜多大破窦军,生擒窦建德,囚车压到洛阳城下,王世充也无奈投降。&亮点:1.带着尉迟敬德去窦建德大营挑衅,说自己持弓尉迟持槊,天下无人能敌,两个人弓槊配合,把追击敌人引入埋伏圈,小胜一阵,挫敌锐气;2.把握战机,利用牧马之计诱敌,对峙时发现窦军懈怠立刻出击;3.准确判断局势,就地遣散五万俘虏,让窦军没有反应过来唐军人少从而生变的机会。&这次出兵的目的是剿灭王世充,窦建德千里送人头,战果远超李渊预料,此时大唐也不过刚成立四年。孩子太能打老爹也头疼,李渊为了封赏憋死多少脑细胞,想出了天策上将。&天策上将,是李渊为了给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这时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尚书令、太尉)的宝贝儿子专门造出来的一个官职,位在王公之上,掌国之征讨,可开府自设官员,是一个有实权有地位的官职,李世民之后唐朝再无人获得这个职位。&4.洺水之战,击溃刘黑闼。&刘黑闼是唐朝对窦建德处置不当多搞出来的事,这时候李世民战功太高被雪藏,李渊启用的李神通、李世勣相继败北,最后不得不祭出李世民这张王牌。&突出表现:1.这次战役在李世民擅长的后发制人之外,特殊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地理环境,利用洺水来了个“水淹七军”;2.追逐刘黑闼进入突厥境内,长弓大箭杀敌,他用的大箭倍于一般箭矢,被突厥人捡到,当神器围观。在武德年间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基本起到韩信的作用,六大割据势利,除了相对没啥难度的南方,剩下的四个都是李世民消灭或击溃的。哪里来敌人李世民就要去哪,即使一开始不是他去,最后也还是要他救场。突厥连年犯边,李渊甚至想要迁都,也是李世民极力制止,并每每领兵与突厥主力对峙。李世民战无不胜,亲自指挥的战役往往都是以少胜多、一波全灭,他一手建立了王牌部队重骑兵玄甲军,兵锋所指、群雄尽灭。天策上将秦王之名威震东亚,到玄奘大师去印度时,还被问“听说你们国家有个秦王很能打”。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官职也很有意思,十几个,大致有:天策上将:介绍过了尚书令:三省六部之首太尉、司徒:三公之二&秦王:亲王&中书令:三省六部的中书省省长雍州牧:北京市长&还有什么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上柱国。。。&总之,都这样了太子没有想法那绝对是傻的,但也没办法,没有人能力强过李世民,即使李靖可能在军事上和李世民平分秋色,李渊也不可能信任他。李世民登基后,虽然不亲自下场(除了高句丽),但战略和战机的把握堪称完美,教科书般的上兵伐谋。以灭突厥为例(贞观四年,时年李世民32岁):1.用政治手段,拉拢突利可汗、薛延陀、西突厥,分化孤立东/突厥。立两个王,让他们互相猜忌、牵制,是李世民对付周边势力的惯用手段,屡试不爽;2.把握战机,贞观元年突厥就曾遭灾,但李世民考虑到国家初定,府库不充,没有用兵,而是休养生息,同时国内也一直旱灾、蝗灾、地震,各种自然灾害没有停过。贞观四年,大唐稍安,突厥遭受天灾,李世民果断选择出击;3.知人善任,给李靖写小纸条“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同为职业军人,李世民能摆清自己的位置,布置好战略后就充分信任李靖,不对前线做任何干涉。那边唐俭还在可汗帐中议降,这边李靖就连夜奔袭直取牙帐,君臣这个默契球虽然对唐俭确实不厚道(唐俭也神奇的没出事),但是用最小的牺牲换来了最大的战果。另外还想说一下亲征高句丽,战果是“唐军仅以十万大军,攻拔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7万人入山海关内。歼敌四万,降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给程粮放还本土,又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唐军自身损失近两千,战马死者十之七八”。这一仗没有灭了高句丽政权,那是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但已经把高句丽打到半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某些误传的“失败”。这里有一点非常特殊:李世民回国后,认认真真搞起了海军。到高宗时,由陆军海军配合,最终灭了高句丽。海军在中国封建社会大部分时间里都算个稀罕物,这还是在唐朝,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李世民的战争能力和眼光。不由得畅想一下,如果他生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华民族是否就不会落于人后。总结:李世民是不折不扣的马上皇帝,完美做到“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天下”。作为天才军事家,他的战略、战机、战术都是顶尖水平,就算战斗水平也不弱。除此以外,他还:1.改进了骑兵,创立玄甲军,他和李靖都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成熟的代表人物;2.