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被英国殖民时期版图

《第1章 美国历史上的殖民地时期》
第1章 美国历史上的殖民地时期
第一章 美国历史上的殖民地时期一、印第安人文明与美国历史1、奇特的印第安人文明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南、北美洲的土著居民。当15世纪末欧洲探险家越过大西洋、声称“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印第安人实际上已在这里生息、繁衍了逾万年,并且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古代文明。“发现”:当代学者认为:“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提法,带有欧洲中心史观的偏见,应予摈弃。美国历史学家帕瑞说:哥伦布并未发现一个新世界;他只不过是在两个都很古老的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越来越多的学者如今倾向于采纳"两个世界(或两种文明)的'相遇'"这一提法。印第安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5世纪末欧洲人抵达美洲时,美洲究竟生活着多少印第安人,由于缺乏统计数字迄今尚无定论。“统计数字”:据估计,整个西半球的土著居民约为万,语言和方言在500种以上,分别属于20多个互不关联的语族。有学者估计整个西半球印第安人有2500万左右,其中中美洲、墨西哥和墨西哥以北地区500万,今美国境内(阿拉斯加除外)85万,位于北美13州及其周围地区22万。印第安人仅仅是一个统称,他们当中存在很多分支。“分支”:北美洲有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易洛魁人、克里克人等;墨西哥和中美有阿兹特克人、玛雅人等;西印度群岛有加勒比人;南美大陆有智布查人、印加人、瓜拉尼人、恰努亚人等。在今天美国这片土地上,土著印第安人也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分成600多个不同的部族;讲着200多种不同的语言;其身材、外形、肤色、语言、信仰各异;文明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2、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母权制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摩尔根对印第安人的历史和社会风俗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察和研究。根据他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属于古代氏族制度。主要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发展阶段,个别部落中间依照父权制组成。基本组织形式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路易斯·摩尔根”:摩尔根()生于纽约,1840年大学毕业,1847年被易洛魁人一氏族收养,1851年发表《易洛魁联盟》,1862年出版《人类家族的亲属制度》,1877年出版《古代社会》,1881年出版《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后两本书有中译本。恩格斯高度评价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恩选集》第4卷)就是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摩尔根论印第安人社会在美洲发现的时候,“这里既没有任何一种政治社会,也没有任何一个国民,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文明。就‘文明’一词的本义而言,当时最先进的美洲印第安部落距离文明的开端还隔着整整一个文化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第65页)部落联盟已经出现美洲被发现时,已经产生一些部落联盟,其中易洛魁联盟最先进。“易洛魁联盟”:易洛魁联盟由5个独立部落组成,势力最盛的1675年前后,领土范围包括今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大略湖北岸加拿大部分地区。既务农,又捕鱼和狩猎。其他著名的部落联盟有:6个部落组成的克里克联盟、3个部落组成的渥太华联盟、"七会议篝火"组成的达科他联盟、新墨西哥七村组成的摩基联盟。易洛魁联盟以南是势均力敌的阿尔贡金诸部落。今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科罗拉多一带,是半定居的普韦布洛部落,以采集为主,从事狩猎,种植玉米、豆类和南瓜。3、印第安人文明与美国历史的关联印第安人文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美国的“古代史”◆ 两种观点关于印第安人文明与美国历史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美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美国史的古代部分;另一种观点针锋相对,认为印第安人文明与美国历史没有直接的关联,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美国的“古代史”。◆第一种观点的主要根据(1)印第安人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2)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印第安人也是其中一个民族,且是美国土地上最早的居民。