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那个专业,班里有一半的小学生数学阅读书目都不是很厉害!

.不要大套话、、、我是初三的学生,在班里前5,平时数学也不错,计算也还说得过去,基础还不错,但是不尖,而且对最后一道大题
.不要大套话、、、我是初三的学生,在班里前5,平时数学也不错,计算也还说得过去,基础还不错,但是不尖,而且对最后一道大题有恐惧感,每次最后一问不会做,怎么再将自己的数学成绩拔高呢?
目前你要定好自已的位置,只是最后一题 的最后一问不会要比多少人强呀中考数学题 的最后一题 的最后一问往往综合性强,解题思路宽,要经过特殊的数学训练才能做得出的,最多也只有4分,下这么大力气,就为这4分,你得算一算值不值.能不能在其它地方补上来.如还有其它的地方需要加强,我劝你还是加强那些好了,数学成绩定位在115~117分就行了.最后一问如能答就是咱白捡的,没答上也无所谓,不要恐惧它.平时训练时,此类题,只要想20分钟没有思路,就不要再想了,如果有答案,马上去看一看答案,分析其中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寻找我为什么没想到,以后该如何想,应注意什么,我看这就足够了.这样下去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祝你中考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的重点高中.
与《.不要大套话、、、我是初三的学生,在班里前5,平时数学也不错,计算也还说得过去,基础还不错,但是不尖,而且对最后一道大题》相关的作业问题
1.某农户生产经销一种农副产品,已知这种产品的成本价为20元/千克.而且物价部门规定这种产品的销售价不得高于28元/千克,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该产品每天的销售量w(千克)与销售价x(元/千克)的变化如下表:销售价x(元/千克)销售量w(千克)设这种产品每天的销售利润为y(元).(1)请观察
数学考试一定要安排好时间,前40分钟作选择和填空,无论到了时间做没做完都先放下,专心做后面的答题,有时候考试刚开始会进步了状态,做完后面大题的时候前面的题也来灵感了,初中数学考试题前面的小题有很大比例是课本例题变形或延伸的,所以最基本的是要把每道例题都吃透,还有课本练习题要全部做完弄明白,数学这科,练习题是必须要做的,
一周前的早晨.\x0d铃声响起,阿光冲出教室门,向厕所狂奔.“哎,下课又忘了上厕所喽!”\x0d只见阿光一溜烟闪进厕所,刚刚准备解裤子,突然愣住了:这两边都是大便池啊!难不成……阿光想到这里,慌忙拎着裤子往门外冲.“还好,平安无……”未待“事”字出口,他就和迎面走来的同学撞了个人仰马翻.阿光踉跄几步,抬头一看,又一次愣
l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l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 l always get to school at eight o'clock. l usually have four lessons in the morning. At 11:45
首先弄懂书上的内容,化合物的性质,反应方程式,以及各种课本上需要记忆的东西然后做题,做题不求多只求精,重点不在于你练习了多少题而在于你掌握记住了多少知识,做题要注重类型,别只做太多重复的题型然后能不能熟练运用.化学不同于理科的一点是记忆的东西非常广而且零碎,所以你一定要准备一本笔记本专门记录你不知道 不会的知识.这里所
初中化学你们学的东西不是太多,反应方程式就是几个特殊的和常见的,其实你还是不理解,你要是理解了,几个特殊的,代表性的记下了,就触类旁通了,你好好比较下各个化学方程式,归类下,每个种类记住一两个特殊,基本都能记住了.初中的化学方程式就是要记住的,这个记住了,才能游刃有余啊.
理解每一个几何定理,多研究一些几何例题,阅读例题可以帮助你获得解题思路你的目标是明年六月份,有些东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急不来的祝你月考成功
表现不止在于你惹不惹事,而是你上课听不听讲,有没有预习复习之类的.我也读初三,我们班主任也让我们班的所有人写过月考总结. 其实就是把你对这次考试的成绩满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 有什么原因造成你考这样的成绩(包括你自身的,就是上课认不认真听讲,课余时间或者空闲时间有没有预习复习之类的.也包括老师的原因,比如:不习惯某种老
请您看附件
应该不算吧,因为你虽然没有按照老师说的写,但是你围绕题目来写,点明中心,突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
我是一个高考的过来人,高考成绩129分,平时大考碰狗屎运也考过130+的分数.首先我想请阁下明白一个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坚持很重要,英语是一门很看重积累的科目. 虽然我高考已经好多年了,而且今年即将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但英语一直没有丢,英语一直是我的排头兵!我对英语的自信还有,我觉得学好英语不难,重要的是你要有
我个人认为钻研课本上那些口算就能满分的题是浪费时间- -你说的题不算是很难1.其实组成平四、梯形无非就是考考你定义,性质,证明.只要你知道这些就可以入手找方程组.2.比如已知三点ABC求一点P组成平四,三点之间可以两两连线并且画图,图永远是解题最好的捷径.【不可以偷懒要画三幅图哦】把AB BC和AB AC和AC BC分
你先有信心,并且有能力,把最后的大题都做对,不要到时候做不出来就乱套了,我敢肯定,你要是连最后的题都会做,你就应该把精力分到薄弱科目上,因为没有太大进步空间了,我初中时的理综总是105以上,到中考才99
可以借助读后感我读《鲁滨孙漂流记》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
不管是什么省什么区在初三第二学期都会有全国初中数理化竞赛,先是数学一个星期后就是物理再一个星期就是化学.数学满分120,题目虽然有点难但题量相对较少,5道选择题35分,5道填空题35分,两道计算题30分,一道应用题20分(我在0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我是海南赛区的).化学满分100,它跟数学刚好相反,题目不
要从头开始从英标开始,扎实的记住后按照英标读单词,在和标准的发音作比较,这应该是入门的第一步,按后就开始被单词,单词是学习英语的纪实,每天记一定量的单词,然后语法和句子,慢慢培养预感后就会有一定的提升
I've changde a lot since i am in 9th grade.I used to watch TV on weekends,but now I have to study all the time,because I must study hard ,and go to a good high
首先. 一、需要知道《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记叙了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其一的经过.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三、了解文章的三个段落的大意 重点就是:了解起义的原因,谋划的过程,以及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期中考试在我们紧张而又忙碌的复习中结束了,好也罢,坏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喜也罢,愁也罢,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总结,积极反思,调适心态,再决将来. 这次期中考试不仅给我们查找自己不足的机会,还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考试就像捕鱼,每一次考试你都会发现鱼网上的漏洞,经过一次次的修& “《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读初三时,我们班...”习题详情
22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3.5%