重视培养人才,让李靖开班授徒,李世勣(灭高句丽)、侯君集(灭高昌)、薛万彻(破高句丽)、阿史那社尔(灭龟兹),都当过李靖的学生;3.丰富了战争理论,《唐李问对》列为武经七书,虽可能是后人委托之作,但也反应了李世民的军事思想,不同于名将,皇帝的身份让他在“上兵伐谋”“国力民生”上更为重视,战略高度是在国家这一层面。借用网友的话来讲,李世民——孤军安内:削平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突厥傀儡军阀登基攘外:横扫东/突厥(灭国)、西突厥(驱逐)、铁勒(灭国)、吐谷浑(灭国)、高昌(灭国)、焉耆(灭国)、龟兹(灭国)、吐蕃(驱逐)、印度(灭国)、高句丽(驱逐)无一例外全胜,真正做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没错,能够走到最后和始皇帝一较高低,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李世民的强悍之处了,时间因素不是他自己能够掌控的,他已经做到了一个帝王的极致,就算本次对决败北,也是虽败犹荣
前四没有汉武帝,这个投票一点意义都没有
帮李二投了最后一票,最后能做的了
估计很多人对李世民在这一次评选中杀到决赛表示质疑,得出很多人压根不懂历史、论影响力李世民连前五都算不上、国外排名什么什么的言论。但这次比赛比的不是谁是影响力最大的君主,而是谁是大家心中史上第一君主,请看规则:
1、请各位JR参照该君主的传世影响力投票
2、请各位JR参照该君主的文治武功投票
3、请各位JR参照该君主的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投票
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有人认为影响力最重要,有人认为文治武功很重要,有人认为平民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造成了大家投票选择的不同,诚然这次比赛是有冤案的,但很多选择只是因为大家的侧重点不同,冤案的发生也只是因为一些不太出名的皇帝科普不够,还有就是对阵的问题。
到了秦皇汉武唐宗明组乃至八强十六强这个级别,其实大家对每个皇帝的基本功绩和黑点都是知道的,就算有误解但差距不会太大,只是个人喜好和评价标准不同,投票结果显示的是在步行街主流对皇帝的评选认知标准,每个人侧重点不同也不能说谁对谁错,没必要上纲上线开群嘲扣帽子。PS:中午看了一下帖子,看来是始皇赢了,我觉得很正常,始皇确实在社会影响力和开创性是最大的,黑点就是对民相对残暴,同种类型的汉武输了只能说论功绩汉武还是差始皇不少的,汉朝确实是最伟大的时代,汉武也是汉朝最伟大的皇帝,但汉朝的功绩不能只算他一人(十六强占五个也能说明这个问题)PPS: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大家都火气小点(无论唐粉还是汉粉)
[&此帖被流星如苏在 12:09修改&]
哈哈老朱和老刘又要再战三百回合了,估计比决赛还要激烈顺便支持一下李世民,个人认为他更好秦始皇固然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为现在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这所有的功劳不能都给他吧要知道制度这种东西是没有亘古不变的,只有适合当时生产力和社会形势的制度才能生存乃至发展秦始皇固然是力排众议采取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模式,但是没有刘邦、刘恒、刘启、刘彻这几代人的努力,天知道中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秦始皇统一天下到他去世也不过是十年时间,真的就能保证大一统深入人心了?那为什么之后灭秦之后这么多人还是主张分封割据呢?车同归书同文,天下一统固然是秦始皇的功绩,但绝对不是他一人之功,秦汉秦汉,如果没有汉,秦所作的开创性工作又能留下多少呢?如果论治国,那始皇帝就更加不是太宗皇帝的对手了,秦二世而亡,唐在太宗死后沿着他的路线变得更加强盛(这当然也看出了太宗选继承人水平完爆始皇帝)
[&此帖被圣西罗梦境在 09:18修改&]
引用514楼 @ 发表的:第一。个人观点。汉武帝没有任何能和秦始皇比的干货。我认为,汉武帝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绝不亚于秦始皇的。先引用一些现代相对权威人士的话,再谈我的原因:
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夏曾佑)
古代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文化的统一,则完成于汉武帝。他的时代以功业显赫、垂范后世而留名青史。(汉唐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家洲)