◆ 第二种观点的主要根据(1)印第安人虽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有过一定影响,但对近代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宗教的发展,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2)美国文明是建立在欧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及宗教的基础之上的,美利坚民族是欧洲民族融合的产物。美国历史不是在印第安人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3)即便以印第安人文明作为美国历史的开端,仍然缺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中间仍然存在很长一段空白。 北美印第安人对于近代美国文明的兴起作出巨大贡献◆ 印第安人是开发北美的先驱、近代农业的奠基人。当今美国有20多种农作物源于印第安人的种植,如玉米、烟草、白薯、马铃薯、红薯、花生等。近代农业与印第安人栽培玉米的主要方法比较起来没有多少变化。烟草的栽种方法、用阳光或者火熏烤法来自印第安人。马铃薯后来传到欧洲。印第安人懂得怎样控制野生植物和选种,懂得施肥和土壤改良,懂得用糖水或蜂蜜保存果类,用人工或太阳干燥法保存水果、蔬菜和肉类。◆ 印第安人是欧洲探险者和移民始祖的指路人。早期北美大陆的开发与印第安人的热情帮助分不开。哥伦布到达圣萨尔瓦多岛时,受到岛上土著印第安人的热烈欢迎,称其为"天上来的人",并充当其向导。欧洲移民进入北美大陆初期也受到印第安人的友好对待。印第安人教他们种植农作物、在树草丛生的情况下开垦种地、以野草制药,以枫叶制糖浆;教他们设置陷阱捕捉野兽;教他们捕鱼方法;教他们以烟柱、火把为号,探路传讯;教他们制作独木舟以便在河湾行驶。即使独立战争时期采用的散兵队形作战术,也是来自印第安人。沿袭至今的全国性节日—“感恩节”也与印第安人相关。“感恩节”:1620年冬英国清教徒移民抵达北美马萨诸塞湾普利茅斯殖民地时,一贫如洗,饥寒交迫。友好的印第安人伸出援助之手,教白人如何捕鱼,如何种植玉米、番茄、可可、烟草等作物,帮助他们度过难熬的严冬。第二年秋,移民们种植的作物获得大丰收。为感谢上苍的眷顾,同时也为感谢印第安人的慷慨相助,移民们在10月份举行聚会庆贺丰收。当地的印第安人酋长应邀率近百人参加庆祝活动。庆贺丰收的纪念日沿袭至今,成为美国人重要的全国性节日之一。◆ 印第安人文明为美利坚民族文明增添了光彩。当今美国印第安人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只有140万。美国有20多个(有人说26个,有人说34个)州,1000多条河流,200多个湖泊,以及无数城镇、山丘、河谷、森林、公园,用的是印第安人名称。例如Iowa、Massachusetts、Arkansas、Dakota、Illinois、Oklahoma、Utah、Alabama、Arizona等源于印第安人的部落名称。此外还有Ohio、Missouri、Conneticut、Potomac River、Michigan Lake等。俄克拉何马意为"红种人土地";康涅狄格意为"长河";印第安纳是肖尼、迈阿密印第安人的故乡。密西西比河也取自印第安人"大江"的意思。阿巴拉契亚山脉意为"另一边人们"。落基山意为"石头山"。密尔沃基意为"欢乐之乡"。美语中借用的印第安人语言单词(包括直接借用和派生的)大约有1700个。◆ 白人种族主义者的自我"辩解"不足为据。历史上,北美印第安人不公正地遭到欧洲殖民者的杀戮和驱赶。对于欧洲白人驱赶、屠杀印第安人的原因,白人学者提出各种各样解释,如:印第安人部落间的不团结论、印第安人对欧洲白人的不合作论、印第安人地方疾病摧残论等等。然而大量事实表明,初期印第安人并非"大多敌视外人"。如独立派教士罗杰·威廉斯因教派分歧被逐出海湾殖民地,友好的印第安人允其在纳拉甘西特湾建立殖民区,1644年组成罗得艾兰和Providence殖民地。《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一书作者指出:"美洲印第安人是一个伟大高尚的种族,我们这些欧洲裔或非洲裔的人是以认他们为祖先而自豪的。他们并不是野蛮人,我们曾将他们当做野蛮人来对待,我们为此而感到羞愧。"二、美洲的发现和欧洲人的探险、殖民活动1、谁先到达美洲:几种不同观点◆ 哥伦布。1492年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率领船队自西班牙的帕洛斯港启航,计划前往中国和印度,航行中偶然发现了美洲(10月12日凌晨登上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1493年3月回到出发地。)其后年间又3次赴美洲探险。1501年,意大利人亚美利哥沿南美海岸航行后,用拉丁语报道“我们发现了一个新世界”。1507年德国地理学家瓦德西·穆勒提出用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新大陆为亚美利加洲,后来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 公元7世纪,爱尔兰的僧侣圣·布伦丹曾经横渡大西洋。◆ 公元1000年,冰岛人雷夫·埃里克森发现今纽芬兰岛地区。1982年联合国大会上就谁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发生争论。西班牙等36国的决议案要求在1992年10月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冰岛代表则要求在公元2000年时纪念发现美洲1000周年。◆ 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1761年法国学者德·歧尼根据《梁书·诸夷传》提出此说。《梁书》称慧深和尚于公元5世纪到过扶桑。“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于、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锦。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无兵甲。