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掌握教育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特点

'+SEPG_Write_Login+''+SEPG_Write_Date+'';
document.write(SEPG_Write_Top);})();
  浦东新区采取委托管理、集团办学、与高校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扩散和辐射;宝山区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初高中联建体、创新联合体、教学联盟等方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普陀区教育实施“圈、链、点”发展战略,借助外力催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海基础教育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17个区县对教育均衡理念的阐释和做法也各有不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我们探访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足迹、揭示上海教育向“优质均衡”转型的“秘密”。
黄浦区教育局局长王伟鸣:
“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提倡学生们玩转课堂,在玩中学,在实践中体验智慧,掌握知识,这是基础教育回归本源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绿色指标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思考与充实,更重要的是落实于行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师生们真正受益。
物理课上,音乐老师、学生家长一起来指导;造房子、滚铁环等上海经典弄堂游戏搬进学校课堂;学生自己制作教具,登上讲台当起“小老师”……10月23日,在“圆中国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黄浦站上传出信息,黄浦区以“绿色指标”作为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全力办好学生喜欢的学校。黄浦区教育局局长王伟鸣表示,“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提倡学生们玩转课堂,在玩中学,在实践中体验智慧,掌握知识,这是基础教育回归本源的需要。
课堂“无边界”& 家长也来教学
这是卢湾中学的一堂“京剧脸谱”课,融合了美术、音乐、戏剧等学科元素。更令人惊奇的是,家长的身影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者了解到,这是学校特意邀请家长前来客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家长也参与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构造“无边界课程”。
“‘无边界’是课程的一种动态状态,强调的是学习内容无边界、学习方法无边界、课堂模式无边界、教师教研无边界。”卢湾中学校长何莉向记者介绍道,“无边界微型课程”是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简称“绿色指标”)推出的校本化课程,将打破学科壁垒、变通教材、融合各科知识,让课堂教学更轻松多彩。
在“无边界课程”上,传统的一问一答的上课模式被新型的师生交流方式所替代:小组合作、网络学习、动手实践……学生俨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跨学科老师、不同行业家长的加入,更是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校外,丰富了知识的维度。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春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为什么为特别清晰?这些看似刁钻古怪的问题,其实都融合了古诗文鉴赏和自然科学的原理。有了“无边界课程”,不同学科的老师就可以引领学生们将其解构和破解了。
何莉对师生们“无边界”的学习热忱充满信心,她期待通过这样的“绿色”改革,打破门户局限,强化学科互通,放大学科效益,培育学生殷实的文化素养,从而成就学生的发展。
落实“绿色指标” 各校百花齐放
在黄浦区,像卢湾中学这样将“绿色指标”落实于实际行动的学校还有很多。该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邢至晖表示,黄浦区将“绿色指标”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契机,并为此制定了《推进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实施意见》,将“落实绿色指标行动”分解到区域内的每一所中小学校。
令人欣喜的是,“绿色指标”的深入落实,如今已经在黄浦区域内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小习是上海师范大学卢湾实验小学五年级的一名普通男生,却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登上讲台,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特别的数学课。为此,他还自己制作教具,自己备课,为同学们带来了“圆和椭圆”的知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堂课!”小习回忆起这样的经历总是很自豪,“我喜欢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发挥个人所长、自由地发表观点。我们要做课堂的小主人!”
此外,上海市实验小学设计以“好玩、玩好”为核心思想的“快乐333”课程,造房子、滚铁环等上海经典弄堂游戏搬进学校课堂;卢湾第一中心小学酝酿“云课堂”,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情境;蓬莱路第二小学精心设计“绿色作业”,让学生从死记硬背到利用课本剧等形式来主动背诵,愉快学习注入了新鲜血液;瑞金二路小学“为老师找缺点”,童言无忌中既有对老师善意的提醒,也有对老师的真诚关爱,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日益加深……
看到区域内的教育呈现出这样喜人的变化,黄浦区教育局局长王伟鸣感到由衷欣慰。“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思考与充实,更重要的是落实于行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师生们真正受益。”王伟鸣的这番话引人沉思。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陈宇卿:
教育个别化理念是教育永恒不变的规律,即教育要满足有差异学生的有差异需求。静安区正在探索个别化教育在当代、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实现方式,解决如何实现的问题。在行政与专业的双轮驱动下,静安区的教育改革不断调整组合课程设置,以满足当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D设计与打印、无线电波传输能源、拼装模型DIY、DI创意体验、三维动画制作……今天(8月1日),上海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活动走进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据了解,上海静安区以“在实践中升华创意之光”为主题,在该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里准备了丰富的暑假盛宴,为学生们的校外成长搭建起了“梦想”的“工厂”,孵化了孩子们缤纷多彩的科技创意。
初中生玩转“无线电波”
金翌扬是市西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便加入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创意梦工厂”,在这里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实现自己的“科学之梦”。
“无线电波传输能源”是金翌扬最喜欢的一项科技发明之一,他对无线电原理总是能侃侃而谈:“一般电气设施采取电能供应,往往用有线传输,需要电源线与接插件。而普通家用的电磁炉会向空中发射无线电波,在其上方放一个线圈,便能将吸收这些无线电波,然后转化成电能。”
“这样的话,不用电线和插座,电灯也能照明啦!此外,无线电波还能用来对蓄电池充电、使电动机转动、让飞机长时间飞行呢!”金翌扬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创意梦工厂”的老师们的指导下,他们发掘了许许多多的科技奥秘,“我最近发明的无线电LED护眼灯,还获得了韩国的一项发明金奖呢!”
