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没有当前一般不特别说明时时,在同一幅图里,相邻两个等势面的电势差是不是相同的?

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 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 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 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6分)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⑴研究途径:____________(不超过22个字) ⑵最终成果: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研究途径:分析测试基因样本(2分);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2分)。最终成果:绘制成人类迁徙地图(2分)。【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有几句话(以句号为准),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最后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本题所给文段一共五句话,涉及到研究途径和研究成果的信息在最后一句话,即“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从而”之前是途径,“从而”之后是成果。考生稍加整理即可。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西南昌三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IH 题目 送龙应台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⑵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⑶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①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⑷我看着他瘦小的背景消失在门里。⑸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⑺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⑻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⑼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试,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4分)①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用无比怅惘幽怨的文笔,剪接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六次目送的画面。请简明扼要地概括出这六幅画面的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每条不超过20个字)(6分)答: 画 面 内 容情 感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4.文章第9段与第16段内容完全相同,你是否觉得重复啰嗦?请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发:拿出B.肇锡余以嘉名 肇:开始C.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D.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目:眼中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5月教学情况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3分)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3分)3.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集团)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集团)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樱   桃                                   黄 裳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4分)2.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模仿下面一段话中的画线句,在后面写上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衔接起来。(3分)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意识到一颗钻石比一颗玻璃球贵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可悲地长大了。大人和小孩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此吧。学会用金钱去衡量事物的那一天,内心圣洁的纯真就没有了; 。人应该多保留一份纯真和稚趣。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高一第二学期期中新疆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⑴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⑵沉默呵,沉默呵! , 。(《纪念刘和珍君》)⑶碧云天, ,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 , ,成一家之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B.日,恒大队在客场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韩国联赛冠军。我们可以从这次比赛后对李章洙的采访中反映两个问题:一是球队的竞技状态很重要,二是只要拥有必胜的信念,以弱也能胜强。C.许大海认为,学校不能剥夺学生使用手机的权利,但是为了保证更多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学校范围内作出限制性的规定也未尝不可。D.语言对于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和奴隶、百姓,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例外。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知识点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习题详情
141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7.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C&.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2)实验前小明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D&.A.一定小于L&&&&&&&&&&&&&&&&&&&&&&&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3)在老师指导下,小明较准确地测出该凸透镜焦距.进行实验时,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心&.(4)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u/cm&60&50&40&30&20&15&13.3&12.5&12&v/cm&12&12.5&13.3&15&20&30&40&50&60&①请画出“u-v图象.②根据图象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并简要说明理由.③选取一组数据,说明此组数据情况下所成像的性质及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填空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____.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2)实验前小明同学利用太阳光...”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明凸透镜能成像,成像的特点,以及成像特点跟什么因素有关.(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在主光轴上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光心到焦点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光线会聚焦点之前和之后都不是最小最亮的点.(3)进行实验时,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烛焰的像呈在光屏的中央.(4)利用数学描点法,描出物距和像距的对应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 u=v=2f 求出焦距.
解:(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提是凸透镜已经成像,通过实验探究成像的特点: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成像的特点跟物距的关系等.(2)凸透镜正对阳光,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经凸透镜会聚在主光轴上最小、最亮的点,该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在焦点左右的光点不是最小最亮的,测量的焦距偏大或偏小.(3)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使它们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烛焰的像呈在光屏的中央.(4)①在图象中描出(60,12)、(50,12.5)、(40,13.3)、(30,15)、(20,20)、(15,30)、(13.3,40)、(12.5,50)、(12,60),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②根据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 20cm=2f,所以f=10cm.③当u=60cm,v=12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0cm,v=2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u=12cm,v=6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答案为:(1)C;(2)D;(3)使像成在光屏中心;(4)①图象如上图;②10cm,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③u=60cm,v=12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答案不唯一).
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的目的、焦距、实验操作、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本题几乎包含了凸透镜成像的所有情况,一定要掌握.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____.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2)实验前小明同学...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____.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2)实验前小明同学利用太阳光...”主要考察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一)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设计并进行实验:(二)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光具座、蜡烛、光屏、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刻度尺.见实验装置图.(三) 实验步骤:(1)先测出透镜的焦距;(2)实验探讨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的关系.(1)先测出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2)实验探讨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的关系:[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中.【命题方向】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解题方法点拨】识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中注意物理学方法.
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____.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2)实验前小明同学利用太阳光...”相似的题目:
[2014o防城港o中考]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他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调节光屏的方法及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大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像变大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像变小
[2014o武汉o中考]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cm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2014o鄂州o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35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一定是放大的像一定是缩小的像可能是倒立的像可能是正立的像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2013o株洲)如图所示是物体AB经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当AB沿主光轴远离镜头时,则物体上A点的像A′会沿(  )移动.
2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2013o威海)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镜和蜡烛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得到(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2013o鄂州)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  )
2(2005o辽宁)如图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上述成像情况一致的是&&&&.如果在前面的实验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中间的凸透镜,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则应向&&&&移动凸透镜(选填“左”“右”).
3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是(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____.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2)实验前小明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____.A.一定小于L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3)在老师指导下,小明较准确地测出该凸透镜焦距.进行实验时,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4)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u/cm][60][50][40][30][20][15][13.3][12.5][12][v/cm][12][12.5][13.3][15][20][30][40][50][60]}①请画出“u-v图象.②根据图象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并简要说明理由.③选取一组数据,说明此组数据情况下所成像的性质及应用.”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1)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____.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2)实验前小明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____.A.一定小于L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3)在老师指导下,小明较准确地测出该凸透镜焦距.进行实验时,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和蜡烛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4)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得到下列一组数据.
{[u/cm][60][50][40][30][20][15][13.3][12.5][12][v/cm][12][12.5][13.3][15][20][30][40][50][60]}①请画出“u-v图象.②根据图象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并简要说明理由.③选取一组数据,说明此组数据情况下所成像的性质及应用.”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一般不特别说明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