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到雷州的大巴穿着跟地理有什么关系

雷州(广东湛江市代管的县级市)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广东湛江市代管的县级市
(广东湛江市代管的县级市)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雷州市,建市前称,是广东省辖县级市,位于中部。属。雷州市东濒、南隔与国际旅游岛相望、西濒、北接湛江城区。雷州市境内交通有、国道207、贯通全境。雷州市户籍170万(2010年),雷州市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辖街道办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个乡镇,市区常住人口32万(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16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雷州半岛、和的城镇群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雷州文化是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
雷州历史沿革
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 天南重地”。
雷文化发源地-雷祖祠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3]
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辖境相当今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全境等地区。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军,古时行政区划)。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治。清承袭明代的体制,仍为雷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省直管县,废府治(即雷州不作为行政区划名),存雷州首县。
雷州古雕刻
雷州市直接继承原海康县建制。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西汉设徐闻县(县治在今雷州城),隋开皇九年(589)改置,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3]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3]
后几经变迁,1961年恢复海康县建制。日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
雷州行政区划
1996年,雷州市面积3691平方千米,人口121.9万人。辖20个镇:雷城镇、乌石镇、龙门镇、北和镇、白沙镇、东里镇、企水镇、纪家镇、沈塘镇、松竹镇、英利镇、杨家镇、附城镇、南兴镇、客路镇、调风镇、流沙镇、唐家镇、覃斗镇、雷高镇。市政府驻雷城镇。
2002年,雷州市辖雷城、沈塘、东里、雷高、调风、、南兴、龙门、覃斗、松竹、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客路、附城、白沙、流沙20个镇,共有442个村委会、26个居委会。[4]
2005年末,雷州市辖雷城1个街道和沈塘、、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松竹、覃斗、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白沙、客路、附城18个镇。
2006年9月,雷州市根据湛江市政府的批复,将街道正式分设为雷城、西湖、新城等3个街道。新设立的3个街道办按主要街道、河流和道路等明显界线划分:东部的旧城区为原雷城街道,管辖范围东至环城路,西至群众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沟,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西湖街道管辖范围东至霞海路、西至207国道、南至西湖大道、北至西四路,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新城街道管辖东至207国道、西至火车站、南至雷南大道、北至工业大道,区域面积5.4平方千米。3个街道按区域范围各自下辖8个社区。[5]
2009年末,雷州市面积3024.9平方千米,辖3个街道、18个镇,53个社区、418个行政村。市政府驻雷城街道。辖雷城、新城、西湖3个街道和沈塘、东里、雷高、调风、英利、南兴、龙门、松竹、覃斗、乌石、北和、企水、唐家、杨家、纪家、白沙、客路、附城18个镇。[5]
雷州地理环境
雷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地理坐标:东经109°42′12″~110°23′34″,北纬20°26′08″~21°′11′06″。[6]
雷州市位于北纬20°26′-21°11′,北回归线以南,纬度
较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日照年平均2003.6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108~117卡/CM2,年平均气温22℃,最高气温38.5℃(出现于日),最低气温 0℃(出现于日和29日),最热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28.4℃,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15.5℃。年温差明显,为12.9℃左右。年积温约8382.3℃。无霜期达364天。雨量充沛。干湿明显,年平均降雨日135天,平均年降雨量为1711.6毫米。降雨年际变化大,相对出现干湿季。雨季为6~9月,以南风为主;旱季为11月至次年3月,以北风为主。市内区域降雨不均匀。东部、中部、北部为多雨区。而西部、南部为少雨区。内陆为多雨区。沿海为少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风速3.6米/秒。
县内地形平缓,海拔低,地型分布以台地为主,低丘为辅,河海冲积小平原相间。地势南高北低。在南部,按东西走向兀立着仕礼岭、石茆岭、鹰峰岭、大牛岭、嘉山岭等,其中石茆岭高达259米,是海康制高点;北部地区坡度较为平缓,均在5°以下,海拔高度在32~47米。县东西两面临海,海岸线蜿蜒曲折,连绵406公里,滩涂面积近150万亩。[6]
雷州市内水网交织,河渠纵横。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南渡河、土贡河、英利河、雷高河、通明河、调风河等,支流如叶脉分布。
雷州自然资源
雷州海港资源
雷州市海域宽广,港湾众多,有、芙蓉
港、北家港、河北港、双溪港、后郎港、雷州港、三吉港、烟楼港、月岭港、流沙港、那沃港、三教港、乌丸港、龙斗港、、芙楼港、企水港等大小18个港口。其中乌石、企水、流沙三大渔港是广东的重点渔港之一。有两大天然渔场,即雷州湾渔场、北部湾渔场,总面积1990平方海里。
雷州海产资源
雷州市常见的鱼类有521种, 主要是、、、、鱼、、、 、、、园腹鲱、蓝园魣、、鲱鲤、小公鱼、、、、门鳝鱼等。
常见有10多种,主要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独角新对虾、牛形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周氏仿对虾、近缘新对虾、、鹰爪虾、琵琶虾、毛虾等;
