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综合改革应该注意些什么

什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
&&&&&&我的位置:&>&&>&
什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那么,在高等教育领域,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什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问题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十分重要,也是高等教育界当下讨论的热点。作者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特征的概括,而非改革内容的描述;是指改革方式的综合性、系统性,而非改革内容的面面俱到。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如何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
  过去的改革主要是服务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当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可以通过单项改革去完成某项任务。但是,现在的发展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高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项改革单方面推进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持续地推进。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征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综合改革是指改革方式的变化、改革内容的深化,并不是指改革要全面开花,面面俱到,各个方面都要深化改革。应该有重点地持续推进,以核心改革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是依靠顶层设计来系统推进改革举措。
  从理论上讲,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基础,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相结合的体制。日国务院发布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内的高等教育&。至此,在政策层面上提出了一个由中央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同承担高等教育责任,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为&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这是中央政策文件中首次在教育领域提出&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省级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从教育行政体制看,中央与地方合理分工的基本原则是宏观管理和调控权集中于中央,执法监管权责相对集中。地方政府则强化教育执行机构和各项具体职能管理机构建设,有侧重地加强、弱化和精简各自机构,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中央拥有最后的决定权和支配权,而地方各级政府只有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权和授权范围内的治理权。我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了在完善省级教育统筹中,要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纵向权力约束机制。中央教育管理部门的下放权力和转变职能,并不意味着能简单地理解为削弱政府职能、政府要少管或不管为好。转变政府职能,不适应、不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管理职能当然要弱化、淡化、转移、下放。相反,适应和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某些管理职能不仅不能弱化,而且要加强,比如教育投入、教育监督、教育评价。
  从改革实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很多探索,但是,由于&下改上不改&,使得一些改革探索被迫调整改革方向或者恢复原状而陷入停滞,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改革探索没有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没有从地方、高校的经验与做法上升到国家意志,制度层面巩固不下来,或者说这些探索缺乏一定的合法性而造成夭折。例如,人事制度改革历来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多年来高校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并没有根本性突破,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自身的探索没有上升为国家政策,缺乏权威性而导致停滞不前。如高校的编制问题。国家对高校实行编制管理制度,目前高校编制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期核定的,一直没有调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现行编制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编制捉襟见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校普遍开展了聘用制度改革,在实施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后,初步解决了传统体制下人员身份和岗位固化的问题,但是当前国家人事管理体系中,岗位聘任与身份定位并未彻底脱钩,岗位管理改革不够彻底。有的虽然名义上实行聘用制度,但实质上仍然是过去的&身份管理&。高校职员制度虽已实行多年,但外部政策环境难以容纳,与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政策目前尚未有效接轨。
  从改革任务看,高等教育改革从各利益相关方普遍得到实惠的阶段,进入对既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的攻坚阶段,从增量改革进入到存量改革阶段。解决长期束缚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能只做加法,用增加资源、增加编制和扩大规模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改革还要做减法,调整利益格局,转变资源分配方式,真正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在增量的基础上改革存量,在体制机制上有重大突破,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用。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高等教育生产力、调动各方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要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与体制机制下运转,而不是各显神通、各自为政、各自为战。所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的基础上,逐步地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宏观体制和现代大学制度,让各高校在有序中竞争,在规范中运行,在制度下发展。
  无论从理论上看、从改革探索的经验看,还是从改革的任务看,都需要顶层设计。不能简单把&顶层设计&理解成为中央集权。在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改革什么?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如何实施改革?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过程来回答。或者说,从改革的思想、方案的设计,到改革政策的落实,再到新制度的形成,都离不开自上而下的权力。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导向,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如何引导高等学校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以&大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抓手和切入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来引导高校准确定位、适应需求、特色立校、科学发展;引导社会正确看待高等学校办学行为和发展现状;促进政府由管理高校到评价高校的转变,促进政府资源配置方式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把握发展的主要问题,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评价&是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环节。(作者李立国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传承与创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014年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问题需要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高校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中得到解决。我们只有根据本校实际,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育人环境营造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并将之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进行深入思考和大胆实践,才能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因材施教,培养兼具完整知识结构、较强实践能力和突出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49.2【正文快照】: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一根本问题需要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高校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中得到解决。我们只有根据本校实际,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惠敏,李清泉;[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周营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马万民;[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郭萍,茅志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张卫东;[J];石油教育;2004年05期
谢海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0期
周文富;[J];大学化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裘松良;;[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裘松良;;[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张建国;姜新;宋巧红;;[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刘双丽;顾国锋;;[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N];福建日报;2008年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N];中国教育报;2010年
沈朝晖;[N];宁波日报;2011年
洪玉管;[N];中国教育报;2012年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刘惠洲;[N];中国教育报;2012年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N];光明日报;2013年
崔楠;[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袁其朋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N];中国化工报;2014年
万玉凤;[N];中国教育报;2014年
袁志华;[N];人民政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炜;[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成中梅;[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邓岳敏;[D];厦门大学;2007年
李晓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杨同毅;[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肖鹏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黄水林;[D];苏州大学;2011年
