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辛欣 选稿:黄骏
  “民族地区发展应注重提升‘软实力’”――少数民族地区代表谈发展
  东方网3月9日消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此,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些代表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在“软实力”的提升。
  “‘软实力’一点也不软,有时候比‘硬实力’还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认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从长远看,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高文化素质、让当地更多的年轻人读书走出去、改变观念适应新生事物更为重要。
  “很多时候,GDP并不能完全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的差别。”牛汝极代表说,“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知识、技能、甚至语言能力欠缺,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这位从事了半辈子教育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告诉记者,语言仍是目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们牧民在‘马背上’生活,观念相对落后。新的种地、养殖等技术一时很难接受,需要技术人员、专家的指导。”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马家庄村妇代组组长杨琴提出,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技术和人才的帮扶力度。
  “要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双语教育。”牛汝极代表说,“合格的教师是教学的首要保障。”
  他认为,加强基础教育,首先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与对口支援省市之间的交流学习,并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支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导读: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在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对泸水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1、交通问题,主题词: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对策,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选择合适的教育发展模式,4、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帮扶,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 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 ----以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为例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在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对泸水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1、交通问题;2、代课教师待遇问题;3、读书无用的影响4、资金、设施问题。 主题词:少数民族
对策 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育发展模式。3、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必须是公平、公正和兼顾各方利益。4、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帮扶。 关键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泸水。 1.提出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本文所指的基础教育即指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所导致的基础教育在民族间的差距,使我国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具体情况,这里民族地区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落后的怒江地区,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也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内容。 1.1泸水县概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偏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东经 99°34′―99°09′ 北纬25°33′―26°32′ 之间。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云龙两县相邻,南接保山市,西与腾冲县和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北连福贡县。县域东西横距58公里,南北纵距95公里,国境线长136.24公里,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县城及州府驻地六库海拔885米,距省会昆明569千米。 泸水县辖六库镇、鲁掌镇、片马镇、老窝镇、上江镇、大兴地镇、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乡,共 6 镇3 乡,71 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万人,境内有傈僳、汉、白、彝、景颇等 21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87%。
1.2泸水县基础教育现状: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有26个民族,由于地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这理所当然的使其成为研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选择之一。加之云南省地处国家边陲,以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位居全国第八,亦是属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高原山区省份,境内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差异不仅仅是地域间的(比如山区和平原地带的差异)和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更多的是民族之间。所以选择云南作为研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样本比较理想。 由于泸水的历史和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和山区二元化比较严重。今年来泸水县对基础教育发展道路的努力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和机会。
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相关领导的访谈,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包括基础教育所能涉及的问题,包括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基础设施、交通、家长的支持、教育费用等各个方面。调查在学校选择上从泸水县最好的学校泸水一中,到条件中等的中心校,以及偏远山区条件非常艰苦的学校和教学点。都尽量做到了店面结合、多角度综合。 2.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泸水发展基础教育的优势与机遇 2.1.1中央和国家等各级领导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
国家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及云南省各级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都对基础教育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列的关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文件盒政策。泸水县委领导对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在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当地政府为其做出的努力等方面都是其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政府在基础教育的重视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2.1.2社会和经济的发张使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社会和经济的发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县城还是山村,都有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从调查结果看,由于泸水县委领导班子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素质的提高,很多在以前或是别的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问题,像女童问题、2
