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学校,在家接受教育演员是不是不用去学校更好

在家上学:叛逆和逃离
来源:新民周刊
  在家上学:叛逆和逃离
  中国最有名的“在家上学”案例是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家教育他的儿子郑亚旗,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敢”让孩子远离学校,在家教育。
  记者|黄 祺
  面对现实的教育环境,有人迎战,有人则选择逃离。最近几年,“在家上学”从个别名人家庭蔓延到普通人家庭中,做出如此选择的家长自信,他们能够给孩子比学校教育更好的教育。“在家上学”可以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可以让下一代暂时逃离残酷的考试竞争,不过,这种方式也存在风险。
  被“判”多动症的孩子
  严海燕(化名)紧锁眉头,生怕错过台上演讲者透露的任何信息,听到重要的地方,她赶紧记在笔记本上。这样紧张而认真的状态,与严海燕自己20多年前备战高考差不多,那个时候,她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如今,坐在“在家上学”自助交流会的会场上,她寄望于学习先行者的经验,改变儿子的命运。
  儿子今年三年级,就读于当地“最好”的小学。严海燕一家居住在江南某大城市,她自己出身农村,大学毕业后白手起家,通过创业积累财富。尽管家庭收入远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但要在这座房价不逊于上海的城市里购置一套学区房,对于严海燕来说也不是那么轻松。严海燕是教育的受益者,在她看来,只要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因此,严海燕还是早早买了学区房,顺利将儿子送入“名校”。
  当时忙于事业的严海燕以为,送入“名校”就像搭上快速列车,儿子终会成绩优异地毕业并进入重点初中,然后一路畅通直至学业结束。严海燕每天在公司里忙,晚上常常加班到九十点才回家,她没时间辅导儿子的功课,也没时间陪孩子玩。
  直到去年某一天,老师找严海燕到学校谈话,她才知道,儿子已经变成“问题小孩”。老师告诉严海燕,她的儿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爱说话、成绩差&&老师最后建议:到医院排除一下是不是多动症。
  严海燕从小是个好学生,老师的话意味着权威,她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结论果然是“多动症”。刚刚拿到诊断书的那段时间,严海燕陷入深深的焦虑,她突然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与现实的距离那么远。打击之后,严海燕开始反省:自己长时间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和管教,这个时候,她必须亡羊补牢。
  专业医生告诉记者,多动症的发生,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严海燕慢慢意识到,一直以来疏于关心和管教儿子,很可能是现在儿子患多动症的原因。
  商场打拼十多年后,严海燕毅然将所有工作交给丈夫,自己回家照顾孩子。其实,刚刚回归家庭时,严海燕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她能做的,除了陪伴孩子矫治多动症,就是烧饭做菜保障后勤。不过,与儿子朝夕相处后,严海燕反而从之前的失望中走了出来。她发现,儿子并不像老师说的那样“差”,他热爱阅读、喜欢奇思妙想、对自己喜欢的活动非常投入,对周围的人热情友好。
  “也许是学校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他。”严海燕萌发出这样的想法。此后,她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各种关于怎样教育“问题孩子”的资料,到书店购买教育类的书籍,慢慢地,“在家上学”四个字闯入她的视线。
  逃离学校
  “在家上学”在中国兴起不过数年,这个词被圈子里的人提出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但当严海燕这样的家长发现这样一个群落时,还是对这种新鲜的教育方式充满期待。
  听说云南大理有一个“在家上学”自助交流会,严海燕拿出整整一周的时间,跨越几千公里来到会场,当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在家上学”实践者聚集一堂,严海燕受到莫大的鼓舞。
  在中国,一些孩子选择在家上学,都是被逼无奈,像严海燕儿子这样的“问题孩子”,最为常见。8岁上海男孩晓东(化名)的爸爸,有着与严海燕同样的经历。一年以前,老师建议晓东爸爸带晓东去医院检查多动症。班里收到老师建议的一共有5名孩子,其他4个孩子的家长听话去医院检查,拿回4张多动症确诊书。
  只有晓东爸爸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他坚信晓东没有什么多动症。晓东爸爸后来听说,晓东的这4名同学接受了治疗,吃了药物,乖了很多。家长将诊断书送到学校,从此以后,4人的成绩不再与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成绩挂钩。老师和4名孩子的家长也许松了一口气,但在晓东爸爸看来,这样的结果实在太可怕。