不攻战’。”1953年,美国学者默茨将慧深对扶桑国的描述同中南美洲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的宗教、传说、风俗、历法、建筑、雕像以及当时的物产、鸟畜相对照,论证扶桑就是今天的墨西哥。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扶桑乃指日本。1979年,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考古学家莫里亚蒂致函我国考古学家,认为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发现的古代石制船只石锚,是中国人横渡太平洋航海的证据。此外,还有所谓的“殷人东渡说”,理由是墨西哥文化和商代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据此推论说公元前1400年已有中国人到过美洲1492年之前对美洲的探险活动学者们一般能够接受“在哥伦布航抵美洲之前已有人到达美洲”的说法。至于中国人是否在哥伦布之前到达过,则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无论如何,哥伦布之前的美洲航海活动没有延续性,之后才揭开了美洲殖民、开发、发展的新篇章。2、“旧世界”的发展导致了两种文明的“相遇”15世纪后期,西欧处于一个新时代的门坎之上,其特点是:海外探险和殖民;世界贸易的扩展;主要贸易航线由地中海向大西洋偏移。美洲的“发现”正是欧洲一连串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以及专制君主统治的民族国家的兴起。3、欧洲人在新世界的探险和殖民◆ 动机受到哥伦布航行的刺激,主要西欧国家遣探险家至新世界,以便:1)寻找穿过或者绕过美洲前往远东的新航路;2)获得金、银、珠宝及其他贵重物品;3)获得新土地;4)教化当地异教徒;5)满足冒险精神和思想好奇心;6)为建立贸易商栈和定居铺平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等在北美的殖民活动:1650年的势力范围 1750年的势力范围三、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1、英属北美殖民的建立及其后来居上的缘由英国人在北美的殖民◆ 范围:年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13个殖民地构成后来美国的基础。 ◆ 英国定居者的动机:宗教原因 英国国王亨利8世与教皇决裂并于1534年建立独立的安立甘教(Anglican Church)。亨利之女——女王伊利莎白一世在位时期(),安立甘教牢固树立起英国国教的地位。天主教徒、非国教新教徒(如清教徒、贵格会教徒),遭到歧视甚至迫害。为获得宗教自由,很多英国人移居新世界。政治原因 17世纪,英国出现议会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主义国王间的政治争端。先后经历内战()、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49)、清教徒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以及“光荣革命”()最终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为了逃避政府的暴政和政治动荡,很多英国人移居殖民地。经济原因 16、17世纪很多英国地主圈地牧羊,赶走土地上劳作的佃农。无地农民迁往城市,许多人失业、负债。根据英国严厉的刑法典,债务人面临入狱监禁。为了开始新生活,自己拥有土地,很多贫困的英国人将眼光投向新世界。◆ 英国政府的动机:争霸。为争夺世界的领导权,英国与西班牙发生冲突。英国船长霍金斯勋爵(John Hawkins)、德雷克勋爵(Francis Drake)率船队袭击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殖民地以及西班牙财宝运输船。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爆发,德雷克等人消灭了“不可战胜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此事件标志着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强权以及“海上主人”(Mistress of the seas)身分的出现。为了取得与世界强权国身分相称的殖民帝国,英国政府乃鼓励殖民定居。经济利益。在重商主义指导下,英国坚信殖民地将带来经济利益。殖民地将成为母国的原料产地、制造商的市场,为英国国库带来收入。“13个殖民地”英国殖民活动后来居上的原因分析◆ 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具有鲜明的特点:对殖民地采取掠夺式的统治。殖民之初,西班牙人就征服并摧毁了印第安人创建的两个文明帝国: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和秘鲁的印加帝国。前者有人口1500万,后者有600万。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这里的印第安人几近绝迹。两大帝国的首府也成了西班牙人在美洲统治的大本营。殖民前夕,西属美洲的印第安人已有发达的农业和高超的采矿和冶炼技术。西班牙的征服一味强调掠夺和剥削,不想通过发展多样化的生产能力促进殖民地经济长期繁荣。禁止殖民地种植宗主国已有的作物,禁止殖民地之间进行贸易。西班牙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由塞维利亚市的商人操纵控制,不允许殖民地居民参与这种贸易。由此西属殖民地上难以形成一个推动社会走向繁荣的实业阶层。严厉控制向殖民地的移民。即使西班牙本国人也不能随便移入西属殖民地,而必须向政府申请一张通信证。获准到美洲去的贵族、神甫、商人和农场主,数目大致相当于在国内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总之,西属殖民地从来没有经历过汹涌的外来移民浪潮,所有的殖民地都是作为皇室财业建立起来的。