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浮躁物欲横流,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很多人内心浮躁,不读书或不爱读书,你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目前的社会很浮躁,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状? - 知乎240被浏览71626分享邀请回答/GetEntry.do?id=&owner=79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新闻文体常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闻文体常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新闻两则课后第一题》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练习题(一)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字注音:绥靖区( ) 歼灭( ) 锐不可当( ) 击溃( )2.分析第一则文章标题,回答问题:所记的对象:所写军队的数量:所叙的地点:最有气势的两个词:主要特点:“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指,何以见得:3.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4.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好,为什么?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 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5.区别下句中加点的词: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6.在下列句子的重读词语下加点。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7.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8.为下面这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溪洛渡和向家坝是金沙江上拟建设的两个梯级电站,其水电资源分别是120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两者之和接近三峡工程,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金沙江中段和下段一共可以建12个梯给电站,总装机接近6000万千瓦,是三峡工程的3倍多。三峡总公司已经被确定为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项目开发的主业单位。他们计划在2001年底完成溪洛渡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并报告国家审查;2003年完成向家坝项目的前期工作,以期在三峡工程结束时,根据电力市场和资金平衡情况,进行有序开发,实现建设三峡工程、开发长江流域的目标。二、阅读理解(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月2日22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⑷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9.画线部分被称为,它交待了、发电地点和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 ,报道及时。10.本文导语部分是第句。11.第五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12.第八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13.作者在记叙中插入两句议论的作用是 。(二)本 色1968年,蒙哥马利将军81岁了。这一年,将军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要求,一定要佩戴帝国剑参加国会开幕典礼。帝国剑是英国政府给予功勋卓著的军官的一种崇高而特殊的荣誉,但按礼宾规定,戴帝国剑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帝国剑很长而且非常笨重,佩剑人员必须举着它从皇家画廊走到上议院。在女王讲话时,佩剑人又要将它举起并不能有丝毫的摇晃。要完成这一整套的仪式,就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感到非常吃力。将军周围的人都劝这位81岁的老人放弃这个想法。但蒙哥马利拒绝了。他说,他没有老,他要试一下自己的体力。将军佩剑出场。他手中举的是一柄剑,但在他自己的心中和别人的眼里,这柄剑却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一个军人对荣誉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军人本色的骄傲。英雄和美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敌人的,而英雄和美的敌人都是岁月。将军毕竟老了,81年的时间足以将沧海变为桑田。英雄或许可以抗拒一切,但他唯一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是时间。在女王讲话的时候,蒙哥马利手中的剑不由自主地晃了一下,接下来,晃动的不仅是将军的剑,而且还有将军本人了。女王停止了自己的讲话,将军被人扶到椅子上坐了下来……国会开幕礼在继续进行,而蒙哥马利从会场上消失了。没有注意到将军的离去,人们只知道那个白发老者直到耄耋之年(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军人本色--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14.给加点字注音。荣誉( ) 耄( )耋( )之年15.下面这个句子如何理解:英雄和美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敌人的,而英雄和美的敌人都是岁月。16.蒙哥马利将军为什么提出17.本文第三段中的两个短语准确地写出蒙哥马利将军佩剑出场时的内心活动,它他分别是 。18.文中第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这段文字也为下文做了。19.文中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可否去掉,为什么?写出后文中与之呼应的句子。20.本文以“本色”为题,“本色”的含义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21.本文运用顺叙的记叙顺序,从将军的行动中找出四处表明这种顺序的语句。22.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意思。参考答案1.略2.人民解放军;百万;长江;百万、横渡;简洁、概括;不是虚指,中路军30万,东路、西路各35万,共100万3.标题;导语;主体 ;用事实说话4.第一句用到了比喻,语言生动形象。5.“歼灭”是指消灭;“击溃”只是打退,打散(不一定消灭了)6.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冲破;正是、又7.C8.三峡总公司对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水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9.电头;发电单位;时间;来源真实10.第一句11.不好。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微弱。13.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14.略15.随着岁月的流逝,英雄和美人的美名也会渐渐消失。(意思对即可)16.那是功勋卓著的军官的一种崇高而特殊的荣誉。17.对荣誉的尊敬、对自己军人本色的骄傲。18.议论;铺垫19.不可以。这句话为后文埋下伏笔。蒙哥马利手中的剑不由自主……而且还有将军本人了。20、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21.“这一年……开幕典礼”、“将军佩剑出场”、“蒙哥马利手中的剑……将军本人了”、“蒙哥马利从会场上消失了”22.这篇短文通过蒙哥马利将军执意要举剑参加国会典礼,赞扬了蒙哥马利将军敢于挑战自己不怕失败的精神。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练习题(二)一、基础芳草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你做到了吗?