作为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意梦工厂”的科技总顾问,黄曾新总是精心呵护学生们的科学“梦想”。虽然已经年逾花甲,但他仍然坚持利用退休之年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他表示,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普工作仍然很重要。当前中国的教育偏重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们动手能力的培养。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创新梦工厂’欢迎每一位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在枯燥无聊的时光里,动手动脑,体验科学的魅力。”黄曾新说。
“创意梦工厂”成“孵化器”
据了解,2013年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各类艺术、科技、人文等培训项目,总数高达108个,均免费向区域内的中小学生开放。其中,“创意梦工厂”作为静安区校外科技创新基地之一,为青少年提供了完善的实验器材和创新项目的孵化。
在这个“梦工厂”里,学生们能进行各种研讨活动和科学实验,聆听名师讲授创造发明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国际获奖的发明作品、揭秘科学魔术。据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书记刘颖介绍,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站报名或现场报名的方式参与“创意梦工厂”的各项活动,并无需缴纳任何费用,畅享这里的实验材料。
据悉,自“创意梦工厂”建成以来,开发和实施了各类的活动、劳技和科技课程,惠及区域内学生共计15000多人次。年度,“梦工厂”指导的创新项目在亚洲青少年发明展等国际赛场上获得各类奖项78项;2013年,“梦工厂”利用少年科学院资源共孵化学生创新课题54个。
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冯景华表示,“创意梦工厂”以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成功构建了静安区创新教育的崭新平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出的创意不胜枚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这个孵化创意的“工厂”里实现了自己的科学梦想。
“我的孩子不用付钱就可以来这里听老师上课,做自己感兴趣实验,他还经常把自己的发明成果带回家呢。”来自静安区的家长王女士谈起“创意梦工厂”不禁喜上眉梢,“参加了‘梦工厂’活动后,孩子的‘游戏瘾’也被转移了,平时也喜欢上动手动脑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了!”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
课程改革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提倡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通过课程运行机制的创新,徐汇教育将构建百花齐放课改格局,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徐汇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出色人才的“成功密码”。
篮球巨星姚明曾是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的学生,在校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优秀的,却能在学校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徐汇区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校被沪上知名的世界外国语小学托管后,成为家长们热捧的学校……这是记者在11月21日举行的“圆中国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巡访活动徐汇站上获得的消息。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说,在课改过程中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提倡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优化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徐汇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出色人才的“成功密码”。
“加减法”优化课程设置
“从学生的视角看,‘好学校’应该公平地关心每一个人,有他们喜欢的地方和热爱的活动,更要有丰富的课程供他们选择。我们要创造真正属于学生的学校,给孩子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为他们的幸福人生作好奠基。”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文萱
这是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的一堂劳技课,学生们齐聚在专门的烹饪教室里,学习“花色蒸饺”的制作。这节课的任课老师是延安饭店的高级面点师,他不仅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讲解食材的来源与功用,还亲自给学生们示范蒸饺的流程。
“我非常喜欢上烹饪课,在课堂上我们就能亲手烹调出一道菜肴。虽然不一定美味,但学会一种厨艺后,我们就可以回家做给家人吃了。”七年级的小吴同学开心地向记者说道。在同学们的课程表上,每个礼拜有两节劳技课,烹饪、木工、食品调制等等都是课堂学习的内容,学校还专门才校外邀请专业人士给他们授课。
该校校长李文萱向记者解释了开设这些多样化课程的理由:在思考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徐汇教院附中试图做“加减法”,即优化课程设置,尽量“减少”那些会增加学生负担的课程教学,“增加”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帮助的课程。
李文萱说:“从学生的视角看,‘好学校’应该公平地关心每一个人,有他们喜欢的地方和热爱的活动,更要有丰富的课程供他们选择。我们要创造真正属于学生的学校,给孩子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为他们的幸福人生作好奠基。”
从“七彩课程”到“留白课程”
“有些学生的需求已超越了课程设计原有范畴之内,因此,学校需要调整,课程需要‘留白’,以弥补已有课程不能涵盖所有孩子需求的缺陷。”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教师袁赟
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渗透在高安路第一小学的“七彩课程”中。该校设置了“创智空间”、“艺术畅想”、“拥抱生命”、“梦想团队”等七大类课程,让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选择学习,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该校老师袁赟自豪地说,篮球巨星姚明也曾是高安路一小的学生。虽然当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的优秀,却能在学校教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掘篮球运动天赋,最终获得了个人的巨大发展。
七彩课程让一批又一批的高安路一小孩子获得了有效的成长,但随之而来的新课题又摆在老师们的面前。袁赟反思说:“学校可以给孩子设置多个不同的发展区,但不一定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都在学校设置内。这样的课程架构真的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吗?”
袁赟坦言,有些学生的需求已超越了课程设计原有范畴之内,因此,学校需要调整,课程需要“留白”,以弥补已有课程不能涵盖所有孩子需求的缺陷。
于是,高安路一小又据此设置“留白课程”。“留白课程”的多样化、“留白时间”的弹性化、“留白空间”的无限化,让学生不断去想象、去创造。“‘留白’是对七彩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七彩’之外有了‘留白’的余地,课程将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以“八点视角”推行主题式课程
“老师们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一至五年级的主题课程,其核心思想既相互关联又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
——徐汇区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悦颖
徐汇区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校长是一所由徐汇区教育局举办并委托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管理的公办学校。学校校长由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张悦颖兼任。开办时间不久,引来无数家长热捧。
对于创新课程改革,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高度重视。在张悦颖看来,照片,也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
“晓亮哥哥的八点视角”是该校推行的一种主题式课程。每天八点,学校门口,体育老师“晓亮哥哥”会从同一角度抓拍下学生踏进校门的照片,开学至今,从未间断。“晓亮哥哥的八点视角”中的照片被充分运用到全校性的主题式课程里,并随着主题单元而更替,以最大限度契合主题式课程的表达内容。
据介绍,“晓亮哥哥的八点视角”先后推出的“康宝的照片”、“康宝的故事”、“康宝的选择”栏目,学生们用自己的照片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展示着不同的角色,有效地促进课程内容的内化,提升学生的认知与自省水平。
张悦颖表示,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的主题式课程,是多学科内容及学科教学方式的一种整合。该课程以小组活动替代全班授课的“老戏路”;以质疑探究教学的策略,替代单纯的知识理解运用教学;用主题课程模式,替代传统的分科授课。
“老师们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一至五年级的主题课程,其核心思想既相互关联又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张悦颖说。
“以校为本”促进“百花齐放”
“课程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新的课程标准不以成绩为‘论英雄’,而是要提倡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优化个人的终身发展’”。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
据了解,作为上海最早推行课程改革区县之一,徐汇区在课程理念推广、课程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效。区域内的各个学校根据校情和学情,纷纷构建以校为本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和选择性。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表示,课程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新的课程标准不以成绩为“论英雄”,而是要提倡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优化个人的终身发展”。
“我们不用行政命令去指挥课改,而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以专业思想去领导课改,不断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课程研发和实施的能力。”庄小凤说,“以校为本”是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趋势。通过课程运行机制的创新,徐汇教育将构建百花齐放课改格局,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的目标。
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
长宁区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有“三个指数”,即坚持以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学习生活幸福指数和学业成就发展指数,旨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导向作用。“让孩子们‘多一点睡眠,多一点运动,多一点体验;少一点近视,少一点肥胖,少一点负担’,这是我们对教育的追求!”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这些诙谐的“古诗新语”,无不表达了孩子们对沉重的功课作业的控诉。然而,近日多家中央媒体来到上海长宁区考察发现,长宁区的“长作业”融生活和教学为一体,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提高了素质,增强了幸福感。令人欣喜的是,71.79%的学生作业观发生了改变,写作业不再让他们“头疼”。