汉武帝这一“文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要超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武功”。秦始皇治国片面使用“严刑峻法”,结果秦帝国二世而斩。汉武帝采用“儒法结合为主,兼采其他思想”的方式治国,影响中国历史 2000 年,并延及周边地区。(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可以看到,秦始皇曾经发表"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政治宣传。然而文字的统一,其实是到汉武帝时代方才得以实现的。...。这一历史时期于是"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在最多方面完成了空前绝后的历史创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
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并没有成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盛世。(张岂之先生2013年参加“中国文化与亚洲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
武帝的任务,不论自己是否自觉,但他确实达成了完成统一古代帝国之事实的伟大使命。(东洋史巨擘宫崎市定)
秦始皇汉武帝,其中尤其汉武帝在这方面(指统一国家的建立)是有贡献的,今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中一支最大的民族——汉族之得名就是从武帝时期奠下基础的。(《秦汉史略》何兹全)
中国历史发展到秦汉,要求打破各国分裂的局面,建立统一集权的国家,秦始皇完成了这个任务,但他又失败了,经过汉初数十年的分裂武帝又把这一任务更好的完成了,实质上武帝的统一和集权是比秦的统一集权更巩固的。(《秦汉史略》何兹全)
现在谈我个人的原因:
汉武帝在位54年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抛开科技、音乐、建筑、文学、手工业等这些不重要的方面,这里只谈比较重要的。
1.政治制度。把教育、考试制度与选官制度相结合及建立以其为基础的文官制度,这是核心。罗义俊对武帝时期政治制度的概括:“汉武帝所创造的是,以经过改造的儒学新形态今文经学为实际主导思想,并杂揉延用法家极权主义的皇权思想,由皇帝决定一切(国家和政治的要务),通过以天子左右近臣组织的内朝,来指挥由考试选举制度产生的文官组成的政府,运行政治,统制经济,建设学术文化的制度。”具体的措施包括:“尊儒而悉延百端之学”、“建立中(内)朝”、“设察举制”、“立太学”、“推恩令”、“巡视监察制度”(参见《我国历史上巡视制度的开端——汉武帝推行的十三部刺史出巡》,中央巡视组)等。
单独说一下察举制。台湾史学家劳干先生曾说:“(察举制的确立)是中国学术史和中国政治史的最可纪念的一年。”著名汉学家汤因比也说:“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在中国首倡以政绩征募文职官吏的制度,并通过考试对候选人员的能力进行评判。中国皇帝的文职官吏是人类文明世界中的佼佼者。他们长期平安自由地管理着这么庞大的人口,这是其他国家的文职人员所不可企及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察举制选拔人才正式标志着我国彻底告别了三代贵族政治,从此,儒生士大夫走上历史舞台,作为此后中国2000年最主要的统治群体,通经致仕也成为每个读书人的理想。
再单独说一下太学。汉代之前,主要是一种贵族教育,受教育者基本限于贵族子弟的范围。中国古代由政府面向广大国民办教育,始自汉武帝。在中央有太学,汉代太学是免学费的,允许旁听,在地方有郡学乡学,“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兴学诏令,由此建立起了一整套官学体系,被评价为“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皆属划时代的大事”。
2.版图基础。几乎是公认的,仅仅引用好了:
明史学家郑晓:三王以后,人主有大功于后世者,莫如汉武帝,表彰《六经》于秦火之后,罢斥苏张申韩之术,又开扬华夏。今之辽东、宁夏、四川、云贵、两广、福建,以及浙东列郡,皆为武帝所取,变夷为夏。交州,今为安南窃据……今吾朝舆地,虽曰广于唐宋,然尚不及汉也。
翦伯赞:西汉政府在奠定我国的疆域事业中,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页空前辉煌的纪录。两千年来,中国历史家,都把这种辉煌的伟业,归功于汉武帝个人的成就,所谓“雄才大略”者是也。
何新: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
劳干:缔造中国疆域之伟业。
夏曾佑: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范文澜:奠定了地大物博人多的现代多民族的中国伟大规模的基础。
孙家洲: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经营,可能中华帝国版图的确立也许要有若干的变动。
