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温度变冷,玻璃钢化夹胶玻璃自爆原因时爱自爆,是什么原因,该如何应对?

游客 您好,欢迎进入新浪地产网!
钢化玻璃自爆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
提要:国外研究证明:玻璃主料石英砂或砂岩(词条“砂岩”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带入镍,燃料及辅料带入硫,在1400℃~1500℃高温熔窑(词条“熔窑”由行业大百科提供)燃烧熔化形成硫化镍。由玻璃中硫化镍(NIS)杂质和异质相颗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  【中国玻璃网】钢化玻璃自爆原因及解决办法  自爆及其分类  钢化玻璃自爆可以表述为钢化玻璃在无外部直接作用的情况下而自动发生破碎的现象。在钢化加工、贮存、运输、安装、使用等过程中均可发生钢化玻璃自爆。自爆按起因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由玻璃中可见缺陷引起的自爆,例如结石、砂粒、气泡(词条“气泡”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夹杂物、缺口、划伤、爆边等;:二:是由玻璃中硫化镍(NiS)杂质膨胀引起的自爆。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爆,应明确分类,区别对待,采用不同方法来应对和处理。前者一般目视可见,检测相对容易,故生产中可控。后者则主要由玻璃中微小的硫化镍颗粒体积膨胀引发,无法目测检验,故不可控。  在实际运作和处理上,前者一般可以在安装前剔除,后者因无法检验而继续存在,成为使用中的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因素。硫化镍类自爆后更换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同时会伴随较大的质量投诉及经济损失,造成业主的不满甚至更为严重的其他后果。所以,硫化镍引发的自爆是我们的重点。  钢化玻璃自爆机理  钢化玻璃内部的硫化镍膨胀是导致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玻璃经钢化处理后,表面层形成压应力(词条“压应力”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内部板芯层呈张应力,压应力和张应力共同构成一个平衡体。  玻璃本身是一种脆性材料,耐压但不耐拉,所以玻璃的大部分破碎是张应力引发的。钢化玻璃中硫化镍晶体发生相变时,其体积膨胀,处于玻璃板芯张应力层的硫化镍膨胀使钢化玻璃内部产生更大的张应力,当张应力超过玻璃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导致钢化玻璃自爆。  国外研究证明:玻璃主料石英砂或砂岩(词条“砂岩”由行业大百科提供)带入镍,燃料及辅料带入硫,在1400℃~1500℃高温熔窑(词条“熔窑”由行业大百科提供)燃烧熔化形成硫化镍。  当温度超过1000℃时,硫化镍以液滴形式随机分布于熔融玻璃液中。当温度降至797℃时,这些小液滴结晶固化,硫化镍处于高温态的α-NiS晶相(六方晶体)。当温度继续降至  379℃时,发生晶相转变成为低温状态的β-NiS(三方晶系),同时伴随着2.38%的体积膨胀。这个转变过程的快慢,既取决于硫化镍颗粒中不同组成物(包括Ni7S6、NiS、NiS1.01)的百分比含量,还取决于其周围温度的高低。  如果硫化镍相变没有转换完全,则即使在自然存放及正常使用的温度条件下,这一过程仍然继续,只是速度很低而已。  当玻璃钢化加热时,玻璃内部板芯温度约620℃,所有的硫化镍都处于高温态的α-NiS相。随后,玻璃进入风栅急冷,玻璃中的硫化镍在379℃发生相变。与浮法退火窑(词条“退火窑”由行业大百科提供)不同的是,钢化急冷时间很短,来不及转变成低温态β-NiS而以高温态硫化镍α相被“冻结”在玻璃中。快速急冷使玻璃得以钢化,形成外压内张的应力统一平衡体。  