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教授北大经济学教授 网课世上有哪些竞争规则

北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王跃生:“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北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王跃生:“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国际级经济命题,从提出伊始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关注和重视。从世界范围看,“一带一路”倡议是目前关于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最为重要的议程,其涉及范围、实施规模和潜在影响都是空前的。而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一带一路”也凸显了其所体现的前瞻性、普惠性、包容性和创新性,让很多国家从“一带一路”的倡议中看到了全球化新时期要发展的方向。“一带一路”究竟如何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在7月7日举行的2017首届北大创新论坛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王跃生教授就这个话题做了分享。 北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 王跃生以下是演讲实录: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首届北大创新论坛。我今天带来的演讲题目是《“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都知道,今年是次贷危机爆发10周年。十年过去了,全球经济的表现依然不是很好。但是回望这十年,我们就会发现,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曙光。下面我分享三个小问题:1.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箫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主要经济大国大力施行货币宽松政策,基本止住了经济下滑的势头,失衡的状况也有所改善,但世界经济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慢性萧条。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是二战后70多年来最差的。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到:2008年-2015年,全球GDP年均增长为0.9%,而2000年到2007年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为5.2%,1960年至2015年全球GDP年均增长也有3.6%。金融危机后的十年是全球经济最差的十年。2.为什么全球经济会低迷?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萧条,中国也不例外。2007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了11.9%的最高峰,然后开始持续下滑,直到近两年才止稳。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短期因素是金融危机,长期因素是因为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机制出现了问题,不能再有效发挥作用了。什么是全球经济增长机制和结构?搞经济的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过去的全球经济增长机制和结构是个“涟漪结构”,美国是中心,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是第二圈,第三圈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第四圈是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第五圈是其他的亚非拉国家。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科技创新者、新产业引领者、产业转移的发动者和全球最大的市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转移按梯次递减,这样通过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就实现了全球资源配置优化和效率提升。二战以后,全球共发生了五次产业大转移。其中,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德国、加拿大;60、70年代,美、日、德将传统产业转移至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70、80年代,发达国家将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家。... ...新兴国家的劳动力相对便宜,美国等经济大国把产业、技术转移到外围国家,一方面可以促进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制造业发展,一方面还可以为自身创新创造调整期。通过产业转移带来全球经济循环,在主要经济体形成以比较优势分工的全球价值链GVC,这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础。但是,这个增长机制有两个非常必要的条件,如果不满足,经济就会出问题。第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心国家,他们在实体产业不断外流的情况下要维持既有循环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新兴产业,一旦新产业支撑不足,就会形成产业空心化。第二个是,外围国家必须持续地维持低成本生产的优势,并岁成本上升实现产业升级,否则就会导致低成本依赖,进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些条件出现了问题,标志着这一循环被打破,世界经济由此失去增长的动力。从GVC角度来看,过去20年,增长最快的是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生产活动,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也是GVC生产活动,危机后恢复最慢的还是GVC生产活动,这也是世界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3.未来世界经济发展靠什么?创新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希望所在。但就目前来看,未来经济的发展多大程度上可以寄托于创新呢?下面就重点聊一聊“一带一路”。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融危机期间,全球五大央行史无前例地统一行动,联手采取大幅度放水的宽松货币政策,稳住了经济,使全球经济没有发生恶性大崩盘。经济危机之后,中心国家美国开始着手重建全球经济秩序。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通过了限制中国的新经济规则(TPP、TTIP、TiSA),以期重新获得竞争优势。美国现总统特朗则铤而走险,退出TPP,重新谈判NAFTA、边缘WTO,抛弃TTIP。自此,美国从自由贸易转向保护主义,从区域对话走向了一对一的谈判。那么,中国的做法是什么呢?中国主张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投资规则,着眼于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低水平、包容性的国际经济规则。通过全球产业转移实现中国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就是“一带一路”。我们都知道,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世界经济的增长需要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驱动。但是回顾世界经济最近十几年的历史,2000年前后网络泡沫破灭以后,全球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开始兴起,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虽然代表了产业的方向和未来,但却不足以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大规模的产业投资。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产业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支柱。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创新潜力有限,新技术、新产业不足以带动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尚未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具备发展传统工业的巨大潜力。这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容易实现的突破点,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通过“一带一路”,带动非洲、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提供重要支撑。所以,中国一边大力发展高科技、创新新兴产业,一边通过“一带一路”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传统产业。“一带一路”以亚非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现代化为指向,通过实现五通、打造六大经济走廊,调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实现中国的优势产业,如加工制造业、基础产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向亚非拉国家扩散和转移。所以,我认为,近期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是“一带一路”。谢谢大家!本文属企智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企智网更多内容请登录:企智网
微信公众号:企智网
ID:gh_c393ae2a352a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企智网以“数据驱动产业创新”为核心理念
作者最新文章北大教授: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大转变”_思想理论_人民论坛网
北大教授: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大转变”
——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重原因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到了新阶段,而围绕新需求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比如上学难,看病难。如果这些滞后的东西都上来了,经济增速也会上来。
有三方面改革空间巨大,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一是促进市场发展的改革;二是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
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大转变上:发展速度从&高速&到&中高速&;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与高质量制造业为主;增长动力从资源投入为主到改革与创新为主。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对很多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有精辟见解。近日,记者就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采访了他。
经济发展是波动的而不是线性的
深圳特区报:2014年,我国GDP增速为7.4%,在新常态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究竟会是多少,大家非常关心,经济学家对此看法不一,您是如何看的?
