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007是人工智能的目标吗?

&|&&|&&|&&|&
&&&联系方式: &&
您的位置:&>&&>&&>&>正文
专访标普007:法律服务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变革势在必行
时间: 16:14:25&&&&来源:&&&&浏览次数:&&&&
  近日来,备受关注的“李文星”一案终于尘埃落定,媒体发力,警方介入调查,传销组织浮出水面。人们在庆祝正义被伸张的同时,却也不禁疑惑,为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却成为了传销势力的牺牲品?为何那么多和他有着相同命运但幸免于难的传销受害者却选择默不作声?为何这样的悲剧一再上演呢?  律师贵诉讼难,法律服务痛点多  网络舆论大多将其归咎于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上,但这些“大而空”的概念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仍显得过于遥远。那些即使逃过传销组织的“迫害”的普通人,大多在不知如何维权、诉讼无门的“孤立无援”中走向沉默。的确,社会需要法制为广大民众保驾护航,但民众的法律意识、便捷的维权途径才是维权的关键。但目前,这两点仍是“任重而道远”。  有法律从业者曾谈到,“‘打官司难律师费贵’已经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即使有了纠纷,宁愿忍气吞声甚至找社会要债公司也不愿走法律诉讼的现象已是层出不穷”。由此可见,法律在大多数人生活中仍旧太陌生,于普通大众而言,寻求法律诉讼更是 “遥不可及”。  “从找律师到诉讼执行,传统打官司的流程的确过于繁琐,效率也很低,因而人们不愿走诉讼也是情有可原。”标普007的有关人士表示道,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则是“信息不对称”。在传统法律服务体系下,律师和普通人之间存在一道隐形的屏障,律师无法向大众展示自己的专长,个体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案件的律师,同时也会因为市场价格的不透明性而造成个人时间、精力成本的浪费,最终造成效率低、服务体验差。  传统法律服务模式需变革,“换汤不换药”模式是徒劳  而传统的律所和一些创新型企业正是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弊病和痛点,开始作出一些改变,开启了他们的“互联网化”,于是线上预约律师、沟通案件成为可能。但其实所谓的法律互联网化也仅仅是开通了线上交流渠道,然后再继续进入和律师讨价还价等繁琐的传统模式的死循环中,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没有彻底打破信息壁垒是无法实现革命性的颠覆,困兽之斗无济于事,变革才是大势所趋。”标普007的相关人士这样谈道。当前市场上所谓的法律服务互联网化的公司,大多是传统律所或是其合伙人搭建一个网站,而当用户提交案件时,网站平台也会因为利益分配问题无法做到公平、专业地按制度匹配案源,因此并不能给用户提供更为全面、专业、便捷的解决方案。而这种模式也只是传统律所在线上开通服务入口,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当所有人还在改革十字路口徘徊不定、犹豫不决,甚至拿出所谓的“互联网化”自欺欺人时,标普007多方面综合研究大数据的细化匹配和法律诉讼的流程化管理,使繁琐的法律诉讼进入到人工智能化的崭新阶段。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14:56:08 14:18:38 10:26:13 10:03:26 09:56:40
网友评论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验证码:&&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今日热点推荐
Copyright& 新讯网(最新最快最权威时效性门户网站)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10-
QQ: 邮箱:
京公网安备2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人工智能,会是下一个高大上专业吗?