常见贝类主要有、等边线蛤、鳞杓拿蛤、缀绵蛤、、毛蚶、海豆芽、近江牡厉、翡翠贻贝、日月贝、扇贝、白蝶贝、马氏贝、解氏贝、企鹅贝、美解贝、东风螺以及头足网的墨鱼、章鱼、枪乌贼等20多种。藻类有蛙藻、绿藻、蓝藻、红篱等;
甲壳动物中蟹有锯缘青蟹、梭子蟹、乳斑虎头蟹、花蟹等;水母网的海蜇也有三四种。此外,还有海参、海马、光裸星虫、珍珠等海珍品。
雷州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雷州市总人口1268298人,其中:87997人,97219人,75363人,41715人,98969人,57081人,唐家
镇42698人,77297人,45327人,79882人,松52428人,51054人,42530人,69383人,66376人,61511人,65703人,18173人,25086人,66622人,5218人,丰收糖业公司11580人,6300人,5912人,东方剑麻集团有限公司16874人。
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主体汉族,其他各族主要是通过工作、家庭等原因迁入(或定居)雷州。
2013年,雷州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200.99亿元,比增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91亿元,比增6.4%;第二产业增加值30.88亿元,比增6.8%;第三产业增加值83.19亿元,比增1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4亿元,比增0.3%;全市工业总产值114.98亿元,比增14.2%;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1亿元,增长1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6亿元,比增22.1%;农林牧渔业预计完成总产值135.39亿元,比增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79亿元,比增15%;接待游客216.71万人次,增长9.5%;旅游综合收入14.57亿元,增长31%。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43.2:15.4:41.4。
雷州第一产业
雷州市地处亚热带,土地肥沃,以盛产水稻、、花生、、、香蕉、西瓜、蔬菜等农作物闻名于世。全市建立起粮食、甘蔗、水产、珍珠、畜牧、水果、蚕桑和北运菜、林业等8大基地,使“三高”农业不断发展。2011年雷州市有农作物212万亩,其中粮食92万亩,拥有22万亩连片的东西洋田素有“雷州粮仓”之称;水果92万亩,其中芒果6.4万亩,素有“”之称,菠萝12万亩,西瓜10万亩,香蕉、杨桃、石榴等均以万亩计。
2013年雷州市投入600多万元,动工建设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伊齐爽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和“雷城牌”白砂糖、“鹰峰牌”冰糖芦荟等20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雷穗牌”优质大米等4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45亿元,比增7.2%。[7]
雷州第二产业
建国前,海康工业十分落后,除去百多家手工作坊外,仅有几家设备简陋、操作流程简单的织布厂、印刷厂、皮具加工厂和一个小盐场。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114万元。建国后,工业发展势头迅猛。1952年,工业企业达1599家,比1949年增加512家,产值384万元,同比增长约2.4倍。1958年的“大跃进”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0年间,海康工业处于停滞徘徊、萎靡不振状态,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重新焕发生机。1985年,工业总产值1.83亿元,比1978年的1.02亿元,增长79%。1994年,全县贯彻实施“工业兴市,农业稳市,商业活市,旅游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全县工业企业达5992家,其中个体私营企业4224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形成以糖业为龙头,制糖、制盐、医疗、化工、纺织服装、罐头饮料、木材加工、工艺美术品等行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6]
2013年引进国电电力东里风电场(三期)等16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37.7亿元。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4.32亿元,比增15.7%;完成工业增加值24.38亿元,比增15.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个,比2011年增加了8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3.78亿元,比增21.3%;实现增加值14.46亿元,比增19.8%。
雷州第三产业
2013年雷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55亿元,比增14.6%。外贸出口总额8290万美元,比增14.0%。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6.9亿元,比增20.4%;贷款余额65.98亿元,比增17.4%。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13亿元,比增70.8%。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17亿元,比增35.1%。全年接待游客1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17亿元。[7]
雷州社会事业
雷州科教文体
文化:雷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全市21个镇都成立了文化站,75%的管理区办起了文化室和图书室。全市现有专业和民间职业剧团52个,长年累月活跃在城乡舞台,夜夜星歌,成为名闻遗迹的戏剧之乡。[8]
教育:2011年雷州市各类学校892所,其中,广播电视大学1所,中专3所(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卫生学校),普通中学51所,农村职业中学5所,小学568所,幼儿园263所,在校学生296882人。全市共有教职工11655人,师资力量雄厚,有专职教师9483人。中学教师2417人,其中高级教师64人,一级教师344人,二级教师1198人,三级教师191人。小学教师7066人,高级教师815人,一级教师3009人,二、三级教师共1188人。全市校舍建筑总面积1053421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学276992平方米,职业中学33733平方米。全市先后投入各类学校的建设资金达1.8亿元,兴建教学楼1556幢,更新校舍面积9万平方米。
