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大于10带括号的数字大于8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2014_甜梦文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2014
《时、分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 际意义,知道 1 时=60 分。 2、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3、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 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经历体验时、 分长短的过程, 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策略 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时间的知识。总课时:二、出示自学提示,自主探究。1、(出示钟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2、对时和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给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拿着准备好的钟面进行观察)三、组内交流。 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四、全班交流,共同探究。1、小组先来汇报他们的发现。 2、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师:分针走一圈是 60 分,这时时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多少时间 呢?请大家观察。(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小结:介绍钟表上有 12 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 5 个小格,钟 面上一共有 60 个小格。 3、探索 1 时、1 分的关系。 小组的同学汇报后,要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使发现的内容 更全面。 (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叙述关系) 小结:1 分=60 秒 4、认识几时几分。 师:现在谁知道这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出示 7 时 36 分的钟面)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向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师:这个时刻是几时几分,谁先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谁还有不同 的方法? 师:时间除了这样记外,谁还见过别的记录方法?你是从哪里见 到的?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读这个时刻,并在交流中进一步完 善自己的想法。 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有时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有时先看分针再 看时针。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明时间的简便记法。 5、感知 1 分、1 时有多长。 师:1 分有多长?下面老师给你 1 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事 情来做(可以写字、算题、画画、折纸、听音乐)。 师:1 分虽短,但能做很多事,我们一起来看几条信息。(教师 举例) 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的时间大约有 1 时(60 分)?(学生举 例) 6、学生补充完整课本绿点空白处,并读一读课本内容。五、自主练习。1、大风车节目的时间是( )分,加上( 2、课后自主练习 1-3。 )分是 1 时。六、课后作业。完成第 4 题小调查。七、总结。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时间的简单计算》第 2 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能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每个 星期天你都是怎么安排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教 师板书记录 师: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小明也和大家一起过了一个愉 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小黑板显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30 起床; 7:40-8: 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师:看了小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 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①我知道了明明吃早饭用了半个小时;因为从 8:00-8:30 经过 了 30 分钟, 就是半个小时 ②我还想知道明明做什么事情用的时间最 长? 二、探究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做每件事都用一些时间。 每个小组从中选出 2-3 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分组学习, 集体交流。说说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 的时间计算。 (1)师:小明从 7:40 到 8:20 进行早锻炼用了多长时间呢?一 起看线段图。(小黑板出示)讲述:7:00-8:00、8:00-9:00 中间各分 6 格,每格表示 10 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看 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 间。 谈话: 从图上看一看, 从 7 时 40 分到 8 时经过了多少分钟? (20 分)从 8 时到 8 时 20 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20 分)所以一共经过 了多少分钟。(20+20=40 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 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 (学生口答) (3) 练习: 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用了几十分钟? ②、 比一比: 你能在 5 分钟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的几件事情所 用的时间? 3、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 9:00-11:00 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 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 时-9 时=2 小时, (3)“时”和小时“的区别。 ①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答案是 2 小时,不写 2 时?) ②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因为几时表示的是某个时刻,(如:教 师说出现在时间是几时几十分)而几小时表示的是段时间(如:从几 时到几时所经过的一段时间)9:00-11:00 中的 9 时、11 时分别表 示某个时刻,而 9 时-11 时表示的是经过的一段时间,所以要用 2 小 时表示。 ③游戏:“我当小小营业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2)。 ④二名小小营业员分别介绍本店一天的经营时间和计算方法。 顾 客朋友们,我们的小店服务一流只要大家有问题或有困难,我们会一 一回答,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学生提问。(11:00-1:00 的时间 计算,1:00 就是下午 1:00,所以应改写成 13:00,再把 13:00 -11:00=2 小时) 那么 9:30-20:30 这段时间又是怎样计算呢? 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的时间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20:30-9:30=11 小时(分钟部分相减,小时 部分相减)。 (3)各个商店都有自己的营业时间,其实我们学校的图书室也 有规定的开放时间(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4)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15:40-17:00 所经过时间计算) (5)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6)显示学生所说的各种可能计算方法: ① 15:40-16:40 是 1 小时,再加了 20 分钟就是 17:00 所以是 1 小时 20 分;② 15: 40-16:00 是 20 分钟,再加上 1 小时就是 17:00,同样也能得到答 案 1 小时 20 分; ③ 17:00 就是 16:60,从 17 小时中借 1 小时转 化为 60 分钟,再用 16:60―15:40=1 小时 20 分??三、生活应用。完成课后自主练习。四、总结、布置作业。(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 24 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秒的认识》信息窗 2――新千年的钟声第 3 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 认识时间单位秒, 初步体会秒的实际意义, 知道 1 分=60 秒 2、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 好习惯教学重点经历体验秒长短的过程,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知道 1 分=60 秒会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观看“春节晚会节目” 师:新年来到了,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等待,一起倒计 时数好吗?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倒计时时,每两个数字之间经历的时间有多长? 师:对,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 课题:秒的认识) 3、质疑 师:对“秒”的认识,你知道多少?还想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就刚才大家知道的以及想知道的 知识一起来探究: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秒针和 1 秒1、认识秒针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钟表,看看你能从钟表上发现些什么? 师:同学们发现得真好,谁能上台来把你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大家 看一看(屏幕展示) 师:对,这颗又细又长的针我们叫它――秒针(课件再展示) 2、认识 1 秒 师:谁知道秒针有什么作用吗?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 师: 他说得对吗, 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演示钟面秒针走一小格, 时间为 1 秒) 3、初步感受 1 秒 师:你对这 1 秒钟有什么感受? (二)认识 1 分=60 秒 1、观察发现:1 分=60 秒 师:如果秒针继续走下去,你发现有什么变化?(课件继续演示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秒针走一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1 分=60 秒) 师: 同学们很会观察, 真了不起! 现在我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钟面, 玩 1 分钟,看是这样吗? 2、初步感受 1 分 师:你对这 1 分钟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3、时间的价值: 师:同学们,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不停地流走了,如果你是时间 的主人,这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发挥它巨大的价值,所以你打算怎样 好好地利用每一分、甚至每一秒呢?三、实践活动,体验时间。1、展示收集含有时间单位秒的句子 2、1 秒钟即兴表演 3、1 分钟即兴表演四、自主练习。课后第 5 题。五、自主评价,总结全课。1、质疑。 2、教师评价:同学们,“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一 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一分一 秒,做时间的主人!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 1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 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 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总课时教学重点: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24+9 48+20 35-20 49-20 46-7 56+3 98-90 28-9 78+9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72317529(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 9 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 35 人,二班 34 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 们知道 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 但是我们是 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 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 34 可以 看成 30+4,先算 35+30=65,再算 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1: 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 35, 把 35 看成 30+5, 先算 30+34=64, 再算 64+5=69. 