在已经钢化了的玻璃中硫化镍相变低速持续地进行着,体积不断膨胀扩张,对其周围玻璃的作用力随之增大。钢化玻璃板芯本身就是张应力层,位于张应力层内的硫化镍发生相变时体积膨胀也形成张应力,这两种张应力叠加在一起,足以引发钢化玻璃的破裂即自爆。  进一步实验表明:对于表面压应力100MPa的钢化玻璃,其内部的张应力为45MPa左右。此时张应力层中任何直径大于0.06mm的硫化镍均可引发自爆。另外,根据自爆研究统计结果分析,95%以上的自爆是由粒径分布在0.04mm~0.65mm之间的硫化镍引发。根据材料断裂力学计算出硫化镍引发自爆的平均粒径为0.2mm.因此,国内外玻璃加工行业一致认定硫化镍是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钢化玻璃自爆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玻璃开槽及钻孔的不合理、玻璃原片质量较差、厚度不均如压花玻璃、应力分布不均例如弯钢化玻璃及区域钢化玻璃等。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幕墙工程委员会受建设部委托,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武汉、深圳、哈尔滨、厦门、温州10个城市进行了既有幕墙安全状况调查,调查样本的选取是在10个城市自检自查基础上,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提供的120项既有建筑幕墙,在本次调查中,幕墙玻璃破损437块。全玻幕墙此次调查有17项,其中10项发现大玻璃碎裂,共计68块,玻璃肋断裂3块,还发现很多玻璃幕墙无肋玻璃。中空玻璃(词条“中空玻璃”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漏气180块,镀膜玻璃脱膜现象个别城市也比较多。调查中发现了9项有重要隐患的幕墙工程,占调查项目总数的9.38%.如果去掉钢化玻璃自爆破裂,比例下降到2.3%。幕墙采用钢化玻璃致使玻璃幕墙和门窗的玻璃破裂事故居高不下,改变这种状况已迫在眉捷。  本文根据国内、外幕墙和门窗的玻璃破裂事故的分析,建议幕墙及门窗应采用防飞散玻璃。钢化玻璃自爆及其分类1、钢化玻璃自爆分类从钢化玻璃诞生开始,就伴随着自爆问题。钢化玻璃自爆可以表述为钢化玻璃在无外部直接作用的情况下而自动发生破碎的现象。在钢化加工、贮存、运输、安装、使用等过程中均可发生钢化玻璃自爆。  自爆按起因不同可分为两种:  一是由玻璃中可见缺陷引起的自爆,例如结石、砂粒、气泡、夹杂物、缺口、划伤、爆边等;  二是由玻璃中硫化镍(NIS)杂质和异质相颗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  BALLANTYNE于1961年首次提出钢化玻璃自爆的硫化镍机制。BORDEAUX和KASPERr通过250例自爆的研究,发现引起自爆的硫化镍直径在0.04~0.65mm之间,平均粒径为0.2mm。新发现异质相颗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  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爆,应明确分类,区别对待,采用不同方法来应对和处理。前者一般目视可见,检测相对容易,故生产中可控。后者则主要由玻璃中微小的硫化镍颗粒体积膨胀引发,无法目测检验,故不可控。在实际运作和处理上,前者一般可以在安装前剔除,后者因无法检验而继续存在,成为使用中的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因素。  不可控钢化玻璃自爆的特点  钢化玻璃原因不清自爆的问题,责任难明。自爆时间没有确定性,可能是刚出炉,也可能是出厂后1~2月,也有出厂1~2年才自爆的,引起钢化玻璃较多自爆的时间可能是产品生产完成后的4~5年。  据不完全了解,大部份厂家产品的概率是3‰左右的自爆率;个别厂家产品的概率可能还要高。