  对于学校教育,晓东爸爸早就心怀不满,“多动症”事件促使他做出决定:让孩子退学在家教育。
  在家上学?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但已经有很多人实践了这个计划。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家庭选择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与学校教育敌对、引起争论,到现在,美国各州都已将“在家上学”视为合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开始合作。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2009年发布的统计,全美在家接受教育的儿童已经达到200万左右。
  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一般认为,不会少于数千人。相对于中国学龄儿童总数,数千人实在是一个太过微小的群体,普通人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而且,因为不被大多数人认可,“在家上学”的家庭往往避免张扬自己的“另类”,选择低调甚至秘密地实施在家教育计划。因此,只有在“在家上学”家长集中的网络平台和大理会议这样的场合,有着类似经历和想法的家长,才可能浮出水面。
  徐雪金是“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的创建者,也是大理“在家上学”自助交流会的召集者,这个网站和由此延伸出的QQ群,是中国“在家上学”家长最集中的地方。在谈起选择“在家上学”的原因时,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大理会议上,被家长们提到最多的,是对学校教育的不满。
  复旦大学学生邓婷和张月藐在大理会议上对在场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记者简单统计了近20名已经实践“在家上学”家长的问卷,关于“对传统教育的看法”一问,被选择最多的答案是“人数过多,缺少个性化的关怀”、“教师素质偏低”和“学习负担重”。
  最早关注“在家上学”现象的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非常理解家长们对学校的不满。“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但大一统的教育常常让一些学生有挫败感,再加上现在教育竞争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小孩的压力非常大,家长也被应试教育&绑架&,为应试教育服务。”
  杨东平认为,中国目前教育界存在的“教育恐慌”气氛,让一些家长深为不满,直至选择以“逃离学校”的方式来回避恶性的教育竞争。“学校教育本来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小学、初中的学业任务是很轻的。但现在,&起跑线&理论让竞争越来越提前,过于强调竞争、出人头地。&竞争&本应该属于成人世界。”
  “一些学校没有把孩子看做孩子,而是当成考试工具。”杨东平这样评价。
  “为分数而学习”的教育理念,遭到一些家长的反感和抵制,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批判直指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会考试的机器。
  对学校教育不满的,不仅是“后进生”家庭。五年级退学的卷卷,站在大理会议讲台上回答家长们的提问,关于自己提出退学的原因,16岁的卷卷给出了很多答案:老师说一套,同学之间博弈,想摆脱学校对思维方式的束缚&&他总结说:“原来那一套就是坑爹。”卷卷在学校时成绩不错,四年级时向父亲吴刚提出退学。
  卷卷的想法显然受到父亲吴刚的影响,吴刚自己也承认,从同意卷卷退学到带着儿子到大理生活实践“在家上学”,其实也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吴刚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自我认知,而现在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剥夺自我认知的权利。
  这一类家长大多自己本身就是“叛逆者”。中国 “在家上学”最早的榜样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他让儿子郑亚旗从小学辍学,然后自编教材在家教育。事实上,郑渊洁自己也是一个肄业学生,老师的批评让他对学校印象恶劣,学校教育在他看来不值得信任。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不满学校中的不良风气而选择在家教育。给老师送红包、托关系进“名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攀比&&家长们不想让孩子过早沾染世俗的污秽之气。国外“在家上学”家庭的家长有类似的心态,一些家长为了躲避西方校园中的暴力、毒品、性开放等风气,让孩子留在家中,特别是那些宗教氛围较重的家庭,宁愿让孩子待在更加“安全”的家里接受教育。
  怎样在家上学?
