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给米德格玛公主写赞语

草原母亲——米德格玛赞歌
&&草原母亲——米德格玛赞(叙事诗)
& & &诗/高朵芬
&&&&&&&&序曲
你把母爱献给草原,米德格玛
你把深情先给草原,米德格玛
你把无私献给草原,米德格玛
&&&&我站在北纬40度高原之上
对着碧绿的草原呼喊一位母亲的名字——米德格玛
&&一、巴尔虎草原的恩赐
在草原,让我怀揣一种敬意
解读一位母亲的伟大
你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米德格玛
在草原,让我饱含一种深情
凝视一位母亲的伟大
你有一种博大的胸襟——米德格玛
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正是这位草原妈妈
才把四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小家组成一个大家
19口人,1个老人3个残疾
1个重病在床的患者和5个正在上学的孩子
这是一个多么特殊的大家
在遥远的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和平嘎查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家的女主人
才有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坚韧不拔
米德格玛,一位伟大的母亲
&&&&面对无数的困境,你始终没有却步
面对求助的眼神,你总是想方设法
米德格玛,一位光荣的妈妈
面对人们的质疑,你总是从容一笑
面对赞许的目光,你总把幸福写在脸颊
古老的草原,因为有你而骄傲
弯曲的河流,因为有你而升华
米德格玛,你不仅仅是一位19个人的妈妈
你是巴尔虎草原上驰骋千里的骏马
你把无私和真情奉献给了一个个弱者
你把美德和大爱置换成了一次次行动
我为你献上一片白云
我为你献上一条深情哈达
&&&&&二、&&&&&帮扶弱小
草原黄了又绿,年复一年
天空白了又蓝,日复一日
渐渐地,米德格玛抚养的孩子们一个个长高了
犹如一朵朵盛开的马兰花
稚嫩的小脸上充满快乐
米德格玛,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草原上,有你忙碌的身影
送孩子们上学的路上,有你幸福的泪花
你刚刚把自己家的5个孩子安排好入学
紧接着,又来到新巴尔虎右旗第一小学忙碌着
为资助的另外五名学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
是你,一位草原妈妈
曾为&萨仁格日乐的孩子交学费
&&&从学前班开始&&,一直交到五年级
&&&除了这个孩子之外,你还帮助扶持着四个贫困家庭的娃娃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
&&&却折射出一位草原妈妈的胸襟博大
&&&这些看似普通的人生
&&&却闪耀着一位草原妈妈金子般的光华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下来
&&&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看见了,你那忙碌的身影
&&&总是安顿好一切的一切之后
&&&又马不停蹄的返回牧业点
&&&她总要做好接羔前的准备工作
&&&还得照顾老弱病残的一个大家呀
&&&在你家附近,驻扎着三座蒙古包
&&&在这些蒙古包里居住着你帮助扶持的老人和孩子
&&&米德格玛,你有多少爱啊
&&&你是一个新右旗克尔伦苏木和平嘎查牧民
&&&也是这个嘎查的妇代会主任
&&&年仅38岁的你
&&&从1994年开始,十几年如一日
&&&象亲人一样先后悉心帮助照料着身边的这些老弱病残的牧民
&&&他们中最小的现在只有7岁
&&&年长的已经74岁了
&&米德格玛,你没有嫌弃他们的贫困
&&你没有嫌弃他们的微不足道
&&你总是伸出一双母亲的大手
&&将他们紧紧揽在自己的怀中
&&米德格玛,因为有你
&&草原上的马兰花开的多么娇艳
&&米德格玛,因为有你
&&圣山上的石头显得多么挺拔
&&&&三,把良心交给蓝天
记得你常说:
因为我自己以前也过着贫困的生活
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滋味
所以也想让他们摆脱贫困
我就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我想能帮就帮一帮,为社会作点贡献
“过上好日子”,这是一个多么朴素的意愿
你的爱人呼日乐
刚开始的时候,有点不太理解
尤其是,就在乌云其木格的丈夫带着孩子来到你面前的时候
你家的生活条件也不好
那时候,你们自己有三个孩子
再加上两个外甥,生活已经非常吃力
为此,你的爱人也总和你发生争执
后来就慢慢的理解了
直至帮助的那些人都有了自己的牲畜
米德格玛,你和爱人于1989年结婚
当时你的生活还很困难
婚后不久,姐姐病重,你收养了两个外甥
&1994年,她有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
而就在那年,你的邻居乌云其木格身患不治之症,
将残疾丈夫和3个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你
就这样,你的家成了10口人的大家庭。
1998年,担任嘎查妇代会主任的米德格玛
又主动承担了5户贫困牧民的救助任务
米德格玛,你经常救助别人,
周围的人都有所了解
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也总是你啊
