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系统自然观观的历史发展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怎样看待自然观的历史发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怎样看待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4年秋季《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
文章摘要:导论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思考题: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下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时间在课程结束后由研究生院安排教室,在统一时间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评定依据两次作业质量以及上课考勤情况.下面是考试复习题.第一讲:导论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思考题: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2、科学技术工程观.科学技术工程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反映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3、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工程活动中的普遍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4、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四者的协调发展. 学科性质:1、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2、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既是并列的关系,同时又体现和渗透于这些部分之中.3、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居于一个中间层次.4、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2. 试述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物质文明建设走向新阶段的主要支柱.对我国来说,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到迅速增强国力和民族振兴的大事.而自然辩证法为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包括科技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和科技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知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周期,有力地推动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战略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等提供科学理论根据.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及进行现代化管理,会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协调发展.第二讲: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即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节:概述现代自然观三方面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基础,重点讲授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内容与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讲授中要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生态自然观是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思考题:1.什么是自然观? 简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想和特征.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实践性.它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对认识自然界起到决定作用.(2)历史性.它主张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认识自然界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3)辩证性.它以实践论为基础,达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4)批判性.它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说”,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错误观点,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2.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以及自然界系统演化的特点.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物质观: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注重结构、相互关系及其演化. 时空观:进一步明确时空与物质的关联,表达时空与物质的复杂关系.演化观:强调事物的生成、演化以及对初值和环境的极端敏感性.生命观:以“自组织”的观点,揭示事物会自发自主的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环境和条件观:强调事物与环境的互动.系统观:把世界看作系统,注重整体性、关联性.(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见p493.什么是人工自然?简述人工自然的发展历程和规律.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价值或目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通过采取、加工、控制等活动创造的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自然.发展历程:人工自然是在人的起源以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第一,采取起源于蒙昧时代的采集和野蛮时代的种植和狩猎活动.第二,加工起源于蒙昧和野蛮时代(如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真正开始于文明时代.第三,控制起源于古代人对水等自然力的控制.第四,各种保障活动也经历了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程.发展规律:第一,人类的自然属性及其生物学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的起作用.第二,天然自然物质运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并自发的起作用.第三,人类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具有选择地应用天然自然规律.第四,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不仅应用天然自然规律,而且还要 应用社会规律.第五,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还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4.论述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关系.p99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一节: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及基本动力.第二节:概述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成、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重点讲授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思考题: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答案1:一.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是指科学和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和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是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三揭示了科技的自然来源科技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四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多种社会因素下,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更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五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恩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的相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的结合,产生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六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马恩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把科学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进行类比:“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正如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总是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达到它们的真正出发点.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 出空中楼阁,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厦的各层住室.”这是对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说明.科学研究不是随心所欲,人们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早就有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预设.答案2马克思、恩格斯从总体上考察技术,提出了对技术的理解、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技术与生产的关系,技术的历史作用以及技术异化等多方面的重要思想.1.