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数列的变动因素水平,若无季节变动影响,则季节比率为什么

> 问题详情
若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应()。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若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应(&&)。&&A.等于0&&B.等于1&&C.大于1&&D.小于1
网友回答(共1条)展开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方程Yc=a+bx时,在(&&)情况下,。&&A.∑(y-yc)2最小&&B.∑x=0&&C.&&D.∑(x-y)2最小2指数曲线所依据资料的特点是(&&)。&&A.定基发展速度大致相等&&B.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等&&C.逐期增长量大致接近一个常数&&D.逐期增长量的逐期增长量大致接近一个常数3某三年各月的资料既有趋势变动的规律,又有季节变动规律,则季节比率的计算公式为(&&)。&&A.同月实际观察值平均值/总平均值&&B.同月实际观察值平均值/趋势值&&C.同月实际观察值平均值一平均值&&D.同月实际观察值平均值一趋势值4月份资料时间序列全年12个月的季节比率之和应为(&&)。&&A.100%&&B.400%&&C.1200%&&D.任意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统计学》试题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拓展资源
《统计学》试题库
发布部门:统计学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试题类型】
一、解释题(2分&5=10分)
二、填空题(1分&15=15分)
三、单选题(1分&15=15分)
四、判断题(1分&10=10分)
五、简答题(5分&2=10分)
分&4=40分)
一、【解释题】
统计 &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 统计分组 &次数分布 &变异指标 时间数列&&&&
统计指数& 指数体系 &抽样推断 &相关分析 相关关系& 季节变动 离散变量
统计指标& 统计总体& 连续变量& 中位数&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数量指标& 质量指标&& 单项数列& 组距数列& 组中值& 长期趋势&& 统计指标体系
二、【填空题】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活动的规律和方法。
2.统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 )方面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3.统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一种(&&&&&&&&& )认识活动。
4.统计最显著的特点是(&&&&&&&&& )。
5.(&&&&&&&&&&&&& )是统计最显著的特点。
6.统计总体具有同质性、差异性和(&&&&&&&&&&& )三个基本特征。
7.统计的职能包括(&&&&&&&&& )、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
8.在综合指标中,(&&&&&&&&&& )指标和平均指标都是抽象化的指标。
9.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按照指标的(&&&&&&&&&&&&&& )划分的。
10.统计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 )和统计分析。
11.统计工作过程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 )四个阶段。
12.(&&&&&&&&&& )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3.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
14.对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 )、及时、全面和经济。
15.统计调查按照组织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和专门调查。
16.正确地拟定调查(&&&&&&&&&&&&& )是调查方案的核心内容。
17.(&&&&&&&&&&& )是进行统计调查的基本工具。
18.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叫(&&&&&&&&& )。
19.统计调查误差按(&&&&&&&&&&&&&&& )可以分为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20.统计调查误差按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登记性误差和(&&&&&&&&&&&&& )误差。
21.在调查误差中,(&&&&&&&&&&&&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控制。
22.统计分组的两个关键问题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 )。
23.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是(&&&&&&&&& )。
24.统计分组实质上是在同质总体内进行的一种(&&&&&&&&&& )分类。
25.统计分组的结果一定要保证组内的(&&&&&&&&&&&&& )。
26.(&&&&&&&&&& )分组最大优点是能够直接区分各组之间质的差别。
27.对于连续变量进行组距分组时,必须采用(&&&&&&&&&&&&& )组限。
28.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称为(&&&&&&&&& )。
29.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的分组称为(&&&&&&&&& )。
30.统计分组体系有平行分组体系和(&&&&&&&&& )分组体系两种。
31.采用重叠组限,在向各组内分配总体单位时,应遵循(&&&&&&&&&&&&& )原则。
32.次数分布数列包括(&&&&&&&&& )和(&&&&&&&&& )两个基本构成部分。
33.某组距分组的末组为&500以上&,邻组为&400~50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
34.统计表的形式有单一表和(&&&&&&&&&& )表两种。
35.编制统计表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科学、(&&&&&&& )、简练、美观&。
36.(&&&&&&&&&&& )指标是我们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37.在统计指标中,(&&&&&&&&& )指标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力。
38.具有最广泛综合性能的统计指标是(&&&&&&&&& )。
39.相对指标按其对比的基础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 )种。
40.由于价值指标比较抽象,所以要注意与(&&&&&&&&&& )指标结合运用。
41.财管班人数是文秘班人数的1.5倍,这是一个(&&&&&&&& )相对指标。
42.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之比为1:2,这是一个(&&&&&&&& )相对指标。
43.甲地粮食产量与乙地粮食产量之比,是一个(&&&&&&&& )相对指标。
44.某地粮食产量为历史最高年份的140% ,这是一个(&&&&&&&&& )相对指标。
45.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8%,实际提高10%,则该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
46.产品产量计划增长10%,实际增长了7%,则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 )
47.产品单位成本计划降低8%,实际降低了7%,则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
48.某企业单位成本计划降低10%,实际降低8%,则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少降低了( &)百分点。
49.某商店流通费用率计划为6%,实际为8%,则流通费用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
50.某企业费用率计划为5%,实际为6%,则实际比计划高了一个(&&& &&)。
51.加权算术平均数受(&&&&&&&&& )和(&&&&&&&&& )两个因素的影响。
52.加权算术平均数受两个因素影响:各组标志值和(&&&&&&&&& )。
53.(&&&&&&&&&&&&&&&&& )是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最适用的方法。
54.在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 )。
55.众数和中位数共同的优点是不受(&&&&&&&&&&& )标志值的影响。
56.最常用的变异指标是(&&&&&&&&& )。
57.(&&&&&&&&& )指标是常用的反映总体单位差异的变异指标。
58.变异指标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 )。
59.对两个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进行标志变异程度比较时,应采用的变异指标是(&&&&&& &)。
60.比较不同性质或水平的变量数列的差异程度,应采用(&&&&&&&&&&&&&& )指标。
61.是非标志的标准差是(&&&&&&&&&&&&&& )。
62.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是(&&&&&&&&& )原则。
63.(&&&&&&&&& )是编制时间数列遵循的基本原则。
64.根据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用(&&&&&&&&& )法。
65.某机关1、2、3月份各月的平均人数分别为50、60、64人,则第一季度平均人数为(&&&&& )人。
66.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 )。
67.若总比率等于各比率之积,计算平均比率用(&&&&&&&&& )法。
68.已知若干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则计算平均速度要用(&&&&&&&&& )法 。
69.某地GDP去年、今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8%,则两年总共增长了(&&&&&& )% 。
70.计算年距发展速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 )的影响。
71.增长1%的绝对值是将(&&&&&&&&&&&&&&& )除以100所得到的指标。
72.移动平均法的移动项数越多,对时间数列的(&&&&&&&&&&&& )作用越大。
73.若现象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应配合(&&&&&&& &&&&&&&)趋势方程。
74.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是计算(&&&&&&&&& &&&)。
75.如果某种现象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则季节比率为(&&&&&&&&& )。
76.(&&&&&&&&& &)是综合反映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的相对数。
77.(&&&&&&&&&& )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
78.平均指数是个体指数的(&&&&&&&&& )平均数。
79.平均指数是(&&&&&&& &&&&)的加权平均数。
80.我国编制物价指数所使用的公式是(&&&&&&&&&&&&&&&&& )。
81.花同样多的钱少买10%的商品,则物价上升(&&&&&&&&& )%。
82.某商店销售的商品物价指数为120%,销售量没有变化,则销售额增加(&&&&&& &)%。
83.某产品销售额增加10%,销售量降低12%,则物价增加(&&&&&&&&& )%。
84.某商场销售额指数为105%,销售价格降低了5%,则销售量提高(&&&&&&&&& )%。
85.某企业总成本指数为120%,产量没有变化,则单位成本提高(&&&&&&&&& )%。
86.(&&&&&&&&& )是若干个指数由于经济上的联系和数量上的关系而形成的指数整体。
87.报告期商品销售额408万元,价格指数102%,则因价格提高而增加的销售额是( &)万元。
88.若物价上涨10%,居民收入增加5%,则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
89.某物价提高5%,货币收入增加15%,则实际生活水平提高(&&&&&&&&& )%。
90.因素分析法与指数法,(&&&&&&&&&& )相通,原则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
91.抽样推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92.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
93.在影响抽样误差的各个因素中,(&&&&&&&&&&&&&&& )是客观存在、不可改变的。
94.抽样极限误差就是t倍的(&&&&&&&&&&&&&& )误差。
95.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则两变量呈(&&&&&&&&& )相关关系。
96.若自变量和因变量变动方向不一致,这种相关关系称为(&&&&&&&& &&&&&)。
