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城市的功能与上海一致:巴黎周边城市、洛特丹、纽约

联合国总部设在下列哪个城市(  )A.巴黎B.纽约C.上海D.汉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联合国总部设在下列哪个城市(  )A.巴黎B.纽约C.上海D.汉
联合国总部设在下列哪个城市(  )A.巴黎B.纽约C.上海D.汉堡
我有更好的答案
联合国总部设在了美国的纽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联合国总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31被浏览22637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当前位置: >>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第一分册 第 1 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 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人称之为 “美索不达米亚” ,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基本 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苏美尔人发明楔 形文字,这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 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 《汉穆拉比法典》 1、作用 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 巩固王国的统治。 2、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 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 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第 2 课 古代埃及 一、法老的专制统治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 理范围与今天的埃及大致相当。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其 中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狮身 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 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古埃及人来世 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 3500 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 3 课 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四大种姓:婆罗门(宗教贵族) 、刹帝利(世俗 贵族) 、吠舍(平民) 、首陀罗(奴隶) 2、特征: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 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 同。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公元前 6 世纪,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2、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主 要内容有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 为三藏经或三藏。 3、传播:公元前 3 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 始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 4 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一、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南美洲的印加 文化 二、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古代文明中璀璨的篇章,有“美 洲的希腊”之称。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 以及艺术等诸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农业方面的成就: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玉米、马铃 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 40 多种农作物, 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 人类的生活。 第 6 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 文明的中心之一。 地理范围:较今天希腊略大,除希腊半岛、爱琴 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 部沿海地带。 二、希腊城邦的形成 1、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 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 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 5 至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 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城邦制度达到全 盛。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 1、里程碑(1)梭伦改革:公元前 594 年的“梭伦 改革” ,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 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 508 年的克里斯提 尼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 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 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2、全盛: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 443 年至公元前 429 年,伯里克利任雅典十 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雅典历史上的“伯里 克利时代” ,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3、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成年男性公 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4、意义: (1)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 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有 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但是雅典的民主政治 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1 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 排斥在外。 第 7 课 希腊古典文化 一、 《荷马史诗》史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 很大的史料价值。 《荷马史诗》 ,包括《伊里亚特》 、 《奥德赛》两部分,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哲学和历史 1、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 德是古希腊三大哲人。 2、古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以希罗多德 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 《历史》又名《希波 战争史》 ,希罗多德被称为“史学之父” 第 8 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 二、罗马帝国 1、建立 公元前 27 年, 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 “奥 公元 2 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 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2、三洲帝国 大帝国。 3、分裂 罗马帝国。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历史终结。 第 9 课 罗马法体系 一、十二铜表法 1、公元前 451 年至公元前 450 年, 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 12 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 12 个铜牌之上,公 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2、这 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系的渊源。 二、公民法与万民法 1、公民法:随着古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 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 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 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由于它们仅 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 障和所赋予的权利,因而被统称为“公民法” 2、万民法: (1)从公元前 4 世纪政府意大利半岛 开始,随着罗马人对外扩张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 的非罗马外邦人加入到罗马属民的行列之中。罗马 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 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 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 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以君士 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 到最大规模,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环地中海 公元前 509 年,罗马废除了“王政” , 改行共和制度, 开始了近 500 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议或法令。 (2)进入帝国时期以后,历代皇帝针对 某些具体事项也发布了一些敕令。 (3)这些法令和 决议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 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3、公万统一: (1)公元 212 年,卡拉卡拉皇帝颁 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 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 “公民法”和 “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2)从奥古斯都皇帝开 始,罗马帝国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国家法律的整 理和研究,推动了罗马法典的编纂,充实了罗马法 的内容。 三、罗马法系的影响 1、价值: (1)古罗马法系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堪称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 法律体系。 (2)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 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 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 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 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2、局限:罗马法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 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 利。 第 10 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一、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 1、地点:阿拉伯半岛 2、创始人:穆罕默德 3、传播: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伊斯 兰教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二、阿拉伯帝国 1、8 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发展 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2、 灭亡:1258 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 11 课 奥斯曼帝国 一、1453 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东罗 马帝国灭亡;1457 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 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二、进入 16 世纪后,奥斯曼土耳其发展成为横跨 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 事封建帝国。 三、帝国的统治: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 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传统的 东西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 帝国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 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 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 12 课 封建制度2 封建制度的产生: 采邑改革: 1、 (1) 世纪上半叶, 8 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 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2)影响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 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 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 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二、中世纪庄园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 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 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第 13 课 城市的复兴 一、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二、等级君主制 1、背景:12 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 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 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 的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1265 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 1302 年举行的 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 形成。 3、特征: (1)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 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 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2)在等级君 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 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 分摊权。 4、意义: (1)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 视。 (2)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 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 14 课 王权与教权 一、王权与教权相互利用 1、丕平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751 年,在教会的 支持下,丕平在法兰克贵族集会上废黜墨洛温王朝 末代君主,自立为王,创建加洛林王朝。丕平篡位 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 丕平即位之初,为了酬谢教会相 助,两次远征意大利,把所夺锝的罗马周围地区交 给教皇统治。