科技:2011年雷州市有农业科学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白蚁防治研究所、畜牧所、对虾研究所、兽药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等8家科研机构;有机械工程学会、农学会、林学会、医学会、盐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水电学会、教育学会、会计学会、建筑学会、气功学会、甘蔗学会、西瓜协会、财政学会、青少年科普学会、电力企管协会等17个市级学会,共有会员2766人。厂矿科协2个(建材总厂科协、兽药厂科协),成员147人。21个镇科协人员1427人,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19个,共有会员1791人。全市现有科技人员1127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4人,中级职称的1564人,初级职称的9661人。
雷州十贤祠
体育:2011年雷州市现已建有达标田径运动场6个,灯光篮球场50多个,足球场30个,游泳池2个,已有95%以上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达省规定标准。乌石、覃斗、客路3个镇中心小学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达国家规定标准。雷州市现有中级教练员4人,助理教练员12人,一级裁判员6人,二级裁判员15人。南拳运动员1990年代表国家队参加亚运会和1993年代表省队参加全运会均夺取了金牌,散打运动员邓家坚1986年代表中国队参加新加坡国际武术锦标赛夺取金牌,划艇运动员郑康生参加亚运会划艇比赛夺取金牌。1993年5月雷州市女子手球队参加省女子手球赛荣获第一名,同年8月代表省队出席全国比赛获得第四名,雷州市女子足球队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均获得好成绩。1993年10月雷州市体育代表队参加湛江市人运会夺取了金牌11枚,银牌18.5枚,铜牌28枚。雷州市成功地承办了湛江市八运会武术比赛。1986年被评为全省“对体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先进县。老人体协被评为国家、省的先进单位。
雷州医疗卫生
50年代初,在“宏济”中医院的旧址创办了海康县卫生院。继而建立了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各镇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卫生管理机构。[9]
80年代,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已达12家,拥有卫生行政管理、卫生防疫、爱国卫生和食品卫生监督、药检等医疗卫生指导中心及医疗中心。全市有医疗机构80个,卫生技术人员2931人,其中县级以上医疗单位13个,镇级卫生院21个,全市开放病床2385张,病床使用率为6596%。医务人员678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25人。占总人数77%。村级卫生站覆盖率99%。全市医疗单位业务总收入2347万元,比同期的2061万元增长12.19%。该市被评为广东省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先进县(市),市人民医院荣获湛江市卫生宣传一等奖,中医院荣获省振兴中华先进中医院的光荣称号。[9]
2011年雷州市投入建改资金838 8万元,新建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10幢,有9个镇卫生院改为园林式医院。此外,购置医疗设备200多台(件),共计92.8万元,总值比1990年15万元增6.4倍,全市医疗单位拥有CT、磁共振、X光多功能机、B超、碎石机,体外反搏机、e动化分析仪等先进诊疗设备。[9]
截止到2013年雷州市现有公路153条,通车里程总长1320.9公里,是解放前的14倍多,其中贯穿南北,全长85公里;客(路)龙(门)、黄(略)海(康)、龙(门)乌(石) 3条省道干线,全程12427公里;有14条市道公路干线,全程共1011.6公里;有135条乡村公路
2010年雷州市新建了22条公路,长167.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提高到3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全市21个镇447个管理区都有公路,通车率达94%。特别是1991年建成的松竹至火炬公路,投资70多万元,全长17公里,投资规模居全市公路建设之首。[10]
(2013年在建),。
2011年雷州市拥有专业运输机帆船或铁壳船185艘,载重10355吨。货运国内航线有海康至海南、北海、湛江、广州、珠海、深圳、汕头、厦门、南京、汕尾、阳江、水东、天津、上海、宁波、香港、澳门等。
截止到2011年雷州市有内河航道3条共156公里,年货物运输量12万吨,货运周转量175万吨/公里,客运量7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6万人公里。
雷州文化艺术
雷州半岛文化,简称雷州文化,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
文明。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11]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半岛本地人称为黎话),乃属闽南语系一支,为中国大陆最南方言区,同时雷州话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现今整个及半岛以北部分地区,因历史上这于区域属于古之管辖在内,所以称为雷州话。[12]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岛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雷州方言分布于今行政区划上的;雷州市、遂溪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赤坎区、霞山区,以及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吴川市东北部等县(市)、区乡镇。人口覆盖600多万。
雷州市的雷州话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因历史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初,数千年里一直是县、州、郡、道、军、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雷州民系
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雷州半岛),雷州民系是广东四大族群之一。雷州人发原自福建闽南地区,之后和当地的百越民族互相混合。雷州民系与闽南民系、潮汕民系、海南民系颇有渊源,不过长期下来,雷州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已发展出和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人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门在外都很团结,也有和潮汕人一样的性格,就是喜欢抱团。[13]
雷州人分布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分布的主要各县(市、区)包括如今行政区划上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今为湛江市区)。此外,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也有雷州人的分布,人口大约600多万,使用雷州话。[14]
元宵节,城乡各地的游行;,
