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坐几路公交车可以到达徐汇区喜泰支路8号 晚上有没有?

一、上海理工大学概况      上海理工大学,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毗邻复兴岛。校园绿树环抱,红墙晖映,拥有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源于 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年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96年5月,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2003年7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植根于华夏民族文化沃土,吸纳了西方优秀文化元素的两个校区,曾孕育了 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培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与社会活动家,其杰出代表有:雷洁琼、谢希德、徐志摩、李道豫、徐匡迪、孟建柱、黄奇帆、吕福缘等。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055人,其中教授142人,副教授261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机械工业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      学校现设有 16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28个研究院(所、中心),在校本科生14578人,在校研究生2700人,其中博士生200人。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现有工、理、经、管、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涵盖24个一级学科,19个专业类别,44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含自设)博士学位授予点;11个一级学科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1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      学校以科研促教学和以科研服务社会,全年科研经费超过 1亿元,科研项目包括“863”计划、“973”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      学校发扬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办学传统,在最近 20多年间,广泛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1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纽约雪城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合作建立13个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坚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学已成为了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展望新百年,上海理工大学将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为目标,使学校崛起于东海之滨,成为镶嵌于黄浦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百年老校上海理工大学的崛起之路   (
10:05:36)   创新谋求大成就 开放培养新人才  百年老校上海理工大学的崛起之路    
记者:王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香樟扶疏的百年老建筑诉说着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和文脉。上海理工大学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成果,创造了跨越世纪的辉煌,被誉为“制造业的黄埔军校”。       21世纪,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拓展新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依托机械行业背景,发展特色学科,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在思考,在实践中求索。      “探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着力点,面向应用学科,发展理工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流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必须与上海的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通过服务社会体现大学价值,否则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对于上海理工大学而言,寻找自身的特色不仅是学校求生存和规避生存危机的手段,更是一种发展战略。”薛明扬书记和许晓鸣校长统一全校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建立的德文医学堂开始,中西合璧的办学传统与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就成为上海理工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以特色立校才能以强势居世,这已经成为学校上下的共识。学校领导强烈地意识到教育的指向不再是重复僵硬的知识或真理,而是创新;大学最重要的品质也不再是求稳,而是迎着风险追求进步。主动走出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上海理工大学迈出了第一步。       观念更新:改革创新寻出路       2004年6月,上海理工大学恰逢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于是,这次教学评估揭开了改革兴校的序幕。       “在上海高校的新一轮布局结构调整中,上海理工绝不只是着眼于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而是要充分利用上海市属重点大学的地位优势,向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上海理工大学目标定位于建设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瞄准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和研发高地的目标,调整学科布局结构,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能源动力、光电信息、城市环保、印刷出版、医疗器械为主干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抓住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校园,学校将成为黄浦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惟有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已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干部教师的共识。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为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学校积极实施两级管理,目的是让院系学会当家,机关学会服务。