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体系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本体价值,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什么价值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2-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2
导读:8.高等教育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9.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10.从高等教育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11.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带头层次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带头 8.高等教育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9.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10.从高等教育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学科知识和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 11.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带头层次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带头的指导地位。 12.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 13.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具有生产力的社会属性。 14.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15.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16.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性质任务的特征DD高等专门性。二是教育对象的特征DD身心成熟性。三是劳动过程的特征DD复杂精神性。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地位 17.高等教育的价值即高等教育与其服务对象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8.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也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可分为(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19.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20.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个人本位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价值观中产生最早、至今仍很有影响的基本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大学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3)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21.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22.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基本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23.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24.大学走进社会中心的历程:(1)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成为专注于探究治世之法和天理人伦之道的“象牙之塔”。(2)工业经济对科技的要求,相应地对大学提出了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科技的要求,由此改变了以往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的状况。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逐渐与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发生联系,走近经济社会。(3)知识经济使大学从工业经济时代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到知识经济时代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 25.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首先,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其次,大学又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再次,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26.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看,发挥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中心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走进经济社会中心,积极投身于知识经济时代行列,以其知识、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更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三节 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27.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①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②社会制度、③文化传统等都影响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①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②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③为文化发展服务。
28.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主要体现于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创造上。 29.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②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③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④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关键。(2)高等教育引导和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①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②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③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30.个性化高等教育着眼于大学生的“平等自由化人格”的培养。
第三章 高等教育教育目的 ? 凡人都是有目的的,当然从事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我们的目的,这样才有努力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它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有何关系?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什么是通才教育?什么是专才教育?这些问题就是本章我们所要讨论的。 ?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如何确立高校的培养目标。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一般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为谁培养人,即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目的;三是怎样培养人,即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育方针的特点:第一,教育方针的阶级性。第二,教育方针的历史性。第三,教育方针的时代性。第四,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 3.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4.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大体上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它客观上反映社会和整个社会成员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的要求;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旨在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进行调节和控制;三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发展目标,它由一系列从低到高的指标体系构成,具体指导学校教育工作。 5.教育目的的作用:(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3)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6.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客观尺度DD社会需要;(2)内在准则DD个体需要;(3)根本依据DD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7.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是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因而政治色彩较浓,属于政治性概念,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较浓,属于学术性概念。二是层次上的差别。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居于中间层次;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实现形式,处于最低层次。三是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而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一旦提出,不会轻易改变;培养目标相对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稳定性要差得多,它会随教育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8.日起正式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8
设者和接班人。”
9.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迄今为止,这是关于我国教育方针最科学、最完善的表述,也是我国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所应遵循的总方针、总政策和总的指导原则。 10.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制定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最根本的现实依据。 11.高等教育目的是指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的总的要求(规定)或设想。它与一般教育目的一样,对教育对象的培养具有调控和指导作用。 12.高等教育的目的观(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
(1)自由教育目的:所谓“自由教育”是指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它最早是由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其最初的出发点是为自由民提供一种发展理性的教育,为自由民的闲暇和理性发展服务。自由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艺”。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的忠实捍卫者是英国的红衣主教――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评价:自由教育对人性的发展是合理的;但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和无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没有或较少顾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大学与社会成为两个不相干的部分。 (2)职业教育目的:所谓职业教育目的,即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职业教育目的是大学起源的初衷。评价:职业教育则过于强调人的职业适应性,强调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人仅仅摆在“工具人”的地位,忽略了人的情感、理性的发展和需要。随着人们对大学功能的认识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目的也得到了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由此而出现了普通教育目的和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即综合教育、全面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普通教育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内容。
美国是推行普通教育最积极,也是最有成效的国家。从美国普通教育的现有模式来看,普通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理性和一般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及不同学科的整体联系,主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同等的地位,强调必须赋予专业教育一种人文性质。评价:普通教育吸取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精华,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在大学教育初期。但是普通教育很难保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为了把普通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目的观,或者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教人做事,做人与做事同时并举,这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的精华。评价: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内在规定性使然。值得提倡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3.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概括起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 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 9
科学基础;(2) 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其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其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其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5)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唯一方法。 15.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识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形态和教育实践方式。素质教育在思想上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实践上表现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为核心的、引导和推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 16.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培养学生(时时、处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发展学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7.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指导思想。历史上,高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模式,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模式。