过多的作业让学生“压力山大”
为贯彻落实“减负”政策,教育部日前牵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对中国区县教育改革进行巡访。4月11日,巡访团首站到达了上海长宁区,对该区“减负增效”、科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行了考察。
据悉,早在2007年长宁区就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学业质量的分析调研。结果显示,38%的学生课外每天做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11%的学生表示“作业太多经常完不成”,9%的学生表示“作业太难经常完成不了”,另有5%的学生表示“不想上学”。可见,过多的作业让学生们感觉“压力山大”。
长宁区教育学院院长陈晞表示,“减负”需要教师更多考虑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在学习内容、合作方式等方面,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长作业”让学生有闲心读“闲书”
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长宁区进行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长宁区将作业分为常规书面作业(短作业)和长作业,“长作业”,即多样化的实践性作业,以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和教学融为一体,这种作业的思维空间比较大,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开放。
例如,每周三是长宁区小学的“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以“长作业”形式实现。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小学“快乐拓展日”的实施,有利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是对“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
功课的减轻让上海建青实验学校小学部五年级的欧阳同学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一二年级时他经常做作业到晚11点,四年级进行了“减负增效”后,他的作业少了,与同学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多了,阅读的课外书也达到了百余本。
“以前作业很多,但我的成绩只处于班上中游水平。现在作业少了,我的成绩却不断进步,能保持在班级前茅。”欧阳同学自豪地说道,“现在课堂之余,我会经常进一步学习自己喜欢的英语知识。此外还练钢琴陶冶情操,偶尔也去游泳锻炼锻炼身体。”
三个“多一点”,三个“少一点”
长宁区小学作业效能检测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长作业”的减负增效成果开始显现。如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学生比例增加了,其中三年级达到了91.18%。65.77%的学生认为,回家写作业“激发了学习兴趣”“让人变得自信了”。
据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介绍,该区对区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有“三个指数”,即坚持以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学习生活幸福指数和学业成就发展指数,旨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导向作用。“让孩子们‘多一点睡眠,多一点运动,多一点体验;少一点近视,少一点肥胖,少一点负担’,这是我们对教育的追求!”姚期感言道。
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央媒体巡访团团长、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谭方正的认同。他说,当踏进长宁区学校的校门,看到孩子洋溢着幸福笑容,他便知道“减负增效”工作在这里是卓有成效的。“教育就是要提升孩子们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实现‘中国梦’,上海教育工作者们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对教育改革充满了信心。” 谭方正表示。
普陀教育局局长李学红:
普陀教育强调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建设,一大批学校正加紧修炼“内功”,努力成为老百姓所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同时,教育要善于借助、依托各种资源来促成自身发展,并将优越的资源加以传播辐射。这就是普陀教育构建的“圈、链、点”式的教育发展战略。
中考发挥失常,小陈同学怀着沮丧的心情走进了上海普陀区桃浦中学,意外的是,在这个被称为教育“洼地”的普陀区西北角,小陈却享受到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成绩也稳步向前,最终顺利考入复旦大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像小陈一样受惠于普陀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学生远远不止一个。在近日举行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巡访上,记者了解到,普陀区教育实施“圈、链、点”发展战略,着眼于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表示,学校不仅要加强内涵建设学会自主发展,同时也善于借助外力催动自我成长。
圈:教育“洼地”变身强大“联合体”
据介绍,普陀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既是上海历史上的传统工业区,又是主要的人口导入区。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中部、东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集中,教育基础相对较好;西北部地处城郊结合部,教育资源比较紧张,特别是桃浦地区长期处于教育的“洼地”。而“圈、链、点”战略的实施,改变了普陀教育这一困窘面貌。
“桃浦地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合体”便是得益于普陀教育“圈”战略的突出例子。为改变教育“洼地”的落后面貌,区域内的幼儿园、中小学、私立学校乃至社区学校,都拧成了一股绳。众人拾柴火焰高,桃浦以“联合体”的形式壮大着区域的教育整体实力。
中考失意,却在桃浦收获惊喜的小陈,便是众多受惠于桃浦教育联合体的学生中的一员。“高中的三年,我不仅仅在桃浦中学读书,更在整个桃浦区域接受教育的恩泽。跨校跨区学习,聆听各校名师的精彩讲课,享受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终身难忘。”小陈由衷感言道。
让小陈和无数普陀学子获益良多的是,普陀区通过机制创新、学生校际走班、跨校选修优质创新课程等途径,已实现了“一校资源,全区共享”,让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选修同样优质的创新教育课程。
“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办学,变孤立发展为联合发展,我们要构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中小幼教育办学模式,促进桃浦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桃浦地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合体负责人、特级校长李金龙对此充满信心。
据了解,普陀区还在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分别布局了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和高级教师指导基地。而这些工作室、基地都建在“他校”,甚至大多数建在普通学校或相对薄弱的学校。
这样一来,工作室的领衔人便走出了本校,实现跨校带教指导,让有限的优秀教师资源辐射全区。
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周飞表示,“圈”战略就是要加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试图消除区域及校际差异,保障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链:中学生每周都能聆听大学教授讲课
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场馆、国际友好学校……这些教育资源日渐成了普陀区晋元高级中学的“左膀右臂”。与同济大学深化合作,同济教授隔周到晋元高中上课,晋元学生每周到同济走班,高中学习与大学预科学习有了契合点。
据该校校长王丽萍介绍,晋元高级中学还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地震局等校外平台合作,形成了以土木、金融、艺术和天文地球科学等四大创新实验室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该校还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作用,托管外区的薄弱学校,分管区域内的玉华中学和晋元附属学校,有效提升了这些学校的办学质量。比如,晋元附属学校的教学质量已由分管前的全区下游,提高至如今的稳居区域前三甲,并有学生在头脑奥林匹克(OM)比赛中获得中国赛区二等奖。
普陀教育局局长李学红指出,这便是教育发展的“链”式战略。“借天借地借资源,我们要善于借助、依托各种资源与优势发展,并将优越的资源加以传播辐射,构建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发展之‘链’。”
点:修炼“内功”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据介绍,普陀住着大量的普通社会阶层,很多是产业工人,或是近年来市政动迁从老上海“三湾一弄”迁移过来的居民,外来人口也占有很大比例。这里的居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家庭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轨迹。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普陀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都闪耀着一个个教育之“点”,承载起人民的教育之梦。
长征中心小学架构“七彩课程”,“以情激趣,以趣导学”,为孩子们创建快乐的学习空间;华东师大四附中开发诗歌、管乐、皮艇等“六艺”课程,引导学生们博雅明志;曹杨实验小学全员参与“电子书包”实验项目,拓展学生的新媒体学习方式……
李学红告诉记者,普陀教育强调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建设,一大批学校正加紧修炼“内功”,努力成为老百姓所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便是普陀教育的“点”式战略。
为此,该区举行了先进校、示范校、班主任育德能力竞赛和教师专业能力评优等多种评比活动,校际建设“大比武”,既督促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又引领了学生全面发展。
据悉,目前普陀区已有87%的义务教育学校通过“区素质教育实验校”评审,23所学校进入“区素质教育先进校”总结性评审。区域教育内涵建设的闪光“点”正在蔓延。
李学红说:“圈、链、点,一个都不能少。办好教育,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区域居民满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闸北区教育局局长周隽:
在以科研促进课堂教学的进程中,闸北区形成了全系统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推进课改探索的良好氛围。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也不断学习和反思,重新认识和理解课程,教育观念也由从“选苗”转向了“育苗”。“育苗”的实质就是从评判学生优劣转变为关注学生差异发展,即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盛满水的杯子里,在不让水溢出的前提下,还能放多少枚回形针呢?”这是上海市闸北区田家炳中学预备年级的一堂德育教育课。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动手实验、展开创意、协作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记者5月15日在“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闸北站采访时发现,闸北区坚持教育科研的引导,将教学改革聚焦与课堂转型,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九成学生对课堂教学表示满意。
“回形针”引发热烈讨论 课堂激发创新思维
在5月15日的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上,闸北第八中学的语文课《雁》,田家炳中学的德育课《由回形针想到》,风华中学的DIS(Digital& Infermation&
