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上五年级英语下册了,特厌倦英语怎么办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家长课堂:请别把自己的焦虑转移给孩子
16:06&&作者:&&来源:大华网-汕头都市报&&字号:|
 & 孩子的焦虑其实是父母给的,为人父母之后是不是很久都不曾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以前走的路、看看自己的童年那些快乐的场景,在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拥着一个快乐的童年?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就不读书了”、“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学校”“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爸爸是个工程师,他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一看我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迄今为止,我收到了数千封中学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的压力,上面几段话是他们信中最平常不过的片断了,还有多封信提到这样的话:“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对此,广州某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解释说,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就她看来,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心理学家徐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愿每个孩子都不必承担大人的焦虑而成长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徐浩渊博士说:“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请举一个例子,好吗?”我问道。
  听到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话,50多岁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来,她忍着泪花讲了一个“每次必然让她流泪的真实故事”:
  小学生小刚(化名,下同)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回忆到这里,徐博士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说,小刚那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得到。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
  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了,现在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惯出来的。一开始,董太太还要求蓉蓉做点家务,但蓉蓉只要一拖,做妈妈的就会忍不住自己动手了。譬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在家里,如果不去洗,董太太会觉得心烦意乱。只有洗了,心里才会痛快一点。表面的原因是,这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这样做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
  尽一切可能节省女儿时间让她去学习,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她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
  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妈妈的身上比较常见。不过,董太太的做法是很普通的,有一些妈妈的做法就到了一种极致。
  譬如,网络上一篇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的文章讲到了一种怪现象:在武汉,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的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这篇文章是一个爸爸写的,他写道:
  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来,妻子把他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经常晚上八九时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五年级时长出几根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来像个小老头……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带儿子看了好多医院,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少。
  每天早上6时,妻子准时叫儿子起床复习功课。即便上厕所、吃早餐时,妻子也要让儿子多背几个单词。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时30分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汉阳接到武昌,赶6时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车上解决完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时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并且,这样的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中国式感恩教育,是合理化父母对孩子的入侵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前面的转嫁方式中,父母一方停止成长,而将“提高竞争能力”的压力完全转嫁给孩子。但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著名教育家徐国静说,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
  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一层,工人妈妈的“理想自我”可能是成为知识分子,孩子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但“知识妈妈”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层,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她们才心满意足。但在很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识家庭的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庭有优势,但却承受了父母更高的压力。
  一个妈妈诉苦说,自己听了很多讲座,看了许多教育书籍,希望女儿能学习绘画、英语、舞蹈和音乐,所以专门在少年宫附近买了房子。尽管这套房子格局不好,又很贵。但上中学以后,她发现女儿成绩变差了,她的“全方位”设计落空了,而且女儿变得特别不听话。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会换来这个结果?这位妈妈陷入痛苦之中。
  徐国静认为,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徐浩渊博士也说,一些高知家庭的父母压力是极其沉重的,她知道有两个家庭,父母都是教育学教授,孩子却自杀了。
  其中一家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第一次时,没考上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为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他跳楼自杀了。令人痛惜的是,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徐博士说,这个孩子的父母,作为教育学教授,显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结果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这两个教育学教授,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孩子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对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但这两个教育学教授,和那些“全陪妈妈”一样,他们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小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徐博士:“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但是爱的结果呢?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他还对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爱”。
  但是,这真的是爱吗?徐博士说,是,但又不是。在意识上,小龙的父亲是为了爱,但在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做父亲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性情绪。
  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譬如,小龙的父亲还做过这样一件事:小龙闹着要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这要花掉爸爸半个月的收入,但小龙的父亲咬咬牙还是买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脚上穿着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啊?让儿子穿上名鞋,看似满足的是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一些家长,当对孩子的暴力起不到效果时,会将暴力转向自己,做一些自残的极端事情。网络上讲到一个事情:重庆一位“望女成凤”的张先生,为给“屡教不改”的女儿一点“颜色”看,竟用菜刀剁下自己的左手小指。看到父亲的鲜血,女儿才慌了手脚,跪在地上使劲打自己的耳光,向父亲认错。这位45岁的父亲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虽然已经16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龄可能也不过12岁,打实在不起作用,我只能这样做。”
  父母的转嫁为什么容易成功?