此举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 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影响深远。 3、查理加冕 查理帝国时期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城市的自治手段:金钱赎 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进一步密切,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 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 二、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 1、卡诺莎觐见史实 (1)11 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 世之间的主教授权之争使对抗趋于白热化. (2)1077 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俯首屈服, 请求格列高利七世宽恕。格列高利七世最终同意恢 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 2、卡诺莎觐见影响 卡诺莎觐见表明,当时教皇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 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不断 增强,13 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 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 国际中心,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王权的衰落 1、阿维尼翁之囚史实 1309 年,在腓力四世的 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 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为法国国王的人质。 2、阿维尼翁之囚影响 此后,教权急剧衰落,教 皇对西欧各国事务干预能力明显下降。各地教会基 本上都依附于世俗政权。 第二分册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诞生: (1)时间:1 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标志:人们学会了栽 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3)意义: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 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 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中国的农业成就 一大特点 3、 姜寨遗址 段。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1)中华文明的起 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 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 得以保留传承(2)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 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 个阶段,他们是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1)随着一系列考古文 特征: 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 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 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 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3 化遗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情景变得日 益清晰。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最迟在距今 5000― 4000 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 方雄起。 3、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 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 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 2 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王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1)从“大同之 世”到“小康之世”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 家”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2)据文献中记载,夏 王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 制定刑罚镇压反抗者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1、背景: (1)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在 寻找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的遗址 和遗物,希望发现属于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 载相互印证(两重证据法) (2)在考古发现中, 。 发掘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中 的夏朝在地域和年代方面相一致。 2、二里头遗址: (1)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 里头的社会分化已很明显。 (2)二里头文化已进入 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 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 纪”相吻合。 3、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 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 3 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内外服制 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 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 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 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 证而成为信史。 二、青铜时代 1、商朝的青铜器(1)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商朝的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 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大小、 性质和数量组合, 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2)青铜器上 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 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 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著名的“司母戊鼎”是世界著名的青铜器。 2、甲骨文: (1)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 比较成熟的汉字,是商人刻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 情况的古文字。 (2)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 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 种较为成熟的象形文字。 (3)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 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 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 4 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 1046 年,牧 野之战,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 镐,史称“西周” 。 2、封邦建国: (1)背景: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 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2)措施: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 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 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 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 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 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二、周公“制礼作乐” 1、内容 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 治等级上,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 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有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 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 2、意义 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 看作是统治者“德治”的重要内容。 “皇天无亲, 唯德是辅”的“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 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 5 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东周建立 两个阶段。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表现(1)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 域。①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国之间以及各国 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 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② 诸侯、卿大夫竞 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 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工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迁 到镐京东面的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4 地主的产生。③ 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 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 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社会改革:① 背景: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 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 改革② 措施: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启用贤 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 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2、影响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 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转型。 二、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之时,社 会动荡,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 们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 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 子百家竞相争名的局面。 2、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 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 学术思想的源头, 其中影响最大的儒、 法、 道三家。 3、儒家: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① 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 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 , 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② 孔子的“礼”和 “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 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③ 孔子之后, 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儒学:孟子由“仁”发展 出“仁政” 。 (3)战国时期荀子发展儒学:荀子重新解释孔子 的“礼” ,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 此走向法家。 (4)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 宗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4、法家: (1)兴起: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 (2)主张: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 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 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 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5、道家: (1)兴起:道家以老子为始祖 (2)主张: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 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鄙视世俗的物 质享受,鄙薄对财富权力的追逐。 (3)影响: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 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 响。 第 6 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1)战国时代,经过兼并战争,最 终形成了齐、楚、秦、严、赵、魏、韩七个大国, 史称“战国七雄”(2)七国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 。 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初期,秦国数十年 内乱不止,国势日弱,屡遭邻国入侵。被动挨打的 局面,促使秦国变法图强,奋起直追。秦孝公即位 后,任用商鞅变法。 (2)目标:富国强兵、兼并天 下(3)措施: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 励竣工、奖励农耕、建县制、什五连坐等 (4)影响: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 221 年,秦兼并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原因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 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2、措施: (1)中央: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位皇帝,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 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 等政务(三公九卿制) 。丞相是百官之长,一切军 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2)地方:地方政府为郡县两 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其他:统 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 政令畅通; 修长城, 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开边移民, 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3、影响: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 制,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 7 课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秦朝灭亡根本原因) 1、滥用民力、赋役沉重、法律严酷,暴政远远超 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秦二世即位后,统治阶级发生内讧,加速了秦 朝的覆灭。