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动作有时候走路扬起灰尘多高明显些,危害健康

健康365天―2(转) - 任我行网
健康365天―2(转)科普宣传材料
& 健康365天―2
江铜集团科学技术协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色彩,导致人们对人生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事业的建树、家庭的幸福、生活的舒适、工资的丰厚、友谊的慰藉……这些无疑都很重要,而且一个都不能缺少。但与所有这一切相比,人的健康显得更为重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身心健康,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有何依靠?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健康无价,健康是福!一年365天中,随着春、夏、秋、冬的更迭,随着日月推移,气温也有暖、热、凉、寒的变化。人体健康状况和产生的疾病,在每一天中也不尽相同,其中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自然法则的支配。因此,人们的养生保健方法必须适当调整,以适应月日周期的变化,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以实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逐日养生”的境况。
为系统地总结、普及按日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针对大众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的热点、疑点、难点、盲点问题,每天给出一个有关健康的话题,科学地进行指导,这便是我们编撰《健康365》的目的。
本书共365篇,供读者每天阅读一篇密切结合时令的有关健康的话题,另附简短的健康忠告。全书涉及心理调整、营养膳食、体育锻炼、生活起居、美容护肤、食补药补、旅游娱乐、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
愿《健康365》成为您和家人的良师益友。
第61天春宜攀树运动1
第62天春宜风筝娱乐2
第63天春宜垂钓养神4
第64天春天谨防抑郁症5
第65天春暖花开防水痘8
第66天春天宜防红眼病10
第67天春暖花开防“流脑”11
第68天春季宜防猩红热13
第69天春季宜防皮炎14
第70天春季宜防麻疹15
第71天春季预防流行性腮腺炎17
第72天春季宜防百日咳19
第73天春季要防过敏性鼻炎20
第74天春天宜防花粉过敏22
第75天春季感冒宜重视家庭护理25
第76天春季宜防儿童鼻出血27
第77天春季宜防白色糠疹28
第78天早春时节宜防婴儿抽搐29
第79天春季宜防感冒30
第80天春季宜防风疹32
第81天春季宜防风湿热34
第82天春季宜防蚕豆病35
第83天春季宜防病毒性肝炎36
第84天春宜防便秘40
第85天春天宜防桃花癣41
第86天春天宜防结膜炎42
第87天春季宜防儿童过敏性皮肤病44
第88天溃疡病患者宜重视春季养生45
第89天精神病患者的春季监护46
第90天花开时节宜防哮喘47
第91天春季宜防病毒性心肌炎48
第92天黄梅天宜防心绞痛49
第93天梅雨季节宜防旧伤复发50
第94天春夏之交防湿病51
第95天夏季宜养生52
第96天夏季养生宜心静54
第97天冬病宜夏治57
第98天烈日下宜防紫外线伤害61
第99天高温季节宜防中暑62
第100天低气压时宜重视情绪变化67
第101天夏日出汗宜适量68
第102天祛暑宜用风油精70
第103天夏季服装要通风透气71
第104天宜防“苦夏”72
第105天夏季巧用藿香正气水74
第106天夏季宜戴凉帽76
第107天夏季宜穿透气鞋77
第108天夏日炎炎宜护发81
第109天夏季宜淡妆82
第110天夏季如何旅游85
第111天夏天宜午睡88
第112天夏季宜防水中毒90
第113天入夏须防情感障碍91
第114天夏令应选用什么样的化妆品94
第115天夏令游泳需护眼95
第116天夏日宜穿吸湿袜96
第117天夏日如何佩戴隐形眼镜98
第118天夏日摇扇可健身防病99
第119天夏日宜勤洗澡101
第120天夏日宜听音乐102
攀树可不是爬树。攀树运动的始作俑者是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彼得先生。彼得原是壁岩攀登爱好者,也是树木栽培家。爱好和专业,使他萌发了攀树的想法。经多次反复试验,他捉摸出了一套完整的攀树技术和有关工具。16年前,他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攀树俱乐部,自任教练并将它发展成一项有趣的休闲体育运动。
攀树与爬树不同的是:平常爬树是用两腿盘树,双手交替攀援上升,那样太原始,也太累,如果树干粗一点,两腿就无能为力了。而攀树运动则不同。攀树是由绳索牵引加套带,即用宽带围腰套臀,以固定座位,保好险,再连接绳索,挂在粗树干上,用小电机控制速度,徐徐上升,胆大的人甚至可以不扶绳索,双手展开如同展翅凌空的雄鹰在飞升,十分刺激、有趣。
不过,攀树的迷人之处还不仅是这些,广大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所攀登的树木,如橡树、水杉等,套上套具,启动电机上升,升至预定的高度,便可以树为家,可以在吊床上休息、摇曳,别有一番风味,也可以捧上盒饭就餐,同“邻居”伙伴聊天说笑,傍晚可以饱览夕阳余晖,入夜了,从高高的树上迎着月色观赏夜景,感受林中风涛习习和夜莺啼鸣,是一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无法得到的享受。
彼得的攀树俱乐部自成立以来,已接待了上万名游客参加这一活动,年龄从12~76岁都有,没有一个中途退场的,乐此不疲。33岁的皮奥拉说:“这是一种原始游乐,我们早已失去了这种美好的享受,攀树活动给我们找回来了!”
放风筝是一种高雅的文娱活动,它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为老年人在冬季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各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春光融融、风和日丽、鲜花盛开的时节,或朋友相邀,或祖孙相携,拎着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风筝,到广场、公园、郊外山野,寻一片开阔之地,顺风而放,目观心爱的风筝随风飘逸,徐徐而起,扶摇直上,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或翩翩飞舞,或追云逐乌,自己的心也会一齐随风筝飘上蓝天,驾着白云,俯视这回春大地,看那红的花、绿的草、青的山、广阔的田野、绵长发光的江河……的确是一件赏心悦目、乐而忘忧、趣而忘返的乐事。放风筝时,通过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动,还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放风筝最好安排在风和日暖、天气晴朗的春日下午,以体力勿过累、微出热汗为原则,风筝活动集愉神情、动形体、畅气血、练视力于一体。而制作风筝的审美、操作过程,又具有转移心志之效。对神情抑郁、视力减退、失眠健忘、肌肉疲劳诸症,均有祛病养生的作用。
放风筝多选在近郊及空旷的广场。郊野的宽阔,空气的清新,环境的幽静,还有草地、树木及庄稼,顿时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风筝凌风而起,放风筝者凝神注视着风筝的起落飘移,时而拉线奔走,时而昂首仰天,极目远望,既锻炼了身体,又振奋了精神。放风筝对保持视力有积极的作用,清代的《藏京岁时记》中说:“儿童放风筝,最能清目。”青少年长期伏案学习,容易引起视力疲劳和近视,而课余之际常放风筝,不仅能迅速解除视觉疲劳,还能起预防和减轻近视程度的作用。成年人放风筝也可增强体质、调节情绪、调和气血、解除眼肌疲劳。患有高血压、神经衰弱、近视眼、疲劳症、精神抑郁等病症的人,都可以参加这项活动。
放风筝时,迎天顺气,拉线凝神,可以忘我,心境自然清静。在宽阔的广场、郊野,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专注,时而缓步而行,时而跑步而随,缓急相间,有张有弛,张弛有度;清风徐来,嬉戏玩乐,任何忧虑烦恼之事,早已置之度外,实在是爽神益体,外乐目神,内娱心志,故能“随风送病”,自觉“百病皆去”。
制作和放飞风筝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风筝融工艺和绘画于一体,其造型和扎绘,无不与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密切相关联。风筝的品种极为丰富,鸟兽虫鱼、人物花卉,应有尽有;其工艺精湛,造型不重自然形似,而求以形写神,彩绘构图力求饱满、匀称,追求图案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界的物象和民间传说的人物,按百姓审美的需求加以变形和夸张,便使片片风筝增添无穷的诗意和美感。由此可见,扎、糊、绘、放风筝,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故历来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一项有益活动。
放风筝虽说是件欢乐开怀的美事,但它也是中老年人“颈性眩晕”发病的诱因。在放或看风筝时,头部长时间仰视,颈部过度后仰,使椎动脉受压、痉挛的情况加重,产生脑部供血、供氧不足,而出现眩晕、站立不稳或发生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发生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或神志不清。所以,中老年人在放风筝时,要注意颈部保健,头颈不要长时间后仰,而应该后仰与平仰交替,以平视为主。特别是年岁较大,或者患有严重颈椎病的中老年人,更要注意防护,放飞风筝最好两三人一起,尽量找一平坦的地方放飞,以防“颈性眩晕”的发生。
春天,是钓鱼的好季节,鱼儿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纷纷出外活动,加之要蓄卵、产卵,需要充分的营养,就得大量进食,此时鱼儿成群游弋,活动范围广。因此,若能掌握这个季节鱼类的活动规律,因鱼施钓,定能获得鱼儿满篓。
垂钓之乐,乐在山水。春江垂钓,沐阳光而赏水色,不仅放松生活,陶冶性情,还能丰富知识,培养志趣。因此,有人说垂钓兼有“赏画的清趣,吟诗的飘逸,弈棋的睿智,游览的旷达”,真是一钓趣无穷。在青山绿水、微波荡漾的环境里,“空气维生素”比较多,可谓是“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这是因为,垂钓时全神贯注“意守”鱼钓,凝神静气,严肃以待;一旦鱼儿上钩,那欢快喜悦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确实为一种积极的养神方法。同时,垂钓时只有一小部分神经活动,大部分脑神经得到充分休息,能使身心得到放松;垂钓还需要耐心和细心,故可以陶冶情绪,培养稳健机智的性格,达到克服急躁轻浮和修身养性的目的;垂钓是用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而完成的,能提高老年人的视觉和大脑的反应能力。
垂钓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它能起到调节神经、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中老年人和脑力劳动者更为有益。试想,当你紧张工作5天后,离开嘈杂的城区,来到幽静的郊野,置身于绿枝拂面、微风习习、鸟语花香的幽雅环境之中,屏息静气地抛钩垂钓,一边呼吸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一边欣赏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的美好景色,将身心复归大自然,忘情于鱼的扑跳间,能不感到心旷神怡、优哉乐哉?
