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南坡坡度不断变化,获得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年广西南宁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学年广西南宁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据此完成题。【小题1】进入绕地轨道的“神舟九号飞船”属于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④银河系 
⑤河外星系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小题2】“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A.由快变慢
B.由慢变快
C.达到最快
D.达到最慢
【小题3】“神舟九号飞船”飞行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先向北后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小题4】“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时,华侨林先生在美国旧金山(西八区)收看实况转播,此时当地已是
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B【小题4】D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进入绕地轨道的“神舟九号飞船”属于②地月系、①太阳系、④银河系、③总星系,不属于⑤河外星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是并列的,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共同构成总星系。【小题2】“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时为日18时37分,地球公转的速度由快变慢,因为地球离远日点越来越近,远日点对应时间为7月初,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小题3】“神舟九号飞船”飞行期间为从日18时37分至日10点00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在北半球先向北后向南移动。【小题4】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慢16个小时,“神舟九号飞船”发射时,西八区的时间为日12时37分,华侨林先生在美国旧金山(西八区)收看实况转播,此时当地已是正午。考点:本题组考查天体系统的含义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点评:本题组难度较小,解答本试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进入绕地轨道的“神舟九号飞船”属于那个星系,要注意“绕地”这两个字,地球是“神舟九号飞船”环绕飞行的中心天体;(2)地球公转速度远日点最慢,近日点最快;(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夏至日最北,冬至日最南;(4)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
如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在20 m以上。据此回答题:【小题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下景观最有可能位于该地区的是(  )【小题2】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B.能源紧缺
C.水土流失
D.洪涝灾害
答案【小题1】B【小题2】A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该植物地面高度较矮,而根系非常发达,可知这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知,干旱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可能会出现风力发电装置。【小题2】干旱的地区降水较少,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考点:本题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点评:本题难度居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植物的根系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而推断该地区的自然景观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读“我国的跨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四大工程图”,回答题:【小题1】四大工程中沿线自然景观,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小题2】工程沿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以热量为基础的是(  )
答案【小题1】C【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四大工程中沿线自然景观,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①输气管道、③输电管道。【小题2】工程沿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以热量为基础的是②调水线路。考点:本题借助我国主要工程线路图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可以根据题干信息从四大工程各自经过的线路分析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我国四大工程的走向及工程沿线的自然景观的变化。
“海枯石烂”是指外力作用中的(  )
A.风化作用
B.流水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风化是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点评:本题难度较小,结合信息与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知识小结】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1 流水侵蚀,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长江三峡,虎跳峡这样的河流峡谷和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2 风力侵蚀,如西北戈壁的风蚀城堡和风蚀蘑菇3 流水搬运,如黄河中的泥沙4 风力搬运,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5 流水沉积,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冲击平原6 风力堆积,如黄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7 固结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压力,固结成为石灰岩8 冰川刨蚀,如挪威的峡湾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读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题:【小题1】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小题2】图乙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小题1】C【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冲积扇。山前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则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冰斗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小题2】图乙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形式。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景观图根据地貌形态来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规律总结】列表法比较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
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读“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题:【小题1】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判断,该海区位于(  )
【小题2】A处与B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流经寒流
B.B处流经暖流
C.A处洋流由南向北流
D.B处洋流由南向北流
