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们为何纷纷回到在祖国的怀抱里?

中国崛起吹响海内外人才“集结号” _新华报业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崛起吹响海内外人才“集结号”
  最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读书的陈菲菲,进入回国倒计时。她于2015年赴美学习新闻专业,如今打算回国发展。
  “我身边的多数朋友选择回国工作,我们都觉得中国目前发展潜力大、机会多。”2012年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的“90后”小伙儿戴稼本说,能为祖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件很开心、很自豪的事。
  刘昊扬,中国侨联2017年推出的“新侨创新创业杰出人才”之一。2012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动作捕捉领域的科技研发。
  几年来,刘昊扬率领优秀海归科研人员及国内工程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无线动作捕捉系统、第一套可以同时捕捉身体和全部手指动作的实时动作捕捉系统,以及其他一系列产品的研发。
  图为演示者用动作捕捉技术玩体感游戏。(图片来源:人民网)
  和他们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毕业之后回国工作。在他们看来,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吸引力。
  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其中,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学成回国与出国留学的人数“逆差”逐渐缩小。
  法媒近日刊文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中,“海归”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
  那么,是什么因素令“海归”们纷纷回到祖国的怀抱呢?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原因。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城市生活水平提升,让很多留学生坚定了回国的信念。曾有媒体这样表述:“20年前回国,是因为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是因为我需要祖国。”
  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针对留学生推出的各项优惠政策也助推“归国潮”越来越猛烈。从著名的“千人计划”,到全国300多个助力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梦的创业园,再到丰厚的科研经费、住房补贴……
  祖国已经如此美好,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在中国留学生归国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来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为44万人,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35%。
  英国《独立报》刊文认为,中国政府作出的努力、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为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项目,是造成这种趋势的部分原因。2016年,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名海外留学生得到了奖学金。
  英国利物浦大学负责中国研究项目的戴维?古德曼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都在不断增长,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将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受益。
  随着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增加,引进优秀来华留学人才也成为重要一环。去年2月,《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印发,其中放宽了外国优秀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为其毕业后在中国境内工作和申请永久居留提供渠道。今年1月,《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无需工作经历即可在华就业,为我国引进国际优秀人才进一步放宽了条件。
  资料图: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招聘会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认为“在中国工作是个好选择”。除了看重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不少来华留学生之所以想留下工作还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快、机会多”。
  在第三次“归国浪潮”下,国家的崛起吸引了海内外人才。正是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所有人对中国抱有期待。
  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最主要的人才吸收国,逐步成为国际人才竞争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编辑:陈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海归后悔回国吗?为何选择回国 有人坚定有人愁-中新网
海归后悔回国吗?为何选择回国 有人坚定有人愁
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项2015年的调查表明,近一半的海归对自己的工作不太满意,八成认为自己的薪资没有达到预期。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同样在海外留学完成学业、在海外工作的人相较回国工作的人,对工作的满意者更多。当初无论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选择归国的他们,是否曾后悔回国呢?
  为何选择回国
  有人坚定有人愁
  当初是主动回国还是被动回国,这直接影响着海归面对国内生活时的心态。
  蒯治任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2005年回到国内发展。他曾在白俄罗斯生活3年,但回国的想法一直很坚定。“我出生在军人世家,爷爷、姥爷、父亲、叔叔都是军人出身,母亲是一名警察。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亲人和家庭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由于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蒯治任有着一种深切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促使他回到故土。
  “有国才有家。学成回国,为祖国作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我一直以来最直接的想法。”蒯治任说。