2002年冬季,他们嘎查的牧民巴图苏
很不幸冻掉了双手和一只脚
丧失了劳动能力
无奈带着68岁的老母亲
体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找到了你
希望在你家过完春节就走
你二话没说
收留了他们一家
而这一住,就住到了现在
你们彼此长在了一起
你们彼此乐在其中
你们彼此成了团结幸福的一个大家
四、江河之水,草原情怀
你的邻居道鲁玛说:
你是个善良的人
你有一颗金子般的热心肠
你帮助他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你的精神令草原所有的人感动
你把那些老人和孩子
都当成自己的家人细心照料着
巴尔虎草原记住了
你拥有一个骄傲的名字——米德格玛
嘎查的牧民都非常的敬佩你,尊敬你
你无私救助他人的事迹不胫而走
是啊,米德格玛
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位草原优秀的妈妈
全国妇联、新华社、光明日报
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百名优秀母亲”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评选活动中
你荣获“中国百名优秀母亲”称号
你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妇女
&&&古老的草原,请记住吧
&&&这位把爱献给了大草原的优秀母亲——米德格玛
&&米德格玛,女,蒙古族
&&&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
&&耐日莫德勒嘎查妇代会主任
&&入选第四届全区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她先后接纳并抚养了贫困亲友的8个孩子、5位老人
&&为其中身患重病或残疾的4人奔波求医
&&&世界上,有一种爱比草原还广阔
&&&让我轻唤着你的名字——米德格玛
&&&大地上,有一种爱比大海还深沉
&&&让我轻唤着你的名字——米德格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国内 & 正文
米德格玛特殊的家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下载客户端:
核心提示:内蒙古·德耀中华:米德格玛——用爱撑起一个特殊的家
来源:中央新闻频道编辑:程亚争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15版:中国故事
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米德格玛:
大草原上绚丽的“萨日朗”花
本报记者 罗 霄
米德格玛微笑着接过孩子们赠送的花束。 乌 兰摄
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四季轮回,草木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杭乌拉圣山下的“萨日朗”花,年复一年,绚丽依然。 米德格玛的事迹在草原上口口相传,人们把她比作绚丽的“萨日朗”花。米德格玛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耐日莫德勒嘎查的普通牧民,20多年来,她无偿照顾邻里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和孤儿,用爱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1989年,米德格玛嫁给呼日勒。1994年,她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大姐家的2个孩子无人抚养。已有3个孩子的米德格玛收养了大姐的一双儿女。就这样,25岁的她成了5个孩子的母亲,家里生活更为拮据。夫妻俩起初当羊倌,全年收入只有几千元。 “好心的米德格玛,我就要离开人世了,有一事求你……”一天,米德格玛老家的邻居乌云其木格的3个孩子拿着遗书找到了米德格玛。满满3页纸,写满了乌云其木格对智障丈夫布德和3个幼子的担忧,表达出想将他们托付给米德格玛的强烈愿望。米德格玛与丈夫赶到乌云其木格家,看到一贫如洗的毡包和目光呆滞的布德后,她毅然决定把布德和孩子们带回家照顾。 3个孩子中有2个患有严重的传染病。亲戚朋友和大夫都提醒米德格玛,千万别被传染了。但米德格玛从没嫌弃过他们,多次领着两个女孩外出治疗,并张罗着给布德介绍对象,重新组建家庭。 2000年冬天,额日吉玛老人带着一名智障孩子和另一名手指因冻坏而截肢的儿子来到米德格玛家,米德格玛收留了这可怜的一家人;2002年,米德格玛又收留了丧失劳动能力的牧民巴图苏和一家5口至今…… 20多年来,米德格玛收养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从1个家、3个家再到5个家,最多时共有25口人,包括5位老人、4位残疾人。额日格吉德玛老妈妈患有关节炎、斯琴的胃不好……多年来,米德格玛熟知大家庭中每位成员的习惯和身体状况,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乌云其木格家的2个孩子先后入院治疗10余次,花费6万多元;一个孩子因车祸花费10多万元……偌大一个家庭,人口多、开销大,怎样才能让大家好好生活? 米德格玛组织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放羊、养牛、搓麻绳,家里的牛羊数量不断增长,收入逐年提高。