海闻:看一下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平均是10%。这种高速度显然不可持续,新常态下要变为&中高速&,但究竟是多少?有一种观点认为,速度会逐年放慢下去。他们预测到2023年GDP会掉到百分之五点几。我觉得太悲观了,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客观上,经济也不可能这么一路掉下去,经济发展从来都是波动的而不是线性的。我和林毅夫都认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比过去慢,但未来会在8%左右波动。
深圳特区报: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海闻:我表示乐观的理由很多。无论是企业家、老百姓,还是政府,都感到2014年经济不是理想中的状态,所以去年底政府还放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微刺激。大家感觉不好,恰恰说明未来会变好,发展速度会高于目前。
另外,我们要分析现在经济速度为什么会降下来。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发生调整。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每一次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增速都会放慢。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主要靠农业,解决温饱问题。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饱基本解决,这时候人们需要有最基本的轻工产品,因此带来了城市的工业改革。在经济结构刚开始发生变化时,发展速度就会放慢。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电视、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加大,经济景气,发展速度变快。但到了90年代末,大城市居民对这些家电的需求基本满足,增长速度又有点放慢。然后是住房和汽车的消费成为增长动力。现在汽车已经基本饱和,马上会看到汽车行业重组,房地产也到了比较平稳的时候。下一步人们就要在新的方面寻找需求,比方说健康、教育、文化等,这些方面的需求会产生新的结构调整。
所以说,最近经济放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到了新阶段,而围绕新需求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比如上学难,看病难,食品不安全,环境质量差等。如果这些滞后的东西都上来了,经济增速也会上来。
中国经济远未完成&起飞&
深圳特区报:如果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海闻:这里我要介绍一种理论叫&起飞理论&,它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来的。他在上世纪60年代写过一本书叫《经济成长的阶段》,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分了好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可以简化成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两个大阶段。传统经济基本上是一个生存阶段,就是农林牧副渔,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我们几千年基本上都属于传统经济,现在很多国家仍然处在这个阶段。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中间有一个突变过程,罗斯托把这个过程叫做&起飞&,这是经济发展中十分关键的阶段。像一架飞机,在地上就是传统经济,飞到高空变为巡航状态就是现代经济,爬升过程是&起飞&。
我们大概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飞的,起飞阶段有两个变化:第一是产业结构变化。起飞前以农业为主,中间以制造业为主,起飞结束是以服务业为主。第二是社会结构变化。起飞前大部分人住在农村,中间出现了移民,就像我们现在到城市打工,最后大部分住在城镇,这叫城镇化。起飞过程是一个国家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段时期。
从世界上来看,第一批起飞的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战后起飞的主要是东亚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上世纪50年代韩国和中国大陆很像,基本上就是农业,人均GDP就100多美元。60年代开始韩国起飞了,增长速度在10%左右,最高达到15%,我们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起飞为&东亚奇迹&。韩国用了近40年完成起飞。前20多年都是10%左右的增长速度,后面十几年大概也有8%左右。中国现在离完成起飞还早,产业结构大概走了三分之二,城镇化方面还有40%的农民,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民超过5%,因此,我认为增速不可能掉那么多。
我们对中国GDP的分析一定要放在特定历史阶段来看。不要认为过去10%是太高了,不正常,但也不要以此自傲。不同发展阶段速度是不一样的。按照经验数据来看,完成了起飞的欧美发达国家,正常的区间是0%~4%。同样,那些还没有起飞仍处于传统经济阶段的国家,从经验数据来看,增速一般也不会超过4%。如果用一个人来做比喻,我们的经济正处于&青春期&,有其自身特点。
[责任编辑:焦杨]北大经济学教授周其仁:不创新,中国经济是走不出去的_买购网
按模块条件查看
厨房收纳纳厨房收纳
我多年做经济研究,能给各位报告的,就是关于经济问题的一些看法,也会讲到创新,但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讨论创新。
今天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的创新突围》,现在的经济形势,大家都感受到有很多问题,怎么让中国经济走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创新突围。
曾经穷得不堪回首,只要一开放,经济迅速腾飞。
一、“富经济体和穷经济体一旦打通,资本和劳动力会重新配置,这是今天世界经济所有问题的来源”
我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假如有一个富经济体,有10万块钱的资本,一共300人;一个穷经济体,只有10元的资本,3000人。
如果这两家分开过,无非就是一家过好日子,一家过不好的日子,但是一起过会怎么样?
会形成一个大经济体,这个经济体里有3300人,100010的资本。资本和劳动力会重新配置,这就是我们今天,世界经济所有问题和机会的来源。
在原有的富经济体中,我有1/300的机会争取10万块的资本,人均产出很高,生活水平很高,换句话说,成本很高。但是现在,我跟3300人竞争这100010,世界变得跟过去不一样了。
把这个简单例子还原成全球化中两个国民经济体的关系:一个发展水平高,一个发展水平低,我把它形象表述为叫两个海平面:
比如说1980年,我们是低海平面,人口众多,资本稀缺,穷,人均年收入是200多美元;高海平面是美国,人均年收入是1万多美元。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两个经济体是隔离的。改革开放后,两个经济体打通了。
你想想,人均年收入相差几十倍的两个经济体一旦打通,会发生什么现象?高海平面的资本和技术往下走,因为它是逐利的,如果到稀缺的地方去,回报会更高。
还有一个现象,低海平面的大量产品出口。资本、技术跟廉价劳动力结合,我们的产品很有竞争力,“穷”这个字,不开放就是穷,一开放就是成本低的竞争优势。
所以,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发展起来,关键是三个因素:
1.长期贫穷形成数目巨大的廉价劳动力。
我过去研究农业,经常犯愁的是这么多剩余劳动力怎么办?有什么力量可以把他们拉到市场?一改革开放,问题都解决了。
2.改革降低了中国的体制成本,开放使中国参与国际竞争。
光成本低、人力便宜不行,不能自动变成产品,如果思想不解放,体制不改革,就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所以中国经济能起来的第二条重要经验就是改革,11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解开手脚,动员大家一起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了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3.第三条很重要,就是中国人善于学习。
即使体制、劳动力、土地都便宜,产品还得有质量,质量靠什么来?学习。
这个不让干,那个不让干,所以啥也不会干。我从小到大用暖水壶,几十年铁壳不变,一个东西造了就不改了,怎么会把东西越做越好呢?