答案【小题1】B【小题2】C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可知,位于北半球。【小题2】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故A为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为北半球暖流,B为北半球寒流,由北向南流。考点:本题考查洋流的判断方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判读。解答本题需注意:(1)由表层海水温度水平分布规律可知: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可确定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2)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温度要高,说明是暖流,且向高纬流动;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相比,温度要低,说明是寒流,且向低纬流动。
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回答题:
月平均气温(℃)
月平均降水量(mm)
月平均气温(℃)
月平均降水量(mm)
【小题1】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空间分布不均
B.季节分配不均
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
【小题2】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
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
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答案【小题1】B【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表中数据给出了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干旱不属于水资源的特点。【小题2】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不对。太绝对了,错在禁止二字。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正确。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不对。建造大型人工湖会使蒸发更为旺盛,加剧水资源短缺状况。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不对。容易导致地面下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从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点评: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日,全球6 000多个城市分别在当地时间20时30分至21时30分熄灯一小时,以此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据此回答问题:【小题1】该活动主要是引起人们对    的关注(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危害
C.全球变暖
D.森林破坏
【小题2】下列行为方式与“地球一小时”活动所起作用相同的是(  )
A.退耕还林还牧
B.大力发展汽车工业
C.推广水电等绿色能源
D.增加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答案【小题1】C【小题2】C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熄灯一小时活动可节省能源和减少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能唤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题2】四项措施中只有大力推广水电等绿色能源才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考点:本题考查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了解关于“地球一小时”的相关信息,我们就不会误选。【视野拓展】地球一小时1.基本内容:地球一小时”是WWF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发起的一项可持续性的全球活动,号召个人、社区、企业和城市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旨在通过一个小小动作,让全球的民众共同携手关注气候变化,倡导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小小改变就可能成就深远影响。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地球一小时是这样一项活动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地球、节能减排的活动熄灯一小时,是一项环保活动,旨在唤醒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地球一小时"更是一个节能理念,不论是在工作地点或居家用电,都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和支持,时时提醒自己,关掉不必要的电灯,拔掉不需要的电源。2.熄灯一小时的目的:我们每天使用的灯会发光发热,用的多了会产生一种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像一个罩子一样阻挡了地面的热气很好的散发,导致地球变暖,而这次的熄灯只是一次全球性的活动,是让全世界的有保护地球,热爱地球这么一种意识熄灯一小时是为了增强人们的节约用电意识,发电厂产生的电是可以分配和储存的,也可以按需求的多少,调控生产规模的,当我们把节约出来的电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时,我们的节电目的也达到了3.效果:个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能活动中来,积极采取措施,投身其中,承担应尽的责任,是有助于促进节约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进一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回答问题: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解析试题分析:要根据变化曲线,分析总体变化趋势和具体变化特点。由图可以看出,1962年~2007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升有降,但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升高了约1℃。考点:本题考查折线图的判读。点评:本题难度较小,由图可以看出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在这里要注意是波动上升,不是持续上升,做学问要严谨,养成好习惯才会受益终生。
下图是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和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是    。 (2)图中为防治水土流失而采取的措施:①
 , ②      ;其中②的作用主要是 
。黄土高原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
答案(1)暴雨  
毁林开荒(2)修建梯田  植树造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夏季多暴雨和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主要是毁林开荒。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为防治水土流失而采取的措施①为缓坡修建的梯田,②是为保持水土而修建的地表植被;其中②的作用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黄土高原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治理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我们在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时,应注意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基础,破坏植被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规律技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预计2012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据此完成题。【小题1】如果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
【小题2】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小题1】B【小题2】D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由此向前推11年,则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年。
【小题2】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进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极光现象,太阳活动强烈时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太阳活动还会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异常。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周期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小题1考查太阳活动的周期,小题2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地球气候