发布日期:日文章来源:北京考试报当前浏览量: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未来20年法律行业可能将有约11.4万个岗位被自动化替代。技术已经造成该行业约3.1万份工作流失,初级律师首当其冲。未来20年另有39%的岗位是可能被裁员的“高危”岗位。从以往自动化技术大量缩减传统制造业岗位,到人工智能开始让律师、记者这样的脑力劳动者的工作不保,学个什么专业,干份什么工作才能不被人工智能取代,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预测科技发展趋势需要大费周章,但一个简单的答案却摆在面前,想不被人工智能抢饭碗,干脆就直接进入人工智能行业。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虽然目前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一级学科中并没有“人工智能”专业,但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学院和专业正在高校兴起。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工智能,你是谁?“人工智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我们这个星球要迎来机器人‘新人类’,他们有智慧、有个性、有行为能力,甚至还有情感,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对世界造成的改变,也许要重构人类生活、生产、学习和思维方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场人工智能高端论坛上,中科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说。无人驾驶试验根据李德毅的设想,到2030年,争取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300台左右;农村城镇化导致中国农民急剧减少,无人拖拉机、农用无人机、背包机器人和收割机器人将成为新一代“农民”;黄牛退休、铁牛耕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全社会普遍使用形形色色的服务机器人,翻译、新闻报道、追踪、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资讯等工作被人工智能代替,我国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平均每人拥有一台形态各异的服务机器人。曾在《007》系列电影中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现实,无人机应用于拍摄一场开学典礼,机场用“刷脸”取代登机牌……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范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侯广琦多年来一直参与虹膜识别的研发与应用项目。他介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人工智能研究先后经历四次突破,而最近一次热潮兴起正是以2012年谷歌的“猫脸识别”为代表。此后几年间,各类基于图像、声音识别和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成果应用产品大量涌现,指纹解锁、语音输入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已集成到手机当中。大家打开京东、亚马逊的手机APP,看到的广告都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所进行的智能推送。从通过长期血压数据推测未来潜在病症,到用美颜相机拍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人们已在时刻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北师大刷脸智能开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学院院长徐波认为,近年来,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融合及计算能力的提升使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化时代走向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或即将促进制造业、服务业、金融、教育、传媒、法律、医疗、家居、农业、汽车、环境等各行各业的升级重构。人工智能炙手可热,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人工智能的发展炙手可热,但专业的人才供应却远不能满足需求。7月,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发布《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了全球AI领域人才需求的激增。在过去三年间,通过该平台发布的AI职位数量从2014年的5万飙升至2016年的44万,增长近8倍。其中,当前社会对AI基础层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是算法、机器学习、GPU、智能芯片等方面,相对于技术层与应用层呈现出更显著的人才缺口。LinkedIn统计,全球目前拥有约25万名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其中美国约占三分之一。