所以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看什么都新鲜,会琢磨,开始是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必经的阶段,没什么丢人的,后来自主研发,这都是得益于中国人爱学习。
包括中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是很大一个数,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后来能起来的原因。
所以,中国就是靠这三个要素起来的,曾经穷得不堪回首,只要一开放,有信息来,有技术来,有机会来,有市场来,经济迅速腾飞。
二、“成本优势开始变弱,独到性优势还未建立,中国处于三明治的夹层”
到目前为主,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立足,成本还是最大的优势。但是世界竞争,不只是成本这一项。MIT商学院院长斯隆说,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
中国从1978年到2008年连续30年,平均GDP增长将近10个百分点,2009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日本;2010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2013年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
我是毛泽东时代的人,下乡在东北农村待过十年,十年都没有用热水洗过澡,这一代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这些变化当然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因为你是跟世界一起在变化的,你这个低海平面上来了,那个高海平面就下去了。
美国的资本和技术,从全球化中受益非常多,华尔街这20年那么发达,因为全世界都要去拿他的钱,接受他的资本服务。技术也是,以硅谷技术为代表,谁能想到苹果能卖那么多?如果中国不开放,印度不开放,它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但是金字塔底部的众多人口, 却承受过去从未经历过的竞争压力,日子越来越艰难。发达国家年轻人失业率达40%,要么是科技天才去了硅谷,要么是金融天才去了华尔街,除了这两个地方,其他地方都比上一代贫穷。
我2006年去美国访问,路过底特律,70岁的老讲解员、福特老员工跟我讲底特律的故事,看到那里的人对自己公司那么热爱,我有点感动,我说你那么热爱你的公司,底特律年轻人怎么样?
他情绪一下就下来了,说现在年轻人不行了,福特根本就不招工了。
福特到哪儿招工?中国,资本是逐利的,为什么要投到美国?投到重庆多好,投到武汉多好,反正市场也在这里。后来我问:您孩子呢?也进福特吗?他说没有,到亚洲去教英文了。
我当时心里一震,我们节节往上走,不是所有人都是受益的,它变成了一个3300人的竞争,而之前处在高位的人,往上走很难了。
所以摩托罗拉老总说:我靠不断的与众不同,跟你的产品竞争。美国为什么把知识产权看得越来越重,因为你偷了我的想法,造出了同样的东西,还比我便宜,是很可怕的。
但这让中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很明显,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独到性优势一直都在,而伴随高速增长,中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也还没形成独到性优势。同时,印度、越南逐渐开放,成本比我们更低。
所以,当初是两个海平面,现在是一个三明治,中国夹在中间。
那出路什么?独到性优势还不明显的时候,还得靠成本优势,这里最重要的是继续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体制成本。体制成本是中国经济的决定性变量,体制成本降,经济增。
那么,中国经济的机会在哪里?
1.品质与便利。
我们的产品数量没问题,价格竞争力没问题,过去20年,中国的出口产品品质较好,但内销产品的品质跟不上内需的要求。
为什么现在舍近求远都去买日本、德国的产品?因为国产的品质太差。另外,收入提升就是人们的时间成本上升,带来对服务便利性的新要求。
2.全球还是大舞台,开拓新市场。
中国与发达国家平均收入差还有10倍,人均收入不过全球第85名,尚有不小的比较优势。
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国可开拓新市场的潜力很大。世界很大,很多市场没有好好去开拓,我们这20年就是制造能力很强,商业能力不强。
虽然全球经济发展减速,但是新兴市场份额在上升。做得好的,你看华为,180个国家和地区设办事处,包括伊拉克。华为动员这一代人杀出去。
你在不同的文明、文化、语言、法律、人际关系里头从事商业活动,是很大的挑战。要学习下当初中国改革开放时,外资是怎么进入中国的。
3.城市化下一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加速,成就巨大。但是城镇化的上一程偏重于城镇占地、投资、建楼,对更多人口融入城市、创造较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以及统筹城乡,还不够重视。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这里头有巨大的机会。
我刚从纽约回来,纽约地铁破成那样,但是地铁是四条线。什么叫四条线?中间两条是快道,两边是慢车,你去很远的地方,很快,也不用转车。快慢速分开,统筹最大的运量。
我们北京、上海全是两条线,两个机场之间走俩钟头还不一定能到,怎么能叫国际大都会呢?
所以千万别说没机会了,把我们这个城市变成有吸引力的,鼓励人们在里头好好生活的,我们的知识、管理、人才、法规有的是事情可干。
三、“无论抓住哪个机会,都离不开创新,影响时代的想法是聚堆的”
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限制条件,但都有机会空间,问题是什么样的作战方式,可以把下一个机会真正开发出来。
无论要抓哪个机会,都离不开今天的关键词,创新。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就很平庸。经济可能总量也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不会比人口的增加快多少,所以人均没有多少增量。
经济学把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定义为现代经济增长。穷的时候大块收入用于购买食物了,只有人均收入超过临界点,才会引发其他消费,带动经济结构的改变。
什么是创新?熊彼特列出了五种创新类型:
1、引入新的产品,或改变现有产品质量,不能永远是一种产品。
2、引入新生产方法或者工艺。
3、开辟新市场。
4、夺取原料和半成品新来源。
5、创立新的经济组织,我们这里叫做商业模式。
创新理论为什么说没有创新,经济就很平庸?