两级管理的配套政策积极鼓励教授们冲破“围墙”,树立以服务和贡献争取外部社会资源的理念。通过改革,教师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更多的教师从原来关注校内资源分配是否公平转向如何获取校外资源。两级管理体制为广大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使平庸的教师有了危机感。“这是观念的大碰撞,也解放了生产力”。       盘活社会资源,对接区域经济,努力建设“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示范大学。通过服务社会体现大学价值,这是从沪江时期就形成的传统和办学特色。进入新世纪,上海“十一五”规划将“科教兴市、三区联动”作为发展主战略,杨浦知识创新区被列为上海三个创新基地之一,这都给上海理工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争取外部社会资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杨浦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上海理工大学自觉地将拉动杨浦知识创新区的东部崛起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自觉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融入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       三型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70%%,25%%,5%%,这是上海理工大学着力打造“研究—应用—创业”三栖人才的目标定位。70%%的学生将被培养成为应用型学生,毕业后将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25%%的学生将被培养成为研究型学生,将在学术研究领域继续深造,而余下的5%%的学生,学校将鼓励他们成为创业型学生。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的全方位参与,学生的科研成果,加上接受系统创业教育的学生,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应用—创业”三栖人才培养模式将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连带效应,例如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授课方式的变化都成为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催化剂。       学校还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潜质、兴趣爱好,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采用递进班的形式对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该计划贯穿于每届学生的整个四年学习中,从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开始,到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的学习、实践环节的训练、创新精神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一些递进班学生实行单独设班,单独培养,让学生自主“择师、择课、择时”,使每一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基础的环境中学习,形成层层递进,激励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进取。2006年学校一本录取的学生占56%%,二本录取的学生占44%%,良好的生源为分层次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上海理工大学瞄准人才市场,全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实施海内外复合培养、跨专业复合培养、学位与职业证书复合培养。学校还配套建设了68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建设虚拟制造技术平台、数控制造技术平台、电气自动化技术平台等三个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创业项目服务平台,以高水平的科研技术指导为支撑,配以先进的实验条件和加工设备,为创业学生提供便捷的、完整的、有效的服务。一些大学生成功地实现自主创业,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和事业。“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有关部门负责人兴奋地说。科学的培养模式、成功的创业典范,激励了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跃跃欲试:“手里握有金刚钻,来日敢揽瓷器活!”       国际化战略天地宽       “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里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创始人魏馥兰先生的这句话表明沪江大学创立之初就具有了宽广的国际视野。       国际化合作办学始终是学校的一项发展战略。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美国雪城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密西根大学、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等一批国外知名高校实行联合办学,构筑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04年底,德国权威的理工学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两个专业的评估认证,这使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本科工程专业有资格获得中德双文凭、双学位的大学,也是亚洲地区首个获得ASIIN认证评估的大学。“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德国大学的正式学士学位证书”,上海理工大学做到了!       言必行,行必果。这是上海理工大学的诺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实事,培养一批批的创新人才。踏实、创新构成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关键词。       迈进新的世纪,面临新的百年,上海理工大学秉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将再展宏图,续写辉煌。   (科技日报)                
  百年理工名校
诉说浦江风云   
版次:B-13     
“浦江之滨花木扶疏,红楼三五矗立其间,沪江大学在焉。”19世纪初,在上海东北角的一片滩涂上,一座大学堂——沪江大学,依偎在黄浦江畔诞生了。   
聆听着浦江汽笛声,当年的沪江大学如今已走过百年,也从最初的教育、宗教、社会、商、理五个学科,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市属重点大学——上海理工大学。   
走进这座百年学府,仿佛翻开一本历史的画册,诉说着百年的风云:沪江首位中国校长刘湛恩被追认为烈士,在中国高等学府中率先推行男女同校,首创平民教育让读不起书的穷苦人也能念大学……在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社会学家、化学家、教育家、金融家、外交家等。   
荒滩上筑就学堂   
1906年8月,美国教会南北浸会在上海东北郊外松浦(今复兴岛运河)西北岸土塘东侧购得土地165.5亩,用于建造“上海浸会大学堂”。   