《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读初三时,我们班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潇洒惆怅,风趣幽默却管不住学生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挥泪和我们作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土气的老头。凭心而论,他的课讲的很明白,很难懂的问题,他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可惜的是他从不说一句笑话,和原来的数学课堂相比,郁闷的令人窒息,于是我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老闷”。但我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他的刻薄,同学们有时回答不出问题来,他便一改沉闷的样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令我们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有一次他让我背诵一个定理,我背错了,他居然拿着教鞭指着我的鼻子说:(A)“呵呵,你看人家袁双霞同学,自己开创了一个袁氏定理。”全班哄堂大笑,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滚落下来,他并没因为我的眼泪而产生恻隐之心,而是变本加厉,故意拉长了语调。加重了语气,说:“别哭,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一刻,我心底恨透了他。  我几乎带着仇恨学习数学的,我要让他看看,我不是他说的那样无能与可笑,我要让他知道,我不是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女生。我疯了似地学数学,所有的课余时间,我都用在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定理公式上。期中考试的时候,我的数学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  我买了一大袋糖果,在课余的时候发给同学们,我站在凳子上,高举着我的试卷,大胆而嚣张地说:“各位同学,我要让‘老闷’看看,我的眼泪不是流给莫斯科的,我的眼泪是我前进的动力。‘老闷’,他可以打击我的心灵,但打不倒我的精神。”同学们边笑边鼓掌,但后来,都蹑手蹑脚地缩回了自己的位置,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  我看到,“老闷”很茫然地站在我的面前,我的腿一软,咕咚掉下凳子,“老闷”指着我手里的糖果,居然是开心的样子,“是该请客啊,这次你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我死死地咬着下嘴唇,什么也不敢说。  “老闷”笑嘻嘻地从我的口袋里挑了一块白色的奶糖,当众剥开,放进嘴里,对着寂静无声的我们说:“同学们,下次,谁考到袁双霞这么好,我请客。”说完,他背着手,哼着小曲出去了。但我的心却越发的沉重,我们谁都搞不懂“老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那段日子,我不敢看“老闷”一眼,看到他我就装作低头没看见。他上课的时候,我也是一直不敢抬头,我想他肯定会找机会报复我的,我默默地做好了承受一切的准备,包括叫家长,甚至退学。“老闷”却没表现出一点异样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评同学,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但我的数学成绩在急剧地下滑。  一次,“老闷”讲课的时候,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一起回答,“老闷”却愣愣地说:“大家声音再大点,我听不清。”同学们愣了,我也愣住了,声音这么大,“老闷”居然没听清。于是我们提高声音重复了一遍,“老闷”这才说:“这个声音还差不多。”隔了一会儿,“老闷”又说:(B)“有件事不能不告诉同学们一下,医生说我最近由于上火,引发了一个毛病,叫间歇性耳聋,也就是说,我的耳朵,经常会有听不清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尽量大声点。”那一刻,我如释重负,难怪“老闷”还那么快乐地和我们一起吃糖,难怪“老闷”没对我采取任何行动,原来他没听见我那段“精彩的演讲。”  当窗外的小白杨出落得青翠欲滴亭亭玉立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没有硝烟的战斗,因为“老闷”的严厉与挖苦,我们班打了一个漂亮仗,一张张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让我们理解了“老闷”的苦心:那样松散的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严厉这把尚方宝剑,怎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快速转变?告别母校的时候,“老闷”笑容满面地和我们说再见,我们也很快乐很大声地和他说再见,这时“老闷”说了一句话,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我。  “老闷”说:“拜托同学们了,我这个耳朵再也受不了这么大声了。”然后,“老闷”居然孩子似的和我做了个鬼脸。我的笑容傻傻地凝固在脸上。一个老师,在一个孩子叛逆的青春里,为了她的前途,压抑了火气,牺牲了自尊,用宽容和谎言,无怨无悔地为她编织一个成长的摇篮……【小题1】.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描写,说说“老闷”说话的用意各是什么?(4分)A处:&&&&B处:&&&&【小题2】.文中的哪些举动表现了“我”数学考满分后的得意忘形?(4分)【小题3】.文中的“老闷”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小题4】.读完全文,说说文章最末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小题5】.从小学到初中,你与老师之间肯定也有过一些难忘的故事,请写出其中的一个,与大家分享。(不少于50字)(3分)A处:用幽默的语言让“我”在众人面前丢脸,以此激励“我”决心学好数学。&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读初三时,我们班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潇洒惆怅,风趣幽默却管不住学生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挥泪和我们作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土气的老头。凭心而论,他的课讲的很明白,很难懂的问题,他三言两语就...”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描写,说说“老闷”说话的用意各是什么?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含义就能得出其言外之意。【小题1】.文中的哪些举动表现了“我”数学考满分后的得意忘形?联系上下文,就能写出答案。【小题1】.文中的“老闷”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细读文章,找出描写“老闷”的词语,还有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情感,就可以得出正解。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小题1】.从小学到初中,你与老师之间肯定也有过一些难忘的故事,请写出其中的一个,与大家分享。(不少于50字)此时属于开放性试题,必须符合中学生身份,必须对自己有教育意义,言之成文即可。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读初三时,我们班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潇洒惆怅,风趣幽默却管不住学生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挥泪和我们作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土气的老头。凭心而论,他的课讲的很明白,很难懂的问题,他...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读初三时,我们班...”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读初三时,我们班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潇洒惆怅,风趣幽默却管不住学生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挥泪和我们作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土气的老头。凭心而论,他的课讲的很明白,很难懂的问题,他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可惜的是他从不说一句笑话,和原来的数学课堂相比,郁闷的令人窒息,于是我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老闷”。但我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他的刻薄,同学们有时回答不出问题来,他便一改沉闷的样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令我们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有一次他让我背诵一个定理,我背错了,他居然拿着教鞭指着我的鼻子说:(A)“呵呵,你看人家袁双霞同学,自己开创了一个袁氏定理。”全班哄堂大笑,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滚落下来,他并没因为我的眼泪而产生恻隐之心,而是变本加厉,故意拉长了语调。加重了语气,说:“别哭,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一刻,我心底恨透了他。  我几乎带着仇恨学习数学的,我要让他看看,我不是他说的那样无能与可笑,我要让他知道,我不是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女生。我疯了似地学数学,所有的课余时间,我都用在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定理公式上。