亚寒带树木的年轮有规律的疏密变化与黑子11年的活动周期相对应;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的几率增多,黑子活动的低峰年,气候状况相对平稳。
世界各国和我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测,力图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扰乱地球电离层
人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辐射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使各类无线电通信产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
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产生淡绿色、红色或粉红色的光带或光弧,叫极光。
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水旱灾害等。
北京时间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处,发生里氏9.0级地震。当日本本州地震发生时,当地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晃后颠
D.先颠后晃
解析试题分析: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纵波能在固、液体中传播,而横波则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同等介质传播时,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陆地上的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而船上的游客只感觉上下颠簸。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只要明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就可轻松作答。【知识拓展】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1)在同等介质传播时,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2)在地下(陆地部分)约33km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3)在地下2 900km处,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4)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将地球内部划分出两个界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同时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5)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知:地壳、地幔和内核由固态物质组成,而外核则为液态。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首先判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因为它最好判断,该力的特征是垂直等压线,并由低压指向高压,其判断风向,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风向右偏。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近地面风向的判断。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几点:(1)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2)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右偏。(3)近地面的风:只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也受摩擦力的作用,最后与等压线斜交。(4)北半球风向右偏。
【小题1】图中E点的气压值可能是(  )
A.1 006百帕
B.1 010百帕
C.1 018百帕
D.1 022百帕
【小题2】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答案【小题1】D【小题2】A
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据图可知陆地上形成高压,气压梯度为4百帕,E大致位于北美大陆西侧,是高压中心,有可能是1 022百帕。【小题2】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线垂线即为气压梯度力方向,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30°~45°,即为风向。甲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东南部,吹西北风;乙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西南部,吹东北风;丙位于南半球高压中心的西北部,吹东南风;丁大致位于南半球低压中心的北部,吹西北风。考点:本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及风向的判断。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E点的位置,根据海陆分布推断出E大致位于北美大陆西侧,就可判断E点为高压中心。(2)风向的判断要先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再考虑地转偏向力来确定风向。【方法技巧】判读等压线分布图要学会“五看”:一看等压线的数值。读出任意一地的气压高低,注意看极值,了解该区域气压最大与最小情况,进而明确该区域气压差的大小。二看等压线数值大小的递变规律。高压中心等压线的数值从外围向中心增大,低压中心等压线的数值从外围向中心减小。三看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在等压距一定时,等压线越密集则单位距离气压差越大,气压梯度越大;等压线越稀疏则单位距离气压差越小,气压梯度越小。四看等压线的弯曲形状和走向。在等压线弯曲较大的地方,往往会形成高压脊或低压槽,它们会影响到所在地的天气。五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的等压线。如在相邻两条等压线的中间,又增加了一条闭合的等压线,则该闭合区域的数值特点遵循等值线图上的一般规律,即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读图,回答问题:每年的夏季,使长江流域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  )
解析试题分析:有天气系统示意图可知:A为气旋,为低压,会带来降水现象。B为高压,反气旋,在其控制下,我国长江流域会有伏旱天气。C为冷锋,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D为暖锋,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雨等天气现象。考点: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根据天气系统的特征即可作答。【规律总结】一、冷锋、暖锋的判别方法(1)根据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势力强,冷空气就主动前进,这种锋属于冷锋,冷锋移动方向和冷气团前进方向相同。若暖气团势力强,则暖空气主动前进,冷气团被迫后退,这种锋属暖锋。暖锋移动方向和暖气团前进方向相同。(2)根据冷锋、暖锋符号判断:冷锋、暖锋符号不同。为 冷锋符号,其中三角所对方向为冷锋移动方向;为暖锋符号,其中半 圆圆 弧所对方向为暖锋移动方向。(3)根据锋面坡度判断:锋面坡度即锋面与地面的夹角。锋面与地面夹角大,表示锋面坡度大,一般为冷锋。锋面与地面夹角小,表示锋面坡度小,一般为暖锋。而锋面坡度大小又与冷暖气团势力强弱和锋面的移动速度有关。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运动,其上面的暖气团被强烈抬升,冷锋的锋面坡度就大。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移动,速度较慢,故锋面坡度较小。(4)根据天气变化判断: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雨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后,暖气团代替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所以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5)根据冷锋、暖锋的雨区范围判断:冷锋降水集中在锋后或锋线附近,雨区范围狭窄。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雨区范围较宽。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冷锋前进方向暖气团一侧为锋前,冷气团一侧为锋后;暖锋前进方向冷气团一侧为锋前,暖气团一侧为锋后。(6)根据过境时降水特点判断: 冷锋、暖锋过境时,产生了不同的降水特点。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因暖锋移动速度慢,降水强度小而历时较长,多连续性降水。(7)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不同。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因而冷锋对我国天气影响大,而暖锋影响较小。(8)根据气温判定:暖锋过境后气温会升高,冷锋过境后气温会降低。(9)根据降水判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强降水现象是快行冷锋的表现(当然也可能是对流雨);连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最显著特征。(10)根据风向的变化判断: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若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则多为暖锋过境;反之,则多为冷锋过境;风向摇摆不定,多为准静止锋。二、气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状况