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直接原因) 1、背景: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5 2、公元前 206 年,秦王婴降刘邦,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1、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 了长达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 2、公元前 202 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 称“西汉” 第 8 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 制度,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 不同。 3、汉初郡国并行,最终导致七国之乱。 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背景 汉朝初年,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 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 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2、措施: (1)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 、 “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削 减天下百姓的田租(轻徭薄赋) (2)废除秦朝留存 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省刑约法) 3、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形成 了“文景之治”的景象。 第 9 课 汉武帝时代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政治上: (1)创设内外朝制:为加强皇帝集权, 有意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其参 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 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 。而以 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成为“外朝”(加强 。 皇权)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汉武帝 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检查官员,以加强中 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 (3) 颁布推恩令: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 力,大体上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 响。 (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措施:① 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② 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③ 郡县的学校配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2)影响:① 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 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 容。②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 的意识形态。 (3)实质:儒表法里3、民族关系上: (1)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 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疆的威胁。 (卫青、 霍去病) (2)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 走廊设置了敦煌、酒泉、武威、张掖河西四郡,使 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连为一体。 (3) 在西南、 东北、 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 效的管辖。 二、汉武帝时代,西汉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 的国家之一。 第 10 课 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建立 1、公元 9 年,王莽篡汉。在绿林军 和赤眉军的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 2、公元 25 年,南阳豪族刘秀重建汉朝,史称光武 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东汉的衰败 1、地方豪族实力强大 刘秀的“柔道治天下”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 协的一面,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主 要表现在: (1)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不少豪强地主拥有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 (2)军事上:组建“家兵” “部曲”之类的私人 、 武装。(3)政治上: ① 把持地方舆论。 。 ② 有些名门望族数代位居高官。 2、影响: (1)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 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2)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 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 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 存实亡。 第 11 课 割据与分立 一、三国鼎立 1、背景: (1)曹操:中原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 得政治上的优势;推行屯田制,努力发展经济。唯 才是举,实力迅速增强;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 本上统一北方。 (2)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为 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3)孙权:在周瑜、鲁肃 的辅佐下,巩固地盘、稳步发展。 (4)208 年,赤 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2、形成: (1)220 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 史称曹魏。 (2)221 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 号汉,史称蜀汉(3)229 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 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史称孙吴。至此,三国 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6 与先前的割据混战相比较,三国鼎立的局面对社会 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为有利。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 1、背景: (1)从夏商周至秦汉,中国的经济中心 一直位于黄河流域。中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方。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 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 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是南方 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是先 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 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2)三国 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 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 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区域特色: (1)蜀汉:兴修水利、开展屯田、 大力发展农业;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 展;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诸葛亮 的各项举措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 和。 (2)孙吴: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 丝麻纺织、 铜用铁冶炼、 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 造船技术日益进步;迫使山越出山,与平原地区的 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了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 步,加速了平原沃野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 12 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北朝与南朝 1、北朝:北魏 北周 隋 西魏 北周 589 年 隋统一中国 东魏 北齐1、隋的兴亡与唐的建立(1)北朝后期,北周灭北 齐。581 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定都长 安。 (2)589 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3)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定都长安 2、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创设与完善:三省 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的继承和发展,运作 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 (2)三省六部:中央设 中书省 (隋称内史省) 负责草诏、 门下省负责审核、 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 官都是宰相。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 (3)政事堂:唐朝还设立政 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 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依照令形式颁布 执行。其后,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 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 人。 (4)影响:①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 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 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限制相权,以分 权得以集权)② 这一制度如能严格执行,对皇权 也会形成一定的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 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限制皇权) 二、科举制 1、背景:官员推举制造成的弊端 (1)不利于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 (2)门阀世族 更是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扩展自己 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 2、创立与完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 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随开创,经唐健全。 3、科目: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 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试难度也 最大。 4、影响(1)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 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 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2)人才选拔、官员 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 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 一步加强。 (3)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 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 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之后, 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直沿用至清末。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 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授爵;两汉:察举、 征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2、南朝:宋、齐、梁、陈二、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政治: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 ,以加 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 治贪赃的规定。 和发展 经济:推行“均田制” ,将政府 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习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朝廷内通用 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 汉语、汉服,改汉姓,促进胡汉通婚。 政治:改 定官制和律令。 提倡以孝治国。 2、影响(1)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推动 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北方的 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 (2)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 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 活力。 第 13 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7 第 14 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627――647) 1、背景:唐太宗丰富的阅历、隋亡的鉴戒、唐太 宗善于体察民情 2、措施: (1)宽民:舒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 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2)用贤:广招贤才、知人 善任(3)纳谏:居安思危,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 安边:既重视加强国防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 和谐①例证: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②唐太宗对各少数民族的真诚相待,使边地各族纷 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 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二、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天期间基本沿袭了 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 三、开元盛世 1、措施(1)法律上,废止严刑峻法, 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2)政治上,革除弊 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才台融贯,提高行政效 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 观之风(3)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 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2、影响:王朝的政治被推向全盛,出现政治清平、 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 3、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昏庸荒怠,边将乘 机起兵叛乱,爆发“安史之乱” ,国力大损的唐王 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 15 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全盛 1、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 之路。 