当时,这是一片荒滩,并不适合搞建筑,但是办学者执意填土6英尺而筑成学堂。办学者的用意是:如果学生每天能看着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中外轮船,将来必定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因为校区尚在建设,10月16日上海浸会道学书院首先在上海北四川路赁屋开学了。随着新校区的逐步建成,1909年2月,上海浸会大学堂正式开学。学校设中学和大学本科,学制均为4年。1912年,上海浸会大学堂与上海浸会道学书院合并。1914年春,已合并的两校正式确定中文名为沪江大学暨道学书院,英文名为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The ological Seminary。1915年,校董会决定,校名改为沪江大学,英文名为Shanghai College,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   
开创平民化教育   
倡导社会服务,提倡勤工俭学,实施平民化教育,是沪江办学的一大特色。   
当时在华教会大学中,沪江是国内大学中最早开设社会学系的学校,也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学校。沪江创办之初,即组织学生在学校周围地区为村民治病,开办平民学校、提供扫盲教育等。1915年,校内成立了“沪江社会服务团”,组织学生对学校周围村庄作一系列调查,指导村童读书写字、游戏、打扫卫生等。1917年,学校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社会学实习基地——沪东公社,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1920年开设幼儿师范专科,为国内大学首创。   
当时的教会大学作为私立大学,无不收费昂贵,自然会将平民百姓摒之门外,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贵族子弟的学校。自从出身贫寒的刘湛恩出任校长后,提出“平民化”教育理念,积极为清寒学生募集奖学金和推行勤工俭学。   
1934年,沪江“为提倡学生勤工自助,实施劳动教育”,还成立“自助社”,工作范围分工业化学、园艺、手工、畜牧、办公室图书馆以及其他等等。凡学生志愿勤工自助、具有决心、家境清寒、调查属实者,均可入社。   
尽管如此,这些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份额仍然有限。于是,1931年初,沪江大学在上海外滩圆明园路上的真光大楼开办了一所名为城中区商学院(简称城商)的夜校,成为沪江在“职业化”下进一步推行“平民化”,使教会高等教育深入平民大众的尝试。   
城商在学制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课程设置上,为了吸引社会上的在职青年,城商实行“文科课程宜少,专门职业课程宜多”,“以适应需要、兴趣为原则”。   
随着“把教育送入民间”的提出,沪江在原已有相当基础的平民教育事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是当时上海各大学中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一家。据1936年的调查,每晚工厂下班后,有100名女工和434名男工到沪东公社来学习,年龄在12至30岁不等。工厂为他们每人每学期付8元钱学费,由正规教师上课。另外还有一个50人的扫盲班,由义务教师上课。此外,在校本部,有为校内工役办的夜校,有50人,每晚上课一小时;有一所学校青年会办的平民学校,学生约30名,由附中学生义务上课;有乡村服务处在校门口办的学校,学生也是约30名,都是学校附近的村童。这些学校都是免费的。沪东公社还把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如在1934年开办英文打字班、汽车训练班等。汽车训练班“每名收费20元,以谙习开车,领到照会为卒业”。   
最早实行男女同校   
在上个世纪,沪江大学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1919年沪江大学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男女同校被列为目标之一。翌年,经理事会同意,沪江开始试招女生,是年秋有4名女生入校。到1921年秋,女生人数增至8名。   
在女生的管理上,学校专门设立了女生监学,以监督女生的行为和照料她们的生活。女生宿舍为校内一个独立单元,物质条件在当时是一流的,但环境是封闭的。因此宿舍里面楼下有会客室和女生食堂,另外有专供女生学习的家政学习室和阅览室,以及女教职员的办公室。楼上则为女教职员和学生的寝室以及女生健身房和浴室,而监学的寝室在楼梯之处,“学生出入,无不受其监察。”男生在得到监学的许可后,可以在会客室与女生谈话,但不得进入寝室。而女生的信件如果来自校内,则必须经监学拆阅。   
男女同校毕竟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但也引出了新问题。有的男生受青春期好奇心的驱使,竟在相隔百码外的思裴堂等处借用仪器窥视女生宿舍,“一日为教员所察,即在礼拜堂中宣告此等举动,很不大方,切切须改。”这种初期的反常很快就过去了,随着“女生日多,交际日密”,男生给女生的情书,有的从邮局寄,以避免监学的检查,有的甚至“将信夹在图书馆之大字典内,以咳嗽为号,而令女生前往领取者,此则藉字典为红娘,乃寄信中之别开生面者也”。幸好,这些青年男女间似乎不可避免的现象并未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因为在当时的风气下,男女学生携手同行就已经算是勇气可嘉的壮举了。对于男生来说,女生的出现使得学校关于尊重妇女的西方礼仪大有用武之地。有人回忆:“本校男学生,处处敬拜女学生。凡女学生所托之事,莫不遵命,惟谨惟慎,奉之若神明,以致某君终日东奔西跑,专为女学生之听差。据云两股毫不觉酸痛。”   
而女生入校后,便逐渐地与学校的生活融为一体。她们参加班会、唱诗班、各种学术和社会团体以及社会服务,有的被选为班长、书记、干事、月刊社主笔,逐渐以她们的行动赢得大家的赞扬,并且她们使得校园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随着男女同校的实行,沪江的校园生活有了现代大学的风貌,无论是它的乐趣还是烦恼。由于沪江所设的社会科、教育科、商科中的会计以及幼儿师范专科特别适合女生,所以沪江女生比例在男女同校的教会大学中一直是较高的,这更突出了沪江在教会大学中自由生活的特色。   
爱国情怀激荡浦江   
虽然是一所教会学校,沪江师生的爱国情怀却并未因为学校的宗教色彩而减弱。随着1927年北伐胜利和大革命浪潮的激荡,教会大学里的师生思想起了变化,他们参与了反帝活动。   
1928年,年仅31岁的刘湛恩接替美籍校长魏馥兰,成为沪江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刘湛恩接任沪江校长之初,立即大刀阔斧,改革教务,削减宗教课程,改宗教课必修为选修。刘湛恩主张: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九一八”后第4天,沪江学生即发起成立上海高校学生抗日联合会。当日军铁蹄踏进华北的时候,1935年12月,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刘湛恩拍案而起,联合一些基督教人士发表声明,明确支持学生运动,要求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公开号召抗日救亡。“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沪江师生紧急撤离军工路,刘校长安排学生在城中区商学院轮流上课,上午附中,下午大学,晚上夜大,书声不辍。同时刘校长带领他们抗敌宣传,慰问伤兵,救助难民,募捐劳军等等,共图救亡。在上海同胞心中沪江学生公子哥儿的形象大变,同胞们说:沪江大学蛮(很)爱国的。   
这期间刘湛恩同时担任了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等职。他日夜奔波,操劳不息。1937年11月,上海沦为孤岛。日伪先以利诱,委任刘湛恩为汉奸“维新”政府教育部长,刘湛恩严词斥拒,日本方面来信,要求学校必须开日语课,并威胁说要派人来校监督,校方不屑一顾。   
日晨8时半,被日伪收买的3名暴徒在今南京西路南汇路口汽车站,向刘湛恩开枪,刘校长不幸以身殉国。   