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聿( )绥靖( )( ) 消耗( ) 荻港( ) 逃窜(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军队被打垮而后退)B.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C.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安抚,平定)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讥讽低劣或没有本领)3.在下面这段话的空白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正确的一项是(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A.歼灭 击溃 占领 封锁 控制B.击溃 歼灭 占领 控制 封锁C.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封锁D.击溃 歼灭 控制 占领 封锁4.选出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B.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C.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D.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5.文体知识填空。(1)新闻结构有五个部分,即 、 、 、 、 。其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2)新闻具有 性、 性、 性、特点。6.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新华网巴黎2月25日电 巴黎时间25日晚,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的“伊夫·圣洛朗与皮埃尔·贝尔热珍藏”专场拍卖会上,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分别以1400万欧元落锤。(1)请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你如何看待圆明园十二生肖青铜兽拍卖这件事?(3)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请为保护文物提一条合理的建议。二、“悦”读训练场¤¤阅读是眼睛,让你望尽广袤无边的人生;阅读是耳朵,让你听到世界上与你不同的声音;阅读是鼻子,让你闻到世上迷人的花香……阅读方知世界充满美好与奇幻。你读了吗?(一)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7.“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请分析这则电头的内容。8.“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9.新闻讲究详略得当,本文写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哪一路写的详,哪一路写的略?为什么?10.“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11.对详写东路军战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东路军更为英勇善战。 B.南京江阴段防线比较巩固。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东路军取得重大战果。(二)请阅读新闻《书中自有人生乐》,完成后面的问题。书中自有人生乐杨新元不久前,某大报发表一篇题为《近半干部一年不读书》的文章,称“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达80%的被访干部认为,在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仍有高达46%,即近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在不读书的原因一栏中,称没有读书时间的占了63%,没有读书习惯的占了35.31%,不知道读什么的占13.44%。而认为读书没有用和没有可读的书的分别占了2.81%和9.06%。这份调查的精确程度如何,我们暂且不论。然而,现在有许多干部平时基本上不读书、不看报,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这些把读书看得可有可无的干部是想错了。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了几本书,虽然一时看不出来,但是,这些干部以工作忙和没读书习惯为理由而长期不读书、不看报,那么,这个人一定像古人所说:“便觉面目可憎。”翻翻那些贪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性的,那就是放松学习,不读书不看报。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看看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贪官污吏,一个个神态萎靡,外强中干,我想是从反面验证了他的话。不读书者连气质也变得粗鲁俗气,铜臭味十足了。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窃以为,如此读书,未免功利色彩太浓。但撇开读书的功利因素,读书还有其他几点好处:一是益知增见,开阔眼界;二是培养情趣,改变气质;三是修身养性,平衡心态。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而富兰克林对读书的看法是:“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地方都去走一走。而读书,就是我们将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经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世界。长期不读书的人,不光人要变得浅薄,而且会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当年北魏拓跋珪问群臣:“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对曰:“其惟书乎!”于是下令求书天下。读书可以培养情趣,改变气质,这也是为无数人所证实的。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确实,读书可以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好,还必须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对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都有益处。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讲着,我们的灵魂答着。当然,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不读书的人很多,而嗜书如命的也大有人在。有很多“学者型官员”,带头多读书,提倡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浮躁喧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经常读书用脑的人,他的脑力衰退比一般人要慢得多。所以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孟德斯鸠认为:“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书中自有人生乐”,书读得越多,我们与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1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13.文章开头一段有何作用?14.文章旁征博引,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谈读书的益处,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理解。15.请你写出两个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16.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很多人内心浮躁,不读书或不爱读书,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参考答案1.dng jiān è yù súi jìng hào dí cuàn 2.D 3.C 4.D 5.(1)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导语 主体 导语(2)真实 时效 简明6.