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和频率副词放在助动词后是什么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 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 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世说新语·雅量》)(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2)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对曰:“,,,,将待嗣君。”(《左传·昭公元年》)——按:“吾子其曷归”句杜预注云:“问何时当归。”(3)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也有用来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4)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曷”有时也写作“害”。例如:(5)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周南·葛覃》)“恶”“安”“焉”主要用来询问处所,可以翻译成“哪里”。“焉”在《诗经》《楚辞》里有时也作“爰”。例如:(1)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2)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卫风·伯兮》)(3)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论语·子[FS:PAGE]张》)——按:焉学,意思是“从哪里学习”,“向谁学习”。(4)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诗经·墉风·桑中》)(5)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几”“几何”用来询问数量,可以翻译成“多少”。例如:(1)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左传·文公十七年》)(2)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史记·孔子世家》)汉魏以后又产生“几多”“多少”“几许”“几所”。例如:(3)复令悲此曲,红颜余几多?(《庾子山集·夜听捣衣》)(4)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车马衣服,亦能几所?何足怪之,乃传俗说!(《风俗通·正失》)(5)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颜氏家训·归心》)(6)又问:“士马多少?”应曰:“中军四十余万。”(《三国志·魏书·李孝伯传》)第四节 其它代词其它代词包括己称代词、反身代词、旁指代词、不定代词、否定代词、逐指代词、分指代词等。一、己称代词古代汉语的己称代词祗有“己”。例如:(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2)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二、反身代词古代汉语的反身代词有“自”“身”“躬”。例如:(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按:讼,责备。(2)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按:乌获,力士名。不能自举,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举起来。(3)彼身织屦,妻辟纑。(《孟子·滕文公下》)——按:彼身织屦,意思是他自己编织麻鞋。(4)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邶风·谷风》)——按:我躬不阅,意思是我自己(尚且)不被收容。古代汉语里“自”作反身代词很常见,“身”“躬”作反身代词用很少见,常见的是作副词,“亲自”的意思。详见第四课语文知识。古代汉语里“己”和“自”两个词虽然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己”,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很不一样。“己”与“人(意思是别人)”相对,是本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称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语、宾语;“自”则总是作状语。三、旁指代词旁指代词有“他”“人”“异”“余”。“他”也写作“佗”“它”,意思是“别的”。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例如:(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按:岩(yán),险要。(2)良为他言,皆不省。(《史记·留侯世家》)(3)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人”意思是“别人”。例如:(4)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经·邶风·匏有苦叶》)(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他”和“人”连起来,“人”则是名词了,意思是“别的人”。例如:(6)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异”是“别的”的意思。例如:(8)吾以汝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9)我虽异事,及尔同寮。(《诗经·大雅·板》)“余”是“剩下的”“其它的”的意思。例如:(10)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11)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12)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FS:PAGE]。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世说新语·赏誉》)四、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有“或”“有”和“某”。“或”和“有”上古语音相近,称代人是“有人”的意思,称代事物是“有什么东西”的意思,称代时间是“有时候”的意思。例如:(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2)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3)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軵之也。(《吕氏春秋·精通》)——按:靡,倾倒,倾斜。軵(fǔ),通“俯”。(4)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尚书·洪范》)——按:无有作好,即无或作好的意思。(5)日有食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某”是“某人”“某物”的意思。例如:(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7)灵公心怍焉,欲杀之,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公羊传·宣公六年》)(8)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汉书·苏武传》)五、否定代词否定代词有“莫”“罔”“无”“靡”“蔑”“末”,表示对某一范围之内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什么”。其中“莫”字最常见,这个词可能是“无”与“或”的合音。“罔”多见于《尚书》,“靡”多见于《诗经》,“末”主要见于《论语》。例如:(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3)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尚书·金縢》)——祗(zhī),敬。(4)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书·多士》)——明德,发扬光大道德。恤,谨慎。恤祀,慎于祭祀。(5)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国语·晋语六》)(6)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7)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六、逐指代词和分指代词逐指代词是“每”,分指代词是“各”。古代汉语逐指代词“每”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没什么差异,在句中作定语或者状语,作状语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头,也可以出现在句首。分指代词“各”在先秦祗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偶尔作定语。例如: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史记·项羽本纪》)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史记·李斯列传》)令外国客徧观各仓库府藏之积。(《史记·大宛列传》)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和副词。助动词分四类,副词分八类。