  大理会议上,三分之二的家长来自有意在家上学但还未实践的家庭,他们都是为了向实践者取经而从全国各地赶到大理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些家长对“在家上学”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知识储备不够”、“自己心态问题”、“自己精力不足”等。
  “在家上学”的确对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大多起码有一名家长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有的家长均为自由职业者,有时间呆在家里。
  Tina已经在家上学4个月,父母是自由职业者,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父亲承担。退学之前,父亲让女儿进入看起来学业压力较轻的国际学校学习,但上了一段时间学后父亲发现,中国的国际学校也被绑上了升学竞争的“战车”。
  国际学校里会像其他学校一样在教室里贴上考试倒计时牌,老师会布置很多作业给学生。Tina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女孩,虽然成绩不错,但学校的种种要求,还是让她每一天都处于紧张和焦虑中。为了早上起来赶头天晚上写不完的作业,Tina给自己设定的起床时间越来越早,有时候甚至5点钟不到就起床。
  今年3月,在读完五年级上半学期后,Tina正式向父母提出退学的要求。父母对学校教育早有不满,Tina的要求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一开始,父亲也不知道该怎样在家教育,不过,由于拥有跨国生活经验和熟悉互联网,Tina父亲对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和资源充满信心。
  父亲无意间发现了“TED”网站,这是一个汇聚世界各行各业精英演讲的网站,每个演讲18分钟。“世界上最好的老师都在这里,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在研究了网站内容后,Tina父亲开始以网站上的演讲为教学核心,比如,如果学习一位物理学家的演讲,Tina除了要学会演讲中的生词外,还要寻找资料理解物理学家提及的专业知识。“科学家谈到纳米,我们就要去找关于纳米的材料,搞清楚纳米是什么东西。”父亲说。
  现在,父亲每天为Tina制定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计划,上午一般学习3小时,下午2小时左右。在家上学的Tina不用再起那么早,但依然保持着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事实上,4个多月以来,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不去学校而混乱。
  记者在Tina家中看到的学习场景,是轻松又不失规则的。Tina学习的电脑放在餐桌上,这是一家人公用的电脑,她喜欢在学习时放一包纸巾在桌上。自己定位为“助教”的父亲,一般坐在Tina旁边或者站在她的身后,遇到问题他们一起讨论寻找答案。
  Tina告诉记者,她喜欢现在的学习方式,记者问Tina在家上学是否会孤单,她说不觉得,她会经常与过去的同学一起玩。
  因为缺少集体生活而带来交际困难,是很多有意“在家上学”家长对担心的问题,但记者采访的“在家上学”家庭,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上海的“黑骏马”(网名)让8岁女儿在家上学,提到在家上学的孩子可能缺少社交机会,“黑骏马”并不认同。
  “在学校孩子就能有更多的机会吗?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学生到操场上玩,繁重的考试、作业压得学生没时间玩。”“黑骏马”认为,“在家上学”家庭的家长,更注意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可以把这方面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黑骏马”的博客上,贴了很多女儿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照片,“黑骏马”还组织各种社区活动,让孩子参与社会交往。
  “黑骏马”是外企职员,妻子全职在家照顾家庭和教育女儿,家庭在经济收入上,属于这座城市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层。“黑骏马”与妻子一起通过网络寻找教育资源,也通过网络与其他“在家上学”家庭联系,相互交流教育经验。“黑骏马”家和Tina家的“在家上学”模式,大致代表了城市里“在家上学”家庭的教育模式。由于生活在亲友、家族的关系网中,为了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城市里的“在家上学”家庭,往往低调行事,这也给记者的采访带来困难,记者试图观察更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但常常遭到拒绝。
  由于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一些家庭选择为孩子创造更加“特殊”的空间实施“在家上学”。“腾龙”(网名)曾经居住在上海,他没让女儿上幼儿园。看到五六岁的小女孩天天在小区里晃荡,邻居们常常要来关心:你怎么没上幼儿园呢?你爸爸妈妈怎么不送你上学呢?别的小朋友都到幼儿园去了,你怎么在这里玩呢?“腾龙”觉得,长此以往,邻居们的关心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听说云南大理聚集了很多“在家上学”的家庭,他也辞职带着孩子迁居大理。