综合题学年广西南宁九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图为某大陆西侧海面平均水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1)此海区位于   (南或北)半球。 (2)用洋流符号(暖流→,寒流)在图上画出该海区洋流的分布(2分);如果该海域位于东北太平洋,则这两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和        。 (3)图中A处以北的沿海地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附近的洋流其性质属于
(寒流或暖流)对该气候的形起了
   作用。 (4)地球上具有此种分布模式的海区是(双选题)( 2分 )
A.欧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B.北美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C.非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D.南美洲西侧中纬度海区
答案(1)北(2)画图如下图所示:(14℃~16℃间画向右的暖流,A附近海域画向北的暖流和向南的寒流) 阿拉斯加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3)暖流  增温增湿(4)AB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海水等温线由南向北递减,可推断此海区位于北半球。 第(2)题,用洋流符号(暖流→,寒流)在图上画出该海区洋流的分布,如下图所示:(14℃~16℃间画向右的暖流,A附近海域画向北的暖流和向南的寒流) 如果该海域位于东北太平洋,则这两支洋流的名称分别是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第(3)题,图中A处以北的沿海地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附近的洋流其性质属于暖流对该气候的形起了增温增湿的作用。 第(4)题,地球上具有此种分布模式的海区是A.欧洲西侧中纬度海区和B.北美洲西侧中纬度海区。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沿岸东寒西暖,如下图所示:考点:本题考查洋流的判断方法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判断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断方法。【规律技巧】(1)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①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②洋流性质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③洋流概念法:洋流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洋流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一般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④特定环境法:密度流的流向取决于表层海水海区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2)寒暖流的判读方法:①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②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
。(1分)(2)乙地质构造是
,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2分)(3)若该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乙、丙、丁三处中的
处开采合适。(1分)(4)在乙、丙、丁三处中,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
处为好,其中
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2分(5)下列各序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分别是:②
答案(满分9分)(1)向斜(1分)(2)背斜
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2分)(3)乙 (1分) (4)乙
丙(2分) (5)蒸发
地表径流 (3分)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向斜,因为岩层向下弯曲。第(2)题,乙地质构造是背斜,顶部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被侵蚀。第(3)题,若该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乙、丙、丁三处中的乙处开采合适。乙为背斜,背斜有油气。第(4)题,在乙、丙、丁三处中,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乙处为好,因为乙处为背斜,背斜不易积水入隧道,也防止施工时有地下水渗透。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岩层上拱,顶层岩石不会崩解,承受的力量较大。其中丙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第(5)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环节:故题文中各数字代表的水循环环节为②蒸发,③水汽输送,⑤地表径流。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与应用及水循环对应知识点。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常规知识点的考查。解答本题需注意:(1)背斜谷的成因。(2)地质构造的应用。(3)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4)水循环的环节与意义。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三大类岩石名称。a和b是   岩、c是   岩、d是   岩。 (2)把图中数字与其对应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用直线连接起来。①     固结成岩②
上升冷却凝固③
重熔再生④
答案(1)岩浆 变质 沉积(3分)(2)(4分)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由图可知:a和b是岩浆岩,因为岩浆只能转化为岩浆岩,c是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下都可转化为新的变质岩,d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 第(2)题,把图中数字与其对应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用直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考点:本组题主要考查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题文对应图中箭头①表示上升冷却凝固,箭头②表示固结成岩作用,箭头③表示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④表示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试题中的示意图来源于教材,考生只要掌握了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即可作答。【方法技巧】变式法图解岩石圈物质循环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四各类岩石只有经过沉积环境才能变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只有经过熔融环境才能变为岩浆岩;各类岩石只有经过变质环境才能变为变质岩。五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变质岩和沉积岩之间的作用是可逆的,岩浆和岩浆岩之间的作用也是可逆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   ,乙图是   ,二者都是河流   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   处分布,乙在   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2分 )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答案(1)洪积扇 三角洲 堆积(2)② ①(3)C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从地貌景观上看,甲图是洪积扇,乙图是三角洲,二者都是河流堆积地貌。 