对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考察技术,反对仅仅从外在有用性和工具这些方面来理解技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利用方式必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资本家掌握着机器,也就同时掌握着压迫工人的条件.这种结合不仅控制了工人,也控制了资本家,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技异化现象.因此,马克思认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不能只是局限于社会应用层面,而应透过技术系统在社会上的巨大能量,深入发掘其深层意涵.马克思认为,科学与技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一层面上科学与技术是统一的.技术(机器)无非是物化的科学、溶入资本的科学,它们不过是科学的一种特定形态;而科学由知识形态演化为机器形态,也只是其外在形态的一种发展.马克思还指出,“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2.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进行了分析,首次明确提出了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还对科学这种特殊形态的生产力进行分析.“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 这说明,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它与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有区别,但又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科学可以而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表现为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和智力因素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依靠自然科学理论对劳动力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具体来讲,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和活跃的劳动者,其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取决于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人的直接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日益降低,因为少量劳动就可以生产大量产品,虽然人类劳动质的方面不可或缺,但与科学技术的作用相比已处于从属地位.劳动资料的改进更大程度地依赖于科学技术.在马克思看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条件,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了什么,而是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去生产,正是这种意义上,人类社会被划分为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以及自动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原有生产资料的新用途,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多样性转化,还使许多原本不可能的资源进入了劳动对象,从而使劳动对象不断扩大.3.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在考察从手工工业到工场手工业,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史之后,认为“自然科学本身[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的生产动因.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十分强调社会需要特别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他认为,古代科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社会生产的需要.古埃及人由于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同时,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而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几何学.由于农业灌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加上航海和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古代的静力学.马克思还详细考察了磨、纺织机、蒸汽机等技术的历史发展,认为它们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恩格斯考察了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史,认为“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他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说明,科学的发展首先在于生产的推动作用.生产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是近代科学得以奇迹般地发展起来的全部秘密.4.技术的社会功能(1)技术是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人类自身.“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自然科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发展以实证性使人类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人类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创造着历史.“自然研究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器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 各种工具机、动力机和制造机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传统零散、小规模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模式,推动了集中的、大规模的、高协作度的工厂生产模式.(2)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对科学推动生产力发展做出历史考察之外,还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 .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机器表现为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一般生产方式的革命.” 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应用除了提高了生产率,还拓宽了生产资料的利用范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多样性转化.马克思以化学工业为例,指出它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和茜红染料,甚至转化为药品,“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 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恩格斯较早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提出“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牛顿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同样是唯物主义的前提)、启蒙运动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 科学应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5.技术异化技术异化是指人们运用科技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转化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反制人类,使人性扭曲和畸形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大多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1)劳动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劳动异化”概念,用以阐述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和他人相异化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机器的运用和分工形式的改变使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失去了手工业时代的劳动技艺性和创造性.工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以极其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2)资本主义制度是技术异化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力量,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作为生产要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强了对工人的压榨、剥削,马克思对这一异化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揭露,“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技术异化现象.(3)技术异化的影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造成巨大影响.首先,人工自然的开拓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的本来面貌,打破了原有的良性自然平衡,引发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短缺等严重问题.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私欲膨胀,资本家为了利润只愿伐树不想造林,最后使土地荒芜,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恩格斯从中得出结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其次,统治阶级设计和操控着机器生产程序和国家机构,而被统治阶级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不得不忍受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但同时,统治阶级所营造的技术体系,有可能被转化为反对统治阶级自身的力量.在阶级对抗中,无产阶级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从而打破统治阶级的技术体系,构建新的社会技术体系.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趋势时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最后,技术异化造成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机器通过在自身中发生作用的力学规律发挥技能和力量,工人的活动都是由机器的运转来决定和调节的.