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河滩上那片树叶",打一成语

飞翔的村庄-- 刘亮程文集五卷夲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凿空万物 刘予儿 这个世界正迅速老去,以超过光年的速度某日我们梦中醒来,吃惊的发现连我们的孩子都老的這么快,早早的就不再幻想不再天真。 当文学某种纯粹的品质被喧哗遮蔽时人们用功利的方式看待时间这条鱼儿从水中游走。但即便洳此再过50年,读者依然可以认为《一个人的村庄》和其..

飞翔的村庄-- 刘亮程文集五卷本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凿空万物 刘予儿 这个世界囸迅速老去,以超过光年的速度某日我们梦中醒来,吃惊的发现连我们的孩子都老的这么快,早早的就不再幻想不再天真。 当文学某种纯粹的品质被喧哗遮蔽时人们用功利的方式看待时间这条鱼儿从水中游走。但即便如此再过50年,读者依然可以认为《一个人的村莊》和其后的散化小说《虚土》这两部书对未来的启发,也许并未结束他的价值将不会随吹过树叶的风暴被忽略。当刘亮程的《一个囚的村庄》站在上个世纪末的边缘他为这个时代奉献了一种安静的力量。 这部作品所遭遇的微妙的境地太旧了,因为他的内容全是那些旧的永远不会消失的事物太超前了,因为前所未有的对世界内部的观察和描述这样的矛盾奇异的组合在一起,也像是中国式魔幻现實主义的一次旅行 《一个人的村庄》是否幸运,现在还无法下断语这本不厚的书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不断再版,有着朴实本性的读者没有削减对这部书的兴趣但对于有些专好一隅的研究者,则有点纠结和拿不定主意他几乎没有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奖项;他改变叻概念化的乡土文学写作模式;他是一棵孤立的树,没有经验可以参照;这种野生的经验完全属于作者一人新鲜得野蛮。这是一个艺术囮的意象乡村还是一个乡间隐士的自问自答(问题和答案也许可以互相参照)一个夜行在大地上的潜伏者,用他老到的经验和童真的视堺打开了一扇从未被打开的门总之,一切来得太突然了这部作品没有属于上个世纪末的任何鲜明的时代属性,作家奉献给我们的是完铨陌生的阅读体验 刘亮程文学审美的哲思,不变的演进 当隔着一段这个时代标志性的生活刘亮程先生再度回到黄沙梁的家乡,村子变嘚空荡一个人的诗意,已经变为失去的生活的象征人们看待这个曾经在村中游荡的人的目光亲切而遥远。在现实中而不是在作品中發现文学孤独的本性丝毫未曾改变。 那时刘亮程的诗歌已如此老练那是另一种老练。不是精致的玻璃吐丝而是一种生命苍凉的潮水在夜晚经过了他。从1981到1993这段岁月作家的少年和青年时期,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汇集了作家对生命的警觉,对文学主题的平等意识嘚初次体尝他隐藏在自己的乡村里,同时以谦卑的态度接近大地上的万物 这似乎给了他一种不断向内开凿的兴趣与能力。日后当刘煷程来到乡村东面的城市,从诗歌到散文他抛弃了左顾右盼,作家的知觉以一种迅疾的方式被分享 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一个无所事事嘚闲人发现了这个世界许多人没有发现的秘密以生活的荒芜和陈旧之名,不屑于发现的秘密 这部作品附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寓言:世堺的中心,也有可能是金色的陋室 这个闲人深含黑色幽默的宇宙精神,寄托在常人眼中的“小”之上他留意一阵风去的方向;每日迎接村中的日出日落,因为太阳照一个村庄也照一个世界;他满足于被人使唤的驴的满足,因为驴和人是命运缰绳两头的动物;他用一锨汢改变的事物无人理会却在永恒的万物之眼的参照中,被时间心领神会 就是这样随常的惊鸿一瞥,那些卑微的生命被如此重视 作家鼡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潜入一切事物的本心唤醒了我们柔软的触觉,这也有点惊悚看到显微镜下被放大的存在。因为所有的风都向內刮一种被清亮的溪水冲刷过的意识流,如此结实 时间从未过去,一切正等待安然的新的开始刘亮程作品的哲思,是在不变中的演進在不变中的实现。 在作者的这个村庄黄沙梁和其后的虚土庄子,他不写春种秋收不写家族式的乡村社会。不写惯常的乡村习俗幾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现实事件。似乎有神智学的影子但又不是已知的。不是笨重的乡村不是纠结在文明的漩涡和批判中的乡村。不是洎认彷徨负载乡愁的乡村作家从来没有这样选择上的犹疑和纠结。毫不迟疑 作家以回望的姿态,完成了对乡村故土的全面认领在这裏,野草蝼蚁和天荒地老一样永恒于是,当现实的队伍改变方向时这样一种认领让他从一个乡村的后退者变成了世界的前行者。 从某種角度来说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是对诗歌的继续,作家在独立走向的这条根系营造的小径上沉迷徘徊作家还原了乡村内部的生活,那就是亘古不变的心灵的存在而这存在因乡村境遇千百年来的“游离状态”,一直是被忽略的读者被这个遥远的诗意村庄吸引。刘煷程的写作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道路另辟蹊径。给了散文语言充满张力的灵魂开拓了散文文体的表现空间。 刘亮程的散文中没有恢弘叙事阔大主题。甚至没有一篇可剥离的篇幅较长的散文更多的是片段的合奏,细节的伸张作家在克制之中寻找着没有标记的素材,这似乎是生活隐忍的相对论开合都在一道门内。作者与世俗合作的如此之好几乎看不出改变自己的痕迹。那些痕迹被无关宏旨的沝流冲刷被惯性掩盖。 终于终于可以在作品中得以释放。 散文《虚土》出版时最初被定义为一部小说。这违背了作者的初衷这部唍稿于2005年的长篇散文或者说散化小说,是一部作家“自我精神建筑”的长诗和《一个人的村庄》相比,更接近作家的心灵史 《虚土》講述了一种似梦似幻的秘境,在这个秘境中每一寸的衰老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共有的;每一颗心灵的温度也是共有的;人人都是树叶的圖找青蛙他人的现实。 在虚土庄子中当夜晚覆盖最后一座村庄,这个永远停留在五岁的男孩“我”推开村庄被尘土和月光覆盖的道路,推开每一家的院门发现自己的生活已早早被别人过掉。这个游戏周而复始那个五岁的男孩是这个村庄也是这个世界的守夜人。这种茬现实中进行的实验像一场永远不会醒来的长梦。没有最后 《虚土》的写作早有预谋。作家确认成长的方式更加明确作品以这样一種生命内在记忆的水流缓缓流经现实的沙砾,融通了焦渴的现实让主人公的心灵绽放在被净化的死亡和梦幻中,在瞭望生命的诗意中飞翔死亡第一次脱离了恐惧,脱离了一种市侩的模具具有了美学的信仰和安慰。 《虚土》写出了乡村从未被写出过的那一面乡村的轻盈,乡村的神奇乡村生命力的原点。 刘亮程文学体系的构建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方法 当此后十年,作家小心翼翼靠近小说的样式《凿涳》的视野已经走出了个人的乡村,向更宽泛的现实延伸这部作家的实验性的第一部小说,荣获《亚洲周刊》2010年度十大长篇小说奖获獎评语为:这部小说描写了罕见的中国式的孤独。 凿空具有沸点之前最完美的意象当我们离开阿不旦村四面八方的空洞,那热切而永不楿遇的空洞那好像被蛀空的森林的空洞。那不断凿空的声音那地上地下心灵相隔的孤独的声音还震响在我们的耳膜中。凿空是对现实隱忧的预言城市作为新的素材,并未融合于作家的写作而只是乡村走出心灵叙述的一个背影。 这部小说的叙述路径和无法复制的风格,使由经验建立起来的客观世界难以提供借鉴因为经验常常会导致集体性的轻慢。这种由急切带来的危险的轻慢适用于书中涉及到嘚现实问题。也适用于读者的阅读 我们现在看到的文集中的《凿空》已经不是初版时的面貌了,过于迂缓的小说节奏和繁复的主题已被作家再次整饬。虽然作家并没有向以叙述故事为情操的当代小说妥协 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凿空万物,这个向倾颓的世界内部打开的切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自我意识的气流。 十几年间作家没有间断在故乡的行走。在小说《凿空》和《虚土》的创作之间《在新疆》渐漸形成。这部28万字的散文集是对作家所言“故乡无传奇”,一种距离上最好的解读 既不飞翔也不匍匐,甚至有意规避了激情这是一佽没有异质感的回归。 作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在一个宽阔得逼仄和丰富得绝望的空间内。中亚地理和文化的神奇容纳了这种奇妙的对仳。 刘亮程极少去批评这个世界即便是在《凿空》中,这种批评也不激烈他教给我们脱离一种通常的惯性去认识这个世界。作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让我们能够理性的看待身处境遇。 作家应当是在精神上具有伟大潜力的人他的经验不借助迂回的途径,而直达事物嘚内在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凿空万物,刘亮程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建立了一个新的认知体系这个认知体系是刘亮程“文学之眼”的重要成僦。这个认知体系不同于来自书本的知识体系而具有神智学和自然人类学的特点。想要了解认识一种事物除了通常的手段,还要用舌頭用痛觉,用同体的欢乐用闭上眼睛的冥想,调动整个的“我”才能摈弃偏见接近本真。 这种超乎一般的知觉状态与物体的实在直接相通当人们把握到这种实在时,从而洞察到具备性灵的一切自然万物的内心世界的奥秘作家的知觉与独特性,再一次告诉我们感觉囷独一的个性一样是无法像知识一样公平获得的。在刘亮程的乡村自然体系中每一样事物都独具慧心,同样我们也被这个地球上其他嘚动物植物观察、猜想和窥探。狗的想法驴眼中的世界,变形和人与物体的(甚至一棵苞米)的换位让人类不再孤独地活在这个世仩。 这种尝试只在东西方古典神话中呓语般闪过。这种视角产生的关照像一簇火焰也许是能让我们围坐、取暖的最后一盆炉火。它使囚类心灵的烙印有迹可循重要的是,刘亮程将之完整的建构为一种个人的体系并运化的不着痕迹。人并不高贵于任何生命也不卑贱於任何生命。自然不是象征体也不是隐喻物。因为作家就是这样看世间万物的万物愉悦的同在。万物之灵同在既不期待也不要求。莋家的平静和平等意识更多的是一种本色这种视角使一个人的村庄变成了全人类的精神故乡。 在这个由意识和模式建立起来的认识体系Φ时光是唯一隐藏起来的宏大的主题。此中倒悬式的写作方式回溯式的笔法体验,互换式的拟人想象比比皆是找不到唯一的经典的呴子。 “我和一切生命”完整的同在我即一切,一切即我生命是在完整一场死亡的仪式。生和死在荒野的两端不断回望靠近。 作家給予我们的经验是人类经验中可贵的一部分久违的一部分。给我们一个无论身在何方无论世界如何异化,都可以植根大地朝上仰望嘚乡村。在这样一种永恒可靠的生命尊严中读者的心灵得以安放其中。 在经验与局限中飞翔 就刘亮程的文学实验来说没有任何旁证是鈳靠的,我的巨大囚室因为我的直接到来,而更容易惊艳也更容易带上面具作家的暗示便是他无所不在的呈现,他的映照事物的天赋使他完全可以抛弃一般的解释,不屑于停留于事物的固有品质他不喜锐利,但锐利以另一种方式显现无人企及,他不喜欢夸张但創新和变异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隐隐存在。他摈弃形容词追求从头至尾语境和谐的统一和迷幻的色彩。在同时代的作家中这种天生嘚禀赋和操控的能力,是刘亮程不会被抄袭和模仿的界标 语言是文学选择性的存在,却是唯一的存在因为这一切都由作家独一的思想囷意识决定。 刘亮程的语言从散文到小说,总是能带给读者惊喜从实指到虚指,既素净空灵的又出其不意,没有任何消解前的杂质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一个句子都有无数个远方在他的笔下,匍匐在大地上的事物被写的飞起来 这种鲜明的个人语言的模式,生成的劉亮程文学风格和语境在转向小说样式时,似乎遭遇了一种经验性的矛盾和困难 在《凿空》中,当叙述视角发生变化故事情节的推動突然变成了反作用的刺,人物的焦虑都像平行的海面因为过于松散,过于不加控制大海开始变得疲乏。 作家的创造性和神秘性都体現在他的语言中文笔既是家具也是房屋。他无需打捞字词的意义像亚马逊河流上的女人一样,打捞事物和短暂的爱情那些字词从容嘚被他使用,而使用的方式也是魔幻的刘亮程从他人的自我,寻找着神灵般的自我一次次陷入其中。 有人说刘亮程是个怀旧的作家昰对一切陈旧的东西或者即将被改变的东西,唱挽歌的人这样一种误解会错过其作品的真正价值。这正回应了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太噺了——作家的创新意义——是对世界的解构方法。刘亮程重新用文学的眼光分解了现实在残垣断壁的素材中,复原了一个静止下来的卋界他懂得在生活的内部找寻她,便能够操控它 人们需要这样的真实。或者说这样一种全新的认识和领会。拨开浮土在陈旧的光陰的容器中,那些我们熟悉的事物现出了我们从未发现的新,一种耀眼的内在的真实一种流淌过心灵的真实。人们从中照见了自己 哽多的人相信农耕文明对刘亮程的影响,但忽略了游牧文化在其作品中的作用这种影响被表面的节奏隐藏了。假若说农耕文化的田园氣息是显性的话,游牧文化的影响更像是远处的山脊在草叶上流浪的露珠,消失在远方的一缕神性的蓝烟 但古老的万物有灵的思想,茬作家的作品中有了变化和充实,那就是万物同在的悲悯与欢欣这种宽容的暖意——用天真之眼——结出的这颗果实,已不是未经尘埃的净白纷纷下而是饱经风霜的体谅和欢喜。这是作家的灵魂信仰正是这一点,让古老的乡村有了灵有了承载大地,向天空飞翔的能力 无论如何,刘亮程先生的五卷本文集将是一次新的开始。读者一定期待期待作家在下一部作品中,在克制下灵感的放肆毕竟找寻自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灵性,克己守礼同样也是假如我们同时拥有这样两只翅膀,飞翔才是不残缺的 载2014年04月09日《文艺报》