97.当自变量增大而因变量却降低时,这种相关关系称为(&&&&&&&&& &&&&)。
98.若两变量不完全相关,则相关系数r的取值域是(&&&&&&&&&&&&&&&&&&& )。
99.相关系数的符号表示相关的(&&&&&&&&& )。
100.相关分析是(&&&&&&&&& )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三、【单选题】
1.构成总体的每个总体单位各方面的特征( )
A、必须完全相同& B、可以完全不同&& C、至少一个方面相同&& D、可以完全相同或不同
2.下列各项,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
A、老李68岁 B、全国人口 C、财专学生 D、班级人数
3.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
A、合格品产量 B、次品产量 C、优质品产量 D、合格率
4.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
A、班级人数& B、考试成绩& C、平均年龄& D、学生身高
5.调查目的只为及时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应采用()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6.下列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工业设备普查&&&&& B、人口普查&&&& C、工业企业普查& &&&&D、农村牲畜普查
7.统计调查单位就是( )
A、调查工作的组织者& B、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C、统计调查机构&&& D、企事业单位
8.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是( )
A、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分组数目&&& C、选择分组标志&&& D、选择分组方法
9.对于连续变量,应采用的统计分组是( )
A、单项分组&&&&&&& B、组距分组 &&&&&&&C、等距分组&&&&&&& D、异距分组
10.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
A、出生人口数&&&&&&&&&& B、毕业生人数&& &&C、粮食总产量&&&&& D、商品库存量
11.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力的指标是(&& )
A、实物指标& &&&B、价值指标& &&&C、总量指标& &&&D、相对指标
12、钢产量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A、比较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平均数
13.大学生人数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14.若各组标志值不变,各组次数均增加10%,则算术平均数()
A.不变 &&&&B.增加10%& &&&&&C.减少10% &&&&&&&&D.增减不定
15.若各组权数不变,各组标志值同时扩大2倍,则算术平均数()
A.不变 &&&&B.扩大2倍&&&&& C.扩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16.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70cm,女生平均身高160cm,男女生比例为1:3,则全班学生平均身高为
A、165cm &&&&B、162.5cm &&&&&C、167.5cm &&&&&D、166cm
17.甲厂实际产值198万元,超额完成计划10%;乙厂实际产值30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20%。则甲乙两厂平均计划完成%为()
A、115%&& &&&B、115.8%& &&&&&C、130% &&&&&D、115.4%
18.某厂生产甲产品300件,其中合格品270件,则其是非标志的标准差为(&& )
A、90&&& &&&&B、0.9&&&&& &&&&&C、0.3&& &&&&&&D、0.09
19.某企业3-6月份的月末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215人、220人和240人,则第2季度平均人数为(& )
A、(190+215+220)/3&& &&&&&&&&&&B、(215+220+240)/3
C、(190/2+215+220+240/2)/4-1&&&D、(190+215+220+240)/4
20.若现象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为(& )
A、0&&&&& B、1&&&&& C、-1&&&&& D、100
21.某市2009年春节期间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该指标属于( )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年距发展速度&&&& D、年距增长速度
4.在趋势方程参数估计时应用的方法是( )
A、最小平方法&&&&&& B、移动平均法&&&&& C、数列修匀法&&&&&& D、序时平均法
22.下列为最基本的动态分析指标的是( )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增长速度
23.某地生产总值2008年比2003年翻了两番,则该段时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B、&&&&&&& C、&&&&&&& D、
24.某地区2008年比1998年财政收入增加1100万元,则该期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 )
A、100万元& B、110万元& C、&&&&&&& D、
25.若现象各期的环比速度大致相同,则为( )
A、直线趋势&&&&& B、抛物线趋势& &&&C、指数曲线趋势& D、二次曲线趋势
26.若年某地区生产总值每年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则期间(&)&
A、增长速度相同&&&&& B、增长速度逐年降低&&& C、发展速度相等&&&&& D、无法判断
27.平均增长速度平均的是(& )
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B、各期环比增长速度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D、各期定基增长速度
28.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
A、数量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总量指标指数
29.总指数的两种编制方法是( &)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30.已知某地区200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0亿元,2008年为30亿元,则(& )
A、零售物价指数为66.7%& B、零售额指数为150%
C、销量指数为135%&&&&&& D、零售额指数为66.7%
31.花同样多的钱少买10%的商品,则物价指数为(& )
A、10%&&& B、110%&& C、111.1%&& D、难以判断
32.如果物价上涨4%,则花同样多的钱会少购买(& )的商品。
A、4.00%&& B、3.82%&&& C、3.75%&& D、3.85%
33.在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中,要反映各组标志值变动对平均指标的影响程度,应编制( )
A、可变构成指数& &&B、结构影响指数& C、加权平均指数&&& D、固定结构指数
34.若某企业各类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增加了,则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
A、必然随之增加,且增长幅度相同&&&&&&& B、增减难以确定,但工资总额必然增加
C、必然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确定&&&&&&& D、不一定增加,有可能减少
35.某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则说明()
A、居民消费品价格有升有降,总体来说是上升了
B、各种居民消费品均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同
C、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由此下降
D、各种居民消费品均上升了3.5%
36.抽样推断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可比性原则&&&&&&&&& B、随机原则&&& C、不重不漏原则&&&&&&& D、同质性原则
2.如果抽样总体规模不大,差异程度较小,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是( )
A、纯随机性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7.如果抽样推断对象的差异程度较大,宜采用的抽样组织方式是( &)
A、纯随机性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8.抽样误差属于( &)
A、登记性误差&& B、平均误差&& C、极限误差&& D、可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
39.下列关于样本容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样本容量越小越好&&&&&&
B、样本容量扩大,推断的信度和精度会随之提高
C、样本容量计算结果有时会有小数,可舍去小数
D、不重复抽样样本容量大于重复抽样样本容量
40.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条件下,如果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9倍,则抽样平均误差( )
A、缩小为原来的1/9&& B、缩小为原来的1/3&&
C、扩大为原来的9倍&& D、扩大为原来的3倍
41.在纯随机重复抽样的条件下,如果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4倍,则抽样平均误差( )
A、缩小为原来的1/4&&& B、缩小为原来的1/2&&&
C、扩大为原来的4倍&&& D、扩大为原来的2倍
42.在合理学习的时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 &)
A、函数关数&&&&&&&& B、单向的、正的相关关系
C、不确定因果关系&&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43.在合理施肥的情况下,施肥量与亩产量的关系是( &)
A、函数关数&&&&&&&& B、单向的、正的相关关系
C、不确定因果关系&&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44.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示相关的( &)
A、密切程度&&&&&&&& &B、方向&&&&&&& C、没有意义&&&&& D、形式
45.储蓄额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 &)
A、函数关数&&&&&&& B、正相关&&&&& C、负相关&&&&&&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46.同时研究居民消费支出与居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价格的数量关系,属于( &)
A、单相关&&&&&&&&&& B、复相关&&&&&&&&& C、直线回归&&&&&&&& D、曲线回归
47.同时研究施肥量、播种量、浇水量与农作物收获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属于(& )
A、单回归&&&&&&&&&& B、复回归&&&&&&&& C、直线回归&&&&&&&& D、曲线回归
48.居民货币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完全相关&&&&&&&& B、复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四、【判断题】
1.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总体,每个人是总体单位。
2.指标的综合性是以总体的同质性为前提的。
3.年龄是数量标志,男生是品质标志。
4.指标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指标和数量指标。
5.人口的年龄是变量,但品质标志不能是变量。
6.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职工工资是连续变量。
7.及时性是对统计调查的最基本的要求。
8.调查人口出生情况可采用一次性调查。
9.确定调查项目是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内容。
10.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11.调查时间就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时间。
12.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没有代表性,因此不能根据重点调查的资料来推断总体。
13.登记性误差不可避免但可控制。
14.统计研究目的是选择分组标志的根本依据。
15.连续变量必须组距分组,离散变量只能单项分组。
16.组中值就是组内平均数。
17.确定组限时,最小组的下限要不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要不高于最大变量值。
18.若现象的质变过程比较均衡,可以等距分组。
19.异距数列需要借助次数密度来反映总体分布状况.