生 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 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 看成 30+4,35 看成 30+5,先算 30+30=60, 4+5=9,再算 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 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三、巩固练习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23+28= 15+65= 15+55= 32+46= 18+26= 61+39= 53+36= 41+56= 35+66= 37+54=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 39 元,买一个天线宝宝 75 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四、课堂小结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 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第 2 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课时: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1、口算。 26+41= 75+11= 45+24=19+41= 75+21= 58+42=56+28= 67+21= 57+17=83+12= 72+15= 48+37=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二、探究新知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1 页的例 2 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 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 元,普通快客票价:65 元,动车票价:54 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 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 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 1:先算 65-50=15,再算 15-4=11。 生 2:也可以先算 65-4=61,再算 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 54 分成 50 和 4 两部 分, 然后从被减数 65 中先后去掉 50 和 4, 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 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 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 65-48 是多少,并说说你们 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 65-( )=( )再算( )○( )=( ) 生:把 48 拆分成 40 和 8 两部分,从 65 里分别去掉 40 和 8。可以先 算 65-40=25,然后再算 25-8=17,也可以先算 65-8=57,然后再算 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 前者不退位, 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 十位数减十位数; 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 7 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 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 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 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 完成接力赛。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 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教学反思:第 3 课时总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 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1、口算。 53+6= 20+40++200= 2、口答。 (1)6 个百和 7 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 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 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 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85-5= 67+9= 900-700+80= 100+400+50= 72-6= 300+20+60= 900-300-200= 360480520790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二、探究新知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 3 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 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 1:38+55=93,所以 380+550=930。 算法 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 3:因为 38 个十加 55 个十等于 93 个十,所以 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 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 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3 十 个 8 0 0 0+ 5 1 5 9 3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 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 3 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 8?(百位上 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 上来的 1,所以是 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 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 13,十位上写 3,向百位进 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 1,百位相加为 8,再加上进上来的 1, 百位写 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 3 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 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 1:55-38=17,所以 550=380=170。 算法 2:55 个十减 38 个十等于 17 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 5 - 3 1 5 8 7 0 0 0 个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 一当十继续减。如 550-380,个位相减为 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 借 1,则十位上多了 10 个十,加上原来的 5 个十,是 15 个十,减去 8 个十,十位上为 7,同时百位上退 1 后剩下 4,减 3,为 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 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 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 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 向前一位进 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 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 起来再减。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三”第 1 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 2 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 3 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 4 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第 4 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总课时: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 的积极情感,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 1021 人,约是( (2)小明家到学生有 492 米,约是(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 1095 元,约是(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 702 本,约是(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 5 元的钢笔,一个 4 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 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 25 朵,一盆花 33 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 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 算。(板书:估算) )人。)米。 )元。 )本。二、探究新知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 15 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 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 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 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 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 除了计算出 221+239 的准确 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 1:221 大于 200,239 也大于 200,221+239 一定大于 400,但还 是不确定是否大于 441。 生 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 221 看成 220,239 看成 230,221 大于 220,239 大于 230,220+230=450,221+239 一定大于 450,450 比 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 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 院的座位数时 390 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 1 的 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 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 196 名和 226 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 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 6 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 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 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 8 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 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 13 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第 5 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总课时: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 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 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 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 (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 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 650+340 其实就是 65 个十减 34 个十,等于 31 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 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二、基本练习1、口算。 52+35= 23+69= 86-34= 62-18= 47+33= 70-26= 36+20=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840-560= 370+480= 750-540= 390+250= 440-150= 520+30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 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 19 页第 2 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 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 4 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 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 大约是 600,441 大约是 400,600-400=200,大约多 200 个座位。 算法二:把 632 看成 620,441 看成 440,620-440=180,大约多 180 个 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 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四”的第 1 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 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 2 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 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 3 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 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 解答。