垂钓有益于人体健康。钓鱼时要求思想集中,端然静候,宛如禅坐,极专注,极忘情,又极静穆,置身于此,种种欲望杂念,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尤其是春天垂钓,野外的清新空气洗心静肺,对高血压病、抑郁症的康复大为有利。有些失眠者一旦爱上钓鱼,渐渐地便会感到觉睡得香,饭也吃得香了。现代医学认为,垂钓是大有裨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有调查表明,入春以后,各种轻生自杀现象增多。主要是因为春季人的心理容易烦躁空虚,是各种精神病的突发期。一些性格孤僻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会产生自杀的心理,可以称之为“春天抑郁症”。因此,有类似情况人员的家人要对此多加注意,对有 心理波动或精神病史的亲人、朋友或同事多加关心、理解和呵护,关注他们的心态变化,及时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以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抑郁症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被称为现代的“感冒”,假如把轻度抑郁也算上的话,其发病率是较高的。这种病好发于春季和秋季,容易在青春期发病,常常有家族史。此病初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悲观、低落,遇到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绝望的念头。思维也失去了原来的灵活性,变得迟钝、木讷,似乎笨了许多。所思所想好走极端,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能力。意志活动缺乏,无欲无求,以前所有的目标、理想、计划都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日常活动减少,常常卧床或独处一隅,懒于梳洗,缺乏精力,疲劳软弱。认为成功、喜悦已经与自己无缘。以上几方面的精神活动的变化使人心灰意冷,有的患者还伴有失眠(或嗜睡)。情绪低落在一天内呈晨重晚轻波动,女性常常出现月经周期的紊乱。在疾病的早期自己能觉察到自己的异常表现,中后期往往不承认自己有病,还会自责自罪,把莫须有的过错也揽到自己身上,甚至绝望、自杀。
造成抑郁症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遗传基因:抑郁症与家族病史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父母其中1人得抑郁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抑郁症患者,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②环境诱因: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也可能诱发抑郁症,如丧偶(尤其是老年丧偶,几乎八九成的人会得此病)、离婚、失去工作、财务危机、失去健康等。③药物因素:对一些人而言,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一些高血压药、治疗关节炎或帕金森病的药)会造成抑郁症状。④疾病:罹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得抑郁症的几率较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即使是轻微的情况,也会患上抑郁症。抑郁症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如胰腺癌、脑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⑤个性:自卑、自责、悲观等,都较易患上抑郁症。⑥抽烟、酗酒与滥用药物;过去的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可借助酒精、尼古丁来舒缓抑郁症情绪,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这些东西实际上会引发抑郁症及焦虑症。⑦饮食:缺乏叶酸与维生素B12可能引起抑郁症状。
抑郁症的治疗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进展,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在正视心理卫生机构的医生指导下选择百优解等新型的抗抑郁药物或经典的抗抑郁制剂。此病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后期可合并心理治疗。抑郁症患者自感十分痛苦,甚至消极厌世。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针对抑郁症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条自疗措施。
(1)千万不要给自己制定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
(2)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3)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4)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等。可以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如讲演、参观、访问等,但不要太多。
(5)不要急躁,对自己的病不要着急,治病需要时间。
(6)患者在没有同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
(7)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是冬春季节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2~6岁幼儿,偶尔出现于成人及婴儿。病原体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染,传染性较强。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患儿疱疹内的泡浆也可通过衣服、玩具等途径传播。水痘起病较快,症状较轻,初起时多有成批的细小、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很快变成高出皮肤的丘疹和疱疹,易破裂,水疱周围有红晕,3~5天后疱疹干缩结痂,1~3周痂皮脱落。患了水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只需请家长注意隔离,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水痘初期可喝绿豆汤,发热期饮食以米粥、面汤等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还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指甲长了要及时剪短,避免抓破疱疹而引起感染。若疱疹已破,可涂1%甲紫。此外,该病可并发脑炎、肺炎等,因此一旦发现并发症,应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传染上水痘病毒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然后出现症状。一般是先发热一天,然后有皮疹出现,大多散布于头部、躯干及腋下,发生在四肢、手掌、足底的很少。初起时皮肤变成米粒至豆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3~5天后,水疱渐渐干燥,先由中央萎缩,然后结痂,再经数天或2~3周,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发病时眼结膜、口腔与咽部黏膜、阴道黏膜皆可发生损害。水疱容易破裂形成很浅的溃疡。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要给患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预防受凉感冒,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瘙痒严重,可搽一些止痒水,也可服用抗过敏药物;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必要时可服用小檗碱、磺胺类药物,切忌使用氟轻松、泼尼松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对于已经发生弥漫性脓疮、蜂窝织炎或淋巴结炎的患儿,则需送医院治疗。
为预防水痘传染,对患儿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接触过水痘患者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体弱者可在接触后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眼睛的有些疾病好发于春季,过敏性结膜炎就是一例。过敏性结膜炎有几种类型,其中的季节性过敏结膜炎就是对花粉、青草引起的过敏反应,造成眼睛发痒、流泪及红肿等症状,结膜会呈现乳嘴及红肿,严重的会连带眼睑都肿起来,但不会波及角膜,也不引发眼睛内反应,因此不会造成视力上的困扰,更不会传染给别人。治疗上以点眼药为主,效果很好,不需要吃药或打针,除非合并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症状出现。当发作时,可用冷敷眼睛的方法减缓症状。
另一种过敏性结膜炎称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顾名思义,它好发于春季,常见于青少年。临床呈现的症状包括痒、畏光、眼睛红肿、有分泌物。与上一种过敏性结膜炎不同的是,它能造成角膜上皮糜烂,检查时可在上眼睑显现出巨大乳嘴状反应,如同鹅卵石排列出现,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这种结膜炎在治疗上较复杂,如果是周期性地持续发作,在症状出现前1个月就必须点眼药,若合并角膜病变,还必须合用抗生素及润滑剂眼药,以预防继发性角膜感染,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切忌自行用药。
以上两种过敏性结膜炎易发于过敏性体质者,这种体质又常遗传自父母,因此父母有过敏性体质,子女患病的机会较大。环境污染也是增加患病机会的因素。此病虽不是严重眼疾,但发作起来会影响日常工作,处理不当或用药不当会引起并发症,所以要认真对待,及时就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危害性大的特点,发病季节一般从冬末或春初开始,4月份达到高峰,,5月下旬逐步减少。多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2~6岁的儿童更易感染。但近年来青壮年的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应高度警惕,加强防范。
脑膜炎奈瑟菌多寄生在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的鼻、咽部的黏膜内,当这些人的咳嗽、说话、打喷嚏时,喷射出大量带菌的飞沫,污染空气,健康人一旦吸入这种带菌的空气,在机体免疫力不强的情况下,脑膜炎奈瑟菌就会经呼吸道进入血液,而后到达颅内,引起脑膜发生炎症性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开始发热,随后头痛,继而发生喷射性呕吐,这三大症状被医学专家称之为流脑警示信号。部分患儿可出现嗜睡、昏迷或烦躁不安、抽筋、颈项发硬或强直,乳幼儿还可出现拒乳、哭闹等症状。60%的患儿皮肤出现红色出血点,压之而不退色。如果是暴发性流脑,患儿可在数小时内皮肤黏膜出现大片瘀斑或出血点,并迅速融合成片,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有的则很快出现神志不清、深度昏迷、反复抽搐,如未能得到及时抢救,可在数小时或24小时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此,冬春季节发现发热头痛、精神委顿、咽喉痛、皮肤和口腔内有出血点的患者时,要服用一般治疗剂量的磺胺类药,同时严密观察。对于有出血点的患者,要经常进行全身性的仔细检查,这种出血点各个部位都可见到,以躯干和下肢为多见。最初一般只有几个出血点,很快可以形成片,用手压之不退。对于刚发热一两天的患儿,应经常察看其全身皮肤有无出血点,以免误诊误治。
如果发现患儿有感冒症状的同时,精神、面色不好,身上有压之不退的红疹,频吐或抬脖子有哭有闹或痛苦表情,要速去医院就诊。要遵医嘱作腰穿,因为一点点脑水即可反映脑膜炎的有无以及病情的轻重,再配合血培养、脑水涂片等检查,即能早期确诊。