一个产品,一个新的商业,一开始成本都是高的,因为没有批量,生产也不完备,前后左右都不熟练。然后熟能生巧,有规模,一台设备下去,生产一百万双鞋,成本会越来越低。
但是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下到一定点之后,它一定会再上去。
为什么?因为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竞争就激烈了,这个工人大家都要,土地大家也都要,追加的增量会引起市场上价格的上升,不管你付出多大努力,成本曲线还是会上去。这就是所谓的成本曲线规律。
那问题来了,怎么对付这条曲线?一个容易懂的办法就是把这个成本下降的过程尽量延长,第二是当发现成本曲线出现抬头的时候,加强成本控制。
但经济学家说,你即使用上浑身招数,成本最后都会上去。
熊彼特说,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不在同一条成本线上运动,做成另外一个产品。你说造摩托车人工贵了,就用同样的人工造汽车,成本就相对不贵了。同样,造汽车时人工贵了,你再用这些人工来造飞机。
这样我们来看整个成本管理的思想:第一就是给定一种生产方式,里面是有节约成本的空间的,在市场上,有的公司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最后终归逃不过一劫,成本一定会上升。
最终决定你这家企业能不能基业长青,能不能一直在市场叱咤风云,是你能不能让你的产品不在一条成本线上,能不能一招跟着一招出来,找到新的成本线,让成本相对不断降低。
引进新的产品,所有成本参数即便跟原来一样,但经济含义不一样,这是所谓的创新理论。
然而,这个理论并没有说创新一定会发生,而且你看整个经济史、产业史、技术史,创新非常罕见。
创新到底怎么发生的呢? 有厉害想法的人凑到一起。要有一个氛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人跟他呼应,那个想法就会衰减。所以厉害的头脑不是孤立产生的,真正影响时代的那个想法是聚堆的。
千万不要以为创新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凑到一起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你只有原理不够,因为原理一旦应用,会有关键困难解决不了,就无法变成产品。只有科学家不够,发明家、支撑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工匠、企业家,一个也不能少。少了一个,有很多事情只能半途而废。
一个想法从不成熟到成熟,没有一群同样厉害,或者比你更厉害的人帮你推敲打磨,高频互动,很难变成产业。
这群人要有一个氛围,就是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这个中间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就是能够跨界的桥梁式人物,能够跟工程师对话、跟科学家对话、跟政府对话、跟企业家对话。
所以首先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中国经济到今天,不创新是走不出去的。
您可能关心的:
文章来源: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XXX"的知识/资讯/名人/访谈等文章,均由企业/经销商/用户自行通过本网站系统平台投稿编辑整理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学习与参考等非商业用途性质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提交说明:
注册登录发布:
行业精彩推荐
月关注排行榜
最新加入文章
历史关注排行
名校/大学品牌推荐:
按商城(推荐购物网站)查看:
热卖网店: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收藏
分享评论:北大经济学教授拍马屁文章被耶鲁教授痛骂      笔者是一位在国外从事经济学研究教学多年的华人学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对国内经济学和经济问题比较关心。    笔者读到上个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副主任陈平教授,在其中心办的《简报》2005年第19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从华盛顿共识失败看经济学变革的方向”(/6191838.shtml )。其大意是:  “欧美一些国家推行的市场化改革是纯粹的失败,而中国实行的渐进化改革是非常成功,从而证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有极大的缺陷,中国人民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效法的对象。但是中国不少经济学家的眼光还停留在推广西方经济学而非创新中国经济学的阶段。”    很快,又在网上读到耶鲁大学著名华人终身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对该文的简单回复,回复是英文,全文见附件(经过本人求证,这回复确实是陈志武教授写的)。其大意是:    “陈平教授的文章是误导性的,这种垃圾反映了他对经济学的误解。这种东西只能用来炫耀自己。中国经济学本身不存在这个东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研究机构从来没有发展出一个分析经济问题的完整框架。陈平教授的文章应该是在拍中国政府的马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比原来我想象的还要自私自利。除了周其仁以外,其他CCER的主要人物都在忙于拍政府的马屁。CCER这种推广“经济研究”的方式是很危险的:不知不觉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我所不明白的只是林毅夫和陈平为什么花所有的时间在讨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他们应该做一些实际的研究,而不是每天做诺贝尔奖的梦。”    作为一位在国外从事经济学研究多年的学者,笔者以经济学理论和数据为基础,认为陈志武的教授的批评非常有道理,有力评击了一些人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帜,实际为在争当“御用文人”而践踏学术的现象。而陈平的文章在论证,论据上都是漏洞百出,下面一一指出:      一、市场化的改革是失败吗  陈平一文一再指出欧美一些国家推行的市场化改革几乎完全失败,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大量的事实证明,陈平一文的这个主要论据完全错误。    市场化改革不但在波兰捷克等落后国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虽然俄罗斯效果不算好,不过在2000后俄罗斯的经济面目一新,其GDP已经出现的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最近几年(2000——2005年)俄罗斯的GDP的平均增长已经达到7%(/insight/research/reports/99.pdf 第9页),这一数字在全世界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大国中排第一。    同时在发达的西欧一场以减轻政府管制和市场化的改革正在进行。