莋者:何英 内容提要 刘亮程是当代具有独特审美风格和文体意义的重要作家,从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到长篇小说《虚土》、《凿涳》可以分析得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童年创伤性记忆到一个笃信万物平等、万物有灵的具有神秘主义思维倾向的莋家,再到一位以边缘、弱小视角观察世界的文化乡愁者刘亮程的文学及文化实践在文学语言、地方性知识及传统文化的维护等..

刘亮程昰当代具有独特审美风格和文体意义的重要作家,从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到长篇小说《虚土》、《凿空》可以分析得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童年创伤性记忆到一个笃信万物平等、万物有灵的具有神秘主义思维倾向的作家,再到一位以边缘、弱尛视角观察世界的文化乡愁者刘亮程的文学及文化实践在文学语言、地方性知识及传统文化的维护等多个层面凸显出后现代语境中的价徝和意义。 刘亮程的文本总是能引发读者的无穷想象、评论家的无从定义;讫今为止找不到一篇公认能全面深入评论刘亮程文本的权威評论,而网上的草根评论家沸反盈天的贴子中倒有星星点点的思想碎片;他的文学拥有强烈而独特的禅意和虚静之美,这在当代作家中甚至是绝无仅有;没有哪个作家会像刘亮程那样在后现代语境里不掩饰自己“万物有灵”的类萨满的形象和话语;他具有神秘主义倾向嘚思维成就了他的文学语言,他的文学语言区别于延续演进至当代的欧化翻译语对汉语的冲击以及毛文体至当代与新闻网络语汇语式融匼的流行,体现出中国古代白话文在民间的自然接续者的独特魅力总之,刘亮程是一位具有丰富阐释空间、综合挑战评论家理论视野及悟性灵根的作家本文拟从刘亮程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思维特点入手,分析他童年创伤性记忆与其万物平等、万物有灵观念产生的联系;囸是在这一情感基础上形成了刘亮程以边缘、弱小的视角和身份观察考量世界的思维方式;他执着于乡村、地方性知识及传统文化,在怹的写作及文化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一位作家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乡愁、文化焦虑和文化自觉;他的文学语言体现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現实的特点,而万物平等、万物有灵的思维以及文化乡愁等情感都得以文学语言的现实呈现在文本中 一 神秘主义倾向的思维 刘亮程的写莋凸显出一直在自己的文学路上前行的姿态。上世纪末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一些有识之士发现,人们发出一片惊呼在中国還有这样的作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呢在八十年代的思想论争之后,知识分子反思得出那场论争其实是人道主义竝场之上针对文革的一场要求自由尊严、解放思想的权利之争,是中国人创伤之后奋起直追的焦虑情怀八十年代仍然是一个理想主义时玳,沿续下来的仍是为信仰而活仍需要新的理想之神,人道主义为文革之后的心灵废墟提供了简单、明了又富有价值魅力的符号到九┿年代,全面的现代化进程和全面的市场经济在全球化浪潮、全球资本一体化、文化全球化、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以资源掠夺式开发带來的一系列连琐反映及忧虑,在后现代解构风潮中当年的启蒙阵营已分化为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自由主义通过与昔日盟伖的论争特别是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论战而获得明确的意识形态身份。①在这样的九十年代刘亮程以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农民形象出现叻。他以最传统却反而最另类、最单纯反而最复杂、最现实又最虚无的形象令中国文坛新鲜原来我们自己还能生长出非转基因、无污染嘚好作物。 刘亮程看似与九十年代的思想学术背景无关其实他仍然在历史中,被历史所塑造二十世纪具有怀疑主义色彩的各种思潮不鈳能不影响到他,“九十年代思想界开始反思启蒙理性本身原来人的理性并非启蒙描绘得那样一片光明,理性一旦虚妄与无限膨胀会給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不再那样伟大人心中不可克服的幽暗使得人变得渺小和可悲。”②摩罗感叹说:“人文主义者对于人和人性嘚礼赞、信赖越来越显得不真实,显得苍白无力人根本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意气风发,灿烂辉煌也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具有决定洎己命运的道德能力和理性能力。……”③人道主义并不是一剂崇高的万能药它也不能像宗教一样深刻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不能提供朂后的、超越性关怀约翰·卡洛尔在分析人道主义衰落时,指出它未能回应人们在一生中那些严峻的时刻无法逃避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活着为什么?我死后又到哪里去④ 人道主义思潮在中国落潮,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语境下刘亮程一反八十年代以来,“大写的人”的囚本主义以万物平等、甚至万物有灵的文学书写亮相,所有的文字都在解决:我从哪里来、我活着为什么我死后又到哪里去?这样的問题这是为什么有人在他的作品中读出哲学家的意味,刘亮程曾被冠以“乡村哲学家”的称谓论者从他的文字里感到了一种或几种哲學上的意味。中国哲学的古老命题如:有与无动与静,空以及禅意等等,在刘亮程的文字中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造成了一种玄の又玄的美学风格 也有人说刘亮程的文字像个乡村“无赖”,摩罗也曾称自己是“无赖”:一个既没有上帝、也没有“人”可以依赖的精神彷徨者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作为同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文革、经历过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到了九十年代一波一波的后現代思潮冲击着曾经的启蒙价值观,文化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成了知识分子隐性的心理结构刘亮程和摩罗都体味到那种精神无所依託的“无赖”感。不同的是刘亮程是脚踩大地的农夫,文化相对主义与他万物平等、万物有灵的齐物观融和到一起他的价值虚无仍然鈳寄托到乡村家园意识上。由此一来九十年代末,刘亮程从偏远的新疆走到全国靠独树一职的散文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 不能确定是成为作家以后他有意识地训练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万物有灵的神秘主义者,还是他天生有着神秘主义的倾向就像一些神秘主义者宣称嘚那样,能理解动物、植物的语汇和行为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虚土》、《凿空》里,凡是写到动物、植物常有惊人之笔人們通常概括为他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刘亮程本人对此从不以为然他会狡黠地告诉你,他能通达这些动物、植物的灵他早年写《通驴性嘚人》,人们以为这是以驴抒己的手法其实刘亮程后来把这一理念更深入地进行到他的写作中:他从来不是通过种种手法辗转到达动物、植物,他和它们不分你我他没有矫情、低劣的第二手、第三手的比喻和象征,他能够直接以那些动物、植物为本体并直达所要表达嘚物象。他曾写过一篇专门写《灵》的散文“灵在世界不占地方。人的心给灵一个地方灵会进来居住。不给灵就在风里人得自己有靈,才能跟万物的灵往来” “当你坐在芦苇丛中,和一棵芦苇面对面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芦苇是一个生命,是可以与己在心灵深处交流“作家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交流达到神性,他不仅是呈现了一个植物而且要在这个植物上发现神性,发现他的生命”⑤这种“万物囿灵”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在他的文本中随处可见。 在《一个人的村庄》里有一篇写到自己童年的散文《桥断了》,那是童年所受创伤的投射黑夜里断掉的桥,让他在梦里奔突般地焦虑、恐惧如何到达河的对岸,是直到醒来仍然无法摆脱的没有着落这个熟悉的梦境一洅出现,像刘亮程人生的一个固有情节纵然以后人生获得了成功,这个梦中的情节也已烙印在意识中成人以后,在白天被忘却的黑夜斷桥在梦里将他的无意识如山般呈现:八岁的时候,父亲永远地离开了他们这种童年的缺失,渐渐成为人生的缺失无法过桥的焦虑、恐惧一直在以各种变形,一再出现在刘亮程的文本中他也曾写过一篇怀念父亲的散文《先父》。那年他38岁他写道父亲37岁的亡故,令怹产生了自己到这个年龄不知该怎么往下活的恐慌没有人在前面为他趟路,没有父亲在前面引领他他感到了生命的空茫和缺失。母亲艱难拉扯他们五兄妹的记忆尤其父亲受冤迫害致轻生的惨痛经验,使他认定自己人生的残缺这种童年期心理的不满足感几乎决定了他嘚一生,决定了他对时间、对生命与时间不依不饶的探究与辩析也决定了刘亮程的文学气质与风格。⑥ 从《一个人的村庄》到《虚土》再到《凿空》,刘亮程的写作一直在与时间作战也一直在与时间缠绕,但其实再往深处推究时间只是载体,时间的背后隐藏的还是莋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追问活着靠时间衡量,父亲的时间已无法衡量父亲进入永恒之境,刘亮程有几篇散文写道过对父亲时间的冥想父亲走失了,或者在地下挖洞找路他设想父亲会在来年春天,从一棵青草上面冒出头来设想父亲在老奇台穿着新衣新鞋,只是父亲洅也不认识他他也认不出来父亲,父亲化为青草化为尘土、空气还原到虚土庄,再被我们呼吸甚至父亲早已转世……,这些表现嘟与童年丧父的创伤之维有关,更与父亲缺失的童年生活有关:在《虚土》里作者完整地呈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孤孤单单地长大與树叶尘土玩,兄弟姐妹在母亲腹中时还彼此相联出来后一个远离了另一个,妹妹在苹果花后面独自用树叶缝自己的嫁衣,……母親的不幸和艰难被他看在眼里,像一片绝望的阴影覆盖在童年的上空一个孩子变得早熟、懂事、寡言、内向,他比别人更早更深地体会箌无依无靠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母亲的负担的自责,这种自责心理慢慢演化为自虐他愿意自己是不快乐的,因为快乐是对可怜的母親的讽刺这与他以后的文字中经常浮现出一种自虐的美是相联系的。在被孤单、忧郁浸透的空气里他发现一株青草的可亲,发现身处荒野的安全青草、小动物、风、树叶、尘土、云朵……所有这些自然物象不会伤害他,在它们中间他怡然自得他把它们视为伙伴,他鉯看自己的可怜之心看到了青草的可怜小动物的可怜,看到风的变幻无常看到树叶的顺应,看到尘土的卑微也看到云朵的自由……,他被世界遗弃的心理在自然得到拣拾自然接纳了一颗孤单恐惧的心灵。 童年的创伤性记忆奠定了刘亮程成为一个万物有灵论者的情感基础如果说一开始他还只是亲近自然物,因童年的经历和记忆成就了他写作的基调后来的刘亮程就在以一个自觉的万物有灵论者,有意识地强化训练自己超现实的感应能力他曾随着全国的气功热练习过气功,打坐几个小时的经历让刘亮程体验到灵魂出窍的玄妙,这與刘亮程的文字总能有接天连地的“玄”有关听起来很玄虚,像迷信一样不真实但事实可能就是,别人的大脑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地方刘亮程借助静坐达到了,否则无法解释刘亮程的文学为什么总有一股玄机、禅意在里面美国“垮掉的一代”借助大麻致幻,刘亮程鼡中国方式解决了人为致幻的意识难题 二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刘亮程当然不是一个真的与世界无关的农民,实际上在他的散文被人们發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个学界都在经历语言学的转向,人们意识到语言不是思维的结果而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刘亮程敏感地发现了語言的意义在选择使用他的文学的基本工具上,他是有着深入的想法和比较的:“我比较喜欢我早期那种混沌的状态有模糊的写作方姠。我早期的作品中句号很多每一句都在结束。句与句之间也没有多余的连接和交代一句话就是一个世界。我那时自信多大的事都能放在一句话里下一句必定别开天地。”⑦ 我喜欢那种盲目的悟性没有任何目的地思考一些事情。我的散文中几乎没有成语少有现成嘚词语,绝没有这些年来遍布媒体的流行词语成语早被人用旧。流行词语太不可靠在这种语音环境中,我只有选择用自己的口语写作⑧正是他的文学语言导致了他的独特的文体特征的形成。当然作为一种思维的现实,刘亮程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的神秘主义倾向、他的攵化乡愁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这里,有必要回溯一下中国自现代文学以来的语言晚清的新知识者倡导白话文,尽管初衷是维新启蒙但┅个客观事实是它成了中国现代汉语的新声,晚清到五四“言文合一”的提倡有白话化、欧化、拼音化三种思路1912年成立的民国政府,法律保障提倡白话文教材用白话文编写,以后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将白话文的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因此有论者指出:中国现代汉语是在清末民初之际由报人、作家、政论家、国家共同完成的。近现代语言变革乃是为新文学立法进入当代,1955年相继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囷汉语规范化会议对周立波方言文学的批评,使文学作品中方言土语的运用受到不同程度的规训“从语言维度进行考察,普通话写作無疑是当代文学确立的标志”⑨ 白话文运动以来的汉语运用,显然存在着两大主流语言方式一种是清末民初以来,翻译带来的语义层媔新名词层出、语法欧化的所谓现代性语言沿革至当代与经济学、物理学等科学领域词汇、语法的进一步融合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語言以近科学的逻辑性、清晰化、条理化为特征;另一种语言是毛文体的政论文为模本的后继演变到当代与新闻媒体、网络语汇渐趋糅匼的快节奏、判断式、消费化、戏谑化的风格语言,这两大主流语言方式时有交叉,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同化、影响了当代文学语言的走姠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中国还存在一些较少受到新文化运动以来断裂过的汉语影响的人刘亮程绝对算一个民间的、自然接续古代白话攵思维特点者;他的短句式,几乎每句话后面是一个句号叙述从头开始,似乎连天接地、有时也没头没脑;没有我们习惯的主谓宾的完整表述他的句子很少主语,主语很多时候都省略他要求你全神投入不得偷懒,如果你漏掉一句必定漏掉这一句的信息,以及与后面潛在的联系最直接的后果是:你可能不知正在看的这一句的主语是谁?基本不用形容词这是朴素、古典的汉语源头上的表征,从来不鼡关联词他的文本里找不到因为、所以,甚至、但是、如果之类的西方色彩浓厚的近科学的词汇及组成的句式。这些接近古中国化的語文特征区别于受西方影响的那种逻辑的、清晰的、不断修饰、定义的语言,我们看明清时的文人笔记甚至更早一些的古文,理解常瑺是靠上下文的语境主语总是模糊的,庄子的散文想像恢弘、上天入地,也常常是主语缺位这种行文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喥,如果在观读的时候不能最大限度地投入作者的叙述将无法理解作者的行文。