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访学怎么跟实验室建设专访的同事聊天

国内外实验室条件差别在哪?美国东北大学访学有感
我的图书馆
国内外实验室条件差别在哪?美国东北大学访学有感
编者按“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受到“985”基金和校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为博士生赴国外一流大学和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3-6个月的生活费资助。至今已有超过500名博士生获得基金支持。该基金受到师生欢迎,博士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每个参加短期访学的博士生们都有一段不可复制的、特别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精彩的访学故事。亲,哪天能够看到你的故事呢?我是材料学院2012级直博生张晓智,在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访学基金和导师的资助下,于日至4月20日在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访学交流。东北大学建校于1898年,坐落于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风景如画。这三个月生活和科研经历带给我很多收获,开阔了眼界,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在实验室的工作照学术上的收获与感想我访学期间的研究课题是“六角铁氧体膜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表征”,与博士论文课题密切相关,重点关注面内取向六角铁氧体膜的制备以及静动态磁学性能的表征。我在东北大学的导师是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院的Vincent G. Harris教授,他领导的课题组长期从事铁氧体磁性材料基本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尤其对微波铁氧体材料相关理论及应用进行了深入阐释,推动了微波铁氧体材料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同在东北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还有教授课题组,该组首次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的方法制备了铁氧体膜材料,在六角铁氧体膜材料,尤其是c-轴面内取向膜的制备和优化方面首屈一指。两个组一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因此,除了在Harris实验室工作之外,我也有幸参观了Vittoria课题组实验室,并开展了部分研究。借助于两个实验室的平台,我得以学习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与课题组成员交流,指导实验开展和理论分析。出国前我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M-type六角铁氧体BaM c-轴面内取向膜的研究工作,其磁控溅射制备工艺以及电磁性能的基本数据已经获得。到东北大学后,跟组里的同学同事进行了很多讨论,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关于六角铁氧体薄膜材料,目前较多的是做c-轴面外取向的,我对六角铁氧体面内取向膜的制备和极图等表征引起了课题组成员的兴趣和讨论,我也得到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启发。访学期间一项非常大的收获是系统学习了铁氧体磁性材料电磁特性及表征方面的知识。通过向导师和组里同学的请教学习以及讨论,我对铁氧体的铁磁共振特性及其表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铁氧体材料的应用方向及价值理清了脉络,这对今后的研究意义很大。实验方面,我主要是进行我从国内带来的样品的铁磁共振等特性的表征,而放弃了原计划的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进行BaM膜的制备实验。这是个挺大的遗憾,不过确实是无奈之不举。因为来到课题组后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因此产生了一些感想,下面分别进行阐述。首先,这里的实验条件其实很差,远不比国内。Harris教授实验室的仪器并不多,磁学测试上有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Quantum Design公司的综合物理测试系统PPMS。这两种设备是很常见的,国内也都有,测试起来也极为方便。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一套铁磁共振测试系统,这套设备并非Harris教授实验室所有,是在隔壁组的Vittoria教授那里。经Michael同学介绍,这个设备已是60岁左右高龄,他还介绍说其实组里不少设备都是好几十年了的,到现在依然在使用。这样上了年纪的仪器在国内还真是不多见,国内的设备多是近几年配备起来的,一方面说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设备维护上确实不如美国,但另一方便也说明了现在国内经济起来了,科研条件也上去了。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所在的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前几年引进了德国的一套昂贵的Novocontrol宽频介电阻抗谱仪系统,目前这套设备在国内已有好几十台了,而原产地德国却并没有几台。