  在采访中,徐博士几次感叹说:“为什么家长们的忘性这么大?他们难道彻底忘了自己童年时的愿望、感受?他们难道忘了被父母控制一切的郁闷和痛苦?为什么他们现在做了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更大?”
  她分析说,这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人原因。做父母的在转嫁焦虑,他们担心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被社会淘汰,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于是将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第二,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确缺乏保障,这严重加大了父母的焦虑。
  在一个论坛上,处处可以见到第二种原因。一位母亲说,不逼不行啊,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将来出人头地,只有“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两个原因总是综合在一起的,一位妈妈说,他们两口子都是下岗职工,但仍然咬紧牙关送孩子培优。从孩子二年级起,就送他上培优班:语、数、外、武术、美术、音乐,总共有十来个,前后花了2万多元,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份像样的工作,不会面临下岗。
  以前,我们是大锅饭,不讲竞争。现在,我们是比西方社会还讲竞争,而且升学似乎成了唯一的竞争路线,绝大多数家庭都将希望寄托在这条路线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最初,只有高考压力大。后来,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一些地方中考的难度已超过高考。慢慢地,压力渗透到小学、幼儿园,甚至产前,已经是“竞争从娃娃抓起”。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
  徐博士在几十所中学做过演讲,每次到最后,她都会问孩子们一句:“你们最希望谁听我讲课?”孩子们每次都几乎一致地回答“爸爸!”“妈妈!”
  教师和父母同为应试教育的两个直接与孩子们打交道的链条,但为什么孩子们几乎只希望父母去听听心理学家讲教育?
  徐博士说,因为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核心是学习。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家长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们知道,成绩与爱是画上等号的。
  在记者收到的信件中,许多中学生都提到,“我只有取得好成绩,父母才会夸我。”“只有我学习好,父母才会给我好脸色。”孩子们是将学习与爱之间画上了等号,他们知道,只有学习好,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不仅如此,孩子们也疼爱父母。像文中最初提到的自杀的小学生,他是多么的爱爸爸妈妈。徐博士说,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们的生存,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一名男大学生,在徐博士网站上发帖子说,他现在“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如果去做了,不但父母不高兴,我也不会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徐博士的网上咨询中,他说出了这源自上中学时的一件事情。当时,他想去爬泰山旁边的一座荒山,但父母激烈反对,他做了长时间的工作,父母最后同意了。他爬山玩得非常快乐,也毫发无损地回到家里。但回来后,他发现,父母仍然不高兴,一句关心的话都不问。从此以后,他发誓再也不做让父母不高兴的事,譬如他本来不愿意上这所大学,但这是父母的意愿,为了让父母高兴,他就来了。
  孩子的学习乐趣被“转嫁”
  用转嫁压力的方式,父母们控制住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如愿以偿了,但是,徐博士说,这会引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一名高三班主任说,她的毕业班的学生说,他们在大学中最怕的就是妈妈的唠叨。并且,孩子们承受的不只是双倍或三倍的压力。因为,父母们不是当事人,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压力时容易失去控制。像那位“全陪妈妈”,她在施加压力时已经失控了。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徐博士说,在父母“严密监视”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缺乏心理疆界的概念,成人后要么容易依赖别人,要么容易去控制别人,父母不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他们也学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个人空间。
  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别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徐博士说,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会享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成了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最大动机。但被外在评价系统控制的孩子,“天生爱学习的动机”被“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机”所取代,他们的学习会过于在乎别人的赞誉,过于在乎考试成绩,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局面,对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长也不舒服。因为孩子不容易心存感激,很多家长觉得很伤心,抱怨孩子不感激。怎么改变这种“双输”局面呢?徐博士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给孩子空间。