(1)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在法国巴黎大皇宫被拍卖。(2)看到国宝被拍卖我非常的痛心,我觉得:一个民族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比一个民族祖先遗产的是否丰富或价值多少,更能展现文明与理性的一面。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文物不再流失。(3)示例: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经常利用一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文化、珍惜文物的教育;文化遗产部还会举办以历史和文化为题材的音乐会、研讨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公众增加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等。7.电头指明通讯社名称、发报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也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8.“均”是“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9.东西两路详,中路略。因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说明中路军已进行过报道。10.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原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11.A12.书中自由人生乐。13.指出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出下文;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4.示例: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理解: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事都去亲身体验,而大量的经验是从学习中得来,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我们才有机会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谈,进行心灵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15.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16.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地发展。倘若一个人在这个时代中不读书,不学习,脑子中只保留那仅有的一点小聪明,我想,即使这个人天资聪明,很快地他也会被人们所抛弃,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遗弃。况且读书还能使人修身养性。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课《新闻两则》练习题锐不可当( dāng ) 歼灭( jiān ) 阻遏( è ) 聿( yù )绥靖(súi jìng) 消耗(hào ) 荻港(dí) 逃窜(cuàn)2.分析第一则文章标题,回答问题:所记的对象: 人民解放军所写军队的数量:百万所叙的地点: 长江最有气势的两个词: 百万、横渡主要特点: 简洁、概括“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指,何以见得:不是虚指,中路军30万,东路、西路各35万,共100万3.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是 用事实说话4.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C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二、阅读理解(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月2日22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⑷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5. “(新华社长江前线2月2日22时电)”被称为电头发电单位___、发电地点和 时间 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 来源真实 ,报道及时。6.本文导语部分是第第一句句。7.第五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8.第八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微弱。9.作者在记叙中插入两句议论的作用是什么?答: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二)本 色1968年,蒙哥马利将军81岁了。这一年,将军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要求,一定要佩戴帝国剑参加国会开幕典礼。帝国剑是英国政府给予功勋卓著的军官的一种崇高而特殊的荣誉,但按礼宾规定,戴帝国剑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帝国剑很长而且非常笨重,佩剑人员必须举着它从皇家画廊走到上议院。在女王讲话时,佩剑人又要将它举起并不能有丝毫的摇晃。要完成这一整套的仪式,就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感到非常吃力。将军周围的人都劝这位81岁的老人放弃这个想法。但蒙哥马利拒绝了。他说,他没有老,他要试一下自己的体力。将军佩剑出场。他手中举的是一柄剑,但在他自己的心中和别人的眼里,这柄剑却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一个军人对荣誉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军人本色的骄傲。英雄和美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敌人的,而英雄和美的敌人都是岁月。将军毕竟老了,81年的时间足以将沧海变为桑田。英雄或许可以抗拒一切,但他唯一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是时间。在女王讲话的时候,蒙哥马利手中的剑不由自主地晃了一下,接下来,晃动的不仅是将军的剑,而且还有将军本人了。女王停止了自己的讲话,将军被人扶到椅子上坐了下来……国会开幕礼在继续进行,而蒙哥马利从会场上消失了。没有注意到将军的离去,人们只知道那个白发老者直到耄耋之年(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军人本色--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10.下面这个句子如何理解:英雄和美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敌人的,而英雄和美的敌人都是岁月。答:随着岁月的流逝,英雄和美人的美名也会渐渐消失。(意思对即可)11.蒙哥马利将军为什么提出12.本文第三段中的两个短语准确地写出蒙哥马利将军佩剑出场时的内心活动,它他分别是 对荣誉的尊敬、对自己军人本色的骄傲。 。13.文中第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议论,这段文字也为下文做了铺垫。14.文中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可否去掉,为什么?写出后文中与之呼应的句子。答:不可以。这句话为后文埋下伏笔。蒙哥马利手中的剑不由自主……而且还有将军本人了。15.本文以“本色”为题,“本色”的含义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答: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16.本文运用顺叙的记叙顺序,从将军的行动中找出四处表明这种顺序的语句。答:“这一年……开幕典礼”、“将军佩剑出场”、“蒙哥马利手中的剑……将军本人了”、“蒙哥马利从会场上消失了”17.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意思。答:这篇短文通过蒙哥马利将军执意要举剑参加国会典礼,赞扬了蒙哥马利将军敢于挑战自己不怕失败的精神。三、写作写一则身边的小新闻,不少于100字