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 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测量 第 1 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 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总课时: 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 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 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 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 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 1 分硬币、 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 复习米和厘米,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米和 1 厘米各有多 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 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 mm 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 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 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 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 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 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 1 厘米平均 分成 10 份, 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 就是 1 毫米 (边 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 1 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厘米=10 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教师准备 1 分 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 毫米” 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 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 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 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 3 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 7 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 37 毫米(3 厘米=30 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 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2 题。 第 1 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 1 厘米 1 厘米地鼠,不满 1 厘米的再 1 毫米 1 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 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 2 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 2 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 1 毫米 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 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总课时: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 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 度。知道 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 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 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重点: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师: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 厘米、 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 5(毫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 40(厘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 2(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 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 8( 太长,8 厘米太短了。),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 米师:当长度一个比 1 米小而又比 10 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 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 单位“分米”。人们把 10 厘米看作 1 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 出 10 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 1 分米。 1 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 1 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分米等于 10 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 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 1 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 1 分米。用 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 2 分米、5 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 1 米的木条,数一数 1 米中有几个 1 分米,猜 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 米等于 10 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 有什么关系吗? 1 米=10 分米 1 厘米=10 毫米 1 分米=100 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 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0 毫米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 5 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 6 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 7 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 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 3 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总课时: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 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 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 厘米=( 1 分米=( 1 米=( )毫米 )厘米 )分米 10 毫米=( 10 厘米=( 10 分米=( )厘米 )分米 )米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 个 1 厘米里面有几个 1 毫米? (2)5 个 10 厘米里面有几个 1 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3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 5 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 5 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 2 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 厘米=( 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 厘米是( (2)2 厘米是( (3)就是( )毫米? )个 10 毫米? )毫)毫米?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 (4)学生回答 2 厘米就是 2 个 10 毫米,即 20 毫米厚,组织学生动 手量一量,验证 2 厘米与 20 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 时,我们根据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 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 80 厘米,它以厘米为单 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 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 80 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 厘米是 1 分米,80 厘米有( (2) ( )个 10 厘米就是( )分米? )个 10 厘米?)分米?(3)80 厘米等于((4)在学生回答了 80 厘米里面有 8 个 10 厘米,即 8 分米后,组 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 80 厘米与 8 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 时,我们根据 10 厘米等于 1 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 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 毫米=( 40 毫米=( )厘米 )厘米 )毫米 20 分米=( 300 厘米=( )米 )米 )分米20 厘米 3 毫米=(80 厘米+8 分米=((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 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 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 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 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 4 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 3 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 学分 2 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 8 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 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 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 10 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 份?(4 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 分米÷4=1 分 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 2 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四、课堂小结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 算时, 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板书设计: 第 4 课时总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 度单位 “千米” , 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建立 1 千米 (公 里)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公里)等于 1000 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 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 100 米的路 1 次,并计下所需的时 间及步数。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1 米、1 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 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 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 位――千米。 (边说边板书)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 , (教学例 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 1:火车已经行驶了 180 千米。 图 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 60 千米。 图 3;离南京还有 98 千米。 图 4:地图上的 1 厘米、2 厘米、3 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 16 千 米、32 千米、48 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 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 (公里 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 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 100 米的路程, 想一想, 1000 米要走多少个 100 米?(10 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 10 次, 5 个来回。 