  徐博士说,她特别不爱听孩子们说“我是个孝顺的孩子”。什么是孝顺呢?一方面,孝顺意味着尊重父母。但很多情况下,孝顺的意思是“什么都听父母的”。
  但父母的意见就很对,很成熟吗?徐博士不这么认为。她说,其实,父母怄起气来常和孩子一样,缺乏理性,总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要求,但他们“要么提的要求根本不合理,不合时代。要么就常常只是为了捍卫父母的权威。”
  徐博士说,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二、自我成长。
  徐博士说,很多父母其实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在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太远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强烈的叛逆心,因为他会发现,父母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一个做了多年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老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除非父母们先做改变。他还断言,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徐博士说,家长们应该明白,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三、进化爱的方式。
  徐博士说,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最后,徐博士再次强调,她希望父母们在着急的时候反省一下:
  “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
(版权说明:转载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经核查确属涉嫌侵权的,本网将立即取消内容或其链接,以维护权属者的权益。联系方式:028-)&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0号 | 京公网安备 90号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我孩子现在是五年级,英语特别不好,一点也不想学,怎么办?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初中英语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周末或者假期可以给孩子报个英语班,关键是培养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英语,儿子“教”我学试读:成长篇—自然习得多美妙
编辑点评:
没有记单词、学语法、背课文!四年间,8岁小男孩儿从英语零起点到创作20万字英文小说,一位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的北外教授在孩子英语成长之路上的爱、智慧与坚持,创造了英语的奇迹。《英语,儿子“教”我学》中北外教授妈妈将与我们一同分享她的英语教养日记。
《英语,儿子&教&我学》
作者:曹文、肖博文
出版:外研社
此书以博客日记的形式,从妈妈和英语老师的双重视角,真实记录了儿子肖博文从8岁到12岁英语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从仅认识几个英语单词到独立创作累计20多万字英文小说的&飞跃&实例,颠覆了作者对英语学习方法的认知,也引发了其对少儿英语教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曹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北外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少英语教学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PASS留学基地教学顾问。
自然习得多美妙
今天,儿子完成了《剑桥中学英语教程》第二级的开篇测试,其中包括前面两册书涉及的过去时、现在进行时、第三人称单数、人称代词以及比较级和最高级等语法内容。这些我从来没有系统地给他讲过,但他都轻松过关了。特别让我惊奇的是他对单词拼写的掌握,比如big, easy, hot, run, leave, leaving等改变形态后拼写也发生变化的词,他都能够拼写正确。
我让他把这些语法规则描述出来,他磕磕巴巴也说不清楚,比如一句话中的空白处为什么填their, 而不是they或them。对他来说,完成这些任务更多是凭借语感,而不是靠什么语法知识。我想即使这些语法能够用孩子们理解的语言描述出来,难道我们还指望孩子们每每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能想到这些语法知识吗?
我问他比较级是怎么学会的,他说当时在英国读&牛津阅读树&系列时,有一个故事是讲孩子们滚雪球,他们的雪球滚得bigger and bigger(越来越大),我告诉他这是比较级,他就学会了。后来遇到类似的句子,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看到过孩子们带来的其他英语培训机构的教材,有一本教材让我吃惊不已(某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并被某连锁少儿培训机构选为专用教材)。它的每个单元都以单词和语法为主导,先是列出本单元要学习的单词和它们的音标、词性及中文意思,然后是一段语法讲解,配上一些例句,后面加上一段对话和阅读篇章。我难以想象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能够如此这般学会英语,可能读都读不懂,即使读懂了,能记住多久,能记住什么呢?