马克思不仅强调大机器生产方式下的分工改变了工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工人从属和依附 机器体系的被动局面,还指出技术异化对工人身体的摧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技术进步又导致工人工作日延长、劳动强度加大.“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 机器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已经迫使工人成为其奴隶,科学技术对工人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2.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课本p1133. 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动力是什么?(课本124,资料1,3不同)(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科学发展所呈现的两种趋势(1)恩格斯指出,当自然科学研究经过一段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之后,就会向整理材料和综合材料过渡,从而形成科学理论.“经验的自然研究积累了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因而在每一研究领域中系统地和依据其内在联系来整理这些材料,简直成为不可推卸的工作.同样,在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确立正确的关系,这也是不可推卸的.于是,自然科学便走上理论领域”.(2)自然科学对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就会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过渡.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进程,即从研究最低级的运动形式的力学开始,不断上升发展,最后过渡到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生物学.“当我把物理学叫做分子的力学,把化学叫做原子的物理学,并进而把生物学叫做蛋白质的化学的时候,我是想借此表示这些科学中的一门向另一门的过渡,从而既表示出两者的联系和连续性,也表示出它们的差异和非连续性”.2.科学发展的渐进过程与革命过程恩格斯认为,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自然科学虽然取得了十分迅速的增长,但从总体上说,这时主要表现为经验知识的量的积累,是一种渐进性的发展.但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科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即从经验知识的积累阶段(或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发展到整理经验材料的阶段,即理论自然科学的阶段.没有第一阶段经验知识材料的大量积累,就不可能有从经验科学到理论科学的质的飞跃.“单是把大量积累的、纯经验的发现加以系统化的必要性,就会迫使理论自然科学发生革命”.恩格斯指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有一个从知识的积累的渐进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即在1759年,卡弗沃尔弗对物种不变进行了第一次攻击,并且宣布了种源说.但是这在他那里不过是天才的预见,到了奥肯、拉马克、贝尔那里才具有了确定的形式,而在整整100年以后,即l859年,才由达尔文胜利地完成了”.总之,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和革命这两种形式的交替进行来实现的,即量的积累(渐进)――质的飞跃(革命)――新的量的积累(渐进)――新的质的飞跃(革命),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3.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求等外部动力和科学实验条件及理论论争等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科学系统外部的社会生产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和提供条件.社会生产需要为科学研究指明课题方向并要求应用成果,工业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事实,有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有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也有物理学上的 (眼镜),这些事实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理论上的争论,以及理论与科学实验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科学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例如,近代化学中的氧化说代替燃素说,就是依赖实验手段改进和定量测量水平提高而完成的.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引发了细胞理论和遗传学说上的争论,最后促使细胞学和遗传学理论上的突破.(二)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是同一学科体系的进化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和理论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新原理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从自然科学发展史来看,每一学科都经历了渐进的累积发展和飞跃的革命阶段,而且是两种形式交替发生.例如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就是一个从知识的积累的渐进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从沃尔弗第一次但对物种不变开始,又通过奥肯、拉马克、贝尔纳等人的研究工作,经过100年的研究历程,才在达尔文那里最后完成.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同类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或统一的事物演变成有差异的不同部分的事物.综合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或体系.自然科学研究最初是以自然界整体为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普遍特性和普遍法则,第一个成熟的学科是普遍(机械)力学,即牛顿力学.以后又逐渐分化出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力学、量子力学等学科.光学最初是以光的微粒说为基本理论,后来又分化出光的波动说,最后综合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后来,光学与电磁学也实现了综合统一.恩格斯以将在电学和化学这两门学科的边缘出现电化学的预言,也说明了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为数并不多,但恩格斯却敏锐地认识到,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他提出:“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与己无关,但是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 自然科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恩格斯这一预见的正确性,后来果然在电学和化学的接触点上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电化学.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累积性.只有继承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和已有理论中正确的成分,科学才能不断完善、发展、继续前进.但同时,只有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科学是人类的事业,每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往往是众多科学家集体合作辛勤探索的结果,科学家们合作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牛顿力学的建立,就是在继承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牛顿本人的综合和创新,完成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随着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的进展,科学理论总会遇到不能适应不能解决的新课题,科学就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发展.科学史上的拉瓦锡氧化说取代燃素说、达尔文进化论取代创世说和物种不变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都是科学创新的典范.(三)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1.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科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并从科学外部输入各种资源.科学 外部的动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层面的科研需求,社会生产需求,技术仪器和技术问题,国家政策引导,政府和企业的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文化价值观和人文传统等.2.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内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科学问题历史和科学实验提供的题材;科学实验(事实)与科学理论(假说)的冲突,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科学学科的分化和专门化,从原来的学科中逐步分离出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新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变小,认识层次更深入,从而使得科学向纵深发展;不同研究团体学术观点的论争等.科学系统外部的动力要与内部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4. 科学方法论的立场与原则.(一)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认为,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 如果一门科学没有被提高到对其整个历史过程作总体考察时,那还不算是达到了真正科学的水平.如,马克思曾以心理学研究为例指出,“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有两个: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的伟大成果,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对象主要是自然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它本身是无阶级性的.