钢化玻璃自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玻璃中含有硫化镍及异质相颗粒杂质,杂质是如何混入的现还未根本查清,玻璃中是如何混入镍的,最大可能的来源是设备上使用的各种含镍合金部件及窑炉上使用的各种耐热合金。对于烧油的熔窑,曾报道在小炉中发现富镍的凝结物。硫毫无疑问来源于配合料中及燃料中的含硫成份。当温度超过1000℃时,硫化镍以液滴形式存在于熔融玻璃中,这些小液滴的固化温度为797℃。1克硫化镍就能生成约1000个直径为0.15mm的小结石。硫化镍可以在生产完成后任何时候发生,故现在还不能完全杜绝,至今无有效地防止办法称为“玻璃幕墙的癌症”。  “玻璃幕墙的癌症”出自著名建筑师福斯特之口:那年,由斯特事务所的伦敦市政厅几块从到天花板高度的玻璃破裂。这座市政厅靠近伦敦塔桥,全部用玻璃做覆面,承包商不得不着手检查所有的内部玻璃。大伦敦市议会发言人说,根据初步调查,问题出在玻璃含有镍硫化物上,也就是说,在建造过程中玻璃被镍元素污染,镍和玻璃中的硫化物进行化学反应,造成破裂。硫化镍类自爆后更换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同时会伴随较大的质量投诉及经济损失,造成业主的不满甚至更为严重的其他后果。称之为“玻璃幕墙的癌症”。3、钢化玻璃自爆率及自爆原因  1、自爆率  国内的自爆率各生产厂家并不一致,从3%~0.3%不等。一般自爆率是按片数为单位计算的,没有考虑单片玻璃的面积大小和玻璃厚度,所以不够准确,也无法进行更科学的相互比较。为统一测算自爆率,必须确定统一的假设。定出统一的条件:每5~8吨玻璃含有一个足以引发自爆的硫化镍;每片钢化玻璃的面积平均为1.8m2;硫化镍均匀分布。则计算出6mm厚的钢化玻璃计算自爆率为0.64%~0.54%,即6mm钢化玻璃的自爆率约为3‰~5‰。这与国内高水平加工企业的实际值基本吻合。  即使完全按标准生产,也不能彻底避免钢化玻璃自爆。大型建筑物轻易就会用上几百吨玻璃,这意味着玻璃中硫化镍和异质相杂质存在的几率很大,所以钢化玻璃虽经热浸处理(词条“热浸处理”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自爆依然不可避免4、钢化玻璃不可控自爆的原因钢化玻璃不可控自爆的来源不仅是传统认识中的nis微粒,还有许多其它异质相颗粒。玻璃中的裂纹萌发和扩展主要是由于在颗粒附近处产生的残余应力所导致的。这类应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变膨胀过程中的相变应力,另一类是由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产生的残余应力。硫化镍(nis)及异质相颗粒。玻璃内部包含硫化镍杂质,以小水晶状态存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玻璃破损,但是由于钢化玻璃重新加热,改变了硫化镍杂质的相态,硫化镍的高温α态在玻璃急冷时被冻结,他们在恢复到β态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由于低温β态的硫化镍杂质将产生体积增大,在玻璃内部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这时钢化玻璃自爆将发生。然而,仅仅比较大的杂质将引起自爆,而且仅仅当杂质在拉应力的核心部位时才能发生钢化玻璃自爆。  nis是一种晶体,存在二种晶相:高温相α-nis和低温相β-nis,相变温度为379℃,玻璃在钢化炉内加热时,因加热温度远高于相变温度,nis全部转变为α相。然而在随后的淬冷过程中,α-nis来不及转变为β-nis,从而被冻结在钢化玻璃中。在室温环境下,α-nis是不稳定的,有逐渐转变为β-nis的趋势。这种转变伴随着约2~4%的体积膨胀,使玻璃承受巨大的相变张应力,从而导致自爆。从自爆后玻璃碎片中提取的nis结石的扫描电镜照片中可看到,其表面起伏不平、非常粗糙。  异质相颗粒引起钢化玻璃自爆,可以破裂源处玻璃碎片的横截面照片中看到,一个球形微小颗粒引起的首次开裂痕迹与二次碎裂的边界区。  