在膜材料的制备上,Harris教授组拥有两套脉冲激光沉积(PLD)镀膜设备,一台坏了,我去时正在维修;一台是在离波士顿市区挺远的隶属于东北大学的Kostas Research Institute (KRI)研究中心。KRI有点国防保密的性质,所以要到这里做实验需要申请权限。而等我把该权限申请下来,拿到出入的门卡时一个多月就晃过去了,我来美国也刚好两个月了。加上每次坐摆渡车过去再回到校本部都要晕车,我只好放弃了用PLD做一次系统的实验的打算,只参加了几次仪器培训,对仪器的原理和使用等有了一些认识,就匆匆了事。当时同在Harris组访学的扬州大学的刘教授也有同样的遭遇,他用化学法合成了尖晶石铁氧体粉体材料,但很多表征在这里没有条件做,只好把样品寄回国测。实验室的宿师姐是在国内念的硕士,她也常常抱怨这里的实验条件,说在这里不能像国内那样有个什么想法马上就能尝试了。那么问题来了,其实国际上不少课题组的实验条件也都远远不如国内,可却出了不少远超国内的成果。回国后,国内的导师岳老师问我这是为什么,我心中却并没有答案,是他们的科研idea更好更牛么,似乎也并不全是。看来这个问题也只能暂且这么搁着,在思考中努力工作,幻想一下将来自己有了特别好的成果了是否可以予以解答。第二,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做的一点儿实验。一直以来,我都只关心自己的实验,想着能把自己的膜材料做好了,把性能做上去了就好了,而很少关心其他领域。阅读文献也是如此,只阅读跟自己的实验有关的那一点儿,不是自己做的材料体系的文献就基本不看了。来到这里后我发现课题组的成员都对我做的面内取向的BaM膜很感兴趣,而这并非因为我实验做得有多好,而是出于科研工作者本能的好奇心。想到读博以来自己也听到了不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故事,方才觉察到自己总是局限在自己的课题上是万万不行的。而了解了他人的课题后,我也确实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毕竟都是学材料的,即便研究的材料体系千差万别,实验方法等方面也还是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的,完全可以把别人的思路拿到自己的实验上一试。第三,不管干什么,努力都是必须的。在实验室,我看到了忙来忙去的Michael同学,哪天看不到他了那就是跑到KRI做实验去了;我还看到了宿师姐整箱整柜子的样品;还有扬州大学来的刘教授,他来东北大学访学的一年几乎没有闲过,周六周日也多奔波在实验室,临回国的几天才停了实验。在国内也是如此,自己羡慕的那些科研牛人们,无一不勤奋。这些让我无比羞愧。要想搞好科研,好的想法和灵感自然重要,但没有努力,没有长期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第四,真诚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以诚相待。这三个月的科研和学习我有幸得到了很多人的无私帮助。博士后Radhika热心帮我办理各种手续,生活上也很关照;宿师姐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有关铁氧体的各种问题,使我对铁氧体的发展、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Michael同学教我使用PLD设备,还热心帮我进行铁磁共振的测试;扬州大学的刘教授则教我使用实验室的部分仪器,探讨各自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文化,有中国的、俄罗斯的、印度的以及伊朗的。通过跟他们的交流,感觉最重要的还是真诚,所谓人心换人心。这个也包括科研方面。有关科研和实验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大家并没有对自己的idea藏着掖着,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自己合适的结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讨论。互相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大家通过交流会看到了自己实验的局限,甚至可能会产生新的更好的idea。&在美访学期间的生活与体会这是我第一次较长时间在国外生活,初来乍到,不免有些害怕;再加上我的三脚猫功夫的英语,学术交流自是没有问题,但要真正融入美国的吃住行玩购的日常生活就难免捉襟见肘了。好在我运气一直极好,遇到了好房东、好室友,也得到了这边实验室师姐等的无私帮助。三个月里虽然磕磕绊绊闹了不少笑话,但整体而言还是非常顺利的。先是同在波士顿,不过是在鼎鼎大名的MIT访学交流的三位同班同学到洛根机场接我,还为我准备了一桌好菜开场。搞得出门在外异国他乡的我瞬时无比感动无比温暖,没有了最初的惊惶与不安。吃完晚饭,他们又带我逛了中国超市,采买了粮油酱醋等温饱必需品,最后又送我回到事先租好的house。我是国内时就在宿师姐的帮助下租到了一个小单间,加上我,这个house一共住了五个女生。最小的是个九零后韩国女生,她跟台湾女生都在附近的社区大学念书;house里的ABC,也就是美国出生的华人,是枚学霸,康奈尔大学毕业的,平时很忙,经常不在家,跟她交流也就最少;沟通最多的是跟我同龄的广州女生Lydia,我常常蹭她的车子去超市采购吃的。我们五个人性格都比较开朗,这三个月没有任何不愉快的经历,如今回想起来的只有大家一起铲雪一起吃火锅一起看百老汇演出的各种开心的事情。最感动的是在我回国的前一天晚上,她们还特意准备了美味的火锅来欢送我。住的问题顺利解决,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吃。在国外只能自己做饭,被迫过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刚开始我还热情高涨,每每饭前先拍个照发给爸妈显摆显摆的。后来慢慢发现我炒的所有菜基本都是一个味道,没有丁点儿长进,做饭上也就没有丝毫兴趣了。好在我饭量小,吃饭又不挑,每每白水煮个青菜也能吃得比较开心的。学校的餐厅有各种快餐,校园周边还有中餐车可选,Donkin’ Donuts等也基本尝试了一遍,不过要么比较油腻,要么量太大,实在不喜欢。