“流脑”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预防“流脑”可积极参加流脑菌苗的注射,可大大提高流脑抗体水平,效果肯定。凡与流脑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必须服用磺胺药3天,以防止传染,通常是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日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分2次服用,多喝点水。患了“流脑”的患者要住院接受治疗。患者用过的被子衣物要勤晒,室内可用食醋熏蒸,以消毒杀菌。
要预防“流脑”,应注意在流脑流行季节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和个人卫生,还要多做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居室注意经常通风换气,搞好家庭室内及环境卫生,对于乡村托儿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由于儿童比较集中,更需注意。每天吃1~2瓣生大蒜,或吃点生大葱,早晚用淡盐水漱喉咙。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到户外晒晒太阳,增强体质,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晒被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和对着别人打喷嚏、咳嗽。发现周围有可疑的流脑患者,应及时向防疫部门报告,确诊的患者应隔离治疗。
猩红热是由不同型的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多见于2~8岁的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患者在发病12小时后即出现皮疹,最早见于腋下、腹股沟与颈部,一般24小时内发遍全身,在皮疹之间几乎看不到正常的皮肤,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很细的丘疹,疹点呈一片红晕。脸上一般不见红疹,口周反显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区。腋下等皮肤皱褶处皮疹较密较深,肘窝等关节处皱痕常见色素沉着加深。2~3天后,患儿舌质殷红,舌背味蕾突出如杨梅或草莓的样子,俗称“杨梅舌”或“草莓舌”。大约1星期,皮疹消退,皮疹退后1~2星期,全身皮肤脱皮,手掌、脚心皮肤可大片剥脱。
冬春流行季节,要将患儿隔离,直到其咽峡炎消退,大约要隔离7天。居室应用醋蒸汽进行消毒。治疗猩红热用青霉素有较好疗效。对青霉素过敏的小儿,可改用红霉素。用药应坚持7~10天。急性发热期的患儿应卧床休息,注意调整饮食。猩红热发病过程中可并发化脓性中耳炎、颈部淋巴结炎等,也可能并发肺炎,一部分患儿在猩红热的恢复期可并发急性肾炎,因此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度过猩红热急性期的患儿,应每周查尿常规1~2次,以便及早发现有无肾炎,及时给予合理治疗。
小儿应避免去公共场所,外出要给孩子戴好口罩,易感者接触本病后应密切观察。患儿及疑是本病者均应隔离治疗。保证患儿充分休息,多饮水,多食水果和蔬菜。平时注意小孩的身体锻炼,增强其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还要预防感冒。
春天里也有一些人的皮肤出现脱皮和长小疙瘩,或呈苔藓样变,医学上称之为春季皮炎。它与紫外线照射有关,因为春季阳光中紫外线的含量最高。人在不同的季节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春季的敏感性最高,而冬季的敏感性最低。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从事室内工作的人要比从事室外工作的人对紫外线敏感。不同年龄的人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幼儿和老年人的敏感程度要低一些,而青春期的人最为敏感。此外,不同性别的人对紫外线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春季皮炎多发于青壮年和从事室内工作的人。有春季皮炎史的人,可适当外用防晒剂,如二羟基丙酮、萘醌洗剂等,即可保护皮肤免受各种波段的紫外线和可见光的损伤。谨防一次性大量强烈的日光曝晒,春游时要戴上宽边防护帽或用伞遮挡。不要用含光感物质较多的化妆品,如香料、不纯净的凡士林等。在日常饮食中,多食含维生素A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以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但对一些可以诱发春季皮炎的光感性物质,如泥螺、荠菜、油菜、菠菜、马兰头、莴笋、无花果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洗脸要讲科学,做到不用热水洗,不用碱性肥皂打毛巾,不用粗糙毛巾使劲擦脸。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民间又称为痧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传染性很强,尤以6个月以上、5岁以下儿童多见。麻疹是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极易并发肺炎、急性喉炎、中耳炎、脑炎等严重疾病,是危害儿童健康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在麻疹疫苗没有问世之前,麻疹是无人能幸免的疾病。由于麻疹全身出疹,色暗红,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认为这是胎毒。患过1次麻疹后,一般终身不再发病。绝大多数病例为直接接触,通过空气飞沫传染。6个月以内的婴儿很少患麻疹,半岁到5岁的儿童发病率极高。麻疹的临床特点是发热、呼吸道症状、皮肤斑丘疹和颊内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
潜伏时期,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繁殖,然后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这个从病毒侵入人体到第一次病毒血症形成的时期为潜伏期。潜伏期没有什么症状出现,一般10天左右。麻疹前驱期时,进入血内的病毒随血流广泛扩散,此期可出现发热、疲倦、食欲减退、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怕光、眼睑水肿等症状,还可在第二大臼齿相对的口腔黏膜上出现约1毫米直径大小的白点,小白点周围绕以红晕,小白点有时融合成小片。这就是麻疹所特有的口腔黏膜斑――科氏斑(麻疹斑),可作为诊断麻疹的根据。前驱期为4~7天,发疹期一般4~5天,高热,出现皮疹。皮疹一般在发热第4天出现,先见于耳后、颈部、后见于面、肩、胸、背、腹部,最后见于四肢。皮疹大小不一,多为玫瑰色斑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在发疹期患者体温很高,可达40℃,全身中毒症状也严重。但到皮疹出全时,一切症状都趋于缓解。恢复期时,血内病毒逐渐消失,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疹退后留下色素沉着,并有糠麸状脱屑),中毒症状减轻,病情好转,逐渐痊愈。
患儿应隔离,要卧床休息,从发病到出疹后5天内不能让孩子到外面乱跑,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电影院、剧场、商场等,尽量不接触或少接触他人。穿的衣服、盖的被子要暖和,避免受凉,但不能捂得太紧。患儿住处宜安静、清洁,光线不要太强,防止凉风直接吹向患者,但也不能紧闭门窗,影响空气流通。在保暖的前提下,可以用温水给患者洗澡,这样可以保持皮肤清洁,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疹子透发。患儿宜多喝水,常用淡盐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黏膜的卫生。常用毛巾擦去眼屎,每天早上用药棉蘸温开水洗去沾在睫毛上的眼屎,适当地点些眼药水,防止角膜发炎。做到了以上各点,轻症麻疹患儿能不药而愈;能预防麻疹患儿的并发症如肺炎、支气管炎、喉炎、脑炎等。
麻疹患儿应以清淡、容易消化、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在出疹期以吃流质为宜,如牛奶、豆浆、藕粉、菜汤、蛋花汤、番茄汁、瘦肉汤等,也可吃粥、烂糊面、豆腐羹等,并应吃点香菜、蘑菇、竹笋等汤水,以助疹子透发。在恢复期可吃半流质,如莲子红枣粥、百合粥等,以少吃多餐为好。各种油炸、油煎食品都是易生火生痰之物,致肺胃热盛、上炎于口,可使口舌糜烂。辣椒、川椒、芥末、葱、蒜、茴香、桂皮等多具辛温燥热之 性,有助火伤阴之弊,使麻疹透发不畅,故忌食。同时麻疹患儿在高热期可出现轻度的腹泻和咳嗽,胃肠功能减弱,过食滋腻油炸食品,易加重胃肠负担,造成消化不良,加重病情。麻疹尚未透发之时,应禁食生冷瓜果,尽量少饮冰冻汽水、饮料,勿食不洁之物。因生冷之物有害脾阳,中焦寒盛,气虚无力助麻外透,同时可导致脾阳下陷,引起腹泻、腹痛。
患儿居住的房间(或住过的房间)、用过的衣物,经通风、日晒后,空气中的传染性颗粒即被稀释至可感染的浓度以下,且麻疹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又不很强,经此种处理后,传染性即不存在。至接触过传染期患者的人,又立即再去接触易感者时,有将病毒传播开来的危险,故应先更换外衣,再去接触易感者。
除半岁以内的婴儿和隐性感染者外,凡是没有出过麻疹的人,无论性别、年龄大小,均为易感者,要按计划进行疫苗接种,提高人群中麻疹免疫水平。一旦有流行,托幼机构应加强晨检或暂停接送,隔离检疫。对体弱多病及营养不良的儿童进行重点保护。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传染病,90%以上发生于1~15岁的儿童。病毒借飞沫传播,冬春季发病率较高,病前有接触史,潜伏期8~30天,一般为2~3周,大多无前驱症状,少数可有发热、厌食、头痛,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起病时可有发热,肿胀的部位应以耳垂为中心,表面不红,边界不清,触摸时多有橡皮样强力感,但压痛不剧,仅在咀嚼时局部胀痛加重。这时张开嘴巴,可见颊部的腮腺管开口有红肿。有些病孩的舌下腺和颌下腺也可同时发炎肿大。腮腺肿胀持续4~5天开始消退。侵犯的腺体虽以腮腺最为常见,但也可累及唾液腺,如颌下腺、舌下腺等,其他如胰腺、睾丸、卵巢、甲状腺、胸腺等内分泌腺及脑、脊髓、神经、心脏和肾脏亦可受累。儿童患者易并发脑膜炎,成人患者则易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
单纯的流行性腮腺炎一般对患者威胁不大,大都10天左右可自愈。要当心的是部分患者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脑膜脑炎常在起病后4~10天发生,也可发生在腮腺肿胀前,这时病孩的体温进一步上升,并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但预后一般要比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好得多。至生殖器官的并发症,常于腮腺肿胀后1周左右出现,也可发生于腮腺肿胀之前或单独发生。男性患者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睾丸的肿胀、压痛,严重者可致睾丸萎缩,影响将来的生育能力。女性患者的卵巢炎则不易诊断,故常被忽略。并发胰腺炎的则更为少见,一般症状也轻。
流行性腮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一旦发现病孩,就应立即隔离,直至腮腺肿胀消退。隔离期间,应嘱病孩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多喝水,进软食。局部疼痛明显的,可予局部热敷或冷敷。多数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小儿不需要药物,急性期病儿要减少活动,重症者宜卧床休息,直至体温正常和腮腺消肿。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盐开水清洗口腔。饮食以清淡的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辣、炒、炸的食物,以减少疼痛。