10 个 100 米是 1000 米,1000 米就是 1 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 停顿来区分) 追问:2 千米=( 米,就是 2000 米) 4 千米=( 9 千米=( )米 )米 3000 米=( 6000 米=( )千米 )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 千米里有 2 个 1 千 全班齐读一次 。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2、再次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1 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 400 米,沿着它 跑几圈是 1 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 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 1 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 1 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 1 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 想象 1 千米的长 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 1 千米吗?三、实际运用 1 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 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 4 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 1 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 8 题) 一圈 400 米,5 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 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 14 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 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 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 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 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 明 的 日 记 2012 年 9 月 29 日星期六今天早晨 7 点钟,我从 2 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 3 小时很快刷 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 20 分米的油条。 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 200 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 了 3 分钟。路上碰到体重 50 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 “小明,上哪 儿去?”我说: “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 丁丁说: “七一广场离这里很 近,才 1 米呀!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 收获吗? (了解了 1 千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1、实地走一走 1 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 《我心目中的千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总课时: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 ,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概念。 知道 1 吨=1000 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 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 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 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 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 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 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 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 31 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 2 吨, 货物列车载重 60 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 1 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 1 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 大米重 100 千克,10 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 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 1 吨来表示 1000 千克, 即 1 吨=1000 千克。 (4)提问:1 吨里面有几个 1 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 1 吨有多重。 (1) 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 10 千克的豆子感受 1 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 10 千克豆子有 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 1 袋豆子重 10 千克, 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 1 吨? (100 袋) 演示:每次呈现 10 袋豆子(因为 10 袋豆子为 100 千克) ,学生一边 看一遍数:100 千克、200 千克、300 千克??1000 千克。当 100 袋 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 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 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 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 学生的体重差不多 25 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 25 千克,算 一算,10 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 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 1 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 1 吨” , “两匹马与 1 只熊合起来大约重 1 吨” ,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 1 吨”?? 3、感受 1 吨水的重量。 (1) 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 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 1 吨水 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 1 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 质量就是 1 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 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 8。 4 吨=()千克3000 千克=()吨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 32 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 6000 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 5 吨,是 多少千克?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 1、2 题。 第 1 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 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 2 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 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 3 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还要掌握不同单位 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拓展作业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 1 吨水,你 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板书设计: 第 6 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总课时: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 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 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 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 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 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 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 8 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 2 吨的车、载 质量 3 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 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 8 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 2×( )+3×( )=18 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 2 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 3 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 8÷2=4 (次) ,刚好装完。 师: 通过这个计算, 我们知道 “载质量 2 吨” 的车子只可能运 0-4 次, 运 4 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 3 次,那么, “载质量 3 吨 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 “载质量 2 吨”的车运 2 次,能运煤 2×2=4(吨) ,剩余 4 吨需 要“载质量 3 吨”的车运 2 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 能恰好等于 8 吨。 师:如果 1 次呢?0 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 2 吨 载质量 3 吨 运煤吨数 1 4 次 0 次 8 吨√ 2 3次 1次 9吨 3 2 次 2 次 10 吨 4 1 次 2 次 8 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 1 和方案 4 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 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 1 和方案 4 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 8 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 33 页“做一做” 。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 30 元里面有几个 5 元和几个 2 元, 同时需考虑到 5 元和 2 元的张数各自 只有 6 张,即最多只能取 6 张 5 元或 2 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 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 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 7 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 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 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 10 元,小船 8 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 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 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第 4 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加法 第 1 课时 总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 竖式计算和在 1000 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 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 兴趣。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 的加法题。