她贷款20万元做起民族服饰生意和便民超市,年收入约10万元。她起早贪黑,把辛苦赚来的钱都用在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身上。 “小时候,妈妈每年都要给收养的孩子买新衣服,我们兄妹3个却没有,为这个常跟妈妈生气。”米德格玛的儿子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妈妈的伟大”。 1998年,嘎查选举米德格玛为妇代会主任。2010年冬,嘎查遭遇雪灾,她带领牧民抗灾自救,减少损失80余万元;她与贫困牧民结成“党员帮扶对子”;自2007年起,她承担了乌云孙布尔、赛娜等5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全部学费及生活费,直至他们初中毕业。 米德格玛曾多次被评为旗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妇女干部,今年10月,又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米德格玛说:“共产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助亲戚邻居是我应该做的!”&>&&>&&>&&>&
内蒙古牧民米德格玛20余年照顾邻里乡亲:草原上撑起特殊的家
字体:[][][]
  米德格玛(右)为吉德巴苏荣老人准备输液用的器具。记者 吴勇 摄
  米德格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一名普通牧民,从1994年开始,她无偿照顾邻里家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和无家可归的孩子,用爱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人,因家而聚
  1994年,米德格玛的父母相继去世。此前,米德格玛的大姐家生活窘困,无力同时抚养4个孩子,大姐的2个孩子一直由米德格玛的父母抚养。二老离世后,看着无助的孩子,已经有3个孩子的米德格玛决定收养大姐的一儿一女。当时仅25岁的米德格玛成为5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刚满一岁。
  家里一下增添两口人,米德格玛的生活更加拮据。夫妻俩开始当羊倌放羊,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千元。
  一天,邻居乌云其木格的3个孩子拿着母亲的遗书找到了米德格玛。满满3页纸,写满了乌云其木格对自己轻微智障丈夫布德和3个未成年孩子的担忧,同时表达了想将他们托付给米德格玛的愿望。米德格玛来到乌云其木格家,看到一贫如洗的毡包和目光呆滞的布德,她的心再次软了下来。和丈夫呼日勒商量后,她决定把布德和孩子们带回家照顾。
  米德格玛的家仿佛是辽阔草原上一个温馨的港湾,牧民不论遇到什么难题,总能在这里找到温暖。十几年来,她收养照顾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从1个家、3个家再到5个家,最多时共有25口人。米德格玛的爱,由小家向大家蔓延。
  情,因爱而深
  额日格吉德玛老妈妈患有关节炎,斯琴的胃不好,高勒巴达日呼容易着凉,沙德格尔扎布经常过敏……多年来,米格德玛熟知大家庭中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始终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通过辛勤劳动,米德格玛家的羊群数量不断增长,收入逐年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开销大,生活质量并没得到明显改善。家里一共有7个孩子在上学。除了供孩子们上学,最大的支出就是给老人和孩子们治病。乌云其木格家的2个孩子都患有结核病,先后入院治疗10余次,花费6万多元;还有一个孩子前些年出了严重的车祸,辗转多家医院,花费10多万元……
  放牧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巨大的支出,前些年,米德格玛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做起了民族服装生意。起早贪黑,她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全部用在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身上。“小时候,妈妈每年都要给收养的孩子买新衣服,我们兄妹3个却没有,只能捡其他孩子穿小的旧衣服,为这个我们经常跟妈妈生气。”米德格玛的儿子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妈妈的伟大。”
  凭米德格玛和呼日勒的勤劳踏实,如果不这样收养照顾别人,一家人的生活算得上是当地最富裕的。可如今,他们却欠着十多万元的外债。“孩子们不经过贫苦的历练,可能不如现在有出息。”呼日勒说。
  名,因德而立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米德格玛的重担轻了许多。但她仍愿意助人为乐。
  在米德格玛的民族服饰店里,记者碰到了68岁的吉德巴苏荣老人。“前些日子生病在家,本来想挺一挺就过去了,米德格玛劝我必须要接受治疗。”吉德巴苏荣拿起输液药瓶,“这些都是她买的药,6天的药就是500多块。”