《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第1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第一课 新闻两则一. 字词: 锐不可当( ) 振聋发聩( )功亏一篑( ) 大街小巷( ) 言简意赅( )蹿房越脊( )气势磅礴( )运筹帷幄( )同仇敌忾( )高屋建瓴( ) 绥靖( ) 阌( )乡 丘陵( ) 严峻 ( ) 竣( )工 荻( )港 获( )得港( )口 溃( )退 馈( )赠 泄( )气 督( )战 歼( )灭 阡陌( )纤( )维 阴霾( ) 阻遏( ) 歇( )息 纠葛( ) 皖( )南 直辖( )市 消耗( ) 逃窜( ) 撺掇 ( ) 襄( )阳 迸( )炽( )热 发聿( ) 区域( )芜( )湖 濂( ) 负隅( )顽抗 封锁( )琐( )碎 唢( )呐 抵( )抗 高低( ) 坦荡如砥( )殷( )切 姓殷( )殷( )红 瓶塞( )要塞( ) 堵塞( )潢( )川 纠( )正 撰( )写 铜陵 ( )二. 作者资料:毛泽东 字( )笔名( ) 伟大的无产阶级( )( )( )( )( ), 新闻的特点是:( )( )( )新闻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 )( )( )( )( ).三. 练习题: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度长江。( )(2)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鉴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3)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既占领南阳。( )(4)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含义: 锐不可当 ( ) 业已( ) 溃退( ) 负隅顽抗( ) 高屋建瓴( ) 阻遏( )3.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抵抗 顽强 痛恨 气势磅礴B 拒绝 据点 消耗 高屋建瓴C 泄气 惨败 稳固 英勇善战D 阻遏 逃窜 微弱 锐不可挡第二课 芦花荡一.字词: 疟( )子 疟( )疾 寒噤( ) 蹿( )出来 仄( )歪 讨厌( )央( )告 阴惨( ) 悠( )闲 能耐( ) 尖( )利 浸( )泡 侵( )略 钻( )研 钻( )井 苇塘( ) 糖( )水 提( )防 提( )水 沉淀( ) 破绽( )漂( )浮 漂( )亮 竹篙( ) 嵩( )山 蒿( )子 撒( )网 撕( )扯 傍( )晚 螃( )蟹 记载( )装载( )稍( )微 晒( )米 洒( )水 舀( )水 吆喝( )俊( )俏 险峻( )竣( )工 骏( )马 拧( )衣服 探( )讨 深( )入 爆( )炸 力量( )量( )杯 抱怨( )宽恕( )怒( )气 血( )淋淋 血( )泊 梳( )子 泅( )水 船篷( )蓬( )勃 冲( )锋 真冲( )剥( )开 剥( )削 干燥( )急躁( )噪( )音 洗澡( )埋( )伏 埋( )怨 旋( )风 旋( )转 藏( )品 宝藏( ) 张皇失措( ) 转( )弯抹( )角 月明风清( )喜上眉梢( )一曝( )十寒 飒( )爽英姿 打牙跌( )嘴二.作者常识:作者( ) 选自( ) 现代( )家 、( )家。本文是他的代表作。三.练习题:1.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打牙迭嘴( ) 张皇失错( ) 月明风晴( ) 优闲自得( ) 拐弯抹脚( ) 瞻养父母( )2.根据文中的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1)两个孩子全没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 )。(A 轻蔑 B 轻视 C 藐视)(2)远远有一片,( )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船上来。(A 惨淡 B 阴郁 C 阴惨)(3)在那里,( )的芦花,一片展开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A 鲜艳 B 鲜嫩 C 嫩绿)(4)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 ),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A 不知所措 B 无所适从 C 张皇失措)3.推测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1)他挂花了。( )(2)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3)今年“五一”文化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黑马。((4)“豆腐渣”工程往往是腐败的孪生兄弟。(4.分析下面句子刻画了人物“老头子”的哪一方面性格。(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3)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5.品析下面句子,试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答:() ) ) )第三课 蜡烛一.字词: 讨伐( ) 代( )替 堡( )垒 五里堡( ) 削( )去 剥削( ) 迫( )击炮 被迫( ) 躺( )下 身躯( ) 柯( )南 偷袭( ) 间( )歇 拂( )晓 埋葬( ) 落( )山 瓦砾( ) 闪烁( ) 地窖( ) 窑( )洞 更( )夫 更( )加 栏( )杆 拦( )截 爆( )炸 曝( )光 枕( )头 耽( )搁 子弹( ) 弹( )琴 什( )么 什( )锦 砸( )碎 揣( )手儿 揣( )摩 挣揣( ) 匍匐( ) 跨( )越 挎( )包 垮( )台 衰( )老 僵( )硬 疆( )域 覆( )盖 履( )行 寂静( ) 干净( ) 水坑( ) 火炕( ) 杭( )州 腋( )窝 拖( )走 逶迤( ) 跪( )着 桅( )杆 竟( )然 竞( )争 土堆( ) 脊椎( ) 锥( )子 火焰( ) 陷( )阱 馅( )饼 披( )着 山坡( ) 震( )撼 振( )作 屏障( ) 拂( )晓 属( )于 属( )望 栅栏( ) 拦( )住 耸( )立 闪耀( ) 柔( )和 模( )样 模( )型 蹲( )点 尊( )敬 即( )使 既( )然 肃( )立 惊扰( ) 肃穆( ) 永垂不朽( ) 颤巍巍( ) 落( )在家里 精疲力竭( ) 鞠躬尽瘁( ) 大大落落( ) 震耳欲聋( ) 名副其实( ) 锲( )而不舍二.练习题: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1)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2)名声活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3)形容精神非常疲惫。( )(4)(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三.填空:《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作家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是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字词:予以 给予 赞誉 恍若 点缀 琉璃 珐琅 眼花缭乱 惊涛骇浪 害群之马 不可名状 晨曦 瞥见 抢劫 赃物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箱箧 野蛮 重峦叠嶂 神采奕奕 裁剪 栽树 谴责 制裁二.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诺曼底”号遇难记》三.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四.练习题:1.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四面楚歌B 走头无路 张皇失措 谈笑风生 揭竿而起C 川流不息 恍若隔世 不可名状 打草惊蛇D 转弯抹角 一模一样 眼花缭乱 依稀可见2.选择与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将字母写在括号内。(1)不可名状( )A 闻名遐迩 B 名副其实 C 莫名其妙 D 名列前茅(2)丰功伟绩2A 丰富多彩 B 丰衣足食 C丰硕成果 D 丰碑永存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作者:聂华苓 美国华裔作家。二.字词:华裔 发泄 杀戮 戳穿 纳粹 纯粹 憔悴 悼念 掉下 蜿蜒 屹立 淡妆浓抹 拐弯抹角 抹布 肃穆 恍惚 荒谬 海誓山盟 憧憬 执著 响彻云霄 倾泻 缭绕不绝 同胞 应邀 说客 屠刀 署名 赫赫有名 反驳 血腥 片纸只字 赤裸裸 毛毯 毡房三.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在南斯拉夫参加一次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再现了二战的残酷历史,表达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永远不要战争了。四.