System)实验课《水果电池》……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课程无不展现了闸北教育对新课堂模式的探索。
“盛满水的杯子能放多少枚回形针?”这一问题便是其中一堂新模式课堂的精彩展现。对于任课老师刘敏的这一提问,学生们回答踊跃,有说“放10枚杯子里的水就会满溢出来”,有的说是“20枚”,也有的说是“30枚”。
刘敏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们答案,而是让他们现场做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放了100枚回形针,原先就盛满水的杯子仍然没有溢出来。刘敏趁此启发学生们,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实践行动才能揭示它的真相。至于其中的原理,她让学生们回家之后再进行考察。而后,刘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回形针”的设计和展示。
“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他们想象力。通过讨论与参与的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创造离自己并不遥远。”刘敏表示。
记者在巡访活动上注意到,教学方式上从侧重教师主导转向关注学生自主,成为闸北教育转型的重要特征。譬如,闸北八中的语文课,运用先学后问、先问后议、先议后教、先教后练的课堂策略,不仅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动手和自学能力,而且展现了课堂模式的成功转型。在风华中学的实验课上,老师通过DIS课堂模式,以物理为主学科,横跨化学领域,带领学生进行了水果电池的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今,在闸北区教育系统,“两个确信”的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所谓“两个确信”是指:确信“人人都可以创新,人人都可以持续发展”;确信“办学多样性的实质就是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不同需求创造最适合的教育”。
教育科研发挥示范效应 学生满意度达90%
对于课堂转型效果,学生最有发言权。据闸北区对区域内中小学9000多堂课程的调研发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高达90%,教师队伍的质量也大幅度得到提升。在闸北区教育局局长周隽看来,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课堂质量是区域教育成败的生命线,而教育科研是推动课堂转型、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途径。
闸北区教育学院院长王曙向记者介绍说,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该区调查总结出优秀教师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并向青年教师进行推广学习,全方位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闸北区教学科研还引导老师对学生认知、思维的研究,以探索出更规范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内容包括课堂目标、构架、内容与评价等指标,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对教育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和研究。”王曙说。
周隽表示,在以科研促进课堂教学的进程中,闸北区形成了全系统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推进课改探索的良好氛围。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也不断学习和反思,重新认识和理解课程,教育观念也由从“选苗”转向了“育苗”。“育苗”的实质就是从评判学生优劣转变为关注学生差异发展,即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虹口教育按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提出了绿色生态化的教育理念。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着力打造一批绿色生态学校,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绿色生态教育理念得到师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同。
今天(5月7日),“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寻访团来到了上海市虹口区钟山初级中学。据了解,虹口区在绿色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区域内涌现了一批教育理念绿色、教育过程丰富、师生关系和谐、课程设置多样、课堂环境温馨的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虹口实验学校、柳营路小学作为虹口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践绿色生态教育理念的学校代表还入选了上海市新优质学校。
长青学校:打造“温馨教室”
虹口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在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虹口区教育按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提出了绿色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抓手,着力创造了一批绿色生态学校,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绿色生态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据了解,虹口区长青学校近年来围绕着温馨的环境、温馨的人际关系两个方面统筹推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和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建设。
记者了解到,学校组织各班不仅设计了《温馨教室创建方案》,开展对温馨教室大讨论,还根据实施方案开展了各项专题活动,建立温馨交流通道,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渠道更加通畅。
学校在每个班级的教室实现了设施设备安全舒适、美观宜人,并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班级环境布置、班级文化建设。如植物角、图书角等布置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个性化班牌设计、班级风采展示等活动提升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校园氛围、班级环境得以大为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心协力、互通有无,关系融洽了,情感沟通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确立。
广灵路小学:尊重学生的权利
近年来,虹口区广灵路小学以“尊重学生应有权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话题开发了教师教育课程,组织系列校本研修,剖析学生权利现状及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原因,了解法律法规条款的相关规定,探讨学生权利保护的相关措施,从而帮助教师转发观念、规范言行,明确“尊重学生的权利”是法律的规定,不能凭个人意愿。
记者发现,这些教师教育课程蕴含颇多亮点。例如,在《尊重学生的表达自由权》中,明确规定自由表达不是教师的“专利”,知道“给与学生表达的机会,倾听学生表达的内容”是学校和教师尊重学生表达自由权的最好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权》中,明确隐私权是学生作为公民享有的一种基本人格权利,知道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权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拥有平等权利的个体,引导教师凡事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切忌因为学生年龄小、维权意识不强而忽略他们的存在,凭教师主观意愿行事等。
在广灵路小学校长孙爱军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内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因素。学校希望抓住对教师的教育,从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自我教育入手,明白师德的基础是建立在尊重和保障学生权利之上的,树立师生权利平等的观念,增强学生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
曲阳第四小学:心理辅导促和谐
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是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心理辅导是该校的办学特色之一。
自1988年起,学校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学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且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贯穿、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始终。为此,学校开展了三大实践研究:构建心理辅导实施框架、用“心”营造“温馨课堂”、用“心”开展班级经营。
据介绍,多年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个在小学开展心理辅导的模式:以了解每个师生为前提;以创设良好的氛围为基础;以班级为辅导单位;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帮助、自助、互助为基本原则;以每个教师学生都获得发展为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在用“心”营造“温馨课堂”方面做出了探索。例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温馨课堂”的核心,学校采用了开展师生团体辅导、教学采用激励评价、设计师生互助活动和作业批改注重个别辅导的方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营造“温馨课堂”的基础,学校则采用了了解每个教师心理状况、严禁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和开展教师系列团体辅导的方法。
钟山初级中学:改变家访方式
现在的学生是“三怕”一渴望。一怕班主任,二怕家长会,最恐惧的是家访,最渴望的是自由。虹口区钟山初级中学校长徐铭安介绍说,为此,学校从改变班主任的家访方式入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今天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家访的方式变得简单、便捷,教师通过电话可以随时与家长保持沟通。然而买这样的沟通方式很难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现状。
针对这一情况,钟山初级中学要求班主任老师改变家访方式与家访内容,由电话联系到带着学生走访家庭,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改变家访内容,由原来的告状、谈问题到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对学生的鼓励。
在徐铭安看来,家访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彻底颠覆了学生原有的恐惧心理,乐意与教师沟通,愿意和班主任交心、说心里话,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
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
幼小衔接的实质是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机构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与过渡,是幼儿连续的、不间断的身体、心理、社会性发展上的衔接。因此,要有效地将“幼小衔接”“小幼衔接”融为一体,探索常态化工作机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成绩。
“小鸡宝宝们,准备好了吗?飞机起飞喽……”这是杨浦区翔殷幼稚园的一堂大班运动课《小鸡快跑》,执教的却是杨浦小学的老师。为给幼儿园升小学阶段的儿童搭建了快乐成长阶梯,杨浦区在幼小结对互研互访、课程衔接、儿童适应性发展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杨浦区教育局长邵志勇表示,要促进“幼小衔接”“小幼衔接”的有机融合,探索常态化工作机制是关键。
幼小老师互研互访&
齐齐哈尔路一小学的学生玲玲刚上一年级时经常哭鼻子,性格也变得日渐沉默。很偶然的一天,玲玲幼儿园时的老师到小学来访调研,玲玲见到了幼儿园的老师,就如同见到了妈妈一样,一下子扑过去,对老师说:“老师老师,我想你!我想回幼儿园!”