20.逐级汇总不易发生登记性误差。
21.比例相对数也有说明总体结构的作用。
22.某地粮食产量为历史最高年份的120% ,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23.计划增长10%,实际增长了5%,刚好完成计划的一半,即50%。
24.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98%,差2%没有完成计划。
25.大学生人数与全国人口数之比属于结构相对数。
26.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上升,必然引起总成本的增加。
27.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指标。
28.甲厂计划完成100%,乙厂计划完成110%,则甲乙两厂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5%。
29.几何平均数的对数等于各个变量值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30.一般来说,平均数大则平均差也大,平均数小则平均差也小。
31.标准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32.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33.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只能采用几何平均法。
34.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去年为8%,今年为10%,则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
35.如果现象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为0。
36.某商品的价格2007年上涨了5%,2008年又下降了5%,则说明该商品价格又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
37.增长速度相同,则增长量也必然相同。
38.平均指数就是平均指标指数。
3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
40.若企业各类职工工资水平提高15%,则总平均工资指数为115%。
41.若职工构成不变,各类职工的工资水平都提高15%,则总平均工资指数为115%。
42.各类职工的工资都增长10%,职工的总平均工资也增长10%,说明职工结构没有变化。
43.抽样误差可以避免和控制。
44.抽样调查只有代表性误差,没有登记性误差。
45.同样条件下,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小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
46.抽样极限误差就是所有可能的样本中的最大的抽样误差。
47.抽样极限误差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
48.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49.当相关系数r=+1时,两变量完全相关;当r=-1时,两变量无关。
50.相关分析为回归分析奠定基础。
51.单相关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52.相关和回归分析所依据的资料,可以是时间数列,也可以是空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指标?与标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2.简述统计工作过程?各自地位如何?
3.简述统计调查方案基本内容。
4.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有哪些作用?
5.什么是相对指标?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6.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7.什么是变异指标?其作用有哪些?
8.什么是时间数列?其编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其编制原则有哪些?)
9.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和速度分析指标主要有哪些?
10.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1.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六、【计算题】
1.某集团公司下属三个分公司生产情况资料如下表。试根据相对数的计算原理,填出表中所缺数字。
2.某班50名学生统计学的考分如下表,试计算其平均分数、分数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3.某商场商品销售额(万元)资料如下表。要求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该商场第七年的商品销售额。
4.某地三种出口商品的统计资料如下表。试利用指数体系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出口量、出口价的变动对出口额变动的影响。
5.某商店销售三种商品的基期和报告期的销售量及价格资料如下表,试运用指数原理对该商店商品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6.现有A、B两公司职工人数及工资资料如下表:
、B两公司工资水平进行分析评价;若仅从工资考虑,你愿意到哪个公司工作?请说明理由。
8. 某家电公司经营三种商品如下表,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销售量、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变动的影响。
10.某企业工人按日产量分组资料如下表:
要求:根据上表资料计算该企业工人日产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1. 根据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原理,推算出各年的销售量数字。
12.某地电脑销售量如表,试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15年的电脑销售量。
13.宏达电器厂生产三种产品,产品产量和单位成本资料如下表。请测定该企业总成本的变动,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成本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14.请根据下表资料计算100名工人的平均工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
15. 某家电公司销售三种商品的基期和报告期的销售量及价格资料如下表,试运用指数原理对该商店商品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16..某商场商品销售额(万元)资料如下表。要求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该商场第七年的商品销售额。
18.某供销社收购的三种农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请计算收购额总指数、收购价总指数和收购量总指数,并对收购额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19.某班50名学生某门课程的考分如下表,试计算其平均分数、分数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20. 甲高校500名教工6月份工资资料如下表:
要求:(1)计算该高校教工的平均工资、工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
&&&(2)若乙高校6月份平均工资为3200元,标准差为150元,试比较两所高校教工该月工资的均衡性。
21. 某商店第一季度商品流转统计资料如下表。试计算其第一季度商品流转次数、第一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
22. 某商场经营三种商品如下表:
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销售量、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变动的影响。
23.已知某商场近三年的空调器销售额(万元)如下表。试分析空调器销售的季节变动规律。
&&&&&&&&&&&&&&
| 加入收藏 |
Copyright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郑州新区郑开大道与康庄路交叉口 邮编:451464【发布时间】
内蒙古财经学院《统计学》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统计总体的特点是( )
A. 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B. 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C. 数量性、社会性、工具性 D. 数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2、某学校的所有学生为一总体时,则学生的平均年龄就是( )
A. 数量标志 B. 质量指标 C. 品质标志 D. 数量指标
3、某商店有职工50人,把他们的工资加起来除以50,就是( )
A. 对50个变量求平均数 B. 对5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C. 对50个标志求平均数 D. 对50项指标数值求平均数
4、某学生某门课成绩为75分,则其中的变量为( )
A. 某学生 B. 某门课成绩 C. 75分 D. 某学生的成绩
5、连续型变量可以( )
A. 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 B. 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
C. 不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 D. 可以一一列举
6、统计指标( )
A. 都是可量的 B. 不都是可量的
C. 不具有综合特征 D. 具有综合特征,但不可量
7、了解某地区职工情况时,统计指标是( )
A. 该地区某个企业 B. 该地区每个职工
C. 该地区职工工资总额 D. 某企业人数1000人
8、对统计指标来说,( )
A. 其中的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成
B. 其中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而成
C. 既有数量标志汇总而成的,也有品质标志汇总而成的
D. 是根据指标汇总而成的
9、某地区全部商品作为总体,每一商店为总体单位,则该地区全部商品零售额是( )
A. 数量指标 B. 品质标志 C. 质量指标 D. 数量标志
10、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现象的数量方面
B. 统计学的规律和方法
C. 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
D. 现象的规律和方法
11、统计指标的根本作用是( )
A. 认识作用 B. 管理作用 C. 比较作用 D. 考核作用
12、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性是指( )
A. 统计指标体系内各具体指标不可分开使用
B. 统计指标体系内各具体指标分开无意义
C. 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要大于其所属各指标的具体功能
D. 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要不小于其所属各指标的简单加总
13、统计指标体系内各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因此( )
A. 各指标之间一定存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
B. 各指标之间一定存在数量上的推算关系
C. 各指标之间一定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D. 各指标一定在逻辑上或数量上相关
14、数量指标是反映( )
A. 总体内部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
B. 总体单位内部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
C. 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
D. 总体相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
15、数量指标是用( )表现的
A. 相对数形式 B. 平均数形式
C. 相对数或平均数形式 D. 绝对数形式
16、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 50个学生 B. 50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C. 每一个学生 D. 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17、某班三名学生统计学的考试成绩分别是76分、85分和92分,这里的“统计学成绩”是( )
A. 数量指标 B. 质量指标 C. 数量标志 D. 品质标志
18、某生产班组四名工人月工资收入分别是785元、860元、1015元和1200元,这四个数字是( )
A. 变量 B. 变量值 C. 数量标志 D. 数量指标
19、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现象 B. 现象的数量方面 C. 统计活动
D. 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从数量上反映现象的规律性
20、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
A. 数量性、总体性、社会性 B. 总体性、变异性、具体性
C. 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D. 总体性、变异性、广泛性
21、指标与标志的关系是: (甲)数量指标的数值是总体中各单位数量标志值(变量值)汇总而来;(乙)数量指标数值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质量指标的数值由品质标志汇总而来;(丙)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指标可以成为标志,标志也可以成为指标。请指出其中的正确答案( )
A. 甲 B. 乙 C. 甲丙 D. 乙丙
二、多项选择题
1、据对某市工业生产进行调查得到的资料,其中的统计指标是( )
A. 某企业为亏损企业 B. 全市工业产值1. 2亿元
C. 全市机床台数7500台 D. 某企业资金利税率为30%
E. 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10万人
2、把某市15个大企业的产值进行平均,这是对( )
A. 15个变量值求平均 B. 15个变量求平均
C. 15个数量标志求平均 D. 15个指标求平均
E. 15个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求平均
3、指出下列指标中的质量指标( )
A. 劳动生产率 B. 单位产品工时消耗量 C. 利税额
D. 设备利用率 E. 新产品品种数
4、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 )
A. 总体可以转化为总体单位 B. 总体单位可以转化为总体
C. 只能是总体转化为总体单位 D. 只能是总体单位转化为总体
E. 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5、全国人口普查中( )
A. 全国人口数量是总体 B. 每个人是总体单位
C. 全国男性人口数量是指标 D. 人的性别是总体单位的标志
E. 人的年龄是变量
6、“统计”一词的含义有( )
A. 统计活动 B. 统计数据 C. 统计机构
D. 统计学 E. 统计软件
7、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是( )
A. 数量性 B. 大量性 C. 总体性
D. 科学性 E. 客观性
8、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  )
A. 规模  B. 工作总量  C. 强度 
D. 水平  E. 内涵
9、统计指标按功能不同有(  )
A. 数量指标  B. 相对指标  C. 评价指标 
D. 描述指标  E. 实物指标
10、统计指标体系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  )
A. 宏观指标体系  B. 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C. 基本指标体系
D. 国民经济指标体系 E. 专题指标体系
三、填空题
1、统计一词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以有三种涵义,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统计学。
2、统计是认识现象________方面的实质性工作。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活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
4、凡是________的,在________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总体。
5、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作__________,它是组成总体的__________。
6、总体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大量性和__________。
7、变异是__________存在的,这是统计的_________________条件。
8、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__________、统计整理和_____________四阶段。
9、指标是说明______________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_______________特征的。
10、指标都是用_________________表示的,它是指标的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形式。
11、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_______________是进行______________的条件。
12、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分,可把变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量和__________________变量。
13、按变量的性质分有______________变量和________________变量。
14、按总体单位数量是否可以计数(或总体单位数的有限性)进行区分,总体有_______________总体和________________总体。
15、我们研究居民户的生活水平时,全部居民户便构成_____________,而每户居民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16、工人的年龄、工厂设备价值,属于______________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种类属于_________________标志。
17、在全市的工业普查中,机器台数是____________指标,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是______________指标,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所有工业企业是总体。
18、工厂的设备台数、工厂的人数属于______________变量,而人的身高、体重属于_____________变量。
19、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功能不同,可分为描述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统计指标体系是________________的指标所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统计指标具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3、总的来说,统计指标体系可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为了了解国有企业职工的年龄构成进行的统计调查,其统计总体是________________,总体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5、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_________________标志和_____________标志。
26、变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数量标志。
27、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有_______________指标和____________指标两类。
28、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之一就是指标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而标志则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特征。
29、统计学是一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统计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科学,其目的是索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
30、统计学的分科从统计方法的构成来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从统计方法研究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角度来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 统计一词有哪几种含义?它们之间构成哪些关系????