独尊罗马天主教。在西属美洲殖民地,非天主教教派遭到歧视和迫害,甚至连印第安人也被强迫皈依天主教。殖民地上没有丝毫的宗教自由气息。将国内的大贵族庄园制度照搬到殖民地。殖民地上的土地大都被大地主强取豪夺,构成人口多数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谋生的途径有二:冒死下矿井;胼手胝足劳作田间。更加严重的是,西班牙竭力想把殖民地变成宗主国的复制品。整个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专制政府始终严厉控制着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西班牙官员或者西班牙出生的一般平民,其身分地位优越于殖民地上出生的人。西属美洲殖民地划分为4个总督区,每个区都由死心塔地效忠宗主国的官员代表西班牙王室进行绝对统治。没有丝毫民主的气息,民众毫无权利,更谈不上有什么自治的经历。 ◆ 较之西班牙,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呈现不同的特点:首先,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的创建过程中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或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英国君主或议会虽然口头上一再扬言美洲属地的所有权归英国,但对殖民地上人民的具体要求却不予理睬或虚与委蛇,不肯提供实际的财政支持。英王室所做的一切,就是向那些乐意出面或出钱进行殖民活动的私人或组织,颁授殖民特许状。只是到殖民地变得强大之后,英国政府才开始更弦易辄,限制殖民地的政治、经济自主权。然而由于欧洲列强之间殖民战争的牵扯,限制政策未能发挥多少作用。到19世纪60年代殖民战争暂告平息时,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结果酿成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战争。其次,英国也不限制其他国家向英属殖民地移民。英国政府甚至还积极鼓动或支持把两种人运到殖民地:非洲黑人;英国国内那些“不受欢迎的人”(包括数以百计的乞丐、罪犯。有些人并非真正的罪犯,而仅仅由于一点小小的过失,如偷猪、拿了人家一块面包、或是负债而进监狱。这些人一律被视为非“规矩公民”,乃抛弃他们,遣送至美洲。)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穷苦人(视美洲为希望之乡和避难所),同时也导致殖民地上种族、民族成份驳杂斑斓。第三,英属北美殖民地上宗教多样性的特点也相当突出。殖民初期,英国政府也试图建立单一宗教,如授予弗吉尼亚殖民公司的第二个特许状就曾规定:弗吉尼亚不能收留那些不承认英国对国教统治权的脱离派教派。但弗吉尼亚殖民公司没有理睬这一指令,允许脱离派教徒在殖民地建立垦殖区,1620年建立弗吉尼亚第一个殖民据点──普利茅斯的就是脱离派教徒。此后英国政府放弃了早先的企图,开始默认并最终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宗教宽容政策”:英国政府默认并最终采取宗教宽容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藉此可谋取经济上的好处。殖民地被视为商业事务,应当为母国的繁荣富强效力,要有利可图,就必须吸引外来移民去开发殖民地资源。因此,在北美殖民地,外来移民受到殖民当局的欢迎,有的还获准建立自己的宗教机构。另外,宗教宽容政策的出台,与英国国内宗教“温和政策”的大背景分不开。总体上,殖民地时期,英国对于异教徒的宽容程度前所未有,但这一政策时紧时松。1640年“长期国会”召开后的20年较宽松,1660年王朝复辟后查理一世、二世的短暂统治时期试图确立宗教一体化。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容忍法案》,由此英国政府准许在新教三位一体神学论的范围内存在宗教上的多样性。从此,宗教宽容成为国策。第四,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自然条件不及西属中、南美洲殖民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文明程度也较低下,且没有当地印第安人开采的黄金可供掠夺。不理想的客观环境使得早期殖民者唯有努力与自然环境进行搏斗。殖民者首先选择了农业。南部弗吉尼亚殖民地很快找到了致富的路子──烟草种植业。新英格兰人因地制宜,发展了捕鱼、木材加工和海外贸易。但农业是主要产业,到1776年殖民地上至少90%以上的居民是以务农为生,他们绝大多数是居住分散的小农场主。大地产者寥寥无几。第五,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氛围比较宽松。殖民地的居民除黑奴外,享有同在英国一样的待遇,也即拥有英国人的权利和特权,如同生活在英国一样。按照较为民主的方式制订规章,管理殖民地,居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较强。基本处于自治状态。多数殖民地规定,成年男子,只要拥有50英亩土地,便有资格参加选举。2、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状况殖民地的政治实践◆ 殖民地人享有作为英国人的“权利”。在授权建立殖民地的一系列皇家特许状中,殖民者获得保证享有作为英国人的权利和特权。这些权利和特权基于英国史上4个重要的里程碑之上,它们是:大宪章;议会制度;英国的习惯法;权利法案。大宪章,即The Great Charter, 或者Magna Carta,1215年约翰王被封建领主所迫而签署。宪章声明:国王并非绝对的统治者,而是受到法律的制约;所有的人获得保证由陪审团审判;只有议会可以征税。议会制度。英国的议会有悠久历史。