世界著名的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的著名教授前系主任宏观经济学和欧洲经济问题权威Olivier Blanchard(布兰恰德)在著名经济学期刊〈经济学展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年的一篇关于欧洲经济的文章“欧洲的未来”(www.bright-europe.org/downloads/the_economic_future_of_europe.pdf )中有这样一句核心的话语:  “there is a reform process at work, driven by deregulation in  financial that this forces reforms in the labor market,(23页)”(改革的过程在进行,是由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减轻管制为主导,并引致了劳动力市场的改革)    在他写的另外一篇文章《欧洲经济综述2004》(第10页),也谈到“基本面是好的,比如产品市场的改革,在减轻管制和欧盟的竞争政策的推动下,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改革”http://econ-www.mit.edu/faculty/download_pdf.php?id=863    同一期刊物的另一篇由欧洲著名经济学家Gilles Saint-Paul的文章也指出“product market deregulation has proceeded in all European countries and one may believe that it contributes to reducing worker rents and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产品市场的减轻管制已经在所有欧洲国家展开,人们会相信这将会导致工人租金和自然失业率的减少)    该文还指出一些改革力度大的国家如英国和爱尔兰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爱尔兰的失业率从1990年的13%降低到2000的5%。而一些改革落后的国家则相反,德国从6.2 %升到 8.7%,法国从8.9%升到了 10.3%。    最后,陈平一文以“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每十年增长2.5倍”来否定现代主流经济学也是不成立。中国的近年的增长速度虽比较快(其实不如当年日本韩国的速度),但在环境污染,社会公正与腐败,收入不平等等方面还是有不少问题。比如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不均的最重要指标)的早已经超过印度和俄罗斯(见“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319页,http://econ-www.mit.edu/faculty/download_book.php?id=61 )。  正是因为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吗?  首先,中国经济学陈平一文觉得大谈创新中国经济学,对推广现代主流经济学似乎不屑以顾。那么中国大陆的的经济学水平怎么样呢。首先,看看两个发表在世界重要经济学期刊《欧洲经济学会会刊》上的排名Tom Coupe (2003) 和Pantelis Kalaitzidakis, Theofanis P. Mamuneas and Thanasis Stengos(2003),这两个排名都是根据重要学术刊物上的发表统计出的。排名里面没有中国大陆任何一所高校,因为他们只排全世界前200名的经济系。而且,发表主要集中在前50名的经济系:根据第二个排名的数据,排名第200名的学校的发表只占了世界所有重要发表的千分之一。所以,中国没有任何高校能够达到世界的发表的千分之一。在另一个发表在由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主办的重要学术刊物《经济学期刊》(economic journal)的排名研究Kocher和Sutter(2001)(https://people.econ.mpg.de/~sutter/abstracts/econj.html ) 也发现,中国大陆在世界权威经济学期刊上的发表不到美国的千分之一。其次,关于中国经济学的水平,一些求实的学者也有评价,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曾指出中国经济学大致是台湾和香港1970年代的水平。    既然中国经济学水平如此落后,还不通过“推广现代主流经济学”来虚心学习,而去发展什么“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那真是有点夜郎自大。    然后,照陈平教授的逻辑,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学在世界领先,那早就应该有“美国特色的经济学”,“法国特色的经济学”。事实上没有这些说法,有的只有某个理论学派的说法,如以自由主义闻名的“芝加哥学派”,对边际分析和价值理论有重要贡献的“奥地利学派”。    另外,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钱颖一在文章《理解现代经济学》(http://elsa.berkeley.edu/~yqian/understanding%20modern%20economics.html)中指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框架适用于研究中国的改革。”,“(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而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正是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    耶鲁大学陈志武在《解读经济学在中国的现状》(/data/detail.php?id=7493)一文中也指出“据本人在美国以及其它国家跟各国人的交往,我不觉得人的本性会因肤色、语言或国界而异,只要人的本性是无国界的,经济学就只有人类的经济学,像物理、化学、数学不分种族和国家一样。我的意思是说,中国的不同经济经历应该能帮助我们“证明”或者“证伪”依据其它国家的数据还无法“证伪”的经济理念。如果是这样,通过对中国独特的经济现象的研究,我们或许能排除掉某些到目前还无法排除的经济理念,也能推演出根据其它国家的经历还没能推出的经济理念,但这不是要以“中国的经济学”去替代世界的经济学,而是要对现有理论进行细化和深化。”    最后,无论是按照经济学的狭义的定义“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满足需求的学问”(这个定义最先是诺贝尔奖得主Gary Becker1971年给出的),还是广义的定义“人类研究选择(特别是理性选择)的学问”,作为一种分析的方法与框架,经济学都与国家,语言等无关,只是在经济问题的解决和经济政策的分析中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和具体情况。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就象没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 “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一样简单。    三、陈平一文的动机还有什么呢?    因为除了这篇文章,在陈平教授的其他文章中也有不少对现代经济学的攻击,看网上搜索一下不难发现以下文章:    《陈平: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均面临极大挑战》  《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中陈平教授指出“许多诺奖成果不过是垃圾!》  http://fsxy./jjxqy/zhongguojingjixue8.htm     除了拍马屁,这样急于攻击现代经济学还有什么动机吗?    对经济学圈子熟悉的人可能会想到,在国内浮躁的学术气氛下,种动不动就谈“变革”与“挑战”,还可以吸引大量眼球,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有不少好处。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动机:如果大家来到陈平先生的主页(http://www./cn/ReadNews.asp?NewsID=875 ),映入眼帘的是“在新兴交叉学科 - 复杂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经济动力学的研究中居于世界前沿”等没有根据的自我炫耀。然后,大家会惊人的发现这位所谓著名经济学家的只是物理学本科和博士毕业,没有取得经济学或数学的博士学位就担任经济学教授在世界经济学界极为罕见。