但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自然科学出现社会化趋势.而且,科学研究实质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要素包括科学研究的主体、客体及科学过程.以研究主体为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 科学研究主体的思想观点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既要受已有科学思想成果的影响,也要受社会的哲学文化思潮等意识形态的影响.恰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是受到好的哲学支配还是坏的哲学支配.其次,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统一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把历史归结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认为两种历史是有机统一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要面对和解决的最基本问题.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使用,也出现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审视和思考.(二)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原则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关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普遍适用于自然及社会历史领域,对各门科学都具有指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实践性原则.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也是科学认识、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在科学实践中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问题的解决也是在实践中完成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而科学方法本身也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主体,就无所谓方法.方法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坚持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在现代科学与现代实践的发展中,勇于发现,勇于探索,不断提出新观点、新课题,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发展与创新.2.客观性原则.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社会科学研究不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家不是研究对象的参与者.自然科学是无阶级性的,其是非评价往往有着客观标准可循.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应坚持客观性原则,摒弃先入之见、权威之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现实出发,直面客观事物本身.“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不能将构想的东西塞到事实中去.3.整体性原则.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辩证法可理解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不仅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的生命界与无生命界、自然与社会、思维与物质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现代科学发展无不揭示了世界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性特征.在科学研究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当今时代,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部统一的整体角度来来认识自然,探讨科学认识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4.开放性原则.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总特征.变化与发展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也为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所必需.科学研究对象是有限的、具体的,它只是关于世界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规律性知识.研究对象的有限性和具体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展性.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科学研究主体对于科学研究与方法,要采取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态度.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眼界,不将方法本身模式化或对之作僵化的理解.因为科学研究与科学发现,就是要不断地以新颖独特的角度、多样变化的方式方法去探索无尽宇宙世界的未知与奥秘.5. 辩证思维方法的特征.通过感性实践活动获取到了科学事实,但这并不是科学的最后完成,科学和艺术一样,需要理性加工和创造.这是一个复杂艰辛而充满智慧的过程.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将辩证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总体性的思维.它是与那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相对而言的,它在于防止知性思维片面化、绝对化和教条化.辩证思维包含了辩证逻辑,又不限于辩证逻辑.辩证性思维方法大多是成对的,体现出思维应该具备的辩证本性,即“和而不同”、“相反者相成”的理性认识特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1.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分析是主体在思维中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从整体走向部分的过程;综合则是主体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整合,全面地把握对象的方法,是思维从部分走向整体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分析,就难以认清对象的部分和细节,从而难以正确认识整体,因此,综合离不开分析.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如果对整体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分析也无法进行,因此, 分析也离不开综合.2.抽象与具体辩证统一.人们认识事物是由感性经过知性到达理性的.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人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抽象的规定),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但是,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认识上,还必须进一步弄清各个部分的各种抽象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个规定在总体中各占什么地位、各起什么作用,这就需要在运用综合方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思维中的具体).理性的具体与感性的具体有着质的不同:感性的具体是零散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性的具体则是对事物完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认识.3.归纳与演绎辩证统一.通常来说,归纳是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是思维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思维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归纳与演绎的运行方向是相反的,但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演绎推理的前提是一般性原理,而一般性原理大多是通过归纳获得的.另一方面,演绎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任何归纳都是在一定概念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归纳也不能离开演绎.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4.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历史是指客观对象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思想发展过程;逻辑是指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它是人们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必须遵循的.历史是第一性的,逻辑是第二性的.逻辑与历史统一,即客观现实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行程终归要由历史进程来决定.然而,逻辑与历史还是有差别的,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是“经过修正”的历史.这样,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在本质上、内在规律上的符合,并非毫无差别的绝对符合.历史的发展过程有本质的东西,也有非本质的东西,有主流、也有支流,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逻辑并不反映历史发展过程那些大量的非本质的支流的偶然的东西,而是集中反映发展过程的本质、主流、必然性和规律性.6. 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课本283页)第四讲: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第一节:概述马克思恩格斯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重点讲授马克思、恩格斯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技术本质与特征、技术发展的模式与动力.第二节:概述技术发明方法论和技术设计方法论,重点讲授技术方法的特点、技术发明与技术设计的区别.思考题:1. 怎样理解18-19世纪社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关 系?