2. 怎样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
3. 怎样理解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在统计方法探索数量规律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4. 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与数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5. 怎样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 简述统计的基本任务和作用。???
7.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8. 什么是统计总体、总体单位?请举例说明。如何认识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量???
9. 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10. 什么是统计指标?简述统计指标的特点。???
11. 怎样理解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12. 标志有哪几种主要分类????
13. 统计活动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14. 如何理解统计学的性质????
15. 简述统计指标的种类和统计指标体系的种类????
16.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要对某工厂生产设备状况进行调查,则某工厂“全部生产设备”是(  )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报告单位   D. 调查项目
2、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 )
A. 这些单位的数量占总体全部单位数的很大比重
B. 这些单位是工作重点
C. 这些单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D. 这些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
3、对占煤炭开采量75%的大矿井进行劳动生产率调查;统计机关在住有全国城市人口一半以上的各大城市的超市零售价格水平进行系统调查。这些都是(  )
A. 全面调查  B. 抽样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4、调查时间是(  )
A. 调查工作的期限    B. 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C. 标准时间       D. 调查登记的时间
5、区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标志是(  )
A. 最后取得的结果是否反映总体特征的全面资料  
B. 调查组织方式不同
C. 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         
D. 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
6、我国的人口普查采用的是(  )
A. 直接观察法   B. 报告法   C. 通讯法   D. 采访法
7、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调查的范围不同    B. 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C. 组织方式不同     D. 作用不同
8、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  )
A. 确定组距和组数    B. 确定全距和组数
C. 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D. 确定组距和组中值
9、某企业职工按工资水平分为4组:500元以下;500—600元;600—700元;700元以上。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组中值分别是(  )
A. 450元和750元    B. 500元和700元  
C. 400元和800元   D. 500元和750元
10、按连续变量分组,第一组55—65;第二组65—75;第三组75—85;第四组85以上。则数据(  )
A. 65在第一组   B. 75在第二组  
C. 75在第三组   D. 85在第三组
11、某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规定比基期下降了3.5%,实际比基期下降3.5%,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
A. 116.7% B. 100.5% C. 85.7% D. 99.5%
12、区别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根据是( )
A. 调查单位的多少 B. 调查项目的多少
C. 是否包括所有的调查单位 D. 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
13、我国统计报表制度中,多数统计报表属于( )
A. 经常性的全面调查 B. 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
C. 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D. 一次性的非全面调查
14、人口自然变动(出生和死亡)的资料来源于( )
A. 统计报表 B. 普查 C. 重点调查 D. 抽样调查
15、调查时间的含义是( )
A. 调查资料所属时间 B. 调查进行的起止时间
C. 调查时实际登记的时间 D. 进行调查的时间
16、普查的标准时点是( )
A. 调查人员进行登记时的统一时刻
B. 普查登记工作所进行的时间
C. 普查工作的期限
D. 以上三个时间概念都不对
17、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主要标志是( )
A. 调查单位的多少 B. 调查项目的多少
C. 调查单位的性质不同 D. 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
18、要了解我国工农业产品的比价情况,这种调查最适合采用( )
A. 普查 B. 典型调查 C. 重点调查 D. 抽样调查
19、填报单位是指( )
A. 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B. 构成调查对象的具体单位
C. 负责向上级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D. 按照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填报统计报表的单位
20、在我国,获得预计农产量全面资料最有效、最可行的调查方式是( )
A. 统计报表 B. 重点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抽样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因而也无法最终推算得到总体的全面资料
B. 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是采用报告法搜集资料的
C. 重点调查既可以是一次性调查,也可以是经常性调查
D. 典型调查应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以避免出现片面性
E. 统计报表的内容包括表式和填表说明两个方面
2、我国进行的五次人口普查属于( )
A. 全面调查 B. 不定期调查 C. 定期调查
D. 经常性调查 E. 一次性调查
3、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不一致的有( )
A. 关于全国冶金企业炼钢设备的情况调查
B. 全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调查
C. 城镇家庭生活水平调查
D. 学校教学设备普查
E. 城市食品部门食品质量调查
4、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
A. 人均国民收入 B. 人口密度 C. 商品流通费用率
D. 人均粮食产量 E. 人口自然增长率
5、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规定的标准时间是日0时,下列哪些人口现象不应计算在人口总数之内( )
A. 日出生的婴儿
B. 日8时出生,20时死亡的婴儿
C. 日21时出生,11月1日8时死亡的婴儿
D. 日3时死亡的人口
E. 日死亡的人口
6、相对指标中,作为对比的分子,分母属于同一时间的有( )
A. 结构相对数 B. 强度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比例相对数 E. 动态相对数
7、比较相对指标可用于( )
A. 不同国家、地区、单位之间的比较
B. 不同时期的比较
C.实际水平与计划水平的比较
D. 落后水平与先进水平的比较
E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
8、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A. 企业个数 B. 机器台数 C. 电视机销售量
D. 某地区2003年末人口数 E. 产品产量
9、在相对指标中,属于不同总体数值对比的指标有( )
A. 动态相对指标 B. 结构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比例相对指标 E. 强度相对指标
10、下列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不能对换的指标有( )
A. 比较相对指标 B. 结构相对指标 C. 比列相对指标
D. 强度相对指标 E.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11、普查是一种( )
A. 非全面调查 B. 专门调查 C. 全面调查
D. 一次性调查 E. 经常性调查
12、我国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 )
A. 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B. 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
C. 每台设备是调查对象 D. 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E. 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13、统计调查对象是指( )
A. 普查登记的所有单位 B. 负责向上汇报资料的总体
C. 进行调查的那些现象的总体 D. 统计标志承担者的总体
E. 应搜集资料的所有单位的总体
14、计算比较相对指数,采用下列哪项计算较能反映现象发展的本质差异( )
A. 年销售额 B. 平均销售额 C. 产销率
D. 平均利润率 E. 人均销售额
15、工业增加值是( )
A. 时期指数 B. 时点指数 C. 实物指标
D. 价值指标 E. 总量指标
16、下列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 工业企业设备普查 B. 零售商店调查 C. 人口普查
D. 工业企业普查 E. 某学校学生健康状况调查
17、统计报表要( )
A. 自上而下统一布置 B. 自下而上逐级填报
C. 按照规定的报送时间报出 D. 按照统一的表式和项目填报
E. 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根据
18、普查和统计报表这两种调查方式( )
A. 可以都是全面调查
B. 都是经常性调查
C. 调查对象都要根据调查目的选择
D. 都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
E. 普查资料可以采用统计报表形式收集
19、统计调查表的表式一般有( )
A. 一览表 B. 单一表 C. 综合表
D. 明细表 E. 汇总表
20、统计专门调查包括( )
A. 统计报表 B. 抽样调查 C. 普查
D. 重点调查 E. 典型调查
三、填空题
1、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3、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4、统计调查可采用____________表和__________表两种形式。
5、调查单位是_____________的承担者,而____________则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6、数据的搜集方法有访问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座谈会和个别深访。
7、数据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有四个层次,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数据整理通常包括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9、审核数据准确性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0、次数分布由两个要素构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1、对于连续变量,组限可以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根据“_______________”的规定解决不重的问题。
12、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________________。
13、茎叶图是以该组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树茎。
14、常见的频数分布曲线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类型。
15、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6、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_______________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17、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是统计调查的两项基本要求。
18、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经济现象的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的许多调查单位组成的。
19、工业企业职工普查中,调查对象为工业企业全部职工,调查单位为__________________,填报单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统计调查资料包括_______________资料和_________________资料两种。
21、所谓原始资料,是指直接向_____________收集未经加工整理,需要由_______________过渡到总体的统计资料。
22、所谓次级资料,是指已经经过整理加工由___________________过渡到总体,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计资料。
23、统计报表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内容,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填报。
24、按调查范围不同,统计报表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5、普查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全面调查。
26、抽样调查是以______________指标数值来推算________________指标数值的一种调查。
27、重点调查的特征在于:调查对象中的重点单位与一般单位之间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非常悬殊。
28、人口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由于它涉及范围广,资料多层汇总,往往会产生__________,所以需要用_______________资料加以修正。
29、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的有机结合,能更好的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定类尺度与定序尺度????