进一步详细看看陈平教授的发表,我们会得到更为惊讶的发现,在其一共不到十篇的同行评审的英文期刊论文发表(Refereed Journal Publication)中,多数是在物理和运筹学期刊上,竟然没有一本是在世界100名的经济学期刊中,唯一的一本经济学期刊是《China Economic Review》,当时这个杂志连SSCI都不是。    据了解,北美一般经济系的研究生在低年级写的文章,几经修改,最后就能发在前50的杂志,如ECONOMIC LETTER。而且能进入一般优秀的博士生,都能在毕业3年内在前10的杂志上发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期间写的。总之,陈平教授的经济学水平没有达到北美一般研究生的水平在内行看来是显然。    了解了陈平教授的水平之后,陈平文章的另一动机不难发现:通过贬低现代经济学来掩盖自己的没有学术成果。只有这样自己的无能和无知反而可以解释为不同流合污。    最后,希望中国经济学界能够正如陈志武教授在回复的最后一句话所说的那样,多做一点认真塌实的工作(focus on doing more real hard work),而不要动不动就谈“变革”与“挑战”。        附件:      Below is a misleading article by Chen Ping:  /wmnewshtml/1//16.html     This kind of garbage reflects his mis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s. It only serves to self-glorify.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China's economics&. That is total b.s(注释:废话). The economists at the CCER and other places in China have never developed a consistent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economic issues, so that nobody knows what it means by &China's economics&. What is the core of &China's economics&? Beside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borrowed from the west by people like us, economic research in China has not come out of the traditional &everything goes& wonton-plus-wonton-equals-wonton method.     It seems that having been trying to kiss the backend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CCER has become much more self-serving than I thought. Other than Qiren, the other key players there are all too busy trying to kiss the government. This is the danger of the CCER style of promoting &economic research&: you lose your independence way before you know it. I just don't understand why LIN Yifu and Chen Ping spend all the time talking about &China's economics&, when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nd when there is not even a minimum amount of ground work that has been done to define the core of &China's economics&. They should focus on doing more real hard work, rather than dreaming of the Nobel Prize every day.      Zhiwu Chen                  /wmnewshtml/1//16.html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无聊,老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楼主典型的习惯西式思维,不好,要坚持自己的判断才是正确的。
  中国的学术水平是人都知道(是拍MP还是拍砖头自己想)
  CCER是越来越让人失望了。看来,中国人的复兴之路还是很漫长的。也许,根本就没有希望。
  诺贝尔奖只发给影响大的,    而不是发给结论对的,    这都不懂,    去看看那些得奖的货色就明白了.
  俺们都知道,米国人还当是发发现了新大陆
  批评他们的当然要大骂了  居然在正式文献里骂出垃圾,看来这个耶鲁的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市场崇拜症和当年的领袖崇拜症一样可笑!
  当年的下放知识青年后来去米国当教授,    一直不自信,有奴性,    总想崇拜点什么,    不崇拜点什么,他们就不舒服.    教授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个饭碗而已,    有几个是追求真理?    你说他的主流饭碗不对,那不是要他的老命?
  02788,看你的回复,就知道你连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都不懂。不懂就不要装懂好不好?
  有点头脑的都知道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
  中国有经济学吗
  不讨论什么爱国呀什么的,太浓的民族主义情绪了。  科学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楼主没说错,不应该存在什么“中国特色”,这不应该是做学术研究的人应该讲的话。但楼主也不应该否定目不识丁的人就不能首先发现规律,在规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也许,老外们真的是“起个大早,赶个晚场”了:)
  中国顶级经济学家都在国外大学,当然准确来说,应该叫他们华人。  在国内没有他们立足之地,因为国内的茅坑都被张蚊蝇之流占了。
  至少中国没有完整经济学理论框架这一论断没有错
  转载文章不错。    林毅夫最近大肆否定有些国家所谓快速转型市场失败论,高调  赞扬中国所谓特色的改革理论,逻辑上几近混乱。    其实这两种改革只是一快一慢而已,都是市场倒向型改革,跟  本不是所谓市场倒向改革失败问题。而中国改革现在所遇到问  题,倒不是什么市场改革失败。恰恰相反,正是市场化不彻底  所致,目前中国是一种由计划经济产生的变种,即权利经济,  通俗地说,就是官僚垄断经济。如果不迅速改变这种经济,中  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许会长期处于低迷。  
  科研是严肃的事情。
  作者:西装革履的狗 回复日期: 16:39:35 
    至少中国没有完整经济学理论框架这一论断没有错  ===================================================  完整的理论框架这要求太高了 西方发展了这么久 也很难说有没有什么完整的框架   难道中国要另起炉灶再搞个所谓框架出来 中国真正能把最基本的西方中级宏观微观经济学应用一下 社会就能进步N多年了 不然搞的再完整也是糊人
  中国复兴靠的不是理论
  不学无术的SB好多啊。  
  中国经济学本身不存在这个东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研究机构从来没有发展出一个分析经济问题的完整框架。  ============================================================  百分之百的事实!
  不懂不懂不懂,物理学博士咋会进CCER?    不懂不懂不懂,物理学博士咋会进CCER?    中国经济真这么神奇,可以用物理原理来分析?