百日咳是由于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传染性很强,主要由飞沫传染,婴儿自出生后即可罹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尤多,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本病不经有效治疗,病程可长达3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感染百日咳杆菌后,一般经7~10天就可发病。刚开始的症状和一般感冒差不多,有轻微的咳嗽、低热、流涕、打喷嚏,7天后咳嗽越来越重,一咳就是一陈剧咳,连续十几声甚至几十声,脸憋得通红,气喘不过来,有时咳得弓背弯腰,涕泪交流,最后咳出大量黏痰,甚至将胃内容物也吐出,终则因肺部换气的迫切需要而用力吸气,这时由较多空气通过痉挛的声门,产生一种特有的高音调,发出特殊的鸡鸣样吼声,或以呕吐告终。剧烈咳嗽时痛苦异常,眼脸浮肿,球结膜出血,舌系带溃疡,细小出血点,这种痉挛性咳嗽,随病情的进展而增多,一般在第3周达到高峰,持续2~6周,一昼夜少的可发作10余次,多的可到30~40次。痉咳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轻的可以很短,严重时眼睛的巩膜、鼻黏膜、皮肤都可以出血,甚至大脑和脑膜上微细血管出血。年龄越小,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病情更重。痉咳一般持续2~6周,以后咳嗽逐渐减轻并消失,经2~3个月。严重的百日咳可产生一些并发症,如肺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脱肛等。本病常可引起传染流行,可因并发肺炎和脑病而死亡。
发现本病患儿应及时隔离4~7周,防止传播。患儿的生活环境应安静,避免精神情绪刺激,无并发症的小儿不需要卧床休息。可多在户外空气新鲜的环境中活动,往往可使咳嗽减轻。要常开窗通风换气,避免哭闹、烟尘等刺激。为避免呕吐,要注意营养,少吃多餐,阵咳后再喂哺,以免呕吐而影响营养供应,多食用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水果,呕吐时要立即清除口中分泌物,以免吸入肺部而造成感染。咳嗽剧烈者要到医院就诊,婴幼儿痉咳时易致窒息,应加强守护,随时进行人工呼吸等急救。小婴儿最好置于高湿度的氧帐内,通过胸部理疗和轻柔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者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本病如果没有并发症,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预防百日咳最重要的是做好百日咳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保护易感儿童。小儿出生后3个月接受注射,每月1次,坚持注射3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1次。百日咳流行期间,不要带小儿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防止和病孩接触,密切接触者可口服红霉素3~5天。
过敏性鼻炎在逐年上升,尘螨、屋尘、动物皮屑、草木花粉、化学物质、药品、化妆品、汽车尾气等,都可能导致过敏性鼻炎。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还可能诱发多种合并症,最常见的是支气管哮喘,有的还并发鼻窦炎、中耳炎、过敏性咽炎等。因此,过敏性体质的人在春季外出要加强防护,少去公共场所。
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手段目前主要有两种,即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扑尔敏)、阿伐斯汀(新敏乐)等,减充血剂如麻黄碱、呋麻合剂等。药物治疗一般不要超过7天,长期使用会引起药物性鼻炎。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可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如激光、微波或者等离子消融等。
过敏性鼻炎可以服用中药:生黄芪60克,防风12克,白术20克,桂枝6克,杭白芍15克,炙甘草3克,红枣15克,生姜3片,乌梅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也可以单用蝉蜕30克,研成细末,每次取1~1.5克,用温开水冲服,连服20天。有效可稍停再服。用1%的麻黄碱滴鼻,或用色甘酸钠粉雾剂鼻腔吸入,也有一定疗效。
每年3~6月是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期,也是过敏性鼻的高发季节,过敏体质的人这个季节应尽量减少外出。如一定要外出,也要注意尽量减少与花粉、干草、落叶等的接触,最好戴上口罩和眼镜;要经常打扫室内卫生,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皮毛过敏者最好不要饲养宠物,如果家中有宠物也不要让它们上床;地面最好不要铺地毯。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春秋季节植物扬花时,还需要提前使用药物预防,如鼻用皮质类固醇就可治疗和预防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常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因与感冒症状相似,所以常被误诊为感冒。以下方法可将两种疾病区分:感冒通常会伴有喉咙痛、咳嗽等,严重的还会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甚至恶心、腹泻,而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阵发性打喷嚏、流鼻涕、鼻痒、鼻塞,还可伴发眼痒等眼部过敏现象。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弥漫在空气中的花粉,却给许多人的春天蒙上一层阴影。花粉是花儿爱情的信物。树木和其他植物的雄蕊产生携带自己遗传信息的花粉,让它们飘散在空气中,由于没有目的地随风飘洒对繁殖不利,为保证种属的繁衍,所以每一株植物都要产生大量花粉以确保成功授粉。对植物来说,这个系统运作得不错,因为它使单个个体能够共享遗传资源,有利于植物更适合周围的生存环境。但对人来说,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高浓度花粉却是严重的污染。一旦花粉进入呼吸道,一些人就会立刻产生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把花粉当成外来的病毒,为了杀死病毒,人会出现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和其他过敏反应。得了花粉过敏症的人要吃药,严重的还需要打针。有时候什么办法都不起作用,只能忍受过敏反应。对不过敏的人来说,花粉仍然是我们的好朋友,因为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姹紫嫣红的春天。
春暖花开,万木争荣,迷人春色吸引着人们去游览。春游可以使人呼吸郊外的新鲜空气,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郊外的树木花草可以挥发出有益人体健康的萜烯类气态物质;郊外的空气中负离子较多,吸入人体后能调节中枢神经活动,加强心脏收缩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郊外的阳光充足,也有助于防病强身。然而,春游时也有一些人会出现皮肤红肿、喘气、窒息、休克等症状,这是一种过敏反应性疾病,与春天的空气中飘浮的各种花粉有关。
引起过敏的花粉一般是风媒花,或来自草,或来自树,它们外观不美,有的还有气囊,重量轻,数量多,可随风到处飘扬、授粉,人吸入后可引起过敏。风媒花粉可随风飘到很远,甚至远达1000多千米以外的地方。在树的周围,花粉更多些,人在那里更容易引起过敏。至于虫媒花一般外观美丽而大,重而黏,数量也较少,它们飘不起来,只能依靠昆虫来帮助授粉,因此很少引起过敏。
引起春天花粉症的花粉到底是来自草还是来自树呢?你看,即使在江南,早春时节草才刚刚长出,还来不及开花呢,而那时已经是“杂花生树”了。因此,引起春天花粉症的花粉主要是树花粉,是来自松、柏、杉、杨、柳、白蜡、银杏、栎、桉、泡桐、木麻黄等树的花粉。致敏花粉的种类也与当地的种植情况、气候等因素有关。其中最常见的致敏花粉,在北方是柏、松、杨、柳、榆、槐、桦木等,华东、中南的城市人行道旁多种植梧桐,华南的许多城市则多种植木麻黄、红花羊蹄、苦楝等,这些树木的花粉就随之成了当地重要的致敏花粉了。空气中花粉的飘散量在有太阳、暖和日子里较多,下雨天大大减少,在空气中飘散的高峰时间约为10多天。
花粉微粒能随风飘舞,到处游荡,因而春游时极易被吸进呼吸道内,刺激肥大细胞,诱发花粉过敏症。过敏反应亦称为变态反应,它是由抗原在体内引起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所导致的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花粉也是一种外源性抗原物质,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花粉过敏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尤以青年人和中年人为好。花粉过敏症的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头痛,并可伴有上腭、外耳道、眼结膜等部位的剧痒,严重者还会出现胸闷、憋气、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气肿等,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由于花粉的颗粒较大,其直径为12~60微米(只有小于5微米才能直接被吸入气管,引起哮喘),因此最先接触它的是鼻、眼的黏膜和结膜,最常见的症状是五官过敏。首先患者表现为鼻过敏,喷嚏、流涕不止,以早晨最重,鼻、眼奇痒,有些患者耳朵也痒,还会发生鼻塞,这是因为鼻黏膜充血水肿引起的。少数患者会发生哮喘,一种说法认为是花粉接触眼鼻的结膜或黏膜后,被溶解吸收所致;另一说法认为花粉会释放出更小的微粒,达0.1微米,可被患者直接吸入肺部,引起哮喘。
患者一般为青壮年,由于在发病前需要有一段致敏时间,小儿花粉症到了四五岁以后才逐渐增多。为什么同样接触花粉,有的人发病而有的人却不发病呢?这除了与树花粉的接触量有关外,还与个人的过敏体质有关。
花粉过敏症的发病率虽然较高,但并非人人都对花粉过敏。只有哪些具有变态反应体质的人才容易患花粉过敏症,不少花粉过敏症患者还与遗传因素有关,所以一般人大可不必为自己担心,尽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明媚春光,而对花粉容易过敏的人则应避免接触易引起过敏的花粉,也可事先服用抗过敏药物,以防止过敏的发生。如果春游中发生了花粉过敏反应,应立即离开,过敏严重者则应去医院就诊,接受治疗。
发生了花粉症也不必太着急,因为春天的花粉症和夏秋的花粉症不一样,这些树花粉的致敏性要弱一些,引起的症状也不太重,十几天就过去了。有许多抗过敏的药物可以减轻鼻眼过敏症状,如直接滴入减充血剂可减轻鼻塞。不过这里要提醒一下,减充血剂只能短期应用,否则,少则5天,多则10天,就会引起药物性鼻炎。这时每次滴药后鼻塞只是暂时减轻,接着反而加重,用时不可不慎。色甘酸钠或皮质激素滴鼻剂可减轻鼻症状,发生效果的时间是在用药1~2周以后,因此不能期望它们在用药后立刻发生作用。在每年的发病前1~2周用药最好,可起到预防的效果。
在致敏花粉飘散的季节,应尽可能呆在室内,并关窗闭户,可减少发病,如能暂时避居它处更好。
冬去春来,是感冒的好发季节,我们提示对感冒进行家庭预防和护理的必要性,以减少发病人数、减轻患者痛苦、减轻医院压力、减少医院经费。
家庭预防:对感冒“以预防为主”尤为重要。要加强自身保健,生活规律,劳逸结合,科学饮食,随气候变化着衣;足、膝、背要保暖,早晨冷水洗脸洗鼻;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情绪平和;注意室内空气新鲜,早晨开窗换气不少于15分钟;家中如发现流行性感冒患者应及时熏醋进行空气消毒,在健康人鼻孔涂抹大蒜液或口服几瓣大蒜也可减少传染。
要体现一个“早”字:常言道,“病要早治,药要早吃”。感冒属表证。表邪不解就会入里化热,病情发展。当自己或家人感冒受风寒时,即按压“腋门”穴(手背第四五指指缝掌指关节凹陷处),或服葱白、姜汤以发汗驱散风寒,一般表证即可解除。如症状较重,要早用药控制病情发展。
合理饮食:感冒后要给予清炎、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蛋白要选鸡蛋或豆制品,暂不食肉类、鱼、虾;多吃青菜、水果,最好温食,或煮水饮,忌食生、冷;辅以蜂蜜润肺通便。如周身酸痛、咳嗽,可服调合营卫之方(梨、枣、姜、冰糖共煮水冲鸡蛋),早晚各1次,服后休息。
重点保护:重点保护老人、小儿、重症患者,因这部分人为易感人群,一旦感冒又易继发合并症。注意保暖,协助患者排痰,保护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体温、呼吸等病情变化,必要时送医院诊治,不可延误。
注意事项:①对感冒发汗,要见汗即止,不可太过。不能一热就发汗,若汗流不止,既耗阳气,又损耗阴精,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虚脱。②不要滥用抗生素。感冒一般用解表药即可解除,如高热、咳嗽严重,可到医院经检查后,有针对性地用抗生素。不可在家中随便取用,尤其青霉素一定要到医院或社区医疗点去注射,以免过敏反应而措手不及。③要辨证用药。感冒有寒、有热,要辨别寒、热,分别服以辛温解表如桂枝汤等,或辛凉解表如桑菊饮等,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据临床资料分析,儿童在春季发生鼻出血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季节。而且,这种鼻出血多呈突发性,往往使人不知所措。若救治不及时,出血太多,则影响健康。为什么儿童春天容易发生鼻出血呢?
