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各个校区胡曙光研究室在哪个校区

学校简介/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简称武理工(WHUT)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理工类全国,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高校,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共建。
学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张之洞创立的湖北工艺学堂,现武汉理工大学,由分属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在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
截止2014年4月,学校共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逾156万平方米,四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90余万册;有普通本科生37300余人,博士、硕士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800余人。
在2014年泰晤士报发布的亚洲大学排行榜中,武汉理工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九位,亚洲第49位,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世界大学前400名排行榜,位居301-350位,中国大陆第八位。
历史沿革/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学校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末期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分属于教育部、交通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而成。武汉工业大学
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在哈尔滨建立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由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担任名誉校长。
1948年11月,何长工到沈阳为学校选址,学校由哈尔滨迁至沈阳。
1958年9月,建工部组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49年3月,学校分为预科和本科,预科学制1年,本科4年。同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迁往沈阳沈河区青年公园湖旁,改建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后相继发展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成为建筑工程部部属重点院校&。
1969年10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南迁至湖南常德。
1971年7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搬至湖北武汉与同属建工部的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更名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1978年2月,湖北建筑工业学院被列为新增的全国重点大学,重新新划归国家建筑局领导,并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建材学院在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旧址成立了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学校获得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结构工程等7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1981年7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部分)分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85年8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
1986年,“结构工程”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增加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获得正、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1987年,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得国家计委批准。
1988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该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9月,武汉工业大学通过“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核,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1998年,武汉工业大学由建材总局所属划归为教育部,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946年,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国立武昌海事学校
1949年,中南交通学院,由刘惠农同志任院长,曹海波为副院长
1952年,大连海运学院、上海海运学院等高校船舶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
1954年,大连海运学院(航运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中南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河运学院
1957年,武汉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57年,全国多所高校水运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上海海运学院内燃机专业、大连海运学院船机等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交通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时,水运管理和水运经济专业调整到上海海运学院
1981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4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7月,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前身为国立潮汕高级商船学校)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93年11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在全国范围开始一本招生
1996年12月,交通部与湖北省签署共同建设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协议
1998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部分学科通过211工程预审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日,武汉工学院创建
1960年,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汽车制造专业并入武汉工学院
1961年,湖北工学院、湖北化工学院并入武汉工学院
1958年,湖北化工学院创建
1958年,湖北工学院创建
1970年,武汉工学院、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农机学院
1979年,武汉工学院恢复名称
1983年9月,由机械部划归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
1995年,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7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部门预审
学科建设/武汉理工大学
学科概况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设有本科专业7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特色、优势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有21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以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性试验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24个。
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科研总经费3.65亿元,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项;申请专利267项,获授权专利217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897篇。2008年科研总经费4.2亿元,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申请专利283项,获授权专利218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1223篇。 科研机构
学校在、硅酸盐建筑材料、、、、、和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23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HUT-Harvard&joint&Nano&Key&Laboratory);2010年,学校与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2年,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建立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013年,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混凝土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与氢能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建筑材料及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宽带无线电通信与传感器网络重点实验室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工业窑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电动机软启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艺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技术中心湖北省粉体技术中心湖北省石膏工业技术中心湖北省汽车悬架技术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硅酸盐材料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机电一体化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测试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矿物加工研发推广中心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材料研究与测试分析国家级检测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水上运动装备)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其他科研基地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长江海事研究中心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教育部MAPGIS软件应用中心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华中实验室武汉市城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武汉市中国城市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中交船舶与桥梁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港机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船级社发动机排放检测中心交通部节能培训中心中国船级社油液检测中心武汉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国际玻璃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非金属设计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保护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摩擦学研究所爆破研究所环保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嵌入式系统与技术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与电子工程研究所3S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研究所信息传输研究室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高性能网络研究中心并行分布式处理研究中心智能技术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企业应用软件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教育部行动计划项目)高温高压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智能材料结构研究所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材料与结构数值模拟研究所静电研究所复合材料结构与应用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造船史研究中心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欧亚文化研究所人才培养