语感比语法更重要。
英语的语法规则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这些概念时有可能在术语这个层面就卡住了,比如什么是&动词的现在分词&,这几个字孩子可能记起来都有困难。况且英语中总有&如果&&那么&&&这样的规则,还有很多不符合规则的情况出现,我们怎么能够期望孩子一张口一下笔想那么多那么周全呢?所以,他们即使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最终还是要依靠语感来完成英语任务的,而语感则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起来的。
我认为语法是随语言应运而生的,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先有语法后有语言。刚学英语就硬讲语法、死记规律的人也能记下语法规则,但这绝对是无趣而乏味的,有可能让人对英语产生厌倦心理。&
严肃声明:本文是作者曹文教授以及外研社授权的图书试读,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查看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没有记单词、学语法、背课文!四年间,8岁小男孩儿从英语零起点到创作20万字英文小说,一位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的北外教授在孩子英语成长之路上的爱、智慧与坚持,创造了英语的奇迹。《英语,儿子“教”我学》中北外教授妈妈将与我们一同分享她的英语教养日记。
最新2017英语儿子教我学信息由提供。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推荐培训机构
<em id="authorposton11-9-26 21:48
&#22238;33
本帖最后由 金鼠 于
21:53 编辑
& &&&其实我们家丫头并没有这个问题。但总有家长问我说孩子上课不专注,怎么办啊?看人家很着急的样子,我也只好安慰一翻,还像模像样的支点招数,既然费力的码字支了招,又发现有很多孩子都有这个问题,于是又劝自己索性再加把力,把这些所谓的“招数”整理一下。
& && &首先,分析一下,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与学习有关吗?与授课老师有关吗?
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对孩子来说太难,或者太简单,都容易让孩子走神。有些年龄小的孩子提前学过课本上的内容,上课就没什么新鲜感了,当然就容易分心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不是老师讲课太枯燥了?如果别的老师上课都很好,就某个老师上课走神的孩子特别多,那就说明是老师的问题了。
& && & 如果排除了以上的原因,那可能就是孩子的习惯问题了。就是说孩子还没有养成做事要专注的好习惯。
& && & 要想准确的掌握孩子上课的具体表现,家长最好是要保持上下左右的沟通,什么叫“上下左右”呢?实际上也就是全方位的沟通,首先是要多和老师沟通,问问老师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其次是可以问问孩子的同桌和他周围的小朋友。小孩子都会说真话,说某某上课的时候总是玩橡皮呀什么的。当然了,问这些话的时候啊,肯定要避开你的孩子哦。当然啦,最重要的还是要和孩子本人沟通,跟他聊一下课堂,看看他自己觉得如何?只要你做到和他平等的交流,孩子就会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有时候孩子自己知道上课走神了,有时候,可能他自己也没注意到,他就是不由自主的想别的去了。其实我们平时的沟通啊,还包括和孩子同学的家长,如今网络发达,班级还经常组织活动,所以要做到这点呢,好象也不算什么难事儿。
爱阅读的孩子比较容易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应该不用担心的!&
width:100%">
& &&&印象中有专家介绍过一些提高孩子注意力的一些亲子小游戏。比如记忆小玩具的游戏。拿几样孩子熟悉的玩具摆在地上,让孩子观察几秒钟,然后让他背过身去,家长趁机偷偷的拿走一样,让孩子看看,被拿走的是哪一个?这个游戏的难度可以视孩子的情况进行调整。这个游戏对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已经注意力都有好处。
& &&&还有就是玩扑克牌。扑克牌可以用来做算术。比如传统的算24。还有就是算1到10,共10个数字累加的和。具体玩法是,将10个数字打散,每次拿出一张牌,让孩子说出和前面的数字累加的结果,最后一张牌出来,和是55。低年级的可以降低难度,比如只加1到5。
& & 当然类似的游戏可以到网上去搜。当然要孩子特别喜欢才行。而且每次玩的时间也不要太长,在孩子感到厌倦之前就要停下来。
width:100%">
& && &其他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也有可能是精力过于充沛,特别是一些好动的男生,他无法安静的坐一整节课。那我的建议就是让孩子保持足够的运动量啊。该玩的时候玩啊,他的能量通过正常渠道释放了,上课的时候就能静得下来了。