3.思想文化。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尾形勇在《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说:“如果把短命的秦帝国和 维持了四百余年统治体制、并构成了后来的皇帝统治原型的汉帝国 作一比较的话:儒家思想的采用,正是加强和确立了专/制体制的基础。”董仲舒和汉武帝共同构筑了一套“新儒学”体系,从此儒学渗透到社会生活与政治领域的各个角落,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并且深深的埋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影响了我们几千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杨生民说汉武帝是“中国封建时代学术思想政策的奠基人”,并不为过。
4.经济制度。包括改革财政机构、盐铁酒官营、平准、均输、铸币权收归中央、算缗、告缗、假民公田、移民屯垦、纳粟拜爵等,它们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等多个领域。有人评价为:“汉武帝是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两千年帝国财政的教科书”(《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顶层设计的集大成者”(《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用苏轼的话说:“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可见影响深远。
5.军事制度。屯垦戍边、大规模骑兵建设、骑兵战术的成熟、铁兵器真正推广普及、大规模海上用兵等等,武帝均为开拓者。其中,屯垦戍边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6.外交。汉武帝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初步确立了朝贡体系。通过这些,汉武帝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首次以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另外,丝绸之路我们太熟,它的意义我不再啰嗦。“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个举动对世界文明史的意义是何等重大。”(孙家洲)
7.法律。汉武帝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贡献实在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确立了春秋决狱的刑事审判制度,由此确立了原心定罪的审判原则,实现了由法家绝对的形式主义到实质主义的过渡,至于如何影响我国两千年法制史和对当今的影响,不在这里啰嗦,自行搜索文章,比如《德治与法治结合的典范——沿用千年的原心定罪原则》《汉代论心定罪的产生及其对中国刑法的影响》。
总结:虽然到这里结束,但感觉还有很多没有写,网上流传的所谓“25个第一”其实少太多了。还有创立年号、太初历、罪己诏之类的就不说了。借用何新的话总结吧: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最后,想了一个办法,虽然不太严谨(更加不适用于明清,因离现代太近,资料太多):
在知网上搜关键字:
“汉武帝 影响”,结果1229条”;
“秦始皇 影响”,结果694条;
很多制度都是刘彻奠定 这就叫没有和秦皇比的干货
论对后生的影响刘彻一点不比嬴政差。。
嬴政也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武帝是第一个把螃蟹蒸熟的人
引用54楼 @ 发表的:今天和祖龙对决,结果无所谓啦~一直以来,感觉路人对李世民的主要认知好像就是历史书上那个满脸写着“明君模板”的遛鸟白胖子,但其实李世民是个挺奔放欢脱的人,喜怒形于色,高兴了当众跳舞,不高兴了轰房玄龄回家。。。最重要的,因为毕竟皇帝才是本职,而且古代更推崇文治,所以他的赫赫武功就被自己的贞观之治给掩盖了,导致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实还是个名将、军事家,不是坐在后方,而是亲自上阵砍人的那种,在初唐和李靖同一档,本朝186评价帝王中军事能力第一。所以这里想写一点他的武功,借这个机会简单介绍一下天策上将李世民(上次名将不带他玩,结果这次皇帝又带曹操玩,主办方也太不严谨了)。参考了《中国历代战争史》和网络,时间仓促水平有限 ,有谬误错漏之处还请各位指正。首先是李世民亲自领军指挥的、唐朝建立到统一全国期间的主要战役。&1.浅水原之战,消灭西秦割据势利,生擒薛仁杲。(按公元598年出生计算,时年李世民20岁)这场战役李世民的策略是坚壁蓄锐,等到敌军疲软、军心离散的时候,一举出击击溃敌军主力。&亮点:1.准确的把握战机,看到宗罗睺士众疲软,果断下令出击;2.不顾舅舅劝阻,舍弃步兵,带领骑兵狂追不舍,逼迫西秦军马流散,不能组织人员进城坚守。&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要么不出手,出手就一定要对方死彻底是李世民的典型风格。&2.柏壁之战,击溃宋金刚、刘武周势力,宋刘溃逃到突厥,被斩。