如何鉴别钢化玻璃的自爆首先看起爆点(钢化玻璃裂纹呈放射状,均有起始点)是否在玻璃中间,如在玻璃边缘,一般是因为玻璃未经过倒角磨边处理或玻璃边缘有损伤,造成应力集中,裂纹逐渐发展造成的;如起爆点在玻璃中部,看起爆点是否有两小块多边形组成的类似两片蝴蝶翅膀似的图案(蝴蝶斑),如有仔细观察两小块多边形公用边(蝴蝶的躯干部分)应有肉眼可见的黑色小颗粒(硫化镍结石),则可判断是自爆的;否则就应是外力破坏的。玻璃自爆典型特征是蝴蝶斑。玻璃碎片呈放射状分布,放射中心有二块形似蝴蝶翅膀的玻璃块,俗称“蝴蝶斑”。nis结石位于二块"蝴蝶斑"的界面上。  径向应力r≥a切向应力r≥a颗粒与玻璃之间界面的应力对于异质颗粒在玻璃基体中,降温过程温差是负的,所以颗粒周边的径向应力是压力,切向应力是拉力。  玻璃中间层球形单质硅颗粒的扫描电镜图像和边缘挤压形貌,颗粒周边的径向应力是压力,切向应力是拉力,所以切向应力是裂纹启始的根源。6、钢化玻璃自爆机理理论探讨1、钢化玻璃自爆是当前玻璃幕墙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对于安全玻璃的概念,传统的概念是,(全)钢化玻璃属于安全玻璃。其根据除了强度(词条“强度”由行业大百科提供)较高外,主要是由于(全)钢化玻璃破碎时会整块玻璃全部破碎成蜂窝状钝角小颗粒,不易伤人。通过这次调查和众多事故实践,对于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关于高层建筑玻璃幕墙使用安全玻璃问题,有讨论的必要。对于高层建筑玻璃幕墙使用安全玻璃,其安全的主要担心是玻璃破碎坠落伤人。  这里应该包含三部分要求:  一是玻璃具有足够的强度,使其承受设计荷载不破坏。  二是玻璃万一破裂要具有防碰碎散落性,使其处于破碎状态时保证不会坠落飞散。  三是足够断裂韧度k1c。  2、(全)钢化玻璃具备较高强度和其破坏形态为钝角小颗粒这两个安全因素。  但不具备防破碎散落性这一对高层建筑玻璃幕墙而言关键性的安全因素、因此而带来的不安全后果,(全)钢化玻璃破碎后的大群呈钝角的碎片,从高空散落而下,即使颗粒较小,但速度已很大,同样能伤人。其中的罪魁祸首便是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对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玻璃不论何种形态的玻璃碎片,如高层建筑上散落而下,都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此外,(全)钢化玻璃自爆破坏无先兆,目前尚无有效的完全防止的方法,是玻璃幕墙的癌症,玻璃自爆破碎和高空散落,高层建筑玻璃幕墙使用(全)钢化玻璃并不安全。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脱离使用条件,仅仅只从其碎片形态来定义玻璃幕墙安全玻璃,是不全面的,钢化玻璃并不是不破裂,只是玻璃之碎粒较小,但碎片容易下落和飞溅而造成意外事故,因此,在很多国外玻璃幕墙技术标准和规范中都明确玻璃幕墙不宜使用单片钢化玻璃,应采用防飞散玻璃,日本高层建筑玻璃幕墙上使用(全)钢化玻璃,必须增贴一层防飞散膜,以确保安全。  “强而不破碎,破碎不散落”,防飞散玻璃才是玻璃幕墙使用的安全玻璃。  3、推荐采用半钢化玻璃。  半钢化玻璃生产采用与钢化玻璃类似的工艺方法.只是冷却(词条“冷却”由行业大百科提供)速度较慢.因此其表面应力略小于钢化玻璃。半钢化玻璃在机械强度(词条“机械强度”由行业大百科提供)、抗风压性能、抗冲击性能和抗热震性方面明显优子普通退火玻璃,较适合使用于玻璃幕墙中。半钢化玻璃特性:强度为普通玻璃的2倍;可以有效地抵抗热应力作用.避免玻璃的热炸裂,一旦破裂.半钢化玻璃裂纹全部是延伸到边.其碎片可以保留在框架内而不会坠落;不易发生钢化玻璃的自爆现象;比钢化玻璃具有更好的平整度(词条“平整度”由行业大百科提供)。  结论  1、国内玻璃幕墙造成危害主要来源是钢化玻璃自爆。  2、钢化玻璃自爆的来源不仅是传统认识中的NiS微粒,还有许多其它异质相颗粒。  3、玻璃中的裂纹萌发和扩展主要是由于在颗粒附近处产生的切向拉应力。  4、钢化玻璃自爆不可控,事前无任何征兆。称为“玻璃幕墙的癌症”。  5、幕墙及门窗应采用防飞散玻璃,推荐采用半钢化玻璃。&延伸阅读
关键词:&&&&&&&&&&&&&&&&&&&&
玻璃相关的智库下载
玻璃相关的社区论坛