雷州人放风筝,举办了“雷州东岳风筝文化节”;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的流行(走成伥)和散花舞,这两个古老的舞蹈被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素称&南方的兵马俑&之称(又称“散落的民间兵马俑”)的。
雷州所获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中国雕刻之乡、中国鱼米之乡、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葛布生产基地、中国水果加工生产基地、中国著名水产加工生产基地、中国橡胶种植和生产基地、中国著名美食之乡、中国海洋大市、国家农业大市、南方水果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15]
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风
景秀丽,称“雷岗耸异”,为雷阳八景之一。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雷祖〕的祠堂。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16]
三元塔公园
位于雷城镇曲街4号(原雷城“南门头)东侧,占地约三万多平方米。因园内有闻名遐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塔,故名。
三元塔的塔外是个有石雕的公园,里面有一个篮球场、溜冰场。节假日门票为20元,学生票是10元。
,位于雷州古城的西北角,面积9万多平方米。原名罗湖。园内景点有:浚元书院、寇公祠、苏公亭等。
,位于中国历史文
化名城--雷州城的北门外,占地面积30多亩,建筑面积6056.7平方米。
,位于雷州市城区西门外,全寺占地面积七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
英利鹰峰岭
是雷州半岛发现最早的自然景观之一,它是一个集奇石、奇岩、美泉、古榕,古寺观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区。鹰峰岭还是雷州半岛保护最为完美的天然地貌和生态植被地区之一,是进行古火山地貌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17]
雷州特色小吃
雷州小吃----叶搭饼、嘉岭白饼、乌石甜糟、英利烧猪肉、客路、松竹田园鸡、北门猪仔肉、三元塔肠粉、南湖牛骨仔、西湖大道刘氏羊煲等。[18]
雷州著名人物
、、、、冯 彬、鄚 玖、陈 瑸、、蔡 宠、、、、、蔡 忠、、、、、吴 华、宋 锐[19]
科学界:、、、陈民兴
文学界:、、、李光玉
艺术界:苏牧山、、、、、、、黄勇深、、蔡景湛、、黄永兴
政治界:、陈 坚、、、陈 武、肖 杰、、陈 华、欧 斌、莫 震、叶美陆、、黄 挺、陈天翼、陈志荣
教育界:陈年强、潘 泰、林光强、、、、陈海烈、黄昌猛
体育界:、何 强
商界:陈 宇、苏 萌
互联网界:、
其他:、吴伦楷、曹建华、[20]
、、、、蔡叶青、、、
.湛江日报[引用日期]
.首页&领导之窗.[引用日期]
.广东省人民政府首页 & 广东概况 & 省情概貌[引用日期]
.湛江市民政局[引用日期]
.价值中国网[引用日期]
.雷州市地情网[引用日期]
.湛江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雷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雷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雷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湛江新闻网[引用日期]
.湛江新闻网[引用日期]
.湛江新闻网[引用日期]
.海洋财富网[引用日期]
.碧海银沙[引用日期]
.南方网[引用日期]
.中共湛江市委外宣办[引用日期]
.湛江旅游网[引用日期]
.湛江碧海银沙.[引用日期]
.湛江新闻网[引用日期]谈雷州雷神的地理渊源及迁徙过程
  雷神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神灵。古语云:&天有雷公,地有舅公。&雷与风、雨、云等是举国必祭的神灵。《清朝通典》卷42:&以云、雨、风、雷为南郊从位,又专立天神坛,以祀云、雨、风、雷之神,至北斗、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之神&&惟风神、云神、雷神,均特建庙宇于京师。&京城如此,地方则更甚:&郡县立雷雨坛于稷坛西,风云坛于社坛东。&明代以前祭祀日期并不统一。宋王溥《唐会要》卷23:&(四月)立夏后申日,祀雨师、雷师于国城西南。&到明代有了统一的规定,《明会典》:&秋分后三日,合祭云、雨、风、雷坛。&
  雷州除了全国性的雷神外,它还有地方性的雷神:雷祖神。古代雷州城内天宁寺西文富坊苏东坡书楼原址上便是全国性的&风云雷雨山川坛&,此外,城外英山上有雷州特有雷神庙。
  一个地区有自己特殊的雷神,这是中国大地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笔者拟从雷神故里的变迁角度,探讨雷州雷神的演变历程。
  一、近古:雷州雷神崇拜范围广泛
  今天,雷州半岛雷神崇拜的地理标志是雷州城西英榜山的雷祖庙。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4:&(雷州)府北五里有英灵冈,府治主山也。状如屏几,一名乌卵山。相传陈太建间雷出于此,因更今名。又:府西南八里有英榜山,上有雷神庙。&在清代,雷州雷祖庙规模最大的是英榜山和英灵冈两座。此外海康县还有三座雷神庙,清嘉庆《海康县志》卷2载雷祖庙:
  一在郡东十五里龙头村东边。《旧志》载:英山雷祖庙,有飞钟于东洋龙头村&&匾曰:&镇海雷祠&。
  一在郡西十五里调爽。
  一在郡西南九十里足荣村。
  海康县至少有5座雷祖庙。雷州府辖的遂溪县也有3座,道光《遂溪县志》卷4,雷祖庙:
  一在第八都海滨。
  一在二十二都土札村。嘉庆六年海匪入港,乡人堵御,未能取胜,祷于神,忽起大风,船搁岸,擒获甚众。
  一在县南一百三十里零甲村。
  据道光《遂溪县志》,第八都在遂溪县西180里;零甲村在县南120里,属遂溪县通明社管辖,为官、何、吴、陈四姓世代所居。这些雷神庙分布在遂溪各方,清代依然香火旺盛。
  雷州府辖的徐闻县也有两座雷祖庙。宣统《徐闻县志》卷2,雷祖庙:
  一在锦囊城西十二里秒案村。
  一在乌港村东南白沙埠东北。
  仅从清代县志看,雷州府有雷祖庙在10座以上。这并不是全部,而是历史大浪淘沙之后存留。
  此外,湛江地区还有不少与雷公有关的地名:如雷州府海康县有雷公山,康熙《海康县志》卷上:&西北四十五里曰雷公山。山势稍平,林木森郁,高十仞,盘旋五十里。相传昔有雷公震此山,故名。&徐闻县有雷公岭,宣统《徐闻县志》卷2:&雷公岭村,县东九十里,林、王、陈、符、苏世居。&吴川县有雷公石,光绪《吴川县志》卷1:&雷公石,城西五十里,麦姓(世居)。&相邻的高州府有雷公岭,万历《高州府志》卷1:&信宜县四十里曰雷公岭。&遂溪县南50里有斜离岭,又名雷公岩。这些地名,均与雷州半岛的雷神崇拜有一定联系。
  雷神崇拜并不只在雷州,在古代的合浦地区(今广西钦州地区)也崇拜雷州的雷神。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广右敬事雷神,谓之天神,其祭曰祭天。盖雷州有雷庙,威灵甚盛,一路之民敬畏之,钦人尤畏。圃中一木枯死,野外片地草木萎死,悉曰天神降也,许祭天以禳之。
  钦州在唐代与雷州同属合浦地区,因此它与雷州一样,也崇拜雷州的雷神,也建有雷神庙。这些历史遗迹说明,雷神是雷州半岛最大的神灵崇拜,在信仰上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地理上涵盖了雷州半岛和相邻的北部湾地区。
  这是近古时期雷州的雷神崇拜遗迹。在中古和上古,这种崇拜如何呢?