到14世纪,议会已经分裂成两院:高级牧师和贵族代表组成世袭的贵族院(House of Lords);富裕的中产阶级代表组成选举产生的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通过威胁阻挠征税法案的制定,议会还迫使英王接受它的立法,不仅仅是有关税法,还有许多其他事情。英国的习惯法。英国的习惯法,即所谓Common Law。到14世纪,英国法庭已经确立了参照以往类似案例、遵照先前法官的裁决这样的做法。这些司法先例,构成一个法官确立的法律(judge-made law)的主体,称之为习惯法。其原则的某些部分,及时地成为英国成文法(statute law,由议会制定),有助于保护个人免遭政府专制的侵害。到17世纪末,习惯法(加上成文法的补充),已经给予每个英国人一些基本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无理剥夺;若被捕,享有人身保护和陪审团审判的权利;若无法院搜查令个人住处免受搜查等等。权利法案。作为“光荣革命”的一部分,英国议会在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制定或者暂时停止法律、征税或者维持军队;国王不得干涉议会选举和辩论;人民有权向议会请愿,有权要求公正、迅速的陪审团审判,有权反对过分的罚款和保释金、反对残酷的和不寻常的惩罚。◆ 殖民者建立起民主体制:按照当今标准衡量,殖民地的政治远非“民主”,但较之欧洲(在某些方面甚至较之英国)要民主得多。体现为:较早建立了民选立法机构;按照“契约”原则制定了影响深远的“五月花号公约”;在新英格兰地区形成市镇会议制度;康涅狄格率先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法规》。民选立法机构。1607年5月,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的首批移民104人抵达詹姆斯河河口,建立詹姆斯敦殖民点。日,弗吉尼亚詹姆斯河1000多名成年男子推选22位公民代表召开为期6天的代议制议会,通过了几项需待公司核准的法律。这是新世界第一个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和第一个代议制机构。其他殖民地在建立类似立法机构时效法弗吉尼亚的模式。1624年英王詹姆斯一世解散殖民地,停止代议制议会,但1629年后,代议制议会不理会英王的不承认,继续进行活动。“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秋,普利茅斯的弗吉尼亚公司102名清教徒和贫苦移民乘座"五月花号船"和32名来自荷兰莱登的快乐号船贫苦移民会合,驶往北美新大陆,经60-70天的艰难航行,12月底在马萨诸塞湾的科德角登陆,建立了以普利茅斯命名的定居点。在上岸前的11月11日,41名成年男子签署"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宣布自愿结成平等的公民政府,制定自己的法律、章程和官职机构。公约旨在促进殖民的普遍利益,签约者保证制定、遵守公正的和公平的法律。签约者多为清教徒,贫苦工匠、农民和契约奴,他们被称为"移民始祖"。五月花号公约确立了一个典范:直接民主制,公民本人而不是其代表成为立法者;承认多数人的统治;确立了法律必须公正地对待所有的人的原则。该公约被誉为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之一。市镇会议制度。即New England Town Meetings。移民始祖在新英格兰开始了这样的实践:随着垦殖的进行,在外围建立了许多镇,中心区则建立一个教堂议事厅。镇居民的生活以教堂为中心。自由人(起初为拥有财产并属于镇教会成员)管理镇事务,通过市镇会议制定地方法规。还选举镇代表出席殖民地的立法机关。市镇会议是直接民主的一个典范,只适用于小社区,为殖民者提供了自治方面的政治实践经验。1628年一批清教徒在伦敦组织新英格兰公司,次年改组为马萨诸塞公司,从英王获得特许状,有权在普利茅斯以北的马萨诸塞地区建立定居点,实行有计划的移民。1629年8月,约翰· 温斯罗普和其他12名清教徒股东签署剑桥协定,规定定居地的权力应该掌握在殖民地人民手中。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上千人抵达马萨诸塞周围,建立了波士顿、罗克斯伯里、坎布里奇等居民点。10月19日殖民地举行大会议,由自由人选举助理,再由助理宣出总督和副总督。1631年自由人的范围由公司股东扩大为有选举权的公民。1635年,由每个市镇选举两名代表参加地方议会,形成代表制。1644年助理们组成上议院,代表们组成下议院,形成两院立法制雏形。温斯罗普设想把海湾殖民地建成"山巅上的圣城"。有产人士对下层人民的清教主义统治。1691年普利茅斯殖民地合并于马萨诸塞殖民地。马萨诸塞殖民地的建立充满了浓厚的清教主义色彩,WASP成为初期移民的重要来源,奠定了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基础。“WASP”:WASP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系指带有盎格鲁-萨克逊文化背景的白人新教徒。WASP文化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根本法规》。1639年,在托马斯·胡克的领导下,康涅狄格的定居者起草了现代第一个成功的成文宪法--《康涅狄格根本法规》(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它许可所有忠诚的居民选举产生一个立法会议,该立法机构挑选一位总督。"根本法规"暗示,管理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之上,它必须表达多数人的意愿。◆ 迄18世纪50年代的殖民政府三种类型:(1)2个自治殖民地(康涅狄格、罗得艾兰)。殖民者直接或间接地选举总督和两个立法机构的成员。(2)3个业主殖民地(特拉华、马里兰、宾夕法尼亚)。业主挑选总督,有资格的选民选举殖民地会议。(3)8个英王直辖殖民地。国王挑选总督。同时,除马萨诸塞外,国王还任命总督的参事会成员(实际上是殖民地立法机构的上院)。有资格的选民选举下院。