期中考试的时候,我的数学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  我买了一大袋糖果,在课余的时候发给同学们,我站在凳子上,高举着我的试卷,大胆而嚣张地说:“各位同学,我要让‘老闷’看看,我的眼泪不是流给莫斯科的,我的眼泪是我前进的动力。‘老闷’,他可以打击我的心灵,但打不倒我的精神。”同学们边笑边鼓掌,但后来,都蹑手蹑脚地缩回了自己的位置,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  我看到,“老闷”很茫然地站在我的面前,我的腿一软,咕咚掉下凳子,“老闷”指着我手里的糖果,居然是开心的样子,“是该请客啊,这次你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我死死地咬着下嘴唇,什么也不敢说。  “老闷”笑嘻嘻地从我的口袋里挑了一块白色的奶糖,当众剥开,放进嘴里,对着寂静无声的我们说:“同学们,下次,谁考到袁双霞这么好,我请客。”说完,他背着手,哼着小曲出去了。但我的心却越发的沉重,我们谁都搞不懂“老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那段日子,我不敢看“老闷”一眼,看到他我就装作低头没看见。他上课的时候,我也是一直不敢抬头,我想他肯定会找机会报复我的,我默默地做好了承受一切的准备,包括叫家长,甚至退学。“老闷”却没表现出一点异样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评同学,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但我的数学成绩在急剧地下滑。  一次,“老闷”讲课的时候,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一起回答,“老闷”却愣愣地说:“大家声音再大点,我听不清。”同学们愣了,我也愣住了,声音这么大,“老闷”居然没听清。于是我们提高声音重复了一遍,“老闷”这才说:“这个声音还差不多。”隔了一会儿,“老闷”又说:(B)“有件事不能不告诉同学们一下,医生说我最近由于上火,引发了一个毛病,叫间歇性耳聋,也就是说,我的耳朵,经常会有听不清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尽量大声点。”那一刻,我如释重负,难怪“老闷”还那么快乐地和我们一起吃糖,难怪“老闷”没对我采取任何行动,原来他没听见我那段“精彩的演讲。”  当窗外的小白杨出落得青翠欲滴亭亭玉立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没有硝烟的战斗,因为“老闷”的严厉与挖苦,我们班打了一个漂亮仗,一张张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让我们理解了“老闷”的苦心:那样松散的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严厉这把尚方宝剑,怎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快速转变?告别母校的时候,“老闷”笑容满面地和我们说再见,我们也很快乐很大声地和他说再见,这时“老闷”说了一句话,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我。  “老闷”说:“拜托同学们了,我这个耳朵再也受不了这么大声了。”然后,“老闷”居然孩子似的和我做了个鬼脸。我的笑容傻傻地凝固在脸上。一个老师,在一个孩子叛逆的青春里,为了她的前途,压抑了火气,牺牲了自尊,用宽容和谎言,无怨无悔地为她编织一个成长的摇篮……【小题1】.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描写,说说“老闷”说话的用意各是什么?(4分)A处:____B处:____【小题2】.文中的哪些举动表现了“我”数学考满分后的得意忘形?(4分)【小题3】.文中的“老闷”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小题4】.读完全文,说说文章最末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小题5】.从小学到初中,你与老师之间肯定也有过一些难忘的故事,请写出其中的一个,与大家分享。(不少于50字)(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在那青春叛逆的日子里》读初三时,我们班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潇洒惆怅,风趣幽默却管不住学生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挥泪和我们作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土气的老头。凭心而论,他的课讲的很明白,很难懂的问题,他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可惜的是他从不说一句笑话,和原来的数学课堂相比,郁闷的令人窒息,于是我们给他起了一个非常难听的外号:“老闷”。但我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他的刻薄,同学们有时回答不出问题来,他便一改沉闷的样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令我们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有一次他让我背诵一个定理,我背错了,他居然拿着教鞭指着我的鼻子说:(A)“呵呵,你看人家袁双霞同学,自己开创了一个袁氏定理。”全班哄堂大笑,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滚落下来,他并没因为我的眼泪而产生恻隐之心,而是变本加厉,故意拉长了语调。加重了语气,说:“别哭,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一刻,我心底恨透了他。  我几乎带着仇恨学习数学的,我要让他看看,我不是他说的那样无能与可笑,我要让他知道,我不是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女生。我疯了似地学数学,所有的课余时间,我都用在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定理公式上。期中考试的时候,我的数学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  我买了一大袋糖果,在课余的时候发给同学们,我站在凳子上,高举着我的试卷,大胆而嚣张地说:“各位同学,我要让‘老闷’看看,我的眼泪不是流给莫斯科的,我的眼泪是我前进的动力。‘老闷’,他可以打击我的心灵,但打不倒我的精神。”同学们边笑边鼓掌,但后来,都蹑手蹑脚地缩回了自己的位置,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  我看到,“老闷”很茫然地站在我的面前,我的腿一软,咕咚掉下凳子,“老闷”指着我手里的糖果,居然是开心的样子,“是该请客啊,这次你是全年级唯一的满分……”我死死地咬着下嘴唇,什么也不敢说。  “老闷”笑嘻嘻地从我的口袋里挑了一块白色的奶糖,当众剥开,放进嘴里,对着寂静无声的我们说:“同学们,下次,谁考到袁双霞这么好,我请客。”说完,他背着手,哼着小曲出去了。但我的心却越发的沉重,我们谁都搞不懂“老闷”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那段日子,我不敢看“老闷”一眼,看到他我就装作低头没看见。他上课的时候,我也是一直不敢抬头,我想他肯定会找机会报复我的,我默默地做好了承受一切的准备,包括叫家长,甚至退学。“老闷”却没表现出一点异样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评同学,一切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但我的数学成绩在急剧地下滑。  一次,“老闷”讲课的时候,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一起回答,“老闷”却愣愣地说:“大家声音再大点,我听不清。”同学们愣了,我也愣住了,声音这么大,“老闷”居然没听清。于是我们提高声音重复了一遍,“老闷”这才说:“这个声音还差不多。”隔了一会儿,“老闷”又说:(B)“有件事不能不告诉同学们一下,医生说我最近由于上火,引发了一个毛病,叫间歇性耳聋,也就是说,我的耳朵,经常会有听不清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回答问题尽量大声点。”那一刻,我如释重负,难怪“老闷”还那么快乐地和我们一起吃糖,难怪“老闷”没对我采取任何行动,原来他没听见我那段“精彩的演讲。”  当窗外的小白杨出落得青翠欲滴亭亭玉立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没有硝烟的战斗,因为“老闷”的严厉与挖苦,我们班打了一个漂亮仗,一张张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让我们理解了“老闷”的苦心:那样松散的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严厉这把尚方宝剑,怎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快速转变?告别母校的时候,“老闷”笑容满面地和我们说再见,我们也很快乐很大声地和他说再见,这时“老闷”说了一句话,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我。  “老闷”说:“拜托同学们了,我这个耳朵再也受不了这么大声了。”然后,“老闷”居然孩子似的和我做了个鬼脸。我的笑容傻傻地凝固在脸上。一个老师,在一个孩子叛逆的青春里,为了她的前途,压抑了火气,牺牲了自尊,用宽容和谎言,无怨无悔地为她编织一个成长的摇篮……【小题1】.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描写,说说“老闷”说话的用意各是什么?(4分)A处:____B处:____【小题2】.文中的哪些举动表现了“我”数学考满分后的得意忘形?(4分)【小题3】.文中的“老闷”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小题4】.读完全文,说说文章最末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小题5】.从小学到初中,你与老师之间肯定也有过一些难忘的故事,请写出其中的一个,与大家分享。(不少于50字)(3分)”相似的习题。&&相关文章