第一,春季天地阳气升发,火气较旺的儿童,体内阳气也随之急居升发,血随气涌,上冲鼻咽而易出血;第二,经寒冬蛰伏,叠衣重帽太久的儿童,突然获得室外活动的机会,特别兴奋,在忘乎所以之时易造成鼻外伤出血;第三,入春转暖,空气的温度增加而湿度降低,使冬天过久收缩的鼻腔血管扩张,鼻内产生干燥、发痒等不适感,稍一抠挖,即会出血;第四,春天是感冒、麻疹、猩红热等热性病的流行期,发热之后可继发鼻腔及鼻窦感染,造成鼻出血。
正是由于春天儿童易鼻出血,家长应控制儿童的剧烈运动,避免鼻外伤;叫他们在鼻痒时不要抠挖,可用滴鼻液(膏)在鼻内轻轻涂擦;饮食中给予清淡之品;感冒和其他热性病,一旦患上应及时退热治疗;如果有春季鼻出血史者,可以服用银花、菊花、麦冬、生地水煎液以预防。
儿童发生鼻大出血后,家长应将其身体前倾,以防血经咽入胃而引起呕吐;再用食指和拇指紧捏其鼻翼上端,一般10分钟左右可自行止血;也可用消毒纱布卷成半支香烟状,塞放到上唇与齿龈的穹隆,然后横着食指在鼻孔下压迫上唇;或者用冷湿毛巾敷前额和鼻骨处,以热水烫脚,使出血处血管收缩和下肢血管扩张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止血,或因发热感染引起的鼻大出血,就应去医院诊治了。
白色糠疹也称单纯糠疹,民间俗称“虫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一般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春天与冬天多发,夏秋则消退。
有关白色糠疹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有关研究认为,室外活动频繁、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干燥的儿童发病。也有学者认为,它与儿童消化功能不好、偏食等有关。
白色糠疹好发于面部,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色白斑,边界清楚,边缘可微微隆起,表面干燥,可有少量细薄白争鳞屑,常对称分布,少数患儿可发生于颈部、上臂、肩部甚至躯干。大多数患儿无自觉症状,少数人仅感轻度瘙痒。本病病程缓慢,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以后逐渐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白色糠疹一般不需治疗,可自行消退。但如果出现瘙痒、局部干燥不适,可外涂5%硫磺软膏及低效、副作用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
预防白色糠疹主要是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纠正儿童偏食,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多吃蔬菜、水果等。
春天,尤其是早春时节,儿科急诊室因抽搐来就诊的孩子骤然增多。据观察,不少婴儿抽搐与体内缺钙有关,医学上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婴儿为何早春易发生抽搐呢?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大多在冬季出生,因天气寒冷,家长很少让孩子直接接触阳光,也没有及时添加鱼肝油和钙剂。由于6个月内的婴儿生长发育最快,需要大量的维生素D,这样势必造成婴儿体内维生素D严重缺乏,到了冬末春初,维生素D缺乏已达到高峰。当天气渐渐转暖,春天来临时,家长开始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晒太阳。此时,孩子皮肤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大量转变成维生素D,使孩子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相对增加。在维生素D的作用下,血液中的钙迅速向骨头内转移、沉着,结果出现血钙暂时性下降,致使人体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而出现抽搐。此病好发于未成熟儿、人工喂养儿和长期腹泻的婴儿。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早期表现为患儿容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和枕秃。发作时常常表现为三大典型症状,即惊厥,手足搐搦和喉痉挛。尤其是喉痉挛可引起突然窒息死亡。因此,一旦发生抽搐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抢救,万万不可拖延。
实际上,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具体有以下三条对策:
(1)孕期预防。母亲在怀孕期间,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尤其是妊娠最后3个月,每天口服预防量鱼肝油,以保证胎儿体内储存一定量的维生素D,供出生后使用。
(2)常晒太阳。孩子满月后,可根据气温和日光的情况,每天抱孩子到户外或阳台上晒晒太阳。必须指出,阳光中的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隔着玻璃晒太阳仅有取暖作用而达不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早期补充鱼肝油。新生儿,尤其是冬天出生的新生儿,可自出生后第3~第4周起加服浓鱼肝油。开始每天1滴,待适应后逐步增加到3~5滴,同时加适量钙粉。假如是早产儿、双胎儿或发育特别快的孩子,口服鱼肝油的剂量应加倍,但每天总量不超过5滴,以防发生鱼肝油中毒。
感冒的原因很多,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春天因气候多变,乍暖乍寒,尤其是早春时节,常有寒潮侵袭,气温骤降,加上人体的皮肤已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抵御能力有所减弱,因此人们很容易患伤风感冒,并由此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所以,春天要随时注意增减衣被,出门宜戴口罩,切忌过早脱去冬衣。一旦得了感冒,要及时就医,用药越早效果越好。
感冒多由病毒引起,细菌引起的只占少数。感冒多通过患者的咳嗽、喷嚏以及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呈散发性。常因受凉、淋雨或劳累、体弱或呼吸道有慢性炎症等引起鼻腔及咽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量脓性分泌。由于本病病毒种类多,病后免疫力弱而短,故一个人一年内可多次感染。有些感冒病毒可以定居在人的鼻腔或上呼吸道中,但不引起炎症,一旦寒流袭击,身体抵抗力减弱时,这些病毒就侵犯鼻咽部引起咽部干燥、发痒、鼻塞、流涕;有时病变向下蔓延,影响喉部、气管、支气管,致使讲话声音嘶哑、咳嗽、痰多,甚至发热。全身症状显著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进半流质饮食。
治疗感冒的首选或最佳的方法是合理地休息,而不是药物。这是因为全世界至今为止,尚未找出对感冒及流感的疗效确切的药物。一般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都是用以缓解症状和防治并发症的。而合理休息对于感冒患者来说,比用药更重要,不仅可以缩短病程,还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专家们提出以下5点建议:①患感冒后,特别是症状明显的感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或流涕等)必须休息,减少活动量。这不仅可提高患者本人的抗病力,对防止将感冒传染给他人也十分必要。②感冒患者切忌过劳或睡眠不足。那些认为可以通过增大活动量发汗来治疗感冒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常会加重病情和引起并发症的发生。③多饮水对感冒患者有益,可加速毒素排泄,还能补充多丢失的水分。④患感冒后不必急于用药,未出现并发症时不要用抗生素。有人用静脉输液点滴抗生素的方法治感冒,弊多利少。各地都有发生过敏反应或毒副作用的报道,致死者亦有发生。服用中成药,也要辨证施治。⑤感冒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品不可少。绝对忌酒,啤酒亦不要喝,烟也不要吸。
感冒的发生和个人的体质有关,同样的环境,一些人没有感染上,有的人却被传染上感冒,甚至有的人经常感冒并引发气管炎,这是因为平时体质较差或者工作过分劳累。体弱多病、患有慢性病者、孕妇、老年人、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者,都容易发生感冒。少数患者可在病情好转后并发急性肾炎或风湿病。预防感冒要加强健康教育,对经常感冒或患有气管炎者更应注意,在感冒流行时不要到公共场所去。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包括健身体操、太极拳等。有人用冷水摩擦或洗脸,目的就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要避免发病诱因,防止受寒,淋雨或受凉后可用红糖30克、生姜10克煎汤热服,可祛寒防病。空气消毒可用食醋蒸熏法,每立方米空间用市售食醋5~10克,以1~2倍水稀释加热,每次蒸熏2小时,预防传染。生活上要合理安排,不宜过度疲劳,应注意休息;如果有吸烟习惯,应予戒掉,虽然吸烟不是感冒的直接诱发原因,但它可以加重气管炎。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春季发病为主。1940澳大利亚风疹流行,次年出生的新生儿发生白内障者明显增加。1964年美国发生一次风疹大流行,致使此后的2年中出生了30000多名畸形儿,教训是惨重的。
伴随着春天的来临,风疹病毒也在蠢蠢欲动,它会伴随人的咳嗽和喷嚏而漂浮在空气中,抵抗力较弱的人吸入风疹病毒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便开始出现症状,先是全身不适,继而出现发热、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并有淡红色细点状丘疹,短期内扩展到全身,奇痒难忍,多在2~3天内消退,不留痕迹。由于风疹的症状和体征与感冒及荨麻疹相似,因而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对于孕妇来说,风疹病毒的侵入会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或胎儿死亡,因此格外需要引起重视。
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一部分人症状较轻微,但也有一些孕妇会出现典型症状。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畸形,而且孕妇感染风疹病毒的时间越早,致畸的可能性就越大。血清学研究表明,感染过风疹病毒的育龄妇女即使再被感染,怀孕后也不会对胎儿造成危害。但是,约有10%的育龄妇女属于风疹易感者,她们在怀孕的前3个月内如果是初次感染风疹病毒,胎儿致畸率高达80%以上。这是因为怀孕3个月以内的胎儿尚不具备合成干扰素的能力,难以抵御风疹病毒的感染,以致风疹病毒大量繁殖,阻滞细胞分裂,妨碍组织的分化,从而形成畸形,如兔唇、腭裂、小头、白内障、先天性聋哑、骨发育障碍等。
预防风疹病毒的关键是减少与风疹患者的接触,不要与风疹患者面对面地谈话,孕妇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如果孕妇接触了风疹患者,5天内应注射大剂量的胎盘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如果孕妇在妊娠前3个月内确诊患了风疹,则需要考虑进行人工流产。风疹初愈的育龄妇女6个月内最好不要怀孕。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当孕妇发生类似感冒的症状或发热、身上起皮疹时,要及时就医,以防不测。
风湿热是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在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扁桃体炎、猩红热后2~3周发病。风湿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影响关节与心脏,可有关节炎、心肌炎。此外,可有发热,皮肤上出现环形如戒指样的红斑,在骨关节附近皮肤下可扪及小结节,还可累及神经系统,发生特殊的舞蹈病。近年来,典型的风湿热较少见,特别是舞蹈病、皮下小结少见。关节炎有明显红肿的也较少见,常仅表现为关节酸痛、活动不便。
风湿热最严重的是心肌炎,除了急性发作时可引起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外,常可遗下心脏瓣膜的畸形、粘连,造成瓣膜开不大或关不紧,从而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影响心脏功能。这种风湿热后产生的心瓣膜病变就叫风湿性心脏病,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心脏病。近年来,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有所减少,但仍是极为常见的心脏病,而且不断有新病例发生,影响劳动生产力。