殖民地的经济实践◆ 地理条件影响了殖民地的职业:三种经济类型新英格兰殖民地──4个,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罗得艾兰。土壤多砂石,气候寒冷,不适合于农业。农场小,产量有限,供家庭消费略有节余。另一方面,森林多,湍急的河流多,有很多天然良港(如普茨茅斯、波士顿),使得新英格兰发展木材加工业、船舶制造、捕黥、捕捞鳕鱼和鲭鱼、以及贸易。新英格兰商人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贸易路线,其中几条卷入三角贸易。一条有利可图的路线是:殖民地的鱼、粮食和木材,运到西印度群岛换取糖和糖蜜,再将糖和糖蜜运到英格兰换取北美殖民地紧缺的工业制品。另外一条贸易线路是:新英格兰人将朗姆酒运到非洲换取黑人奴隶,将黑人奴隶运到西印群岛交换糖和糖蜜,将糖和糖蜜运回新英格兰蒸馏成朗姆酒。新英格兰商人获得巨额利润,但他们也面临巨大障碍:海上风云变幻;私掠船攻击的危险;英国的重商主义立法。这些立法就是所谓航海法案,它只准许殖民地船只与英格兰和英属西印度群岛从事贸易,不准与欧洲大陆或者法国、西班牙从事贸易。例如,1733年的《糖浆法》规定,如果北美殖民地从英属西印度群岛以外地方进口糖和糖蜜的话,必须对这些商品支付高关税。中部殖民地──4个,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和特拉华。土地肥沃、平坦,气候适宜,利于发展家庭农场,生产的剩余粮食(如小麦、玉米、燕麦)出口至其他殖民地和英国。不久便获得面包殖民地的称号。河流航道长,可通航(如哈得逊河、Susquehanna河、特拉华河),促进了与印第安人的毛皮贸易。一流的港口,如纽约和费城,促进了与其他殖民地、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贸易。南部殖民地──5个,弗吉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森林出产沥青和柏油,对于英国和殖民地的海运至关重要。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利于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种植蓝靛、水稻和烟草。只要运往英国,换回工业制品。种植园主越来越富有,不断要求新的土地,部分地是由于烟草种植很快耗尽地力。种植园主控制了南方的殖民地社会,力求模仿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种植园主的生活与南方的小农场主以及为了生存奋力挣扎的边疆人形成鲜明对比。◆ 殖民地的劳动力:总体上,殖民地的劳动力非常短缺。种植园主和农场主很难获得足够的工人。定居者在很容易获得土地、自己成为独立农场主的情况下,不愿为他人干活。为克服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转向黑人奴隶和白人契约奴。黑人奴隶。1619年,一艘荷兰帆船装运20余名黑人抵达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这是英国殖民地黑人奴隶制的开端。此后100年间,奴隶制扩展到所有殖民地,其中南方力量最为强大,那里烟草和水稻种植园主越来越依靠这些很快便能适应的劳动力。1750年,北美殖民地有40万黑人奴隶,其中3/4在南部。白人契约奴。英文作“indentured servants”。这些来自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穷困潦倒的白人,占了移居北美殖民地所有白人移民的一半以上。通过签订契约,答应为其干活4-7年以换取至美洲的旅费。通常作为家庭帮手、手艺人和农场帮工。契约期满后获得自由,有时还获得小块土地或者工具。◆ 殖民地的工业:殖民地制造业的开端──殖民者主要从事获取毛皮、鱼和木材,以及种植农场品之类的工作。也从事某些基本的制造业:织布、制衣、制革、制鞋、木材加工、家具制作、铸铁、打造器具。这些活动起初作为家庭手工业而在农场或者种植园中进行。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制品需求的扩大,手艺人开始建造小型地方工厂。很快地,纺织品、铁制器具、礼帽成为较大的工业部门,其产品逐渐超越地方市场。最重要的制造业活动是船舶制造,主要集中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工业化的障碍──殖民地的制造业总体上受到限制,原因在于:缺乏资金;缺乏熟练工人;缺乏充足的内陆运输设施来扩散产品;来自英国的敌视。英国根据重商主义理论通过法律:认为殖民地只应该生产原料,从母国换取工业品。1699年的《毛织品法》和1732年的《制帽法》,禁止任何殖民地向其他殖民地或者海外出口这些工业制品。1750年的《制铁法》鼓励将粗铁运往英国,禁止殖民地人制造铁成品。殖民地的社会和文化实践◆ 殖民地的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人种多样化、流动性强等特点。快速增长。170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大约25万;50年后的1750年增长6倍,达到150万。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移民的大量进入;殖民地较高的出生率。人种多样化。英国殖民地允许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进入。由此开始了美国"熔炉"的传统。从英伦诸岛就来了英格兰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苏爱人和爱尔兰人。也接受非英国移民,因而很多移居者来自欧洲大陆,特别是来自法国和德国。特拉华和纽约的原居民是瑞典人和荷兰人。流动性强。殖民地人总体上可分三大阶级:富裕的和受过教育的贵族,前者如种植园主和商人,后者如牧师和律师;中产阶级,小农场主和熟练技工;底层阶级,契约奴和奴隶。然而,殖民地的阶级并非世袭的(除了奴隶),殖民地人较容易地上升或下降其社会地位。◆ 殖民地的教育:初等教育──较之英国和欧陆,殖民地人受教育程度要好。殖民地的正规教育因各个殖民地的情况和社会地位而有很大差异。