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19世纪,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度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之一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总显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科学馆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科学本事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科学本身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马克思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能量守恒和转化鼎炉,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技术思想.总之,当时的社会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形成.科学的技术思想又可以继续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以及生产动力.2. 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书中132页,详细参考教材,打印的资料上也有答案)3. 技术体系具有哪些特征?(书中136页,详细参考教材)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它是把技术之间的联系同时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察而形成的复杂的技术网络系统.技术体系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4. 怎样理解技术发展的动力?(书中148页,详细参考教材,打印的资料上也有答案)第五讲:马克思主义工程观与工程方法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工程方法论,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对工程的本质与特征、工 程活动的一般过程的认识.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对工程的本质与特征是如何认识的?书中163页工程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建造人工物的实践活动及成果.根据对工程与科学、技术、生产之间划界的分析,马克思将工程更具体的界定为: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求,在综合集成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理论性知识及情境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经济核算的约束下,调动各种资源,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探索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社会建构行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社会实践过程及其成果 工程的实践本质:工程的本质就是使工程区别于它物的本身固有的必然的属性.工程的本质可以被理解为各种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工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不仅在改造自然的意义上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进而可能导致社会组织、制度安排乃至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从而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工程作为直接的生产力,打来了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着人作为人的自由存在.工程的特征:1.工程决策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1.工程具有建构性2.工程活动的系统性与协调性2.工程具有系统性3.工程知识的集成性与优化性3.工程具有复杂性4.工程活动的场域性与情境性4.工程具有唯一性5.工程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5.工程具有演化性6.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评价的多维性6.工程具有功效性2. 工程是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你如何理解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活动是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的集成,这种集成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工程活动的过程涉及众多的要素与环节,形成了有内圈结构与外圈结构相互作用的开发的系统.工程活动的一般过程是指工程从始至终的一个完整形态.工程活动一般包括相继发生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环节组成,不同类型的工程各阶段展开的顺序大概有所不同,有的还会有 交叉,但从工程活动的整体来看,工程活动主要是由以下四个阶段组成.1. 工程决策阶段工程决策是工程决策者针对拟建工程项目,确立总体部署,并通过不同工程建设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工程目标的确定,二是工程手段的选择2. 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工程规划是从大的方面对工程进行整体的、长远的、框架式的谋划,它是对工程方向的把握.工程规划从决策目标出发,对大体的实施步骤、时间、资源等做出前期的布置,好的工程规划能极大地促进工程的有效实施,反之则会限制或制约工程的实施.所以,规划不是盲目的,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多次的论证过程3. 工程建设实施阶段1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行动需要在彼此合作中进行调节、协调、从而建构起由人构成的良性互动的行动网络,因此,在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工程的组织与控制.组织、实施、控制在整个工程活动过程中环环相扣,保证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人、财、物相互结合、不断集成直至工程目标的实现.4. 工程的运行维护阶段工程经过实施构建出新的人工物之后,便进入工程的运行阶段,工程运行过程是体现工程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评价工程目标是否正确,工程决策是否合理,工程设计是否科学,工程实施是否优良的实现依据,而工程运行的效果以及相应的社会影响必须落实到各项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等等,因此,在工程运行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的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估.3. 工程具有演化的特点,请从具体的工程案例出发说明之.工程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各种资源和相关要素创造和建构新的存在物的实践活动,工程活动体现着自然和人工要素配置上的综合集成及其过程.工程作为一个人工系统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演化的进程.2回溯工程发展的历史,工程大致经历了原始时代时期,以采集与狩猎等方式和利用天然自然的或经过简单加工的石器为工具简单的工程活动,农耕时代的以建造房屋、兴修道桥、水利为主要形式的土木工程与水利工程,近代大规模的机械、交通、水利、动力工程等,现代的电子通讯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新能12 殷瑞钰等:《工程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殷瑞钰等:《工程演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版,第40页源工程、新材料工程等,由此可见,工程演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由工具―材料性工程为主要引领的工程系统,到以动力―能源性为主要引领的工程系统,再到以信息―网络性工程为主要引领的工程系统.第六讲:马克思主义产业观与产业方法论概述马克思主义产业方法论,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对产业的本质与特征的认识.思考题:1.试述马克思关于产业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是人类依赖科学技术而进入机器大工业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机器与工业的论述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产业思想.1.重视自然科学与工业的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而近代机器工业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的根源在于科学与工业的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的结合的社会意义.2.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器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3各种工具机、动力机和制造机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传统零散、小规模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模式,推动了集中的、大规模的、高协作度的工厂生产模式3.产业体现生命活动的普遍性.马克思认为产业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普遍性4.产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方式.马克思认为产业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性.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确立了可以把产业(工业)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展现方式的思想,他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5.产业具有生产性产业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具体体现在:产业自然的客体要求促使劳动对象的形成;产业自然主体要求促使劳动者的形成;产业自然中介要求促使与生产工具的形成.由马克思的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产业”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产业活动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制造物.产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它的拓展过程主要是由产业史所表征. 42.试述产业的本质和特征本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人工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合目的性.当个体的目的与社会的目的性要求一致时,就会因为大规模地生产过程而获得一种新的普遍性形式,因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6页. 