为了防止风湿性心脏病发生,首先必须预防风湿热。冬春之际,气候变化剧烈,易发生咽峡炎、扁桃体炎等链球菌感染,所以,冬春之际也是风湿热好发季节。要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现儿童因咽炎、扁桃体炎引起喉咙痛时,应给予重视,及早去医院诊治,以便及早控制链球菌感染。对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者,宜及早做扁桃体摘除手术。有过风湿热发作的孩子或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应每月注射1次长效青霉素,可以预防风湿热复发,防止心脏病变加重。最好能连续预防注射5年,或一直到17岁。
春末夏初,正是蚕豆成熟和大量上市之际。蚕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特别是新鲜蚕豆,色鲜味美,可口好吃。但是,有少数人吃蚕豆后却会发生中毒现象,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称之为蚕豆病。其症状是在吃蚕豆几小时或1~2天后突然感到精神疲倦、头晕、恶心、畏寒发热、全身酸痛、委靡不振、肝脾大、呼吸困难,甚至昏迷不醒、皮肤和眼白发黄,小便颜色似酱油。血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明显减少,黄疸指数却明显升高。研究表明,蚕豆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41%的患者均有家族史可查,约1/3的患者有同样的既往病史,曾多次反复发生,其中男性患者占90%。此病的发病率尤以儿童为高,3岁以下的儿童占患者总数的70%以上,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上情况时,应立即送医院抢救治疗。
是否所有的人吃了蚕豆都会得此病呢?不是的,儿童之所以易患蚕豆病,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这种酶是维持人体红细胞正常代射的重要物质,缺乏此酶的红细胞易受蚕豆中某些物质的作用而遭破坏,产生严重的溶血反应。当吃了蚕豆数天或数小时后,轻者出现头晕、心慌、无力、气短等贫血症状,并可伴有发热、口渴、腰背痛等。重者在吃了蚕豆几小时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酱油色尿,以及怕冷等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患者的死亡。据推算,全世界约有1亿人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这些人平时并不发病,只是在应用了伯氨喹、阿司匹林、磺胺类约、呋喃妥因之类的药物时,或是食用了蚕豆及其制品后才突然发病。
正因为蚕豆病起病急,发展快,所以在蚕豆上市的季节,应严加注意。有蚕豆过敏史的父母对其子女吃蚕豆时需特别慎重,以免发生蚕豆病。特别是以前出现过类似现象的人,不宜吃新鲜的蚕豆和干蚕豆,尽量不吃用蚕豆制作的各种食品,如酱油、豆瓣酱、粉丝等,患儿的母亲在哺乳期最好也不要吃蚕豆。一旦发生蚕豆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及时输血对溶血过多而引起严重贫血和酸中毒的患者尤为重要。
病毒性肝炎是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肝炎综合征,最近国际上将它分为甲、乙、丙、丁和戊型5种,其病原体和治疗经过都不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病毒性肝炎以甲、乙两型为主。肝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急性期有发热、上消化道症状、黄疸和肝大等临床表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慢性化倾向,少数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细胞性肝癌。
甲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微小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则是通过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传播。丙型病毒性肝炎由经胃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有类似之处。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经胃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相似,但病死率较高。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性病毒,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或重叠感染,后者更为严重。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及黄疸等,有的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型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昏迷、肝衰竭、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性感染。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先后感染成为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使症状加重。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粪-口传播为主,常见发热、黄疸,呈急性经过,罕见迁延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多经输血或血制品以及密切接触传播,易迁延发展成慢性,甚至肝硬化,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有一定关系。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而存在并复制,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呈混合感染或在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慢性乙肝病程中重叠感染。
预防肝炎要注意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患者用过的器具严格消毒。发病期要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忌油腻,不要过分补充营养,忌烟酒和辛辣食物。急性肝炎患者应尽早卧床休息,直至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后应继续休息1~2个月。慢性肝炎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应情绪乐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医生指导下活动和休息,注意不要过分疲劳。恢复期应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以利康复。饮食以清淡适口为宜,适当增加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等,合理的营养可加速肝细胞的修复,但进食过量的蛋白质与营养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尤其是在黄疸明显时应当引起注意。临床症状严重者更应忌油腻。病毒性肝炎尚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措施,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对症治疗,重点为降酶、退黄和重症肝炎的抢救。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与大雪纷飞的冬天相比,人们外出、交往和聚会的机会大大增多。这对于慢性肝炎患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气象和环境的“诱惑”。肝炎患者倘若像健康人一样疲于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势必造成精力和体力的严重损耗;倘若毫无顾忌地“酒逢知己千杯少”,则势必造成肝脏负荷过重,甚至酒精中毒和酒精性肝硬化;倘若不注意保暖而受凉感冒,势必突然降低对肝炎病毒的抵御能力;倘若暴饮暴食,势必增加肝脏负担和脂肪的沉积;倘若饮食不当得了胃肠炎,势必株连肝脏……这些春暖花开时令比较容易发生的情形和病症,又无不与迁延型慢性肝炎复发呈“连锁反应”。
乙型肝炎慢性化和病变向肝硬化进展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持续感染,而这种持续感染又与遗传、性别、蛋白质摄入量、饮食不当、酗酒、不及时休息和治疗、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迁延型慢性肝炎患者除了应当积极有效地医治原发病和并发症外,还应避免工作劳累、精神紧张、不适宜或不适当的体育运动、频繁社交、经常出入公共场所;不要饮酒吸烟、暴饮暴食、偏饮偏食,过度地进补易得脂肪肝,注意适当多进食些蛋白质、新鲜蔬菜和水果。要防治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旅游性腹泻、脂肪泻等。至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特殊类型――狼疮样肝炎,则还应当避免日光照射。上述这些易被忽视的环节,对于预防迁慢性肝炎复发和肝硬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据流行病学专家统计分析,每年春节过后总是有一个肝炎发病的小高峰。换句话说,春节过后,3~4月肝炎发病者较多。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来看,这与春节期间人们交往频繁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肝炎患者外出赴宴,更是增加了传播的机会。这是因为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患者的粪便和血液里都有这种病毒。肝炎病毒比细菌还小,从患者粪便排出后,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手以及在与肝炎患者的密切接触中,由口进入健康人的胃肠道而到肝脏,然后得病。所以肝炎患者在春节期间切勿外出赴宴,以免把肝炎传染给别人。肝炎患者春节走亲访友请客吃饭,对疾病的康复也是不利的。这是因为肝炎患者适当注意休息,可以减少消耗,减轻肝脏负担。特别是急性肝炎的早期,尤其在发病20天内,应强调休息,以静为主。待症状明显好转和黄疸消退后,可在室内活动。午饭后必须卧床1~2小时。以后可根据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好转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如果不顾休息忙于应酬,势必造成过度疲劳,影响疾病的好转。
在走亲访友时,或与亲人团聚时,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喝上一两杯酒,这等于火上加油,加重病情。所以,肝炎患者春节以不外出作客为宜。肝炎患者即使在家中也要做到食具与家人分开,用后在开水中煮沸消毒。大便也要按医生的要求做好消毒工作。食前便后要认真洗手,这样也可减少传染给家人的机会。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粪-口传染的疾病,因此要隔离患者,做好食品卫生和养成洗手的习惯,对接触甲肝患者的儿童和其他易感者,可用丙种球蛋白预防。即将投入使用的甲肝疫苗对本病的控制将起关键作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感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进入人体。在新生儿中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中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出生当天、1个月和6个月后共注射3次,每次剂量10~30微克,有助于防止小儿垂直或水平感染。其他易感者也可用疫苗预防。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原则同乙型和甲型病毒性肝炎。
春季易便秘与干燥有关,尽管干燥只引起人体一些局部不适,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往往可以诱发或加剧与此有关的其他病症。大便秘结对人体害处不小。粪便是糟粕,停留在肠中不及时排出体外,粪便中的毒素就会被肠吸收进入血液,对身体健康有害。因此,最好每天排便,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这是防止便秘的好办法。有便秘的人要多吃些粗纤维食物,千万不要将便秘视为小事而抱无所谓的态度。要减轻便秘症状,应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也可加用蜂蜜,以利于肠蠕动,防止粪便干结;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率。腹部自我按摩可改善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时可取站立位,腹部放松,用两手掌面贴于小腹两侧作顺时针方向旋回按摩,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严重的便秘可用开塞露滑润通便,但不宜滥用泻药。