2、丝绸之路在唐朝全盛(1)背景:唐朝设有安西 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 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2)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 治、经济、 文化中心, 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二、东亚文化圈 1、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与整个东 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 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尤为深远。 2、19 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中国之前,东亚诸国形成 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 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3、在经历了早期的模仿、复制唐文化的阶段后, 日本文化和朝鲜文化都在扬弃和再创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本土特色,并且反过来也对 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在这一基 础上构造起来的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多样统 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4、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 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有 益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 魅力。后世的外国人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足见 唐朝的国际声誉和深远影响。 第三分册 第 17 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宋朝的建立 1、960 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 都东京(今开封) ,史称北宋。2、宋建国后,先后 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 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3、北宋的统一是 不完全的,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 权并立 二、文官体制 1、背景:北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 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 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调整和改革 2、措施(1)军事:① 961 年,宋太祖以“杯酒释 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 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 密院的长官称枢密史,一般由文官担任。 ② 军事部署上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 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 军和乡兵。③ 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 止将领分离割据、拥兵对抗朝廷。 (2)政治(选拔官员) :①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 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 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 担任官职。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 的文官政府 ②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宰相) 、正副枢密使及地 方要员等,大都由文官担任。③ 实行关、职、差 遣相分离的制度,便于官员的调迁撤换。 三、科举制度的完善 1、制度的完善 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 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 试,由皇帝亲临复式,以后成为定制。 2、规则的完善 3、内容的完善 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 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8 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 ,不以诗赋的优劣取试, 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 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4、影响: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 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 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 19 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辽、西夏和北宋的和战 1005 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间的战争状态才 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127 年,金发动靖康之变, 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2、1127 年,宋钦 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宋高 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 ,史称“南宋” 3、南宋金之间的关系(1)1140 年,岳飞抗金取得 郾城大捷(2)1141 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 。 (3)此后南宋金长期对峙 三、榷场(1)定义: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 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 市场,称为榷场。 (2)管理:榷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 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 (3)商品: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 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 等。各政权对榷场交易的商品种类有严格规定,如 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硫磺之类的军用物资, 一般都严禁出境。 (4)影响:虽然榷场的设置处于 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 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 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四、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1、1206 年铁木真被推举 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2、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2 年,定都 大都(今北京)3、1276 年,元军攻占临安;1279 年,元军在山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实 现了全国的大一统。 第 20 课 经济中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 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表现(1)农业① 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 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增长的压力促 进了耕地的大量开垦,人们因地制宜的开辟了圩 田、沙田、梯田。②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 全国的粮仓,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 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很普遍, 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宋代的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 也有较大的发展① 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 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还出现了独立的 私人作坊,称为“机户” 。② 棉花种植由海南、闽 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 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③ 宋代的制瓷业较前代 发达,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 海内外。④ 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 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海上丝绸之路 1、原因: (1)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 中外商路受阻; 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2) 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3)造船技术 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能够制造大型的远洋船舶,指 南针普遍使用) 。 2、表现(1)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 50 多个;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 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市 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 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2)宋代的海外贸 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 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 (3)这条商路中国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 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由于贸易商品以香 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 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 3、影响: (1)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 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2)但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少海外贸易发展的内在 动力,统治者的政策和态度决定着海外贸易的发展 命运(3)宋以后出于政治的需要,明清时期的对 外政策逐步走向闭关自守,成为中国在近代落后的 原因之一。 第 21 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 1、北宋中期仁宗庆历年间,毕N发 明泥活字印刷术。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是 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2、13 世纪,活字印刷术 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 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9 二、火药武器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 器的国家。 (1) 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到宋代, 火药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 官府设专门的作坊, (2) 由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火器。宋代火器 的名目繁多,其中南宋时创制“吐火枪” 、宋元年 间发明的“火铳” ,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 2、影响(1)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 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 (2)13 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 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三、沈括与《梦溪笔谈》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 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 22 课 元朝的统一 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 1、元朝灭亡南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 立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全国大统一。 2、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 商业大都市。 3、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1)元朝为了在空前 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 权的政治体制 (2)中央:中央政府主要有中书省、枢密院、御 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 ,下设六部,总理 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台掌管全国 监察。 (3)地方:地方行政实行行省制度。除大都 及其周围地区称为“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外,其 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派 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的一大变革, “省”作为地方以及行政区的名称为 后世沿用,直至今天。 (4)西藏: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 宣政院兼管,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域。 (5)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今台湾) (6)元朝还将包括遍地少数民族在内 。 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 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 进民族融和的作用。 二、马可波罗来华 1、背景 国内和国际陆、海交通空前发达,中 西交往盛极一时。 2、马可波罗的往返路线 来:路上“丝绸之路” ; 回:海上“丝绸之路”3、 《马可波罗游记》引起西方轰动,流传盛广;对 新航路的开辟产生影响。 第 23 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今南京) ,建立明 朝。同年灭元。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1、背景:明朝的统治者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 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1)朱元璋废除了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 丞相之职,结束了 1600 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 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创设内阁制度① 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 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所以在位 后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 皇帝处理朝廷文书;②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 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的授意下参与机 务,披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③ 此后,建制不断完善的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 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①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继任的明朝皇帝又先后设 立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② 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 门之上,执掌侦查、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 狱和法庭。 ③ 通过这些手段,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 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4)整顿吏治① 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 民。② 高级官员必须接受御史监督,中下级官吏 有定期考核。③因此,明朝前期的官场较为清廉。 第 24 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1616 年,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 “后 史称 金”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二、明末农民起义 1644 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 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1644 年,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 25 课 康乾盛世(上) 军机处的设立 1、 康乾盛世: 清代前期的康熙 (1661 ―1722) 、雍正() 、乾隆() 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 有所建树,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 2、清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1)清初,中央政府仿10 照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 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商定,因此皇权受到一定 制约。 康熙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希 (2 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并 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3)军机处的设立:① 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 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来这一临时性 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 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令等, 成为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 的中央机构。② 军机处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 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之间发往 各地,称“廷寄” ;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 “交片” 。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③ 乾隆年间,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 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 得以空前加强 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帝时,清军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 击败俄军,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认 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包括乌苏里江流域 的地区全部属于中国)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 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西北: (1)康雍乾三朝多次征讨,最终平定准 噶尔部的叛乱(2)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叛乱,统 一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 政。 3、西南: (1)西藏①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达赖、 班禅。②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 务③乾隆年间 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与 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 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2)康熙年间,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 4、东南:康熙中期,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设 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 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 26 课 康乾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1、南京、广州、佛 山、厦门等城市有了更新的发展 2、长江沿岸初小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 为“船码头” ,镇江为“银码头” ,无锡为“布码头” 3、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1、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 集成》 ,分门别类汇集相关资料,是我国现存最大 的一部类书 2、 乾隆年间, 清政府编成 《四库全书》 , 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4 部,收录历代图书 3000 多种, 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第 27 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特点:薄来厚往,政治意义大于商业 意义,有限制的贸易。 二、从海禁到闭关 1、清初海禁:清初,为隔离东 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 ,实行较 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 2、取消海禁:康熙在位的中期,收复台湾后下令 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漳州、宁波、 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3、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 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 路。 (1)康熙晚期收缩对外贸易路线,乾隆年间更 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 一地通商, 而且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2) 清朝中期, 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 的更加紧密。 第 28 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西学的传入 1、作用: (1)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 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中西文化 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2)不少中国人借此开阔 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3)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中国与西 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2、事例: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 何原本》 (前六卷) ,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 学著作(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 指》 ,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算术的笔算法,在中国影 响深远。 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多种世界地图, (3) 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 ,西方地理学的 传入是中国人耳目一新(4)其他还有水利技术专 著《泰西水法》 ,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 。 (5)同时西方的哲学、逻辑学等名著也被翻译介 绍到中国,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等开始对中产 生影响。 (6)崇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 法为基础,聘请多位传教士参与,引进西方天文仪 器进行测量,完成浩大的《崇祯历书》 ,影响至清 代。 第四分册第 9 课 英国工业革命11 一、工业革命的孕育 1、定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 宪政体,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 治前提。 (1)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 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 发展国内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 (2)通过实施《垄断法》 ,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 3、条件: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2)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 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3)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 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内外市场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4)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 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二、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1、开始: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 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启动 2、发明: (1)1764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1771 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 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3) 1782 年, 瓦特研制 “万 能蒸汽机” 。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 发明,使机器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有力 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 代” (4)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解决了新 能源和新材料的问题,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5) (美)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6) (英)斯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3、完成:19 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纺织、煤炭、 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 完成。 三、影响 1、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大发展,英国成 为“世界工厂”2、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 德美等欧美国家开始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3、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 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 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 断扩大 4、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 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 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5、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 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 10 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现代工厂制度 1、定义: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 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2、特征:与手工作坊和工场不同,现代工厂的资 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 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机械化生产 3、出现: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 19 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 产组织形式 4、作用: (1)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 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效 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 率和经济效益(2)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 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 2 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百年战争 1、百年战争:1337――1453 年,英法两国为争夺 领地, 进行了持续 100 多年的战争, 史称百年战争。 2、影响: (1)英国在百年战争失败后,统治阶 级在一段时间内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英国人 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日趋明晰 (2)法国作为百年战争的战场,遭受了巨大的物 质损失,但共同抗击英国入侵者的斗争,激发了各 阶层的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也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 展创造了条件。 (3)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 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1、英民族国家的形成 (1)15 世纪下半叶,英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争夺英国王位爆发了 长达 30 年之久的“玫瑰战争” ( 年) , 英国封建贵族在这场战争中实力丧失殆尽,再也没 有力量与王权对抗,英国由此完成了政治统一。 (2)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 紧密,国内统一市场由此形成。 (3)伦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伦 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成为英国的民族语。 (4)15 世纪末,英国发展为民族国家12 2、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后,法国王室集中全力消灭封建割 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实现了政治统一 (2)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推动了以巴黎为中 心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成为全国通用的语 言,法统的法兰西文化初具雏形 (4)15 世纪末,法国也成为民族国家 三、君主专制 1、形成的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 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1)封建贵族总体上已经丧失了昔日的权势,不 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2)新兴的资产 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3)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 善生存环境 2、形成:从 15 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 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作用: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大贵 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并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 3 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15 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黄金。在国际贸易 中,黄金是当时的主要货币。但是西欧黄金产量有 限,并且在与东方的贸易中出现逆差,致使黄金和 白银外流,市场上的货币普遍短缺。 2、东西方贸易使西欧人对东方物产有所了解,盛 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 为流传,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 3、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 环境遭到破坏,西欧各国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大西 洋,试图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4、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 航路的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不少封建贵族和骑 士成为第一批探险者。 5、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的进步,也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过程: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 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路(1)葡萄牙人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 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2)达?加马到达印度, 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3)哥伦布在西班牙 政府的支持下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 欧美航路。 (4)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环球航行 2、影响: (1)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欧洲的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沿岸(3)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 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4)为欧洲开辟了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 ①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 随后, 英、 荷、 法等国也先后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 ② 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 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 非、美洲的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第 4 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定义:14―16 世纪,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 化运动席卷西欧各国,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2、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文艺复兴产 生的根本原因,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 展,也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3、发源地: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 心(1)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较早的地区之一(2)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 想的学者文人,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3)作 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意大利保存了丰富的文 化遗产,中世纪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 4、活动及成就(1)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学者在 “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 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2)他们广泛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 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物,在文学艺术 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 术家和思想家。① 但丁:诗人; 《神曲》 《地狱》 ( 《炼狱》 《天堂》 )②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蒙 娜丽莎》③ 米开朗琪罗: 《大卫》 《哀悼基督》④ 马基雅弗利: 《君主论》 ,要建立任何一种秩序,唯 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君主专制的政府。 第 4 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16 世纪,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13 会过渡时期。 (2)当时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 力的封建主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极力维护封建秩 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3)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社 会其他阶层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社会改 革运动,史称宗教改革。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开始:西欧的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 (2)背景:1517 年,教皇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以次搜刮钱财, 此举深深激怒了德国民众。 (3)人物: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 3、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 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 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 第 5 课 英国革命 一、背景:1603 年,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 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其专制统治直 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政治上: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极力鼓吹“君 权神授” ,宣称国王作为上帝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 的权威,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迫害清教徒。 2、经济上: (1)对许多手工产品和农产品实行专 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 (2)伴随着英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 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 展自由资本主义。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 发起了挑战。 二、过程:1、开始:1640 年,查理一世重新召开 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两次内战: (1)1642 年,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 第一次内战爆发。① 1644 年,新贵族克伦威尔率 铁骑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败王军,取得内战以 来的首次大捷② 1645 年,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 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败王军③ 1646 年,议会军 攻克牛津,第一次内战已议会军的胜利结束,国王 被俘。 (2)1648 年,保王党分子挑起第二次内战。 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第二次内战 结束。 3、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1)1649 年,议会 组成的特别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 家的敌人”的罪名,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2)随后,议会决定废除上院和君主制,成立共和国 4、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 1658 年, 克伦威尔去世, 国内政局动荡。 1660 年, (2) 查理二世在伦敦登位,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5、光荣革命(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查理二世 及詹姆士二世极力恢复君主专制,激起了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2)1688 年,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除詹姆士二 世,此次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 6、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1689 年,议会通过限制 王权的《权利法案》 ,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 得废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 (2)1701 年通过《王位继承法》 ,规定今后英国国 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3)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和君主立宪制度 三、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进入一个较长的稳 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 6 课 启蒙运动 一、定义:启蒙运动是 17、18 世纪及文艺复兴之 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二、背景: (1)17、18 世纪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适应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 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 会和国家(2)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 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三、代表人物: (1)启蒙运动最初兴起于 17 世纪 的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2)18 世纪后 发展到法国、德国,其中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 大,影响最深远。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 卢梭、狄德罗 四、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 (1)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 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 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 些权利。 2、宣扬自由和平等(1)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 役的状况, 启蒙思想家从 “天赋人权” 的理论出发, 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 和思想、言论与出版的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2)启蒙思想家积极倡导平等,认为平等和自由 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 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14 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3、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启蒙思想家们 的观点不尽相同 ①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制,认为 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② 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 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其思想体现在著作《论法 的精神》中) ③ 卢梭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 公民参与立法(其主张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民 主共和,思想体现在著作《社会契约论》中) 五、影响: 1、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 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 治的思想基础 2、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 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 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 7 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背景: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1、 年的 120 多年间,英国在北美大西 洋沿岸先后建立了 13 个殖民地。由于殖民地不存 在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盛行地方自治,民主意识 浓厚 2、到 18 世纪中叶,各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 不同程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3、1763 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加强 了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 矛盾迅速激化。 