  二、中古:雷神故里在遂溪
  在明代,黄榜山上的雷神庙已十分有名。万历《雷州府志&地理志》:&西八里曰英榜山。高二丈许,盘围五里,上有雷祠。左右皆民居,号英山。梁开平四年,都知兵马陈襄驻师白院,出榜示民,故名英榜山。&但这不是雷神故里。
  道光《遂溪县志&坛庙志》:&乌卵山村,即古英灵村,县南一百四十里,雷祖故里,后裔居此。&这就是说,雷神故里在遂溪县的乌卵山。英灵村距遂溪县的距离,此处说140里,《雷州府志》说有180里。《大清一统志》:&遂溪县,在(雷州)府北一百八十五里,其地广九十里,袤一百九十里&&南至海康县界一百六十里。&两种不同的说法,当因不同的视角而产生。乌卵山即陈氏发现黑色雷神卵的山冈①,因传雷神诞生于此,故又称雷英灵或英灵山。乌卵山,在行政区划上属遂溪县冯村社,在地理上属英灵冈之小山。因此山出了雷祖神的乌卵,故名乌卵山。乌卵,即雷卵。它是雷神诞生之灵地,故名英灵村。英灵村今名英山村,又称冯村。今天,英山村属雷州市附城镇,在雷州城北面,距城4公里。但是,乡民在奉祀雷神时仍用&遂溪县第三都英灵村&的古语。
  乌卵山的神奇远不止于雷神,它在早先还供奉土地神和牛神。《遂溪县志》卷12说:&石牛,在第三都,冯村之前。陈时,有客驱牛至此,夜歇厥庙,明,牛皆化为石,因建庙,即乌卵出雷种祖地。&在此,&夜歇厥庙&之庙,是什么庙呢?明弘治十五年《重建石牛庙记》:&石牛庙,雷郡北去十里许,英灵村林麓中有土地堂。陈时,有客陈氏驱牛而过,后其牛悉化为石,显状俨然。陈氏因家于此,即雷种之祖也&&雷神之生,灵异显应,乃称雷祖,立庙列雷像其间,即今庙也。&可见,&夜歇厥庙&之庙即早先的土地庙。这就是说,此地最先有座土地庙,因南北朝陈朝时客人赶牛,路过土地庙,即宿于庙中,天明时发现牛全变为石,因此有了石牛庙。牛神的诞生,还见于万历《雷州府志》卷4:&遂溪县英灵村,县南一百八十里,三都,陈时有客驱牛过此,悉化为石,因立石牛庙。&可见,土地庙早于牛神庙,牛神庙又早于雷神庙。换言之,牛神庙前身是土地神庙,最后又有了雷神庙。从土地庙到牛神庙,从牛神庙到雷神庙,勾画出它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轨迹。土地神、牛神、雷神,虽有先后,但三者兼容,三神合祭一庙。多神合庙,是古代乡村社会财力和物力有限条件下,神灵崇拜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乌卵山的确极为神奇,它不仅是土地神显灵之地,又是牛神和雷神的出生地。它名为英灵山,的确名副其实。但后来土地神名声渐被雷神和牛神湮没,人们只知道后二神了。
  此外,榜山村也有雷神故里之说。道光《遂溪县志&坛庙志》:&雷祖庙,在县南一百三十里,榜山村前,即古石牛庙。昔有盗牛过庙,化为石,屹立巍然,故名。庙创自唐朝。&这个记载的主要内容,与英灵村牛神的传说大同小异。但是,它却不是异文,而是雷神和牛神起源于另一村的重要文献。道光《遂溪县志》卷7:&榜山村,县西一百四十里,谢、王二姓世居。&同卷又:&乌卵山村,即古英灵村,县南一百四十里,雷祖故里,(陈姓)后裔居此。&榜山村为谢、王二姓世代所居,英灵村则为陈姓所居。今榜山村与英灵村一样,属雷州市附城镇。榜山村在英灵村北1.2公里,距离雷州城约5公里许。可见,榜山村的雷神庙和石牛庙并不是英灵村的石牛庙和雷神庙,榜山村的雷神和牛神传说,是雷神和牛神祖地的又一新说。榜山村是座古老的村落,村里有汉代陶瓷及金银器物出土,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当地父老说,当年石牛庙和雷神庙香火旺盛,庙有石牛、石龟等石雕12尊,其石牛像保存至今。可见,榜山村与英灵村一样,同是雷神和牛神的发祥地。
  为何英山村与榜山村都有牛神和雷神庙,都被说成是牛神和雷神的发源地呢?这原因是,英山村与榜山村一样,也在英灵冈下。两村相距不远,行政上均属遂溪县之冯村社。两村都说自己是牛神和雷神的祖源,是一种本村立场的表达。
  雷神故里还有海康擎雷山之说。宋祝穆《方輿胜览》卷42:广西路雷州府之雷公庙,引南宋丁谓撰《记》说:&《旧记》云:州南七里有擎雷水,今南渡是也。始者,里民陈氏家无子,因射猎中获一大卵,围及尺余,携归家,不知其何名。忽一日,霆霹而开,遽生一子,鞠育抚养,遂成其家。乡俗异之,曰雷种。陈天建二年也。今庙曰震显。&宋仁宗乾兴四年(1026),丁谓贬徙雷州。丁谓所撰之《记》,当作于乾兴四年以后。他文中所引《旧记》,是唐代的《雷州雷神庙记》。&陈天建二年&,当是&陈太建二年&之笔误。可见,在雷州城南七里的擎雷山下,也是雷神的起源地。但雷神起源于擎雷山之说,在明代已相当模糊。万历《雷州府志》:&(府城)南十里曰擎雷山。形如列屏,茂植葱翠,环拱郡治,即案山也。俗传陈氏为雷震,与雷敌,不死,故名。&这个记载与唐代《古记》不同,但&陈氏为雷震,与雷敌不死&的话,仍隐含着雷神起源于擎雷山的痕迹。
  可见,雷神的祖地有遂溪英灵村、榜山村和海康擎雷山等三说。在这三说中,故事的主干是相同的:第一,雷祖均起源于大卵;第二,雷祖均姓陈;第三,故事发生的时间,均是南北朝的陈朝时。可见,三说是同一个故事。唯一不同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这当是由于英灵冈地域较宽所致。万历《雷州府志》:&城北五里曰英灵冈,即府治主山,高二丈,出自螺冈岭,逶迤曲折百余里,至此奔起。一冈如屏如几,立于郡后。其地在陈太建二年出雷英灵,故名,即乌卵山也。&英灵冈是一条绵延的山冈,其山脉所至,均可有雷英灵的传说。擎雷山,是&府治案山&;英灵冈,是&府治主山&,二者联系比较明显。海康的擎雷山和遂溪的英灵村和榜山村一带,可能是牛神和雷神的发源地。