  与蒯治任不同,有人在是否回国的问题上经历了长期的纠结和犹豫,想法也发生过改变。
  “澳大利亚的生活太过安逸。选择回国,是因为不想年纪轻轻的就过这么安逸的生活。”潘民(化名)曾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留学,毕业之初未曾想过回国,于是留在当地工作了3年。但简单安逸的工作、节奏缓慢的生活,让他逐渐感到自己作为年轻人的斗志和活力在慢慢消退。
  “在国外,要过得舒适安逸很容易,但想跻身主流社会很难。我在上学期间做过很多兼职,毕业后也尝试过不少工作,经历这些之后让我发自内心地想为自己而活。”因此,即便很多亲朋好友难以理解,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国内创业。
  肖瑜(化名)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留学,于今年年初回国。她在留学期间本有移民的想法,但最终这个念头在与家人商量后放弃了。“因为家人都在国内,国内朋友也更多。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太孤单。”
  回国都有适应期
  工作总有不如意
  谈起回国后的生活,也许会听到不少海归说起一开始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因人而异,但多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引起的。
  面对刚回国时的不适应,一部分海归转变自己,慢慢地接受;另一部分海归却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纠结后仍难以习惯,导致无法很好地融入国内的环境。
  海归对于自己回国后的生活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工作状况的影响。
  蒯治任回国工作了8年后开始创业,开办了慧华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在回国后工作和创业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遇到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财务、劳资、保险、税务等,对于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肖瑜回国至今没有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还没有就业。“作为应届毕业生,我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我读的专业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没有技术含量。”她坦言,由于自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再加上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使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少挫折。尽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没有为她带来太多的加分。
  虽然就业过程并不顺利,但肖瑜的心态却较为乐观:“找工作就和找对象一样,要双方满意才行。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就得先让自己成为与之相匹配的人。我选择先实习,就是希望能够借此锻炼自己。”
  难免想念与抱怨
  但不后悔回国
  我们采访到的这些人,虽然回国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对于“是否后悔回国”这一问题的回答却出奇一致――不后悔。
  “谈不上后悔,就算留在国外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肖瑜说,“只是有的时候会想念在国外大学时代的生活,想念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潘民回国后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他坦言:如今每天的日子都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中度过,与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相比有太多的烦恼和忧愁,但也更加充实和满足。“我不后悔回国。虽然我也不敢保证未来会不会再回到澳大利亚。但是现在的创业,只要能坚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比较烦躁的时候,我也发过一些牢骚,但这只是个人情绪的调节方式而已。”蒯治任说。他的祖辈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军人,父亲是铁道兵,叔叔是空军。他们都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付出过鲜血和汗水,因此蒯治任对祖国和党有着很深的感情。“每每想起姥爷身上大大小小的枪伤疤痕,每次坐在火车上看着通往远方的铁轨,我都觉得我应该沿着先辈的脚步继续前行。祖国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丽。”
  “所以,我不后悔回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蒯治任坚定地说。
【编辑:吴合琴】
>华人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祖国》中 为什么说“回到祖国我变得富有”?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我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棵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那无价的自由!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海归”是指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这个词也多用在比较有学问的人身上,多指在外留学,事业、学术上有成就以后回国的人。类似的还有…阅读全文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5.7K37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5.3K3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3.9K3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3.4K2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3K6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4,220深圳迎史上最大海归潮 16年来引进海归突破7万人
第五届海归创业大会现场,座无虚席。 深圳晚报实习记者 吴洁 摄
  今年是深圳引进“海归”的第16个年头,2000年尚不足1000人,但如今已突破7万人,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全国第三,迎来了深圳史上最大的“海归潮”。
  从救国图强的革命者到共和国的建设者;从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者到改革开放科技事业的缔造者;从高科技创业精英到如今新生代的“海归”,已有百年历史。
  与上世纪“海归”“拯救中国”、“建设中国”不同的是,现今这批归国留学生在市场经济领域掀起了“创业中国”的大潮。在他们看来,深圳就像美国的硅谷,开放、公平是最吸引他们的要素之一。