王耀德:《产业在科技与社会之间》,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73、74页.而可以称之为制造物.由于制造物的形成过程既是追求普遍性的过程,同时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作为人的新的实践活动形式的产业实践就应运而生.产业可以定义为重复乃至规模化地生产人工物,使个别的、偶然出现的灵感、创意、发现、发明、人工物施加了普遍性,形成制造物,创造产业自然的过程.特征:产业可以定义为对人工物施加普遍性,形成制造物,创造产业自然的过程,因此产业的本质是普遍性.由产业普遍性的本质出发,产业具有以下特征:1.产业的规模性2.产业的盈利性3.产业的结构性4.产业的地域性5.产业的转化性6.产业标准性 5第七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社会功能的阐述,重点讲授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伦理规范以及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意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答案:科学具有的本质特征决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科学对社会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反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也对科学产生不同的影响.(1)科学的社会功能:①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在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其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作用和结构作用,显示了它对生产力发展第一位的主导作用.所以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功能 ,科学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社会功能,首先就表现为推动物质生产进步的功能,其次表现在促进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面.③科学促进精神文明进步的功能 ④科学推进社会改革的功能 科学进步为社会改革准备了生产力条件和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发出改革的历史呼唤.社会对科学的影响:①政治对科学的影响 科学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的,就政治上层建筑而言,往往通过制定科技法、规范科技政策和完善科技体制等,来影响科技活动.②经济对科学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又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③教育对科学的影响 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教育可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雷毅:《论人工物的社会化》,《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第62―65页.2.社会对科学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社会对科学的影响:①政治对科学的影响 科学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的,就政治上层建筑而言,往往通过制定科技法、规范科技政策和完善科技体制等,来影响科技活动.②经济对科学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的.”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充分说明社会生产和需求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马克思强调社会经济制度对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又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③教育对科学的影响 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教育可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工程的伦理规范中,伦理准则起到什么作用?答案:工程伦理是“从工程问题中推演出来的,把工程问题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风险”6.工程伦理的“道德规范是对从事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要求.其主要道德规范是:责任、公平、安全、风险.工程伦理准则包含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以关爱生命原则为重要考虑的内容、做到的是安全可靠原则、做到以关爱自然的原则为大局所用、做到以公平正义原则为贯穿整个工程的原则.工程伦理准则对工程师是在充分总结工程活动的道德要求和科技工作者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师及其他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伦理素养和道德规范,并指出人道主义是工程伦理的首要原则.4. 公众如何理解工程?答:对“公众理解工程”的探讨,离不开对“公众理解科学”这一先驱概念的理解.1983年4月英国皇家学会理事会博德默(bodmer)小组的报告首先将公众理解科学(pus)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概念引入到公共决策中.该报告从科学与社会利益的角度强调,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了解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是现代民主制的重要保障:“改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对未来的投资,这种投资能够成为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和个人决策质量、充实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此,公众理解科学的基本框架得以体现:第一,科学家有必要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第二,公众理解科学的核心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第三,只有运用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使公众具备参与基于科学的社会决策能力.在此,“科学”一词的内涵过于丰富,包括了数学、技术、工程与医学等内容,概念的泛化使用对于理论发展以及实践进步都是不利的.胡志强与肖显静在文章中指出了“公众理解科学”这一概念中的6 余谋昌:《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4月,第1页几个缺陷:首先,“科学”概念的泛化模糊了科学与工程技术对社会影响的不同性质;其次,笼统的“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定义的公众科学素养,难以完整地反映出公众对工程技术的理解所需要的特殊知识与能力;最后,笼统的“科学”概念忽视了科学和工程技术与公众关系的差异,无法凸显工程技术直接深入公众生活的特点.正因为这些原因,“公众理解工程”这一独立、完整的社会政策概念在美国工程院(nae)1998年12月提出的“公众理解科学计划”中出现了.“公众理解工程”的要旨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提高公众对工程的认识(publicawarenessofengineering,pae);第二,提高公民的工程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literacy,tl).值得注意的是,强调提高公众对工程的理解,努力提高公民的工程技术素养,并不表示公众需要以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工程只是可学的应用等观点来看待工程.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公众对工程的理解将简单地转向为对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无条件支持.在该种情况下,公众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伦理观或许会得到统一,但这种统一无疑是缺乏其合理性的,甚至很有可能对自然环境以及公众的安全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提高公众对工程的理解,提高公民的工程技术素养,是为了创造公众与工程共同体更好对话的良性平台,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工程师获得社会的充分肯定.问题的关键在于,只有公众更好地理解了工程且与工程共同体更好地“商谈”了,公众才能给更民主地参与工程决策,公众的利益与福祉才能得到更好的尊重与保障.始终维护公众的福利必须是协调工程共同体与公众关系的根本目标.5. 阐述社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答:社会发展拥有多种多样的经济功能.这些多样化的经济功能犹如无形之手推动者产业及产业链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社会发展是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根基.以社会发展求社会稳定,则稳定存,其稳定真,其稳定久远.很难想像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开发区,能吸引外商或者内商来投资;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学校的开发区,人才能带着孩子进来.很难想象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可以开展旅游业或者服务业.说得透彻一点,社会环境也是投资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和优厚的社会政策,是发展各项产业的磁石,能吸引天下商人过来集合.(二) 社会发展的结构布局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取决于对社会发展的重视程度.社会发展事业同“三产”有线性关系.轻工业和重工业可以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但是,无论如可不能单打一.经济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制约着三大产业的合理配置.(三)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力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的.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人.作为第一要素的人的素质的强弱问题既是第一要素的问题又是社会发展问题.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制约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恰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搞好社会发展,就是调整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就是解放生产力.优化配置各种社会资源能使各项产业启动得有力,后劲有余.(四)社会发展的经济导向产业向何处发展?