我要说两句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案
我的图书馆
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案
在广义上,钢化玻璃自爆一般定义为钢化玻璃在无直接外力作用下发生自动炸裂的现象。实际上,钢化加工过程中的自动爆裂与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自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钢化玻璃生产过程中的自爆钢化玻璃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爆一般由玻璃中的砂粒、气泡等夹杂物及冷加工时造成的缺口、刮伤、爆边和钢化不合理等工艺缺陷引起的。对于玻璃在加工过程中炸裂,应采取以下措施:选用优质的玻璃原片:玻璃原片对于钢化玻璃成品质量的玻璃在炉内炸裂是至关重要的。若玻璃内含有气泡、结石、冷裂纹以及表面划伤过重都会使用在热处理过程中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容易破裂。但是,浮法玻璃生产线不稳定时也可能出现上述缺陷,应该认真做好每片原片玻璃的质检工作。注意预处理方式:切割玻璃时应选用正确角度的刀轮和施加压力,使玻璃切面的上部裂纹带很窄,而下部的镜面较宽,从而获得良好切口,减少边部裂纹。玻璃切割后边部都会存在微裂纹,钢化前尽量使用抛光边或精磨边,减少玻璃微裂纹的存在和对后期使用的影响。角部尽量选用圆形角,减少钢化过程中的应力集中。一般厚度≥8mm的玻璃要求进行精磨边,厚度≤6mm的玻璃可以用湿砂带磨边机磨边。合理设置炉温:从玻璃受热及内应力变化分析来看,温度的剧烈变化是引起玻璃炉内炸裂是主要的外部因素。温度越高,玻璃厚度方向上温度梯度越大,内应力越大,玻璃炸裂概率越高。12mm、15mm、19mm厚的玻璃危险性更大。因此,在钢化温度范围内不宜采用过高的温度。合理设置输送速度:当玻璃从上片台输入钢化炉时,玻璃前端先进入炉内受热膨胀,而处于炉外的玻璃后端较冷。在冷热交界处平面方向上产生的温度差,使冷端产生张应力,热端产生压应力。输送速度越快,这种温差越小。但是,如果加快输送速度,玻璃迅速处于高温之中,受热冲击增大,即在厚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相对增大,玻璃炉内炸裂概率随之增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就要权衡利弊,然后选择合理输送速度。较厚的玻璃宜用慢的速度。钢化玻璃使用过程中的自爆钢化玻璃在生产之后的搬运、储存、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有少量产品会突然破裂。自爆可发生在工厂库房中及出厂后若干年之内。不时见到有关玻璃台板、淋浴房、工矿灯具玻璃、烤炉门玻璃、玻璃幕墙等钢化玻璃制品自爆的报道。钢化玻璃的自爆机理缘于硫化镍杂质,是由Banellanty于1961年首次提出的,此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对8幢建筑幕墙进行长达12年的跟踪研究,在共计17760块钢化玻璃中,共发生306例自爆,自爆率为1.72%。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对钢化玻璃自爆现象进行研究,目前,已有如下一些解释。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玻璃内部存在硫化镍结石是造成钢化玻璃自爆的主要原因。硫来源于配合料中及燃料中的含硫成份。1000 ℃以上时,硫化镍以液滴形式存在于熔融玻璃中 ,这些小液滴的固化温度为797℃。1g硫化镍就能生成约1000个直径为0.15mm的小结石 。硫化镍NiS是一种晶体,存在两种晶相:高温相α-NiS和低温相β-NiS,相变温度为379℃。玻璃在钢化炉内加热时,因加热温度远高于相变温度,NiS全部转变为α相。然而在随后的淬冷过程中,α-NiS来不及全部转变为β-NiS,有一部分α-NiS被冻结在钢化玻璃进入室温状态中。