  搞物理多没意思,不能瞎编数据,不能忽悠,拍马屁都找不到地方。  
  我倒觉得CCER的这一群人和教育部的那些人是师兄弟啊!    具有如下共性:  恬不知耻  胡诌八咧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狗样奴才  猪样大脑  欺师灭祖  误国误民  
  “欧美一些国家推行的市场化改革是纯粹的失败,而中国实行的渐进化改革是非常成功,从而证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有极大的缺陷,中国人民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效法的对象。但是中国不少经济学家的眼光还停留在推广西方经济学而非创新中国经济学的阶段。”  ————————————————————————  1.经济学本来就是西方现代学术的产物,中国本土的经济学者连人家的领地都没踏进去还谈什么意思创新(这个就不多罗嗦了,主贴已经说清楚了),就算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达到国际顶尖,恐怕也只是在西方经济学体系架构下的进步,不可能从知识体系、话语结构上完全另辟蹊径、彻底颠覆。  2.这段话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家的无知愚蠢,这个陈平根本就缺乏对经济学学术的基本认识。市场化改革是否失败暂且不论,就算它真的失败也是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怎么能由此证明西方经济学的极大缺陷呢?具有经济学知识的人应该了解,西方经济学是有其缺陷的,但这完全是学术研究本身所体现出的缺陷,经济学学术研究繁复精深、观点杂多,怎么能随随便便用改革的成败来证明并指摘学术的缺陷!!后半句话更如放屁一样,中国经济改革只收获了阶段性的成果,谈最终成败还早着,就算大功告成天下第一了又能和中国经济学学术研究扯上什么关系?难道中国经济有了些成果==〉改革全部成功==〉中国经济学牛了==〉应该有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了??简直是白痴思维!!    陈平竟是ccer的副主任,却连政策与学术的关系都分不清,可想而知中国的经济学学者是什么水平!!有人早就说过了,中国的经济学家根本不区分经济研究与经济学研究,世界主流经济学家研究的是经济领域中的普遍规律问题和原理问题,很少对现实经济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我们的经济学家整天搞的是内参式的经济研究。  一方面区分不了经济研究与经济学研究,连经济学学术的门槛都没迈进,居然还妄想藉此发展出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一方面又在经济研究中使劲拍政府马屁,可谓:学品人品无不低下,贱至极也!!
  北大尽处这种“教授”。    不要说美国人看了觉得他是在拍马屁。    我一个中国人看了,都觉得恶心。
  陈平: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均面临极大挑战(节选)  最后我补充一下,我对在座的各位对北大的过高期望非常忧虑,我和邹衡甫都不是北大毕业的,我们感到在北大非常难做研究,就象20年代胡适提出巴黎不适合作研究一样,然而,严济慈对此回答道:&只有在巴黎还能作研究的人,才是真正能够做研究的人。&所以我想,  能够在北大这个环境中,能够不受金钱、政治、时髦观点的冲击,认真冷静地向问题,是很难却是应该做的。所以相对来讲,非北大的学者相对有更好的机会。北大有个很好的学术传统是兼容并包,但是又有其很致命的弱点:即各个学派之间互不交锋。最近中心正在努力倡导改变这个现象,我们提倡举行semilar,不同观点互相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想现在我们就当场实验,,请各位讨论:到底这些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那些重要的进展?我们和世界最好的经济学家的差异在哪里?我们应该作出什么方面的改革?
      合手 走已 电电 言舌 糸柬 [二] 言吾  ===================================  哑巴英语的根源是学而不练,缺少合适的交流环境。外教太贵,上课太累,英语角太远,网上交流对手水平差太没味,经常出差加班时间不能固定。“上外英语热线---英语口语电话教学”取长补短,为您营造最佳的口语学习交流环境。不管您在何处,只要拿起电话,随时拨打,口语教练和您一对一,从入门到商务,全程个性化指导陪练。省时,省力,省钱,绝对治愈您的哑吧英语。  口语圣经,揭秘哑巴英语根源。上外英语热线网址:  咨询电话:021-  
  经济学是社会学范畴的,不适合用物理数学类比。人家也可以反驳说中国文学艺术与欧洲确有不同特点。文化环境历史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同轨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理当存在“中国的经济学”,至于陈平林毅夫之类在做的是不是这个东西,或者他们的人格如何那是另一个问题。不过看了文章以后让人感觉这个野鹿大学教授的人格也并非是名誉的。
  中国所谓的经济学不靠数据分析,没有数学模型支持,是靠拍脑袋想出来的。  这么多人依然夜郎自大,真是可笑煞人。我提一点忠告就是要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切身去感受,不要妄谈**特色
      作者:网不管 回复日期: 22:04:48 
    经济学是社会学范畴的,不适合用物理数学类比。人家也可以反驳说中国文学艺术与欧洲确有不同特点。文化环境历史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同轨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理当存在“中国的经济学”,至于陈平林毅夫之类在做的是不是这个东西,或者他们的人格如何那是另一个问题。不过看了文章以后让人感觉这个野鹿大学教授的人格也并非是名誉的。  ------------------------  你根本不懂人家在说什么,收声吧。。别自曝其短了,你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学术研究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说得是经济学研究,不是人人都可以扯扯淡、高谈阔论的“中国”经济“研究”    你也更没什么资格评论耶鲁的陈志武教授了    再补充一句,这世界上诸位可曾听说过有美国特色的物理学,有德国特色的数学或是有日本特色的化学吗?作为一门以科学态度和方法治学的学问,经济学家研究的是普世公理、价值和规律,不是哪个国家、哪个制度的独门秘笈,动不动就妄谈具有“我国特色”的经济学,成天概念满天飞,空对空的那些个本土“经济学家”们是永远也甭想拿什么诺贝尔奖之类的,做梦去吧,极端自卑又极端自大的国人们。。
有意思,陈志武是耶苏吗?不可以说吗?要什么样的资格?为什么你这样的货色可以说,人家就不能说?你知道真正的学术研究是怎么一回事?把你的观点说出来好了,喷来喷去的不觉得无聊吗?小东西,还你一句:极端自卑又极端自大的喷喷,亢奋去吧!你瞧,这个很容易,谁又不会哪?~~~~
  呵呵,真能装B
  赫赫,某些土人的质素露出来了,楼上的那位网不管我可以肯定你一定是个心理极其狭隘的人,而且你这辈子也不会有明白的那一天,继续作您的清秋梦去吧,井底之蛙。。。
  这个坛子上傻鸟何其多。。。    
  大家来看耶苏啊~~~~
  bu yao ma ren  
  说穿了,陈平的理论就是宣扬政府还要多管一点,不要让市场这只黑手都控制了,靠,他还嫌政府管的不够多吗
       文章不错啊.