  当然,由于历史变迁,擎雷山与英灵村、榜山村在雷神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同。在上述牛神起源的传说中,英灵村的牛为客人所&驱&,而榜山村的牛却是客人所&盗&。在这一&驱&一&盗&之中,两村人对客人的感情相差万里。这是因为,英灵村居民是陈氏后裔,他们的祖先正是&驱&牛者;而榜山村居民是王、谢后人,与&盗&牛者没有血缘关系,自然就成了&盗&牛。同理,由于英灵冈雷神庙一直有后裔血缘情感的注入,他们与雷神的情感是正向关系;而擎雷山由于没有血缘感情参与,所以它在唐宋时是雷神的起源地,但到明清时就变为&与雷敌&的对立关系了。在民间口传文化中,由于没有活的血缘参与和延续动力,历史在数百年间竟然可以使一个神话传说发生根本的质变。
  三、上古:雷神崇拜的文化背景深厚
  雷州之名,始于中古的唐代。上古时期,雷州在秦代属象郡,在汉代属交州合浦郡徐闻县。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汉代合浦郡首府在徐闻县,所辖五县除了徐闻,高凉,合浦县外,还有临允、朱卢。徐闻县相当于今广东湛江的徐闻、海康、遂溪等地;合浦县相当于今广西的合浦、北海、浦北、灵山、横县、钦州、防城、博白、陆川、北流、容县和广东廉江等地;高凉县相当于今广东的茂名、阳江、阳春、电白、化州、吴川等地;临允县相当于今广东的新兴、开平等地;朱卢相当于今海南省琼山等地。古代合浦郡地域宽广,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接壤的广大土地。
  合浦郡地处荒蛮,原始文化惊世骇俗。合浦郡,先秦叫&噉人国&。《墨子&节葬下》说:&昔者越之东,有车亥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居处。&车亥,《广韵》:苦亥切;上声,海韵,溪母,读如凯。车亥沭,与乌浒、合浦,音近,当是同一地名不同时代的拟音。先秦车亥沭国,汉代叫做合浦蛮,或者乌浒蛮。《后汉书&南蛮传》&光和元年,交阯、合浦、乌浒蛮反叛。&《后汉书&乌浒传》:&其西有噉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娶妻美,则让其兄。今乌浒人是也。&对于乌浒的地理范围,唐李贤注引三国万震《南州异物志》:&乌浒&&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这段引文,在万震《南州异物志》的原文是:&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广州之南与交州之北一带,就是合浦郡的疆域。
  上古时期,雷州所属的合浦郡徐闻县的雷神崇拜史书没有多少记载,但也有些许痕迹。&乌浒&之名,当源于徐闻的乌雷卵。汉代的合浦郡徐闻县有乌雷卵山,合浦县有乌雷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8载,陆州有乌雷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钦、廉海中有沙碛,长数百里,在钦境乌雷庙前。&乌雷山在钦州西南170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乌雷,今钦州西南百七十里。&合浦县的乌雷山、乌雷岭、乌雷港、乌雷县、乌雷州等,与徐闻县的乌雷卵遥相呼应。从乌浒蛮和合浦郡乌雷卵等记载中,可以窥见上古时期雷神崇拜的踪迹。
  四、雷祖庙从遂溪到雷州的迁徙过程
  由于政权的干预,英灵村和榜山村的雷神庙发生了迁移。这首先表现在行政区划的变化上,把雷神庙从遂溪县转移到雷州府。这是因为,第一,英灵村和榜山村离遂溪县远,而离雷州府近。雷州府在祭祀和管理上,比遂溪县方便和直接。第二,遂溪县是雷州府辖的下级单位,当雷州府需要雷神庙时,遂溪县即使不情愿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其次,表现在雷神庙的地理迁移上,即把雷神庙从雷州城北的英灵村迁到雷州城南的英榜山。明万历《雷州府志》卷3:&(雷州府)西八里曰英榜山,高二丈许,盘围五里,上有雷祠。&英榜山在今雷州城西南,今距2.5公里。此山为何叫&英榜山&,《雷州府志&地理志》说:&英榜山&&左右皆民居,号英山。梁开平四年,都知兵马陈襄驻师白院,出榜示民,故名英榜山。&这里,把&英榜山&的&榜&解释为出榜安民,不足信。这是因为,第一,英榜山与白院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驻师白院并不等于驻师英榜山。如果驻师白院并出榜安民成了地名的话,那只能是&白榜院&。第二,&出榜安民&成为地名,与地名学原理不符。地名是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果,命名原理大多以实体性大地景观为主,如汉合浦郡岩州的命名,《新唐书&地理志七上》:&岩州&&调露二年,析横、贵二州置,以岩冈之北,因为名。&虽地名也可以事为名,但短暂的&出榜安民&与历史地名&英山&杂合而成,实属牵强。英榜山又称&英山&,显然是对雷神祖地&英灵冈&、&英山村&的沿袭。英榜山的由来,当是由雷神故里英山与榜山的合并。雷神庙由遂溪县英山和榜山迁移至雷州府城西南以后,保留了原来的文化习俗:第一,雷神和牛神依然共庙祭祀。第二,神庙迁移以后,地名&英山&也一同沿袭。因此,英榜山得名,当是从雷神祖地英山和榜山而来。后人不加详察,有了望文生义的臆断。