这一数量级的人才储备远远无法满足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及消费者市场快速、稳健增长的宏观需求。人才结构方面,高端人才、中坚力量和基础人才间的数量比例远未达到最优。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梦想拥有一台智能机器人?买个自动吸尘器就实现了。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中,约32%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和浙江大学。随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上的不断探索,也将刺激更多人才和资本向人工智能产业应用领域涌入。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不断增大的同时,对人工智能专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人工智能专家大多是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型人才,主要重视方法的创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设立人工智能业务部,人工智能应用类专业人才正变得炙手可热。领先的科技公司为人工智能人才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量的数据资源。这两点对于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智能物流仓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透露,在互联网企业中,人工智能的薪酬排在第三位,其中薪酬最高的是声音识别方向的从业者。某招聘网站显示,这一领域的薪酬,少则月薪一两万,多则年薪上百万。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先后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文件,系统布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产业与应用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也明确把智能制造列为主要方向之一,人工智能2.0时代的大幕业已开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哪些专业和人工智能有关?人工智能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它和很多本科专业密不可分。无人驾驶被称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李德毅是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机器人学院的人才培养围绕无人车、无人机等方向展开。北联大校园里停放着20台无人车,有物流车、巡逻车、救护车等10种类型,100名从大一学生到研究生的在校生组建了10支“小旋风”系列车队。每组车队的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自由组合。学生郝天翔说,有时为了设计一个机器人,需要来自计算机、软件、自动化专业甚至艺术类专业的同学一起参与。机器人学院首批100名学生来自软件工程(智能软件)、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硬件)和自动化(智能控制)专业。“和以往教学相比,现在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科间的融合,课程设置也与人工智能发展前景联系更紧密。”机器人学院老师韩玺表示。北联大学生调试无人快递车。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直接以智能技术命名的院系主要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设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与智能科学系”或“智能科学系”,西安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除此之外,国内众多高校的计算机系、电子系、自动化系等院系大都设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与国内大学类似,国外大学中,除英国爱丁堡大学设有人工智能系外,大部分高校也将人工智能设在计算机系、电子电气工程系或自动化系的专业方向中,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美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建有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涉及学科众多,包括计算机、电子、机械、材料、控制等,是众多先进技术的结合体。而国内外针对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教学布局比较分散。一些高校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实验室或研究所仍以科研为主,而人工智能的学科与教学活动则分布在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等不同的学院。为应对人工智能这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进行统筹的课程设计,系统性地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次),人工智能领域院系设置和教学体系调整势在必行。