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明令国葬刘湛恩。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刘湛恩为革命烈士。刘湛恩校长遇害后,中国籍教务长樊正康先生毅然继承刘校长遗志,于1939年起出任校长,直到1945年。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终于在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时百废待举,沪江人积极复校复学。在樊正康校长的多方奔走筹措下,终于收回了校产,维修了设施,聘请了师资,沪江大学奇迹般地于当年10月1日顺利开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的沪江园,背倚着中华文明,曾为中国的建设输送了不少人才。外交家李道豫、“元老级”的社会学家雷洁琼教授,“诗哲”徐志摩、“医德风范终身奖”获得者邓家栋、被称为是“打开中国文化与世界一扇窗”的翻译家和编辑出版家冯亦代……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一部电影成了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片子——《东京审判》,而当年参加东京审判的大法官倪征日奥也师出沪江大学。   
新中国建立不久,举步艰辛,百废待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调整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1951年至1952年,全国高校系统院系调整中,为了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迅速建立新型工科院校,政府决定在原有的沪江大学,调集工科人才,充分利用沪江大学原有的办学资源,迅速建设一所新型工科学校,为发展中国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培养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于是,一大批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舞台上,演绎新的创业史,缔造了一个“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   
  科技日报系列报道二:宝剑锋从磨砺出--上海理工大学依托优势学科打造自主创新品牌   (
10:15:31)         
记者:王春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基于GPRS的污染源远程环境监控系统、热物理“葛根素”提取工艺、新型农药残留速测仪等多项高科技成果频频闪亮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引来了一片赞誉声。工博会上的这些展品仅是该校近年来所取得的先进科研成果的典型代表。     “上海理工大学虽然资源短缺,但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些学科达到国内先进甚至国际先进水平。”许晓鸣校长说。目前,该校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系统管理科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印刷出版”、“医疗器械工程”6个上海市及教委的重点学科。形成了以“能源岛基地建设”、“神舟五号风机气动性与可靠性自动测试台”、“核级液压阻尼器”、“人胚胎干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的背后凸显了学校近年来学科建设的重大成就。   
着眼先进制造业构筑学科高地     上海理工大学一贯重视学科建设,根据市政府提出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重点,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积极依托优势学科打造品牌专业。同时,瞄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前沿组建了一批研究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所、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达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秒级高精度光栅数字式光学分度头”和“数控光学曲线磨床”的研究任务,学校专门从“牛棚”中借出了戴兴庆、邱永康等一批专家进行研究。“一秒数字式光栅光学分度头”研制成功,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如数控光学曲线磨床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和太阳能发电研究、双相小涡轮研究、双相流动研究、低温技术研究、流体力学研究等,奠定了学校在制造业领域内的先进地位。1986年由学校光电学院戴兴庆教授主持研制的“JMZ-数字式激光自动跟随瞄准仪”项目成为“长征三号”火箭的配套设备,该项目当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上海理工曾参与了传统制造业的多项科研工作,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工程等一批重点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建设取得累累硕果,为国家的航空航天、核能工业、船舶工业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的基础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学校的研究所(中心)几乎覆盖了上海市所有先导产业,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仅2005年,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市合作承担的218项重大科研课题,总经费就达到1.13亿元。     进入新世纪,学校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学科专业调整战略,调整缩减一批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老专业,重点建设一批当前经济建设急需的宽口径新专业,继续办好一批具有良好行业背景的优势专业。同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优先发展重点学科的措施,以保证其快速发展。如学校克服资金困难,优先解决重点学科的研究场所、实验设备。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光学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改造了3000多平方米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旧厂房。同时,学校对重点学科建设充分给予经费配套,鼓励教授们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凡获得973、863及教育部人才基金重大项目的,学校给予30%的科研经费配套;获得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的,学校给予1∶1的科研经费配套。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也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对有博士以上学位的青年学者给予房贴、科研启动费等政策优惠,并为重点学科组建配备一支精良的科研团队。     上海理工果断地瞄准欧美先进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换代,吸收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并与现代服务业形成有机互动,致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对于重工业,我们没有必要浪费资源一定进行原始创新,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再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我们会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消耗,缩短我们同欧美的差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张忠孝告诉记者。     