家长对待子女的性别歧视问题、宗教对教育的影响问题、政府不支持教育的问题等,在泸水已经基本上不存在。这些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2.1.2.1父母支持子女上学的态度积极。 父母十分支持子女上学的占所调查人数的91.4%不支持和十分不支持的占4%。从总体上说,由于父母不支持子女上学而辍学的学生已经很少。 2.1.2.2入学机会基本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
泸水各民族认为男女拥有一样上学权利的占到了90.1%,认为有差别的占6.5% 2.2泸水县发展基础教育的制约因素 2.2.1交通问题。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山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两山夹一江的地理特征使泸水本来就薄弱的教育资金显得更加短缺。面对被山区隔开的一个一个小村庄,他们要么选择一村一所小学,要么就是选择在一个乡或是几个村联合办学。但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往往连最基本的学校设施都配备不全,师资短缺、教学用品短缺不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优势。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教育资源,但交通和学生们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家长老师们心中抹不去的阴影。学生要到集中地学校上学,都要经过很远的山路,山路崎岖,沟壑交错,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即使学生们可以寄宿,在学校里每月都有补助的情况下,学生的交通费和零用钱也成了家长沉重的负担。 2.2.2代课教师待遇问题。泸水自从实行教学改革以来,教师可以在本县之内流动。条件好的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吸引了优秀的教师,使本来师资力量就很薄弱的乡村普通中小学更加雪上加霜,导致普通中小学不得不聘用编制之外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平均工资仅为1000多元,是公办教师工资的40%,且代课教师在培训、进修等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机会。 2.2.3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原本就很难考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们,在考上大学后,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近几年所出现的大学生回家务农的情况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上学的失望情绪。出生于泸水县大兴地一个偏僻山村的大学生,毕业后因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回村务农,严重影响了全村对上学的态度。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4资金、设施问题。这是困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最根本问题。特别是在分税制和取消农业税以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税费改革不但影响了乡村社会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也对政府之间的责任与权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相对来说,税费改革划清了村民、学校和乡村政府等相关方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权力边界,但是对政府之间的权利边界则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税费改革和新的办学体制使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制度上转移到了县财政,事实上,乡财政也分担了相当的经费压力。首先,原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的财政被政府控制,用于教师工资的发放。同时,在县承担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时,乡政府要承担相应职责。一般情况下,县政府会尽可能地要求乡级政府多承担责任。在这样的上下级关系上,同样存在着权利的排他性弱化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政府。泸水县洛本卓乡在农业税取消全乡又没有工业的情况下,全乡的基础教育投入就成了根本不可能的事。这样的乡镇在泸水乃至怒江和整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很常见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真个乡镇的基础教育投入的严重缺乏,教育设施短缺等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基础教育的发张。
3. 原因分析 以上所列举的四个问题,有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所造成,有的是政府公共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新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是因为很多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农民认为他们的子女读书后并不能改变生活状况和命运,且浪费了很多的财力和物力,不如早早赚钱养家或者嫁人。很多女孩子小学一毕业或者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但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家长却舍得对子女们进行教育投资。这种状况长远的后果可能导致在同龄人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新两极分化”可能带来的严重的后果将使我国现阶段社会制度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加剧贫富差距。在我国读书自古以来都是社会分层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现在,“新读书无用论”造成的“新两极分化”,使农村家庭贫困的人们在现行体制下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现在研究的学校按条件分为好、中、差三等,有州重点中学、乡镇中学中心学校、以及一师一校,这三类学校的差距特别明显。在县第一中学,学生们不仅是全县最优秀的,他们的家庭状况也几乎都是全县最好的。他们家里有电脑、有车、自己有手机;而相比之下,在山区,学生们却要为每天的生活发愁,要为上学而背着干粮自己越过几4
座山,其中包括六七岁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在一师一校的学校里,一个老师教了整个学校的学生,校舍和围墙岌岌可危,桌椅破旧,教室昏暗,电脑和网络对他们来说是另外一个星球的事情。这种条件的悬殊,使原先就处于劣势的学生们的竞争力相对更弱。由此所带来的他们成人以后的“新两极分化”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4.对策和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问题已经有了足够认识,但我国干部考核制度(主要是干部调动和四年一变政策),对于像教育这样需要时间才能看出绩效的事情,却因为需要较大的投入且不是立即显现出效果的领域重视不够。