&李世民出征前,裴寂、李元吉连败于刘武周,龙兴之地太原已落入敌手。这场战役依旧是坚壁蓄锐,骚扰敌后,断其粮道。&亮点:1.穷追猛打,三日不卸甲两日不进食,和全军分吃一只羊,最后追上敌军溃逃部队,一日八阵全胜。宋金刚:mmp!&2.收服尉迟敬德。&3.虎牢关之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一战擒二王,平定中原。(李世民时年22岁)王世充占据易守难攻的洛阳城,李世民采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拔掉周围所有据点,把洛阳围成一块飞地。&亮点:率精骑数十冲入敌阵查探虚实,杀到透阵而出,又反身杀回去,再次杀穿敌阵,回到本阵。过程中和部下被冲散,只有丘行恭跟在身边,坐骑飒露紫中箭,丘行恭把自己的马给他,牵着飒露紫和李世民一起杀回本阵,在丘行恭把箭拔出时,飒露紫也倒地身亡。这一画面定格在昭陵,是昭陵六骏中唯一带人像的。在李世民把洛阳围的水泄不通的时候,窦建德突然与王世充联手,号称三十万实际大概十五万浩浩荡荡杀过来。这时候李世民力排众议绝不退兵,让主力部队依旧围困洛阳,自己率领3500精锐骑兵抢先到达虎牢关,守住咽喉,并最终以少胜多大破窦军,生擒窦建德,囚车压到洛阳城下,王世充也无奈投降。&亮点:1.带着尉迟敬德去窦建德大营挑衅,说自己持弓尉迟持槊,天下无人能敌,两个人弓槊配合,把追击敌人引入埋伏圈,小胜一阵,挫敌锐气;2.把握战机,利用牧马之计诱敌,对峙时发现窦军懈怠立刻出击;3.准确判断局势,就地遣散五万俘虏,让窦军没有反应过来唐军人少从而生变的机会。&这次出兵的目的是剿灭王世充,窦建德千里送人头,战果远超李渊预料,此时大唐也不过刚成立四年。孩子太能打老爹也头疼,李渊为了封赏憋死多少脑细胞,想出了天策上将。&天策上将,是李渊为了给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这时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尚书令、太尉)的宝贝儿子专门造出来的一个官职,位在王公之上,掌国之征讨,可开府自设官员,是一个有实权有地位的官职,李世民之后唐朝再无人获得这个职位。&4.洺水之战,击溃刘黑闼。&刘黑闼是唐朝对窦建德处置不当多搞出来的事,这时候李世民战功太高被雪藏,李渊启用的李神通、李世勣相继败北,最后不得不祭出李世民这张王牌。&突出表现:1.这次战役在李世民擅长的后发制人之外,特殊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地理环境,利用洺水来了个“水淹七军”;2.追逐刘黑闼进入突厥境内,长弓大箭杀敌,他用的大箭倍于一般箭矢,被突厥人捡到,当神器围观。在武德年间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基本起到韩信的作用,六大割据势利,除了相对没啥难度的南方,剩下的四个都是李世民消灭或击溃的。哪里来敌人李世民就要去哪,即使一开始不是他去,最后也还是要他救场。突厥连年犯边,李渊甚至想要迁都,也是李世民极力制止,并每每领兵与突厥主力对峙。李世民战无不胜,亲自指挥的战役往往都是以少胜多、一波全灭,他一手建立了王牌部队重骑兵玄甲军,兵锋所指、群雄尽灭。天策上将秦王之名威震东亚,到玄奘大师去印度时,还被问“听说你们国家有个秦王很能打”。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官职也很有意思,十几个,大致有:天策上将:介绍过了尚书令:三省六部之首太尉、司徒:三公之二&秦王:亲王&中书令:三省六部的中书省省长雍州牧:北京市长&还有什么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上柱国。。。&总之,都这样了太子没有想法那绝对是傻的,但也没办法,没有人能力强过李世民,即使李靖可能在军事上和李世民平分秋色,李渊也不可能信任他。李世民登基后,虽然不亲自下场(除了高句丽),但战略和战机的把握堪称完美,教科书般的上兵伐谋。以灭突厥为例(贞观四年,时年李世民32岁):1.用政治手段,拉拢突利可汗、薛延陀、西突厥,分化孤立东/突厥。立两个王,让他们互相猜忌、牵制,是李世民对付周边势力的惯用手段,屡试不爽;2.把握战机,贞观元年突厥就曾遭灾,但李世民考虑到国家初定,府库不充,没有用兵,而是休养生息,同时国内也一直旱灾、蝗灾、地震,各种自然灾害没有停过。贞观四年,大唐稍安,突厥遭受天灾,李世民果断选择出击;3.知人善任,给李靖写小纸条“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同为职业军人,李世民能摆清自己的位置,布置好战略后就充分信任李靖,不对前线做任何干涉。那边唐俭还在可汗帐中议降,这边李靖就连夜奔袭直取牙帐,君臣这个默契球虽然对唐俭确实不厚道(唐俭也神奇的没出事),但是用最小的牺牲换来了最大的战果。另外还想说一下亲征高句丽,战果是“唐军仅以十万大军,攻拔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7万人入山海关内。歼敌四万,降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给程粮放还本土,又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唐军自身损失近两千,战马死者十之七八”。