  资本盛夏里,他们或穿梭于创业公司或辗转于人才市场,展示着聪明、才智、竞争与创造力,裹挟着激扬的理想与负重的现实……这不仅是深圳“海归”的奋斗写生,也是中国新生代“海归”中的现实缩影。
  回国“卖果汁”的建筑师
  20小时、11280公里的飞机航班,4小时、340公里的汽车,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城市建筑系的曹楠回到了阔别两年的祖国。
  2002年,18岁的曹楠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酷爱建筑的他,在本硕连读的6年中,一直沉浸在建筑的技术和设计兴趣里。2008年,他前往美国继续深造。
  不料,刚到哈佛大学的第一年,适逢美国爆发次贷危机。
  曹楠清晰地记得,那一年学校举办了一场关于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国际会议,吸引了北美各州400余名留学生参加,坐满了一个礼堂。当天大雪加风暴,学生们湿淋淋地出现在会场,在阶梯教室里认真听演讲做笔记。
  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哈佛大学教授库哈斯是当天的演讲者,他播放了一张幻灯片:在建筑业繁荣的时间轴上叠加了一个美国股市的曲线图。几年前城市的各种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地出现在时间轴上,直到后来越到近年越稀疏,什么都没有了。
  紧接着库哈斯教授说,建筑业疯狂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这一刻,曹楠切身地体会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整个社会的冲击。他开始感到惆怅,一方面是为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职业前景感到悲观,另一方面 他发现建筑师能够改变城市的作用微乎其微,这颠覆了原先他对建筑行业的美好憧憬。刚到美国不久的他,便开始萌生毕业回国的想法。
  曹楠说,起初回国自己就像一个闯进了陌生国度的孤单小孩。在国外说话做事都讲究清晰的逻辑和调理,讲究规则。而在国内城市,做很多事情都建立在人情之上。面对逆文化的冲击,他显得不接地气。
  他先后辗转于香港、武汉等地从事城市设计、房地产管理工作,年薪接近百万元。然而一年过后,却依然发现建筑行业难以实现他改变城市生活的梦想。当前建筑师的话语权在逐渐流失,思想上和技术上实质性的贡献渐渐变小。
  “建筑师不再是建筑物的完全决策者,每天的工作更多是开发大片低密度的房地产项目,与城市规划相差甚远”。曹楠说。如同电影《黑客帝国》的场景一样,内心对世界的感知,就是你的世界真实的样子。“既然那么唯心,那为何不真正尊重内心呢。”想到这里,让他有勇气抛开了以前的学历和职业道路。
  几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体会到都市白领平时吃惯了垃圾食品,普遍缺乏钙和营养,很难有机会按自己的需要饮食。“我为什么不创立一个‘果蔬汁’排毒的项目,把生产加工的环节,从闭门的工厂里搬到透明的实体店中?这更能让人们有一个健康的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2014年,他来到深圳,突然感觉自己“找到了组织”。“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更像一座‘创客之都’。这里的人虽然衣着朴素,但空气中却具有感染性,映衬着每个人心中那团炙热的创业之火。”
  他开始从排毒蔬果汁的项目做起,组建团队、研制产品、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他终于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果汁店。
  在曹楠看来,“海归”平常化的今天,实力、机遇、创造性仍然是决定一个人发展前景的因素。海外的经历或许能打开新的一扇窗,但爬出去以后可能是平地坦途,也可能一脚踏空。
  所幸的是,留学的经验毕竟能带来些闯劲与见识。在他认识的青年人之中,“海归”创业的比例较高。这或许和他们更熟悉资本市场运作,饱受创业氛围熏陶有关系。
  海归大潮
  像曹楠这样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归国人员在深圳不在少数。他身边留学的朋友大多是近一两年回来的。有的在动漫设计界里已经做到了千万市值,有的在建筑行业深耕,有的加入资本方,还有的做起了科研工作。
  这一切变化似乎发生在一夜之间,积累着一股难以想象的力量,迎来了深圳史上最大的“海归潮”。
  来自深圳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深圳目前引进的海外留学生已突破7万人,今年上半年,人数达4817人,预计今年引进数量将达8000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来深发展的留学人员从事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计算机信息技术、制造业、教育等行业。其中金融业留学就业人数达711人。按来深目的统计,留学人员选择就业的有4073人,占总人数的84.6%;选择创业的有536人,占总人数的11.1%。
  事实上,深圳“海归”的人数远不止7万人。深圳海归网运营总监郭婉玲告诉深晚记者,留学生回国需要在深圳市外专局进行认证登记,而实际上,有很多“海归”并没有登记,深圳的“海归”远远不止这么多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自清代官派“留学幼童”以来,从120个留学生发展到今天200多万,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密切相关。“海归时代”的大高潮已经到来,留学生不断地涌向彼岸,回到祖国,投入“创新中国”的事业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大潮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深圳不仅为‘人才回流’提供物质保障,其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也为海外的技术类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用武之地’。与北京、上海相比,年轻的深圳吸引了更多有创业意愿的海归。”王辉耀说。
  《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选择回国就业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分别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23.4%。此外,国内的社会网络、“海归”政策、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深圳而言,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归”,2011年深圳推出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今年3月,深圳又连续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三大政策。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1364名海外留学人员入选“孔雀计划”,其中17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深圳留学人员企业总数达3900多家,年产值千万以上的企业有198家,超亿元产值的达59家。一批“海归”骨干企业,如光启、朗科、迅雷、柔技、华傲数据等公司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与产业提升的重要力量。
  抱团取暖