  如今,布德一家已经搬出牧区,住进了分配的楼房。每隔几天,米德格玛就要去他家看看。采访间隙,米德格玛给布德打电话,布德的手机欠费停机,她取出50元钱,到街口的营业厅为布德充话费,整个过程平淡自然,像办自己的事情。“阿姨帮助别人这么多年,把每件事都当成自己的事,从来没主动跟人说起过。”了解米德格玛的乌日汗说。
  米德格玛的勤劳善良和乐于助人,让孩子们尊敬她、依赖她,牧民们敬佩她、学习她。“这么多年做好事,付出这么多,累吗?”米德格玛淡淡地说:“是很辛苦,但困难面前总要想出解决办法。”(记者 吴勇)
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王文宇内蒙古牧民米德格玛20余年照顾邻里乡亲:草原上撑起特殊的家
  米德格玛(右)为吉德巴苏荣老人准备输液用的器具。记者 吴勇 摄
  米德格玛,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一名普通牧民,从1994年开始,她无偿照顾邻里家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和无家可归的孩子,用爱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人,因家而聚
  1994年,米德格玛的父母相继去世。此前,米德格玛的大姐家生活窘困,无力同时抚养4个孩子,大姐的2个孩子一直由米德格玛的父母抚养。二老离世后,看着无助的孩子,已经有3个孩子的米德格玛决定收养大姐的一儿一女。当时仅25岁的米德格玛成为5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刚满一岁。
  家里一下增添两口人,米德格玛的生活更加拮据。夫妻俩开始当羊倌放羊,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千元。
  一天,邻居乌云其木格的3个孩子拿着母亲的遗书找到了米德格玛。满满3页纸,写满了乌云其木格对自己轻微智障丈夫布德和3个未成年孩子的担忧,同时表达了想将他们托付给米德格玛的愿望。米德格玛来到乌云其木格家,看到一贫如洗的毡包和目光呆滞的布德,她的心再次软了下来。和丈夫呼日勒商量后,她决定把布德和孩子们带回家照顾。
  米德格玛的家仿佛是辽阔草原上一个温馨的港湾,牧民不论遇到什么难题,总能在这里找到温暖。十几年来,她收养照顾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从1个家、3个家再到5个家,最多时共有25口人。米德格玛的爱,由小家向大家蔓延。
  情,因爱而深
  额日格吉德玛老妈妈患有关节炎,斯琴的胃不好,高勒巴达日呼容易着凉,沙德格尔扎布经常过敏……多年来,米格德玛熟知大家庭中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始终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通过辛勤劳动,米德格玛家的羊群数量不断增长,收入逐年提高,但由于人口多、开销大,生活质量并没得到明显改善。家里一共有7个孩子在上学。除了供孩子们上学,最大的支出就是给老人和孩子们治病。乌云其木格家的2个孩子都患有结核病,先后入院治疗10余次,花费6万多元;还有一个孩子前些年出了严重的车祸,辗转多家医院,花费10多万元……
  放牧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巨大的支出,前些年,米德格玛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做起了民族服装生意。起早贪黑,她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全部用在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身上。“小时候,妈妈每年都要给收养的孩子买新衣服,我们兄妹3个却没有,只能捡其他孩子穿小的旧衣服,为这个我们经常跟妈妈生气。”米德格玛的儿子告诉记者,“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妈妈的伟大。”
  凭米德格玛和呼日勒的勤劳踏实,如果不这样收养照顾别人,一家人的生活算得上是当地最富裕的。可如今,他们却欠着十多万元的外债。“孩子们不经过贫苦的历练,可能不如现在有出息。”呼日勒说。
  名,因德而立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米德格玛的重担轻了许多。但她仍愿意助人为乐。
  在米德格玛的民族服饰店里,记者碰到了68岁的吉德巴苏荣老人。“前些日子生病在家,本来想挺一挺就过去了,米德格玛劝我必须要接受治疗。”吉德巴苏荣拿起输液药瓶,“这些都是她买的药,6天的药就是500多块。”
  如今,布德一家已经搬出牧区,住进了分配的楼房。每隔几天,米德格玛就要去他家看看。采访间隙,米德格玛给布德打电话,布德的手机欠费停机,她取出50元钱,到街口的营业厅为布德充话费,整个过程平淡自然,像办自己的事情。“阿姨帮助别人这么多年,把每件事都当成自己的事,从来没主动跟人说起过。”了解米德格玛的乌日汗说。
  米德格玛的勤劳善良和乐于助人,让孩子们尊敬她、依赖她,牧民们敬佩她、学习她。“这么多年做好事,付出这么多,累吗?”米德格玛淡淡地说:“是很辛苦,但困难面前总要想出解决办法。”(记者 吴勇)
编辑:高杨
关键词:米德格玛,牧民,草原,布德,亲人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