后来跟实验室的小伙伴逐渐混熟了,大家开始隔三差五地结伴到离学校不远的中国城或是到波士顿大学附近吃好吃的解馋。不过下馆子总归是偶尔为之,大多数还是吃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便当。每每嚼着总是同一个味儿的饭菜,想着为准备这个便当各种洗菜各种洗锅洗碗各种忙活的,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清华各大食堂的美味来,就无比怀念天天能吃不同的好吃的,吃之前不用各种准备吃完了还不用刷锅洗碗的美好时光来。交通方面,从我住的地方到学校需要乘坐波士顿的橙线地铁,三四十分钟的样子,还比较方便。东北大学地处波士顿市区,而我住的house其实是在另外一个城市莫尔登市。虽然同属大波士顿地区,但行政区划不同,我后来还因这不同城市但有相同街道名的事情闹过笑话,不过这是后话了。波士顿是美国地铁的发源地,其线路由非常容易辨识的颜色区分,非常发达,当然也很有历史(非常旧)。我最常乘坐的橙线还好,通往哈佛、MIT以及波士顿大学等的绿线就简直了。一路上晃悠悠晃悠悠的,本来行车速度就慢,地面部分见个红灯又要停一停的,所以比骑自行车快不了多少。除了公交和地铁,紫色的小火车能到更偏远点儿的地方,不过价格也贵不少。看来还是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更有优势。作为美国的历史文化中心,波士顿是美国历史的缩影,城市本身很漂亮,极有文化底蕴。哈佛、MIT、波士顿大学静静地分布在查尔斯河两岸;贯穿整个市区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则将波士顿乃至美国几百年的历史用建筑的形式呈现在眼前,宁静、优雅而厚重,这让我不能不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开心的是波士顿市区很小,步行特别方便,再加上便利的公交地铁,我的足迹很快就踏遍了几乎整座城市。临走前,还误打误撞被动围观了一下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波士顿马拉松诞生于1897年,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也是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每年于爱国者日举行。2016年爱国者日是在4月18日,当天全美放假,我和实验室的宿师姐乘地铁绿线跑到波士顿大学附近吃美食,结果恰逢该马拉松,好多路段被封。我俩也因此见证了观赛者的激情和疯狂。尤其是在终点Copley广场及附近,人群密集,我们只能随着人流像蜗牛一样慢慢往前挪,盛况像极了国内假期期间的各大景点。因东北大学距离波士顿美术馆实在是近,步行不到十分钟的距离,不去浏览一下似乎是说不过去,就把它和自由之路一同列入了我的波士顿游览规划里了。波士顿美术馆藏品极多,种类很全,一天是逛不完的,好在门票很人性化,允许一周内第二次进馆参观。不过后来去了纽约,游览了大都会博物馆,这才发现波士顿美术馆跟大都会博物馆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伊莎贝尔?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紧邻波士顿美术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无价珍宝。最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就很美,中庭更是漂亮非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临回国前,跟MIT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华盛顿和纽约转了一圈。华盛顿的两天本来是要看樱花的,不过我们去的晚,樱花差不多都落光了,实为遗憾。纽约的四天穷游还是相当开心的。我们不但在中央公园赏到了华盛顿错过的樱花,还看了自由女神,跟华尔街的大铜牛合了影,游览了大都会博物馆(九点钟要闭馆了才恋恋不舍地走了),冒雨拜访了联合国总部,登上了帝国大厦看纽约夜景,还在时代广场拍了张照就匆匆奔向了下一个景点。与波士顿完全不同,纽约是个时尚之都,很喧嚣很热闹也很浮躁。作为游客游玩几天是极好的,但若要稍长期居住的话我还是倾向优雅宁静的波士顿。&致谢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访学基金的支持,感谢我的导师岳振星教授的谆谆教导、殷切鼓励和大力支持;感谢东北大学Vincent G. Harris教授为我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悉心的指导;感谢课题组成员,特别是同在课题组访学的刘俊良教授以及Michael Geiler博士和Zhijuan Su博士在仪器培训使用、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方面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四位可爱的室友,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三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在东北大学和美国的这段经历将是我永远珍视的一段美好回忆。现在回到国内,带着这些天的所学所思所感,带着这么多老师、同学、同事的关爱和支持,我将继续努力,踏实研究,同时保持跟国外实验室的联系,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本文来源: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张晓智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60576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空当接龙狂魔)
(范冰冰的金针菇)
(贝尔法斯特遗事)
(ID什么的!!!)