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不仅要看各级政府所出的教育成果,更要看他们为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不能以结果、数字论英雄,也应该以努力的过程为参考,将其作为考核的依据切实地贯彻下去。 4.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育发展模式。基础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才华。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小学所需要的费用较少,学生们年纪尚不足以干农活,入学率相对较高;但到初中以后,特别是初二和初三,辍学率明显上升。在泸水,小学的入学率在98%左右,辍学率为5%左右,而到了初中,辍学率却达到15%甚至是20%左右(教育局访谈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辍学学生由于离学校太远要寄宿,费用增加,另一个方面也是学生们已经可以为家庭分担一部分农活,成为家庭的重要劳动力。鉴于此,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半工半读式的教育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个很好的路径选择。在其他较发达地区,后勤实现社会化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而少数怎么地区可以采取“学生化”的方式。学校不仅可以教书育人,也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技能,学习知识的场所。根据地方特点在中学实现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发展各种种植、栽培等产业,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学习相结合,这不仅能解决学生们因为寄宿而增加的费用,而且可以根据个人的条件选择继续升入高中深造或者进入职业高中,即使有回家务农者,也可以成为有科学技术的农民。
5 包含总结汇报、专业文献、资格考试、党团工作、旅游景点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90|
上传日期: 19:40:2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_教育理论论文.doc 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_教育理论论文
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_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入世给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需要少数民族地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建构更好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大投入教育经费,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实现入世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关键词:入世;少数民族教育;结构性失业;教育经费;人力资源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然是巨大的,值得每一个负责任的国人以思考。“入世”对我国的教育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对一个相对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悄发展现状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9121万人,民族自治区域的总面积约达61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5%。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更集中了我国53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之多。我国的许多民族在解放前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甚至尚处于结绳记事、渔猎为生的原始氏族社会。解放后,中央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以大量的援助,但由于客观环境复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较慢。以我国西部为例,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西部地区文盲和半文盲占从业人口数的比重力3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人口结构单一,80%以上的居民从事农牧业,以家庭经济为单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全国592个贫困县,该地区占了307个[1]。一定意义上,西部的开发就是要让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腾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0多年前,我国管仲在其《管子·权修篇》中精辟地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今天,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及我国西部开发问题上,更着重指出:“西部地区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可见国家将教育与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在“入世”后的今天,更要高度重视教育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二、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世贸规则与协定,将逐步降低关税,破除地方间的保护主义,允许国外资本、商品的自由流通。这必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冲击,也必然带给教育以更大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环节中脆弱的一环,更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增大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市、县、乡)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便由各地方政府来维持。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处在边、山、林等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区域,农牧业是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经营模式以“家庭经济”为基本单位。地区间的分工不明显,农产品开发科技含量低,销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更大的隐患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农业开发与投入的潜力有限,无法形成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所要求的经营模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不足,很大原因是由于地方财政的贫乏。入世后,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将受到WTO农业规则的约束。据国家信息中心披露,中美WTO协议的几项要点中,与农业有关的承诺包括:①中国关税将从目前的22.1%整体削减到平均17%;②中国将更多削减特别与美国利益相关的农业项目条款;③中国将取消出口补贴;④中国已同意将其农产品进口关税降到14.5%—15%[2]。从这份条款中我们可以感到,加入WTO后,对以家庭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压力更大。国际农产品具有的特色、质量、价格等优势无疑会削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实力,从而影响到地区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经费不足将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二)少数民族地区结构性失业群体的出现入世后,面临压力较大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另一个是国企职工。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农业”与“国有经济”是我国入世后的重要弱点。因为这二者都吸收了大量从业人员,处理不好,极易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结构较为单一,80%以上为农牧业人员,城镇人口中在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的占70%以上。而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加强了对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由此产生了从业人员的结构性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群体。而城镇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城镇的就业机会,从而削弱了广大农村家庭的收入。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家庭对教育支撑力的减弱,使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增高,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这种现象已在一些民族地区出现。以我国西藏地区为例,1998年,国家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