  英灵村与榜山村的雷神庙是怎样从遂溪县迁到了雷州府的呢?神庙供奉神奇的神灵,神庙迁徙自然也需要奇妙的神迹。明万历《雷州府志》卷11载:
  英山雷庙,在郡城西南八里英榜山&&旧在州城东北五里英灵村,后梁乾化间,风飘庙宇,二梁于英榜山石神庙堂西,故徙庙就焉。东仍塑石神像,西塑李太尉像,而为三。
  在中国古代,神灵是头等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虽&国之大事&分为祭祀和战争两大类,但结果却集中在祭祀上。《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即&以手持肉&,向神灵祭献。《左传》的&膰&,就是祭神的熟肉,脤是祭神的生肉。故《榖梁传&定公十四年》:&脤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膰。&军队祭祀战神蚩尤时需用生肉,称为&脤&。故祭祀又称&脤膰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汉郑玄注:&脤膰,社稷宗庙之肉,以赐同姓之国,同福禄也。&因此,国家大事中的两件,其实都与祭祀神灵有关。故《左传&文公二年》云:&祀,国之大事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神庙迁徙是大事中的大事。因此,在传说中,雷神庙的迁移被说成超自然的灵异事件:它表面上是飓风把英灵村雷神庙的大梁吹到了英榜山石神庙西,而深层原因是因神灵自己的意愿。人们只是顺应神意,才把雷神庙从英灵村和榜山村迁到了英榜山。迁庙的时间,在后梁太祖朱温乾化年间(911-912)。对雷神庙的迁移,宋仁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任雷州军事的吴千仞《雷庙记》记载更详细:
  至乾化二年八月十六日夜,飓风大作,庙堂忽失二大梁,访寻莫知所在。有地名英榜山,原立石神,去州五里许,有军士入山采木,忽见二大梁,在石神之西。因申州,尚书率官吏诣其所,验之,乃庙堂所失之梁也。盖知神托风雨迁移,若有择地而居。知州谓其灵异,构材连石神造庙宇。自是神灵益显,官吏所祷,应如影响。犯神必死,求者必应。
  《雷庙记》记载更详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更具体,从笼统的&后梁乾化间&到更确定的后梁乾化二年(912)八月十六日夜;二是飓风吹走英灵村雷神庙大梁的情节更生动。但两者的主干却是相同的:一是英灵村雷神庙的迁移,是大风吹垮了庙宇,大梁飞到英榜山,这便是&神托风雨迁移&。第二,英榜山与英山村和榜山村一样,也原有石神庙。按此说,英榜山神庙虽是牛神与雷神同一庙宇,但牛神却不是从英灵村或者榜山村迁来的,而是英榜山&原立石神&。因此,人们把英灵村雷神迁到英榜山后,在此地原有石神庙基础上扩建庙宇,出现了雷神与牛神同庙的格局。这便是英灵村雷神庙从遂溪县迁到雷州府的具体过程。
  在神庙迁徙传说中,有可质疑的地方。第一,迁移神庙本应是十分谨慎的大事,神庙应完整地迁徙,岂可割裂同庙的神祇,只迁其中之一?第二,英灵村和榜山村牛神庙均有起源的传说,英榜山却没有。说英榜山原有牛神,值得怀疑。第三,英灵村和榜山村原来雷神和牛神本来同庙,迁移至英榜山也必然雷神和牛神同庙。既然英榜山雷神是迁来的,为何牛神却不是呢?因此,从宗教逻辑和崇拜心理上说,英榜山的雷神和牛神都应是从英灵村和榜山村一同迁来的。
  在英榜山雷神庙迁徙的传说中,英榜山至英灵村的距离有不少歧异。多数记载是,英榜山去州5里许;《雷州府志》说英榜山在郡城西南8里,二者相差不少。英灵村距州城的距离,《雷州府志》说有5里,《重建石牛庙记》说英灵村在雷郡北去10里许,吴千仞《雷庙记》说2里,三者之间相差数倍。综合二者,英榜山至英灵村的距离,最短说7里,最长说18里。这种差异的产生,也许与飓风吹走雷神庙大梁的传说是否可信有关。从英灵村到英榜山,距离近20里,飓风能把大梁吹走这么远?基于常理,因此二者的距离有了缩短的趋向,以增强传说的可信度。其实,传说不能用历史真实的眼光去检验。
  五、雷神庙迁徙的真实原因
  神话虽只是神话,但神话的产生也并非无缘无故。在英榜山雷神庙迁徙的神话传说背后,隐藏着雷州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
  上古时期,由于合浦乌浒蛮夷与官方冲突剧烈,合浦雷州一带战争频繁。仅在东汉时期,大型战争就有五六次之多。《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三年(116)春正月:&苍梧、郁林、合浦蛮夷反叛。二月,遣侍御史任逴督州郡兵讨之&&三月辛亥,日有食之。丙辰,赦苍梧、郁林、合浦、南海吏人为贼所迫者。&这场战争持续到本年冬十一月,才以苍梧、郁林、合浦的&蛮夷降&而结束。《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178)春正月,合浦、交阯乌浒蛮叛,招引九真、日南民,攻没郡县。&这场战争延续到光和四年(181)才结束。《后汉书&马援列传》:&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东晋末年,卢循攻下合浦。《宋书&杜慧度传》:义熙七年(411)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梁陈之间,战争也影响到了合浦。《陈书&杜僧明传》:&交州土豪李贲反,逐刺史萧谘,谘奔广州。台遣子雄与高州刺史孙冏讨贲。时春草已生,瘴疠方起&&至合浦,死者十六七。&合浦交阯乌浒蛮起义,规模大时有数万人,攻下郡县60余城,甚至合浦太守来逵也被俘虏。《后汉书》卷8载:&交阯屯兵,执刺史及合浦太守来逵,自称柱天将军&。