  城市里“在家上学”家庭大多在制定孩子的教育计划时,不会过多地偏离学校教育的进程,这是一种“两手准备”的计划:某一天如果孩子需要回到学校,他们也能适应。但大理的家庭,叛离学校教育的尺度则显得更大一些,做法上也距离学校教育更远。
  有着世外桃源气氛的边远古城大理,被一些家庭视为践行“在家上学”的理想之地,这里不仅可以避开社会压力,也有利于让孩子们亲近自然。
  大理的“在家上学”家庭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家庭由家长自己教育,有的则是家长教育与读培训班相结合;有的家庭偏重传统文化、哲学、外语,有的则认为,“疯玩”是对年龄较小(7岁以下)孩子最好的教育。“腾龙”父女与其他几家“在家上学”家庭租住在一个院落里,三四个与“腾龙”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每天在院子里奔跑、打滚,“腾龙”觉得,学习是一种本能,不需要刻意培训。
  在家的风险
  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在家上学”是一种不被允许的行为,几年前上海“孟母堂”被举报后遭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取缔。但杨东平认为,如果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一部分家长的期待,那么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家长们的选择,应抱有宽容的心态。“这几年,教育部门的观念有所改变,一般&眼开眼闭&,我认为政府抱着宽容的态度是正确的。孩子教育的决定权是谁?从法理上说,虽然教育已经国家化,但家长的决定应该被认可。现代教育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要,私立学校的出现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夏惠贤则表示,他能够理解家长们为孩子寻找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的心情,但中国的在家教育目前还仅仅是一种新生的现象,在家教育既没有提出明确的教育思路,也尚未出现优秀的教育成果,这种个别的现象还无法为公办学校制度提供启发性的借鉴。
  “在家上学”兴起50多年后,如果你向一个美国人提起“在家上学”,很多人联想到的是“高分”。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各类考试中通常成绩更高,进入大学的比率更高,有四分之三的美国大学积极招收家庭教育的申请者,其中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他们进入高校后的成绩一般也更好。还有相关研究证实,家庭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心理、情绪发展方面是健康的。
  如果单从这样的标准看,“在家上学”似乎有利无害,但实践者却深知,“在家上学”也存在风险。
  即便在美国,在家上学也还是少数人的选择。黄伟勤是一位美籍华人,家里有5个孩子,12年间没有一个孩子上过学,完全在家教育,主要承担教育职责的是妻子。黄伟勤告诉记者,在家教育对家长是莫大的考验,家长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更新知识。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家长会受到不同的挑战,现在,他的大儿子已经快要成年,在大儿子面前,妈妈的话有时候不太“管用”,不得不需要他这个更加“强大”的父亲出面。
  家长会带给“在家上学”孩子最直接和最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上海的一位父亲深有体会。女儿在家上学一年多后,这位父亲发现,妻子身上的缺点,几乎都能在女儿身上看见。
  教育学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岳龙虽然对学校教育的滞后提出批评,但他并不赞同在家教育。他看到的一些例子表明,虽然家长的初衷是培养健康而完整的人,但到最后,家庭往往注重孩子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孩子全面的发展。岳龙认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比如社会交往的机会,哪怕家庭刻意制造机会,也无法与学校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相比。
  家庭教育还要求家长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大理会议上记者注意到,一些家长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会议间隙,Tina父亲受到欢迎,他将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在家教育资料、网站传授给“取经”的家长,当他提到一本书可以从网上购买时,一位妈妈却不知道如何网上购书。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钟文芳,也不赞同在家教育,她认为,在家上学的前提是家长对教育知识非常了解,家长有教育的能力。钟文芳介绍说,一些国家对“在家上学”有相应的管理,比如家长要先向主管部门申请,才可以让孩子回家接受教育,在家上学的孩子定期要与对应的学校沟通,定期参加测试。她认为,中国目前的“在家上学”,是完全缺乏监管的。