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成立的“人工智能技术学院”成为国内首个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方向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跨学科前沿性研究的科教融合性学院机构。该学院首批研究生已于9月入学。院长徐波介绍,学院目前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立课程,并加大智能科学和技术方向的课程分量,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大数据处理与机器学习、机器人学导论、智能人机交互与控制、脑认知与智能医疗等领域前沿知识纳入课程。模式识别是当下人工智能的大热领域,图为北京服装学院内一位孩子正在体验虚拟试衣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也于9月迎来首批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研究生。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亚介绍,首批学生主要来自软件工程、计算机、自动化、材料、经管等专业,其中超过一半来自非软件或计算机专业。招生时,北航重点考查算法、编程、程序设计、工程实践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涉及深度学习、类脑计算、视觉感知、机器人、认知科学等内容,将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那么,对于考生来说,选择什么本科专业将来更有机会和人工智能打交道?侯广琦认为,人工智能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创造性行业,而是像以往的数字化技术一样,作为一种类似于编程的基础工具,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计算机科学与数学是建立人工智能模型最重要的基础,但实际应用中却常常离不开对物理现象的分析。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是让人工智能“更聪明”,也就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的理论模型,让人工智能拥有越来越强的学习能力,最终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种偏向于前端计算,也就是在硬件条件有限的前提下简化算法,使人工智能“更能干”,更容易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前者需要良好的数学、编程功底,因而喜欢理论研究的学生可优先以计算机科学类、数学这些专业作为切入点;而后者可能更适合喜欢“动手”的学生,因而光电物理、自动化、电子科学类等学科容易与人工智能领域产生交集。&(原刊作者:许卉徐晗编)&&& 延伸阅读:&&&人工智能芯片卡位战:谁赌对了方向,谁就能赢_凤凰科技
人工智能芯片卡位战:谁赌对了方向,谁就能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工智能芯片战场上的硝烟才刚刚燃起,小小芯片不同层面、不同路径的选择也仍在博弈中,谁赌对了方向,谁赢。
(英伟达发布为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产品,这种先发优势令其在 2017年股价大涨。图 /AFP)
《财经》记者 梁辰/文 谢丽容/编辑
今年以来,一家曾经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公司英伟达(NASDAQ:NVDA)开始浮出水面。这家公司在今年内创下了20次历史收盘最高纪录,股价累计上涨约69%。这不仅跑赢了追踪半导体板块的基金涨幅,还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
有投行预测英伟达股价还有40%的上升空间。在过去两年间,英伟达市值已经上涨7倍。
英伟达是这一轮人工智能芯片大战兴起的导火索。英特尔、高通、AMD等芯片公司随之宣布入局,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披露开发计划,一些创业公司更是迅速推出新的设计方案和产品。
英伟达的GPU产品最初受众狭窄,给游戏PC提供视觉特效,帮它们和专业电子游戏机竞争。但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兴起,GPU更为适合深度学习所需的并行计算能力,芯片开始供不应求,是第一批走向台前的类AI芯片玩家。
奥银湖杉创始合伙人CEO苏仁宏专注投资智能硬件,他认为,当下,人工智能功能基本基于云端,不能全面实现智能能力,原因就在于智能芯片的缺位。因此,人工智能能力不仅是下一代智能手机竞争高地,也是当下智能硬件的突围瓶颈。
目前主流CPU、CPU+GPU、CPU+FPGA、CPU+ASIC架构均因硬件规模、算法、功耗等原因不符合AI芯片理想架构,相对来说功能动态、实时地跟随软件变化而变化更重要。
战火兴起后,英伟达开始疯狂砸钱,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将GPU转化为更通用的计算工具。仅研发一项,目前已经投入了将近100亿美元。
第三方机构晨星报告中指出,2021年,上述玩家所在的人工智能芯片市场总价值将达到200亿美元。TechNavio则预测,到2021年前,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4%。