要靠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是着重发展第一二产业,还是大力推行第三产业?实行计划经济、政府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也是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参与”问题,理论水平问题.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充当宗教的奴蝉,后来又充当政治的奴蟀,今天又在一些地方充当金钱的奴婶,这都是有辱于理论的使命的.理论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为经济发展鸣锣开道.(五)产业发展的成果要素社会发展是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产业发展无法不能转化为社会发展,那只能表明产业发展偏离了最初的目的,偏离了目的地的产业发展,不管发展的势头有多迅猛,增长速度有多快,,都是无用功.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的经济与产业过快过猛的增长,其诱因必定存在诸多不正常的因素,诸如以牺牲社会为代价,或粗放不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等.相反的,产业发展如果能体现在社会发展的结构规模、种类中,那么,这种产业发展才是有血有肉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没有铜臭味的.第八讲: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概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进程,重点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思考题:1.怎样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与时俱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追求与实现强国富民的历史.在这一艰辛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逐步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思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技术观.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观的创立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科学技术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科技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致说来,它孕育于毛泽东早年接受新学的时期,基本形成于延安时期,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基本途径2).向科学进军,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6).“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自由之路(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个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卓越理论产物,它的产生既基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具体国情,也基于迎接科技革命的时代挑战,既立足于本国客观的经济和科技基础条件,又立足于国家各 项事业的长足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毛泽东等人科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完整,是邓小平在新时期领导党和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其基本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的功能、尊重人才、科技产业、科技体制改革、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3).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4).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5).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加强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6).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下,江泽民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理论、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以及科技伦理等在内的科学技术思想.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3).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4).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法制建设6).必须坚持科学技术进步不能危害人类自身的伦理原则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对科学技术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多次论及并亲自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胡锦涛、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既具有前瞻性,又有全局性;既宏观谋划,又微观着眼;既与党的三代领导人科技思想一脉相承,又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有创新和发展.(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世界科学技术在二十世纪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进入新世纪之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在当代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凸现,它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日益深刻.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据优势.面对逼人的世界科技形势,胡锦涛紧紧抓住当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站在时代的前沿,高瞻远瞩,及时把握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思想.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技术思想也是基于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科技竞争力相对薄弱,还难以适应日趋开放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这些诸多困难和问题,均亟待解决.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居于主动地位,使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为世界经济 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必须思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7.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速发展我国科技水平,迎头赶上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进展,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胡锦涛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态势,概括和总结了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就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针、政策,形成了系统的科技思想.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论及并亲自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党中央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了一系列宣讲、调研,对这一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鲜明地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高能物理研究所,参观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听了中科院领导和院士的汇报之后,发表讲话说:“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2013年 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他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习近平再次强调,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在谈到当前任务时,习近平连用了五个“着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习近平既从战略层面明确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和布局,也从实践角度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围绕产业7胡锦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日报,日,第001版.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强创新驱动的组织整合”,“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工夫”.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日,习近平同志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又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有益经验.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8日,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时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不仅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成为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艺术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我们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9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10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89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纪实,科技日报,日. 