[ 13:36:11] [ 11:37:04] [ 15:52:40] [ 11:50:40] [ 16:23:32]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银湖南路135号
&&邮编:241001&&电话:
版权所有 .文科班里的数学狂
一个名为“matrix67”的个人博客。自2005年6月成立以来,这个博客始终保持更新,如今已有了近千篇博文。{Matrix()}
随意浏览这近千篇博文中的任何一篇,几乎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数学。例如,《趣题:能否把三维空间分成无穷个圆?》、《集数学与艺术于一体的几何幻方》、《用事实告诉你高斯有多牛》、《N体问题的30个周期性解》。
在互联网上乐此不疲地讨论在多数人眼中颇为高深的数学问题,并且长达五六年,这本已是件稀奇事儿。但倘若点击博主的个人介绍,你也许会更为惊讶: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名叫顾森的小伙子居然是个文科生,只有23岁。研究数学对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的他而言,似乎只是业余时间“打打酱油”。
实际上,顾森进入北大中文系纯属误打误撞。2006年,还在念高二的他代表重庆八中参加了第23届中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并拿到银牌,获得了保送北大的机会。
选专业时,招生老师傻了眼:他竟然是个文科生。为了专业对口,顾森被送入了中文系,学习应用语言学。
之所以在高中时选择学文科,是因为他对化学“很不认同”。高一分专业考试时,他的化学不及格,为了进实验班,只好学了文科。“化学这门学科实在是太不科学了,缺乏内在美。”一提起化学,他总是不住地摇头。
而只要谈及和数学相关的问题,他总是会兴奋地提高语调,频繁地使用“美妙”、“神奇”、“好玩”、“太牛了”等字眼。
在他看来,数学似乎无所不能。对于用数学来解释生活,他持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在他的博客上,油画、可乐罐、选举制度、打出租车,甚至和女朋友在公园约会,都能与数学建立起看似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的联系。
早在上小学之前,他就“被数学迷住了”。
与许多“80后”们相同,年幼时的顾森读过那套黑色封皮、24册本的《十万个为什么》。对于这套“80后的共同记忆”,他唯独喜欢其中的2本数学分册,“实在是太经典了,常看常新。”上大学时,他甚至特意把这三本书从重庆带到了北京,至今仍然不时翻看。
小学一年级时,班上同学因为两位数的加减法而急得哭鼻子,而顾森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自学来的速算术,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感觉到,数学现象真是太美妙了”。忆起诸如此类的童年趣事,他一脸喜色。
但这并非家长有意引导的结果。事实上,与大多数孩子的家长一样,顾森的父母也希望他尽可能地全面发展,也曾安排他“学这学那”。
但对于数学以外的东西,他总是打不起精神。“竟然有人小学的时候就能读懂古诗词,还觉得很美妙,这真是太恐怖了!”
然而,尽管他早早地便展现出了在数学上的过人天赋,但这种天赋却并未完全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小时候特别粗心,经常被老师骂。”他至今懊恼一件事——小学六年间,从未得过一次“双百分”。尽管如此,小升初考试时,他还是轻轻松松考了全校第一。
他自诩小学时是个“乖小孩”,但是“一上初中就堕落了”。当时正是网络游戏刚刚火起来的日子,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他都会带着一帮同学,钻入校门口的网吧。去的次数多了,几家网吧的老板都成了他的朋友。
一名长期早出晚归的学生,在父母面前总得有个说辞。顾森的说辞是,帮老师批改作业。此招屡试不爽,几乎从不露馅儿。爸妈没急,班主任却急了——顾森的学习始终不错,但跟着他一块泡网吧的同学,考试成绩全都一落千丈。
事出有因:尽管是一帮同学一起去网吧,但别人沉迷于网游的同时,顾森却在上网,查阅计算机知识。对于网游,他偶尔也会玩几把,但并不入迷。“我喜欢玩策略性游戏,大多数网游在这方面比较弱。”
小学三四年级时,顾森家里有了电脑。与大多数孩子不同的是,他对电脑的兴趣并不是因游戏而起。他更关注的是计算机本身的运行原理,存盘、画图、扫雷,这些别人看来极其简单的操作,他却总想一探究竟。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大大提升了他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但在当时,网络在家庭中的普及率还很低,他因此才常去网吧。
而他的学习成绩则始终排在前列。刚上初三,重庆八中的高中部便迫不及待地跟他签了保送协议,中考时只需达到及格线就行。整个初三,他和另外几个保送的同学一起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看了不少“理科类好书”,例如《科幻世界》。
但中考时,他数学考得“特别不好”。他认为自己学习数学从来都不是为了考试,“真要比考试,我未必比得过别人。”
上高中后,由于对化学的极端厌恶,他进了文科班。他当时以为,“文科就是看看书,记住就行。”
而后来的情况是,他参加的唯一一次文综考试,成绩比及格线略高一点。
改变他命运的是信息学竞赛。尽管入门较晚,但由于出众的数学思维和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他的水平突飞猛进,只学了一年便轻松拿下全国银牌,保送北大。
由于保送在高二暑假时就已确定,高三整整一年的时间,顾森都没有去学校。而这一年,也被他视作收获最大的一年。他几乎自学了大学数学的全部内容。这种“不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让他感觉“极为美妙”,“可以直接感受数学思想本身的美。”&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开始写那个叫做“matrix67”的数学博客。
来到北大中文系后,顾森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和周围的“文艺青年”格格不入。入学一个月时,他在博客上如此写道:
“文科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一个数学证明,同样地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文科生会对一首诗情有独钟……每个人都告诉我古诗词鉴赏这门选修课非常有意思,上个星期我还真去旁听了一次,强打精神认真听了半节课后最终还是决定离开。”
在“文艺青年”同学们的眼里,他当然是个另类。大学的头两年,他静悄悄地写着自己的博客,同时还为几家杂志写约稿。
对于《古今数学思想》、《微观经济学》、《科学通史》等通识课程,他赞不绝口。但本专业必修的文学类课程,他头痛不已,大多是勉强及格。“为了文凭而硬去学不想学的东西,太痛苦了。”
大二暑假里的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他大学的后半段。他找教室自习,却误入了一个奥数培训机构的宣讲会,就此成了一名奥数讲师。
而与此同时,有出版社专门找上门来,希望他能把博客中的内容整理出版。带奥数班、筹备出书、“课程太傻”,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决定休学一年。
刚刚休学后不久,由于出版方的一些原因,出书的事被取消了,他因此在社会上晃悠了几个月。但他却无须为生计发愁——带奥数班的收入不菲,他觉得租房太麻烦,在两百元一天的酒店里一住就是一个月。
随后,他接到了果壳网的邀请,做一名编辑。构成这个组织的是一帮“科学青年”。曾有媒体如此形容他们的特点:“80后,科学青年;高智商,宅居动物;习惯用Google&Reader获取信息,靠Gmail保持联系;对英文网络资源轻车熟路,善于表达与解决问题;死理性,还特文艺。”&
他们的目标是,让科学像电影、音乐、文艺一样流行起来。
顾森当即决定入伙。“终于找到组织了。”
事实上,不是他找到了组织,而是组织找到了他。他的博客订阅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对于一个科学类博客而言,这一数字相当惊人。果壳网正是看了他的博客,主动向他发出邀请。在网上,“matrix67”这个网名拥有相当多的粉丝,近乎是一个传奇。
尽管不满23岁就已经拥有一批崇拜者,但顾森却坦言自己的经历并不适合效仿。他一路躲过了中考、高考,从未因为考试的压力而被迫去做些什么。“我太幸运了,可以一直进行与考试无关的学习,这样才能领略到数学最本质的美。”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这样的经历似乎太过理想化,可遇而不可求。
今年寒假期间,他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年的休学期行将结束,春季开学后,要不要回到北大继续读书?