  “中国,就像一个身材不断增大,但血液却不断流失的人”。几年前,曾有一篇报道如此形容。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在海外求学、获得优异成果之后,纷纷选择留在当地。中国曾经相当长时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失国”,以惊人的速度失去精英。而今那些一度离开中国的精英,正在沿着相反的方向前行,纷纷选择回国。
  11月底,陆续抵达深圳的“海归”打破了福田区五洲宾馆的平静。
  在今年第五届海归创业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1400多名“海归”相聚而坐。他们有的人前一天刚从外地赶来,清晨8点匆匆出现在活动现场;有的人热衷于社交,交换名片、添加微信;有的人带着自己准备已久的PPT,准备创业项目路演。
  他们试图在深圳抱团取暖,打拼在这块梦幻之地。
  “对我们来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深圳也是最适合创业的地方。”深圳市海归协会会长杨鹏说,毕业后,他曾收到英国伦敦国际组织的offer,还获得了外派的机会,但是不甘于过着“一眼看到头”的生活,杨鹏选择了回国。
  这也是很多“海归”精英的心态。过去,他们拼尽全力,获得了国外的工作机会,赢得了人生的入场券。但是,2008年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席卷,国外许多公司企业变得固步自封,“干一番事业”的机会也在逐渐减少,回国渐渐地也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
  然而,对国内环境不够了解、发展路线不明、文化的差异以及心灵的落差是多数“海归”在回国初期都会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海归”群体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杨鹏回忆起2005年自己回国初期的境况,同样感叹“不熟悉国内环境,基本没有什么朋友,感觉十分孤单,也很迷惘”。历经曲折,最终创业成功的他,把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了一番,将心比心,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海归”们更好地“将梦想照进现实”。
  “尽管深圳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不少优惠政策,但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大部分海外留学生都不了解相关政策。”他希望能创办一个组织,让“海归”们聚在一起,抱团取暖。
  2013年12月,他带头筹备近6年的深圳市海归协会正式成立,随着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多,如今协会已正式注册会员近1000名。
  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杨鹏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海归”扩大社交圈的平台,传递政府的政策,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他们的就业与创业,让“海归”真正成为深圳连接世界的桥梁,为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贡献力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融入深圳,他们将会带动深圳由制造业驱动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这一波‘海归大潮’,将对中国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有2000多万人口,而‘海归’有7万人,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小的,深圳需要大量的‘海归’,大量的国际人才来改变中国、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
  扎根祖国
  而今,新一代的“海归”,他们最关注的不再是财富、名誉和权力,不再是上市公司和投行的丰厚年薪。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从细节入手的行动力,以及改变中国的雄心。越来越多的“海归”,来到深圳经过一番尝试后,也产生了长期留下来的想法,很少再有人回而复返。
  “我测了自己的基因,睡眠基因是突变的。确实不太需要8小时睡眠,如果睡着的话3~4个小时就足够了。”许明焱打趣着自己被压扁的休息时间,从科学家转身成为创业者,时间在他的生活中总是不够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3天,许明焱只身带着200美元前往美国墨西哥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经过5年的学术研究,他留在了美国硅谷从事基因合成研发技术工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定位分别回收DNA的二代测序仪。
  2014年的一天夜晚,美国硅谷一间工作室里,收音机传来中国卫计委叫停基因测序技术的消息。与此同时,许明焱感觉到这预示着中国正在对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规范化整治,此后它将被大规模应用,未来基因行业将在国内大放异彩。
  他觉得二代测序技术的时机到了:这既是一项新技术,又能与很多临床应用结合。
  中国是世界上癌症发病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中国现有癌症诊疗普遍存在诊断晚、监测手段有限、预后评估难等弊端。“如果能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中国,便能普及惠及更多的患者。”许明焱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于是他抛弃了刚拿到的美国H1B工作签证以及高薪,带着家人回国,与几个高中同学一起开始组建团队,进行循环肿瘤DNA测序技术研发。
  2014年初到深圳时,许明炎租了一块100平方米的小场地,成立了深圳市海普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硅谷般的创业生涯。一张深褐色的沙发、一块白板、一个3米长的实验台、简单的医用仪器, 是起初的所有装备。
  “我刚从国外回来时,不认识国内的医生,就一家一家医院跑,加入医疗领域微信群,添加所有人聊天请教。找不来血液样本,我就抽几管自己的血来测试。”一步步走过来,他带领着团队完成天使轮、A轮共计6000余万元融资,获得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资助近1000万元。2015年,他们的团队获得了深圳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补贴60万元,目前正在申请“孔雀计划”项目,如果能申请成功,他们将获一笔可观的奖金。
  “对于我来说深圳就像美国的硅谷,时间对于创业者来说是最大的成本,在国外申请注册一家公司,需要复杂的程序,而深圳鼓励创新,办事效率高、公开、透明,政府对海外人才的支持投入也很大。”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他,留在深圳扎根。
  回归故土,扎根中国。许明焱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他希望在深圳继续深耕基因测序行业,将国际领先的基因检测和治疗技术带给中国的癌症患者,建立中国人特有的癌症基因数据库,实现中国人自己的精准医疗。(深圳晚报实习记者 吴洁)
【编辑:金嘉龙】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到祖国的怀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