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人民日报,日02版.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话,人民日报,日01版.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从国内发展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二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第三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创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第四要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五要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在科学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以及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环境和谐发展、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等思想.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4).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发展创新文化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6).大力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促进科技和环境的和谐发展7).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8).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2. 我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发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事 业加快进步,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在提高医疗健康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科技已成为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们加快培育和发展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等民生科技产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民生科技已 成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抓手.通过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培育了新业态,开发了新市场,创造了新经济增长点,增加了新就业.民生科技已 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对民生科技工作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需求将 日益紧迫,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已成为“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民生科技是服务于民的科技,要关注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与扩散,让更广泛的人群更便捷、更廉价、更快速、更充分地享受到科技的成果.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民生科技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需求,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民生科技、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同时,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民生科技不能居于“庙堂之高”,必须走向“江湖之远”,要及时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治理、人口健康、城镇建设、防灾减灾等领域成熟适用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让更广泛的人群更便捷、更廉价、更快速、更充分地享受到科技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3. 如何认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4.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及科技体制革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单纯的从创新客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而是从整体上考察创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我国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战略协同机制,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但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就是要增强我国创新绩效,依靠创新更好驱动经济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绩效提高依赖于制度保障前提下的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间的互动或联系.(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完善的创新制度基础设施是构建高绩效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重要的创新制度基础设施.(二)创新政策导向转变.政府应该采取创新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强三者的互动联系,形成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位一体”互动合作,通过创新政策激励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增强创新绩效,进而驱动经济持续增长.(三)激发企业创新潜力.在自主研发或是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在企业创新机制上寻求突破,重视联合创新、联合建立技术标准.(四)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社会创新文化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投入,使更多的人认识创新、理解创新、尊重创新并去实践创新,要保障企业能获得与其承担的创新风险成正比的收益. 动医学院预防051班“民族团结先进班 集体”推荐材料 动物医学学院预防051班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里的每一位兄弟姐妹却 又都性格迥异、身世不同,他们都是来自与天山南北.这里的人们更是热 情好客,他们奔放热情,他们团结友爱,他们自由快乐.先将他们班入校 以来所做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班级组织情况: 班 原料厂综合科2011年度工作总结 及2012年度工作计划 今年,综合科在原料厂领导的正确指导以及各科室、车间的大力协助下,紧紧的围绕原料厂的工作重心,发扬“集体为重,极端负责,精益求精;团队合作,严谨有序,敢有作为”的工作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了人手少、人员更替多的困难,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本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民族团结知识网络竞赛 答题时间:30分钟 开始时间:20:37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50分) 1 2分 b仫佬族形成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 ). 2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 2分 a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札达县象泉河畔的土山之上,占地约( )万平方米 峡城中心小学 执教:赵旺旺 早晨当太阳升起 时白天就开始了 太阳落山了,天变黑了, 就进入夜晚了 用太阳来计时 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 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 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天. 用太阳来计时 白天和 在我国 晚上每 古人是怎 小时的 样划分一 时 关于评选优秀员工的通知 公司各管理中心: 无论是在公司成长,还是在公司困难时期,我们员工中总有那么一群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优秀分子,为表彰这些优秀者,同时以优秀员工的事迹推动公司全体员工在经后的各项工作中再创佳绩,公司决定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评选优秀员工的活动.要求各中心在总结部门及员工个 下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时间在课程结束后由研究生院安排教室,在统一时间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评定依据两次作业质量以及上课考勤情况. 下面是考试复习题. 第一讲:导论 讲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主要内容、历史发展以及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思考题 维普资讯
卷首语 企业责任和国家责任 al2002年开始,媒体、社会、企业界自身,都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的问题;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兴蛊,也越来越 深化.2006年1o月,招商银行、万科等中国著名企业发起成立“中国企业 社会责任同盟”, 一件有关规则的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处处有规矩,在图书馆里,在马路上,在教室里…… 六年级很累,连回老家都得学习,在路上妈妈对我说:“你现在是毕业班了,要是不想睡的话背背英语,别闲坐着啊.”“恩恩,知道了.”我有点不耐烦的说,毕业班有这么紧张吗?我还是谁一会吧.想着就躺下了,过了不知道多 论文答辩提纲 论文题目: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 姓名: 指导老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趋稳定,在经济市场上的竞争也逐渐激烈.我国截止到2014年3月为止,我国股市共有2500余家上市公司,从《投资者报》研究院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20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