& && &也有可能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安排得太满,没办法,只好上课的时候“小栖”一下,算是调节调节啦。
我的建议,每天让孩子静坐半小时。&
width:100%">
& &&&还有个问题值得一说。那就是,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哪怕是在玩,家长也不要轻易的打断他。比如他在玩积木,你要喊他吃饭了,你最好提前跟他打个招呼,说,马上要吃饭了啊,把这个城堡磊好了就吃饭啊。等他的“工作”告一段落了,才叫他离开。而不是一切以大人的安排为中心,1秒钟都不想等了,说等一下饭就凉了啊,让孩子被迫放下个“半拉子”工程离开。
& &&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些“招数”管用吗?看起来像是有道理啊,可遗憾的是,老早就有人跟我探讨过,我也是这样的“支招”,可人家说没用啊,真是没办法。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个招很赞同啊!&
多多发帖回帖,等积分够多,达到金牌会员以上的级别,你就可以评分了。谢谢你哦。&
谢谢了啊,怎么给你加分啊??&
我也用这一招。先告诉他还有多少分钟。让他自己安排后面的时间&
width:100%">
& &&&可我的孩子却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她从小玩玩具就比较专注,一个简单的玩具她都可以玩半天,我从不打断她。有一次,她站在洗脸台前的小凳子上,玩我的一管洗面奶(有点像牙膏,不过口比牙膏大),就是把盖子拧开了对着水龙头接水,然后把水挤出来对着墙上冲,反复的重复这两个动作,乐此不疲,足足玩了40多分钟啊,整个过程水龙头都在滑滑滑的流啊。我除了给她系了个围裙外,什么都没做。反正是夏天,衣服全打湿了也没多大关系。那时候她还是个幼儿园的小不点。
& && &她读书的时候那更是专注得不得了,完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本书不看完你根本就喊不动她,很小的时候就是如此,仿佛天生就是这样似的。所以我觉得啊,可能爱阅读的孩子也比较容易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吧。
哦~,真好,可是孩子在要关灯睡觉时迷一本书,怎么办?我家孩子,如果你不催他关灯,不知会看到什么时候?&
width:100%">
对的,爱阅读的孩子比较容易养成专注的好习惯,我儿子也是一样。
width:100%">
谢谢楼主发帖,俺先顶后看
width:100%">
我家儿子也是,自己堆积木可以堆好几个小时,连撒尿都跑步!
我儿子对自己有兴趣的事是这样。就象你说的。可上课就不是那回事了。&
width:100%">
学习哈{:1_1:}
width:100%">
学习了,从幼儿园抓起!
width:100%">
看来我以后不能打断她正在进行的工作。
比如,她正看芭比的书,我要她学英语啊,或者做作业啊。呵呵
width:100%">
喜欢的东西就比较专注了,我们家女儿是画画的时候,非常专心,可以坐半天
width:100%">
都是牛娃。。。
width:100%">
唉,我们家就是有这个问题.除了看电视能专注以外,对其他事情都专注不起来,阅读也是这样.学习了.一定去把各种方法都试试!!!谢谢!!!
欢迎试过之后来交流下哈&
width:100%">
学习了 谢谢分享经验
width:100%">
很客观,很全面
width:100%">
皮皮小可爱
好帖子啊,我要好好学习,在孩子专注地干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尽量不打挠他。
嗯,试一下。&
width:100%">
指导性很强。学习了
width:100%">
风之精灵713
本帖最后由 风之精灵713 于
15:47 编辑
我觉得还有一点是身体原因,如果孩子精力不够,上课也不能打起精神。一定要休息好,吃的好,才能让孩子全力以赴的认真听课。
先让孩子将身体搞好,完全适应学校的生活。&
有道理!除了这,还要精神愉悦!&
width:100%">
我家孩子暑期在家注意力很集中,玩积木可以不吃不喝3个小时,看书看上了就是1个小时,还有自己玩大富翁可以玩3个小时,怎么上学就坐不住呢?
呵呵,慢慢适应小学生的生活吧。&
孩子丝毫没有这个意识,我家男孩比较糊涂,你问他他多说挺好。昨天老师说他上课下位玩手表,我回来问他,说把上课铃听成了下课铃,我也不会再说什么了。我只能理解成大脑不成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
多跟孩子交流下,他自己有没有觉得自己坐不住呢?如果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他又是怎么看的呢?心平气和的跟他谈谈?&
width:100%">
地址:湖北武汉武昌区积玉桥金地国际花园别墅区TH7-101&电话:027-(周一至周六09:00~18:00)&传真:027-&&值班QQ: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厌倦 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