古代汉语的助动词不特别复杂,其中有些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需要重视的是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助动词。古代汉语副词数量比较多,分类也比较复杂,是古代汉语虚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其中有些类的副词如否定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等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应该一个一个地学习掌握。第一节 助动词助动词是一般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一类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分为五类:(1)表示能可;(2)表示意愿;(3)表示应须;(4)表示被动;(5)表示遑暇。一、能可助动词能可助动词表示客观允许或有能力,有“克”“能”“堪”“可”“可以”“可得”“得”“足”“足以”等。“克”表示客观许可或可能,主要见于西周金文、《尚书》《诗经》《周易》等世代较早的文献,春秋以后文献就很少用了。例如:(1)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人神以和。(《尚书·尧典》)(2)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三年》)“能”表示可能或有能力。例如:(3)于父不能字厥子。(《尚书·康诰》)——按: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不能抚育他的孩子。(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5)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能”有时也带体词性宾语。例如:(6)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堪”表示客观承受的能力,多用于否定句中,有时能带体词性宾语。例如:(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9)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可”“可以”“可得”表示客观事理允许,与“能”意义相同。与“能”不同的是,“可”“可以”“可得”不表示有能力的意思,“可”还表示许可或赞同,“能”没有这样的意思。例如:(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1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13)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孟子·梁惠王下》)——按:此例“可”是许可、赞同的意思。注意,“可以”有时是两个词,是“能够用来,,,,”“可以凭借,,,,”的意思。例如:(14)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15)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得”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例如:(1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17)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汉代以后,“得”由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发展出主观认为的必要或适宜。例如:(1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由“得”构成的“不得已”原是“不能停止”的意思,常用来表示“没有办法”。例如:(1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20)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孟子·梁惠王下》)“足”[FS:PAGE]表示具备条件或值得。表示具备条件可以翻译成“能”“能够”。例如:(21)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22)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表示值得的意思时可以翻译成“值得”。例如:(23)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24)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足以”只表示具备条件。例如:(2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2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二、意愿助动词意愿助动词有“欲”“肯”“将”“宁”“敢”“忍”“愿”“屑”“憗(yìn)”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于否定句,“肯”“(不)敢”“(不)忍”“(不)屑”沿用至今。“欲”“将”“愿”“憗”表示主观的希望或打算,可以翻译成“希望”或“打算”。例如:(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3)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4)钧将皆死,憗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反正都要死,希望让咱们的国君听到(祁)胜与(邬)臧死了会感到高兴。“宁”表示主观的愿望或倾向,可以翻译成“宁愿”“愿意”。例如:(5)若绝君好,宁归死焉。(《左传·宣公十七年》)(6)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按:度,尺度,尺码。“宁”出现在选择疑问句中,与“与其”配合,构成“与其,,,,宁,,,,”格式,表示“与其,,,,宁愿,,,,”的意思。例如:(7)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8)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注意,“敢”除了作助动词之外,也是一个副词,表示“冒昧地”地意思。助动词“敢”与副词“敢”的区别在于,助动词“敢”通常用于否定句,否定词“不”“未”等出现在它的前面。副词“敢”既出现于否定句,也出现于肯定句;在否定句中,否定词“不”出现在它的后面。副词“敢”详见下面副词一节中的“谦敬副词”。三、应须助动词应须助动词有“当”“如”“宜”“任”“合”“应”,其中“合”“应”是汉代以后产生的。“当”表示事理的必然,可翻译成“应当”。例如:(1)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2)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韩非子·初见秦》)“宜”“如”表示根据事理应该怎样或合适怎样,可翻译成“应该”“适宜”。例如:(3)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左传·庄公十一年》)(4)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5)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任”与“宜”意义相同,常用于否定句中。例如:(6)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三年》)(7)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合”和“应”也是“应该”“应当”的意思。例如:(8)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史记·司马相如[FS:PAGE]列传》)(8)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后汉书·献帝纪》)(9)今殿前之气应为虹蜺,皆妖气所生,不正之象。(《后汉书·羊赐传》)四、被动助动词被动助动词有“见”“被”“为”,可以翻译成“被”。例如:(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3)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正论》)(4)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注意,“被”在东汉以前的上古汉语里用于被动句中带谓词性宾语,都是助动词,不能引出施事成分,上古末期(东汉)以后,“被”纔由助动词分化出介词功能,可以引出施事成分。“为”字在被动句中出现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引出施事成分,一种形式是不引出施事成分。引出施事成分的是介词,不引出施事成分的是助动词。五、遑暇助动词表示遑暇的助动词有“遑”和“暇”两个,可以分用,也可以合用,常出现在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没有空闲。例如:(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2)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3)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小雅·小弁》)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英语中,词一共有几大类?他们分别是什么?什么名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等等的.那什么是副词呢?什么是名词呢?什么是助词呢?什么是连词呢?什么是介词呢?什么是叹词呢?什么是动词呢?什么是………………等等呢?好象是有11类词的吧?是吧?判断词是有的吧?