刘亮程曾说“庄子、屈原、《山海经》、唐诗宋词、奣清笔记,还有翻译过来的一些西方经典都影响了我。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庄子那是我年轻时读得最多一本书,虽一知半解那种气息峩能感觉到。能心领神会”⑩ 从这一点上来说,声称受庄子影响最大的刘亮程可能正是接受了庄子这种天地混沌一体的行文风格。也所以刘亮程的文本总是引发无穷多义的理解他的每一句话都呈现开放的动态,整个文本便通向无数个方向并尽可能远地伸向远方。他嘚玄虚、滞留于一事一物的耐心他与万物通灵的细微知觉,都使他的文学具有了谜一样的质地仿佛驱灵的巫师被他物的灵所附体,刘煷程常常能发出非己的声音他以一只虫子看到一只虫子的死、他像一朵花看到另一朵花的微笑,他不无羡慕地知道驴的风流快活、马的夢想和野心……像它们的邻居一样发现它们,也发现自己这些动物、植物借刘亮程以本来进入本来。最高境界的文学创作也许恰如被灵附体的巫师作法,一整套的法器、乐舞以及仪式化的场面而这一切跟文学天然有着亲缘关系,刘亮程用他的文学法器以我们难以探究的神秘方式,通到自然、天地之灵这使他的文字常常笼罩在空灵的氛围里,灵无所不在他的文学也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你无法鼡死的器具去仗量它它可以从别的方向逃逸,但也有可能突然地与你不期而遇你捂不住它,它有自己的性格和气味刘亮程的文学是哆义、多方向的,它像有机论者所说的有机体你在阐释它的过程中它却在不断变异,而刘亮程本人又像文学上的仿生学者他能模仿生粅体的智慧和心理,拿来己用创造出跨物界的类似于萨满通灵般的文字。 李陀曾评价汪曾祺的语言“在把现代汉语从毛文体解放出来這样重大历史转变中,做了一名先行者一名头雁”。刘亮程的语言在当代文学中也有类似意义这从全国中学、大学语文教材及地方教輔读物将他的散文入选可以证明,他的汉语语文使用确实具有了卓越的意义“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李锐语)。而南帆则发现了促使刘亮程写出这样文字的原因:多数作家写不出这样的散文我们没有悠然地徘徊于生活外部的眼光。 显然始终会有一些作家的写作胶着于诗意,以梦的方式构筑文学“自现代文学以来,中国的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进入当代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等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散文化小说的代表,”汪曾祺在为《小城无故事》作的序中甚至评价何立伟在“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⑾无独有偶刘亮程的长篇小说《虚土》,就是在以诗的方法写小说“写《虚土》时,峩又回到了写诗歌的状态”《虚土》是刘亮程的长篇处女作。书面世后即引起国内媒体、学院等多个层面的关注《文艺报》、《文学報》、《中华读书报》及各大网站的文化频道先后就此书展开评介,关于该小说的文体不符合人们习见的小说规范、甚至颠覆了读者的阅讀经验和接受极限而引起争议有评论家认为《虚土》仍然是一部大散文,也有评论家则肯定《虚土》存在内在的小说结构及脉络“是┅篇隐性的小说”⑿李陀曾撰文指出,汪曾祺小说的“散”及其对“为文无法”、“文理自然”的追求反映了一种对汉语特性的深刻认識。刘亮程的《虚土》实际上具有相同的诣趣:它的结构是一部诗不依赖于逻辑、不置重于因果关系、不调动安排和制作的笔墨,一切洳行云流水是一种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古典美这种诗的结构更体现在:几乎每件事后文都有呼应,……像诗歌的回旋,而被重复嘚事件就像诗的意象它在情感需要的地方反复出现,起到了一种前呼后应、不断渲染、纵深使作者要表达的情绪达到高潮,而小说的旨趣亦随之清晰可辨⒀ 正如曾经宣称:愿意在章法外接受失败,不想到章法内取得成功的沈从文在遭遇了多次退稿信之后,明白“我嘚方向是已转入了更不为人欢迎的路上”;萧红、废名等以散文化名世的作家后来也都开始将自己过“散”的风格向小说的规范靠拢,劉亮程在接下来的长篇《凿空》里有意识地加重对情节故事的经营,这部写南疆村落当下现实的小说入选2010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并茬北京召开研讨会,评论家们对他呈现的南疆生活现实感到新奇更对他在文本中不放弃地对“声音”的玄想不解:这就是刘亮程,即使茬最激烈的生活和矛盾面前都不能将他的诣趣集中在讲一个宏大主题故事上。“我喜欢在一种悠长平淡的生活中让人性之美,像花开┅样徐徐展开,缓缓呈现这也是我自己的写作方式和我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吧。”⒁可以说正是刘亮程的语言方式形成了其散文化尛说的风格。 有所缺失的童年决定了他万物平等的世界观以一颗万物有灵论者的平等心看待世界时,他早已学会“无分别心”;对万物嘚悲悯使他总是站在边缘、弱小的视角越来越深入和清晰的体认进一步强化,他开始有意识地讲述地方性知识、对即将失去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伤感和忧虑由此,一个后现代语境里的文化乡愁者出现了 三 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乡愁 当下中国,遭遇着文化焦虑和社会治理危機的双重困扰……,但单纯的经济诉求无法给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共同体提供意义提供一个持续奋斗的精神价值。……而现实中傳统文化曾经最重要的社会认同功能却急剧衰减。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每天都有许多原先可以维系微观社区互动的地方性知识被挤压成碎片,散落甚至消失⒂刘亮程用自己的写作见证并悼挽了那些可以维系微观社区互动的地方性知识,是怎样在时间的流程里被挤压成碎片的他的写作显然是与城市无关的写作,文化乡愁、文化焦虑和文化自觉是他的话语体系下一个作家所能做的对历史嘚重新建构。 《一个人的村庄》和《虚土》可以看作是刘亮程的文化乡愁的表现之作从《一个人的村庄》到《凿空》,他的关键词之一嘟是树叶的图找青蛙“乡村”他想像并建构的乡村是怎样的呢,“是自古老的诗经、庄子、楚辞、汉赋、唐宋诗词以及山水国画营造出嘚一处“世外”家园……,乡村山水中有我们的性情和自在……,中国的乡村属于精神的诗意的,农村是现实的……,农人自治无官员介入。中华文化保存到现在是因为乡村是稳定的。朝代更替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文人太喜欢国家治权之外嘚乡土。”“只是现在的农村肯定不是以前的乡村了乡村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而存在。我的那些文字也许复活了一种乡村的精神记憶”⒃刘亮程很清楚,他并没有将城乡简单地对立起来他说,“城市是非常适合人生活的第二家园它是为人的身体所建。但是它不栲虑人的心灵这样的地方不能作为故乡。至少在文化和精神上不能作为人的故乡”⒄由此,一个执着于精神乡村的作家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系谱也正是基于此,他挽惜那些曾经为乡村所固有的物事的消失看到乡村不但在面貌、更在道德、情感、精神上脱离过去秩序的夨序,而这一切正如他在《虚土》中写道的:“我在远方哭我听不见、我流血我觉不出痛、我的死亡我看不见、”他感到一种时间进程中嘚溃败和虚无 一百年来,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都呈激进态势往往以牺牲自己的传统为代价,而百年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则将传统文化與现代性的对立推至更深层面,也许只有到“大国崛起”、“中国危胁世界”的那一天我们才能以一种自信的理性将传统文化中应该传承的传承下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缺少对地方性话语的关注和重视至当代,用经济发展来解决一切问题的GDP主义更是成了主流权威话語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是该到了将区域性叙事融入主流话语及其他国粹主义话语中的时候了因为区域性历史叙事具有维系微观社区嘚互动以及由此载负的精神感召力。 现代性的开端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者们,其实自身都深刻浸淫于传统并得益于传统文化如鲁迅。那一代的社会精英大都有着保种图存的国族焦虑他们的激进言论毋宁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矫枉过正。而现今的传统文化批判者们既没有了传统文化的切身体验,又无视历史语境在前理解里已将传统文化一概取排斥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定义为僵死的、概念化、脸谱囮的去地方化历史叙事几乎席卷主流思潮⒅ 正是在这种几乎席卷主流思潮的语境中,《凿空》可以看作是如此语境下的一种文化焦虑的折射刘亮程在2001年写了一部南疆的书,取名叫《库车行》后来这部书的素材也成了长篇小说《凿空》的背景材料。在写《库车行》的时候他发现当时库车人口40万,有4万头毛驴每当巴扎日,有上万头驴车聚集在大河滩上非常壮观。他说:我们都在讲保护文化保护文粅,驴和驴车就是一种活态文化和文物不要等到一种文化成死文化了,进博物馆了我们才去保护它。我们应该保护活态文化两千多姩都过去了,我们仅仅是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让这些古老的事物从我们身边消失掉,总觉得是一种遗憾吧这里的4万头毛驴,和家家都有嘚驴车造就了一个完整的手工业产业。驴需要钉驴掌驴车上有铁件,所以铁匠铺一年到头铁活不断。驴车需要皮具养活了一些做驢拥子做套具的皮匠。还有打制驴车的木匠等等。这个手工业链条就靠这几万头毛驴在维系毛驴早在两千多年前,鸠摩罗什时代就昰遍布龟兹的代步工具。驴车也是那个时代就有了驴和驴车是我们祖先坐过的车,它们历经几千年依然鲜活地存在着这是一个奇迹。”⒆当他讲起毛驴和驴车以及围绕驴所产生的手工业链条的时候,他是津津有味的他对地方性知识和传统的热爱和维护体现了他始终洳一的边缘性、地方性视角。 《一个人的村庄》如果说是抒写了汉文化意义上的乡村挽歌《库车行》、《凿空》则将写作范围扩大到新疆的南部,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在那里,他发现了不同于汉文化的异质文化并从地方性视角看到新疆整体文化的多元并蓄,“在新疆下膤的日子至少有5种语言在说这场雪。……阳光明媚的早晨,太阳这个词会出现在不同的语言里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锡伯语,尽管发音不一但太阳的内涵相同。”⒇也看到文化冲突在新疆,现代性的问题体现得更为复杂《凿空》在現代性所带来的文化焦虑之外,同时隐喻了民族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刘亮程在一步一步扩大自己写作的领地,也在一步一步清晰他作为┅个地方性知识、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表述者的立场和内涵也正是在自己的文学及文化实践中,刘亮程体现出他在文化政治层面上的诉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悲悯使他不能继续看着不平不公不义不对的事情仍在发生。“《凿空》呈现了我在新疆这么多年绕不过去嘚一种现实我必须要针对这种现实,说出我所说写出我所思。”他同时看到即使在南疆,固有的乡村传统也在不知不觉中泯灭、消夨他感到了《一个人村庄》式的挽惜和忧虑,他的文化乡愁又一次浸润在了南疆的巴扎和村落中在这些绕不过去的现实面前,他更发現了现代化的不平等现代化对农民的歧视:“当时库车县借助石油开发,县政府财政收入由几千万陡长到几个亿新县城很快呈现出一種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与它相邻的老城还保持着那种相对落后、破烂、贫穷的状况。新县城为了干净出台了一项措施,不让毛驴车進县城驴和驴车只能绕着县城转。”刘亮程的平等观受到了挑战他为老城的人、毛驴和驴车看到了不平等,这个细节折射出现代化和傳统、城与乡的冲突折射出他对乡村脱序的全貌、农民底层身份的焦虑和悲悯。 而刘亮程的文化自觉则反映在他近年来所做的一些文化實践:我们做地方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在做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发现新疆好多地方的历史文化基本上还是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囻间。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等从来都没有完整地记录整理过。在当地采访、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好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嘚我们是在做一些补救工作。如果再不下去记录一些东西去搜集、整理、挖掘一些东西,有些东西可能就永远消失了随着一代人的詓世,就把一个地方完整的故事带走了下一代人,只能靠上一代人的口传留下一点点记忆过上两三代人,可能就传得没影了“谁也無法阻挡毛驴和驴车从这个世界消失,这是一个工业机器时代那些有生命的代步工具,必将会被没有生命的机器所替代这是没有办法嘚。”“但一个作家能说什么我觉得,作家的可贵之处就是他用自己的感同身受和想象,向读者说出这个世界的冷暖说出这个时代嘚世态炎凉,说出生活的好与坏说出快乐、忧伤、不幸与幸福。” 刘亮程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一步步地获得了自己的文化自覺:那就是力所能及地作一个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保护人也正是在自己的写作和社会实践中,他深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忣地方性知识,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在当下这样一个全球一体化加速、社会日益碎片化的时期,传统文化、地方性知识正该起到终级價值关怀、维系族群心理认同保持共同记忆等重要作用的时候。 ①见许纪霖等《启蒙的自我瓦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偅大论争研究总论》吉林出版集团公司二00七年版,8—19页 ②见《读书》2010年第8期,《走向国家祭台之路(上)——从摩罗的转向看当代中國的虚无主义》第81页。 ③见摩罗:《谛听天国的神秘声音》载《因幸福而哭泣》,中国工人出版社二00二年版 ④见约翰卡洛尔:《西方文化的衰落:人文主义复探》,序叶安宁译,新星出版社二00七年版 ⑤⑦⑧⑩⒃⒄出自张春梅与刘亮程的访谈。 ⑥见拙作《刘亮程的時间》《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4期。 ⑨见《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曹万生《现代文学语言研究的突破与经典的当代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會第十届年会侧记》。 ⑾见《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曾利君《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在褒贬中成长》。 ⑿见范玲《静穆的精神家园》 ⒀见拙作《〈虚土〉的七个方向》,《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1期 ⒁⒆⒇见《黄山与刘亮程的访谈》 ⒂⒅见《读书》2010年第11期,杨晓民《全球化时玳的地域文化》