总体上,上层阶级之子女通过昂贵的私人教师或者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学习实用课程和古典课程。边疆居民的儿童较少接受正规教育,但通常由其父母在家里教习"3R"(reading, 'riting, and 'rithmetic)。特别是在新英格兰,父母强调教会孩子阅读圣经的能力。1647年,马萨诸塞通过法律,要求镇建立学校,以便教孩子识字。后来新英格兰的其他殖民地也采取类似做法。但是,这些最早的公共教育立法未能得到很好实施。高等教育──殖民地比较早地就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为了培养年轻牧师,殖民地人建立了一些学院和大学,著名的有:哈佛(1636年)、威廉和玛莉(1693年)、耶鲁(1701年)、普林斯顿(1746年)、哥伦比亚(1754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建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751年),一开始便提供实用的和人文教育。到18世纪末,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培养医学、法律和其他世俗职业方面的人才。◆ 印刷物:书籍和报纸──虽然书籍很贵,但不少种植园主和商人拥有可观的私人藏书。富兰克林于1731年在费城建立第一所捐助图书馆。每个成员捐款用于购买书籍,也可以借阅图书馆藏书。其他殖民地城市不久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协会。然而多数殖民地人主要依靠两本书籍:提供宗教服务的《圣经》;包含日历和各种各样有关农业、健康、烹调、科学和政治文章的《历书》。富兰克林编的《穷人理查历书》便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本。殖民地人也出版报纸。第一份殖民地报纸是1704年出版的《波士顿每周新闻》(The Boston Weekly News-letter)。其后50年,11个殖民地共出版有27份报纸。印刷所还出版小册子,特别是有关政治问题的小册子。◆ 新型“美洲人”(“美国人”)的出现: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居民来自英国或者英国以外的地方,从欧洲带来了旧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这种欧洲生活方式由于美洲环境(特别是西部拥有广阔的自由土地、边疆印第安人的威胁、自然的挑战)而得到改造。为了适应新环境,殖民者不得不有所改变。兴起了一种个人主义、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新人”出现了,他不再是一个欧洲人,而是一个美洲人(无论内心还是外表)。附录:印第安人从何而来?--美洲人类起源之谜美洲印第安人究竟是美洲大陆土生土长的,还是从别的大陆迁徙而来?如果是外来的,那么,何时、何地、如何迁徙而来的?16世纪以降,人们便凭借想象、或者依据神话传说,提出各种虚诞无稽的说法。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第一种,16世纪60、70年代提出,依据《圣经》的经文推论说西半球的原始居民可能是诺亚之子──史姆的后裔。第二种,17世纪提出,一西班牙人认为:圣经创世纪里所叙述的有关造人的事,实际上发生在今玻利维亚查尔卡斯偏东的一个地方,即今天的苏克雷。第三种,18世纪,一个玻利维亚人在《亚当的传说》中写道:玻利维亚的艾马拉语是人类最早的语言,其他语种都是从它衍化来的;人类第一个男人亚当及其配偶夏娃所居住的人间乐园──伊佃园,就在玻利维亚的一座山脚下。第四种,西班牙在美洲的传教士卡萨斯神父认为:美洲原始居民来自古代的以色列王国。把传说中居住在圣地巴勒斯坦北部、后来失迹的希伯莱人十个部落,说成是美洲人的祖先,声称他们约在公元前7世纪逃到美洲避难。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的发展为对美洲印第安人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1875年,美洲人种学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南锡召开,从此对美洲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趋向严谨化、科学化。学者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是“本土说”;二是“迁徙说”。“本土说”。 此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是土生土长进化而来的。美国、瑞士、阿根廷的一些学者持此说,但相信者不多,原因之一是西半球从未发现史前人类的"原人"的遗骸。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化石大约是1万年前的,而欧亚等大陆发现的人类化石是第四纪即冰河期后期的,大约比美洲人类化石早50万年。阿根廷博物学者阿梅吉诺甚至提出:整个人类都发源于美洲,然后扩散到其他大陆,"美洲是人类的摇篮"。此论的根据是在阿根廷潘帕斯地区发现的人类化石。该"化石"曾被认为属于第三纪,比欧亚大陆发现的人类化石还要早。但学者们认为第三纪不可能出现人类,后来研究发现这些化石没有那么古老,实际上与印第安人属于同一地质年代。阿梅吉诺的观点不攻自破。大量学者赞成“迁徙说”。此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非土生土长,而是外来移民。至于从哪里迁徙而来,如何迁徙而来,则说法各异,形成所谓“单一起源说”和“多元起源说”两派。“单一起源说”:所谓“单一起源说”,指的是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美洲之外的某个"唯一的"地方,比如亚洲。