他最终决定将学业延续下去。但他这个学期只选了9个学分,每周花两天时间回学校上课,其余时间仍然在果壳网做编辑。
对于是否要完成本科学业,他的态度依然不确定。“拿一个北大的文凭,能给父母一个很好的交代。但也有人跟我说,只有退学,才能彻底成就一段传奇。究竟该怎么样,我还没想好,走一步看一步吧。”
他反复强调:“无论如何,读大学是为了学到真东西,而不是为了一纸文凭。”
专访Matrix67顾森
Matrix67何许人?如果说一个人写数学博客写了七年不能让你吃惊,再告诉你他是中文系的,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诡异?这位年轻的数学爱好者即将在图灵出版一书,图灵社区借此机会采访了他,他真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人,而且“好”字的两种读法说的都是他。跟他接触之后,你会觉得祖国的未来特别有希望,为什么呢?请看下文。
人物介绍:&Matrix67,真名顾森,重庆人,数学狂,喜欢教学生数学魔术骗小女生,喜欢混各种圈子,讨厌固定工作。
应用语言学是什么?
图灵社区:我们先从你的开始谈吧,现在很多人都在看你的博客。
顾森:这个博客是从2005年7月开始写的,其实本来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我把它当做自己的学习笔记,学了新东西,就放在上面,方便以后查找。后来发现有人开始看我的博客,就多了一份与别人分享的心,开始尝试着尽可能地把东西讲明白,而不是只给自己看了。
博客读者多了,偶尔会遇到一些很神奇的事。记得大一的时候要上《数据结构与算法》,我算法很好,所以完全没有去听过课。最后期末考试时,就两手空空地只拿一支笔去,结果发现所有人都带着书呢,然后才知道原来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是开卷考试。最神奇的是,老师一进来,我才发现我俩其实本来就认识——他居然是我的网友......于是那个课我得了一百分。
图灵社区:你是中文系是吧,怎么要修这个课呢?
IT圈里很多人都知道你,但大家又把你定义成一个北大就读的文科生,像你这么喜欢数学的人怎么会学中文?
顾森:准确地说,其实我学的是应用语言学,是专门做中文信息自动处理的。这是一个理科专业,而且跟数学关系特别大,是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的结合。我们跟着数学学院去学数理逻辑,跟着计算机专业去学数据库、算法,感觉上很不像中文系。但我们又要跟中文系的人去学语言学、古代文学史之类的,后者尤其让我头疼。《古代文学史》是我唯一知道的在北大要学两年的课,四个学期里我的分基本上是逐年下降的。一直到《古代文学史(四)》,我实在不想学了,那个课就一次没去,最后背了两天,考了60分,及格拉倒。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我真正想学的东西上。
图灵社区:其实这个专业本来就不算是中文系吧。
顾森:对。在中国,中文系的设置一直是有问题的。中文系的学生一方面在学文学,另一方面在学语言学,但在国外,这完全是两回事。我们现在学的就是偏语言学的。
事实上,我还挺喜欢语言学的,我最喜欢举的例子是汉语语言学家陆俭明先生提出来的,他说“看报纸”可以说“把报纸看看”,但是“借报纸”不能说“把报纸借借”;“洗衣服”可以说“把衣服洗洗”,但是“买衣服”不能说“把衣服买买”。这就提出了问题,“看报纸”、“洗衣服”和“借报纸”、“买衣服”这两组动作到底差别在哪儿,以至于一个能换着说,一个不能换着说?一个更诡异的例子则是,“收作业”可以说“把作业收收”,“交作业”却不能说“把作业交交”。这个问题其实现在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语言学里的很多内容就是去找规律、建模型、提反例,整个就是一个理科的氛围。我的书里有一节是讲中文分词的,就是从学校里的相关课程中学到的。
现在我在人人网实习,主要做汉语文本分析,也接触算法,还挺对我胃口的。因为我本来也是信息学竞赛保送的北大,对算法特别熟悉。《思考的乐趣》这本书里也写了很多跟计算机相关的东西,比如有一节就是专门讲协议的。这个是最早跟云风聊到的,他先跟我讲了一个关于协议的问题,然后推荐了《应用密码学》那本书,我买了之后疯狂地看,收获特别大。我把从《应用密码学》和从他那儿了解到的东西,加上我自己想到,整理成一篇文章放进了《思考的乐趣》里,特别好玩。
我常常用我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上个月,我找来了一份双字词表,然后从中找到了一些两个声母颠倒过来正好也能说的词,然后用它们留空造句,出成一系列题让大家去填,比如:
虽然公司位于一块——,但是最后还是——了。
答案:虽然公司位于一块宝地,但是最后还是倒闭了。
宝地和倒闭
魔术师熟练地从——里变出来一只——。
答案:魔术师熟练地从台布里变出来一只白兔。
台布和白兔
他知道好几种——翻新机的——方法。&答案:他知道好几种鉴别翻新机的便捷方法。
鉴别和便捷
为了磨炼意志,他常常赤身睡在——铁钉的——上。
答案:为了磨炼意志,他常常赤身睡在布满铁钉的木板上
布满和木板。
我特别喜欢干这样的事,这就是所谓的交叉学科吧。
图灵社区:这个学科有哪些实际应用呢?听起来应该有很多机会。
顾森:我在《思考的乐趣》第一章里写到了分词,那其实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应用。当然,分词之后还有对句法的结构分析、语义的识别,以及用统计的手段去挖掘一些东西,例如从大规模的真实语料里面统计出大家喜欢说什么,不喜欢说什么之类的。Facebook之前就做过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他们从语言文本中抽出了表示心情好的积极的词,和表示心情不好的消极的词,然后通过两类词出现的比例来看整个美国人口大致的幸福程度,结果表明人们的幸福程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些东西都挺好玩的。
图灵社区:&你特别让我们想起《编程大师访谈录》里面的一个人——Scott
Kim,他就是专门在美国的各种杂志或者游戏中设置圈套和谜题的人。
顾森:对啊,我以后挺想做那种工作的,类似游戏关卡设计师。我特别喜欢给人家出题。
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图灵社区:听说你读书期间还休学了一年,为什么?