若你是个常常便秘的人,可是苦求良方却都无效的话,那你可以试试肠的运动。因为你便秘可能是不常运动的原因,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运动就能使肠蠕动的道理,那你的便秘、健康也就不用担心了。
每当春暖花开、艳阳高照的季节,一些人尤其是20~40岁女性的面部、眼部周围常常出现一片片红斑,上面有细碎的鳞屑,局部皮肤颜色变成灰白色或有丘疹、红斑等,并有瘙痒、干痛的感觉,有的奇痒难忍,夜间尤甚,抓破后会影响面容;少数人还可见于颈、肩或身体、四肢等症状,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桃花癣,西医称之为面部单纯糠疹,祖国传统医学称之为虫斑。这种病多见于3~18岁的青少年和儿童,成年人极少。通常每年3~4月发病,秋季消退,也有的持续数月乃至数年者,20岁以后可自行痊愈。
桃花癣不是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而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花粉、灰尘等物质飘落在皮肤上,经阳光照射溶解后被皮肤吸收而发生的变态反应。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消化不良、维生素缺乏、肠道寄生虫感染以及卵巢功能障碍等,也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防治桃花癣并不难,在发病季节只要坚持每天洗脸后涂护肤油脂,发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另外,患者要注意不在太阳下曝晒,也不宜用肥皂洗脸。饮食上注意清淡,多吃水果和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这对春季桃花癣的预防也有一定作用。治疗桃花癣时,可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抗组胺类药物。局部症状轻者可用复方新霉素软膏、10%硼酸软膏或15%氧化锌软膏外涂。如果皮损部位有瘙痒、发红、灼热、干痛严重等症状,则可外涂地塞米松霜剂等。面部有了桃花癣后,切不可整天为此忧心忡忡,应当保持心情开朗,适当用药,自然也会使症状大为改善。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好发于春暖花开时,这种结膜炎不是由于眼部直接受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而是由于眼的结膜组织本身对某些物质过敏而引起的变态反应。这些过敏物质叫做致敏原,常见的有花粉、毛发、尘土及某种食物等。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季节性很强,多为春季发病,秋冬季自行消退,翌年春天又犯旧病。一般在感染后2~3天内发病。开始时自觉眼痒和异物感,进而有灼热感。有时因分泌物过多覆盖角膜而感到视物模糊,但视力不减退。严重时因角膜受累,有畏光、流泪、局部疼痛感,眼睑因肿胀而难于睁开。分泌物开始为黏液性,以后为黏液脓性。大量分泌物在夜间可粘着睑缘及睫毛,晨起时不易睁眼。重者分泌物中的纤维性渗出物凝成乳白色的假膜附着于睑结膜处,用棉签擦拭容易脱落。眼结膜充血,以睑结膜、穹隆结膜及其附近球结膜充血最明显,多呈鲜红色。重症者眼睑及结膜水肿,常有结膜下点状或片状出血。本病发病3~4天病情即达高峰,经治疗后,7~14天即可痊愈。如治疗不及时,可转变为慢性结膜炎,有时可并发角膜浅层浸润或溃疡。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发作时多半双眼同时发病,主要症状为眼部发痒、流泪、有异物感,并可见少量的黏液丝条状分泌物,有时患者将上眼睑翻上可见结膜呈灰红色,粗糙不平,有许多扁平而结实的颗粒,很像铺路石子,这是睑结膜型结膜炎的临床表现。有的患者表现出眼睑裂部角膜缘及其附近的组织肥厚,并伴有结膜轻微充血,这是球结膜型结膜炎的临床表现。有些患者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情况,称之为混合型。患者每天可用冷硼酸水或冷生理盐水洗眼。
本病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现患者,要做好严密消毒隔离工作,以防流行。患者的毛巾、手帕、面盆、枕套、玩具用2%~4%碘伏浸泡1分钟或煮沸消毒。流行季节时常用消毒眼药水点眼,保持眼部卫生,或用菊花、夏枯草、桑叶等煎水代茶饮。出门时戴上遮光眼镜有助于缓解症状,切勿用力揉眼睛,以防止角膜擦伤并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不暴食暴饮,不饮酒精类饮料,保持健全的消化功能,并注意防止便秘。
又到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季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郊游、野炊,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然而令人扫兴的是,一部分人,尤其是儿童回家后在皮肤上会出现纺锤形鲜红色皮疹,其中央常有小水疱,剧痒,这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皮肤病,临床上称为丘疹性荨麻疹,多在春季发作。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疾病呢?因为春季花粉随风飘扬,空气中飘浮着大量花粉、真菌孢子,环境湿热适合真菌生长繁殖。潮湿温暖的春天,家里的被子如果不勤晒的话,很容易生长虫螨,小孩幼嫩的皮肤接触虫螨,则会得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急性荨麻疹等。某些有过敏性体质的小儿还可发生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患,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生活及学习。
该如何防治过敏性皮肤病?生活上,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澡、勤换内衣、多晒被子。家里多通风,铺有地毯的要多吸尘等。如果已经发生过敏,治疗上则首选口服抗过敏药物,皮疹可选用外用止痒药。目前抗过敏药物种类较多,但有的存在嗜睡副作用,服用后影响学习和工作;有的只有成人剂型,不适合儿童应用。现在已有口服西替利嗪(仙特敏)滴剂上市,治疗低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已被充分肯定,可作为治疗低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首选用药。
春天悄悄来了,她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但对于溃疡病患者,在这“发季”却要当心,以免旧病复发甚至造成出血、梗阻、穿孔等并发证。随着春回地暖,人们的副食品日趋丰富。溃疡病患者不可对饮食的品种和数量毫无节制,而应当严格遵循“五要”和“五忌”的饮食原则。“五要”是:一要少吃多餐,二要定时定量,三要营养丰富,四要低脂低糖,五要容易消化。“五忌”是:一忌重油炸煎,二忌酸醋辛辣,三忌生硬冷烫,四忌过浓过咸,五忌烟酒茶糖。一般来说,高蛋白营养和面食对溃疡病是比较有益的。此外,海产、葱蒜、富含真菌的食物(酒糟、米醋、蘑菇)、刺激性食物(辣椒、芥末、胡椒、生姜)、牛奶等,有时可引起胃肠道过敏,从而诱发或加重胃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应审慎食用。
医学心理学认为,溃疡病的发病与否同身心状态有密切关系。有人曾做过猴子躲避电击的有趣实验,结果是疲于奔命、心理负担沉重的猴子得了胃溃疡,无心理负担的猴子则安然无恙。气愤、恐惧、激动、抑郁、焦虑、沮丧或情绪波动、心神不宁、心力交瘁、性情孤僻者较易发生和复发溃疡病,这是因为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使胃酸分泌量持续升高、胃黏膜充血和脆性增高,或使胆汁和胰液反流,从而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因此,溃疡病患者应在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大好时光下,放松自己的心境,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利于消除诱发溃疡病的心理因素,促进病灶修复和防止并发症出现。
医学研究证明,春季是精神病复发的高峰时期。因此,家属应特别留意精神病患者的旧病复发。不过,精神病的发作总是有先兆的,及早发现患者的发病先兆、及时就医至关重要。家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幻觉:患者是否常常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看到实际不存在的景象,嗅到或尝到别人闻不到的气味;一些患者会自诉有躯体的特殊感觉与不适,严重时会觉得有些声音差使患者去做某些事情。如果患者告诉家人以上感觉,就应警惕是复发精神病。
妄想:有的患者时常觉得被人跟踪或觉得周围的人想加害他(她);有的觉得自己不同寻常、自以为是,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理解;有的患者时常会觉得有人想影响自己与“神”交流,等等。凡有这些不着边际的空想或幻想,都说明精神病即将复发或已经发作。
语言:将要复发或已经发作的患者,其语言混乱或滔滔不绝地说一些与己无关的、不着边际的话;严重时有的人发病前或发病后诉说自己对不起家人、对不起单位,自己是一个社会的罪人,只有一死了之,这时就应该加强观察,特别要防止发生自杀等意外。
行为:有的患者会漫无目的地奔走,口称外出“旅游”,昼夜不归;或平常讲究穿着打扮而突然不修边幅;或出现别人不理解的动作和行为;或时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狂哭、狂笑、狂奔、狂闹。这说明精神病已经复发,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情绪:即将复发的精神患者的情绪一般都会发生特殊的变化。或情绪抑郁、闷闷不乐,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对切身的利益漠不关心;或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对外界事物极感兴趣,不该管的事情都得插上一手。严重者会无故嬉笑、随意骂人、乱发脾气,甚至摔打东西。
对于有精神病史的人来说,在春季如果出现以上五种情况或者其中一种,家属都应警惕,要及时送患者到医院精神科检查,千万不要自作主张给其乱服药物。家属可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及心理疏导,一旦确诊,最好的办法是住院治疗。
哮喘发作时,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使支气管变窄,造成呼吸困难,常发出特征性的哮鸣吼声,所以,又俗称为“吼病”。
哮喘从病因上可分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两大类。前者因吸入某些外界致敏原而发病,又称支气管哮喘;后者多与呼吸道感染有关,故又称哮喘性支气管炎。能引起外源性哮喘的致敏原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花粉、灰尘、螨、鱼和虾的蛋白质,以及羽毛、油漆等,其中以吸入花粉而引起发病较为常见。因此,当春到人间,大自然呈现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时候,支气管哮喘患者就会增多起来。俗话说,“菜花黄,哮喘多”,其道理就在这里。
由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常突然发病,往往先有鼻痒、喷嚏、胸闷等症状,而后迅速出现哮喘。这时患者不能躺下,只能坐着,气急厉害,喉头发出喘鸣音。严重者面色苍白,口唇青紫,额出冷汗,手足发凉,轻症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就可缓解;如果持续24小时以上仍不缓解,则称为哮喘持续状态,这是哮喘发作的严重情况,必须及时送医院抢救。
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首先要避免与发病有关的过敏原接触。若发病与进食鱼、虾或接触羽毛、油漆等有关,则今后只需对这些东西“敬而远之”就可以了。但若与吸入花粉、灰尘和螨有关,患者常有“防不胜防”的苦衷;这时,可以去医院采用脱敏疗法来达到防治发病的目的。即将花粉、灰尘、螨等过敏原制成1∶00、1∶100的浸出液,从低浓度开始,每次皮内注射0.1毫升,每周1次,每次增加0.1毫升,直至0.5毫升,然后以此剂量作维持治疗,可全年使用;或在花粉季节前1~2个月开始脱敏治疗,应用3~6个月观察疗效。
心肌炎是青少年常发的一种疾病,它发病快,治愈需要较长时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初春居多,这与春季天气变化频繁、人群易受呼吸道疾病感染有关。儿童肌体抵抗力差,则发病率较高。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人体的心脏,引起心脏肌肉发炎的一类疾病。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几十种,最常见的是流感病毒。目前,正值春风乍起、人们警惕感冒的同时,如果出现下面的症状更要注意:
(1)在患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时,发热与心跳加快不成比例。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每升高1℃,每分钟的心跳就加快10次左右,如果在发热的同时,心跳缓慢或者心跳加快过多,这就要怀疑是否由病毒危及心脏传导系统而引发。
(2)当儿童(也包括成人)患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咽喉炎、腹泻和肝炎时,如果患病的同时及稍后出现胸闷、心悸、憋气、心区刺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绝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
(3)在患上述疾病1~4周之内,如果出现胸闷、心前区隐痛、疲乏无力,或者稍一活动就感到心慌气短、胸闷加剧,也应该警惕,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4)原来没有心脏病的人,突然发生心前区不适、心率失常,应该考虑到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
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方连续下雨,空气潮湿,衣物等容易发霉,也叫黄梅天。在又闷又热又湿的黄梅季节,即使健康人也会感到胸闷气短,而冠心病人更容易发作心绞痛。
为何在黄梅天容易发生心绞痛呢?这要从心绞痛发作的机制及黄梅天时的气候特点来分析。冠心病人在心肌需氧超过了冠状动脉的供氧时,就会发生心前区或胸骨后的压迫感或紧束感,即为心绞痛。这种心绞痛常常在劳动时,如搬提重物或急速赶路时诱发,亦可在情绪激动、饱餐或受寒时诱发。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绞痛分成三类,一类主要是由于心肌需氧增加所致,称为劳力型心绞痛;另一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后供氧不足所致,称为自发型心绞痛;第三类是两者混合型,在劳动时或静息时均可发作。
黄梅季节气压较低,就好像人爬到高山顶上时氧气稀薄,因此使冠心病人容易发生冠状动脉供氧不足,以致心肌缺血缺氧而产生心绞痛。此外,黄梅季节湿度大,常常是毛毛细雨,地板、墙壁潮湿不干,因此人体就不易通过出汗蒸发来散热,故常感闷热不适。在这种气候环境下,冠心病稍稍活动就容易发生心肌需氧明显超过冠状动脉供氧量的情况,从而诱发胸闷与心绞痛。
要改变黄梅天的气候目前是不可能的,然而冠心病人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心绞痛的发作是值得尝试的。在黄梅季节,首先应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防止过劳与情绪激动,这样身体就会有抵抗力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其次,在工作与居住环境保持通风与干燥,每天早晨做深呼吸或呼吸体操,这样就增加了肺活量,避免发生缺氧与闷、热、湿的不适之感。再次是服用必要的中、西药物来防止心绞痛发作。
老伤病人在老伤作痛时,就知道天气要变了,关节炎的病人也有同样体会,他们都自称为“气象预报员”。每逢梅雨季节,这些人就会特别难受、痛苦。
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常常会造成部分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没有完全治好,就会逐渐形成软组织的纤维性变,容易与周围正常的软组织、关节、神经发生粘连。一旦受到压迫或刺激,就会产生比较敏感的痛觉。有时外伤、骨折或手术后形成的瘢痕组织,也可以产生这种现象。每当下雨或阴天,常产生气温下降、气压降低、湿度增高,人体在受到寒冷和潮湿时,对疼痛的耐受力就会下降,局部疼痛症状也随之加重。天气的变化还可引起关节腔内压力改变,这也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
阴雨天的关节痛是可以预防的,要重视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不必要的受寒受湿,注意保暖,老伤和关节炎的病人是能够向痊愈方向转化的。老伤、关节痛的病人可进行自我推拿、针灸,方法简便,疗效良好。局部可以应用伤湿止痛膏、宝珍膏、狗皮膏等。
春夏之交,天气潮湿多雨,逐渐炎热,湿热熏蒸会使人出现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以及精神委靡、嗜睡、身体困重乏力、大便溏薄或腹泻、口黏、不想喝水等。其发病与个人的身体素质、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工作或居住在潮湿、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的人易患湿病。湿邪除了外感而患外,脑力劳动者、体育活动少者,因思虑气结、血脉不畅以及饮食不调、过食生冷、肥甘厚味、时饱时饥、饮食不按时,则容易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也能内生湿邪。它又往往容易和外感湿邪相结合,使治疗变得更为复杂。
防治湿病首先要避免在潮湿的地方长时间地工作、生活,如条件允许可使用抽湿机,保持室内湿度适中,外出时要防雨淋。其次,要加强身体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使血脉流通,气血通畅,津液运行正常,内生湿邪不易产生,外感湿邪也容易被身体的正气拒绝于体外。经常运动的人湿病的发病率相对低一点,平常进行各种活动如太极拳、武术、登山等,对预防湿病有良好的效果。
防治湿病还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食物以清淡爽口、易消化为宜,蔬菜如扁豆、冬瓜、丝瓜等为佳,这些食物本身就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荤菜以家禽、鱼类为主,但不可过食,过饱容易导致食滞胃脘,损伤脾胃,湿邪内生。不宜多食肥腻油炸等难消化以及生冷的食物。适当控制饮食量,三餐适量进食,不宜过饱。同时,一日三餐的进食时间要有规律,饮食规律有利于脾胃发挥正常的消化功能。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清洁、卫生,因为许多湿病如痢疾、腹泻等主要通过食物传播,故饮食之前,一定要确保食物的卫生。
从立夏开始就进入了夏季,然后经过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重要节气,至立秋的前一天结束。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艳阳高照,地热蒸腾,自然界万物繁荣,争芳斗妍,是万物生长、发育非常有利的时机,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时刻,许多疾病可以在这个季节得到恢复。珍惜这个季节,对健康极为有利。
运动能增加四肢的活动,增强脾胃功能,人体的消化功能也相应地提高了,抗病能力大大地得以改善,这是改善机体内环境的一个有效措施。夏季运动的最佳方式是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等。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如哮喘患者可在三伏天进行敷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夏季调理脾胃,可健脾以去痰饮;关节炎患者可进行伏天针灸等。
夏季气候炎热,皮肤容易发生感染,最为常见的是痱子、皮肤疖肿、痈、疽等。皮肤感染不仅使人体遭受痛苦,也使人体的抗病能力大为减弱,还可引发许多其他疾病,如肾炎、败血症、关节炎等。预防皮肤感染应避免在强烈的阳光下工作、行走。不宜用油脂及粉状的化妆品,以免毛孔堵塞而发生感染;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勤理发、勤修指甲,一旦出现痱子,不可搔抓,以免损坏皮肤而引起感染。平时可饮用一些清热解毒的饮品,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如出现痱子,可用止痱水,皮肤感染严重者可用些六神丸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酷暑盛夏,人在精神、心理等方面应息其怒,静其心,安其神,使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心平气和的性格习惯,常有冰雪在心之感,切不可烦躁激动。因躁能生热,在民间,素有心静自然凉之说。
要做到舒心而不郁,心宁而不躁,心静而不烦,心安而不惊恐,心柔而不急,心和而不怒。乐命,就是说人要开朗乐观,无忧无愁无哀,没有烦恼,对任何事都信心十足。对生活感到有无穷乐趣,能够自我解脱,自我超越。如此这般,就能延年益寿。老人要安心修养,不要劳形役神,耗散心气和心血,以多静少动为宜,绘画、读诗、弹琴、听歌,在林阴道上缓步,都能养心怡性。
调神贵在一个“静”字。恬淡虚无,在传统的精神养生方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深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但中医学的调神与道家、佛家消极的去世离俗、无欲无求、修仙行佛的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人有各种欲望是自然的,只是不可过度,所谓“恬淡”是针对心神的易“躁乱”而言。凡人不能无思,但要适度用神,善于用神,摒除各种妄念,不奢求浮荣,不为利欲所诱惑,而“以公义胜私欲”,使心神专注于事业和工作等方面,自能“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或者在工作学习之余,闭目定志,在一段时间里处于心静神清的状态,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现烦躁、焦急的情绪。此时应找一通风好、空气清新、较为阴凉的地方,坐下来,上身坐直,两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两脚分开同肩宽,腰要垂直,头颈要直,不要弯,双眼微闭,心想着阴凉,呼吸自然,或者靠在竹做的沙发上,双脚伸直,双手自然地放在感到舒服的地方,双眼微闭,心里想着阴凉,思想放松,静坐半个小时或1个小时,就会慢慢感到阴凉,烦躁、焦急情绪也随之消除。
人的需求和欲望不可过分,否则必然耗伤精神,影响身心健康。俗话说“知足常乐”,明确告诫人们要节欲守神,善于满足,以保持乐观的情绪,在炎热的夏季尤应如此。同时,注意戒躁戒怒,努力培养自己处事不惊、遇事不乱的心态。尤其生活中的许多琐碎小事,应当耐心处理,避免焦躁从事。与人谈话时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尽量“心平气和”,不使自己过于激动。中华民族历来把“忍让”作为一种美德,学会让步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而且能使心理迅速获得解脱,对养生很有好处。
夏季天气热,这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们除了要在生活起居等方面顺应自然、防暑降温以外,“心静”也是抵御热浪的重要方法。民间早有“心静自然凉”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也强调夏天宜调息静心。这些观点,其实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现代研究发现,当人保持安静的心态时,机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明显减少,因而基础代谢减慢,人们因出汗等现象而产生的“热感”就会减轻。因此,越是天热,越要做到心静。
夏天酷热使人心理上易于失去平衡,导致情绪波动,引起血压增高、心跳加速,令人心烦。在一日之内,人的情绪也不一样,早上至10时,精神爽怡,情绪稳定,此时气温尚不高,空气清新而凉爽。上午10时至下午9时,天气炎热,人的情绪波动,心烦急躁。夜间,人的情绪又趋平稳。由此可见,人的情绪也是随气温变化而波动的。老人和高血压病、心血管病患者,都难以忍受暑热之苦,更承受不了情绪的波动。但是,人有能力随着气候变化来调节情绪,维持心理平衡,达到良好的心境。
心血管系统对情绪的反应极为敏感。剧烈的情绪波动使血压骤升,往往使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使人突然昏厥。人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发怒时则感到血热冲头,这些都是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制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而痛苦愤怒所致血压升高,则表现为舒张压升高,其机制是小动脉痉挛收缩,血流通过时阻力增加。消化系统对情绪的反应也相当敏感。喜悦的时候,即使粗茶淡饭,也感到特别香甜;忧愁的时候,哪怕是山珍海味,也变得乏味难咽了。
以静制躁,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原则。因为心安则静,心乱则躁。使人心乱而失去平正者,莫过于喜怒忧患,所谓“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要想除去喜怒忧患,必须做到内静。强调静以养神,并非绝对的静神不用。实际上,要做到“静思灭想”,不仅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肢体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