第三方登录:[转载]为什么要出国做交流访问学者
金东方访学专家谈为什么要去美国做交流访问学者。&&&
又到了公派访问学者申请的截止日期,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公派的访学时间提前到1月5日,截止日期改为1月15日,这对于很多高校老师来说,联系邀请信措手不及。按照2014年公派全国访问学者(含博士后)选派配额为2800人。另外还有像西部项目,青年骨干教师,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等也近9000人。
而根据新公布的《2014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包括科研、高校、行政、企事业机构符合条件的正式人员都可以申报公派访问学者,这意味着今年角逐公派访问学者配额的将不仅仅是全国数十万科研、高校人员,更有数百万的企事业、行政机构人员加入竞争,中签几率甚至远远低于北京的机动车摇号几率。
即使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公派访问学者遴选中被幸运选中,如果依托于体制推荐的海外院校,在可供选择的专业领域和接受人次方面还是非常狭窄的。
以美国为例,如果申请者选择官方的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派出渠道,邀请信仍然需要本人自行申请,国家公派提供指定国外合作院校寥寥无几。这对于申请访学的群体无疑增加了很多难度。
如此热度的访问学者是怎么回事儿?有很多访学申请群体即使没有公派资助,也会考虑自费出国。是什么原因促使访问学者人数年年递增,热情不减。探究原因有以下几点促使现在访学群体人员激增。
一 硬件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的晋升职称的重要参考条件。
众所周知,国内高校也有严格的晋升制度,优胜劣汰适用于各个行业甚至是高校。以往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评审主要是看申请人的最高学历、科研项目、工作的年限、发表的文章以及像英语计算机职称的考试通过,另外,就是你的人际关系了。但近3年左右时间完全改变这样的传统晋升要求,讲师进副高,条件相对简单,但如果副高进正高,除了上述传统的基本条件以外,就是一定要有发达国家的访问学者经历,目前国内211/985高校全部都有这样硬性规定,现在也有蔓延的趋势已经普及到很多省属重点院校,所以出国访学是为了以后在高校巩固位置发展的必经之路,激发了老师们出国的愿望。
置身国外顶级实验室、追求科研成果。
目前国内虽然处于转型期,大家都急利近利的想发文章,但是文章的质量并不高,而且滥竽充数的现象也存在,国内学术混乱,科研文章抄袭严重,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在我接蟹的咨询客户中,很多老师真是本着想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而选择出国做访问学者。国内的科研水平有限,技术和实验材料设备等都有很大的差距,与其国内还是为了发文章而发,还不如潜心一年的国外的科研工作,这样从自身的角度来说,科研能力会获得提高。从而增强自己科研竞争力。
感受国外多元文化和灵活教学体制。
对于很多访问学者的群体来说,职称,科研,都达到个人的最顶峰,人也到中年,已经功成名就了,希望有安静的时间感受国外高校教育体制和文化、学术道德的规范和严谨的科研态度等。例如,访学期间可以按兴趣选听一些课程,查阅资料、聆听国际著名学者的讲座等等。从而深入的了解国内外的教学,治学的差别。想象一下,以前一直忙碌于国内教室,实验室,当你身临其境置身信步在国外校园内,建筑都是古香古色的“老”建筑。进入校园,就象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园林。校园很宁静,植物攀爬在墙上,与建筑物混为一体,梦幻般的美。是何等的幸福。
王宇老师--金东方美国部交流访问学者及博士后申请项目经理
推荐访问学者成功案例:
申请到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感谢金东方留学
申请赴美访学,并非遥不可及——一位律师的切身感受
美国常青藤盟校康奈尔大学生物专业访学邀请信_教师访学案例
信任与尊重让我们合作愉快------自信加州伯克利大学访学邀请信获得者
普通高校英语教师申请美国名校博士最佳途径--成功获得该校访学邀请函!_教师访学案例
商科无博士学位获得访问学者邀请信——致金东方美国留学的感谢函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事无法访问我的电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