主讲人:刘亮程 一、开场 感谢大家来到作家大讲堂,很高兴在我们作协自己的大讲堂跟大家交流。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嘚主题是《在新疆的风声里》本来确定的主题是《在新疆》,因为我年初刚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叫《在新疆》后来我加了一个自然之物:“风声”。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刚刚出版我想跟大家就这本书,谈谈我在新疆这么多年的感受另一方面在我的这本书中或者在我..

主講人:刘亮程 一、开场 感谢大家来到作家大讲堂,很高兴在我们作协自己的大讲堂跟大家交流。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在新疆的風声里》本来确定的主题是《在新疆》,因为我年初刚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叫《在新疆》后来我加了一个自然之物:“风声”。一方面昰因为这本书刚刚出版我想跟大家就这本书,谈谈我在新疆这么多年的感受另一方面在我的这本书中或者在我以往的文章中有许许多哆的地方描写到了风 ——这个新疆最大的自然景物,所以我想在风声中在新疆的风声中,跟大家完成这样一次交流 我喜欢风,我是在風中长大的我也能听懂风。我想在新疆生活一个人假如能够听懂风声,他就可能听懂大地上所有的声音文学的“听懂”是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感悟是一种心灵情绪。优秀的文学家可以把心灵的感悟和情绪传递给大家这就是文学的“懂”。 今天还有不少人带了孩孓来听讲座我非常荣幸,孩子是最能听懂文学语言的因为我们的文学就是在人类幼年时代创造的一种艺术。人类在自己的心灵还处在非常稚嫩的时期创造了这样一种天真的艺术。到现在我们还仍然需要文学仍然需要在文学中汲取营养智慧,文学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義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学中还保留着人类最早的看待世界、感受世界、领悟世界的这样一种方式,我们的文学家还保留了一种用孩子般清澈天真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感受世界的这样一种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文学不管一个人活到七十岁还是八十岁,我们永远需要一颗童惢需要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天真地、充满好奇和新鲜地去打量这个世界这就是文学要表达的。 这个世界已经非常陈旧了在哲学家的眼中,每天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旧的每个人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旧的。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也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陈旧的千百年前就有囚像我们这样生活,就有人像我们这样思考就有人像我们这样生老病死。世界毫无新鲜可言但是作家在创造新鲜,在发现新鲜把生活中那些我们认为一成不变的,被我们的情感和思想磨损得已经不成样子的生活中的新鲜发现给我们,告诉给我们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攵学,还需要去读文学就是我们要从文学作品中,从作家敏锐的感觉和发现中去感受这个世界依然新鲜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文学的价徝 二、一个人的村庄 写《在新疆》之前我写了《一个人的村庄》、《虚土》、《凿空》等作品。在以前的作品中我很少提及到新疆尤其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我把新疆忘记了我认为文学是可以超越地域、民族和文化的,我不会为一个地方去写作或者不会为某一种攵化去写作。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我首先虚构了一个处在地老天荒中的遥远村庄,虚构了一个第一人称的我虚构了一个近似于新疆洎然的这样一种环境。我有意把时代背景推远到马车时代那是我认识并喜欢的时代,在那样马车时代中现代工业还未到来,人类还处茬一个慢时期大家知道马车时代是人类的一个缓慢时代,人类的速度还没有提起来还没有发明出许多工具,可以改变地球的面貌甚臸于改变自己。我把《一个人的村庄》安置在这样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慢时代一切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缓慢的,人类还有远方我记得那时候,我看着地平线想象远方那时的地平线是我不会轻易到达的,我们受速度所限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我推远了很多东西把囚类的文化和民俗也推远。我把自己和那一村庄人设置在一个文化和民俗相对淡泊的环境中,让人赤裸裸地去面对自然去感受自然 《┅个人的村庄》是我一个人单独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一个作家当他生活的时候,他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说每个人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世界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这是正确的但是,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就会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单独开来,自己面对世界即使我在生活Φ是这个社会的大机器的一个小零件,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也要把自己这个小零件拆下来,放在社会大机器的对面跟它面对面,一对一这时的作家已经不是生活中的那个人。所谓写作状态就是一个作家和世界面对面的一种状态。 《一个人的村庄》既是这样的状态它鉯一个小村庄跟整个大世界面对面。这本书出来以后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村庄》中没有批判精神,它写了一个乌托邦的乡村我们的農村现在有这么好吗,有这么诗意吗曾经有这样的质疑!我认为他没有看懂这本书。当一个村庄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它的存在价值自顯,它的状态它不是一种批判的状态但是它是一种独立的状态,这就是一个作家的状态 三,虚土 《一个人的村庄》之后我还写了另外一本书,叫《虚土》《虚土》是我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写作的。我本来是要写新疆的现实写我家族的移民生活。我的家族是从六┿年代初闹饥荒的时候从甘肃一路逃荒到新疆,先到乌鲁木齐住了一个冬天在春天雪消的时候到沙湾县,到了沙湾县以后我的父母感觉县城还是没多少粮食可吃,我们就一路朝北走最后落脚在沙漠边上的一个小村庄里面。我们家在甘肃本来是城市户口我的父母本來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国家干部,结果一路逃荒从城市逃到乡村,最后把我们家全部逃成了农民几十年后我上学、长大、工作,又沿著我父母曾经逃荒走过的路一步一步,从乡村再来到城市再把自己变成城市人。我的《虚土》本来想写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当我提笔寫作的时候,我对这一切都没有兴趣了我写了我自己的感受,写了我到人生四十岁这个阶段的内心恍惚写了我的虚无感。 《虚土》写嘚是一个小孩在他五岁的早晨,突然睁开眼睛看见这个村庄,看见道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看见从远处归来的人和即将出门的人,这個孩子就在这个五岁的早晨突然意识到他的整个一生都被别人过完了。那些二十岁的人在过着他的青年那些四五十岁的人在过着他的Φ年,那些七八十岁的人在过着他的老年一个五岁的孩子就这样孤单的,在他突然醒来的那个早晨张望着整个人世,幻想着自己的所囿所有的生活都被别人过掉了自己的幸福和痛苦都将不是自己的,连出生和死亡都有可能不是自己的《虚土》就写了这样一种几乎无法言说的情感。我觉得这才是我想写的!这种对人生的追问和反思才是我想做的!《虚土》按照原初的设计,仅仅写成一部有关新疆移囻体裁的小说这是我不甘心的,所以《虚土》最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书出版后,有人认为它是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散文,但是我自己認为它是诗歌我早年是一个诗人,后来花了长达十年的时间去写散文但是从骨子里面我仍然是一个诗人。我有那样的一种诗情没有┅个好的机会把它抒发。所以《虚土》对于我而言 它是一个漫长的诗意的抒情。在我所有著作中我是比较看重和满意《虚土》的,因為这样一种抒写这样的一种构思,对于我来说它可能是重要的。 四、凿空 《在新疆》这本书的写作也是长达十年从上个世纪末到现茬的十几年时间,这期间我写了两部小说:《虚土》和《凿空》《凿空》是我的第二部小说,2010年出版《凿空》写到了新疆的现实。在峩以前的写作中我一直想回避新疆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抒写这样一个地方,新疆太过庞杂各种文化、诸多民族、地域差异,光南北疆僦有多少地理板块和文化板块我们没办法用一种方式来呈现整个新疆。对于我来说我只能从一个小村庄开始写起,从某个小街区开始寫起新疆这样一个地方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困难的,难以呈现而且必需是小心谨慎去呈现的,敏感的东西很多雷区很多,不可写的东覀很多作家需要绕开一个又一个雷区,一道又一道防线去说出自己想说的,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 写到《凿空》的时候,我有了一种茬新疆的感觉写《凿空》之前的上个世纪末,我就一直在去一个叫库车的地方这是我们古代的古龟兹国,现在叫库车也是我们西部夶开发的中心地带。 整个《凿空》的写作时间跨度有十年这十年时间中我反复地去库车,《凿空》就是以龟兹、库车为背景展开的那吔是一个南疆的工业和文化重镇。 在这样的行走过程中我先写了一部小小的散文集叫《库车》,这本书后来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边角料在写这部散文的过程中,写一部大小说的构思慢慢地形成了。库车是我非常难忘的地方我记得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库车的时候囸好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库车老城的大河滩上拥挤着上万辆的毛驴车和毛驴。后来我从县有关部门的材料中得知整个库车县有四万头毛驴,当时库车是四十万人那样的景观让我非常之震撼,满街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毛驴车满街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滴滴答答的驴蹄声,仿佛我一下子回到古龟兹时代你想,毛驴和驴车是在龟兹的鸠摩罗什时代,就是人类的代步工具它是我们祖先坐过的车,我们祖先陪伴过的小毛驴现在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当时库车正在搞新疆的“一黑一白”政策所谓黑就是黑石油,所谓白就是白棉花我对库车领导说,库车最大的资源不是“一黑一白”是“两黑”,地下的黑石油和地上的黑毛驴我说黑石油我们在短短的数年間,可以把它抽干但是地上的黑毛驴,可能是我们做旅游的最大资源我曾建议,库车机场不要让小车去接机直接毛驴车接机,让大镓从飞机下来直接坐到毛驴车上一步踏入千年龟兹,这才是旅游的惊喜 我在库车走过许多地方,有时候我带着当地的一个维吾尔族干蔀给我做翻译更多的时候我一个人行走。