但在室温环境下,α-NiS是不稳定的,有逐渐转变为β-NiS的趋势。这种转变伴随着约2% ~4%的体积膨胀,使玻璃承受巨大的相变张应力。若结石恰好存在于钢化玻璃的张应力区(玻璃板厚度方向的中部),则这种相变过程往往会导致钢化玻璃突然破碎,即通常所说的钢化玻璃“自爆”。玻璃碎片呈放射状分布,一般可以根据碎片的形状找到玻璃破碎的起始点,破碎起始点的碎片呈“蝴蝶斑”状,从厚度方向往往可以看到一个小的黑粒,这就是位于两块“蝴蝶斑”的界面上的NiS结石。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研究认为并非所有的&NiS结石都会引起钢化玻璃的自爆,引起自爆的结石临界直径一般为0.04~0.65mm之间,且临界直径值取决于结石周围的玻璃应力值。硫化镍临界直径:应用断裂力学的研究方法,推导出下述公式,可计算引起自爆的NiS的临界直径 Dc&&&Dc=(&πK21c&) / (3.55 Po0.5σo1.5&)&&&&&&临界直径Dc值取决于NiS周围的玻璃应力值σ0&。 式中应力强度因子K1c=0.76 m0.5&Mpa,度量相变及热膨胀的因子P0= 615 Mpa.钢化程度实质上可归结于玻璃内应力的大小。Jacob给出了玻璃表面压应力值与50 x 50 mm范围内碎片颗粒数之间的对应关糸 。板芯张应力在数值上等于表面压应力值的一半。美国ASTM C1048标准规定:钢化玻璃的表面应力范围为大于69Mpa、热增强玻璃为24—52 Mpa。 我国钢化玻璃标准则规定应力范围为: 钢化玻璃 90 Mpa以上、半钢化24—60 Mpa。&计算得到不同钢化程度玻璃的NiS临界直径Dc如下表。显然,应力越大,临界直径就越小,能引起自爆的NiS颗粒也 就越多,自爆率相应就越高。钢化均匀度:钢化均匀度是指同一块玻璃不同区域的应力一致性,可测定由同一块玻璃平面各部分的加热温度及冷却强度不一致产生的平面应力(area stress),这种应力叠加在厚度应力上,使一些区域的实际板芯张应力上升,引起临界直径Dc值下降,最终导致自爆率增加。以下是用SM-100型应力仪测定的平面应力数值σ0&及计算出的考虑平面应力因素后的临界直径Dc值(与表面应力使用同一批样品)。可以看出,钢化不均匀产生的平面应力叠加在钢化应力上,使最小临界直径分别从47μm和55μm下降到36μm和48μm。如何解决钢化玻璃的自爆一般情况下,由于原片玻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硫化镍结石存在,因此,钢化玻璃总有一定的自爆可能性。为了降低钢化玻璃自爆概率,其一可以通过控制玻璃原片质量来实现,通过采购优质玻璃原片,并在钢化工序前的每道工序对玻璃半成品进行严格检验和选择,尽量使含有硫化镍结石的玻璃不进行钢化处理,从而降低钢化玻璃成品的自爆。第二是将钢化应力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这样既可保证钢化碎片颗粒度满足有关标准,也能避免高应力引起的不必要自爆风险。平面应力(钢化均匀度)也应越小越好,不仅减小自爆风险,而且提高钢化玻璃的平整度。第三,在钢化玻璃出厂或正式使用前,将钢化玻璃再次加热到290℃左右并保温一定时间,使硫化镍在玻璃出厂前完成晶相转变,让今后可能自爆的玻璃在工厂内提前破碎,而未破碎的钢化玻璃自爆率可以大大降低。这种钢化后再次热处理的方法,国外称作“Heat Soak Test”,简称HST。我国通常将其译成“均质处理”,俗称“引爆处理”。钢化玻璃的二次热处理过程应分为三个阶段:升温、保温、降温升温阶段为最后一块玻璃的表面温度从室温升到280℃的过程;保温阶段为所有玻璃的表面温度均达到290℃±10℃,且至少保持2h的过程;降温阶段是从玻璃完成保温阶段后,温度降到75℃的过程。整个二次热处理过程应避免炉膛温度超过320℃、玻璃表面温度超过300℃,否则玻璃的钢化应力会由于过热而松弛,从而影响其安全性。国外有文献报道,严格按工艺制度进行二次热处理过的钢化玻璃自爆率可由0.3%降至0.0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化玻离为什么会自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