武汉理工大学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学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有国家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3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先后批准在学校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HUT-Harvard&joint&Nano&Key&Laboratory),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M﹒Lieber任实验室主任;2010年,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师资力量/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5288人,其中专任教师290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86人,副教授12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15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0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专项津贴等专家303人。
另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跨世纪人才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等获得者40人次;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26人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级专家称号18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政府专项津贴104人次;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建立了以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首席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负责人领衔、结构合理的各支教学科研团队。
文化传统/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校徽包括校标和徽章,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确定时间为2008年1月。该方案以武汉理工大学的英文缩写“WUT”为基础,以动感的形式构成流畅的图形,形态和色彩组合上既有时代特征,又不乏理性与文化内涵。图案以流畅的线条和形体,形象地构成了“武汉理工大学”的英文缩写“WUT”,同时还呈现出汉字“山”的草书形式,具有流动、飘洒的“水”的表征。标志以旋转、交融、发散和飞扬的形体,动感、紧凑的造型反映了武汉理工大学“以人为本、求是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
2008年1月学校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作为校训,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1)突出德育为首、尊重知识的大学教育理念,与“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与学校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相互呼应。
(2)崇尚和培养师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职业道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强调以德治校、依法办学。
(3)提倡理解包容,善于合作,文明诚信,创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4)鼓励兼容并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泛;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拔尖人才成长,培育追求真知、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校风学风。
(5)以“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为办学目标,强调艰苦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和持续创新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目标激励师生不断超越自我,成就非凡事业。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严新平 张联盟 张安富 曾春年 康灿华 王乾坤副书记夏江敬 信思金 万志建纪委书记夏江敬
录取原则/武汉理工大学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照考生志愿、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调档,学校调阅考生档案数与招生计划数的比例控制在120%以内。高水平运动员的调档名单由学校根据考核情况向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办公室提供。
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
对拟录取考生的专业安排,按考生的院校志愿、高考成绩、专业志愿的顺序进行确定。如考生所填志愿都无法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者,根据考生成绩在允许调剂的专业范围内调剂录取,否则作退档处理。凡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未明确表示服从专业调剂者,一律视为不服从专业调剂。
获得我校自主选拔资格的考生,必须第一志愿(平行志愿第一顺序)报考我校,对于单独设立自主选拔批次录取的省份,按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的要求填报志愿。
获得我校自主选拔录取A档入围资格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区、市)划定的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体检合格,专业服从调剂,我校将给予录取;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考生所在省(区、市)的投档线,满足其第一专业志愿。
获得我校自主选拔录取B档入围资格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区、市)划定的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体检合格,专业服从调剂,我校将给予录取;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考生所在省(区、市)的投档线,在填满高考专业志愿表的前提下,满足其专业志愿。
对于江苏省普通文科和理科考生,我校要求选测科目等级为AB及以上,其他类考生按江苏省有关规定执行,进档后考生的排序规则采用先分数后等级的办法。
建筑学专业新生入校两周内加试美术,不合格者调入其他专业学习。
对于按照教育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的考生,我校在录取和安排专业时以投档成绩为准。
英语专业限招英语语种考生,其他专业不限考生应试外语语种,但学生进校后原则上须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安排教学,由于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两个专业的毕业生须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建议非英语语种考生谨慎填报。
除在分专业招生计划中特殊注明的专业外,我校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卫生部有关补充规定执行。对国防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生体格检查标准》。参考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海船船员体检要求》,报考我校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两个专业要求身高1.65米以上,无色盲、色弱,听力、嗅觉正常,五官端正,四肢健全的男生;其中航海技术专业要求双眼裸眼视力均在4.7及以上,且矫正视力均能达4.9及以上;轮机工程专业要求双眼裸眼视力均在4.6及以上,且矫正视力均能达4.8及以上。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安排在提前批录取。由于对报考这两个专业的考生身体条件要求较高,若合格生源不足,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批准可放宽至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分(不低于本科第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择优录取。
除分专业招生计划中特别注明要求的以外,学校对往届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且无男女比例限制。
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要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划定的艺术类专业重点大学录取控制分数线。
在我校艺术专业考试合格的基础上,报考艺术设计、动画和艺术设计学三个专业的考生按其综合分择优录取(外语成绩学校将划定最低分数线),专业成绩特别优秀者优先录取。综合分计算办法:
湖北省考生的综合分=高考文化成绩+省统考成绩+校考专业成绩(素描成绩×50%+专业创作成绩×50%)
其他省(自治区)考生的综合分=高考文化成绩+校考专业成绩(色彩+速写+素描)
在我校艺术专业考试合格[湖北考生须在我校工业设计(艺术)专业考试合格]的基础上,报考工业设计(艺术)专业的考生按其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外语成绩学校将划定最低分数线)。的文化成绩按各省(自治区)高招办认定的考生投档成绩计分。录取时按文理兼招同时投档录取。
高水平运动员须通过我校组织的专业测试且高考文化成绩应达到规定的要求。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安排按我校有关规定办理。
定向生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及各省级招生部门划定的录取线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根据国家规定,定向生在入学注册前需与定向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对无故拒签协议的学生取消其录取资格,定向生毕业后须到定向单位服务,否则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保送生、国防生、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按国家有关规定录取。
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学校按教育部规定预留少量计划,用于调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考上线考生生源不平衡的问题。
学院简介/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材料学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经立项审核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被列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