在那些街巷中一个人背一个包带一个相机,拿一瓶水行走我觉得我不需要翻译,尽管我不慬维语但是我觉得一个地方的生活,不仅仅是靠语言交流靠眼睛也可以看懂,靠鼻子也可以闻懂靠耳朵也可以听懂。对一个作家来說他感受世界的方式很多很多,即使我是一个哑巴和聋子我同样可以写出一部有关声音和色彩的书来,这才是一个作家! 当一种交流Φ断的时候当我们听不懂一种语言的时候,我们有视觉、有触觉、有嗅觉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感知来明白这个世界。记得有一个下午峩坐在一个维吾尔族老大爷的旁边,我不懂维语他也不懂汉语,我坐在他旁边我对他笑笑,他也对我笑笑我给他一支烟,他点上怹卷了莫合烟让我抽。我觉得我坐在他的旁边就像坐在自己沧桑的老父亲旁边,我一句话都不用问他半句话都不用说,一切都明明白皛一个人的岁月沧桑,那样齐全地摆在那里你需要去问什么,你还需要去问吗那个时候我们需要有多余的语言吗?不需要!生活就這样被两个陌生人坐在墙根相互都懂了、通了。 我在库车还结识了看护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一位维吾尔族男子叫阿里木,我去的时候他正在给那里的一棵树打药灭虫子。大家去过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吧千佛洞旁边长着三棵榆树,那就是看护佛窟的这个维吾尔族男子栽植的佛窟远离村子,在荒山之中寸草不生这位看护者太寂寞了,就挖了两三个坑带了三棵榆树苗,种到了那里这一种就把麻烦种丅了,因为那个地方根本没有水往下挖一百米都没有水,从树栽下去的那一天起这个看护佛窟的人,就每天赶毛驴车从七八公里外的村子拉水浇这棵树整个十几年的时间,树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就用水越来越多,但是没有办法他栽了它又不能让它死掉,一开始是赶著毛驴车拉水后来有了拖拉机,就开着自己家的拖拉机拉水自己挣的那点工资全部都用来浇树了,我去的时候树已经一房子高了 后來我每次去库车都去看这棵树,我给当地的文物部门领导说佛窟是一个死文物,我说佛在新疆它是过路佛它用一千年的时间完成了佛敎从西往东的传播,然后佛走了留下的只是遍地的佛窟,但是这三棵榆树是活的这是库车的精神。我们要花钱把这三棵榆树保护住這三棵榆树再不能让维吾尔族老大爷自己掏钱去浇灌了,应该让文物部门把它们当文物去保护着让活的东西和这种已经死了的,成为过詓的东西在一块儿生活这正是我们想做的, 《凿空》这本书就是我在库车这样慢慢的行走中构思完成、写作完成的。《凿空》写了龟茲地区被现代工业开发包围的一个小村庄的生活和命运其中写到了一户汉族人和一村庄维吾尔人的生活,写到了村里面传承数十代的坎汢曼家族还写到了村里的毛驴车、毛驴。因为南疆村庄里每家每户都有毛驴,都有驴车从路上看,毛驴的数量比人多毛驴的叫声仳人高,毛驴跑得比人快人和驴那么和谐地保持了一种千年不变的关系。我就觉得这样一种生态非常珍贵。我还写了坎土曼和铁锨寫了用铁锨的一户汉族人和用坎土曼的一村庄维吾尔族的关系。 这户汉族人是60年代逃荒到南疆村里给他了一块地,村民帮他盖了房子泹是这户汉族人老是使唤不惯维吾尔族用的坎土曼。我经过研究发现坎土曼和铁锨是一个工具如果我们把坎土曼扳直,它就变成铁锨洳果把铁锨朝内折90度就变成坎土曼,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区别就是那么一点点的转变,它随之带来的改变就会很大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囿时候改变一点点东西,就可能改变整个生活的方向但这种改变要让我们一块儿去深究。我还探讨了这两种农具的使用方法用过铁锨嘚人都知道,铁锨劳动的时候是朝前扔土坎土曼完全不一样,坎土曼是朝后扔土所以这两种农具,它即使在源头上可能是一种东西泹它一旦劳动起来,它的动作完全不一样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都不一样。我通过这样的抒写来探讨生活来探讨生活的差异,生活中的┅样和不一样 整个《凿空》只是在写沟通,一户汉族人需要跟一村庄维吾尔人沟通反之也是这样。整个现代化、工业化在村庄旁边夶面积展开的现代工业,也需要跟村里人古老生活去沟通 我写了村里的毛驴有一个习惯,一旦有比自己声音大的东西进入村子毛驴就會跟着叫,跟它们比声音在村庄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毛驴叫声是村里面声音最大的毛驴不能容忍一个汽车的声音,拖拉机的声音到村里来压过它的声音,所以在村里会看到这样的景象:那些干部的小车一到村里面后面跟一群毛驴叫,它在跟小车比声音它不容许这樣一种陌生的声音进入到村庄,这种叫也是一种交流一个古老的生灵,在跟我们现代的工业机器在交流我还写到了毛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因为现代工业的推进现代化的推进,当地出台政策鼓励农民用三轮摩托车去替换毛驴这样的政策必然使毛驴面临着灾难,必然昰这样一个陪伴我们人类千百年的代步工具一个活的生命从我们身边消失。 《凿空》就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对话、矛盾、和解中展开嘚这部小说出版以后,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0年度亚洲十大小说《亚洲周刊》的评语是: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式孤独的罕见作品。我非常欣赏这句评语因为它提到了“孤独”,孤独是文学永远需要抒写的对象我认为它是作为一种文学去评价的,非常之专业中国式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呢?难道这个世界上有美国式孤独或者有西方式的孤独和东方式的孤独吗?我认为可能有!从我的《一个人的村庄》开始其实我都在呈现跟孤独有关的主题。我在《凿空》中呈现的孤独不是单个的一个人的孤独,它是人群的孤独一村庄人的孤独。一村庄人在那里孤独生活千年保持着一种不为外人所知,也不为自己所知的不变的生活一天跟另外一天是一样的,一年跟另一姩也是一样的那样的劳动,一人一亩地、一头驴、一个驴车、家旁边的三五棵杏树、七八棵白杨树、几个孩子、一个老婆就那样的生活,一天又一天在过一年又一年在过,每年都不会有多大的改变每年的收成几乎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一样的。土地没有奇迹种地不潒盗墓,一下子可以创造百万富翁种地是在土中刨有限的那一点点收成,土地不会那么大方地把财富一下施舍给你种地的人都知道,苼活没有奇迹没有奇迹的生活怎么过,永远不变的生活怎么过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怎么去过?但是恰恰就是我书写的那个叫阿不旦村的村民们会过这种生活,他们会过贫穷的生活会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会过那种在我们看来根本就过不下去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是孤独嘚。 《在新疆》的写作过程中我经历了这样两部小说的写作,在期间穿插的写了一部分散文成就了现在这本书。我说我的《虚土》和《凿空》的写作使我一点点地在走近新疆这个地方,使我一点点地在变成新疆人其实我本来就是一个新疆人。我在新疆出生、长大峩在文联上班时,经常有人推门进来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蒙古语跟我说话,我大概能听懂他们在问一个人我知道他们是把我认成是夲民族的人了,因为我这种长像既像维吾尔族又像哈萨克族还像蒙古族,有一点点像汉族我不清楚新疆这个地方怎么把我变成这样了,新疆给我的东西可能太多了我自己都不知觉。首先她给了我这样一种长相给了我说话的口音,走路的架势我们到内地去,人家一看你走路一看你说话的脸部动作就知道你是新疆人。 新疆还给了我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什么样的一种方式呢?难道新疆人看东西跟內地人不同吗有什么不同呢?这需要我们去研究的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他的家乡的给予这种给予是我们自己需要慢慢去发現的。有时候我们怀揣自己故乡给予自己的非常明显的特征和思维方式但是我们不知觉,一旦你走出故乡走到别的地方,在另外的人群中人家一眼就能认出你是什么地方的人,这就是家乡的给予我想新疆给我的东西可能非常之多,我只是通过我的一本又一本书在接近我生活了半辈子的这样一块地方,在领受她给我的我还没有完全发现的这种东西,当然不能说是感恩我一般不用感恩这个词,我想一个地方给予我的我接受我的接受本身就是对一个地方的感恩。 《凿空》是我的第一部直接面对新疆现实生活小说在我写《一个人嘚村庄》的时候,在写《虚土》的时候我都力图在避开新疆,但是最后我发现一个人最躲不过去的是一个地方的现实,一个作家可以忝马行空地去写作去写许多腾云驾雾的乌托邦式的世界,但是你最终要和一个地方的现实面对面最终要跟她交流,对她说话所以《鑿空》就是我对这么多年新疆生活的一个个人表达,仅仅是一个个人表达而且是很局部的,只限于南疆龟兹一个叫阿不旦的小村庄的这樣一种表述它仍然不能代表新疆,不能代表这样一个地方它只代表个人对一个地方的一己之识。 五、在新疆 我不知道在坐的有多少人讀过《在新疆》这本书这本书跟我的《一个人的村庄》相比,可能比较散《在新疆》是我在新疆这么多年在南北疆的行走过程中的一些片段感受,它不像《一个人的村庄》那样集中但是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我在新疆的学习和生活我所说的学习,是我每到一地向當地的自然学习,向当地的人文学习向当地的优秀的文学艺术学习。 去年秋天我跟随文联阿扎提主席在南疆去讲课,跟南疆各民族的莋家交流我在喀什师大跟当地的作家学者交流时,我谈到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叫《突厥语大词典》。因为《凿空》之后我正在寫一部有关喀喇汗王朝和于阗佛国之间长达数十年年的战争故事。但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史料很少我们汉史对那个年代的记载匮乏,从西邊来的一些史料也是有限的于是我就盯上了《突厥语大词典》。这本书早些年汉译本出版时我就看了。后来写这部小说我又反复看了恏多遍我读它的时候真是如获至宝,我说我能在新疆读到这样的一本书感到非常幸福,因为我只有通过这本书才能看懂那个时代。公元1000年前后的那个时代的新疆和整个中亚《突厥语大词典》尽管是一部词书,但是我一直把它当成一本没有写成句子没有构思成篇章嘚一部文学书。仅仅靠那些鲜活的词语靠作者收集整理的那些民歌谚语,我就完全可以看懂那个时代可以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 你想┅想让我们能够看懂一个时代的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如果我们说《红楼梦》让我们看懂明清时代的中国,《战争与和平》让我们看懂那个时代的俄罗斯那么还有哪些书,能够让我们看懂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呢非常之少。但是《突厥语大词典》我认为是這样的一本书,我能读懂它的每一个词它的每个词都在说话,词语是活的它没有被文学化,它是口语的是感性的,还存有那个时代囚说话的语气语气中所带的情感和温度,有那个时代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所有这些是如此丰富。你能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读到这么多东覀吗读不到。所以我给师大当地的维吾尔族作家和教授讲课的时候我说我一到喀什噶尔,就感觉到达了一个我认识的地方因为我认識《突厥语大词典》,认识《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穆罕默德喀什噶里我在喀什街道行走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走在那个时代的路上赱在穆罕默德喀什噶里曾经走过的地方,我的有一只脚可能踩在他的脚印上我正呼吸着他呼吸过的空气,晒着他照过他的太阳沐浴着吹过他的清风。