教学难点: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52+20 2、笔算 430+26024+43 32+5935+47 53+28570+380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 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 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 36 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 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例 1) (1) 提问: 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 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 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 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 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 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例 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 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 3 1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 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 10,在十位上写 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 1。 )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 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 2 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 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 (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 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 1,千位上写 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 37 页“做一做” 。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 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 3 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 独立做题,连一连。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 动脑筋的好学生。 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第 2 课时总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 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 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 与复习题 76+84 有什么不同? 小结: 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 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 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 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 么不同呢?事实上, 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 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 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 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 298 接近 300, 可以看作 300 来口算。 先计算 445+300=745, 再计算 745-2=743。 追问:如果是 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 (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 3,向前一 位进 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 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 1?十位上的数 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 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 一点的 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 7 4 3 (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 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 (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 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 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2 9 8 + 7 4 3提问: 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 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 2 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 9 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 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 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八第 3-8 题. 板书设计: 二、减法 第 1 课时 总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 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 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 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实物投影(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出示主题图 师:云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昆 明的石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丽江的玉龙雪山,每天都吸引着众多 的游人游览参观。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从昆明出发,到大理和丽 江去旅游。 (1)出示乘车旅行的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进行讨论,这幅图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根据 这 些 信 息 , 你 可 以 提 出 什 么 问 题 ? 小 精 灵 儿 童 (/)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从昆明到丽江的总路程是517千米,从昆明出发到大理走了348 千米,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还要走多少千米就可以到达丽江,也 就是大理到丽江的路程。 ) 师板书:517 348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信息。348千米和 517千米分别表示什么?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1 : (1)师:我们从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用下面这一段线段来表示。 (2)师:从昆明到丽江途中要经过哪里?请大家在这条线段图 上标出来。 (学生自己先动手画,教师讲评,并完善线段图。 ) (3)想一想,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 生提问, 提炼出问题: 从大理到丽江还要走多远?) 并列式517 C 348 (4)请同学们看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 论,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师: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结果会是多少?交流估算方法和过程。 A:517接近500,348接近350,500-350=150,大理到丽江大约有 150千米。 B:517接近500,348接近300,500-300=200,大理到丽江大约有 200千米。 结合学生估算的结果讨论: 谁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 让学生明确估算的基本方法:把数据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 数进行估算。 (5)教学笔算。 A:我们用自己的方法估算出大理到丽江大约有多远,那准确的 结果是多少呢?能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吗?试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B: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板书: 517 相同数位对齐, ―348 个位: 7-8不够减, 从十位退1, 17-8=9。 来源:
―――― 十位:退1后是0,0-4不够减,从百位退1,10-4=6。 169 百位:5退1后是4,4-3=1。 让2-3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巩固算理。 C:师小结:像这样需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再减的题,我们称之为 连续退位减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索的问题(板书课题) 。谁来讲讲 什么是连续退位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做一做。 出示宋庄果园种的果树数量统计图。 学生同桌讨论,提出问题,先解答用减法进行计算的问题。 全班反馈,汇报计算情况。三、巩固应用,练习提高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总课时:中间有 0 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更多内容请访问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 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连续 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1、创设情境: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家学 得非常认真,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把例1: 517-348=改成507-348=) ,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 2、提出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想一想, 并说一说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呢? (2)出示学习目标: A、用竖式计算时,被减数中间有0该怎么减? B、被减数中间有0跟无0的算法有什么异同点?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 适时调控合作时空。更多内容请访问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①小组派出代表汇报小组探索所得。 ②小组派出代表汇报小组困惑问题。 ③小结:在计算中,被减数中间有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4、教师质疑,再次激发冲突。 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也有0,如:500-185=,你会算吗?要解决 这个问题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验证) (1)想想:运用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呢? 分小组合作学习,把你的想法同小组的同学说说。 (2)班内汇报交流。 方法1:185可以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 方法2:185+15=200,500-200=300,300+15=315 方法3:500-200=300,300+15=315 方法4: 500-185=315 (3)观察思考:在计算中,被减数中某一位是0退位后,你发现 了什么?(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1、计算下面各题。 602-189 805-496 900-325 400-1232、完成练习六第四题。 (学生独立解答,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全对的同学给予奖励。 ) 3、思维训练:被盖住的数字是多少? 8□□ □ □ □ 3 0 7 - 2□8 6 6 2-1 2 4 3 6 7-□4□ 1□ 8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这节课我们再次学习了减法,你知道了什么?(用竖式计算三位 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 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 1 后再计算。 )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总课时: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 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 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 1个指甲长那么厚。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 1 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 教学内容:二 课 时 总课时: 分 米 的 认 识教材第23―第2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 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 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1、 让学生观察尺子, 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 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 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四、用分米量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 教学内容: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总课时教材第26页至第30页例五和例四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 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 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 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 200米,5 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四、全课总结: 第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四四 课 时 总课时 千 米 的 认 识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教学过程 一、复习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 千米= ( 1 米= ( )米 )分米 1 米= ( 1 分米=( )厘米 )毫米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 10 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 100 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 看 100 米有多远。 