  大理会议上,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被多次强调,但是,大理的一些“在家上学”家庭,却用分居两地的形式实践家庭教育,这样的现象也引起了部分家长的批评。一位原本居住在广州的妈妈,几年前带着女儿到大理定居,让女儿在家接受教育,她的丈夫留在沿海城市工作。在大理,这样的“在家上学”家庭并不少见。反对这种做法的家长认为,完整的家庭和来自父母的亲情,是一个人心智发展最重要的保障,牺牲家庭团聚的“在家教育”是不健康的。
  “在家上学”的概念除了家长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广义上还包括把孩子送入与传统公立学校教育理念和方式完全不同的其他形式学校,这种学校又被统称为“体制外学校”。但一些实践者发现,“体制外学校”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上海的许贤胜(化名)几年前将女儿送入某学堂,这所学堂被很多“在家上学”的家庭推崇。学堂以国学、传统文化、武术等为特色,寄宿制,学费昂贵。当初去考察时,学校提出宽松的教育环境、不考试、锻炼身体等概念让许贤胜很满意。如今女儿从学堂小学毕业,但许贤胜发现,女儿不但没有表现出浸淫传统文化后的“知书达理”,甚至连家中长辈都懒得称呼;体格没有因习武而健壮,反而肥胖懒惰。许贤胜准备让女儿回到上海进入公立学校,参加学校测验时,数学试卷只会做一半的题目,英语试卷上的作文被她“拒写”。
  许贤胜很纠结,他不知道,如果没有选择这种特别的教育方式,女儿是不是会“正常”一点。但他认定的一点是,完全“松”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传统学校有&病&,但送入非传统学校并不是治病的&药&。” 虽然已是事业上的“成功人士”,但许贤胜承认,大多数家长和他一样,教育知识非常贫乏,在为孩子选择教育方式时,很可能出现偏差。
  由于中国“在家上学”出现时间不长,还没有“毕业生”,杨东平认为,很难判断“在家上学”的优劣。目前“在家上学”还被视为“异端”,社会对这种形式疑虑重重,他认为,社会应该宽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的出现。
  严海燕是带着重重疑虑来到大理的,离开时,她显然已经做好实践“在家上学”的准备了。她目前的想法是,考虑到孩子爱好交际、喜欢集体活动的天性,让儿子上半天学,剩下半天她自己教育,发挥儿子的特长。严海燕准备亲自动手,让一个学校判定的“问题孩子”变成“健康”人。
(责任编辑:黄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爱尔兰在家上学——摘自【环球人物】
由于图片模糊,图片文章中内容如下:
在家上学(环球人物
日总第231期)
记者的爱尔兰朋友莫妮卡一家有6个孩子,最大的26岁,最小的5岁。过去的20年里,孩子们一直在家接受教育。现在,大孩子已经被一所大学录取,主修古典音乐。在爱尔兰,很多家长坚信,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发展得更好。莫妮卡说:“我们不教孩子,只是帮助孩子,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他们掌握了阅读、写作和运算等基本技能后,就放手让他们随心所欲地探索。他们会研究‘海龟怎么吃东西?’‘我们家后院的鸟是什么品种?’……我们会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把看书当作负担,不用和别人比较考试成绩,能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发挥自己的潜力。另外,除了学习知识,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还学习煮饭、洗衣服、种菜、照顾弟弟妹妹等生活技能。孩子们也可以上各种兴趣班,社交生活并没有因为不去学校而受到影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瑞士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去学校在家接受父母的教育_网易新闻
瑞士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去学校在家接受父母的教育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付旭):本周,国内学生将要返回学校,开始新一学期的学习,然而在瑞士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去学校,选择在家接受父母的教育。
瑞士现在和国内一样,也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了,无论是在报纸、电视上,还是商场、橱窗里,返校这个词是随处可见。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回到学校去上学,有的孩子的课堂,就在自己家里。