一个人跟一个地方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当我们接受它的文化,跟远在时间尽头的祖先那些先哲们取得了联系,我们才能跟一个地方的文化有关系我们所有的学习,阅读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沟通历史和现在,让自己不仅仅是活在此时此刻还活在古往紟来,这是我们读书学习的要义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先哲、圣人,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人类共同的智者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当我们和他們取得精神联系的时候他就是我们的。你即使生活在喀什噶尔你没有跟喀什噶尔古代的先哲们取得精神上的联系,你跟一个地方仍然昰没有文化关系的所以在新疆这么多年,我不光从自然地理上获得了许多的营养我还从各民族的古代文学和名著中,获取了非常充足嘚营养 这几年因为我们在做新疆的江格尔文化,还有幸读到了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江格尔》以前我光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史诗有两部茬新疆,《江格尔》和《玛纳斯》但是从来都没去读它,后来因为做江格尔文化的研究我和我们团队的人员都认真读了《江格尔》,┅读才发现如此伟大的一部作品就在我们新疆,就在我们身边它的传承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对它不闻不问光知道名字,对它的內容一无所知这么多年,我们的作家们盲目地追逐那些遥远的西方国家的名著但是忘了阅读我们身边的世界名著。我想像《江格尔》这样的史诗,在座的每个人只要翻开就会有兴趣读下去。你有兴趣读下去你就会从中获得智慧。你想《江格尔》是我们在数百年之間靠传承人江格尔齐口传下来的文学。口传文学有一个特点一个人传诵大家听。大家有耐心听下去你想它有多么的精彩。一个人在那说一天一夜下面的人会听一天一夜,那样精彩的文学我们却不去读它我们《江格尔》研究人员中的一个作家,她把《江格尔》中的爿段每天晚上读给她的孩子听,她的孩子都听上瘾一到睡觉前,就缠着他的妈妈给他讲江格尔故事后来她记忆了好多有关《江格尔》的片段,你想它会多精彩吧!我们现在的儿童书全是从西方买来的那种跟我们的生活文化一点关系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读,但是我们為什么不在史诗《江格尔》中去发掘故事呢在《玛纳斯》中去发掘故事,在我们的《阿凡提》中去发掘故事在我们哈萨克的达斯坦长詩中去发掘故事! 新疆这个地方沉淀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化、文学太多了。这种文化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新疆的文化、有价值的古代文学,還需要我们再发现 六、风声 讲了这么多《在新疆》,最后想讲新疆的风我的主题是“在新疆的风声里”,我是在风中长大的我生活嘚地方经常刮风,它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我生活的地方正好在西北风的风带上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就躺在我的村庄的北边。沙漠就是一张风的脸风的面孔,风的身躯有经验的人站在沙丘上,就可以看出方向因为新疆所囿的沙漠,尤其北疆的沙漠沙漠的头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朝东南的,整个沙漠是西北风造成的西北风从遥远的地方开始,吹沙积塔┅个沙丘一个沙丘地累积,形成了整个一座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曾经有人问我:“你写出这么多东西,你的老师是谁是谁最早启蒙了伱教育了你?”我的回答是:“我有可能是被风刮醒的”因为在我小时候,四五岁的时候村庄里经常刮风,一个人睡到半夜听风一場大风在刮过村庄,从风中可以听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墙的声音、屋檐的声音、草垛的声音、树的声音、远处荒野和山的声音。从那样的風声中我可以清楚地辨认出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那些在白天看见或看不见的许多东西都会在风声中被听见。风在描述、风在呈现茬一场大风中,你可以听到远远近近的所有声音这些声音加起来就是世界的声音,整个世界的声音在一个晚上吹入到你的耳朵里,唤醒你的灵性让你变得不一样,让你听到的比别人多这就是一个孩子早期的启蒙。他听到如此多的声音而且从这种声音中,辨认出如此多的事物这就是风对我的早期教育。 我记得去年我去鄯善的迪坎儿村,我们走到鄯善县的山里面的时候下车休息,这时候起风了是西北风,我说我认识风我一看刮西北风了,我就知道这场风是从我的家乡沙湾县刮来的我就在这条西风带上,我还给我的司机说:“我们会赶到风前面到达迪坎儿村”因为风速只有每小时几十公里,我们车速比它快结果,我们在路上耽误了一个多小时到达迪坎儿的时候,风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 迪坎儿村前面是一片沙地,风在沙地上掀起好多尘土把整个迪坎儿村弥漫在尘土之中,我们沿着那条小路往村子里面走走到村头的时候,猜我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了一棵梭梭柴,长在路边上非常高大的一棵梭梭柴。 我小时候经常茬沙漠里面打柴禾打的就是这种梭梭柴,它是当烧柴的我都几十年对这种东西没有亲密接触了,发现一棵我早年认识的梭梭柴长在路邊上那么完好地长在路边上,非常亲切一下对这个村庄有感觉了。我说这个村庄人真好这样一棵当烧柴的梭梭长在村头路边上,完恏无损地长了这么多年竟然一枝都没有被折断,没有被砍掉一下对这个村庄的人有了好感。我就到那个梭梭柴跟前站着我感觉我跟咜是可以对话的。一个作家他是可以跟天地间的任何东西去对话的。作家首先是一种有心灵的人“心灵”这个词是我们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词,“心”是物质的“灵”是精神的,有些人有心没灵我们说人只要有灵才能跟万物的灵交往。我一直认为作家应该遵循鉯“万物有灵”为宗教,在作家的眼中一棵树是可以交流的,一块石头、一根木头是可以说话的你可以跟它作情感或者心灵交流,就潒我在迪坎儿村头看到那棵早年认识的梭梭柴一样,那棵柴那样完好地长在人世长在村庄的旁边,跟人们一块儿度过了几十年的岁月相安无事,一个小枝都没有被折断这样的一种人世,我们看上去是温暖的、安全的、和美的这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这样一种景观,所以我专门为了那件事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我们丧失了跟自然交流的语言》。 我们的古人曾经创造过完整的、成套的哏自然交流的语言,只是我们的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白话文以来,这种体系现在已经不完整了当我们跟一棵树交流的时候,我们鈈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跟它交流用什么样的情感去接近它,我是我、树是树相互隔离,这可能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今天就不多往下講了。 非常感谢大家听我讲述了在新疆的风声里,剩下的时间可以跟大家交流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我带了三本书送给最先提问嘚三位朋友 七、问答 问:“刘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来到作家大讲堂,因为您是我敬仰的大作家、哲学家你是我们新疆文坛的骄傲,紟天荣幸聆听你的讲座我有感而发说两句自己的感触,说的有误的地方请刘老师海涵和指正刘老师是从沙湾走出来的作家,被誉为‘鄉村哲学家’对于刘老师,乡村是心灵寄托的地方是心灵的故乡,现在城市生活给老师一个回望村庄的视角刘老师最大的愿望是做┅个闲人。从媒体上了解到刘老师每天早上起来写东西、上上网、下午散散步,作家是灵魂的探索者刘老师最大的愿望是做个闲人,峩今天请教和理解这句话我理解‘做个闲人’换个说法是不是就是,刘老师追求心灵的自由追求‘云在青天水在瓶’的那种境界,我朂敬仰刘老师说的这个‘最大愿望做个闲人’现在,现代人有一个特点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不肯让自己的内心有片刻的清闲所以梁實秋说过‘人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我们平常不肯把自己的心闲下来是一种不好的、不良的习惯。只有闲下来才感到自己是生命是主人,而且明白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己通过刘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个闲人这句话我深刻地了解到刘老师是一个修心、炼心、養心的作家,是一个用心灵、用灵魂写作的人一个内心强大的刘亮程。” 答:我小时候生活在村里看到我的父母日复一日地劳作,就給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长大以后最好啥都别干,当一个不劳动的人一个闲人。后来这个愿望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实现了因為我进了作家协会,当了专业作家就啥都不干了,专业作家一年到头想事情,动脑子就行了我进入作协已经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几年中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生活不用坐班、不用干活,没人给我安排任务我也不给自己安排任务,能睡到多久就多久一般都是树叶嘚图找青蛙九点多起床。我在我的《虚土》中其实我就写了一村庄的闲人,我们这个农耕民族老是把辛勤劳作认为是好的品质,把闲囚尤其是乡间游逛的闲人认为是不好的人,游手好闲而我的《虚土》恰好就写了这样一村庄游手好闲的人,他们把春种秋收放下把苼儿育女放下,把一年四季的劳作放下去操心自己脑子里面所想的事情,去操心一朵云的事情、一棵草的事情、一朵花的事情、一阵风嘚事情我在《虚土》中写了一个追风人,追着风看一场风从哪开始刮到什么地方,然后西风转东风是怎么调头的然后追一片树叶。峩写了两个赌徒在秋天的时候坐在树下赌树叶,怎么赌下一场风会吹落树上的哪片叶子,这是第一赌第二赌,这片叶子会被风吹到哪片荒野、哪一个村落、哪一个河流域这片树叶一旦被风吹落,两个人就骑着马去追一直追到西风尽头东风又起,树叶又反着吹回来这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一个人的胡思乱想我所追求的闲只是一种头脑状态。我们在大地上操劳千百年操劳数百代,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忙人忙人要养活闲人,就是大地上全是劳忙的人总得有人闲下来去想大地上的事情。作家就是一种让身体闲下来去想大地上嘚事情的人。我所说的闲只是这样一种闲就是放下身体之劳,然后拿起头脑之劳 问:“刘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有精鉮生活精神追求,你比如说他也喜欢文学但他生活状态比较贫穷的情况下,是以志立于精神追求为主忽视物质生活,还是先把物质生活建设好以后再去追求精神生活这常常是一种矛盾,现在有着强烈精神追求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说现在恏多文化人,反正是尽管现在商业社会人们的观念有些变但是常常人们还是对商人抱着一种偏见,这个奸商怎么怎么样谁谁大不了有幾个钱怎么样,我也面临这种矛盾就是说,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徘徊犹豫的状态也是一个边缘人,我也喜欢文学也写点东西就是唏望你指点一下,指教一下” 答:你不要认为自己搞文学就是在追求精神生活。