董垌希;[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张彤;[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玉环;[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刘俊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韩文英;[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范秀娟;[D];兰州大学;2010年
李婧;[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李顺;[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庞颖;[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江颖;[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张玥;[D];湖北大学;2012年
曹爱凤;[D];南京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的位置:
高校综合改革应该注意些什么
  高校综合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更加呼唤自我革新的勇气和破解难题的智慧。只要通盘考虑、增强定力、系统推进,一定能助力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当前,高校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改革决心之大、改革领域之全、改革力度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所有的改革遇到都会遇到阻力,尤其是系统性改革遇到的阻力更为巨大。这里既有思想观念上的束缚,比如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不足,对打破原有组织运行惯性和对未来集体行动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有利益固化造成的障碍,比如行政领导侵占学术资源造成&赢家通吃&的局面等。改革本身自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迫切需要从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改革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更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与智慧去攻坚克难,因此也必须时时警惕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防止综合改革表层化
  以往的高校改革是以&做大增量&为特征的&皆大欢喜&式的改革,能够改、也容易改的任务大多已经完成了,比如各高校基本都制定了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立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接下来的改革进入了以&优化存量&为特征的利益格局深度调整、改革难度骤然剧增的阶段,比如大学章程出台以后面临着可能被束之高阁落实现状堪忧的困境;对二级学院下放的权力,存在繁琐的行政事务下放过多而基层切实渴求的办学权力下放过少等。把握好先易后难、渐进推进的改革节奏,可以分散改革风险、减少政治压力,不失为一条积极稳妥的改革办法,但高校管理者不能缺乏打破定式的智慧和动真碰硬的勇气,不能仅仅满足于成立各类组织、制定各类制度,而是要让这些组织、这些制度切实发挥它的最大效用,这才是综合改革现阶段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防止综合改革碎片化
  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的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高校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组织,其内部运行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状态。比如《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高校而言,意味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素养,关注学生多元发展;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倘若只认为这项工作归属于学生工作部门或者教学工作部门,在认识上首先是片面的、狭隘的,势必造成行动上的碎片化。高校综合改革之所以强调&综合&,就是要求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区,进一步增强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加强校内各组织系统的横向协作,在人才培养上强调育人合力,在学科建设上促进交叉集成,在科学研究上注重协同创新,在管理方式上加强共同治理,强化资源的整合,形成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
  增强综合改革的获得感
  获得感是高校师生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收益的主观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综合改革受支持的程度。高校教师普遍关注人事制度改革,如果新的人事政策不能扭转以往评价中&一刀切&、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方式,不能支持教师分类发展并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就会严重挫伤教师群体对改革的积极性。而同样,学生最关心选课的自由度和课程的质量问题,如果我们的综合改革不能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革新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着力,调动全体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样得不到学生的衷心拥护。因此,高校综合改革必须从师生反映强烈却又能深刻感知的环节入手,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大家有更多获得感,才能赢得大家对改革的理解、认同、包容和支持。
  系统推动综合改革
  综合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表层化问题、碎片化问题和获得感问题,都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必须引起深思的问题。
  要在改革认识上更为清醒。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综合改革现阶段的特征有清晰的把握,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凝聚起推进改革更为强大的共识。
  要在改革目标上更为坚定。要加快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为实现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在对接经济社会文化重大战略需求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贡献力。
  要在改革路径上更为明确。从简单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发展转向改革驱动的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程,通过内部治理结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等,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组织和个人干事创业的热情,使践行大学的使命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要在改革策略上更为优化。要保持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的相对稳定性与连续性,明确各阶段的主要问题、工作重点和进度安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的研究,努力使改革举措在顶层设计上相互协同、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高校综合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更加呼唤自我革新的勇气和破解难题的智慧。只要通盘考虑、增强定力、系统推进,一定能助力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樊佳丽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关于高校综合改革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1992年02期
关于高校综合改革的思考
【摘要】:正 教育改革顺应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发展,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实践,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高等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近几年来,在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在改革的力度、深度上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如何在前几年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办学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必须选择新的改革思路,拓展改革内涵,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教育改革顺应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发 展,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实践,总体来说,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高等教育改革作为 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近几年来,在改革的理论 和实践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在改革的力度、深 度上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我 国政治、经济改革的进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辛甫;;[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黎智;;[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黎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年04期
张曙光;[J];河北学刊;1986年02期
汤正刚;[J];长江论坛;1986年01期
;[J];城市问题;1987年05期
王亚明;;[J];理论月刊;1987年12期
石成;;[J];学术研究;1988年05期
高齐云;;[J];学术研究;1988年05期
郑英隆;;[J];学术研究;198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第四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1996年
;[A];科教兴乡之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探索[C];2000年
张向东;;[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李业兴;黎炳盛;;[A];公共管理研究(1)“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李晓彤;岑兆丰;;[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福建省农垦局调研组;;[A];福建农垦实践与探索(第二辑)[C];2003年
王云鹏;;[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吴咏诗;;[A];回顾与展望——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王秀英;赵锡维;潘淑璋;白海英;;[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唐树森;李维;;[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宋连富;[N];中国企业报;2000年
本报通讯员
江教处;[N];光明日报;2000年
梁建卫(作者单位:华北机电工业学校);[N];光明日报;2000年
张计友;[N];河北经济日报;2000年
沈光玲;[N];河北日报;2000年
新华社记者
温红彦;[N];人民日报;2000年
蒋夫尔;[N];中国教育报;2001年
本报评论员;[N];中国教育报;2001年
韩跃进;[N];中国人口报;2001年
沙莉;[N];中国人口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云;[D];西北大学;2003年
胡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刘理;[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关玉申;[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缪飞翔;[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俞顺平;[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曹炳玲;[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尹晓阳;[D];郑州大学;2005年
张瑾;[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全英华;[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