嘻嘻小00pa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冠词,介词、代词、助词、感叹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请写出助词、副词、连词、介词、拟声词、叹词这类词性的词各5个,并解释一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三亿文库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 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例如: (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予望之。(《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例如: (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 “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例如: (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 (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例如: (4)于以采蘩,于沼于b,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召南?采蘩》) 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 (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因举手答曰:“河南季野。”(《世说新语?雅量》) (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
(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 “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 (2)后子见赵孟,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对曰:“??将待嗣君。”(《左传?昭公元年》)――按:“吾子其曷归”句杜预注云:“问何时当归。” (3)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也有用来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例如: (4)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 “曷”有时也写作“害”。例如: (5)害群Ψ瘢抗槟改浮#ā妒ぶ苣稀じ瘃罚 “恶”“安”“焉”主要用来询问处所,可以翻译成“哪里”。“焉”在《诗经》《楚辞》里有时也作“爰”。例如: (1)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2)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经?卫风?伯兮》) (3)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论语?子[FS:PAGE]张》)――按:焉学,意思是“从哪里学习”,“向谁学习”。 (4)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诗经?墉风?桑中》) (5)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几”“几何”用来询问数量,可以翻译成“多少”。例如:
(1)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左传?文公十七年》) (2)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史记?孔子世家》) 汉魏以后又产生“几多”“多少”“几许”“几所”。例如: (3)复令悲此曲,红颜余几多?(《庾子山集?夜听捣衣》) (4)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车马衣服,亦能几所?何足怪之,乃传俗说!(《风俗通?正失》) (5)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颜氏家训?归心》) (6)又问:“士马多少?”应曰:“中军四十余万。”(《三国志?魏书?李孝伯传》) 第四节 其它代词 其它代词包括己称代词、反身代词、旁指代词、不定代词、否定代词、逐指代词、分指代词等。 一、己称代词 古代汉语的己称代词祗有“己”。例如: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二、反身代词 古代汉语的反身代词有“自”“身”“躬”。例如: (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按:讼,责备。 (2)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按:乌获,力士名。不能自举,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举起来。 (3)彼身织屦,妻辟r。(《孟子?滕文公下》)――按:彼身织屦,意思是他自己编织麻鞋。 (4)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邶风?谷风》)――按:我躬不阅,意思是我自己(尚且)不被收容。 古代汉语里“自”作反身代词很常见,“身”“躬”作反身代词用很少见,常见的是作副词,“亲自”的意思。详见第四课语文知识。 古代汉语里“己”和“自”两个词虽然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己”,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很不一样。“己”与“人(意思是别人)”相对,是本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称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语、宾语;“自”则总是作状语。 三、旁指代词 旁指代词有“他”“人”“异”“余”。“他”也写作“佗”“它”,意思是“别的”。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例如: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按:岩(yán),险要。 (2)良为他言,皆不省。(《史记?留侯世家》) (3)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人”意思是“别人”。例如: (4)招招舟子,人涉n否。(《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他”和“人”连起来,“人”则是名词了,意思是“别的人”。例如: (6)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 “异”是“别的”的意思。例如: (8)吾以汝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9)我虽异事,及尔同寮。(《诗经?大雅?板》)
“余”是“剩下的”“其它的”的意思。例如:
(10)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11)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 (12)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FS:PAGE]。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世说新语?赏誉》) 四、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有“或”“有”和“某”。“或”和“有”上古语音相近,称代人是“有人”的意思,称代事物是“有什么东西”的意思,称代时间是“有时候”的意思。例如: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2)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3)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P之也。(《吕氏春秋?精通》)――按:靡,倾倒,倾斜。P(fǔ),通“俯”。 (4)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尚书?洪范》)――按:无有作好,即无或作好的意思。 (5)日有食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某”是“某人”“某物”的意思。例如: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7)灵公心怍焉,欲杀之,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公羊传?宣公六年》) (8)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汉书?苏武传》) 五、否定代词 否定代词有“莫”“罔”“无”“靡”“蔑”“末”,表示对某一范围之内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什么”。其中“莫”字最常见,这个词可能是“无”与“或”的合音。“罔”多见于《尚书》,“靡”多见于《诗经》,“末”主要见于《论语》。例如: (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尚书?金g》)――祗(zhī),敬。 (4)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书?多士》)――明德,发扬光大道德。恤,谨慎。恤祀,慎于祭祀。 (5)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国语?晋语六》) (6)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 (7)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六、逐指代词和分指代词 逐指代词是“每”,分指代词是“各”。古代汉语逐指代词“每”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没什么差异,在句中作定语或者状语,作状语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头,也可以出现在句首。分指代词“各”在先秦祗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偶尔作定语。例如: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史记?项羽本纪》)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史记?李斯列传》) 令外国客观各仓库府藏之积。(《史记?大宛列传》)
助动词和副词导读: 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和副词。助动词分四类,副词分八类。古代汉语的助动词不特别复杂,其中有些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需要重视的是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助动词。古代汉语副词数量比较多,分类也比较复杂,是古代汉语虚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其中有些类的副词如否定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等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应该一个一个地学习掌握。
第一节 助动词 助动词是一般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一类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分为五类:(1)表示能可;(2)表示意愿;(3)表示应须;(4)表示被动;(5)表示遑暇。 一、能可助动词 能可助动词表示客观允许或有能力,有“克”“能”“堪”“可”“可以”“可得”“得”“足”“足以”等。“克”表示客观许可或可能,主要见于西周金文、《尚书》《诗经》《周易》等世代较早的文献,春秋以后文献就很少用了。例如: (1)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人神以和。(《尚书?尧典》) (2)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三年》) “能”表示可能或有能力。例如: (3)于父不能字厥子。(《尚书?康诰》)――按: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不能抚育他的孩子。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5)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能”有时也带体词性宾语。例如: (6)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堪”表示客观承受的能力,多用于否定句中,有时能带体词性宾语。例如: (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9)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可”“可以”“可得”表示客观事理允许,与“能”意义相同。与“能”不同的是,“可”“可以”“可得”不表示有能力的意思,“可”还表示许可或赞同,“能”没有这样的意思。例如: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1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 (13)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孟子?梁惠王下》)――按:此例“可”是许可、赞同的意思。 注意,“可以”有时是两个词,是“能够用来??”“可以凭借??”的意思。例如: (14)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15)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得”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例如: (1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17)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 汉代以后,“得”由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发展出主观认为的必要或适宜。例如:
(1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由“得”构成的“不得已”原是“不能停止”的意思,常用来表示“没有办法”。例如: (1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20)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u尊,疏u戚,可不慎与?(《孟子?梁惠王下》)
“足”[FS:PAGE]表示具备条件或值得。表示具备条件可以翻译成“能”“能够”。例如: (21)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22)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表示值得的意思时可以翻译成“值得”。例如: (23)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24)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足以”只表示具备条件。例如:
联系客服:cand5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助词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