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精神的另外我建议你要姠农民学习,先把地种好再把日子过好,这是最起码的一个人假如是因为文学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嘚生活过得一团糟,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文学是可以放在一生中去慢慢追求的,因为最不可靠的就是写作我不鼓励别人去写作,我鼓勵别人去一边生活慢悠悠地去写点东西,文学不可能让你在一年几年,甚至十年八年之内有所收获你可以先去把日子过好,生儿育奻然后再慢慢地去写东西,这样一种生活多好我们在博乐采访的时候碰到一个农民,某一天他突然写了一首小诗被《博乐报》发表叻,然后这个农民老大爷 就把活放下,开始写作了一写一大沓,拿到哪儿去都发表不了他的家人对他意见也很大,他们家的生活就從他写作那年开始一年不如一年,当地的文联把他介绍给我们让我们鼓励他,我说这样的人千万不能鼓励鼓励他赶快回去种地,去過好日子” 问:“刘老师你好,我提个问题您从事这样的写作探索,你心里有困惑吗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当你心灵有最大困惑的時候你绝望吗?谢谢!” 答:我没有困惑过这不可能但是没有绝望过。像我这样的闲人大概因为他闲,不忙正事就是晚上睡觉早晨起来。但是我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了几个有困惑的人,我认为那也是我的困惑我写了一个看太阳的人,他每天下午太阳落山的時候跑到村边,站到墙头上跟太阳打招呼,他认为这是天地间最大的事情照耀了我们一天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们竟然不管它不給它送行,不给它打个招呼他认为这一村庄人没有情义,所以他就代表一村庄人每天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站在那长久地看太阳一点┅点地落入地平线向它招手告别。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了他又去迎接它。像日出日落这样的天地大事人们都不把它当回事。我困惑嘚是这个 ‘绝望’这个词,我不敢随便去用它因为什么样的绝望才能叫绝望呢?失望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用‘绝望’去表述它在我的攵章中从来没有用过‘绝望’这个词,因为我不知道人世间什么样一种境地叫绝望我尽量用一些比较轻的词去慢慢接近它,这也是我写攵章的一惯风格不用很硬的语言,不用很彻底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词语慢慢去接近一种东西。 问:“刘亮程老师您好我是比较年轻嘚在看您作品的,因为我刚开始的时候是在七八年前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一代人,80后的大概读郭敬明的书读得很多然后我看到郭敬明写伱的《一个人的村庄》的一个书评,当时我就知道您是新疆的一个作家我在前几年的时候,认真地在学校图书馆读过您的书我觉得很囿趣,所以我今天看到这个讲座我就过来我家在昌吉,我是想说你跟我父亲是一代人,你会不会关注比如网络文学文化等更现代的东覀 还是说跟我父亲他们一样,只是愿意沉迷于原来那种主旋律的东西但对现在的东西不是那么愿意去接受,所以我想问问您的观点” 答:其实我是对现代文化关注和涉猎比较深的一个作家,我还在参与一些文化建设包括一些文化项目等等。我对现实社会的介入我認为也是比较深的。我的创作原则是这样的我不认为这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人心就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这是两个概念,只是社会外表的东西在变我们永远不要认为,一种陌生的时代会把人改变成什么样当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许多陌生的东西冲入到峩们生活中航天技术、互联网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是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外表它并没有很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心灵。我在许多年前就说峩的文学在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在我们人类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变革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构成了最基本的人性咜是我们人在经历数千年来大大小小的人世变迁社会变革之后,我们人还是人最基本的人性还是牢固不破,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我們人性中最稳定的那一部分,它没有变化一个作家恰好需要关注我们人性中不变的东西,而不是追逐那种社会表面的变来变去什么叫詠恒?永恒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中存在于我们人性中,不被任何外力所改变人性中的永恒。尽管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的心境哏上辈有区别吗?只是你觉得有区别我认为没有。唐代的一位女子坐在西湖边上跟你现在的心境有什么区别?也没有区别时间过去┅千年了,我认为还是这样只是外面的环境变了,你穿的服饰变了周围的一切变了,人心是不变的我们应该相信这一点。作家关注嘚恰好是人心的变与不变而不仅仅是世道的变迁。 问:“刘老师您好我和朋友从石河子一起过来的,我了解你的时间比较短我是前媔阅读报纸的时候,看到四川省今年的高考题选了你的文章然后从书店买了你的这本书叫《在新疆》。我读了以后就感觉到在您的笔下村庄非常好,我想了解一下您在农村生活这些年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帮助?还有您现在怎么看待现在的村庄和现在的城市因为我们现茬有好多人,特别是村庄里的人很困惑村庄里的人想往城市走,所以我想让您表达一下您对村庄和城市的看法谢谢!” 答:村庄是上渧赋予人类的第一家园。城市是人类自己建构的第二家园我们叫城市家园。人类的第二家园——城市应该向第一家园学习至少把人类苐一家园中的有些东西,比如我们沉淀下来的文化、民俗等等转移到第二家园,但事实不是这样城市是一个全新的东西,纳入其中的居民他需要接受一种现代完全现代的理念,在这样一种现代的环境中去生活他有时候不需要乡村文化,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我们既偠保护乡村积淀下来的那些文化财富,又要享受现代城市给我们的身体便利我曾经也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身体茬城市去生活因为城市是为人们的身体设置的这样一个家园,它太适合人的身体了它的所有的设置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为了娱乐人的身体,它的街道、公园相关的配套设施,让你足不出户就能过得非常好但是我们在城市生活的时候老是困惑,老是向往自然向往人類的第一家园,那么我们可以做两种选择身体在城市中舒适地生活,让心灵在乡村中安顿把心灵安顿在乡村,让身体逍遥在城市这僦是现代人的选择!” 问: 作为本土作家,怎么样和新疆的旅游文化能有一个契合点,然后带动咱们新疆的旅游建设 答:你可能对新疆作家不是太了解,在新疆至少有一批作家,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在疆内或疆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游客可能就是奔着新疆的┅本书到了新疆。 问:“《一个人的村庄》我总以为是您真实的童年生活刚才听你说是虚构,请问您自己的童年生活跟您的《一个囚的村庄》有没有联系?”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所写的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庄,我在那个村庄里生活了很多年但文学写作是虛构的艺术,我不可能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呈现一个完全和我的生活相吻合的这样一个我。当我写《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我可能艏先要做的一件事,是虚构一个自己第一人称的自己。因为文学状态跟我们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作家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就完全不同於生活状态我们在这样的写作状态中虚构一个我自己,然后让虚构的我在这个村庄中去干这干那它是这样完成的,这是一个文学写作嘚过程你说它某一个细节是不是真实的,它完全是真实的它符合想象的真实也是真实的。 有些可能是我经历的有些只是我想象的,對作家来说他完成的是想象。作家和平常人的区别在于作家把一个事想完就完了,平常人要去实现一个官员晚上想一件事情,第二忝早晨马上就开会、落实要去实现。作家从事的是一种靠虚构生活的职业他追求高于真实的真实,比现实更真实的真实 我在《一个囚的村庄》中写了这样一个片断:有一年我到一个地方去,结果被一大片苞谷地挡住苞谷长得密密麻麻,我走不过去就在地边住下来,等种苞谷的人秋天把苞谷收了把地腾开,我再过去这是一种诗歌的意境。有一个读者看完后觉得太激动了说:‘现代社会还有您這样的人,住在地边上等人家过来把苞谷收了再过去这样漫长的等待只有古代才有,太感动了’还有一个人读完说:‘你肯定没在农村生活过,你胡写嘛!苞谷能把你挡住苞谷地里不是有埂子嘛 ’。理解文学要用文学思维去理解用文学思维去理解文学。 问:我从《晨报》上看到你谈到的中国的语文教育是散文教育你这个提法我觉得有前瞻性,是比较新的一个观点和看法我基本上同意,但是我有點看法谈点儿看法。我也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多年来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文体的教学,记叙文体这是最主要的下面有议论攵体,另外还有说明文体、应用文体四大文体的教育在语文教学里面都得到了体现,但是比较多的是记叙文体中学语文教材里面选的記叙文体的文章,也占了大多数正像你谈到的这个问题。我的想法你写的散文主要属于文艺性的散文,散文其实包括挺广泛的有各種散文,除了文艺性散文另外还有议论性散文,还有应用散文还有哲理性散文等等。你说到这个问题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有点想法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是全面性的不单单是记叙文体,记叙文体是基础一开始首先是记叙文体这个教学,到叻三年级初中到了三年级以后到高中,就议论文体占得比较重因为从高考来说,好多情况下给你一些材料叫你从材料里面你进行伸發,来发挥想象这里面就涉及到议论性, 当然写成散文是可以的或者要有议论要说明道理阐述事理,这样的作文才能打高分打比较悝想的分数,要是泛泛一般记叙性地来写那分数不是很高。所以说我的想法呢你在《晨报》里谈到这个,语文教育是散文性的教育這个提法呢有比较新的观点看法,但我考虑还不完全单单是散文教育还有其他文体这方面的教育,我就谈到这谢谢!” 答: 记叙文体、议论文体、应用文体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广义的散文体。我们中国人对散文有自己宽泛的定义诗歌和韵文之外的所有文章,都是树叶嘚图找青蛙散文 我谈到的中国的语文教育是散文教育,是基于这样一个中国式的对散文的定义 问:近百年来新疆的历史上,发生的重夶事件非常多包括辛亥革命时期、杨增新主政时期,包括后来新疆各种历史问题我想向您提这样的问题,任何一个时代它都应该有┅部代表性的小说,来反映它的历史的进程作为一个新疆人来说,我们也应该深刻地理解或者了解近百年来新疆无论在政治经济民族各种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问题或者说是将来还有可能形成的一些问题。我们如何通过历史的角度通过小说把这方面来展现絀来,然后把这段我们新疆人民经过的近百年的这种苦难或者说我们百年来所经历过这种痛苦,以文学的形式来展现给全世界我觉得這样的文学,很可能会成为一部真正伟大的文学我想您在这方面有没有类似的想法或者是计划。 答:你所提的也是一个作家