18.通才教育也叫通识教育,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古希腊“自由教育”以及纽曼所主张的教育都可以理解为这一层面的通识教育。二是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三是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关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9.专才教育也叫专业教育,指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总之,“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2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一是通过校内已有学科点的综合形成新的学科点,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性;二是通过学校的合并增加学科点的数量,从而使学校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覆盖率大幅上升。(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比较流行,也比较容易操作。这种模式的理念是,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为了更好地实现通才和专才的结合,在这三类课程的比例上,应增加更多的任选课,减少必修课和限选课的科目数量,以增强学生选课的弹性。(3)不分专业模式:这种模式在美国的本科院校比较流行。(4)产学研结合模式。 21.假如你是一位大学校长,你认为应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1) 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 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 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 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2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如何分类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从其功能、特性和作用等方面看,可以分为如下类别:(1)规定性目标和开放性目标;(2)单向度目标与综合目标;(3)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4)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5)实有目标与预期目标。 2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有哪些取向?试举例说明。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从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学校特征、学科特征和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可以至少有如下取向:(1)通才化取向;(2)专业化取向;(3)职业化取向;(4)基础化取向;(5)复合型取向;(6)素质化取向;(7)个性化取向。 24.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怎样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1)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本质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 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科技、社会与教育发展趋势与规律的价值观念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前提。我国近代著名 10
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1939 年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实科的分配究竟如何才算适当, 是不容易确定的。就普遍的原则论, 文胜质则史, 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DD我想还是成立的DD我们的文化, 一向重人事, 而忽略形上形下两界, 就忽略形上说, 我们的弊病在轻文重质, 就忽略形下说, 我们的弊病又似乎在重文轻质DD最妥当的政策还是让各种学科平衡发展。”新世纪我国高校要开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素质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片面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现代高等教育的方法, 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
(2)加快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这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高校要进一步拓宽专业, 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 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 落实和实施综合培养计划,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育学校人文文化传统, 努力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系列化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材,一方面可将现有体系内的若干课程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组织高水平教师, 跟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将体现和反映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整合成新的课程不断推出。 (3)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 只有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有人预言, 21 世纪单科教师的使命将结束, 只能教一门课程的教师可能被淘汰。美国未来学家考夫曼在《教授未来》一书中, 明确提出面向未来, 教师应具有六种相对永恒价值的能力: 获取情报的能力, 清晰的思考能力, 有效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 了解人的环境的能力, 了解人和社会的能力, 个人生存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基础能力的教师才有能力去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 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高校其作用也各不相同。为了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我们必须从其构成的角度加以分析。 ? 本章重点是高等结构的分析及其职能的理解。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2.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3.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高等教育内部按水平方向可分为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两个亚层)、大学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或四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所决定。
4.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在我国主要由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管理、文科、军事13大类组成。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5.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主要是由国民经济的消费和分配结构以及国家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发展及其作用状况的制约。
6.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3个能级:①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③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
11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表格模板、高中教育、出国留学、自然科学、经管营销、资格考试、农林牧渔以及《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2等内容。本文共8页
相关内容搜索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本质与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责任编辑:康慧珍
  作者:济南大学商学院 安强身
  变革、发展中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各类思潮冲击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更与中国社会发展与华夏文明走向息息相关。21世纪的中国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秉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思想,回顾、审视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理清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审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争下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我国当今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促进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属性源于其质的规定性,而“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的规定性”。高等教育本质的问题是关于“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高等教育与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本质观为指导,把高等教育视为革命的一部分,高校成为培养符合国家意志与目标各类人才的阵地,高等教育体现着上层建筑的特性。改革开放后,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动向,生产力特性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发展高等教育是发展生产力成为共识,高等教育本质从上层建筑与政治工具的认识发展到社会发展与生产力的策源地,可以说是高等教育“是什么”问题认识的一次飞跃。至此,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构成了“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双重属性的基本范畴。之后,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动态演变说、文化本质说等。不同本质观认识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属性本不同于本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归于高等教育的属性应该是统一的认识,但作为本质则牵强且不完整;文化本质说下的“传承与创新”等在高等教育体系表现明显,但却并非唯一,其他教育形式同样具备这一特征;而社会工具说也难以使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明显区别开来,教学与科研的本质说似乎更像是高等教育任务而非本质。不论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还是“提供生产力发展所需人才”抑或“文化传承、创新、批判与选择”等,事实上都是一种“工具论”的思想。这与本质的诉求是否一致?高等教育自身稳定、唯一且特殊的“质”是什么?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因此,高等教育本质应是其自身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是本然所在。与其他事物(包括普通教育)相比较,这种区别似乎显而易见,但我们的认知却大都依旧停留在“工具论”这一属性认识的范畴。我们不该再对教育的功能进行评判,而应该回归教育主体——人,回到教育本身,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质。我们知道,源于拉丁文的教育“educare”本意为“引出、唤醒”,是施教者将潜伏于受教者内心的智慧与美德“唤醒”、“引出”,教育以及教育者的伟大及价值即在于这种引出或唤醒的力量。因此,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促进人的发展,是以“教为本、育为旨”的“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是立足于人这一教育主体,是对人的发展本性的顺守与促进。从这一点上,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本质相同,都是对人的发展本性的顺守和促进,只不过形式、手段与内容不同而已。高等教育过程,是受教者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个人道德、素质、能力提高的过程,还是个人发展成为完善、适宜的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科学与技术得以传承、发展与创新,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属性得以体现。
  回归高等教育价值理性
  如果说高等教育本质观是实然的“是什么”,那么价值观则是应然的“应该是什么”,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目的的评价与认知。追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价值观取向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迁。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服务于提高生产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取向特征。以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特征看,重技术轻人文,重理轻文,高等教育正如企业,是在“投资”和“生产”人力,只不过不同高校的资源不同、技术有差异,“产品”质量、等级有高有低而已。工具理性取向下,高等教育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而其本体应然的“人的发展”价值理性则被边缘化甚至忽视。
[责任编辑:康慧珍] 1
  仅靠一腔热血和情怀,并不足以促使作家拿起笔杆子去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文学追求市场效益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原则和操守。  8月11日,以“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开幕式暨中国网络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吸收了古今中外价值观建设的有益成果而形成的,这种借鉴不是机械照抄照搬,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去粗取精、创造性转化而成。  目前,金砖合作进入“三轮驱动”的新阶段。即除了加强传统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的同时,将人文合作纳入合作的体系中。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