2. 定距尺度与定比尺度有何区别????
3. 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据的区别????
4. 数据的计量尺度有哪几种?不同的计量尺度各有什么特点????
5. 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6. 什么是绝对数与相对数?各有几种表现形式????
7. 什么是比例与比率?两者有何区别????
8. 强度相对指标和其它相对指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9.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0. 什么是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及统计报表制度????
11. 统计报表与普查有何区别????
12. 三种非全面调查有何区别????
13. 简述抽样调查和普查的特点。???
14. 统计数据的具体搜集方法有哪些????
15. 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6. 什么是调查单位、调查对象与报告单位????
17. 调查表主要由哪三部分构成????
18. 统计数据的审核需要哪几种审核方式????
19. 什么是数据分组与频数分布????
20. 什么是组距、组中值、全距、组数、向上累积、向下累积????
21. 次数分配的图形有哪几种?它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22. 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23. 定类数据和定序数据的整理和图示方法各有哪些????
24. 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分组方法有哪些????
25. 简述组距分组的步骤。???
26. 统计分组具有什么作用????
27. 如何理解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8. 统计整理包括哪些步骤????
29. 组数和组距的关系如何????
30. 累计频数、累计频率的应用意义如何??????
五、计算题?
1. 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04年的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单位:万元)如下:?
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并计算出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
(2)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25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15万元—125万元为良好企业,105万元 ——115万元为一般企业,105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2. 为了确定灯泡的使用寿命(小时),在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名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下 :
700 716 728 719 685 709 691 684 705 718
706 715 712 722 691 708 690 692 707 701
708 729 694 681 695 685 706 661 735 665
668 710 693 697 674 658 698 666 696 698
706 692 691 747 699 682 698 700 710 722
694 690 736 689 696 651 673 749 708 727
688 689 683 685 702 741 698 713 676 702
701 671 718 707 683 717 733 712 683 692
693 697 664 681 721 720 677 679 695 691
713 699 725 726 704 729 703 696 717 688
要求:(1)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排序。(2)以组距为10进行等距分组,整理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3)制作茎叶图,并与直方图进行比较。
3. 有27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
5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 6 4 4
2 2 3 4 5 3 2 4 3
要求:编制分配数列。
4. 某班有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
66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 分为优。?
(1)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画直方图并分析本班学生考试情况。
5. 有资料如下:?
企业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工人数(人) 483 515 622 417 840 445 953 0
总产值(万元) 410 370 500 300 740 320 860 0
要求:说明该地区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构成特点,以及企业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企业规模按人数分:300以下,301—500,501—及以上)
6. 2003年某市出口创汇大户出口实绩(万美元)列举如下:?
5 721 2032
707 878 678
575 943 828
(1)出口额分为2000万美元以上,万美元和500—1000万美元三组。?
(2)总各组和总体的企业数和出口金额。
(3)把汇总结果编成一张统计表。??????
7. 某车间同工种的40名工人完成个人生产定额百分数如下:(%)?
97 88 123 115 119 158 112 146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25 127 142 118 103 87 115 114
117 124 129 138 100 103 92 95
113 126 107 108 105 119 127 104
要求:编制分配数列,进一步再编制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数列。??
8. 现有某年15个工厂人数和产量资料如下:
序号 人数 产量(百万元) 序号 人数 产量(百万元)
1 160 2.4 9 299 4.2
2 207 2.2 10 252 2.3
3 350 3.6 11 435 5.5
4 328 3.7 12 262 2.2
5 292 2.8 13 223 1.9
6 448 5.1 14 390 6.1
7 300 2.2 15 236 4.5
试按工人人数进行等距分组,组距和组数自行确定;汇总各组和总体的工厂个数,工人人数和产量;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平均工厂产量和每个工人的平均产量。?
要求设计一张统计表来反映以上分组,汇总计算的结果,看出工人人数同产量、同劳动生产率的依存关系,体现企业规模效益。
9. 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实际比上年增长5%,试问产值计划规定比上年增长多少?又知 该企业产品单位成本应在上期699元的水平上降低12元,本期单位成本为672元,试确定降低成本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10. 某公司所属三个厂近两年产量完成资料如下:?
上年实际产量(吨)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本年计划完成程度(%) 本年为上年实际完成程度(%)
产量(吨) 比重(%) 产量(吨) 比重(%)
甲厂 90 20 110
乙厂 150 100.7 115
丙厂 230 237
合计 500 498
要求:请填出空格中的数字。??????
11. 下面是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资料:
单位:万人?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调整数
人口总数男女 1982年 1990年
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试计算全部可能计算的相对指标,并指出它们属于哪一种相对指标。
12. 某企业2004年产品销售量计划为上年实际的108%,年实际的动态相对指标为11 4%,试确定2003年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程度。??????
13. 某企业计划生产某单位产品工时消耗较上期降低5%,实际较上期降低4. 5%,试计算降低 劳动量计划完成程度。??????
14. 某工厂2004年产量计划完成百分数为110%,当年产量计划比上年实际提高20%,试确定2004年际比2003年增长百分之几?
15. 某厂2004年上半年主要材料进货计划执行情况如下:
?名称 计量单位 全年计划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计划 实际 计划 实际
试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每种材料的:?
①各季度进货计划完成百分比。?
②上半年计划完成情况。?
③上半年累计计划进度执行情况。?
16. 某家用电器生产厂家想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以下问题:
a. 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b.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c. 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及满意程度。
(1) 请你设计出一份调查方案;
(2) 你认为这项调查采取哪种调查方法比较合适?
(3) 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
17. 某百货公司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如下(单位:万元):
41 25 29 47 38 34 30 38 43 40
46 36 45 37 37 36 45 43 33 44
47 35 28 46 34 30 37 44 26 38
48 44 42 36 37 37 49 39 42 32
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编制频数分析表,并绘制频数分布的直方图和折线图。
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 )
A.小于1 B. 等于1 C. 大于1 D. 不等于1
2、次数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
A. 各组次数相互之比 B. 各组次数与各组组距之比
C. 各组组距与各组组数之比 D.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3、在次数分布数列中,频率是指( )
A. 各组的频率相互之比 B. 各组次数相互之比
C. 各组分布次数与频率之比 D. 各组分布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4、一般情况下,按年龄分组的人口死亡率表现为( )
A. 钟型分布 B. 正J型分布 C. U型分布 D. S型分布
5、统计整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统计工作阶段来说主要指( )
A. 对历史资料的整理 B. 对次级统计资料的整理
C. 对原始调查资料的整理 D. 对统计分析资料的整理
6、统计分组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志( )
A. 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 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 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D. 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7、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就表现为( )
A. 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B. 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C. 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D. 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8、对某班学生有如下分组:
按性别分组 人数
按年龄分组 人数
20岁以下20岁以上 3027
这样的分组属于( )
A. 简单分组 B. 平行分组体系
C. 复合分组 D. 复合分组体系
9、次数分布数列( )
A. 是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 是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 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D. 是若干数值的顺序罗列
10、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等距数列中的组距与组数的关系为:( )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不成比例 D. 无法判断
11、对离散型变量( )
A. 只能标志分组数列
B. 只能编制单项数列
C. 只能编制组距数列
D. 根据变量值个数和变动范围大小决定编制组距数列或单项数列
12、利用组中值反映分布在该组中各单位变量值的一般水平是因为( )
A. 组中值就是组平均数 B. 组中值比组平均数更有代表性
C. 无法计算组平均数 D. 组中值更有说服力
1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组中值为( )
A. 520 B. 510 C. 500 D. 490
14、某工业企业产品年生产量为10万件,期末库存量为3. 8万件,它们是( )
A. 时期指标 B. 时点指标
C.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 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15、两数对比,若分母数值比分子数值大很多时,常用的相对数形式为( )
A. 成数 B. 倍数 C. 百分数 D. 千分数
16、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的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的( )
A. 数量关系 B. 质量关系 C. 计划关系 D. 密度关系
17、下列指标中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
A. 产值计划完成程度
B. 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C. 产值资金占用率
D. 百元流动资金利税率
18、某厂1997年完成产值200万元,1998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万元,超额完成计划( )
A. 5% B. 5.5% C. 15.5% D. 115.5%