多学科联合打造朝阳产业     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上海理工大学,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这更加有利于上海理工大学整合四校的优势资源,打造重点优势学科。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本以印刷专业见长,而上海理工大学其他学院先进的光电技术、机械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也使更富个性化特色的印刷革命成为可能,多所院系的强强联合终于在印刷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目前,上海理工大学“印刷出版”学科已成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它是2010年上海世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重点学科系统管理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横跨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系统管理学科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都紧密地同其他学科或行业相结合,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管理理论研究综合了制造和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开展复杂行为系统的研究,制造系统管理研究方向紧密配合上海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而城市服务系统管理方向则将信息技术和系统高层用于交通研究,在交通网络优化、配流、车辆调度、交通需求预测等方面作了较多研究。     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同为上海理工大学重点学科,二者之间也有交叉和融合。作为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的特殊功能和特殊用途的制冷机械和空调设备,为了满足当代工业、农业、军工等行业的发展需求,研制新的特种制冷与空调产品,深入研究开发卫星、飞机、坦克、武器等环节的制冷空调,卫星罩内空调系统的实现和控制、飞机空调车技术、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等,都需要动力工程的支撑。     
学科优势引领科研成就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是上海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导向。     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庄松林院士主持开发的973重大项目“盲人用的人造眼睛”研究如何通过特殊材料的折射,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这一研究将可以使大量盲人的眼睛重见光明。     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带头人华泽钊教授在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不幸遭遇一起集体食物中毒,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华教授反复思考:有没有可能通过高科技手段迅速检测出瓜果蔬菜上的农药残留。病愈后的他立即将这一设想付诸实验,发明了新型农药残留速测仪,可以准确地测出瓜果蔬菜等表面残留农药量,测定极限为1×10-6mol/L,整个测量时间为10s—10min,酶再生所需时间为10min—30min。目前华教授仍在对测试仪器进行改进,希望能降低成本,不仅适用于科研、环保等部门的快速检测,也适合于一般消费者使用。最近,华教授又在着手进行“瘦肉精快速检测方法”的课题攻关。     医疗器械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微创医疗器械(上海)公司董事长常兆华教授,成功地设计出国内第一个用于治疗冠心病的球囊扩张导管,设计和试制出国内第一个用激光切割的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支架,救治了数万冠心病病人,更重要的是治疗费用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目前,常兆华教授主持担纲教育部“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正力主攻克心脑血管支架、陀螺刀开发、高频超声脉冲压缩等一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由此带动工程研究中心向更广阔的微创医疗器械领域发展,正如他自己期望的:“微创想做医疗器械领域的华为,通过自主研发,迅速实现国际化”。     近年来,学校积极涉足上海先进制造业、能源动力、环境保护、汽车、核电、轨道交通等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建设领域,加强与各相关行业集团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绩。SKJ-2500数控四向钢轨校直机通过改善钢轨接头的平整度,使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大提高,满足了我国目前铁路提速的要求和将来进一步提速的要求。核级液压阻尼器系列研制项目获得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应用于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海理工成为我国高校仅有的同时具有核电产品设计、制造许可证的两个单位之一。     以工程应用型为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在服务上海经济建设中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上海理工大学由此步入学科建设和科技开发的快车道。     (科技日报)       
  上海理工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园   日期: 作者:李雪林 来源:文汇报                     
日前,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作为百年校庆十大工程之一的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昨天正式挂牌开园,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开园仪式并向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授牌。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黄浦江畔翔殷路隧道和军工路中环线的交接处,紧邻共青森林公园,占地50926平方米,科技产业用房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设有对外培训区、研发创新区、孵化器及研发平台等三大功能区,是一个低容积率的生态型科技研发基地。该科技园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交集区域,定位于打造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建设三个功能平台:技术平台、转移平台、培训平台。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专注于制造业内的若干细分行业,以产业链为基础,形成相关行业的产业集群。今后,科技园将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以及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垃圾学校而已,就是钱多了,不过也是从学生身上要的.