练习题: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键忘 头发班白 响彻云宵 潦绕 茏罩 倾泄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 bān) chōng) (yì) lù)B 兜儿(dōu) 肃穆(mù) 荒谬(miào) 悼念(dào)C zhuó) qīng) míng) luǒ)Dtǎn) (wān) ū) 粉碎(cuì)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残忍)小城里。(2)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 (涌、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 (漫、散)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3)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深沉、沉重)的。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一.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坟》《二心集》二.字词:憎恶 籍贯 倘使 絮絮叨叨 肚脐 搁下 惊惶失措 慌慌张张 辟头 磨难 耍赖 烦琐 骇人听闻 面如土色 烧杀掳掠 针灸 疮疤 深不可测 淡薄 诘问 惧惮 哀悼 和蔼 咒骂 渴慕 书籍 狼藉 市侩 霹雳 疏懒 毛骨悚然 粗拙 遗孀三.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四.练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但到憎恶( )她的时候……(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 )起来。(3)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lǔ( )。(4)我惧dàn( )她什么呢!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枕骨正确的一项是:( )AB 惧惮(畏惧、害怕) 渴慕(口干想喝水)CD第七课 背影一.作者:朱自清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 诗人 学者散文代表作品:《荷塘月色》 《春》 《背影》二.字词:差使 差别 差不多 参差不齐 交卸 祸不单行 奔丧 丧气 狼藉 簌簌 典质 闲赋 陪伴 赔偿 妥帖 颇多 踌躇 蹒跚 攀登 倾斜 顷刻 搀扶 馋嘴 颓唐 触目伤怀 琐屑 举箸提笔 乌鸦反哺 羔羊跪乳 喟然长叹三.练习题:1.分别选出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1)A 奔丧(sàng) B 踌躇(chú) C 晶莹(yíng)(2)A 簌簌(sù) B 迂(yū)腐 C 琐屑(xiāo)(3)A 颓(tuì)唐 B 差(chāi)使 C 狼藉(j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3)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4)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5)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3.“背影”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文章记叙的内容。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分别是: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4.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5.结构图解: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背影 交代背景: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开门见山 作好铺垫 形神交融 照应深化6.“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答:“太聪明”是反语,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责备自己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体会父亲的心情。7.文章结尾的作用?答: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深化文章主旨。8.文章在送儿子上车的过程父亲说了四句话,是哪四句话?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浓浓的父爱。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无微不至的关怀。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惦念儿子。④“进去吧,里面没人。为儿子着想。第八课 台阶一.字词:凹凼 扫把 门槛 槛车 垂涎欲滴 摔跤 佼佼者 洨河 皎洁 搁浅 镶嵌 戏谑 低眉顺眼 微不足道 揩油 筹划 垮台 胯骨 跨越 挎包 砌墙 尴尬 撬棍 晌午 大庭广众 噶叽 厨具 橱柜 烦躁 洗澡 辞藻 噪音 干燥 荏苒 胡茬 怜悯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了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三.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dàng) qiào) yǎo) kǎn)B gān) o) yán) jiāng)C zào) kuǎ) chóu) zháo)D 噶叽(gā) 晌午(xiǎng) 烟瘾(yǐn) 揩拭(kāi)2.根据意思写成语:(1)自己跟自己说话。( )(2)形容屈服、顺从的样子。( )(3)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4)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心情惆怅。( )(5)形容人很多的公共场所。( )(6)形容文章或谈话说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彻底。( )3.解释“台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1)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2)大干30天,我们的生产产值要上新台阶。( )(3)给他们找个台阶下吧。( )4.修改下列句子的语病:(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艰难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2)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班完成了制作班级网页的任务。(3)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琐屑 旁逸斜出 B 惘然 辩伪去妄 C 恭维 偃旗息鼓 D 摩挲赅人听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3.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5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6.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7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天早晨、中午或者晚上,打开电视机,我们都能看到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新闻联播节目。每天的报纸上都报道国内外大事的最新消息。那么什么是消息?读消息应该掌握那些知识?消息该怎样写?