这样的场景深深触动了老师们,也促成了齐齐哈尔路一小学和明园村幼儿园的结对“互研互访”活动。从此,小学的老师也可以去实地探访幼儿园,走进去,去观察、去感受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
借助“互研互访”的途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们共同开发活动课程,共同关注对孩子幼小衔接阶段的培养。齐齐哈尔路一小学的老师们通过对幼儿园的实地探访,把衔接的立足在孩子们喜爱的“合作游戏”上,让快乐的游戏延续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减轻他们对幼小衔接阶段的不适应。
“以‘合作游戏’为切入口,幼小教师们共同关注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乐于亲近他人,懂得团结协作,愉快地与环境、与他人相处。” 齐齐哈尔路一小学的老师王隽说道。
幼小课程双向衔接
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朱清一告诉记者,以《做游戏、学科学》科目为载体,杨浦区小学开发了不少适应幼小衔接期儿童学习的课程,突破了原先小学、幼儿园各自为战的做法。通过开展各种游戏,引导儿童感知有趣的科学现象,帮助他们积累科学经验,养成持久的科学探究兴趣。
在幼小课程的衔接中,由小学教师执教的大班活动又有怎样的魅力呢?杨浦小学老师执教翔殷幼稚园的大班学生运动《小鸡快跑》给出了答案。
教师利用自制运动材料,通过游戏“抛抛乐”、“翻翻乐”,练习投和跑的基本动作,引导幼儿在“玩中练、玩中学”,体现趣味性、挑战性与合作性。同时,在体育智能、体育技能以及社会性发展方面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多元评价读懂孩子
星星榜是上外附属双语学校向每一位一年级新生送去的“暑期任务书”,画一幅想象画、 学一些礼貌用语、参加一次集体活动等等都是给孩子布置的特殊的暑假任务。家长和孩子们可以任务的完成情况,用五角星数量的作为评价标准。
朱清一介绍,这份任务书将原先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单一评价,转化为重情感态度、习惯方法的多元评价;并将评价融合在活动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读懂孩子。
她还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用一把尺子评出孩子长短,而是帮助老师在课堂上观察孩子在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引导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同时,这也将是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有力依据。
杨浦区教育局长邵志勇表示,幼小衔接的实质是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机构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与过渡,是幼儿连续的、不间断的身体、心理、社会性发展上的衔接。因此,要有效地将“幼小衔接”“小幼衔接”融为一体,探索常态化工作机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成绩。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
闵行区的“智慧传递”活动有四个核心环节:一是发现智慧,鼓励学校发现教育智慧;二是凝聚智慧,区教育局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三是传送智慧。这是一个智慧碰撞、交融的过程,每个教育者既是智慧的创造者、又是智慧的传播者,区域教育在智慧的传递中实现了增值。
6月25日,“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巡访活动走进闵行。近两年,闵行教育系统兴起了“智慧传递”展示活动,将优秀的教育成果作为可传递的资源进行分享展示,形成了群体教学研究的新氛围,实现了教育智慧的增值。
激发活力&形成思维交融的磁力场
随着人口的大量导入,闵行教育近年面临着增量与质量的巨大挑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闵行区在“智慧闵行”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为契机,自2011年10月起在教育系统大力实施&“智慧传递”项目。
日,梅陇中学率先开始了“智慧传递”活动,聚焦“课程,让每一个师生健康、快乐、有品位成长”的主题,受到了区域内其它学校的观摩与学习。校长乔慧芳说,该校至今已有不少精品课程被选为区域共享课程,甚至有的老师担任起了区域内教学培训的业务。
梅陇中学的“智慧传递”尝试,实现了教育智慧的共享与增值,很快得到了闵行区教育局的认可与重视。2012年3月,区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智慧传递”活动的实施意见》,整体设计了项目实施的发展路径、传播模式、推进策略,落实任务分解与组织实施。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王浩介绍,“智慧传递”活动有四个核心环节:一是发现智慧,鼓励学校发现教育智慧,进行区级推广。二是凝聚智慧,区教育局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确定传递内容,制定活动方案。三是传送智慧。近两年,区教育局先后组织了三场“智慧传递”项目评审会,共有103校次申报的113个项目参加了现场评审,共同培育、打磨,推出了19个区级“智慧传递”展示项目,目前已开展17场展示研讨活动。四是共享智慧。
王浩表示,“智慧传递”的过程成为智慧碰撞、交融的过程,让每个教育者既是智慧的创造者、又是智慧的传播者。闵行区还会将“智慧”传递下去,推广展示活动,目前申报“智慧传递”活动的时间表已排到2014年6月。
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
嘉定教育将逐步实施“教育云应用平台建设项目”,包括云课程开发、云学习网络、云教研模式、云文化建设、云资源推广等,为网络教研、网上课程、网络互动与个别化学习、家长参与学校课程管理等提供高品质的数字资源和服务。这是嘉定区聚焦课堂转型、实践品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推动着区域教育“教”与“学”的系统变革。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什么样的课堂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海市嘉定区的中小学校通过“课堂转型”的有效举措给出令人欣喜的答案。6月17日,“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巡访活动走进嘉定,记者了解到,该区通过“课堂转型”打造品质教育,以“学”定“教”,使学生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
小小皮影赋予课程多元化
“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却登上了嘉定区迎园中学的课堂。该校美术老师黄渊斌组织成立“动动皮影社团”,带着学生们收集皮影材料、DIY人物形象、编剧表演……小小的皮影深深地吸引了迎园中学的孩子们,成了该校的特色教育课程。
更令人欣喜的是,皮影还成功促进了迎园中学传统语文课堂的转型。该校老师孟丽莉发现,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多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于是她把皮影和经典古诗文诵读结合起来,对初中教材内古诗文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并编写了《迎园中学皮影诵读表演篇目》,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古文改成皮影剧本。
此后,古老的皮影不仅成了风靡迎园中学校园的时尚,更成为了学校推动学科融合、促进课堂转型的有效抓手。音乐课上,学生通过配乐、舞蹈等形式,感受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结合带来的无穷魅力;历史课上,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展示历史背景知识的研究成果,交流皮影相关的历史文化;美术课上,学生学会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增长了自学新知、善于观察、主动探究、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校长祝郁表示,小小的皮影有机整合了多门课程的知识,给予学生更多元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动脑,自主构建课程学习。“我们的课堂转型就是为了回归了学生的本性,促使每个有差异的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
数字化学习助推课堂转型
嘉定区实验小学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家里都有iPad,,于是,该校利用这一现有条件,在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下,开设了2个数字化学习应用班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模式,课堂不再停留在短短的35分钟,而是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间隙。
在课堂之外,嘉定区实验小学还通过“易录”“papa”等录音与社交工具,从最初的录制发布口头作业到将语音表达与图片相结合,记录下孩子的课堂感悟、学习收获、课外阅读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老师和家长都通过这些软件分享孩子的学习成果,并进行个性化的点评与辅导。
此外,该校还利用“学习中,请勿打扰”桌卡和“作业通”等管理软件,辅助学生进行自我的时间统筹和作业情况的评估,并上传至班级公共邮箱。近一年来,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沟通,不断累积了时间管理的能力。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课堂创新,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学习模式,能有效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再生式’的课堂创新。”校长花洁对数字化的课堂转型充满信心。
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嘉定区的教育课堂转型表现形式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丰庄中学以“便携式小白板”为抓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团结协作,将想法记录在小白板上,并进行集中展示,推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南苑中学设置“南苑学习单”,巧妙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三方面结合起来,使教师“乐教善导”、学生“乐学善思”。娄塘学校基于学情和学生发展设计“暖作业”,学生可与老师协商的完成作业,师生关系也愈加和谐。
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德海指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转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嘉定区中小学的课堂转型以学生为主体,由“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由“单一传授”转向“合作学习”,旨在让课堂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教育为人民更满意。
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晓静:
“学陶师陶”是宝山教育高举的旗帜,宝山以“合作”凝聚合力,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以“组团”激发集体活力,催生多元特色均衡。城乡教育的均衡,不仅推动了宝山教育的转型发展,也提升了宝山教育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三年一度的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显示,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三个领域的成绩再夺全球第一,成绩喜人贵在教育均衡,竭力提升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让所有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在12月4日举行的“圆中国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宝山站活动上,记者了解到,宝山区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初高中联建体、创新联合体、教学联盟、合作办学等方式,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上海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又一印证。
从“留不住好教师”到慕名而来
茕茕孓立于上海北端的罗泾中学,原本是一所不起眼的农村初级中学。校长王一长久以来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留不住教师”:“学校的地理位置就像宝山区的‘西伯利亚’,好老师留不住,就难以教出好学生来。”
然而,近年来,罗泾中学的青年教师不光“留得住”,而且能“发光发热”,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生源流失现象几乎消失。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是‘城乡初高中教育联建体’的建设,让学校获得了发展的契机。”王一说,为加快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步伐,宝山区教育局创新机制,构建了“城乡初高中教育联建体”的平台,让优质的高级中学扶助薄弱的初级中学,有效促进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与罗泾中学结为“联建体”的是区域内享誉盛名的行知中学。在“联建体”的推动下,名校名师结对带教,以点带面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专家教育科研讲座,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素养;开设数学选修课,行知中学老师与罗泾中学老师共同备课,分别上课,集体听课评课。
“通过一系列举措,教师们渐渐接受并领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令校长王一“头疼”的问题不再出现了,如今慕名前来罗泾中学教书育人的教师源源不绝,青年教师如虎添翼,在教学评比中屡屡获奖。
“更令人高兴的是,在201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我校学生的合格率达到100%,被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的学生约有30%。”王一欣喜地对记者说。
“随着罗泾地区的老百姓对学校满意率的不断提升,很多家长不再为孩子读好学校而到城区买房了,因为在宝山,同样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教学差距大到教师崭露头角
宝山区大华小学校长张晓梅向记者道出了自己曾经的困惑。作为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英语教师,以前她到城区学校听课,总是觉得有深深的距离感,“为什么城区学校的课堂总是那么生动吸引人?为什么城区的老师能把英语说得那么流畅?为什么城区的孩子学习素养那么出色?”