  战争迫使雷州府衙迁移。雷州古名合浦、合州、南合州。合浦是西汉武帝元鼎六年所立,属交州,领徐闻、高凉、合浦等5县。西汉时,合浦郡治在徐闻县;梁时,改名合州,郡治在雷州特侣塘:&至梁大通间,改为南合州(治)在特侣塘边。唐天宝二年,迁麻历村。贞元初,复迁特侣塘旧址。后梁开平四年,迁于平乐白院村,五代南汉,仍迁回特侣塘旧址,后又迁今卫治。元至元间,迁今郡治。&雷州府治多在特侣塘,也曾迁到麻历村、白院村及其他地方。
  雷神庙的迁徙在后梁时期。开平、乾化(907-912年)均是后梁太祖朱温的年号。在这个时期,雷州半岛上发生了以孟喜为领袖的黎族人民反抗官府的大起义。嘉庆《雷州府志》卷8:&雷祖庙&&中为雷祖像,像附两翼,盖神飞天时然也&&殿后为先代祠殿,前崇阶庭,下砌以石栏。栏上五石人跪焉,即《雷祖志》所载后梁开平四年神收黎贼孟喜等所化也。&虽然孟喜所领导的黎族大起义失败,孟喜等5位首领被镇压,但是大起义震撼了雷州。雷州城面临灭顶之灾时,府治被迫迁到了平乐白院村,海康县治被迫仓皇搬迁到擎雷江边。《太平寰宇记》载:
  海康县&&朱梁开平三年,曾移州于擎雷江源,至刘氏伪命日,却归海康。
  朱梁开平三年(909),即后梁太祖朱温三年。这一年,海康县衙被迫迁到擎雷水发源处,南汉时才迁回原址。不仅仅雷州和海康衙被迫迁徙,而且雷神庙也因之迁徙。在平定孟喜领导的黎族大起义过程中,据说雷神还显灵,帮助政府军平叛,有了&神收黎贼孟喜&的神异事件。可见,不仅雷神被迁移到政府新衙,雷神还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此可见,后梁朱温开平至乾化时期,既是雷州历史上天翻地覆的时期,也是雷神庙大迁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当孟喜领导的黎族大起义进军雷州时,雷州府衙由特侣塘迁到了平乐白院村,海康县衙迁移到擎雷江边。在政治中心迁移的同时,雷州神权的象征&&&雷神庙也随同迁徙。这便是隐藏在雷神迁徙神话背后的真实原因,也是白院村雷神庙和英榜山雷神庙起源的历史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
自古以来就有舞蹈与武术同源近根的说法,但是至今为止,由于关于武术与舞蹈起源的问题一直缺乏可以证实的材料,众多学者也...
10 月24 日至27 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
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民间美术属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并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
一、引言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
近年来,以二、三本院校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散文的定义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说,广义上讲,散文是一种与诗歌相对的文学体裁 ;从狭义上来说,是一种与诗歌、小说...
0 前言 对于 CI 设计,有些人还不熟悉,事实上CI对企业品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CI作为企业形象战略,有其不可低估...
色彩在艺术家的手中,不仅是单纯的描绘与填充工具,而是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心理的表达描述着人们...
摘要 作为法国最具有争议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无法归类是杜拉斯最为明亮的一个标签,这一标签闪现出了杜拉斯的边...
一、 少数民族宗教艺术的美学表现 (一) 少数民族宗教建筑的美学形式少数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的美学表现指宗教建筑的形体视...
在我国恢弘、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以其多姿多彩、种类繁多而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中国民间美...
极简主义将传统艺术带进了死胡同,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艺术新的发展道路,干脆摈弃传统架上绘画的创作材料,直接以身边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