瑞士《晨报》报道说,现在瑞士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去学校上学,而是在家接受父母的教育,这样的孩子仅在沃州就有80个,沃州教育部门的官员表示,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是相比10年前增长了4倍多,和许多其他的西方国家,比如法国、美国一样,瑞士在家上学的儿童数量也在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校园暴力、宗教信仰、家庭变动,以及学校里的学生过多、教育水平下降等等,都是促使家长放弃学校教育的原因。一位自己在家给她9岁的儿子上课的年轻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总是提不起兴趣,也失去了创造力,现在在家里,家长可以满足他所有的好奇心,以他喜欢的方式教育他。他们的孩子也很喜欢在家上学,数学、自然科学、包括历史,他都很有兴趣,而且学得也很快,短短半个学期他就学完了在学校要学一个学期的课程。专家表示,大部分在家给孩子上课的家长本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教育质量毋庸置疑,但是脱离集体生活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化发展,由于学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让孩子离开学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对于专家的意见,这些家长都表示他们的孩子并不缺少朋友,他们也很重视孩子的性格塑造,有的家长更是付之一笑,说人类几千年来都是在家里接受教育,学校才算是新生事物,在家教孩子没什么奇怪的。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在家上学获与惑
成都商报记者调查成都“在家上学族”现状 教育部门称适龄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编者按1855年,8岁的爱迪生被勒令退学。他满脑子的奇思异想让他无法融入当时的学校教育,自此开始在家学习。老师,是他的母亲。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他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这个故事给在家上学的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理由。时至今日,美国已有超过120万孩子在家上学。而在中国,这一风潮也正悄然兴起。这些家长或因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或不认同传统教育理念、或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培养方式,而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在追求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孩子也面临着同伴关系缺失、难与现有制度接轨等诸多问题。而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应该接受义务教育,这也让在家上学群体陷入尴尬。自5岁半时被接出幼儿园起,欣欣就一直跟着父亲李晨在家上学。在成都,像欣欣这样的孩子已不鲜见。在国内在家上学群体最大的聚集交流地——“在家上学联盟”论坛上,“成都联盟”是最活跃的部落之一,成员有78人。而就在本月初,通过“在家上学联盟”召集,全国各地的在家上学响应者,还在云南大理进行了一次经验交流会。这群孩子为什么不去学校?他们在家学什么?未来,他们又将如何融入现实社会?教育部门适龄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家长可以选择不去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一负责人说:“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6岁以上适龄儿童,都应该接受义务教育。当地政府、社区和街道,有责任督促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有些家长,他不懂教育规律,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娃娃,拔苗助长,反倒对娃娃的健康成长不利。”这位负责人还担心,在家上学,缺少与同龄人和社会交流的环境,也会给孩子的情感发育和性格形成造成一定影响。不过,不少家长也乐观地表示,中国人的教育观念正逐渐多元化,社会对各种教育理念也越加包容。说不定,当孩子面临升学等问题时,在家上学已经司空见惯,也能和教育制度找到契合点。有收获“到小学学什么呢?语文?国学经典都读完了,那些小猫小狗的东西还需要读吗?数学?他知道3+5=8就行了,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做题呢??他都能和外教直接交流了。”■为什么退学?
“我爸发现他们不教东西,觉得很担心。”欣欣今年10岁,5岁半时,爸爸李晨将她领出了幼儿园。“我爸发现他们不教东西,觉得很担心。”欣欣说。在家里,李晨要求欣欣诵读国学经典,态度严厉。结束功课后,“爸爸又变好了,笑眯眯地说,走吧,去吃披萨”。“后来,爸爸的几个朋友觉得我好像学得不错,便把他们的孩子也送了过来。”如今,李晨干脆办起学堂,成都二环附近一幢居民楼,4楼和5楼上下三套房子都成了他的教室。“来,你给说说。”李晨对一名女孩说。女孩来自山东,1个多月前离开就读的高中,到这里重点学习英语。她希望通过2~3年努力,参加美国SAT考试,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女孩说,她之所以选择在家上学,是因为觉得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管理制度又太严格。“我们早上5点起床,5点25分上早自习,6点45分开始跑早操,7点吃饭,7点半到教室,11点50分下课……”她说,即便是这样努力,估计最后也只能上一个二本院校。李晨在旁边长吁短叹:“学校这条路走不通,就不能走其他路吗?”