4、 1773 年 12 月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 争的导火线 5、1774 年 9 月,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 大陆会议,召开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 二、过程 1、开始:1775 年 4 月,列克星敦枪声打 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2、建军:1775 年 5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 定将各地的民兵整编为大陆军,推举华盛顿为总司 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 3、建国: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 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 ,宣告美国独立。 4、战役: (1)1777 年,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开始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2)1781 年,在约克镇 战役中,英军统帅康华里投降,北美战事基本结束 5、胜利:1783 年,美英代表签署《巴黎和约》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 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美国 6、影响: (1)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 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 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2)同时 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三、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1、背景: (1)1777 年, 根据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邦联条例》 ,美国独 立后实行邦联制度。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一院制的 邦联国会, 不设国家元首; 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 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利。这种体制使新 生的美国政府无力偿还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行的大 笔债务,也不能有效地促进了国内外贸易。邦联政 府软弱,随着各州共同的反英目标消失后,分裂危 机日益严重的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2)为了加强国 家机器,1787 年,制宪会议制定了《合众国宪法》 , 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2、内容: (1)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 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联邦政 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 易的权力(2)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 衡的原则构建: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 机构;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 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 司法机关, 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法官由总统任命, 任职终身。 3、影响(1)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 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 问题。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2)使美国以后的 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 济迅速发展。 第 8 课 法国大革命 一、背景: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 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 (1)为解决财政危机,1789 年 5 月, 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已中断 170 多年的三级会 议,讨论增加税收,解决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 要求按人数表决并进行政治改革,遭到国王的拒 绝。 1789 年 6 月, (2) 第三等及字形召开国民会议。 1789 年 7 月,国民会议改名为制宪会议,着手制定 宪法。 二、过程 1、开始: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 发动第一次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 狱,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15 2、文件: (1)1789 年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 (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对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做 ) 了明确宣示,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并对世界产 生了重大影响。 (2)1791 年制宪会议颁布《1791 年宪法》 ,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根据孟德 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在法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 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 3、抗击反法同盟(1)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其他封建 君主国和英国的敌视。从 1792 年开始,普鲁士、 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 干涉。 4、为了有效打击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保卫革命的 法国,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起义和第三次武装起 义,先后将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推上政治前台 三、拿破仑时代:1、1799 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 变,执掌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2、1804 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措施: (1)对内:① 建立中央集权制,直接任 命全国各省省长② 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创 办法兰西银行,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③ 颁布《法国民法典》 ,从法律上巩固资本 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2) 对外: 抗击反法同盟并多次击败反法联军, ① 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置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 之下,在占领区推行《法国民法典》 ,取消贵族特 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 的影响。② 拿破仑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和在欧 洲建立霸权的一面。③ 1812 年,拿破仑远征恶果, 失败而归 4、失败:1815 年,在内外反对势力夹击下,拿破 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 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沉重打击了法国及 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 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 9 课 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孕育 1、定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 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 转变的过程。 2、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 宪政体,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 治前提。 (1)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 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 发展国内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2)通过实施《垄断法》 ,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 3、条件: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2)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 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3)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 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内外市场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4)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 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二、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1、开始:工业革命是从发 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启动 2、发明: (1)1764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1771 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 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3) 1782 年, 瓦特研制 “万 能蒸汽机” 。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 发明,使机器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有力 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 代” (4)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解决了新 能源和新材料的问题,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5) (美)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6) (英)斯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3、完成:19 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纺织、煤炭、 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 完成。 三、影响 1、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大发展,英国成 为“世界工厂” 2、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德美等欧美国家 开始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3、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 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 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 断扩大 4、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大 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 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 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5、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生活质量总体 得到提高;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 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 10 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现代工厂制度 1、定义: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 式发生了质的变化。16 2、特征:与手工作坊和工场不同,现代工厂的资 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 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机械化生产 3、出现: 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 19 世纪中叶, 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 式 4、作用: (1)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 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效 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 率和经济效益 (2)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 速发展。 第 11 课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一、血汗工厂 1、工业革命促成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社会 财富的空前增长,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但大量财富的涌现,并没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 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成果。在工业时代初期,许多 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公人的血汗工厂。 (1)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 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2)为取得高额利润,精 于算计的资本家大量雇用女工和童工,女工和童工 的处境更加悲惨。 二、社会立法 1、背景: (1)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 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 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 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 和法规。 (2)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逐 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 2、作用: (1)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 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底 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 缓和了矛盾,化解了社会冲突 (2)但是社会立法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 公平,也没有根本上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 突。 第 12 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 义开始快速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工人 运动蓬勃展开,随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 想,其中以空想社会主义影响最大。