这一仗没有灭了高句丽政权,那是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但已经把高句丽打到半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某些误传的“失败”。这里有一点非常特殊:李世民回国后,认认真真搞起了海军。到高宗时,由陆军海军配合,最终灭了高句丽。海军在中国封建社会大部分时间里都算个稀罕物,这还是在唐朝,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李世民的战争能力和眼光。不由得畅想一下,如果他生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华民族是否就不会落于人后。总结:李世民是不折不扣的马上皇帝,完美做到“上马平天下,下马治天下”。作为天才军事家,他的战略、战机、战术都是顶尖水平,就算战斗水平也不弱。除此以外,他还:1.改进了骑兵,创立玄甲军,他和李靖都是中国历史上骑兵成熟的代表人物;2.重视培养人才,让李靖开班授徒,李世勣(灭高句丽)、侯君集(灭高昌)、薛万彻(破高句丽)、阿史那社尔(灭龟兹),都当过李靖的学生;3.丰富了战争理论,《唐李问对》列为武经七书,虽可能是后人委托之作,但也反应了李世民的军事思想,不同于名将,皇帝的身份让他在“上兵伐谋”“国力民生”上更为重视,战略高度是在国家这一层面。借用网友的话来讲,李世民——孤军安内:削平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突厥傀儡军阀登基攘外:横扫东/突厥(灭国)、西突厥(驱逐)、铁勒(灭国)、吐谷浑(灭国)、高昌(灭国)、焉耆(灭国)、龟兹(灭国)、吐蕃(驱逐)、印度(灭国)、高句丽(驱逐)无一例外全胜,真正做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武将不带李世民,文臣也没带啊,李世民可是当过尚书令的。结果这次带曹操…
最后一天骂骂隋吹,宋吹和清吹。这次比赛中你们按照历史实际好好讨论就是了,吹个什么牛?先骂隋吹,杨坚和杨广是啥货色你们心里没有点底?嬴政灭六国,南平百越北收河套。杨坚篡位之前北周已经拿下天下的五分之四了,难道陈叔宝是个很强的对手?嬴政创立了一系列影响两千年的制度,而杨坚只不过把北周制度小修小补。话说隋吹确定科举制是按在杨坚头上合适还是按在杨广头上合适了没有?杨坚像朱元璋一样滥杀功臣,却没有朱元璋一样的爱民之心。对仓库里的粮食看得太重而对百姓看得太轻。杨坚还是个跟赵光义一样的毁城狂魔。杨坚对邺城、建康都是城墙平毁,居民移走,将城区变成田地。杨坚晚年迷信佛教。公元600年,隋文帝严禁毁坏偷盗佛、道两教的神像,表示对两教的崇敬。公元601年,隋文帝借口学校生徒多而不精,下诏书废除京师和郡县的大小学校,只保存京师国子学(不久,改称为太学)一处,学生名额限七十人。刘炫上书切谏,隋文帝不听。就在下诏书的一天,颁舍利于诸州,前后营造寺塔五千余所。这样公开助佛反儒,自然要引起儒生的反感。隋炀帝恢复学校,但并不改善儒生的地位。隋末,刘炫门下生徒很多参加农民起义军(刘炫河间人,窦建德在河间一带活动,儒生当是参加窦建德军),足以说明儒生与朝廷的关系。毛主席对杨坚的评价:其做法“蕴藏大乱”。要不是这次比赛的抽签,杨坚能胜过刘秀到第6名?至于隋炀帝,百万大军三次亲征高句丽都拿不下来的废物,隋吹有脸拿他跟武功盖世的汉武帝和唐太宗比?接着骂宋吹,宋朝经济好?那点看出来了?中国最富的朝代是那个?&20世纪所有的有名气的中国历史学家都会告诉你一个相同的答案:&“不知道。”&因为研究历史是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古代中国又没有国家统计局年年发布GDP数字,谁知道那个朝代穷那个朝代富。所以没人敢说,都怕自取其辱。不过老外中真有不怕丢脸的,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写了本《世界经济千年史》(2003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里面对古代中国经济进行了估测。& &对于中国古代,只有公元1年,10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820年,1870年的数据。&按照该图表,西汉,北宋,明朝,清朝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依次为:西汉&公元1年&26.2%北宋&1000年&&22.7%明朝&1500年&&25.0%&&&&&&&&1600年&&29.2%清朝&1700年&&22.3%&&&&&&&&1820年&&32.9%&&&&&&&&1870年&&17.2%&我不知道安格斯·麦迪森是依据什么材料估测的。也许是人口?(古代世界各地农民的产值相差不大,人口占世界比大致也是经济占世界比。)不过按安格斯·麦迪森的估测,宋朝看不出任何经济超出其他朝代的地方。最后骂清吹老是扯什么没有清朝现代中国就没有新疆西藏内蒙东北,你们好好想想这逻辑通不通!新疆西藏内蒙东北早在汉唐元时期就先后纳入了中国版图,拿清朝窃取汉唐元三朝的功劳要脸么?清吹还扯什么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那请问一下,清朝和现代中国还隔着个民国呢,元朝跟清朝之间也隔着个明朝,为啥元朝粉丝不说元朝奠定了清朝的版图?