由普通沙子制成的芯片,是整个IT发展的基础。谁掌握了这颗驱动计算的“心”,谁就将引领产业发展,并获得巨大的收益。PC时代的英特尔、智能手机时代的高通,都曾胜者为王,营收的增长带动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时势造英雄
英伟达由黄仁勋与Curtis Priem和Chris Malachowsky在1993年创立于硅谷,公司总部与众多半导体公司比邻而居。成立以来,英伟达在半导体行业都是一家不温不火的公司,偏安于图形处理器(GPU)市场。
但就在这个时候,英伟达作出了一件极为重要的决定:加注技术投入和软件开发,令GPU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处理图像之外,进行更为复杂的任务处理。
2007年前后,一个被命名为“CUDA”(统一计算设备架构)项目被确立,其每年的开支大概5亿美元,这在当时占据了公司年度总营收的六分之一。今年54岁的黄仁勋回忆称,“这为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
但正是这个项目确立了英伟达在人工智能的先发优势。英伟达一面整合CUDA进入各等级产品,另一面游说高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并赞助研究所和创业公司,希望它们可以一路支持GPU的发展。
英伟达甚至提供测试版本的GPU给亚马逊等大型公司的科学家使用。尽管这样做看起来像是希望工程师帮助其寻找产品漏洞,但这种积极的态度打动了硅谷的工程师们。他们更积极地为GPU及其生态进行研发。
2012年开始,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玩家发现,CPU为核心的硬件设备已经难以满足深度神经网络(DNN)多层级特点的计算要求,而GPU可以满足其需求。他们开始使用英伟达的芯片进行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
技术随后从研究转向产业,浪潮集团人工智能与高性能产品部总经理刘军告诉《财经》记者,“2014年前后,那些今天在人工智能领域很有名的公司开始寻找GPU专家,帮助他们将已有研发的DNN从CPU迁移至GPU。”
借助市场机遇,英伟达业务快速增长。这家公司2017财年第二季度报告数据显示,营业收入为22.3亿美元,同比增长56%,环比增长15%。其中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增长更是亮眼,GPU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而数据中心业务增长了2.5倍以上。
该公司CFO Colette M. Kress表示,增长源自人工智能产品组合的丰富,以及不断出货。如今,英伟达的芯片越来越多被使用在计算机以外的设备上,如VR设备、无人机、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更重要的是其逐渐成为人工智能服务器的新核心。
不过,财报发布当天盘后,英伟达股价一度下跌8%。随后虽回涨,但阴影一直并未散去。这一变化源自投资者的担忧——芯片领域的巨头们,尤其英特尔,此时已经看到了趋势,纷纷入局,而英伟达目前的成功更像是一种偶发事件。
英特尔迎战英伟达
深度学习理论引领了人工智能最新一轮热潮,芯片是完成计算的核心,是人工智能的“大脑”。整个环节分为训练(Training)算法和利用算法推理(Inference)结论两个部分。
训练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构建应用的关键。在这一环节,英特尔利用Xeon Phi处理器与英伟达的GPU直面竞争,并通过多项收购扩大产品布局。围绕两家巨头的竞争,谷歌和AMD虽有心杀入战局,但仍在边缘,而更小的创业者则仍处于探索阶段。
2016年8月,英特尔收购美国创业公司Nervana Systems。其深度学习芯片Engine的处理速度是GPU的10倍。随后,英特尔将其与自身业务整合,并追加3.5亿美元的投入,用于研发DNN软硬一体化平台和两代芯片产品,将与Xeon Phi匹配。
Fiaz Mohamed是英特尔人工智能产品事业部业务拓展及解决方案部署负责人,因Nervana收购而加入英特尔。他对《财经》记者说,“我们并没有陷入困境。借助英特尔在设计和工程上的经验,成为英特尔的一部分,这有利于我们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是在训练层创业者普遍的结局,即被巨头收编。
Fiaz现在很忙,他每天与5个-7个客户见面。在与客户的直接交流中,Fiaz被反复问到,与英伟达最大的差异,因为他的客户希望可以得到更加针对自身应用的帮助。
“为满足性能、效率和规模的需求,人工智能不能只使用通用型的产品。”Fiaz告诉《财经》记者,“通过收购在各个领域不断增强自己的优势,如今我们也做定制化的产品。”
GPU之外,英特尔认为FPGA(可编程阵列)更适合人工智能发展需求。2015年,英特尔以这家公司历史上最大金额,收购了硅谷芯片制造商Altera。FPGA就像一张可以重复擦写的白板,可以根据不同计算需求,进行修改。英特尔预测组合将实现20倍性能的提升。
英特尔CEO科再奇曾在一次主题演讲中明确表示,FPGA是英特尔未来发展的重要核心。其将加大投资和扩充FPGA产品路线,支援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并调动其他业务部门支持。
英特尔的强势逼迫英伟达也在加紧弥补自身不足。2017年GPU技术大会上,英伟达发布了新一代处理器架构Volta,以及使用这一架构的深度学习加速卡。经过重新设计,新的架构能效提高了50%,计算速度也随之提升了12倍。
与上述两家公司长期竞争的AMD也想在这一环节分一杯羹。2016年底,AMD发布了三款针对深度学习的处理器加速解决方案。
该公司应用工程高级总监Greg Stoner告诉《财经》记者,“AMD将是唯一可以利用丰富x86(CPU)和GPU知识产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实现的公司”。