  上海理工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大学.      
  上海广州北京的学校就是有钱,有钱就是优势,楼上的楼上不要读书读迂了,连读书后要干什么都忘记了,这个社会,财富才是衡量实力的唯一标准,穷鬼铁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不是笨就是烂。  
典型的穷鬼思维
  呵呵,我家就住上海理工隔壁,,    亲戚在里面做老师的说,  上理工出了个超级有花头的校长,口气非常大啊立志要超过华东理工呢      你的这些照片也就最近拍的,半年左右刚刚新建了一下学校而已,    原来的校区非常老旧,,,不过靠校长的关系上理工以后应该会上档次了吧      还有不要骗人说是上海重点大学好吗,要对别人负责    
  作为在南汇混了1年,军工路混了3年的号称上理王牌专业热动1班的垃圾,我可以负责任的说,    上理虽然垃圾,但是房子造的还是不错的,    如果他把买地造房子这点劲头放在教学上,还是有希望的
  上海理工还准备建设成制造业的黄埔军校呢  LZ的文字似乎是校庆是的回顾
  在这个校园里住了近三年, 看到照片想到了红塔和后面的小花园, 以及曲桥, 还有遮天的香樟......
  很怀念,不管学校是好是坏,毕竟是呆了四年的地方。  校庆那天也去了,不过没呆到晚上,原来布置得那么漂亮呀
  楼主贴的照片太不严肃!    毛泽东的屁股下的“学校”。    怪不得你的名字是“背叛-灵魂”。    希望你及时纠正。    
  我是复兴路校区的,每次去军工路的时候,长期积聚的压抑感瞬间释放的感觉和ML时的一样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学。  原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复兴路校区,起源于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上理想认同济为爹,可没有一点血统,只能认干爹——复兴路校区的地址是同济的与学校无关。
  作者:无数脸 回复日期: 8:03:27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学。    原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复兴路校区,起源于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上理想认同济为爹,可没有一点血统,只能认干爹——复兴路校区的地址是同济的与学校无关。    =========================  如果没记错,同济晚于上理百年
  以前机高专的声望比上什么理强多了,占了沪江大学的旧址,硬说是人家是上理的前身,无耻之极。军工路,狗屎
  上海理工大学还是不错的  但是上海理工大学只是一个上海市重点大学 而不是211.  很多考到上理的学生 高考分数都是超过重点线很多的  上海理工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华东理工  之所以很多同学发出抱怨 自己贬低自己 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 或者总觉得有些不公平  但是不得不说 这部分同学的行为也是很不负责任的  在上海理工大学 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人才  早年大家熟悉的&毕业后我们一起失恋&就是出自上理学生何员外  ........  上理的校园环境也是一流的  百年校庆后的图书馆\...好多条件都得到了改善  建议大家亲自来到上理感受下 不要道听途说
  楼上的adingjiayou,你这牛有点吹过头了吧,上海理工和华东理工分数至少差60-70分吧,如果在一些满分750分的地区少说也要差100分了,这个吹牛也是要适可而止的嘛,过了就不好了。        
  在上理工读书时,第一年就是上理的90周年,在军工路校区住了四年,母校,在记忆中还是很美的,大门到主席台长长的榕树大道令人记忆深刻,那时,住在大礼堂旁的3栋,出门就是草坪,满养眼的,后花园的景色还是不错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理工大学 军工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