当宝山区“小学英语教学协作联盟”创建后,张晓梅的这些困惑便渐渐消逝。据介绍,这一英语教学协作联盟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邀请区域内以及城区的名师前来传经送宝,并联合开展教科研活动,由学科教研员跟踪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此外,联盟还积极为区域内的英语老师搭建国内外交流的平台,拓宽师生发展的视野,激励各校深化教改。
据了解,五年来,英语教学协作联盟开展了22场学科研究和展示活动。联盟成员中有10多名英语教师频频在市区教学大奖赛中亮相,其中大华二小袁锋老师获市英语教学大奖赛特等奖;大华小学徐倩璐、陆华萍两名五年期内青年教师双双获得市区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如今,我们再去城区学校听课,心里不仅带有满满的自信,还会形成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张晓梅感慨,“自宝山区小学英语教学协作联盟成立以来,促进了学校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良性沟通和优势整合,不仅教育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教师间教学经验的切磋与借鉴也更为便捷有效。”
“组团”“合作”成教育均衡“利器”
宝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和精神财富。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晓静说:“‘学陶师陶’一直是宝山教育高举的旗帜,先辈们的教育强国之梦告诉我们,教育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勇于直面区域的教育困境,充分利用资源和调动一切力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此言非虚。无论是初高中相配对、精诚合作的“联建体”,还是助推郊区英语教学发展的“协作联盟”;无论是贯通中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气象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还是经纬实验学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展开的高品质“合作办学”;无论是大场实验区的区域联动发展,还是教师进修学院的“问题化学习”团队研究……如今,宝山教育越来越彰显出城乡一体化合作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们以‘合作’凝聚合力,实现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以‘组团’为激发集体活力,催生多元特色均衡。城乡教育的均衡,不仅推动了宝山教育的转型发展,也提升了宝山教育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张晓静对记者说道。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刚刚发布的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结果表明,上海学生表现优异的背后,是上海教育的均衡优质,用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张民选的话来说,优质的教育并不是“削峰填谷”式的,而是要抬高底部,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升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让所有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才是上海教育的财富和贡献。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张晓静看来,宝山的教育将突破城乡的隔阂,继续矢志不渝地践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
浦东新区教育局局长王晓科:
通过集团办学、委托管理、与高校合作办学、局镇合作、成立办学联合体以及城郊结对等六大举措,浦东新区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和辐射。浦东六大教育模式,不只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管理手段,更是开发了一系列促使制度落地的技术和工具,使教育改革不仅停留在理念中,而真正成为一项可以在更大范围长期坚持贯彻的稳定制度。
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2004年建校时,全校学生才34人;然而短短不到10年时间里,周边社区的孩子纷至沓来,生源迅速蹿升至2518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
12月11日,记者在“圆中国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活动上了解到,浦东新区承诺老百姓的孩子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为此,该区针对区域内的学校采取了委托管理、集团办学、与高校合作办学、局镇合作、成立办学联合体以及城郊结对等不同的办学模式,推进优质资源的扩散和辐射,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委托管理”&
学生人数由34向2518跨越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是由上海知名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委托管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建于2004年。学校身处高端的国际社区,创立之初却给遭遇了一记尴尬的“下马威:小学、中学起始年级2个班,全校仅招收到34名学生。
“而这些学生还是我们一个个上门动员来的。”当时刚刚走马上任的校长王玮航似乎被浇了一盆“冷水”,“附近的社区居民都认为私立学校优于家门口的公办学校,相对富裕的家庭更愿意出大价钱将孩子托付给民办教育。”
面对这样的困境,实验学校东校依托委托管理的优势,植入了上海市实验学校先进的办学和管理理念。为此,学校将办学定位确定为:办一所令社区满意、学生喜欢的现代学校。
为此,该校沿袭了实验学校“关注差异,按需定教”的思想,并建立学生选课制度,突出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心愿课程”:想上什么样的课,学生们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心愿;只要得到15名学生支持,学校就开设这门课程。
如此一来,从社区医院、消防队、政府、图书馆、商场、高科技企业以及农场等,都成了学生的校外课堂。“目前,学校形成50多门供学生选择的拓展课程,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王玮航说,“这正是现代化学校所体现出来的‘优质’内涵。”
此外,实验东校还积极打造家校共同体,构建了民主开放的家校合作机制。面对雾霾天气是否需要在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学生的校服质量是否安全合格?学生的心愿课程如何设置……家长们事无巨细地参与着学校的管理与建设。
“在实验东校,我把对自己孩子的爱延伸成了对学校所有学生的爱,进而参与到家校合作的事务当中,共同促进学校发展。”一直致力于家委会工作的家长米先生说,即使他的小孩从实验东校毕业了,他仍乐于参与这所学校的家委会工作。
委托管理的优势利用、民主现代的办学理念、和谐融洽的家校合作,让实验学校东校彻底摆脱了“愁生源”的困境,迅速迈进上海市第一批“新优质学校”的行列。到2013年秋季开学时,该校已设有64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达到2518人,甚至还委托管理了另外一所小学——锦绣小学,成为浦东教育“委托管理”办学模式下的受益者和接力者。
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松江区将进一步统筹拓展校外教育的设点布局和资源配置,力图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社会实践”是一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
周润东曾经是上海市松江区三新学校一名顽皮的学生,却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摘取了“明日科技之星”的荣耀称号,获得了由杨雄市长授予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什么带来了如此“神奇”?记者在今天(11月18日)举行的“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松江站上找到了答案。据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介绍,松江区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校外教育工作,试图不断拓展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建立完善的校外活动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理想,提高他们的知识素养。
顽皮学生成为“明日科技之星”
刚进入三新学校就读时,周润东并不是一名好学生,作业完不成、上课老睡觉甚至直接与老师顶嘴。然而在校外活动课上,他的动手能力被充分挖掘,他对科学发明的热情被大大激发。
科技老师在发现周润东的闪光点后,接纳了顽皮的他,并借助校内外的科技活动资源,竭力培养他的创新能力。果不其然,“初生牛犊”的周润东,八年级时钻研的课题“餐饮店卫生间照明节电系统的设计及其可行性”,获得了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此后,灵感与荣誉接踵而至。2011年9月,他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荣誉称号。2013年4月,他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从市长杨雄手中接过了闪亮的荣誉证书。
今年的教师节,已考上七宝中学的周润东作为荣誉学生回到母校,在师生们面前深情地感慨道,因为三新学校给学生们开辟了广阔的课外活动天地,才使当时如此顽劣的他得到那么多锻炼的机会,激发了兴趣和潜能,使他获得人生的成长与蜕变。
三新学校校长徐利荣告诉记者,该校正在构建办学开放的格局,力图借助区域传统特色、全市教育体系以及国际交流平台等各种教育资源,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成长诉求,让孩子们在校外教育的舞台上放飞梦想的翅膀。
如今的三新学校,学生们可以走进高校、科普机构,探索科技的奥秘;可以走进村野田间,捕捉乡土文化的气息;也可以走进顶级的音乐厅,演奏美妙绝伦的马林巴音乐;更有不少的学生远赴海外,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展现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素养与风采。
校内外联动带来社会大课堂