[&此帖被潜水七年才注册在 10:06修改&]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刘彻输给李世民,多半也会输给赵政,但第三跟第五还是很不一样,实在让人耿耿于怀。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其实刘彻文采很不差,根据汉书孝武本纪,刘彻的诗歌作品有《白麟歌》《宝鼎歌》《天马歌》《瓠子歌》《芝房歌》《盛唐枞阳歌》《西极天马歌》《朱雁歌》《交门歌》,此外尚有《秋风辞》《李夫人歌》《思奉车子侯歌》《落叶哀蝉曲》《柏梁台诗》。汉书艺文志载有《悼李夫人赋》一篇。《秋风辞》历来评价很高,《落叶哀蝉曲》还被美国大诗人庞德译成英文。
前排支持冲阵之王·天策上将·天可汗&
[&此帖被为何叫陌上在 09:16修改&]
引用54楼 @ 发表的:今天和祖龙对决,结果无所谓啦~一直以来,感觉路人对李世民的主要认知好像就是历史书上那个满脸写着“明君模板”的遛鸟白胖子,但其实李世民是个挺奔放欢脱的人,喜怒形于色,高兴了当众跳舞,不高兴了轰房玄龄回家。。。最重要的,因为毕竟皇帝才是本职,而且古代更推崇文治,所以他的赫赫武功就被自己的贞观之治给掩盖了,导致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实还是个名将、军事家,不是坐在后方,而是亲自上阵砍人的那种,在初唐和李靖同一档,本朝186评价帝王中军事能力第一。所以这里想写一点他的武功,借这个机会简单介绍一下天策上将李世民(上次名将不带他玩,结果这次皇帝又带曹操玩,主办方也太不严谨了)。参考了《中国历代战争史》和网络,时间仓促水平有限 ,有谬误错漏之处还请各位指正。首先是李世民亲自领军指挥的、唐朝建立到统一全国期间的主要战役。&1.浅水原之战,消灭西秦割据势利,生擒薛仁杲。(按公元598年出生计算,时年李世民20岁)这场战役李世民的策略是坚壁蓄锐,等到敌军疲软、军心离散的时候,一举出击击溃敌军主力。&亮点:1.准确的把握战机,看到宗罗睺士众疲软,果断下令出击;2.不顾舅舅劝阻,舍弃步兵,带领骑兵狂追不舍,逼迫西秦军马流散,不能组织人员进城坚守。&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要么不出手,出手就一定要对方死彻底是李世民的典型风格。&2.柏壁之战,击溃宋金刚、刘武周势力,宋刘溃逃到突厥,被斩。&李世民出征前,裴寂、李元吉连败于刘武周,龙兴之地太原已落入敌手。这场战役依旧是坚壁蓄锐,骚扰敌后,断其粮道。&亮点:1.穷追猛打,三日不卸甲两日不进食,和全军分吃一只羊,最后追上敌军溃逃部队,一日八阵全胜。宋金刚:mmp!&2.收服尉迟敬德。&3.虎牢关之战,生擒窦建德、王世充,一战擒二王,平定中原。(李世民时年22岁)王世充占据易守难攻的洛阳城,李世民采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拔掉周围所有据点,把洛阳围成一块飞地。&亮点:率精骑数十冲入敌阵查探虚实,杀到透阵而出,又反身杀回去,再次杀穿敌阵,回到本阵。过程中和部下被冲散,只有丘行恭跟在身边,坐骑飒露紫中箭,丘行恭把自己的马给他,牵着飒露紫和李世民一起杀回本阵,在丘行恭把箭拔出时,飒露紫也倒地身亡。这一画面定格在昭陵,是昭陵六骏中唯一带人像的。在李世民把洛阳围的水泄不通的时候,窦建德突然与王世充联手,号称三十万实际大概十五万浩浩荡荡杀过来。这时候李世民力排众议绝不退兵,让主力部队依旧围困洛阳,自己率领3500精锐骑兵抢先到达虎牢关,守住咽喉,并最终以少胜多大破窦军,生擒窦建德,囚车压到洛阳城下,王世充也无奈投降。&亮点:1.带着尉迟敬德去窦建德大营挑衅,说自己持弓尉迟持槊,天下无人能敌,两个人弓槊配合,把追击敌人引入埋伏圈,小胜一阵,挫敌锐气;2.把握战机,利用牧马之计诱敌,对峙时发现窦军懈怠立刻出击;3.准确判断局势,就地遣散五万俘虏,让窦军没有反应过来唐军人少从而生变的机会。&这次出兵的目的是剿灭王世充,窦建德千里送人头,战果远超李渊预料,此时大唐也不过刚成立四年。孩子太能打老爹也头疼,李渊为了封赏憋死多少脑细胞,想出了天策上将。&天策上将,是李渊为了给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这时李世民已经是秦王、尚书令、太尉)的宝贝儿子专门造出来的一个官职,位在王公之上,掌国之征讨,可开府自设官员,是一个有实权有地位的官职,李世民之后唐朝再无人获得这个职位。