“多元起源说”:“多元起源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不只来自一个地方,而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文明区域,如亚洲、大洋洲等。“多元起源说”中,又有所谓“亚洲迁徙说”、“大洋洲迁徙说”等等之别。“亚洲迁徙说”认为:美洲古代人是蒙古族的旁系种族或蒙古族以前的种族派生的,经过白令海峡和阿拉斯加来到美洲。此说的主要根据是:美洲印第安人与亚洲人在种族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多于任何其他地区的人种。例如:头发一般是乌黑、粗硬、平直的,生长很旺盛;身上和脸上的汗毛稀疏;面部平宽;颧骨高而突出;鼻子高矮属中等;眼睛一般为黑色或栗色。该派学者总体看法一致,但在何时、如何迁入美洲问题上认识有分歧亚洲人何时迁入美洲?有的认为5-6万年前,有的认为不过1-2万甚至8千年前。至于如何迁入美洲,一般的说法是:几万年之前,他们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往东渡过白令海峡来到西半球。在遥远的古代,航海设备简陋、技术非常落后,如何渡过?冰河时期,今天的白令海峡曾是一条地峡,把亚洲和美洲联系在一起。第四纪冰河期末期亚洲出现人类之后,这个地峡已沉入海底,留下了今天的白令海峡,但当时的海峡比现在低225英尺,宽度几乎不到90公里,在晴朗的白天,站在阿拉斯加的海角可以望见亚洲海岸的山峰。冬季结冰时,海峡被冰覆盖,可以穿越。有美国学者研究认为,当时的海峡像一个湖,有三个由岩石构成的小岛,其中一个位于中央,从而大大缩短了亚、美两大陆之间的距离。当时岛上居民同亚洲人、阿拉斯加人还有贸易往来,因之估计用小舟通过海峡很容易。“亚洲迁徙说”仍然存在一些疑问。问题之一是:当亚洲还有大片无人居住的辽阔土地时,他们为何要跨浮冰东渡去忍受阿拉斯加的艰苦?问题之二是:迁徙者经过长途跋涉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如何能在欧洲人抵达美洲之前增长到4000万之众?在“亚洲迁徙说”当中,有的学者进而指出:美洲大陆的祖先可能是北京“周口店人”; [据上海《文汇报》日报道:加拿大拓荒者博物院研究人员托马斯·约翰逊教授在日于北京举行的国际海岸带学术讨论会上说,美洲大陆的人类祖先有可能是12万年前从亚洲大陆迁移过去的,有证据表明他们是北京周口店人的后代。海岸学家们今年来在加拿大温哥华附近的乔治亚海峡丰富的冰碛物里采集到一些原始工具。这些石器表明,这些早期的美洲大陆人在沿袭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人的文化。]国际知名的彝族文化学学者刘尧汉先生则断言:玛雅文化、古印加帝国的开创者正是亚洲中国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先民。此说的一个重要根据是:彝族先民创造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十月太阳历”和更为古老的大约有上万年历史的“十八月历法”;而中美洲秘鲁文明古国印加帝国也分别有十八月历和十月历这两种历法。“大洋洲迁徙说”:此说不否认从亚洲迁入的假说,但认为与此同时或者在此前后,可能还有一些大洋洲人群(主要是波利尼西亚人、毛里人、澳大利亚人)在古代流入了南美洲。“大洋洲迁徙说”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主要根据是:美洲印第安人除了在种族特征上同亚洲蒙古人种有许多相似之处外,彼此也存在一些差异,特别是在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当中。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美洲环境的影响和长期种族演化的原因外,可能还受大洋洲人的影响。认为在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就共同特征而言与大洋洲人有关系。其特点是:矮矮的身材、向后伸长的脑壳、突出的下巴、扁扁的脸孔和头盖、高高的颧骨和突出的眉弓。此外还有心理、文化和语言方面的相似之处。古印第安人语言中,有数百个被认为是来自大洋洲的词汇,如巡夜人、斧头、战士、老人或父亲。这些大洋洲的土语,现在和古代在阿根廷、智利、秘鲁、厄瓜多尔都很通用。大洋洲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通行的说法是:利用太平洋的海流和海风,乘座两只拴在一起的独木舟,顺着海流航行,每小时可航行7-8英里。许多学者未完全否定此说,但同样存在疑问。语言相似可能只是偶然的吻合。大洋洲人不可能有那么强的航海能力。太平洋的海流和海风既有利于他们到达美洲,也有不利的一面。至于种族特征上的相似之处,确实存在,但这些美洲古人类化石更可能是1.5万年前的一种亚洲人──蒙古人。至于南美某些野蛮人同蒙古人种有所区别,则是因为南美古印第安人离开亚洲的时间比北美的野蛮人要早造成的。在美洲人类起源问题上,除了“亚洲迁徙说”、“大洋洲迁徙说”之外,还有所谓的极地迁徙说和地中海迁徙说。 “极地迁徙说”:奥地利一学者认为,宇宙进化形成地球后,南北两极首先冷却,因此那里可能是最早有生态条件的地方,能够生产植物或动物。正因为这样,今天大家熟知的史前人种(如海德堡人、北京人、南方古猿等)地理分布广泛,同时发展而来。“地中海迁徙说”:此说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来自地中海地区的埃及、以色列等地。此说经不起驳斥,因为美洲土人比地中海地区的人落后得多,前者还不知道使用铁和轮子等。美洲人类起源问题迄今仍处在研究和争论之中。“本土说”基本上被否定了。“亚洲迁徙说”目前占优势,已为许多学者接受,成为最通常的说法。“大洋洲迁徙说”提出来的时间还不长,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许多难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解释。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殖民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