      标题起得那么大 “北大经济学教授拍马屁文章被耶鲁教授痛骂”      劝大家仔细看看文章,到底有多少东西是陈志武 写的?又有多少内容是作者自己写的???      典型的 扯块虎皮作大旗        而且即使是陈志武的那篇英文,也很难相信是出自陈志武之手,  我还真没见过哪个教授能这样泼妇般破口大骂的。  怎么看怎么像是民猪和轮子的写法。    
  作者:tsong 回复日期: 8:08:05 
            标题起得那么大 “北大经济学教授拍马屁文章被耶鲁教授痛骂”            劝大家仔细看看文章,到底有多少东西是陈志武 写的?又有多少内容是作者自己写的???            典型的 扯块虎皮作大旗                而且即使是陈志武的那篇英文,也很难相信是出自陈志武之手,    我还真没见过哪个教授能这样泼妇般破口大骂的。    怎么看怎么像是民猪和轮子的写法。    
  这种帖子很垃圾!
  02788,看你的回复,就知道你连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都不懂。不懂就不要装懂好不好?  --------------------------------------------------------    你连这都看出来了?    怎么看出来的?    装B!
  作者:虽万千人吾往亦 回复日期: 14:24:26 
    有点头脑的都知道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    ---------------------------------------------------    你高考那么高的分,    就学了这个
经济学?    经济学是科学?    真为你惋惜.    前面的回复里,有人说经济学就是不应该研究现实,    他们忘了所有的学问都是从问题和现实中来的,    读书读到批眼里去了.    去四把.
  西装革履的洋人的哈巴狗
  唉。。。。!  偶不懂经济学。  但一个企业没有好内大家的。这个企业发展起来也是步履维艰。  企业如此,想象国家也是如此吧。  没有好的经济管理水平国家的发展。。。。。
  作者:念惜羽 回复日期: 15:35:26 
    不懂不懂不懂,物理学博士咋会进CCER?        不懂不懂不懂,物理学博士咋会进CCER?        中国经济真这么神奇,可以用物理原理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吧,也不好说。老美也很多学物理或数学或其他工科的博士,然后转研究经济学的,他们的数理是最大的基础,而现在的经济学对数理的依靠太明显了。最著名的两位经济学大师 拉丰教授和梯若尔教授都是理工科的博士
  国人很多都搞不清经济学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以为只是吹吹牛,动动嘴皮子的。悲哀。  建议每个大学大一都应该开设《经济学》入门课程。  这么多年来只重理工的思想使得很多学生都是经济学盲。  要不是经济学里面涉及了太多人的理性选择,完全可以把它归到自然科学里面去。    希望每位想对经济学做评论的人先找本基本的经济学教材看了再说。
  楼上一些人确实连经济学和一国的经济不是一个概念都搞不清就来妄谈经济。  为什么中国有物理数学都研究得那么好的,就是没有经济学方面的大师?真以为经济学那么容易学啊?    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的局限性,硬要把经济学冠以西方经济学的称呼,让人觉得该有东方经济学,该有地域性特色。这本身就误导了很多人。为什么现在国内的经济学基本教材都是说的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中国那些所谓大师就没本事编一本《中国经济学》出来?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政治、艺术等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唯独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没有什么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最多只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它被归入社会科学只可能是因为它是研究人的行为选择的。
  第一次上经济 论坛,居然也这么乱,看来不论文理,全中国都是乌烟瘴气的。    稍说一句,
什么理论学派不是自己封的, 是由业界同行总结“封”的,凡是喜欢自己封自己的,多半就真的是把自己给封了起来,再也出不去了。
楼上个别人明显是“看了本基本的经济学教材”后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经济学的真谛”开始俯视众生,全不顾自己逻辑的混乱和推导的无章了~~~~
  作者:念惜羽 回复日期: 15:35:26        不懂不懂不懂,物理学博士咋会进CCER?            不懂不懂不懂,物理学博士咋会进CCER?            中国经济真这么神奇,可以用物理原理来分析?==============  萨缪尔森也是学物理出身的吧
现在北大是个垃圾堆呀   
那些搞经济研究更是垃圾中的垃圾  
而陈平我记得的理论就是中国不要搞什么福利制度 理由是福利搞多了 一是国家没钱
二是廉价劳动力就没有了  
为什么 北大这么多垃圾   
我希望中国的社会学家能给出一个精彩的解释
  &中国没有任何高校能够达到世界的发表的千分之一。&  ===================================================  哼,我们人多力量大,所有高校合起来总能达到吧?
  中国从来不缺“御用文人”,但是在信息社会千万不要低估和侮辱人民的智商。
  作者:松江老怪 回复日期: 2:48:56 
    说穿了,陈平的理论就是宣扬政府还要多管一点,不要让市场这只黑手都控制了,靠,他还嫌政府管的不够多吗    左手是黑的,右手也是黑的。
  楼主的文章前面翻译的陈志武的中文跟英文原文不符。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