第(2)题,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②处分布,乙在①处分布。因为②在山谷出口处,①在河口位置。 第(3)题,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砾石、粉砂、黏土。砾石颗粒最大先沉积,粘土颗粒小、密度小后沉积。考点:本题考查流水地貌的成因,位置。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认真读图,结合课本知识即可作答。【知识拓展】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成因: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处的冲积平原就是三角洲。因为其形状口小外大成三角形得名。河流到了中下游,地势变得平缓宽阔,水速减慢,携带的泥沙尘土容易堆积,经过千万年的塑造,就成了现在的三角洲。几乎每一条外流河都有自己的河口三角洲。如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河流中游的平坦部位叫冲积平原。山麓脚下的河流冲积则形成冲击扇(也叫洪积扇),比如华北平原在太行山下。这个地方是我国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势陡降,也有很多河流自上而下流经,比如永定河,海河,黄河等等。共同冲积形成华北平原这个大冲积扇。
某地理小组以“案例法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课题展开地理探究活动。下面是该小组整理的部分资料及课题。假如你是参与者,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7分材料一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导致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如图为自然带谱与热量、水分关系图。材料二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类型及其分布有着明显差异。如图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1)材料一中,假设从亚欧大陆中纬度的西部向中部考察,则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体现了自然带从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主要受
条件影响较大。这种分异规律在
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2)材料二中,珠穆朗玛峰北坡的雪线比南坡    (高或低),主要原因是 
。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大,南坡山麓到山顶
地域差异显著;这种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的纬度、
密切相关。
答案(1)沿海到内陆
(3分)(2)高 北坡是背风坡,降水比南坡少(或南坡是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3)垂直
高度或海拔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从亚欧大陆中纬度的西部向中部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体现了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这种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第(2)题,珠穆朗玛峰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主要原因是北坡是背风坡,降水比南坡少(或南坡是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 第(3)题,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大,南坡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差异显著;这种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的纬度、海拔高度密切相关。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点评:本题难度居中,属于课本活动题目的考查。珠峰南、北两坡的自然带复杂程度不同,珠峰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喜马拉雅山位于低、中纬度之间,呈近似东—西走向,因此珠峰南、北两坡的地理要素出现了很大差异:第一、南、北两坡的热量多少不同。南坡纬度偏低,从温度带上来说是亚热带、热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多。而北坡偏高,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偏少一些。第二、南、北两坡的地形、地势不同,高差有很大差别,气温差别也很大。南坡由低山、丘陵组成,起伏和缓,坡度变化较小,气温变化幅度沿坡面较小;北坡主要由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组成,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为4000m,面积广大,受地形、地势影响,北坡气温比南坡气温沿坡面变化快,导致南、北两坡的气温有很大差别,南坡比北坡高一些,且南坡的气温变化比北坡更为复杂。第三、南、北两坡的降水量有很大差别。珠峰南、北两坡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海洋气流对其影响程度不同,降水量的多少不同。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知;南坡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mm以上,而北坡的年降水量一般在200mm左右(只有青藏高原的东部和东南边缘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上),南坡的年降水量远多于北坡。由以上可以看出:珠峰南、北两坡的水、热状况出现了差异,导致了南、北两坡气候出现了差异,且南、北两坡的气候类别及复杂程度也不相同。植被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而气候是决定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珠峰南、北两坡的自然带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且南坡的自然带类型及分布比北坡复杂得多。
读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1)从气流状况看,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
(气旋或反气旋),在该系统的控制下,乙处的天气特点是
。(2)图中甲、乙、丙三处中风力最大的____处,乙处的风向为偏_________风。(3)图中,石家庄将受___________(冷锋或暖锋)影响,若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
答案(1)反气旋
天气晴朗干燥(2)甲 偏北风或北风(3)冷锋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气压较高,从气流状况看,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反气旋,在该系统的控制下,乙处的天气特点是天气晴朗干燥。第(2)题,图中甲、乙、丙三处中风力最大的甲处,因为甲处等压线最稠密,气压梯度最大,故风力最大;乙处的风向为偏北风,如下图中所示,红色箭头表示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蓝色箭头为风向。第(3)题,本题考查锋面气旋对应知识点。图中,石家庄将受冷锋的影响,若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考点:本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点评:本题借助等压线的判读考查天气系统的名称、特征、天气状况等知识点,难度居中。【方法技巧】锋面气旋与天气(1)天气北半球的锋面气旋水平气流是一个呈逆时针辐合旋转的旋涡,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一条冷锋(气旋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南半球的锋面气旋呈顺时针辐合旋转。锋面气旋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是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这是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再加上锋面上更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水汽急剧冷却凝结,形成强烈天气变化。(2)判读①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②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③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④判断雨区位置:雨区总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