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篇消息,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三、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四、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明确:(第1句、第2句)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师讲知识: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四、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明确:(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明确:(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明确:(报道准确)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五、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明确:(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明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明确:锐不可当”“冲破”“横渡”“突破”“歼灭”“击溃”等体现感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体现文章语言特色。4.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毫无斗志,纷纷溃退;赞颂我军藐视敌军。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六、延伸学习这篇新闻后,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解放军英勇善战感动吗?你将怎样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有人说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你怎样理解?能举例说说吗?七、布置作业一 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二 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板书设计: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评析[教例简述]全课的教学大致分为两块。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读课文。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认为: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②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③课文中关于中路军、本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4、教师顺势讲析: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如下:1、教师组织讨论: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不行。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一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2、教师组织讨论: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同学位 认为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教师顺势讲析新闻的特点之二: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评析]这个教例简洁生动、朴实无华而又令人回味,表现出巧妙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巧妙的艺术就是:课堂活动既有表象,也有深层次的含义。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生动而热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除了教师讲析,点示有关新闻的知识之外,学生同样也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安排和处理,从学生角度来说,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活动充公,积累丰富”。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堂活动有着含蓄而又明确的目的性。第一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其深层含义呢,则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关于新闻结构的知识。第二个教学板块从表象看,是对于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而教师的意图则时顺理成章地告诉学生关于新闻的两个特点。教者这样的教学艺术设计真有点儿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为了酝酿第二步棋有力搏杀的良机。实际上这就是教学设计中的立意问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正是因为教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有了这样立意高远的好课。这也告诉我们: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重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拓展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9题。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1.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2.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4.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5.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6.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7.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8.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9.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参考答案:1.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2.导语3.“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4.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5.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6.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7.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8.“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9.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把握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目标①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②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③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①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②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准备能反映课文内容的纪录片或故事片;学生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每人收集一则新闻。教学内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的解放,而是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了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学习本文,要认真体会这一特点。另外,还要理清思路,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①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②播放有关解放南阳的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整体感知①明确学习目标。