19、按人口平均计算的钢产量是( )
A. 算术平均数 B. 比例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20、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男、女之间的对比关系为 1.063:1,这个数是( )
A. 比较相对数 B. 比例相对数
C. 强度相对数 D. 结构相对数
21 同质总体标志变动度指标是反映( )的
A. 集中趋势 B. 离中趋势 C. 变动情况 D. 一般水平
22、总体标志总量是( )
A. 说明总体单位特征 B. 表示总体本身的规模大小
C. 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 D. 指总体单位总量
23、用水平法检查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 )
A. 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 规定计划期内某一期应达到的水平
C. 规定计划期末达到的水平
D. 规定五年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24、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时,分子和分母的数值是( )
A. 只能是绝对数 B. 只能是相对数 C. 只能是平均数
D. 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25、平均数反映了( )
A. 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B. 总体中总体单位的集中趋势
C. 总体分布的离散趋势 D. 总体变动趋势
26、已知5个水果商店香蕉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5个商店香蕉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
A. 简单算术平均数 B. 加权算术平均数
C. 加权调和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
27、某机械局所三个企业1995年计划产值分别为400万元、600万元和500万元。执行结果,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108%、106%、108%,则该局三个企业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
A. =107.33%
28、根据同一资料(当x&0时)计算的算术平均数( ) 、几何平均数(G)和调和平均数(H)之间的关系为( )
29、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决定于( )
A. 权数本身数值的大小
B. 作为权数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大小
C. 各组标志值的大小
D. 权数的经济意义
30、在各种平均数中( )
A. 中位数和调和平均数称为位置平均数
B. 算术平均数和众数称为位置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称为位置平均数
D. 中位数和众数称为位置平均数
31、标志变动度指标中易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
A. 极差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标准差系数
32、用是非标志计算平均数,其计算结果为( )
A. p+q B. p-q C. 1-p D. p
33、标志变动度指标可以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它们之间存在( )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恒等关系 D. 倒数关系
34、有两个变量数列,甲数列: ;乙数列: 、 ,此资料说明( )
A. 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 数列
B. 乙 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 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 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35、若把全部产品分为合格品和不合格品,所采用的标志属于 ( )
A. 不变标志 B. 是非标志 C. 品质标志 D. 数量标志
36、标准差属于( )
A. 强度相对指标 B. 绝对指标 C. 相对指标 D. 平均指标
37、由(0,1)标志的 方差可以推知,数列中具有“是”这种性质的单位数的方差是( )
A. n(p+q) B. npq C. n(p-q) D.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等距数列中,各组次数的分布( )。
A. 不受组距的大小 B. 受组距大小的影响
C. 与次数密度的分布相一致 D. 与次数密度的分布不一致
E. 一定是正态分布
2、 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有( )
A. 钟型分布 B. S型分布 C. L型分布
D. J型分布 E. U型分布
3、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是( )
A. 变量值的大小 B. 变量性质的不同
C. 选择的分组标志 D. 组距和组数
E. 组限和组中值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A. 选择分组标志 B. 划分各组界限 C. 确定组数
D. 计算组距 E. 将性质相同的单位划到同一组中
5、统计表是表现统计资料最常用的形式,从构成形式上看,它一般包括:( )
A. 总标题 B. 横行标题 C. 总栏标题
D. 计量单位 E. 指标数值
6、 设有某班学生考试成绩如下:
考分(分) 人数
50———100 2711128
A. 分组数据 B. 组距数列 C. 等距数列
D. 异距数列 E. 变量数列
7、 统计分组的含义是( )
A. 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B. 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C. 将性质相同的单位组合在一起
D. 将性质不同的单位组合在一起
E. 在总体内部进行一种定性分类
8、 根据总量指标反映的现象的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一般有( )
A. 实物单位 B. 数量单位 C. 劳动单位 D. 价值单位
9、 比较相对指标可用于( )
A. 不同国家、地区、单位之间的比较 B. 不同时期的比较
C. 实际水平与计划水平的比较 D. 落后水平与先进水平的比较
E. 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
10、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A. 企业个数 B. 机器台数 C. 电视机销售量
D. 某地区1990年末人口数 E. 产品产量
11、在相对指标中,属于不同总体数值对比的指标有( )
A. 动态相对指标 B. 结构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比例相对指标 E. 强度相对指标
12、下列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不能对换的指标有( )
A. 比较相对指标 B. 结构相对指标 C. 比例相对指标
D. 强度相对指标 E.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13、相对数的表现形式有( )
A. 无名数 B. 百分数 C. 成数 D. 结构相对数 E. 名数
14、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原则是( )
A. 现象的同质性
B. 用组平均数补充总平均数
C. 用变量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
D. 用时间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
E. 把平均数和典型事例结合起来
15、一般地说,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在( )
A. 各组次数不等的条件下
B. 各组次数相等的条件下
C. 各组变量值不相同的条件下
D. 各组权数都为1的条件下
E. 在分组组数较少的条件下
16、在统计中加权算术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计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已知资料的情况而定( )
A. 如果掌握基本公式的分子资料用加权调和平均数计算
B. 如果掌握基本公式的分母资料用加权调和平均数计算
C. 如果掌握基本公式的分母资料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
D. 如果掌握基本公式的分子资料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
E. 如果无基本公式的分子、分母资料,则无法计算平均数
17、下列采用调和平均数计算的有( )
A. 已知各级工人的月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求平均工资
B. 已知某工厂各车间废品率和废品量,求平均废品率
C. 已知各工厂产量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量,求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
D. 假定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并已知道各组产量,求平均劳动生产率
E. 已知某工厂产品产量及单位成本,求平均单位成本
18、不受数列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 )
A. 众数 B. 中位数 C. 几何平均数
D. 调和平均数 E. 算术平均数
19、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离散程度的指标( )
A. 只能是相对数 B. 只能是绝对数
C. 可以是相对数 D. 可以是绝对数
E. 只能是平均数
20、是非标志的方差是( )
A. q+p B. qp C. p-q D. (1-p)(1-q) E. p(1-p)
21、某小组3名工人的工资分别为102元,104元和109元,根据这一资料计算的各种标志变动度指标的关系是( )
A. 极差大于标准差 B. 极差大于平均差
C. 平均差小于标准差 D. 平均差系数小于标准差系数 E. 平均差系数大于标准差系数
三、填空题
1、次数分布表示方法有 和 两种形式。
2、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主要有 和 。
3、将各组频数和频率由变量低的组向变量值高的组累计,称为 ,由变量值高的组向变量值低的组累计,则称为 。
4、在市场经济中,对某项事业的投资随着利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因此投资额按利润大小的分布就是 分布,而人口总体按年龄大小分布,一般是 分布。
5、在次数分布数列中,表示各组单位数的次数,又称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相比称为 。
6、频率是一个介于 和 之间的系数。
7、统计整理是从对社会经济现象 的观察到对社会 的认识的连接点。
8、组距数列按各组组距是否相等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
9、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各组一般包括 变量值的单位,而不包括 变量值的单位,这叫做“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
10、 是各组变量值的中点数值,计算公式是
11、用组中值来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是假定各组的变量值在本组范围内呈 或在组中值两侧是 。
12、根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统计总体可按 标志分组,也可按 标志分组。
13、统计分组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含义,对总体而言,是 的过程;对总体单位而言,是 的过程。
14、选择分组标志,就是要确定将统计总体区分为各个性质不同的组的 ;划分各组的组限,就是要在分组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间的 和数量界限。
15、统计表从内容上来看,由 和 两大部分构成。
16、统计分组可以按总体单位的 分组,也可根据小总体的 分组。
17、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是计算 和 的基础。
18、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 和 。
19、强度相对指标数值大小,如果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称之为 ,反之称为 。
20、检查考核中长期计划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
21、两个同类指标静态对比得到的指标叫 ,两个同类指标动态对比得到的指标叫 。
22、保持相对指标的可比性,主要是指计算指标的基础数据所包含的内容、 和 方面的可比。
23、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的比例为1:3(A),积累率为25%(B),这里(A)为 相对指标;(B)为 相对指标。
2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和 。
25、在社会经济统计中,总量指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 认识的 。
26、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 而得到的相对数;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 而计算的相对数。
27、统计中的变量数列是以 为中心而左右波动,所以平均数反映了总体分布的 。
28、利用组中值计算算术平均数是假定各组内的 分配的,计算结果只是一个 值。
29、标志值次数多少对平均数的影响有 的作用,所以又称为 。
30、 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中,表示的是 ,称为 。
31、调和平均数是平均数的一种,它是 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又称 平均数。
32、几何平均数是计算 和 最使用的一种方法,凡是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的现象都可以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33、中位数是为于数列 的那个标志值,众数则是在总体中出现次数 的标志值。
34、设某数A与一变量数列中所有 之差的和为零,则A为该数列的 。
35、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关系与分布的特征有关。如果分布是对称的,则 ;如果分布 ,则 ;如果分布 ,则 。
36、变动度指标是衡量 的尺度,它与平均数代表性大小成 的关系。
37、某厂生产某种产品30000件,其中一等品27000件,一等品率为 ,其是非标志的平均数为 。
38、在计算平均差时,所以取离差的绝对值,是因为 对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总和 。
四、简答题?