在松江区,校外教育名副其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亭小学为了充实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内容,精心走访并挑选了九亭地区十多家优质企事业单位作为实践活动基地。在每周一下午快乐活动日,学生们在德育老师的带领下,纷纷走出课堂,体验多姿多彩的知识与实践。
至今这所普通的小学已经举办了190余次这样的校本实践活动,参与人数达到了上万人次,基地数也由16家增加到了18家,成为德育与校外教育的亮点。
此外,松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加紧了配合校外教育的步伐,以指导为主要方法,以督导为重要手段,着力推进学校科技艺术社团建设。
据介绍,该活动中心不仅拥有校级艺术社团473个、科技社团480个,还精心设计了创意建筑模型社团、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社团等13个区级学生科技社团。在27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松江区获得奖项的总数达到66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46项,成绩喜人。
“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学校的相互联动,有效拉动了区域内学生的校外教育水平。”松江教育局局长陈小华这样认为。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校外公共资源在学生们的课外教育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松江科技馆虽然是面向全民开放的科普场馆,但同样全心全意为区域内的青少年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比如,松江科技馆与学生们的节假日巧妙结合,在春节间专门举行“童话科学”科普展,在暑期期间开展“科普驿站”科普展,在国庆长假时举办“虫虫总动员”科普展,并精心组织的科普培训、夏令营以及青少年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们在节假日里也能获得充实的校外教育。
松江科技馆馆长阮俊萍介绍说,近年来该馆还建成了快乐园、3D科普放映厅、生命探秘展区以及蟾蜍展区等特色展区,以适应青少年好奇好动、乐于接触新事物的天性,满足校外科技实践活动的需求。
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桂龙还向记者亮出了一组鲜活的数据。在松江校外教育的版图上,已形成了51家社会实践基地,其中“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基地10家、“文化教育系列”基地12家、“社会实践考察系列”基地10家、“科普教育系列”基地12家、“质量教育系列”基地2家和“爱心服务系列”基地5家。至今,全区已有6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各类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活动。
“社会实践基地将是一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松江教育局局长陈小华表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将进一步统筹拓展校外教育的设点布局和资源配置,力图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
在教育转型阶段,需要一些办学实效明显、个性鲜明的学校体现其示范作用。通过这些学校构建的科学办学价值和评价标准,在区域间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机制,从而培育各个学校特色文化,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均衡的教育,才能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教育发展目标。
如何突破“择校热”重围,让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尽显特色和优质?上海市金山区“新优质学校”的创建实践给出答案。今天(6月4日),“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寻访团走进金山区,学生们自主学习、学有所长的快乐令人印象深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金山区教育工作者不再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孩子们的语数英学科成绩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成长过程,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为“学业素养的综合评价”。金山教育坚持项目引领,聚焦评价改革,成就了区域内一座座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
“麦秆画”中的特色教育
金山区广阔的农田里,种植着金灿灿的大麦。没有人想到,那些朴实无华的麦子的茎秆,也能创作出精彩绝伦的图画。金山区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就是这种麦秆画创作的爱好者,通过对细细的麦秆进行剪裁和粘贴,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在学生的手中诞生.
六年级的小沈同学对自己创作的每一幅麦秆画都细致入微,她告诉记者,从小她都看到奶奶在田地里种植大麦,却没有想到不起眼的麦秆居然可以绘制出美妙的艺术画作。“来到金山初级中学后,我第一次接触了麦秆画便喜欢上了它。原来奶奶种的麦子里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实我们周围的生活中也可能时时处处蕴含着无穷的魅力。”
看到孩子们对麦秆画的热爱,该校麦秆画团队的负责老师徐峻说,学校巧妙地利用了金山地区的农业特色,每周都开设一节关于“麦秆画”的劳技课,老师们带着学生们去田间采集麦秆,回来后通过煮、晒、熏、剖等工序处理,然后根据主题进行创作。
“这种工艺剪贴艺术既有利于学生们培养良好的美术功底,也有利于他们亲近生活,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万事万物,增长创新创造的能力。这是学校坚持‘新优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徐峻自豪地说道。
打造区域内的“新优质学校”
像金山初级中学这样富有区域色彩和文化传统的特色学校,在金山区还有很多。朱行中学利用桑蚕之乡的资源,给学生们开设了“创意扎染”的拓展活动课程;西林中学沿袭校园文化特色,鼓励学生们尽情创作“魅力版画”。
此外,亭新中学的“衍纸艺术”、钱圩中学的“陶艺制作”、海棠小学的“海棠扇”、朱泾小学的“雷锋奖章活动”等等,无不展现了金山地区中小学教育的优质和特色。金山区教育局长顾宏伟表示,培育学校特色文化,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均衡的教育,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一直是金山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据悉,2012年初,极富校园特色的西林中学和石化第五小学通过遴选地成为市级“新优质学校”。此后,金山区以这两所学校为典范,在全区的范围内开展了学习、研究和展示“新优质学校”的活动。
在此基础上,金山区于2012年9月出台了《关于开展金山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市级“新优质学校”的引领下,全力打造区级“新优质学校”。
顾宏伟表示,在教育转型阶段,需要一些办学实效明显、个性鲜明的学校体现其示范作用。“构建科学的办学价值和评价标准,在区域间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机制,才能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均衡发展目标。”
评价改革带来喜人变化
在全方位打造“新优质学校”的理念引领下,金山区市民“家门口”的学校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更为人性化。
西林中学将“三好学生”的评比,转变成“西林之星”的评选。从此,“光荣榜”不再是品学兼优者独领风骚的阵地,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学校的主角。学习之星、礼仪之星、艺术之星、科技之星、管理之星、助人之星……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每一颗“星星”都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和同学们的肯定。
正如西林中学校长彭素花所言,这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但西林老师们能用赏识的目光,公平地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展示的平台。“孩子们的优点、本质和潜能,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用赏识点燃他们的自信与成长。这就是西林中学的新优质之路。”
金山区偏居上海一隅,这里的学生很多是农村子弟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使他们更渴望周围人的认同和价值观的树立。在此背景下,金山教育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力求关爱每一个学生。
兴塔小学是一所骑自行车5分钟就跨出上海境内,到达浙江平湖的农村学校,55%的本地学生和45%的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全是农民的孩子。可这里的老师依旧会利用赏识的眼光,鼓舞收废品的学生读书,并通过课堂读书分享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
朱泾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生主要来自本地农村和外来务工家庭,这些孩子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84%,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占36%。作为金山区开展“小学学科基础素养评价改革”的6所试点学校之一,朱泾小学以开展雷锋奖章活动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了“微笑感恩章”、“阳光生活章”、“智慧学习章”、“奇趣创造章”、“绿色环保章”,形成“朱泾小学五星雷锋奖章体系”。学校还结合金山区学科基础素养综合评估项目的试行方案,从“兴趣习惯”与“知识技能”“综合实践”三大板块设计学生的学业报告单,取得显著成效。
朱泾小学校长干勤欢感言道:“一年下来,老师变了——更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宝贝笑了——更多的孩子有了成功的收获和体验;家长懂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比仅是学业成绩‘领跑’更重要!”