2、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法国的傅立叶、英 国的欧文 3、影响: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2)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 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回避政治斗争,诉 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 于人们的道德觉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背景: (1)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 蓬勃兴起,表明无产阶级已经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 (2)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 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 2、诞生: (1)1848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 义者同盟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2)1848 年 2 月, 《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 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工人阶级进 行斗争的同时,还结合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新的 实践,不断吸取新的经验,不懈地进行理论上的探 索,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 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 13 课 巴黎公社 一、三月十八日革命 1、背景: (1)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各种社会矛 盾趋于激化。拿破仑三世为了挽救帝国危机,发动 普法战争。1870 年 9 月,法军在色当战役中失败, 拿破仑三世投降(2)巴黎爆发了以工人为主的革 命运动,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3)资产阶级组成 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号称“国防政府” ,1871 年 初,法国被迫签订屈辱的对德议和条约(4)巴黎 工人不满临时政府的无能和卖国行为,决定夺取政 权已掌握自己的命运。工人组建了国民自卫军,同 临时政府形成军事和政治对抗。 2、革命:1871 年 3 月 18 日,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 国民自卫军的防守要塞,引发工人起义。起义者占 领巴黎市政厅以及其他政府机关,临时政府逃往凡 尔赛。 二、巴黎公社 1、建立:1871 年 3 月 28 日,历史 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7 2、措施: (1)废除常备军,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2)公社委员由人民普选产生,为国家最高权力 机关(3)公社委员及所有公职人员最高薪金不超 过熟练工人的工资(4)将逃往工厂主的企业交给 工人协作社管理,以迅速恢复生产 (5)实行免费劳动介绍、禁止克扣工资、男女同 工同酬等社会立法,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6)推行免费教育和世俗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 平(7)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和侵略战争 3、性质:巴黎公社的一系列措施表明,它是一个 力图“以劳动世界来取代资本统治”的无产阶级性 质的政权,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4、失败:1871 年 5 月,巴黎公社被残酷镇压 5、影响:马克思高度关注公社的事业,在巴黎公 社失败后,它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将其提升到 原则高度(1)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 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打 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实行无产阶 级专政(2)无产阶级专政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消 灭阶级压迫、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 第 14 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领土扩张:1、背景:美国独立后,经济和社会获 得很大发展,随着国家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以 及世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美国领土迅速扩张。 2、扩张:19 世纪上半叶,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 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最终成为一个东濒大西 洋、西临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3、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在领土扩张中,美国政府 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了驱赶和杀戮政策,使得印第 安人人口剧减 南北战争 背景: (1)19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 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北部资本主义雇用 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3)南北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 隶制度存废等一些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 和的分歧。 2、过程: (1)导火线:1860 年,共和党人林肯当 选总统(2)暴发:1861 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 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3)扭转战局:1862 年,林 肯总统先后颁布《宅地法》 《解放宣言》 、 ,决定了 民心所向, 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 扭转了战局。 (4)转折点:1863 年 7 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 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5)结束:1865 年 4 月,南部连军投降,南北战 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影响: (1)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 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2)战争期间, 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 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 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 15 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一、德意志的统一 背景: (1)19 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 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 (2)当 时德意志各邦国中,经过改革的普鲁士邦的综合实 力最为强大(3)1862 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 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即在 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2、过程: (1)1864 年到 1870 年,在俾斯麦的策划 和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 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2)1871 年,统 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3、影响:1、统一事业的完成使德意志民族结束了 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了独立自主的 发展道路。2、德国资本主义也因此获得了统一的 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 3、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 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 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 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德国的崛起 1、背景:德国统一后积极采取措 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打击政治分裂势 力,巩固帝国统一(2)统一货币、邮政制度,建 立帝国银行,保护民族企业(3)统一刑法、编纂 民法,废除地方封建特权(4)在镇压工人运动的 同时,推行福利化社会政策(5)推行稳健的均势 外交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6) 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重视科技和教育 2、成果: (1)19 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德国资本主 义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2)19 世纪九十年 代,德国实现了经济起飞(3)到 20 世纪初,德国 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位。 第 16 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17 世纪的沙皇俄 国同英法等国相比,经济和社会处于落后状态(2) 1689 年, 年轻的彼得一世掌权, 为使俄国强大起来, 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18 2、影响(1)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 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 步,还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2)但沙 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 而得到强化 二、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俄国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压 抑和束缚,发展缓慢。到 19 世纪,没落腐朽的农 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2)1856 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 制的弊端暴露无遗(3)沙皇专制面临空前的政治 危机,废除农奴制成为当务之急 2、措施(1)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 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可 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 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地主不得任意买 卖、处罚农民(2)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 份地。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 法 3、影响: (1)1861 年的农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 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 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道路(2)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仍 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 17 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1、内部: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德川幕府为了巩 固封建统治秩序,对内强化以将军为首的武士专 制, 对外实行持续了 200 多年闭关锁国政策。 (1639 年,幕府颁布锁国令,严禁人民与外国通商,仅允 许与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 2、外部:严重的民族危机(1)自 19 世纪初期开 始,美国、英国、俄国等不断谋求与日本建立通商 关系,但都遭到幕府的回绝。1842 年,慑于中英战 争的后果,日本开始对列强妥协。 (2)1854 年,美 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军舰抵达江户湾(今东京湾) , 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神奈川条 ( 约》 。这是日本近代对外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 ) 约,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1858 年,美日签 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3)继美国之后,荷兰、 俄国、英国和法国也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4)列强的侵略将日本推倒了半殖民地的边 缘,使其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二、明治维新 1、武装倒幕(1)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到 19 世纪中期,日本不断发生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特 别是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积极策划倒幕维新运动。 (2)1868 年,武力倒幕派 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 , 建立新政府。 2、明治维新: (1)1868 年,日本改元明治,开始 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 施,史称明治维新。 (2)内容:① 通过“版籍奉还” “废藩置县” 、 , 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② 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 使整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③ 废除士农工商 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④ 撤除关卡行会, 允许人民自由择业,鼓励工商,嘉奖贸易⑤ 推行 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⑥ 进行 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⑦ 实行征兵制度,加强 军事力量 (3)影响:① 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 辟了道路②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的不断 增强,日本积极展开“修约运动” ,废除了幕府时 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 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③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 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第 18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时代的来临 1、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 2、条件: (1)政治条件:当时欧美主要国家资产 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2)资本条件: 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主要国家都实现了初步 的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3)科技条 件: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也为新的工 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3、核心内容: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4、发明革新: (1)新能源:19 世纪 60 至 70 年代, 发电机诞生并不断得到技术改进,日趋完善。19 世 纪末,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得到推广应用,电力时代 到来了。 (2) 新材料: 钢铁冶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钢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钢材逐渐取代熟 铁,成为风行世界的新材料。 (3)新动力:内燃机 的发明(4)新交通:汽车(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 的本次和戴姆勒成功地将内燃机用于驱动车辆,现19 代汽车工业由此兴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黎城市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