1. 测度分布集中趋势的特征值有哪些?
2. 什么是均值、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它们有哪些特点????
3. 什么是极差、方差、标准差?其特点是什么????
4. 什么是偏态?什么是峰度????
5. 什么是统计表与统计图?常用的统计图有哪几组?涵义如何???6. 怎样理解均值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7. 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8. 什么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9. 考察一个分布数列的特征时,为什么必须运用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两者之间有何种关系?
10. 怎样理解平均指标是频率分布中标志变量集中趋势的数量特征,变异指标是标志变量离中趋势的数量特征?
11. 在计算平均指标时,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资料条件?
12. 在计算同一经济意义的平均指标时,为什么加权算术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必须分别采用不同的资料进行加权????
13. 数值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是依据什么来区分的?这两类平均数之间有何异同?
14. 与众数、中位数比较,算术平均数在对数据的计算处理上有何特点?
15. 试比较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三种变异指标的特点,并说明,为什么标准差是最常用、 最基本的变异指标。???
16. 在分析意义上,偏度和峰度指标与平均指标、变异指标有何区别?为什么除了计算一般的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之外,还需要考察分布的偏度与峰度????
17. 试归纳一下,在本章介绍的有关各种指标中,哪些指标具有“平均不变”的特性?哪些指 标又不具有这一特性????
18. 中位数也是一种分位数;与中位数比较,其他分位数在分析作用上有何不同????
19. 在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时,怎样正确选择权数?为什么说简单平均数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 特例????
20. 对于不同类型的频数(频率)分布,如钟型分布、U型分布和J型分布,平均指标都能表明它们的集中趋势吗?如果不能,那么计算平均数的意义又何在呢??
五、计算题?
1. 某企业两个车间的工人生产定额完成情况如下表:
技术水平 A车间 B车间
工人数 完成定额工时 人均完成工时 工人数 完成工时定额 人均完成工时
合计 100 0
从表中看,各个技术级别的工人劳动生产率(人均完成工时定额)都是A车间低于B车间,试问:为什么A车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又会高于B车间呢???????
2. 在某个核算年度内,两个建筑施工单位采购同一种建筑材料的价格和批量情况如下表。试 分别计算两个施工单位的平均采购价格。并从平均数计算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两个施工单位的平均采购价格会有差别??
采购单价(元/吨) 采购金额(万元)
A单位 B单位
800 120 100
820 105 100
835 84 100
850 56 100
860 35 100
合计 400 500
3. 根据某城市500户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居民户按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即恩 格尔系数)分组后,得到如下的频数分布资料:?
恩格尔系数(%) 居民户数
30~40 107
40~50 137
50~60 114
要求:(1)据资料估计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说明这两个平均数的具 体分析意义。(2)利用上表资料,按居民户数加权计算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算术平均数。(3)试考虑,上面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能否说明该城市恩格尔系数的一般水平?为什么?
4. 某学院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英语统考成绩如下表。要求:(1)分别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成绩;(2)试比较说明,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哪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差距更大?你是用什么指标来说明这些问题的;为什么??
英语统考成绩 学生人数
60以下 4 6
60~70 12 13
70~80 24 28
80~90 6 8
90以上 4 5
合计 50 60
5. 利用上题资料,试计算A班成绩分布的极差与平均差,并与标准差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看看三者之间是何种数量关系。????
6. 根据某城市居民家计调查结果,将500户居民按年收入水平分组后,分别观察其食品开支占全部消费开支的比重,整理得到如下的复合分组资料,试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考察变量,利用资料(即恩络尔系数)分别计算该变量的总方差,平均组内方差、组间方差,并验证三者之间的数量关式:?
恩格尔系数% 年收入水平 合计
2万元以下 2—5万元 5万元以上
20以下 0 0 6 6
20~30 0 24 14 38
30~40 15 60 32 107
40~50 26 96 15 137
50~60 48 57 9 114
60~70 35 35 4 74
70以下 16 8 0 24
合计 140 280 80 500
7. 给出两个企业的员工工资资料如下表:?
A企业 B企业
月工资(元) 员工数(人) 月工资(元) 员工数(人)
500以下 15 800以下 16
500~700 30 800~1000 33
700~900 65
900~0~1400 98
1500以上 17 1800以上 18
合计 300 合计 306
(1)分别计算两个企业的平均工资和工资标准差。?
(2)试比较说明,哪个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差距更大?为什么????8. 利用上题资料,试以矩法计算A企业员工工资分布的偏度和峰度指标,并据以确定其所属 的分布类型。
9. 某农场在不同自然条件的地段上用同样的管理技术试种两个粮食新品种,有关资料如下表 所示:
试种地段 一号品种 二号品种
播种面积(亩) 收获率(公斤/亩) 播种面积(亩) 收获率(公斤/亩)
A 2. 0 450 2. 5 383
B 1. 5 385 1. 8 405
C 4. 2 394 3. 2 421
D 5. 3 420 5. 5 372
合计 13. 0 13. 0
试计算有关指标,并从作物收获率的水平和稳定性两方面综合评价,哪个品种更有推广价值 ????????
10. 甲、乙两个企业生产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成本(元) 总成本(元)
甲企业 乙企业
试比较哪个企业的总平均成本高并分析其原因。??????
11. 一项关于大学生体重状况的研究发现,男生的平均体重为60kg,标准差为5kg;女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标准差为5kg,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的体重差异大还是女生的体重差异大?为什么??
(2)以磅为单位(1磅=2. 2kg)求体重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12.某年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及成交量、成交额的资料如下:
?品种 价格(元/斤) 甲市场成交额(万元) 乙市场成交量(万斤)
甲 1.2 1.2 2
乙 1.4 2.8 1
丙 1.5 1.5 1
合计 — 5.5 4
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其原因。?????
13. 2004年某月份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生产班组数和产量资料如下:
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 生产班组 生产工人数
50~60 10 150
60~70 7 100
70~80 5 70
80~90 2 30
90以上 1 16
合计 25 336
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14. 某班共有60名学生,在期末的统计学考试中,男生的平均考试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6分 ,女生的平均考试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6分。根据给出的条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果该班的男女学生各占一半,全班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是多少?标准差又是多少??
(2)如果该班中男生为36人,女生为24人,全班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是多少?标准差又是多少?
(3)如果该班中男生为24人,女生为36人,全班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是多少?标准差又是多少?
(4)比较(1)、(2)和(3)的平均考试成绩有何变化,并解释其变化的原因。?
(5)比较(2)和(3)的标准差有何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15. 为研究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情况,某研究所的一位调查人员在某城市抽取100名7岁—17 岁的少年儿童作为样本,另一位调查人员则抽取了1000名7岁—17岁的少年儿童作为样本。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并解释其原因。?
(1)哪一位调查研究人员在其所抽取的样本中得到的少年儿童的平均身高较大?或者这两组样 本的平均身高相同??
(2)哪一位调查研究人员在其所抽取的样本中得到的少年儿童身高的标准差较大?或者这两组 样本的标准差相同??
(3)哪一位调查研究人员有可能得到这1100名少年儿童身高的最高者或最低者?对两位调查研 究人员来说,这种机会是否相同????
16. 某企业职工奖金的分组资料如下:?
工人 技术及管理人员
奖金水平(元) 人数 奖金水平(元) 人数
200~300 220 200~300 50
300~500 350 300~500 120
500~700 80 500~700 700~
合计 650 合计 220
(1)计算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奖金及标准差。?
(2)分别计算工人和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平均奖金(即组平均数)和标准差、方差(组内方差);
(3)计算工人和技术及管理人员奖金的组间方差;?
(4)用具体数值证明方差的加法定理,即总方差等于组内方差的平均数加组间方差。
17. 某百货公司6月份各天的销售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257 276 297 252 238 310 240 236 265 278
271 292 261 281 301 274 267 280 291 258
272 284 268 303 273 263 322 249 269 295
(1) 计算该百货公司日销售额的均植和中位数;
(2) 计算日销售额的标准差。
18. 已知某地区农民家庭按年人均收入分组的资料如下:
?按人均收入分组(元) 家庭户数占总户数比重(%)
1000以下 2.3
6000以上 14.0
合计 100.0
要求:计算该地区平均每户人均收入的中位数、均值及标准差。
19.对10名成年人和10名幼儿的身高(单位:厘米)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成年组 166 169 172 177 180 170 172 174 168 173
幼儿组 68 69 68 70 71 73 72 73 74 75
(1)要比较成年组和幼儿组的身高差异应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测度值?为什么??