青浦区教育局局长印国荣:
郊区的教育,更需要加大力度改革课堂,让课堂“为学而教”,倡导“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课堂的转型,还需要老师们学会教书、教好书,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将创造性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
“郊区的教育,更需要加大力度改革课堂,让课堂‘为学而教’。”11月5日,在“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走进青浦区的活动现场,青浦区教育局局长印国荣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青浦区正着力开展“为学而教”的新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解决课题的能力。
印国荣说,打造“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为特征的新课堂,还需要老师们学会教书、教好书,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将创造性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
一门“副科”课催生28个学生发明专利
这是一门“民防课”,主题为“紧急救护——止血探究”。任课老师项志红只是在绘声绘色地向学生们讲解血液知识和关于止血的轶事,并没有马上给学生灌输止血的方法。“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请你们在‘学习单’上描绘出自己了解的止血方法,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项志红话音刚落,学生们便有的埋头思索、有的热烈讨论起来。不一会,“学习单”上就有了学生的写写画画,他们或用文字或用绘图的方式,描述着自己眼中最有效的“止血方法”。
“这只是一群刚上初中的学生,我们并不苛求他们能掌握完美的生活自救方法,只要学生有思考的过程,都是值得鼓励。”项志红向记者表示。
就是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把探究性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得这门普普通通的“副科”课程诞生了28个学生发明的国家专利。
青浦区实验中学校长刘明表示,该校的开设“民防课”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将近20年,这门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救人的方法,懂得生命的奥秘与珍贵,更是让他们学会发挥创造性思维,破解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今,这门课程已经成为该校形式多样的拓展型课程中之一,越来越深入地培养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
“孩子们实际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其它知识的学习还会困难吗?”刘明掩饰不住地为学生们感到自豪,“我们有不少学生的专利作品被企业相中,正转化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呢!”
改革课堂,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实际上,无论在实验中学还是在整个青浦地区,越来越多这样的“自主性”课堂正慢慢地出现。“为落实教育部的‘减负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我们从2010年3月起,开始从变革课堂入手,以青浦新课堂实验的方式,推动课堂转型。”印国荣说。
譬如,青浦一中是该区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近年来却逐渐名声鹊起,成为“轻负担高质量”的新优质学校。据介绍,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该校在新课堂实验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以“预学突破”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教师们也进行着教学相长的专业学习,以实现对学生个别化、针对性的帮助。
“一中的经验得到了我们的及时宣传和推介,成为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典型。” 印国荣表示,“在‘为学而教’的新课堂实验激励下,崧泽学校、徐泾小学、华新小学等一批普通学校都纷纷脱颖而出,成为在教改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新优质学校。
近段时间以来,教育部频频通报的学生课业负担重等问题。在印国荣看来,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机械、反复、低效地训练。“因此,‘课堂’才是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阵地,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石。”
他特别指出道:“尤其是郊区的教育,更需要加大力度改革课堂,让课堂‘为学而教’,倡导‘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如此一来,才能培养出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育出学习能力过强的学生,以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
奉贤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
近年来奉贤区每年新建或改扩建的幼儿园达到3至5所,通过帮扶带教、委托管理等“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机制,区域幼儿园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幼儿园硬件基本上达到了“国家88标准”或“上海市05标准”。目前,奉贤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早教公益性、普惠性的目标也正在兑现。
奉贤区金蔷薇幼儿园创立于2008年,只用了短短不到三年时间便建成了上海市一级幼儿园,这无不得益于该区“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在昨天(4月18日)“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活动上,奉贤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坦言,该区非常重视学龄前儿童的早教、学前教育工作,试图以“城乡一体化”作为区域教育转型的突破口;同时,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帮扶带教”,不用3年便可成就“市一级园”
金蔷薇幼儿园园长王秀芳告诉记者,该园在建立初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在得到了奉贤区解放路幼儿园的帮扶带教之后,教学水平便得到了质的飞跃,很快在2010年被评为“上海市一级幼儿园”。
据悉,这样的“帮扶带教”机制覆盖了奉贤全区的幼儿园,形成了“示范园带新建园和一级园”,“一级园带二级园”,“公办园带民办三级园”的学前教育新局面。另一方面,该区的幼儿园也积极与静安、卢湾、杨浦、普陀、浦东等城区的幼儿园牵手联姻,在园所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譬如,奉贤聚贤幼儿园开办之初就接受了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托管,通过潜心学习上海市示范园管理理念,开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二级A类园验收,不到三年就创建成了上海市一级园。
奉贤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表示,近年来奉贤区每年新建或改扩建的幼儿园达到3至5所,通过帮扶带教、委托管理等“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机制,区域幼儿园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幼儿园硬件基本上达到了“国家88标准”或“上海市05标准”,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资源分布。
早教也公益:“流动车”送教下乡
奉贤区的社区居民活动点常常会出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长们带着宝宝齐聚在一起,跳跳舞、玩游戏、做体操,玩的不亦乐乎。原来,这就是奉贤的“早教流动车”在举行送教下乡活动。
据该区早教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未琴介绍,2009年奉贤开通了上海市第1辆“早教流动车”,车子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专门的早教老师随行,免费指导婴幼儿正确进行早期活动,并对家长传授早教的理论知识。“流动车让农村地区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早教需求不再是一个梦。”陈未琴说道。
此外,奉贤还成立了“爱贝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下设8个早教指导基地、33个早教指导站、若干个指导点,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三级指导服务联动网络。
“奉贤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早教公益性、普惠性的目标也正在兑现。” 陆建国对此充满信心。
据介绍,奉贤全区常住人口约110万,外来人口过半,由于学前教育没入纳入义务教育范畴,要以常住人口为标准进行资源配置,因而教育资金短缺、优质资源不足是奉贤学前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由于该区每年都需新建3至5所幼儿园,需要大量新教师加入学前教育的队伍。然而,幼儿教师中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类毕业生源少,专业教师比例低,师资队伍建设是该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早教工作和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可否认奉贤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陆建国如是说。
崇明县教育局局长黄强:
学校教育一时还难以抹去应试教育的痕迹,而崇明的“假日学校”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成了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在崇明县的家庭教育总体薄弱的情况下,“假日学校”也成为家庭教育的很好补充,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横向相贯通。
创意彩陶DIY、家庭教育讲座、英语谚语沙龙、小志愿者行动、科普系列活动……暑假里,上海市崇明县的学生纷纷走进了一所特别的学校——“假日学校”。昨天(8月21日),&“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海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活动走进崇明县。据了解,崇明教育局将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与社区资源相结合,以全县336个村居委为载体,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与实践,融入社会教育的大课堂。
惠及留守儿童&假日学校全免费
一大早,崇明县中兴镇“向日葵社区亲子俱乐部”就迎来了一群家长和学生。他们在俱乐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DIY彩陶工艺:先是设计整体画面,然后一点点地捏造人物和环境,再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修补和修正……小小的俱乐部里,充满了家长与孩子的欢声笑语,这就是崇明“假日学校”的一个剪影。
幼儿园大班的小彤(化名)不在崇明本地读书,父母都在上海城区工作。暑假里,小彤回到崇明老家,由奶奶来照看。
“我年纪大了,不懂得照顾小孩的好方法,孩子在家里很无聊,会调皮捣蛋。”小彤的奶奶何阿婆说,“有了‘假日学校’,我们祖孙俩可以一起来参加亲子活动。这里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孩子的不仅学会了很多东西,也更懂礼貌了。”
“在这里,我结交了很多好伙伴,我们一起学习唱歌、舞蹈还有手工制作,这样的暑假生活非常有意义。”小彤兴奋地说。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师,中兴镇教委常务副主任黄振家向记者感慨道,崇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薄弱,父母文化水平大部分都比较低。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逾30%,留守儿童达20%。
“因此,崇明教育局主动整合全县的社区、村居资源,搭建‘假日学校’的平台,鼓励中小学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在岛外就读、暑期回乡度假的“的哥”子女等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以此丰富学生暑期活动,避免未成年人暑期工作呈现真空状态。”黄振家表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模式的特点不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