与之相反,谷歌则另辟蹊径。2016年5月,谷歌发布专门为机器学习优化的专用处理器TPU(张量处理器),并宣布AlphaGo的计算硬件核心便来自于此。
一年后,谷歌将其TPU升级至2.0版本。谷歌发布博客称,以往需要一整天时间利用32个GPU训练的翻译模型,如今只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并且只用八分之一的TPU集群(每64个TPU组成一个集群)就可以达到相同精度。
不过,谷歌并没有急于将TPU商业化,而是与自身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结合,并通过自身云计算平台对外提供服务。谷歌是否会对外单独出售TPU处理器,目前尚不得而知。
这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
端、云大混战
与泾渭分明的训练层竞争不同,推理层是群雄大乱斗。一些没有芯片研发背景的公司也纷纷加入战局,去争抢那200亿美元的市场和未来。
由于应用场景对性能、时延等参数提出具体的要求,计算核心处理器所处的位置成为不同厂商的争论焦点。有人认为,需要在设备端就能迅速反馈结果,而另一派认为应该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回云端,由服务器进行终端设备难以匹敌的复杂计算。
高通认为前者才是方向。该公司工程技术副总裁Jeff Gehlhaar表示,随着移动设备性能的提升,高通将凭借海量终端的覆盖卡位市场。
手机和汽车成为高通发力的方向。目前,高通已经在其中高端芯片上提供人工智能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全球智能手机累计出货将超过85亿部,而高通当前的市场份额为43%(Strategy Analytics数据)。保守计算,高通将覆盖37亿部智能手机。
高通发布的汽车驾驶芯片则将改变以往对路面交通数据本地收集、云端处理的模式,其集成了定位、机器学习等功能,大部分数据在本地设备上即可完成运算和反馈。
Jeff Gehlhaar称,在终端侧处理数据的重要性主要有三点: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本地处理有助于解决无人驾驶等对实时决策的需求,以及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带宽。
移动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成为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展讯通信将在2018年发布产品,而苹果则已经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最新手机中,魅族、华为等手机厂商更是宣布其终端产品已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提升用户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高通也在悄然布局服务器市场。关于云端结合,Jeff Gehlhaar并未正面回应,但其所展示的幻灯片显示,高通已为云计算平台留出位置,“分布式计算架构”将与“神经处理架构”通过网络连接,而高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处理网络连接。
不过,一批云计算公司和英特尔则认为,用户并不会在移动设备上安装厚重的人工智能软件,以及在有限的电池功耗下使用这些功能完成推理,因此架设在云端,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和结果成为最佳选择。
2015年,微软开始实践CPU+FPGA组合的应用。2016年,亚马逊AWS推出基于FPGA的云服务器产品。中国公司也随之跟进,浪潮集团人工智能与高性能产品部总经理刘军表示,百度除了在内部拥有核心的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外,还与浪潮这样的合作伙伴共同设计专用的芯片服务器主板。
2017年9月,阿里云对外宣布,已在GPU方案之外,为其人工智能系统储备了英特尔和赛灵思等芯片厂商FPGA产品。阿里云资深专家张献涛对《财经》记者称,一块英伟达的芯片成本或将高达数万元人民币。成本之外,为追求更高的计算性能和业务灵活性,开始探索FPGA方案以及更为定制化芯片逐渐成为厂商的新选择。
在智能手机时代于移动芯片市场失利的英特尔,正在借助无人驾驶重新杀向移动端。英特尔以历史第二、远超前年营收的价格,完成对以色列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的收购。该公司工作人员称,英特尔无人驾驶事业部与Mobileye正在整合产品和组织架构。
不仅如此,最近两年,英特尔在人工智能市场频频出手收购。2016年4月起,英特尔陆续收购了意大利机器人和无人驾驶半导体芯片制造商Yogitech,以及两家计算机视觉技术公司俄罗斯的Iseez和美国的Movidius,后者更是自主研发了新架构低功耗的处理器VPU。
中国阵营希望
在这场硝烟尚未完全燃起的战争中,美国一直以来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领跑的国家,但中国已经开始着手加速入局。这两年,数家中国公司借力开始芯片研发,“XPU”的出现如雨后春笋。
总部在北京的创业公司地平线就以“BPU”命名其人工智能芯片产品,并注册成为商标;另一家名为“深鉴”的公司将其开发的处理器命名为“DPU”,并且已经发布了两款不同架构的产品;此前专注提供比特币“矿机”的嘉楠耘智号称2017年将发布人工智能芯片“KPU”。
由于事关未来战略,互联网巨头也加入了战局。百度率先登场,阿里紧随其后。2017年,百度与合作伙伴赛灵思共同发布了一款云计算加速处理器“XPU”。百度研究院欧阳剑表示,XPU将在效率和性能上超越GPU,同时提供类似CPU的灵活性。