顾森:不想读书了。虽然我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有些课真的不喜欢,会浪费我很多时间。比如《古代汉语》,老师规定考试答题写繁体字可以加分,那时候就有很多人练繁体字。但最后发现,这些人最后考试分数都特别低,因为繁体字要想写对是很难的,老师把他们写错的字都当错字扣分了。
虽然很多中文系的必修课我们不用修,比如《古代典籍概要》等背诵内容特别多的课程,但是最经典的文学史课程还是必须要学的。本来我觉得能混过去就混过去,后来实在不想混了,就想出去混了。另外,大三上学期结束后,我确实非常忙,不但在数学培训机构专职工作,还接下了好多约稿,于是就休学了。休学之后没多久,有幸结识了果壳网的一帮人,就在那里工作了大概半年到一年。
我觉得,休学那一年收获特别大。
图灵社区:你在果壳网做了哪些事?
顾森:当时我是做数学分站的编辑。数学分站名字取得挺好,叫“死理性派”。我把竞赛时认识的一群好友都拉过来,跟我一起写文章、发文章,为数学科普做了很多工作。
图灵社区:现在忙什么呢?
顾森:简直像精神分裂一样,周一到周三在北大继续念书,周四周五在人人网实习,周六周日还要去外地讲课,做中学数学培训。因为北京这边升学压力特别大,进度比课本赶早一年,而且如果家长发现老师讲到课本之外去了,没有老老实实讲题,老师会面临被投诉的危险。所以当我知道外地有分校的时候,就想到去外地看一看。在外地讲课特别累,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讲3个小时的课。如果是寒暑假,可能会连续一个多月都是每天9小时的课。
图灵社区:你现在教的学生是怎么样的?
顾森:主要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这个课的定位是普通的数学培训,帮助学生应对中考高考或者竞赛。但我走得比这个更远一些。我希望能够把数学之美、思考的乐趣,甚至把生活中有趣的点点滴滴都教给学生。这些对他们可能没有即刻的用途,但对他们的将来是很有帮助的。以后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个顾老师讲过,那个顾老师讲过。
图灵社区:学生也能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
顾森:对。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一方面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带活,让他们不要陷到应试教育里面,另一方面最好也能改变学生的性格。他们的压力都比较大,我希望他们至少能在我的课堂上轻松一些,活跃一些。比如,我绝对禁止课前走“同学们好”、“老师好”的形式;也绝对禁止学生举手发言,要发言直接说就行了;当然也绝对禁止站起来跟老师讲话,直接在座位上说就可以了。他们可以喝水,可以吃东西,只要吃的东西味道别太大,别嚼得嘎嘣嘎嘣的,别馋到其他同学就行了。我的课堂就是完全开放的,觉得怎样舒适就怎样学,唯一的要求就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让思维一直转,保证每一节课里,至少能够体会到一两次思考的乐趣。后来,这些班里的孩子们思维比较开阔了,性格也比较好了。
我教课教了三年了,初一到初三都讲过了,所以今后基本不用备课了。但每年我自己都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加进我的教学计划里。而且,我也在不停地积累一些初中教育的方法。我教过一些小孩,初一刚进来的时候,特别不爱思考或者不喜欢数学,性格也不太好,不愿意跟老师、同学交流;初三之后,整个变了。其他老师说我那个班简直就是“流氓班”。但家长没有投诉,家长挺喜欢我的。
图灵社区:你的学生应该也很喜欢你。
顾森:对。上课时经常扯淡,学生们爱听。家长也挺高兴,因为扯淡也扯得跟数学相关。老师讲正课,学生没有几个愿意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扯淡,扯一些表面上和课本没有关系的东西,大家都愿意听,然后把真正数学的知识放到里面去。学生能够听到好玩的故事,还能把该学的东西学下来,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还能跟别人去讲,这就最好了。我常讲的,要么是《思考的乐趣》第一章那种比较好玩的故事和应用,要么是后面那些好玩的证明,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可以骗小女生用”。真有一些同学一拍大腿说,“这个题太妙了,骗小女生太管用了。”把小孩教活,我觉得非常重要。
要做周游全国的Geek
图灵社区:讲了这么久的课,收获如何?你明年就毕业了,有什么职业规划吗?
顾森:虽然累,但是收获挺大。再讲个三年,再把一届初一学生带到初中毕业,到时候,攒的东西又够写一本书了。
而且工作的时间集中在周六周日两天的话,其他的时间就多了。等明年毕业之后,从周一到周五我都闲下来了。我想到处去实习。在人人网玩一圈之后,我可能会去豆瓣、百度等等,每一个单位可能都去实习一下,甚至到我不熟悉的行业去实习,这种感觉挺好的。
图灵社区:有什么长远打算吗?
顾森:没有长远打算,我实习的目的就是想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可能IT这个圈子混完了之后,会混其他的一些圈子。我有一些特别远的理想,也可以说是不靠谱的理想吧。从北京出发,去全国各个地方,二线城市、三线城市都跑一圈,用一个理科生的眼光,或者说一个Geek的眼光去看,去寻找,去发现。大概花个几年、十几年,把整个中国游一圈,然后再把沿途所见所闻所想汇总起来,如果能够写成一本书,就太棒了。
我的双休日,就是别人的工作日。每周一、二、三休息,这样到哪儿去都没有人跟我抢,可以到处去玩。
图灵社区:那你跟别人不是没有交集了?以后跟家人在一起,时间都岔开了。
顾森:如果说另一半,我希望能够找一个跟我一样的人。我特别讨厌有个固定的工作,我更希望每一个地方都去混一下。可能在每个地方都是做最初级的工作,但却能够体会一下公司文化,体会一下这个行业的新鲜事,目的也就达到了。
图灵社区:你想过创业吗?
顾森:没有想过创业,因为创业其实事儿也挺多的,还不如看看东西,写写东西。
图灵社区:在科普方面还有什么打算?
顾森:首先是要提高自己。我觉得我读的书太少了,尤其是考虑到我不算是一个真正学数学的人。所以毕业之后,我最想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方法重新去学一次数学,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再讲一次数学。
图灵社区:面对什么样的对象去讲呢?