&4.洺水之战,击溃刘黑闼。&刘黑闼是唐朝对窦建德处置不当多搞出来的事,这时候李世民战功太高被雪藏,李渊启用的李神通、李世勣相继败北,最后不得不祭出李世民这张王牌。&突出表现:1.这次战役在李世民擅长的后发制人之外,特殊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地理环境,利用洺水来了个“水淹七军”;2.追逐刘黑闼进入突厥境内,长弓大箭杀敌,他用的大箭倍于一般箭矢,被突厥人捡到,当神器围观。在武德年间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基本起到韩信的作用,六大割据势利,除了相对没啥难度的南方,剩下的四个都是李世民消灭或击溃的。哪里来敌人李世民就要去哪,即使一开始不是他去,最后也还是要他救场。突厥连年犯边,李渊甚至想要迁都,也是李世民极力制止,并每每领兵与突厥主力对峙。李世民战无不胜,亲自指挥的战役往往都是以少胜多、一波全灭,他一手建立了王牌部队重骑兵玄甲军,兵锋所指、群雄尽灭。天策上将秦王之名威震东亚,到玄奘大师去印度时,还被问“听说你们国家有个秦王很能打”。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官职也很有意思,十几个,大致有:天策上将:介绍过了尚书令:三省六部之首太尉、司徒:三公之二&秦王:亲王&中书令:三省六部的中书省省长雍州牧:北京市长&还有什么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上柱国。。。&总之,都这样了太子没有想法那绝对是傻的,但也没办法,没有人能力强过李世民,即使李靖可能在军事上和李世民平分秋色,李渊也不可能信任他。李世民登基后,虽然不亲自下场(除了高句丽),但战略和战机的把握堪称完美,教科书般的上兵伐谋。以灭突厥为例(贞观四年,时年李世民32岁):1.用政治手段,拉拢突利可汗、薛延陀、西突厥,分化孤立东/突厥。立两个王,让他们互相猜忌、牵制,是李世民对付周边势力的惯用手段,屡试不爽;2.把握战机,贞观元年突厥就曾遭灾,但李世民考虑到国家初定,府库不充,没有用兵,而是休养生息,同时国内也一直旱灾、蝗灾、地震,各种自然灾害没有停过。贞观四年,大唐稍安,突厥遭受天灾,李世民果断选择出击;3.知人善任,给李靖写小纸条“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同为职业军人,李世民能摆清自己的位置,布置好战略后就充分信任李靖,不对前线做任何干涉。那边唐俭还在可汗帐中议降,这边李靖就连夜奔袭直取牙帐,君臣这个默契球虽然对唐俭确实不厚道(唐俭也神奇的没出事),但是用最小的牺牲换来了最大的战果。另外还想说一下亲征高句丽,战果是“唐军仅以十万大军,攻拔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7万人入山海关内。歼敌四万,降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给程粮放还本土,又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唐军自身损失近两千,战马死者十之七八”。这一仗没有灭了高句丽政权,那是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但已经把高句丽打到半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某些误传的“失败”。这里有一点非常特殊:李世民回国后,认认真真搞起了海军。到高宗时,由陆军海军配合,最终灭了高句丽。海军在中国封建社会大部分时间里都算个稀罕物,这还是在唐朝,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李世民的战争能力和眼光。不由得畅想一下,如果他生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华民族是否就不会落于人后。总结:李世民是不折不扣的马上皇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摸金校尉寻龙诀口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