2017年6月底到7月初,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曾带队前往硅谷考察,与超过30家人工智能公司进行接触,其中包括多家人工智能芯片公司。阿里巴巴的技术专家透露,用于人工智能的“XPU”研发也已经在内部列上日程。
从技术本身来看,中科院孵化的创业公司中科寒武纪是这批中国公司中的佼佼者,如果和英伟达对标,它拥有超过100多件专利和自己的指令集系统。中科龙芯副总裁张戈告诉《财经》记者,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曾是龙芯3号处理器的主结构设计之一,另一个创始人陈天石也曾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他与陈云霁是亲兄弟。
2017年8月,寒武纪宣布完成1亿美元的A轮融资,领头方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旗下基金的国投创业,联想创投、阿里巴巴创投等社会资本以及中科院旗下资产也纷纷跟投。目前该公司估值已达10亿美元。
“原来可能需要三块英伟达的‘卡’(指芯片板卡),现在只需要一块寒武纪,就可以应对整个数据中心的消耗。”联想创投合伙人宋春雨告诉《财经》记者,这吸引了他,他预计这家公司今年就会有营收。
目前的公开信息显示,寒武纪已经发布一款名为寒武纪1A处理器,主要面向智能手机、无人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驾驶等设备。根据规划,寒武纪将不仅在终端侧,还将在云服务器侧发布产品。
今年9月,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发布手机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970中的NPU(网络处理器)专用硬件处理单元就是寒武纪1A,后者以授权的方式集成进入麒麟970。
不过,华为仍有望独立发展人工智能芯片,华为已开始研发服务器芯片,该公司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称,人工智能的实现必须通过端云协同。
前文提到的地平线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兼CEO余凯曾主政百度研究院和深度学习实验室,在他影响下百度吸纳了一批人工智能专家。
地平线机器人前期曾打算做人工智能时代的英特尔,但一段时间尝试后,余凯告诉《财经》记者,“我们的定位是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既不在互联网公司的势能范围,又避开和巨头的竞争,会有更大的价值。”
英特尔通过收购构建了多种发展人工智能的道路,兵多将广,而英伟达产品有亮点,抓住一块核心的GPU。地平线这样的创业公司缺少强大的资金、技术和生态支持,需要避开巨头重兵把守的云服务器侧,但在设备边缘,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将有更大的想象力。
地平线发展的策略是,针对使用场景需求研究最适合的算法框架,然后将算法框架实现在芯片上。也就是说,通过应用倒逼芯片设计。其优势是,可以集中资源单点突破,进而降低半导体产业投资的风险,以及通过销售解决方案获利推动自身良性运转。
与寒武纪选择通用芯片商业模式不同,地平线更加侧重专用,为市场提供的不只是芯片,而是软硬整体解决方案,“这很像Mobileye”,余凯认为,英特尔愿意花153美元亿巨款收购,这是说服投资者认可基于专用人工智能芯片解决方案最好的案例。
投资了地平线的祥峰投资合伙人夏志进对创业公司充满信心,“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英伟达也是,它们(指巨头)有历史包袱”。在他看来,芯片只是地平线商业的一部分,未来投资回报周期远小于半导体行业,“我可以等这个企业5年-10年”。
人工智能芯片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趋势,但第三方机构Gartner分析师盛陵海告诉《财经》记者,原有芯片不会一夜之间变成人工智能芯片,现在产业有过度炒作的嫌疑。
在收获成功的同时,英伟达的高市值也早于挑战。业界担心,它拥有的技术难以支撑起当前高涨的市值。人工智能开源实验室OpenAI联席主席Sam Altman提醒称,GPU最初的设计目标并非人工智能,只是恰好满足需求。
多个受访者对《财经》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不再是单一类型的终端设备,这意味着,芯片公司应具备提供多元化产品的能力,但英伟达的GPU仍是一种通用型芯片。
多家IT公司已经开始纷纷研发专用芯片并加大资金投入。
芯片设计公司zGlue CEO张铭表示,“大公司仍希望通过通用芯片分摊研发费用”,但人工智能市场更加需要定制化的产品出现。
不过,定制化芯片和通用芯片路线的选择转圜上,大公司的余地远大于创业公司。谷歌的TPU只是目前已经对市场宣布的产品,未来一旦伴随谷歌云计算业务对外提供服务,将以低成本和灵活性直击英伟达腹地。一位产业内人士表示,“垄断”意味着获取的高成本,而英伟达的芯片并不便宜。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芯片最终的胜利者很有可能依然是拥有更多生态资源和规模优势的芯片巨头,其他芯片公司很有可能依然只能偏安一隅。
与美国创业者可以接受公司出售给大公司不同,中国厂商往往希望在巨头的夹缝中独立发展。但在智能安防、手机、无人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行业,巨头正在一个个细分垂直行业慢慢渗透。
大鱼吃小鱼在过去已不鲜见,半导体产业依然是强者恒强的逻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1867773
播放数:497040
播放数:1443918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普及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