顾森:现在可能是面对一些数学爱好者,甚至是一些本来不喜欢数学的人。但是以后,当我能够系统地去讲一些真正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时候,有可能是针对一些数学专业的学生。因为我很想改变中国的数学教育现状。
举个例子,现在的课本也好,教辅也好,考试也好,从来就是让你证明一个命题,但从来没有让你推翻一个命题,也没有一道题是让你先猜猜命题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给你认为正确的结论找到一个证明方法,给你认为错误的结论找出一个能推翻它的反例。在数学研究中,你首先要有一个直觉,能够去判断一个问题值得不值得研究,一个命题到底是对还是错,然后才是去证明或者去找反例。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改变数学教育,我肯定会培养学生做这类问题。现在的数学教育就纯粹是让学生做题,很少有学生能够领会到数学研究的乐趣。
Aha! Moment
图灵社区:写这本书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顾森:我曾经在网上看到热心的网友,把我的博客整个扒下来,按时间从前到后整理起来。一方面我觉得很高兴,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帮助其实不是特别大。因为博客上的文章很零散,尤其是最早2006年、2007年写的东西,其实非常不成熟。偶尔看原来写的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原来写的东西还可以再总结、提高一下。
我还曾收到很多网友的来信,他们真的把所有的文章全部看了一遍。当时我就想,应该给更多新看到这个博客的人提供一个途径,让他们可以一下子读完这个博客中所有值得看的东西。认识你们之后,想到可以写成一本书。我就想,我一定要找到一条线索,把这几年学到的东西有机地串起来,像说话一样,能够很自然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外一个话题,前后都是相关的,一气呵成。
图灵社区:这本书跟你的博客有什么不一样?
顾森:书里添加了好多东西。在写这个博客之前,我就对很多数学话题感兴趣。虽然后来有些文章可能会提到,但并没有专门把它们写下来。比如关于“无穷集合的势”的话题,博客里面很多文章就是建立在这个话题之上的。我一直在想,既然经常提到这些,就应该找一个时间把它们系统地写下来。这次借写书的机会,我把最想写的几个比较大的话题都写出来了。
另外,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几个“小合集”。它们其实是几年来分散在各个时间、各个地方的内容,现在用统一的语言把它们串在了一起。它们真的都是最好玩的东西。
回顾目录,我觉得特别满意,因为我真的把这几年来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东西,写在这一本书里了。
图灵社区:所以短时间内也没有第二本书可以出来了?
顾森:要看我能不能找到其它的话题。这本书面太广了。如果一个人想来看我的博客,这本书就是我最想让他看的文章,并且以最想让他看的方式来呈现,里面还包括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比如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学到这些的。
有一些话题确实太大了,一两篇文章是讲不完的。要是有机会,我想专注在其中的一两个点展开来讲,就像数学花园的一角。我挺喜欢你们那本,那本书就是这样做的。它从图灵的角度,把很大的一个话题从头到尾串起来。我之前就对图灵特别感兴趣,这本书里的内容正好属于我不知道、但稍微一看就能看明白的那种。这本书真的特别好,它应该是我这段时间看过的最好的科普书。
图灵社区:为什么你这本书不叫《数学的乐趣》,而叫《思考的乐趣》?
顾森:数学的话,我觉得还挺大的,会不会有人感觉比较畏惧?而“思考的乐趣”就比较浅了。而且这本书里很多内容也不算是和数字相关的,而是和思维相关的。比如说第一章里讲到统计,很多时候统计数据上显示两个东西相关,但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我常举的例子就是:去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严重。大家估计会想,这怎么可能?其实这里的因果关系是颠倒的。正因为损失越严重的,所以去救火的人才越多。这些其实和数学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看到这个,你能恍然大悟,然后会心一笑,这就算是体会到思考的乐趣了。
图灵社区:你觉得什么样的人会喜欢《思考的乐趣》?
顾森:我觉得对数学感兴趣的人,不管是学数学的,还是普通的数学爱好者,都会喜欢。这本书里会有一些比较冷门的东西,可能数学专业的人也很难接触到。本来我以为像我这样纯粹因为兴趣而去学习数学的人很少,后来发现其实挺多的。从很多网友给我写邮件里,我都发现他们是真的喜欢数学。我觉得特别感动。我应该给这些读者送上一份这样的礼物。我希望读者朋友们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或是在其他空闲的时候,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来看这本书,如果真的能有“啊哈,灵机一动”的感觉,目的就达到了。
顾森,北京大学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生,中文互联网上最著名的数学爱好者,自2005年起写作博客Matrix67,迄今已有千余篇妙趣横生的数学博文,赢得粉丝无数。
阅读Matrix67最大的感触就是,数学出其不意。每每看到顾森用异常便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虽然真心不懂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不由得打心底里赞叹:真是太牛了。
在外行人看来,数学最是靠谱的,就像太阳照常升起一样值得信赖。可是顾森下面的这篇博文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表面,数学的规律也是那么出其不意。
《千万不要迷信规律:大反例合集》
数学猜想并不总是对的,错误的数学猜想不占少数。关键在于,有时反例太大,找出反例实在是太困难了。这篇日志收集了很多“大反例”的例子,里面提到的规律看上去非常诱人,要试到相当大的数时才会出现第一个反例。
千万不要迷信规律
个点,两两之间连线后,最多可以把整个圆分成多少块?