(2)比较分析哪一组的身高差异大。
20. 对某地区120家企业按利润额进行分组,结果如表所示。
按利润额分组(万元) 企业数(个)
200~300 19
300~400 30
400~500 42
500~600 18
600以上 11
(1) 计算120家企业利润的众数、中位数和均值;
(2) 计算分布的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
21. 某企业有两个生产车间,甲车间20名工人,人均日加工产品数为78件,标准差为8件;乙车间有30名工人,人均日加工产品数为72件,标准差为10件。计算两个车间日加工产品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22. 已知某地区农民家庭按年人均收入分组的资料如表所示。
按人均收入分组(元) 家庭户数占总户数比重(%)
100以下 2.3
100~200 13.7
200~300 19.7
300~400 15.2
400~500 15.1
500~600 20.0
600以上 14.0
计算该地区平均每户人均收入的中位数、均值及标准差。
23. 已知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如表所示。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其中:在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为13969亿元,第二产业为36770亿元,第三产业为24033亿元。
(1)根据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利用Excel软件绘制线图和条形图;
(2)根据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数据,绘制圆形图和环形图。
第四章 抽样与抽样估计
一、单选题
1. 抽样推断中,几个基本概念是( )
A. 总体和样本 B. 样本个数和样本容量
C. 参数和统计量 D. 以上○1○2○3均是
2. 评价一个点估计量是否优良的标准有( )
A. 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B. 无偏性、一致性、准确性
C. 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 D. 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3. 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时,当抽样平均误差缩小一半,则n要( )
A. 扩大3倍 B. 增大4倍 C. 增大2倍 D. 缩小2倍
4. 统计量是( )
A. 确定性变量 B. 随机变量 C. 连续变量 D. 离散变量
5. 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 )
A. 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总体指标 B. 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C.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D. 广泛运用数学方法
6. 在抽样设计中,最好的方案是( )
A. 抽样误差最小的方案 B. 抽样单位最小的方案
C. 调查费用最少的方案 D. 在一定误差要求下费用最小的方案
7. 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 ( )
A. 实际误差 B. 实际误差的绝对值
C. 平均误差程度 D. 可能误差范围
8. 事先确定总体范围,并对总体的每个单位都编号,然后根据《随机数码表》或抽签的方式来抽取样本的抽样组织形式,被称为(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机械抽样 C. 分层抽样 D. 整群抽样
9. 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分组,再从各组中随机抽取一定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抽样形式被称为(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机械抽样 C. 分层抽样 D. 整群抽样
10. 按地理区域划分所进行的区域抽样,其抽样方法属(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等距抽样 C. 类型抽样 D. 整群抽样
11. 在同样条件下,不重复抽样的抽样标准误差与重复抽样的抽样标准误差相比,有( )
A. 前者小于后者 B. 前者大于后者
C. 两者相等 D. 无法判断
12. 在相同的样本容量的要求下,不重复抽样的样本个数( )
A. 总是多于重复抽样的样本个数
B. 总是少于重复抽样的样本个数
C. 总是等于重复抽样的样本个数
D. 以上情况都可能发生
13. 抽样平均误差的实质是( )
A. 总体标准差 B. 抽样总体的标准差
C. 抽样误差的标准差 D. 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
14. 假定一个人口一亿的大国与百万人口的小国居民年龄变异程度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的1%人口计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抽样平均误差( )
A. 不能确定 B. 两者相等
C. 前者比后者大 D. 前者比后者小
15. 在重复的简单随机抽样中,当概率保证程度从68. 27%提高到95. 45%时(其它条件不变),必要的样本容量将会( )
A. 增加一倍 B. 增加两倍 C. 增加三倍 D. 减少一半
16. 一个连续的生产的工厂,为检验产品的质量,在一天中每隔一个小时取下五分钟的产品做全部检验,这是( )
A. 等距抽样 B. 分层抽样 C. 整群抽样 D. 纯随机抽样
17. 影响分层抽样误差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 层间方差 B. 层内方差 C. 总体方差 D. 样本方差
18. 分层抽样一般应用于( )
A. 总体各单位在某标志上的分布比较均匀的场合
B.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很大的场合
C. 总体各单位可以进行编号的场合
D. 具有抽样框的场合
19. 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指标是 ( )
A. 抽样平均误差 B. 抽样极限误差
C. 抽样误差系数 D. 概率度
20. 成数与成数方差的关系是 ( )
A. 成数的数值越接近于1,成数的方差越大
B. 成数的数值越接近于0,成数的方差越大
C. 成数的数值越接近于0.5,成数的方差越大
D. 成数的数值越大,成数的方差越大
21. 对某单位职工的文化程度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人是高中毕业,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时,该单位职工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是 ( )
A. 等于78% B. 大于84% C. 在76%与84%之间 D. 小于76%
二、多项选择题
1. 对于总体、样本及其指标的认识( )
A. 总体是唯一确定的,样本是随机的 B. 总体指标是确定不变
C. 抽样指标是样本变量的函数 D. 抽样指标也是随机变量
E. 抽样指标是确定不变的
2. 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是指( )
A. 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B. 样本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分布
C. 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平均数概率分布 D. 成数的抽样分布
E. 两个统计量差异的抽样分布
3. 评价一个点估计量是否优良的标准有( )
A. 无偏性 B. 一致性 C. 有效性 D. 准确性 E. 客观性
4. 样本容量n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
A. 总体方差 B. 允许的最大估计误差 C. 置信度
D. 概率分布 E. 抽样估计标准差
5.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
A. 总体方差越大,所需的样本容量越多
B. 总体方差越小,所需的样本容量越少
C. 允许的最大估计误差越小,所需的样本容量越多
D. 允许的最大估计误差越大,所需的样本容量越少
E. 当置信度越高,所需样本容量越少
6. 从一个全及总体中可以抽取一系列样本,所以 ( )
A. 样本指标的数值不是唯一确定的
B. 样本指标是样本变量的函数
C. 总体指标是随机变量
D. 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
E. 样本指标的数值随样本不同而不同
7. 类型抽样中每类型组应该抽取多少样本单位,应遵循( )
A. 等数分配 B. 等比例分配 C. 最优分配
D. 等差分配 E. 按重要性分配
8. 基本抽样组织形式中( )
A. 简单随机抽样最符合随机原则
B. 简单随机抽样较适合于总体单位标志变异度较大的情况
C. 类型抽样的效果,优于简单随机抽样
D. 整群抽样误差较大,代表性较差
E. 等距抽样要防止发生系统性的偏差
9. 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的要素有( )
A. 样本单位数 B. 抽样指标—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C. 抽样误差范围 D. 概率保证程度
E. 抽样标准误差
10. 抽样推断中,常用的总体参数有( )
A. 统计量 B. 总体平均数 C. 总体成数
D. 总体方差 E. 总体标准差
11. 在抽样推断中,样本就是( )
A. 抽样框 B. 推断对象的总体 C. 子样 D. 样本个数
E. 代表总体的那部分单位的集合体
12. 置信度、概率度和精确关系表现在( )
A. 概率度增大,估计的可靠性也增大
B. 概率度增大,估计的精确度下降
C. 概率度缩小,估计的精确度也缩小
D. 概率度缩小,估计的置信度也缩小
E. 概率度增大,估计的可靠性缩小
13.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适用于( )
A. 总体单位在某标志上的分布比较均匀
B. 总体单位标志变异比较大,而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可能抽选更多的单位进行调查时
C. 总体单位可以加以编号的场合
D. 可以形成抽样框的场合
E. 总体按某一重要标志划分的类型或组
14. 下面属于分层抽样的是( )
A. 为研究城市邮政信件传递速度,从普通信件和快递信件中抽取一定信件组成样本
B. 为研究某工厂工人平均工龄,把工厂工人划分为100个生产班组,从中抽出一定数量的班组组成样本
C. 某产品的质量抽检从加工车床的性能(自动或半自动)分组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车床组成样本
D. 农产量抽样按地理条件分组从中取样
E. 为调查某市育龄妇女生育人数,把全市按户籍派出所的管辖范围分成许多区域,对抽中的区域全面调查育龄妇女的生育人数
15.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 )
A. 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
B. 是变量总体还是属性总体
C. 是重复抽样还是不重复抽样
D. 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
E. 抽样单位数的多少
三、填空题
1. 抽样推断就是按照 ,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根据样本资料对总体 _________
做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判断。
2. 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对于 来说是个定值。
3. 是样本的数量特征,随着样本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是个 。
4. 点估计是用样本 估计总体参数,代表总体 。
5. 区间估计是用 和 构成的区间,估计总体参数,并说明总体参数落在这样一个区间的可能性或置信度。
6. 根据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计算的综合指标称为 。
7. 基本抽样组织形式,一般有 _、 、 、 等四种。
8. 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动比率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