3、汇报: (1) 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 100 米你走了几步, 如果你走 1000 米大约 走了多少步。 (2) 提问; 一个小组量出 100 米, 10 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 100 米? 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 1000 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 1 千米的路程, 数一数你走了几步, 看一看 1 千米有多 远。教学反思:第 教学内容: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总课时教材第26页的例五及练习六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 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 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 (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 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 50毫米) ,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 3 千米、5000米) ,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 米、300米、5千米、50 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 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 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 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 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 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 午12时能到达吗?三、全课总结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 教学内容六课 时 吨 的 认 识总课时教材第31页至第3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 并估测它的质量。 (2) 、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 3) 、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 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 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 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 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七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总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 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 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 程大约是2千米。三、全课总结: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6 页总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3 6 + 7 2 4 8 + 8 8 7 6 + 4 9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二、新课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 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 爬行类 376 两栖类 284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 376+284 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 下 376+284 的和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教师: 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 18 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 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 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 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 示。 归纳: 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 个位上 6+4=10, 写 0 向十位进 1, 十位上 7+8+1=16,写 6 向百位进 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 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1。 4.反馈练习。第 18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三、巩固练习练习五第 1、2 题。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总课时: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 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 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 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 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 的是连续进位加。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 是10根? (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 10 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 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 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 (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 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做一做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 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总课时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 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 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 到了吗? 2、口算 600+、估算 599+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二、学习新课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 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 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 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 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7 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 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 0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 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 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 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 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 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总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 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 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重点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 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 9页,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 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能不 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 计的一样?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师: 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 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 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 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课后练习: 万以内数的减法 第一课时 总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过程:一、复习 口算。 (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42-5= 43-6= 32-9= 竖式计算。 (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26-7= 65-9=二、新授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 大理和昆明。 请同学们看课本, 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 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 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 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 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 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 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 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 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 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 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 321 628
-93 ( ) - 473 ( ) - 2538 ( ) - 847 ( ) 238 145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41页例题1例题2总课时教学目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1、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 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 (课前已准备)男生组: 574+200 453-300 456+198 725+79 748-97 356-299 女生组: 574+200 453 - 300 456 + 200 - 2 725+80-1 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 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 (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 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 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 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三、新课教学; 四、 (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五、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六、出示例1: 113+59(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 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 113+60-1 =172 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 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括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