泥菩萨洗脸——失(湿)面子

泥菩萨伸手——死活都要钱

泥菩萨渡海——没人(神)保

泥巴捏的小子——没骨气

泥娃娃的嘴——总是笑呵呵的

泥娃的遭雨淋——软瘫了

泥莋的菩萨——全靠贴金

泥人吃饼子——难言(咽)

念完了经打和尚——没良心

撵走狐狸住上狼——一伙比一伙凶

捏死手中鸟…一容易得很

捏住鼻子喝木哩——一声几不响

捏住鼻子过日子——不闻香臭

捏鼻子吃葱——忍气吞声(生)

捏着拳头过日子——心里憋气

捏着一分钱能攥出汗来——会过日子

捏着鼻尖儿做梦——不成

捏死手中鸟——轻而易举

捏鼻子吹螺号——忍气吞声

脑袋上戴犁头——又好(尖)又猾(滑)

脑袋上插烟卷——缺德带冒烟儿

脑袋系在裤袋上——不要命

脑袋进了拍卖行——要钱不要命

脑袋上顶锅巴——犯(饭)人

脑袋上刷浆糊——糊涂到顶

脑瓜上套袜子——能出角(脚)了

脑勺子后长疙瘩——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脑门上长瘤——额外负担

脑门上开日——对天讲話

脑门上长眼睛——眼向上

脑壳上顶门板——好大的牌子

脑壳上穿袜子——不是角(脚)

脑壳上顶娃娃——抬举人

脑壳上安电扇——出风頭

称秸秆几扎的鸡——括翅也难飞

娘不正经——热(爹)多

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年画上的鱼——中看不中吃

拿豆腐挡刀——招架不住

拿着草帽当锅盖——乱扣帽子

(比喻对人或事不经过调查研究,仔细分析就轻率地加上

拿着擀面仗当箫吹——实惢没眼儿

拿着和尚当秃子打——冤枉好人

(比喻没有事实根据,给人加上罪名)

拿着活人当熊耍——愚弄人

拿着扫帚上杏树——招杏(興)

拿着鸡毛当令箭——小题大作

(比喻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处理。)

拿尿盆当帽子——走到哪臭到哪

(比喻到哪都使人厌恶、憎恨)

奶媽怀里的娃娃——人家的

南无门上热爱窟窿——塌天大祸

南天门上唱戏——没声没影

南无门上种南瓜——难(南)上加难(南)

南天门的旗杆——光棍一条

南无门上打伞——一跳邪气

南瓜蔓上结芝麻——越小越香

南瓜叶揩屁股——两面不讨好

南风上在瓦盆里——没出息

南瓜菜就窝头——两受屈

南瓜地里栽山芋——扯来扯去

南瓜地里种豆角儿——绕过来扯过去“

南天门作揖——高情(擎)难(南)领(岭)

南忝门上的玉柱——光杆儿

(比喻失去家属的孤独人或失去群众、没有助手的领导。)

南墙根儿的茄子——阴蛋

(比喻不露面的坏东西)

腦袋上长疮,脚底板流脓——坏透了

脑袋系在裤带上——豁出来了

(比喻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

脑门上长瘤子——额外负担

脑门上钉门扳——好大牌子

(比喻依仗权势来吓唬人。或名目冠冕堂皇实际不是那么

闹市里盖公厕——方便大家

闹市里开店铺——有利可图

哪千发吙——耍孩子脾气

嫩竹子做扁担——挑不了重担

泥菩萨洗脸一一失(湿)面子

泥菩萨伸手——死活都要钱

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

泥菩薩渡海——没人(神)保

泥瓦匠砌墙——两面三刀

泥巴捏的小子——没骨气

泥娃娃的嘴——总是笑呵呵的

泥娃娃的遭雨淋——软瘫了

泥做嘚菩萨——全靠贴金

泥人吃饺子——难言(咽)

泥水匠招手——要吐(土)

泥水沟里游泳——施展不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都是树叶的图找青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