&&&&上图显示的就是
n 分别为 2 、 3 、 4 的情况。可以看到,圆分别被划分成了 2 块、 4 块、 8
块。规律似乎非常明显:圆周上每多一个点,划分出来的区域数就会翻一倍。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当
n = 5 时的情况:
&&&&果然不出所料,整个圆被分成了
16 块,区域数依旧满足 2n-1&的规律。此时,大家都会觉得证据已经充分,不必继续往下验证了吧。偏偏就在
n = 6 时,意外出现了:
&&&&此时区域数只有
最有名的素数生成公式
年,Euler 曾经发现,当 n 是正整数时, n2&+ n +
41 似乎总是素数。事实上,n 从 1 一直取到 39,算出来的结果分别是:
43, 47, 53, 61, 71, 83, 97, 113, 131, 151, 173, 197, 223, 251, 281,
313, 347, 383, 421, 461, 503, 547, 593, 641, 691, 743, 797, 853,
911, 971, , , , , 1601
这些数全都是素数。第一次例外发生在 n = 40
此时 402&+ 40 +
41 = 402&+ 40 +
40 + 1 = (40 + 1)(40 + 1) = 41 & 41。
的因式分解
分解因式后等于 (x + 1)(x - 1) 。 x20&- 1
分解因式后等于
(x - 1) (x + 1) (x2 + 1) (x4 - x3 + x2 - x + 1) (x4 + x3 + x2 + x + 1) (x8 - x6 + x4 - x2 + 1)
对于所有的正整数 n , xn&- 1
因式分解后各项系数都只有可能是 1 或者 -1 吗?据说有人曾经算到了 x100&- 1
,均没有发现反例,终于放心大胆地做出了这个猜想。悲剧的是,这个猜想是错误的,第一个反例出现在 n = 105 的情况,
分解出来等于
(x - 1) (x2 + x + 1) (x4 + x3 + x2 + x + 1) (x6 + x5 + x4 + x3 + x2 + x + 1)
(x8 - x7 + x5 - x4 + x3 - x + 1) (x12 - x11 + x9 - x8 + x6 - x4 + x3 - x + 1)
(x24 - x23 + x19 - x18 + x17 - x16 + x14 - x13 + x12 - x11 + x10 - x8 + x7 - x6 + x5 - x + 1)
(x48 + x47 + x46 - x43 - x42 - 2 x41 - x40 - x39 + x36 + x35 + x34 + x33 + x32 + x31 - x28
- x26 - x24 - x22 - x20 + x17 + x16 + x15 + x14 + x13 + x12 - x9 - x8 - 2 x7 - x6 - x5 + x2 + x + 1)
以 2 为底的伪素数
下面是当 n 较小的时候, n 与
似乎有这样的规律: n 能整除
,当且仅当 n 是一个素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无疑有了一种超级高效的素数判定算法( 2n&可以用二分法速算,期间可以不断模
n )。国外数学界一直传有“中国人 2000
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的说法,后来发现其实是对《九章算术》一书的错误翻译造成的。再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规律竟然是错误的。第一个反例是
n = 341,此时 341 能够整除 2341&- 2
,但 341 = 11 & 31 。
事实上,根据 Fermat 小定理,如果 p
是素数,那么 p 一定能整除 2n&-
2。不过,它的逆定理却是不成立的,上面提到的 341 便是一例。我们把这种数叫做以 2
为底的伪素数。由于这种素数判定法的反例出人意料的少,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做一个概率型的素数判定算法。事实上,著名的就是用的这个原理。&
定义 f(n) = f(n - 2) + f(n -
3) ,其中 f(1) = 0 , f(2) = 2 , f(3) = 3 。这个数列叫做 Perrin 数列。
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 n 能整除 Perrin
数列的第 n 项 f(n) ,当且仅当 n
是一个素数。如果这个规律成立的话,我们也将获得一个效率非常高的素数检验方法。根据&&的描述,1899
年 Perrin 本人曾经做过试验,随后 Malo 在 1900 年, Escot 在 1901 年,以及 Jarden 在 1966
年都做过搜索,均未发现任何反例。直到 1982 年, Adams 和 Shanks 才发现第一个反例 n = 271 441 ,它等于
521 & 521 ,却也能整除 f(271 441) 。下一个反例则发生在 n = 904 631 的时候,再下一个反例则是 n =
16 532 714 。这种反例被称为 Perrin 伪素数。
最经典的大反例
说到大反例,这是我最喜欢举的例子。下面是大于 1
的正整数分解质因数后的结果:
8 = 2 & 2 & 2
10 = 2 & 5
其中,4、6、9、10
包含偶数个质因子,其余的数都包含奇数个质因子。你会发现,在上面的列表中一行一行地看下来,不管看到什么位置,包含奇数个质因子的数都要多一些。1919
年,George P&lya 猜想,质因子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不会少于 50%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一个大于 1 的自然数 n ,从 2
到 n 的数中有奇数个质因子的数不少于有偶数个质因子的数。这便是著名的 P&lya 猜想。
猜想看上去非常合理——每个有偶数个质因子的数,必然都已经提前经历过了“有奇数个质因子”这一步。不过,这个猜想却一直未能得到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到了
1958 年,英国数学家 C. B. Haselgrove 发现, P&lya 猜想竟然是错误的。他证明了 P&lya
猜想存在反例,从而推翻了这个猜想。不过,Haselgrove
仅仅是证明了反例的存在性,并没有算出这个反例的具体值。Haselgrove 估计,这个反例至少也是一个 361
1960 年,R. Sherman Lehman
给出了一个确凿的反例:n = 906 180 359。而 P&lya 猜想的最小反例则是到了 1980 年才发现的:n = 906
大定理还能推广吗?
Fermat 大定理说,当 n
& 2 时,方程 xn&+
zn&没有正整数解。 Euler 曾经猜想,当
n & k 时,方程 x1n&+
x2n&+ … +
yn&都没有正整数解。 1986 年,Noam
Elkies 给出了方程 x4&+
w4&的一个正整数解,从而推翻了这个猜想。这个反例是:2
682 4404&+ 15 365
6394&+ 18 796
7604&= 20 615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 1212, …
都不是完全平方数。有没有什么数,把它连写两次后,正好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呢?有。第一个这样的数是 13 223 140 496
,把它连写两次将得到 1 322 314 049 613 223 140 496 ,是 36 363 636 364
的平方。第二个这样的数则是 20 661 157 025 ,它对应了 45 454 545 455
的平方。更多信息可见&。
总是相等吗?
下面是 n 为正整数时, 2 /
(21/n&- 1)
取上整的结果与 2n / ln(2) 取下整的结果:
这两者的结果总是相等吗?不是的。第一个反例是 n =
777 451 915 729 368,前者算出来的结果是 2 243 252 046 704 767 ,但后者是 2 243 252
046 704 766 。下一个反例则出现在 n = 140 894 092 055 857 794
的时候。更多信息可见&&。
至今仍未找到的反例
有没有什么猜想,明明已经被推翻了,所有人都知道存在反例,但因为反例实在是太大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呢?有。下面这张表展示了
n 取不同值时 pi(n) 和 li(n) 的值,其中 pi(n) 表示不超过 n 的素数的个数,li(n) 则是对数积分
∫0n&dx/ln(x)
pi(n) 是否永远小于 li(n) 呢?1914
年,Littlewood 证明了存在一个大数 n 使得 pi(n) ≥ li(n) ,不过却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 n 值来。1955
年,Skewes 给出了这样的 n 值的一个上界:在 10^(10^(10^963)) 以内,必有一个满足 pi(n) ≥ li(n)
虽然数学家们正在不断地改进上界(目前的上界大约是
e727.9513&),但仍然无法找出一个具体的
n 来。原因很简单——这个反例实在是太大了。
几个主要来源:
http://redd.it/iikk4
/article/9688/
http://mathoverflow.net/questions/15444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要错过数学史上的一篇经典论文:
Borwein 积分
2001 年, David Borwein 和
Jonathan M. Borwein 在一篇论文中指出:
事实上,这个规律一直到
都是成立的。但
却打破了规律。其原因是, 1/3 + 1/5 +
... + 1/15 超过了 1 。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读数学专业学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