,高分子材料与树脂基复合材料,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新能源关键新材料及其应用,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生物医用材料,成型制造及其关键新材料。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的历史源于1946年成立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的造船科。1949年武汉解放,在海事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南交通学949,设置造船专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造船专业调至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恢复并重建船舶工程专业,1963年交通部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时,将大连海运学院的船舶工程系整体调整到武汉,与本校的船舶工程系合并,成立船舶工程系。1978年以后,先后开办了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工艺与设备、、船舶流体力学、船舶贸易、船舶检验等本科专业。管理学院学院下设8个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系、市场营销系、会计学系、财务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技术经济与公共管理系。学院设有17个研究所、中心,并设有MBA教育中心、实验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5个办公室。机电学院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07年8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和4个博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5个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5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包装工程。 能动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有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轮机工程和油气储运3个本科专业,轮机工程和载运工具应用工程2个硕士点、博士点,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应用工程两个硕士点、博士点,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岩土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历史城市与建筑修复工程、智能结构及其系统信息化、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等10个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硕士领域;岩土工程、结构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市政工程实验中心、建筑学实验中心等3个实验中心,并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汽车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特色学院,汽车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学院设有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汽车工程学院与汽车研究所、电动汽车研究院共同支撑着汽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资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设有资源工程系、矿物加工与材料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区域规划与管理系;有4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资源与环境工程学科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拥有2个部级重点学科。信息学院学院涵盖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全国一级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3个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4个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1个工程硕士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4个系。 经济学院经济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于2001年合并组建后新成立的一所学院。艺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是中南地区首所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点、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的院校,其设计艺术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先后设置了设计艺术学、美术学、艺术学、传播学硕士点,还取得了艺术硕士、工业设计工程硕士、高校教师设计艺术学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科专业有省级品牌专业工业设计、校级品牌专业艺术设计,动画以及学等。外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法语系、日语系,3个大学英语部、2个公共英语研究生部等8个系部;院行政办公室、院党委办公室、院教学办公室、院研究生办公室、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院图书分馆等6个教学服务部门;以及美国学汉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欧亚文化研究所、大学英语教改实验中心等5个研究所(中心)。航运学院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为1945年11月建立的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航运学院下设航海技术系、海事管理系、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中心、船员培训中心航海仿真中心和实验中心,设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航海技术和海事管理两个本科、专科专业。文法学院2001年4月,由原三校有关院系合并组建。学院下设4个系、12个研究中心(所)、1个省级研究基地,挂靠2个国家研究基地。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即法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教育技术学,拥有2个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学位点,涵括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是学校学科门类最多的学院。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省级重点学科。 理学院学院下设六个系:数学系、物理科学与技术系、化学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统计学系、工程结构与力学系。现有1个国家工科教学建设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理学院有7个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统计学、工程力学;具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学院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以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自动化学院学院设有控制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有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工理论与新技术等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控制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控制工程、电气工程2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网络教育学院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教育部确定的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全国各地设校外学习中心30多个。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互联网、卫星通信、多媒体、ATM电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和网络课件学习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式。 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是属于管理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的办学实体。自学考试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外贸英语、艺术设计等19个专业;独立本科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法、、商务管理工11个专业。学院先后获得“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单位”、“湖北省优秀考点”等光荣称号。政治与行政学院学院下设政治学系、社会学系、行政管理系、政治理论部、思想教育部、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政治与文化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所、图书馆人文分馆、人文综合实验室、社会学实验室。有科学技术哲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2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和电子政务1个专科专业。学院从1986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以来,先后培养毕业生约1500名,其中研究生60多名。物流学院院是原港口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工程计算机与图学部、机械设计部合并调整而成的。设有港口机械工程研究所、物流自动化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和机械设计研究所。还设有港口装卸技术实验室、机械与实验室、工程图学与公差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业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3个硕士学位专业和“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博士学位专业。学院设备总值约10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400KN结构疲劳试验机、试验台、动态信号仪、静动态数据采集仪、ANSYS分析软件及多台计算机设备等。“教育部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武汉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研究基地设在该学院。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武汉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58年创办并开始招生,最初设置的专业为无机物工学、高分子化学工艺、基本有机合成、化工机械与设备等本科专业;1963年,经国家批准撤消化学工程系建制,组建武汉工学院材料保护研究所,为部属研究所,承担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993年,恢复成立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实行系所合一建制,开始招生精细化工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组建后仍保留化学工程系校直属系编制,2001年增设制药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化学工程系更名为化学工程学院。自1958年起,学院已为国家培养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累计3500余人。体育部体育部是学校直属的教学管理单位,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育研究生培养、体育科学研究、大学生和教职工的体育健身与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等任务。体育部下设党总支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教学办公室、体育教学研究室、群体竞赛研究室、体质健康研究室等。体育部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港台地区共9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体育文化交流机制。国际教育学院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承担武汉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任务。学院位于武汉理工大学主校区东院。学院已开展了多个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其中包括本科项目、中英项目、中澳项目、中法项目及硕士预科项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十多个专业,并已同、旧金山州立大学、犹他州立大学等近十个国家六十余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
知名校友/武汉理工大学
学校地址/武汉理工大学
马房山【包括东院、西院、鉴湖、南湖、升升公寓】: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狮路122号
邮编:430070
余家头校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和平大道1178号
邮编:430063
显示方式: |
包括中国学校和外国学校
共有96个词条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3次
参与编辑人数:3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43:31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理工大学各个校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