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③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出示下列问题: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a.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日下午 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大意正确即可)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其余部分为主体。三、重点研讨①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a.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b.文章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教师总结a.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b.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已全部为我解放”,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去年七月,,,,不得不弃城逃窜”,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若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完成。四、拓展延伸①两则新闻均出自毛泽东之手,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认为它们在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何异同? ②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五、布置作业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的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
第一课 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二)、能力培养点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二、教学设想重点:掌握新闻知识。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三、媒体平台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 一 课 时一、本课目标1、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二、教学过程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2、课前热身: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b、四边互动: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三)、延伸拓展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第 二 课 时● 教学设计: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不同”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第 三 课 时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2、课外延伸: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导语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第四层:预言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新闻两则》课后练习题答案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人教版 《新闻两则》课后题及答案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1.《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 【课后练习题】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本题传授新闻结构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就主要的两点具体分析一则新闻。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第三小题,第1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新闻两则》习题一、基础过关1.新闻结构上的五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综合训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________。3.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________________4.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应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 港、香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渍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_一切抵抗之敌,_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江阴要塞,_长江。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下列各项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合得很紧密,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 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2.文中空缺处填写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击败占据管制封闭隔断B.击退攻占管制封闭阻断C.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D.击垮攻克控制封锁斩断3.文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清简要回答。4.本文第二句中“西起九江”后为什么要加上“(不合)”简要回答。参考答案一、基础过关1.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2.真实性;时效性;新闻性。二、综合训练1.第1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2.突出战事的机长激烈。3.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4.导语:第1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第2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主体部分为2345句。每句为一层。第3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第4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第5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5.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拓展应用1.C2.C3.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4.因为九江当时还没有解放,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指明渡江区域不包括九江,使语意明确,符合新 闻语言的严密、准确的要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步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