如今,李晨招收在家上学的孩子,也招收补课的学生。他按3~6岁、6~11岁、11~15岁分层,各年龄层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欣欣也终于有了“同学”。星期一上午数学、下午英语;星期二上午国学、下午英语……在欣欣周一到周五的课表里,这三科的出现频率最高。上英语课的是一个西班牙人,“但英语说得很流利”。数学老师也是从外面请来的,会教方程式,也会讲罗素悖论。星期六是书法、绘画和声乐课。“星期天我就可以玩了!”欣欣说,“我爸送我到小学体验过一天的生活”。“一天才认6个字,好少呀。我在家一天要读几百个字!”她失望地说。最让她想不通的是,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6个字,让大家读好几遍,还要抄写、默写。“我会写啊,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遍?”她耸了耸肩,“无聊”!■在公园里办学堂“出门就是花花草草,环境好,而且文化氛围浓。”5岁半的源源百无聊赖地用一根小塑料棍去逗笼子里的鹦鹉,“Will(威尔),don't be so rude(别这么粗鲁)。”涂易轻声呵斥道。儿子还在襁褓中时,涂易就坚持对儿子说英语。他原本是成都某中学的物理老师,后到维多利亚科技大学取得教育培训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办起6家幼儿园,还出版过幼儿启蒙教材。起初,为了“避嫌”,他没有送儿子到自己的幼儿园读书,而选择了住家附近的一所幼儿园。“他在幼儿园经常生病。后来发现是因为娃娃小,容易尿裤子,老师没能及时发现和更换。”这种事连续发生几次后,他索性让源源回家上学。除了英语,源源接触最多的是国学经典。涂易坚信,在小孩子记忆力最好、心灵最纯洁的时候,多接触这些经典,慢慢沉淀,终会发芽开花。就像儿子5岁时,忽然自画自题诗一首,让所有人都惊讶。那幅画就挂在客厅显眼处,几处山包,中有花树直立其间,旁有源源自己题的小诗:春山树长绿叶出,白云漫漫伴我读。一年半以前,涂易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父母,他们共同在成都一所文化公园内筹办了一所学堂。“出门就是花花草草,环境好,而且文化氛围浓。”涂易说。学堂上午一般教英语和国学,下午是绘画、茶道、插花、武术、书法和舞蹈课。周末,家长会带孩子去田里劳作。学堂的每位老师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有一定名气,虽然许多都是友情收费,价格依然不菲。所以,每个孩子一年要缴6万元,才能勉强维持开销。源源马上就满6岁了。但涂易并不打算送儿子进小学。“到小学学什么呢?语文?国学经典都读完了,那些小猫小狗的东西还需要读吗?数学?他知道3+5=8就行了,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做题呢?英语?他都能和外教直接交流了。”涂易不以为然地说。 有遗憾“你要明白,孩子在家上学,要比去学校上学学得更好,才会有出路。回过头来想,我宁愿孩子学习没那么优秀,也要给她一个与同龄人一起成长的空间。”■过来人的辛酸“她本该和同龄人一起蹦蹦跳跳,结果,女儿的童年回忆都是和爸爸在一起。”高成也是在家上学的践行者。他的女儿如今已18岁,正在国外攻读硕士学位。但他认为,现在好些在家上学的家长是盲目的。他说,自己实属被逼上梁山。高成的女儿小学成绩很好,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又从三年级跳到六年级,却和新环境格格不入。“同学嫉妒她。我当时忽略了这个问题,以为成绩好就完事了。”无奈之下,高成决定让女儿回家上学,所有教材和课程由他自己安排。 回顾女儿的在家上学路,高成只用了一个字来概括:“疼”。“你要明白,孩子在家上学,要比去学校上学学得更好,才会有出路。回过头来想,我宁愿孩子学习没那么优秀,也要给她一个与同龄人一起成长的空间。”他说:“当孩子一个人孤独地在学习路上攀登时,她本该和同龄人一起蹦蹦跳跳,一起过生日,一起唱喜欢的歌……结果,女儿的童年回忆都是和爸爸在一起。”高成说,他其实特别反对幼儿园就在家上学。“孩子去幼儿园,就是跟小伙伴玩。学会排队,学会守集体的规矩,学会保护自己——这都是在家没的。”■未来,仍在徘徊“在家自己教,我不知道他以后能不能适应升学,适应学校环境。”在家上学,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成都本地媒体就曾报道过成都女孩蓉榕,在家上学到11岁,去年被美国南加州大学录取的故事。对这些孩子来说,不沿着现行教育制度的轨迹走,他们的未来又在何方?涂易说,他没想那么远。如果儿子喜欢在家上学,就一直上下去,如果想进学校,他也会尊重儿子的意愿。还有家长仍在徘徊。许丽因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满而带6岁的儿子得得离开幼儿园,但她对小学名校仍然向往。“他最终还是要上大学,还是要面对考试。在家自己教,我不知道他以后能不能适应升学,适应学校环境。”“当少年大学生,或是出国。”高成说,这是当下在家读书的孩子最常走的两条路。但他也以过来人的经验劝告,如果孩子不是特别不适应学校,如果家长不是决心在家上学这条路上走到底,那就不要轻易尝试。“我当时让孩子退学,孩子谢我,当孩子大了,因为我助她退学,反而怪我。”他说,他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会有这么一个天空,“让他们可以自由飞翔,又不会窒息”。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文中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接受捐赠管理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